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岗位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入职大学生;离职;原因;对策
随着大学扩招,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而与此同时,新入职大学生频繁跳槽缺屡见不鲜。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6年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新入职大学生的频繁跳槽不仅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1 新入职大学生离职主要原因分析
1、对就业观念的错误认知
迫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自然衍伸出“先就业再择业”的错误认识,他们往往会暂时选择一份工作积累经验,等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机会寻找另一份理性的工作(2)。同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薪酬因素,认为高工资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忽略了工作岗位与自身资源的匹配程度,等入职之后,才发现所找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促使部分应届毕业生选择离职。
2、职业生涯规划不充分
目前,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缺乏全面的自我认识,再加上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求职渠道比较单一、职业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个别应届毕业生能具体到找什么类型的工作,但只是初步的求职目标,并非完整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没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很难将有限的实践与职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性,起不到指导作用。
3、校园宣讲与现实不匹配
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为了吸引优秀的名牌大学生,在进行校园宣讲时往往过于美化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夸大企业的优势,而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避而不谈。当应届毕业生入职之后,心中的理想愿景与现实之间难免会产生落差,会使他们对企业开始怀疑,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挫伤工作积极性,开始寻找更适合的职业目标。
4、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所有的离职原因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是2015届大学毕业生主动离职的首要原因。新入职大学生频繁跳槽,与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人事政策关系较大(3)。当前,不少企业缺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的培训,并且存在“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现象,导致很多新入职大学生很难晋升。得不到职业生涯发展上的满足,进而挫伤新入职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新入职大学生的频繁离职。
5、缺乏针对性的培训
对于刚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熟悉认知企业概况,学习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工作技能,并通过培训了解公司提供给自己的发展平台,使他们尽快融入到企业中。但是大多数企业缺乏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培训系统,或者培训实施不到位,从而使应届大学生入职之后,无法掌握全面的公司信息,学习不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无法快速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导致离职。
2 提高新入职大学生稳定性的对策
1、和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留用优秀大学生
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利用大学生暑假时间或者业余时间,选拨大学生来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来确定是否为合适的招聘对象。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提前做好企业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
2、严格重视招聘质量,把好人才进口关
目前大多数公司招聘新入职大学生主要采取校园招聘的形式,由于受校园招聘时间短、招聘人员精力有限、招聘费用有限等局限性,很难对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造成部分学生入职之后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给企业造成较大的人员流动。所以,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不仅要做好个人能力的考察,还应该做好对应聘大学生求职原因、工作参与度、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组织忠诚度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察。企业不仅可以采用面试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谈话、家庭背景调查、社会实践背景调查以及学校综合表现调查来了解应聘大学生的求职动机和综合素质,为企业招聘合适的人才。
3、做好入职培训,并为应届毕业生匹配指导老师
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之后,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一个磨合期,在企业对新入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的同时,新入职大学生也在非常用心的观察企业。新入职培训就是要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概况、企业文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在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员工更快的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企业应该选择业务能力强,参加工作时间三到五年,并且与应届毕业生有相似经历的优秀员工作为新入职学生的指导老师,有计划的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和工作,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融入企业环境(4)。
4、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根据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所有的离职原因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是2015届大学毕业生主动离职的首要原因。所以,重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是企业解决大学生离职问题的重要对策。企业可以建立纵向与横向双向发展通道,即重视有一般员工到高层管理者的纵向发展通道,也重视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二次选择的横向发展机会。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用人部门负责人的专题会议,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阻碍应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企业定期组织新入职员工座谈会,了解新入职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及时与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帮助新入职员工快速成长。
总之,校园招聘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企业来说,在追求招聘效率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为新入职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增强新入职大学生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隋广胜;耿少华.应届大学生的离职原因与对策浅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2]陈梅.浅谈9 0 后大学生离职现象分析c应对对策 .现代商业. 2016(15)
[3]曾倩倩 .新人职大学生员工主动离职的成因与对策.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99)
[4]储建东,南钢新入职大学生离职原因及其对策分析.南钢科技与管理,2014(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预就业;见习制度;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23 — 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进入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问题与国际经济形势近年来连遭经济危机的打击有关,也与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国家整合现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制度,出台以“预就业”为核心的就业体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亦忧亦喜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国务院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专门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就业领域、就业形式、就业服务和指导给予规范,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提早行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周密安排,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良好开局打下了基础。
国家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渠道,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
地方就业部门和高校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2008年起,国家启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部分省(市、区)在本省范围内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安置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如黑龙江省2009年起启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决定每年至少开发2000个左右援助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或提供救助岗位。辽宁省2007年启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生提供求职补贴,为未就业提供见习补贴以及购买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等。
当前,我国大学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直接体现在每年度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和未就业人数上。据统计,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未就业人数100万;2008年毕业生560万,有150万没有就业;2009年有 610万毕业生,196万未就业;2010年631万,85万未就业;2011年毕业生达660余万人,2012年有680万毕业生,2013年将达699万毕业生。数量巨大的就业人数,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处于十分严峻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可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理解。
客观上看,由于经济形势、大学毕业生人数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确实很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用工荒等影响下无法继续经营,出现了半停工、停工现象。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也出现减少用工和裁员情况,导致就业岗位锐减。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巨大的失业人口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浪潮阵阵袭来,2010年3月,总理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的外方主要代表时说中国失业人口达2亿,这可能包括农村和城镇居民在内的全口径统计。2011年教育部长在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谈到,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2011年应就业大学毕业生达700万之多。一方是就业岗位锐减,一方是应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社会上就业难局面的原因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逐渐恢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小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可能并非直接由就业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造成,而是大学生过于挑剔的择业观,企业过于短视的择人观,社会过于片面的就业观,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的假象。
在对黑龙江省个别大型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发现,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可以满足就业。如2011年12月3日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举办的2011年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了解到,参会大学毕业生达5000余人,参展招聘单位达35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其中农、工、商、服等各行各业岗位应有尽有,从数量上看,基本满足参展求职毕业生的需求。2011年4月,我们对大庆市重点企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进行调查得知,65.9%的用人单位完成了前一年的招聘计划,25%的用人单位没有完成前一年的招聘任务,且缺口很大,说明大学生就业不是无岗可就,而是有岗无人就。社会公众对大学毕业就业状况仍然存有恐慌心理,可能与以下几个主观因素有关。
一是由于各种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新闻报道造成恐慌的局面。每年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闻报道中,铺天盖地的信息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的招聘市场、各种令人恐怖的统计数字、各种失业大军的数量、未满足自身就业愿望的大学生的埋怨之词,如此性质的大量信息,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难以正确处理信息,并形成遵从压力,从而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是社会新闻过度在表面层次上关注大学就业率。大学就业率从2007年的70%,到2010年的89.6%,就业率不断上涨。但由于庞大的毕业生基数(2013年699万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口径统计应就业毕业生人数仍可能达800万人。其实,未就业毕业生应包括无就业意愿、出国留学、考研及一些无法统计是否就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意愿、个人能力、技术技能等原因,存在一定比例未就业毕业生是合理的。国家和社会公众应将注意力从就业率转向如何对待未就业毕业生上来。如提供见习岗位和培训机会、加强就业信息和服务、提供援助岗位和补助资金。据2001年统计,美国大学当年就业率为86%,一定比例的未就业毕业生是人力资本的暂时储存,应该被社会认可。
三是大学毕业生择业观不理智。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学得一技之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理所应当。但由于过于自信和贪图享乐,在择业过程中,过于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国企及政府机构,形成自我评价过高、对现实的要求过度、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不理智的择业观。2009年统计,毕业生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区和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达59.1%,而在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仅0.2%。不理智的就业观也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2011年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见图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首要原因是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从基层做起”,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说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不成熟、不够理智,实践经验不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缺失。
四是用人单位过度挑剔,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技能。用人单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意进行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培训,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招聘择人工作中,缺乏培养意识,简单地以高学历、富有经验、背景可靠等作为“潜标准”,有高学历不聘用低学历、有经验丰富的不用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设置“一年以上实践经验”、“有某某技能”等等,甚至打字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我们在对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见图2),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位居第二位,个别单位还附加一些苛刻条件,甚至一律拒绝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就业的满意度低,大学毕业生认为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薪资标准和就业环境没有符合他们的期望,企业认为大学生未能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条件,公众媒体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进行渲染可以吸引眼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公众印象,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是存在的,但这种就业难的局面更多是主观感受。
三、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政策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要由政府、社会、大学毕业生个人、家庭共同建构科学的“预就业”体系,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个人和家庭更新就业观念起内在作用,由社会整合建构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
1.尽早出台《就业保障法》,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法制,规范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制定灵活就业模式、制定实习(见习)制度、改革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专业技能培训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给新就业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2.中央加大对各大产业投入、扶持,尤其加强关联带动性强的中小企业投入和扶持,增强他们的经营生产活力,提高就业容纳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深度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灵活学制、灵活学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或“3+1”、“3.5+0.5”见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也可尝试“订单式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联合培养。如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他们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陆续开办了“海信班”、“钱江班”等46个“订单班”,三年来先后为企业“订单培养”近万名专业人才。这种模式高校培养目标性强,学生就业目的明确,企业用人用得上,使得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从中获益。
4.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观是人们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及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不理智的就业观可能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父母和政府的依赖、对未来迷茫、盲目追求高薪和发达大城市等等。转变观念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着手,高校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正确处理择业与就业的关系。
四、制定完善的大学生“预就业”制度
英国政府为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推出“全国实习计划”,大学生减薪实习,既化解了求职危机,又获得了工作经验。我国从2008年起就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由政府选择合适的企业,设立见习基地,如2009年辽宁省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见习期为3—6个月,企业每个月至少为见学生发放当地最低工资的补贴。同时,每聘用一个见学生,省市财政将补贴企业当地最低工资70%的资金,鼓励企业多提供见习岗位。
大学生“预就业”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为就业前的大学生或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定时间的见习岗位,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这是一个以就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就业制度体系,旨在确保大学生就业,并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预就业”制度安排。“预就业”制度体系应包括就业保障法、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实习(见习)及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办法、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制度、大学生就业生活补助体系、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等制度体系及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实习(见习)专用经费体系的建立。
1.完善、规范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甚至可以制定就业保障法,既保障就业,又保障因特殊原因未就业大学生的生存需求、就业培训、待就业期间的社会见习;
2.高校不断改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弹性学制、3+1或3+2模式,改革实习(见习)方法;
3.出台大学生见习制度,为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生活有保障的制度化的见习机会,规范用人单位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并约束其严格执行,确保大学生有机会获得实践经验并在待就业期间得到实践锻炼。
“预就业”制度是一个由多部门共同出台的保障毕业生就业的体系,既包括制度和规范的建设,也包括资金的投入和用人单位单位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这个体系的建立完善必将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入常态化。
〔参 考 文 献〕
〔1〕此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并根据年度就业率进行估算,实际数据可能与此有差距,但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未就业人数大量沉积是不争的事实。
〔2〕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2011、2012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3〕本报记者.民企提供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N〕,工人日报,2011.11.28,第2版.
〔4〕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71
〔5〕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6〕杨伟国.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5
〔7〕麦克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4
〔8〕任腾霄,陈灏.我国尝试“订单式培养”化解大学生就业难〔N〕.报,2011.12.4,第3版
为了引导我班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和实践十重要思想,丰富我班大学生的寒假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团支部积极动员,号召全班青年团员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工厂、社区等地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现总结下:
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寒、暑期工,实现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对大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人却认为挣钱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做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时间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假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就我xx班而言。我班共有39人参加此次活动,其上交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率为100%。从收上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是非常认真的、负责的。最优秀的有以下俩位同学。
20××年1月23日—20××年2月11日xx同学在xx市旺鸣轩酒楼做了关于餐饮服务人员的调查报告,她向大家分享她的实践心得: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很有意义,我见识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人,也交到了一群不错的朋友。经历了一些事,理解了一些事,也看穿了一些事。谁会说没有收获呢,三毛曾说过,“年轻时,多经历一些事,多吃一点苦,绝对不是坏事”。
20××年1月19号—20××年2月28号xx同学在xx省永州市超市化妆品店做了有关化妆品销售的调查报告,她和同学们分享说: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假期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最后,此次活动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少部分同学对此事不够重视,不够负责,没有下到基层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质,到处抄袭他人成果。
总之,通过这次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使我班学生接近自然和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这次活动也为我班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民、了解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将来能够较快地融入现实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班学生从实践出发,以分析研究事实入手,探索事物存在的源泉,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见解,明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传统观念;供求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引 言
女性在中国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说过“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当前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诸多女性,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应该更为突出,为什么会遭遇就业歧视呢?在求职中,一些已司空见惯的歧视性条款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遇的情形。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
(一)生育歧视
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都会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用人单位招聘时,性别成为非常重要的考评因素。一般来说,女性毕业后要面临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偏重家庭事务的事情,会使所从事的工作受到影响,也会增大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虽然我国多部法律都对女性劳动权利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但效果甚微。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会录用女大学生,为规避法律法规约束,强制她们签订几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的“附加条款”的情况在当前企业中也屡有发生。《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对于被迫签订“禁婚”、“禁孕”条款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4.1%和3.4%的被调查者表示被迫签订过此类劳动合同。[1]
(二)性别歧视
所谓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阶段,除了针对女性所不适合的特殊工作或岗位之外,仍强行追加性别限制,并以此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以及损害。[2]有的单位在招聘公告中仍明确标明性别,“限招男生”“男生优先”的字眼屡见不鲜。在市场招聘中,有的用人单位采用一种比较隐蔽的岗位性别歧视。招聘时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招聘过程中会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是在接受简历后直接不予录取。有的女生即使获取了工作机会,但在岗位、工资待遇等方面会做出让步或牺牲,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
(三)学历歧视
近年来,统计显示,七成多的高校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90%以上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条款。《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学历越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呈升高的态势。调查发现,女性成绩明显优于男性而被拒绝录用的现象,在合资、外资企业和行政机关尤为严重。[3]对于学历歧视现象,还包含原始学历歧视的涵义。所谓原始学历歧视,也就是指原始学历(高考毕业后首次就读的大学)不是“211”、“985”等名校,即使最高学历是博士,也一样会被歧视,出现“同等学历不同等待遇”的社会怪象。2013年在就业大浪潮中,武大女博士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使大学生学历出身引发关注。
(四)外貌歧视
在求职过程中,相对于男生,相貌问题在女生求职中表现得更明显。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对女生的相貌相对要求更高一些。因为长相不好导致求职失败的案例不少,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市场中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在进行普通岗位招聘的时候,往往很在意女性的身高、容貌,将求职者的能力、品德等关键因素放于其次。如果碰到外貌不好的女性求职,用人单位一般不会告诉对方落选的真实原因,他们会找个其它正当的理由进行拒绝。对女大学生的外貌歧视,贬损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
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将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价值的多少作为衡量就业者能力的基本标准。客观而言,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影响,女性受生理条件的制约比较大。女大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要经历结婚、怀孕、分娩、哺乳等一系列事务,用人单位成本增加。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说,女性有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劳动成本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性价比”明显优于女性。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尖锐化
自高校扩招之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产生了积累的矛盾,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矛盾尖锐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毕业生总量庞大,每年的毕业生规模呈现只增不减的刚性,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用人单位面对资源充足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偏见进行招聘。有些用人单位甚至不顾岗位属性和实际需要,互相攀比,争相抬高学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人数骤增的情况下.女生比例也呈现递增趋势,很多专业甚至院校出现“阴盛阳衰”局面。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关于女性生育社会保险和补偿机制是不健全的。女性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一般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虽然我国19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并推行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在执行上缺乏刚性。作为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不愿意录用女生,致使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歧视“瓶颈”。
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方面看,立法的内容仅停留在一般的原则性内容上,无法切实保障女生的就业平等权。如《促进就业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种规定既不全面也缺乏可操作性,对就业歧视现象难以遏制。类似《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文件虽然也都有男女平等就业的规定,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没有落实监管主体,法律条文流于形式,平等就业成为虚设。
(四)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误区与困境
很多女大学生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对未来的职业充满着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大部分女生把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作为自己理想的职业,进入国家机关、高等院校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留在城市中作为理想的工作地域。面对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歧视,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以及人生价值观有待调整。
当前的社会与用工市场,都将大学生的能力作为招聘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大学群体中,很多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偏文科,大学期间专业性不强。即使有些女大学生成绩很高,但实践能力欠缺。在就业过程中,所聘岗位多是行政文员、文秘、销售、管理等职位,与女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当然在男多女少的理工科中,如建筑学院中的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机械维修与运用、测绘等,偏重的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而女生在体力与耐力等方面有其生理劣势,对于野外考察与探测等工作,就业时用人单位更偏重男生。
三、解决对策
(一)认识人性,建构女性教育,提供女性教育素质
《中庸》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潘光旦对于人性结构的认识指出,“人性是潜能,是共性、个性以及性别的三位一体”。[5]只有清楚了认识人性,才可以实施合理的教育。如今,女性不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在于没有机会接受“女性的”教育。此外,女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从自我认知到社会认同的转变。同时要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不断丰富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调整价值观与人生观,拓宽自己的就业视角,转变传统的“一种职业定终身”的观念。
(二)营造关怀女性的人文氛围,完善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保障
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定与执行,并监督用人单位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为女大学生的就业与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推进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均衡企业负担,有利于解除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因为生育问题增加经济成本的担忧。政府在制定财政、金融、工商、劳动等相关政策时应融入社会性别意识,在反对性别歧视上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建立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为受歧视群体提供司法保障等也能推动消除职场性别歧视。形成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使男女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招聘表格不设“性别”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
(三)高校应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态势,实现高校需要与市场经济接轨。高校要按照市场的需要安排教学课程,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向。对于女大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提供参与实践或实训的机会,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处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一方面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推荐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需求意识,认识到女大学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工作成绩。
(四)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也需要对女性的观念进行更新。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女性接收教育的程度与层次较之于以往都有了质的飞越,应该以“时代不同,男女一样”的新观念取代“男尊女卑”“男比女强”的旧观念。当今时代,女性已成为撑起社会脊梁的“半边天”。所以,用人单位要坚持“因才选人、因才用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等的选人用人的原则,杜绝“用相马代替赛马”的不科学机制。应当尽可能地选聘多样化人才,实现人才互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结 论
一个真正进步发达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两性都能平等参与竞争的社会,而不是存在各种就业歧视的社会。所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不仅需要各方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采取实际行动,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政策引导。更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3]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妇女报,2009-06-15(5).
[2] 王丽.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培养;职前培训
Abstract:Ta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m three universities,i.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pondents,and adopting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man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problems exist among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e.more difficulties in hunting prospective jobs comparing to those major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ak learning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and the main demands focus on three aspects,i.省略prehensive knowledge,career planning and practical skills.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principl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a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of career planning,care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current curricula system to invite entrepreneurs,scholars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ases by uniting enterprises to provide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to give different guidance to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majo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raining before career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学生面临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2011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71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还有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转业军人,这些待业人群都集中在城市里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调查发现,近9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都缺乏“职业发展”的概念,同时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和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对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一是就业前景、方向和目标不具体,二是专业技能弹性较大,三是不清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职前培训指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综合训练,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内容主要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即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性格特征性,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传授面试技巧,增加求职经验;(2)职业技能培训,即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校等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培养专业技能,提供工作机会;(3)职业素养培训,即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的报告讲座,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修养。本文以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调查、走访等方式,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以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大三、大四为重点,调查内容包括:(1)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对自身现状的评价;(2)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希望学到的东西;(3)对职前培训的态度和方式。三所高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5份,有效率达到97%,结果基本反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三所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只有22%对当前生活状态满意,34%比较满意,37%感觉一般,7%感觉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
对当前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38%的人认为预期找工作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大多学生在择业面前比较盲目。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知识、技能弹性较大,缺乏可展示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硬件;二是没有择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的未来择业范围和方向不明确,找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目标比较单一,或只关注工作环境的优劣,或只关注工资的高低,或只关注工作的劳累清闲,缺乏接受一份工作的适合度和满足感,以及对完成工作职责与个人成长之间关联度的认知;三是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岗位职责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是为了找个人发展的平台,不满意能得到的工作,但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单位对岗位的专业与技能要求,对具有挑战性或需要努力适应的工作又没有信心,缺乏求成长谋发展的心态[1]。
2.学习能力弱
调查发现,36%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能力弱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认为课堂上学不到东西,简单东西不想学,难东西又学不会,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进入大学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出人头地,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难以找到现实通往理想之间的路径。一方面经管类专业除了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外,还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生态及林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到自身学习能力弱,知识面窄,做事能力有差距和缺陷,与未来期望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要求。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常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多读书,认真上课,又难以抵制校园外的诱惑与刺激,在网络和游戏中消磨很多时光,很多理想难以付出真实行动。
3.情感沟通能力差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也同样处在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等各种关系之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社会责任。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感沟通障碍[2]。究其原因,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经历长达10多年的分数导向、高考导向教育评价模式之后,家长除学习以外基本都是“包办”或“代办”,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学生是一帆风顺,很少经历挫折,情感沟通能力差,不清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很多大学生遭遇的较为尴尬和困惑的问题。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张扬、独特、好逸恶劳、纪律性差”等个性特征开始突显,由于找不到沟通话题和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家庭、亲友开始逐渐疏离,平时很少和家里联系,信息不畅通,似乎只有缺钱时才会与父母联系;由于做事较为自我,不顾及别人感受,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矛盾,同室、同班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平时不关注与专业或课程有关的信息,上课时难以与老师交流,很多课程内容不理解不熟悉,课余时间又很少与老师沟通,导致厌学、逃课成为习惯。
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那些方面存在不足时,29%感觉社会经验少,不知道如何处理身边的事;27%感觉知识范围过窄,很专业前景缺乏了解;25感觉工作技能差,难以适应需求;19%认为交际能力差,不清楚如何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
1.综合知识需求
当前,在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人员等共同竞争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每年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众口一词的“要求相关工作经验”,让很多学生感觉不知所措。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过于偏重文科类内容,以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主,专业课也多限于相关实务操作层面。但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管类专业问题往往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很多社会现象、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综合性经济知识、较宽知识面、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趋势、社会变革等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综合性问题能力。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或经验,以适应现实和未来经济管理类工作岗位需要。
2.职业规划需求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设计与规划的过程,包含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调查中发现,仅有37%的大学生大概了解将来所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54%的大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在未来发展上比较盲目,9%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基本没有认识。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明确将来的择业范围和方向,确定就业目标。同时,根据经管类专业特点,为学生进行多重职业通道设计,一是走专业技术通道,即在一个系统内走专业职称路线发展,二是普通管理通道,即按部就班随工作时间增加而职位上升,三是依据专业内部分类,走细化专业技术通道,即将专业发展进行深化。
3.实践技能需求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技能实践训练多集中在学校实验室里操作相关软件,真正在公司、企业、事务所的实践机会较少。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除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主干课程外,仅有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技能训练,及认识实习(两周)、业务实习(两周)毕业实习(四周),且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计算机上操作外贸软件,认知实习以参观或浏览生产企业、海关为主,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已进入找工作阶段,这些技能训练、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外贸类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因此,应强化学生技能实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的现代分析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以拓展未来就业范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综合性需求。
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经管类专业应创新大学生培养理念,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随着接触学科范围的扩大,学生会感觉不懂的学科越来越多,知识是学不完的,不可能在讲一门的仅30-60课时有限内学完这个40-50岁老师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更应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或事物;二是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关键一站,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更应做好儿子(好女儿)、好同学、好老乡等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处理好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三是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学生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使得学校、社会、国家外在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和社会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从内心上认同、遵从和坚守,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和规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
调查经管类大学生学习锻炼途径时发现,66%通过学校,28%通过兼职,只有6%通过企业或其他途径。同时,8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职前培训,只有4%表示不愿意,11%表示暂时没有考虑。在调查具体培训内容需求时,37%选择企业家讲座,28%选择技能操作训练,18%选择专家学者报告,17%选择政府官员报告。因此,针对经管类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综合需求,应构建集课堂学习、单位实习、专业指导为一体的职前培训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
现有经管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过于侧重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科类课程,授课内容多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普及完善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形式和渠道,以报告、讲座、座谈会、茶话会、沙龙等方式,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使学生了解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运行特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学术进展与动态,熟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现代经济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报告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多集中在校内,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综合训练、认知实习、阶段论文、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认知实习(一周,安排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以参观、浏览为主,缺少从事具体业务、接触具体岗位的机会,直到业务实习(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毕业实习(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才进入实习单位从事有关具体业务操作。因此,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综合训练基地[3],理论课程学习、学校实验室操作的同时,让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综合训练,增加学生从事具体业务的实践机会,构建单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平台,让单位通过基地了解学校、清楚专业、认识学生,让学生熟悉单位业务、认知岗位职责,也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机会。
3.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分类指导
在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发展上,学校应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坚持全程指导、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大一建立专业发展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主要课程、重点学习领域、未来就业方向,通过与往届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构建跟进课程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举办求职技巧讲座,开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鼓励学生提早选定发展方向,完成相关能力储备、知识储备、技巧经验储备;大四建设就业指导平台和网路,“团体辅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4],设立职业咨询室,举办“职业导航”、“就业指导月”、“就业助推月”、“公考直通车”、“考研直通车”、“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进行求职训练、面试情景模拟、知名企业参观等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驻洛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存在的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学习能力弱、情感沟通能力差三大问题进行的剖析,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知识、职业规划、技能实践三大需求。因此,高校在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理念上应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构建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号全.80后遭遇现实的“三重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4):14-17.
[2]万辉.让诚信求职成为一种常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10-11.
[3]张宗欣.告别形式主义的大学实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21-23.
[4]王琴琴,翁祥栋.就业指导可因人制宜、量体裁衣-访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4):6-9.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能促进更多的谋业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能带动甚至是引领区域经济。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充分利用京津两地的发达经济与教育优势,探索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就业教育发展的结合路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所必需的能力素养,实现高校对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目的。
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有35.5万,2014年有36.78万人,再加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高校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虽然整体就业率不低,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大,另一方面却是结构矛盾性突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产业的兴起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就业岗位减少,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未改变,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不愿意去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城市工作,就业期望值与就业能力不匹配,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就业难度增大。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抢抓机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创业教育内涵与发展现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概念,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即为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创业的能力。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职业技能,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与途径。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得到相当重视与蓬勃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起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大赛,2002,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快速发展。
三、创业教育对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所有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是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同时培养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能拥有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调节控制情绪、人际交往等能力。创业教育的开展能改变当前一些大学生们眼高手低,不愿意去偏远城市,基层等局面,更多的激励大学生们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实现从依赖到自力更生,自我就业。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创业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中学习以及真实生活中学习。高等教育需要真正把“课堂学的”变成“工作用的”;同时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工程型、应用型专业,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与机会,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从意识、情感、心态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夯实了大学生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们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们自我就业的激情,增加创业的概率,实现自我创业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的整体压力。
四、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首先,树立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摒除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行“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发展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就业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建立范围宽广的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从学校的各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教育的学习全程化、多样化,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构建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促进评价的总体性、灵活性、有效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一支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少,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需要加强自我建设,利用一切机会自我学习,成长。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高校需要给教师创造可学习的条件,对教师要有相应的培训制度,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参与教改科研。同时针对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也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现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能力,同时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三)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大学校的实践教学投入,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构建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要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授课,推进专业和行业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到基地参加见习、实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握进入社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高校以及企业等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框架下,构建长期发展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栗蔚菁.课程设计: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2]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0).
[4]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1).
[5]闫广芬.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6]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教育研究,2010.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团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近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促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根据世博局和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世博会志愿者工作进度,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师大世博志愿服务队伍,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以实际行动迎接20xx年世博会的顺利召开。
一、活动口号
师大手牵手世博心连心
二、参与对象
全体师大学生,尤其是入选的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
活动形式
万名学子进社区,千篇调研察民情,
百支团队献才智,十大技能促成长
四、活动主题
在世博会倒计时之际,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万名学子走进自己所住的社区(居委行政村),针对居住地发展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形成千篇调研报告,组织百支入围调研团队为居住地发展提出改善对策、建议,贡献大学生才智。每位世博志愿者候选人,尤其是管理岗位志愿者候选人必须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围绕以下调研主题开展调研(详见附件1)。
世博文明社区建设调研: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利用假期走进所居住的街道、居委、行政村,开展各类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等宣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所学专业,围绕居住地建设、管理中需要改善的问题、社会热点、民生需求,开展问卷、访谈、网络调研等,形成调研报告,为迎接世博会献计献策。
2.居住地困难群体现状调研:组织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联系居住地相关部门,寻找居住地有困难、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残疾人、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在春节前后通过参与策划组织开展慰问、联欢、捐款、捐物、结对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相关调研,分析制约困难群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社会结构的应对策略。
3.各地志愿服务开展情况调研:依托“爱心学校”项目优势,围绕居住地各类人群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世博历史、世博礼仪、世博英语等内容的教学,在社区周围的地铁车站等公共场馆开展城市环境保护、文明出行、微笑礼仪等实践活动,提高居住地居民文明素养。走访实践单位,调研居住地各类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结合即将开展的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建言献策。
4.世博会志愿者拓展培训调研:依托红十字会等优势,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接受应急救护、艾滋同伴等培训,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夕阳关怀、特殊儿童陪伴、健康心理调适等专项服务,拓展世博宣讲、世博英语、公关礼仪、环保知识等能力,实现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服务能力的目的。走访有西部支教或工作经历的校友,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明确青年责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自觉成才的理想。
五、活动流程:
阶段时间内容
宣传动员20xx年1月初-1月15日制定计划、申报项目、组建团队
主题实践20xx年1月16日至-2月26日围绕调研主题,开展宣讲、帮困、社区服务、场馆服务等
申报评估20xx年2月27日-3月5日校团委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估,评出xx0个入围课题
总结展示20xx年3月5日-3月20日入围团队进社区进行宣讲、提出改善措施等,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六、组织实施:
1.各学院团委结合实际完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方案,在1月15日前将方案和项目汇总表(附件3)发送至校团委。按照“每个社会实践项目必须和主题调研相结合,每个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至少参与一个课题调研”的原则,组织开展好主题调研活动。
2.各学院团委依托校团委社会实践、志愿者招募系统及时项目信息、招募活动人员;在人员招募中,注意发挥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的作用,做好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上海师范大学世博之星”评选推广活动,认真酝酿好学院“世博之星”候选人。
3.各学院团委做好活动的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进行;注重宣传工作,所有活动统一使用世博会志愿者相关标识,及时收集文字、图片资料,上传至团委主页和世博会工作邮箱()。相关信息将编辑在《志周刊》上,并组织好校内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4.活动结束后,各学院完成总结反馈,并做好参与学生的网上考核,于20xx年2月26日之前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附3-4张活动照片)、所有调研总结报告申报表(附件2)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交至校团委办公室。
5.校团委将根据各学院计划申报、网上信息、调研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估,3月5日前选出xx0个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
6.各学院组织好入围课题后续宣讲、改善措施实施等活动,根据后续活动情况评奖(一等奖2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50个),以资鼓励。3月20日前后校团委统一组织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1.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XX字
2.大学生XX年暑期打工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关于大学生建筑工程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
4.大学生暑期自己创业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范文3000
6.XX大学生进出口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7.XX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建设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8.暑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参考
10.XX暑期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11.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12.XX暑期做家教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3.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4.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企业社会实践报告
15.大学生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文总结XX
16.XX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
17.暑期城市生存体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8.暑期护士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9.1000字社会实践活动报告XX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岗位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教高厅[2004]14号文件强调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目前高职教学进程一般在第5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学院推荐顶岗实习就业的时期,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学生忙于个人就业的准备。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学生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查阅资料、指导教师集中定期辅导的毕业设计形式均存在很多困难。
2.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实际不符合。
由于在实习前布置的课题,很难预料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有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但课题与实际就业的岗位不符,加之课题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
3.毕业设计成果与答辩质量差。
(1)设计成果抄袭现象严重
分组的课题,一个组一般只有1—2人能够独立来完成,大部分学生是抄袭、拷贝,更有甚者连图纸的设计者名称都未作改变。
(2)答辩质量差
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问三不知。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二、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1.以专业技能训练代替毕业设计。
湖南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使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常态化,并且更加全面。以抽查促改进,以抽查促建设,以抽查促质量提升,这一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抽查依据为各专业的技能抽查标准,技能抽查标准分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包括了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技能,体现了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因此,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方案代替毕业设计是一个好的创举。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课题。
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选择课并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二是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阅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3.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
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若学生因为单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允许取消毕业答辩。以实习报告成绩代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符合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
4.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
指导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一般要求在第5学期集中4周内完成。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答辩时间可延长到第6学期。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QQ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
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三、改革后毕业设计与答辩的实施办法
1.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决定某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2.各系部按专业班级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于专业第5学期毕业设计前2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
3.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由系部自行决定。
4.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方法由系部自行决定。
5.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仍然按要求建档,档案内容包括如下。
(1)有课题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记录、毕业答辩成绩单。
(2)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盖单位章)。
(3)技能测试形式
技能测试试卷、技能测试模块成绩单、技能测试总成绩单。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灵活化。
原来毕业设计安排在第5学期课程结束后,集中4周进行,然后进行答辩,现在改为课程结束后至毕业前夕。答辩仍然安排为2次集中答辩时间,一次是集中设4周后,一次是毕业前一周。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灵活化。
2.辅导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毕业设计辅导时采用集中定点答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的分散性,不可能定点定时地答疑,现在利用网络、QQ、视频等手段进行答疑。这样实现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很有好处。
3.过程监控的全程化。
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指导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加为好友,每周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
4.毕业设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毕业设计成果的答辩,可以是实习报告的评阅,可以是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可根据具体的成果来评定,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评分要求评分,实习报告按照报告的评分要求评分,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考核要求评分,实现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5-02
1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式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加大(见下表),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放缓,出口增长乏力。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另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财管专业是一个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新兴专业,同会计专业一样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财管专业仍是近年来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财管专业就业人数基数比较大,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现象并存。据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总体签约率依然偏低,另外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财管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大多而且最好的去向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大量财管专业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另外,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少,只有5000多万家,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另外,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财管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以从事财务工作为主,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无非是案例教学,仍是课堂的说教,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顶岗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实践型的教师太少,鉴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经费的缺乏,一线教师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再加上财管课程本身就枯燥、难懂,又与社会实践脱节, 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等,使得培养的财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教师的认知度以及教学观念,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2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2.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目前,高校财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为研究型人才,其实,学术研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但是若单纯追求学术,那就与人才市场所要求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匹配,就业会很困难。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将培养目标由研究型改为应用型,但大都是从理论知识、人才规格、操作技能方面来定位的。这样的就业能力培养趋同性太强,忽视了特色所在,其实高校定位、办学方向不同,那么培养的服务社会的人才也不一样,关于就业能力培养也不一样,如:人才的岗位群和就业定位不够清晰,可就业的岗位有哪些?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在哪里?另外人才规格定位也不准确,对财管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全面、科学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应注重人才市场所要求的结构的层析性、发展的平衡性,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否则,企业全是高管,底层的、基础性的工作谁来做呢?
2.2.2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当
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对一般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但缺乏合作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前瞻性性强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仍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学效应不佳;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调,教学内容的“分块式”再加上相关课程的教材独立性过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简单的掌握,不能系统的理解,导致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导致了毕业生执行力不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2.3实践教学不到位
应用型的财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重要一环。但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时间安排不当,大多安排在毕业前完成;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实习形式来代替,在实习过程中,很少真正安排从事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而是复印、跑税务送材料等,这与我们的实践教学严重背离;第三,实践型的教师缺乏,年轻教师有专业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等使得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提高。
3 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财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考虑社会所需,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1制定符合专业、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一,要突出高校和财管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双层次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洞察力和预测力等等。总之,在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的理念下,培育出社会所需的、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并使之平衡协调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2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要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所需,才能学以致用。
3.2.1增加实战课程的种类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 EXCEL运用在财务管理中时间价值系数表的编制、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的模型、债券溢价/折价摊销和绘制图形等。这样教学理论传授很少,重在实际操作,从课堂到课外的作业,考试的设置等都利用EXCEL表来进行,由于学生所关心的考试等都用EXCEL来完成,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课堂参与性会活跃,课外作业小组讨论也容易开展,这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另外,在操作技能和知识延伸上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2.2增加实践课学时
在财管类课程教学上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创业实战训练以及ERP沙盘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课堂讲授全部变为实验课,让学生在软件上操作。创业实战训练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推广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综合实训的跨专业学习,通过全真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不同岗位,熟悉各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
3.2.3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
虽然课程无固定教材,讲授方式方法灵活,但这些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度会很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一些企业人员现身讲学并辅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实践技能穿插于理论教学中,改变单一的分块式教学模式,注重阶段和系统的整合;内容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灵活的学习,另外内容及时更新,进行国内外的知识对比和衔接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应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一
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富强的国家。唯有全民教育,其教育理念,在于贡献社会,只有付出自己,才能为自己留下属于自己的成绩。其贡献自己的最本质征途是就业,但在这之前,牵扯到如何更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历年来是社会议论的焦点。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众多考验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让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是当前各高校教育的重点,要从现在开始就要正确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将来能够更好的就业奠定基础。但如果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的话。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就业问题,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是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损失。所以为了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好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小组就本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和借鉴的问题与经验。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本小组先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为况进行了以下的调查.希望本报告,能为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就本校学生的调查及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势进行调查,然后从回收问卷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次调查在20XX年11月份进行,问卷共发出50份。发放对象为贵州大学所有新生。基本上做出了随机发放。 现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
一.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在于荒废学业。
本次调查中将就业严峻问题归因于高校扩建招生仅占20%。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是原因导致就业困难,其中,因大学生活荒淡。缺乏持能占40%左右,择业观念不对的占5%.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是因为社会本身发展有一定限度。第二是某些专业行业有人才相对饱和。已经没有去招收放人的必要。第三是大学生本身缺乏就业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发生的许多大学生刚签约就违约跳槽的现象。在用人单位不得不谨慎考虑。在地域选择上选择沿海地区的学生占总数的44%。有意愿去的占20%.现在大学生只想舒适安定。不想体验吃苦,是很难做出成绩的。
2、目前大学生对钱途成兴趣。
在接授的月收入水平中90%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10%在3000元。在就业中更注重60%的个人发展空间。30%是新筹高低。说明大学生钱是重要的,其次是个性是否得到发展。对就业形势认为好与不好仅占24%。大部分人认为是机遇又是挑战占36%.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有客观认识。同时在自主创业上68%考虑过自主创业。仅有一部分不考虑。说明大学生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依靠父母、贡献社会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准备。当涉及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那些条件?90%以上选择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发展趋势。选择其他的很少,这表明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有所了解。有正确的认识。相当于了解目前的形势把握有明确的认识。调查中对毕业生时,86%以上选择先就业后择业。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学习是因一个人能力,适应社会。鼓励大家多学文化知识。多参与实践活动。
我国大学生数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极为甚少,其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1)企业招收新一代大学生默争老一套
不少企业在选准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是。首先,过分关注文凭。文凭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工作能力的标准,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职位不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本单位的打字等处理,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资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与风俗,甚至有意的人际关系网,选用人才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地要求,所以正是这种企业老套模式,不能更好吻合当代大学生属性,带来很难的就业压力。
(2)新一代大学生自身问题较为突出
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一下不刻苦地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来骗取企业信任,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第二,大学生总体成绩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激增,招生规模扩大,加上不力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还有大学生本人素质有所下降。第三,定位偏颇,择业存在误区,都希望收入高待选好的单位,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里定位影响就业。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前途渺茫。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况需求,提高就业率。
三.由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就业带来的相关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是我国不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表现的种种观念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错误。百手莫回的资本主义意识观。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一有好的工作一拥而上。一般的工作不屑一顾,就业人数集中过多,就业困难也更大。大学生太过自负,认为学历高就一定会被雇用。其实,企业要的是有经验的人,对自己定位太高,往往会引起别的厌恶,觉得你会眼高手低。不懂谦虚。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从基层做起。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从而重新定位自己。不断学习,才有炫耀资本。找工作,条件好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通往成功的道路很多,为什么盯一条不放了?放下自己的面子,找自己的工作让别人去说吧......
四.经过调查,本小组总结了几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时代观念,个性的一代。
当代大学生特讲究个性。其性格、气质是个性当中的稳定因素。性格如何,气质怎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起持续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工作者,其劳动生产力比不符合的要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形成了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不知不觉中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这就说明。个性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性格能让你走向成功。
2.要有实力发展,唯有技术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能够考入大学校门,这已经证明他们具有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具备了特殊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这些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参考系和定位器.在专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一般不会选择新闻、文学专业。而语言能力差的一般不会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定位器作用,不善驾驽文字的大学生不会首先考虑文职工作的,而具备的,会选择继深造。
3.个人价值观念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务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种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成为了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能力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并且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观,从而影响就业观。
4.家庭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又面临着具体职业选择。这时家庭作用又会凸显出来。不过此时它的影响力已不如惜,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明晰,心理也日渐成熟。相应的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就减弱了,但职业选择发挥的影响不会根本上丧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时犹豫不决时。并寻求帮助时。父母的意志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某种职业,有些被父母引入从事或希望从事的职业。在后者,子女是被看成父母希望的延伸,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但如果职业实践不尽人意,那么子女会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教就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1、对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努力提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其次加强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就业定位。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2、对社会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规模。第三鼓励大学生出国深造。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第五鼓励各类企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大学毕业生得到有效法律保证,确保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
六、结束语
要想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不被淘汰。贡献于社会。就要搞好自己与全台群体的利益关系。端正择业观念,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学生就业不在是问题。将来的中国更加灿烂辉煌。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二
一、 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我主要是抽取了一部分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主要是针对现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观展开,具体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毕业后的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的看法等的方面。
二、调查的时间
本次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施行时间从12月2日开始截止到12月8日。
三、调查问卷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本科毕业后的方向,就业区域的选择,希望工作的公司类型,对待如今就业形势的看法,希望工资起薪多少,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及向进入的企业等。
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大多是单项选择,职业选择的标准为多项选择,其中最想进入的企业为唯一的开放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
四、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学校人流比较多的路上发问卷,本部为集中发送地,如食堂门口,学院门口。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另一小部分人托熟人在其他班上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状况,迫使大学生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就能高枕无忧,而是应该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就应该树立好今后的就业观,给自己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只有明确好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标,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寻找一个好的起点,我们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磨练自己,有目标地做好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得更自信,更成功,更容易,更富有激情和魅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生活空间大了,自由多了,但同时也很可能会因无目标而迷失方向。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我们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怎能使自己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又如何在广袤的天空下展现我们的优秀才能?
因此,给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就业观,将自己的未来目标好的设计一下,那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就业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够有目标地学习,有目标地生活,去努力地到达自己想要主球的高度。给自己制定就业目标,就像有了启航的方向,即使再怎么迷茫,最后也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三
一、 调查目的:随着现在高校的发展,社会中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大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次调查就是为了分析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二 . 调查方式:这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为主,网上调查为辅。实地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内以及校外商业街,主要针对将要毕业与工作的人对此次调查的看法。总共发出问卷200,有效回收60。
三、调查结果:
1、你的性别
答案
男
女
所占百分比
60.71%
39.29%
2、你的专业
答案
文史类
机械
计算机
金融管理
营销
其他
所占百分比
5.36%
12.5%
7.14%
3.57%
17.86%
53.57%
3、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工作经验
答案
有
没有
所占百分比
57.14%
42.86%
4、刚毕业时,你希望的工资待遇
答案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以上
所占百分比
1.79%
14.29%
21.43%
62.5%
5、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岗位
答案
有
没有
所占百分比
46.43%
53.57%
6、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你以后求职就业有所帮助?
答案
有
没有
不清楚
所占百分比
76.79%
12.5%
10.71%
7、毕业后所找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时,你会怎么选择
答案
不愿做
先做着试试看,以后再考虑换工作
愿意在新的领域发展,认真对待
无所谓
所占百分比
0%
42.86%
48.21%
8.93%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
答案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
自己没经验
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了解
对企业基本情况不了解
所占百分比
42.86%
30.36%
16.07%
10.71%
9、你找工作时一般考虑的因素(多选题)
答案
工资待遇
个人发展空间
单位性质
员工培训
企业发展前景
地域
用人标准和聘用
所占百分比
64.29%
75%
30.36%
25%
64.29%
25%
35.71%
10、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你是怎样看待的(多选题)
答案
毕业后先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获得一份较好工作
自己创业
通过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找工作
学校推荐,提供工作岗位
所占百分比
71.43%
23.21%
33.93%
42.86%
26.79%
四、 调查分析
1.就业形势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抱着美好的向往,但他们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同学现在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有些人很难找到自己能够看中的岗位,更不用说是熟练 精通了。
总的说就是实践能力差,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一直滞留在课堂上,并没有带到实践中。从求职困扰因素来分析有42.86%的人表明对企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在求职应聘时提前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不足之处,提早做些准备工作的话,一定能为我们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毕业生择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3.57%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在择工作时有48.21%的人选先就业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好的,先积累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在选择工作时应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要对工资有一定的了解,努力做好自己。
五、 建议
关于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1) 调整心态,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
2) 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
3) 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是,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
4)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责任意识
5) 要有创新能力
关于实践方面
1)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
2) 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求职者和企业都是双赢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本科 实习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力结构而言,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动手、动嘴和动笔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教学获得。
一、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认识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在长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地点、经费和效果等因素,从时间、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新模式,规范了认识实习工作。
1、建立优质规范的认识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是事实,联系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认识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团公司、大华进出口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以及常州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认识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习过程安排
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一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着重介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参观现场,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通过严密地实习教学组织,使学生的认识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将理论讲解与企业实习两者相结合评出最后的成绩。
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过去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高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
1、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的弊端
所谓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就是由学校指定实习基地,学生完全按计划集中实习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通常是与实习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签定实习协议,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将实习生分配到所属企业去实习。这实际上是实习单位在执行其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接收实习生的指令,实习单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先由学校落实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单位,安排好他们的食宿生活,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老师带队集中实习,并由带队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学校对实习工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整个实习过程都由学校负责包揽,学生是被动实习,缺乏主动性。二是由于实习地点过于集中,少数企业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生采取应付态度,实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实习难以解决食宿问题,实习费用很大,学校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的自不断扩大,主管部门不愿也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下达接收实习生的任务。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使得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的运用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各地实习,而少数确有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学校出面落实实习单位的模式。在实践中经过总结,该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学校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召开实习动员会,以加强同学们对实习的重视,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校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前一周,学生要交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第一周里,对每一位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到岗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到岗实习。在实习期中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3、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
尽管“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与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第二,个人单独全面接触社会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与单位个性化的对接使许多学生为实习单位作出了贡献,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第四,加强了单位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第五,为学生职业定位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实施这种自主分散的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实习单位分布面广,学生自由度大,难以形成必要的制约力。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一致导致实习效果不平衡。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对实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四是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特别是对毕业实习缺乏目标等等。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切实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专业人士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专业的发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方案的制定应该从职业技能分析入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并让其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实习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议所有专业委员在所在专业兼职授课,以便随时了解专业情况,保证专业发展不偏离轨道。
2、建立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制度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比如办公室文员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要了解企业基层的一些情况,仅仅一个岗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个岗位的认识来汇总成专业认识,所以时间不能过短。参观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多种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个学生不可能把每一个行业都涉及到,可事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来报名选择行业、企业或公司,当把所有学生的材料汇集起来,就得到了对各行各业的相关需求信息。然后教师按实习行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两个星期之内了解到相关岗位的基本信息及该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要写出本次认识实习的实习报告。比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到工业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需要其在实习报告中完成以下内容。首先,画出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包括上至最高层管理机构,下至每一个班组和科室的构成。其次,从结构图中找出自己能够从事的岗位,最少四个。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事该岗位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如写作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资料分析和会计知识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综合起来写一份实习报告。
3、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然,这个模拟实习的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应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4、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行一体化指导
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学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法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也便于学生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寻找工作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加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客观保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实习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