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

时间:2023-01-27 11:5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材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研究

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不感兴趣,没有阅读的欲望,针对此问题,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问题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人化现象严重。2000年,张新强的《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从两个方面指出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偏差:一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的比重不够大;二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本身也存在着成人化的偏差。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儿童本位”的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一、“儿童本位”的概念

(一)“儿童本位”的定义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自然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儿童本位”的特点

一是把儿童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二是把儿童作为起点、中心、目的,一切活动围绕成长和发展展开;三是给与儿童适当的指导,“儿童本位”主张不对儿童的生活、喜好、成长横加干预,仅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弊端

1.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表现是用成人的价值观来教育学生,而成人的价值观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有处理问题的既定方法。儿童阶段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阶段。教材的成人化使儿童被动接受成人的思想模式,使用成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影响儿童个性的发挥。

2.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意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思想。教师认为儿童是无知的,忽略了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首先用成人的视角解读教材,一味追求文章背后的隐晦内容,把教材理解的非常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接受,或者为了应试教育,把重点放在考点、采分点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3.加剧小学教学成人化倾向。小学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导致教学视角、课堂用语、课程设置等成人化,忽略了小学阶段的特殊性,使教学活动失去了灵性。儿童作为小学的教学对象,具有活泼、开朗、好动的天性,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使用初、高中那种静态、训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结合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构建“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一)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

1.以儿童为起点。小学语文的教育主体是儿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要以儿童为基本出发点,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把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做为教材的逻辑出发点,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这样才能编出好的小学语文教材。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儿童有独特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要尊重儿童的原始创造力,并努力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独立的氛围进行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养。

3.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小学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这个时期的特殊性,要在授予基础语文知识、基本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步,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学生打造出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

1.在“儿童本位”教材的选文方面。符合“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领域进行选文,要具备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获取知识文化等。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对文章审美的需求及语言的差异进行选文,重视儿童的兴趣,突出文学作品对儿童的积极作用,选出优秀、经验的文章编入教材。也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必须是经验,只要满足一定的指向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但是,在选文时要避免过高的思想教育,真正的好文章是要影响人的心灵,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而不全是空洞的大道理。此外,还要避免文章结构过于单一,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在“儿童本位”教材的语言方面。“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满足儿童对语言的审美需求。教材中文章的语言要保留对人物及场景细腻的描写,不要将原汁原味的文章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虽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对于儿童来说,就更难理解了。与成人不同,儿童一般在细腻的描写中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此外,这种生动的描写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应避免出现成人腔,教材要贴近儿童的语言生活,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要让生动的儿童语言变成枯燥的成人语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树立“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以儿童为起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从选文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选取“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制内容,一定能构建起符合“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本位”进行了简要研究,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J].河南教育,2000(3).53页.

第2篇

年月15日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第3篇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第4篇

关键词:插图;教材;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90-01

插图作为辅助文字表达信息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教材中。本文主要论述了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相关插图的研究,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内容教学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内容特点研究――以苏教版为例

新课标背景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接触在于对教材的学习,想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必须加强教材的吸引力。在新课改动浪潮下,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不断的优化,越来越多色彩鲜艳的插图被应用至语文课本。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勾起学生的探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内容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刻画的十分精细,特别是对人物以及动物形象的雕塑上,对于细节部分的雕塑十分生动。例如一年级下册中《司马光》课文中的插图,如下图1所示,该插图用了极为细致的人物刻画来表现出司马光的智慧,司马光脸上沉着,双腿扎着马步,双手有力的举着石头,飘起的腰带这些都刻画出了司马光在当下十分紧急情况下的沉着冷静,也显现出了他的聪明机智。细节的描绘能够使形象更加鲜明,画面更加真实生动,有时不同场景的细节刻画使整个画面富行生机活泼的动态效果。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色彩配置十分淡雅清新,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观,并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主要以彩色为主,多以蓝色、绿色为主要色调,象征着生机勃勃、和平以及希望,以淡雅的插图色调来烘托一些情绪,能够使得插图更加的受学生喜爱。

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造型十分具有童趣,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这些插图造型往往采用比较夸张的方式,针对所承载的语文信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夸张,继而起到让学生增加注意力的效果,继而能够促使语文信息能够迅速被学生接受。例如《蚕姑娘》中为蚕宝宝穿上了裙子,带上了头巾,并且有齐刘海,及其符合现代生活中女孩子的形象特征,以此来表明蚕姑娘。

二、合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内容的教学建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并且更加注重语文知识的内化教学,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扮演重要的辅助作用。一方面,图像化能够使得语文知识更加直观化,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西湖》中,教材插图搭配一幅真实的西湖美景图,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容易形成对“西湖”美丽的直观映像。另一方,插图往往会将语文知识的内涵进行具象化,例如在学习“坚强勇敢”的人格的过程中,《轮椅上的霍金》搭配了一幅轮椅上的霍金肖像图,学生通过插图,能够对“坚强勇敢”产生对应的具象化形象联想,并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映像。因此,教材插图对于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插图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教材的特征之一,作为施教者,教师应该加强对插图的认识,要进一步的肯定插图的教学价值,并且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插图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以下提出几点合理利用插图的教学建议:

1、利用教材插图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恐龙》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恐龙图片,看看学生能不能说出这些恐龙的名称,当完全被这恐龙图片吸引,跃跃欲试想要回答教师问题时,教师再抛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极为强烈的求知欲中学习课文,更容易提升课堂效率。

2、利用教材插图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许多诗歌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诗歌往往及其简短,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师因此常常采用插图去帮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意境。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旁边的这幅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古诗,观察画面的内容,并同自己想象中的情景作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最后借助插图,进一步体会乡村和谐快乐的氛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3、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背景图,并提出问题“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往往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想象力而产生不同的回答,教师甚至可以以此为主题展开一场小演讲会,让每个学生都上台说几句,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促进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语文教学材料中,插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取代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方位的去思考插图的功能,借助插图来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的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诗词教学栏目设计特色、古诗词主题的突出特点、入选大量新诗等内容,总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上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于2017年在全国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已经实现了全学段覆盖。根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相关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词的编选,数量上达到112首之多,不仅远远超过原人教版,而且比课标要求的75首,还多出37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统编教材在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导向,这些变化主要是教学栏目设计的完善、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倾向,新诗编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1栏目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采取了分层次、分学段的编选原则,依据学段和教学栏目,设计古诗词教学。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小学低年级,1-2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3-6学段,则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规定了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积累,对于刚刚接触诗词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诗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诗词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音韵之美,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为初中段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据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使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近亲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小学三到六年级则在助读系统和课后习题上做一些稍微复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古诗,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比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涉及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些习题的设计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古代文化常识等角度出发,有助于高年级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容。

2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形象化

除了分层分学段教学,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突出诗歌题材的儿童化和形象性,贴近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儿童诗、谜语诗、咏物诗,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熟悉古诗,优化了古诗词的教学适应性。教材编选诗词的儿童化倾向体现在:一是以儿童形象、儿童活动为题材的古诗,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稚子弄冰》等,这些古诗刻画了儿童的心理、动作、情态,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儿童形象活泼可爱、灵动有趣,与日常生活紧密贴合。二是符合儿童思维和认知特点的形象性较强的古诗词的增选。咏物诗和写景诗的选编,突出了古诗词的形象化和画面感,这些古诗语言清新明快,状物细腻逼真,易于小学生诵读和接受,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化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比如,《咏鹅》《画鸡》《蝉》《墨梅》《雪梅》《竹石》等。最后,低学段编入的谜语诗也增加了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比如《画》《风》,这两首诗是咏物诗,也可以看作是谜语诗,诗中并未直接出现“画”或“风”字,而是巧妙地通过自然风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考,猜测谜底,使古诗词学习更有乐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写应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应,这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原人教版教材诗词选编就倾向于低学段古诗的形象化和儿童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完善了这一设计,使古诗编选的儿童化主题更为凸显。除了选用原人教版教材中已有的《咏鹅》《画鸡》《池上》等篇目,又发掘和新增了多首儿童诗、咏物诗,比如《稚子弄冰》《采莲曲》《蜂》等,这些古诗有益于学生亲近自然万物,了解传统文化,领略古典之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及传统文化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3选入了大量新诗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共112首,增幅达到50%左右。这些新增的诗词落实了《课标》与《纲要》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也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趋向、新动态。新选的古诗词有些与传统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习俗、古代神话传说相关。在古诗词学习的同时,初步认知古代社会生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纲要》中强调小学低年级要“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古典诗词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了解古代社会及相关文化风习、生活方式等,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古典文化的审美教育,也是认识历史和社会的知识教育。统编教材的新增古诗,如《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采莲曲》《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等,都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联系,其中《寒食》一诗描绘了唐代寒食节这天都城中的繁盛景象,寒食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十五夜望月》则描写了中秋赏月,思念亲人的情景;三年级上的《采莲曲》则与一年级上的《江南》一诗相对应,都涉及古代江南地区夏秋之交的采莲活动,《江南》描写了采莲时节热闹的劳动场面,《采莲曲》则写出了采莲女的秀美之态,意境悠远;而刘禹锡的《浪淘沙》则描摹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写出了潮水壮阔汹涌的气势。对小学生来说,诵读这些古诗将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方式。另外,一些原来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也下降到小学高年级的诗词教学中,《山居秋暝》《大林寺桃花》《观书有感》(二首)以往一般是初中段教学内容,这次编入小学段,一方面提高了小学古诗教育的要求,增加了学习难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审美风格各异的古诗词,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就是典型的说理性宋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比拟读书感受,说明深刻的哲理,将这两首诗编入五年级教材,可以使高年级学生较早的感知宋诗与唐诗迥异的风格,为初中学习较为复杂的古诗打下基础。最后,统编教材还增加了一些咏物诗、写景诗,丰富了原人教版的教学内容,比如《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从军行》(王昌龄)《竹枝词》(刘禹锡)《鸟鸣涧》等。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来说,增加了近50%的学习量,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提升诗词学习的水平和效率,在教学中应遵照分学段分层次的原则,以积累、诵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亲切感为主,对诗词大意要概括性地理解,对诗歌背景、艺术特征等较复杂的内容则不作要求。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于:诗歌编选层次性清晰,诗歌主题突出儿童化和形象化,新增古诗使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教学更具体系性,同时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学生学习以诵读、积累为主,领会古诗词意蕴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感受性。

第6篇

关键词:国学根基 启蒙教育 趣味性 可读性 国文

中图分类号:G633.3;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21-02

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批判了现在一些语文教材的弊病:如关于母爱和母亲形象的不健康的内容。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书本中的小孩要么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儿童视角的缺失,极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作品,快乐的缺失,虚构历史故事,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经典。多数教材编者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涉孩童的世界。对于这样的批判,笔者深有同感!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很受欢迎,里面有丰子恺的插画,他采用的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审美的路线,所编教材更注意尊重儿童心理,采用儿童视角,注重培养儿童探究自然的兴趣,在探索中发现真善美,培育爱心,开启心智。内容上,生活、游戏、自然、科学、商业、劳作、群体等,天上地下,现实与梦想,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入课文。体裁上,则多是童谣、童话、寓言、故事等,切合孩子的兴趣。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开明国语课本》都赢得了相当的尊敬和赞誉。

现在的教材除了要继承和发扬原来的一些优点以外,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关注国学,重视启蒙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懂得做人的准则和礼仪,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这对社会和国家都很不利!我们必须努力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使之接受正确的文化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等经典就是最好的教材。而现在的语文课本显然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只重视增长学生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笔者认为,国学的教育应该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根本,国民的素质没有提高,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编写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孙子》《山海经》中多选出一些切合时代的精华,安排在小学至中学的国文课本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领悟。只有学生时代的启蒙教育做足了功夫,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提升!

二、放眼中外,丰富选材

教材内容上,一是要大量选取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名篇文段,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我们可以大幅选用一些名篇,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封神榜》等小说的选段, 也可以选用外国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一些文章。二是丰富课文的选材,可以多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文章,选用富有思想性、趣味性、想象力强、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如中外童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以及《列子》与《庄子》里的中国神话故事,都是富有思想性、趣味性且想象力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三是增加民间文化的内容,如小品、相声等。

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在文章的旁边配置动漫图画,运用多种彩色字体,增强视觉的趣味性。

三、文史经哲,重视诵读

诵读文章对学好语文帮助非常大,但现在中学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却陷入误区,只重视诗歌的背诵,对诗歌背诵的编排却非常单一死板,初中三年六册的课文末尾全部都是古代诗歌的背诵,另外在内容上忽略了文、史、经、哲以及唐宋名篇等方面的背诵,如《诗经》《大学》《老子》《中庸》《易经》《论语》《孝经》《仪礼》《史记》《孙子兵法》《墨子》《列子》《庄子》《楚辞》以及唐宋家的文章。其实,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积累语文知识,领悟文章的真谛。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世间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志存高远。

四、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也应与时俱进,多增加一些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商界精英以及时代风云人物的故事。

1.商界人物缺乏。语文教材涉及的名人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唯独没有企业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初中语文教材应合理安排有关商界名人的文章,如企业家的传记、奋斗史、重要的商业事件等。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中国商圣范蠡、香港富豪李嘉诚、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霍英东等人的故事。青少年最具模仿性,他们的榜样与偶像不能只局限于战斗英雄、戏剧明星、诗人、作家以及科学巨人等,让学生了解“华尔街的巨头”,了解充满商业智慧的犹太人,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诚信经商,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亦很重要!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商业经济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懂得回报社会,热心慈善事业,懂得感恩,才是最高的境界。

2.时代风云人物的缺乏。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外国英雄的故事,有些已经明显不合时代的要求了,学生没有一点兴趣。如《伟大的悲剧》《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些文章!我们是否可以将姚明、赵本山的故事收入课本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更加亲切而有兴趣!

3.现实中的爱国题材缺乏。应该适当增加当代爱国主义题材,让学生从阅读这类题材的文章中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提高教材编写团队的整体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妨由国家教育部直接领导,举全国之智力、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编写,汇集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文学家,积极听取并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遴选出一流的编写团队,编出中国最高水准、最权威的国文教材,造福祖国和人民,培养跨时代的栋梁之才,全速推进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

一、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1]。“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面。比如,文学作品里面,月亮可谓一个典型的意象,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智慧、审美追求、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以月入诗入文的不计其数,月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定格在国人的思想里。所以,月亮所隐含的阴柔之美、含蓄之意、思念之情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传承下来,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选择。比如,《水》(苏教版五年级,作者马朝虎)中的“狗尾巴草”这一意象就传神地表现出四兄弟渴望水的模样和心情。这是作者原创的意象,而且是专属于这篇文本的意象,非但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而且表达得入木三分。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传统意象,月亮是个典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3.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的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三、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1.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2.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3.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就是从诗歌的叙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意象。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酣畅淋漓的痛快,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还有特指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无论如何,其都是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有了意象的存在,诗歌才会形象鲜明、意味无穷。

四、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1.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比如教学《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并立志向其学习。这样“理智”的教学,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的还原上,将会迎来不一样的教学样态。首先,《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王冕是画家,其最擅长的是画画,这首诗是对他所画梅花的注解,是这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学可以从这幅画开始,让学生观墨梅之形、之色、之姿,对墨梅有个直观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说说这梅花与我们见到的、想象中的梅花有何异同,凸显“墨”这一颜色,引发学生对诗人用意的推测。其次,《墨梅》具有朴素的画面感。“吾家洗砚池头树”,茅舍,池塘,梅树,再加上“洗砚”的诗人,画面跃然纸上;“个个花开淡墨痕”,朵朵花开的画面又立呈于读者面前,“淡墨”二字更是活画出梅花之色、之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花的香气,“流”和“满”为香气赋予姿态。如此,整首诗就好像一幅画,从梅花所处的环境写起,依次写了梅花之形、之色、之味、之姿,动静结合,与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最后,在梳理出这些形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墨梅”之墨色、之清气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结合王冕的人生追求进行佐证,其意韵、内涵、主旨便会自然生发出来了。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2.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立言就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相关,虽说也会有“言不由衷”的现象,但只是个例。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映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相传该诗是于谦12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教师却更倾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清白”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依然遥远。在创作背景中,12岁这一年龄对于学生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察思考和远大的追求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感冲击,而就是这样的信息才会引发学生的认同。再加上补充于谦后来做官的信息,那么于谦的形象就在意象生发联系的过程中站立起来了。所以,对背景的求证不能贪多而致泛化,应该关注背景细节,寻找与学生容易“共情”的点,使作诗之人与读诗之人实现情感的有效沟通。

3.对诵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趣味,这是必须面对的。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搞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在形式上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着古装、吟古调、演古事等,这种历史感、庄严感的确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二是在方法上实现读画结合、读唱结合,比如诗意画、画配诗、谱诗歌、唱诗歌等。我们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诵读节目就是典型的读唱结合,把古典的诗词与现代的音律配合起来,以传统、通俗或流行的艺术方式加以表现,达到了良好的传唱效果。比如龚自珍的《苔》本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是经这一节目传唱,一下子火了起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在背景歌词中、在梁博的支教故事中、在山区孩子的纯朴的声线中获得了新生。吟诵是一种特别有效果的诵读方式。吟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还伴随着一定肢体动作的参与,吟诵的过程于是变得更富有参与色彩和表演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同时,吟诵的声调与诗歌的意义密切相关,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直观的感觉的理解,为学生所悦纳。

第8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欣赏音乐《长亭送别》,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

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出示朗读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钢笔描红。

2.积累送别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词语,读一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出示阅读要求: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相应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三、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出示: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

……(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四、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五、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第9篇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更加注重在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认知程度不足,过分重视教材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教材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全面的感受到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特点,在保证课堂教育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学习课堂氛围,并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句子和词语多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和新意,其中模式化和枯燥化语言使得小学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中,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存在其中,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空洞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沉闷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的死板和无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枯燥和乏味的语文课文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越学语文能力反而越弱,在这种教材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其精神特征、个性表现力以及创造力都十分的低下。导致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好想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严重不足。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分析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的中教育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显著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主要呈现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语言的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品性的健全。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语言潜力,教材的文学语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语言优美而隽永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学习顺序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优美的语言并不是我们所认为始终的字词句的学习,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文学诉求往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很好的体现,我国的传统小学教育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位置,但是小学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语言潜能为主要职责,所以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就需要对其文学素养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文学养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性,还有我国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含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另外,小学语文教材能够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学习和感悟让学生能够更好领悟生活;其次,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长久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显示出了浓重的思想政治色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是最近几年,小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教材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所有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政治色彩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到初高中阶段进行。

2.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分析

文学作品具备了较为深刻的内涵,而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真谛的感悟和感知需要趣味性作为引导,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当中富含的深刻内涵进行全面的感悟和感知。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个时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积极的对语文只是进行学习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体现出学习的趣味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文字都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材中的很多顺口溜和绕口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绕口令的阅读能够获得一种意想不到韵律感,同时通过朗诵这些绕口令和顺口溜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正确发音的能力;其次,教育模式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和内容都包含了固定的模式,这些固定模式的存在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预测能力,通过学生预测的对与错,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再次,想象和幻想的趣味性。中国的汉字能够通过各种拟人、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文字在表达过程中更加的鲜明和生动,文字更加的优美,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欢乐的趣味性。这些文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表达;第四,幽默的趣味性。幽默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肃,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都比较怕教师,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十分需要有幽默色彩的文学教育;最后,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引人思考的趣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含有很多富含人生哲学和人生观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全面激学生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心理方面的共鸣。

三、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关系分析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规划和制定过程中,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需求。现阶段随着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发生改变和增多,小学语文教材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似乎已经走入到了一个毫无光明的小路。如果不及时对教材作出调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势必会走入一条死胡同中。而趣味性整好是与教育向完全相对的小学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的表现,其与小学生性格特点是保持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能够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中去,势必能够弥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性而导致的教材建设不足的现状,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并不缺少趣味性,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和家长只是看到教育性对学生升学的重要典型,将教材的趣味性屏蔽,甚至是忽略掉,因此,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在新课程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趣味性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同等重要。

四、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结合作者教学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将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起来。

1.积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应该对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及时的转变思维方式,先从理性思维的灵活性角度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对问题应该采用辩证的手法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大胆质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部,从而探求事物的本质,提高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在学生对问题和新事物探索过程中,很可能会使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这样在趣味性保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全面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能会的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以自己心目中的植物妈妈的角度出发,对植物整个生长过程和传播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灵活性。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其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多样化和课堂张力的一种重要对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除了上文的措施之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面的呈现,给予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刺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渗透性和吸收性,最终全面促进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地统一和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材 助读系统 能力培养

助读系统又叫提示系统、助学系统或导学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中提出:语文教材中包含四个系统,即知识系统、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实际上,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教,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其实质是对学习的要求和学习的重点、学习方法等做出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知识的拓展等。主要有五种类型:①注释类: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和题注,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简介等。②提示类:每册书开篇的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等。③图像类:主要是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这样直观的图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④附录类:如一些资料附录、知识短文及相关信息链接。⑤练习类:选文的课后思考与练习。这些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

一、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首先,助读系统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自读提示、预习提示等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的预习、思考做出提示,进而让学生根据泡泡语和课后练习等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其次,助读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助读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释里面包含重要字词的解释,资料袋里包括一些课外的拓展知识,课后练习中包括一些对课文内容的强化和朗读、写作能力训练,单元导语和综合性学习提示则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学习方法、习惯的指导。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资料袋:“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一段资料有利于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出处和《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及人物,拓宽知识面。六年级下册第16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在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三道练习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朗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志,交流感受,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这一单元导语前一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后一部分则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所指导。

二、有效利用助读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利用助读系统提高学生的阅读、朗读能力

首先,指导单元导语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朗读能力。单元导语主要用来提示和呈现本组课文主要内容,语言优美,有时会用气势磅礴的排比,有时会用涓涓细流的比喻,遇到这样的材料,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训练朗读。三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盛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这是一个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展现了祖国迷人的风光。因此,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读出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先熟读再美读,慢慢的,不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次,利用插图训练朗读。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插图都画出了文中最感人、最经典的一幕,小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有兴趣。教学过程中,如果利用这些插图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其中感情,再顺势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八次》这一课中,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结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文中用这样一段话做了描述:“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再加以引导体会,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效果更可观。

(二)利用助读系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以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此,教学活动中必须让插图“开口说话”,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观察插图,培养观察能力。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注意力容易转移。为此,引导小学生观察插图的过程中,应当给定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所提高。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中有一幅美丽的插图,教学时可以提出要求:“荷叶是什么样的,荷叶上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让学生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便可以得到提高。

其次,运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错乱无序,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描述插图或者通过看插图说你想说的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观察对比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再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看到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看完这两幅图以后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点什么?不仅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引导学习资料袋,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的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学生带着“这首小诗描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反复读,既让学生找到朗读的感觉,又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并且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等。读完以后可以问:“同学们读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就会分享感受,在分享中情感得以提升,发展情感表达能力。

(三)充分利用助读系统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能力

课后练习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多方面训练点。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课后练习的效用,实现目标,提高效用,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首先,设置任务,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后练习可以作为预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字词表认读生字,正确书写生字,再借助工具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为熟读课文创造条件。并且预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对一些重点词句多看两遍,反复琢磨,为新授课好前奏准备,同时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其次,认真研读课后练习,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课后练习设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梯度的,前两题一般为基础性题,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识字写字和朗读能力。教学过程中应作为教学的一个必要部分进行一定指导。在生字词认读和书写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读写,然后分享自己记住这个生字的方法,教师再做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记住同类型的字词,最终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提高。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题处理上,老师可以把它融入教学环节朗读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后布置作业。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称赞》中课后练习:“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样一个课后练习可以把它有效利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的时候把应有的语气读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最后,牵手泡泡语,进入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泡泡语中的问题,能够引发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泡泡语,有效提高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开天地》的泡泡语:“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教学时老师可以问:“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你对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如此,学生在思考、概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自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11篇

关键词:古代羁旅诗 苏教版 中小学语文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漂泊生活、抒发客居异乡的各种感慨的一类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羁旅诗,在苏教版中小学教材中约有十首这类诗歌。①虽然它们的作者、生成背景与情感内涵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可以看出同属于羁旅诗的别样风情。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具体内容

人生变幻无定,福祸莫测,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于是羁旅漂泊也成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欣赏那种“慢慢走,欣赏啊”的从容心态。古代由于通信不便,游子在漂泊的路上无以为寄,便以沿途的山水风物为寄托抒发性灵。他们的步伐丈量过千山万水,心也跟着阅尽了人世沧桑。也因此,羁旅诗凝聚了诗人们较为真实的情感变化,彰显了他们鲜活的生命热情,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这十首羁旅诗,我们发现它们的抒情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

离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张继的《枫桥夜泊》(三年级上册),就充分反映了羁旅漂泊的艰难与苦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了,气温骤降带来属于夜的清寒,空荡的客船上诗人辗转反侧,裹紧身上的单衣,望着江上零星的渔火,耳际是不远处寒山寺里传来的邈远的钟声……这使得张继的苦楚,更添一笔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高中必修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接道尽羁旅之苦,使人消瘦潦倒。因此,羁旅之苦,苦在风餐露宿,苦在寂寞空虚,苦在无处安定,不知归处何在。

2.渴望山河无缺,向往安定生活

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离群的孤雁,始终存着重回集体的渴望。因此,饱受羁旅之苦的游子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终有一天能实现,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是夏完淳还是文天祥,对于收拾旧山河,为国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箴言。

3.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

人在旅途,前路漫漫,不知方向地漂泊,给人一种虚空、寂寥之感。当风餐露宿、孤舟独眠时,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饭,亲友的笑语和关爱;当仕途受挫、行走艰难时,更加希望有亲友在身后给予坚强的支持。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登岳阳楼》(七年级下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夏完淳《别云间》(八年级上册):“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李白曾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故乡、亲友,总是令游子们魂牵梦萦。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羁旅诗中此类悲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的就是家国覆灭、无力回天的苍凉以及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埋怨愤恨;杜甫的《登高》抒发的则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无奈命运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发出的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不满。然而,最令诗人们悲痛的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这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血泪质问,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叹更加震撼人心。可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直是历代诗人心头滚烫的一碗热血,掺杂了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执念与最动人的吟唱。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一大特色,便是羁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任何一种景物,都有可能触发他的羁旅之思。诗人们十分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更容易地窥见并体味游子们的心绪。这十首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羁旅诗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A.抒情为主,虚实结合

在古代羁旅诗中,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总关情,诗人在诗歌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虚虚实实,加以联想想象,字字珠玑,催人断肠。例如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句,写自己甘愿为国捐躯,至死不悔,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国山河的收复, 希望回归美丽的家乡,拳拳家国之情跃然于纸。让人不禁想起了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同样是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爱国名句,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是古诗间接抒情中惯用的手法,往往为主观意志情感服务,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②例如柳永《雨霖铃》(高中必修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借寒蝉凄凄哀哀的鸣叫、渲染离别时惨淡凄凉的氛围;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凄凉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风营造属于秋天的萧条肃杀,抒发心中的凄怆悲凉。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便是以乐写哀。典型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最初以为是写旅途中壮丽开阔的风景,尤其是海日冲破残夜的阻力喷薄而出,春天最终摆脱旧年的束缚将希望带给人间这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其实,只不过是想衬托自己苦苦思归的郁闷心情罢了。

C.白描、对比与反衬手法

白描的运用见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诗人对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写,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朴素自然的真实感。对比手法则见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极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壮开阔,从而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人类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暂,与天地永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因而发出对生命与功名的慨叹。诗歌情感张弛有度,含蓄与直白相结合,更容易让我们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情绪变化。

D.意象丰富独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某些景物在羁旅诗中经常出现,是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古代羁旅诗的重要参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八年级上册),运用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叠加,营造出一幅羁旅客断肠天涯的凄凉图景,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情此景让人顿生共鸣,令人感伤。除此之外,还有月、水、鸿雁、落木、孤舟等,也是古代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

2.修辞手法

A.对偶与夸张

关于对偶,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尤为精妙。句中“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对“鸟飞”,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又贴切自然,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传神,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③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中就有“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的赞语。说起夸张的手法,当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城,日月星辰、天地昼夜都浮于其上,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开阔,气势磅礴。

B.设问与叠字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典型的设问句。鸿雁尚且可以归去,可怜自己何时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命运的安排,颇有无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将诗人乘舟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朱东润先生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高中必修四)“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④这十四个字精炼概括,细腻地展示了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长期的流亡生活后词人曲折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复杂哀怨的内心世界。

3.语言与诗歌形式

A.语言:简洁自然,流畅婉转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征总体来说多简洁自然,流畅婉转。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用来说明羁旅诗不假雕饰、率真朴素的风格。这十首羁旅诗的共性是多用口语,注意炼字,读来平白如话却又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前文所提到的诗作大多如此。这些诗句经过诗人们的千锤百炼,已经了达到质朴流畅、圆润婉转、意韵无穷的境界,足见匠心独到却丝毫没有斧凿之感的作诗功力,彰显了诗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体近体,平仄和谐

提起古代羁旅诗的诗歌形式,则古体近体皆有,平仄和谐。苏教版选取的这十首诗在形式上有古诗近体,也有七绝、五律、七律。诗歌注重音乐性,十分讲究平仄,押韵严格。例如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就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诗歌对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无论是平仄还是粘对,都循规蹈矩,严谨考究。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再如《雨铃霖》,龙榆生先生这样评价道:“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⑤

三.研究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现代意义

1.现实意义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现了诗人思想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家国意识。可见无论古今,乡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当今社会通讯虽然越来越便利,人情却不如以前那般浓厚,不少青年将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却忘记了什么叫做春晖寸草,什么是莼羹鲈脍。羁旅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意识和人伦情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记得住乡愁”。

2.教育意义

A.培养知识能力

苏教版所选取的这几首羁旅诗,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做到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就锻炼学生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修辞色彩等的能力,为学生学习诗歌,赏析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B.培养情感能力

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执着……当今处于温室的中小学生对羁旅诗中这些复杂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系统的归纳式分析,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羁旅诗中哪怕是羁旅天涯也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在大力宣传爱国教育的今天,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C.学习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直是学习古诗中的重难点,古代羁旅诗因为有羁旅途中,情即所见的写作特点,而别具特色。因此,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这对于分析类似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羁旅诗,如珍珠般散发着动人的光泽,闪烁着别样的诗歌风情。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可贵的家国之思以及人伦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①文中所选的所有羁旅诗均来自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它们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八年级上册的《泊秦淮》、《过零丁洋》、《别云间》,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必修四的《雨霖铃》、《声声慢》。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原文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③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第12篇

[关键词] 生本作业 教材特点

作业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就当前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目标不明,“盲”练。为练而练,盲无目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的作业空、大,教师不作铺展,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形式单一,“呆”练。不顾文本的特点和价值,一律采用“读读写写”、“背背记记”、“我想对xx说”,单调机械,形式呆板,缺乏思考性。

缺乏梯度,“散”练。不顾学生、文本的差异,不管是否已掌握、能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或每次只是做些前后不相干的零碎作业,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一、关注文本价值进行设计,让作业练有所获

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避免了老套的机械的作业形式,让不同的文章体现出不同的作业指向,对丰富文本主题有着深刻的意义,学生也会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作业才是切中学习价值的合身作业。

1.因文而异,凸现价值

选入教材的课文,每篇都是文质兼美但又各具特色。作业设计时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发展儿童不同的能力。在学完名人名篇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去读它的姊妹篇,扩大学生阅读量。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主题单元,学习《少年闰土》后,指点学生去读鲁迅的相关作品,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后,可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更深层次地去感受鲁迅的文品和人品。而《山中访友》、《山雨》等文情并茂的课文,易于学生熟读成诵,就布置他们多读,在读中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独特感受的同时,积累美言佳句丰富语言。

2.精读略读,各有侧重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作业的安排上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

精读课文,要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重点段、重点词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讲究精细的、充分透彻的阅读,要读懂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仔细地揣摩它们的本义和言外之意。因此,作业应更体现重点段落、词句的语言训练。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读个大概”,不必过于在词句上拖泥带水,强调阅读方法的运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还要加强课内外联系。因此,作业应体现阅读方法的运用,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3.课后习题,适时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机械性的练习没有了,提示性、方向性的问题增多了。这本身在要求我们不做机械作业,作业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对课后习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课后习题进行精心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后习题1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可以从朗读入手,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获取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表达出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通过“当他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想;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想;遇到什么困难,又怎么想”这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还可以形成书面语言,变成书面作业。

精心设计,适时运用课后习题,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有效地促成学生的语言习得。

二、“生本作业”的实施

生本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将语文作业进行科学的整合,这样的作业具有教材相应的内容载体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总和。为了达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生本作业,目的在于形成理想的作业方式,充分发挥生本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内+课外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知识传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素养。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进行教材的学习,作业只能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语文的课程安排语文课堂中,留出十分钟让学生完成部分作业(课堂内容的巩固等),少许剩余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举措。

四年级配套作业本中的阅读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五年级作业本中的阅读练习――“品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这些阅读题,都是编者以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精心设计的作业,将这些作业穿插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既能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又能有减少学生课外的作业量。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作业就较少,可以在课外用较短的时间完成。

改变一贯的语文机械性的作业,在一定程度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他们所喜欢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生本作业的设计就是将作业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优化,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以最小的作业量,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让他们乐在其中,爱上语文作业。

(二)独立+合作

根据作业的内容,我们把语文作业加以区分,以便于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完成形式。对于传统的积累型作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对于具有一定的难度或复杂性作业,可以组织学生作业小组,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

作业本作为学生巩固性的练习,大部分要求学生以独立的形式完成。如词语的积累,生字的音形义等,各种类型的句子练习,都是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形式。在生本作业的实践中,我们设计把前置性的作业作为生本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许多课堂上教学任务前置到教学前,课堂上只是把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即可。

(1)自主学习式。这是教师把前置性作业通过书面形式下发给每个学生或张贴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完成的一种形式。它面向大众化,是最普通的形式,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所有学生都需掌握的重点内容。

(2)合作探究式。此种形式适合有一定难度、学生个体不便于完成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补充、互为印证,从而做到解疑释惑。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能圆满地实现教学预期。

(3)情境体验式。情境式作业让学生去体验,以期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在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一课时,老师在课前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春天,亲近春天,欣赏春天的花、草、小动物,感受春天的风、雨、阳光、天空,观察人们的衣着、行动、语言等。

三、反思

生本作业的探索,从指向教材的单元主题,抓住文本特点,而“练有所获”,因延伸了语文园地,而“开阔心思”。在生本作业的设计实践历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亲历作业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语言,丰富语文素养。

只有做到真正从学生出发,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生本作业设计与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才会尽情地释放,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