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导学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策略
一、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优点
1.导学案是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手段。
导学案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尤其是明确了“导”是为“学”服务的,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导学案是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转变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既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又包括学生的课外自学,可拓展学生学习的有效时空领域,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能力生根”。
3.导学案是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部分,直接呈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文学、文化常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课堂研讨问题提前呈现,便于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培养智能,提高素质。
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教学有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外增加自学时间,学习负担自然加重。据调查,需要20分钟讲授的内容,如果制作成导学案,那么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每科每天都有一份导学案,每个学生每天就需要280分钟,也就是4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时间,这还不包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做巩固练习的时间。如此学生就会不堪重负,甚至放弃自学,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缺少动力,实效不高。
2.制作导学案可能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制作合格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研究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生成相应学案。讨论、制作学案、打字、排版、付印、分发,这些工作对于每天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本来就很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对教师而言,每制作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学案,至少要用4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再加上与备课组同事讨论、修改、打印和复印的时间,估计总共要用7小时左右。如果每节课都要通过讨论、制作、定稿三个环节制作导学案,那么会让教师不堪重负。
3.导学案教学可能会抑制教师的教学个性。
为了省事,部分教师不能结合所教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精心编制导学案,表现在:一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下载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二是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导学案。部分教师直接使用主备教师编撰的导学案,而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备课,这样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上述两类导学案不仅会影响教师“教”的质量,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4.“导学案教学”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沉闷。
在导学案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理解不到位,把导学案误当做“练习册”或“试卷”。在设计导学案时,注重学生识记性的知识的检测,而忽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导学案的讲评,语文课堂成了导学案讲评课,堂堂如是,节节如此,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日久生厌,导学案不但不能达到实现“能力生根”的积极效果,反而成为推进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绊脚石。
三、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双隐形的手,是有效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旋钮,而不应该是钳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镣铐。运用导学案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运用导学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1.导学案的设计要“活”。
(1)导学案的设计形式要“活”。在导学案的运用实践中,教育界同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既定模式。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还有讲读课与自读课,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一定要立足具体情况,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导学案,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开拓导学案的新形式。比如对于笔记量大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纸质学案;对于需要大量运用影音文件和图像文件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学案代替纸质学案,这样既能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又能省去教师打字、排版、打印、复印等繁琐的工作,让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导学案的设计问题要“活”。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问题探究是关键。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正作用还是副作用,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也就是说,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导学案运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心思。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靠教参,更不能照搬教辅。一是教师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二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预设问题;三是教师需要充分调研学情,立足学情设计教学问题,编制导学案。如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就让学生精读课文,每人设计2-3个问题,巧妙地把握住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从学生处获得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为设计教学问题,编写导学案“掘”来了源头活水;四是教师既要分工协作,集体备课,又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再备课,体现集体智慧中的自我。
2.导学案的运用要“活”
(1)导学案运用的时处要“活”。导学案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一种创新手段,并不是一种必需手段。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导学案,每节课都要运用导学案。教师应该把导学案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对其使用应该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的主动性权利应该把握在教师手中,不应该被教育行政管理所干预,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强调的一样要有“拿来”的勇气,需要时就“拿来”为“我”所用,要用到实处,不必要用导学案的课就要敢于舍弃,不能把导学案视为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能不加分辨、取舍,为了节节课使用导学案而人为加重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沦为被导学案锁着的“奴隶”。
(2)导学案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性。导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并非一成不变。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对导学案预设问题有所取舍。如果教师把导学案理解成试卷,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试卷讲评课,什么内容都讲,唯恐少讲、漏讲,每个问题都用固定的所谓“参考答案”钳制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穿着“导学案”的新鞋走着“满堂灌”的教学老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在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搜集资料,思考教学问题这一优势,认真斟酌,把教学机智用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领上,用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大的积极思考、彰显自我、发挥灵性的学习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能力生根”。
诚然,导学案并非斩断一切教学“妖魔鬼怪”的上方宝剑,它亦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则事倍功半。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学机智,那么导学案一定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导学案的内涵
设计好导学案,理念先行。导学案绝对不是通常所说的教案,而是以学为主,以学定导,先学后导,就是师生共同借助导学案在课堂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二、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一)期初由备课组长制订学科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
(二)“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三)备课程序: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各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培养。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过程为“六备”:
1.个人主备,形成初稿。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学校课堂教学要求。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2.集体研讨,修改初稿。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形式作简要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定签字后,于周一交文印室印刷。
4.课前熟悉,融入个性。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师用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是否有备课的依据。
5.跟踪听课,督促落实。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设计的目标、环节与措施,是否效果良好,需要督查。学校可成立专门的督查组跟踪听课,对课堂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6.教后反思,补充总结。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多进行交流,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导学案的数量要求: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要求: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要求:纸张设置为4开纸,字体和行间距要求试内容而定。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页眉部分,包括标题、备课时间、设计人姓名、审核人姓名、授课人姓名、使用时间等;学生姓名、班级、组号等。
2.开头部分,包括课题、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
(1)学习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数量以2-4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学习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确定学习重难点。
3.主体部分,包括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预习导航、课堂探究、达标检测等。
(1)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2)学法指导。有两种呈现形式:第一种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和融入知识的导学中,不单独呈现。第二种是学习方法单独呈现。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在导学案中提出明确要求。
(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4)展示提升。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又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更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5)达标检测。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4.结尾部分,包括知识小结、学习反思等。
(1)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学生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要有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堂模式;语文教学;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9-01
2011年,我校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经验,高中课堂推行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20让学生自主学习,70小组讨论,10老师指导完成,体现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则需要有一个学案,因此新课堂模式的实行,编写导学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就好比是万里的第一步。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那么,导学案是不是原来的教学案的翻版呢?显然不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总结可能有如下几个问题:①不能贴近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教材关系不大。②不能贴近学生,有的导学案就是教案,还有的导学案就是学生练习的罗列。③也不能贴近教师,也就是不具有操作性,与其他教师的备课脱离,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71高效课堂”模式共分为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编制导学案这第一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下面的流程将无法进行,打造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编制真正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呢?
我想导学案编写首先要符合教材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其次,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它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再则,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必须要有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问题设计、当堂检测、学后反思、拓展阅读,再按照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训练三个部分编排。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此外,还可以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最后,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二次备课”),效果会更好。
具体操作又怎么进行呢?结合语文学科谈几点感受。编写导学案与原来编写教案一样都要十分熟悉教材,因而读熟教材肯定是第一步。而后在读熟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每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在读文本时,带着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想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在读教材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想提出的的疑问及解决的方法罗列出来。再在罗列的这些问题中删选出一些重点的,能把课文串联起来的重要问题,接着去看课文后习题,看看习题中向我们安排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想清楚了这些,我开始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预习案,也是主体部分,是以学生的预习为主的。考虑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从教师指出的方法去学习去获得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导学案使用前,我们在学新课前也布置让学生预习新课任务,但一般都是口头上布置,布置的要求不够明确“回去预习第几课,读读生字新词,画好词语,把课文读几遍。”等等,像这样的预习作业,我们一听就感觉太笼统,对于这样的预习布置,我们在学每一课新课前都可以是这个模式,再说这样的预习不易检测到学生完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具体怎么去预习,怎么去操作,心里没底,因而这样的布置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因而在导学案编制中,我们的预习任务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要让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例如:在学习新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作为新课学习的补充。那么就可以这样设计学案题“请同学们利用查课外书,去网络查询,或询问身边人物的方法,找到有关xxx方面的故事”。 例: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课,文中的典故很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怎么做了。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课外的收集的信息,而且也增强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掌握的,不再是老师提供的单一的知识了。在这里是教师提供方法,学生自己习得。
再有像一些字词句的预习,老师也并不是笼统地规定“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编写时,从学生的可操作性上考虑,尽量使学生能循着方法一步一步认真地进行,有序地进行。比如:字词的学习认识,我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具体情况,指出学习的方法,例:屈原《离骚》一课中,难解字较多,且读音也较难确定,而且难字所在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于是,我把文中出现的重点字,罗列出来,指导学生查字典据词定音,或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读音。像有的课文中的生字很难写,我用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字形。《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陪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教学的展开,而且这几个词也是文中所要了解并掌握的,那么我就让学生以这几个词为重点,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去加以理解,并从中去体会。
探究部分:这一部分是导学案中的难点,是课堂展示的重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择,我往往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作为关键点,一般是要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总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挖掘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再把课文中要重点理解,要重点品味的句子,放置其中。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而是以比较具体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至于被问题所吓倒。如《伶官传序》设计探究案问题: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试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②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③课文中如何表现他的“忧劳”呢?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他的“忧劳”?④由极盛到极衰,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发出怎样的慨叹?得出什么经验教训?⑤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伶官传序》让学生找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关键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比如抒情性文章,让学生去找所描写的事物,各事物的特点作用等,并抓有重点语句体会其表达的精妙。还有,在自悟题中,我们要显示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对一些重点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入手,可以从句式的表达入手,可以从句子的比较入手,可以从句式的修辞入手等等。同时,在自悟题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让他们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9-01
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2]。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一剪梅》和《今离别》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两首短诗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亦非易事,甚至出现了有的同学连"红藕看残玉簟秋"中的"簟"字都有似曾相识而不懂其意的现象。但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讲解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个人的见解。
4.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1]。
5.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3]。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综合刺激,再附以教师的谆谆诱导,学生会很自然、很轻松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远的古琴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诵读这首词会别有一番滋味,体会着音乐中的韵律感,感受着词中蕴含的意境,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挥着自己无穷想象力,体验着词中无限的美。再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将精心选择的长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领会到词的壮丽和雄浑之美。总之,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先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翟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3,(6)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语文 六模四步 高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0-0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这样一种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我校2008年在学习了东庐中学、杜郎口的先进做法的同时,开始了学案教学的探索。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课堂实践,我们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上初步形成了学案导学下的“六模四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即导学案设计模式分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及难点、基础知识教学、中心教学内容、巩固训练、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六个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具体的要求,要依据课本,以本为本,根据新课标及考纲,以纲为纲,准确明晰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每一模块都要有学法指导,每一模块都要有时间预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及难点模块要依据课本,以本为本,根据新课标及考纲,以纲为纲,准确明晰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包括知识回顾、知识链接、基础知识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结对解决的问题;中心教学内容模块,依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置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读共品的问题;巩固训练;归纳总结模块,学生反馈,教师精点;当堂检测模块式对知识的拓展运用。
“四步”即学案应用于课堂的“四步”基本导学模式:第一步:独立思考(限时完成学案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步:结对交流(同桌交流,互相检查,互相讲解,对基础知识和比较简单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第三步:小组交流(对中心内容或较难问题共同研读,合作探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第四步:展示反馈(根据问题的价值,采取组内展示、起立展示、台前展示等不同的方式)。
这四步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教师的任务也是四步:
第一步工作是在备课环节,高效的课堂必须有更精心的备课,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的设置,时间的预设,精讲点拨的预设,课堂情况的预设都学要我们更精心的思考、准备。第二步课堂巡视,掌握学情,随时指导。第三步学生活动的安排与操控。第四步精讲点拨与设计多元评价。
“六模四步”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学生一改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对实验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满意率由原来的仅有9%,上升为65%,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我们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文成绩作了全面的统计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习成绩都比对照班有明显提高。
学案导学下“六模四步”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学案导学下“六模四步”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应该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案的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文体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和对不同文体特点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出版社《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2]程汉杰主编《高效阅读锦囊快速理解》(高一、高二、高三)
[3]广西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思维论》《语文教学艺术论》
[4]《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设计论》《语文教学考试论》
[5]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6]武玉鹏《名师研究》
[7]潘庆玉《语文教学发展论》
[8]倪元宝《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体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0-01
情感体验是,尝试将受教育者的情感有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倾向。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方式,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总是与情感相关联的。情感的方式决定高中生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关系[1]。
一、高中生情感的特点
在掌握知识的综合开发能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促进情感态度强大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创造真正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学启发引导,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况下,主动探索和认知。布鲁纳的理论的动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积极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大量的信息,相比传统的黑板,有时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高中学生情绪样本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尝试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教学,极大地推动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积极的情感渗透教学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高中学生以获得良好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合情推理是用来发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一种形式,演绎推理梳理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语言理论,学习高的演绎推理中学语文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能力,还需要学习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学习思维,形象思维。而笔者发现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重视,绝大多数教师,有的甚至任意剥夺,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弱和抑制逐步扼杀创造力学生和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3]。
2、加强情感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中生高中语文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
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选定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先安排学习的教师,以确定明确的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或辅助学习,教师和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情感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了基础教育发展大计,对培养基础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对高中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认识了高中学生的培养途径和定位。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课前,同学们预习完成基础知识问题,思考和量力完成探究预设问题,仔细进行高中语文认知拓展,尝试完成即时检测,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或抽查导学案并记录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建构,着重组织问题探究的展示、争鸣,补充和完善思路,进行知识归纳小结,点拨认知拓展和评议即时检测[4]。
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
人本主义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过程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决策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探究、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这样才会让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要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热情,老师和学生处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将语文教学进行得更有激情。在语文课堂要坚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在情感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焕芹.初中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6):98-100.
[2] 杨 莉.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中).2010(03):176-178.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导学案”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导”为核心的教学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关键词】导学案
导学
高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已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要想突破,就必须转变思维。我认为,学生的学大于老师的教,学生的感悟胜于老师的苦口婆心,学生的实践优于老师的逻辑思维。我们应该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我积极探索,以“导学案”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导”为核心,将高效课堂模式带入语文教学中。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是教师“导”的基石,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载体,所以好的导学案必不可少。导学案的几点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其次,分层设置。分层设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内容的层次,基本层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较高层次的是学生基本能读懂、基本能鉴赏,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内容;更高层次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素养的内容。二是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要求尽力完成本层次的内容,鼓励向高层次努力。例如文言文部分,我将字音、重点词语的释义、通假字作为基本层次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将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作为较高层次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将析主旨、品情感、赏语言作为更高层次的内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将课后相应片段的课外翻译作为更高层次的内容,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导学过程导学案形成之后,接下来就是课堂导学了。课堂导学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学高效的关键,主要流程为小组培训、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小组培训是课堂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谁合作?怎么合作?怎么合作最优化、更高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合作,比如有的小组十分钟可以完成几项内容,有的小组十分钟或许一项任务都完成不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组内成员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合作起来就显得杂乱无章;二是人员重复化,本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利用了多人。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导”就显得特别重要。语文最基本的是读,读就会关联到字词,字词是无争议、无需讨论的部分,小组只需一个人动动手、查查工具书足矣。比较难的问题就需要小组合作,为了让合作有序、有效,就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组内选好记录员、发言人、资料搜集员、总结员,让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这样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被需要,有了归属感,处于这样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环境中,学生有了积极的心态,课堂高效就水到渠成了。启发引导是课堂导学的桥梁。叶圣陶说:“我认为先生应该是一幕戏的导演,更应该是演戏中一个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且跟着他们一起演。”由于受知识面、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这条本无需组织和维系的河流会堵塞,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疏导、挖掘,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比如分析特殊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提示语为翻译、对比、析语法。“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状语后置句,学生先翻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再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和原句比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本句谓语为“会”,句法结构中位于谓语前的成分为状语,但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谓语在状语的前面,所以该句为状语后置句。通过“授之以渔”,学生找到了分析特殊句式的方法,掌握了这把“万能钥匙”,何愁开不了门?小组合作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我这里强调的合作学习坚持了无独立思考就不合作的原则。首先,组内成员先交流预习情况;其次,成员之间相互解决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记载下来形成问题单。最后,组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生成问题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短处,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导学评估反馈与反思无反思无进步,无总结无收获。我遵循反思、评价多维化原则。首先,学生对课内听讲、课外阅读、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其次,按照成员对小组的贡献率进行组内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最后,教师从课内外的有效合作、组内平均分及组内最低分的上升度、小组互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维化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责任感都增强了许多。实践证明,将高效课堂模式带入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老师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迎接更大的挑战;学生从从属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享受更美的成功;师生关系由教与被教转向合作关系,共同沐浴“清风”。【参考文献】[1]张传宗. 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李森成.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反思[J]. 文学教育(中),2011(03). [3]黄龙.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49). [4]曾澧生. 语文教学发展亟待科学化[J]. 职业时空,2008(09).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固守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变,教师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木然地听,课堂效率极低;二是语文老师虽然从理论上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教学中又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自主、轻视教师主导,过分夸大感情目标、轻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出现空洞热闹、教学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归纳适用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选修课的增多,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具体说,老师的“教”一是要启发性地“教”,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要针对性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老师绝不做无用的讲解;三是要创造性地“教”,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四是要发展性地“教”,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学”一是“主动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反复机械地记忆。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教师要通过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授选修课《项羽之死》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刘邦项羽的章节,归纳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做的贡献和性格缺陷,与刘邦进行对比,让学生把项羽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分析,然后再让学生自学《项羽之死》一课,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的看法、存在的困惑。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后,我又设计了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如: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探究了这些问题后,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极富理性和个性地阐述了项羽在各自心中的独特印象,课堂气氛活跃,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理性、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收效极高。
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新课程中选修课门类多,知识容量大,如果仍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我们把问题设计在“导学案”当中,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这正好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把选修课内容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进行重新选择整合,然后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或共性阅读赏析,也可以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学习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同时,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隆化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多元;自主
托马斯・门罗曾说:“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其中一项是更加积极地开展教育服务工作。”这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探究和理解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另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利用知识。飞速走进当代教育一线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正在诉说着它的一个个教育奇迹和神话,我亦在学习和探究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一、让“自主”和“多元”成为“导学”的两只手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伟大的狼性教育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狼总是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不断体验和探究,所以能不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很好地生存下来。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把第一个切入点放在了有“打基础”作用的“导学”环节:摒弃了传统的“导学”即是老师根据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自主编订导学案,而后让学生机械完成的死板模式,把“自主”和“多元”请进来,“导学案”的制定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承包完成;“导学案”可以用“纸质作业”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用校本和课外资料结合完成的形式表现,还可以用“课件填空+问答+讲解+讨论”的形式表现,老师只需要在小组制作本节课的导学案前将教学目标做提示性的讲解以及在制作完成后做点睛式的补充。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要说:子非鱼,安知鱼之疑?这样的探索让我的课前预习更充满承担的责任、共享的期待、自主探究的乐趣、为大家服务的博爱,用“鱼”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掘出了“鱼”之想、“鱼”之疑,让“自主”和“多元”成为“导学”更游刃有余的两只手!
二、让“自主”和“多元”唱响“课堂”的主旋律
曾多次走进课改成功的多间名校课堂,赞叹小组合作学习神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些优质课大都来自初中的课堂教学,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重、课程紧,单纯的“如法炮制”会不会还没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就吃尽了七零八落、手忙脚乱的苦头,反留个“邯郸学步”的遗憾呢?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探究让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既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行文结构从而领会散文的文体特点,又要求学生赏析作者精湛的写景笔法,还要求学生在感受体味到作者复杂的情愫,如果步步要求体现小组合作实在太难。于是我将文章的三大重点“扔给”了学生们,让他们在“探究结构美、感受画面美和体悟情感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合作完成,然后再将他们一致选择的“感受画面美”分组探究三段景物描写,并结合设置的“命个动听的名字!哪些动人的景物?效果怎么达到的?”等问题合作总结,并第一时间将各组的合作成果展示了出来。虽然这一部分的合作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而剩余的两个重点则是在传统教学中简洁快速地完成了,但却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课堂学习主动权、展示主动权、成果竞争主动权,让“自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用更“多元”的形式开展,而我也真正实现了“做个课堂好配角”的从师梦想!
一堂好课,固然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却并非要将其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哪些适合集体教学?哪些适合小组探究?哪些是学生兴趣浓郁的、便于深入浅出的?哪些是晦涩抽象、需要老师简化生活化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索,让“自主合作”“自主总结”和“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讲解”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三、让“自主”和“多元”为展示和评价推波助澜
很多人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把“展示”和“评价”分开来讲。而我却认为展示和评价相辅相成、难以分开,在成果展示之后以最快而显著的方式给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探究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努力探究如何更好展示、更好评价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多元”的展示和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粗粗算来,目前探究到的切实可行的展示和评价方式也有几种:(1)对应组代表相互进行点评,并让学生补充、质疑。(2)老师根据展示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板书情况对小组加分,根据点评时的解说或思考程度对点评同学所在小组进行加分,加分的多少视学生的表现和创造情况设定等级。根据得分的高低,每堂课奖励前两名的小组。(3)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老师对他们进行捆绑评价。(4)小组自行制定本组的奖惩措施。(5)以小组集体展示并竞赛评比达成评价。看着学生们越学越起劲儿,我也在努力探究的甜头中乐此不疲!
教育转型,我们要尽早上路,教学转变与创新,我们要永远在路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挑战从师的教学观念、挑战从师的教学能力、更挑战着从师的智慧和灵活!紧紧抓住“自主”和“多元”,在行动中完善,在完善中行动,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靳健,石义堂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2]靳健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一、教学有共性目标:注重基础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要充分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方式还能得以落实。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选修作为高中语文史无前例的新内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期望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者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并与同仁共勉,以期大语文教与学的环境日趋清新。
作者:熊雷单位:湖北省团风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
在研究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的策略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学习的技巧,进而使学生能熟练的通过网络学习阅读教学知识,只有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阅读教学内容,学生才能融入到网络学习中,并对阅读教学产生真挚的情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
1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无法深入到网络学习中,也很难在网络中获取丰富阅读资料。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的引导,进而使得学生无法意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这样,当学生在利用网络时,就不会产生运用网络掌握阅读教学知识的意识。此外,由于部分教师无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阅读知识,这样,学生则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和网络学习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果教师要想让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阅读教学知识,教师就需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当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时,学生就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掌握网络阅读学习的技巧[1]。
2针对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提出的策略
2.1引导学生关注网络阅读:为了让网络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将网络教学观念灌输到教师的思想中,帮助教师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方法,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其次,学校要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保能引导学生关注网络阅读,让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合理的文章,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在让学生运用网络搜索阅读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正面的阅读资料,避免学生运用网络搜索不良的知识[2]。
2.2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习惯:为了让学生熟练的运用网络学习阅读教学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网络,让学生发现网络存在的价值,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网络获取丰富的阅读资料,此外,教师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习惯,在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应对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分析和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在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典型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分析和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合理的利用网线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在对文言文、古诗词进行研究时,教师应科学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设计教学方案,对文言文主要的学习要素进行规划,从而使阅读教学内容更清晰简洁,以便于学生准确的分析文言文,学生可以按照作者简介、题目分析、背景资料、句子分析、段落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色、人物形象、文言现象、问题研究、拓展延伸这一个过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应结合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案,何必在进行句子分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翻译每个句子,并让学生了解其表面含义,理解人物之间对话含义,如: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句表层上讲是自谦,但真实的用意是责怪郑伯不任用他,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在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教师都应充分让学生从网络学习中发现教学内容的含义,进而让学生从文章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素质[3]。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的阅读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教学知识,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阅读知识,这不仅能引发学生对阅读教学关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程昕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营城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鼓励阅读批判张扬阅读个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