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工作方向

生物科学工作方向

时间:2023-08-17 18:0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工作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工作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发展路径;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生物科学这一门学科是融合了化学、物理、数学三大理科的一个重要学科,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也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其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

响。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物教学工作,将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愈来愈快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却仍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生物教学工作和生物教学理念的革新,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重要的课题了。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给了生物教学工作一定的助推力,但在应试教育的长久影响下,生物教学工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必须重视起这一门学科。这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关键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提高教师对课标的认知程度

课标在教师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对于生物专业来说,让生物教师更为清楚地认识课标更是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路径的选择工作中的根本性举措。在培养生物教师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课标,对教学的方向进行深刻的解析,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添加一个专门提高教师对课标认知的教学项目,让教师对课标的认知程度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保证教学工作在正确化、规范化的教学方向下进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落实校本科研工作

校本科研工作是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生物教师的培养项目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生物学科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生物学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更是极高

的。校本科研的推行,是使生物教师从理论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部分学校在推行校本科研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让校本科研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不注重校本科研工作,对校本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行干预,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校本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校方在推行校本科研模式的时候,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科研工作条

例,给参与科研的教师一定的科研空间和科研时间,使校本科研工作有理有据,以便于校方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师自身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科研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校方不应过多地干预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教师在科研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分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整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把生物学教学工作与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升华教学质量为目标,让教学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注重生物课堂的多元化转变

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体现在教师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也是生物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生物学术专题报告、生物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生物教学现场指导、现场讲座、专业指导、专家回访、专家调研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鼓励专业人员、生物教师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有针对性地转变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

4.完善评价机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往往来源于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政策和导向。因而,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结合新课程改革政策和当地相关教育改革进程,扩充生

物教师队伍,遵循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合理配置教师,把教师自评与他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建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支持生物教师突破传统和常规的教学方式,并寻求获取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最终成为创新型教育。

参考文献:

[1]武林芝.反思性教学下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肖尊安,张崇浩,方瑾.当前中学生物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要求初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6).

第2篇

1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对比来说,实践教学是存在独立系统化教学活动的统一名称。所以,两者是有关联性的辩证统一体系,也是各自独立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思想认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构建合理的思维方法,短期内这种理论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今很多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及植物学野外实习等。在实践教学初级阶段,实验教学被各种外界因素所限制,总体的实行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原因主要是实践体系的内容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其内容比较简单,设计综合性较高的实验几乎不存在,手段和方法不能及时进行创新。大势下整体性比较低,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

2培养人才必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基本工作是针对基层,部分同学成为中学的生物老师,部分同学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师工作,部分同学在相关单位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颠覆过去重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水准,进一步为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提供完备的基础硬件设施设备,改变以往的教学重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质综合性人才作为最高目标。

3优化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开展实验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设置实验项目,改善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改革,结合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构建以提升职业水平为中心思想,将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作为主体的教学系统,保证符合学科的特点和系统化。

3.1建立多模块、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融合现代化的生命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各阶段学习过程中。例如,“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两者间设置理论突出的内容。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符合性高,转到专业阶段学习中,难度综合性提升,导致实践和理论二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还可以合理结合,树立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体系。

3.2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学校构建从基础实验教学(实验性的目的)、专业实验教学(设计和综合实验)、综合练习科研训练的系统化流程,不同的层次阶段合理地把理论、技术研究、科学创新思想结合到一起,建设不同程序的实验体系,体系中加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将人才培养落实到每节实践课程中。在安排课程内容时,用科学手段将系统化的实验项目链接到一起,提升先进科学和传统实验的连接性。

3.3学研结合,学产结合最大化应用科研工作的优点,与相关的工作单位和生物研究企业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平台,进行合理的科研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国家先进的技术研究实验,充分地将课堂内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中,将科研和技术开发有效地融合到一起。

4具体方法

4.1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建立和理论知识不同的课程内容。开设动物学野外实习、植物学野外实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及开设动物学实验等课程。课程安排时,考虑不同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尽可能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似内容。

4.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该模块应用中需要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论内容和实验基础后,根据过去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原有的实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水平。在该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实验”“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实验”“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等内容。其中,现代生物技术试验具体包括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DNA重组技术、异原蛋白在微生物中的表达、发酵工程、分离提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及活性检测技术,生物产品的分离内容包括在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物体不同的排泄物中提取产物,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实验包括将农产品加工成饮料、饲料及具有价值的产品。

4.3探索与设计型实验模块该模块是为了充分融合科学研究生产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和具体单位企业配合展开工作,构建实际的应用平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根据平台开展活动。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借助自由的实践选择平台进行实习,选择相应课题后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实践,实践结束后可以相互交流,提交实践的总结资料。

第3篇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学习的脉络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等,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但是今天,这两门学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与分子生物学一起发展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课改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构成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开始之初就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脉络。而生物学科学习的方向可结合生命系统板块的教学展开,即紧贴课本有拓展知识范围。

二、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使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课本的设置也体现这样的亮点,模型构建、归纳演绎法、假说推理法、数理统计、原来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纷纷引入中学课本。

前沿知识纷纷引入中学课本,课堂上接触的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发展,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还能了解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无限接近,不断修正,自然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三、让生物课程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科学素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为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生物科学前沿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的更新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发展的关系,更好的把握教学

第4篇

关键词:新建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4-02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成背景多样、本科办学时间短等原因,在办学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如何保持原有优势专业、发展新专业、合理布局专业,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其前身大多为师范专科学校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合并、升本、转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其办学规模逐步缩小,逐渐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本文结合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对师范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生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高考录取以学生填报志愿为依据,按分数高低,公正、公平录取学生,但在录取过程中本专业填报的第一志愿的人数往往不足,需通过招收服从志愿的考生来完成招生指标。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很难考虑考生生源地的问题。另外,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苏南部分市、县学生填报志愿时,形成扎堆现象。最多一年中同一专业来自同一生源地的学生多达15人。学生应聘教师岗位时,绝大多数市、县设置生源地限制及学校限制,使学生应聘时竞争十分激烈,有的市、县出现几十个学生应聘一个岗位的情况,来自连续几年不招聘生物师资生源地的学生,甚至连应聘的机会也无法获得。

2.学生个人原因

(1)专业思想不稳定。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特别是填报服从志愿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虽有部分学生转变观念,立志从事生物基础教育事业,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放弃应聘教师岗位的机会。即使是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也有少数由于家庭的影响、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作出另外的选择。

(2)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愿回生源地应聘,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苏南地区市、县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错失就业良机。

(3)缺乏就业竞争力。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在技能上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技能的训练要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才能得以掌握。部分学生对这些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偏少,且不能进行持久的练习,在应聘时处于劣势。另外,每个学校对技能训练的要求和侧重点都不同,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及课时安排上有所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3.生物教师需求量甚微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生物师资,随着中学生入学数量减少、中学合并等原因,中学生物教师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另外,生物学科在中学是一门不太被重视的副科,招聘人数极其有限,有些市、县连续几年不招,即使有招聘,绝大多数市、县只招1~2位。在应聘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一般允许学生参加2~3年的考试,许多学生不急于就业,待家复习,争取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应聘工作,使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大打折扣。

4.生物师资来源多元化

自教师岗位公开择优应聘后,博士生、硕士生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进入中学生物师资队伍,导致师范生竞争压力空前增大。有些地方的星级高中只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部分地方教育系统“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学校研究生所要达到的比例。高学历人群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使部分师范生失去了宝贵的应聘机会。

二、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我院2009届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共有30位学生,来自江苏省20个市、县,共有14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6.7%,其中8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3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3.3%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201 1届共有39位学生,有16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1%,其中7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6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9%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从录取教师比例来看,处在同类学校同专业较前的排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源分布较广,参与应聘教师岗位的概率增加,二是两届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较扎实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教育教学等技能。

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中学生物学师资的培养主途径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社会的需求,在对待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上,不能仅统计就业率,更应注重应聘教师岗位的就业率,这关系到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应避免就业统计中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其统计方式也可适当放宽年限至两年。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教育事业,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去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偏远地区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从2007年开始,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的初中生物师资为主要目标,并能承担高中生物学或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师范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已逐步完善,培养方案的调整为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保障。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明确课程群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的关系。低年级实行基础平台教育,体现宽口径、厚生物基础的特色;高年级分模块教育,通过方向课程,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从2008年开始,设置7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中两门与小学科学课程相关,学生根据所在生源地近几年的师资应聘情况及个人爱好,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另外,还设置了适应未来生物学相关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近年来先后设置了生化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环境与园林等方向,实行分流式培养。二是实施“分层次,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四层次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建立了“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将短学期作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营造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空间。

3.多途径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一是狠抓学生的说课、上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利用本专业毕业生中生物骨干教师多的优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切身感受中小学的真实生活,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借助师范生说课比赛、生物技能大赛,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4.传帮带教,增强自信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46-03

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作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我校,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2]。特色专业是高校的一面旗帜,特色专业建设也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的特色专业可以概括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5]。因此,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同时坚持“科学、创新、示范”的建设原则,不断增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校、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校、院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院专业设置概况

我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具有基础性强、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更是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理、工、医紧密结合,促使理工学科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并与机械、电子、材料、医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我院于2005年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又增加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学生300余名。

二、我院特色专业建设优势

我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西医类独立学院,医学专业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一特色优势为我院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医学相关专业医药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省开设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二本及三本院校,如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专业大多是涉农方向,而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还不多,这就为我院建设医学特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另外,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均为省级特色专业,这些经验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发展规划和准确定位,同时兼顾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等原则[6],我院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已有的医学专业优势,办出医学特色,使我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我院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1.构建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5]。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改革课程和时间教学体系,构建了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凸显生物科学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程。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列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多设置医药相关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等。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优质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体现生物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办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医药特色。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将专业基础课分成医学基础、电子学基础和医学仪器三大部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打破不同学科课程间的壁垒,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相互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方法与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启发、讨论式教学。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络教育。新乡医学院和我省多数高校都已经加大了网络示范课程的建设力度,一批精品课程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正在通过网络为广大学生服务。借此平台,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极大提高,师生互动沟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解惑答疑之余探讨科研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因此,我校、院也于今年启动了网络示范课程建设,课程平台已搭建完成,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也已上传网络供师生共享,如细胞工程网络示范课程,有效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特色专业建设。(2)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强是我院各专业的典型特点,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我院专业建设的主要特色。第一,强化实验室教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和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为基础,设立科技活动小组,尝试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同时举办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第三,不断加强、扩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如:加强我院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野外经济动植物实习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金工实习及与“驼人集团”的合作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作为三本院校,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始终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把“满足学生考研、就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品质和创新意识,构建“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聘任和引进方面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方面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向特色专业侧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院充分利用新乡医学院的优良师资和各种有利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面也成为能工巧匠,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培育高校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而且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7]。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校应以自身专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配置,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三全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47-49.

[2]龙石银,曹朝晖,田英,等.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03-905.

[3]龙石银,张彩平,乔新惠,等.医药特色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31.

[4]刘德胜,张树平,代现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79-81.

[5]王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6-28.

[6]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29-332.

[7]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32-25.

第6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率很难达到50%,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三、结语

第7篇

2.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本文以科研实践模式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1,2]。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2]。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2,3]。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4]。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4,5]。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5,6]。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W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9]。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严明理,刘丽莉.生物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7):147-148.

[3]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206-208.

[4]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5,(7):45-48.

[5]姜勇.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68-169.

[6]王雪琴,谭晓蓉,张璐,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3-214.

[7]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04-606.

第8篇

简历是求职应聘的第一道门槛,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是简历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简历模板,以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简历模板一:郜XX(女,24岁,本科学历,1年以下工作经验)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

参加工作时间: 2009-07

身高: 167

现居住地: 石家庄市

户口所在地: 石家庄市

联系电话:0311-86666666

--------------------------------------------------------------------------------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期望工作地点: 石家庄市,北京市,廊坊市,保定市

期望从事行业: 制药/生物工程

期望从事职业: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医药研发/化学制剂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环保技术,化工技术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期望月薪: 1000元-1999元 (税前)

--------------------------------------------------------------------------------

教育经历

毕业学校: 武汉工业学院

间: 2005-09至 2009-06

业: 生物科学,技术

历: 本科

专业描述: 生物科学技术学科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学科性质定位于工科,该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

--------------------------------------------------------------------------------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武汉各大药厂,发酵厂

职位名称: 实习生 工作时间 : 2008-04至2008-06

工作描述: 2008年4月-2008年6月,先后在武汉长航制剂中心、武汉康乐制药厂、湖北蓝孚制剂厂、光明牛奶厂、雪花啤酒厂等单位实习,把生物药物制剂、发酵等有关工艺流程更好地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取得实习优秀成绩

--------------------------------------------------------------------------------

自我评价

诚信敬业,责任心强,勇于创新,团队意识强;具有高度的进取心,做事细致,善始善终;善于钻研学习,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不畏困难,有坚定的毅力

迎接挑战,共享成功!

大学生简历模板二:姓名: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毕业学校: XXXX大学

出生年月: 1983年1月7日

毕业时间: 2013年

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政治面貌: 团员

身高: 169cm

健康状况: 良好

生源地: 广东

移动电话: ***********

英语等级: 熟练

其它外语及掌握程度:

计算机能力

1.熟悉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能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件如World、Excel、PowerPoint等;

2.熟练掌握C/C++语言编程,能熟练应用相关工具Turbo

C 2.0、Visual C++ 6.0a进行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3.熟悉SQL语言,熟悉SQL

Server2000数据库,能熟练应用C++ Builder 6.0和SQL Server2000构建C/S结构数据库系统,有数据库系统设计方面的应用程序开发经验;

4.熟悉软件工程思想,了解网络原理知识并熟悉网络协议TCP/IP协议;

5.对计算机硬件有相当的了解,可以独立完成机子的装拆和维修,及系统的安装;

能解决一般的软件、硬件问题。

个人爱好: 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等。

获奖及成果

第X届“挑战杯”XX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2010年校数学竞赛3等奖

社会活动(包括个人任职情况)

1.从2010年9月至今,担任XXXX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09级X班生活委员,兼本班团支部书记,成功协调和组织班内同学开展各项集体活动,有效促进了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并成功组织班内同学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协助辅导员老师成功开展学生工作,组织班内同学参加党校学习,协助年级分团委、年级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等。

2.在2011年4月到2011年6月期间,参加了第X届“挑战杯”XX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团队中负责市场营销部分,并在XX市内进行了相关的市场调查。

3.2011年在LG公司有一段时间的电脑销售实践;

4.2011年暑假期间,当过XXXX市联想电脑销售代表.

本人就业意向:生物医学工程类、计算机类

其它:

大学生简历模板三:姓 名: 王先生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8年3月1日

身 高: 176cm

体 重: 60kg

职 称: 初级职称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籍: 江苏宿迁

现所在地: 江苏宿迁

毕业学校: 盐城工学院

教育程度: 本科

专业名称: 工程管理

毕业年份: 2010年

自我评价/职业目标

自我评价: 工作责任心强,上进心强,不怕吃苦,力求把工作做的更好

职业目标: 一两年之内要具备工程技术负责人的能力,然后再决定以后的方向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意向岗位: 施工员

工民建

意向职位: 施工员

技术员

工作地区: 江苏 ; 待遇要求: 4000~5999 元/月 ,需要提供住房

到岗时间: 三周内

其他要求: 食宿加社保

工作经验

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民营企业

担任职位: 施工副科长 2010年7月 - 2012年1月

工作职责: 担任施工副科长,负责工程施工放线,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等工作

离职原因: 离家太远

中铁建二十二局哈建集团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国有企业

担任职位: 测量员 2009年7月 - 2009年9月

工作职责: 在中铁建二十二局哈建集团宿迁市黄河三号桥改造工程项目部,担任测量员

离职原因: 暑期实习

宿迁华夏建筑公司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民营企业

担任职位: 技术员 2012年1月 - 2012年5月

工作职责: 在运河文化城做技术员

离职原因: 希望能到一家管理成熟的单位工作

教育背景

盐城工学院 | 工程管理 2006年9月 - 2010年7月 本科

语言/技能

语言能力: 英语 四级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土建施工技术: 熟悉土建及粗装修方面的图纸,能够熟练应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具备CAD、office、新中大等办公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施工放线,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等工作了解广联达计价软件,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18762188035

电子邮件:

QQ(MSN): 791389311

个人网站:

邮政编码: 223800

第9篇

刘晓晴,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1998年赴德国Tuebingen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02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分子水平酶的活性调控机理;2002年11月回国后继续从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方向的研究工作,担任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嗜热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期间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照顾家庭,现在又要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任务。借用刘晓晴近期的研究方向来做比喻,她真的是凭着自己的一腔“嗜热”激情,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各种艰辛只有她自己知晓。

科研篇 嗜热激情点亮科研前路

进入管理岗位之前,刘晓晴长期从事生物科学与教研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极端环境酶的研究和利用、利用化学酶法探究药物合成的新途径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的工作都是以嗜热菌的研究为介质的。

嗜热菌,顾名思义是依赖于高温而生存的微生物,又称高温细菌。它是一类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围区域、温泉、工厂高温废水排放区等。近30年来,这一类微生物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和兴趣。特别是在水的沸点和沸点以上温度条件下能生活的细菌被发现后,更促进了对嗜热微生物的研究。

据刘晓晴介绍,来源于嗜热菌的蛋白酶由于其在高温条件下仍具有水解蛋白质的功能,使得在造纸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培养多数天然嗜热菌的条件比较苛刻,其生长速度极其缓慢,酶产量低而且酶的活性也较低,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应用,制约了它的广泛发展。近些年来,随着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嗜热菌酶的基因转移到普通宿主菌中,在温和的条件下生产嗜热菌酶,从而为大量制备嗜热菌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嗜热菌酶的结构、功能、耐热机制等基础方面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锁定嗜热菌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刘晓晴逐渐形成了三方面研究内容。

首先,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中,刘晓晴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上,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和铁硫簇合成途径中的蛋白复合体为研究对象,从酶动力学和酶结构两方面来探讨酶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其次,在极端环境酶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她和她所带领的团队以嗜热蛋白酶的研究为基础,力求解析极端酶的嗜热机理,结构与功能关系,发掘新型极端酶和利用基因改造技术从而获得突变酶。

三是因为化学酶法合成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药物,利用酶的催化活性在体外可以针对性地合成特定的化合物,所以,刘晓晴及其团队希望用这种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化学酶法,作为合成先导化合物的策略,用于探究药物合成的新途径。这项工作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李书明教授一直合作。

据统计,近期由刘晓晴担任项目支持人的项目共5项,包括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来自北京市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等项目。研究内容囊括了对多酶复合体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嗜热菌蛋白酶的结构功能及其热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嗜热菌铁硫簇SUF合成途径的研究等,大部分已有成果,广获业界好评。在此期间培养了十多名研究生,有的转为博士继续学习,有的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教学管理篇 教研管理两相长

如果说教学与科研为“双肩”,那么,管理和教研又为“两栖”。事实上,无论是教学与科研,还是管理与教研,无非就是能力的使用和贯通。这句话,放到刘晓晴身上再合适不过。除了一直以来担当的科研工作者之外,她还有另外两重重要的身份,即园丁育人及管理人才。而无论做什么,她都能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丰富学识和缜密的思维,放到哪里,哪里都能“生根”、“开花”。

在教书育人方面,刘晓晴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种幸福,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事。她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对本科教育颇有心得:“本科教育真的是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要用一颗爱学生的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得到,而快乐学习是他们获得进步的源泉。”正因为用心去工作,近年来,刘晓晴在教学领域获得了诸多成绩:2007年获得师德先进个人;由她负责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校级精品课程经市教委严格审批,获评为2010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敢于创新、注重交流”成为她教学生涯中的亮点:由她负责的生物化学课程2006年首先开始双语授课;从2005年开始申请负责德国DAAD资助的交流学生互换项目,其中,首师大生科院与德国图宾根大学生化所交流互换已进行6年,截至目前已有中德双方各20名学生在对方的学校进行学习。

第10篇

【摘 要】适应新课标对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改革高师《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解决《分子生物学》枯燥难学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使培养出来的本科师范生更好适应中学生物教学。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1-02

作者简介:张振霞,女,博士,副教授,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郑玉忠,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国家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10]15号生物科学专业”(编号:TS12367)和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学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创立与实践”(编号:BKYB2011065)的研究成果。

《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生命科学中公认的核心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使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且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也成为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讲述的是微观世界和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其内容结构抽象,很难理解及掌握。因此,《分子生物学》是学生公认的难学科目,学生们对该课总是怀有畏学心理;另一方面,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能力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高师生物学专业教学模式却与中学生物学新体系脱节,大多数教学方式多侧重于研究教师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所以,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为了适应新课标对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使培养出来的本科师范生更好适应中学生物教学,而对高师《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

一、调整课程内容,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削枝强干,精简内容,克服各教学环节求全的弊端。面对分子生物学抽象众多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师需帮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对课程的框架结构内容以及交叉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重点并解决难点。

1.熟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包括: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等。目前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是对核酸中所包含信息的研究与应用,所以该课程又称为核酸分子生物学。

2.把握分子生物学的中心线索。通过中心法则来构建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核酸及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来源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成就了遗传信息的精确表达;以此让学生宏观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掌握课程的精髓。

3.理解分子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学科是分子生物学的先修课程,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其分子机制是由分子生物学来加以阐述的。教师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素质,对学生在学科交叉知识点中的疑惑加以阐述。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改革教学模式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即授人以渔。单纯的灌输,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比如,讲到RNA转录时,提出问题:为什么RNA聚合酶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转录起点?再如讲到蛋白质运转机制时,提问:新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知道它该去的地方,从而形成膜蛋白、胞质蛋白以及不同细胞器官的蛋白,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解析,获得答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

2.学生自主总结课堂内容。分子生物学课程讲述的是微观世界和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其内容结构抽象,很难理解及掌握。由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连续讲3 个学时,讲得再好,在被动的状态下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详细说明,而对次要的和易懂的部分只做简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利用课堂最后十分钟,让学生整理和总结一下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如,第二章“染色体与 DNA”,由于染色体与 DNA 结构部分是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里学过的内容,所以只做简单的回顾,重点放在DNA的复制,对复制的引发到终止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和总结参与DNA 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及其作用。就原核生物而言,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达16个之多,学生在听课当中不一定都能记得住。因此,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来整理和总结所学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3.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和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预习课程时处处寻找问题,而复习课程内容时又不断地回答问题,加之学生的听讲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灵活随机性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一系列的提问、讨论、释疑、小结、复习中完成,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

4.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以6~8人为单位,拟定题目,自己查阅文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转基因安全性、疾病与健康、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学生讲述,同学和教师进行评述,既实现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又使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宽、科研思路有所清晰、自主学习意识有所提高,每位学生可以充分地互动,有利于学生学术素养、 团队合作精神及交流沟通的技能的提高。

三、革新教学内容

1.学习最新成果。适当补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分子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内容,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最新科学发现、科研进展、最新科研技术、最新时讯时事等。如端粒和人类寿命、生物芯片、R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生命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联系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讲授过程中经常恰当的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不失科学性的实例和生活常识的例子,如HIV的治疗和预防、SARS的确诊方法、试管婴儿、亲子鉴定等。教会学生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或科学领域的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分子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逐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在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能创造出形、光、声、色等视听信息和教育信息,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水平使分散的注意转向集中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使一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感性的认识等优点, 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一张嘴”的枯燥和抽象。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慧.高等师范教育:近30年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90-93.

[2]张振霞,郑玉忠. PBL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时代教育,2009,(1):108.

第11篇

1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弊端

生物科学作为社会自然基础学科,在物种研究、自然变化发展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恰恰是在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然而,数十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仍然沿用过去传统呆板的授课方式,教师仍然是课程授课的主导者,仍然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突出某些陈旧的授课要点,对学生灌输一些既定的长久不变的生物学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交流的互动性。即使有一些教师能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也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其传授形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趣味性,也违背了教书育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目的。

以上分析的传统生物教学工作的弊端,越来越限制了生物教学工作的发展,而多媒体的出现恰恰给生物教学带来寻找新发展变革的研究方向。

2 高中生物教学在多媒体时代面临的新变革

2.1 多媒体时代更加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

多媒体设备的出现,更加突出日常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课程传授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述DNA结构、基因配对的章节时,如果仍然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得筋疲力尽,而许多学生很可能仍然不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观看讲述DNA结构的科普栏目、制作DNA三维模型图等方法,透过直观的图像画面更加深刻地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结构,以及基因的配对方法和配对过程。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让课堂变得枯燥,反而增加了知识传授的趣味性,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知识的传授效率。

2.2 多媒体时代更加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产物,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一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强大的人机交互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图像直观、构图简洁的优点,教师必须制作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不仅需要掌握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生物课程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编辑制作成大量的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文件。这对生物学教师队伍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生物学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工具,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2.3 多媒体时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在大大提高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多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了授课时间,过去一个学年的教学工作现在可能一个学期就完成了。在过去,细胞的分裂、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DNA的复制等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细细讲述,而现在多媒体的出现为这些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当学生在观看生物学教学视频、动画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吸收课本之外的其他生物学知识。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大、节奏速度快,很容易造成专业知识重难点不清晰、知识结构层次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加严格、更加苛刻的要求,学生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授课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3 新变革时期,教学工作发展新思路

3.1 以学生为主导,制作多媒体生物学课件

多媒体时代的教学工作,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方式,一个精致的课件可以带领学生领略到更多的自然生物中的奥秘。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的重心和中心,强调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识探索性,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制作质量精美、视觉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可以制作能够和学生互动的课件,学生可以通过鼠标一步步点击课件上的按钮提示来完成光合作用的整个流程。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方式,既减少了教师的授课辅导,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3.2 注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各种技术优势,并不能否认和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教师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视频的讲课方式,忽略了传统板书授课对知识可以起到的提纲挈领的作用,逐渐被多媒体所奴役,失去了对多媒体的控制作用。教师必须意识到多媒体虽然优势明显、作用巨大,但它在任何时候永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还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生物课程讲授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需要通过板书将这一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罗列到黑板上,让学生对这一章节有个大体框架上的了解,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专门的某一个重要知识点做深入细致的讲解。只有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生物教学工作才不至于走错方向。

4 结语

总之,新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实现了高中生物传统教学的很多设想,为生物教学和学习过程变得更津津有味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想在生物课程教学领域不落后,要想生物人才培养不凋零,就必须结合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来发展和变革生物教学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学思想进行改造与创新,同时结合当前最新的教学工具、教学理念,才能为生物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推进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建辉.浅谈生物学科和多媒体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科研训练加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45-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2007年,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核心学科,其实验技术归于生物技术类,生物技术成为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主导产业逐渐渗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科技创新能力,而教育创新必须强化实践教学[2]。这就要求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需认真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和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着力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探讨了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多个角度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医学生物科学交叉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

1.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21世纪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对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能力、优化体系、提高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构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现有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学科、教研室沟通协调,建立三个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即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体现在实验课程中。本教研室针对所任教的课程群,主要建立分子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针对这部分综合实验课程,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二年级完成理论验证实验、基本型实验,保证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大学三年级上完成探索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学三年级下完成创新型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使培养方案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构建了独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原有的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实验课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实验课程体系。覆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优化与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三个专业领域。在第一部分实验课同时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内容。主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不同实验进行整合。如怎样在体外获得神经生长因子为例,把聚合酶链反应,基因重组、基因导入、发酵罐培养、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性质测定等实验串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后续开设了“探索性实验”,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博士学位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以指导教师在研科研项目为依托,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原则,择优遴选项目予以立项,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神经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二、改革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均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1.实施实验室小班授课。边讲边做,使教学由原来的形式简单、内容枯燥变为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对知识点的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2.PBL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开放实验室,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把以前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并运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将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参与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课题讨论和操作中,提高了生物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和辅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锻炼学生论文撰写能力。

4.转变考试内容和方式,建立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占20%,期末进行占30%比重的实际操作综合能力考核和比重占50%的试卷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

5.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使实验教学更直观,本课程所有实验操作全程录像,制作成网络格式课件。本课件在安徽省第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

6.综合性实验教材建设和应用。在开设这些实验课程中,我们深感实验指导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国内还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适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实用的实验指导教材,所以我们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学生和初学者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06年12月,学校出版)和《生物技术实验指导》(2008年8月,学校出版)。目前仍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实验指导》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材。

三、加强科研训练

本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水平的目的。将探索性实验列为必修课程,通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自主选择并分组,采用“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中寻找有关原理作为实验设计依据,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和仪器设备,自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并撰写科研论文,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使实验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全系60%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突出,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较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没有创新性师资,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提高了教师素质要求,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其次,由于教学方法、手段涉及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类似于PBL教学模式,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背景,我们一方面在遴选教师时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一方面不断送出去培养,并且考虑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基础,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4],因此鼓励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拓展知识面;再次,针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择优选择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小班授课环境,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在宏观上对生物技术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几门课程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内容,并拓展到研究生和药学、药检专业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强,更符合社会需要。从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表中反映出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评价,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杜,2001.

[2]刘莹,马丹丹,李娜,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3]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

[4]朱妮娜.略论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NO:2012jyxm302);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NO:2012zy048);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jyxm1147,132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