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背诵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背诵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7 18:0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背诵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背诵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诵读法;高中语文;应用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语文一直是我们的基本教学科目,尤其是对高中语文来说,如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本文从诵读教学法入手,着重介绍了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朗读、朗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语文中的一些古文类的文章而言,教学效果更好。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动眼,动口,还要动脑筋,富有感情。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们理解语言的美,文章的意境也由此展现出来。

(二)吟诵、背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吟诵是一种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情感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吟诵和背诵,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有效的组织一些比赛,比如背诵比赛、吟诵比赛等等,在学习的同时,加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通过比赛的竞争,可以让学生更自觉的去喜欢上语文教学,而不再是以往的机械模式的灌输。由此可见,吟诵在诵读法教学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在高中课程中,一般重要的文言文,诗歌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还能够强化记忆。

二、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诵读法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设有许多诗歌,文言文这类古汉语课程,对于当今社会,古汉语无疑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不厌弃文言文,让他们更好的体会诗歌的含义,诵读法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作品虽然与白话文大相径庭,但是大都短小精悍,节奏明显,韵律鲜明,感情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加以辅导,能让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很快熟记这些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共同的心声。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只要抓住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熟练的朗诵,背诵诗歌自然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头痛问题。

(二)诵读法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学习好语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语文也是一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读故事来给孩子听,这就是孩子接触到最早的诵读法,虽然他并不能理解书中的字体,但是他能够理解书上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读”代替“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这样对文章一些经典的语句,优美的段落,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能够丰富自己语言的存储量,在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会良好的运用。

(三)诵读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授语文课程中,教师会反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高声诵读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学生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专心揣摩词句,体会意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声情并茂,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来。而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练习思维,对课文的意境也会用心的去揣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掌握了语言的规律。

三、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对学生的好处

(一)诵读法有助于学生培养记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把重点的段落或者诗词背诵下来,有很多学生因为记忆力不好而迟迟背不出来教师要求的部分。其实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得以提高的。而诵读是锻炼记忆的最佳方法。

(二)诵读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对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所周知,语文与其它学科明显不同,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教育体系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把语文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是我们的基础教学,它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无论是语言的逻辑能力,还是缜密的思维能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学习。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诵读的过程,加深学习的知识。这对未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以后各科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总之,诵读可以调动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地把握文章整体的结构,提高写作能力,就一定要重视诵读,努力抓好诵读,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丽丽.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学时代,2012,12(15)

[2]丁艳艳.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语文天地,2013,12(05)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课堂气氛 条件方法

提高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是提高高中生语文成绩关键的步骤,很多同学存在“语文学也那么少分,不学也那么少分”等错误观念,带着消极的态度对待语文课堂。事实上,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会让全班同学的整体语文成绩步步升高,在高考中比一般同学更占优势。

一、我国高中生在语文课堂的表现

经过长期接触高中学生,观察发现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一)学习其他科目。部分热爱学习的同学,虽然认为学习语文提高成绩不快,但是也不想浪费语文课的时间,于是经常上面打开语文课本,在语文课本下面藏着其他科目的练习册,这种“暗度陈仓”的学习方法,基本在一个学期之后,他们语文成绩就下降十分到二十分不等。事实上,同学们学习数学十多年,也没见得提高多少分数,基本上是在语文课上学习的科目一个学期下来往往进步不大,但是语文成绩又落了下去。

(二)玩手机。如今时代的学生,往往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联网看小说、听音乐,特别是在语文课上这种情况最多,加上手机放在宿舍担心被偷,便把手机带到教室里,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堂,就容易顶不住手机的诱惑。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更过分的同学把书本堆在桌前,手机藏在课本内侧,一节课都在看电影。

(三)一问三不知。也有的学生希望集中精力来听课,听语文课不到十分钟,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走神了,老师提问时一问三不知,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跟语文教学缺乏吸引力有关,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学生,因此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探索调节语文课气氛的方法。以下皆是语文课堂上学生气氛低沉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却长期危害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语文课枯燥的主要原因

(一)对语文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许多同学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语文上面,还不如把语文的时间花在数学上,这些观念其实是不正确的,经过观察发现,凡是把语文课的时间用在数学练习上,几乎半个学期后数学也没进步多大,语文成绩反而先下降。语文是一种感觉培养和理论知识运用,同学们长期花一点时间去阅读、写作,不断培养出熟悉的感觉,成绩自然会慢慢提高;或者根据老师的理论分析,把做题技巧用在考试上面,对同学成绩提高也很有帮助。

(二)语文教学内容记忆性较多。语文很多东西都需要背,它跟英语一样成为背诵内容最多的科目,整体需要背诵故事、文言文、作文、字词、成语,让学生早就不耐烦,上语文课就头疼,甚至让学生觉得,课余时间背好单词、成语、古诗等等就足够了,课堂上自己爱学哪一科也没多大影响。高中生看到语文背诵的重要性,却没看到语文也有很多技巧的存在。

(三)语文老师没有完全按照考试要求去教学。在教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时,很多老师没有按照高考要靠的内容来教学,而是传统的字、词、句、篇、段进行分析,学生跟着老师学半个学期后,遇到高考阅读,还是做不好,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这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如何条件高中生在语文课的气氛

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是提高同学们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以下从三个不同方面来提出条件课堂气氛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内容在高考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不重视语文课,是因为对该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了解,高中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候最好拿高考一线材料,明确告诉同学们这些资料来源于哪些重大考试或者哪所有老师参加高考命题的学校的资料。或者明确告诉同学,这节课对高考得分的重要性。只要同学们清楚该节课对提高语文成绩帮助很明显,同学们就马上打起精神来听课。

(二)采用提问时、故事情节等多种方式教学

一个好的提问,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悬念,让学生渴望得知答案,自然而然地集中精力听课,同时对于古诗背诵,可以把几句诗转化为有趣的古诗,连贯起来,让学生很好地记忆。每一节课开始期间,如果能够运用好提问式教学或者故事情节,便能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学生关注。

(三)着重思维技巧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阅读 影响 重要性

一、阅读的作用

众所周知,阅读是用来获得文章意义、对其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学生们最重要的老师之一。阅读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宋真宗在亲笔所作的《劝学篇》中说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多读书,去考取功名,才是最好的出路。《劝学篇》闻名天下,篇幅虽短,却影响了古今无数学子,流芳千年。在现今社会,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就是让学生们去接受教育,只有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学生只有不断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得到启发,以后才可以更好地投身社会,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阅读还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闻,提升语言交流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二、阅读的意义

说到阅读,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阅读是什么?阅读很枯燥乏味吗?阅读有什么用?”当然,在很多人的眼里,阅读确实是枯燥乏味而且没什么用的。但是对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来说,却恰恰相反。很多热爱阅读的人喜欢在无尽的书海中徜徉,漫步,流连忘返。在他们眼中,那些对他人来说枯燥乏味的字眼,对他们而言却如同金字塔般巍然屹立,他们慢慢地进入这座阅读的金字塔中,与书籍中的人物交流,如同挚友一般。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想成功,想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站得比别人高,做得比别人好,但是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困惑,有一些自己在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逃避和无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采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更多的书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理解能力更加强大,强大到可以去驾驭各种语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阅读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学生们学习。

三、学生的思想误区

高中是学生们的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语文作为一门高考中分数占比很大的重要学科,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但学生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如“阅读”。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强,吸收知识较快,记忆力强,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背诵记忆或者作文水平,却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阅读没什么作用,往往不予重视。所以,必须让学生们了解阅读的意义,不断从阅读中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要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对阅读不够重视,这是现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亟须改变的一点。改变学生们的这一思想误区,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生存在疑惑:“阅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是的!阅读,会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增强理解能力,从而在看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更清晰、更透彻,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轻松。总而言之,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语文学习的一切。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做一个语文阅读学习者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四、结语

课本就是课本,只有去读懂它,才会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只有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容,才能为未来的自己树立理想,提升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信心和理解能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去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在最后真正懂得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含义。学习之道是什么?理解之道是什么?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差距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其实阅读并不会耽误学生们太多的学习时间,只需要从课余时间中抽出一点时间,就能以最舒服、最安逸的状态去领悟文章的真谛,去接受阅读的洗礼,就可以感受到阅读的内涵、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去理解阅读的精髓,还需要学生们不断去探索,去感知。

参考文献:

[1]陈生富,韩红梅.让语文教学洋溢生活气息[J].文教资料,2005,(17).

[2]徐余忠.“生本”理念下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5,(6).

第4篇

关键词:诵读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教学;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0-02

诵读教学法在我国汉语言的的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像唐诗宋词等等优秀的汉语言载体,无不是以诵读的方法得以万人传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出现了大量的新型教学方法,逐渐突破以讲代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回归诵读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教学风气。但是,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诵读的教学方式依旧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对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性程度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1.诵读教学方式的时代意义

诵读在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是一种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的教学练习中,学生可以积累教学素材,培养语感,体味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诵读的教学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练习中,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诵读看为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造过程,既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表达文本的现代化意义。

朱自清先生曾表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却都可以看着书。"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表述中,诵读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应用能力,是一种在双向互动中的阅读教学。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在不断的联系中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2.诵读教学方法的教学特征

2.1 实践性。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使用,需要学生准确的掌握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想。需要学生在诵读中同时调动自己的听说能力,以获得学习的乐趣,故而诵读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对于有必要使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学生所进行的实践练习都会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而且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诵读的实践性教学特征会获得更加明显的增长。

2.2 规范性。诵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需要采用规范的语言,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主要以规范的普通话展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说,诵读规范的书面语言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语言不规范的毛病,相比于简单的看作品更加容易发现问题,以帮助学生获得及时的纠正。与此同时,只有学生的诵读保证足够的规范性,其实践性才会发挥更大的现实价值。

3.诵读法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表明,将写作与诵读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素材的归纳分析,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筛选,提炼的敏感度。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开展具有效率的教学过程,在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以保证了诵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在课内外的双向连接中深化诵读教学。比如说在实现背诵唐诗宋词三百首的教学目标时,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检测标准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鉴赏分析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课程中采用巧妙的引读方式,将学生带入文本的规定情节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绪,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印象。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拓展教学内容,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在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中,学生将会形成具备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特征。

深入开展名著教学的诵读通道。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广下,老师在诵读教学的操作方式上有着更多的思考与创新。名著的选读对于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为增加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老师可以采用分班教学,将不同的名著选读书名分发给不同的班级,在深入阅读与讲解的基础上,引导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既形成了学生间的共同话题又能够焕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能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公开的表达中提升学生自我表达个人想法的胆量与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间的交流学习中优化教学结构,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诵读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习教材,应该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的教材内容。但是,诵读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诵读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双重组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推行诵读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在教学结构的优化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提升高中语文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张定璋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现状;渗透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是倡导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1.学校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已经提倡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却不够重视,高中学校基本上都把重点放在了学校的升学率上,忽视了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校方看来,学校的升学率提高,学生和家长才会更愿意来学校上学。校方把升学率摆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学生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师以考试为目的

在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的同时,教师势必会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忽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视了高中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把所有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考试内容上。学生没有真正弄清楚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本身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只是一味地去背诵考试的内容,缺乏对自身修养的提高。

3.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灌输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中心思想。教师的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背诵、句子和字词的记忆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以这些内容为主,对课文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忽略了对于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加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1.学校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校在考虑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的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学校应提倡“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更应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另外,学校是一个为我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应当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本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为前提,为我国培养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师应有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思想。教师应当在注重考试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义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师讲述一些具有影视资料的课文时,教师应当结合影视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课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加塑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师的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这方面,教师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和领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自身的修养。只有学生自觉去感知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使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反观现实,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一学生开始做高考题;学生背书进入怪圈,即大纲要求背诵的,勉强背一下,老师额外要求学生背诵的名家名篇,学生就是背不出来,即使背出来了,一默写,错别字一大堆;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节课在“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度过;基本写作能力无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写的请假条都不符合规范要求;阅读时间每天被大量练习挤占,好不容易读点课外书,可能还要被老师收缴……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这样教学的老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围绕考试转,片面理解高考。其实,现在的高考能力要求的恰恰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语文素养。只有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立足于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才是根本之道,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具体可概括为三句话:注重实践,加强积累,突出读、写。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但却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其基本特点。既然是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那么要交际,必然要实践。由此可以证明实践是语文教学 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且这种重要性也在具体的语文总目标和教材中体现出来了,例如,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再比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等。这些话实际上都围绕了一点来讲的,即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实践。因此我认为在具体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千方百计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直接接触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直接进行口头表达和直接进行书面表达。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强调积累。

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有人会说,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了,难道还要像以前那样去死记硬背一些“死”的东西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看法,他们没有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和知识积累之间紧密的关系。须知积累是基础,没有了知识积累的素质教育就像那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表面看上去美伦美奂,实际上是一个自始至终都无法实现的虚幻之景罢了。

因此,不管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其中新课程标准在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就提到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课程总目标中也再次提到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与此相对应的,语文新教材中体现了对新课标的关于积累的重视。例如新教材把文言文集中编排,这样做既有利于学习,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从整个高中的新教材来看,要求背诵积累的内容非常的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好的表现出对积累的教学要求和考察要求,具体的做法为:(1)落实教材的训练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集中一处,各个击破。(2)做好教学中有关积累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去灵活的记忆、积累,而不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机械积累,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积累知识的兴趣,看到积累后的效果。(3)让学生有具体的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任何的知识积累都不能停留于口头上,应具体实施,才能有所得。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读写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其中突出读写是日常教学及教学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原理之一。不管何种形式,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试卷上,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试卷测试相对来说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几乎所有的测试都要关注它,都会力求体现、落实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突出读写”被赋予了更新的和更深刻的内涵。在如阅读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及评价的要求主要有:(1).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4).能阅读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重点突出“读”以外,另一重要的部分就是写,具体表现在学生回答阅读题和写作方面,新课程标准也有区别于以往的独到的提法。要真正做到突出“读”“写”就应根据这些指导性的思想,根据教材编排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评价要求进行教学,特别是在语文写作中要求学生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有自由评价和表达感受的题目,如联系教材中“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崭新的内容,选定某一范围,让学生既有一个方向,又有一定的创作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第7篇

关键词: 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情景设置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有导向、辅助作用,预习做得充分,课堂教学可以顺利开展,事半功倍。

1.预习作业布置的目的要明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掌握的知识,诸如诗歌的背景、作者的介绍等,这些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2.预习作业的量要适中。

高中学生课业量大是众所周知的,在语文的诗歌教学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3.预习作业难度要适中。

古典诗歌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陌生的,他们所熟悉的多是电脑、电视上的一些时代感非常强的作品,因此诗歌的预习作业一定要难度适中,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预习作业。

二、小组合作,展示预习。

1.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特点。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一些特点。

(1)互和集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2)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适应性和发展性。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展示预习。

课堂上一组同学在展示完后,可以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再根据学生具体发言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节省教师讲授诗歌背景或是介绍作者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情境,导入诗歌。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解读,而是切近原意地解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诗歌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借助图画创设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2.播放音乐以渲染氛围。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气氛。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的重要性。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尤其要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

2.朗读的方法。

可以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五、明确目标,合作探究

1.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指出不同的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的诗歌自然有不同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教师需要认真备课,为了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归纳总结自己阅读的方法及重点。

2.小组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讨论诗歌,合作探究。

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调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师点播,指导背诵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介入,适当地给学生释疑解惑,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既要点评,又要对学生所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和讲解。同时,对于需要背诵的篇目要力争使学生在理解完诗歌后就可以背诵,真正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七、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但教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模式遵循了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妙霞,黎志新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龙门书局,2007.

[2]王金战主编.高中语文是怎样学好的.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3]贺卫东主编.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蕾,张彬福主编.语文之道——《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一、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稍知语文科教学规律的人都知道,“早读课”上需要朗读,并不等于说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因为语文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学习列精彩,更有语文味。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不时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也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背诵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在课外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如辩论赛、演讲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来提高相关能力。故而我们不能只认为“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是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朗读,加强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力量,抓好语文第二课堂中的朗读机会或相应训练。以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二、是否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着重高考成绩,故而高三成了每个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这种“重点保护”的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同样的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科任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越往高年级,朗读在语文科教学中的份量就越轻,高一比高二多读些,高二比高三多读些,高三则是最轻者!许多学校高三的语文课只是花费在教师讲知识点,学生练知识点上,而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朗读,是少之又少了,甚至连早读也拿来训练高考题。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让人不得不担忧。

其实,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典型的题目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等,加上近年来补入的“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在高三阶段,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朗读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其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自然其高考解题能力与得以加强。这应该说是两不误的事情,所以,对于“是否基础年级学生才需要朗读”这一问题,笔者的态度是明显的了。

三、是否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就语文科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必须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训练学生的声调、重音、语调、语气及表情;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应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情性较强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又如所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大些朗读训练的力度,以期在反复朗读中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好的效果。

四、是否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才需要朗读?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还对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着重要作用。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故而,朗读的内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全部教材且走出教材,全方位地寻找朗读的材料,以期过到朗读真正的要求与目的。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712

前言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1]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文学性、思想性均强的学科,古诗词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大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词学习,学生能够咀嚼精华,接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操和审美情趣。因此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由于古诗词年代较远,高中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因此,教师通常会花大量时间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无形中取代了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呆板、单一的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呢?为此,笔者进行了长时间有效的尝试,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多诵读,品诗情,打开诗词品读大门

刘勰曾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习古诗词,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诵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有感情地诵读是奏鸣情感的琴弦,只有在熟诵中才能真正领诗意意,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诵读,通过反复地朗读,使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古诗词品读的大门。

比如:《声声慢》的教学,这篇文章的主要基调体现在一个"愁"字上,要把握此诗,首先要把握"愁"的思想感情。为此,我首先播放了《月满西楼》的歌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词的意境。随即让学生先自由诵读,饱含深情地读出"愁苦"的感情,体会叠词的运用。然后我再进行范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感受诗人心里的沉痛、凄厉。这几个叠词的运用可谓字字泣血,因此,读的时候要语速缓慢,声音低沉,表情哀愁。找准了诗词的感情基调,接着,我会选择几个学生根据教学进行试读,由全班学生评价其诵读的感情效果,是否表现出了诗人的愁情。通过感情的模仿和教师的点拨,使诗情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便于之后的理解教学。

二、找诗眼,析思想,整体把握诗词基调

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因为它引用了诗人精练的语言,蕴含了诗人质朴的情怀。[2]因此古诗词需要鉴赏。通常,教师会用简单而直白的讲解把诗词粗条块切割,这种粗俗地解读只会显得毫无诗味。要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准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根据凝练的"诗眼"来把握全篇,从整体上找准诗词的基调,这才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

比如《江城子》的教学:

师: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悼亡诗,因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伤感的、忧伤的

师:这篇诗词有个关键的诗眼,你们认为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梦")

师(板书"梦")

师:这篇诗词题为记梦,"梦"就是就是理解全诗情感的钥匙,且全诗均紧扣"伤感"的情绪来展开。因此,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以分为梦前、梦中和梦后三部分。

师:梦前是什么?

生1:是"不思量,自难忘"

师:为什么难忘呢?

生1:因为夫妻二人生前相爱之深,如今生死两隔,所以作者"尘满面,鬓如霜"

师:说得很好,那么梦中和梦后分别是怎样的呢?

生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了梦境的情状。

生3:梦醒之后的"料得年年肠断处"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通过对诗眼的把握,深刻剖析诗词的思想,整体把握了诗词的基调。

三、明典故,重积累,积淀丰厚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3],也因此,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对于古诗词教学,除了诗词本义的教学、情感基调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品读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的积累,让学生明白诗词中包含的典故以及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探究古诗词中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并引导学生背诵,接受语言的滋养,将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和智慧融合成自己丰富的精神财富。

比如姜夔《扬州慢》的教学,这首词最重要的是要体会诗人伤古怀今的思想情感。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在教学之前会先向学生们解题及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因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因而作诗,抚今追昔,以表达作者山河破败的哀思。这里面有句词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此处是化用的典故,即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放在这里,是为了使扬州城的昔日繁华与如今的破败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伤今怀古的情绪更深一层。让学生们明确其中的典故,体会用典化句的妙用,这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关键。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会让学生们反复咀嚼诗中的语言,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繁荣;"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的寒凉以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萧条等等,深层次地剖析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潜移默化地积淀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包含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情趣,是学生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尤其在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不断摸索总结出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开诗词品读的大门、准确把握诗词基调、深刻感受诗词的内涵之美,并积淀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下漫步诗苑,满溢诗情的芬芳,从而牵手智慧,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晓涛.寻求别样的精彩--高中古诗词教学浅探[J].文教资料.2010,25

第10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教学 策略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社会人的基础能力,而高中阶段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非常关键的。就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忽略问题或者是培养力度较弱,直接影响了预期口语交际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积极地认识到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进而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条件,探索出有效的培养措施,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够推动学生的进步、成长,也才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1.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观念必须改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教师能够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教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只有教师重视了,口语交际教学才能真正地开展起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大力吸收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口语交际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口语交际实践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涉及文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拥有了这些知识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课时,就能更好地保证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先进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再次,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保有清醒的认识。教师不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包办者,不要企图操纵学生的思考和交际过程。教师也不是不管学生,所以不要借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把自己在口语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抛到一边。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教育工作的研究者;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应有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那么教学活动就很难能够保证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及时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转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3.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由于目前中学各学科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轻情”的问题,要彻底扭转口语交际教学的情感问题还必须先从根本上入手,才能使教师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树立师生平等的人际交往意识。学生是成长中的独立个体,其人格与教师完全平等,课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个体间的交往。二是要重视师生良好的情感沟通。青少年学生时期的内心活动是一个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别需要他人情感的支持,没有教师的情感支持,学生良好情感及积极的说话态度都难以养成,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关爱的情感。三是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内外口语交际中的情感示范作用。以学生为对象的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尤其要注意情感示范,力求达到以声传情、以言动心。教师要善于传达情感,无论是授课、讨论、演讲、交谈都力求准确的表情达意,并注意利用自己的姿态、表情、穿戴等增加情感效果,增强教学魅力。

4.采取灵活多变、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口语教学

单一的方式容易使人疲劳,会让学生参与的激情逐渐消逝。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从背诵、复述课文,讲故事到限定话题再到即兴发挥式的演说;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问题探讨、文艺表演或者开展辩论等等。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像成年人那样广阔,知识的阅历也不像成年人那样丰富。而选择的话题一定要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感兴趣的,才能让学生有说的欲望并且有话可说。

5.借助口头作文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作文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巴金有句名言“:只有写,你才会真正会写。”同样,只有“说”,你才会真正“会说”。 高中口语交际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口语交际确实需要培养和锻炼,而且是循序渐进、符合实际地去培养和锻炼。把话说好,把口语锻炼好,更需要师生不断地积累和有意的培养、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更要求人们要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口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晶.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第11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工具的本质属性,又是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语文有效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分为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四部分。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高中语文阅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得不断地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不断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高中生的词汇丰富,作文精彩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广泛地阅读。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的音、形、义,与相对孤立地记忆或仅凭教师讲解某个词的用法相比,显得更轻松而且准确。同时阅读中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均容易提高。通过阅读去接触文中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通过阅读,去积累大量的语言规律,从而逐渐地形成语感。

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含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在不断追求课堂教学实效,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教学理念,并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指学生通过课内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并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技巧,并能够通过迁移转化能力应用到写作能力中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所谈的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阅读教学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用特殊解决办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一般问题,获得有效教学作用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目标,具体包括:利用好语文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提问策略探究。

2.课外阅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个科目。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3.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可用的语句自然而然地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方面来说,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虽然不同,但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学习运用语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所以,阅读教学还应该在以课文为例的学生阅读活动中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和写作的一般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如何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从读中写,读写结合。

第12篇

1.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记游散文单元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1.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1.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时,必须继续落实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首先,理清每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部分特色。如开头结尾的处理、叙述方式及叙述角度等等。其次,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方法学习,如何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等等。最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来分析其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每个单元都有一些知识点的学习。文言文有字词积累、写景散文鉴赏、诗歌阅读与鉴赏知识、科技说明文内容筛选与把握。

3.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唐诗宋词单元 从词的章法入手,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这些教学方式可操作性强,可 供老师们参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的宋词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让 诵读涵咏宋词贯穿本单元教学的始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点出了诗歌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但诵读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体悟诗歌的情志,是对诗歌的鉴赏。 正如“日背古诗一两首, 含英咀华细沉吟。 一朝拨得云雾开, 鉴赏自当走进门。”鼓励学生每天背下一首,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为诗歌鉴赏做好积累准备。 更何况 词的格律要求更高,声音本身传情。 为了激起学生诵读宋词的学习热情,老师要想一些切实可行的“招”。

(1)试举一例,分步骤作简要说明:

①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在本单元教学开始前,全班同学分组,确定每个小组诵读的宋词,组内课下讨论、练习诗诵读。老师可以给学生明确诗歌朗诵的一些要求,如

朗诵基础 字音准确无误,吐字清楚,声音洪亮。体态大方,表情自然。

基本技巧 重音准确,停顿合理,语速适中。

诵读效果 感情基调表现准确。

高级技巧 根据内容进行有必要的艺术处理。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和图片。

②学生分组课上诵读,之后解释自己的朗诵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诵表现、作出的处理,进行解释说明,其实学生说出的就是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解释朗诵的评价标准:

整体把握 对所诵读诗歌的情感认识

为什么这样认识诗歌的情感

诗人用了什么内容和手法表现自己情感

效果处理 点明本组做了哪些艺术处理及做这样的处理的原因

③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该生的朗诵和解释进行质疑。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想加强老师的引导性,对学生的朗诵处理,或解释做的特别突出,或还有问题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质疑,促使该生或其他同学进行思考。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在学生的表现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课堂教学当作酵母,向课外延伸;把对诗歌的诵读和对诗歌的鉴赏有机结合起来。

4.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边城》,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林冲和翠翠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