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7 18:0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信息化; 系统建设; 广东省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area.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status, data resources status, application system statu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six problems are foun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ctual work demand,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It will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result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ful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come a strong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on,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ves and proper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据统计,2009~2014年广东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548.26万元。其中地质灾害以崩滑流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特点[1-2]:一是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大范围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群发。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854处,威胁总人口35.01万人,潜在经济损失77.07亿元,其中,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569处,而且,每年汛期的强降雨还将增加一批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对此情势,借鉴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总结广东省已有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通信网络系统、标准化体系、数据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和多目标、多节点、多层次应用系统,形成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一体化的、可持续扩展的信息化技术框架,达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实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各信息资源及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快速响应和对社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信息化现状

1.1.1基础设施现状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络框架构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联网、政务外网、国土资源主干网、数据专网等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多级多节点网络结构,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50兆,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与省国土资源厅的专用网络连接(4兆光纤),接入国土资源主干网,实现国家、省、市、县国土资源系统的多级节点互联互通;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与省气象局的专用网络连接(4兆光纤),实现数据同步共享与视频会商;依托前期项目实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各级领导提供地质灾害应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信息网,面向社会地质灾害及其应急防范知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

基于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在总站建立了独立机房,实现内外网数据物理隔离,配有专门屏蔽柜放置数据存储服务器,基本满足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存贮、系统建设和安全保障需求;在会议室建设了大屏幕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音视频双流信息传输,可基本满足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等功能需求。

1.1.2 数据资源现状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长期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建立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数据库、全省1万∶20万分幅水文地质空间数据、1万∶50万全省环境地质数据库、1万∶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万∶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省地质灾害及群测群防数据库等;成果类数据包括近5年来全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一级)。此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遥感影像、基础地理等空间数据。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础地理底图和SPOT-5影像数据等。这些数据为全省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务,需要进一步通过数据集成和完善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对各应用领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

1.1.3应用系统现状

目前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以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为起点,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警成果、视频会商为一体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作为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第一批专业应急平台试点也正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之中;地质环境管理业务审批已纳入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上审批,具备一定条件,其它业务管理系统也纳入金土工程,开始启动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主要有地质调查野外采集系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系统等。

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系统、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地质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信息反馈系统、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等。

1.2 存在问题

1.2.1海量数据分散无序、数据集成度较低

目前地质灾害数据覆盖面较广、种类繁多、有大量的观测数据及成果数据。但这些数据比较分散,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汇总,难以联合应用、协同工作和动态更新。现有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标准都是以项目为基础编制的,专业性强,没有健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难以联合使用。除此之外,数据采集、汇交、检验的标准不同,致使不同数据源获得的数据质量既无法保证,又不能保证异构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兼容,进而影响业务的进展和综合分析的进行。

由于缺乏相关的规范,数据不能保持及时的更新。尤其在环境发生变化或灾害发生后,相关地质灾害数据不能保证实时动态更新,使分析人员在进行灾害分析或灾后数据解析时,不能第一时间使用最新的数据,影响分析的准确性。不能满足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对数据时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

由于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动态更新维护及交换机制尚未建立,在积累大量数据的实际条件下,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造成了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应用系统之间无法互通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1.2.3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现有的系统无法满足相关业务部门的需求,基本上处于“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解渴”的尴尬处境,既无法服务于社会公众,又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数据挖掘深度不足,没有相应功能辅助数据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生成应用决策所需的“数据产品”和“信息产品”。

1.2.4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可视化程度低

现有系统基本为面向专业人员的“内部”系统,数据及分析成果空间展示度低,缺乏基础信息,更没有灾害影响范围、防灾减灾方案、避难路线模拟、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等综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强数据及信息安全保护

随着信息系统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质灾害防治本身对信息服务需求的紧迫性,系统及数据安全显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技术方案设计时,应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为基本目标,可以针对安全现状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补什么;也可以进行总体的安全技术设计,将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形成有机的安全保护体系,落实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安全措施的保护能力。

2.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从系统部署和运行的逻辑结构上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图1)包括省级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和区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采集和业务终端,以及地质灾害数据采集终端系统,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络和传感器,系统基于区县―省市―国家的3级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及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络,实现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分析业务信息和动态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综合管理、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信息服务。

从数据流程角度,地质灾害防治数据的采集、处理、维护由不同的地环节点进行,逻辑上数据是由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地州地质环境监测站省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院传输和汇总。

从信息服务角度,不同级别节点信息服务内容有所不同。省市级节点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区县节c提供了辖区内的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从系统开发和构建的逻辑结构上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自底向上可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信息服务层,信息应用层,标准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组成(图2)。

基础设施层是支撑平台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互联网/国土资源政务专网/内部网络、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移动通讯网络、物联网,以及地质环境野外监测仪器、传感设备、监控视频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计算机服务器、大屏幕显示设备等。

数据资源层是平台服务的内容,由数据采集系统、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库构成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为“系统”提供数据资源。其数据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动态监测、群测群防等,以及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地质、对地观测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源层的资源通过数据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

图2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构建的逻辑结构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务层基于SOA框架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户注册管理、单点登录与权限认证、数据汇总集成与更新维护;二是应用功能,如数据查询浏览、空间化服务、以及地质灾害的业务应用模块,例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

信息应用层是在信息服务层的支持下,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业务管理及面向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

2.1.2系统架构设计

图3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图3)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4个组成部分。系统基于各类地质灾害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子系统,采集各类地质灾害信息业务信息,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基于数据中心提供的统一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构建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子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提供一张图服务,为政务办公系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1)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获取的数据主要是各类专业属性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专题空间数据、灾害点(体)空间数据及其他数据。专业属性数据通过入库工具或传感器自动导入到属性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及保密处理,通过专业的入库工具或GIS工具导入到空间数据库中;由调查、综合研究或其他活动获取的未建库或初建库的数字化文件/数据库,通过入库工具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层。

(2)地质灾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构建与网络和硬件存储环境之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GIS技术,面向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和信息平台构建的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是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进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数据、业务应用等的有机组合。

数据中心在已建设完成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基础上,面向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需求,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兼容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动态监测、业务应用系统等各种来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数据,实现各类地质灾害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和服务。基于元数据和数据查询检索系统,实现数字化资料的管理、查询、检索和一体化服务。

(3)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层构建于数据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其中业务应用系统面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稳定性评价、预警指挥等专业领域,实现了业务应用的专业软件和工具。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一张图”基于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各个业务应用及其成果数据,展示数据中心内的本底数据、业务数据、数据产品和信息产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一张图的基础是一个统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维地理环境,实现从宏观、到区域、到局部地理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基于GIS技术,应用不同的图层,集成地质灾害位置、分布、动态监测、群测群防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实现不同的业务应用,例如灾害信息的空间分布、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动态监测信息的可视化;监测预警成果的展示以及与灾害点、群测群防点的叠加可视化和分析等应用。

(4)信息系统

基于政府和业务支撑部门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流程,建立各类信息(例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工具。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和面向政务系统的信息模块。

2.2 信息化平台建设

基于以上系统设计目标和任务,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网络及机房建设、基础软硬件采购、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及系统集成与咨询7个方面(表1)。

3. 结论

本文从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数据资源现状、应用系统现状3个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1)海量数据分散无序、数据集成度较低;(2)缺乏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3)综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可视化程度低;(5)急需加强数据及信息安全保护。结合广东省已有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实际工作需求,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系统逻辑结构和系统架构,并从网络及机房建设、基础软硬件采购、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及系统集成与咨询7个方面提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内容,最终实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同r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快速响应和对社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平新,李秀娟. 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龚民,陆显超. 广东省地质环境分区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岩岩. GIS 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建设[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O仁先, 江鸿彬. 省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张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设计与实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广东对占用征收林地实行定额管理[J]. 西部资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第2篇

(1)幸福感首先是安全感——新年漫谈地质灾害防治 黎松峭

专题

(6)生命至上——强化“生命工程”筑牢民生“护坡”——202年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览 黎俊彦 覃祚友 玉莹莹

(9)情系群众 击地灾——广西资源县两水乡对门山滑坡抢险救灾工作纪实 黎俊彦 陶琦 李强 侯艳波

(11)打造“生命屏障”和“致富通道”——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地质灾害治理和管理工作侧记 陶琦 邓龙禄 梁朝标 崔如军

专题

(14)打造“五大平台”建设美丽广西——广西国土资源厅部署2013年工作 陶琦

(16)30年的防灾坚守“在广西重大地灾点肯定见到他”——记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王举平 李烈干 黄惠民 贺红梅

(18)使命在肩自担当——记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桂林站站长姜明义 满兴贤 姚元富 肖吉贵

专题

(21)生命之舟: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无

(24)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杨亚非

(26)抓住重点,从容应对灾害 秦光荣

法律

(28)细化落实条例规定 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解读 满兴贤

(30)网上竞得采矿权资格是否即获采矿权? 杨海翔 李莹

探索

(32)容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黄天能 彭定新

(36)arcmap环境下实现面状要素界址点坐标的智能标注 赖权有 魏小武

(40)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黄海景

(42)章丘市垛庄镇一带泥石流遥感解译 王凤华

(45)广西土地整理工作之我见 农兆云

欣赏

(47)水斧神工·探险乐园——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陶琦

(52)南宁名树园,仙境般的景色 黄云清

(56)风雨人生桥来度 蒙飞

(59)解密生物大灭绝——广西蓬莱滩“金钉子”发现确立纪实 陈国章

动态

(61)一个偏远山区县的信息化之路——广西融水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纪略 陈国章 黄尚宁 张燕娜

(63)让行政效能在阳光下提升——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在全区率先推行“审管分离”制度纪实 韦庆斌 符瑞香

(65)梧州:多举措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唐娟

(65)全州: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唐柏林

(65)玉林:反腐介廉建设

实现“三覆盖” 雷强

(66)田林:着力打造“民生国土” 陆文宝

(66)扶绥:“五大专项工作”推进国土测绘管理工作 黎家宁 淡石凤

(67)临沂:扎实推进民生国土建设 无

(67)通辽:多措并举保护耕地 无

(68)嘉定:领先一步助推招商引资工作 无

(68)鞍山:“三个渠道”强化便民服务 无

(68)卓资:“四坚持四突出”强化队伍建设 无

第3篇

全球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美国政府在2001年7月成立了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联邦机构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在美国,电子服务领域被分为四类:政府与公民(G2C)、政府与商务(G2B)、政府与政府(G2G)、政府的内部(IEE,内部效率和效能),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特点有如下三点———网站多:联邦级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州及地方政府都拥有规模不小的网站;分类细:凡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政府点关系的事情,总是有相关网站提供信息或服务;网连网:联邦部门的网站不只介绍本部门的情况,提供相关服务,而且将下属机构的网站相连起来。德国总理施罗德2000年9月18日发起了“联邦在线2005”电子政府倡议,德国政府口号:让数据而不是公民跑路,要求联邦政府到2005年将所有可在网上提供的服务在线提供。联邦在线2005项目行动内容: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376个基础服务项目(容易占49%,中级占38%,复杂占13%),用户分四个层次:8200万公民、16个联邦州数千个地方政府以及欧盟、1万户大型企业及1200万职工,330万户中小企业及1800万职工。该系统2001年开始实施,2005年完成,总投资16.5亿欧元。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到2000年,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信息化是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发展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基础,大致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阶段、“金字工程”实施阶段、政府上网阶段以及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实质性应用阶段四个阶段,电子政务已经被列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中,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①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办公业务“政务内网”的连接,面向公众的“政务外网”与互联网连接;②建设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提供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2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土地、矿产、测绘、地灾的综合管理职能,是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成分。2000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以应用为目标,以“窗口办文”为主要形式,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贵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2.1“一个主干网”建设

网络建设是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目前贵州省国土资源“一个主干网”四级联网覆盖全省并运行良好,9个市(州)国土资源局、88个县(区)国土资源局、12个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和15个厅直属事业单位实现了与省厅的远程专线联接,省、市(州)、县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构架初步形成,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省国土资源乡镇所。

2.2“一个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以三级国土资源网络体系为支撑,全省省、市、县统一部署包含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业务的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二代)实现了国土资源主流业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无纸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同时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在广域网上,省厅、各市(州)、县区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联动办公。

2.3“一张图”建设

2009年,“一张图”建设全面启动,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2011年底完成二期工程,2014年6月,“一张图”基础平台及通用功能开发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一张图”建设采用全省统一形式,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等空间数据全部集成在“一张图”平台上,数据及服务由省厅统一管理和,平台采用OGC标准,应用SOA、Rest技术向各种平台应用提供服务。

2.4“一个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2014年6月,执法监察监管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利用平板电脑采集现场图像、空间位置和文字描述,应用“一张图”,实现三维空间信息浏览,将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后,提交到乡镇电子政务系统,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根据上报信息,按有关执法程序进行制止和查处。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建设完毕,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系统以地质灾害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国土部门为中心,集地质灾害图形显示、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指挥决策为一体,不仅能够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止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灾害信息,更能为各级国土环境监测部门及时提供各类突发应急信息。

3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就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1统一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

①规范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设立均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均设置了标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办理均通过窗口收文,主办、协办、审核、发文等流程进行办理,个人不会凌驾于流程之上;②提高了办事效率,每个环节均有办文时限,并处于督办之中;③实现了办事公开,每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全部记录在数据库中;④前后台分离,营造了更好的廉政环境;五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提高了办事人员的素质。

3.2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应用架构

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办事成本;同时网络中的数据不再是孤岛,实现了数据共享。

3.3“一张图”应用

①结合贵州山区地形特点,“一张图”建立了地上、地下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由此改变了传统国土资源表现方式和管理方式。②利用“一张图”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一方面各事业单位、各市、县局按照数据标准,通过全省国土资源专网和运行平台,持续向“一张图”数据中心汇交数据信息,数据孤岛不再存在;另一方面,将审批业务与数据更新相结合,日常管理的动态变更数据实时更新,从而促使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常用常新。③管理方式从重审批向重监管和服务转变。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与“一张图”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将各类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专业数据融合到土地、矿权审批、地灾防治等业务管理中,推动以批地、批矿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向以“一张图”管地管矿防地灾为重点的综合监管方式转变,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4综合监管平台

解决了在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中信息难以及时获取、立案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为调度决策与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4发展建议

第4篇

(一)土地执法难。由于我局执法大队机构、编制和人员还没有得到落实,制约了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加之土地违法案件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很难全面有效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行为,未经批准擅自占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价值不断显现,农民土地意识不断增强,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土地收储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

(三)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全县国土资源干部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距新形势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能动作用发挥不够,争先赶超思想意识不够,亮点不够突出。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基本建设滞后,县局分两地临时办公,乡镇国土资源所均租房办公。目前,局机关及乡镇所的建设用地已落实,建设资金没有着落。我县是完成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的县区之一,由于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致使信息化建设滞后,已完成的基础数据库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严重制约了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全年工作目标

(一)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树立国土新形象。继续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对局内部办事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树立国土新形象。

(二)加大对土地收储力度,努力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面对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自觉把国土资源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同时,协调资金,组织力量,加大对县城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和城西路南侧、水泥制品厂对面土地的收储力度,增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全县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做好**河老河滩、**寨占补平衡项目的查缺补漏工作,迎接省级验收;抓好省级重点项目**、**镇土地整理项目的扫尾和检查验收工作;依程序启动**镇**村回勒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争取按规划要求按期按质完成项目工程。同时,转变观念,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我县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条件优势,以二次调查为契机,选准一些土地开发整理条件较好、新增耕地率高的区域,组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努力形成耕地保护“控得严、保得住、补得实”的新局面。

(四)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继续来源于/做好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使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在全县干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力度,有效打击各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争取组建执法监察大队,配齐执法监察人员。

(五)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全县所有灾害隐患点分片包干负责制,重点地段严密监测。落实人员,加强值班制,做好灾情监测,与县气象部门联合灾情预报,确保信息畅通,随时注视灾情变化,作好应急措施。

(六)加强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扎扎实抓好土地征用、储备、地产交易和执法监察等业务工作。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努力提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发证率。全面做好第*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等工作。以人为本,做好全县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查明××县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第5篇

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体思路,坚决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局的工作部署,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土地管理工作

一是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省级投资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的监督指导工作,项目工程已经结束,实现了新增耕地17.43公顷的目标,待省厅验收。总投资1666.6万元、可新增耕地38.34公顷的国家投资三溪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已获批准,积极开展了项目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巩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果,强化保护责任,投资4万元增设了7块砖混结构的大型固定农保标牌。同时,通过积极努力,省国土厅已拨付100万元灾毁耕地复垦资金,用于“7·10”洪灾造成的水毁耕地的复垦。

二是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规范完善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和经济园区入园企业供地程序。共挂牌出让4宗土地,面积5.54亩,总价款172.5万元;拍卖出让2宗土地,面积14.57亩,总价款669.1万元,其中三溪镇原双河乡政府土地拍卖开我县乡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之先河,对进一步规范乡镇国有土地市场意义深远。

三是深入开展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认真开展了三溪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权属调查和外业测量成果待市局检查验收。把好土地登记关,严格落实“五不登记”,共办理国有土地登记发证408宗,面积233.87亩,集体土地登记发证49宗,面积9.75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9宗,面积122.07亩,上缴县政府土地出让金389.16万元。

四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通过了省国土厅验收。积极做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的各项前期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拟订了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方案及经费预算方案,为全面启动打下良好基础。

五是研究制定了《旌德县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报经县政府批转实施,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政策依据。

六是积极做好各类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共组织上报省、市政府五个批次城、镇、村建设用地,面积45.84公顷,其中耕地7.8公顷,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提供了用地保障。共上报县政府审批农民个人建房一个批次,面积1.53公顷。

(二)地矿管理工作

一是受理采矿权申请6件(其中延续采矿登记4件,变更采矿登记2件),收取采矿权价款33.97万元,采矿权使用费0.33万元。

二是制定下发了《关于按季申报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通知》,改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方式,确保按季足额入库,共征收资补费24.28万元。

三是“7·10”洪灾后,通过主动汇报,积极争取,省国土厅拨付我县3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四是编制了《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督促指导版书、俞村两个乡镇做好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措施。为确保县政府下达给我局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初,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细化分解,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落实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完成期限,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要求各股室各负其责,积极配合,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按季度对主要工作作出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确定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服务“两区”开发建设。今年是我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开发区建设年,我局尽职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地服务于“两区”开发建设。一是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超前谋划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具体工作,积极为“两区”开发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抽调精干业务力量到“两区”建设指挥部工作,全力以赴地参与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主动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做好土地测绘勘界,切实做到“人员有落实、政策有依据、技术有保障”。三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按规范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完善征地程序,规范征地行为,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对“两区”建设的理解与支持,确保“两区”建设顺利进行。共完成城东区710.6亩的征地勘界任务。

(三)认真开展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和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根据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开展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和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组织成立了由县国土局、监察局组成的执法检查工作领导组,结合实际研究下发了具体工作方案,召开了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执法检查工作。根据执法检查的要求,对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等工作情况认真地开展自查自纠,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检查发现,期间我县共发生违法违规、未批先建的占地行为3起,涉及违法违规占地总面积为8.5亩(其中水田5.3亩,旱地0.6亩,其他2.6亩),对3起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处理。根据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要求,对20__年1月1日以来,“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未批先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逐一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共清查出“以租代征”行为8起,面积28.75亩,未批先建行为2起,面积8.99亩。(四)国土资源和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确定专人负责工作,针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土地问题进行认真地调查处理,并及时给予书面答复,从源头上制止了群访、重复访事件的发生。共收到来信33件,来访20起,全部得到处理和妥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对开展巡查的主体、对象、时间以及台帐的建立都作了明确要求。组建了一支责任心强、办事公道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村级信息员队伍,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通过巡查,共发现违法用地10起,面积37.74亩,全部及时制止;拆除建筑物3宗,退还土地2.6亩,没收非法所得8万元。

(五)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巩固整顿规范工作成果,将整治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与公安、安监等部门到各矿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继续打击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协助安监部门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对全县窑厂、河道采砂和洗砂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摸底;对白地镇洪川村庄坞石煤矿矿区范围及周边区域乱采滥挖矿石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下发《关于严格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通告》;对蔡家桥镇三合村无证开采行为给予了及时制止。共取缔无证开采3起,整合兼并矿山2个,制止乱采乱挖2起,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了正常的矿业秩序。

(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加强。编制下发了《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坚持完善了县领导与局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包片负责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3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调查,提出具体防治意见,对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指导监测人记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记录本》。指导协助各乡镇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发放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资料。同时,督促版书乡政府加快白杨岭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进度,将工作重点由“重建促拆”转为“重拆促建”,实行工程进度“十天一报”制度,目前搬迁工程已接近尾声。积极协助开展了俞村乡凫阳村下周家危险点的搬迁避让工作,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组,完成了安置区的征地、场地平整和宅基地到户工作,目前安置区已动工建房20户。

(七)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有声有色。在“3·19”矿产资源宣传日、安全生产月,“6·25”全国土地日期间,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将宣传面向基层,深入到群众,以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发送手机短信、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国土资源保护意识。

(八)干部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完成了乡镇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强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全县设置5个跨乡镇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心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0名,新设置的5个中心所于2月份正式挂牌。二是年初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封闭式集中教育培训,培训以加强品德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为重点,注重操作性、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培训,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以“讲规矩,抓落实”为主题,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专项学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四是从充实信息内容、加快信息更新频率、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网站建设,局网站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好评,被国土资源部评为20__年度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示范单位”。

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形势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工作力度还需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耕地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任务仍然艰巨,依法行政和执法监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深化,粗放型利用土地仍然存在;四是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仍需加强,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进度还要加快;五是城镇地籍数据库、基准地价更新等基础业务建设还要加强;六是基层国土所的办公条件仍很简陋,工作经费十分紧张。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我局工作将紧扣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市国土局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职能、改进作风,切实履行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当好参谋,献计献策,加强协调,加大力度,积极服务“两区”开发建设。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考虑全县经济建设中重点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建设用地需求,切实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二、切实抓好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依照规划把好项目用地预审关。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积极申报白杨岭等地质灾害搬迁点建设用地置换项目。

三、进一步强化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健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网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维护好保护标牌,确保保护标牌的完整性。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提升基本农田科学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完成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验收;按要求认真做好国家投资三溪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监督指导,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积极开展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监管和协调,完成“7.10”水毁农田的复垦工作。

五、积极争取省厅和市局的支持,完成城镇地籍数据库和三溪中心镇地籍数据库,扎实开展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

六、深入贯彻《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和经济园区入园企业供地程序,优质高效规范地做好入园企业的供地工作。认真做好城东区已开发土地的公开出让工作。

七、巩固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活动成果,进一步完善城建国土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动态巡查和案件查处工作力度,为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健全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员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培训,切实发挥信息员的作用。

八、全面完成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矿业权出让管理,规范矿业权出让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储量动态监测,按季

第6篇

2009年的工作主题是:保护资源促保障,转变服务促转型。

工作重点是:拓展发展空间,节约集约用地,提升队伍素质。

工作目标是:通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七个强化”:

1、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健全基本农田源头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数量一分不减、质量稳定提高;推进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力求新增耕地2000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强化发展用地保障。抓紧搞好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千方百计突出用地保障,向上力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向外着力筹购折抵指标3000亩,并再争取获得一批戴帽指标。同时,进一步加速报批、加快供地,土地出让供地率和项目落地率比去年有明显提升。

3、强化闲置存量盘活。坚持并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注重借鉴外部经验,注重创新盘活方式,力争盘活闲置土地3000亩,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纵深推进。积极引导农村新社区建房模式,充分利用存量宅基地、未利用地,以拆除为重点盘整土地。坚持把公寓式作为农村住房解困的基本方向,力争办理好2000户以上农村住房困难户的建房手续。

4、强化涉土监察。不断强化土地巡查,巩固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成果,建立健全国土监察长效机制,确保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有效遏止新的违法用地势头。不断加强防控,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落实责任,有效化解和预防涉土案件,确保涉土“零赴京”。

5、强化地质矿产管理。继续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测,更为合理地布局全县矿山;加强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力争累计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85%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完善地质灾害处置预案,力争把地质灾害危险降到最低。

6、强化土地公开出让。完善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机制,统筹安排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计划全年土地出让收入40亿元、确保出让金净收益15亿元,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净收益全市第一,全县土地市场继续健康发展。

7、强化系统作风建设。加快队伍建设,注重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干部素质,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2009年工作措施是:坚持“双保双维”,打造“五大国土”。

1、抓保护,强执法,打造“法治国土”。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一是加强耕地源头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属地管理,真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位。二是加强土地监察执法。巩固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成果,不断健全土地执法长效机制,依法查处一批社会影响较大、教育意义较强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做到既查事又查人,确保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确保违法用地“零问责”。三是加强土地开发复垦。探索保护和使用优质耕作层激励措施,把表土剥离再利用作为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把农村宅基地整治作为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新增长点;鼓励科学利用好低丘缓坡资源,以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快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有效补充耕地。

2、抓调控,强保障,打造“服务国土”。坚持规划导向,加强宏观调控,全面保障好发展用地。一是推进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我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程序,全力报批其余批次的四类项目,着力解决我县“重点、急需、困难”的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二是推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化配置。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保有压”的原则,做到急重项目努力确保,优质项目优先保障,一般项目限量竞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开发区和重点镇(街)工业集聚区倾斜,向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倾斜。三是推进建设用地报批供应管理。认真参与县工业项目集体会审,严格“批前审查、批中把关、批后监管”制度;加快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加大土地储备,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四是推进存量闲置土地盘活。采取“提标准、稳基数、重激励”的办法,适度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加大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力度。

3、抓基础,强业务,打造“效能国土”。坚持夯实基础,加强素质提升,全面推进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一是推进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按照“维持地价稳定、促进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规范预约保证金制度,在供地方式上从控制供应总量、规模、节奏、结构入手,变有求必应为主动调控。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开发包括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地籍管理、矿产管理、执法监察等信息系统,实行阳光行政,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规范土地调查登记。进一步完善县土地调查登记中心工作职责,继续开展*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土地登记全覆盖,全面完成集体农用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后续工作。加强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指导和调处力度,依法公正地调处各类土地权属纠纷。四是深化地质矿产资源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合理布局好我县矿山分布;加强阳光操作,细化我县采矿权拍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招投标办法;加强生态治理,进一步形成“县镇互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全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工作新格局。

第7篇

关键词:宜春农业 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236-02

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构建农业的网络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发展到更高一阶段的产物。宜春市地处赣西大地,自古山多水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自1994年以来,国家点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开始启动,标志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应用信息库和数据库相继成立,各类型计算机应用系统先后开发成功,农业信息网络开始建设。宜春抓住发展机遇,开始加大力度在农业领域实施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农用行业架设光缆、购进计算机、接入网络信号,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诸多惠利。

1、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AIT),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相互渗透产生的。其特点是把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1]。

2、农业网络信息化的技术体系

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水平及在农业的应用范围情况来看,农业网络信息化的技术体系主要有以下三大技术支持体系:

2.1 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要实现对农产品的管理,从农产品的培育到最后的走向市场各个阶段与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与管理,就是需要建立数据库。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信息贮存库,其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信息、环境资源系统和科学技术信息等。从农业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层面来说,为了实施农业生产的监测、诊断、评估、预报和规划等功能,就一定要结合信息农业的需要来进行设计与实现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专业模型库的链接,并对所需确定和解决的农业生产与管理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实施,这才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重要功能。

2.2 农业技术服务系统

它是组织实施信息农业的技术核心体系,从技术应用范围来看,主要包括:(1)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比如对土、肥、水、气等农业环境资源和动、植物等农业种质资源管理;(2)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信息系统,比如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长势监测和农业作物产量预报;(3)农业自然灾害预监评估系统,比如对洪、涝、旱、气象以及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病虫害、生态环境退化等;(4)逐产品营销网络系统,包括各类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其不同区域间的平衡预测;(5)农业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

2.3 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在有了技术支持和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借助它们来实现对农业管理的优化和评价了。这就需要针对生产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图1)。该系统主要是关心两个问题:“种什么”和“怎么种”。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国家和农户的增产增收等重大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组织实施信息农业的领导和技术服务决策体系。

3、宜春农业网络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3.1 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户发现,近年来,宜春的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宜春市农业局建立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中心的多家农业门户网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20多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农业遥感器、农资产品供求信息通过网络及时等服务于农业生产。通过农业信息化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细分(见图2)及调查情况(表1、表2)综合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宜春农业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据调查,在宜春市以及周边县市地区,初步实现了喷灌、滴灌技术,建立了信息共享系统,网络信号初步覆盖。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地区虽然建立信号塔,但网络信号较弱,纤维光缆难以接通,网络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掌握当地农民对电脑知识的了解数据,调查组共下发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875份。

这说明,在该市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的模式上,该市仅仅依靠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市场信息,网络信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网络信息化意识欠缺。

此外,调查发现,制约宜春地区农业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嫉妒匮乏网络信息专门人才。具有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才人匮乏,难以进行大项目攻关。加之对培养农村信息人才重视不够,各级农业部门从事网络管理、维护与开发的专业人员普遍不足,所有这些都制约着该市农业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3.2 宜春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1)加大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宜春市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予财政倾斜支持,加大对农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通过发展经济来带动农村发展,在完成实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工程之后,要逐步实现“村村通网络”,扩大家电下乡补贴范围,鼓励农民购买电脑。完善纤维光缆铺设工程,争取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全面覆盖,安装信号接收器,使农民连得上网、会上网、能用网。

(2)提高农民的农业网络信息化意识,提升农民网络信息化运用能力。宜春市要实现农业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就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具备高信息素质水平的农民队伍。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信息服务根植于广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专门网络信息化人才,营造农业网络信息化发展氛围。发展农业网络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帮助当地农民克服畏惧、抗拒心理,引导农民接受电脑,主动学习电脑知识,提高电脑操作能力,让农民主动适应农业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局面。促进宜春农业的网络信息化发展。

4、结语

建设现代农业,实行农业网络信息化发展是建设幸福宜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保证,是宜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组成要素。宜春市政府要加强引导,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农村网络信息化得有效开展,为构建发展水平更高的和谐宜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现代情报,2009(01).

[2]汪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06.

第8篇

(一)破解难题,保障发展取得新成效。*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总体要求,创新思路,开源节流,想方设法破解用地难题,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发挥计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方向的调控作用,及时将国家下达我省的18万亩农用地转用计划分解下达各地。其中省控独立选址计划6.7万亩,优先保证了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用地,全年共安排6批、144个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提高计划使用效益,对57个投资1亿美元左右的外资项目及重大民资项目,实行建设用地由省点供,涉及总投资55亿美元、312亿人民币。点供项目遍布苏南、苏中和苏北,其中投资额超过3亿美元和20亿人民币的项目比去年增加69%。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积极参与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开展全省新开工项目用地清理工作,合理制定违规用地的处理措施。主动为南水北调、“六路一桥”等省内重点急需建设项目做好用地服务工作。*年,土地供应基本满足了全省经济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得到了有力保障。

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解难题、保发展的工作着力点,加快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规划选址、用地标准、投资强度等方面,严把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关。*年,省级建设用地项目预审233个,核减项目用地3000多亩。强化用地批后监管,开展全省存量建设用地专项检查,大大提高了供地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工作,并通报排名结果。全省有40家开发区达到了省定投资强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南京、常州、镇江、淮安、江阴、东台等地,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和闲置土地。无锡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对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扬州、宿迁、昆山等地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既节约了用地,又降低了企业成本。*年,全省使用存量土地占到了供地总量的四分之一。

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是全国首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试点省份。全省第一批75个、1.51万亩挂钩试点项目区的挂钩周转指标,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使用。第二批71个挂钩试点项目区1.77万亩指标和方案,也已通过国家审查。推进易地开垦耕地直接挂钩,全省通过直接挂钩方式易地开垦耕地19.05万亩,苏南向苏北注入资金13.47亿元,实现苏南、苏北之间资金、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实施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年来,全省投入资金32.8亿元,实施各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589个,开发整理土地139.8万亩。其中,全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完成新增耕地33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

(二)强化监管,保护资源获得新进展。一年来,我们综合运用了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落实。

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省政府下发了《江苏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辖市市长是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第一责任人。南京、南通、泰州等市制定出台了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提高占用耕地成本,省政府调整了耕地开垦费标准,苏北、苏中、苏南分别提高到每平方米9元、11元、13元。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启动了国家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金坛、兴化、睢宁、大丰、东海等5个县(市)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初步确定宜兴、新沂、赣榆、洪泽等7个县(市)为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继续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全省县级达标率实现60%以上,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盐城已全面达标。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建设,重点抓好项目库和省以上投资项目的实施验收,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连云港、盐城等地加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复垦整理专项资金和项目实施全程监察机制。

土地审批和供应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13个省辖市前期研究工作全面完成。编制并实施了《江苏省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严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关口,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建设用地网上全程实时跟踪监管体系,完善地价动态分析和信息制度。全省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探索工业项目用地的公开竞价出让办法,无锡、扬州、昆山、江阴等地成功举行工业用地挂牌、拍卖出让,其中扬州市所有县(市、区)都试行了工业用地公开出让,为在全省全面实行提供了经验。

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第一阶段的整顿工作,国家九部委检查验收组对我省整顿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全省查处无证开采268起、越界开采64起,限期整改213家,关闭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矿山201家,对重点矿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徐州市加大矿山整合力度,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进一步提高。省政府批准了11个省辖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省首轮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圆满完成。全年颁发采矿许可证1184个、勘查许可证101个、地质调查证10个。完成重要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批68个。全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入库突破1亿元。全年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采矿权875宗、成交价款8589万元,出让转让探矿权11宗、价款2219万元,矿业权评估项目29宗、评估价值1.67亿元。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加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全年获得批准项目44个,财政投入经费5707万元,比上年增长87.7%。1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2个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3亿元。全省在建的11个地热钻井中,有5个成功出水。

开展新一轮限制开山采石工作。全省调整划定开山采石禁采区88个、禁采带62条,禁采区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1%。探索露采矿山开采现场监督管理模式,制定出台了暂行办法,苏州、南京、镇江等市进行了监理试点。以露采废弃矿山为重点,大力开展“百矿环境整治”工程。全省实施治理矿山项目130个,投入资金2亿多元,其中年度国家财政投入3150万元、省财政投入2152万元,为历年最多。实现山体整治与复绿面积194万平方米、废弃地整治1.71万亩。沪宁高速南京段沿线等热点区域的采石宕口,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恢复。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争取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10个、资金3150万元。

(三)严格执法,维护权益实现新突破。从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出发,我们认真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加大力度,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切实维护了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资源权益。

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有效遏制乱占滥用耕地。开发区清理整顿全面完成,开发区规划面积和四至范围得到落实。全省共保留开发区136个,其中国家级27个、省级109个,规划面积847.86平方公里,我省开发区的数量和规划面积均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列全国第一。经过整顿,新增省级开发区34个。对违法用地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省级巡查和立案查处力度,先后对13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43个开发区和165个乡镇开展土地执法巡回检查。利用卫片对部分市县的新增建设用地进行监测检查。会同省监察厅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省厅公开查处12起违法用地典型案件,目前基本处理到位,起到了较大的震慑作用。预防为主的机制逐步健全,大丰市局建立“全员执法、全面覆盖、全程管理”的执法监察制度,昆山、江宁局实行“110”土地联合执法机制,有效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扶持,省政府规定在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每个被征地农民就业扶持费1000-*0元。泰州市认真实施“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知情权、监督权。太仓市实施被征地农民接轨城镇社保、医保、就业政策,被征地农民就业率80%,纳入“城保”覆盖率87%。加强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至*年底,全省累计发放土地证书2333万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覆盖率,分别为85.2%、66.8%、81.8%。全年共受理各类土地权属纠纷692件,妥善解决争议659件,促进了社会稳定。

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全省汛期共发生滑坡、崩塌等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20起,成功预报灾害11起,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镇江、徐州、连云港、常州、扬州、无锡等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由于各地防治措施到位,全省未发生一例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加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治理力度,全年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7个、投入资金910万元。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备案727个。开展仪征、丹徒、新沂等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开展苏中地区网络建设,完善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四)创新管理,服务社会树立新形象。*年是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管理创新年”,各级部门坚持行政为民,推进管理创新,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展示了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推进依法行政,政务信息实现全面、实时公开。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制定了厅重大事项会办会审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的运作,扩大网上审批范围。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建立了政务信息网上实时、公开机制。年内政务信息2346条,其中国土资源审批结果1856条。我厅政务公开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肯定和推广。宿迁、淮安等6个市局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南京市局对所有行政许可项目、行政执法事项实行全程网上审批。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23件。开展了《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20周年纪念活动。省厅及南通、昆山、金坛、东台市局等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四五”普法先进集体。

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社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编制实施了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基本建成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13个市及所辖县(市、区)局的局域网全部建成,广域网全部连通。完善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在金坛、大丰、兴化等7个地区开展建设用地远程报批试点,初步实现了报件网上传输。完善省厅门户网站建设,在省级机关网站测评中名列第八。组织开展了全省系统网站测评活动,增强网站的社会服务能力。南通市局将土地登记发证从1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徐州市局开通了网上直接申请办证业务。金坛市局建立基层国土资源所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让数据在网上跑,不让百姓到处跑”。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后重新对外开馆,强化了对社会地质科普宣传的功能。

坚持科技创新,基础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完善“以图管地、以证管地”的地籍管理机制,组织开展“515”大比例尺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工程。*年,全省城市市区地籍调查完成94.3%、建制镇完成82.8%、农村居民点完成50%。有40%县(市)开展了1:1000、1:5000比例尺的土地更新调查。全省1:1万基础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部建成。“515”现代地籍成果,在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加强对综合统计资料整理和分析,深入开展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强化地质资料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年汇交成果地质资料78种,完成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存储1016档。编撰出版了省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实现了资料信息的社会共享。

(五)完善体制,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适应新形势、履行新职能、完成新任务,一年多来,我们在全省系统深入推进“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队伍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健全,队伍素质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出台了系统领导班子建设规定、省厅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办法、省厅干部教育培训规定,规范了干部人事工作。强化市局领导班子建设。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拓展干部使用空间,积极进行县(市、区)局主要领导职级高配、市局非领导职务选配工作,先后对11个市局、38名干部进行了考察任用,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各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规模的干部培训。举办了首期市局级后备干部赴港澳培训班,第五期市、县(市、区)局长培训班和第十一期县市长研讨班。*年,全省系统1.4万人参加了各种学习培训,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全国省级地调院率先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突出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无锡市局积极探索国土资源廉政文化建设。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全系统共有47个单位(系统)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行业),117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594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盐城市南洋国土资源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第9篇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全市降雨较历史同期偏多1至5成,6至7月我市降雨频繁,降雨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天左右。截止目前,全市已出现4次灾害性降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次。7月2日至5日以仁寿为中心的降雨,全市51个雨量站过程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有22个超过100毫米,最大降雨量为仁寿县清水镇202.1毫米。7月15日至18日,全市普降暴雨,有89个站点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超过100毫米的站点70个,有5个站点超过200毫米,最大雨量出现在洪雅县三宝镇,达222毫米。7月21日至22日以仁寿县为中心,7月26日至27日以洪雅县为中心的强降雨,是入汛以来强度最大的两次降雨过程,洪雅县有4个站点12小时降雨量超过了100毫米,最大为中保镇,达223毫米。

预计今年全市属中等洪水年,但局部区域发生洪涝偏重可能性较大。青衣江出现了4次流量在4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其中7月22日8:00最大洪峰流量828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455.50米,距警戒水位仅0.5米。岷江最大洪峰流量3650立方米/秒,流量在2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扫脚水”发生频率较高,对江河堤防工程冲刷危害性较大。

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常年偏大。截止7月底,已造成全市29.1万人次受灾,房屋倒塌4220间,转移人员3282人,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1.3亿元,交通运输业0.5亿元,水利工程设施0.2亿元,其它损失0.6亿元。

据气象部门预测,8至9月平均气温偏高,总降雨量偏少,有一般性伏旱,将出现1至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防汛形势仍然严峻。

二、前期防汛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防汛组织机构,落实防汛责任制度。今年,市和各区县都对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进行了充实调整,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了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新上任的东坡区、仁寿县、洪雅县和青神县政府分管领导参加了省上组织的防汛工作培训。落实了江河堤防、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重要城镇、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要防洪对象的防汛责任制,形成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责任体系。

(二)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加大防汛信息化建设。省上重新修订了我市重要江河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结合2006年以来预案执行情况和防汛基本情况的变化,修编了《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提高了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经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已印发全市执行。各区县和有关部门结合其各自情况对县级防汛预案、水库防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进行了修编,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汛应急预案体系。今年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投资203万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仁寿、洪雅、丹棱3个县总投资1800余万元,目前已进入招投标准备阶段,计划年底前完成。明年总投资1785万元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的设计正在进行实施方案的编制,计划明年汛前完成。

(三)狠抓防洪工程建设。全市已完成堤防水毁岁修5.8公里,完成重点整治堤防工程青神县岷江堤防茅林浩段1500米、东坡区岷江周河坝堤防2600米的建设任务,整治了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20座。

(四)充分储备防汛物资,加强抢险队伍建设。今年全市共组建防汛抢险队伍428支,共2.29万人。储备防汛抢险草袋5万条、麻袋18.04万条、编织袋28.9万条、铅丝32.75吨、桩木150立方米、块石0.8万立方米、砂石料23.28万立方米、橡皮舟6艘、冲锋舟18艘、机动船88艘、救生衣7585件、救生圈610只。确保险情发生时物资能及时调出,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

(五)加强防汛检查,消除防洪隐患。今年以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8次开展汛前检查和防洪隐患排查。对各地组织领导、应急预案、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河道清障、防洪重点部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落实责任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落实。7月27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召开了中心城区城市防洪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对中心城区防洪工作开展两次专项督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连续发文要求抓好城市防洪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突出抓好在建工程以及移民安置点和移民工程的安全度汛。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和防汛责任制,施工单位要落实好工程防汛措施。要加强与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的联系沟通,认真抓好工棚选址、隐患排查、避险演练等责任的落实工作。严格落实施工人员营地、移民安置点等重点区域的监测、落实应急措施,确保建设营地安全和移民群众、移民工程安全。

(二)突出抓好水库、堤防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度汛。对所有水库、水电站和重要堤防,尤其是病险水库和重要堤防险工险段要进一步细化度汛预案和方案,落实除险加固、监测预警、抢险避险措施,做到险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要尽快组织修复水毁水库、渠道、堤防,暂时不能修复的要加强防守,严防决口和溃堤。对重点堤防、险工险段和薄弱地段要加大防守力度,确保24小时巡查,随时做好抢险准备。要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管网、低洼区域、内涝隐患点拉网式检查。

(三)突出抓好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主汛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可能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的工作制度,在每次强降雨过程前,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至安全地带。要及时预警预报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送到每一名受威胁区域的群众。坚决做到主动避让、预防避让,切实做好紧急转移和撤离群众的各项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突出抓好预警调度工作。气象、水文部门要密切监视汛期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对雨情和水情进行滚动预报。特别是对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突发性强、毁灭性大、防御困难的灾害,要建立起直达基层的反应快捷预警预报系统。严格执行汛期水库水电站防洪调度制度,电调服从水调,水调服从洪调,确保水库水电站安全运行。

(五)突出抓好信息报送确认工作。一旦遭遇突发灾害天气过程,有关区县、部门要及时跟踪,重大汛情、险情、灾情、工作部署等信息报送要做到电话通知有登记、信息发送有记录,确保信息发出、接收实现无缝衔接。要加强防汛、气象、应急、民政、国土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可靠。

第10篇

关键词:GIS技术;国土资源;地籍测量

Abstract: GPS technology after all these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it and GIS technolog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people will be the most powerful too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PS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land and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P5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forecast.

Keywords: GIS technology; Land resources; cadastral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GIS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技术。同时,更能为广大的应用和用户带来更加直观、更加现实的信息。从前景的角度来看,绝对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GIS 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全面掌握全图范围内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分布、预测和预报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和处理,最终保障社会的安全和正常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必然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大势所趋。抢抓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1.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1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根据国家土地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及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并且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及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中一二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5cm,完全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所以,严格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先用合适的仪器,无论做动态RTK测量或静态测量,所得控制结果应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

1.2把GPS新技术引入地籍要素测量中

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有:界址点、线及重要的界村设施,行政区域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界址点分为1至3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中误差分别为5cm、10cm、15cm。应用GPS迸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利用GPS的RTK技术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建议在适合GPS技术的测区使用该项技术。配合全站仪等测量工具,采用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测量,这样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进度。

2.手持式GPS接收机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当前的工作模式下,由国土监察人员在动态巡察时,发现有违法用地或违法采矿时,通知测绘部门进行实地测绘、定位、面积计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效率低,同时存在人为因素。而在新近国土资源部推出监察试点城市,即将配备的动态监察车辆中,有摄像头、手持GPS接收机、上网部件等设备,摄像头拍摄违法现状,手持GPS接收机实测违法用地或违法采矿点点位坐标和范围,并通过网络将数据发至省级国土部门和国土资源部监察部门。这种工作模式将使监测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的种种弊端。省时省工,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现势性。目前,国内土地动态监测系统还不完善,由此,把尖端的GPS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大胆尝试,将大大加快动态监测的进程.为形成实时、高效的动态监测体系奠定基础。但是,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机的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中的绘图模块所绘制图件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相差较大.由此就存在着野外实测与内业成图的不匹配。利用GPS差分技术进行监测点定位,定位数据使用微机软件自动成图,解决好野外监测与内业成图的连续性,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有关人员研究开发。

3.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技术飞跃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采集、贮存管理、输出、分发的技术体系的建立。使传统模拟产品转变成了数字产品,传统的测绘产业转变成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这一革命性的传统产业改造,使产业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作业人员也成功地实现了技术转岗,形成了电脑作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4.给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平台和手段

通过将执法监察过程数据采集的信息与数据统一进行存储,实现调查结果与土地、矿业数据库信息的比对,以查纠违法违规行为。并能够方便存储、查阅历史数据与案件信息。更加方便的对违法用地进行监测,准确掌握违法用地地点、发生时间、违法面积等,从而作出管理措施。

5.为土地分析、评价及利用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一,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系统,有效保护基本农田显示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面积、责任人、以及保护区比例达标情况,将农田保护范围线与不同时期的影像迭合,可以监测保护情况。第二,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图与不同年代的航空正射影像迭合,从中分析是否按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否正确,是否需要修编等。第三,滩涂围垦决策的应用:可以了解围垦位置、地点、围垦进展、已成围的面积,水流方向、畅顺情况,分析它的排洪能力。

6.在政府土地使用决策中的应用

对于农业土地,从两个时相的影像,可掌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地域、具体地点,可量算已变化的面积,可了解发生的变化,从而可确定制定鼓励还是限制的政策。对于城市建设规模,可以掌握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展,根据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分析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从而修订城镇扩展有关政策。

7.在国土安全中的应用

根据GIS的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掌握河堤、水闸的位置、地点、结构、防洪能力和作防灾预测。预先分析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变故,出事的类型和规模,进而拟定和推演相应的救急方案。GIS的强大分析能力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应用功能为国土安全提供了未雨绸缪的最好条件,这些防患于未然的分析研究又为不断改进准备工作指出了方向。

8.GPS与GIS的有机结合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影响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最早由土地部门发展起来,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它在国土管理方面应用主要包括: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GPS由于定位的高精度和应用的灵活性,目前已经成为土地调查中进行空间定位的主要手段。在土地资源分布调查中,GPS可以作为独立数据获取手段之一。对于权属划拨引起的用地类型改变的情况,可以使用GPS接收机在野外获取变化区域的定位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数据库进行更新。此外,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GPS可以作为遥感技术的辅助定位手段。

结语: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GPS、GIS、R S(遥感系统)的有机结合,GPS将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更为广泛。GPS技术在国土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

[2]现代应用测量学,西安地图出版社,ISBN7-80670-514-7.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工程物探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05

0 前言

工程物探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主要服务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检测。在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已经逐渐与检测技术相结合,使工程物探向着工程检测及测试等方向转型[1]。因此,探究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工程物探技术原理

1.1 工程物探技术的原理

工程物探技术的原理主要是根据地震波、电磁波和声波等人工震源传播特性找出地质体的异常部位。其方法有浅层地震折射法、地质雷达检测法、声波检测法等多种方法。其主要根据地震波、电磁波、电阻率等来探测地质的深度、断层、岩溶以及密度等特性。

1.2 工程物探技术的作用

工程物探技术对于现代地质勘测而言,具有较强的便利性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勘察中,通过物探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及地下地质进行勘测,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原因或者地质特点,继而可以针对性的预防或者工程改造[3]。第二,在水文监测中,可以用于寻找资源,探索构造,为水文治理提供便利的条件。第三,在环境及地质检测中,可以调查古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有利于丰富地质文化资源。

2 工程物探技术的特点

工程物探技术具有较多的优势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周期短,可以缩短工程物探的周期;(2)成本低,相比于传统的物探技术,工程物探以及低人力及资源的优势降低了成本;(3)信息量大,工程物探技术应用于地质与水文等多项检测,具有较大的信息量;(4)无损检测。工程物探是运用现代化探测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检测目标体的损伤较小。

3 高速公路工程勘察中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

3.1 工程物探技术在软土地基勘察中的应用

在工程物探技术的运用中,可以运用于软土地基的勘察,软土地层具有不良的地质特点,传统探测方式主要是采用钻探以及静力触深等方式,而工程物探技术则通过声波的传播特性,可以探测软土地层。软土地层面的纵波波速相对较低,通常在130m/s左右,一般黏土层为200m/s左右,砂土层为250m/s左右。运用工程物探技术,可以实现对软土层的划分,另外,根据公式1可以确定土层的承载力。

公式1

在公式1中,fk是承载力,通过公式1的计算,可以确定软土层的承载力,从而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并且具有较高的数据精确度。

3.2 工程物探技术在破坏性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在破坏性岩溶勘察中,采用工程物探技术具有较高的成果。在工程物探过程中,采用高密度电法可以检查土质中的塌陷松散土地;在塌陷松散体和原状黏土层之间存在明显电阻率差异。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确定地质的塌陷范围、埋深以及岩溶分布等地质状况,从而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3.3 工程物探技术在高边坡滑坡体勘察中的应用

在地质条件中,高边滑坡一直是地质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采用工程物探技术中的浅层折射法或面波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工程物探中,运用面坡法以及浅层地震法,可以明确滑移面具体分布状况。通过工程物探技术,可以实现对高边滑坡体的分布及滑移面埋深等情况测定,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持。

3.4 工程物探技术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在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中,其在隧道的勘察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地质环境中,需要根据物理条件测定其相关的地质形态,通过地震折射法、瞬变电磁法以及音频大地电磁法可以实现对隧道的精确勘察。采用地震折射法,可以获取基岩的埋深。对于埋深相对较大的隧道勘测,可以采用瞬变电磁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其可以对隧道的矿体以及水文地质进行全面的检测,为隧道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4 应用实例

如在某地岩溶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该地区的路基经常出现塌陷,为了查明原因,工程队采取的全面的工程物探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测量成果。在该地区的测量中,灰岩、岩溶裂隙和土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物性差异,为工程物探技术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勘察过程中,采用高密度电法,灰岩电阻率最高可达3000Ω/m,土体电阻率可以达到600Ω/m以上,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电阻率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最低到100Ω/m以下。根据该工程物探结果,确定塌陷分布、走向以及深度,同时确定了地下岩溶的分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5 结论

在现代地质及水文勘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的复杂性,导致工程建设受到较大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采用工程物探技术,以此来提升地质及水文监测质量,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江昌.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J].技术与市场,2015(05):72-73.

第12篇

1、领导视察、调研情况:区政府黄雄区长到我局视察,视察档案库房现状以及新馆建设工作。区委副书记到我局参加新馆建设方案确定会议。区政府2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馆工作。省局建设办领导到我局视察并指导建馆工作。市局阮局长等领导多次到我局调研并指导工作。

2、延平区档案局(馆)编制16人,目前在职人员9人,目前缺编7人。

3、区财政对我局的档案事业投入经费:档案卷经费6元,卷均1元。

二、档案保管、利用、编研情况

2、做好抢救国家重点档案前期准备工作。对需要抢救的民国档案进行清点,撰写合同书。

3、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第二阶段录入工作,上半年完成11个全宗5917卷,约10万条。

4、档案解密化控工作。对馆藏建国后档案进行解密化控工作,上半年抄写1967—1978年30个市直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开放目录条。

5、到期档案接收进馆前期准备工作。对全区科级以上单位发文要求做好接收到期档案前期准备工作,规定接收范围、制定接收标准。同时对各区直机关、乡镇、街道以前的永久、长期档案进行摸底调查。

6、档案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保管技术股每天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控,每天2次登记库房内外温湿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开窗通风、开去湿机等调节温湿度等工作。每天1次对库房进行安全检查。每周1次以上对馆藏档案进行抽样调查,检查库房内档案是否出现发霉蛀虫现象,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上半年未发现档案有蛀虫情况。每周对库房进行一次清扫,每季度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对馆藏部分全宗破损、霉变档案更换卷皮,对部分档案全引目录、案卷目录重编流水号。

三、档案监督指导及法制工作情况

1、档案日常监督指导与服务工作:监督指导股上半年到梅山街道、区政协、农办、环保局、旅游局、建设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公路分局、编纂委等20多家区直各机关单位进行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同时宣传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等。继续推广档案数字化软件,督促各单位进行档案电子目录报送。截至6月份已经有6个单位报送了的档案电子目录数据库。

3、继续做好国家档案局8号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上半年审核通过1个单位报送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