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时间:2023-08-17 18:0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港航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能力的一种体现,是衡量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港航企业信息化向着智能化、集约化、突出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趋势发展,并趋向于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信息化水映的是一个综合体系,把人、组织、技术、应用及企业战略整体纳入考虑范围。综合评估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考察其对组织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支持程度、对组织落实发展战略的支撑水平、信息化建设成效,切实反映信息化对组织的业务水平提升、管理效能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并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港航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信息化评估基本思路

围广、技术要求高、考虑因素多,不仅要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程度,还需综合考虑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组织模式和管理特点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评估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一般需按照以下思路(见图1)进行:(1)明确信息化评估的目的和要求;(2)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对信息化进行正确定位和认识;(3)评估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而不仅是事后评估;(4)根据不同的评估需求尽量选用成熟的参考框架;(5)分析信息化水平影响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不同组织和条件下的差异性;(6)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方法,并适应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注重定量与定性评估的有机结合;(7)将评估与监管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动态监控和管理,然后以合适的形式展现评估结论。

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2.1 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是评估模型的骨架。科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决定评估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务实性原则,强调与被评估对象业务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合理构造层次结构和指标数量,全面反映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三是简明性原则,尽量选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与现有数据衔接,数量精炼、定义明确,便于采集;四是独立性原则,便于专家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2.2 指标体系构成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信息化评估的首要工作,也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结合港航企业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类。每类指标,根据评估要求再逐层细化建立二级指标(见图2)。

(1)业务支持。主要考察信息化是否能有效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发展,关键是从应用覆盖面、覆盖深度与广度、业务协同等方面,测度是否能满足业务应用和经营管理工作需求。

(2)技术架构。重点考察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状况,包括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扩散)等方面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关键在于测度技术架构与业务体系的技术支撑能力。

(3)管理与运营。考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战略管理、组织、流程制度、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4)应用绩效。考察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衡量信息化组织贡献与影响,包括运行效率、管理效能、社会效益、节省费用、组织成长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提升的响应能力情况。

(5)可持续发展。考察企业信息化保持平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资金投入水平、人才队伍保障和制度规范程度等方面内容。

3 信息化评估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方面,采用“层次清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理念,充分反映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与管理特点,遵循系统全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分层、分级的指标体系。

(2)选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对象与评估目的的不同,在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估的基准,明确评估指标与基准的对应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

(3)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本层指标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要求,分析指标的内涵与属性特征,选取主观或客观的赋权法,以确定指标权重。

(4)评估数据处理。评估数据是评估结果产生的源泉,有了评估数据才使得评估变得有意义。数据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在应用评估模型C时通常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其中,定性数据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如采用隶属度赋值方法,将定性指标分成几个档次,制定评分依据。定量数据的处理则按照指标的释义和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定量指标原值转化为评估值。

(5)结果综合分析。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评估中,体现技术效益和有形经济效益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体现社会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的指标,由于较难被量化,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考核。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客观、科学的评估。

4 应用与分析

模型”,将信息化能力分为启蒙级、基本级、适应级、规范级、战略级等5个评分等级。每项指标按评分区间从低到高依次为1~5分,如1分表示“启蒙级”,5分表示“战略级”等。每个评分等级都有相应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以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成效为依据,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模式,从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对其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直观、简明的雷达射线图进行展现(如图3)。

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总体水平达到规范级,未来在管理与运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更好地适应港口转型发展的需要。

5 结 语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测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要从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组织业务模式和管理特点,结合好评估的目的与要求,在评估综合分析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形式直观反映综合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地评估港航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助于港航企业梳理和认识自身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差距,尤其在多个同类企业的比较分析中能相互借鉴与促进发展。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选择同类型港航企业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给出综合性的评估结论,以促进信息化工作更有力地支撑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罗本成,原魁,眭凌,等.基于灰关联度评价的投资决策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9):133-137.

第2篇

绩效评估指标

参照BSC(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但是在BSC中,信息系统能力仅作为对企业有长期贡献的因素而放在学习与成长层面中,这既与IT评估的目的不吻合,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系统的价值。

因此,BAOS根据体系设计的目的,将信息化流程分为主营管理业务应用、支持管理业务应用、办公通信业务应用、电子商务业务应用、终端业务应用、基础架构业务应用等六大业务应用,并直接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和评估。这实际是把BSC的垂直逻辑转化为水平逻辑,以流程为纽带,从四个维度上评估信息服务的价值,肯定了信息化工作对企业业务既具有长期战略价值,又能带来短期收益。

主营管理是由企业直接服务其用户的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营销、研发、生产和供应链;支持管理是对企业业务的支撑,它是对企业的资产所进行的管理,包括财会、人力资源、IT管理等业务环节;办公及协同应用是由完成支持组织运营的事务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办公协同、统一通信;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化的交易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等;终端业务是由实现终端用户信息化任务的设备建设及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个人电脑、手持终端、POS终端等的建设和管理;基础架构是由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

绩效评估方法

赛迪顾问2009年绩效评估将借助中国IT服务年会的平台,重点引入行业维度对中国IT服务进行评价。整个评估调研工作将包括前期指标研究、中期调查开展和后期分析报告三个部分,并将邀请IT服务专委会,在后期分析和报告中对调研结果进行全局性、针对性的修正。BAOS(Business Application-Oriented Service,面向业务应用的服务)的评估是将用户对某项业务应用输入要求及业务应用自身的输出作为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赛迪顾问在2008年绩效评估基础上,对评估指标和路径做出了进一步细化,以符合行业化绩效评估要求。

绩效评估指标

参照BSC(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但是在BSC中,信息系统能力仅作为对企业有长期贡献的因素而放在学习与成长层面中,这既与IT评估的目的不吻合,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系统的价值。

因此,BAOS根据体系设计的目的,将信息化流程分为主营管理业务应用、支持管理业务应用、办公通信业务应用、电子商务业务应用、终端业务应用、基础架构业务应用等六大业务应用,并直接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和评估。这实际是把BSC的垂直逻辑转化为水平逻辑,以流程为纽带,从四个维度上评估信息服务的价值,肯定了信息化工作对企业业务既具有长期战略价值,又能带来短期收益。

主营管理是由企业直接服务其用户的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营销、研发、生产和供应链;支持管理是对企业业务的支撑,它是对企业的资产所进行的管理,包括财会、人力资源、IT管理等业务环节;办公及协同应用是由完成支持组织运营的事务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办公协同、统一通信;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化的交易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等;终端业务是由实现终端用户信息化任务的设备建设及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个人电脑、手持终端、POS终端等的建设和管理;基础架构是由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

绩效评估方法

赛迪顾问2009年绩效评估将借助中国IT服务年会的平台,重点引入行业维度对中国IT服务进行评价。整个评估调研工作将包括前期指标研究、中期调查开展和后期分析报告三个部分,并将邀请IT服务专委会,在后期分析和报告中对调研结果进行全局性、针对性的修正。

第3篇

量化难以量化的效益

1985年,当21岁的中国青年宋文洲初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期到十几年后他居然会拥有一家在日本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但他不仅已经做到了这一点,2004年他还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日本的信息化测评体系:宋文洲的软脑公司享有该指南在中国的独家使用和推广权。

制定该指南的财团法人―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是一家非赢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日本产业界的生产率。据悉,该指南基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参考了瑞士国际竞争力研究体系、日本经营质量奖以及美国“MB奖”的判断基准,通过对五年来美国及亚洲各国的关联调查,在花王、富士通、东芝等大公司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靠的信息化评价体系,目前已成为日本企业信息化的主流评价指南。该指南不仅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对本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进行自我诊断,还能量化在过去被认为是难以量化的信息化效益,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自我评价指南”。同时,该指南汇集了可以迅速对急速变化的市场及顾客需求作出反应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技术,可提供自我检验IT利用度的工具,同时可对不出成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尽管国内外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些信息化效益评测体系,但大多仍处于完善过程之中,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200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显示,“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从简单应用阶段发展到复杂应用阶段、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在这种情况下,测评指南就像指南针、方向盘一样重要。日系指南的到来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日本还是老师吗?

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所谓的“失去的十年”,还是日本远不及美国IT产业的全球影响力,都使得这一指南难以天然地享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日本产品在中国的美誉度。但客观地来看,该指南的成长环境及支撑基础仍使其具备了较大的推广潜力。

就日本信息产业来看:消费类电子执世界市场之牛耳;集成电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是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信息化方面,并不为人熟知的是,信息化的概念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来的,它很快就成为了日本此后二十多年重要的政策内容。如今,日本90%以上的企业建了局域网,40%的企业建了内部网,40%以上的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所有这些,都使该指南可参考的案例基础相当充实。

此外,由于日本企业的独有特色以及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的相同点,该指南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看待信息化效益的视角。比如,在企业哲学上,美国企业大多注重“硬性三S”,即策略、结构、制度,日本企业不但重视“硬性三S”,而且重视“软性四S”,即人员、作风、技巧、共同的价值观等。这样,中国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测评时就可以同时借鉴日美两国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提供更宽泛的视角。

指南的推广前景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纺织;信息化;碳足迹计算;生命周期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温室效应和资源危机等难题,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雾霾天气日益加重,沙尘暴频发,水资源日益减少,这充分说明了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根据最近几年《纺织工业企业年度综合数据表》[1],不难得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式仍相对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当前,纺织行业也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人民币不断升值、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此,为了克服困难不断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纺织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走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倡导和实施低碳制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才能促进纺织产业的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推动和发展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本文从信息化技术的角度出发,将“低碳制造”的相关理念引入纺织行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之中,对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以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为例,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1低碳纺织概述

1.1低碳纺织和纺织低碳

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人在其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2]。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瑞典、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世界的前列。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如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一些高碳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耗,以不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一种双赢的局面,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不断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发现其基本观念主要有两个:(1)进行低碳化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分配、消费及交换的各个环节做好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减排工作,尽量降低其排放浓度,争取达到零排放。(2)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生态化,以确保绿色、可持续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纺织业的很多大品牌企业都开始进行低碳发展模式改革,开始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引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3]。低碳纺织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热点关注话题,通过Google搜索“纺织低碳”,出现了100多万条信息。但是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一吨棉花、一吨纱线,甚至是一件衣服在生产过程中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不得而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低碳指标、低碳纺织和低碳服装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由于我国纺织业服装的产业链较长,其中涉及的相关环节也较多,因此,在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评价和量化时,工作较难开展。为提高评价与量化准确度,深化低碳意义,必须深入厂家,进行详细的调查,科学选择评估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数据。实际上,纺织低碳是对环境问题的包装,以往,纺织业将关注重点放于污染与排放上,而目前,则扩大到气候层面对企业环境进行测评。企业对能源的使用与工艺的更新以及排放等是低碳的最终分析指标,强调的根源即节能减排。这与国家长期倡导的环保及产业优化问题相协调。在国际市场贸易保护战中,针对纺织服装业制定的法律与法规非常多。低碳刚好能够为发达国家构筑壁垒,以碳标签等形式高额征收进口产品关税。现实表明,随着低碳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已产生相应的变化。

1.2低碳纺织体系结构

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涉及低碳纺织技术,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资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对技术、经济等予以兼顾,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优化[4]。低碳纺织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低碳纺织包括一个实现目标、一个过程控制和3项内容[5],而为此实施提供支撑技术的则是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低碳纺织的目标是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利用低碳技术和低碳管理进行碳排放控制,以及对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控制,要求在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优化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3项内容指的是利用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各个环节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低碳资源、低碳产品、低碳生产、水资源以及废弃物。其中,低碳资源又包括了低碳原料和低碳能源。典型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及其各类投入产出如图2所示。低碳纺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信息量极为庞大,涉及数据大量而丰富,类型庞杂,数据获取难,分析更难。因此,企业要有效实施低碳纺织模式,就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而信息技术系统的架构及其运作方式最为关键。本文将以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作为支撑技术,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综合集成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从事各项活动的人员、技术、管理、物料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从而有效地实施低碳纺织模式。

2低碳纺织产品开发

2.1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

2.1.1产品层面的措施在产品层面上,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为:(1)主要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并适度地混用化学纤维材料。(2)服装生产的优化,服装企业应紧跟新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创新生产工艺,研发新型面料、染色剂、加工工序等,以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低碳管控。(3)推行简易产品的绿色包装。2.1.2渠道策略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转化需要通过销售渠道完成,产品周转次数越多,由此所带来的碳排量随之增大,因此,要实现流动环节上的低碳管控就需要完善销售渠道,减少产品周转频率。2.1.3价格策略纺织品企业应优化产品定价,销售环节中应该强化产品自身价值及呈现给消费者的效用价值,弱化对价格的敏感性,而且,鉴于低碳消费中消费者存在趋大众、随趋势的心理因素影响,这势必驱动其内在消费动机,企业可加以引导,刺激先期消费者,以此实现低碳纺织品消费市场的拓展和延伸。2.1.4促销策略低碳纺织产品的促销策略主要有:(1)普及低碳消费理念。(2)强调利益点。(3)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通过组织以多元化的产品促销活动,逐渐向消费者渗透低碳产品的优势,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2.2产品碳足迹计算

“碳足迹”,或译“碳足印”,盖指每个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CO2的影响为单位),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7]。它是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数量的一种方法。碳足迹理论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因此,它也成为供各组织和个体评价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种方式。在面向低碳的纺织产品设计时,应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对产品碳足迹进行估算和预测,综合考虑经济目标和减排目标,选择平衡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设计方案。为了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了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中国纺织工业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价,可以参照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理论,重点进行工业阶段的碳足迹即工业碳足迹的研究[8]。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是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参考该标准,本文将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分为4个步骤。2.2.1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图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图为产品碳足迹的数据收集和计算提供了基础,它列出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活动、过程和产出。首先我们需要把产品的功能单位分解个各个组成部分,然后确定这些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活动,如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等,并通过过程图表达功能单位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是一个反复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直到所有的输入都被追踪到可归因于该产品的碳足迹国际标准排放为止。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过程,需要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管理者进行沟通,协调完成。2.2.2碳足迹核算边界定义核算边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包括时间、空间边界两种。时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生命周期起始点间的时间跨度,空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时间边界内所包含的全部物质投入和产出。一旦发生边界变化,就会造成核算结果波动现象,核算边界一致性是核算结果具有可比性的条件。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间边界起始点分别为人造纤维生产、动植物培育与废旧产品回收处理。空间边界是要求计算与碳足迹核算相关的物料投入清单,包括生产设备、建筑、人工费用等。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以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交通碳排放可排除在边界之外。通过估算值和即时获取的数据,决定一个碳排放源是否可能是实质性排放,并为进一步的数据收集确定优先序。2.2.3收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在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材料用量、活动和排放因子等,都属于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收集的范畴。为了减少碳足迹计算和评估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所收集的全部数据都要遵守数据质量的规定,并且还要选择高质量的、能够获得的数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是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的关键数据。活动水平数据是指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全部的废弃物、使用的能源和材料。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产生的温室气体量,主要用于体现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通过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或次级数据可得到这两类数据。所谓“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指的是那些能够从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直接得到的数据。而从产品生命周期所包括的过程中直接测量以外的来源获得的数据,通常就归为“次级数据”。次级数据的来源相对较多,包括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数据,以及部分核查属实且与规范相一致的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的次级数据,以及其他合格出处数据,还可以是相关经验研究、数据库、参考文献、专家意见等。2.2.4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纺织产品碳足迹可以看作是纺织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之总和。而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该阶段所有活动的材料、能源和废物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乘以其排放因子。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基于纺织产品典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可以构建如式(1)所示的纺织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模型。

2.3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决策模型

纤维生产工艺、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织造工艺、印染工艺等不同决定了纺织品组成材料的不同,与产品结构、成品生产工艺、包装方式、销售策略、回收工艺等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方案。通常,不同的低碳纺织产品方案有着不同优缺点。在对低碳纺织产品进行开发时,产品方案的选择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过程,除了需要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还应该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等各种因素。基于绿色设计评价与优化的指导思想,可以建立低碳纺织产品开发方案决策的0-1目标规划模型,使之在满足特定约束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各种预期目标。

3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模型如图3所示。基于该框架模式,不难看出,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4层:应用层、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信息系统运作层以及数据层。最底层为数据层,主要由低碳标准库、低碳材料库、低碳知识库、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库、纺织产品生产过程数据库等组成。数据层所包含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需要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需要他们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和更新,以保证这些知识和数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主要实施的是整个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包装运输、纺纱织造、印染、销售使用、纤维生产、回收处理等碳排放数据管理。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是以纺织品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为基础的,是纺织企业实施和实现低碳生产的核心层。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主要包括4大模块,它们分别为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和评价系统、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及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前三者共同为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的运作提供保障,而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则可以支持将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有机而系统地集成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更为有效地执行和实现低碳纺织。

3.1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

低碳纺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企业要实施必然需要与之相关知识。现实表明,实施低碳纺织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为之提供支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并构建了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管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知识共建、知识有序化和认知导航3种功能。

3.2低碳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对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管理。从广泛意义上讲,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包含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天然(人工)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因此参与该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企业都应是该系统的用户,这些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管理有必要让他们来共同完成。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原料、辅料、电、水、燃料、设备、人员、厂房等,输出数据包括产品、半成品、废水、废物、废气等日常产出情况。3.3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系统生命周期法是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价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纺织产品,具体地讲,就是以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为参照评估计算纺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估结果是低碳生产的重要参照,它是实现纺织企业低碳生产的核心,评估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1)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评价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方案有很多,其中较为权威的就有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ISO14067,以及CarbonTrust的产品碳足迹评价系列规范(PAS2050系列规范)。(2)建立低碳纺织的标准、原材料、输入、输出、能源使用和化学品信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既可以是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测量获得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中的次级数据,以及从其他可靠来源获得的数据。(3)选择合适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确定合适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完成从输入、输出数据到潜在影响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数据的转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混合分析法等。(4)专业的碳足迹计算软件。基于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理论,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征,开发相关软件进行纺织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评价,如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的碳热图。这可以使过程变得便捷,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日益严苛的“低碳”壁垒问题,结合低碳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我国纺织与低碳制造研究还远未成熟,与国外的研究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我国“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研究朝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来利,杜冲,吴雄英.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3(6):114-118.

[2]杨光勇,计国君.构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低碳足迹供应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5-74.

[3]高秀丽,卢洁琼,朱进忠,等.棉织物综合能耗与碳足迹计算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6(10):63-54.

[4]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等.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10):1385-1395.

[5]刘飞,曹华军,张华.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王珏.服装绿色设计理论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7]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纺织导报,2011(10):19-22.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信息应用 企业

1 引 言

随着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实践与发展,企业信息管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建设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也正在指导企业信息化走向成熟。企业信息不但是在宣传产品以及企业形象,而且其中蕴含了大量公开或保密的竞争情报[1]。信息是情报的本质,对企业效益和发展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2 企业存在的信息管理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到信息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已经实现了统一管理,目的就是更大限度地保障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从信息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企业已经认到了信息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在信息管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①员工缺乏完备的企业信息管理意,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管理的认和管理决策水平不高[2];②高层管理人员忽略了企业信息管理发展战略和计划,信息管理资本投入不够;③信息管理人员不足,岗位职责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实施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和应用措施;④缺乏技术深厚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⑤企业信息管理策略不明确,缺乏信息管理制度和专业的信息系统,导致管理不到位;⑥许多企业不断增加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如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费用控制系统等),并且存在着依赖性,但是在信息系统运作中对信息情报的搜集、鉴别、分析、存储以及效益等问题,并没有予以太多的重视,使企业运作中产生的信息大量流失,企业出现运作问题时,不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外部监管环境和业务需求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企业正在不得不为信息化管控体系的缺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业界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总结我国信息化存在的几大问题,如信息技术规划错位、信息管理滞后、IT信息孤岛、IT运营脱轨、信息技术管理合作困难等。企业信息管理问题成为企业运作越来越关键的问题之一。

3 信息情报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恰如其分地应用企业信息管理中产生的信息优势,进行信息鉴别分析和归纳总结,才能确保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决策中的策略适应企业的发展。

对企业信息情报机构的运行进行控制,目的是使竞争情报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信息情报机构只有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其工作效能才可以发挥出来[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技术分析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认到这一点,福州大学于2011年6月份成立了产业情报研究所,探索产业技术分析工作。福州大学产业情报研究所挂靠于福州大学图书馆,以福建省企业情报需求为导向,以图书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图书情报信息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提供覆盖全面、服务规范、响应及时的“一站式”情报服务工作,为福建省企业开展情报信息服务,同时为政府、科研机构提供前瞻性、导向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服务,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成立大会,表明了该院今后的主要职责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收集、编辑和报送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开展综合研究、跟踪分析、预测研判、对策咨询所形成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以及国际国内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战略要情及动向、重要事件、活动和热点问题的信息动态,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为信息情报研究院题词:“今时世界信息如潮,孰恶孰善须得要领。明日家国忧患何出,知彼知己言必由衷。”

2011年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到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调研时,对该所下一步改革发展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之一就是要求该所按照“固本求新、转型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在巩固情报研究服务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核心能力,实现情报研究与媒体出版的优势互动,更好地服务于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国防建设,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提供支撑。

现代企业信息情报实践中,竞争情报主要用于企业的以下5类工作内容,即:新产品开发、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销售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交流。企业信息情报机构的工作流程与上述5种企业管理工作流程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关系如图1[3]所示: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多元化的数据库收录16 000多种国际期刊、书籍和会议录,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及人文科学各领域,内容包括文献编目信息、参考文献(引文)、作者摘要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参考信息,从而构成了研究信息领域内最全面综合的多学科文献资料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产品和服务包括现刊题录数据、引文索引、可定制的快讯服务、化学信息产品以及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资料,版本包括书本型、CD-ROM光盘、磁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和获取相应的全文服务。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深化、整合、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在经历20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后,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

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效益低的背后,核心问题是缺乏信息化建设制度,缺乏信息化绩效评估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情报研究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情报质量评估问题,这是所有质量控制相关工作都要参照的目标,也是落实情报质量控制措施的起点[4]。

4 现阶段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评估是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还是项目管理都非常重视评估工作。而作为新生事物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领域,评估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且也已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尽管项目通常会经过前期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中期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等阶段,但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标来回答。然而,就信息化项目相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而言,其价值并非简单地回答“要不要上”这样较为概括的问题,而是要明确地回答“值不值”的问题。

由于在企业内部信息情报机构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范,各企业内部信息情报机构的工作模式和任务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信息情报机构的评估也难有统一标准。信息化项目评估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也是导致项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目前较为使用的评估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从业界认同度较高的信息情报循环出发所得出的循环要素评估法,另一种是参照信息情报实践成功企业的经验所总结出的经验要素评估法[4]。

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孙强曾经指出: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没有度量和监控信息化的框架,那么,治理、IT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价值交付、风险管理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都将无从谈起[9]。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陈拂晓指出:中国信息化二十年进程,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不多,而且一些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在“前进-退回-再前进-再退回”,而无法跨越式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这种固化下来的表现形式即是信息化管控体系,并且还要注意运用体系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方法[1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国家。美国从联邦、州到地方都建立了以信息主管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制度。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下设首席信息官办公室(CIOB),主任由总统任命的联邦首席信息官担任,负责整个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也可以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由首席信息官及其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内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和全面管理。

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一张图”和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全面掌控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优化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和时序,促进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以“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为基础,加强数据统计、查询、分析、预警等功能的建设,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任何信息管理系统都是一串复杂的环节,信息的管理措施必须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部位,企业在认到信息管理好处的同时,应该加强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应用意。信息如果应用得好,它就是一个保障创收创效的平台。

5 信息的管理与应用策略

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信息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笔者基于对企业信息管理与应用策略的研究,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联合信息情报机构,用制度或法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原中国网通集团曾经与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从集团到省份到地市均普遍适用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并且荣获了国家级管理创新奖,基本实现了把优化的流程和调整的职能、办事方式以制度或法规固定下来,把集中统一、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预算、招标、监理、验收、评估、考核等制度固定下来,把保密、公开、安全等要求用制度或法规明确下来,从而使得信息化的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能够在全国复制和传承。

企业营销是企业联系市场的第一道关卡,也是企业获得第一手数据的最可靠来源。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的实例屡见不鲜,企业与市场联系的直接表现便是营销活动。营销活动的结果包含显性的物质流和隐性的信息流,物质流包括产品或劳务的输出以及现金流的流入,信息流则是各种物质流的客观反映,贯穿整个营销活动始终。及时准确的营销信息是企业进行正确营销计划和决策的基础。现实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地及时对新情况作出反应和决策。

因此,企业必须依靠专门的信息情报机构搜集和提供信息,及时提醒需要作出决策的时机;必须以全面反映市场状态和过程的信息分析为依据,经过分析判断,明确市场营销机会,找出解决企业现实营销问题的最佳方案。及时准确的信息是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源泉。

5.2 利用网络广告信息,作为企业的信息情报源获取价值

利用网络广告信息作为企业信息情报源,对于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价值,也表明了网络对于企业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廉价便捷地获取网络广告信息,利用分析软件、数据挖掘(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对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5])等技术或工具对网络广告信息情报进行综合精确的分析,可使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技术环境及其动态变化,别新出现的竞争对手,了解最新产品的活动信息,预测竞争对手未来的行动策略等[1],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5.3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人员在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

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管理职位对企业来说越来越不可或缺。信息管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信息管理从业者的工作性质、环境和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被定义为对信息需求进行别、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影响着信息行为的最终效果[6]。

建立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的多层次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就是在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能力。

5.4 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7]

ISI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 )根据www所建立的超链接特性,建立了一个以知为基础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它是一个采用“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设计思路构建而成的数字化研究环境,以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其核心,利用信息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种相关资源进行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是传统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8])后提供给研究人员。ISI Web of Knowledge还建立了与其他出版公司的数据库、原始文献、图书馆OPAC以及日益增多的网页等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链接,实现了信息内容、分析工具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的无缝链接。

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把市场销售、产品研究开发、生产联结在一起的信息网络。它根据当天遍及全球各地千万个销售商的销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修订第二天的生产销售计划,然后把计划传送给全球150多个生产厂家;生产厂家按计划生产,各地的销售商则按时、按量收到所需要的定货,这种管理模式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职能,产生这种新职能的动因是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激增,以及各级管理人员获取有序信息和快速简便处理信息的迫切要求。

6 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掌握、开发、利用信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抢先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及时有效地制定竞争措施,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已经逐步迈向世界500强的今天,加强企业信息的管理与应用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晓斌,柯丽.网络广告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J].图书与情报,2008(4):59-62.

[2] 贾建辉.对教育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现状的问题分析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167-169.

[3] 王延飞.竞争情报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延飞,王林兰.论情报研究质量[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0):35-39.

[5]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信息资源的数据挖掘类型与应用研究[EB/OL].[2010-04-15]..

[6] 赖茂生,赵康.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7):961-965.

[7] 陈婧.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8(6):98-101.

[8] 赵丹群.试论引文分析方法的网络化发展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8):39-42.

第6篇

1.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2.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

3.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与构建流程

4.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6.制度压力、信息安全合法化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7.“棱镜”折射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战略思考

8.再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9.“云计算”时代的法律意义及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10.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

11.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研究

1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13.处罚对信息安全策略遵守的影响研究——威慑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整合视角

14.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

15.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6.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

17.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

18.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结构研究

19.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0.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演进与启示

21.美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

22.“5432战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3.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信息安全的强化与冲击分析

2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25.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26.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

27.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8.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29.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

3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研究进展

31.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研究

32.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

33.信息安全与网络社会法律治理:空间、战略、权利、能力——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会议综述

34.三网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35.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3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37.浅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8.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

39.“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40.故障树分析法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4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方法浅谈

42.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3.用户信息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44.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立体防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45.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

46.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47.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48.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

49.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考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0.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  

51.国外依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比较与启示

52.云计算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53.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54.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

55.欧盟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之解读

56.组织信息安全文化的角色与建构研究

57.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地理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的重构

58.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59.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

60.信息安全人因风险研究进展综述

61.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

6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新趋势

63.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64.信息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65.企业群体间信息安全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66.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及其对电力系统生存性的影响

67.中文版信息安全自我效能量表的修订与校验

68.智慧城市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分析及立法建议

69.基于决策树的智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0.互动用电方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与安全需求分析

71.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72.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73.国内信息安全研究发展脉络初探——基于1980-2010年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74.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75.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76.试论信息安全与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77.IEC 62443工控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综述

78.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综述及其对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借鉴意义

79.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80.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

81.车联网环境下车载电控系统信息安全综述

82.组织控制与信息安全制度遵守:面子倾向的调节效应

83.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84.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立法探讨

85.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应用研究

8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定性与定量对比研究

87.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综述

88.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综述

89.信息安全产业与信息安全经济分析

90.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91.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9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

93.电力信息安全的监控与分析

94.从复杂网络视角评述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若干展望

95.情报素养:信息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

96.信息安全的发展综述研究

97.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立法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98.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国际贸易;问题;对策

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

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先导的全球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高速增长,它带来的商机是巨大深远的,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发展国际贸易的网络化,尽管如此,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涉及到无形的网络,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提出些好的对策来克服这些问题,我相信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才会不断突破,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

一、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目前可用的网络营销方式种类较多,外贸企业在方式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非理性因素。

很多企业有种很强的跟风心理和盲目性,纷纷效仿其他成功的网络营销方式而忽视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不能很好的推广本企业的产品,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企业的产品性质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理选择利用网络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作为外贸企业开拓业务的新兴营销方式,但不能完全依赖它的作用,还必须与传统营销相结合,只有这样做,网络营销才能实现满足消费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两个目标。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良好满足,以及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与服务良好印象的不断加深,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紧密,甚至牢不可破,从而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另一方面要调整营销效果的评估方法,对营销效果进行有效地综合分析,有重点的选用主要的营销方式来进行更好的更有效地推广本企业和本产品。在网络营销的方法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搜索引擎,网上商店,网络广告,信息,许可Email营销及邮件列表。

二、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信用环境不成熟

网络营销是个全球化的范畴,如何将全球各国的法律制定统一规范,打击网络犯罪,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这是网络营销面临的一个必要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或适用于网络营销的法律条款,为交易双方、合同履约过程各方以及仲裁机构提供法律依据。

虽然我国新《合同法》已将传统的书而合同形式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近年来有关部委也先后颁布了些条例、准则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但总体上说我国目前尚无较完整的法律依据。另外,对网络犯罪的定罪和惩罚还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和手段,对网络犯罪的防范更缺乏有效措施、手段和方法,这也影响了网络安全性。

(二)物流问题

网络营销的前提是有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形成规模的网络用户。我国的网络通信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这还不能满足流通网络化的需要。

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国有物流企业从运行机制、组织化程度、经营方式等方面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滚轮的职能整合不够,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不深,思想观念仍旧没有脱离旧体制的束缚。尽管我国物流业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单个运输行业不断自我完善,需要建立物流全系统的标准化体系,更需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地规划我国的运输大通道。

(三)网上支付安全问题

现阶段,网络营销缺乏有效的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密码可能会被盗用。

网络营销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资金支付的电子化,即资金流在网络上的实现,目前我国公民大多还不习惯持卡消费,网上支付又比较落后,我国全国性的金融网还未形成,金融业电子化还未实现,当前的信用卡应用还不是很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电子支付的“金融瓶颈”而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

(四)人才及观念问题

国际贸易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尤其是著名品牌的竞争,打造国际化的品牌,不仅要求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而且要完善营销体系。新的国际经济环境,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知识型外贸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安全产品还比较落后,我国严重缺乏既懂金融贸易又懂技术的人才,同时许多企业领导观念落后,对网络营销缺乏了解,凭着经验进行管理,这都制约着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开展。

(五)信息化建设薄弱

网络传输速度太慢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网络速度不仅太慢,而且太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几年来的调查报告,网络速度太慢和网费太贵一直是网民对互联网不满意的两个首要原因,我国急需解决企业信息化滞后的问题。

三、促进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

法制问题是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网络营销不仅涉及参加交易的双方,而且涉及不同地区既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

要确保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制定与网络营销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网络营销中知识产权、网络营销签名的认证、隐私权和国际民事诉讼;网络营销监管制度,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上电子交易的监管,确定电子货币的发行单位,职权范围及责任,制定相应的制裁措施,建立打击网上犯罪的相关法律;制定统一的税收征管原则和管辖权公约;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提出对我国有利的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并为国际所接受。只有通过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才能为推动我国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快网络营销中的物流业务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必须在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一个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的物流配送体系,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及服务内容不断的提高的需求,从而将商品快速而完整地送达客户手中。

(三)防范国际贸易中的网络营销风险

网络营销目前已在商业上去的了较为广泛的作用,但由于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使得国际贸易中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该如何规避营销风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般网络营销中会出现信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众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风险,要防范营销风险,首先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保证信息传输、存储的安全性。其次要加强网络营销系统的管理制度建设,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再次要倡导诚实守信,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最后,加强立法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网络营销意识

新的国际经济环境,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网络营销人才不仅要熟悉电脑互联网,还要懂得如何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完成交易的各个环节,如商业信息的收集、合同的磋商、运输、保险、货币支付等问题,所以大力提高外经贸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当务之急。为此,应加快外经贸管理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各类外经贸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高度重视各类外经贸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网络营销意识,才能保证我国在进行国家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首先应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下功夫。为了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应打破行业分割管理体制,提高资源效益,改革现行收费制度,把过高的资费降下来。其次应加强技术上的研究。技术问题是制约各国发展网络营销所面临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网络营销涉及各行各业,要解决制约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就应加强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最后应加大企业信息化投入。要加大企业信息化投入,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核心建立起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总之,网络营销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知识时代。在这场变革中,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硬的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铭波.网络营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

[2]曾鸣.网络营销产品层次与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 2009(7).

第8篇

中包联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课题组撰写了《包装行业(纸、塑料薄膜包装)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2年度)》,《评估报告》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这两个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两化融合的水平和需求,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需要说明的一些问题

1.细分行业的选择

包装行业门类众多,纸包装和塑料薄膜包装是发展最快的两个细分领域,无论是从行业规模还是行业管理的复杂性来看,两者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我国纸包装行业的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占包装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而塑料薄膜包装行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对其两化融合程度进行评估,可以为包装行业其他子行业提供借鉴。

2.评估方法的确定

本次评估采用企业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在工信部总课题组和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的共同帮助下,制定了《2012年包装行业(纸、塑料薄膜包装)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设计了调查问卷。2012年12月,课题组在业内展开企业培训会,对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讲解。之后进行了问卷发放、回收和数据整理工作,并撰写完成了评估报告。

3.评估指标的制定

遵循指标体系要具有基础性、激励性、引导性、稳定性的设计原则,《指标体系》将评估指标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92个。一级指标如下所示。

(1)基础建设。该指标衡量两化融合的基础,即两化融合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支撑环境,可从人、财、物、制度4个层面考虑。作为一级指标,“基础建设”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15%,并向下分解出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资金投入、组织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

(2)单项应用。该指标反映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包含研究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主要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内容。由于仅反映信息技术在单项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只涉及单一的业务部门,管理难度相对较小。作为一级指标,“单项应用”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20%,并向下分解出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管理、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综合集成。该指标反映信息化在不同单项业务环节之间的集成应用情况,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务部门,伴随着部门之间的管理集成,因此不仅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作为一级指标,“综合集成”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25%,并向下分解出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

(4)协同创新。该指标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单项业务或单项业务之间的集成应用,而是关注扩展到企业外(间)、面向市场、战略层面的深度应用,有助于企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是两化融合效果显现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级指标,“协同创新”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20%,并向下分解出2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产业链协同。

(5)竞争力。该指标反映的是两化融合能为企业带来的以客户满意、市场占有为目标的竞争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与企业业务能力相关的效率提升、周期缩短、比重增强、满意度提升等,是信息化的直接贡献。作为一级指标,“竞争力”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15%,并向下分解出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质量提升与客户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

(6)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效能和贡献,是信息化的间接贡献。作为一级指标,“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为5%,并向下分解出2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评分方法的确定

包装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每级指标分值满分均为100分,指标分值与其权重的乘积为该项指标的评估分值。在对具体指标进行评估时,根据情况采用定量评分或定性评分的方法。评分体系较为复杂,详情可扫描文中二维码,登陆科印网进行阅读。

评估样本分析

在本次评估工作中,课题组共收回问卷49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

对评估样本进行分析:从业务类型来看,在43家样本企业中,生产纸箱、纸板的企业有33家,生产塑料薄膜的企业有10家;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长三角地区(主要为浙江、江苏、上海)的企业有24家,位于珠三角地区(主要为广东)的企业有6家,这也是我国包装行业最主要的聚集区域,其余13家企业分别来自辽宁、天津、福建、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从产值规模来看,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5亿~10亿元的企业有5家,1亿~5亿元的有21家,1亿元以下的有13家,分别占样本总量的9%、12%、49%、30%,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

值得关注的一些数据和结论

1.基础建设水平

样本企业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平均得分为49.2分,在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组织规划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而设备建设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样本企业近3年信息化建设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平均为0.11%,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0.21%、5亿~10亿元企业为0.17%、1亿~5亿元企业为0.03%、1亿元以下企业为0.01%;100%的样本企业都制定了信息化规划,93%的企业成立了信息化部门,53%的企业信息化部门主管能参加决策层会议;在所有样本企业中,信息化部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率平均为1.9%,信息化应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36.1%,比例偏低。

2.单项应用水平

样本企业在单项应用方面的平均得分为50.9分,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在生产管理、能源环保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一般。

调查显示,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设计方面,76%的样本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工艺设计,83%的企业建立了企业产品设计知识库,40%的企业产品设计知识库包含全部产品设计信息;在生产指令下达方面,手动进行生产线换单的样本企业占比为9.3%,半自动换单的企业占比为44.2%,全自动换单的企业占比为46.5%;在产成品标签管理方面,46%的样本企业采用手写标签管理,54%的企业采用条码标签管理。

3.综合集成水平

样本企业在综合集成方面的平均得分为55.9分,在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方面的水平较高,在产供销集成和决策支持方面的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在产品工艺设计与制造集成方面,有11家样本企业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之间产品模型信息自动传递,14家企业实现了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产品信息自动传递,12家企业实现了产品信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关联维护和一致性管理;在经营管理系统向生产制造系统下达指令内容方面,3家企业无法下达指令,32家企业能下达排产计划指令,34家企业能下达生产指令,24家企业能下达物料清单信息;在生产制造系统向经营管理系统上传信息覆盖范围方面,6家企业无法上传任何信息,32家企业能上传工序进展信息,19家企业能上传设备状态信息,25家企业能上传物料使用状态信息。

4.协同创新水平

样本企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0.5分,发展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在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方面,53%的样本企业没有实现任何形式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在产业链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方面,分别有53%、10%、17%的企业能共享资金、渠道和物流,17%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率提升,7%的企业不能实现任何形式的资源共享。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敏捷制造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Mechan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30)

第10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模型;投资效率;跨境电子商务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如何提高国际贸易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的合理投入不失为提高国际贸易效率的一种新方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发展有赖于科学的知识环境和科学的解决方法,这种解决方法要以效率为导向,以及贸易主体和各经济主体实践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效率的提高通常依赖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投入所提供的机会。电子商务技术使用的不充分和不恰当将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评估电子商务技术投资效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与传统贸易相比,电子商务技术的投入,会使新的贸易支出成本降低,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需要持续性的投入,又会导致其贸易成本不断上升。电子商务技术的合理使用,会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种工具来衡量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投资规模是否合理。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以期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符合实际,为风险投资提供客观依据。

二、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投资电子商务技术的原因,相关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M.khosrowpour(2006)在国际贸易中投入电子商务技术,会导致企业通过网络销售货物的支出成本低于传统销售支出成本。并且认为,通过网络销售产品的数量由价格、质量和交换条件决定。根据K.L.Kraemer’s(2006)的研究,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收入。Khosrowpour(2006)认为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企业,可以在广告和博览会设备上投入更少的钱。更多的活动支出用于交货和店铺的建立与维护。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价格与传统贸易商品价格相匹配交易价格能够超过支付成本。电子商务为达成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促进国际贸易新形式的形成。M.A.Hitt(2002)认为促使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是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更少的管理支出,运行效率更好和更多的利润。关于电子商务企业投资收益问题,相关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美国shaunG.Andrikopoulos最早提出了理论收益乘数分析法。这种方法认为网络企业的收入对成本呈指数化增长,收入增长的同时成本相对下降,利润率上升,网络企业增长率是这两种增长率综合的结果,该方法也适用于电子商务企业投资收益问题研究。

美国HenryM.Blodget建立了修正的市盈率模型,该模型在传统市盈率的基础上,考虑了对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市场份额的预计。唐敬年、皮立君等以比较典型的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公司为例,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于绩效预测的收益现值法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对传统收益现值法进行调整的方法。吕发钦对目前电子商务惬意价值评估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市盈率模型、价格销售比模型、经济附加值模型、市值比访问模型以及营销回报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每一种模型适用的最佳条件。苏红亮、张畅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对比分析,提出将期权定价理论引入评估模型中,对该模型中目标企业的现行价格、目标价值变动的方差、期权的期限三个变量进行了界定,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朱超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为完善现有的价值评估模型打下了基础。欧阳志荣通过利用投资回收期、折现现金流量法、内部收益率等分析工具,计算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投资回报率。赵赢对传统的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了修正,将营销支出、研发支出以及与开展电子商务不相干的行政管理费用予以资本化处理。而运用“模拟现金流”———开展电子商务产生的收入减去与收入相关的成本与管理费用后的金额,来预测企业发展的趋势,解决了电子商务企业受益为负无法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Mackeviˇciuetal.(2006)把现金流量定义为在公司投资期间所获得的收入和现金等价物的收入。该方法的优点是现金流量贴现方法———风险溢价可计入折现规范要素。该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在计算过程中证明贴现规模大小时问题就出现了,贴现的一些影响因素,如通货膨胀的变化,没有考虑到实体的偿债能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目前的现值,但是在贴现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综上所述,传统的收益现值法的前提假设为电子商务投资是一次性的。本文认为电子商务技术投资是长期性的。投资可以分为初始投资和持续性投资。初始投资为建设商务系统时一次性投入的,而持续性投资是电子商务系统实施时所需进行的投资。

三、模型的引入研究

电子商务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主要是看其风险企业未来预期的潜在收益大小。G.Bergendahl(2005)把现金流量模型应用到电子商务投资中。

(一)G.伯格达尔的模型简述

G.伯格达尔模型的主要投入要素包括:现金流量要素、真实或预期的期限,对投资的持续性估计和折现率。同时包括风险溢价,用来计算现值。电子商务技术的投资,一部分用来购买软件和技术设备以及保证支付安全的系统软件升级,另外一部分用于网店的广告、技术维持和商品销售。企业投资于电子商务技术,首先考虑的是这些技术的价格,其价格取决于他们的灵活性、功能、商品和顾客的可能性。在这个例子中主要考虑的是一次性投入的技术设备(服务器、基础设施支持)、软件(网店的网址、网络、产品目录、保证付款安全的技术等)。其次,企业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到广告中去。G.Bergendahl(2005)研究发现企业经营商业活动,用传统的方法销售货物时,投入较少的广告,直到赢得了大量的顾客,企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企业刚开始支出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降低,当支出下降时,其货币回流,会节约一些成本。涉及支出回报,有必要提及它是稳定的或下降的。按照其观点,支出回报与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关。例如,如果收入增加,支出回报也增加。净收入等于收入中减去电子商务技术的维护费用和其他支出。由于成本的节约,净收入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不断增加。G.Bergendahl现金流量模型认为销售增长的程度是决定投资电子商务技术盈利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时间角度评估销售程度。假设投资一结束立刻从投资中获得收益。运用下面模型衡量投资电子商务技术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It=I0(1+q)t(1)在公式(1)中,It是累计销售量,I0是初始销售量,q是累计标准,t是时间变量,I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销售量It随着q逐渐增长,另一方面It不规则地增长。广告成本影响销售程度的增加,例如,广告成本增加的越快,销售增加的越快。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对电子商务技术的投资是一次性的,可以使用G.Bergandahl模型。接下来,本文在G.Bergendahl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展,电子商务的投资可以分为初始投资和后续投资。在电子商务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研究基础上,并对其投资回报进行了分析。

(二)G.Bergendahl模型的扩展

从事B2C业务的公司为小批量的货物提供物流解决方案。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普通国内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运输成本较高,另外,如果想把货物运输到买方运输中心,卖方有义务支付进口税,产品价格等于最终产品价格。如果传统的贸易企业想要做到这一点,不得不优化现有的产品分配系统以满足新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到物流领域中(建立海外仓等)。例如,一家小型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为了把货物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必须完善其物流解决方案(该公司拥有超过50名员工,并且要手动处理分布范围较宽泛的产品,需要把销售总额的3.6%投入到物流解决方案中)。为了评估投入电子商务技术的预期收益,并且评估他的现值。G.Bergendahl指出涉及贴现或者净收入,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是普遍的,本文作者提供了此模型的数学表达方式,可以评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投资效率。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投资电子商务系统的初期由于巨大的投入会使现金流下降;随着持续经营,当支出下降时,其货币回流,会节约一些成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T时期内根据贴现率可测算出投资到物流、广告等领域的预期收益现值,最终可推算出跨境电子商务系统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杨景海.实物期权法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5(20):12-14.

[2]彭菁菁.Black-Scholes模型与DCF模型在B2B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J].金融经济,2014(16):97-99.

[5]钱丽丽,张波.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商业会计,2014(9).

第11篇

关键词:资源约束型;工程项目进度风险;风险评估;遗传算法;蒙特卡洛模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187-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5.091

1 概述

在项目管理领域,进度问题是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之一,因为进度管理对于项目的成功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进度管理不好,造成进度风险,也会同时导致其他知识领域的问题,比如成本、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进度风险总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是项目管理专家们一直讨论的热门话题。在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是以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计划为核心的网络计划技术,其本质是管理和利用项目的浮动时间,而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无资源约束,如果一种或多种资源的供应受到限制,则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延期。那么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项目进度的规划和估计进度风险,一些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就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

蒙特卡洛方法是一种模拟仿真技术,在处理复杂随机问题方面很有优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模拟抽样、得到海量数据成为可能,从而使得问题求解精度很高。本文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蒙特卡洛的IT项目进度风险评估方法,以期更合理地分析项目工期的分布规律,辅助项目决策。

2 蒙特卡罗模拟模型设计

蒙特卡洛模拟是通过统计模拟技术求解数学、工程技术等随机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数值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使所求问题的解与某个事件的特征值有关,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大量做实验模拟该事件的方法得出此特征值,进一步求得问题的解。如果模拟次数足够多时,我们便可以得到与实际值相近的概率分布与数字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蒙特卡洛技术,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研究,从而解决传统IT项目进度风险评估(网络评审技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取得有关活动历时对项目工期造成影响方面的统计信息,从而辅助支持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

2.1 三角函数设计

根据德菲尔法确定,有效资源单位符合三角分布,三角分布有三个参数:最可能值、最小值、最大值。则抽样过程为,运用随机数发生器在上产生一个随机数。判断是否大于;时,;时,,得到一个三角分布的随机数。

2.2 如何确定模拟次数

单独一次的抽样和模拟,总会产生一种随机偏差,所产生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作为问题的解。为了使所求解的问题结果具有真实的意义,必须有足够次数的模拟抽样。理论上模拟次数越多越好,但往往会受到实际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因此,在保证工程工期的估计值有较高可信度情况下,应该考虑既经济又可行的统计方法,确定合理的模拟运行次数。通过设定工程工期样本均值与期望值之间的误差范围来确定施工系统仿真运行的次数。设工程系统模拟运行次数为,得到工期,其均值为,方差为。设工期的数学期望为,方差为,因为独立并且同分布,此外,样本方差是总体方差的一致估计量。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时,有。用来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则,令,进行变换,,得到绝对误差小于,工期样本均值代替数学期望,其置信度为情况下的误差表达式。确定置信度,由查表得值;确定误差;模拟运行次,计算样本方差;将ε、U、S2带入,得到模拟次数N。

2.3 蒙特卡洛模拟流程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整个流程的蒙特卡洛模拟总结如下:(1)以有效资源单位为随机数;(2)确定模拟次数N,以满足精度要求;(3)抽取随机数模拟有效资源单位;(4)根据映射函数计算出实际资源单位;(5)根据工时计算每个活动的历时;(6)记录工期、关键路径上活动信息;(7)绘制统计特征图:通过重复执行以上步骤N次,进行模拟抽样,进行统计模拟得到统计特征图;(8)识别风险,做出项目决策: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模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识别项目进度风险。

3 实证研究

为验证蒙特卡洛方法对于项目风险,尤其是资源约束下的项目风险的评估和决策有指导性的意义,从企业信息化项目实践中选择数据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在资源约束为10的情况下,公司希望设计在40天内做完,并且想知道,工期设置为多少天时完工的可能性能达到90%。本例按照专家法,通过专家多轮评审打分得到各个活动的历时估算以及资源的需求数量估计。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工期进行评估,找出其概率分布,从而评估项目进度风险。本例中采用了蒙特卡洛方法对项目实施进度的情况进行了模拟。

其项目活动的网络图如下: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蒙特卡洛模拟整个流程如下:建立矩阵,以三角分布抽取有效资源随机数。设有效资源单位为x,实际资源单位为,不妨设映射函数为.则实际资源为有效资源随机数的次方。根据工时计算每个活动的历时;确定置信度,

查表得值,确定误差;模拟运行次,计算样本方差,将ε、U、S2带入,得到模拟次数。设置模拟次数为10,000次,对模拟得到的项目工期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知最大模拟工期为67天,最小模拟工期为36天,模拟工期均值为41.75天,方差为16。项目工期累计概率分布图如下:

根据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项目在40天内的完工概率为24.528%;(2)如果要达到90%的完工概率,工期需要45天;(3)通过比较可知,40天内完工存在巨大风险,45天是合理的工期。所以项目经理在评估进度风险时,要设置合理的工期,必须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同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在过程中做好进度风险监控,定期进行风险跟踪与风险再评估,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4 结语

项目管理的进度风险评估问题必须充分考虑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资源约束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在现实情况中,项目进度无疑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因此,考虑资源的各种可能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引入有效资源单位概念不仅对资源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将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性质体现出来,并将其作为随机变量,运用蒙特卡洛方法经过大量模拟求出项目的模拟工期,就可以统计其分布特征,从而分析项目的进度风险。在项目实际中要尽量提前估计资源约束下的进度风险,并考虑采取加大资源投入或增加项目工期的手段,以达到预测风险、抵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志诚,齐欢,狄鹏.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风险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项目管理技术,2010,(7).

[2] 常海申,陆亚琴.蒙特卡罗模拟在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 陈姿.基于改进蒙特卡罗算法的能效电厂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4] 黄巍.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83-2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供应链

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动产是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担保资源,动产担保物权的相关法律,将直接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率。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动产担保法律制度,动产担保主要由《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民法》、《商业银行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法律的部分章节进行规定,呈现出分散、庞杂的多元化特征。这些法律虽然对债权人的权利主张有一定保护,但具体法规仍有待完善。国内的担保公示等级制度也比较混乱,不同的担保物需要到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登记。

我国动产担保法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验,设立专门的动产担保物权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相关法律体系:1、进一步拓宽担保物范畴,打破对动产抵押的限制。2、逐步统一国内动产担保登记系统,目前我国动产机构分布在工商(存货)、税务、公路局等巧个部门,登记机构的分散不利于管理和发挥登记平台的最大效力。3、进一步明晰优先权规则。目前在法定优先权(企业职工欠薪、税收、海关、法院判决)、动产租赁关系与动产质押关系、质押与转让的优先顺序问题有待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4、建立担保物权执行制度。

二、进一步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防范

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给参与各方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如何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对银行来说,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开展业务时要做好尽职调查,防范操作风险。银行虽然是向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提供融资,但融资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核心企业。

此外,银行应正确选择质押物。首先是质押物权的确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核实货物与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或运输单、付款凭证相符;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出具查复及出质确认书。其次是质押物价值的确定。有的质押物随市场的变换价值波动较大,有的质押物随着时间增值或者贬值,对质押物价值的核定也要处于一个变化之中。而且,对质押物价值的确定也是建立在对质押物质量的核定上。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要选择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食品物流中,由于质押物是食品,食品具有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因此要正确选择质押物品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针对有些质押物其价格和质量会发生波动,因此应建立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中小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抵押。《物权法》的施行对中小企业以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抵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给银行带来一些隐形风险。如有些存货产品易受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价格随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对此类流动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的操作难度大,并且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也使得存货价值和信贷资金难以一致,由此导致贷款回收的隐性风险非常大。建议由行业协会、银行、资产评估机构联合制定行业流动资产评估指导体系,指导体系可以先行在小范围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最后,物流企业应与银行信息共享、充分合作,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物流企业发挥其掌握客户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银行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在供应链金融合作模式框架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所需资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在国际资本涌入的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唯有深化改革,引进人才,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为依据,调整结构,不断推出如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新产品,才能立足长远,做大做强。

改进授权授信管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在总行规定的授权授信权限内,授予县市(区)支行一定额度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和提供质押担保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审批权,以适应民营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需求。对信用等级高的民营及中小企业,给予公开授信,适量发放信用贷款,企业在授信额度内可中请办理多项信贷业务,允许企业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循环使用授信额度。

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中,充分考虑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特点,突出对民营及中小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和企业成长性的评价,客观反映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使银行信贷控制结构与中小的信用结构相匹配。在指标的采用上,要改变过去以静态指标为主的模式,应以静态和动态指标结合着进行评价,主要从自有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根据行业平均值合理确定信用等级水平。

根据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适应民营及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三包一挂钩”小额贷款、个体工商户生产额度授信贷款等服务品种,同时要不断开发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资金运动特点,推出灵活的、多样化的金融结算工具、金融投资工具和金融服务类产品,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扩大商业汇票的使用,促进票据流通。同时继续在民营及中小企业中筛选部分财务管理规范、信用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授予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受理资格;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的民营及中小企业票据贴现,优先给予再贴现支持。

针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担保抵押方式。对缺少房产、土地但设备投资较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适当扩大贷款抵押范围,对其提供的保值性强、不易转移和损坏、变现率高的机器设备允许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对缺少有效资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可发放以合法有效的有价单证、依法可转让的股权等权利为质押的质押贷款。对抵押质押物价值较为稳定或明显升值的,采取循环担保方式简化担保手续,在担保额度内,一次担保周转使用。

四、中小企业应把握好时机,提高自身的信用及管理水平

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创建自己的诚信文化。供应链金融合作模式框架下的企业合作,是基于企业长期发展结成的一种联盟,投机企业必定不能在该框架下立足,这就要求每一个合作企业必须建立独具特色的诚信文化,以诚信谋发展。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立场的身份证,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助推器。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企业,必定能获得合作伙伴以及银行的青睐,无形中为企业经营赚得筹码。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需要诚信的企业文化,但仅仅依靠诚信的企业文化却未必能够成功。企业要想成功,必不可少的是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经营管理能力不高。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在与供应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合作中,吸收其先进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为我所用,在后续经营中发展创新,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消除核心企业的后顾之忧

供应链融资服务也为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带来了很多顾虑,有一些核心企业不愿参与供应链融资业务,核心企业担心供应链融资可能增加其责任、风险和工作量。为了消除核心企业的后顾之忧,不仅要引入激励机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核心企业的理念。

对核心企业来说,简单地把成本转嫁给配套企业可能会有短期收支平衡的优势,但却会反弹成融资更不稳定的状况并因此造成供应链高风险。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供应链成员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另一方面,在整个供应链条上,任何企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以整条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和各合作伙伴共赢为基础。供应链融资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而出现,满足了核心企业壮大其供应链网络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若核心企业能与银行间达成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协议,则能缓解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压力,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六、大力发展物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物流企业对抵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同时还为银行提供相关增值服务提高了授信担保效率,物流企业的配套作用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物流环境比较复杂和混乱,物流企业大多规模不大,整体实力较弱,在运输和仓储环节的规范缺乏标准,使得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当前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的良好方向。为了加快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快相关物流业的法制建设工作,制定有关物流市场准入标准、操作规范、市场监管、多式联运等基本规范;二是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引导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作,培育一批龙头、重点物流企业,在龙头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三是促进物流企业对原有资源、网络、经营和管理进行整合,倡导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满足银行对货物的实施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物流企业的先进经验,如UPS公司以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出发,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如快递、集装箱、补货、仓储等物流服务,通过强大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为供应链中各环节提供包括融资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供应链金融: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J].企业论坛,2010(7).

[2]金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