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时间:2023-08-17 18:0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第1篇

一、财务审计风险及其类型

对于财务审计风险的定义国际准则、美国审计准则还有我国审计准则不是很相同,但是实质是相同的。国际准则强调材料误报的这种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美国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无意中的过失,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错报报表没有修改意见所带来的风险,而我国审计准则强调的是有意过失因素,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误和漏报的基础上,仍然发表不合适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总之,各国审计准则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制定的不同的定义。

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现场风险。固有风险与财务工作相互依存,财务工作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人员管理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只要涉及财务工作就存在,不可避免,所以称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审计工作相关,审计工作不可能将企业所有财务数据进行审计,不能做到对于财务情况的完全审计,所有财务数据通过审计仍然会有错误的可能,这种风险就是控制风险。现场风险与审计人员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于审计的财务数据或者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但是并没有发现造成的财务数据错误的风险是现场风险。

二、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务审计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审计人员的参与,有审计单位针对被审计单位设计的审计流程,有针对特定财务数据或者整体数据的审计方法等等,每一环节有问题都会带来财务审计风险,因此本文从以下这3个方面讨论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程序不规范

财务审计工作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确定一个审计目标,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是不相同的,所以审计程序设计也是不同的。但是,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审计目标的区别,设计的审计程序都一样,导致审计工作的不适应性、不规范问题。此外对于一些国家法规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审计取证环节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导致审计程序走形,最终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审计风险。

2.财务审计缺少科学性

由于现在财务管理手段多样化,审计手段需要相应的变化。但是首先审计工作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很多审计手段既不符合规定又没有科学支撑,其次,为了避免审计工作的复杂性,采用一些替代手段,以致于细节被忽略,审计质量下降。

3.审计人员能力缺乏

专业人员人员原因是财务审计中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专业能力方面,很多审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审计人员证书要求但是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对于审计风险不敏感,缺乏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其次是个人素养方面,很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审计工作进行中不细心,能过就过,责任意识差。最后是审计人员组织纪律性差,调理不清,导致审计工作混乱,审计质量下降,导致审计风险。

三、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审计风险有不可完全规避性,但是很多财务审计可以通过主观意识进行规避。所以,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设置防范措施:

1.建立有科学依据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通过科学的指导进行合理流程的设计,做到内部程序相互制约,避免一些不合理程序的带来的失误,起到程序内部控制的效果。所以,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目标进行审计程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性,规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审计人员工作内容的详细介绍,对于取证内容合理分类保管,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审计程序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现在财务手段的新变化,吸取国内外的先进审计经验,力求将新发生的审计风险规避。

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审计工作虽然会通过其他手段方法进行,但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元素还是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首先,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严格要求。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拥有专业证书,此外挑选审计人员过程中,对于该项审计项目进行培训然后筛选,筛选出来有能力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保证所有参与人员具有专业能力,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对于审计人员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审计人员具有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责任感和纪律感,审计工作是需要细心的,所以所有参与人员要认真负责,对于自身的工作要能够承担相应责任。另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参与人员都要能能够遵守相应的审计纪律,这样审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健全法律监督体制

审计风险一部分可以通过规范审计程序,选择科学审计手段进行规避,但是有些??计风险是不可避免,对于不可避免审计风险,审计单位要进行评估,对于评估出来的风险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散,比如建立专项基金账户,一旦出现审计风险可以运用专项基金进行赔偿,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此外,国家的规章制度对于审计工作具有最大的约束作用,如果审计部门能够针对普遍审计风险通过完善或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对于不能进行规范的内容,可以通过制定监督措施,防止审计工作钻漏洞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建议措施 ;总结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gradually to maturity. In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of China's enterprise, 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huge survival challeng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hould not be avoided such situ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track audit, to improve the funding benefit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based on engineering cost the tracking of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audit is expounded, and points out the engineering cost track audi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an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some corresponding solving process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problems; Suggest measures; summary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过对工程建设的施工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工程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是建设项目造价跟踪审计的主要功能。因为工程造价在投资者的眼里,和市场交易的立场看,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所以要落实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工作,就要求我们要对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切实解决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本身进行全面了解,在了解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基础上,还要对其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全面掌握,以为更明确的找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概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

1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作用

工程建设企业本身有别于传统企业,因为工程建设企业的主要产品都是建筑施工项目,所以工程周期长、工程期间的资金流动数目较大、工程施工过程参与的人数较多,在加上各个施工环节之间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不少,所以工程造价对建筑企业来讲意义非凡。工程造价要具备客观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我们就能通过工程造价情况直接了解到工程建设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但是由于工程建筑企业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工程造价要真实客观的反应工程整体施工中包含的所有项目、施工环节、以及与施工环节有关的方方面工作。但是工程造价在反应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造价失真的情况出现发生。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程造价失真的情况发生。

2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主要承担的责任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代设计方法,实现真实、客观、科学评价以及监督工程建设期间的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阶段中技术经济活动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理、全面、有效开展是实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可以维护参与工程建设企业经济利益目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目的的关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审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廉政建设,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工程造价审计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

1 工程总结审运行受计人力资源问题和成本投入问题影响严重

虽然工程造价审计本身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开展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不但所需的审计工作人员人数增加了,而且审计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增加了。所以审计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审计成本投入,成了影响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因素之一。

2 工程造价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自身建设要求较高

要完成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就要求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质。明确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本质区别,不能将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混淆。在明确二者意义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进行有机结合,才是实现工程项目审计全面开展的最终目的。当然这就对工程造价审计的从业人员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的选择策略

如何有效的选择工程造价跟踪设计模式?根据项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选择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无可厚非,但是项目工程建设的客观情况,并不是决定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以项目工程建设的客观情况作为参考依据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项目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所有阶段对工程造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对工程造价管理影响最大是项目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其次就是项目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这也就是说项目工程准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应该在模式的选择上,要从项目工程准备阶段入手。

第3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与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前在我国的显现尤为突出。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阻碍。对此,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主体诸如财政、环境、卫生、水保等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意识觉醒和有效配合,也需要具有独立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主体之外的审计部门的监督、鉴证和评价。全面、深入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既是审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审计署2009年9月4日制定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希望通过审计手段应对当前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两型社会”建设更强化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资源环境审计,国际上惯用的名称为环境审计,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为理论前提,突出对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的审查验证,是集资源环境状况信息披露和资源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鉴证于一体的特殊目的审计。

对传统审计进行“绿化”,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纳入审计范围的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界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目前,西方各国审计理论界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探索方兴未艾,美国等20多个国家都在广泛推行资源环境会计的同时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首先从审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开始,之后逐步扩展到对环境建设项目、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审计。起步晚、运行时间短、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权威规范的操作准则和评价标准作指导,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致使目前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审计内容与方法方面亟待创新。

(一)审计监督面较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为尚未最大化。据审计署规划,从2009年起,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每年将至少开展一项资源审计和一项环境审计,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市、县级审计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项资源或环境审计。同时,逐步扩大资源环境审计领域,全面实现资源环境审计多元化。由此可见,政府审计机关对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的范围还很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二)审计内容基本上仍局限于资金财务。资源环境审计是继财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之后的又一个相对独特的审计门类。它需要环境工程师运用环境科学的技术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和作出评价。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要还是从保护环保、生态建设财政资金安全这一角度出发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人员还是审计师、会计师,停留在对项目、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层面上的监督评价,而从技术的角度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坏、污染程度,追根究源地进行工程技术的、权威性的监督评价还做得不够。

(三)审计方法沿袭传统的方法体系,影响审计报告质量。正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实践,仍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因此资源环境审计时仍较多地选择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二、环境资源审计内容与方法创新

(一)在常规审计中融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内容,使资源环境监督全面化。资源环境审计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对政策和制度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项目综合效益的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政府近中期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等内容。也只有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资源环境审计才能区别于其他审计,而不是披着资源环境外衣的传统审计。也就是说,应改变以前单一的财政资金审计监督习惯,把财政资金、资源环境放在同一位置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能源节约与财政节支是直接相关联的,节约资源、能源即是节约财政资金;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节约资源、能源比节约财政资金更为重要。要在常规审计项目中融入资源环境的评价内容,对被审计单位的水、电、燃油、工作用品耗用和废弃物排放等环境状况进行检查监督,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突破资金财务的传统定式,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强化技术性评价。资源环境审计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需要相互融合。

国外典型的环境审计主要是就环境而环境的评价,显然更具环境审计的本质特征。鉴于我国政府对环境投入主体地位的特点,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资金财务评价与资源环境技术评价结合进行或是选择进行。对涉及政府财政投入和国外贷、援款支助的资源环境项目,不仅要对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的破坏、损失浪费程度和环境污染的各种因子进行技术性评价。如此,审计结果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要在广泛开展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大环境项目绩效审计、国际投资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等内容,以切实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档次和成效。

(三)创新资源环境审计分析方法,确保审计效果报告质量。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分析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虑到资源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在进行审计分析时应选择如下方法:1、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2、资产价值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灯绿色效益的计量;3、人力资本法。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4、恢复使用法。适应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5、防护费用法。适用于出现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的计量;6、调查评价法。适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7、决策和风险分析法。适用于跨年度预测成本和效果的评价分析;8、在线监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诸如耕地保护情况、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等。

(作者单位:1.石家庄学院;2.河北盐山中学)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效益审计 经验探讨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早已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但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06年6月1日生效的新修订后的《审计法》增加了一条, 作为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这一条从法律上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标志着经济效益审计开始进入我国审计的主流。本人在某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多年,对如何在企业内部开展好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几点看法,在此愿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学习。

一、我国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困境

早在19世纪的英国,内部审计就已诞生, 但经济效益审计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发展起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经过200多年的自由竞争阶段,财务上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会计准则,在制度上大大减少了财务舞弊的可能性,相应地,财务审计方面的工作自然急剧萎缩,再加上50年代开始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不得不重视内部经济管理以提高效益,使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但在我国,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不到30年时间,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就更短了,直到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8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国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企业财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漫长时期,因此内部审计的重点一直放在规范财务、防止违法乱纪行为上,简而言之,审计的重点在是否真实、合法上,而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机构对单位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的审计目标逐渐由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合法性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效率性,从而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审计模式向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过渡,但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长期从事财务审计带来的思维惯性,同时,受企业内部环境条件的局限,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不被重视,缺乏类似政府审计部门接受的正规业务培训,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国企业内部进行效益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

从编制上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不合理。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对其他任何部门均不负责,独立性很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差,甚至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可以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审计部门的具体业务也往往是临时指定,在我国一些企业内部,甚至戏称审计部门为“有关部门”。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探讨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经济性是指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最少,表示投入成本的最小化程度;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投入成本的比较,反映投入成本的变化方向和程度以及经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程度。效率性是指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使产出水平最大化或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水平最小化,是提供的商品、劳务或其他成果与其耗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投入产出之比。严格来讲,效率形式投入量变动与产出量变动之比,综合反映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综合反映了经营活动合理、有效的程度。效果性是在投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产出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反映了企业的项目、计划或其他经济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在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产出与产出的比较反映产出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我国企业普遍重视效果性指标,例如产值增长率、销售增长率都是反映效果性的指标,几乎每个单位年终总结都会提到,但从本人在企业内审部门长期工作的经验来看,效率性指标容易被忽视。效率性指标用的比较多的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代表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强,但如果比率过高,说明企业短期资金的利用效率较差。一般经验认为,流动比率在2:1比较适当。近几年来,企业界越来越倾向于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代替流动比率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比起流动比率,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代表企业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表示,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由此可见,速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一般经验认为,速动比率在1:1比较适当。我国经济近十年来已经进入了过剩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效益上,也体现在效率上,每年都有一些效益良好的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而陷入困境。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形象地说:“以前的竞争是大鱼吃小鱼,现在的竞争是快鱼吃慢鱼”。所以,这几个效率性指标应该引起企业重视。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首先,与财务审计的审计报告相比,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报告偏重于合理性,而财务审计的审计报告偏重于合法性。一般来说,合理性比合法性更难以把握,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财务制度还有待完善的阶段,合理性就更难以掌握。而且,从实际工作中来看,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指出是否合理的原因。例如,本人曾经对本单位下属的建筑单位进行过经济效益审计,暗盈或暗亏问题是很多单位审计人员审核帐目时都会遇到的,帐面上已经明确反映的损益结果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需要审计人员进行调整。在建筑企业内,暗盈通常是少盘存未完工程成本;多结转材料成本;多摊销资产性待摊费用;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预提费用以及福利费等基金性费用等;或是收人或收益未人帐,以及当期应实现而未实现,有充分依据并能定量计算,可在后期或末期滞后实现的调概索赔收人等。暗亏一般是多计收入少列成本,表现在未完工程超前计价;虚盘未完工程成本、坏帐损失和待处理财产损失挂帐;少转材料成本;以及少提或少摊有关费用等;或者应提未提、应摊末摊有关费用,以及分包工程成本滞后清算等。能否准确调整帐目,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第5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第6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必要性

风险分析作用(1)预算造价(最高限价)虚高风险

由上图可知,在情形1充分竞争状态下,最高限价虚高一般不会损害建设单位利益,但情形2在围标串标状态下,最高限价虚高则产生了风险,使得投标单位有串通投标,抬高标价的可能。同时由于把握了准确的预算造价,也就能把握相对准确的施工成本,能够识别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否定虚假的工程价格。

(2)预算造价(最高限价)过低的风险

显然预算造价过低则会导致招标失败,影响建设单位项目建设进度。

二、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预算

1.土建工程预算审计的准备工作

(1)做好预算审计的准备工作,就是要全面熟悉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并对施工图的预算开展整理工作。(2)对预算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相关的要求与说明,全面掌握预算所包括的范围,进行必要的编制与说明。(3)充分了解施工图预算采用的定额。即根据要求与说明,审核施工预算的定额是否符合相关的合同规定。(4)了解国家与地区预算的相关规定。要明确预算的定额、材料价格的信息与各种取费标准、工程量的计算标准等。总之,要精益求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提高预算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转变管理观念

传统的土建工程的造价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主要的工作理念是将目标值与实际值进行简单的对比,以尽量重合为管理目标。显然,这种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无法满足现代的土建工程的造价管理的需要的,所以,我们要积极的转变管理观念,才能探索和改进新的管理方式。

3.合理选用审核方法

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应当采用不同的审核方法,这样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的审核质量。通常来讲,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在不同的工作环节,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时,所采用的预算审计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加之不同的工程要求与工程规模,采用的预算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用工程预算审计方法,要针对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取得良好的审核效果。

几种常用的预算审计方法归纳如下:

(1)全面审核法。全面预算审计法与施工图预算审计并无太大差异,是指按照施工图纸,且综合参考专业定额、合同、设计等有关资料而进行的全面、细致的预算审计工作。全面审核法主要适用于投资资金不多、工程量不大、工程项目内容相对较简单的工程。(2)重点审核法。重点预算审计即是根据工程预算的重点而开展预算审计工作,与之相关的取费等审核工作都必须作为重中之重。(3)对比审核法。分析对比的预算审计方法首先是建立在足够多的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拥有充分的数据与材料才可以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项。(4)分组审核法。由于土建工程的各项预算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分组预算审计是指将相互关联的项目数据划分成一个小组,然后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与规律,按组分别进行预算审计。(5)常见病审核法。在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经常导致预算审计工作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楼梯工作量重复计算等。在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审核人员可以从这些常见病入手,找到不合格部分,并予以剔除。最终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确定定额单价,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标。

4.结合实际,拓展常规审计方法

在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中,选择常规的审计方法并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因此还需配合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

(1)标准预算审查法。标准预算审查法就是对利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先集中力量编制标准预算,以此为准来审查工程预算的一种方法。

(2)筛选审查。建筑工程虽然面积、高度、长度不同,但其同类工程单位建筑面积或其他指标却变化不大。将工程加以汇集、优选,找出其单位建筑面积工程量、单价、用工三大类单方基本指标,并注明指标的适用范围。这些指标可用来筛分标底相对应的工程量、价格、用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详细审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审查速度快,便于发现问题。

(3)小型零星预算审查法。建筑工程的面积有时可能会很大,在选择常规审计方法时,先选定其中的一些小范围作为代表加以审查,以便作出初步预算。

三、土建工程预算审计的重点

1.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

预算审核人员应当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情况,例如土方的类别鉴定、机械土方与人工土方的放坡系数和所套用的定额单价问题等,同时也可以了解施工过程,并熟悉建筑工程中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以提高审核工作的质量。

2.加强对工程的监理力度

项目预算审计工作必须加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力度,以保证其项目目标的实现。由于一个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分阶段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土建工程预算的关键,从而节约资金。

3.做好复核工作

完成预算审查之后,为了检验审核成果的可行性,必须采用类比法即利用工程所在地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进行可行性判断。如果差距过大,应寻找原因;如果存在设计错误,应予纠正。

四、审计实例及效果

某大型国有控股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某项目公司是新建10万台产能的整车制造工厂,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预算约38亿元,2008年开始建设,项目建设期2年。按招标法规要求,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公开招标,按规定需要对外最高限价,公司聘请造价咨询公司编制最高限价,公司财务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审计,共审计子项目35项,相比造价咨询公司编制的最高限价,审计共核减约2亿元,核减率21%,同时对造价公司编制的错项、漏项、价格偏差部分进行了调整,保证了招投标的顺利进行,将土建工程投资控制在预算内,维护了公司利益。通过对方法的不断总结,从无到有,建立了工程造价审计方法体系,培养锻炼出数名具有工程造价审计能力的人才。

五、结束语

通过灵活运用审计工作方法,财务审计人员对土建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审核,有效维护公司利益。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核较为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应加强专业学习;对主要材料市场价格,应建固定的材料询价渠道,并多方位核实,以确保询价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审计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经济管理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1) 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2) 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 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2)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 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  我院2009年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 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和,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第8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效益审计公共财政

随着公共财政、效益财政和领导问责制度的建立,政府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的作用日渐突显。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占改府审计的80%以上,已成为审查、分析和评价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绩效的重要活动领域,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审计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和内容也必须扩展。

一、政府绩效审计:历史渊源

由于受1929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制。因政府开支日益膨胀,民众要求对政府支出进行效益审计的呼声日高,因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审计总署扩大了审查范围,开始进行效益审计。1972年《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在世界政府审计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效益审计”的概念。在美国带动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机构先后从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渐发展到效益审计。70年代末期,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实行了一种名为“综合审计”的现代效益审计方法。1986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上正式发表《关于效益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效益审计”的概念。1997年在雅加达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大会和研讨会上通过了《雅加达宣言――关于通过效益审计促进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公共管理的指导原则》,也提出了效益审计的概念。可见,政府绩效审计于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的工作内容。

早在1972年,美国政府审计师用于绩效审计工作量就已占其总工作量的86%。绩效审计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把政府审计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是什么原因致使绩效审计产生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审计部门的如此重视,1981年担任美国会计总署审计长的爱尔默・B・斯塔茨在美国会计总署于当年颁布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及职责的审计准则》前言中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政府计划项目的数量及其投资额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这些计划的目标乃是为了提高美国人民生活的质量。70年代期间,新设立的计划项目数量大为减少,但总的投资额却仍继续增长。随着政府计划项目的增加,人们亦日益要求受托管理这些项目的人员要对项目负有说明一切情况的义务,审计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公职人员、立法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不仅要求了解政府款项是否处置得当,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或规章制度。而且还要了解政府机构是否正在达到批准执行这些计划项目的预定目的执行,这些计划项目所需款项的使用是否经济、有效。1985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大会发表的题为《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对此亦有类似论述,该宣言在对经济责任进行原则性解释时指出:公共部门和政府追求发展所用的开支不断增加,公营企业的发展,地方行政当局自的扩大,这种公共开支的成倍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一方面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已扩大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加深,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受托责任的要求愈来愈高。

由此可见,国外政府效益审计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公共支出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对政府部门支出的效益越来越关注;二是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人们从只要求取之于民有一定的限度,到关心所取使用的合规性,并进而关注它的效益性,效益审计的发展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要求。

二、政府绩效审计:定义辨析

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其内容也各有不同。绩效审计之所以有不同的称谓,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理解和使用有所不同,其具体做法也有区别。如美国审计总署使用绩效审计术语,加拿大使用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在瑞典采用效益审计,英国称货币价值审计(VMue-for-MoneyAudit),加拿大使用综合审计,原因在于它将传统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审计工作方式来是实施审计,从而形成综合审计,指的是审计工作方式,而不是审计种类的概念,包括既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情况,又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情况,充分体现审计的综合性。国际上对绩效审计主要采用“3E”定义,即指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R・E・布朗(1992)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一个工作项目的效益和效果进行传统的分析。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绩效审计指南》中虽未专门界定绩效审计,但指出绩效审计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此外,德国联邦审计院、荷兰审计院等对绩效审计都有类似或近似的界定。

我国学者除了基本赞同“3E”定义外,主要是对经济效益审计加以界定。竹德操(1997)等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凤鸣(2000)认为,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周勤业(1996)认为,经济效益实现途径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笔者认为,绩效审计概念应包括审计主体、客体、目的、职能、方法和性质等,可将绩效审计初步定义为:专门机构接受委托对受托人利用资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性监督。在我国的审计文献中,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这一术语混同使用,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值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企业效益问题成为改革的突出问题,审计自然要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目标纳入其审计范围(齐国生,2001)。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效益审计主要是从挖掘企业潜力、分析企业投入产出的角度展开的。

我国学者大都将政府审计机关从事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其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济

效益审计”或“效益审计”,而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从事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其实,无论哪类审计主体,只要其从事的审计业务属非财务审计,均可归为“绩效审计”范畴,主要理由是:一是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审计形式,无论是政府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一旦采用,就应该有统一的称谓,而不应依审计主来来决定其称谓,这从理论或实务角度来讲均不妥。如当审计主体系政府审计机关时,就称之为绩效审计,而当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或民间审计组织时,却称之为经济效益审计。二是绩效审计是就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加以界定的,因而这一称谓可以包括两种效益的审计;否则,就会导致不正确的理解,并形成“经济效益审计”和“社会效益审计”两个概念,进而会导致曲解或误解。较好地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采取统一的称谓,况且国际上目前大都接受或采用“绩效审计”这一称谓,因此可统一称之为“绩效审计”或“效益审计”。三是除英国和加拿大等少数称“绩效审计”为“货币价值审计”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均使用“绩效审计”概念,该词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于1986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大会上决定采用的,该组织在出台的《绩效审计指南(草案)》(2001)中也采用了“绩效审计”概念。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及对外交流的角度看,我国采用“绩效审计”一词似更为妥当。四是在翻译国外审计成果方面,我国一些学者在较早时期就有将非财务审计译为“绩效审计”的做法,如徐瑞康和文硕(1990)就将约翰,格林的货币价值审计(valueformoney auditing)译为“绩效审计”,1992年袁军等将R・E・布朗(1992)等的“performance auditing”翻译为“绩效审计”。五是国内外学者大都倾向于将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合称为“绩效审计”。如李风鸣(2000)认为,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似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3E'’审计,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部分;竹德操(1997)等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部分;娄尔行(1987)认为,审计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即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其中后两种审计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两部分。R・E・布朗(1992)认为,管理审计和效果审计合并在一起等于“绩效审计”。邢俊芳等在《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一书中就把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效率审计等专题合称为“绩效审计”。

三、政府绩效审计:经济本质

从经济本质的角度而言,审计本身是一种经济控制,是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程序,尽可能早地发现那些违背法令制度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行为,以帮助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明确责任。从审计的起源至20世纪40年代,审计关系基本上是一种财务责任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受托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所承担的责任却日益扩大。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加强经济责任,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果。于是审计职能作用的范围扩大,传统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开始向绩效性审计延伸,从而使绩效审计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趋势,公众作为委托人通过授权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受托责任得以全面履行,缓解政府与公众间的矛盾。由此可见,绩效审计本身是一种经济控制,它的产生是基于对政府经济活动控制的需要。作为一种经济控制,绩效审计的控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管理活动,还包括公共当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的全部活动。与一般控制相比,绩效审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审计控制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行为的本质要求。任何形式的审计都不可能牺牲独立性,尤其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在很大程序上直接涉及政府部门等权力机关的收支情况,对政府工作的绩效报告有可能使政府陷入尴尬。鉴于政府部门特殊的地位,维护绩效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可能使审计人员真正地“置身事外”而“旁观者清”。二是绩效审计所使用的控制手段是间接的。审计人员“置身事外”的第三方身份决定了绩效审计控制只能取采取一种问接的方式,更实际的做法是绩效审计借助于更为直接的管理控制形式如内部控制等来进行。相对于内部控制等直接的途径而言,绩效审计所实施的是一种间接控制。三是审计人和委托人是绩效审计的孪生主体。审计人员负责策划组织整个审计控制过程,是第一控制主体,委托人通过授权审计人员实施绩效审计完成控制计划,是第二控制主体。

四、政府绩效审计:主要内容

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来看,虽都将其称之为绩效审计,但仍各有其特色。如美英国家的绩效审计、加拿大国家的货币价值审计强调了“3E”审计;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也可表述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但在三者的解释上有自己的特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而且还要审查评价经济性、效率性程序的充分性,其效果性审计(澳大利亚称项目绩效审计)重在对更为有效管理资源和增强经济效益的行政管理过程审查上;德国的绩效审计除强调效果性之外还强调列入预算事项的事前经济性分析;日本国家的绩效审计’重点强调效果性审计;瑞典国家绩效审计侧重点是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新加坡国家的绩效审计主要强调资源运用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审计和项目的效果性审计;印度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强调经营事项、计划或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或计划目标实现程度的审计,把“3E”审计统一于计划或项目实现的过程中。

上述绩效内容的差异体现各国国情的差异,同时,上述各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也表明“3E'’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我国的绩效审计应涵盖哪些内容,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但较具代表性的有“二分法”与“三分法”。如李敦嘉(1996)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和公共工程的效益审计;陈守德(2000)等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两部分,即盈利性支出部分(基建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及国有企业使用效果审计等)和非盈利性支出部分(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赵玉华等(2000)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管理审计和项目审计(或称投资审计、效果审计)两个方面,还有的认为绩效审计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收支中的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二是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有关收益性投资部分;石爱中等(2002)认为,“3E'’审计表明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内容,其他均应视为“3E”审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上述各国绩效审计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应包括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审计、重大计划项目的可行性审计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中重点是前两者。换言之,国家审计机关应以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其工作的重点。

第9篇

1碳减排审计主体人才的缺失使碳减排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区别于传统审计,碳减排审计具有高度复合性,进行碳减排审计工作的人员既要懂得会计、审计理论,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和碳减排评价标准。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知识技能在碳减排审计工作中都涉及,如对一家煤炭企业进行碳减排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还需要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生产技术是否达到低碳标准进行评估的人员,能运用生命周期法对水煤浆进行碳排放量测试等,同时还需要能够对大量相关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分析的人员。可是,现有进行碳减排审计的人员多为财经、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他们对工程、化学、生物等学科知之甚少,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失不但使碳减排审计工作的时间拉长,影响工作效率,也使碳减排审计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就连整体知识结构较合理和人才聚集的注册会计师团队对于碳减排审计工作也望而却步,接受委托热情不高,工作成效不大。因此对碳减排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求十分迫切。

2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的建议

国外碳减排审计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成立于1992年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10年将碳减排审计作为一项专项审计予以总结,认为碳减排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推崇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综合审计。英国审计署2008年开展了对旨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碳信托基金会的碳排放绩效审计;荷兰审计院将碳减排审计纳入2008-2012年工作规划并已付诸实践;美国倡导的家庭和个人生活“碳足迹”自我审计(广义审计)已被很多城市居民所接受;等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2.1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将3种审计主体结合起来

碳减排审计工作涉及广泛的领域,从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到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投资的执行情况,影响到的利益主体众多,这就决定了碳减排审计不宜由单一的政府审计主体来进行。在加拿大,负责碳减排审计的主要是联邦审计长公署和环境审计师协会,除了这两个机构,加拿大还在各个政府部门设立了内部审计,加强了部门内部控制,同时,部分加拿大政府部门的专项审计工作还会通过向社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招标的方式来开展,这样可以集合更多的人才,3种审计主体相结合使得加拿大碳减排审计工作更有效率。我国的碳减排审计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从工作的系统性、人员的专业性,还是法律法规的健全性来讲都是不完善的,而且企业在履行低碳责任时,会因为成本的增加而不愿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督促低碳审计工作的进行。我们认为将政府审计作为碳减排审计中的主导力量能够强力推动碳减排审计的顺利实施,但同时要有机结合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能够较充分、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第一时间获得企业资料,实现自我监督,防患于未然;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鲜明独立性特点和综合人才优势进行碳减排鉴证与咨询服务,将3种审计主体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我国碳减排审计得到快速发展。

2.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对碳减排审计主体加强监督的同时重视对企业碳减排意识的培养

碳减排审计是一个较新领域,应该完善我国《公司法》《环境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碳减排及碳减排审计的法定要求,同时更要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制定我国碳减排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使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标准可查,以提高碳减排审计效果。在荷兰,碳减排审计有法定要求,其实施主体包括荷兰审计院、环境检测机构和社会中介,并要求碳减排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广播电视和报纸等获取这些信息,使碳减排审计主体在工作时不敢马虎,保证对公众负责,提高了碳减排审计工作质量和信誉。更重要的是,荷兰的碳减排审计强调对单位及个人的问责,有关当事人会被追究行政责任乃至引咎辞职,这也使企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外小心,也很关注企业内部审计对于碳减排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对于碳减排审计尤为重要,在企业内部开展碳减排审计可以使企业解脱相应的受托环境责任、减少损失,在事前和事中对企业进行监督,防患于未然,并且企业内部碳减排审计报告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其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碳减排意识,并监督促使企业开展碳减排审计,将会大大减少我国碳减排审计的监督成本。国家应该对企业的低碳责任制定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且增强其自主意识,制定引导、鼓励政策和惩罚规定。本文来自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简介详见

2.3成立碳减排审计专项小组,培养碳减排审计人才

由于碳减排审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培养碳减排审计人才的要求变得十分迫切,碳减排审计人才首先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效益审计技术,其次要掌握统计学、法学、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短时间内培养知识量巨大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为了及时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可以考虑成立碳减排审计专项小组。美国审计总署在1978年就设立了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司,内设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主要由会计师、科技专家、项目评估师、公共政策专家等人员组成,有30多人,从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环保资金使用的效果方面分别进行常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多领域的人才保证了碳减排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我国审计署已经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由该部门牵头组织,在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之前,确定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碳排放评价指标以及结合被审计单位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碳排放测试等内容,联系相关专家人员,成立碳减排审计的团队,使这些人员与审计人员相互协作,互相补充,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的碳减排审计人才队伍来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同时,要对已有的碳减排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补充新的知识,使其更具有碳减排审计工作的胜任能力,保障碳减排审计工作的质量。

作者:刘静 周琳琳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第10篇

由于光谷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并回收到有效问卷100份。由于光谷片区企业主要涉及光电信息、软件、生物制药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问卷收集过程中亦考虑到此行业分布及比例,故100份问卷样本中含光电信息类企业33家,其中1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57.6%;软件类企业24家,其中8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3.3%;生物制药类企业29家,其中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1.0%;金融服务类企业14家,其中2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14.3%。从主要会计服务需求而言,光电信息类企业主要需要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服务,软件类、生物制药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均主要需要财务外包服务;此外,软件类企业还需要财务审计服务,生物制药类企业还需要资产评估服务,而金融服务类企业则还需要司法鉴定服务。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财务外包和财务审计仍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需求,但对于大型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审计成为首选需求;而对于中小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外包成为首选需求。另从上组数据还可知光谷企业园区内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故会计中介服务的主体为中小企业。据问卷统计结果,48%的企业认为当前会计中介机构收费不合理,65%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渠道为管理部门安排或私人关系;另外大型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长期合作的趋势明显,而中小企业则会不定期地更换会计中介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反映,会计中介机构在拟定合约价格时并未完全考虑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区别,其服务价格虽低于大型企业但优惠的幅度不大,这明显阻碍了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影响其竞争力。总体而言,在会计中介服务需求市场上,光谷企业园区内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范围有限,供需双方在议价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部分会计中介机构凭借其规模和行业声誉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局部垄断,这不利于本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对会计中介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供给层面与需求层面未能实现良好匹配,即供给层面会计中介机构分布不合理与参差不齐的现状一定层度上不能满足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故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不仅在于汇总本片区内的所有会计中介机构,更在于引进片区外的优质会计中介机构。下文将从几个维度阐释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一)跳出固有选择圈,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从前文可知,大部分中小企业获取会计中介机构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且封闭,其选择范围大多局限于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所提供的116家中介机构;这一现状导致着企业在商议合约费用时没有主动权,同时也没有渠道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若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则可以较好改善此种局面,企业不仅可从该平台了解基地内所有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也可与基地外的中介机构接洽,并基于自身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从而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二)打破“大所”的局部垄断,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登记的116家会计中介机构中,虽然大规模事务所的数量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但其手中却掌握着绝大多数优质客户及资源。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大所”已形成了局部垄断,小型会计中介机构因而更难开拓市场。一个行业若缺失了流动性和竞争,必然会缺失透明,这对会计中介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就某些特定会计服务(如财务外包)而言,不一定是“大所”才能满足需求,基于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企业可以了解更多其他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这也利于本行业的良性竞争。

(三)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成本

成本控制一直是中小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状况均处于较低水平,故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当前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约定服务价格的方式仍以协商为主,在此模式下,由于缺乏透明化的定价依据和服务定价存在的固有弹性,部分中介机构可能基于企业对于行情的不了解而虚抬价格,这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节约成本。若存在独立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便可了解特定专业服务的参照价格,从而提升企业议价能力,节约成本。

三、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现有条件

(一)政策条件

根据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对于基地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有如下表述,“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政府出资建设公共会计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市场化的交易,企业得到专业、优质、高效的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互惠多赢。”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导向为大力扶持会计中介行业的创新发展,目前主管部门还尚未建立此类平台,故创立此类平台是政策所鼓励的,这是其有利条件之一。

(二)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会计服务行业亦受益于此。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只能人工进行,企业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往往会采取就近原则。但在网络条件下,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可通过远距离数据传输的方式实现,由此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得以打破地域限制,能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满意的机构。故借助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帮助,企业不仅能进行跨地域地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更能跨地域地接受其服务。

四、未来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模式与经济效益

(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本文所指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实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参与服务企业,但为企业提供会计中介机构信息并提供与其接洽的渠道和场所。从此维度而言,其运营方式与淘宝网类似,故未来此平台若得以建立,可充分参考“淘宝模式”;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在未来业务开展中可充当独立角色,促进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的沟通,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从目前淘宝网的盈利模式来看,淘宝网虽然自身不卖任何商品和服务,但众多卖家通过这个规模巨大的平台获取可观利润的同时,淘宝网也获得了来自卖家的平台收益。本平台亦可借鉴此种盈利模式,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帮助企业找到优质的会计中介机构并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收取少量数额的会员费,从而实现本平台的自给自足与可持续发展。

(二)可预见的经济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服务 信息平台 商业模式

一、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界定

会计中介机构是指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介于会计信息供需方之间,为会计信息的验证、传递、交换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得以恢复重建,会计中介机构切合企业的需求应运而生。财务审计作为会计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之一,已被大家所熟知,但广义上会计中介服务又不仅限于此。因企业的规模、行业及需求的不同,特定企业往往需要个性化的会计中介服务。一般而言,会计中介服务包括财务审计、财务外包、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和司法鉴定等。

目前我国虽然会计中介机构众多,但尚不存在一个汇总与会计中介机构信息的平台。本文所指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即基于此种目的设立,该平台不仅供相关使用者检索与查阅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也为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搭建一座桥梁,实现基于此平台的双向自由选择与业务合作。在下文中将首先分析会计中介服务的供需现状,然后逐步探讨创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二、会计中介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一)会计中介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和中国o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管理部门的统计资料,截止到目前,本基地内登记在册的会计中介机构共116家,其中证券期货资质事务所14家,占全体的12.1%;其他资质事务所89家,占全体的76.7%;记账机构13家,占全体的11.2%。从以上数据可知,在116家会计中介机构中,证券期货资质事务所和记账机构的数量明显偏少,占全体比重较大的为其他资质事务所,由此可以看出本基地内会计中介机构的分布很不均衡。另据上文对会计中介服务的概括,以上116家会计中介机构并未完全覆盖财务审计、财务外包、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和司法鉴定的所有领域,面对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定需求,不一定能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

从会计中介机构规模而言,116家中仅有1家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全国综合排名前10的事务所也仅有6所(据2013年7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就会计中介机构服务的特色而言,针对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工商事务、外包财务总监等具体业务也呈现出“大所”不愿承接,“小所”不很精通的现状。另从会计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含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人数来看,亦呈现出“大所”过分集中,“小所”零星稀少的现状,行业整体的执业质量难以保证。

综合而言,当前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所能提供的服务仍较为单一,“大所”和“小所”之间的分布仍不协调,所提供服务的层次与种类不一定能满足于光谷企业园区的全部企业。

(二)会计中介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由于光谷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并回收到有效问卷100份。由于光谷片区企业主要涉及光电信息、软件、生物制药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问卷收集过程中亦考虑到此行业分布及比例,故100份问卷样本中含光电信息类企业33家,其中1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57.6%;软件类企业24家,其中8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3.3%;生物制药类企业29家,其中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1.0%;金融服务类企业14家,其中2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14.3%。从主要会计服务需求而言,光电信息类企业主要需要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服务,软件类、生物制药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均主要需要财务外包服务;此外,软件类企业还需要财务审计服务,生物制药类企业还需要资产评估服务,而金融服务类企业则还需要司法鉴定服务。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财务外包和财务审计仍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需求,但对于大型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审计成为首选需求;而对于中小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外包成为首选需求。另从上组数据还可知光谷企业园区内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故会计中介服务的主体为中小企业。据问卷统计结果,48%的企业认为当前会计中介机构收费不合理,65%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渠道为管理部门安排或私人关系;另外大型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长期合作的趋势明显,而中小企业则会不定期地更换会计中介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反映,会计中介机构在拟定合约价格时并未完全考虑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区别,其服务价格虽低于大型企业但优惠的幅度不大,这明显阻碍了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影响其竞争力。

总体而言,在会计中介服务需求市场上,光谷企业园区内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范围有限,供需双方在议价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部分会计中介机构凭借其规模和行业声誉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局部垄断,这不利于本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对会计中介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供给层面与需求层面未能实现良好匹配,即供给层面会计中介机构分布不合理与参差不齐的现状一定层度上不能满足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故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不仅在于汇总本片区内的所有会计中介机构,更在于引进片区外的优质会计中介机构。下文将从几个维度阐释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一)跳出固有选择圈,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从前文可知,大部分中小企业获取会计中介机构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且封闭,其选择范围大多局限于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所提供的116家中介机构;这一现状导致着企业在商议合约费用时没有主动权,同时也没有渠道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若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则可以较好改善此种局面,企业不仅可从该平台了解基地内所有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也可与基地外的中介机构接洽,并基于自身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从而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二)打破“大所”的局部垄断,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登记的116家会计中介机构中,虽然大规模事务所的数量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但其手中却掌握着绝大多数优质客户及资源。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大所”已形成了局部垄断,小型会计中介机构因而更难开拓市场。一个行业若缺失了流动性和竞争,必然会缺失透明,这对会计中介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就某些特定会计服务(如财务外包)而言,不一定是“大所”才能满足需求,基于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企业可以了解更多其他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这也利于本行业的良性竞争。

(三)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成本

成本控制一直是中小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状况均处于较低水平,故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当前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约定服务价格的方式仍以协商为主,在此模式下,由于缺乏透明化的定价依据和服务定价存在的固有弹性,部分中介机构可能基于企业对于行情的不了解而虚抬价格,这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节约成本。若存在独立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便可了解特定专业服务的参照价格,从而提升企业议价能力,节约成本。

四、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现有条件

(一)政策条件

根据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对于基地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有如下表述,“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政府出资建设公共会计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市场化的交易,企业得到专业、优质、高效的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互惠多赢。”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导向为大力扶持会计中介行业的创新发展,目前主管部门还尚未建立此类平台,故创立此类平台是政策所鼓励的,这是其有利条件之一。

(二)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会计服务行业亦受益于此。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只能人工进行,企业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往往会采取就近原则。但在网络条件下,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可通过远距离数据传输的方式实现,由此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得以打破地域限制,能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满意的机构。故借助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帮助,企业不仅能进行跨地域地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更能跨地域地接受其服务。

五、未来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模式与经济效益

(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本文所指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实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参与服务企业,但为企业提供会计中介机构信息并提供与其接洽的渠道和场所。从此维度而言,其运营方式与淘宝网类似,故未来此平台若得以建立,可充分参考“淘宝模式”;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在未来业务开展中可充当独立角色,促进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的沟通,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从目前淘宝网的盈利模式来看,淘宝网虽然自身不卖任何商品和服务,但众多卖家通过这个规模巨大的平台获取可观利润的同时,淘宝网也获得了来自卖家的平台收益。本平台亦可借鉴此种盈利模式,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帮助企业找到优质的会计中介机构并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收取少量数额的会员费,从而实现本平台的自给自足与可持续发展。

(二)可预见的经济效益

在可行的商业模式中已经提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找到合适的会计中介机构和节省成本是本平台的主要价值之一。另外通过本平台的信息汇总,可将平台内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系统评级和综合评价,其信息供企业参考。当前中小企业占据了中国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在光谷企业园区情况亦是如此,故有效的会计中介机构评级信息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社会效益也会转换为经济收益。由于本平台汇总了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在达到一定规模时会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借此可率先建立起会计服务行业的专业数据库,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供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学术研究之用。总之,平台化的运作方式不仅可从目前的运营模式中获取收益,亦可挖掘出多元化的经济收益来源。

六、创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平台收费标准难以确定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创立抱有兴趣,但对于本平台的服务收费部分企业表现得较为敏感,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本平台建立的目的之一便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但支付给本平台的服务费却会增加该企业的成本,故本平台的服务定价应小于帮助其节约成本的数额,否则企业通过会计中介信息平台挑选会计中介机构就失去了动机和意义。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市场上会计中介机构的服务定价千差万别,大型会计中介机构(如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排名前十的事务所)与中小型会计中介机构(如国内中小型事务所和记账机构等)服务定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基于其提供服务的不同,会计中介机构会有很细化的收费规则,但这种收费规则不同的会计中介机构间亦有差异。在向企业推荐会计中介机构时,本平台的服务收费也要随着企业挑选会计中介机构收取费用的变化而变化,故本平台收费难以有统一化的标准,具体标准与尺度还需试运营时充分了解不同会计中介机构的收费后方能确定。

(二)平台创立需付出足量资金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会计中介信息平台提供服务的前提是建立会计服务行业的专业数据库。在构建此数据库时,除投入软硬件设施外还需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维护和更新数据库时也会持续不断地发生相关费用支出;因此前期若要顺利完成构建此数据库,需有足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对于创业期的企业而言,资金的筹集往往都是一个难题,本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创立亦是如此。故为防止创业初期资金链的断裂,应充分恰当地估计构建会计服务行业专业数据库的成本,并筹集到足量的资金。

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引入风险投资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的方法。另外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市场上尚无一家从事此类业务的平台或机构,在上文政策条件中也已提到,政府乐见此类平台的建立;故引入政府资金和寻求政府参股也是一个较好的筹资方案,同时借助政府的背景也可以减少政策阻力和保障其市场拓展。

(三)市场需求尚难以估计

由于本次调研涉及到的企业仅为光谷企业园区中的部分企业,其统计范围未能全面涵盖到全体企业,其统计结果与总体相比也可能存在差异。在分析市场需求时,虽然样本中的大部分企业均对此平台和其服务产生了兴趣,但这不一定能代表光谷片区全体企业的需求。另外某些企业对此服务的兴趣并不一定代表将来会一定购买此服务,故对市场需求的估计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谋求持续发展的平台,只有盈利才能保证其持续发展,而盈利又有赖于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本平台的持续发展。故在本平台试运营阶段时不仅要逐步摸清市场可容忍的服务定价,还应逐步了解市场的总体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服务,使本平台的服务能真正切合市场需要。此外为规避可能存在的亏损,对于估计的市场需求应测算出可实现的收入,从而通过试运营了解本平台现实中的盈利前景,为正式运营提供决策依据。

注释:本文系2012年大学生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10520079。

参考文献:

[1]方新华.浅析基于SaaS模式的在线会计服务[J].财会研究,2010,09:56-57,60.

第12篇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从名称上看简单易懂,增值即增加价值或减少损失,增值型内部审计即能为组织增加价值、帮助企业达到预期目标的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新生的一种审计类型,同以前的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分水岭。事实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许多业务是以前财务审计、基建工程、管理审计业务的延伸、继承和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利益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日益不可确定,同时,建设国际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企业改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行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变革,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保证,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基础上,业务范围扩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目前,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诊断咨询、管理效益、监督服务等活动均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范畴,主要内容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1.战略管理。了解和分析企业信息,辨别、界定企业的战略需求,对企业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帮助企业进行战略研究、战略假设、战略选择和确定。

2.组织管理。通过调研,分析被审计单位资料,对公司治理结构、管控模式、组织结构、流程与制度体系等进行审计,编制调整方案,优化组织管理流程。

3.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进行预测,分析需求、供给匹配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评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4.财务成本管理。分析企业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控制、成本管理等情况,为企业改制、重组、并购、投资、项目实施、纳税筹划、利率和汇率安排、资产剥离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5.市场营销管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产品定位及营销政策,选择绿色营销、亲情营销等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进行营销政策定位,服务企业管理。

6.生产运行管理。调查生产运营管理的高效、灵活、及时情况,对生产运营系统进行评价与改进,会同被审计单位对生产运营系统进行设计和调整。

(二)企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意义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阶段,它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审计的发展起着重要意义。一是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其目的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内审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在证实自身存在的价值,赢得管理当局的支持和重视,二是内部审计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过去传统的居高临下“警察与小偷”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逐步改变为“参与性”的审计策略,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强调与被审计对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确认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审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并积极向管理者推销自己的内审产品,为企业发展服务,四是内部审计更加关注组织的风险,识别、防范、降低组织风险成为内部审计主要工作内容。

二、推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评价标准,影响项目实施深度。目前,一些管理类审计项目缺少国家或行业评价标准,有企业标准的可能存在缺陷,审计人员评价优劣无从下手,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难以解释,影响审计项目的实施。

(二)审计资源投入大,没有可借鉴经验。增值型内部审计拓展了审计范围,范围遍及企业管理各个领域,但有些领域专业性极强,审计人员以前从未涉及,无经验可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同时还要不断调整项目方向和手段,实施起来难度大。

(三)预期效果难以估计,立项方向不好把握。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发生南辕北辙情况,认为可能会取得较大成果的项目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认为可能投有成果的项目却给你意外惊喜,这同审计项目立项直接相关,对项目理想提出更高要求。

(四)管理问题复杂,成果难以量化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

为了达到审计目标,克服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困难,在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基础上,增值型审计对项目实施要求更加细化,对采用的评价标准、人员素质、方式方法等有更高的要求。

(一)审计立项可行,项目定位准确。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常规审计的延伸,审计范围已扩展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但以内审目前的经验储备及人员状况,应循序渐进,切实可行。项目立项至关重要,不但要选择企业热点、焦点领域,同时更要切合实际,项目要有可操作性,对企业管理要有建设性。

(二)强化审前培训,胜任审计工作。增值型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审计范围的拓展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知识已不能满足审计项目需求。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的审计领域,对项目实施人员知识结构进行扩充,掌握该领域知识体系,对提高审计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审计现场,合理组织人员。审计项目现场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针对不同的增值型审计项目、审计人员擅长情况,细化审计内容,合理分配审计人员,使每个参与项目人员既在总体知识结构上满足项目需求,又在某一具体领域有所专长,成为该领域专家,将项目分解,减轻整个项目压力,同时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四)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提升项目质量。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基础上,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目前在管理领域常用SWOT分析、SCP分析、BcG分析、杜邦分析等方法对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企业优势劣势、财务状况、市场战略等情况,通过分析查找关键影响因素,对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量化,解决管理问题难以量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