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时间:2023-08-17 18:0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计算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创新

随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这些趋势都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新课改趋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专家学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进行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是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候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阅读相关文章查找相关资料,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杨鑫.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2]杨雯.语文学科中的创新教学尝试点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和推广的态势迅猛,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促进农村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堂效果越好。这就让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成搞花架子,让语文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整合应该让广大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学生方面,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受经济条件制约学生宿舍基本没有电脑。虽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是课堂之外,学生真正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多。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二、面对现状,促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一)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内容。比如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能力普遍较差,在学生高一学习必修一文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弄一个古文阅读微课,可以介绍一些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和实词的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古文的翻译方法等,先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古文的学习方向。微课在高考复习中应用更多,高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制作高考复习内容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内展示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古诗鉴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微课,比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等。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就能掌握古诗阅读、欣赏的方法,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分数。

(二)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网络,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满足学生的无限信息需求。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的处理语文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校园网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地点。校园网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中得到了共享,教材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打破了语文教师对知识的霸权地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步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课外内容,丰富知识,拓展能力。

但是对于农村高中学校而言,建设校园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技术上的不足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深度合作,以及语文学科老师间的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由信息技术老师设计校园网程序,各个集备组语文老师负责上传不同年级教案和学习资料,供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三、通过创建QQ群等手段进行网上及时辅导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肯定,自主、合作的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QQ群创建用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难题,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感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老师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微课、校园网、班级QQ群都很好的促进了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环境灵活变动,将来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绪常 龚明斌《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创新教育 教学思路

1、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思路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反复强调,要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的学科。笔者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才算是走在了科学正确的轨道上,不仅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也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以新课程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凸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鉴于此,今后的高中语文课堂首先要革除沿袭千百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电视剧和电影中,一个迂腐教书先生拿着戒尺引领着下面一堆似懂非懂、摇头晃脑孩子们背诵《三字经》的镜头相信不少人都历历在目。但实际情况是,原有的被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沿用到上个世纪末的教学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都能背诵,也会答卷子,知识的核心内容却未必真正弄懂,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去掌握,只是迫于教师或升学的压力逼着自己把这些文字生硬地吞到脑子里。与此同时,教师要以一种朋友的姿态去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量身定做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全新面容,从语文课程学习中得到欢乐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以朋友的姿态谈心,尽可能从学生那里取得客观真实的想法,以那些为依据来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再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融合一些教学艺术,以引导为主,将学生的思维引导正确的思路上,再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到问题答案。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全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视觉和听觉新的冲击,不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程的新、奇、特,保持他们对课程的温度和热情,教学实效自然就有了充分保证。

2、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教育学生

在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笔者认为新东方教育掌门人俞敏洪先生“新教育、新人才、新思想、新世界”的“四新”理论与新时期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教出好学生的标准不在于都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毕竟现实中学生都各有所爱,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也有高下之分,不能强迫人人都能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但是可以让学生们都能够应用自身所能够掌握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自身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信不少同行们都有很深的感触,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难做了,得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得到可能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也要兼顾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或不愿就读普通大学学生直接走上社会的想法。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加之现代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媒的多元化,以及学生们越来越富有个性特点等因素,学生们自身对社会上很多热点新闻或形势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或者认识程度。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升学和今后就业的形势,同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符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习规划,真正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指导思想,去开展全面教育和个别教育。

众所周知,近年来大学和高中的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进入新世纪人口出生率下降,原本是“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经转化为了“大众教育”等客观因素,这些最终造成了大学生总体质量的大幅下降,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致使很多学生读完大学无法实现就业,甚至有了“毕业即失业”之说。笔者认为,这一系列问题,本质上还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体制扼杀了很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使得他们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些还是要从源头调整。教师要传播给学生多学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理念,更要给学生们打造学以致用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们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首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再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点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二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5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的高中教师却只是尽力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少很好的评估和对学生充分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一贯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性的硬性灌输,很难实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

2.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兴趣

现今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容易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很难真正地得到实际的练习,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维得不到发散。这样的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枯燥,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处理这些厌学心理时采取的不当措施又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兴趣与质量。学习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够,进而直接影响其自信心和语文成绩。

4.教学目的性过强,忽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高中教师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该言传身教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因为素质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作为思维的发展阶段,高中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然而目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怎样做人的素质情感目标,这无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1.通过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设置好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可以设置“《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类似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讨相关人物个性、时代背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一课文,还能提高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学生体验角色创设情境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置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情境。还是以《雷雨》为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主动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在情境展示中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对悲剧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从而将极大地提高思考能力。

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经验表明,这些电教媒体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视听等三维手段,可使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可以应用录音、幻灯、DVD、计算机多媒体等各种电教媒体,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如文字、图片、音乐、动漫等,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作用,主动创设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情景,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课内课外互动一体化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整合;途径

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1.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1.1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2.1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1.2.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7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整合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使教育信息从多种渠道去刺激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的质量。

根据新课标中有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原则,我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充满竞争意识的愉快学生氛围,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技巧。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我在实验中,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变换出多姿多彩的趣味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诱发其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一批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到的佳作便应运而生。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提出新的构思和新的方法,并且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独创性。这种创新方法应用于作文效果甚佳。传统的语文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写写日记,或对课文进行赏析,或训练几篇话题作文,通常是先讲讲方法,再安排学生写作,最后教师分析总结。这种做法较死板。而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则可使语文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

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得天独厚,大有可为。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让阅读创新教学如虎添翼。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突破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三种思维支持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之带着提出新见解的目的去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系列智力趣味训练题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也可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佳作,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语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在教学的实践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寻求多媒体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生动形象、赏心悦目的立体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的活动结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以趣促学、乐此不疲,实现学生多方面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课程产生影响的实践,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我们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现择其要点言之。

1.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语文老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2.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4.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总之,现代教育必将发生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变革,并且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在变革的前列,担当时代的开拓者,把语文教学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邹明.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湖南教育,2001.12.

第8篇

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使中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教师若能有效引导和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必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互联网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双重影响

互联网在中学生学习中是一把双刃剑。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互联网得到普及之后在传递信息上确实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互联网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虚拟性,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了计算机屏幕前,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比如互联网游戏、虚拟社区等,就写作而言,这种状况往往使青少年忘记了现实生活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不注意观察积累生活,只关心个人的心理反应,作文会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化、个人化、私密化的倾向。

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过于迷恋互联网,整天沉迷于小说与游戏的世界,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在管理非常严格的中学校园环境下,也不难发现逃课去上网、打游戏的学生,这也就成了目前许多中学生家长、老师较为头疼的问题,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互联网不能用来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互联网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利用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一些书本里难以学到的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基于现实环境,不能说互联网不能用来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能说许多中学生没有将互联网用来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

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容乐观,当然,我们要做的不是气馁,而是要想办法改变现状。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做的不是杜绝互联网的使用,而是想办法趋利避害,将互联网运用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来,以此让他们获得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利用互联网加大语文学习的优势

1.图文并茂,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介入语文教学,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有效手段。现代互联网技术是融文字、图形、动画、影音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由于它处理信息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灵活性,传递信息具有便捷、灵活、快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 信息互联,海量查阅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到多种学习资料,也可以查找相关作文内容的知识点,加深理解。特别是为议论文查找论据、论点。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合理地运用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如利用微信开展读书活动、成语接龙;利用办公软件开展制作课件比赛等。这些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特别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师要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网站进行语文学习,收集和整理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地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3. 增强师生互动

平等、互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交流机会。作为学生,不但可以与同龄人进行写作交流,还可以与长辈、老师等进行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特别是一些新的方法与技巧。由于是通过互联网交流,学生也不会过于拘谨,可以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作文更有真情实感,更加生动。如果互联网利用得当,就会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流的效率,增强师生互动。

三、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措施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挑战。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与互联网的结合无疑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变化。

1. 认清互联网的优势和劣势

中学生要做到自觉正确处理好在互联网上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合理利用学习和上网的时间,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沉溺在互联网世界中,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

2.科学筛选网络信息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筛选信息,把网络资源的优势发挥好,以此走出高中语文学习的困境。要想做到这一点,学生要从道德修养、人文精神、认知素质和审美情趣入手,更重要的是上网时要有具体的任务,在一定的r间里完成。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才会有目标,才不会在网上盲目地找,这样就可以规避网络上的烦扰因素。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这一课时,认真完成老师留的预习作业: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作者观点、文章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3.利用影视片段加深学习印象

如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如果只是借助所查找的资料就太少了,也太肤浅了,无法想象秦王不爱其民而靡费奢侈以致亡国的情形。借助影视片段能看到那个政治腐败的时代,懂得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的道理。其实,现在很多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都曾被多次搬上大荧屏,如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欣赏一些影视片段,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轻松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影视与文学原著之间的关联和差别,慢慢体会,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名家之作进行讨论、解读和评价。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名家名作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同一部作品可以引发不同人的不同解读,要想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就要敢于解读作品。

第9篇

(一)大学校园热点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2004年11月11日,在东南大学召开的‘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海内外知名学者指出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现代文盲’(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英语)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传统文盲’(不能正确读写、不懂中外文化、缺乏人文素质)正重返大学校园,且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今天的大学生也都生不由已的转入到三个热点:外语热、计算机热和考证热。综观当下大学校园的热点,不难看出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今天,高职语文教学受到了较大冲击。大学教育的职前培训功能得到空前强化。一本本盖有鲜红印章的证书在就业市场为学生的实力和能力作证。在这种实用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不少的学生都在看英语专业书、记英语单词,为各种考级、考证忙得焦头烂额,这反映了当今社会盛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大学语文的冲突。以上误区的存在,阻碍了高职语文教育功能的发挥,语文虽是母语,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非常冷淡,使高职语文教学面临这非常尴尬的局面。

(二)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高职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许多人认为其教学目的不像专业课那样指向明确,甚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支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和技术,因此,这门课程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因此,在高职学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下,高职语文不应该与其他专业学科或基础理论课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而应主动让位,以免因小失大。从这些情况可看出,高职院校应把大学语文课程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业思考它的作用,思考它与专业的关系。

(三)对高职语文学科性质理解的误区

关于高职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强调它的语言知识性的,有主张它的文学赏析性,还有认为它应该是写作技能课……基于对大学语文种种理解,有的学校则将其开为文学课,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有的则干脆上成写作课,专讲作文技法,显得单调,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有的则认为高职语文是“高四”语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斥着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等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对高职语文学科性质的较为偏颇的理解,使学校、教师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等陷入了误区,不能正确认识高职语文的作用与地位。

(四)高职语文学科自身的缺陷

高职语文的困境也来自语文学科自身,高职语文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如学科定位不清、教学目标不明,以及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语文教师也往往不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学目的认知上的不准确,容易造成语文教学脱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出现培养目标与指向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沿袭高中固定而僵化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教学方式呆板、单一,教学内容难以有效地传授,学生不感趣等的弊端。

二、对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思考

语文学科是与人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职责,在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今天,应使语文教学必须尽快适应时展需要,增强语文教学的魁力。

(一)高职语文教育目标与是高等职业教育观相结合

从性质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提出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言理解等能力其实就是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日渐突出的作用。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的薄弱,将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职学生对各种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他们个性潜能的施展和发挥。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语文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开设语文学科,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高职语文学科观

许多高职院校在高职语文的实践操作中,或混同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或类似于高中语文,这就明显暴露了高职语文缺乏自身特色的问题。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它既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所区别,更不能混淆于高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相比,应更注重各知识点的联系,体现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使得高职学生通过这一学科的学习,能在语言文字的操作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使高职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普通大学语文相比,在层次上应相对降低,在科目设置和框架构建时可以适当突出它的实用性价值,如强化读、写、说的功能,增加实践性材料等等。同时,还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提高文学修养。这样,高职语文不仅是高职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工具,还应该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受教育的对象研究教学方法、教材内容

从程度看,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其学生从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方面都有别于中职学生。但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与一般“三类生”和高考落选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又明显有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高职语文在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方向、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材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准确把握学科的深浅度、有效化解各知识点的难易度,巧妙地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内容。同时,语文课程的设置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教学就应视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写作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指明了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与本专业课的关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关系,将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合理安排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对高职语文,应坚持工具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认识和感受文学的魅力总是高职语文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不可偏颇,既要认识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又要正视它的工具性。如果因为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难免从过去单纯的工具论极端滑向“文学课”极端。高职语文的教学并不是一本《高职语文》或《大学语文》的教材就可以解决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相反的,要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完全的语文素质,要做到工具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合理安排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1)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目前高职学生普通话不规范,缺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口才,写出的文章不通顺,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想像力……这一现象都是因为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于此,高职语文首先应强化它的工具性功能,所谓强化工具性功能,就是要把高职语文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总之,高职语文应充分发挥它的实用功效。根据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可相应设置辩论、演讲、采访、写作等相关课内外活动,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

(2)贯穿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第10篇

媒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了使青少年能够适应在各种媒介包围下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开发媒介语文课程资源符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就要引入多维媒介资源,拓宽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表达。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从语言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视觉艺术(美术)、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去探究实际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意义重大。媒介素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听说读写活动了空间。首先是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电影、电视成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媒介。网络媒介更是为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开阔视野,增强认知的重要渠道。学校拥有书籍、期刊、视听资源、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图形设计和科学活动的计算机并且附有支持图书搜索与信息检索功能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印刷和非印刷文本的资源。如果能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诸多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会更丰富。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当今传统平面媒体较之新兴媒体的最大弱项,一是时效性差,一是很难解决与受众直接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而这为我们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被确定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同时指出了培养和发展媒介素养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与当前语文课程的整合

1、阅读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梳理故事情节大意,简单描述重要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能抓住细节,分析人物,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欣赏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精美表述,领会思想,说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2)阅读诗歌,找出多个意象,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揣摩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热爱和谐的社会和自然。

(3)欣赏抒情或阐述哲理的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厚情感。

(4)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进一步了解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平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评价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图画主题思想。

(6)增加阅读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展阅读。实现探究性学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综合性学习

(1)观察自然与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能通过各种媒体搜集资料,展开调查访问,组织班级讨论或举办专题演讲。能撰写心得或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制作媒介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分析电视、电影、广播中的故事和形象,讨论创作意图和表现效果,收集整理影评、作品评论文章等,观察社会反响,能批判性的看待媒介信息,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研讨、采访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口语交际

(1)讲述媒体事件,阅读、解释和说明媒介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评价媒介信息。遴选有偏见的、不可信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

(2)组织演讲、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形成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媒介素养教育

(一)板块教学

1、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学习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媒介素养的能力要训练学生通过各种文体的语文阅读,形成读懂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积极的思考、辨别媒介信息,了解媒体中的文化、经济特点。具有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能力。能够主动科学的使用媒介,与媒介积极互动。建立表达、沟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2)阅读文本

(a)文学类文本:

文字类: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戏剧名作欣赏

阅读文字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习得信息的能力,培养辨证的善恶观。

教学案例

a.学习《荷花淀》,学习《边城》,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鉴赏,学习作家熟练驾驭语言文字,为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同样是清新的语言,不仅可以表现豪情,也可以表达伤感。熟悉祖国优美的民族风情画卷。

b.学习《荷塘月色》,学习《故都的秋》,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学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所见所感,体会作者绵密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c.学习的《咏梅》,学习陆游的《咏梅》,通过古今两首同题词的比较鉴赏,学习文人借自然抒怀,表达志向。树立积极高尚的价值观。

视像类:电影、电视、话剧、歌舞剧

影视与语文联系非常紧密。与高中语文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很多。其中涉及到大量古代诗词、文言文、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等等。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了文本内容,并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了直观地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评价。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观看影片和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去交流观感,积极写影评,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电视节目有很多。这些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形成美好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对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表演、摄影、背景音乐、美工、制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情节顺序和角色动机等影视固有程式进行辨析。辨识媒介元素传递的信息,进行影评的写作等等活动 。

教学案例:

观看《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弱”,熙凤的“笑”,宝玉的“痴”,贾家姐妹各有特点的描述,让学生们一一对号,体会曹雪芹精心刻画人物的精妙和良苦用心。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观看《祝福》,让学生分析电影中祥林嫂拿刀砍土地庙的门槛这个细节是否恰当。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这个细节,而原文中没有。启发讨论。学生提出质疑,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地参与课堂,充分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其实是旧社会、旧思想、旧制度造成的。多年挣扎在重压之下,反复遭受命运捉弄的祥林嫂们根本无力也无心反抗。学生对小说深刻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观看《雷雨》,学生发现剧本中侍萍把周朴园给的支票撕了,而电影中则是在油灯上点着了。让学生对比这两处细节,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讨论得出意见,“撕”比“烧”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感情更强烈。学生不仅学会了质疑,还懂得了借助细节分析人物的内心感受,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丽,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观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林冲是怎样的隐忍,但演员的表演无疑将他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只求苟安的心理和性格外化在形象中。认真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b)实用类文本:新闻体裁类:消息、通讯、访谈、时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人物传记类;科普类;调查报告类

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

学习新闻采访的步骤和技巧,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模拟采访并写简单的新闻。要学习批判性的阅读,能够在阅读时对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能辨别真假,能读懂新闻者的目的。更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案例

学习社论《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设计四个环节:

一、说出本文的基本内容:

1.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创造。

二、说出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

从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时间长度,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说明它的特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讨论:

1.小组讨论介绍任一课文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作品。

2.展示课前制作的民族文化小报。

3.拓展探究

①“古典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民族文化痕迹?

② 端午节和中秋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些节日?

学生整理出现代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痕迹:饮食、书法、音乐(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曲风,如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中国风》、陶哲《苏三说》等等)、服装(唐装、旗袍、手工刺绣、印花布)手工艺(剪纸、陶泥塑、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扎染、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装潢(雕刻,镂空)、影视、杂技、武术等等!

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学习民俗风情,了解节日传统,积极宣传、开展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学习民族艺术和技术,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本节课活动设计和活动实践中注意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结合,注重对媒介语言的解读与信息积累的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拓展讨论,习得大量知识,拓宽了艺术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热爱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情感。

(c)文化经典:古代“四书”、“五经”、《百家讲坛》《读书》《大家》《讲述》等。

文化经典,既称经典,就是因为保留了无数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可以开悟,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增加智慧和生活经验。可以使人们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历史,从而启迪未来。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美学思想,培养创新力。

教学案例

学贽《童心说》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就当代来说,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包含着不同渊源、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经历、也各有建树的多种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文化体系。通过对多种题材、多种体裁、多种作用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学生获得了认知、理解、比较、鉴别、评价文本的能力,也掌握了批判思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也就实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2、写作教学

利用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媒介作品的解读和思辨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媒介环境中的语文资源。看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听歌曲等时学会留意并积累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材料,积累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班级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板报、自办文学小报、等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发表交流的平台。

(1)文字材料作文:

学生要了解社会,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寻找立意角度,能深入剖析问题实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恰当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高考作文中立于头筹。

(2)图片材料作文:

20世纪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发展到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读图识图说图的对象可以是照片、绘画、漫画、连环画节选、地图、明信片甚至请柬等等。

教学案例:

课文文本《祝福》中祥林嫂的画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画像,文本人物:看图分析人物。

请学习小组搜集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给作品拟标题,作简要的文字说明。说出你向大家推荐这幅照片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搜集到的一部分照片。“我看社会”“我们的家园”“战争与和平”

学生们从和谐、发展、亲情、交融、环保、战争等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分析社会现象,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视野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得到开发,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照片,拟题,表述图片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学生主动的科学的使用媒介,欣赏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形态。他们积极地思辨媒介讯息,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明白了受众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和自己与媒介互动的作用。锻炼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3)文学作品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学鉴赏,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学评论作品。

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专题赏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蔡其矫的诗歌《川江号子》、庄子的《尊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读《我与地坛》,懂得: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懂得: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是轻佻的,逃避现实是卑怯的。

读庄子的《尊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和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蔡其矫《川江号子》懂得: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雄浑悲壮、跌宕起伏的号子,是川江船工的生活写照。人类就是这样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谱写生命的最强音。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理解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懂得: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唯有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才能走出自己的境界,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

经过这样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专题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之于我们的重要,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所作为”,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培养。

(4)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能够丰富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能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案例

欣赏《阿甘正传》,谈谈你怎样看待阿甘这个形象。又如何看阿甘一直在奔跑。本片的表现技巧是怎样的。

本片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阿甘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导演运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塑造的阿甘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挫折,尽全力去尝试的人生信条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他的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情节,体验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学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

(5)博客、论坛、自办刊物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开博客,发微博,进入论坛,浏览别人的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上传帖子、博客发言,直接参与媒体进程中,与网络媒体在线互动,随时掌握媒体动态,体会到媒体融合的好处。使用论坛交流.(可以是网络空间的,也可以是真实环境的)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或媒体作品。

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诗社、话剧社、朗诵社等,创作文章、诗歌,改编撰写话剧剧本等。自办社刊、办刊、校刊,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

3、语言文字应用

(1)新闻类:

新闻点评、消息概括等

(2)实用类:

编机短信、贺词、赠言、颁奖词、串联词、给活动拟名、编写宣传标语、广告词、解说词、新闻衔接词、接受采访、图文转换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媒介信息事实越来越被关注,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在语用题中出现,综合不外乎以下几种内容的考查:

1)提取概括信息能力:一句话新闻,拟标题;

2)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和连贯、简明、得体:包括词语的辨析选择,词句的改错等,如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及一些常用应用文的表达;

3)看图表达:图(表)文转换,看图会意,看图作文,;

4)修辞能力:拟广告语,手机短信等;

5)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判断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越来越倾向考查学生主观理解、感悟与表达,联系生活,注应用。比如其中读图题的增加,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图能力是现代传媒社会必须的语文阅读能力,读图它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如2007年高考语文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图文转换类题目,全国卷、广东卷、四川卷、山东卷等都设计了这类题目。

教学案例1 公益广告的欣赏和创作

观看“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广告创意有什么特点?请你试着构思,做一个广告策划,拟出公益广告语。

学生评价:简单的线条,清新的色彩,动画的设计,贴心的提示,既能很好的表现此广告作品的主题,又生动活泼,引人注目。真正起到倡导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作用。创意好,形式新,为人们喜闻乐见。

学生拟广告语:1.多种一棵树,世界就多一片绿色。2.我是有生命的躯干,你是有德行的贤者。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5.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等等。

教学案例2 商品广告的分析和认识

观看361°的商品广告,说出其广告语。谈谈你的认识。

广告语:“不屈服天生的高度,不甘于平凡的态度,不重复自己的角度,不追随别人的速度,不满足昨天的难度,有勇气你就可以挑战每一度。”

评论:好的商品广告,不单单是将产品的优点告诉观众,还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弘扬社会风尚。如果单单是为了宣传产品,故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画面粗制滥造,内容平庸低俗,只会遭到消费者的厌恶,就谈不上广告应该具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

通过对广告作品的观看和分析,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广告的创作要求, 能够用批判思考的方式对广告这种媒介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对广告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能分清媒介讯息中事实与虚构的区别。能认识到媒介讯息中的商业性,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懂得媒介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媒介讯息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班级文化宣传短片。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内展示。

4、语言表达

演讲、课本剧、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

教学案例

(1)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雷雨》

(2)举行 “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主题演讲;

(3)展开关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辩论;

(4)指导学生对校长进行关于“科学减负,发展学生素质的举措”的采访;

(5)举行关于“理想 信念 追求”的主题自创朗诵诗会;

(6)观看《大国崛起》,展开讨论等等。

利用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传统媒介的认同感。可以班为单位,或在班际,或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学生锻炼语言表达、实现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

诱导式的授课方式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任何可能的直接经验。教育家Jerome Bruner提出课堂媒介教育可以采用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即以简单的方式引进,辅之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由认知的基础层次,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走向能力的成熟。如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从指导学生区分食物与广告产品,鉴别广告的目的,到试着评价广告的效力,到引导他们分析广告的技巧和影响力,到对广告的细节进行研究,考虑广告内容和技巧的经济效果,再到自己来设计和构思,甚至动手制作广告产品。这就帮助学生完成了了解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甄别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产品的过程。

询问模式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情绪,开放式的思考和提问,教师要善用询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能及时的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集中起来。如组织讨论如何看待明星炒作的现象。教师设置问题:请说说你知道的网络红人?说说他们是怎样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很优秀?…… 当学生开始热议这个话题时,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共同的较强的意识,想要分析一些现象或问题。这时,集中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解读媒介环境

要是学生真正了解媒体,与媒体交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传播领域的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想清楚一些问题:这种媒介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用途是怎样的?这种媒介目前的惯例有哪些?谁是它最重要的使用者,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媒介与使用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有没有其他的媒介可以替代?这种媒介的技术要求?目前面临哪些限制?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开发?获得关于媒介环境的详细深入的解读,是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媒介、形成媒介素养的前提。

批判思考策略

批判思考又叫对话式思考。它使人理性的决定应该相信什么、采取什么行动。使人公正、理智,思维开放,追求真理,自我约束。太多的媒介信息会让我们在互相冲突的观点中举棋不定,而批判的思维模式能使我们避免迷失。运用批判思考策略,首先从媒介信息中找到其价值认定,然后鉴别这种认定的可靠性依据,接着要认清这些依据背后的隐含信息或缺失条件,避免加入习惯看法或偏见,通过这些得出这个信息逻辑上的矛盾,最终就能获得有力度的观点和论证。

创造性的经历

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对媒介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之后,还要训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重新编码的能力。创造媒介产品的活动是媒介课堂的必要部分。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复杂的操作之后,才会能真正领会媒介信息的内涵,掌握媒介产品制作的方法。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节感恩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抓取精彩瞬间,遴选表现力强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照片组合、剪辑、修饰,编辑文字,配乐解说,当作者和观众看到这作品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的时候,可以说,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媒介素养能力,他们也得到了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

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

大众媒介信息纷繁复杂,特征、目的和效用又都各有不同。教师要强调其中积极的特征。不应将自己的精英价值意识强加给学生,毕竟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他们当下的知识背景、文化处境相关的价值和品位。比如,在讨论清宫穿越剧、韩剧泛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时,比较演绎四大名著的新版、老版电视剧时,让学生充分的自主的阐述观点,探讨媒介信息的特征。从而获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提升和飞跃。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第11篇

——浅谈课程改革带来的语文教学的变化

内江市资中县甘露中学 闵 伟

内容摘要

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教材顺应这一改革要求,应运而生。新的课程改革使我国中小学语文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推动了语文教学朝着素质化方面迈进,促进了中小学的语文的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突破的语文教师,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方法、手段 学生思维 培养

正 文

有幸到成都与会聆听了顾之川博士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解读,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尝试,我们感受到: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核心是观念的改革,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新教材正顺应了这一要求。它的推广使用使语文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江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换那种妨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师传生受,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学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全个性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定的基础的。”“语文学习是现代人们生活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是提高人们学习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基础。”这些现代语文教育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落实于教学的实践。钱梦龙的“四段导读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余蕾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蔡澄清的“点拨教学”实验、许序修的“读写创”教改实验等,大大的丰富了语文素质教育理论,广泛而深入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这些教学改革与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

观念的转变

刚拿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时,我们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使用好新教材以到达预期的效果。而现在,我们感受到教师们已适应了新教材,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从教学观念的变化开始的。

1、新教材使我们能做到教真正的语文,而不是教有关语文的知识。语文是思维、交际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学围着知识讲解、语法分析以及解题技巧培养转。学生知道不少语法规则,却不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就阅读能力而言,过去课文教学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学生学课文往往是学基础知识,而不是为提高阅读、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分板块,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掌握相关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获取提炼信息,为终生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知识和能力辩证关系的再认识,使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发生了变化。

2、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和情感,互通信息。交流形式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过去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结果造成学生普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象。新教材以生活为板块结构的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中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平衡地发展成为可能,克服过去教学中轻重不均现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听讲课演说,参加交流,还是听广播,打电话,听说能力是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将受到更大的限制,现代社会通过有声语言交流的信息量比以前大大增多了。

3、语文学习必然包括对文化的学习,社会文化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文中。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素养的基本组成,并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今跨文化意识的教育也正受到教师们的极大关注。过去语文教学没有让文化意识教育“显性”出来,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传授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当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时,我们发现学习语文不仅学习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的文化规则,如用语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习惯,是否犯忌,要求我们要有大语文观(生活就是语文)。已不少语文教学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作是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新教材中许多有关文化教育的内容,为教师进行文化意识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把中西文化的异同恰当地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使其“显性化”,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提高其语文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正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熟悉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

4、新教材的内容集现实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联系社会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旧教材中也有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较好的文章,但总体而言,显得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新教材渗透了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素养。课文选取了许多人类社会当前关注的话题,如:生活、环保甚至现代小说等,内容新颖,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新教材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精心筛选,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按板块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编排方法,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立体式分层推进,逐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再配以读本使用,丰富的阅读材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接触范围,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旧教材的明显点是语言知识复现率低,而且语言知识力求一步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学习效率低下。

6、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心。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结构模式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才有可能将语文知识转化发展成语文能力。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题型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将知识传给学生就可以,学生被看作知识的容器,此种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还需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及应变能力,教师的角色要由过去的单一的讲解型向教练性或导演型转变。

7、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质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模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文水平发展不平衡,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还在于教师对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满足于学生能背课文、能做题。机械式的模仿和记忆较多,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较少。学生的表达常常表现出幼稚化倾向,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少思想深度。高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他们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帮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新教材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它提供了大量题材内容不同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旨在帮助启发学生思维的阅读思考题和讨论题。在教学中紧扣课文话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把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手段,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是伴随教学观念的变化而改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就表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1、过去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忽视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旧观念认为“教师的目标是把知识和规则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语言”。新教材为教师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必要过程。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语文的规则,学会正确的用法;另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真实的交际生活中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培养语文能力和训练交际能力。

学生活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关系有过去的单一的师生问答,变成不仅有师生关系,也有学生和学生的活动,如:同桌互动,小组讨论,班级活动。形式由教师的讲解变成不仅有教师的讲解,也有学生表演、讨论、辩论、模拟采访等活动。这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2、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因此教师关注的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过去语文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为例,教师仅仅是把阅读材料作为他们讲解语文知识的手段和载体;阅读技能的培养,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训练和培养。教师教课文的顺序常常是:生字(词)——词语意义——句子——段落——篇章。如今许多教师已跳出了这个模式,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更趋科学性,更具有交际性和实用性。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关注地是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现在教师教课文顺序是:篇章——段落——关键句子——重点字词。这种教学顺序变动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手段的转变

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新,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有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突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大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多媒体因其所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使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创造生动活动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了条件。

1、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富表现力,更具真实感的教学环境。对语文教学而言,“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兴趣。”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或动画,达到创设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单调的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各种形式出现,配以音乐和动画,使学习者能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经过选择和裁剪,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加工、编辑、变换、查询、制图表、文字处理等各种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为教师利用光碟资源和网络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学生的思维也将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以后所感受到的在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我们使用新教材的感想和体会,尽管这种变化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还不平衡,但新教材为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开辟了道路,以后编写更具时代性的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的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贺东亮《对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的再认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兼中《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国扬 黄子成《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

第12篇

 

多媒体一体机是集计算机、投影机、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一体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提供动态图象演示,强化直观教学;能实现快速处理,增大课堂容量;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所有这些优点,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

 

一、借助听觉媒体,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语感是对语文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训练,其途径主要是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实践。这一实践在课堂上则要通过朗读、吟诵而获得。文质并茂的文章尤其是高二两个单元的中国古典诗词,利用课件制作将播音员语言规范、声情并茂地朗读播放出来,将书面文字变成清晰响亮的有声语言,在语言、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示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学生或者仔细倾听规范的读法,或者与播音一起朗读,或者仅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还对文章尤其是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了。长期下去,学生对语言文字刹那间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明白美丑、善恶,获得情感、意感,达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多媒体教学的功劳。

 

《滕王阁序》一文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优美景致。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直接的美感,此时可以用音像材料,通过镜头的缓缓移动接近。古乐《渔樵互答》的轻轻流泻,将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在愉悦中更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高效的实现。

 

二、创设情境,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情境,可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使所教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亲临其境。因为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课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几乎无所不包。从文章教学角度来看,有些写景抒情的诗词,描写壮美山河、宏伟建筑的散文,刻画人物的佳作等,倘若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学生对于其中深远的意境、活生生的形象、深奥的科学道理以及陌生的生活画面,往往难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情境的创设,要依赖于多媒体的展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指导。一体机为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学生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形象的启示和深层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内涵,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及主动探索求知的创新型思维。

 

教师可以制作这样的《窦娥冤》课件片段:在空旷的刑场,围观者身着单衣,远处传来了悲怆而冤屈的控诉声。此时,天空飘起了白雪,围观者议论纷纷。通过多媒体的虚拟演示使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情形得以再现,营造出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体味,换位思考,甚至站在作者的高度,对课文进行全新的审视,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视听媒体下指导协作,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上,几种能力相对而言,学生听话得多说话得少,阅读得多写作得少。新教材的说明特别将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与阅读教材兼顾,可见对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的重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阐明了作者一旦被激发了内心诱因和动机需要,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顿有文思泉涌之感。精选方法引导学生描绘语境,学生就有可能写出佳作。借助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去激活学生,创设美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语境,由此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学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符号于一身,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挖掘、去感受语境美,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因此,利用计算机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信息时代,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我们便可以将各种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作一些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再次观察,或者教师也可只是一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融入所观看的内容之中,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