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状况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健康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健康体检作为自己的保健方式。怎样以健康体检为起点,通过宣传及其他途径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并树立这种新健康理念,同时建立一整套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系统,并可以在人们没有发病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进行有效地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能把企业员工的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前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1企业员工健康体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中一般都会对员工进行体检,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这是体现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在进行体检时,一般都是由企业统一组织,到指定的医院或专门的体检中心来进行,体检模式为健康体检出体检报告在报告中发现问题员工个人咨询,第二年以同样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比较低级分散,主要针对员工个体的健康状况作出报告,而对群体的健康水平不能正确地评估,也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或干预。
体检报告还是各项检查结果的分散结果,体检者及体检的医务人员也不能对体检报告给予综合地评价,员工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体检没病求放心,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的水平上,没有意识到健康体检是为了预防疾病,是为了发现亚健康。而目前的健康实验室检查结果中不能反映出员工的亚健康状况,也不能在员工个体间形成互动,也不能在员工的运动、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上给予整体性或个体性地指导,更不能指导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被动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新的医学模式则更加积极主动,侧重点放在对疾病的预防及对亚健康的调理上。健康体检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全新的防病、保健措施,而现行的健康体检还缺乏有效地管理,因此,要把对健康体检的有效管理作为防病、保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来抓。可以把健康体检作为起点,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在健康管理上把工作做实做好,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疾病的防控工作,才能降低亚健康的发生率。今后,要把健康体检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才能把健康体检提供到一个新的水平。
2健康管理的认识
健康管理是近年来被国内引进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科,也是新兴一个行业,其发展在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慢性病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因此,使得医疗费用长期居高不下,人们强烈要求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在不断争取个人的健康权益,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健康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也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的水平[1]。目前,在世界上健康管理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2006年卫生部在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培训教材中认为健康管理就是对人群或个体的健康进行整体上及个体上的全方位立体式检测,并作出评估,以指导对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干预,或提供有益的健康咨询,其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个体、集体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水平[2]。健康体检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或起点,是实施健康管理的前提,在健康体检中可以发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对体检报告作出全面评估,能为疾病的防治或对亚健康的调理提供参考依据,并进行有效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控各种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还能降低亚健康的发生率。做好健康管理工作,能让健康体检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真正实现体检的目的,提高体检工作的质量。
WHO调查发现,在对人类健康或寿命的影响因素中,不良的习惯及生活方式占到60%,自然及社会环境因素占到17%,遗传因素占15%,医源性因素仅占8%,这更说明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3企业员工实施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
“慢性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都是健康管理的适用对象,其中亚健康处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易转化为疾病状态,在所有人群中占有的比例最高,因此,亚健康人群成为了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治是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尽量让亚健康向好的方向转化,避免发展为疾病。实施健康管理改变了过去健康体检没有管理及后续服务的缺点,使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真正做到了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成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服务模式。笔者认为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方面要采取如下的模式,包括如下的步骤。
3.1健康调查健康调查一般是采取问卷的形式或通过咨询的方式,这是了解员工健康状况的有效的方法或途径。通过调查或问询可以了解员工的心理因素、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全面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评价报告,根据报告结果可以对员工制定针对性的体检方案,这也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3.2健康监测通过调查得到员工个人的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的电子档案,做到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个人信息档案中要详细记录个人健康的基本信息、体检报告、评估报告、防治方案,应用体检软件及其他计算机先进技术对健康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对员工的信息还要跟踪检测,并对以后的体检报告中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健康问题,确保员工健康信息的连续性、预见性及完整性。
3.3健康评估,进行干预对个人的健康信息中的生理、心理及生活行为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客观的健康报告结果,按照报告对个体的健康状况作出前瞻性、个性地分析,并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免疫状况、衰老状况及慢性病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对个体按照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级别来给予归类,为个人制定出科学的健康维护计划。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了解发病或出现亚健康的原因,对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评估或预测。在企业中就是对员工的整体健康问题做出评估,针对整体健康问题采取群体干预措施。
3.4健康干预,全面防治在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健康管理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详细计划,可以运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结合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针对评估报告中对象的表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出个性化的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对其采取心理、药物、健身、生活方式及中医保健等全面的措施进行干预,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层次来管理,还要全面地管理,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健康管理模式。
争取在疾病没有发生或没有发展进行积极地干预,真正实现健康体检的目的。
3.5长期连续,促进健康与体检对象建立长期地联系机制,确保健康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可以为对象提供日常的健康知识、免疫接种常识并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并为其健康定期督促,实现动态管理,对日后的个人信息要在采集、在评估,还要对健康管理计划作出调整,确保健康管理的长期切实地落实,达到如下目的:①以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重在预防,不断地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②通过全方位的健康指导,使亚健康有所改善并逐渐转变为健康状态。③个人发生疾病或处于预警状态,通过保健预防并结合临床治疗,促进个人的康复[3]。
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管理重在对疾病的预防及对亚健康状态的保健,要积极控制影响到员工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预防上要一、二级预防并举,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对亚健康对象的生理、心理、行为、生物、社会等危险因素进行一级预防,重点是要预防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险因素,还要对个体的血脂、血糖、体重、腰围等采取针对性地干预措施,逐渐提高其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好要进行早发现、早诊治及系统管理的二级预防。总之,对员工要进行健康体检,并有效地进行管理,还要结合临床预防及治疗,以确保其健康。
参考文献
[1]白书忠.在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的讲话[Z].北京.2006.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以及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趋向私人化、固定化,今后家庭、医疗卫生部门以及健康管理机构等都需要健康管理师。作为培养未来健康管理师的教育机构,应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贴合社会需求的培训,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训软件可以模拟职场环境,将健康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卫生行业已经进入区域信息化阶段,区域健康管理协同模式的建设并不是在一个系统内部实现不同用户角色之间的协同,而是要在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异构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业务条线人员之间的协同[1]。目前各类体检中心大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软件[2],各种新型健康监测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也层出不穷,构建适应区域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健康管理实训软件尤为必要。
一、功能分析
1.设计目标。该实训软件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为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卫生信息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康复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树立起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理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设计原则。坚持“对接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立足学校,联合专业的健康管理企业、服务机构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符合职场环境,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教学的实训软件,同时还要跟踪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进行软件更新,提供“虚实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3.功能设计。该软件主要用于模拟健康管理机构对客户进行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因此其必须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历史档案归并、数据挖掘、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功能。具体功能设计如下:(1)定制接口。该接口的主要功能是与各机构现有的体检系统进行对接,并且支持在线系统数据的导入,方便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管理,提高效率并降低手工录入数据出错的风险。(2)档案归并。对同一个用户的各种渠道来源的健康信息,可根据就诊号、身份证、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单位等信息进行识别,将其所有相关信息都归并到一个主帐号下。归并后机构和管理对象均可以自由地进行历年数据的对比,生成健康状况变化曲线表,并对生活习惯(膳食、运动、病史)进行评估,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预。(3)数据挖掘。该功能主要是对现有数据的充分利用,如针对单位和个人的各类分析报告,各种疾病、费用、工作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并据此对服务、设备、人员、配套设施等进行决策调整。(4)风险评估。该系统借鉴了Framingham预测模型、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的经验,参考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模型,并结合我国各慢性病防治指南的标准建立了评估模型,适合国人的体征和需求。(5)健康干预。软件内集成了健康干预的主要方式与干预计划模版,包括短信、邮件、电话、在线、呼叫中心等,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回访计划并提醒健康管理师。系统还会自动对跟踪干预的过程进行记录,方便健康管理师和管理对象查询。通过分析干预后的健康变化,动态的调整健康促进方案的计划。
二、结构分析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综合平台、个人空间、远程健康监测、移动健康应用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括若干个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健康管理综合平台。该平台具有与医疗机构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连接的能力;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收集到的客户数据进行疾病评估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生成个人生活方式疾病风险评估报告,让客户对自身的健康风险状况有一个量化了解,并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健康行动方案。该平台包括:(1)健康档案系统:除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外,还包含体检报告、诊疗记录、每日体征检测数据、个人生活方式记录、营养状况、运动状况、工作行为、心理状态等健康数据。(2)健康评估系统:根据健康档案信息,调用系统参数和评估模型,对管理对象目前健康状态进行汇总分析,对未来十年的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3)健康促进系统:为每一位参加健康管理的客户提供一份详尽的健康促进方案。通过先进的信息耦合技术调用健康知识库,展现给客户全面的分析和指导。(4)健康干预系统:支持短信、邮件、电话、在线、呼叫中心等主要干预方式,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回访计划,并到时自动提醒健康管理师。
2.个人空间。个人健康管理空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网络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用户与健康管理师、医生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式健康主题交流。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构建涵盖营养、运动、心理等领域的健康管理综合平台,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用户改善健康状况。具体包括:(1)维护健康档案:支持用户自主上传健康指标数据,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与管理端建立健康档案互通共享。(2)评估健康风险:对用户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给予科学评估,提示患病风险。同时评估生活方式、心理状况、中医体质等。(3)明确健康目标:通过对用户日常饮食、运动健身等数据的记录,结合其个体体征,自动生成科学详细的每日饮食摄入量和能量消耗指导方案,同时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建议,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4)改善生活方式:展示个人健康任务,提醒用户主动参与健康改善,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接受健康管理师的健康监督和干预,促进用户养成良好生活方式。(5)评价管理效果:对比管理前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评估阶段健康管理的效果,判断管理对象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为下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6)个性化健康宣教:针对用户健康特点,根据其年龄、性别、疾病、季节等要素,定向推送与之相关的健康宣教知识。3.远程健康监测。该功能主要通过各类检测设备采集相关生命体征数据,并传输到健康管理数据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健康管理师或医生可实时查看用户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处理。该系统推动了医疗监测方式的飞速进步,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了健康管理师、医生与监测对象之间进行无障碍的远程健康监测服务。该功能包括:(1)远程无线物联网健康监护。(2)连续监测,实时掌握动态健康状况。(3)医嘱智能核对,异常自动报警。(4)增加就医模式,支持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5)支持医生与病人的远程双向互动,实现实时健康干预。
4.移动健康应用。该应用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上的“掌上健康”来实现对用户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手机接收个人健康检测设备的数据并无线实时传输至系统服务器,经系统后台汇总分析后,通过3G、WIFI等无线网络把健康指导反馈到用户设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与健康管理师交流互动。该功能包括:(1)体检后及时查看体检报告。(2)预约及个性定制体检。(3)支持手机填写调查问卷和自助提交健康数据。(4)同健康管理师在线互动咨询。(5)饮食和运动的记录、分析和指导。(6)投放健康宣教资讯。
三、运行环境
在实训系统的总体架构中,软硬件支撑平台及运行环境位于最底部,分别是硬件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应用层的性能,再而传递到用户层,甚至会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从网络环境上来讲,健康管理综合平台应同时支持内网和外网访问,与外网中的个人空间实现数据同步。外网接入带宽应为光纤,内网需要保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稳定连接。
从硬件环境上看,服务器的参考配置为英特尔至强系列CPU(四核或以上)、12G以上内存、500G以上的SAS硬盘(15000rpm);PC机硬件设备为双核CPU以上、内存2G以上、存储空间500G以上、屏幕分辨率1024*768以上;可以选配用于问卷填写的平板电脑,CPU为双核2GHz或以上、内存1G、存储空间8G以上,同时配置无线路由器即可。
软件环境上服务器推荐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2008 32位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推荐使用Windows 7 32位操作系统,平板设备推荐使用Android 4.0以上系统,服务器系统组件安装配置IIS及Office2010,数据库使用Oracle 10g或SQL 2005/2008,正版杀毒软件、软件防火墙、数据容灾备份软件等根据需要选配。
四、结语
该实训系统能很好的模拟健康管理机构的运行,并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电子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交换和处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相应的业务流程,通过模拟实训综合利用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湖北省中医院体检中心,湖北武汉 430061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健康体检中心如何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法从该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年后,全面体检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1年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1.26%比对照组有效率为47.70%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理健康管理高血压、血糖、腰围、收缩压、血脂及糖尿病家族史是预防代谢综合征 的主要有效途径。
关键词 健康状况; 代谢综合征; 健康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 R5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40-02
在现今,我国老龄化人口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疾病雨后春笋般涌出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健康体检,其目的就是干预和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调查表明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其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3-5]。目前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争议颇多,已然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该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在健康体检中心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开展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否使患者过更好的生活。现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健康体检中心收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入选标准[6]:(1)中心性肥胖;(2)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2项:①空腹血糖升高:FPG≥100 mg/dL(5.6 mmol/L),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应治疗。如果FPG≥100 mg/dL(5.6 mmol/L)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但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②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③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50 mg/d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按要求做一张统一调查表,依据调查表资料及体检资料信息,健康管理师为试验组患者设计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内容包括:①药物使用:每位患者按疗程坚持用药,不懂得患者需要解释其重要性。②饮食注意:患者应多食一些蔬菜水果之类,另外患者需每日6餐,每餐少量,1日总量与健康者相同③健康教育:自己做好领头者模样,教导患者不抽烟,不喝酒,每日进行30 min锻炼,改正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情绪过激。④运动疗法:鼓励患者每日跑步30 min,然后做太极拳或五行拳之类的有氧远动一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按往常一样。1年后患者全面检查,评估健康管理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经过健康管理后,腰围、BMI、SBP、DBP、FPG、TC、TG、HDL-C、LDL-C均下降;无效:患者经过1年后,腰围等无明显下降。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经过健康管理后,腰围等均下降明显。试验组患者经过健康管理1年后有效率91.2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7.70%,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1。
3讨论
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7]。现代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须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关键点是健康风险评估,医师根据评估报告结果给出合理有效的治疗预防保健措施,从药物使用、饮食注意、健康教育、运动疗法、随访记录等几方面进行健康管理, 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有研究[8]表明,高脂肪摄入和运动减少导致的肥胖和脂肪毒性作用在代谢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肪组织[9]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作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参与血管活性、血压、免疫、炎症反应及凝血机制,导致脂肪堆积后引起严重后果。由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可欣等人[10]的研究结果类似,表明健康管理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是可行的,并且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和高血脂等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有效的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促使体检者走上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陶子熊,何玉祥.现代居民健康状况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12(1):326-328.
[2]黄文健,陈祥.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1):8-12.
[3]张吉,陈强.代谢综合征的理论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8(24):142-143.
[4]任君,徐萍.合肥市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2(5):501-502.
[5]李铭钰,董基.代谢综合征对心血管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0(4):178-180.
[6]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中国标准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武留信.中国健康产业论坛发展报告[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268-270.
[8]黄俊,李杰.中国成年人各类肥胖特点研究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22(2):129-132.
关键词:铁路框架桥;既有线;盾构下穿;地铁;铁路运营安全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15号线顺义站~石门站区间为盾构隧道。线路从顺义站出来后沿府前西街下向西敷设到达石门站,该区间左线以85.5°、右线角以87.9°斜向下分别穿越京承铁路桥,埋深约14米,区间平面为直线,竖曲线为5.7‰的下坡。在桥下下穿距离约44米,主要穿越地层为粉质粘土和细中砂,地下水自上而下为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盾构隧道位于上层滞水和潜水层之间。
我局管辖内的京承铁路框架桥为6m-16m-6m三孔顶进式地道桥,结构净空高5.4m,总跨度为30.62m,桥体沿道路方向长度约44m。桥体两侧现状铁路路基厚度0.5~1.2m,盾构隧道衬砌外径与桥涵左侧墙的水平距离为13.29m,桥涵基础底部与隧道顶部的距离为5.57m,隧道顶与行车路面距离为6.37m,隧道顶与列车轨面距离约为13.468m。
图1地道桥与盾构隧道相对位置图
2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2.1分析计算的思路及原则
结合桥梁检测的情况,分析桥体的健康状况,提出必要的工程措施,根据检测报告,采用回弹仪测量桥体混凝土强度完全可以达到设计强度,但考虑现状桥体表面有很多微裂缝,影响整体强度,回弹仪测量结果无法反映此情况,因此模型考虑现状裂缝及桥体使用了10年等因素,按设计强度70%模拟桥体状况。
采用“地层-结构”模型,模拟盾构两次穿越地道桥基础的情况,分析盾构通过后地层沉降变化,以及地道桥的变形。
分别模拟两个工况:1)未进行地层加固时,盾构隧道下穿框架桥后,框架桥及铁路运营安全状况。
2)进行地层加固后,盾构隧道下穿框架桥后,框架桥及铁路运营安全状况。
2.2计算模型
根据桥体现场实际情况,考虑到本工程沿桥体纵向变化不大,为简化计算,计算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二维“地层-结构”模型。模型分析区域为:水平方向――-35m~+35m,垂直方向――+0m~+40m。分析模型如下图:
图2 隧道下穿框架桥计算模型
模拟过程中主要考虑结构自重,列车荷载、汽车荷载、地层压力等,地层初始应力场由自重产生,荷载布置见下图3。
图3 计算模型荷载示意图
模型中地层参数取值均根据地勘报告取值,见下表1。
表1物理力学参数表
2.3结果分析
1)未进行路基加固工况
未进行对路基注浆时,路基与地道桥的变形结构如下:
图4左线隧道下穿桥体后地层及桥移云图
图5右线隧道旁穿桥体后地层及桥移云图
从以上路基及桥体变形分析结果可知,左线盾构在桥下掘进施工完成后,对桥体及路基竖向变形影响不大,桥体底板最大沉降4mm,顶板最大沉降3mm,桥体右侧路基随桥体略有沉降,其余部位少量隆起,但隆起值不大于1mm;右线盾构掘进施工完成后,桥体在左线沉降基础上少量隆起,但桥体右侧路基沉降较大,达到20mm,桥体右侧边缘差异沉降达到11mm,如果不采取措施,差异沉降超标。
2)进行路基加固后工况
对路基进行注浆后,路基与地道桥的变形结构如下:
图7加固后右线隧道旁穿桥体后地层及桥移云图
上述模拟计算可以看出,通过对桥体右侧路基沉降进行注浆加固后,不但大幅减小了路基的沉降,而且明显改善了桥体右侧路基与桥体之间的差异沉降。
经分析,注浆加固路基后,差异沉降都在铁路规范允许范围内。可以满足安全要求。
3. 线路加固及运营安全评价
盾构施工前需采取措施对桥体南侧路基进行注浆加固,计算经过加固后,可以满足铁路运营安全,考虑到加固效果可能与设计设想有偏差,以及盾构施工过程与设计设想有偏差,为保证铁路运营安全,需要对线路同时采用扣轨加固并对运行列车进行限速,保证不大于45km/h速度通过影响范围。并对位于盾构区间影响线上方45度以内的铁路线路进行扣轨加固。
依据工程经验和计算分析,建议路基绝对沉降最大限值为10mm,隆起限值为2mm,差异沉降最大限值为4mm/10m,桥体最大差异沉降不大于5mm。尚应控制各指标的变化速率,路基沉降速率指标不应超过2mm/d、桥梁基础沉降速率控制指标不应超过1mm/d。轨道变形应满足相关铁路养护标准。
4. 结语
(1)在盾构施工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盾构施工对铁路桥涵的影响进行评估,可以相对准确的采取辅助工程措施来保证铁路运营安全,降低工程风险。
(2)数值计算可以直观的表示路基及框架桥的应力状态,为路基加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3)施工及运营实践证明根据数值模型计算制定的盾构施工方案及加固措施效果明显,根据工程经验及数值计算确定的桥体差异沉降控制值能有效的保证铁路桥梁安全和盾构施工安全。
目前,盾构已经成功穿越该铁路框架桥,施工后持续对该桥沉降及结构安全进行监测12个月,桥体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穿越京承铁路咨询评估报告[R].2011.
[2] 周文波.盾构法隧道[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岳鹏飞,何 炬.盾构施工下穿建筑桩基的影响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 2012(3): 7779.
[4] 何 炬,杨有海. 深圳地铁盾构施工注浆机理与参数分析[J]. 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2009, 10:108109
[5] 地铁设计规范[S] .GB 50157-2003..
[6] 孙钧,侯学渊. 地下结构[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15号线顺义站~石门站区间为盾构隧道。线路从顺义站出来后沿府前西街下向西敷设到达石门站,该区间左线以85.5°、右线角以87.9°斜向下分别穿越京承铁路桥,埋深约14米,区间平面为直线,竖曲线为5.7‰的下坡。在桥下下穿距离约44米,主要穿越地层为粉质粘土和细中砂,地下水自上而下为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盾构隧道位于上层滞水和潜水层之间。
我局管辖内的京承铁路框架桥为6m-16m-6m三孔顶进式地道桥,结构净空高5.4m,总跨度为30.62m,桥体沿道路方向长度约44m。桥体两侧现状铁路路基厚度0.5~1.2m,盾构隧道衬砌外径与桥涵左侧墙的水平距离为13.29m,桥涵基础底部与隧道顶部的距离为5.57m,隧道顶与行车路面距离为6.37m,隧道顶与列车轨面距离约为13.468m。
图1地道桥与盾构隧道相对位置图
2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一条为规范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及其他重大社会活动(以下简称重大活动)实施的专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条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坚持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分为全程卫生监督和重点卫生监督两种方式。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重大活动具体内容,确定实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的方式。
第五条重大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对重大活动食品卫生安全负责,主办单位与接待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二章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六条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于活动举办前二十日将以下相关信息及资料,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一)重大活动名称、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参加人数;
(二)主办单位名称、联系人、通讯方式;
(三)接待单位名称、数量、地址、联系人及通讯方式;
(四)参与活动人员驻地分布和餐饮、住宿情况;
(五)供餐单位、供餐形式、供餐地点及重要宴会、旅游活动、重大活动期间指定或赞助食品等相关情况。
第七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重大活动相关信息及资料,开展以下工作:
(一)制定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工作任务、职责分工、监督监测计划及经费预算;
(二)制定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三)对接待单位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食品卫生状况评估;
(四)做好卫生监督人员、物资、车辆、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
第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并通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
第九条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持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二)具备与重大活动供餐人数、规模相适应的接待服务能力;
(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A级标准(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卫生条件);
(四)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健康档案记录完备;
(五)食品及原料供应渠道符合卫生要求,相关证件资料完备;
(六)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提出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接待单位进行食品卫生监督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接待单位卫生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制度设立情况;(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布局设置、卫生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三)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四)直接入口食品及食品工具、用具、容器卫生监测情况;
(五)食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检查证明及健康状况;
(六)接待单位存在的食品卫生隐患问题及卫生监督意见;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规定的其他内容。对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的方式包括卫生管理资料审查和现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三日内撰写《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报告》并送交活动主办单位、接待单位签收。接待单位应依照卫生监督意见内容进行整改,主办单位应当督促检查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重大活动全程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食品库房、从业人员健康、加工环境、加工程序、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备餐与供餐时间、食品中心温度、食品留样、自带食品和赞助食品等内容;
(二)卫生行政部门选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
(三)实施食品卫生计划监测和现场食品卫生快速监测。
第十三条重大活动重点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从业人员健康、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内容;
(二)根据重大活动规模、人数确定是否选派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必要时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接待单位应停止使用:
(一)食谱审查认定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
(二)卫生检验可疑阳性的生活饮用水和食品;
(三)未能出示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直接入口食品;
(四)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
(五)外购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为预防食物中毒而规定禁止食用的食品;
(七)国家、地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十五条发生可疑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应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报告并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配合医疗卫生机构抢救治疗病人;
(二)立即停止食品生产加工和供餐活动;
(三)保留造成或者可能导致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现场调查取证,如实提供食品留样及相关证据和材料;
(五)依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立即整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对可疑中毒或污染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开展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要求,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任务。主办单位应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所需的工作条件,提供相应工作支持。
第十七条重大活动期间,卫生行政部门、活动主办单位、活动接待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沟通机制。
第十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结果、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告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涉及保密内容的应遵守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管辖区域内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接待单位卫生资质、条件设施、安全标准、操作规范、卫生培训、实验室设置等内容。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计划外出务工的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脆弱性现状。 方法 利用匿名结构式问卷,对某县劳务输出机构2007年8月到12月期间所有计划外出务工的15~24岁未婚农村校外青少年1 654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以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主,平时活动52.1 %(841/1 615)选择去网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8 %(707/1 480),51.9 %(697/1 343)对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婚前性行为发生率10.6 %(169/1 599),其中多性伴发生率30.5 %(51/167),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38.5 %(60/156),5.5 %(89/1 632)曾使用过,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人。 结论 农村校外青少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人群,其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多种综合因素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艾滋病;脆弱性;农村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IV/AIDS vulnerabilities among rural out-of-school adolescents. Methods Anonymous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1 654 out-of-school adolescents aged 15-24 in a labor training and exporting institution of a county in China from August 2007 to December 2007. Results The subjects′ main educational level is junior school, and 52.1 % (841/1 615) of their recreationalactivities is in the Internet Bar. 51.9 % (697/1 343) of the subjects are lack of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HIV/AIDS related risk behaviors. 10.6 % (169/1 599) of the out-of-school adolescents have premarital sex, and among which, 30.5 % (51/167) had multi-sex partners and only 38.5 % used condom in their latest sex. 5.5 % (89/1 632) of the subjects had used drugs, and the subjec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was lower than the normal. ConclusionThe rural out-of-school adolescents nee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ir HIV/AIDS vulnerabilities are affected by a series of integrativ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Key words】 Adolescent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Vulnerability; Rural
艾滋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严重传染病,在中国,艾滋病感染率也在不断上升。2007年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55万~85万),2007年1~10月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人[1]。
流动青少年是艾滋病防治中的重点关注人群。这是因为:(1)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是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感染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2];(2)青少年是艾滋病的主要攻击人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新发生的HIV感染者50 %年龄在24岁以下[3]。由于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4],性健康知识相对缺乏,性行为呈低龄化,无保护性行为增多,药物滥用开始蔓延,种种这些危险行为的增加,使中国青少年正面临艾滋病的威胁[5]。
关于流动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目前研究很多。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城市流入地健康教育和脆弱性研究。而那些过早离开学校,计划外出打工的农村校外青少年,即流出地校外青少年同样处于危险的边缘,应该得到关注。该人群由于过早离开系统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较低,防病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并且一般来说,他们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水平较差,周围环境复杂,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等,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从而感染艾滋病,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人群[6]。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计划外出农村校外青少年的调查,了解他们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现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县15~24岁计划外出务工的未婚校外青少年。选择某县城劳务培训与输出机构为调查点,对2007年8~12月期间计划派出和希望派出的所有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进行结构式匿名问卷调查,共调查1 741人,合格1 654人,合格率95 %(1 741/1 654)。
培训当地劳务机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员,组织填写问卷,问卷匿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回,问卷填写完毕装入统一信封交给调查员,以保护个人隐私。
二、方法
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地、文娱活动等;(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识量表共17个问题,答对1分,答错和不清楚均0分,总分17分);(3)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调查内容为婚前性行为、多性伴、安全套使用以及吸毒情况;(4)对待危险行为的态度(针对各种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的态度共27个问题进行测量,每个问题5级评分,对危险行为的危害有正确认识的给5分,没有正确认识的给1分,依次给分5、4、3、2、1分,总分范围27~135分);(5)自我效能(利用标准化的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量,10个问题,4个等级,得分范围10~40分)[7];(6)心理健康状况[标化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8];(7)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应用标化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量调查对象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得分范围1~135分)[8];(8)同伴影响。
2.问卷设计:本研究问卷自行设计,结合标化量表,为结构式问卷。
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处理: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整理,剔除应答率低于90 %和回答有明显逻辑错误的不合格问卷。对合格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pi Data 3.01建立数据库,利用3 %双录入和逻辑检错功能保证录入质量,使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功能有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卡方检验。
结果
一、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2.3 %(980/1 574),女性占37.7 %(594/1 574);汉族占90.1 %(1 466/1 627);平均年龄19.02 ±0.0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占60.0 %(931/1 553),高中以上学历占2.8 %(43/1 553),女性初中毕业者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现状
调查对象中10.6 %(169/1 599)回答曾经发生过性行为,20.5 %(327/1 599)曾发生过拥抱或亲吻,14.4 %(231/1 599)曾发生过抚摸身体行为,67.4 %(1 077/1 599)回答没有发生过性相关行为。
在有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过去3个月的性行为发生率为35.7 %(60/168)。第1次性关系的年龄范围12~24岁,平均年龄(18.4±0.3)岁。13岁以下只有1人(女),占0.6 %;多数发生在18岁上下,18岁发生第1次性关系者占30.1 %(47/156),16~21岁间发生第1次性关系者占87.2 %(136/156)。 17.3 %第1次性关系是被迫发生,男女生区别不显著。关于目前正在交往的性伴数目,回答有2个的占15.0 %(25/167),3个或3个以上的高达30.5 %(51/167)。关于安全套使用,第1次性关系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0.4 %(51/168),最近一次性关系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8.5 %(60/156)。
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回答曾使用的比例为5.5 %(89/1 632)。男性中曾使用比例4.2 %(41/966),女性7.3 %(43/587),即女性吸毒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P
三、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受教育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得分9.93分,按照答对60 %为知晓,则知晓率为47.8 %(707/1 480)。
调查对象中29.5 %(487/1 650)的人回答说未曾听说过艾滋病相关知识,一半左右的人曾接受过艾滋病相关教育,避孕教育接受者较少,为37.5 %(618/1 650)。
四、针对危险行为的态度
平均得分(95.39±0.87)分。等分法分组分析发现,调查对象中有51.9 %(697/1 654)的人得分在较低区域(27~62分),45.1 %(606/1 654)的人得分在中间区域(63~98分),3.0 %(40/1 654)的人得分在较高区域(99~135分)。提示调查对象对各种危险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
五、生育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利用是否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安全套测量生育健康服务的可及性。29.0 %(477/1 642)的人持肯定态度,28.0 %(459/1 642)的人持否认态度,43.0 %(706/1 642)的人对安全套问题不太清楚。
六、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对象得分与中国青少年常模比较,各项得分均高于常模[7],见表2。提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表2 调查对象自评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n=1 440,±s)
因子测试得分(分)常模(分)人际关系1.79±0.741.65±0.51焦虑1.71±0.731.39±0.43敌对1.73±0.781.48±0.56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水平
调查对象平均得分为(25.97±1.3)分,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为84.5 %(1 088/1 288)。在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调查对象中,75.2 %(818/1 088)的人得分在较低区域(1~45分),23.7 %(258/1 088)的人得分在中间区域(46~90分),1.1%(12/1 088)的人得分在较高区域(90~135分)。
八、自我效能
平均得分(23.8±0.37)分。 28.0 %(431/1 541)的人得分在较低区域(10~19分),50.3 %(771/1541)的人得分中等区域(20~29分),22.0 %(339/1541)的人得分在较高区域(30~40分)。
在曾经发生过性关系的被调查对象中,能在性关系中和对方谈论预防艾滋病问题的比例只有29.9 %(50/167),能够和对方谈论使用安全套问题的占44.0 %(73/166),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性关系中安全套的使用者占32.1 %(52/162)。
九、同伴环境
根据调查对象报告的数据,间接测量调查对象的同伴环境。15.1 %(246/1 625)报告说其同伴中曾有人发生过婚前性行为,5.4 %(88/1632)报告说其同伴中有吸毒者,7.2 %(118/1 642)报告说其同伴中有者,7.0%(115/1 646)报告说其同伴中有者,5.6 %(90/1 618)报告说其同伴中有多性伴者。见表3。表3 调查对象同伴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例(%)]
选项性行为(n=1 625)吸毒(n=1 632)(n=1 642)(n=1 646)多性伴(n=1 618)发生246(15.1)88(5.4)118(7.2)115(7.0)90(5.6)未发生714(43.9)1 114(68.3)1071(65.2)1 531(93.0)950(58.7)不确定665(40.9)430(26.3)453(27.6)-578(35.7)
讨论
一、计划外出农村校外青少年中存在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根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和静脉注射都属于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对于未婚青少年来讲,婚前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吸毒等可以归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9]。
本研究发现,计划外出农村校外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0.6 %,远远高于校内青少年[10,11]。而且,多数婚前性行为缺乏保护措施,只有38.5 %在最近一次性关系中使用了安全套。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多性伴现象比较多,同时有3个及以上性伴者达30.5 %。因此,在这个特定人群中,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很大。
本研究发现,18岁是一个特殊时期,18岁是中国进入成人阶段的标志性年龄,也是性活动活跃的年龄,30.1 %的第一次性发生在18岁。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和关爱措施,宜早不宜晚,应该在他们还没有开始性活动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预防疾病保护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本研究发现,农村校外青少年吸毒比例达5.5 %,吸毒多是从静脉吸毒开始的,静脉注射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依然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因此,为了保护农村校外青少年,预防教育也迫在眉睫。
二、计划外出农村校外青少年中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意识很差
目前很多研究都发现,农村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很差[6]。本研究发现,按照很低的60分及格的标准,知晓率仅为47.8 %。参照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足以起到保护健康的作用。知识是信念的基石,缺乏足够的知识,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防病意识。本研究发现,多数农村校外青少年缺乏对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的正确认识。
艾滋病是一种行为疾病,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行预防。行为学理论指出,一个人是否采取某行为,与其对此行为的态度和环境支持程度都密切相关。对于高度个人化的行为,个人的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对待某行为的态度,与其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信念决定行动,若要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需要首先树立正确的预防疾病的信念。
三、影响农村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脆弱性的因素是综合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容忽视。
人的行为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的发生也同样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等,排除上述人口学上的弱势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本研究试图从心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揭示农村校外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劣势。结果发现,他们中很多人的家庭都曾遭受过经济困难,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较高为84.5 %,业余文化活动贫乏,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有52.1 %是去网吧,农村校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常人。而且,农村校外青少年往往处于一个不良的同伴影响之中。青少年容易结成团伙,团伙内部成员互相影响,内部有人发生不良行为,其他成员往往容易模仿。因此,在提高农村校外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建议综合考虑,全面发展,而不单纯强调知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 .2007.1-10.
2丁贤彬,陈宏,潘传波,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 1293-1294.
3UNICEF. Young People and 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M]. New York, UNICEF, 2002.12-14.
4季成叶. 儿少卫生学[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出版社,2006.12-64.
5刘亚非. 从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探讨艾滋病流行趋势[J].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9):1140-1143.
6石晓燕,余小鸣,段春明,等.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52-54.
7Scholz, U., Gutiérrez-Do?a, B., Sud, S.,et al. I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 universal construct? Psychometric findings from 25 countr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8(3), 242-251.
8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15-47.
9Paul A Agius, Grad Dip, Sue Dyson, et al, Two steps forward and one step back? Australian secondary students’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1992–2002[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6,38: 247-252.
10胡珍,赖虎强,陈琼.孩子们已经开始行动—四川省中学生性行为状况调查报告( 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9:15-17.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确诊的60~79岁骨关节病患者共17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排除标准:骨关节先天性异常;半年内进行关节内皮质激素注射;有骨关节感染史;有关节镜手术史。保证研究对象的统一,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n=86)和对照组(n=8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应用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具体分为信息采集、风险性评估和健康干预三个基本步骤,内容如下。
1.2.1信息采集
①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体格测量指标(身高、体重、血压等)、实验室指标(血糖、血脂、血压等);②进一步采集专科医生的全面体检等,确定发病部位与发病程度,以便于风险评估。
1.2.2疾病风险评估
基于采集的患者信息进行评估,给出基础评估报告,帮助患者全面认识自己的疾病风险,协助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制定初步的健康管理模式,确定高危状态以便于下一步进行健康干预。
1.2.3健康干预
在信息采集与疾病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手段的管理方式来实现个人的健康管理,①运动管理:根据发病部位与发病程度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运动护理方式。如颈椎锻炼、腰椎锻炼、下肢锻炼等。各项运动告知患者以平稳、缓慢的节奏进行,旨在恢复腰椎活动度、缓解肢体麻木以及牵引痉挛肌肉,保证幅度大但不宜造成明显疼痛。②生活管理:首先注意日常姿势,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样姿势,禁止搬用重物;注意起居护理,如睡卧硬板床,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采取正常的起床动作等。其次注意关节的保护,注意关节的防寒与保暖,关注日常的坐、站、走、跑,旨在减少关节负重,降低意外关节伤害的几率。③医疗管理: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复诊。
1.3观察指标
为了全面地评价实验前后患者的骨关节病情况,采用Mazur评分标准评价管理效果,包括患者疼痛、功能、行走距离和背屈活动范围等综合指标[4],采用VAS评分标准量化并评价患者的疼痛,使用Tegner运动水平指标评价关节的运动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取配对t测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6个月健康管理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Mazur、VAS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之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Mazur、VAS和Tegner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干预组经过健康管理之后,Mazur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骨关节病的疗效,干预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减轻骨关节病的疼痛,两组的Tenger指标无显著差异。
3讨论
骨关节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是极大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5]。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之后又在2011年宣布继续第二个“骨关节十年”计划[6]。我国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与社会问题,响应“骨关节十年”计划并致力于减缓骨关节病的蔓延。然而现阶段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来满足逾亿骨关节病患者的需要始终是一个重大难题。WHO提出健康=15%遗传+17%环境+8%医疗+60%生活方式[7],健康管理以现代的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疗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为骨关节病的护理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其目的是投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健康与社会效益[8],可以真正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与骨关节病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骨关节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们对治疗的期望主要是缓解疼痛、减少复发以及避免手术,不需要进行手术以及操作便捷的健康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道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导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应用,结果表示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9-12],但是将健康管理应用与骨关节病中鲜有探讨[13]。本实验对骨关节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统规范的健康管理,开展信息收集、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骨关节病患者的Mazur指标显著提高,VAS指标显著降低,而仅仅只依靠常规治疗,两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提示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轻疼痛。经过健康管理或者仅仅常规治疗后Tegner运动水平指标虽然都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种方法适用于护理方面,主要作用是减轻疼痛,使骨关节患者能更好得活动,如果真正提高骨关节的运动水平,如提高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韧带关节的稳定性、改善骨组织等方法则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治疗,表明现有的健康管理模式有改善的空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上级政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最大力度组织预防和管控,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服务与帮扶相结合,不断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帮扶机制,着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为长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为契机,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程度,推行信息化防控手段,积极拓展多元化帮扶途径,不断探索评价社区矫正绩效的评估体系,促进社区矫治效果明显改善,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能力明显增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科学而有成效地开展。
三、主要措施
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重点围绕管理规范化、防控信息化、扶助多元化,开展矫正效果评估等方面予以推进。
(一)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重点围绕矫正衔接规范、矫正执行规范、矫正解除规范、执法文书规范四个方面,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水平。
1、矫正衔接规范
(1)县司法局收到相关单位委托后,指派工作人员或指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的镇(区)司法所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出具评估报告。
(2)司法所在收到县司法局指派办理后,在五个工作日内提交评估报告,提出能否适用管制、缓刑或者假释的建议,县司法局在十个工作日内提交委托机关。
(3)司法所不接受各级法院、监所的直接委托。
(4)严格履行社区服刑人员的交付程序。县局社区矫正科收到法律文书后,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电话通知或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到。县局社区矫正科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并对其进行入矫前教育,完成首次谈话笔录,发放《社区矫正“鑫生之旅”监督考察手册》,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镇(区)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2、矫正执行规范
(1)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同时,签订矫正责任书。
(2)司法所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制定方案时做到因人定案、因人施矫,一人一案。
(3)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严管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司法局批准实施。
(4)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教育学习,其中每月18号为集中教育日,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司法所需制作规范性、完整性、独创性的集中教育讲稿,县局社区矫正科每月组织开展评比考核活动。
(5)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社区服务,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有关社会组织,加强镇(区)社区矫正劳动基地建设,根据公益性、人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制作社区矫正社区服务计划。
(6)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本县的,由社区服刑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局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局批准。
(7)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月18号进行书面思想汇报,文化程度低的对象可以口述,由他人,人需签字。思想汇报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关系及思想状况。
(8)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周一进行电话汇报,对电话汇报情况进行详细记载。电话汇报内容包括: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困难及思想状况。同时,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9)司法所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管、宽管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
(10)司法所对未成年人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监督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具体按照《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章的规定执行。
(11)司法所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严格执行《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奖惩要求,进行奖惩。
3、矫正解除规范
(1)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内,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作个人总结,根据其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2)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天,应当为矫正期满对象进行公开解除宣告(期满当天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解除宣告应当庄重、严肃,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同时,向解除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4、执法文书规范
(1)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报备通知及时通报公安机关。
(2)司法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3)严格按照司法部、省厅相关文件和县局台账格式要求制定社区矫正台账,从运用审前评估、交付接收、矫正执行、解除终止矫正等环节,以及包括社区服刑人员花名册、社区矫正会议记录簿、社区矫正志愿者名册等进行整理制作台账。
(二)社区矫正防控信息化
围绕日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有效提高监督、教育效果,全面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
1、推行远程视频系统
(1)运用县、镇(区)调处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入矫教育等活动,做到县、镇(区)两级同步、规范有序,实现会议网上开,业务网上走,社区矫正集中教育网上督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活动,全部在调处视频监控中心进行,每月及时向县司法局汇报活动开展时间。
(3)县司法局在每次活动开展前,对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出席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计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4)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每季度在视频监控中心为全县社区服刑人员授课一次。
2、健全录音电话音频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带录音功能的电话机,在全县使用社区矫正录音电话音频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留音、监督人情况反馈、审前调查假释评估留证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对录音电子档案分类归档,通过互联网,每月向县局传输加密电子档案,县局社区矫正科及时核查当月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情况反馈及各项取证,统一整理归档。
(3)各镇(区)司法所落实专人负责录音电话数据采集、核对、整理工作,做好音频数据安全工作,每月上报情况记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3、建立指纹考勤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指纹考勤机,用于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集中教育、社区服务及各项活动考勤签到。
(2)各镇(区)司法所及时完成指纹打卡系统调试准备工作,适时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指纹档案,每名对象分别建立两枚不同的指纹档案。
(3)各镇(区)司法所督促社区矫正对象,在每次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指纹考勤一次。
(4)指纹考勤信息每月定期向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送,每次集中教育、社区服务时间及人员出席率列入月度和年度考核计分。
4、完善移动定位监控系统
(1)依托社区矫正目标位置定位监管系统,对重点对象和外出务工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手机移动定位监管。
(2)强化系统运用,各镇(区)司法所需确保专人负责监控平台,发挥系统作用,实现“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等功能,并形成每日监控日志。
(3)加强对离线对象的追踪和情况通报,对刻意逃避监管的对象,及时给予惩处。情节严重的,提请法院撤销缓刑、假释。
(三)社区矫正多元化扶助体系
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齐抓共管,整体联动,落实社会适应性矫正扶助措施,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社区矫正扶助能力。
1、建立“五扶一促”扶助平台
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各镇(区)司法所围绕“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五个方面,每年至少开展2次帮扶需求调查活动,记录在案并进行分类帮扶。以“五扶一促”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扶助活动,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困难。
(1)对生活困难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责任田等方面帮困扶助。
(2)对失业下岗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就业帮助。
(3)对存在心理隐疾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型扶助。
(4)对处在学龄期或者愿意继续在校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学帮助,就学帮助的主要目标人员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5)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形成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进行技能培训,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群体,真正回归社会。
2、创建结对帮教扶助平台
(1)以“5+1”矫正小组模式为基础构建帮扶机制。即每位矫正对象配有五名帮教人,矫正对象居住地村干部,志愿者、社区民警、家庭成员(监管人),社区矫正工作者,五名帮教人联合帮扶一名矫正对象。
(2)司法所加强与帮教人联系,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服刑态度。
(3)开展矫正对象“助人自助”活动,鼓励年龄相近、性格相仿的社区矫正对象自行结对,先进带后进,老对象带新人,相互提醒、互相鞭策,共同进步。
3、搭建临时救济扶助平台
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积极发动企业赞助和社会各界捐款,建立社区矫正临时救济资金,用于解决经济特别困难、生活难以为继的对象过渡性生活问题和重大节日、活动期间走访帮扶活动。确实困难对象,按规定程序审批给予救济,临时救济资金由县司法局统一管理,设救济专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
(四)构建社区矫正效果评估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社区矫正措施的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成效以及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1、对社区矫正工作质态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制度实际运作状态和结果进行评价,包括重新犯罪率、矫正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2)将重新犯罪情况与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日常管理情况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分“优”、“良”、“差”三个等次(详见附表)。
(3)县司法局结合社区矫正年度考核,对各镇(区)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全县通报;工作质量和成效评估结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评估结果为“优”和“良”等次的年终考核列入加分,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将及时通报并查找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落实整改方案。
2、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进行评估
(1)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重点采集风险等级、刑罚执行情况、矫正期间表现、奖惩情况、矫正阶段反应、外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数据,评估得分低于55分,认定矫正质量效果“差”,评估得分在55-75分之间,认为矫正效果“一般”,评估得分高于75分,认为矫正效果“好”(详见附表)。
(3)各镇(区)司法所需客观、真实填写社区矫正质量效果评估表,对社区矫正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效果评估,效果评估表统一存入社区矫正工作档案,评估结果在每季度30日前报县局社区矫正科;对矫正效果评定为“差”、阶段效果得分为负数的对象,需进行重点情况分析并及时调整矫正思路和管理等级。
3、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公众态度、社会关系修复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抽取两个村(居),各随机发放问卷(附件三)调查30份,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A选项的平均选择率在80%以上评定“优”,选择率在50%以上评定“良”,选择率在50%以下的评定“差”。
(3)社会反响评估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需及时分析,多方面查找原因,积极整改,不断提高公众认可度。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的实施,是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实际,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1.提高大学生信用意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
大学阶段只是人生道路上的短暂时期,毕业后大学生将会以就业、继续求学深造等方式,步入社会大环境中。个人信用档案是个人诚实守信情况的真实记录,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当事人的历史和现状,是征信活动的标准和依据,也是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中建立如实记录大学生信用信息的信用档案,是大学生的一笔无形资产,使其迈向社会之前就有了良好开端,对学生诚信意识理念的形成和自我诚信行为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其良好的信用记录对其今后工作、消费、发展乃至创业都将发挥作用和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参加工作后,主动参与推动整个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诚信素质。而若大学生丧失信用,交往失信,考试作弊,或未按时还款,或恶意消费不还款,被金融机构在媒体曝光,在信用系统中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则对他一生信用可能都带来诚信问题的严重后果。
2.惩治失信行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违纪失信的学生主要采取以教育帮助为主,并结合校纪校规进行处罚的措施。这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久之策,许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只有建立信用档案,才能有效地保护守信者,惩治失信者,维护社会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
3.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需要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以来,出现了不少毕业生恶意欠款不还的不道德违法现象,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危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首先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其积极性。对于欠款不还的学生,银行将会在信用档案留下记录,这将会督促学生重视信用档案,自觉还款。其次,有利于简化助学贷款审批程序,缩短助学贷款审批时间,减少工作量。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能增加约束,提高大学生信用水平,从而提高银行信任度,审批过程也会相应简化。同时,银行在审批贷款过程中通过查阅学生信用档案,可以了解学生信用状况,适当减少反复的审核,有利于提高助学贷款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可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成功率,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覆盖面,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开展。
二、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基本内容
1.大学生的自然情况。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的个人身份证明和社会关系。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学号、所在院系、所学专业、特长、在校担任的职务、学籍异动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毕业证书号码)、获得学位情况;若为研究生,则要包括原来毕业院校、曾经工作单位、户籍、来源地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及居住地址。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单位名称、地点、联系方式;不就业的联系方式,如家人或朋友的联系方式。升学所在学校的名称、联系方式、学校地点。
2.大学生的经济情况。主要是指学生每年所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各种补贴等,包括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导师给予的课题报酬等。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年家人提供的学习费用,学生每一学年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各种补修费,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费等。学生个人人身、财产投保理赔记录、交税记录。学生个人的银行交易记录,包括个人在银行申办贷款开户的时间、种类、金额、催款记录、利息回收、还款、销户及申领信用卡的开支、透支、销卡等情况。
3.大学生的品行记录。主要指高校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奖励、处分情况等,如考试过程中是否有作弊行为;在学校期间勤工助学,是否有不良表现;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有欺骗行为以及每学年的品德评定等级。
4.大学生的信用报告。主要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信用状况的一个总结,要标列有无贷款、贷款金额、还贷情况及意愿、是否有重大的失信行为等。高校学生完成学业离开学校前,信用档案的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情况作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作为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参考资料,为其就业创造更多便利。学生毕业时学校不仅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还要向他们提供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从而将其个人信用记录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纳入社会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体系。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涉及学生个人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学工部作为负责评定学生在校品行的职能部门与国家助学贷款直接参与管理部门理应担当起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大学生信用档案采集的信息要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档案的第一大特征,大学生的信用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信用状况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这一记录事关大学生的终生。为此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管理部门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建立档案、管理档案,杜绝有虚假、不确切的记录。学生每一次的奖惩记录,都要有文件或有关材料的佐证,并要经学生本人的确认。
2.大学生信用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大学生信用档案是大学生个人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信用记录,随着个人活动范围的变化,记录的信息要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个人的最新信息要及时补充,也就是说个人的信用报告内的信息是动态的,并按国际惯例,正面记录保留十年,负面记录保留七年。
3.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管理要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其中会有学生不光彩的记录,不要因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将所有记录无条件地扩散。查阅大学生信用档案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未经许可人员的保密。
关键词:慢性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8;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73-06
一、引言
贫困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关于贫困的研究学者们将重心主要放在致贫因素、贫困衡量、贫困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却往往忽视了贫困的“生命周期”,即一个人或家庭随着时间而摆脱(且经常返回)贫困的轨道。近年来西方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慢性贫困”(Chronic Poverty)及相关研究。慢性贫困是指贫困状态持续多年(一般为5年或5年以上,甚至贯穿穷人一生)并且可能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的贫困状况[1]。
慢性贫困研究是20世纪末21 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中贫困问题研究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力量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的专家学者为主,并联合国际上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慢性贫困研究中心(Chronic Poverty Research Centre,CPRC)。2004年,CPRC了第一部慢性贫困研究报告(CPRC 2004~2005),“慢性贫困”是指一个个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确切的能力剥夺[2]。2008年,CPRC了主题为“摆脱贫困陷阱”的第二部慢性贫困研究报告。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开展大量的慢性贫困研究工作,研究主要聚焦于慢性贫困与环境(Parry M L,2004)、慢性贫困的动态分析(Davis P,2006)、慢性贫困的代际传递(Driscoll R等,2005)、残疾与慢性贫困(Levy S,2007)、脆弱性与慢性贫困(Prowse M等,2008)、慢性贫困与社会排斥(Janet S, 2003;Hoddinott J, 2010)等。
国内关于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始于2002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2)》采用了瑞沃林(Ravallion)和加兰(Jalan)对于贫困动态中慢性贫困、暂时贫困的分类,对1997~2001年16000个调查户进行连续观察,以贫困线为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福利尺度,得出贫困指数的90%属于暂时贫困,仅10%属于慢性贫困。岳希明等(2007)采用罗杰斯(J Rodgers)的总体贫困分解法,把全部贫困分成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其实证部分的工作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2)》做的贫困指数分解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后者对两类贫困的收入和消费方面做出更为详细的对比分析,并考查了贫困家庭户主年龄、教育程度及家庭规模对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的影响程度。同样的思路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中期评估报告中也有所提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是我国“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我国虽然不是慢性贫困国家,但民族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慢性贫困现象。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如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贫困的持续性、贫困的脆弱性等,是贫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慢性贫困的理论分析
(一)慢性贫困的成因
根据CPRC(2004)研究估计,到2015年即使全球发展目标能够完全实现,全世界仍然有9亿人生活在贫困中。因此有必要对慢性贫困的成因进行梳理。Hulme D(2003)系统地将“生计分析”(Livelihoods Analysis)引入、应用到慢性贫困的成因分析中。“生计分析”是一种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缝隙方法,采取这种分析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解慢性贫困的社会特征。“生计分析”法对导致贫困脆弱性的原因进行了许多研究。Hulme D在对贫困的“生计分析”过程中,采用贫困代际传递的分析框架(如表1)。
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缓解民族地区慢性贫困
(一)实施“第二代”发展式扶贫政策
我国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开发式扶贫,大多数主要是面向当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从代际关系来看,实际上扶贫政策设计时主要瞄准“父辈’,以解决“第一代”(父代)贫困人群的贫困问题为主,从短期来看,这种效果明显。但是随着扶贫减贫的边际效应递减,“第一代”为特征的反贫困战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例,我国当前实行的“雨露计划”就是专门为此设立。一方面,“父代”经过长时间的成长环境影响,以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健康资本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提升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人力资本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成本显著增加,年老“父代”的获取收入时间随着年龄增加而越来越短。
相反,如果将同样的扶贫资源用于“子代”(第二代),其未来的预期收益将会变得更加乐观,因为从本质上说,孩童时期是开发一个人人力资本的最关键也是最佳时期,由于作为子辈的第二代相对第一代来说,可塑性要强很多,后天的营养状况、卫生状况、教育状况等对孩子具有终生影响。与其对剩存贫困人口“脱贫拔穷根”困难重重,还不如从长远计,对其家庭进行开发,尤其是对“第二代”进行人力资本开发。
另外,从反贫困的角度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的返贫现象非常突出,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达到了153%,说明“第一代”为中心的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扶贫效果的稳定性较差。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国家在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明确指出,“巩固温饱成果”。返贫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造成,但归根结底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导致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弱。相反,如果反贫困政策以“第二代”(子辈)为中心,因为这种政策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未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当然,如果单纯实行以“第二代”为中心的反贫困政策,对现处在贫困泥沼中的人群却忽视或视而不见,这又会挑战社会公平。
实施“第二代”为中心的发展式扶贫政策,实际上对“第一代”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政策的有效弥补,不是取代,需要“第一代”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政策与“第二代”为中心的发展式扶贫政策通力协作。
(二)充分重视妇女在反贫困中的特殊作用,对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实施“优先”发展计划
受传统文化、宗教等影响,男尊女卑等男女不平等观念在许多民族地区都长期存在。民族地区的女性,无论是未成年女性(包括女童)还是成年女性,其社会地位相对男性来说都要低得多。一个家庭的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比父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更加显著。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下,许多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因为贫困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普遍存在,负责孩子教育的重担就自然落在了“主内”的母亲身上。
一方面,母亲因为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缺少,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子女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导致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学校之间距离太远,上课时间大大缩短,这些地区就更加需要“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遗憾的是,民族地区父辈中的母亲,因其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知识为主)就更加困难;此外,母亲因长期受社会传统影响,往往产生“女儿嫁人后是泼出去的水”等观点,使得家庭中的女童相比男童来说,受教育的机会少很多。最终导致“男女不平等——母亲受教育少——子女家庭教育缺失——陷入贫困——强化男女不平等”。因男女不平等导致了成年母亲接受学校教育偏少甚至缺失,母亲文化程度低对子女人力资本影响比父亲大,所以母亲文化程度低容易使得子女因人力资本低陷入贫困,而贫困往往又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落后观念。
所以,政府在反贫困政策设计时,应该着眼长远,从保证女童的受教育权利着手,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女性的知识文化水平。例如,可以参照农村养老保险做法,对于“只生一胎女儿的父母,年老之后每月多领取社会保险”。例如在民族地区实行“女童教育优先发展计划”,对那些超额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女童家庭,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给予父辈奖励,如女儿高中毕业,年老后父母每月多领100元养老金,家里如果有女孩大学毕业,年老后父母每月多领200元养老金。
(三)加强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教育,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和健康干预计划
以可传染病、遗传病等为代表的疾病可以在代际之间进行恶性传递,导致很多贫困家庭的无辜孩子一出生就患先天性疾病。以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为例,近年来的以针头注射吸食为主要途径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小凉山地区反贫困工作中的一个严峻挑战。因吸食导致贫困甚至陷入破产的家庭非常多,这种“输入型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地区群众卫生健康知识匮乏。
因产生的大小凉山地区艾滋病问题非常严重,大凉山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的高发地区。一些艾滋病的父母已经去世,留下“失依儿童”。据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局统计,2010年末,父母双亡的孤儿接近7000人,其中昭觉县人数最多,接近4800人,而昭觉县也是凉山州和艾滋病问题最突出的、最严重的县。如果考虑艾滋病病毒(HIV)的母婴传染等因素,孩子受的影响将会更大。
同时,贫困家庭往往因为经济状况所限以及营养知识相对缺乏等原因,儿童营养不良现象突出,孩子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目前,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开展了中小学“免费午餐”项目试点,实际上,学龄前的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更为重要,尤其是对贫困家庭来说,例如贫困家庭父母“有病不能及时就医”比例相对较高,孩子健康受到威胁的几率更大。儿童营养和健康问题,一方面导致看病、吃药等费用支出显著增加,使贫困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营养不良等又会导致孩子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积累缓慢,成年之后陷入贫困风险大大高于营养健康的同龄人,形成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Andrew ShepherdTackling Chronic Poverty[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11,5(2):136-138.
[2]Chronic Poverty Research Centre.The Chronic Poverty Report 2004-05[M].Manchester Press,2005.
[3]Hulme D. Conceptualizing Chronic Poverty[J].World Development,2003 (3):403-423.
[4]Mc Gregor J A,Copestake J G ,Wood G. The Inter-generational Bargain: 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9,10(12):447-451.
关键词:色扮演法 内科护理 教学效果
内科护理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的强,其理论知识非常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常规的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带来的教学效果却不是非常显著。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内科护理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通过对角色扮演法的分析和实施,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0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有学生52名,2班有学生50名,分别将1班学生和2班学生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两个班级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9岁,平均年龄17.5岁。在研究分析之前,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就学生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其差异比较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针对内科护理的教学,给予对照组班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而对于实验组班级的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课堂讲授,其主要的实施步骤包括:①分组。对于学生的分组,可考虑学生的性格、成绩,依据自愿及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本次实验组共分为4组,每组有13名学生。13名学生中,均有性格差异显著的划分,且学习成绩包括优秀、良好、一般3个不同层次。②准备工作。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选择,且这些病例具有示教性和代表性。对学生进行任务的分配,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中来,可实行轮流制进行护患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扮演护士和患者的两组学生在接到病例后,利用闲暇时间通过阅读和讨论,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理解,并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抽象的内容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两组学生通过资料查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③角色扮演。对临床护理情境进行创设,在两组学生中,选择一名学生分别对护士、患者进行扮演。如针对消化性溃疡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扮演的患者由于上腹疼痛前来就诊,而扮演护士的学生就要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询问,并对体格检查等常规项目进行操作,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要保持亲切、和蔼。同时通过录像、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对抽象体征与症状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对这些临床表现的深刻认识。④讨论。完成实践活动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和学习,借助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报告,分析护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讨论对护理措施进行制定,以促使学生整体护理观念的有效培养。之后,通过教师对角色扮演和讨论活动的总结,对活动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以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意见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的数据资料均由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通过X2进行检验,差异比较显著时,说明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
通过实践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其在学习和情趣的培养、激发方面,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为优越。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且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而对护理工作的良好掌握也能够促使她们尽快的适应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另外,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就各方面而言,两种方法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验组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评价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上,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通过角色扮演教学的充分运用,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且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总结能力的培养上,部分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对于角色扮演法提高综合能力的效果,实验组学生的评价情况见表3。
3讨论
如何巧妙地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护理教学的改革创新。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要结合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病案和资料进行教学。此外,情景演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法,演示的内容要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设计要合理,留有学生思索和探讨的空间,一边扩充教材中缺乏的知识,是学生动态地了解医学新进展、新动向。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是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及多了解本行业新动态。
角色扮演法是将直观形象的知识表现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一种刨设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在模拟临床护理情景中,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扮演医患人员,理论结合实际,体验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责任和博爱之心,增强其于患者沟通的能力。该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取某种工作技能,也为学生树立良好护患关系和整体护理观念打下基础。此外如身临其境般的实际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团队合作,也能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到,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应对资源能源日益短缺带来的挑战,通过绿色发展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这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各国的课题。最近若干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强调绿色发展。欧盟在2013年前拟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奥巴马上台后就推出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日本在其绿色经济方案中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行零利率的贷款政策,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韩国提出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实施“绿色工程”计划。这反映了世界各国对资源能源矛盾日益深刻的认识。
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需要
全球环境危机集中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上,现在世界各国正在采取一些一致性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关于全球气候是否变暖还存在争论。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我们没有必要随着这个阴谋起舞。这其实不是一个阴谋,而是一个阳谋,各国都在公开博弈。有的人说,全球是不是真的变暖未可知,也许以后还会变冷。也有人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是造成地球变暖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二氧化碳只是当今世界用来解释地球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工具或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际上是要解决地球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管以后地球是否变暖,只要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多数人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问题,即使地球以后变冷了,假的也变成真的了,因为新的绿色低碳规则、秩序和观念由此形成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欧盟要收航空碳税,美国2020年后要收碳税,很难挡得了。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他们占据了世界道德高地。
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全球环境总体上在恶化。地球变暖只是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现在自然灾害频发,海啸、地震、水灾、旱灾年年都有。工业污染已经扩散到南极;大批原始植被被破坏,大量生物物种遭到灭绝;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人类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的《UNEP2009年鉴》指出,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20亿吨废物,发达国家每人每天丢弃的固体废物达1.4公斤。与水文气象相关的气候灾害如暴风、洪水、干旱自1950年以来发生频率显著增加。2000-2007年,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繁度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至少25个国家的整个森林系统几乎完全消失,另外29个国家的森林系统退化了90%。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雾霾等空气污染,已导致一些外国人不愿来中国工作,即使来了也要求很高的补贴。我们如果出国,一回国下了飞机之后,就能感觉到空气明显不一样。中国环境规划院估计,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每年有40多万人因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而死亡。水污染也很严重。还有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调查,中国37%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之害,年均土壤侵蚀量达45亿多吨,是全球年侵蚀总量的1/5。近几年,环境频发,比如四川德阳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原来很多人没把环境太当回事,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好的环境,环境的价值日益凸显,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持续的需要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要走出危机,需要有新的技术,尤其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也需要有新兴产业的成长或新增长点的形成,而新兴产业中有些就属于绿色发展方面的产业。
全球经济危机演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机构破产,如雷曼兄弟破产;第二个阶段是债务危机,如希腊等“欧洲五国”的债务危机;第三个阶段是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目前尚处于第二个阶段。危机为什么呈这种演化趋势?因为危机刚开始爆发时,一些金融机构资金链断了,亏损破产。亏损破产怎么办呢?政府发债来救这些金融机构。政府救到一定程度后结果把自己也救进去了,出现财政收不抵支。在出现债务危机后,政府最后还有杀手锏,那就是印钞票。钞票印多了,就会出现货币体系危机。
危机何时能走出来,主要看两个条件是否具备:一是技术变革是否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制度变革是否取得重大进展,制度变革包括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以及主要经济体的制度变革。每一次危机都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现在正在酝酿新一轮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就属于绿色发展的范畴。这场危机要走出来,还要靠绿色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说绿色发展也是应对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需要。
应对经济增速下滑挑战的需要
中国过去30多年 10%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已逐渐结束,现已开始步入中速增长阶段,10后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也是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达到一定阶段后的规律性形象。具体说,2014―2020年GDP平均增速可能是6-8%,2020―2030年GDP平均增速4-6%,2030年以后则可能是2-4%,就像当今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后,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其中一个重要的出路是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