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时间:2023-08-17 18:0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第2篇

(一)信息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信息化范围广,含盖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又可分为地区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及业务领域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可分为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参见下面信息化分类图及社会经济信息化分类图:信息化的评价就是采用评价指标对各类信息化现状进行测评,以便了解其发展水平,更好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我国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九十年代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国家信息中心及高校就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水平指数及构成、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对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1995-1998年的信息化指数作了统计和分析,2000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科技部制定了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指标,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信息化应用水平专项调查,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居民家庭信息化进行专项调查,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还进行电子商务专项调查,形成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统计报告。

目前已开展关于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省市地区信息化、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工程、网站、平台、服务及信息安全等的评价:

1、信息社会评价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由信息经济指数、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及数字生活指数四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形成信息社会指数ISI,编写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按信息社会指数划分信息社会发展阶段:ISI0.9为高级阶段。

2、国家及省市信息化发展评价

国家统计局先后推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及信息化水平平价指数,2005年开展全国信息化水平专项条件调查,分析研究全国和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发改委用于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指数IDI(2)由基础设施、使用、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5个指数组成,2000年起每年31个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2011年与工信部联合中国信息化指数统计监测年度报告。

3、智慧城市评价

近年来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各自安排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3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住建部、工信部下属单位、宁波、上海、南京等市以及有关研究单位各自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约14套方案,有的单位如国脉互联还对全国百十个城市进行测评,编写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国家标准委成立有关部委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组织电子、通信及智能建筑标委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系列评价标准,目前已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关标准并在试点城市进行试验和试评估,今年网信办及发改委组织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并将在试点城市实施。

4、信息经济评价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研究信息经济评价,形成“信息经济崛起,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报告,把信息经济分为基础型、融合型、效率型、新生型、福利型层次和类型,提出了基础型与融合型信息经济测算方法。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信息化与信息经济测评理论和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计量》,上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体系创新,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框架,下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计量应用,宏观、中观、微观测度与评价,提出窄义和广义信息经济及计量方法。

5、企业信息化评价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2001年提出企业信息化评价基本指标,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组织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活动,选出企业信息化500强。

科技部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制造信息化,研究制定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提出制造信息化指数,以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为基础,合成地区、行业等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国资委2007《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文件),制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113号文件),根据各企业信息化测评结果,将其划分五个级别。划分标准为: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60―79分为C级、40―59分为D级、39分以下为E级。国资委对145家中央企业开展了2007年度信息化评价工作,定期央企信息化测评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了《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23020-2013》,2013年10月成立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2014年《信息化合工业化融合管理要求(试行)》,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全国1000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20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认定。

工信部已立项组织电子技g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智能制造专项综合标准化及试验验证,包含评价指标研究,六所提出智能制造企业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

6、领域信息化的评价

电子政务评价:电子政务网站评价,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国脉互联对政府网站进行测评,提出年度政府网站评估报告。

电子商务评价:六所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提出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近年提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已编入电子商务师培训教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平台评价已有标准,行业网站评价有媒体(互联网刊物)评选商务网站100强,中国互联网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评选涉农网站100强。

信息安全评价:公安部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一批有资质单位,对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安全评估。

二、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多年来信息化评价工作,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

信息化测评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分头进行,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力量薄弱、分散、缺少整合,未形成国家队,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信息化测评、评价指标的研究,缺少信息化评价的理论及顶层设计

信息化有共同的基本要素,不同部门按同一要素设计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有的五花八门,有的信息化、智能化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不匹配。有的名为智能、智慧的评价,但评价内容名不符实,还未能体现智能和智慧。有部分社会领域、行业与地区信息化的评价尚处空白、尚未开展评价工作。

(三)信息化评价的标准化与规范的研制严重迟后,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测评需要的原始数据采集缺少标准规范,缺少行业、地区信息化的评价标准。有的标准规范没有与时俱进,统计局企业数据采集表,不能反映近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有关信息化调查统计与测评数据,调查手段、收集方法有待改进,有关数据库建设迟后,尚无信息化的公共数据库,部门数据也不能共享。

三、“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

1. 信息化评价理论有突破,初步建立信息化评估理论框架及各类信息化的评价模型

2. 建立与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体系、行业、地区、领域指标体系)

3. 研究制定主要领域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积极开展社会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能制造评价评估

(二)“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点

1. 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建立信息化评价模型,完成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的顶层设计

2. 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评价指标库和评价标准库

3. 加快研制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评价标准、规范

在梳理现有标准规范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和版本升级,有的需要重新研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研究制定新一代的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政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开展信息经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信息化评价评估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关部委及省市政府组织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进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评价评估,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5. 加强信息安全、企业与个人信用、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研究及积极开展有关评价评估工作

四、信息化评估政策措施建议

(一)中央部委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

国家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等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信息化评估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各部门要把信息化测评与评估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十三五规划。

(二)成立信息化研究国家队,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指标的顶层设计

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力量,成立各类信息化研究的国家队(信息化研究院或信息化研究联盟),分工合作,跨界协同创新,加快重点领域信息化评价研究和完成顶层设计,指导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三)国家统计局牵头与有关部委合作,更新与完善信息化统计制度

尽快修订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数据报表,更广泛地建立网上直报系统,利用网络采集数据,建立信息化调查统计数据库,为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稻莨蚕矸务

(四)积极发展信息化评价评估及咨询服务业,建设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建立信息化评价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信息化评估评价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3篇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王亚军 栾加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6] Jianjun Cheng,Sencheng Cheng,and Meiju Yang.Evaluating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BSC[J].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2007:4-4.

第5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项目风险管理

在计算机技术普遍使用的今天,企业的信息化成为了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存在着黑洞现象,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信息化没有整体的规划,目标不明确,过程混乱,使得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种是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项目最终不能按期完成,成本超支,项目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对项目的风险意识不强,也缺乏对风险的评定标准。本文结合Boehm模型和风险矩阵法,建立了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全过程识别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给予控制和改进。该模型的建立为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的分析提供了基准,也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

1.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按照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即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为依据,结合Boehm模型,把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归于以下四类:商业风险、项目立项风险、技术过程风险、项目过程风险。这四类风险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环境以及其它无法确定因素的风险。模型见图一。

2.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先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组成部分,在各组成部分间进行比较和计算,以获得不同组成部分的权重,从而为侧重于哪个组成部分提供决策的依据。它通过将决策过程数学化而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使得思路更为直观。

2.1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应用AHP方法分析问题,构造出能够反映系统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通常包含下面三个层次:

(1)最高层:只包含一个元素,表示决策分析的总目标。常称为目标层。在风险评估中,这个元素是指信息化的最终风险。

(2)中间层:可包含若干层元素,表示实现总目标所涉及到的各子目标。包括各种准则、指标、策略等。常称为准则层。

(3)最低层:针对不同的决策目标,可以是最终的各可行方案、各项指标或各种措施。常称为方案层。

2.2 构建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模型建立后,需要确定出各要素的重要性,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可以得出它们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进而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信息化项目的整体风险权重。具体操作是评价者对各风险指标进行两两相互比较,用1-9的数字将判断结果量化,形成判断矩阵,量化标准如表2.1。

判断矩阵A由n个风险因素两两比较而形成,矩阵元素就是元素i与j的重要性量化值。构造的判断矩阵如下:

2.3 单级风险因素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打分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判断矩阵以后,需要对各专家的判断矩阵分别做一致性检验,如果不符合一致性检验,需对该矩阵作调整,最后还要按照专家的权威等级对专家数据作平均。

单级风险因素的排序通过对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可以确定各因素对上一层次风险的重要程度,并据其排序。具体方法是根据矩阵理论,先求出判断矩阵的特征项目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出权重。

特征向量:

在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后,用特征向量来表示风险因素对上层风险的影响程度。

其中,

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

在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后,用特征向量来表示风险因素对上层风险的影响程度。

并且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层析分析法的结论的合理性。

对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如下:首先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然后计算一致性指标:

如果所得的CI为零,则表明该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检验结束;如果CI不为零,则要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值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数据如表5-7所示:

通过计算,如果所得CR值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和风险因素排序结果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所得CR大于等于0.1时,我们则认为判断矩阵和风险因素排序结果的一致性不可接受,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的修改。

2.4 总风险量化值

总风险因素排序是指利用上文中提及的单级风险因素排序结果,即各级风险元素对上一级的风险元素的重要性权重,计算出每一级中的所有元素相对于最终的总目标的组合权重。这一步骤是由上而下进行的,最终可以得到位于最低级别的企业信息化风险对于企业整体信息化风险的组合权重。

在得出各风险指标对于上一级的风险的重要性权重后,可以进一步计算信息化项目的总风险量化值。计算公式为;上级指标风险标量=下级指标风险量化值×下级指标风险权重。

3.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应用实例

在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的风险评估中,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的最高层是信息化项目的综合风险权重,中间层与最底层是评估信息化项目风险的指标体系。本文中的中间层和最底层一共有三个级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

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模型,结合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采用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调查法,根据的风险因素评估表和重要性量化标准表,构造判断矩阵。对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的判断矩阵进行分析,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判断一致性。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得C.R

在得出下级风险因素的权重后,结合上文中风险矩阵中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影响量化值,对上级风险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上一级指标的风险量化值。最终汇总得到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的综合风险量化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总风险因素排序

商业风险

在得出各风险指标对于上一级的风险的重要性权重后,可以进一步计算信息化项目的总风险量化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最终计算出该信息化项目的综合风险为3.998402。根据表2-2,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综合等级处于中级和严重级的边缘,但是如果不加强控制,将会导致目标的失败。应该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风险量化值合理分配资源,对风险进行准确控制,以保证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进行。

4.结论

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Boehm模型和风险矩阵法,构建了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全过程识别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运用风险矩阵对风险因素进行了排序,然后再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来分析风险因素对青烟西格玛水平信息化项目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风险分析量化结果。通过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对风险给予控制和改进,降低风险级别。该模型的建立为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的分析提供了基准,也探索了项目管理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单泪源,姚莎.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对项目成功的影响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6.

[2]栾红栋.IT项目范围管理和风险[J].管理研究,2009.

[3]张健峰.定量目标管理办法在IT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2009.

[4]刘国靖.21世纪新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宏伟.现代大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2):103-105.

第6篇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政策。从狭义来说,企业战略则单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长期目标的一种比较宽泛和基本的计划及方法。就其特点来说,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短中短期和非根本性变化的消极反应,而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长期的根本性变化的积极反应。二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一组未来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或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逻辑的推理的产物。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要借助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且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思维。四是企业发展战略并不只是企业高层者的美好愿望。五是企业发展战略必须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

(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二是实践运用的广泛性。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三是自身发展的动态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四是经济效益的潜在性。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越来越显著,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维护进行有效管理可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表现在它不仅可用于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还可在整合组织和社会资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并与其他企业实现协同,促进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三)企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从其制定、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来看,须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哈佛商学院教授小詹姆斯·卡什等人曾指出:“现在任何组织几乎都有购买任何IT的能力,但IT本身并不能够促成企业的任何优势,它只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关键是IT的应用如何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和管理控制系统等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企业为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通过集成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并能够聚合组织制度,以期获取未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决策和信息化规划是否上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制定一个好的信息化战略,推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计划,构建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文化等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是引导本企业向着要效益见成效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稳定发展,在调查、预测和把握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作的总体谋划。企业要谋求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做好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工作。而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融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集成技术,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使企业能够灵活、快捷、广域性地获取、传递、分析、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决策----行为集成化的信息决策体系,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有效规避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二)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桌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渗透和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如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公司)的前身——黑龙江造纸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机制僵化等诸多原因,企业一度举步维艰。自1997年成立以来,斯达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大中型企业特点,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哲理,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斯达模式,建立了两个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三个网络(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监控计算机网、管理计算机网),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产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在管理信息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化与信息化结合,用信息流引导资金流、优化物流,使三者良性循环,达到产、供、销在内部网络全透明运行,使企业在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上产生了倍增效应,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斯达经验对企业战略实施有以下启示:

一是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组织结构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立足于机构扁平化和运营过程化,变职能式管理为过程式管理,用计算机程序替代臃肿的中间职能层,大幅减少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推动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特别是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促进企业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想超前管理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

二是信息化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以斯达公司为例,信息化的实施,解决了原来供应部门集采购、验收、保管于一身所产生的弊端,堵塞了原材料供应中的黑洞,实现了采购全过程的透明,特别是借助物资在采购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网络监控体系,使采购价格平均下降7.5%,按年采购1.2亿元物资计算,能降低采购成本1000多万元。从此范例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现有产品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成本、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是,信息化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信息化有助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差异性的重要要求。而全球信息的流动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不仅能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且使企业能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不易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

(三)对企业战略评估的影响

企业战略评估涉及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等。评估科学与否、质量高低,影响和决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和管理。而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高层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个关键部门已经做的和应当做好的工作,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的质量和成效,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把脉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以信息化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为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停止销路不畅的产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主攻产销适路产品,既能使产皮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又不使功能“过剩”。

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当前,从传统以职能为核心的管理,转向信息化以流程为核心的企业再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逐渐成为多数大企业的共识。有效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跟进企业信息化。

(一)变革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当然,最根本的转变是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准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信息化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有效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

(二)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

跟随“中国的信息化”应当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原则,在企业进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国产技术和装备,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这样做将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信息化,使绝大多数的企业有能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在应用的同时,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产软硬件大多已能实用,即使存在某些问题,只要通过应用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现阶段建立的诸如信息化方面的考核指标,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的得益远大于国内技术,那么企业就要负担昂贵的支出,这给了企业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应基于成本较低的国产技术来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此来鼓励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推行企业信息化战略。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指导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模式。这样的组织模式会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计企业的大多数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如果企业信息化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和参与,很难取得成功。所以企业要实行信息化战略,从企业战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以及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切实地转变和整理。在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中,为减少资源丢失,将以往的产品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有计划地将原有的信息进行转化,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须完善信息化项目评估系统,通过财务、顾客和公司等角度采取有效的指标,对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及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且有利于发现信息化实施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同时需要对广义的信息化战略投资进行管理,通过实施各种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把信息化战略的价值潜力发挥出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战略选择空间,具有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通过把新型竞争战略变为现实,让新战略发挥巨大威力,以帮助企业获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7篇

进入2012年,企业外部与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云计算、社交网络、物联网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社会进入以信息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在2012年最具价值CIO评选中,我们发现伴随着背景环境的变化,企业IT已经逐渐开始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价值,CIO的工作重点也在发生变化,77%的CIO表示整合并优化系统是他们当前的工作重点,而72%的CIO表示IT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无法灵活、快速应对业务变化与需求。

CIO也逐渐开始寻找一种平衡,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保持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避免企业管理上的战略惰性、创新失败,以及减低资源浪费,最终实现规模效益和效益本身之间的平衡。

CIO评选中,ITValue共收到658份参选问卷,经过评委的初选后,ITValue的记者和ValueResearch的研究员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机构的CIO等高管们就社会信息化环境下的IT新战略和CIO的新任务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最终经过“2012年最具价值CIO”评委会的激烈讨论,评选出50位优秀CIO,并在2012年11月24日的“中国大数据创新峰会”上。

获奖的50位CIO共涉及制造、服务、金融、信息等10个行业,通过对50位获奖CIO的参选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1年获奖者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ITValue发现很多重要指标都发生了变化,这也直接反映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环境下,中国CIO群体和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发现一:企业的IT战略更加均衡

针对50位获奖CIO的研究显示,2012年度企业信息化的商业价值更趋均衡。IT在企业中的商业价值从5个指标加以衡量:战略价值、运营价值、安全与合规价值、财务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在2012年度,IT在企业战略价值、社会价值、安全与合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显示出更均衡的IT战略;而在2011年度,IT战略中更注重财务与运营价值。

在CIO评价体系中,运营价值是对CIO主导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运营价值的评估中,2012年最具价值CIO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流程和改善行业价值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相比之下,2011年度的评选研究显示,CIO更注重利用IT加强企业集团管控能力方面的IT投资。

发现二:IT在财务价值上,不再单纯的追求降低业务成本

IT在财务价值中有3个分项指标:投资回报率、降低业务成本和可实现的总收入。在2011年的相关指标评价结果中,CIO在IT策略制定方面更多的是侧重于降低业务成本,而在2012年IT为企业提升可实现的总收入和创造投资回报率方面给予了更多支持。

发现三: 更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进入新市场

在2011年以前,企业最希望IT能够帮助企业增加市场份额,IT也更多的是在运营层面给予相关支持。而针对2012年的研究发现,IT帮助企业提升资源配置竞争的能力比以前更加明显,通过IT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进入新市场的能力也在增强。

ITValue记者在调查访问中发现,不少企业经过多年的IT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生产和运营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为客户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将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公司开拓新的蓝海。

另外,还有一些集团型企业通过采用虚拟化等技术,搭建起集团内部的私有云管理平台,整合优化所有下属企业的应用、流程和数据,实现资源、人力、资金的共享,提升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发现四:企业更注重利用IT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2012年最具价值CIO评选的研究数据表明,CIO更注重利用IT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而在2011年的研究数据则显示,企业对IT的社会价值认知更多是在改善企业社会形象与培训教育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真正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为了改善形象,而在早些时候IT多为“面子工程”。在2012年的访问中,IT在社会价值层面明显变得更加务实。

发现五:IT的安全与合规价值更加明显

在对2012年最具价值CIO评选的研究中我们发现,IT的安全与合规价值变得更重要。在信息化建设早期,企业更多的是将财务和生产系统寄托在IT上,然而随着IT应用的加深,企业越来越多的将运营系统、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等都建立在IT上,企业中的关键数据都在系统中;再加上部分企业也已经完成了IT系统的初步整合,以往孤立的系统实现集成,数据的交换更方便,流动性更强,使得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安全更加依赖IT系统。

第8篇

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源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电子商务化。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对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示范企业的培育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及任务

(三)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每年扶持2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成效。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争取到2005年,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围绕上述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

重点抓好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

积极实施对传统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迅速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改善与之相关的电子认证、金融和税收、物流配送、资金信息库等系统和环境。

三、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措施

(五)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巩固和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世纪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相应的机构,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嵌入式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引进先进工艺装备、精密加工设备和测试手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继续实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1525”)重大专项。

(七)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市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政按项目年度实际发生额的12%给予贴息;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实际发生额的1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安排。其中,对县(市)、区所属企业的贴息,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率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八)完善*市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特色,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实时交流和直接对话,落实普及工业企业上网工作。

(九)积极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组成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咨询专家组,参与制订我市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高级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实施再教育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第9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referring to the discre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eval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and proposes the index system which evaluated discre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ng the basic indicator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Center, by means of combining AHP method and fuzzy decision metho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ed with examples, and obtained the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dex system.

关键词:AHP法;模糊决策;离散制造业;信息化评价

Key words: AHP method;fuzzy decision;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form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88-02

0引言

制造业按其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特点总体上可概括为连续制造和离散制造。相对于连续制造,离散制造的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的加工最终装配而成。加工和销售此类产品的企业可以称为离散制造型企业。如属于生产资料生产的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生活资料生产的机电整合消费产品制造业。

离散制造业在自身的生产上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有限,须靠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由于其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难以预测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原材料在制品库存积压、生产计划无法及时滚动更新、交货期不准、生产进度不能保证等种种问题,选用ERP对其生产计划进行编排管理,实现准时生产。一个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不可以急于求成立刻实施ERP,有必要探明其已有的信息系统以及运行情况,即检验企业现存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1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指标,对实施ERP之前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个了解是必要的,为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再基于离散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加以改进,提出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C1):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企业接受信息化思想的程度如何,只有组织上的全面支持,信息化才能全面的展开。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下属的三个三级指标为:信息化人力资源(C11),信息化重视程度(C12),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C13)。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C2):该指标考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主力是电脑及连接各个部门的通信网络,每个车间分厂对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其中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对企业的信息化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下属的四个三级指标为:硬件平台(C2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C22),通信网络建设(C23),数据标准化编码(C24)。

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C3):企业要首先已经实现了日常工作的E化,适应信息化的处理手段,才有可能很快适应将来的ERP系统,对现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评价是了解企业对信息化的适应程度的重要手段,从该过程中对各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优化,也是实施ERP的前期工作之一。根据ERP系统的几大重要模块: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下属的六个三级指标为:生产运作系统(C31),物流管理系统(C32),成本管理系统(C33),财务管理系统(C34),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C35),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C36)。

信息系统管理评价指标(C4):企业将各个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系统要相互配合,共享信息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系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用以下三级指标进行评估: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C41),信息化安全措施(C42),系统运行协调度(C43),信息化战略及规划(C44)。

2方法简介

由于评估指标有层次性,每一个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份量,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但是并非各个指标都可以定量分析的,即使可以定量,也难以具体给出精确的数值评判,所以评价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就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该方法又称为模糊综合决策或模糊多元决策。

本文选用一种结合模糊综合决策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评估,即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对评语打分,得出指标的评分,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

2.1 确定指标权重设U={u1,u2,…,um}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它们的元素个数和名称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由人们主观规定。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样故权重不同。人们对m种评判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B=(b1,b2,…,bm)∈Γ(V)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系统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1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重组、优化或再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工程化过程。

从这个概念出发,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设计,逐步实施。过程涉及到: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

1.1 组织机构、岗位设置

根据通信设计企业的企业性质、任务、运作方式与发展方向可知,企业的主要工作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综合管理:公文管理,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一般事务管理等;

(2)业务管理:咨询管理,勘察管理,设计管理,集成项目管理和监理管理等;

(3)业务操作:各种咨询,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集成项目,工程监理等。

1.2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包括:计算机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各种数据库服务器平台的建立和网络安全设施的建立。

(1)通信设计企业进行计算机应用普及,使普及率达到100%。每位员工根据自己的职责把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对应功能学会用好,不会成为流程上的障碍点;当然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应满足需求、易学、好掌握;

(2)通信设计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带有远程分公司的企业还得广域互联, 使每位员工可以上网(包括有线和无线方式);实现WWW、FTP、News、E-mail、Telnet、BBS 功能;与外部建立宽带连接,可以从Internet上获得大量信息,可以与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统计部门、运营企业进行有效的联系;

(3)为使各种数据有良好的承载体,在局域网上配备各种用途的服务器平台,有些可能还需双机备份,且扩容方便;

(4)一旦企业依赖于网络运行并保存有大量信息时,网络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必须配备,同时还需专人维护。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的网络基础,应坚持高可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建立。

1.3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管理/生产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网络的建立使每一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如同大生产线上的一员。 数据库中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使管理和生产以及结果产生巨大变化。因此,相应的企业规章制度必须马上变革或新建, 并配套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才能保障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2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式

为完成通信设计企业的三大任务: 综合管理、业务管理和业务操作,适应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满足相应的各种业务流程,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可以建立起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式示意图

企业内部网络、各种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施等构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在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上承载着: 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各种管理/业务流程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相应的系统管理及工具集子系统、系统对外接口。

2.1 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

在企业网上的每台客户机上灌装相应的软件: 满足一般办公需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Office系列办公应用软件。满足制图/ 绘图需要的CAD、VISIO、Photoshop等软件。CAD软件也可以是网络版的安装在设计制图子系统中。 各种专用子系统需要客户机安装的软件。

2.2 各种管理/业务流程子系统

(1)综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可实现:文件管理;内部邮箱系统; 布告栏/员工论坛;物资采购及管理;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考勤/档案/培训等);其他OA功能;

(2)勘察设计管理流程子系统包括项目下达;项目进度跟踪;纠正/预防管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勘察设计回访/服务跟踪;其他与勘察设计流程有关的模块;

(3)通信系统或网络自动配置子系统,它是通信设计企业从通信设备厂家获得的通信系统与网络自动配置功能软件;

(4)文档与设计成品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归档管理:文档检索与浏览;文档借阅;通过系统接口,收集政府主管部门、统计部门、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等外界信息;

(5)规划、可研、设计工具子系统包括规划指标分析、对比、预测;可研指标分析、对比、经济评估;工程设计概预算;无线频率规划;设计模板等;

(6)市场经营决策子系统可实现客户信息查阅功能;合同管理功能;产品介绍功能;项目完成量统计;合同资金回收统计;用户满意度调查统计;其他与市场经营有关的功能模块;

(7)对外网站、信箱系统;

(8)其他各种管理/ 业务流程子系统或功能性程序。

2.3 各种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如下几点。

(1)委托业主的信息库;

(2)设计对象地域的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信息库;

(3)相关运营企业信息库;

(4)国家/ 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信息库;

(5)专项咨询数据库、勘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集成数据库、监理数据库;

(6)企业文档数据库;

(7)通信设备或材料数据库包括整机、机框、子框、机盘、缆线、辅助配套设施、价格等;

(8)图书/ 期刊资料库;

(9)其他与企业经营/ 业务有关的信息库等。数据库是共享信息的基础,其中包含有:Office文档、CAD 图档,多媒体文档、专家库和知识库。数据库的构建要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库技术,包括关系数据库系统技术,要便于采集、存储、检索、查询和转储等。

2.4 系统对外接口

对外系统包括各种通信网关和各种数据库转换软件。

2.5 系统管理及自定义工具集子系统

包括各种安全过滤软件;各种杀毒软件;各种修复软件;各种网管软件(可完成节点设备管理、VPN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行为记录等)。

3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工作。 企业有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机制和长远经营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信息化,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长期投资,是逐渐显现效益的过程。所以要同企业的经营战略结合起来考虑,持续改进步步提高。就目前看,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管理标准化阶段; 第二步资源数据整合阶段;第三步综合信息化阶段。

3.1 管理标准化阶段

企业管理标准化阶段特征是: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市场份额较小; 企业的IT 建设水平较低, 内部没有配备或较少配备IT 设备,不能形成网络化、共享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化作业与管理, 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形成了生产、财务、人事、销售等信息孤岛; 企业与上、下游厂商的信息交流等成本较高。我国目前的通信设计企业多数处在这一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要进行第一轮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改进经营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将会在管理/业务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把企业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或电子商务系统,则企业将面临诸多问题。

3.2 资源数据整合阶段

企业资源数据整合阶段特征是: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有所提高, 采用部分现代化管理手段; 局部领域流程化运作; 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但市场地位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 企业拥有了一定的IT 架构,开发或引进了部分软件和数据库, 企业内部网已经初步运作; 企业与上、下游厂商、政府主管、市场中介的信息交流初步建立。 我国少数先进通信设计企业已经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相对较长。

在这个阶段,企业要进行第二轮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建立较完备的管理/生产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MIS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企业的管理/生产效率在这个阶段已走上轨道,逐步提高。这时如果将企业的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引入较完备的E R P 或客户关系管理(C R 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则企业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如果引入大型信息化系统,就需要对企业

内部员工、业务流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成本可能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11篇

以ERP为例,目前国内ERP实施周期平均为3.7年,比发达国家长,多数企业的ERP实施是走样的、搁浅的,有效实施成功率不到3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如客户单位复杂多变、管理软件系统不成熟、系统实施队伍经验不足等,但核心的问题是在IT建设中并没有与企业实际及其管理体系较好地结合,没有实时有效地建立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尤其是IT盈利管理模式; IT投入难于把握监控,使IT建设步入“叫好不叫座”的鸡肋状态,甚至陷入“IT黑洞”。这也使CIO陷入很大的职业风险,如履薄冰。

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与企业预期之间常存在着巨大落差与矛盾,促使CIO不得不重新审视、评估信息化的效用与价值。于是,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评价IT部门绩效、衡量企业信息化投资成果的综合评估体系,尤其是创建IT建设盈利模式正成为一个备受CIO关注的重点话题与使命,也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然而IT的属性决定了信息化投资的复杂性、不可比性和收益无形性等特点,并且信息化的绩效显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近过程,所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与盈利模式的制定困难重重,真正能建立起检验IT成功标准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

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绩效评估体系与盈利模式?CIO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盈利模式的再造,以突破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取得丰硕的成果?

做好投资分析决策,监控每笔IT项目。

对一套十万元左右的OA、CRM、HR软件,企业也许可以不必太计较,但对一套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ERP、BPR软件,实施周期长、耗时多、涉及人员广,企业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如何科学进行大型IT系统的投资回报率分析与决策是CIO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CIO在准备启动信息化工程之前,必须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精细分析,监控每笔IT项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式投入。以ERP为例,具体的投资分析如下。

(1)分析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管理基础是否规范,是不是到了该应用ERP系统的阶段; (2)如何构架企业ERP系统,认真分析哪种架构系统的性价比最好; (3)编制ERP系统总体成本的投资预算,计算出每个软硬件产品、每项服务的具体成本。将成本与绩效联系起来,通过项目的运作表现决定资源分配。一定要具体列表细分,单独测算成本,实时监控,万一投入超过,要马上找出原因及时控制,确保每一运作步骤都在数据分析框架中得到体现和掌控; (4)编制ERP系统投资回报率,也就是带给企业的收益分析,通过财务计算方法来分析初期投资的回报。较常用的有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回收期(Payback)等,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需注意的是,在IT财务分析上不能只计算IT带来的有形收益,应把无形收益也考虑在内,也一定要具体列表细分,实时监控; (5)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费用分析,也要具体列表细分。

谨慎分析信息化建设周期、权衡投入产出比是CIO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所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考量IT建设成效。

运用定量或定性的IT评价工具,建立科学有效的IT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营销、管理、服务、后勤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系统的业务流程等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考量,以对信息化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提高IT建设盈利率,这是CIO创建IT建设盈利模式的必要过程与举措。

这里以企业实施CRM系统为例进行阐述,CRM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大类。

CRM定性指标体系包括: 对企业业务流程创新的贡献、对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化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文化环境改善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整体管理思想提升方面的贡献、员工素质提升方面的贡献、企业形象提升方面的贡献等。

定量指标体系包括: 客户满意度、渠道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单一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客户流失度、员工满意度等。具体可以涉及到市场销售、服务、渠道运作、财务、企业信息流等业务流程层面。

笔者建议,可结合参照ITIL体系,借鉴BSI5000标准体系或标准体系IEC20000,以建立起企业IT建设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性价比最优的IT建设盈利模式,提高IT盈利率。

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方式: 购买通用软件、自行定制开发整套软件、SaaS(或ASP)租用系统平台。

以CRM为例,中小企业要自行定制整套软件需要花费较高的开发经费,而且风险比较大,高投入不一定带来高回报; 而不同的行业对CRM的要求千差万别,如果不考虑行业特色、企业自身特点,易在推广应用中导致失败,因此通用软件在很多情况下也不适用。

中小企业CIO不妨多考虑SaaS租用模式。首先,此种模式的进退成本较低,前期投入几乎为零; 其次,中小企业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只付少量月租费,减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采用信息化咨询,降低项目风险。

企业由于受认知水平、IT条件的限制,与软件商的信息十分不对称,常常导致IT建设受控于软件商一方,企业常陷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开始进行信息化尤其是选型时就要及时引入真正中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帮扶企业,努力提高企业对信息系统应用的认知度、熟悉度和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降低项目风险。

另外,CIO也可引进项目监理制,以进一步保障IT项目成功率。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各种各样的弊端,譬如: 不科学、质量不保证、进度难控制、监督保障不到位以及遇有问题双方相互扯皮等,引进这种社会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可以解决传统管理的弊端,以保障项目成功率。

采用信息化咨询与实行项目监理制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实力选择,既可采用单项,也可两项同时采用。

盘点、评估当前的IT建设盈利模式,完善IT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AHP灰色系统理论期望值IT融合度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IT与企业业务呈现日益融合的趋势,IT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从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等业务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渐成为企业业务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orrest Research总裁George F.Colony说:“今后技术就是业务,业务就是技术。”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把这个问题称为“信息融合”或“IT融合”,他认为“信息技术不光作为一个外部的支撑,而是完全和业务的功能、服务、产品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是一种渗透式的融合”。当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探讨的热点之一,第五届中国企业信息化用户大会的主题就是讨论信息融合问题,而09年的中美CIO峰会的主题又为“路径与策略:IT与业务的融合之道”。但从相关文献资料上来看,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仅仅进行了定性描述,所以本文将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对企业IT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其中心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信息系统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大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资料上看,不同企业或部门对信息系统使用的要求、深度、广度各不相同,也就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期望目标各不相同。这往往与企业的类型、阶段性发展战略、当前的管理水平以及现有的人力资源和人力素质等有着各种关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同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一定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额成正比。有时,购买了价值上几百万元国外软件系统的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不一定就比购买了几十万元国产软件系统或进行自主开发的企业高很多。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而信息系统工具内部包含的也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这就是企业IT融合度的问题。融合度简言之就是指几种不同事物的融合程度。本文融合度是用来表达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融合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是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应用满意程度的现实与期望差的一个综合度量。

本文将从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现实状况和期望状况的调查出发,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融合程度进行综合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一个企业信息系统融合度计算的模型,并用实例数据初步验证其可行性。

二、企业IT融合度计算的理论基础

企业IT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系统的评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但随着人们对信息系统项目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出现了不少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型,如:综合评分、专家讨论、费用效益分析、层次分析AHP、数据包络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灰色关联分析,以及从技术接受模型、期望证实模型等。本文引用了其中的AHP方法和灰色统计等相关理论的部分内容。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个方法首先将复杂问题中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然后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排序结果分析,解决问题。

AHP方法最关键的就是构造相关因素的正互反矩阵,在构造这个判断矩阵时,用Saaty的1-9值法确定这个矩阵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比重,从而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终确定相关因素的排序权重。

AHP法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因此,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优点。但其主观性比较强,也容易出现判断上的逻辑错误。许多客观事物和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人们在认识、分析和决策时,得不到全面和足够的信息,不容易形成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在分析具体评价分值时,引入了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

(二)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GST),是由中国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在国际经济学会议上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针对系统模型不明确,信息不完整条件下,进行有关系统的关联分析。

在控制论中,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来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例如: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灰”表示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灰色系统理论是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不是从系统内部特殊的规律出发去研究系统,而是通过对系统某一层次的观测资料加以数学处理,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等机制。它的数学方法是非统计方法,在系统数据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它在评价数据的处理中,利用白化权函数来进行评估处理,通过对专家的等级评价数据采取分段计算的方式来获得评估权值,根据评估权值来进行最后的结果运算,无须进行一些主观赋值。

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1)根据白化权函数确定评估灰类,相关的白化权函数有下述三种:

①上端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②中间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③下端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2)计算灰色统计数

由确定的白化函数求出d1i属于第t类评价评价灰类的评价系数xtij,及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类评价系数xij,其中:

,(1)

(3)计算灰色评估权值及模糊权矩阵合p专家对第i个评价因素的第j个评价标准的灰色权值为:

rij=xtij/xij (2)

由rij构成多因素模糊权矩阵R=(rij)n×m(3)

灰色评估的优点就是在专家在进行相关评估时,无须对专家个体赋权值,只需专家组根据评价指标对的实际效果进行较模糊的判断,如“好、中、差”等。

(三)期望证实理论

期望证实理论也称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EDT)。最初出现在消费者行为学的文献中,是Oliver提出用于研究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后的满意、后续的意向以及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期望证实理论认为,消费者再次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意向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满意,满意是由消费者的期望与使用后的绩效认知共同作用通过正向或负向的证实形成。

2001年,Bhattacherjee发表在《MIS Quarterly》的论文中首次把期望证实理论引入到信息系统领域的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中,提出了信息采纳后模型,并以网络银行用户为调查样本,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了模型。

从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上来说,信息系统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用户的持续使用,而不只是最初的接受。没有长期有效地使用,最初接受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能给企业用户带来所期望的管理价值。

如果信息系统用户的期望得到了证实那么他对信息系统的现实评价和期望评价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达到了融合。所以,本文将在调查表中引入一个期望值的概念,即让系统用户直接对当前的信息系统的评价给出一个现实评价和一个期望评价,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自底而上的分析方法,最终给出企业IT融合程度的分值。

三、企业IT融合度分析指标体系

在对IT项目的系统应用进行评价时,首先应确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价或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IT经济效益的评价和预测。第二,对信息系统本身的质量的评价;第三,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而从相关主体上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涉及投资者、经营者、管理人员、员工、顾客、相关企业和部门等。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系统评价目标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多采用购买成熟的商品软件,由软件提供商或咨询公司进行信息系统实施应用的形式,所以虽然从各个角度进行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从提高应用效果的要求来看,站在应用者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恰当的。

信息技术英国学者Irani等在评价信息系统过程中,描述了人和组织对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影响。Shravan Sogani认为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取决于用户对IT接收程度的高低。而Meyerson则认为在信息系统的评价中应该重视人的因素。按照他的观点,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使用者的主观满意度,取决于参与者的价值偏好。评价是具有强烈社会特征的工作,在具体的评价工作中常常带有人为的导向性,并且方法的科学性也常常要服从于导向性,因此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是不现实的,这样的后果往往是评价的结果与最初的评价意图相违背。所以本文将针对系统用户来综合考虑每个指标的设定。另外,由于在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指标,本文又综合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依照AHP的构建方法,并在遵循系统性、可测性、层次性以及定性和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价指标。此套评价指标分为5大类和20小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企业IT融合度计算模型

本文综合运用AHP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双评价值(现实值和期望值)的衡量条件集,建立二元模糊评价矩阵。首先利用AHP方法确定每一层的权重集,然后使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评估样本进行计算,最后综合现实值和期望值给出企业信息系统的融合值。具体内容如下:

(一)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A={B1,B2,B3,B4,B5}={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研发管理},其中:

B1={C11,C12,C13,C14},B2={C21,C22,C23,C24},

B3={C31,C32,C33,C34},B4={C41,C42,C43,C44},

B5={C51,C52,C53,C54},具体内容见表1。

每个评价元Cij,对应的评价值集合为Vij=(Rij,Eij),Rij为现实值,Eij为期望值。

假设有m个专家参与评估,对Bi评判结果可以写成矩阵:

(二)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按照AHP的方法,需要自顶向下逐步确定各层的权向量。

假定A层次中元素Ak与下一层元素B1,B2,...,Bn有联系,则构造的正互反矩阵为

B=(bij)n×n,满足 ①bij>0 ,

②bij>1/bij(i,j=1,2,...,n)

其中bij表示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bij取1,2,...,9及它们的倒数,其含义为:

1 表示Bi与Bj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

3 表示Bi比Bj稍重要

5 表示Bi比Bj明显重要

7 表示Bi比Bj强烈重要

9 表示Bi比Bi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这些数据的倒数有同样类似的含义。

根据这种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指标集合的权重向量:

,

集合Bi上的模糊加权子集:

WBi=(Wci1,Wci2,Wci3,Wci4),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设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计算指标值,一般认为CI

最后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校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公式为:CR = ,其中Rj为随机一致性参数,

本文Rj=1.21。总排序一致性也要满足CR

(三)根据评判数据,运用灰色理论计算权矩阵

(1)计算评价矩阵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

根据调查需要,我们设定了5个评价灰类:“优、良、中、差、劣”,按照灰色系统理论其对应的白化权函数为:

对应灰数, 对应灰数,对应灰数,对应灰数 , 对应灰数 。(4)

利用上述白化函数把评估矩阵B1-B5(4×m的矩阵)计算转化得到对应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RB1-RB5(4×5的矩阵)。

(2) 计算准则层B和目标层A的总灰色权向量

对指标层B,其总灰类评价权向量为:

(5)

所以,指标层B的总灰类权向量矩阵为:

=

则目标层A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为:

=

(6)

(四)融合度计算

按照灰色水平赋值,我们取S=(95,75,55,35,20),对应“优、良、中、差、劣”五个评价等级。

对准则层B,灰色评价分值为

(7)

融合度, (8)

对目标层A,灰色评价分值为:

(9) 融合度, (10)

五、案例分析

许继集团是河南省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信息化的累积投入已达7800万元,目前美国Infor公司的Infor ERP、美国UGS公司的Teamcentor PLM、金蝶公司的K/3等大型软件系统已使用多年。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了信息系统使用状况的评估数据。本为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融合度计算模型验证。

(一)确定各因素层的指标权重

我们需要对表1中的准则层和指标层计算组合权重。

(1)准则层B的指标标度(见表2)

(2)指标层C的指标标度(见表3-7)

对应的特征向量WB1=(0.0672,0.2998,0.4431,0.1899)

对应的特征向量WB2=(0.4800,0.1600,0.1200,0.2400)

对应的特征向量WB3=(0.1176,0.4706,0.3529,0.0589)

对应的特征向量WB4=(0.1023,0.4336,0.3617,0.1024)

对应的特征向量WB5=(0.2069,0.6207,0.1034,0.0690)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0.07

(二)根据评判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权矩阵

(1)构造样本矩阵,计算灰色评价权重矩阵

收集到相关指标评估表,经整理后可以得到指标层的评估分值矩阵B1-B5,如下所示:

利用白化函数(4),结合公式(1)(2)(3)对上述5个评价矩阵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他们对应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RB1-RB5。然后利用公式(5)就可以得到指标层B1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

再使用公式(6),可以得到目标层A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

=

(2)灰色评估分值和融合度计算

根据公式(7)-(10),很容易计算出目标层和准则层的灰色评估分值和指标融合度,结果如表8所示。

(三)融合度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许继集团的信息系统现实综合评价为=69.1分,处于“良”偏下,这个结果与企业信息化研究专家对许继信息化调查后做出的综合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但总体融合度FA处于“优”偏下,说明许继集团信息系统的用户对系统应用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从二级指标来看,信息系统在研发和物料管理方面融合度还是比较高的,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融合度明显偏低,即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需要查找问题,加强管理。

六、结束语

本文的基于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IT融合度计算模型计算量较大但易于软件实现。它除了具有两种评判的优点外,还创新性的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度的思想,能更客观的评价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现状和查找问题。但从研究深度来看,本文IT融合度计算模型的指标体系及融合值的界定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秦敏,徐升华.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情报学报.2008.

[2]米旭明.企业信息系统可拓评价方法研究.系统仿真技术.2007.

[3]黄科舫,王章红.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信息化AHP综合评价研究.情报科学.2008.

[4]龚国平,黄新建.层次分析法在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企业经济.2006.

[5]张玲玲,佟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

[6]Zahir Irani.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 navigating through the problem domain.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2.40:11-24.

[7]Shravan Sogani, Rukmini Muduganti, Henry Hexmoor.Introducing Agent 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 Case Study in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2005 Conference onOptical Network Design and Modelling:Towards the broadband-for-all era.ONDM 2005.Febrary 07.2005-Febrary 0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