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时间:2023-08-17 18:0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的调研和访谈后总结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的,主要包括这几点: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在哪里,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在哪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对于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应该如何改革等方面。

(一)语文学科到底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对于语文学科的改革要求不断变化,课程标准也不断的变化,今天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到底什么才是必须的,什么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和推进,对于语文语法和汉字的学习到底要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的困惑,不少的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拿捏不准,只好完全依据高考的考试大纲来选择教学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到底是为什么要给学生讲授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在哪里,从传统的学生学习语文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基本的汉字进行学习,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的书写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到今天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基本的汉字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学习,对于基本的语言文字的而应用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看重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但是教师难以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认为高中语文对于学生而言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科,学生的学习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为什么学生在上语文课时的积极性都比较低,学生对于基本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到底为什么缺失,这是传统的原因还是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原因。

(四)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一直是考试和日常的作业,但是从现阶段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依靠考试和作业是完全不能够将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出来的,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高中语文教师存在这些困惑的原因

从我们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存在的困惑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存在上述几种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教师自身没有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从上述教师的困惑我们不难看出,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依然存在较大的困惑,快速变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的急剧变化,让部分语文教师难以赶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依然存在,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第二就是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一线教师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对于教育决策的话语权依然十分少,这当然是不利于教师依据现实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困惑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的分析以及存在这些困惑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这些困惑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和教育决策机制的改革,教育话语权的转移,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变化。

(一)从教育决策角度看,增加一线教师的话语权

从教育决策的角度上来看,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决策的主要的方向在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些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决策者对于教学一线的情况的了解始终不如一线教师,而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决策的话语权非常少,这种不对称性导致教育决策的不适用,教师难以真正贯彻落实。

(二)从教育改革角度看,增强改革的自下而上特点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改革的主体应该是在下方,由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政府担负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帮助推进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从教师自身来看,加强学习是根本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能力

语文的教学地位非常重要,是职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对职业高中学生毕业时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有重大影响。为提高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效果和促进职业高中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本文探讨了提高职业高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激发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职业高中学校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所以很多职业高中学校不重视像语文学科这样的基础学科,致使职业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不佳。本文通过调查发现,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55.8%的学生认真听讲和记笔记,24.4%的学生在课后认真复习上课内容,然而大多数学生完全是被动听课,听课的目的也主要是应付考试。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注重开阔职业高中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如信息化对于语文知识提出的高要求。当前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轻松便捷,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要能够快速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在现在的社会,拥有信息意味着拥有了财富。信息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输,如果我们有良好的语文表达和理解力,我们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和提取信息。相反,我们就会错失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导致错失大好机会。职业高中学校应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前沿信息,以便于开阔职业高中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快速有效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职业高中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突出其基础和实用价值。当然,职业高中对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

三、注重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教师只有通过引导职业高中学生不断思考,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来。职业高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设立更多的问题,引导职业高中的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自主探索语文知识的快乐以及体验解惑答疑的成功。职业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要注重培养职业高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但是,职业高中往往紧抓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培养职业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但是这两种思维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所以,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现在的教育改革都推崇开放式教育,教学不仅限于在课堂上教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带他们去享受大自然,激发他们去感受生活,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生活观察力。

四、注重培养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产生的思维死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可以有力促进职业高中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例如,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设定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通过查询资料及小组成员的讨论学习归纳问题的答案,并由小组长回答,最后由语文教师进行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当前现代化的社会,许多工作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所以很多用人企业在招聘中强调员工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不只是看个人表现。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语文更重要的作用是用它表达和认识自我。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教师要让职业高中的学生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同意语文就是教语言表达的技巧性和能动性的主要工具。

五、注重全面提升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以往的传统教育不同,职业高中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写作训练。例如,教学生写工作计划和个人简历等,为职业高中学生参加工作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要正视语文的重要价值,即语文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辅助和服务的作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成效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所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同时进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勤勤.浅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方式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倡导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让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相继将其引入课堂。这种促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很快起到了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是有些问题却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引入时间较短、教师认识不足以及缺少经验,导致部分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合作学习成了每位语文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近年来,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运用,而要使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应了解其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里的学生们自主自发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将任务分配给每位学生,并让其明确自身的职责,以达成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来活跃课堂氛围,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这种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也有着显著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领悟能力。对于高中语文学习而言,宽泛而深入的阅读学习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领悟能力要求较高。如此一来,学生就要制定阅读训练,可采用精读方式,多阅读一些名著或者优秀读物,这样才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同时与作者展开“跨时代”的对话。学生阅读能力与领悟能力的提升,能够为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2、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帮助。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在健全的合作学习模式里,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学习的方式,以及反思、归纳和探索等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合作学习的措施

(一)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的加强主要是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开展。首先,要将学生分组。要注意的是,分组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应该要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将他们进行合理搭配,让他们有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氛围,在相对愉快的气氛里,淡化现代学生中容易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其次每个小组都要有大方开朗的组织者、机灵细心的发现者、专注内敛的采集者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组里找到适合自己、能发挥自身特点的角色,在充分履行职能的前提下,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掌握合作技能。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同时教导他们如何倾听他人。例如在意见不一致时要先安静的听完别人的叙述,在此过程中不要强行打断别人。只有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才能既懂得尊重别人,又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合作学习方法的整合运用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是将学生四人或六人分为一组,确定好每位组员的职责,合理设计任务,在学生对较难的活动存在困惑时,教师应该适时地予以点拨。另外的合作学习形式还有两人活动、短剧表演、研究性学习等,并非一定要拘泥于小组这个形式。学习小组的形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和老师教学内容的需要而改变的,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对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让学生体会不同小组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并序)》这一课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受限,并非只能采用小组活动。老师也可以将小组活动与短剧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让分配好的小组来讨论、了解此文章,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两位同学将他们小组的理解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促进了学生自发的互相探讨,在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自己想法的同时也都参与到了小组活动中,能够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师自身的合作技能与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虽然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也需要有较好的管理组织能力。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立适合开展学习活动的环境,把握学习活动的进程,维护好教学活动的秩序,使活动能顺利的展开。第二,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并参与其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活动无法正常继续的时候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三,教师对于学生此次活动要给予中肯的评判与合理的建议,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从正面给予评价与鼓励,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与进步,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譬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该文章题材为散文,而对于散文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般而言,在散文中,作者会采用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方式,而此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懂得作者想要抒发何种感情或者述说何种志向。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时,不能直白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要表达的情感,而是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组织学生在自发的相互讨论中完整的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欣赏乃至写作散文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承担着“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只有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合作技能与专业素质才能让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大化的体现出其价值。

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已经渐渐渗入各个学校中,而这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取意识、加强创新思维的学习模式也将得到大力推广。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合作能力、学生的积极性等都将成为左右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朱万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3(2)

[2]李国栋.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1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把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熏陶契合开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结合策略。

1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1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资料,这些阅读资源不仅信息含量丰富,而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渠道,这也折射出高中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少,没能满足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历史文化散文教学中没能充分的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其次,传统文化教学机械,没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还主要以知识介绍为主,没能采用辩证的教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较为肤浅,存在教学简单化和形式化问题。最后,教师研究传统文化投入少,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在静态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突出。1.2缺少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法。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只有高中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没能结合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不紧密,例如,在《师说》的讲授过程中,没能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单纯建立在课文翻译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没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师道尊严的价值。其次,教师没能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没有在课堂教学把握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和有效方法,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把传统文化嵌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没能及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文化困惑问题。最后,信息化的渗透方式是当前的主流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能探索出形成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激发学生情感的信息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2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原则

2.1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汉语言思维,引导学生认同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赞同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艺术魅力。首先,应当注重使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传统文化,注重展示传统文化的语言美与文学美。其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特别是在把握经典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汉语言的思维方式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观。2.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原则。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在内心认处认同并实践优化传统文化。首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语义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潮流与内涵行为与价值认同。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教学,例如,引导学生在端午节理解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情怀等,促进学生践行优化传统文化。此外,还可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地方性教学,注重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语文教学。

3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策略

3.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策略。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目标,应当从高中语文教材出发,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目标。首先,教师应当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围绕教学目标对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其次,优化教学设计,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科学的掌握传统文化内涵。最后,把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与生活的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课文《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在讲述“不知老之将至”时,可以结合论语中“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珍惜时间例子和语句,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时不我待之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有关时间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语句。3.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中,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首先,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以直观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元素生动的展示出来,为传统文化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深刻的记忆效果。最后,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典故等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礼仪,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繁琐的仪式,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中微妙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刻体会,进而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使高中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3.3结合课堂拓展传统文化阅读。为了起到语文辅助教学的作用,应当结合高中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素材,促进学生在在不同的辅助教学中全面感知熟悉传统文化,并且对古代经典文化有更充分的领略,形成学生较好的传统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精典的古典文化的篇章段落,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把机械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授给学生,重点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名著,同时阅读一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例如,引导高中生从余秋雨,秦牧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目标,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为高中语文教学营造良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为此应当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高考,2016(15).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7).

第5篇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前,中学语文界面临诸多困惑,如:语言积累中,学生都能背诵名言佳句,但结合意思填空时,却不知是哪一句;仿写(拓展)句子时,“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教无定法”的理念大家都烂熟于胸,但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话,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有滋有味提高学习兴趣,定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二、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三、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连接新闻味,做好学习导航,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先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导性和辅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仅仅的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总而言之,兴趣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第6篇

一、困惑的源头在何处

管然荣先生提出,在与教师座谈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些困惑:有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属性不科学,二者不属于同一性质……说实话,一些质疑与感叹早已经见诸报纸杂志,在基层教师的教学探讨中也有涉及。但在笔者看来,面对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必要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样子,更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回到凯洛夫教育学当中去”(某大学教授语)。理由有二:

其一,如果因为课程改革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出现一些问题就要否定既定的思路的话,那传统的语文教学早已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岂不是要全盘否定?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早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无论是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更多的应该是扬弃与综合,应当是取传统之所长,取他国之所长,补本土与传统之不足。至于“误尽苍生皆语文”“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等惊人之语,应当视作语文前进的一种推动力量,对于其中的观点应当理性选择,不能因此而乱了改革的阵脚。

其二,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问题并非出在课程标准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课标组在研究、吸纳了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后,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出来的。但出现在普通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中时,可以肯定地讲,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原有的经验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或者是基于课标中文字语句的表面含义进行解读,至于为什么课程标准中会有相应的说法,该说法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意识去研究。这对于课程改革在普通语文教师心中的内化,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也是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一大不足,只想着让教师“知其然”,却不想着让教师“知其所以然”。

总而言之,不知原因,不知背景,却老想着用原有的经验去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解疑的途径是什么

如上所述,面对困惑,不应当选择退却,而应当积极寻找解疑的途径。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例,如何理解其中所谓的“不科学”“不同类”呢?笔者以为,从学术意义角度来讲,工具性与人文性有讨论“科学”与“同类”的必要,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纲举目张的所谓必要性,似乎没有必要冲淡日常教学的主题。说得再直白一点,就算不知道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还是得继续下去。

那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般理解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既重语文知识基础又重语文立意的理念。或者这么说,语文学习本为立意,而意之源头却离不开工具性的体现。有了这样的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便不再是两个互相割裂的概念,而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亦可以将这二者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结合这一理解,笔者对课文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向学生再次明确语言的价值在于语言的力量,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以言表意,以意驱言;其次,与学生研讨语言的力量(人文性)与语言本身(工具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二者关系紧密,无法分离。在此基础上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态度是:文章首先就是用来读的――以读者的身份读,以作者的身份读……读到最后会怎样?学生会读得热血沸腾,会读得表情庄重,会读得热泪盈眶。人文性即在其中,而工具性也会在不断地朗读中被感知、被感悟。

三、普通教师的课标观

课标是不能不学的,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学、怎么悟。坦率地说,关于课程标准的争论一方面笔者知道跟在争论的专家后面很难分出所谓是非,只能惹得一头雾水,还容易乱了原有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普通教师的课程观更多的应当是立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再谈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日常教学中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是不必过于仔细咀嚼的,是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人类文化”,并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实践,无论如何,语文都得教,都得在现行考核机制下教。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必须揣摩的,尤其是其中的“统一”二字,意味着不必因为描述分开而在教学中也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7篇

一.紧贴社会生活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同时,笔者利用课余辅导、作文评语、期末教师寄语等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中语文教材是知识的海洋,蕴含了众多的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能够“每天为学生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学生是德育因素的主体,学生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效优绩的关键;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德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正确剖析教材、学生和教师三大德育因素的关系和作用,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能培养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这是我们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最终目标。

作者:赵晓春单位:四川省南部县第三中学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3-01

思维,简言之,就是我们人脑对于某些客观存在事物所产生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某些客观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载体。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抓住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做好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工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笔者看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大容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它能深化与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具有很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有利于其更好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样他们才会运用这两种思维手段将知识归纳成条、连接成网。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与深邃思想内涵并不是通过一两篇作品就能理解的,如果仅靠一些零星知识是难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要想把握好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髓,理解其超凡的伟大、独到的深沉,必须先了解鲁迅先生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就需要增大阅读容量,最好先将高中所需学的篇目集中起来,按所选篇目进行分类,如《呐喊》(中学教材所选篇目《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这类作品主要迸发出的是那种用语“毁坏铁屋子”的激情;《朝花夕拾》(所选篇目有《藤野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作品主要记录的是对往事与故人的感念,体现出他在纷杂世界面前无可奈何的回避与深邃倔强的感情,然后再结合(《呐喊》自序)了解鲁迅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就能让他们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到鲁迅,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鲁迅作品。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将学生的认识鉴赏能力提到一个层次,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今后鲁迅作品的学习中不再感到难懂与困惑,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 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任务之一就是激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体会生活。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有一段这样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够使人联想其秋来的点缀……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如为什么会写“脚踏上去”这一动作?作者为何不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道“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位置颠倒,加一个“也”字,好似在同另外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也正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那么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于是学生就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生活体验,回答道:“雪后观景”、“初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通过想象,就能呈现会这样一幅画面:某天秋天清晨,作者起床打开房门,惊喜地发现院子力铺满了一地的槐树落蕊,于是就好像早上刚醒来发现夜里下了一场初雪一样,怀着好奇与欣喜的未泯童心,踏上几脚,走上几步,却惊奇地发现“声音也没有”,然后弯下腰掬起一捧,闻一闻、嗅一嗅,居然连“气味也没有”,如同初雪一般清爽。这种想象,让学生更加走进作者,贴近生活,并慢慢地走入作者笔下所营造的那个凄美意境中,感受到故都秋天的清净、悲凉、孤独的韵味。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 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教育重任在于能让更多学者去超越前人。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让他们畅谈个人的创造性解读。例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学生根据贾岛诗作《题李凝幽居》,通过想象与推理,对朱光潜先生“推敲之说”有了很大的质疑。有学生认为“敲”这一动作过于粗鲁,不应发生在文人骚客身上;有学生认为用无声的“敲”动作,怎么会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指的应该是李凝的家门,而非寺院院门;而有学生认为“敲”字打破“岑寂”,反而能衬托出夜间的幽静。显然,第一位同学由诗词联想到古人礼节,并由此推断出“敲”字是符合当时意境的,第二位同学通过想象,将贾岛《题李凝幽居》生动形象地还原为生活画面,由生活场景联想到应当是先听到“敲”门声,而后再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论出朱光潜先生所描写的意境是不符合原诗的。可见,只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从思维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来看,思维能力占据核心地位。布莱希特曾说过“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最大的快乐――思考。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教材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找出矛盾带进课堂。然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细心捕捉,及时点拨、连接与深化学生思维,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宏.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14.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初中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错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词法学习,将精力转向别人学科的学习,另外,高一讲的文言文,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学生初中没学习过,这些新的生的知识,与现代汉语,根本不理解,老师还必须补充讲解才行。

二、成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对于是文言文的讲授,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向而知的了。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就说文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高中学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掌握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了解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初中教育目标是“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教育目标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最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其一、通过学习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二、学习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必然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

其三、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我们过去语言学习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削弱的危险。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改进文言文教学,努力接近学生实际。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方式上力争生动而活泼。科学合理地加大教学容量,避免单一。

第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对做好初高中学生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多赐教。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

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词句以及语法方面的教学占据着我们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很多学生在这些基础知识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却始终未能取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收获,很多学生为此困惑不已,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分析,这些学生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是因为他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感的培养。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文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语感是人理解语言文化的钥匙。语感也是学生精神构建的基本途径之一,正如学生吟诵岳飞《满江红》,结合文化背景,理解并内化其中的豪迈、向上的进取思想。正如,基础知识是量的积累,语感就是质的飞跃。

一、语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法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直觉思维基本得不到重视,教读过程中不够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的发展。语言感受能力得不到提升,语感也就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基于这点,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感受语言的机会,让他们进行感性把握。

2.教学过程中过于教条化讲解

素质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教条化的讲解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过于刻板、程式化,课堂缺乏新意,无法激起学习情趣。而语感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语感活动为主要途径,需要学生去感受、体悟,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

欲望。

3.教学中缺乏与生活的联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语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需要达到一种“共鸣”状态,才能真正提升语感能力。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归于重视文本,对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达到经验上的共鸣,严重阻碍着对语言材料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

二、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义”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语感提升的一个很好的见证,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不断的阅读中寻找语文本质的规律。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以他人的语言文字为基础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若干个步骤进行,例如先从通读开始,然后再让学生细读,最后再让学生精读,每一个过程都让学生说出或者是写出对文章整体的一个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所描述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找出每一个阅读过程之后自己所描述内容上的差距,最后让学生在精读之后说出阅读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三个过程中,学生每进行一次文章的阅读都会对文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完全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并将文章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

2.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很多实践调查表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语文成绩都是十分优秀的。写作能力很大部分是由学生的语感决定的,这就给我们的语感培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写作训练中我们仍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避免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在开始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训练来安排学生写一些读后感和文章短评等等。例如在阅读训练中的三层次阅读练习,我们可以在每一层次中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读后感来,深度也要遵循逐层递加的原则,将学生的语感逐渐地培养起来。在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安排不同题材的写作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深度挖掘学生的思想精华,让学生在提高自己遣词造句能力的同时不断地提炼自己的思想精华。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角色回归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到底应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这一重要命题,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和目标取向,依据不同的理论,表达论证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很多鲜活的角色样板。然而,困惑和争论依然存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对话”“平等”“自主”“创新”等理念被异化和泛用,反而生成各种虚妄的教学空论和花哨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新课改探索者和实践者的语文教师,都应正视现实,剖析反思,回归到当好“导师”这一本真角色。

一.高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阅读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的内容、策略、评价等方面,新课标也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从而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价值取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科学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阅读、体验式阅读、开放式阅读等教学理念的提出,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其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及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就影响着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策略选择和实施效益。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而开放,强调个性和自我,敢于质疑与批判,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课程学习中融入了各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主张。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获得了较多的阅读积累,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倾向。新课标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提出通过阅读达成学生自我人格提升和素质发展的目标,强调促成学生学会整体阅读、深度阅读、独立阅读和个性阅读,重视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积极开展合作式阅读等。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素质养成及高考终结性学业评价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其所处的环境、面对的压力、承载的使命都非同寻常。因此,如何适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和学习特点,高效、有效、长效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偏差

当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偏差已成为影响其成效的症结之一。在以往的教师角色反思与教学行为评判中,更多的是针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情境下,教师单一而强势的主导角色意识及刻板低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比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扮演强势的施与者角色,以封闭的、预设的、先入为主的,甚至非此即彼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强硬地灌输或确立标准答案和正确见解,过分迷信教参,过度肢解文本,学生的学习个性和自我意识被忽视、被压抑。钱理群教授曾批评说:“我们先是以教师烦琐的、不得要领的讲授、借题发挥,代替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和练习。”黄厚江先生也曾形象地将一些教师比喻成蹩脚的“导游”:要么是机械麻木地重复滚瓜乱熟的解说词,全然不顾游客的感受,要么是不负责任,蜻蜓点水地带着游客走马观花,投机取巧。即使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高考压力,这种角色偏差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一大痼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先进、新鲜的教学理念不断引入,一些积极、有益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他们在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清新之风、可喜之效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另一种倾向和偏差,即语文课失去了本色,语文教师扮错了角色。许多教师曲解新课程倡导的对话、平等、个性、自主的理念和内涵;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吹教师“蹲下来”,甚至是“躲起来”的“师生平等”或“唯学生论”;滥用开放原则,狭隘地追崇个性阅读和自主阅读;简单照搬或盲目尊崇西方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念;热衷开展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所谓教学试验和课堂改革。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成了说学逗唱的曲苑杂园,成了裹挟政史、文艺的综艺大观,成了无边际讨论的百家讲坛。语文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迎合“新课标理念”的口味,却丧失了本真的角色意识和地位,忽视了职业责任的操守,成为一场场课堂秀的编剧和一幕幕教改剧的“导演”。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回归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情境中,还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阅读教学的本意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阅读”的基础和能力,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重在指导学生领悟并掌握“学会阅读”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高效阅读的目标,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自主阅读和广泛阅读。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回归“导师”的角色,致力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追求。

1.当好导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有导师的角色自觉。高中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有更深层的领悟和体验,进而提升人格素养和人文涵养。语文教师应超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觉扮演学生学习的“导师”,成为“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整合教材的淘金者,平等关系的践行者”。

其次,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角色关系。李海林指出:“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调整,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相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学生的关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扮演好“导师”的角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语文。要充满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恰当对话,合理引导,科学组织。既要避免预设性的约束和教条,又要避免无边界的开放与纵容。

2.做好导师,要有过硬的角色素质。

“学高为师”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假设。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角色魅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断丰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识上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在学习中要博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中要获得学生的喜爱。正如黄厚江先生所言:语文教师要有真情趣,真性情,要说真话、有真本事和真功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大可能的。只有具备扎实而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质,才能担当好“导师”的角色,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多元有界的阅读观,处理好文本中的虚实关系;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处理好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才能智慧应对课堂生成,处理好个别阅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3.当好导师,要有合适的角色舞台。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阅读无处不在。能否做好学生阅读的“导师”,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自觉和努力。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既需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达成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多元对话与交流。也需要延展课外阅读的渠道,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减少非业务性的约束和干扰,给予教师更多的学术自由和发展机会,制定着眼学生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减轻因功利性目标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家庭与社会要致力营造热爱阅读的氛围,倡导热爱阅读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目标,语文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无论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还是从教学的价值、意义、要求上都有其独特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科学选择并合理运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忘本,不懈怠,不保守,不作秀,在当好学生导师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第12篇

摘 要: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活力,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虽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手段,真正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魅力和吸引力,则是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问题。因此,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以激发学习情趣为抓手,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促发互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效。语文教学亦同此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教改创新

形象美、意境美和构思美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力追寻的理想和方向。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无论课堂上老师怎样卖力如何推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难以让人满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现状?怎样才能打造出具有高效活力的语文课堂?我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以抛砖引。

一、创设情境,活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内涵

电教技术集音、形、像为一体,具有储存信息多、内容丰富的功能优势,是目前最为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技术媒体,可以创设实际需要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的感觉,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对优化课堂教学发挥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情趣。音乐是人类的特殊性语言。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创设心境、抒感、陶冶操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一定旋律和适当内容的音乐,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帮助和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内涵美与意境美,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和字词句的串讲分析上,而不能多层面地呈现文章所描述的那种意境,于是在让学生自行诵读课文之后,我就接着播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优美旋律、吴侬软语一下子就渲染了学生们的心境与情景。我一边轻放音乐,一边让学生回读课文,他们的前后感觉就大不一样了,似乎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讲解,已经对文中所讲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教学目标略懂一二。再读之后,有些学生就能够提出一些比较有深度和质量的问题,课堂学习情绪也由此高涨起来。

2.运用电教媒体,力现意境之美。高中语文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描绘一种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同时能使人进入一种艺术意境。因此,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进行语言表达,无论是滔滔不绝还是妙语如珠,都不可能将其中蕴含的那种美感完全表达出来。况且,教师“咀嚼”之后送给学生,教师一人的理解基本替代学生的众多感受,那种“原汁味道”、“原创之美”已不复存在,打到了学生之口,无疑“味同嚼蜡”。多媒体可以比较直观且同时调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种器官,所以,借助它来展现文本的意境和美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例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有些老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芦花、红叶和雪白乌桕等“文中植物”系列地呈现给学生观赏,由一幅幅艳丽鲜明的画面绘就的美妙“冬日田野图”,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充满想象和意境十足的课堂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注重教改创新,优化教学技巧,让学生激活思维

1.把学生思维激活在和谐关系之中。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成人化,他们特别需要来自外界尤其是来自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摒弃“教父教母”的角色形象,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要对学生体现出应有的信任、尊重和亲近,与学生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多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想,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爱戴和尊敬,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和向师力,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教学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把灵活思维、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带到课堂学习上,才能推动和促进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反之,则“远师而厌学”,甚至“厌师而弃学”,那么课堂思维就会呆滞和僵化。

2.把学生思维激活在民主教学之中。氛围决定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如走下极具象征性的三尺讲台,深入学生之中,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展开民主亲近的对话,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如今逐步兴起的“聊课”模式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和推崇。为了有效实施“聊课”教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预先精心设计,选准有关“聊”的内容,使“聊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具备相关教学流程的操作性。还有,教师要注重临场的即兴发挥,及时根据学生反应、所聊话题和课堂态势等变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不断渗透教育故事、人物典故等内容。当然,要想“聊课”取得成功,教师要注重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参与“群聊”,有时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掌控之下要做好“引而不发”,让学生就某一两个教学话题“热聊”。这样既能有效激活课堂思维,又能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知识。

3.把学生思维激活在积极评价之中。恰当进行课堂评价是促进语文教学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注重创新、重视实效,而不能实施固定式、规范性和形式主义的课堂评价。对高中学生的课堂评价,一定要掌握好标准原则,评价语言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如,“你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某某是一个善于跳起来成功摘取桃子的同学。”等等,从内心深处调动学生的学思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善于运用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来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如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动作等。运用这些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来传递教学中的评价内涵,对高中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吸引,更是师生之间的心灵默契和有效沟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拥有与众不同的色彩与形式,促进语文教学魅力常在、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