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10-17 11:4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数量 阅读效果 阅读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06-01

1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资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首要地位。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并列于也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而这些思维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读者对于读物的视读和思考是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才最后完成。同时,阅读活动是内潜的,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语言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转变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从书面教材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教材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阅读时,读者在进行复杂心智活动的同时,必须伴随一系列的可操作的行为。这种阅读行为就是阅读的基本技能,包括认读技能、解读技能,它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也伴有兴趣、情感、意志等活动。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阅读文学作品,凭借文字形象的感知和想象,可获得感性情感信息。所以,阅读活动是读者通过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次的课程改革,把阅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2 加强阅读教学的措施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实现阅读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字名著2 至3部,背诵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要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一流作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儒林外史》、《诗词》、《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调整。

第2篇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应用措施

初中学生相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且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阅读材料所得到的阅读感受都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从而展开自主探究阅读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以及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概述

自主探索阅读教学,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在阅读感受、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阅读教学的主题体开展语文阅读反转课堂,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性,在大量的自主探究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2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优点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除了能够保留学生的阅读个性特征,维护学生的发展个性化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和优点。

2.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保留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得各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方面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感受都能够得到鼓励以及发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2.2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足的学习兴趣以及十足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展开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限制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阅读收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2.3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自主探究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对丰富的阅读材料,各方各面的阅读题材都有所涉猎,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数量以及质量双方面的突破,大量高质量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并在阅读中不断学习如何开展写作,如何运用语言等。

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完善。

3.1转变教师思维,明确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索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摒弃初中阶段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灌输法”,而是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学本课堂,从而使用自主探究方式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3.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阅读: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提升的要求来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阅读教学。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并不代表给学生完全的自由来开展语文阅读课程,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探究阅读。例如:对于科幻性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督促引导学生进行科幻类阅读,并展开想象类型的阅读作业,从而提升学生在想象力方面的能力水平。

3.3丰富阅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最后,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要教师将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与其他丰富多样的阅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从各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初中语文的阅读课,读书笔记交流课,研读课等。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需要教师尊重理解以及发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针对学生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丰富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阅读水准,从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涛;;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洪焕敏;;给学生一片天空,还你更多惊喜———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7):61-61.

第4篇

一、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课比较新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中前进的阶段。根据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包括互动式的教学和梯度化教学设计等。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参与阅读教学的学生层次和水平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梯度化的教学能让学生避免阅读时选择不一的干扰,还能促进学生层层递进式地掌握阅读教学的精髓。梯度化的教学设计可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能在合适的教学设计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间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教师负责教授阅读方式、推荐阅读内容、安排阅读教学进度,而学生负责根据阅读教学安排阅读相关书籍并加以分析和理解,并将理解后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一一反馈给老师,向老师寻求解惑。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还要多注意心理沟通,家访和电话访问以及一对一的谈心等都是主动出击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值得持续和发展。

二、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1)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2)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3)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4)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5)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四、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感同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若能多积累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便能真正从文字的世界中读懂感情。多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入其中,从文章中某一角色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道理。这样感同身受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本质特点。

作者:周章爱 单位:广西天峨县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经验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看法。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 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写作水平

“问题指向,预习先行”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引导作用。通过阅读预习,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只有不断加强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思维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实际课堂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教学,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各有会心”的权利。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进而挖掘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二、着力转化教师施教理念,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滩、活力不在的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能的强化、不尴不尬的“应试教育”境地,使语文教学徘徊不前。面对新时期教育,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在实际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解疑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机遇和空间给予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三、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课堂教学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激发是一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适当的点拨和提示下,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性阅读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进而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新课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精准的导语将会点燃整个教学课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也正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之中。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此时得到触动、感染和熏陶,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探讨和研究性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事半而功倍”。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让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远行,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掘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再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让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进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尘封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四、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表达和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读与写的结合。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借鉴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体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阅读观,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认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学校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书报和期刊等。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让我们以实施高效课堂为契机,坚守课堂阵地,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渐趋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天明.走进高效课堂:与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2012.

[3]崔其升.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05.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号:DX【2012】GHB297。

第7篇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才能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荷塘的美景,看到蜻蜓飞过,小鱼游过,学生都被这美景感染了,在这种教学气氛中,我问学生,这些荷叶美吗?文中描写得更美,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美美地读一读,然后读给大家听,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读给同学听,教师再让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就这样,读读,评评,议议,学生的朗读兴趣越来越浓,在这种琅琅的读书声中充分体现出了语文课堂的“读”味,有效提高了阅读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读”味,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本色。

二、细读文本,凸显“品”味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文质优美,语文味大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不仅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能在细读慢品中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拨开迷雾,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赏析品味,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从而使语文课堂凸显出浓浓的“语文味”。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推敲”一课时,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一天,贾岛去长安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在这儿“拜访”能换成“访问”吗?“即兴”能换成“即时”吗?让学生就换词前后句子的不同意思进行揣摩、体会,就这样,经过推敲、品味,学生明白了“拜访”有尊敬的意味,而“访问”则是有目的地去看人并跟他谈话。“即兴”有“即时”的意思,但同时还有高兴的意思。经过学生赏析、揣摩、品味,对文本中的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理解了词语意思,又暗合了“推敲”的意思,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文本中值得学生赏析品味的词语句子,让学生比较、品味、揣摩,凸出阅读教学本色的“品”味。

三、关注语言,凸显“文”味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要凸显出“文”味,文就是要有文采,有文采才是美。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余音缭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教师就要做好课堂的开篇导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尽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同学们,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诗文出自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在这里,在教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导入中,学生仿佛坐上了时间的列车,回到了那个充满刀光剑影三国争天下的历史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实践证明,教师富有书卷气、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阅读教学中的“文”味更足,更浓。

四、言语内化,凸显“写”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把语文教学中学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布局谋篇等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够文思如泉,妙笔生花,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写”味,体现出阅读教学本色。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职语文;学生主体

一、教师方面:提高教师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条件

要想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自身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没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做支撑,教学就没有灵性,课堂就会是一潭死水。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擅长收集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在教学文本时旁征博引,驾驭课堂游刃有余。能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矛盾冲突中删繁就简,寻找理性的灵光,把一个故事读成一个字、一句话、一个道理,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领会。这样,才能坦然面对性格各异、喜好不同的学生,才能灵活面对五花八门的提问,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重和喜爱。因此,教师喜欢阅读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上阅读,从而通过阅读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学生方面: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进入职业学校后,学生已经从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使他们拥有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可能性。教师要把阅读教学放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把语文阅读技能和阅读感受能力的培养和谐地统一起来。科学阅读形成的阅读技能有助于阅读感受能力的发挥,深刻的阅读感受能力也必然有助于阅读技能水平的提高。

1、兴趣激发是前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水到渠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首先,用精美的范文来引趣,精美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物。老师选择精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不仅能培养和历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优美文字和优美情节还能给学生带给来愉悦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方法指导是基础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中,方法也有很多,如诵读、速读、略读、精读、跳读等。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的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最后是复述和复习。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能力培养是关键

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词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教师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让他们的笔端涌出创造美的源泉,歌颂美好的自然风光,歌颂美好的社会生活,抒发美好的情感;同时也用笔鞭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现象。

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和感受,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外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

4、课外阅读是拓展

第9篇

一、扫除心理障碍,培养阅读信心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力量,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第二,阅读教学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长处发扬光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样才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变色龙》一课,我们就即兴编演了课本剧,大家带上简易的道具,表演的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三、培养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作品中,蕴涵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类文明的财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作品的选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宣传鼓动,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调动,所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实验的必要保证。

我们班同学每人都买有课外优秀名著,大家互相传阅、讨论,我们以课内指导课外,把名著引进课堂,也来个“百家讲坛”,收效不错。

四、指导阅读方法,感知阅读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实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结合等,以便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前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能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不过,设计问题应该注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内容,要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些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就启发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大家讨论回答,对主人公的做法,对文章的结构、悬念各抒己见,挺有意义。第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新的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以进行速读和复述训练。

五、顺应时展,培养创造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应富有创新内涵,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富含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占每期3/5的教学时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语文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创造、思维的开拓多半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忽视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剔除传统的语文教学弊端。

六、张扬学生个性,建构完美人格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阅读教学;问题情境;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这也是课改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观念,在探究中体现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有时课堂好像互动式的教学,但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常常是不加思考。像这样疲于应付教师的问题,学生又怎能真正思考、探索了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自由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切磋学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研究,长期就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佳途径,这才是新课改的真正精髓所在。

二、面向全体学生,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实施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从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而在课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而学生的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中学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又称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着重强调对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地开发与调动,要使学生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要我学”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的兴趣学习。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如教小说类文学作品时,我让学生从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方面预习课文,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有时学生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深入到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甚至在教学资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说明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乐于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引者。教师只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多样,教师可以依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运用话剧表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在教学《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探究意识。

五、合作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它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台阶》时,小组合作探究先提出了关于“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底需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有没有愚公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接着通过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每一组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然后小组探究,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情感教育进一步升华。在对文本内容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他们依托文本内容,“由内及外”的展开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发言人的发言,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我们应该把探究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宾,《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新课标》2003年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科书、教学用书的观点进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教师给予不同方式的提示,学生沿着限定的正确途径进行解答,并以求得与教学法用书的观点相似或相同为“最高目标”。与此同时,对于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的教学模式也充斥于阅读教学中。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阅读课望而生畏,这也是学生面对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毫无感兴趣,而更钟情于课外读物,遨游于课外读物的丰富世界之中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中对于考试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而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培养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习惯,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经常鼓励大家做第一个举手的学生,每当有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打破沉闷气氛时,我一定会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甚至会带头和全班学生一起为他热烈鼓掌,试图使他们建立自信意识。逐渐,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多了,师生互动也变得默契了,当教师讲到动情之处时,他们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逐渐进入了自主参与的情境。课堂有了亲和力,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2.组织小组讨论,为所有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

小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小的范围内敢说话了。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在组内也不发言,每次小组讨论时,我都在黑板上列出课堂学习评价表格进行评比,鼓励每个学生在组内的积极参与。这样,即使再“懒惰”的孩子,也珍惜本组的荣誉,会有所表现。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敢说话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我和学生们赏析了《散步》之后,我请学生谈一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想,语文课代表李平这样说:“学完这篇散文之后,我对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到了你要对你的父母做什么,那你就要赶快去做,不要等到将来后悔。’”听到她的发言后,我被学生对文章的要点领悟之准确所感染。一名13岁的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这种深度,除文章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之外,我想我对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启发训练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们的语文课真正学进去了。

3.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次,在学生们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安增伟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这个本子从现在开始将成为我与您的沟通工具。我喜欢语文课,但上课时,我不喜欢认真听讲,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问您,您可以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吗?”这段话使我十分感动,能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宝贵呢?我没有急于给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给她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很喜欢你,更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很高兴你能喜欢语文课,望你保持已有的成绩,我对你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后,每到上课时,她经常第一个举手,而且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在我讲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就坐在她的旁边,她主动举手发表见解,自然得体。

4.培养自主意识,发扬课堂民主

我在授课中非常注意民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了《卖油翁》后,我没有发表主导性分析,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从全文来看,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从陈尧咨的角度讲,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一点成绩不能骄傲,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卖油翁的角度讲,做好一个人的思想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他们的分析头头是道,出乎意料,我对这些答案都大加赞赏,我也十分兴奋。一个入学时沉闷的班级如今不仅活跃起来,而且理解表达渐入佳境,这与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地鼓励引导、耐心扶持是分不开的。

5.面向全体,让课堂不留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上我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她总是非常踊跃地提问题,尽管她提出的问题也大多不着边际(班里的学生都了解这一情况)。每当她举手提问问题时,总有学生在提醒我:“老师,老师,别让她说,她总是说不对,还说个没完。”此时,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正是因为如此,班里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导航器”,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能力的载体。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怎么能有那么精彩、活泼的发言?这个学生现在提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在学习《山的那一边》之前,我让学生们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她提了2个问题:(1)“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这句话是不是重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既然山的那一边那么穷,为什么祖祖辈辈还心安理得地住在那里?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其中有着她深刻的思考。她从文章的思想内涵到语言深层含意问题都提到了点子上。她的进步幅度太大了。

第12篇

一、入境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从教师角度来理解文本内涵,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又容易走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极端。其实,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还得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结合起来。在《海伦·凯勒》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换位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用“瞎子摸鱼”的游戏来进行引导,即先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如将书本整理好、收拾文具、向同学借书等。当学生完成后,以“你们有什么感受”来引导学生进行发言。接着,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伦·凯勒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动手写出海伦·凯勒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中,教师可用“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来作为过渡。

二、入文

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阅读教学容易走上还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讨论交流的极端。这样,学生没有获得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显得空洞。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首先要排除词句障碍,即要在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基础上读通课文句段,这样才能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基础,也才能为体验埋下伏笔。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在《海伦·凯勒》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屈不挠”这一中心词语来进行解读。同时,让学生明白:读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聚精会神,用心去朗读、感受,就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入情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文本内涵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地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才能让理解成为一种感悟和体验。不然,理解只能是停留在文本表面或是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和讨论中,老师听到大家交流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不屈不挠”。(教师同时板书该词并引导学生再读两遍)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呢?

生:她不分昼夜……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师:(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段来再次品读,教师接着提问)通过阅读上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生:吮吸、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

(要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感性认识,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不行,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海伦·凯勒每一天是如何渡过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轻音乐并描述:当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你在做什么?海伦呢?当我们去感受太阳的炙热光辉时,海伦呢?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时,海伦又在干什么?……)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了什么?在你头脑中闪过哪些画面?你能不能用文字来表达?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受和所看的画面表达出来。

上面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其实,阅读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单单地让学生知道某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某个句子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说会写。引导学生入情,就是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然后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四、融我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融我”就是要让学生在“入”的过程中“出”,只有进得去才能走出来。在《海伦·凯勒》教学中,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一课时教学后教师安排了如下课后作业:

1.再次朗读课文,回家后闭上眼睛整理自己的房间。

2.和父母玩“不说话”的游戏。

3.在父母的指导下认识盲文。

4.思考:如果我们的周围一切都陷入黑暗中,你会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