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前,我国提出了对人才一种新的评判标准那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是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能够掌握对自身或者是社会发展有用的能力。初中生的所有学习课程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时,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历史思维,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可以把历史中学到的东西真正的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总结
初中历史教材中对培养我国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精神。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能对历史发展有充分的理解,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的意义
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处于发展,人生阅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还不完善,不能透过现象去发现历史事件和生活现象的本质内容,对事物的有效辨别能力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看待历史事件,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形式良好的道德品质,既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生以史为鉴,进行生活现象的辨别,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德育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和良好道德水平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验和抵制不良行为影响的能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结合课文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初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进行综合考证进行编排的,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文素材,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炼,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人文素质的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比如在教授“大一统的汉朝”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课前铺垫一下汉朝统一和形成的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主自豪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古代的历史文明所倾倒,让学生充满荣誉感。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汉武大帝对汉朝统一后政权的巩固以及发展有什么作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汉朝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等等,通过学生的学习,了解汉朝的强大,可以让学生充满自豪,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最后引导学生对汉朝后期的政治、经济进行分析,为何强大的汉朝最后也难逃崩溃的命运,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历史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研究,发现社会中的发展规律和现象,并对现在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可以说历史知识都是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就使得历史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久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知识,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营造人文气氛。历史知识虽然是已经发生事件的研究,但也可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结合课本内容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报中开设历史人文素养栏目,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主题展等课外活动,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的人文气息,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重走路”的课外活动,通过教材中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让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徒步行走的艰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的革命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切身的体会到的伟大意义。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时候的路线遗迹,比如遗址、彝海结盟纪念馆、泸定桥等,让学生参观,可以切身的感受革命的氛围,更加的了解的意义。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体会不到的内容,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杨建 单位:四川省南部县东坝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科研型教师
一、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性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 改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教学手段有效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点。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有效教学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科研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历史意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初中历史教学不光需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会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前人失败的教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待不同的事物与事件,能有自己正确的分析与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具体探究一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单纯的认为初中历史课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一个可以随意占用课时的科目。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这门课的重要性,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不应只是肤浅的讲述历史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总的来说,现有的教学机制下,初中历史教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初中历史教学。
2学生需要培养怎样的历史意识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所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规律,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具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所以学生们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能对人类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解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渐培养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思考过去,解释现在,展望未来。
3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措施
3.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
培养历史意识,首先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历史意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清楚历史知识点之余,还要注重各知识点的横纵相连,从而突出历史的系统性与关联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探究历史相关知识,掌握历史相关发展规律,为培养历史意识奠定基础。为了能给学生们讲清楚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对所教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只有在自己脑中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才能在授课时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以秦王统一六国为例,贯穿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格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南开南疆,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这一单元时,可以将与统一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一同讲述给学生,形成一个小网络。一个个小网络在汇集成一个完整的大知识网络。
3.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思想观念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讲述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而是要在一节节历史教学课中进行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厚的思想观念内涵。具体到讲课内容时,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历史意识进行延伸,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到时,要注意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中学到的沉重教训。
3.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毕竟是过去的时间,对初中生来说不免有些晦涩难懂。为了学生们不是被动的接受陌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课下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小组内进行讨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易主观臆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亲身体会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搜集并分析信息,从而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分析问题,培养科学的历史意识的一个好方法。
3.4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展望未来。初中历史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习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批判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自然而然的培养历史意识。例如,秦王扫六合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小结: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正视过去,解释现在,思考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在学生脑中形成巨大的知识网络;又要重视思想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更要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继军,史凤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22).
【关键词】 学生;教学;资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应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从事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了,感受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学习历史仿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历史素养的培养问题,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十分困难。
怎样来扭转这个观念和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要改进的是教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学风浓厚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历史学习作为“史为我用,我要学史”的内化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1.巧用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学时,要巧妙而有效的安排、运用、我们要主要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勤看书、报。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她不是唯一的资源,而图书、报刊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摘录,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历史兴趣有帮助。而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也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涉猎历史知识。
3.利用乡土、社区资源。家里的老人,附近的历史建筑,家中的老物件(族谱、实物、照片等)都属于乡土资源,能让学生觉得真实、亲切、还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或遗迹,找我家有什么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老照片或实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展览交流。
4.利用广播影视等音像资源。广播影视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央视或某些地方台创办的“探索”“档案”“史海沉钓”等栏目,这些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能公正、客观的还原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有着重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从这些角度了解和感受历史。
5.用好信息、网络资源。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历史图片素材”我们不妨去浏览和精选如纪念之战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及时下载保存,对我们生动的再现历史,不无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观点,把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靠近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的话,那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堂设计是贯穿整堂课的灵魂。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备教材,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它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给了教师备课以指导性意见,教师备教材就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选教学手段
课要上得好了,还需要好的工具辅助,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手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板卡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生动地逼真的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怀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多沟通、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原则的宽容和指导,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表扬,有了爱和宽容做基础就有了信赖,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
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体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前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学生才敢想,想说,敢动、想动,否则怎样调得动,他们的思维,拿什么来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积累的知识。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修订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其修订有着自身的编写理念和特点,应了解教材,利用好教材,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历史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建议
初中历史修订版教材已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它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真正体现了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因而要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领悟新版教科书的修订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以突出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修订版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从教材结构看,是以朝代顺序排列课序,以具体的年代、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等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时,本单元的“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大汶口聚落、河姆渡聚落、炎黄”等都是“点”,教师要把它们连成“线”:一是早期人类进化的脉络,人类是怎么从猿进化到人类的;二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组织从北京人的群居到氏族到部落联盟的变化,教学时要清楚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中的位置,即找到这些历史线索。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纪年。《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每课一得”内容是:你知道怎样推算公元纪年吗?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让学生在“时间轴”上标出来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时间,并计算距离现在的时间等。
二、强调历史认识的证据意识,注重历史的理解与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修订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材料阅读等史料,特别是添加了“插图来源”,更加证实了历史信息的证据性,使历史认识言而有据,更有力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这些材料,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根据史料推论得当。如在进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授课时,教师进行“炎黄传说与考古实物的相互印证”的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材料,如船型彩陶壶、刻画符号、七孔骨笛等,让学生分析能够说明什么。教师还可运用教材图片材料贝壳雕塑的“中华第一龙”,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图腾,以此说明华夏族的主体是融合了各个部落而产生的。再以《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为例,讲授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逐条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对秦国的影响,可以结合小字部分的补充材料进行理解,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三、加强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修订版教材版面设计渗透了很多历史学习方法,如通过单元概述、每课的学习导语、子目名称了解教材的单元、课、子目框架结构,以培养运用历史发展的横纵联系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解读和训练。修订版教材课文中仍有“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设置这些思考题能够反应历史问题的本质或关节点,接近学生认识的发展区,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在教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想一想”的内容“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通过介绍考古发现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特点启发学生,学生可以答出:北京人可以控制使用火,并通过常识推论出火的作用如烧烤食物、取暖御寒、驱赶野兽,甚至狩猎等。修订版教材课后仍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设置,引领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如“每课一得”内容选取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等。教师在讲授《早期的中华文化》时,讲到“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现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这一新增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课一得”内容:你知道古代汉字的造字特征吗,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内容题型多样,梯度推进,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策略。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活动建议”是: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教师先讲解化石知识点后,让学生明白化石是了解历史的最直接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
四、渗透学科育人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逐步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体现学科对学生终身教育的本质,因而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教育。修订版教材从疆域、血缘两个维度呈现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进而让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帮助张骞整理两次出使西域的出使报告”的活动,报告内容包括时间、人物、遭遇、成果、感受等,让学生感悟体会张骞勇于冒险、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精神,激励学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再设计分组活动“重走丝绸之路—寻访张骞足迹”,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丝路路线;结合活动探究课,讲述沿途风光;如果商队要贩售商品,带出带回物品,想象一下物品的贩售情况以及西汉政府如何保障商队安全,让学生感悟张骞通使西域的艰难和成果。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认识到历史和现实是有联系的,感受和平包容、互惠互利等丝路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和平包容、友好交流的大历史观。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 历史教学 整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步入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开始发生巨变,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把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过程等配以视频、音响和动画效果,“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控制了历史的运动变化,契合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把多媒体资源与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整合,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将会使计算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的Flas,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每一种媒体信息,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那种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按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计算机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机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小黑板和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图上填写“战国七雄”的方位,再辅以教师的“口诀”(“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其效果要远胜过用单纯计算机地图展示的效果。实践也证明,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未免过于偏激和片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发展阶段,由于硬件设备缺失、相关课件的匮乏和制作困难、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历史课件的利用率很低,往往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即使是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精心制作的课件,也仅在公开课上露露脸,而在平时教学中则被束之高阁了。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另辟蹊径,才能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一是可以因地因人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 Director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制作复杂,对多数历史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个人建议对于一般性的课件可用Powerpoint制作,它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哗众取宠。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授课效果。七年级学生宜更多地播放音像资料和动画,增强直观性,八、九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理性分析。但是将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实际教学效果并无明显增强。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市面上的历史课件拿来,采用抓图、动画截取等软件选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笔者相信,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整合的空间会日益拓展,初中历史教学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重要培养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情感体验、倡导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目标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参为根据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机械地重复教材和教参,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历史资料过于枯燥乏味和有限,不能够使学生对鲜活的历史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知识
很多历史教师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导向作用下,只是关注如何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将应试性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比较重视,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升学成绩。而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灌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存储历史知识的过程。由于教师没有对具有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也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
3.过于狭小的历史教育开展空间
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同时历史教育在课堂之外还具有观看历史博物馆、制作历史板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报告会等一系列其他的教育组织形式,利用上述课外历史教育形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非常严重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历史,导致历史教育具有非常狭小的课外开展空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
4.家庭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历史教育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由家长带着学生游览各种历史文化古迹、观看各种历史影视作品,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向学生讲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但是在杭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低的文化程度,也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丰富的历史情感、完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最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其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充分的认识,要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从而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准确把握好。同时,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以了解的情况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秦汉大一统事实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而是要将其设定为:通过对秦朝和西汉疆域图的运用将两个朝代疆域的四至明确下来;在对秦始皇为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开疆拓土等重要史实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价值观和时空观念的指向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检测性和操作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利用一系列的分析、理解、归纳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在针对《第二次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自从1851年运动爆发以来,其很快就进入到了全胜时期,然而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导致的命运被改变,并且使很快地走向灭亡,究竟这个事件是哪个事件呢?学生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始纷纷翻书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并且在查阅之后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对合作探究进行倡导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活动实现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进行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首先让学生以教师确定的活动主题为根据进行分组,并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各个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对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处理;各小组在组内针对整理之后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出来;通过举办交流会的方式使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然后对研究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除了可以对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施情感体验
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要使其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充分地体验习得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史实可能会非常枯燥,无法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这种富有魅力的讲述法对枯燥的历史史实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广大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渗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历史教学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必须创新原则,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还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而且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而且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设置悬念式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教学导入是一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就实践中常用的方式进行探讨:
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求知的好奇心快速地进入状态。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问题探究上来。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十月革命》(湘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将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教学上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十月革命?它有何历史意义?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学生因为没有学过课文,对十月革命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因此,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此时,笔者顺势地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只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够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听后,迫切希望知道问题背后的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中进行感知和体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将实践中探索出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距离现在的时间十分遥远。如果让学生仅仅从字里行间进行解读,具有较大的困难。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将遥远的历史场景再现出来。这样,就将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和理解难度。
例如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和图片,再配合相互的文字和声音解说,将原始的农耕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效地聚焦在课件上,通过认真地观察、倾听和思考,提出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的兴趣。通过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和单纯地采用讲解方式相比较,前者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后者。
由此可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课前预习。但是,多媒体运用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按需选择”的原则。也就是必须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能够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免造成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的结果。二是坚持“多元整合”的原则。应该坚持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解等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任何一种单一教学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三、开展讲历史故事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只有能够提升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课堂,才算得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知道,历史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故事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国故事会”竞赛。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纷纷积极地进行准备。从比赛前查阅资料、练习讲故事到故事比赛,再到比赛后的感受,都让学生处于积极地投入状态。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历史知识,由于学生的参与兴趣空前高涨,所以其精力更加专注,学习气氛特别活跃,思维处于极佳状态,所以,学习效果格外好。此外,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历史故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获得成功的同学的能够体验的收获的喜悦,失败的同学则能够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刺激其产生奋力直追、迎头赶上的欲望。
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背好知识点。因为知识点不会主动跑进大脑,所以学生没有适当的背诵是不合适的,只有背一些,头脑才能形成更多印象。当然要背也不是说所有内容都背下来,而应该抓住一些基础的和重要的知识点。
其次,建立知识线索。要把所学内容更准确掌握下来,有一定的线索是很有帮助的。线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课本内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阅也就比较迅速。因此,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渗透知识线索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把课本内容讲清楚,让学生能够有条理的把握相关内容,然后就能制作出每一课的相关知识线索,知道每一课由哪些方面来组成,每一方面又分为几点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头脑里有了相关线索,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确定所考内容在哪一课,也就能把答案确定下来。也就能实现学以致用,正好能体现“有效”。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出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情感引导,要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无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大课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学生参加并考察古遗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历史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把握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激发历史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