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旅游企业站稳脚跟、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思想认识、信息化模式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旅游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针对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了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
二、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旅游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旅游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增强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迅速增长。
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拓宽了旅游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快速及时地获取最新、最有效的信息资源,抓住市场机遇,才不会被市场淘汰。由于旅游业特殊的产业性质,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简化管理程序,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旅游信息化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息沟通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中小旅游企业也将摆脱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获得与大型旅游企业同等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推进,我国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了信息化建设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经营的巨大作用,也有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愿望和意识。但是,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价值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专门的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很多旅游企业只是简单地把宣传网站的建立当作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价值完全发挥出来。这些都使得旅游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二)旅游企业信息化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旅行社,而且多数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旅行社内部的管理部门基本上都还没有形成局域网,信息化模式较为单一。随着个性化旅游趋势的日益扩大,传统的接待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范围,陈旧的广告宣传活动和旅游产品的推销手段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总之,传统的旅游信息化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若要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改变这种单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现代技术接轨。
(三)旅游信息化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差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能够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旅游服务,并且有完整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传输网络来支撑。但我国的多数旅游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旅游消费者的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一整套的信息应用系统存在着很大差距。例如,网上信息更新滞后、信息设施建设不完全、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定制业务能力低下、旅游信息广播不到位等等。这种粗放型的旅游信息化发展不仅收益低下,而且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旅游企业信息化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就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来说,规模已是相当庞大,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却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二者发展极不协调,使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中国某些旅游强省虽然拥有数量较多的旅行社,可是这其中拥有独立网站的旅行社还不及一半;有些拥有独立网站的五星级酒店,能够进行在线预订房间的更是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捉襟见肘,信息更新严重滞后。旅游者很难在网上获取最新的旅游信息,也很难与旅游企业进行网上咨询和交流。
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坚定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念,逐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深入认识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界定和重要性,去除对信息化建设固有的错误认知和偏见。必要时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明确职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心,逐步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旅游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应当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尤其是中小型旅行社,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手段实现旅游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进而从粗放到集约式的转变等问题,都需要旅游企业深化和提高对信息化本质的认识。
(二)结合信息化建设实践,开拓创新旅游企业信息化模式
随着个性化和多极化的旅游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欢迎,旅游企业信息革命势在必行。要想保持旅游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旅游企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具体地说,旅行社要结合信息化建设实践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信息化模式,着重打造本社特色。中小旅行社虽不及大型旅行社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但可以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挂靠在别人的网站上积极进行信息化宣传和在线交易,加快自身结构转型。
(三)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职能,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也应当为之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大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技术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其提供适当宽松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体现我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为旅游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咨询,保障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对旅游企业信息化与经济水平的匹配程度
结合旅游信息化的特点,构筑旅游信息网络,缩小旅游企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提升旅游企业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企业取得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因此,广大旅游企业应依据当地旅游特色,有步骤、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内容。同时,加大对旅游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管理思想,充分运用改革创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发展的新思路,促进旅游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 ;流程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指在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已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望、目标和战略,以及信息化架构的设计、选型和具体实施方案,详细指导有关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必须以下几点:首先,信息化规划应能充分反映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体现企业未来的管理发展和业务发展。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全方位的发展方向。其次,信息化规划应注重可扩展性,尽量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能适应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不断的变化。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今天,信息化技术、企业业务与管理模式经常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将导致以前的信息化规划不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在做信息化规划时,需要分析企业的战略与信息化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评估有关环境改变将会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差,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余量,不盲目追求大而全,做到贴切务实。企业需要依据新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规划。最后,信息化规划要适应和满足企业的规模发展节奏和需要。由于不同的企业规模效应在信息化规划时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具体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米钱的有关形势,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主要包含6大部分内容,相关定义如下:
1) 评估信息化现状
企业信息化评估就是从企业自己身信息技术的战略出发,详细评估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作用。既要对目前已有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包括检查评估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确定目前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并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比较,找出实施信息化具体过程中所存在的差距,找出问题的根源。
2) 规划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信息化现状评估的结果,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策略,以适当的规模,合适的成本,做合适的信息化工作。第一步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第二步是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策略,明确企业在实施和管理工作中要遵循的标准。
3) 规划基础设施
规划基础设施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包含硬件设施、软件设备等。具体表现为约束条件及数据流量分析、拓扑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建设方案等;硬件设备规划包括路由器、服务器、集线器、交换机、计算机、打印机、手持设备等的配备等;基础软件规划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的规划。
4) 规划数据
规划数据是对企业自己的数据进行整理,从数据管理基础层面、基础应用系统层面和管理决策集成层面三个层面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建立自己得标准,同时确立数据存储的具体方式。
5) 规划信息系统
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选型、建设阶段和投资预算等进行具体的列出,是信息化规划的重要工作。
6)设计信息化组织
信息化组织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组织设计包括对其组成、职能、分工、考核、员工信息化的设计等。
根据以上所包含的六大内容,通常企业信息化规划都需经历4个阶段:
阶段一:管理诊断阶段,管理诊断包括了IT现状能力评估、企业战略、IT战略等。
阶段二:信息化管理基础提升阶段,包括运营管理优化和IT管理标准化,即运营模式的优化、业务流程的优化、组织机构的调整,信息化编码以及名词规范等。
阶段三:IT规划阶段,包括IT业务蓝图规划、IT软硬件平台规划、网络架构规划、IT信息集成点规划等。
阶段四:系统选型阶段,包括系统方案选型及系统实施指导方案等。
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归纳整理,企业信息化规划通常按照以下12个步骤进行:
信息化现状评估
现有系统与基础设施评价
现有系统评价从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两方面展开,应用系统的评价包括功能应用的范围,对管理和运营业务的支撑程度,应用系统之间的体系性;基础设施包括主机系统、网络、存储、安全等内容,主要是从对应用系统运行有效支撑的角度判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信息化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五个要素成为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领导、战略、组织、机制、资金。
信息化需求分析
企业战略对信息化的需求
管理运营对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化的价值在于支持战略实现、支撑企业管理、促进流程优化,因此信息化的需求来自于战略、管理和流程三个方面,战略和管理模式对信息化的要求,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阶段和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及部署方式,满足IT战略规划的需要,而对于IT应用规划,则需要对核心流程进行详细梳理,结合流程优化方案,归集应用系统的细致需求,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
企业业务流程梳理
现有业务流程分析
管理诊断与流程优化建议
流程分析关注整体效率,流程分析和改善侧重部门之间的协作,岗位之间的动作衔接。流程优化将采用清除/简化/集成/自动化等方式来促进效率改善。
应用系统详细需求
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使命与价值定位
明确战略定位,需要识别信息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信息化与管理提升的关系,以及信息化的价值落实在什么地方。
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策略与阶段
信息化系统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
网络/主机/安全/存储等
根据信息化目标与需求,结合当前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对信息系统应用架构进行初步设计,形成信息化全景图——信息化应用业务蓝图。在业务蓝图规划基础上、依据企业管理问题的迫切性,目前管理基础与IT能力基础上的建设复杂程度,来确定软件系统需求优先级状态;再根据优先级,初步制定的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化规划实施的路线图;在实施路线图的基础上,进行 软硬件平台、网络平台的规划。
信息化治理模式
信息化治理模式选择
确认与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系统架构相适应的治理模式,例如在“集中资源、分散控制”,“集中资源、集中控制”、“ 分散资源、分散控制”、“分散资源、集中控制”等4种选取适合企业的治理模式。
信息化组织设计
关键管理运营流程设计
信息化实施计划
信息化项目推进计划
项目范围/进度/资源要求
实施风险管理建议
信息化投资估算
信息化投资估算
信息化收益分析
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总体解决方案
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应用系统选型比较
系统功能架构与核心需求
主流软件产品比较
依据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形成选型的目标、范围、应用重点与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选型方法。
应用系统执行计划
项目执行计划
投资详细估算
在系统选型阶段完成后,开始制定实施指导方案。具体指导管理提升与规划内容,组织、流程、规范成果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给出全面的系统实施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肖建国
《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实践之道》 雷万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Pattern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Martin Foeler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背景分析
即企业基本情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主要产品市场定位;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企业管理现状及组织结构。
二、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主要包括:信息化组织机构;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企业信息平台现状;信息技术人员结构。
三、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1.管理信息化业务需求分析
运营、决策管理,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有序流动,实现管理与决策信息更加透明、快捷;资金流管理,加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及时性,通过信息集成整合,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企业月结、年结的效率,保证财务信息及时上报、披露;物流管理,打通内部供应链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销售计划、组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实现最低的原料库存、产成品及半成品库存和备件库存以及最佳的成本控制和流动资金占用等。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主要包括:领导重视程度;企业资金实力;企业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信息化队伍专业程度。
四、信息化的总体策略
1.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总体目标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方针。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大幅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2.信息化建设实施基本原则
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全面发展、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推进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物流、资金流的合理有序流动,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3.信息化结构的设计原则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上一般应采用INTERNET/INTANNET环境结构,解决公司基本信息流传输问题;软件开发结构一般应选择B/S(Browser/Server)架构;数据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团化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完成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数据的大集中。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1.公共信息层的规划建设
在INTERNET/INTANNET环境下建立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它具有数据、语音、视频传输能力,解决企业内外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问题;达到从信息层整合现有信息流的目的。其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体系的规划、企业门户网站、网络媒体规划等。
2.管理控制层
通过实施BPR(企业业务流程重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体系。实现财务、产销一体化、人力资源、设备管理和生产物流中各项业务的管理控制,解决体制、业务流程中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其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企业业务流程重组、ERP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等。
3.服务决策层
【关键词】信息a化建设 信息化咨询服务 规划方案 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规划过程,每个咨询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知识背景、成功案例经验、有效的工具和丰富的知识库。任何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1 总体调研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管理人员的调研,对企业的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使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实际,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明晰企业的战略,为企业IT建设指明方向。
(2)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以便具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3)了解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和IT如何支持业务的行业标杆。
(4)了解企业IT现状。
2 需求分析
分别从业务(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和IT(IT现状与趋势)两条线索进行分析,IT战略与架构制定准备素材。对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和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寻找差距,明确用户需求。
(1)战略:将企业战略和IT战略进行整合,以便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2)业务模式:对调研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业务流程,并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型。
(3)数据:对现有的企业数据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处理等进行分析,以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4)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或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了解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以及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5)基础设施:了解和评估企业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
(6)行业标杆:了解行业内IT支持的最佳业务实践,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7)评估企业当前信息系统的应用与行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判断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机会,即提出需求。
3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战略和主要业务需求,规划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明确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联系。企业的许多改进机会,例如改善原有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报表结构等,往往都可以在设计新系统时同时考虑。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咨询工作的核心环节。
(1)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业务流程调整地机会,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BPR调整的机会。
(3)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总体框架。
(4)设计各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5)设计企业总体基础环境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6)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安全体系。
4 实施计划
对规划方案中的应用系统的实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实施时间、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1)考虑企业业务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
(2)对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投资按实施计划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风险—效益分析。
(3)设计和确定IT基础设施及规范、基础实施实施策略和计划。
(4)结合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和实施建设的策略,设计和确定实施信息系统以及维护信息的IT组织结构,IT组织结构是实施和维护未来信息系统的保证。
(5)同企业高层及项目组确定未来信息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6)制定应急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已为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把事情做正确”,把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战术策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明.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化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
[2]刘建军.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
[3]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1).
[4]陈昕,巫华.发挥咨询公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3(05).
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础平台。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规模的增大促使其逐渐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如何在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信息系统进行定位,如何正确认识本企业信息化的绩效,如何了解本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以促进企业的信息管理绩效,这些已经成为企业所日益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对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信息化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外进行了一些分散、独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软件质量的测量,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获取利润,减少和避免投资风险上,而他们对信息化评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的关注和研究的较少。国内评价方法和体系都是处在战略管理的层面,是对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评测。对大型煤炭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评测体系如何与管理职能、方法联系,如何全面掌控企业的信息化状况和绩效,如何指导企业深入应用信息化,如何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2.1 考评体系的设计原则
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整体性。考评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反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3)引导性。通过考评体系设定,能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企业信息化环境与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一次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原则。
(5)稳定性。考评体系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局部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定调整,从而使该体系真正对企业起到指导作用。
(6)简明性。评价指标应简明,交叉少,覆盖面大,指标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7)可延续性。所设计的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8)灵活性。评估专家根据可能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灵活运用。
2.2 考评指标的权重方法
2.2.1 指标权重理论基础
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2.2 权重指标分配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指标,一级和二级指标为各企业指标体系的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企业的特性指标,也是量化考评打分指标,即数据采集项。其中四级指标是企业重要应用系统的特性考评指标。
企业信息化考评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I=Σ(Pi*Wi)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3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
3.1 考评体系总体设计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五细则,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86个三级指标,5个应用系统考评细则,包括财务系统、资金系统、医保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人事培训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数据采集项。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保障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
3.2 考评体系指标内容
3.2.1 信息化保障环境
信息化保障环境占考评权重的1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支撑环境。包括4个二级指标:组织领导工作机制(40分,占总权重4%)、信息化规划及投入(20分,占总权重2%)、信息化工作执行力(30分,占总权重3%)、信息化教育培训(10分,占总权重1%),和9个三级指标。
3.2.2 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制度占考评权重的1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制度、日常业务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5个二级指标:规章制度(20分,占总权重3%)、技术资料(20分,占总权重3%)、工作记录(20分,占总权重3%)、网管资料(20分,占总权重3%)、业务人员(20分,占总权重3%),31个三级指标。
3.2.3 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基础设施占考评权重2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在硬件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4个二级指标:机房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网络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服务器(25分,占总权重6.25%)、信息系统安全(25分,占总权重6.25%),33个三级指标。
3.2.4 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水平占考评全总5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在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水平,考评体系以应用为本,因此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四大考评指标中占比重最大。包括3个二级指标:企业通用系统(60分,占总权重30%)、专用系统(30,占总权重15%)、系统集成水平(10分,占总权重5%)。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设置三级指标。另外,企业可根据应用系统的战略性、重要性设置某一应用系统专用的详细考评指标,即四级指标。本考评系统以煤炭行业为例,列出了13个三级指标,5个四级指标。
3.3 考评体系运转保障
面对信息化建设日趋重要的大型煤炭企业,从战略层面,探索并深化信息化绩效和管理水平的精益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运行监管和效能监察,已非常重要。
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体系来保障。
(2)企业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组织考评,形成统一的、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
(3)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现状,数据采集要真实准确。
(4)评价办法公开,评价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正。
(5)考评方式要科学。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SME
Du Feng
(Guangzhou Water Company,Guangzhou510310,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alysis of the SME informatiza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ME,made useful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provide a referenc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SM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波折,也有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行业门类跨度大,高端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有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文字处理和账目统计,OA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办公和人事信息统计,网络主要用于共享数据和信息,生产控制建设既不完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进程发展较快。有资料表明,已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二)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系统整合率较低。从已经实施了信息化的企业情况来看,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情况较好,但对调度系统、流程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整合率较低。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深入影响,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人事也逐渐提高,对信息带给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利润增长是有目共睹。虽然总体认识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大不一样,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盲点。有点认识较为肤浅,认为有联网的一组计算机就是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业务系统的应用程度也千差万别。
(二)新老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不一样。近二十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新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超前,有较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在企业创立阶段就很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应用优势明显好于老企业。而老企业管理方式大多沿袭老传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采集效果差,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方面都远不如新企业理想。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应用水平低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端信息系统应用较少。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具备计算机,但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高端信息处理和协调调度方面的应用还太少。比如图档管理系统(PD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企业进销存软件、信息集成系统等应用较少,水平落后。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限制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和应用在各部门中不均衡,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基本具备计算机办公的条件,但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化投入相对薄弱。
3.产品转化度较低。许多中小企业在各个环节的系统集成上应用较为广泛,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上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信息技术转化为产品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产品转化度较低,成效不太显著。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经过上述的分析,为切实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协调沟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多方筹措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和衔接。要多方调动企业的智能资源,在市场融资、外资引进等方面聚合资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合理批评资源,高效利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重要决策,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认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一是企业管理层要更新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注重信息化建设,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然后,企业高层要协调好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统一意见,保障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力支持,避免产生矛盾,妨碍信息化进程;最后,要做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尤其是财务控制,做好实施信息化的资源铺垫。
(三)保障对信息技术部门的扶持。信息技术部门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业务部门,企业提高对信息技术部门的重视,对信息技术部门给予一定的权利,是保障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企业要合理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员,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实力。要筹措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软件等设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添上腾飞的翅膀。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障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当地政府部门要完善市场监管,规范竞争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为信息化的开展保驾护航。信息化的建设要在规范的市场体制机制环境中才能施展应有的能量,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信息化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就要相关政府部门紧跟形势要求,做好引导和扶持,以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不少的企业刚刚步入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只有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推动企业落实好信息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生产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ERP条件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关键词:建设;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M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涵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就是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创新和电子商务运营的电子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由4个部分组成:
(1)实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其中包括信息的采集、档案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
(2)电力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数据管理等。
(3)电力企业营销流程信息化,其中涵盖了销售、采购、库存等业务流程。
(4)电力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上世纪60年代电力生产过程就基本实现自动化。而发电厂、变电站也致力于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自动监测与监控方面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但电力行业因为在国民生产中的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使其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而且电力行业改革较为频繁,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提高产能一直是改革的关注点。不断的制度体制变革使得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电力行业更是缺乏统一性标准。纵观现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总结出建设存在几大结构性问题:
(1)“重硬轻软”。现在,我国电力企业还停留在大规模的基础硬件的投入阶段,信息化建设程度建设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相对而言现在网络与信息资源的利用还不够,硬件脱离软件,两者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2)系统管理软件与专业系统不能协调并且系统孤立,不能发挥整合效益。行业垄断使得电力企业将主要注意力转移,更加强调如何提高产能和如何进行安全生产上。因此,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效果仍不理想。现在,电力行业处于专业系统繁多,系统管理软件较为缺乏的局面。因此,对于生产自动化系统仍然是电力行业软件应用的主要部分,电力行业出现产、输、配、售环节监控有余,电力企业的管理决策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整个电力行业变革较多,在整个行业里电力公司的信息系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比较突出的是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影响了信息化进程。
三、信息化建设中采取的建设性对策
总的来说,采用将BPR与ERP的互动做法,将推进了电力企业的信息改革进程。
(一)BPR建设
BPR(流程优化)是实施ERP大型项目的基础,BPR将电力企业变革和信息系统建设结合,用流程优化理顺电力企业各个孤立系统之间的关系。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有利于突破信息化建设,数据信息实现共享。
电力行业进行BPR建设第一步是打破垄断,满足市场化、规范化的改革思路要求。原有流程优化符合整个行业变革需求,提升了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而且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三大结构问题。第二步再思考和重新整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力行业信息化系统现在处于分裂的局面,电力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过去电力工业各专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但各领域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在再思索阶段,应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
(二)ERP建设
ERP(电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实施方与电力企业合作,他们需要具备ERP基础知识,熟悉管理业务流程的技术人才。再是具体的选型,可以多访问几家软件公司,带着问题观摩他们的演示,在众多的电力企业中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合作者是实施ERP成功的主要方面。
而内部EPR需要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平台,这种平台可以通过组建业务骨干队伍,强跨部门、跨单位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可用以解决ERP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构建独具特色的业务流程。ERP主要宗旨是将电力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科学地计划、管理和控制,孕育现代化的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电力企业ERP的实施通常分为项目准备、业务蓝图、业务分析、系统实现、上线支持、上线准备六个阶段。项目实施最复杂也最困难的阶段是从业务分析到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蓝图。该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将项目目标明细化,进而确定基本系统的范围,从而确定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了解确认业务需求,明细电力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电力企业也可以组织现场调研,开展了业务研讨,通过对场景脚本的模拟和真实数据验证,优化ERP系统构建。
四、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建议
信息化管理能够完成传统手工管理所不能完成的事情,使管理有“法”可循,使信息实时“通”畅,使管理“快”速应变。而信息化的这些益处需要电力企业在管理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合理定位信息部门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 高职教育 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一、引言
我国在“十一五”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在当今产业升级转型的新经济形势下,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且提供了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0%。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约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主体和生力军,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容小视。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将“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作为中小企业成长预期目标之一;并提出了两个量化指标:即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4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40%。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人才现状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管理者把信息化建设仅仅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比如:打字、电子账本、收发邮件等,较少借助网络信息系统辅助企业业务决策和生产资源调度,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因而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置专职领导。有的对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够重视,因而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也制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服务伙伴难以辨识繁多的信息技术产品,无力维护信息系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信息化建设。根据浙江省对全省 506 家企业信息化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有 54.67% 的企业认为内部缺少专业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信息机构的专职人员大多只有 1 ~ 2 人,同时,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同样很严重。
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就目前来看,高职毕业生也大多择业于各地市中小企业,在浙江高职毕业生大多选择返回家乡企业就业。随着我国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职毕业生已逐步成为各地中小型企业一线技术、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势必会参与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他们是或将是企业最能接受和最快吸纳信息技术为之所用的先锋,他们对信息化的认同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会影响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为此,高职人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宜更多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
三、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工程实施主要包含:(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搭建承载企业主要业务运作信息应用系统的IT基础平台,主要有:企业内部网络构建,内网与互联网的互通。(2)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就是用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内部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岛,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B-B、B-C)等,建立企业间的互通,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互通,形成网络社区。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需要懂网络基础建设和维护的,也需要懂得信息管理技术的;此外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应用管理系统,还需要懂得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维护等各方人才,但作为中小企业要储备足如此多专业人士显然是不具可行性。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将信息化工程的网络基础平台和信息应用系统规划建设交由专业IT公司规划和建设,建成之后,再由公司内部人员管理维护。因而企业只需要少数专职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并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信息化意识和系统应用培训,而高职IT类专业毕业生则往往是专职人员首选。
同时,各地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批中小型IT企业为当地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服务,而在这些中小型IT公司中也活跃着一批高职IT类毕业生,他们主要为客户企业规划和构建企业内网,提供信息应用平台建设服务。
四、构建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注重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则通过实施一系列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综合实践项目,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我校IT类专业在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以职业岗位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群,并依据IT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构建相应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前述需求中我们看到,高职IT类毕业生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往往会承担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系统平台的构建和管理维护工作。为此我们在制定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群时,关注学生所学应与企业信息基础平台建设需要相适应,使学生能将所学应用到未来实际工作中。于是我们通过调研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管理维护的职业岗位,与企业专职人员共同分析其主要工作过程,提炼出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模板,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符的多个综合实践项目,用于学生实践。
比如:信息化IT支撑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企业内网构建,我们将其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细化工作任务内容成各个单纯的子任务,再集合几项相关性较强的子任务(比如:网络连通、DNS服务、DHCP服务、B/S结构信息系统的平台WEB服务……等),设计了“中小企业INTRANET构建管理与实施”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完成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内网结构规划、网络连通设计与实施、信息应用系统需要的网络服务和应用服务平台规划与实施。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构建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其未来专职信息化工作中较好地了解企业IT基础平台并进行管理维护和应用。
以上是IT类专业系列综合实践项目之一,学生通过完成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群的各个项目,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与中小企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群各项目紧跟企业发展及时更新,这样就使得学生专业学习与时俱进,不会与企业实际脱节。
五、结束语
高职人才是中小企业的主力军,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宣传员和推广员,高职院校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应担负起责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管理人员。高职学生的企业信息化意识的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和保证信息化深层次高水平应用,将有效完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成本,从而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战宝.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模式.《高职教育研究》 2007第4期
[2] 吴春青.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1)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基于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以信息资源作为相应的整合对象,借助系统集成的方法全面的进行相应的架构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整合,从此实现响应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应该通过对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对相应的自动化水平生产和现代化管理进行改善,通过对相应技术的改善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效益的目的。所以企业应该对相应岗位的员工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培训,使这些员工能够对相应的工作任务实现信息化方式操作,能够高效完成这些任务,从而使企业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得到提高。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2.1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企业的生产和相应的经理管理活动中,通常会用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一系列的财务信息,一系列的员工信息和相应的业务信息等多重类型的基础数据和信息,都需要作为信息资源来利用,以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果信息的获取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会造成企业的决策和决断的失误,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应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并将一系列基础数据归纳到相应的数据库中,通过合理的归纳和整合,使公司和企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决策。
2.2有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由于企业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所以信息数量和构成也比较庞大和复杂,这也使得信息的管理需求变得急切。如果将一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融合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加快信息资源的传输,有效地整合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办公室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使企业的办公灵活性得到增强,也能为后续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有助于消除以往不平衡和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工作问题和失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得到优化,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3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所以,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发展。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合理地纳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性问题,使员工责任感和岗位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不断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合理地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2.4有助于提高企业对于市场信息化发展的把握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加企业运营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能够通过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发现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所以技术应用必然会推动企业自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2.5对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发展是“变化的”发展,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指导和依靠的作用。
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实践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应的应用进行实践,能够很好很快的提升企业的自身能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为生产技术自动化发展控制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借助一系列的微电子和自动化的进程,通过对相应的软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很好的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当中的孤立状态得到改善。通过一些列的信息化融合,使企业能够在供应商、生产者和第三方服务商之间形成有力的沟通,使企业的信息交流得到合理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日常工作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内部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将相应的技术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也使企业自身能够通过相应的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的合作交流,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的信息互动,从而提升了企业内部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从而使生产的过程能够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交互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了信息层次断裂造成的误差,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
4结语
关键词:中小企业;“云计算”;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是基于计算机的,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但我们更广泛地使用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概念,使其包括教育处理循环、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1]。科学而又合理并可与未来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使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先机。据资料显示,大部分大企业已依靠了自身的人财物优势实现了基本的会计电算化,但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受限于软硬件设施及网络技术的不足,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缺乏,实施周期不确定等因素,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会计信息化进程,削弱了企业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从理论走向实际,由“云计算”所引发的一系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为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难题提供管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与应用工具。“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必将给中小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视。近年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然而,这样一个信息化潜在市场却存在极为尴尬的局面:大型企业持有巨资享用了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而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竞争劣势愈发明显。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优势体现在企业小,动力大,船小好调头。但是,其筹资能力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相比之下,小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
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但许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甚至有些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人工管理阶段,管理效率和水平都极其低下。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自身薄弱,开始注重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多的中小企业倾向于使用先进的IT技术来取代人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只有会计信息化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反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困境。
1.对信息化的认识有误区;2.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3.缺乏合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4.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5会计信息化与管理和业务的协调性与统一性不够。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殊要求,其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有别于大企业的一些特点。总结来说,满足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应具备如下特点[2]:1.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2.具有灵活的扩展性;3.具有操作简单,便于维护的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诸多困境,迫切希望找到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广大中小企业殷切期望能有这样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能在市场上根据自身需要,购买到集硬件、软件和管理于一体的各种产品和信息化服务,并能依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便捷地对这些信息化产品及服务进行整合,以便快速地构建符合本企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系统,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近两年具有超大规模、超强计算能力,超强储存能力的“计算”蓬勃兴起,更是让中小企业信息化如遇知音,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之渴。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的取向:“云计算”
基于“云计算”的管理系统将成为下一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云计算”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助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其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内容。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采用外包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3]。
随着多核处理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宽带互联网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近几年IT界出现的新概念,IBM公司于2007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此后“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推出的“云计算”规范,“云计算”被定义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方便地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程序以及服务)的公共集。这些资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同时最小化管理成本或服务供应商的干涉。
2012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附录部分中,对“云计算”是这样定义的:“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概念。在用户看来,“云计算”系统将各种数据通过网络保存到远端的云存储平台上,同时,“云计算”系统也将处理数据的服务程序通过远程的大规模“云计算”处理平台进行,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定制或租用的方式使用基于Web的软件来完成所需的工作。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资源(硬件、软件和服务)被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计算资源。
在“云计算”应用环境下,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而不是存储在本地计算机内,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而不是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中心的正常运作,为用户提供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和足够强的计算能力;而用户只需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方便快捷地使用数据和服务,实现低配置设备享受高性能的计算和应用服务。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上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的组合,以网页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技术。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云计算”产业的开发和应用中,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转移到“云计算”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中小企业快速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可能。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云计算”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助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它作为一种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和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灵活性的有效途径,最近得到了更多企业的关注和长足发展的动力。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其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内容。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采用外包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云计算”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成本、管理、实效等优势上。
三、推进“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的思路
云会计可定义为基于互联网,向企业提供有关会计核算、管理及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未来,会计这样一种职能也许会像IT技术一样,外包给外部专业化的公司运行,比如会计事务所、财务公司。企业把整个财务流程切割成很多段,而只把其中的一段(即某一个业务流程)或某几段给外包公司来做,这样能精简人员,使公司更有效率。这对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绝对吸引力。
对于提供软件服务者来说,云会计服务的建设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会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如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器、网络存储、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等,软件服务提供商只需关心在互联网上能否提供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组件,租用组件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性价比是否合理,能否可靠地支持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等会计信息化服务,其中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和会计报表处理等是企业会计信息化最核心的服务。因而,利用“云计算”技术建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是云会计。
对企业来讲,其根本目的是想获得软件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自己的满意度,而相应的服务是由谁提供,经过何种步骤完成的,是无须关心的,而只需为自己享受的服务付费。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云会计是基于互联网提供并为之付费的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服务,这些服务从形式上应是集成的、单点登录的。虽然云会计是虚拟的,但对企业来说是透明的,云会计给予企业的感觉与建于本部门、本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是一致的。这种形式是更为广义的云会计。
四、“云计算”发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在会计领域有着不容忽略的应用价值,如云报销、云存货管理等,但是“云计算”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却十分缓慢。
“云计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问题。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会计信息化“云计算”平台才刚刚起步。我国大约有85%的公司不敢将公司内的会计和经济数据放在“公共云”上,主要是考虑会计和经济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的安全性和消除公司对“云计算”隐患的担忧,还有待于“云计算”系统的不断完善。此外,云平台建设的技术与资金起点较高,研发的风险较大,开发周期较长,也是制约“云计算”在会计领域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云计算”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人才等主要问题。但是“云计算”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George H. Bodna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M].8th ed, Prentice Hall Inc. , 2001.
关键词: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8-02
1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背景研究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两层主要含义,
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
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和国家信息产业化的战略发展保持一致性。
1.1 外部背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工业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战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能力。
1.2 内部背景
生产和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的核心系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用于决策和生产企业相关的信息支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以确保正常,有序运行稳定和安全运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合同。
企业标准是桥,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生产质量。
从工业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来看,以产销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战略,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工业企业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功能分析
以某厂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功能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2.1.1 统一布局,规范管理功能
一个健全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支撑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往返渠道,还能保障各生产单位子系统的信息通畅,信息资源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产销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的共享。
2.1.2 全面收集,精准反馈功能
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应该能全面收集各种内外部信息,最终使管理层面能够、全面地了解及时反馈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生产的问题,尤其是突发应急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2.1.3 系统设计,减少成本功能
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的成本。
2.1.4 提前预知,优化库存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在保证必要供给保障的前提下,能够给出库存的合理范围,最大化减少资金的占用率。
2.1.5 系列优化,合理生产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销售合同,可以制定出较为清晰合理、完整精准的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时间和生产计划中,更是交货期由按月提升到按周,使得企业的服务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2 企业产销信息化需求分析
销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企业中的一切生产和管理都要围绕合同执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材料是合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时,按照客户需求,将销售订单具体要求分解成生产任务,最终形成项目管理。
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中,按照质量规范,发出产品信息要求,跟踪监督产品形成,并最终在生产任务完成。
在整个生产项目管理环节中,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精准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为下一个生产任务的及时交付做好准备。
技术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对信息不正常的物料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处理时间根据检验项目有一定的要求,对超过要求时间未及时处理的提出警告,并要求说明原因。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料周转,从而加快工序间的物料周转。上工序产出的表面判定合格的产品,可以在不入下工序的原料库的情况下,通过预排计划,直接进入下工序机组进行生产,缩短生产库存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机组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执行,对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完全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信息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管理人员能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减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影响合同的执行兑现。
2.3 企业信息化优劣分析
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跨越式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基础环境入手,打好根基,才能做到与企业战略融合共进,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铺好路、领好路。
根据企业跨地区的特点,认真从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的内部网络建设入手,做好设备配备,网络优化等工作,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一举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模式的进化。
3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保障
3.1 人才保障
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还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工业企业拥有强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队伍。
3.2 评级考核保障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和考核模型,但是在企业内部,应该有意识地对信息化建设前后的一些可比数据进行采集,结合实际做一些评估,并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实施绩效、业务绩效等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考评,以进一步激发集团高层和员工对信息化的信心。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以及评估,首先要分析大型工业企业当前业务能力,其次要分析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分析就是指要对工业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业务特征和工业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作的模式,探索通过产销系统信息化改进生产问题的方法。
3.3 组织管理保障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对行业业务规范进行主导,使其可以面向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改革。
4 结 语
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企业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并不意味着工业企业简单地提升和改进技术手段,工业企业必须用自己的管理和行业特点,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与信息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造相结合,只有做好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健全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明确企业自身每一个核心部门实施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因素,实现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利,张俊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2015(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