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思想状况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青年思想现状
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座谈中的反映来看,公司青年思想的总体状况良好,比较积极进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数青年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
公司现在的青年员工大部分是“油二代”,还有部分“油三代”,他们对石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在父辈的耳濡目染和教导下,自愿选择了石油行业,对企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二)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愿望强烈
近几年随着各种人才的引进,公司的年轻力量得到加强,特别是一些青年技术干部的引进。这部分青年员工有着积极的进取心态,在工作上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能很快的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
(三)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可塑性强
此次调研,30岁以下的青年比例达到80%以上,这部分青年员工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知识面广,思维更加活跃,不管是对工作的认识还是对团的活动开展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们不墨守成规,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对传统工艺的质疑。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年员工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青年员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公司一个重点项目的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部分青年员工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早上7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还要经过40-50分钟的车程回市区去。前后后勤驻地条件的反差,让很多青年员工,尤其是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员工不能适应,认为条件艰苦,这种现象在85后、90后这些青年身上尤为突出。
2.大部分青年对工作现状表示不满。在调研过程中,很多青年员工反映现在干的工作和在学校学习的东西相差太远,没有发挥所长。这部分青年在工作方面是有很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达成所想,导致存在不满和消极怠慢的情绪。
3.施工一线青年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油建公司工程主要是场站建设和管线建设。场站建设人员相对集中,驻地固定,而管线建设人员分散、流动性大、驻地也经常变动。驻地固定的项目部基本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如乒乓球台、羽毛球等,但是其他项目部就没有任何体育器材。
4.团青工作在一线青年中的影响力较弱。从调研情况来看,在施工一线开展的一些团青活动,如青年安全活动、青年突击队等“青”字号活动,无法完全渗透到最一线员工。因为施工性质,有些项目没有设置团青机构,有些项目设置了团青机构,缺乏对团青工作的重视。
二、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要加强正面教育。二是要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来鼓舞和激励青年。三是要根据青年员工的特点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四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方法和形式,及时了解青工的思想变化,关注青工们P心的热点问题,要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使青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通过树立和表彰各行各业的先进青年典型,帮助和扶持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青年的凝聚
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从广大团员青年进入企业大门的第一天起,各级组织就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用企业的历史、企业辉煌的业绩、和石油企业特有的文化来感染青年、塑造青年。要重视青年文化建设,适应青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满足他们活泼、上进、求新、务实的要求,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培养团的中坚力量。真正把一批热爱共青团事业,思想过硬,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的党团员吸收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二是要不断加强团干部的培训工作。重点学习党的理论和团建知识,着力打造学习型团组织。三是要充分发挥团青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团青干部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给公司,让团青干部成为公司领导和基层员工联系的纽带。四是团青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团青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认真的听取广大青年员工的心声和诉求,加强青年职工“形势、目标、责任、任务”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年员工在充分了解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一、报名参军的适龄青年人数逐年减少。
1.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许多独生子女早已进入征集范围,独生子女家庭情况较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幸福生活”,独立性差难以适应新兵生活,给征兵工作的开头带来了巨大压力。
2.同时由于街道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适龄青年的需求也增多,进一步分流了适龄青年。
3.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适龄青年入学比例升高,许多家庭都支持适龄青年继续读书深造,许多人也不把当兵入伍看做是求出路的好办法,不少适龄青年的想法是如何找一个好工作,对于贡献和尽义务的想法薄弱。
二. 网上报名工作困难越来越大。
随着从2014年开始所有适龄青年都必须通过网上报名,而这份工作必须要本人或本人亲自在场才能工作,各村居干部通知他们后,有些不愿去当兵的干脆连报名都不报了,还有的想去当兵的由于自己所读学校的原因(不是正规学校),学历栏报名的时候报不进,导致无法报名。18周岁和19周岁的适龄青年大部分都是在校生,村居干部通知不到其本人,只能通知其家长由于忘记或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参加网上报名,这些都直接影适龄青年了报名的数量。
三、应征入伍青年身体素质偏弱
1.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周边环境大气污染严重,从而导致应征适龄青年的身体素质不降。
2.是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网络的普及,缺少户外运动,造成应征青年肥胖、近视等疾病的发生。
3.初高中后,家庭与学校开始重文化轻素质,应试教育沉重的学习负担,导致青年往往忽视了正常的体育锻炼,有些学校甚至文化课侵占了体育课,慢慢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四、应对建议
1.加大征兵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街头横幅、标语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国防法》《兵役法》,使“当兵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深入民心。同时街道、村居两级干部上门入户的宣传动员,了解适龄青年及其家长的思想状况,做好思想工作,增强他们报名应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当兵的意愿。
2.着力做好全街道适龄青年的兵役登记工作。针对征兵兵源数少、高学历预征对象不多等问题,组成领导小组,由武装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按照一抄、二核、三登记、四分类的程序,严把兵役登记质量关。特别加强对户口在街道的中专、中技、大专、本科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适龄青年登记率达100%。
3.通过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采集在校学生、应届半业生等适龄应征青年的基本信息,并做好网上预征兵报名登记工作,确保预征对象无遗漏。着力做好应征体检青年的保障服务工作。提前向应征体检青年所在单位、企业、学校发放盖好公章的告知书积极的沟通工作,支持应征青年参加体检、政审,消除未入伍青年因请假导致误工、失去工作的顾虑和风险,同时武装部及所在村居做好应征体检人员服务保障工作。
4.严把政审体检关,确保各项条件一丝不差。要抽调思想好、作凤正、业务熟、责任强的同志担任政审和体检工作,正确掌握标准,特别是身体条件处于边缘和病史模不清的,街道卫生院和村居卫生室积极做好认真细致的核实调查,确保体检的高质量。在政审过程中,严格执行政治条件规定,做好政策严把关,调查细到位,现场表现清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真正做到严而又严,细而又细,慎而又慎。
围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培养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并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学校青年教师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成才平台,注重将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把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驼峰计划”,以“培育青年教师、促进成才发展”为宗旨,推进“五项工程”建设,即围绕加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领航工程”,围绕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建设“铸魂工程”,围绕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修德工程”,围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建设“卓越工程”,围绕大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建设“暖心工程”。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努力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
1.围绕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一个平台——OTA,推动青年教师互助成长
学校党委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其自我实现的意识尤为强烈,但仅靠青年教师“孤军奋战”已很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基于助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上的迫切需求,2006年3月,学校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ffice of Teacher Advancement,简称OTA)。OTA通过举办午餐会、一对一私密帮助、巅峰课堂等活动,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和非行政化的教师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素养。2006年以来,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中先后有36名青年教师晋升至教授岗位;全校690名专职教师,有362名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平均提高了10分,提升最快的达21分。此外,OTA有效运行的经验,在兄弟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2010年11月至今,已有27所国内大学的教学机构、研究单位前来考察学习。2010年世界教育教师开发大会上,学校教师促进中心的经验被作为中国经典案例予以介绍,引起了广泛关注。
2.抓住关键问题,深化两种培养模式,实现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教育有机衔接
第一,实施以“领航工程”为载体的理论培养模式。通过定期为青年教师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和专题党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引领。5年来,面向青年教师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近50场,内容涉及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各方面,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第二,实施以“铸魂工程”为途径的实践培养模式。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结合专业深入企业、社区或农村进行调研帮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课内外实践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和政治素质进行教育培养。5年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10余次,努力将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3.注重个人成长,抓好三个结合,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第一,学校党委以“修德工程”建设为引领,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实现个人成长与提升师德素养相结合。学校着力强化青年教师基本人格、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的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国家级、市级教学名师,学校科研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开展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评选,营造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师德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师德文化月”等主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师德素养。
第二,学校党委以“卓越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能力,实现个人成长与提高业务能力相结合。除成立OTA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供助力外,学校还注重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计划”“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成立“青年教师协会”、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拓展青年教师学术视野,培育优秀的人才队伍。
第三,学校党委以“暖心工程”为抓手,大力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困难,实现个人成长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校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每年都把为教职工办实事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解决了教师办公及教学科研用房问题,实现每位青年教师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活动空间;二是帮助青年教职工子女入学,分别与北京十二中、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签订了共建协议;三是关注青年教师身体健康,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赴北戴河轮休;四是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安排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心理辅导。
全方位推动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
1.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增强
学校组织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坚定了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学校青年教师主讲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场专题报告会荣获北京市教工委“宣讲家杯”高校优秀报告(党课)一等奖。2007年以来,近210余名青年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扩宽了社会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并围绕实践活动、学术研究、专业建设形成100余篇论文或调研报告,汇编出版 3本论文集。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持续深化,师德水平不断提升
由于学校师德建设持续深化,师德建设活动更加丰富,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师德模范。他们有的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学生,有的潜心教学不图名利,有的积极促进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有的潜心科研努力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自2008年以来,学校共评选表彰了师德标兵21人、“三育人”先进个人117人,其中青年教师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3.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学校一系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质量工程”成果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坚力量。1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7名青年教师主编的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9名青年教师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2007年以来,青年教师承担的横、纵向课题约3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85项;发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1,530篇;获奖科研成果1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2项;出版教材及专著22本;一些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批示,部分研究成果被吸收到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之中。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顶梁柱。此外,2010年以来,青年教师指导了近2,000人次的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50余个,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培养。
一、强化学科建设
(一)突出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结合校情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二)建立学科建设的指导、监管和激励机制。1.教科室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支持。2.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检查、监督、管理和评估。
3.建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三)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培训、观摩、研讨、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实现学科教与学的观念、思路、策略、方法与技术系统的构建。
二、重视教师发展
校长要充分的认识到:校长有一项根本任务——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整体发展二是教师个体发展。
(一)推进教师整体提高
1.规范常规教研:针对当下许多学校教研组功能弱化、备课组功能的泛化的现象我要求必须规范常规教研。首先要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工。教研组侧重谋划整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要研究学科共性问题搞好校本教研;二要注重教师引领做好专业指导促进教师成长;三要开展主题活动创建学科特色形成健康的教研文化。备课组主要研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要开展好集体备课;二要做好课例研究研讨教学策略;三要开展听评课活动;四要统筹教学进度组织阶段检测命题。其次加强常规教研的督查。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计划、定内容。
2.开展学科培训:充分挖掘整合校内资源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群体迅速成长。
3.组织教学交流:作为校长应该带着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学科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请进来”定期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交流扩大视野;另一方面也“走出去”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层面的外出交流活动。
(二)关心教师个体成长
1.鼓励自主研修:教师的个人研修与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方案》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教师边读边悟增强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交流读书心得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2.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作为校长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支持。让教师走进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生活步入高效的工作轨道。
3.巩固“青蓝工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校不断创新充满活力校长必须做好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与创优工作。我校通过实施“老带新”结对帮扶举办青年教师讲座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展示课、课堂教学大回访、课堂教学专题调研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区县、市级、省级赛课活动等对青年教师不断打磨、鼓励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长为教学骨干、名师。
三、狠抓学科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智慧、有眼界、有境界的校长会明白:要创建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
(一)开展课堂调研。我校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查以及课堂教学专题调研及时总结形成调查和调研报告在教学教研会议中交流探讨和教师交换意见通过“实践-改进”、“再实践-完善”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二)落实课堂督导。教科室将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安排落实到教学的每一天确保天天有人深入课堂督导听课。严格按照“选班选课—听课记录—集中评议—交流意见—总结通报—资料归档”的程序进行做到有序安排、及时交流、全面总结。同时坚持常规督导和专题督导相结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抓好课堂常规。围绕教学全过程的“备、讲、作、评、辅、考、反思”七个环节抓好课堂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四)构建高效课堂。要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收益必须构建高效课堂。我校从三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效。
1.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总体模式:“导学引领自主互动”。
2.“十字”总体要求:“自主、低负、高效、灵活、创新”。
3.“四十字”建模策略:“先学后教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注重思想指点方法;精讲巧练照顾差异;发展思维共同成长。”
4.“六条”规范:预习指导习惯化、课堂教学特色化、课堂训练优效化、课后反馈多样化、学法点金方法化、板书设计美观化。
5.“八条”评价标准:一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二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三看学习状态、参与状况;四看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五看课堂氛围、情感熏陶;六看发言人数、回答质量;七看教学环节、学法指导;八看思维训练拓展延伸。
(五)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活动。我校开展了组内公开课、循环研究课、优质课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新课改示范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献课、高效课堂集中展示与研讨课等引导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
四、关注教学科研
(一)定期举办教育教学论坛。为校本研修的应用、推广、拓展搭建专业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在活动中不断成长成为思考型的、智慧型的教师。
本学期团委根据开学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和思路,通过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团委同志的共同努力,实现预期任务目标。现作如下总结。
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一、德育工作。
1、组织广大团(队)员学习《公民道德教育读本》,牢记公民道德20字,提高团(队)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制订《xxx中学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向县读书活动组委会推荐优秀征文12篇。
2、修订《xxx中学国旗升降制度》,规范国旗下讲话,根据德育工作实际,每月确定讲话主题,并印发《国旗下讲话主题》给各支部和中队,通过国旗下讲话,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充分体现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
3、积极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向病危学生捐款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不定期组织团委教师检查学生仪表,规范学生仪表,端正学生心理。
5、各支部、中队充分利用《好人好事登记薄》,严肃对待,认真记录,在班级内通报表扬,让好人好事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发挥模范作用。同时,加大评优选模力度,树立典型,激励学生。
6、继续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团队干部素质,强化团员、队员意识。每月召开一次团队干部会议,督促检查各支部、中队德育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汇报工作效果,落实“一月一主题”的德育工作任务。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
7、适时对班级的德育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指导部分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团员民主生活会。
8、做好年轻教师的推优入党工作。
二、宣传工作。
1、本学期团委开展的各项大型活动,十分注重对外宣传,撰写新闻稿件分别在安康市教育网和紫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既是对团委的宣传,更增加的学校的知名度。
2、选拔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广播室工作,做好人员调配,规范“校园之声”广播室播音工作。
3、针对每月德育工作主题,办好每一期黑板报,并及时检查评比。同时,及时的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八荣八耻”放大到宣传橱窗内。
三、阵地活动。
本学期,通过精心组织,顺利开展了以下大型活动:
1、3月份“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倡议、动员,组织广大团(队)员清扫河道、帮助孤寡老人、张贴“学雷锋”宣传标语。
2、4月份开展“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全校学校学生阅读《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撰写读书征文。
3、4月份与体育组共同承办双安初级中学第四届春季田径运动会。
4、5月份召开新团员入团宣誓大会,通过严格的入团程序,吸纳120名优秀学生加入到共青团,壮大团的组织。
5、6月份组织广大师生向病危学生献爱心捐款,共计捐款千余元帮助病危学生。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6、6月份成功组织与汉城中学举行篮球友谊赛,加强了两校的交流,增进了两校的友谊。同时组织文科组与理科组、教师连队与初三学生连队篮球友谊赛。
四、常规工作。
xx初级中学国旗升降制度》,规范国旗下讲话,规范发展新团员工作,对申请入团的学生进行严格考察,确定为积极份子后,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2、继续下发《团队)工作记录》,每月对各支部和中队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3、团的经费管理、团员证注册、团内的评优选模等组织工作得到切实改进。
4、加强班务工作考核力度,及时向校委会反馈班务工作情况。
存在问题
1、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没有深入人心。
2、学风不浓。
3、对团(队)员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没有深入。
4、对团队工作的考核及团(队)员的考核没有形成系统量化。
工作设想
1、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严格监督、检查力度。
2、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措施,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团队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团员意识,加大对团(队)员的教育管理力度。
四、共青团工作现状和要求×共青团的工作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同样受到很强的冲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和改革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管理制度逐渐正规,生产组织日益紧凑,团组织慢慢失去了见缝插针、拾遗补缺的活动舞台。企业共青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走出一条与时代合拍共振,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现代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路子,是企业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要解决这样的新课题,就必须从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以及广大青工所要求的呼声来进行剖析。
×⒈企业共青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
×企业由过去以思想政治为先导转变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会把共青团工作降到了一个较低的地位,青工对于“您对近年来企业团组织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的青工认为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变化或不如过去,的青工认为近年来“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上驻足不前或不如过去。同时,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而现阶段,只有——不到半数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团的工作,有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不太重视团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团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影响小气候也造成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形势陈旧,手段单一。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适应,反映到青工当中则的人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认为“新的机制没有形成”;的青工认为“组织设置不灵活”。团组织如何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突出中心,统筹安排,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还得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轻人,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技术才能有进步,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团组织仍旧有获得长足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前景具有客观的分析:认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占,认为“挑战严峻,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占有;认为“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团员青年认为“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其余的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不会有变化”。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团组织有什么影响”(限选一项)中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一定提高”的占,选择“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的也有,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体现“双服务”职能。
×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点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地贴近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一线。“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您认为企业共青团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问题当中,选择“培养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质”的占有;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有;选择“创新创效,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对于本题的选择也是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体现团组织的“双服务”作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在问及“您认为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可多选)”在八个备选项中,选择“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的团员青年高达,其次有的青年选择了“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青年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青年选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青年选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并非漠不关心,而是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您希望企业团的活动应如何进行?(限选一项)”团员青年纷纷献计献策,的青年认为企业团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有的团员青年建议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展。而对于企业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团员青年有如下评价:的青年认为“是个好活动,但单凭团组织难以搞好,要联合有关方面”;同时有的青年认为创新创效活动“符合企业和青年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对于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年您参加了几次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有接受调研的团员青年至少参加过次以上,并且有的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次以上。
×调查表明:工厂团的工作有一定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开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团的工作离团员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动力。团的工作重心是和团员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团的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双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青年。
×⒊对于未来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企业的改革转制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首先,应从共青团组织建设上入手,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岗位竞聘,能者上,庸者下。严格到期换届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热情,有信心的有为青年成为团的干部,使团干部岗位成为青年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避免因团干部长期不换届而滋生的懒惰和应付思想。
×同时建议工厂能够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少压担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调研的青工为什么会对于大量改革与发展问题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参与的少。在工厂技术、管理以及工序间的关键岗位,青年没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压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对较慢,回顾一下工厂评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技师、高级技师当中,岁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变目前状况,那么再过几年能被评上的青年骨干,已经不再年轻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参与,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其中,青年的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赋予责任与使命,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开展活动是青年工作最经常、最直接的载体,怎样开展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找准立足点——立足于企业经营发展,抓住切入点——团员青年的需求、兴趣,把握基本点——活动开展要务实。这样才能上得领导支持,下得青年响应。就目前而言,“青工技能培训”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1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2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适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及存在的不足
1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又富有弹性,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选取任意章节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详见下表1.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1)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2)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3)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4)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5)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3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运用于具体逼真营销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营销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不定期组地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讨论,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独立讲授。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解决的管理问题,置身管理实践中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5)小组讨论。分别划分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
(6)企业实地训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选定一定企业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应环节的实践操作。在学生现场实践中,邀请企业职能部门给予指点。
(7)调查与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各相关环节,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1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农产品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课程的主要网络资源详见表2,
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举行2周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践,从感知到感悟,从表象概念到实际的深入了解。
2强化“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特别是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通过改善学历和学缘结构,注意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3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并创造一定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踏实,有献身精神的教学骨干教师。
4教学与科研建设
(1)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适时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我们的经验交流。
(2)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老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5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
(1)按“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验实践以及“双创”能力。学会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杨辉.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的联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20.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
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和“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坚持突出为民主题,突出民生特色,突出实践载体,突出活动实效,切实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是:以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适度引导社会福利服务发展为着力点,以做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为抓手,坚持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本,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等福利保障为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目前严重制约和影响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联系点和学习方法
(一)确定联系点。按照循序渐进,就近就便,促进业务工作的原则,确定互动联系点。福利彩票工作确定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慈善和社会捐助工作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捐赠站、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工作确定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工作确定天津儿童福利院为互动联系点。通过联系点形成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和解剖麻雀的平台,就群众最关心,社会反响最强烈,服务对象最急迫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二)明确学习方法。在形式上采取集中学习、个人研究、处内讨论、与联系点交流互动等方法。在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提高学习的成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首先要广开言路,虚心听取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利益诉求。为避免出现一叶障目,固执已见现象,拟利用社会福利杂志、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等公民参与程度较广的媒体、媒介,聚智聚力。还要邀请福利和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共同切磋关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战略发展的整体的、关键性的问题,站上理论制高点,归纳各方面的谏言、高见,丰富、充实、督促和提升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提高水平。
三、促进思想解放,做好重点业务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落实到10月和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院长论坛和社会化养老工作会议中,专题研讨社会福利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新理念,全面总结、提炼出自基层实践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养老、孤儿、残疾儿童养育等福利服务和福利保障需要的新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慈善事业,结合召开全国慈善大会和慈善奖评选活动,专题研究慈善事业的发展,力争更早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中国慈善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三是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彩票发展的大趋势,从规范本级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入手,加强全国彩票行业协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调研,促进以行业自律为前提的行业协会建设和发展,建设彩票公益金信息平台,使公民在行使社会监督权的同时,能够普遍得到社会管理和政治参与方面的实践锻炼。
四、时间安排
1、全力保证学习培训工作落实到人到位。10月10日(周五)完成动员和参加集中学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安排3名,第二批安排13名,集中学习不出差、不请假,休假、借调的人员要按时返回岗位。10月底之前,通读完指定的3本学习教材。
2、全面落实“民政为民、寒冬送暖”要求。要把“民政为民、寒冬送暖”活动作为对学习效果和对困难群众感情的一次检验。由综合处组织、协调司全体干部的棉衣被服捐赠工作,10月14日收齐。
3、加强与互动联系点交流。10月23日之后,各处要带着问题分批下到联系点调研。对业务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司领导要亲自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基层民政干部尤其是困难群众看到、感到我们在真心实意干真事,扑下身子干实事。了解联系点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明问题的症结,与基层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4、开好专题大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能与推进业务工作开展割裂开来。10月24日前,儿童福利处要集中精力筹办好洛阳“院长论坛”,及时总结基层工作经验,从宏观政策方面适时引导今后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方向;10月28日前,综合处、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要配合福利中心筹办好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组织专家做好优秀论文评选,重点准备部领导的主旨发言和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综述性讲话等会议材料,总结过去几年社会福利理论政策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教训;支部青年委员要组织年轻干部积极参与11月底部里举办的民政论坛活动;12月,慈善和社会捐助处、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要全力以赴准备第二届全国慈善大会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会议,把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及时、全面地反映到大会主报告等主要会议材料之中。在这一阶段,各处还要精心整理调研资料,及时撰写调研报告。
5、认真做好分析检查工作。年底及明年年初,司内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进入第二阶段。各处要把调研情况与基层问题解决落实情况与联系点进一步交流,反馈情况,对联系点、专家组及公开窗口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整理,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对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向部领导反馈。
6、全面做好整改落实工作。*9年2月进入整改落实阶段。通过司长办公会或支委会,在集中分析研究各处的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按照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和与全局战略发展的关联程度排队,明确整改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时限,业务处根据司务会或支委会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
7、总结和测评。*9年2月中下旬,邀请联系点代表召开总结分析座谈会,广泛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看法,由他们对前期的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给予评分。在此基础上,由综合处完成材料整理并撰写总结分析,向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提交报告。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研究评析
DOI:10.15938/ki.iper.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01-04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显性、正面的塑造外,集审美感性、娱乐消遣、轻松活泼于一体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扩展与延伸,并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现象。有鉴于此,本文综述近10年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
接受系统、持续主流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大学生,何以能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创造者、享受者,大众文化对其价值观又产生哪些影响,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大众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视角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从大众文化这一层面进行分析 黄成忠认为:“大众文化在对象主体上具有普及性、在表达内容上具有世俗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商品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娱乐性的特征”[1],这些特征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希望广泛参与、缓解压力、排解烦恼的需要,因而,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孙爱军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大行其道,一是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二是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使得大众文化必然成为青年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因而使青年价值观在接受、享受大众文化中受到影响”[2]。大众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文化参与更加广泛多样、文化享受更加感性娱乐,从而使大学生的多样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精神压力得以有效排解,正是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使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2)从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分析 有学者指出:“多元思潮下的青年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重文化需求;当代青年追求个性,渴望与众不同;青春期的活跃和叛逆……当青年与大众文化相遇,冥冥中就注定了他们将成为演绎这种文化的主力军”[3],青年的价值观也在参与大众文化中实现了从一元凝聚到多元消解。刘昊、薛平平认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思想的活跃促使他们易于付诸行动;大学生面临的诸多矛盾困惑促使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作用寻求精神平衡和依托。”[4]因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也是分析大众文化对这一群体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可或缺的因素。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双重表现
(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现代化、都市化的产物,蕴含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和价值追求,这是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因子,也使得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更新、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张帆认为:“大众文化本身所负载的海量信息内蕴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群体的的文化视角多元、文化选择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年多样化的价值观念”[5]。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输出新知识、新信息,“对于正处于接受新知识最活跃的大学生来讲,新知识和新行为的出现将促使他们对自身的传统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评价”[6]。确实,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使大学生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思考中确立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大众文化激发、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张童童、田宁认为:“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发挥。”[7]吴建华则认为:“时尚文化具有前沿性、崭新性,紧扣时代脉搏,处处体现着时尚新潮流,这种文化抛弃了思考问题的传统秩序及其模式,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灵活运用整合思维、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生活不断变化,因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8]大学生在对大众文化的享受过程中打破了行为定势,开发了行为潜能、创造力,因而培养了年轻人的创新意识。
再次,大众文化培养、形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杨朋朋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的形成”[9]。李晓兰、郑新宇指出:“时尚文化具有的娱乐以及时尚文化提供的多种方式都有利于大学生排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从而缓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10]大众文化有助于平衡大学生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因而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大众文化塑造、培育大学生的主体个性。毛晓红认为:“流行文化时尚本身的新异性以及鲜明的
标新立异’倾向,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和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社会文化。”[11]可见,大众文化的多样化追求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并有利于民主参与价值主体的形成。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总会凌驾于文化属性之上,这就导致大众文化具有不可消除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易造成大学生功利化的价值观。冯国强指出:“在大众文化鼓励追求个人现实成功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在部分青年身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明显弱化。艰苦奋斗,长期创业的奉献精神出现了滑坡”[12]。姜华也认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改变了以往大学生个体被动的文化接收状态,在价值观念上正日益呈现出向个人本位、功利、现实偏移的倾向”[13]。
其次,大众文化易诱发大学生感性化的价值观。高珊、崔健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审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藩篱,导致青年审美价值取向的当代转向。然而,它对感性的过度强调与张扬,在某种程度上又致使部分青年审美价值取向泛感性褪变”[14]。雷玲也同样认为:“在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直观性体验中;青年日益将‘思’的意义放逐,沉溺于从各种感性的形象中所获得的感官娱悦,其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地重当下‘感性’而轻终极‘理性’,重感官‘反应’而轻理想‘价值’的泛感性特征”[15]。
再次,大众文化易导致大学生自我化的价值观。李娜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表现在“在价值判断与利益冲突面前从以集体、群体、社会为中心的社会优先论中摆脱了出来,更多的从正当利益和个体的需要去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16]。大众文化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高清波、宋菲指出:“大学生思想中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他们不再轻易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从亲身经验中去选择,形成价值主体的‘自我化’”[17]。李修志、李维佳也同样认为:“作为大众文化表现之一的青年亚文化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18]。
最后,大众文化易滋生大学生消费至上的价值观。王旭认为:“大众文化所宣扬的超前消费理念,在大学生中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主流……。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沉湎在低俗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中,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来暂时躲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自己的学业,传统的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巨大的挑战”[19]。
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针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双重影响,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宏观的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中观的校园文化建设,微观的大学生教育引导。
(1)在宏观层面上,规范大众文化发展方向 崔健认为:“必须强化大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即作为文化从业者应有的人文责任、艺术良知和人格操守”[20]。杨朋朋阐述“加强大众文化建设,提高大众文化作品质量;以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21]。
(2)在中观层面上,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众多学者认为要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应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左小彩认为:“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层面,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建设一种多元、生动的校园文化。”[22]而张岩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即“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重视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认识能力;规范校园文化识别符号,提升学校文化品位”[23]。
(3)在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 学者认为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引导,使他们以更加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张秉福认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24]谢晓娟则强调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应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她认为:“要通过主流文化大众化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张扬大众文化中的真善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均衡发展;在价值观教育中实现尊重多样性与倡导价值共识的统一”[25]。
二、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评价
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拓展和深化。
1.研究模式相对固化
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遵循着同一种研究思路,即影响表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这种研究思路虽能说明、解释当前的现象,但不够深入具体,创新性也不强。这种研究的说服力尚不够强,导致研究只能侧重表层现象的描述、分析,仍停留在现象说明阶段。而这样的现象解释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与调查,导致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并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很难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2.研究内容侧重现象描述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这一现象进行探究,这些探究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内容,但仍不够全面。首先,除了大众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无中介的连接,即大众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机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如何,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或是长期的、稳固的?大众文化能否完全抵消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持续性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其次,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随机的、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后,大众文化在中国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在大众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无差异性?
3.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政专业研究生等,这必然会导致研究领域的狭窄,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应从不同领域和学科进行切入,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助于创新,也有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的深化。
三、未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模式上,需要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首先,开展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尚未在全国大范围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丁静的针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进行的1200份问卷调查[26],刘晶,张f滔的“针对首都在校大学生的1000份问卷调查”[27]和周江平、刘素娜的“关于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28]。今后的实证研究将根据年龄阶段划分的“80”后、“90”后大学生;其次,进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我们进行共时性的全面研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2.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质性的深化研究
主要包括:一是深化大众文化对大学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和根源性研究,以形成理论基础。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链条需要论证和解释,这将会促进这一问题的原因探究,而重要性的研究则会深化这一主题的价值,并完善研究主题。二是深化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什么,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因素有哪些,大众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角色。三是深化解决策略的研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客观性是不可改变的,关键是教育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引导与教育,强化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抵制并转化消极影响,教育对策将是这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四是在认识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大众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历史性的研究。
3.在研究领域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理论
首先要借鉴文艺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对文艺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把握大众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其次,要借鉴青年学理论,特别是关于青年文化的内容。是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思想、行为及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最后,还要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从心理学中探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点,从教育学中寻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从社会学中分析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4.在研究前景上,凸显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
文化既蕴含着价值观,承载着价值观,又影响着价值观的生成。反过来,价值观又制约文化发展的方向。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是交互渗透、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二者都呈良性发展态势,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的相互依赖关系、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的整体性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空白,也缺乏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实证研究做支撑。所以,未来的研究将针对以上不足,通过更深入的理性思辨与更广泛细致的实证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探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互动发展,使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成忠.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析[J].高教探索,2011(4):143.
[2] 孙爱军.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2(4):141-142.
[3] 邱吉,王易,王伟玮.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60.
[4] 刘昊,薛平平.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7(6):150.
[5] 张帆.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4-6.
[6] 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1.
[7] 张童童,田宇.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10.
[8] 吴建华.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34.
[9][21] 杨朋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21,25-26.
[10] 李晓兰,郑新宇.浅论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向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6.
[11] 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4.
[12] 冯国强.略论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15.
[13]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84-85.
[14] 高珊,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9):87.
[15] 雷玲.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25.
[16] 李娜.大众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7.
[17] 高清波,宋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16.
[18] 李修志,李维佳.青年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79.
[19] 王旭.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34.
[20] 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27-28.
[22] 左小彩.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7.
[23] 张岩.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D].沈阳工业大学,2012:33-34.
[24] 张秉福.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20-21.
[25] 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2(1):90-91.
[26] 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J].学海,2010(5):208-210.
根据市活动办部署,今天我们召开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党员会议,总结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情况,部署第二阶段工作。
一、第一阶段情况
我们第一阶段紧抓“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的目标任务,在市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各项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实践性,深入“学”,扎实“行”。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1、深入学习明好义,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领学、导学、研学”。
“领学”就是班子成员带头学。即带头以自学的形式通读规定书目,领导学三本,普通党员学二本;带头参加各类形式的专题报告会,领导参加了7场,普通党参加了6场;带队下基层调研并发表调研文章;带头准备讨论发言提纲并积极表达自己观点。
“导学”就是组织或参加专题辅导。针对单位干部思想实际和我市妇女工作特点,我们请市委宣讲团和省妇联领导进行专题讲座,着力解决科学理论与具体工作结合的问题;结合业务特点,组织“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题论坛,着力就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同时,积极参加市活动办组织的专题报告会和机关工委组织的科以下党员干部专题培训班。
“研学”就是通过课题调研提升学习效果。确定10个调研课题,领导带队先后到9个基层联系点和外地调研共计11次,召开了11次座谈会。较好地了解了当前我市基层妇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看到了其他地区妇女工作,如嘉兴市妇联“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女性创业”和宿迁市妇联“双学双比”活动的特色做法。
通过理论学习,到达了两个效果。一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刻理解了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行动;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没有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协调共进,男女平等发展是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最基础方面;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要求是一代一代的永续发展,妇女儿童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代际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而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理清了下一步推进妇女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必须要着眼“一个目标”,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的根本利益”,两个坚持就是:坚持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谋划妇女工作,坚持在“实惠、普惠、长惠”上创新举措。
2、深入讨论定好位,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潜力。我们围绕“科学发展—妇联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着眼发展,着力创新,着实推进妇女工作”主题深入讨论,先后专题讨论2次,并在*女性网开辟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利用全国、省、市三级女性网的“调查研究”专栏进行广泛讨论交流。
通过深入讨论,形成了三个共识。一是认识到:当前党和政府的要求、国际社会影响和妇女利益诉求,对妇联工作社会化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和需求。二是认识到:妇联作为是党的群众组织,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妇联作为性别组织,代表和维护妇女群众的利益,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我们又具备推动两个规划实施的行政职能。基于这“三种身份”的客观定位,较好消除了妇联“与政府职能部门比—没行政权力、与工会比—没经济实力、与团委比—没发展潜力”的认识误区,克服了工作上被动思想和畏难情绪;三是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妇女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妇联干部必须着力提高“调查研究、执行落实、统筹协调、群众工作”四种实际能力,培养“诚信、博爱、奉献、创新”四种团队精神。
3、深入实践干好事,不断彰显科学发展的实效。我们认真贯彻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和“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和原则,坚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妇女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主要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在三八节成功举办“巾帼创业者之歌”主题活动,有效宣传了各条战线中涌现出的妇女创新创业典型;成功召开市女企业家协会第三届二次会员大会,特邀北京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为女企业家作“金融危机挑战下企业的积极应对”专题讲座,帮助女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增强斗志,并组织女企业家与高校签订协议,为女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企业用工和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对接;成功推荐女大学生村官李文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并参加宣讲团赴南京师范大学、林业大学、*轻工学院、城建学院等地作经验报告会,较好地优化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环境;与劳动、人事部门联合,成功举办“三八架金桥”女性专场招聘会,5420个岗位吸引了9000余名求职者。以各类女性组织为依托,确定了“促进创业行动高校行”方案,以“裕兰巾帼创新创业基金”、“SYB创业基金”和巾帼创业小额贷款计划为支撑,确定了“专项资金扶持女性创业”方案。
二是推进了妇女维权工作。对外公开招聘法律专业人才,提高市妇女维权中心的维权水平;召开了维权志愿者座谈会,增强维权针对性;对110家庭暴力“报警、伤情鉴定和庇护”三个中心建设进行专题调研,促进其作用发挥;推进妇联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妇联组织在调处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加大维权宣传力度,在全市1000多辆公交车上播放专题片,增强妇女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是推进了扶贫帮困工作。在母亲节前夕成功举办“母亲颂”文艺演出,得到广大妇女群众的好评和省妇联领导的高度肯定;牵手爱心妈妈,不断拓宽与四川儿童结对范围,并使这项工作常态化;发挥社区儿童德育中心、流动留守儿童温馨家园等阵地作用,呵护流动和留守儿童;开辟女性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期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并及时送家教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与市文明办、*晚报等单位联合主办*市第九届相亲节,为大龄男女青年提供相互交流机会等。
二、第二阶段工作
第二阶段是分析检查阶段,从5月上旬开始到6月中旬结束。我们将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和要求,紧扣“深”、“诚”、“实”,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环节和一个主题实践活动。
第一个重点环节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这个环节要重点落实好三项具体工作。
一是做好“三个继续”。即继续深入学习规定的读本和中央、省、市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文件精神;继续围绕10大课题深入调研,5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继续围绕“着眼发展,着力创新,着实推进妇女工作”主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三个继续”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二是查找“三方面问题”:按照“三个对照、三个强化”的要求,重点找准班子和个人在思想观念、发展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围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实现“三保三促”目标,找准在推进妇女工作,特别是服务女性创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照妇女群众的新需求,找准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三是开好“两个会”。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提高思想认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形式,诚恳地交流意见和建议。届时,将邀请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指导检查组派人列席,吸纳党代会、妇代会代表和党员、群众代表参加,通过群众点题、班子答题、领导讲评等方式,提高会议质量。
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重点组织党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个重点环节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这个环节要把握好三项要求。
一是搞好“一个梳理”。就是在起草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前,要系统梳理基层妇联和妇女群众提出的关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法方面的意见,关于推进妇女工作方面的意见,关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意见。
二是写清“四个内容”。就是起草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时,要写清:通过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哪些科学发展共识;近年来妇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原因;科学推进妇女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女性创业就业的有效举措;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以及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三是组织“两个评议”。即召开党组扩大会和召开群众座谈会(20人左右)、机关评议大会以及书面评议等方式,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评议内容:着重看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研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看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分析的原因透不透;看对下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措施行不行;看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报告形成后,及时上报,并在女性网上公布内容,接受更广泛的群众评议。
一个主题实践活动是“坚持三惠原则,服务妇女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这项活动5月初开始,8月底转入经常化,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当前我市就业岗位紧缩、就业困难对象增多、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困难,特别是女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形势,实施“女性创业就业服务工程”: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市各项就业政策,在广大女企业家中开展不裁员、不减薪的“暖春行动”等,着力营造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专题报告、融资恳谈会、政企面对面、走进大学城研发对接、女企业家难点问题反映、公益性招聘会、清华培训、免费家政服务”等“八个一”活动,着力为我市女企业家提供贴心服务;通过深化“创业培训、小额贷款、项目扶持、融资恳谈、百万基金运作、政企沟通”等六大举措,着力扶持城乡妇女创业;通过巾帼创业促进行动高校行,即开展“大学生SYB培训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导师团与大学生结对”、“创业项目基地孵化”和“创业事迹演讲”等五方面行动,着力推动女大学生创业就业;通过挖掘我市巾帼招聘基地和培训基地潜力,建立免费举办招聘会和技能培训班长效机制,着力援助困难女性就业;通过探索返乡妇女“离土不离乡”的灵活就业模式,如联系外包加工业务、开辟民俗工业项目、开办“无围墙工厂”等,着力为农村失地女性、返乡妇女创造就业岗位等。
二是针对妇女维权“人数急增、范围扩大、要求提高”的实际,实施“妇女维权推进工程”。强化妇联各级法律援助站和维权服务中心机构建设,尤其是加大妇女“专家接待日、妇联干部全员接待、首问负责、统计分析”等四项制度落实力度,不断增强12338维权热线功能,引导受害妇女依法诉求,着力构建“维权网”;推进110家庭暴力“报警、伤情鉴定和庇护”三个中心建设,及时处置家庭暴力行为,为受害妇女提供伤情鉴定和阶段性避难场所,着力构建“防护网”;加快妇联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妇联组织在调处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尽可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构建“调解网”。
三是针对当前贫困妇女儿童面临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的现实开展“和谐关爱促进工程”。深化“真情寻呼1+1、爱心妈妈、党员进老区”等结对帮困活动,不断赋予扶贫帮困活动的新内涵;拓展“文明风尚进家庭、美化净化绿化进家庭、幸福和谐进家庭、共享邻里亲情进家庭”等活动内容,不断探索“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新途径;开辟女性大讲堂、进一步完善“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网站建设、继续巩固深化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构建未成年道德教育活动的新机制;继续推进女性大讲堂,建立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和送家教“三走进”——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的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儿童德育中心、流动留守儿童温馨家园等阵地作用,牵手社会妈妈,呵护流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着力构建呵护行动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要求
各级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率先垂范,把落实服务举措与当前妇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双促进、两不误”;
广大党员和群众要充分发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把学习实践和当前工作做好做优,做出成效;
活动办公室要加强与指导检查组联系,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学结,同时要加强与各部室和所属单位的沟通,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团,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揽,以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共同信念,完成好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和战略部署,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团的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团干部学习交流活动、教育培训、调查研究等方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改进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抓住契机,创新载体,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化青年者培养工程、“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探索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等有机衔接的途径和机制,更好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健全青少年舆情信息网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探寻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载体。
二、完善志愿者联合会机制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科学长远发展
完善志愿者联合会制度建设。强化志愿者联合会办事机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工作制度,设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对外办公窗口。完善联合会入会制度,全面推行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登记制度,积极采取网络注册登记、电话注册登记、服务地点注册登记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登记注册渠道。摸清底数,对联合会会员志愿者人数、服务内容和品牌项目形成工作台帐,建立活动登记备案制度。建立联合会理事会制度,定期研究区域志愿服务事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会标识,增强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对联合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制定志愿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和成效评估等程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各级层面、街道层面、系统层面和社区层面分别开发打造一批品牌项目,努力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会展中心、旅游景点、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和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公益事业单位创建一批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银行、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等区域性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
加强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举办志愿者管理骨干培训班,对联合会骨干志愿者进行深入系统的集中培训,更新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志愿者骨干在志愿者凝聚管理、项目运行开发等方面的技能,打造精干高效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动员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发挥专长,参与志愿服务或志愿者培训工作,建立志愿者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实际效果。继续开展深入的团队融合活动,进一步凝聚有热情的社会性志愿者。分别凝聚白领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社区老年人群体等最有活力的志愿者群体,不断组建新的志愿者团队。
加强区域志愿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使网络平台成为志愿者联合会凝聚管理会员的重要载体。建立志愿服务确认制度,推出“志愿者卡”,在各县(市)层面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认证。加大志愿者工作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志愿理念,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继建立完善全州统一的志愿者表彰体系,加大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激励力度,在做好向省级、国家级推报工作的同时,推出“十大志愿者”等表彰品牌。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认真学习志愿服务事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三、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促进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
积极引导青年建功成才。深入大中学生、机关青年、企业青年、务工青年、社区青年等各类青少年群众体中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各类群体青年最现实、最迫切的成长成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完善人才库建设,丰富人才资源储备,深化“十大杰出青年”工作品牌,选树新时期新岗位各类青年群体榜样和个体典型。举办“解眼前难题谋长远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青年俊才论坛,动员团员青年为政府担责任、解难题,挖掘培养金融、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青年人才。深化“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工作,从信息、培训、实践等多方位入手,为青年的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继续塑造“社区学习中心”品牌内涵,做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经验复制推广工作。 1
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继续做好“失业、失学、失管”青少年群体的动态掌握和适时干预。深入宣传贯彻“两法一条例”,推动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召开未委会年会,坚持法制教育联席会工作模式,加强对中小学德育校长队伍的整合和凝聚,不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各中小学校的推进力度。强化中小学法制校长工作,完善法制校长巡讲团,建立法制教育公开课等法制校长交流互动平台。继续推进“1+1+x”行动,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入学校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分析回访工作,全面掌握犯罪青少年状况。发挥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律师志愿团的作用,协助支撑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工作。
系统资助特困生群体健康成长。依托希望工程西城区工作站,做好“希望之星(1+1)奖学金”、“学子阳光助学金”、“爱心基金”、“寒窗助学金”等助学项目,建立特困生资助项目长期跟踪制度和临时性资助制度,按照青少年实际需求实行连续性资助,不断扩大资金使用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依托救助平台,做好“综合救助基金”相关制度建设和项目申报工作。整合青联委员等社会资源,深入实施“青联委员公益爱心行动”定期走访慰问弱势群体。继续丰富“七彩梦”青少年才艺资助工作项目内涵,联合有关单位开发艺术、科普、心灵成长等多方面培训,辅助特困生身心均衡发展。
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进团的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启动共青团“生命力工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按照“以支部为基础,以团委为主导,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连接”的原则,紧抓基层组织建设。从基础性、战略性角度重点抓好学校团建工作,突破社区团建难点问题。结合学校教书育人的特点,为学校团工作贴近社会搭建平台。抓住抓好社区青工委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职能作用,搭建非公企业青年和社区流动青年的团建工作桥梁。推动州直系统、卫生系统团工作向社区延伸,形成与社区结对工作模式,立足本职岗位,研究实际问题,深层次开展各项活动。认真落实团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切实落实“联系基层活动”,做到有明确职责、有日常记录、有明显效果。
着力推进团建创新。深入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全面梳理区域“两新”组织资源,扎实做好街道团工委团建试点工作,推动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团建和团内动员方式创新,力争在青年自组织、网络等领域团建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团代表常任制,规范工作制度,搭建工作平台,发挥好街道团工委和系统团委的凝聚联络职能,实现团代表常活动、常联系,更好地发挥团代表在团代会闭会期间的履职作用。强化区域团建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与州属单位团组织的共建融合。开展第二届青年文化体育节活动,进一步加强区域青年的沟通融合。
强化社会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的核心作用,广泛构建外围社团组织,大力加强共青团组织社会职能建设。加强对互联网以及现实生活中青年自组织现象的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探索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规律。探索凝聚服务青年自组织的有效方法,结合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抓好吸引凝聚“公交指路迷”等青年自组织的试点和经验总结工作。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保障、监督和指导,培养一批青年自组织领军人物。积极构筑联系青少年的新型纽带,深入探索团结、凝聚、服务体制外青年资源的有效途径,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凝聚各类社会青年自组织的枢纽型组织。
强化青年统战工作。构建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与青年群体分布相适应的青联工作模式,丰富服务手段,努力使青联成为委员的情感家园和事业依托。健全青联全委会、常委会、主席办公会、界别组工作制度,完善广泛联系青年的有效运行机制。增强界别组的自转能力,不断提高界别组长工作水平,提升秘书处服务、联络、协调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学习型、服务型、亲和型青联组织建设,努力形成“平等、尊重、诚信、友爱、宽容”的青联组织文化。突出“公益”理念,培育、凝聚一批青年公益组织,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在共享和谐成果的同时回馈社会、共建和谐。
推动少先队工作实现新发展。召开第三次少代会,深入学习xx致少先队建队六十周年贺信,选举产生新一届少先队工作领导机构。发挥党团校教育阵地作用,成立团课宣讲团, 打造精品团课,举办网上党团校,提升团校培训水平。加大培养力度,举办青年教师技能技巧大赛,举办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论坛,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围绕《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单》,统筹管理教育系统志愿者活动,指导各校建设“志愿者之家”。
【内容提要】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青年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已经对农村青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现实而严谨有据的结论,以及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为分析和把握农村青年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现实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以后农村青年研究以及青年研究都将起到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当然,农村青年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还有值得讨论之处,研究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摘 要 题】共青团与青年工作
【英文摘要】 A review of the findings in the studies of rural youth reveals that researchers have done much exploration in the problems faced rural youth, and have put forward a lot of conclusions which are targeted accurately at the objective fact and are of high accuracy and sufficient evidence.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also raised in these studies. All of these may b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analyzing and locating the situation of survival and growth and some real issues for rural youth. They will also be actively influential to further studies of rural youth or youth in general. None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oints to be debated around theory and methods utilized in these studies, and scope of study for rural youth can be further extended. Furth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or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lso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关 键 词】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研究/生存发展状况
reform and opening/rural youth/situation of survival and growth
【正 文】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样庞大的农村青年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研究农村青年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习惯上,人们区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是以户籍所在地而不是生活所在地为依据,学术界所讲的“农村青年”也是以户籍为标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农村青年”实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农村的青年;另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城市的青年[1]。这两类农村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一些共通性的问题,而又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青年,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
一、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农村青年问题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两个阶段,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理论、方法和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的农村青年研究,研究者多侧重于分析农村青年改革开放后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1)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包括价值观和信仰问题;(2)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变化,特别是婚姻中的消费问题;(3)农村青年的入团入党问题;(4)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中,对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和如何对他们进行适应城市生活的教育问题,转移渠道和进城务工青年的权利保障等问题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多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性研究居多,并停留于经验研究层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农”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甚至提出,要真正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同时,一些国际基金组织,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卡特中心等,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三农”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年问题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尤其是近几年世界银行与中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合作,共同关注中国农村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农村青年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既包括对以往各研究方面的深入探讨,又出现了新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更加科学,观点多元化,理论和经验分析都更加深入。
第二阶段的农村青年研究,包括对农村青年的基本生存、生活状况进行了整体性的考察与分析的宏观研究和对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研究集中于八个方面:(1)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价值观、伦理观和信仰问题;(2)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情况,包括早婚、婚前性行为、生育观和婚仪观念等;(3)农村青年的心理状况;(4)农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包括村民自治和政治参与等方面;(5)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农村青年的教育、就业等,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6)农村青年组织建设,如农村“青年中心”;(7)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保护和社会支持;(8)农村青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进城务工青年的报复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总体上分为社会学和政治学两种学科视角,并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
纵观两个阶段的农村青年研究,可以说在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助益。但是,两个时期的研究理论深度都不够,简单的数字罗列和粗浅描述多,双变量及多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相对缺乏,建设性应对策略更少。一些问题和现象诸如农村青年的闲暇生活状况、政治意识走向、维权问题、隐性失业现象、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农村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二、重点问题的研究回顾
农村青年生存和发展的有些方面,是政府、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围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而展开的各种问题。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变化、生存状态的变动、权益保护和社会支持、政治和社会参与乃至违法犯罪等问题,都与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相关。因此,我们重点回顾围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而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简要介绍一年中半年以上生活在农村的农村青年的婚恋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农村青年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其自身的收入。但是,由于政策体制、社会保障、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就业市场、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障碍。这些问题主要是: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渠道的单一性、流动方向的盲目性、流动手段的非法性、从业的低层次性和受歧视性[2]。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导致了一些潜在的隐患,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困境的归因研究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制度、经济、文化、子女教育、土地、转移成本等多种观点[3]。在制度上,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传统城市用工制度的负面影响,以及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无法及时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拉大,劳动力流动受到阻隔,是农村青年进城的根本障碍。在经济上,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空间有限、速度缓慢,劳动力供大于求,并且农村青年向城市转移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从而阻碍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在文化上,农村青年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城镇化所需资金积累不足、发展受限,以及就业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进城务工青年家庭教育社会互动系统的缺陷、子女成长的需要与家庭环境以及与其父辈自身素质低下的矛盾都构成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障碍[3]。有的学者提出“土地”也是制约青年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4]。现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既没有土地产权,也没有确定土地的永久使用权以及继承权,使农民很难对土地进行流转和集中,也很难对经营土地作长期打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农民向非农领域流动。同时,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育滞缓,大部分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较低,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致使劳动力流动成本相对较高,极大地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困境的解决方法,出现频率较高或具代表性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非农产业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以小城镇工业为依托,拓宽投融资渠道,紧密结合劳动密集型工业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加快改革城乡分割、地区封闭的户籍制度,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籍制度,充分尊重农民自主就业的权利;(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开发,拓宽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视野,在农业内部围绕农林牧生产,建立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或组织;(5)突出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依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帮助青年农民工摆脱进城困境,维护其合法权益;(6)抓好职业技术培训,从单一型向广泛型辐射,全面提高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
2.青年“民工荒”和权益维护问题
农村青年大规模涌入城市以来,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资被拖欠、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就存在,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因劳资纠纷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和报复性犯罪事件的增多,这些问题才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03年下半年,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特别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短缺形势尤为严峻。业内人士指出,“16~25岁”是大部分企业招收普通民工的基本要求,“民工荒”实际上是指“青年民工荒”,而25周岁以上的民工还是充足的。学者们从“民工荒”现象出发,透视潜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把研究的视点集中在了农村青年回流现象的分析和维权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两次青年农民工回流现象,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乡土情结、相对剥削感以及回乡创业的需求等原因所引起[5]。当时国内学者对此现象正面评价较多,普遍认为,农村青年回流对农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推进中国乡村的文化改革,启动了乡村的产业革命,促进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模式取代了人伦关系模式[6]。在“民工荒”问题上,有的学者仍承接这一思路,认为自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三农”问题以来,农民的经济负担相对减轻,农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城市中的歧视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促使青年民工的回流。另外,从这一时期青年民工的总体特征来看,他们是“生于80年代的青年”,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独生子女较多。他们进城打工并不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多半是为了见世面,但由于赡养父母的需要,以及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在城市中成家立业使得“回流”又是他们的最后选择[7]。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基于多种因素,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和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民工荒”的重要原因。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工作相对落后,青年务工群体的社会救助机构过少,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利益的成本又太高。有些地方外来务工青年维权工作有形的工作着力点太少,力度不够,或追求片面经济增长而牺牲劳工的利益,从而使这一群体显得更加孤立无援,“用脚投票”就成了他们维权的手段。这场“民工荒”反映了权益保护正在成为外来务工青年的第一要求,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成为社会极大的隐患[7]。
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受损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实现,人格受歧视,索取劳动报酬难,精神文化生活缺乏,工作无保障(因工作而受到的身体伤害得不到补偿、劳动时间随意被延长,劳动强度随意被加大和随时面临被辞退的情况)等诸多方面[8]。其中,人格受歧视和索取劳动报酬难是许多进城务工青年都经常碰到的问题,而且是诱发各种恶性事件的主因。
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主要有劳动力过剩,政府管理缺位,地方法规滞后,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成本太高,城市人口固有的文化偏见,企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和不守信用,务工青年本身素质较低等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指出,缺少相关的非政府组织,而共青团等青年组织在维护务工青年的权益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相关的对策研究方面,有的学者提出的给进城务工青年以“国民待遇”,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法律监督,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观点。
转贴于
3.农村“留守儿童”和务工青年的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青年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初期,在农村中就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妻子”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在2002年之后,特别是2004年以后才受到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或父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9]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但其确切的数字研究者有不同的估计。
研究者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照顾,将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问题[10]。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宿制学校的建设等建议。
其实,“留守儿童”问题不过是外出务工青年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外出务工青年的子女教育问题,人们早期关注的是与父母一道进城的孩子们,关注的是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个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仅涉及到教育体制和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贫困的代际传递、社会稳定等其他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4.务工青年的城市适应性问题
从理论上讲,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之后,会逐渐接受城市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节奏而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中。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来看,这是基本的规律。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进城务工青年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实际上处在城市的边缘,并且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不仅给他们自身带来困扰,而且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有的研究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完成了职业的非农化过程,角色从农民转化为工人,但身分却没有变化,户口仍然在农村,造成了青年民工社会角色与社会身分的分离与交错;(2)青年民工接受并追求城市生活,但由于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不同于现代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边缘化特征;(3)青年民工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不断远离农村的生活圈,而在城市中由于歧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拥有城市中的交往圈,致使其关系网络建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城市滞留型农村青年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呈“钟摆状”生存,归属感模糊;(5)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扰。由于普遍感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多数农村青年不愿与城市人交往[11]。
从政策和认知层面上讲,党和政府强调“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城乡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的巨大差异、务工青年所从事的工作等方面影响,务工青年目前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他们既不完全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
5.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当代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农村生产结构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认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研究认为,农村青年在城乡之间流动,接受着城市从理念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重塑,并把自主意识、竞争观念和进取精神带回农村,推动着农村思想观念的变革;推动着当代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社会交往的简单化、婚嫁生育趋晚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12]。同时,相关研究也认为,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对农村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农业收益比较低;青年农民大量流失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变;青年农民的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经济建设带来许多问题[13]。这些研究主要是理论的分析,相关的实证调查则不足。
6.农村青年的观念与生活
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农村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青年,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婚姻、爱情、家庭、生育、消费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尤其是婚恋观、生育观和消费观。
研究者均认为,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既有连续性量的变动,又有非连续性质的变革。择偶方式和择偶观念方面,农村青年主要采取“自己认识”的择偶方式,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择偶标准主要强调个人素质,尤其是个人的品性、健康状况、个性、能力及学识,而相对地忽略家庭、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14]。婚姻方面,虽然大多数人对婚变行为持否定态度,但是,由于人们对婚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妇女对婚姻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舆论对离婚现象的宽容,婚外情现象的出现,以及离婚手续的简化致使青年中婚变现象剧增[15]。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农村青年较之过去更加能够理解这种现象,但是大部分女性青年仍存在较强的观,对于恋爱对方存在过性行为的接受性还很低[16]。
农村青年的生育观念方面,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逐步改变。农村已婚青年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家庭作用、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表现出进步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其生育意愿也正在由传统的注重家族香火传递的价值观转向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情感的诉求。尤其是现代农村青年出现了对生育男孩偏好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就为根本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提供了可能性[17]。
农村青年的消费观念,主要以“实用”为主导,这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青年的生活消费资金主要用于应付生存性和象征性需要,用于生活消费以外的资金十分有限。从城乡青年消费观念比较的角度考察,当代青年注重实用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异地打工青年与农村常住青年在消费观念上差别也很小。但是,因城市经济发达、文化设施完善、闲暇生活丰富、与世界接轨性强等特点,城市青年具有明显的品牌消费意识和强烈的投资意识,超前消费意识也大大强于农村青年[18]。
三、讨论与建议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青年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已经对农村青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现实而严谨有据的结论,以及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为分析和把握农村青年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现实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以后农村青年研究以及青年研究都将起到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当然,农村青年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还有值得讨论之处,研究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研究的视野和角度
农村青年是流动性极强的群体,需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现有的研究,总是潜在地或把农村青年划分为“进城型”青年或“留守型”青年。这种类型划分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研究的展开。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两种类型的农村青年在社会心理、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和群体特性等方面的关联性和承接性,把农村青年视为一个流动的、活动的群体来观察和研究,用发展性的眼光考察和分析农村青年的发展变化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农村青年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稳定、制度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农村青年的任何变化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制度变革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下研究农村青年。农村青年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变化的内在关联性研究,比如农村青年与“三农”问题、农村青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是需要的。
2.研究的立场问题
目前,农村青年整体上还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研究者站在为农村青年代言的立场来展开研究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要的;站在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立场上来研究,也是可取的。但是,正如有些研究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让农村青年自己来说话,给予其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研究者也不能够只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同时,也需要对农村青年有同情的理解。
在这一问题上,值得重视的是农村青年的犯罪问题。我们没有回顾和梳理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并不是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原因是我们不认可这样一种理论假设,即城市犯罪率的上升与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呈正相关关系。这个理论假设或许是正确的,但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犯罪动机和原因值得关注,或许是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这就是同情的理解的关键所在。
3.研究的深度问题
农村青年的研究,正如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对其表象层面的描述,应当关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促进和制约农村青年发展的社会性的深层因素,农村青年的需求、心态和认知态度的群体和个体性的深层问题。我们不能只注意一些“面”上的问题,还要有对“点”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对农村青年的某个问题进行连续的、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已经有一些,但是还很不够。
4.研究的资料问题
农村青年研究在资料获取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无论是对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还是对生活在农村的农村青年的研究,都存在着人力、物力、财力、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与配合等方面的难题。但是,如果要保证我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准确性,科学的调查是最基础的。没有科学的调查,就难以掌握真实资料,研究也就难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避免出现“进城务工青年是城市中生活满意度最高的群体”这样的结论出现,并不算是过高的要求。
在农村青年研究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除上述几个问题之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就是许多在“三农”问题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并没有给予农村青年问题以特别的关注。每个研究者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我们期待这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多关注一点农村青年问题,正如我们期望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一样。
【参考文献】
[1]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3.
[2] 吕杰.农村青年流动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02,(5):40.
[3] 徐卫星,曾春晖.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5—250.
[4] 光小敏.青年农民外出就业怎样走出困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0.
[5] 陈如.当前青年农民回流现象探析[J].农村经济问题,1996,(10):26.
[6] 张士军.初论青年民工“回流”现象[J].青年研究,1994,(9):11.
[7] 廖根深.从民工荒看务工青年群体的新变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3):38.
[8] 重庆团市委“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专题调研组.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外来务工青年权益保障现状及调查[J].青年研究,2004,(5):1.
[9]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
[1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
[11] 胡书芝,吴新慧.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04,(2):8.
[12] 姚蓓琴.从劳动力转移看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00,(5):42.
[13] 熊明秀.青年农民流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4,(3):16.
[14] 张承芬,陈英敏.当代农村青年婚恋观的调查[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81.
[15] 崔青青.农村青年婚变增多趋势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0,(5):45.
[16] 袁淑青,王颖.农村青年婚前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