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研究逐步出现,湿地公园建设便成为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趋势。特别是在大力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全国也发展建设了不少湿地公园,从一定程度上讲,湿地公园建设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这与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来营造公园景观是“两型”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两型”理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性休息、游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改善水及土壤的质量,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究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形式具体体现在:①运用“两型”理论指导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形成新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从而来指导实践;②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对湿地公园中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形成生态的、独特的、经济的、美观的公园景观;③将节能技术与环保材料利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中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④通过对湿地公园的有效管理,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体方案
2.1项目概况
地理位置: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所处区域生态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境内,距京广铁路复线1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紧邻洋沙湖、金龙河和长湘公路,区域位置优越。
场地现状:公园规划总面积893413.92平方米,场地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地现状主要为稻田、莲池、鱼塘等人工湿地;水系资源丰富,多为流动水系,河流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植被景观秀丽,多以低矮植被为主,有较强的观赏性,是我国洞庭湖周围湖泊与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场地内水体由于受金龙河流域工业污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许多水体被污染,因此,急需提升湿地公园景观质量。
2.2项目功能划分
为了响应“两型社会”的建设,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功能划分以保护场地湿地资源为前提,根据场地现状,将项目划分为绿化景观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湿地植物过滤带、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密林隔离带、池塘湿地区及农耕体验区七大功能区。绿化景观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紧邻公园大门及入口广场处,是游客集散的地带,人流量大,因此在此区域主要考虑交通流线的布置,设置了便捷的园路,可供人们到达湿地植物过滤带的淡水鱼博物馆、湿地展示水景、渔村古街、渔村码头及游船码头各个景点。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处于公园的心脏位置,也是公园的特色区域,在保持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置有珍禽观展示馆、游禽湖、观湖平台等景点,珍禽展示馆有珍禽标本展示、科普等宣教功能。此区域是珍禽与湿地功能演示相结合的科普通道。密林隔离带地势较高,水系很难引进,故此,将此区域打造为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活动场地,宽阔的草坪、翠绿的树丛,让人们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感受团体及家庭活动的乐趣。池塘湿地区主要保留原有荷塘,选取品种优良的花莲种植于区域内,运用道路与栈道形成开放和围合空间,赋予空间的多样性。农耕体验区分为传统农耕体验园与现代农耕体验园,以中华农耕文化传承及展示为核心,打造集农耕文化传承、科普学习、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2.3项目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注意对场地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在时间上的持续维护与充分利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深刻理解“两型”思想内涵,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原则,建设长远、整体的环境效应,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营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湿地公园景观环境。
2.3.1生态优先原则
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以保护水体、天然植被等原始自然生态为前提,运用生态理念与生态技术,突出景观营造的生态性和地域特色,使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实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的和谐统一。在公园建设中采用就地取材、生态护岸技术、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环保铺装技术等具体措施来体现“两型”理念的内涵。
2.3.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一种发展观,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强调有效、有节制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维护和培育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水资源是湿地公园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为保护场地水资源,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项目,在对水系、水域的保护方面采取限制水域开发利用、控制水系污染、分时定点监测水系,力争有效地保护现有水域、改善水质,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在公园建设的实践中对场地中草灌枝条、竹材、木材等有效再利用应用也是一种循环状态,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3适应性原则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鱼类、鸟类在此栖息。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这一原则,合理使用本土材料与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3由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是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在深刻理解“两型”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景观设计理论而建设的湿地景观,具有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对水体恢复与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乌类及鱼类栖息地恢复与保护来实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本文通过对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前社会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如下:
(1)保护为主,生态优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竦厣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
(2)精心营造,突出特色。湿地公园建设不仅需要丰富的景观效果,更要突出地方特色,营造适合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有计划地引进外来物种,大力保护和发展本地物种,使湿地公园既能保持它的生态特性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湿地公园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有的自然湿地进行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以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并且同时兼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示范功能。其整体规划蕴含了文化和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研、游玩、休憩的一块特殊保护区域。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试点),面积达到100万hm2以上。全国各类湿地公园更是不计其数,遍布我国31个省(区、市)。
但是由于湿地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认识还不够成熟,湿地科学理论不够完整,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相脱节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没有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园内本身的湿地自然景观不明显,如河、岛、浅滩等湿地地貌特征受季节性影响会缺失;湿地景观设计未考虑当地的文化元素,与当地的文化脱节;植物景观设计单调导致生物多样性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景观。本文以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相关内容,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帮助。
二、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1、湿地的分类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我们经常提到人工湿地是由一种非自然环境形成,即有人工修建或人工操作与控制的湿地。
2、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
(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
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1、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强调的是湿地公园中的各个元素统一,形成有机体系,相互促进性发展。它要求的是从各个点到各个面的完美系统性的体现,是系统中的元素,如点层次的植物群落点、动物栖息点、建筑小品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内涵,同时与整个系统性设计相融合。要求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节点,如大型功能性场地、湿地性水域、块状植物群落,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体现,同时与整个设计风格相统一。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能够使我们的主体更鲜明、设计目标更明显,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2、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是在尽量保护湿地公园景观不受城市发展的破坏和影响为基本原则,在考虑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关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主要由以下几点:(1)尊重自然,尊重原有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尽量利用原有的水系、乡土植物、保护当地的物种,从而从整体上,涵养水源、改善空气、增加湿度,使景观自然发展。(2)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观,能反映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自然生态的指标直接体现生态价值观。(3)我们要对湿地公园及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地表轨迹、景观变化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景观整体。在对湿地的植物配置上,首先要针对本地植物适宜生长的特点,所以首选是本地植物,同时还要适度的增加易于成活的新种类,以便于植物之间良好的搭配能对水体污染起到更好的效果。然后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有多样性,这样植物在视觉上才会有好的效果。
3、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对湿地公园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人们对景观的旅游性,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肩负的使命:(1)保护湿地公园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改善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提供就业,以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式来维护当地的景观环境。(3)为湿地公园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创造资金。(4)以保护型的旅游,宣传湿地公园的保护知识。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建立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使湿地公园景观更好的发展。
4、水体植物景观
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针对不同面积的水面,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水面较大处,应种植大而连续的植物,从而在量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同时这些植物在配置时要分清主次,体形、特点等要相似,不能给人以杂乱的感觉,要适宜远观。但如果水面面积较小时,则对植物的高度则有更高的要求,较小的水面不适宜远观,所以在近景的情况下,对于植物的要求,则需要种类少、个体矮些,这样就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协调感,同时还能映衬出水面镜面的感觉。
水体的深浅对植物的选择也不同,水深的地方,如果离岸还较远,面积分应选择有净水作用的植物,但在数量上要控制好,以免其生长过快而影响水体的质量。同时对于浅水的地方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观赏为主,所以可栽植挺水、漂浮类植物。
5、湿地公园陆生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中的岛屿并不少见,在岛屿植物的配置上要注意所栽种的陆生植物要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能,这样才能适当岛屿上水湿性强的特点,所以各种陆生植物在配置上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才能使岛屿上的植物群落和谐、优美。同时在植物的栽种上不能太单一,需要成群、成片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风景地貌特征来选择植物的种类,这样所形成的景观才会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形成景观的良好的群落结构。
五、结束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复杂、综合、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俊玲 刘芳宏:《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4期
[2] 许婷 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关键词:生态 湿地 城市湿地公园 植物景观
Abstract: the wetland ecosystem of mankin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Urban we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landscape unit nearly natural spac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combining with trees, flowers, and learn to learn ecology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s.
Keywords: ecological wetland landscape plant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它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2]。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开始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3]。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 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Wetlands)的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 年3 月12 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4]。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5]。天然湿地包括多种类型, 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 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公约一般将湿地分为三类: ①海洋/ 海岸湿地。分为12 类, 主要有: 浅海水域、河口、泻湖、盐湖、滩涂; ②内陆湿地。分为20 类, 主要有: 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冻土; ③人工湿地。分为10 类, 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地、盐池、污水处理池、水库。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6]。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7]。
1.3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9]。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直接影响湿地景观的质量。湿地植物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适应于半水半陆生境的特征。
2.1 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 进行湿地植被种植, 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 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 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 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 既经济又实用, 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 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 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 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 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 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 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 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 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10]。
2.2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 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11]。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 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 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 majalis)、紫萼(Hosta 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2.2.1 景观设计要点
在营造湿地植物群落时应该表现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群落营造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性及造景功能, 对植物的配置有整体的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在春夏秋冬具有不同的景观, 以丰富群落的美感, 提高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同时要根据城市湿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定,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来满足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的生态景观要求, 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 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 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12]。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13]。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 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每个城市湿地公园都应有其特色和个性, 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 结合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该区域的城市湿地公园, 发现、挖掘、选择该城市湿地公园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并通过设计进行强化, 进而营造有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的湿地景观, 形成美的意境景观[14]。
2.2.2 地被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地被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15]。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又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有多样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野生地被植物应该满足植株低矮、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公害、便于管理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目前在湿地公园中应用较多并且已初具规模的地被植物有芦苇、芦荻、芦竹、蒲苇、野茭白、香蒲、二月蓝、野菊、美女樱、白三叶、狗尾草等, 这些正处于良好状态的地被植物, 在湿地公园中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对这类地被植物应加以保护,使其组成相对固定的植被群落, 可以减少人为干涉所增加的养护成本。当然, 对于狗尾草这类繁衍较快, 易形成侵略的植物应注意控制其种植面积及其生长规模, 以防止其泛滥, 取其有利的一方。
我国地被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其野生资源适于大面积栽植, 自播能力强, 管理粗放, 抗性、适应性强, 养护成本低, 在园林中直接应用, 既能突出本地特色, 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丰富园林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对于野生地被植物的筛选, 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可以露地栽培; (2)植株高度低于1m; (3)覆盖力强, 生长迅速;(4)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5)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6) 便于管理, 无公害。如玉簪(Hos taplantaginea)、二月蓝、蒲公英、野菊、堇菜类(Violaspp.)、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 is )、点地梅类(Androsace spp.)等都是优良的野生地被植物,
3 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 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要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过程, 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 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 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 2 ]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 湿地与景观[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 3 ]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J ]. 人文地理, 2007 (5) : 124 - 127.
[ 4 ]周建东.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 11818 - 11821.
[ 5 ]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 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 J ].城市问题, 2005 (3) : 9 - 12.
[ 6 ]王凌,罗述金.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J ]. 中国园林, 2004 (3) : 39 - 41.
[ 7 ]周武忠. 园林美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8 ]李尚志. 水生植物造景[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 李湘萍等. 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分布和演替规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1)
[10]黄成才,杨芳.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26~29
[11] 李学伟. 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 包青青.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 花卉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 14] 王晓文, 曾从盛.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3: 8- 11.
【关键词】湿地公园 可持续策略 可持续设计
引言
湿地公园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湿生与沼生生态系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存在湿地生态恢复的潜在可能性的湿地区域。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出现了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困境,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光辉及活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湿地公园,过度的人为化干扰也导致了这些湿地公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湿地公园营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形式上,人们缺乏对湿地本体特征的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泛化,按照普通公园的规划方式来设计,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没有重点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强调了公园的娱乐属性,淡化了科普教育、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设计。第二,现今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放在策划上面,缺少科学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在起初设计湿地公园着重考虑始建之初的效果,缺少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2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能够满足当今人类需要且在不危及到下一代生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下一代人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每一个规划都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现状,过度的开发业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将日益加剧。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打造,可以改善人类对然的破坏程度,同时给人类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缓解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大自然对立的关系。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策略
湿地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不影响场地生态条件的同时满足一定的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自身的固有资源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其相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强力有效的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合理并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条件。在湿地生态系统这个高效的能量体系里面,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在建设公园期间高效的利用其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就能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效益。
(2)调整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使其更加整体。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由于湿地的面积较小,斑块较多,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所以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在建设人工设施后形成阻隔。
(3)在动植物的的物种选择上,强调使用地域性物种。不能因为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中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性。
4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可持续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上来。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化设计可以从水体、绿化、人文、材料这个方向发展。
水体方面,需要保证它具有防洪防灾的安全性、景观生态用水的安全性。从可持续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水体的设计必须保证有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配置。
绿化方面,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它起到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能够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植物是首选,湿地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方面,采用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湿地景观中,让参与者能够体会到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魅力。它包含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保护性为主要原则。
材料方面,生态、美观、环保、低碳、实惠的材料是人们所青睐的景观材料。近几年来,废旧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废旧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的最佳的载体,利用建筑物和一些废旧材料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建筑本身更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同时不同的材料运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在设计之初欠缺周密考究,也有在实践中与理论的矛盾,但不管如何,都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汲取营养。湿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破坏后才受到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更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去和谐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通过自己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见解帮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们走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关键词:湿地 尊重自然 体现生态
0、前言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包括湿地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湿地是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的主体,是公园重点开发保护的对象及游人观赏的重点。我国湿地类型多种多样,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湿地公园类型多样,景观丰富。湿地发展有合理之道,也有不当之路,合理的发展之策既要能够充分颗粒到城市,人和环境三者的利益,又要兼顾可持续性和景观特征表现的多样化。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如要考虑多方利益,各方则必须妥协,这种妥协将不但能使动植物栖息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融洽共处,而且能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利互惠,共同繁荣。
1、项目概况
生态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增城,是一片在河道内种满茂密荔枝树且地势较低的岛屿,这片荔枝林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旁边有着原始的旧村落,整片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设计原则
从完全生态的理念出发,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从五个方面严格体现了设计原则。
2.1、系统地保护整体的植被
项目用地原本是一片茂密的荔枝林,配有少量榕树等当地常见树种。因此,只要能够完整地将这个有机的植被系统保存下来,生态公园的基础就自然建立了。
2.2、完整地保留动物的生命动线
根据基地内的家禽和野生鸟类活动的方式和路线,设计中的道路和景观节点保证不切断和毁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考虑对它们活动的集中区域预留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好的吸引野生鸟类的自然环境。因为江边有大量浅滩,特别适合鸟类寻找食物,所以能够为鸟类提供天然的觅食场所。
2.3、避免对土地采用硬质化的处理方式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硬质园路和铺地的比例,尽量采用能够透水的设计方式。另一方面,在处理水岸关系的时候,不使用硬质岸边的做法,全方位保持水土平衡关系。
2.4、尊重项目用地的原有地形地貌
设计特色依照项目本身特色展开,不轻易的改变土地和水体的高差关系,保持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遵循植物自然生长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5、杜绝一切对生态有不良影响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材料的应用。
改善传统的、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作用的施工方法,探索全新的生态景观设计和施工手法。
3、设计特色
有了系统完善的设计原则作为指导,设计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的理念展开,能够充分体现出相对应得五个方面的特色。
3、1、在设计全面开展之前,针对用地内的植被状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不仅仅摸清了主体植物的分布位置、生长习性和组群特点,还对一些重点保护和景观展示对象进行精确的定位,形成了完整的项目植被资料。使得整体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还实时调整设计方案,包括路网、景观节点的内容,力图保证原有的植被系统可以更好地存在和发展。设计还要求对场地内一些有害植物进行有效清理,并且保留了大量荔枝树的枯木作为景观特色,向人们生动地展示自然界生态循环的变迁,激起参观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深层次地体现生态公园的内在本质。(图一)
3、2、根据当地农民放养家禽的习惯方式和固定路线,我们不仅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和活动流线,还考虑了环境对野生候鸟的吸引,并且为了不影响动物的日常活动,对这些空间和流线都做了标示,善意地提醒游客不要打扰鸟类的正常栖息和活动。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对动物活动的关怀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尝试,虽然效果和方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却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图二)
3、3、在园路和景观节点的铺装设计上,我们采用了用环保砖和木才两种主要材料。用环保砖铺设小路和景观节点的时候,严格控制施工做法,尽量避免大量使用石灰、水泥等含碱性和酸性的粘结材料,一方面以免破坏土壤酸碱平衡的结构,另一方面,适当的空隙可以增加硬质铺地的透水新能。在滨水的园路和景观处理上,更是基本杜绝使用硬质铺地,采用木栈道和木平台的模式,不仅有良好的透水性,同时木质材料的使用令设计更加具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针对水土流失和水岸塌方的问题,岸线的维护并没有采用一劳永逸的硬质水岸处理办法,而是采用传统的打木桩护土做法,既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成本,与又有效维护了土地与水体的生态平衡关系,可谓一举两得。(图三、图四)
3、4、项目用地比较低洼,每逢雨季,都会造成部分甚至全部区域被洪水淹没。因此,设计的最难点就是必须抉择是否要改变地势和标高。我们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决定,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原因在于,现有的生态平衡时建立在水土平衡的基础上的,洪水会造成一部分树木被淹死,但是也会为土壤带来足够的养分,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生态自我调节,是可以接受的环境自我更新,不应该认为地破坏这种平衡关系。我们只需要保证景观设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不会大量损毁就好了,而不应该舍本逐末地对地形地貌做改造。所以,在此原则下,设计完整地保留和发扬了原有的用地环境特色,高低错落皆随自然成景。(图五)
3、5、设计的开始不在于图纸,设计的过程和完结也不仅仅落实在图纸上,而是全方位地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将工作重点放在具体、精确和科学的调研上,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景观设计常见的“套路”。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立足于从整体的环境资源到项目用地的局部生态资源中寻找创作灵感,使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服务于自然,升华于自然。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设计的具体细节不断地根据现场的需要、植被环境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着调整,施工方法也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地尝试着改善和创新。
4“、尊重自然、体现生态”的实际意义
湿地是独特生态系统,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城市湿地是指分布于城市中的湿地,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类湿地。城市湿地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是由于它在城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城市化区域中的湿地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东营市城市湿地概况(一)基本概况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为胜利油田所在地,市域面积7923km2,人口177万。中心城湿地类型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可谓得天独厚。其原始风貌可用:新、奇、野、阔四个字概括。“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成为东营的一大特色。东营市(东西城区)湿地总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约41.4%。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纳城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改善城市水文特征,降低其富营养化趋势;城市湿地能够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重要栖息地等。
东营市城市湿地现状
东营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湿地随着建成区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景观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反而是引进非本土植物,成本过高,没有个性,并不能体现出城市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既起到了保护现有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是集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景观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求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东营市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
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东营市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再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
湿地生境的保护与营造
生境的营造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特定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的三要素水体-土壤-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协调平衡,使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性。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设计要素的生态设计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1.乡土植物的充分合理利用。
芦苇在大片盐碱地的环境下是人们最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是人们挺讨厌的植物,因为他会生长在庄稼地里,由于其根长的太深,因此很难拔起,而且它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人们很厌烦这种植物。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不会油然生敬。所以让人们改变对他的态度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展示他作为湿地植物的各种能力,去污、洁净水源、保持水土,还有他的经济价值等。再就是要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水生陆生结合,挺水、浮水和沉水相结合,丰富其多样性,使其不会很单调。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导致农村水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不仅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在污水处理工程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打造成村庄休闲娱乐的场所,可大大改善农村面貌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农村地区多水塘,本文以广西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处理工程为例,探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改善农村面貌并提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1 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景观美
1.1 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
一个精心设计的人工湿地,不仅利用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处理污水的同时注重对湿地的营造,还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成都的活水公园、美国凤凰城湿地等,这类在景观和生态上完美结合的人工湿地在净化了水质的同时,还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
1.2 人工湿地的景观美
人工湿地具有多重的景观价值,除了要注重它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外,它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有形态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氛围美等内容,我们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美的内涵。
2 生态塘的景观价值和景观美
生态塘以生态为理念,以水相、季相、时态、水态等方面为景观美学特征,通过在塘系统中人为建立稳定的动植物、微生物关系的食物链网,使塘在污水净化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资源化。生态塘作为水域的一种,其景观价值和景观美与水域景观价值具有相通性,是人类审美和水域景观联系的纽带,是水域景观的核心。
3 人工湿地+生态塘污水处理工程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原则
污水处理工程生态化景观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景观及休闲娱乐等[1,2]。
3.1 生态功能与环境治理功能相结合
充分考虑人工湿地+生态塘工艺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动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及污水净化功能特点,合理配置一个具有高效净水功能的协调稳定的复层混交立体动植物生态群落。
3.2 观赏功能与环境治理功能相结合
充分考虑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动植物物种的观赏功能和污水治理功能。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灌木与草本植物、挺水植物等;选择不同大小、颜色及生活习性的水域动物,这样,既能保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净水效果,又能产生生机盎然的景观美。
3.3 景观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
在设计时除了注重景观功能,还需考虑其休闲娱乐功能。将乡村文化、乡土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理念,配置亲水平台及步道、石桌石凳、园亭等休息娱乐设施,营造人文、景观与休憩娱乐相协调统一的环境,使污水处理工程成为农村居民休闲游憩的场地,既实现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又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风貌。
4 实例分析
4.1 现存主要问题
4.1.1 环境问题突出,居住环境差
经实地考察,玉林市玉东新区金谷村、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金沙村2处农村生活污水都各有一个污水塘,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布满池塘,臭味弥漫,村内都尚未构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系统,居民日常排放的生活污水还处于乱排乱流状态,下雨时雨水和污水同时顺着地势流进低洼处的池塘中,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极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4.1.2 乡村生活活力衰退
由于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适合邻里交往、休闲活动的空间少,且村内缺少特色景观节点,绿化偏少,绿地率低,乡村生活活力衰退。
4.1.3 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不足
缺少休闲、娱乐及健身场所及设施,村民无固定的公共休闲娱乐地点,无法满足村民邻里交往及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
4.2 污水处理工程景观设计要点
4.2.1 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2个村庄的污水处理工程在设计中都采用了环状型的“多级人工湿地+生态塘”的处理工艺。生活污水通过一级潜流湿地、二级潜流湿地、三级表流湿地和四级表流湿地进行处理,利用湿地填料及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分解等作用,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排向生态塘,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水体水质更为稳定。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结合污水净化及整体场地景观效果选种植物,主要栽植香蒲、各色菖蒲、荷花、睡莲、水葱、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等。同时,设计中还将各级湿地之间、湿地与周边环境间通过景观步道,提供给人们去体验不同实景空间的多种通道,这样既具有污水净化功能,又达到景观美化功能。
4.2.2 生态塘水景设计
2个村庄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将污水排向生态塘,对污水又进行深度处理。生态塘植物根据污水净化功能需求及景观效果,塘中选用净化效果和景观效果较好的荷花、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组合采用花叶芦竹+水葱+香蒲、千屈菜+茭白+水烛等的搭配方式,形成植物高低错落、色彩相互映衬,大方简洁亦不乏细腻和雅致的景观。其次,利用多种水生生物对生态系统进行生物调控。根据水质改善情况及水生植物恢复情况投放滤食性鱼类和观赏性较好的花鲢、锦鲤等;投放底栖动物,如螺蛳、蚌等,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达到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使整个湖面景色显得韵动十足,生机盎然。
4.2.3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
针对现状,为促进邻里交往、交流及丰富村民活动,项目中都设计了石凳、石桌、花池、花架、围栏,不仅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体现人性化的特征,还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村民邻居交往及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此外, 2个工程为提高整体效果和特色,都栽植了桂花树,在娱乐休闲中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乘凉的方便,又为工程增加了一道美丽的异域风景。
5 结束语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生态处理工程为例,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提出了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程生态化设计原则。最后,以广西2个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把工程设计成为一个既实现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的村中湿地生态公园,同时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1南昌市自然概况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d,年日照时数1723~1820h,年平均无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网密布,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1.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充满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叶水葱(S.validus)等,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图1)。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1.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葱、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图2)。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1.2.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艾溪湖的东岸,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木栈道、廊亭等,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图3)。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其中栽种的乔木约有5万多株,现种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种。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配置形式较为简单,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1.2.4玉带河。按照生态设计的总体改造思路,结合河道现有地形,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水的质量明显提升,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玉带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宽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修建亭台楼阁,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种灯饰,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1.2.5青山湖。设计主要通过淤泥清理、铺设管道等措施,对污水进行截留,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图5)。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银杏(Ginkgobiloba)等大乔木,还有樱花(Prunusserrulata)、红枫(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龟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乔木和灌木,物种多样,群落稳定,植物景观丰富。
1.3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表1)。
2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2.1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综合考虑,合理开发,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以自然为师,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构建生态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2.3打造生态驳岸,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运用其可渗透性,维护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2.4空间的合理营造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3结语与展望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体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以供今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滨水公园 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
中图分类号:TB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5-02
一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概述
1 滨水公园的释义
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交流、游憩健身等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滨水公园成为了人们亲近水域、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被称为“城市绿肺”。可以说,滨水公园的景观环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
滨水公园景观是城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融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它在丰富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与游憩健身等活动的空间场所。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开放性
从城市的空间构成来看,滨水公园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滨水绿化带、广场等景观要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
(2)功能多样性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具有空间元素与功能的多样性。从滨水公园的空间多样性上,包括水体空间、游憩空间、健身空间、自然环境空间等多种空间要素。从构成空间活动行为的多样性上,包括休闲娱乐、健身散步、旅游观光等活动。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性空间,它的多样性特征正是其魅力所在。
2010建成的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是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公园不仅满足了游憩休闲、安全疏散等功能,同时还承担着湿地保护、记载历史、湿地处理等职能,成功地改善了当地滨水景观环境,展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景观设计。(图1)
(3)文化历史性
城市滨水区域对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展示与传承作用,因此从城市滨水景观的兴衰历史与发展建设就会领略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并且加入了许多和当前主题有关的创新理念与设计,不仅更好地保护了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生态环境,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节约与创新等设计理念,具有展现与承载创业历程、记录城市记忆的功能。(图2)
3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分析
滨水公园景观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历史及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景观与环境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命脉,对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它不仅能调节城市的空气湿度、减少污染,同时对城市水体之间的循环、防洪抗灾、保护城市绿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与丰富居民生产、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大众娱乐休闲的重要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活动需求,它不仅为大众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的发展。
(3)景观环境营造与情感的体现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中的水体是城市景观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元素,因此,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满足大众观赏水景、亲近水源等活动的需要。同时,滨水公园景观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们生活理想化与创造能力的情感结晶。
(4)展示城市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地域特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因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滨水公园景观能够让大众在娱乐游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灿烂文化与历史,对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内涵,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目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 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 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 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 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三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改进策略
1 注重功能的设定与合理划分
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应根据滨水景观的各个区域特征、整体设计的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做到更好地进行因地制宜。划分应主要根据现有的环境状况、各个区域的功能设定、区域活动的性质、活动人群的层次等多种要素,并应更加注重各个分区之间相互的关联性。
2 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滨水空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枢纽,处于过渡区域。因此,在对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上应尽量保护地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加强滨水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性与联系性,使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例如:构建湿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同时呼吁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图3)
3 注重人性化设计,加强人的参与性
滨水公园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加强人的参与性与可达性,展现舒适和谐的滨水公园景观环境。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人,因此考虑“人”的因素,必然是整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并将人的行为特点与心理特征充分注入到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去,全方位地解读与分析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层次需求。营造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滨水景观的服务性、参与性、趣味性。
(1)服务性:是指滨水公园景观环境中不仅要有水景、花草树木以外,还应该更多配置一些必要的服务性设施,以供人们休息。同时,滨水景观的设计上要全方位考虑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要。
(2)参与性:是指滨水景观中不能只有可供欣赏的美景,还应该有可供参与的活动设施与活动项目。(图4)
(3)趣味性:是指在滨水景观的布置上要增添一些富有情趣的内容,来增添滨水景观的美感与吸引力。例如在今年中国羊年到来之际,英国伦敦还在举行了以“小羊肖恩在伦敦”的主题游活动。肖恩羊是英国动画电影《小羊肖恩》的形象,据悉当时这个艺术展在伦敦个地标性建筑前树立有60多座肖恩羊的塑像,游客可同时纵览伦敦全貌,还可以用从未体验过的方式领略伦敦全城的景观,大大增添了当地的风貌。
4 构建周边整体性,加强交通联系
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上应更加考虑与注重与周边的联系,加强周边交通路网,良好的交通是市民和游客在公园进行游憩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周边交通条件―方面保证居民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滨水景观,另―方面也使得居民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相对隔离的状态,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5 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在进行现代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应充分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将历史遗迹文化与现代的滨水景观有机结合,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与遗迹,使历史遗迹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相结合,进一步体现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色。同时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展示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滨水公园环境特色,使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既具历史文化,又能彰显现代城市的魅力,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四 结论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上世纪末,随着我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在全球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视的大环境下,国内的研究者才开始关注于湿地,强调城市与湿地的和谐发展,强调湿地是城市生态结构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2005年,建设部出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同年5月,《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也诞生,这是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里程碑。当今,随着景观专业的发展,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基本已经到达国际同步水平,国家已将城市湿地建设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恢复、保护”为重点、寻求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成都活水公园、上海后滩湿地公园等。
但是,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过快的扩张,大量城市湿地被侵占、破坏、盲目开发、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和退化等。湿地景观设计发展时间短、设计理论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如何最大程度的维持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让城市建设与湿地和谐共生共建,尽可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活动的破坏,让城市湿地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的可靠卫士,作为设计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1 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概念
1.1 景观生态学
本文所阐述的生态,并非仅是生态学,而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结合的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1.2 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隶属于环境美学范畴。研究自然美的保护和加工、探讨自然美的成因、特征、种类以及开发、利用和装饰自然美的方法、途径等。范围涉及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
2.1 水对湿地公园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同样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之源”,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同样离不开水景。然而,对于湿地公园这样的浩瀚工程来说,如何尽可能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保证打造出优美的公园景观,取决于巧妙的设计和园区的优质管理。中国人“流水不腐”的古老智慧以及现代建造技术对湿地水体景观的建设成果,为邛海湿地公园打造出了理想的设计方案。
2.2 水体分析之驳岸设计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一般可分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其中自然式土岸是一种对原有湿地驳岸改动最小的一种驳岸形式,只是在原有驳岸的基础上,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对驳岸的空间形态、植物景观加以改造,使其在保持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游人观赏游玩的要求。在邛海湿地公园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自然式土岸,堆石法、浚潭法、枯木法、植栽法等等,但堆石法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
3 湿地公园的绿化设计
3.1 从美学角度分析
3.1.1 体现湿地植物的群体美。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应突出植物的群体美,强调远观,要成带状或是片状栽植,有一定的规模,才能突出湿地的特色。尤其对于河港纵深景观的营造,要以整体为主,突出整体美,然后再细致到局部。在邛海湿地公园的设计中,也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在芦苇荡这一片,以中间的芦苇为远景,前边的水草,睡莲等浮生植物为近景,一方面构成视线上的通畅,另一方面芦苇的片植起到了阻隔空间的作用。在芦苇中间架上木栈道,行走在其中,拥有了一种意境之美,同时也是因为大片的芦苇给人一种茂密,隐蔽的心理感受。
3.1.2 注意水面的留白。在适当的位置留出水面,不栽种植物,一方面不会让水面因为全面被植物覆盖而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就如同一幅山水画里面一样需要留白来增加想象力。在留白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与水的交界线,对留白部分的造型。
3.1.3 营造优美的天际线。在邛海湿地公园,有远处的庐山,中间的邛海,近处的溪水和树木花草,这些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感。同时,相对区域内植物种类并不是很多,仰望或是平视都能看到这些简单植物所营造出的天际线,天际线的优美,可展现更加宜人的景色。
3.1.4 粗犷美与精细美的结合。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植物景观特色是生态、自然而富有野趣。西昌湿地公园在注意保留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植物景观之外,还在园路、休息点、商业点、游客集散等地方栽培了相对精致的植物景观。这样既没有削弱湿地的生态、自然,又通过精致与粗犷的对立统一,突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美,游客不会因为景色单调而感到视觉疲劳。
3.1.5 虚与实的结合。画要讲究虚实,湿地公园也就像一幅画,同样讲究虚实关系,通过岸上的树,水中的倒影相互映照,通过天气季节的变化,雨雪风霜和环境构造成虚虚实实的场景。
3.2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3.2.1 尽量从湿地的狭义定义出发:生态学中,湿地的水文地理环境、水成土壤以及喜湿生物是构成湿地的三大基本特征,而在邛海湿地公园中,并不是将湿地公园改建成水景公园,它是建立在对原有地区的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
3.2.2 从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出发:不能仅以某一植物为主题来规划设计,不管在任何一个片区,都应站在一个景观群体的角度来分析处理问题。合理安排高矮灌木、草地等,就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态配置。
3.2.3 考虑与生态环境和周边景色的相容性:每一个区域都应保留部分原有景观,结合改造,才不会有景色之间格格不入的感觉,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构成的景观效果的自然性。
3.2.4 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在邛海湿地公园,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包括多样的池塘,人造沙滩,小广场,栈道还有港湾等等。
4 湿地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
公园中大部分动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动物雕塑也是其中运用的一种,注重了动物形态刻画,并对塑像加彩,塑绘结合,互相补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或者直接用自然景观石做雕塑,免去了人工加工和过度开采,具有一种天地人神的自然情怀,石头承载着沧海桑田,用这种景观石做一种景区的名字,或是象征一个标志,都有它独到的乐趣。道路是公园的交通系统,每一个地方如何铺装也是有一定的考究,而在邛海湿地公园中,道路的铺装十分多样。大片草地,让人亲近自然;石子路,让人脚底按摩;青石板,间隔放置,有草有花,生态也清爽。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它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条件,创造舒适优美的园林环境,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除考虑满足教育功能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需求,还要特别关注对于景观美学的追求。景观美学主要通过自然景观资源整合以及人工设施如建筑、园林小品设施形态与构造与周围自然景观相结合所形成的景观艺术效果来体现。坚持园林绿化量质并举的方针,以乔、灌、藤、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品种、多层次植物的绿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中杰.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J].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1,(05).
关键词:滨水生态 湿地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湿地主要是指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并且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城市滨水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通过对滨水湿地的景观营造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2、滨水生态湿地的相关定义
滨水区是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的地带,并且也是人工景观和自然地景之间融合的区域,因此在城市中,滨水区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可以看出,湿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长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或者水域地带,并且在湿地中主要伴随着静止或流水,还包括了低潮时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湿地,并且湿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滨水湿地是一种自然湿地,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
3、滨水生态湿地的设计思想、原则以及途径
3.1设计思想以及原则
滨水生态湿地设计思想主要是指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以及恢复性设计。滨水生态湿地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性原则。在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并且要按照每一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护设计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持区域的原始属性,而且能够使得原有的动植物生态链不会遭到破坏。第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满足人类的相关需求,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对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文化性原则。在营造湿地景观的时候,要注重保留、发掘以及对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恢复。
3.2设计途径
3.2.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生态驳岸处理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驳岸,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保护岸堤的时候通过采用植物材料,从而能够保护岸堤的自然属性。第二,自然型驳岸,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护底等,从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强。第三,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自然护堤过程中,要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相关的材料,从而使得护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2.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湿地景观中,水是灵魂,与此同时要注重水景观的设计,并且要注重水环境的设计以及修复。在设计水岸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软铺装的构造做法来进行,并且要让雨水渗入到地下,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动力的相关作用,从而能够将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园林造景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修复水环境的作用。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4、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5、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会民.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0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