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的语文方法

高三的语文方法

时间:2023-08-17 18:04:43

高三的语文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第2篇

【关键词】初三;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之间的不同和对语文的不同的需求,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这一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对有效的教学方法作出探讨。

一、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初中的语文教学是以目标教学为基础的。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中,并不是以教师的辛苦程度来衡量的,可见,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以“教”为目的,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层面相互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到在语文知识结构训练中发挥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深化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的意识。三是语文文化品质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感情,激发学生爱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设计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构想和规划

初三语文的有效教学是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对教学的有效设计,是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有效分析,如此在编写教学的时候才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绩。

(1)教学的设计理念。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设计,其中包含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设计,课堂教学是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遵循设计学生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设计必需立足于学生角度,致力于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语文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过程中,教学的设计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只有站在上述的“如何学”和“如何教”的角度才能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效地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如何更有效的将新型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入初三的语文课堂,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困难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有效教学方法在初三语文课堂上实施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2)有效地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作出课堂提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初三的语文课堂上,初三的学生每天面临着高强度的复习,上课的状态是散漫的,这时为了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继续的实施,教师就要设置合理的课堂提问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增强语文的课堂效率。

(3)语文是一门知识繁多的学科,相较与数学这样的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语文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涉及的方面和时间跨度很大,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多的学生很难找到系统的方法来展开语文的学习。这时,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在初三的语文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实施,这是有效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初三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解析

初三作为义务教育的收官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佳阶段,为了迎接中考的来临,在冲刺的阶段,学生必需有效的累计应考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就必须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提出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1)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三由于面对着中考的考验,使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的教师选择加大剂量与难度的训练,使用这样的方法强迫学生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但是这样的方法收效甚微。可见,教学的难度加大并不能帮助学生加快吸收知识,还可能降低师生的热情和信念,根本不利于初三后期的复习。所以教师必需抓住时间,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语文复习训练的难度,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需认识到学生是真正的中考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学习的难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正确回答语文习题后有足够的信心面对以后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有效的教学的针对性。语文的教学必需体现出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教学的目标具体化,教师需要做到掌握教学大纲,列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语文知识的教学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需随时的检查目前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是否协调一致,教师在确保目标和活动是否一致的时候要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协调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矫正期间出现的偏差,确保在初三的复习过程中高效的进行语文的学习。

(3)语文课堂上精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初三的时间是很紧张的,课堂的时间尤为宝贵,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多种方法使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对于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必需精讲,从基本的理论入手,针对知识的要求,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阅历和人生经验,构思讲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堂的实践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成绩。例如,初三语文中比较重要的《出师表》一课的教学,对于其中较多的文言字词的知识点,教师要选取其中常用的或是在考试中最常见的字词讲解,帮助学生筛选出知识的精髓,精讲此文,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

(4)语文课堂的教学上注意对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等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集中全部的精力在教师的身上,高效的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语文课堂上培养的这些能力都是中考要求的能力,可见,在初三语文课堂上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但可以建立高效的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总结

根据上述情况的阐述,初三的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最后的阶段,同时也是备战中考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初三的教师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成绩,有效的备战中考,还可以增强语文在中学中的传播,使得所有的学生,不仅仅是初三的学生,包括了所有的中学生,使得学生们提高对语文的兴趣,这才是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9—109

第3篇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第4篇

关键词: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刘丽丽(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朱世波(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0047)、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320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61-02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育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认为语言技能训练就是外语学习的全部,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境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外语教育中应导入目的语文化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但该理念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过度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吸纳与理解,一味“求同”忘记了“存异”,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以及语言教学界对语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代表性研究有何自然(1993)、王宗炎(1993)、高一虹(1994、2002)等。[1-4]虽然语言学界已经认识到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但是由于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若要外语教学模式短期内从技能训练走向文化理解是不现实的。况且,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不单单是指目的语文化,还包括母语文化,因此,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及其补救策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5-7]

梳理先行研究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一是绝大部分研究者是一线外语教师,对于外语教学中文化的缺失有着痛切感受,但同时论点也偏向从自身经验与感受出发,缺乏实证调查;二是虽然文化导入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文化范畴极广,在具体的文化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项目往往局限于对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的介绍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导入,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三是外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是解决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一条出路,不仅如此,母语文化素养的培育与目的语习得及目的语文化素养提高必然有着内在联系。以“添加式”开展起来的母语文化补救策略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双向文化素养育成与目的语习得的共赢,仍需要各方展开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一、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调查――以日语专业为例

为了调查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情况,笔者以日语专业大一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下面围绕调查结果展开分析。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理工大学日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杨洋(2006)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分为知识与意识两部分,由100道题构成。[8]第一部分为文化知识测试,共80题,中国文化40题,考察范畴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中国现代国情、生活常识、科普知识、中国交际礼仪;日本文化40题,考察范畴包括日本古代文化、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心理及风俗、日本地理国情、日本现代社会常识、日语语言交际技能及日语惯用语。第二部分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

2.调查结果

分析1: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不高。研究者对文化知识部分进行统计分析,从80题的成绩分布情况来看,大三学生的成绩要优于大一学生;从1~40题的中国知识成绩分布来看,大一学生要优于大三学生,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中日两国文化的测试,大三学生平均分比大一学生高,该结果在情理之中,大一学生没有经过日本文化及语言的系统学习,对日本知识知之甚少是自然的。然而,关于中国知识部分,大一学生平均分比大三学生高1.02分,优、良、中、及格的比率均高于大三,大一不及格的比率为5.3%,而大三不及格的比率为13.6%。表明学生在日语专业学习了三年后母语文化素养降低了。

分析2: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目的语文化素养不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不高,那么他们的目的语文化素养如何?经过三年的目的语学习,是不是已经很好地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图2展示了大三学生日本知识测试各分项成绩。依据图2的统计结果,大三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的掌握不能令人满意。该部分的实际平均得分为21分,低于24分的平均及格分,分项统计实际平均得分也均在平均及格分以下,日本古代文化、日本文学、日本地理国情、日语惯用语各项中甚至出现了0分,分别为10人、20人、4人、2人。该结果表明,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了解不够,从侧面反应出目前日语教学仍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化境地。

3.外语教学应平等对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日语专业大一学生母语文化素养较高,大三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不高,目的语文化素养也不高。这种对比一方面说明目前的日语教育存在缺陷,既忽视了母语文化素养的培育,又没有很好地导入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验证了母语文化素养造诣决定目的语文化素养高低的结论。因为母语文化是成年人判断一切新鲜事物的认知基础,母语文化素养较好的学习者必然对一切文化抱有移情意识,进而积极接近、探究、吸纳新鲜文化。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多以微笑握手的方式打招呼,而日本人则会鞠躬以示礼貌,学习者首先启动母语认知理解日本人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学习者特征的打招呼方式,因此,仔细观察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与人握手时弯腰程度要深一些,接近鞠躬。可见,母语文化是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基础,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外语学习者只有在通晓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两种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文化理解的转变,而对目的语文化的良好把握,又反过来会促进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展开深度思考,这样就形成了目的语与母语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相互促进的效果。可以说,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学习者身上是一个同时存在、共同变化、重新融汇确立的过程。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厚此薄彼,只有平等对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才能创造“面向交际”的外语教育。

二、建议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都应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文化也不可割裂开来分科讲授,以下从课程设置、教学法理念、教师及教材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开展文化教学的途径。

1.课程设置――将文化教育思想融入整个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罗列,是系列课程连贯式、渐进式的有序展开。目前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开设了目的语国家文化课,有些学者还主张增设中国文化外语课,即用外语讲解中国文化。对比国外大学的外语系课程设置可知,国外大学没有设置那么多的速读课、泛读课,开设更多的是文化史、目的语国家与本国思想史、比较文学研究等等,精读课从三年级开始以各种讨论会和发表会的形式开展,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了双语文化比较思维,启发了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异文化交流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大文化”观,使文化教育思想融入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课程设置中。

2.教学法理念――为获得跨文化交际敏感

交际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与文化素养育成的理念不谋而合。桂诗春教授曾经介绍过几种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方法:一是文化旁白,即随时碰到随时讲授。二是同化法,即辨认交际中的文化失误。三是文化包,即对特定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和专门讲解法都是课堂讲授文化的常用方法。刘长江(2003)提出文化教学程序可分三个步骤:提呈(语法翻译法),重复(听说法)和运用(交际法)。[9]总之,教学法的运用不是僵化的,无论何种教学法都应为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敏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也不是各自分工的关系,而是同进退、共存亡的关系,只有双向语言文化与语言技能共同提高,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3.教师与教材――坚持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文化取向

除个别一流大学能够实现全员目的语国家实习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外,中国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基本生活在非目的语环境之中,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去体验、了解目的语文化氛围,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教师,因此,教师与教材对于外语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基本从外语系毕业,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程度颇深,有些教师留学海外多年,目的语文化已经内化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之中。因此,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弘扬中国悠久思想文化的意识,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

教材是传递文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师生获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现代教材编撰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多以“文化专栏”、“小贴士”的形式进行介绍,但是大部分教材仍然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介绍,母语文化普遍被忽视。若要彻底贯彻文化与语言并行的思想,必须在教材的语料选取上下功夫。一般来说,语料中的文化项目的取舍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外语学习初始阶段的材料应尽量反映表层文化(器物文化,如西方的刀叉和中国的筷子等)。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牵制作用就愈加明显,有关文化的课程可以逐步增加,教材中可以选入一些反映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层文化(观念文化)的语言材料。[10]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2).

[2]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3,(1).

[3]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5).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6]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7]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8]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三英语;“顽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3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84

广大高三学生在经历了高一和高二的系统英语学习后,即将经过最后冲刺,迎接高考的检验。此时此刻,他们本应如历经打磨的璞玉,慢慢开始绽放出迷人的光华。可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却发现高三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依然问题多多,远远不能达到游刃有余,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众所周知,问题的形成往往并非一日之功。基于此,正确把脉高三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高中英语学习,使学生更加游刃有余地迎接高考。

一、高三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不够看。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至少掌握3500单词。可是,不少高三学生词汇量不达标,仍然过不了词汇关。阅读文章时不认识的词汇冷不丁就冒出来,这当然会对理解文章内容和正确作答造成干扰和制约。还有很多学生面临的词汇问题是对词汇认知不全面。不少单词都有许多意义和用法,而很多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殊不知,真正掌握一个单词,有时意味着要知其三、其四,乃至其五、其六才行。熟词新意问题已成为高三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2.阅读看不完。高中学生三年的阅读总量应不低于30万字,可是,现实中,许多学生完不成这个任务量。在面对高考阅读时,依然存在读不完或读不懂的情况。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阅读是词汇、语法、文化、情感的载体。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有人甚至曾断言“得阅读者得天下”。在班级里,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往往会引来一片羡慕嫉妒。殊不知,任何成功绝非偶然,令人羡慕的阅读能力离不开大量的、持续的阅读训练。只有读得多,读得广,才能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领悟,才能加深对文化和情感的体味,才能培养出所谓的“语感”。

3.语法不喜欢。如果f词汇是高中英语学习长征中的“雪山”,那么,语法可能就是“草地”。许多学生陷在词法、句法的泥泞“草地”里无法自拔。语法的确庞杂而枯燥,使一部分学生谈语法色变,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幸运的是,新课标下,过去唯语法马首是瞻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但是,这并不是放弃语法学习,而是淡化。语法毕竟构建起了英语的基本框架,在英语学习中,对基本语法的熟练掌握依然会对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书写不美观。“女为悦己者容”,文为阅卷者“容”。可是,许多高三学生的书写依然不够美观,一部分人的书写甚至称不上整齐,无法令人“一见倾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书写随心所欲,不能做到“四个统一”,即字母大小统一,倾斜角度统一,字母间距统一和单词间距统一。其实,书写问题绝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地加以改进。

5.听说不规范。听力理解的第一步要先能听清发音,可是有些学生自身发音不准,辨音能力弱,造成听力理解困难。一些学生不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拿东方人的曲线思维方式去理解以西方人直线思维方式所组成的听力材料,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有的学生不能整体把握文章,力图听懂每个单词和句子,一遇到不懂的词或句子则停下来思考,结果跟不上语速,把后面的信息也给错过了。不规范的“听”与不规范的“说”又往往如影随形,没有准确的听力输入,当然也就无法造就地道自如的英语口语输出。

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策略

高三学生英语学习中有如此多的问题,该怎么办呢?众所周知,“防甚于治”,高三的问题必须要高一和高二来办。在高一和高二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要严抓基础,落实到位。

1.词汇学习要准确、全面、灵活,要鼓励引导学生记忆单词,积极扩大词汇量。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还要全面掌握其释义,并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加深对词汇在语境中灵活性的认识。

2.语法学习要抓基础,抓巩固,摒弃偏颇不常用的部分,但是对于时态、从句、非谓语等重点语法必须让学生烂熟于心。最好的记忆方式莫过于使用。教师要通过填空、翻译、选择等不同形式不断帮助学生练习巩固,并且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写作、交流中多去尝试使用新学内容,加深了解,进而熟练掌握。

3.阅读训练要广度和深度结合,精读和泛读结合,既要有配有高质量练习题的限时阅读训练,又要有时文名著的英文泛读赏析,多层面、多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度,同时丰富他们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开拓国际视野。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新词汇和长难句,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在阅读中丰富词汇,加深语法。

第6篇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目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49-01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习压力加大,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进入高三年级之后,学生在心理上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三是学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的一个转折阶段,能否把握好高三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三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复习资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位高三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在高三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找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三英语复习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要复习好高三英语,需要让学生明确高三的学习目标

进入高三之后,许多学生感到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又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去怎样做,在学习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进入高三之后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奋斗方向之后,学生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英语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在高考中也更加重视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在高三英语复习时,教师不应该忽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复习过程中仍然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各项能力的提高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从基本知识入手,稳扎稳打,逐步提升,不能好高骛远。

二、复习中,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词汇,并做到触类旁通

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词汇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反之,如果词汇量较少,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在高三阶段教师仍然要让学生坚持记忆英语词汇,打败英语学习的拦路虎。在现代高考中,阅读理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就会遇到障碍,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加之,在英语高考中生词逐渐增多,使得英语词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在英语复习时,教师不要忽视对英语单词进行系统复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把英语课本和考试大纲相结合对英语单词进行复习,根据单词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使英语单词呈现出其应有的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记忆单词,使单词记忆起来更加容易。

在复习单词时,教师首先要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中文写出英文,并且能够根据英文说出中文,通过反复训练,做到熟练掌握。教师要让学生找出单词的记忆规律,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例如:掌握构词法,通过前缀(unlike\unimportant)、后缀(beautiful、careful)、合成词(bedroom、basketball)等规律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词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它们的词义、用法等做到了如指掌。

在复习单词时,也不应该单纯地复习单词,还要让学生通过单词联系到相关知识,明白它的基本用法等。例如:“suggest”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教师要让学生熟练记忆,并联系到它的用法:“suggest doing.”再进而联系到一系列后面加―doing的单词,“advise\enjoy\avoid”等。“suggest”还可以引导虚拟语气,“suggest that sb. do sth.”通过此形式联系到后面可以跟虚拟语气的单词,“ask\order\insist”等。通过此种形式对英语单词进行复习,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巩固英语单词,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英语词汇体系。

三、在高三英语复习中,要重视课本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高考中,几乎不会出现英语课本上的原句,因此,在高三英语复习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复习课本的重要性,只是通过分块复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英语复习。但是,英语高考的出题依据也是英语课本,考察的内容也是以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为主,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英语各考点在英语课本当中都有体现,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也是和课本上的文章体裁息息相关。通过对课本进行复习,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提升。

四、在高三英语复习中,要认识到学好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语法知识枯燥、乏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提倡淡化语法的学习,注重英语的交际能力。在高考当中,对许多知识点的考察也融入到了具体的语境当中,更加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这种考试模式之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仅仅靠背单词、记语法进行英语学习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英语学习中就不再需要学习语法知识,学好英语语法对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同样重要。如果不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学生对文章就不能准确理解,做题的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在写作时,学生也不会写出通顺的语句。学好语法知识在英语学习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熟练掌握语法才能提升英语能力,只是在英语学习中,不要以单纯的作对语法习题为目的,而是作为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阶梯。

五、在高三英语复习中,要突出阅读理解的重要位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语言文字 评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逐步完善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指导37个地方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建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其他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依法管理、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结合2022年冬奥会、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大赛事和国际会议,广泛开展语言文字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语言文字工作职责。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师生语言文字素质,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3.17万所。加强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36个一类城市和347个二类城市、985个三类城市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的结果表明,语言规范更多地是一种政府行为,而语言的评估测试是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某一变体成为人为规范的手段。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研究停留在政府报告和公文层面,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和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测试和评价的形式在认识论和哲学观上发生了变革。语言评估最初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对教育体系的管理。法语的规范化举措,曾为当年中国语言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全世界讲法语者约有2.4亿,法语国家组织由75个国家和政府组成,其中有56个成员国和19个观察员国,数量超过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面对英语强势、文化多样性和网络世界,法国虽然仍重视法语的规范及“充实”,着力解决科技术语与行政用语问题,同时也开始向着语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本国开始正视少数族裔的语言,灵活对待一些领域的外语运用,探讨互联网上的语言应用特点,在国际上则是语言多样性的大力倡导者。一方面,法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条款为法语的使用提供了规范依据,并要求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监控和协调;另一方面,存在“丰富法语”的规定,从而保证用法语能够满足各种现实的需要。然而,对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

二.研究内容

1.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

建立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的目标、作用机制以及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在内的框架。探讨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确定语言文字规范评估标准及评估权重体系、采用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主体的选择及主观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办法。

2.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未实现分类指导。不同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活动,努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3.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改革和完善的思路

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评估是一个连续、动态、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具有目的性强、数据资料真实、评估内容渗入、使用范围广泛、评估效果明显的优点。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可对照评估指标开展工作,或解剖分析,找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活动中存在的遗漏或偏差,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自我完善提供依据。

4.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的理想构建。

在高校营造和谐健康的语言环境,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建设。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五个面向”为指导,探讨构建层级分明、内容齐全、类型完整、功能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框架。

三.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语委有国家级、省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在绦泄程中,存在评估办法有待细化;相关标准建设有待完善;评估主体单一;权利结构不均;组织架构松散等问题,亟待解决。评估工作好似一把双刃剑,设计稳妥,采用适当,就能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反之,则成为地方、高校的沉重负担,忙于应对评估和验收,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分散教师和学生精力,为评估的各项评估指标而工作劳累,得不偿失。

在制定和研究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效度、信度和可行性三方面都存在难点。在效度方面的难题是,评估材料的可靠性和取样的科学性。评估的原理是以点及面,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获得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际情况,并根据这些素材作出对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判断。一所高校对照评估细则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素材,能代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实际水平,我们则认为所获得的材料既可靠又科学,并得出结论说这个评估有效度。如果高校呈现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不符合评估细则中的条件,这样的素材就不可靠,不能成为判断的根据。再说科学性,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不是文化考试,所以侧重点是规范化形式、内容以及成效。高校从评估细则中得到语言政策导向,评估主体和评估设计者如何在有限的评估细则中获得全面而可靠的素材,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取样法,让评估设计者感到困惑。评估者通常是语言文字领域的专家,不同的评估者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材料常常作出不同的评判,除了对尺度的松紧程度把握不同外,评估者本身的工作体验和评判量也不尽相同,这些将直接影响评估者的判断。评估者本身存在变量,每一个变量都将影响评估的结果,无法控制变量,则无法控制评估活动本身。从可行性方面考虑,评估活动成本昂贵。评估者需要时间,评估机构需要人力,被评估者更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越高,可行性就越低。例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的评估和验收重头戏落实在官员和专家评估交流现场,使之成为示范和推广效应,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带来工作压力,从而成为申报示范校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理想构建

1.政府评估――宏观性评估

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角色是裁判,而不是运动员。政府应该只做它应该做且可以做好的事情,把那些原本不该由政府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下放给社会组织及高校。同理,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应体现政府的掌舵功能、裁判功能,在评估体系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控制模式,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各级语委与高校、以及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评估、共同管理的多边共治模式。

2.社会评估――多样化评估

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息息相关。引入多元社会评估主体,例如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高校与行业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行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总体要求呈现不同的特点。可吸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语言文字专家,对学校培养人才工作方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进行评估,便于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提升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便于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高校评估――全程式评估

相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多样需求,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在评估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高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工作,可以维护语言文字事业内在的学术性和主体性,这种学术性的自我保护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是应用语言学的视野,更是语言教学界积极探索的领域。

高校内部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系统,发挥高校自主开展内部评估活动,引入政府宏^性评估、社会多样化评估,形成动态评估体系和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效能,使之成为高校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的基本手段。每所高校特定的层次、类型和定位,甚至是区域性特征使其呈现不同程度的特性。理想的评估指标应建立在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例如《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高等学校)》一级指标:1.学校管理。2.能力建设。3.教育教学。4.宣传普及。5.科学发展;二级指标:1.1工作机构。1.2长效机制。1.3校园环境。1.4经费保障。2.1规范意识。2.2教师能力。2.3学生能力。3.1教学活动。3.2文化传承。4.1法制宣传。4.2推广普及。5.1科学研究。5.2创新实践。除此以外,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综合院校设有亮点特色专栏,引导办学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服务。

五.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题调研、专家咨询、个体和团体访谈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做到点面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来处理资料和数据。通过专家咨询、专题调研等方法来优化对策和措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作团队为评估体系从观念和认识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保障,充当政府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智囊团。体现研究-导向-评估-改善-总结过程中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为“语言事实”的从众观接地气,为实际工作提供大量数据,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六.结语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提升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要创新高校语言文字管理机制。关于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体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图探讨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语言文字规范评估标准及评估权重、评估主体的选择及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为构建指标、方法及主体三大要素、评估流程及作用机制在内的理论框架提供借鉴意义。为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细化现有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指标,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完善,将其成为高校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可靠的参照,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2]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3]杨D,赵守辉.2016.语言能力评估的社会维度,语言战略研究[J],2016年第5期。

[4]李宇明.2014.中法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5]陈章太2005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6]李学铭.2001.语文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香港:商务印书馆。

[7]史秋衡,吴雪,王爱萍等.201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新教材 教法 学法

现行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成为课程改革的现实的需要,先进的学习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其精华,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对新教材的教法与学法进行探讨。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新教材为教法的改进、学法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充分发挥好新教材的作用,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

一、实施步骤

1.高一、高二阶段,采取课文整体教学法,实施“课前读写预习,课堂听说交流,课后背写巩固”三步走。以此来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高三阶段,教材采取泛读教学法。老师点拨,学生自行阅读掌握,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巩固教学效果,每周固定一课时为泛读课,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限时、限量,成绩及时反馈,使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开发智力,以适应高考要求。

二、具体做法及理论依据

1.高一、高二阶段英语教学打破分段教学法、翻译串讲法、偏重语法分析等传统教法,以整体教学法入手,实施教学过程“三步走”,加大课堂深度与密度,创设语言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1)课前读写预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语法,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和知识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阅读量大、取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预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预习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和自我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

(2)课堂听说交流。课堂整体教学,是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在实施课堂整体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听说交流中去,形成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课后背写巩固。课后要求学生笔头复述课文,对有些佳句还要求熟读成诵。把文章的气势、韵味、语感都体会出来,为将来的英文写作打下基础。

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的三个过程“课前读写预习,课堂听说交流,课后背写巩固”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教法的改进促进了学法。这一结合能把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高三阶段,对现行教材采取泛读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行的高考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高三泛读课的实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措施。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每周应固定一课时为泛读检测课,限时、限量,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应高考要求。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集中识词,攻破阅读难关。学习“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开学第一周前三节课搞英语集中识词,学完高三英语选修课程的全部单词。第二周考难以掌握的词汇,第三周进行单词互译竞赛,第四周进行词组竞赛,以“学单词、搞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为整个学期的英语泛读教学铺平道路。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应采取如下方法解决:

①克服视线的狭幅活动,训练学生在做阅读练习时,不要用手指或笔尖指着阅读,眼睛要抓住4―5个成串的文字,捕捉关键的词语。

②在做阅读训练时,杜绝边读边查字典的现象,指导学生对于一时搞不清的词可通过构词法、上下文和前后对照等方法猜测词义弄清意思。

(3)指导解题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对于细节题目,不能主观臆断、太相信自己的瞬间记忆。一定要就题目到文章中去找,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的根据;对于主观题目,要指导学生不要轻易下笔,注意观察首句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通过阅读解题方法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

(4)选材有利于开发智力,巩固扩大词汇量。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力,阅读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选材时,除利用现行高三英语课本外,要严格掌握难易程度,生词量应控制在3%左右。另外,教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接触面。如新闻、科普、说明文、杂文、广告等文体,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在不少情况下,阅读能力不强不是语言方面的原因,而是知识面窄之故。阅读的材料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学生的知识面宽了,会有助于他们的理解、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5)定期阅读测试,确保阅读效果。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成绩及时反馈,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检查指导作用。每次测试阅卷后,把测试结果逐题登记,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再讲评试卷,会使讲解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只要高三英语采取泛读教学法,同时做到泛中有精,就会增加高一、高二阶段所学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扩大巩固词汇量,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从而提高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高三复习 语文学科 提高成绩

在进入高三后,多数老师及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即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高考总分最大化。语文常被大家看做是“努力十天不见涨、疏忽半月不见跌”的学科,因而多数学生在高三考前的复习阶段都不看重语文,忽视语文复习,自习课不见复习语文,甚至语文课上也有同学“偷偷摸摸”钻研其他学科,丝毫不把语文放在眼里,语文学科的阵地正逐渐被其他学科侵占。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传统的、狭隘的语文复习所导致的。语文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样能发挥巨大潜力,关键是把握语文学科规律,掌握语文复习的方法,锻炼学生融会贯通语文知识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知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相融合并最终运用于生活实际。高三时间虽短,新的积累亦有限,可如果能引导学生将过去的知识融会贯通,让自身积累的知识条理化,形象化,变过去的“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为“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这样,在高考中,就可以将自己语文学科积累的知识以最好的姿态发挥出来,从而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现在的高考测试都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笔者想就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语音、字形、成语”三大板块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对高三学子的后期语文复习起到一定作用。

一、语音复习

1.掌握常用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中遵循“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即记住多音字中较少义项的读音,那么剩下的读音即为常见义项的读音;如“载”,与时间相关义项读“zǎi”,其余读“zài”;

2.重点克服成语中的误读字,消除“认字认半边”的老套思想;

3.在复习过程中多关注正确读音,尽量减少错误读音带来的干扰;

4.生活中多听多说多练,形成语感,遇有拿不定的读音勤查字典;

5.多数读音学生能自己分辨,出错的常常是少部分弄不清楚或容易弄混淆的读音,应有意识的整理此部分读音,做到天天见面,形成长期记忆;

6.前后鼻韵,平翘舌,学着自己找规律,找差别加以区分,如“劲”有两个读音,形容词性读“jìng”,名词性读“jìn”。

二、字形复习

1.广泛积累。课本、影视、广告牌、宣传标语等都是积累的途径,将语文知识融于生活。

2.细心巧妙辨别。①从意思入手如“一筹莫展”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的意思,“筹”意为“计策、办法”,写成“愁”就说不通了;②从词语来历入手如“世外桃源”,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然就不会写成“桃园”了;③从词语结构入手如“山清水秀”、“青山绿水”,“山”与“水”同指自然景物,第一个成语“清”与“秀”为形容词,取纯洁秀丽的意思;第二个成语“青”与“绿”同为形容词,都表色彩;④巧编故事、顺口溜,提高趣味性如“欢呼雀跃”、“声名鹊起”,麻雀跳来跳去,喜鹊招人喜欢,再如“点戍横戌戊中空”,一下子就将三个字音和形都牢牢记住了。

3.要注意以本为本,充分立足于课本和资料上的汇编,力图做到多认字。特别要注意课本注解和每册书后面所负的现代汉语实词表中提到的汉字,一定要踏实地掌握。在辨析时还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②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优化复习方法。汉字量很大,不要认为能一天两天就能弄好,背诵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因此要适当地将一定量的时间分散开,分次进行,循环进行,直到完全掌握为止;③注意自己本时对错字的整理,如自己将易混的字放在一起,集中近体字,分清笔画。

4.加强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平常通过做一些练习题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成语复习

1.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教材,课外读物,广播、电视、电影,甚至测试题都是我们积累的途径。积累时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①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些成语。如始作俑者容易理解为中性词,其实是个贬义词。比喻恶劣风气的始创者。像成语“不刊而论”、“不足为训”中的“刊”、“训”应特别注意。②用法比较特殊的成语。如“惨淡经营”原指用浅淡的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后用以形容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业。③别人或报刊文章在运用成语时出现错误的、自己在运用及在练习中做错的成语要归类整理,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2.掌握猜读成语词义的一些方法。辨析成语试题中,准确理解成语意是关键,理解是前提,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判断、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到成语的出处,从成语的出处联想成语的古今语意、感彩等方面相同与不同之处。②认清成语结构,把握其含义。成语结构主要有主谓、动宾、并列、偏正等。③抓取成语中的关键词,进而理解成语意。如“尾大不掉”,掉,摆动。尾巴太大不易摆动。比喻部属势力过大,难以驾驭。抓住了对掉的意思的理解,就不会把该词理解为尾巴大了就不会遗失了。④分析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进而理解词义。如“汗牛充栋”,汗,使动用法,让牛出汗。“惟命是从”为宾语前置即“唯从命”。由于成语大多于古诗文中,所以存在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利用古汉语知识能充分帮助我们理解词意。⑤辨析成语异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去把握,音随意转,意随形变。像“不负众望”、“不孚众望”负、孚两个字使成语意思截然相反。一个意为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另一个则为不能使大家信服。

3.了解成语运用中常犯的错误。①感彩误用;②形容对象错位;③语法上搭配不当;④成语的义项上用错;⑤望文生义而错;⑥成语运用不得体。

上面所说三大板块知识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我们过去的积累就像各种乐器发出的乐音,方法则像指挥棒,只有方法正确恰当了,前面积累的知识才能象各种乐器在指挥棒的引导下,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第10篇

关键词:复习方法;修正;达标练习

一、复习进度

高三语文需要复习的内容非常庞杂,复习时间却非常有限,一轮复习时间从2014年9月―2015年3月,复习进度是本学期要上到文言文虚词部分和翻译部分,本学期有将近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11个专题,经过归纳整理基本划分成了三大专题:成语、病句、语用题。计划需用五到六周的时间,我们将较多的复习时间留给复习周期较长的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分类型、分题材进行复习,让学生把握诗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的基本方法。这一模块初步预计在11月末结束。12月进入文言文复习,针对高考文言文考查原则“选文在课外,知识在课内”的原则,先对必修全五册书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回顾,尤其是必修四、五中的重点篇目,再从高考试题出发,把握近年来考查的高频文言实虚词,为文言翻译打好基础。对于高考名句默写则是贯穿复习始终,不断强化,将重复作为记诵名句最好的方法,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背诵文和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二、复习方法及其修正

针对这一届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我确定了以夯实基础为主、方法指导为辅、达标训练为本,面面俱到、不留空白的复习方法。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正确使用成语以及修改病句方面,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课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做题方法。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惑,新课标卷与以往的大纲卷不同的是取消了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的考查,而字音字形又是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所以就有些矛盾,究竟是花大力气让学生狠抓基础,少些功利之心,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是直接大刀阔斧地舍弃。我们权衡了之后还是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上花费了一些时间,因为高考试题对以上基础知识依旧有隐性的考查,不过收效如何还有待商榷。

关于复习方法的修正,对于我来讲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处在摸索之中,就必然会有思考,每一专题从哪些角度来讲会让学生接受得更好,哪些知识点还需深入挖掘等等,而对于复习方法的修正,也正是我对高考备考思路方案的再次梳理。比如,在复习修改病句时,我总结高考必考的六大语病,将每一类语病的错误特点都做了总结,但是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并掌握,所以我在反思之后,想到是学生自己没有对这六大语病的错误类型和修改方法做一总结,于是我让学生画了病句类型的树形结构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记忆和理解,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让我思考语文备考课是否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看书、做题、总结、练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语文的魅力?

三、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

达标练习这一做法是我在高三复习中采取的一个新的做法。达标练习即我在每一专题结束后,经过三到五天的冷却期,专门命制达标过关试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过关标准是正确率达到80%,未达到标准的学生进行第二次补考,如果还是未达到过关标准,再进行第三次补考,重要的是反思和总结。

如何看待达标练习的作用,我制订了“前后比照、修正为要”的准则。其作用一是通过前一轮的复习,对学生复习的状态进行测试,给学生复习的压力和动力;二是通过每一次的过关考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让其在复习中有资料可用;三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考试形式进行的达标练习测试能够再次巩固学生所学。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还需要再关注“修正”这两个字,修正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因为是首次采用这样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些许困惑,而修正正是针对这些困惑,我们对达标练习进行的调整。

例如,在遇到全班学生正确率80%都没有达到时,要思考正确率的要求,思考试卷难度等问题,比如说修改病句难度较大,是不是应该把正确率降到70%;在复习主观题专题时,该如何定义80%的准确率,题目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等。

第11篇

关键词:语言障碍 加授蒙语学生 学习能力

蒙语文学科是在广大蒙古族中小学校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蒙古族少年儿童进行蒙古语文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蒙古语文能力和素质,是蒙古族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然而,由于语言障碍等诸多原因,汉语授课加授蒙语(这是辽、吉、黑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却普遍学不好蒙语文,严重影响着蒙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两基”、“两全”的目标要求,努力排除汉语授课加授蒙语学生的蒙古语言障碍,尽快提高其蒙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蒙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广大蒙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项最重要的课题。

下面就针对东北三省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加授蒙语学生的蒙语文状况及其授课形式

目前东北三省有蒙古族人口近一百万,约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约占全世界蒙古族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有关资料显示,东北三省有蒙古族少年儿童约11万人,就其语言使用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使用蒙语为主辅以汉语,这类少年儿童约有2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18%;二是以使用汉语为主辅以蒙语,这类少年儿童约有5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46%;三是完全使用汉语的,这类少年儿童约有4万人,约占蒙古族少年儿童总数的36%。这种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导致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育不得不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两种教学形式,其前者是东北三省蒙语文教学形式的主流。因此,继续加强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教育,尽快提高学生的蒙语文学习能力,是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校蒙语文教育教学的奋斗目标。

二、加授蒙语学生学习蒙语文的主要障碍

目前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校汉语授课加授蒙语学生的蒙语文成绩普遍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语言障碍。刚入学的加授蒙语学生,由于不通蒙语,在接受蒙语文教育过程中满脑子都是语言障碍,会读但不知其义,由于不理解“词”义就无法记住词形。如,教“гар(手)”(引号内为西里尔文――下同)一词,学生会读,如果不用汉语进行解释,学生就不知道“гар”是什么东西,“гар”一词在学生大脑中反映出来的只是信号,没有图像反映,因此学生学的每一个生词都是这样含含糊糊,囫囵吞枣,无意识的接受。这样一来,他们对“гар”一词就无法牢固的记下来,由于不理解词义,就无法使用,不会组词,不会造句,更不会写文章。到了高年级加授蒙语学生虽然能听讲一些简单的蒙语,但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很有限,很难区分蒙文同音异义词。这样,在组词、造句、写文章中常常出现错别词,如把“гаР(手)”写成“гаЛ(火)”,把“нар(太阳)”写成“нэр(名字)”,把“ир(来)”写成“яр(揭开)”等等。由于蒙语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完全相同,到了更高年级加授蒙语学生在其作文训练中又常常出现病句,如把“будаа иднэ(吃饭)”写作“эднэ будаа(饭吃)”,把“гараа гарга(把手伸出来)”写作“галаа гарга(把火取出来)”,把“улсаа хайрлана(热爱祖国)”写作“улс хайрлана(祖国热爱)”等等。以上现象都是语言障碍造成的后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认真研究,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排除语言障碍,就想提高加授蒙语学生蒙语文学习能力,是很难办得到的。实践证明,给加授蒙语学生教授蒙语文,最难的是作文教学,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语言障碍问题,因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掌握甚少,蒙语过不了关,不可能用蒙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在教学中排除语言障碍,提高加授蒙语学生蒙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

如前所述,努力提高加授蒙语学生的蒙语文学习能力,尽快提高蒙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东北三省蒙古族中小学校蒙语文教育教学的奋斗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要给加授蒙语学生创造一个新的学区环境。也就是说要多办一些半寄宿制或全寄宿制蒙古族小学,把学生从原来生活的环境中调出来,更多的与会说蒙语的蒙古族群众和同学接触、交往,在接触和交往中学会蒙语,打破汉语的束缚,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强化训练,进而提高其蒙语文学习能力。这个方法成功率较高,适用于加授蒙语学生,但这种方法的费用相对高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验。

第二,要继续加强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汉语辅助教学,特别是对那些刚入学的加授蒙语学生,识字教学一定要过关。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教学对象,对每一个生词,要弄清蒙语词义、汉语字义,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字音、字形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字词对译讲授,如“сайн”一词汉语意思为“好”;同时指导学生分组反复开展对译读法即一组读蒙文,一组读汉文,用这样的方法来排除学生大脑的语言障碍。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克服害羞心理,大胆地学说蒙语,会一句说一句,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说错也没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要少用汉语,多用蒙语,要用蒙语多提问,要求学生用蒙语回答。

第三,要注意直观教学,讲课要生动形象。蒙古族学生相对处在较偏僻的地区,交通也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视野不开阔,接受新东西比较缓慢,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即使用教学挂图或实物模型等 ,如讲“цахилгаан тэрэг(电车)”要借助电车的教学挂图,使学生亲眼看到“电车”是什么样子的,与其他车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蒙语学习能力。

第四,要引导学生学会蒙文同音异义词、同形异音词,并能恰当运用。这一点可以教给学生用组词或造句来理解词义的方法,使他们知道,音同而义不同的蒙文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同样,形同而音不同的蒙文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不能随意组合,如在“асар барих(盖楼)”和“багш барих( 拜师)”中的“барих”一词是同音异义词,其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前者表示“盖楼”的“盖”的意思,而后者则表示“拜师”的“拜”的意思。

第五,要注意培养加授蒙语学生的阅读和背诵能力。加授蒙语学生由于识字能力差,读音不准,阅读不流利,怕在同学面前读课文,也怕教师叫他(她)背诵课文,这种心理必须要克服。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进行读法训练,顾及到大多数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阅读时要让学生大声地读,别怕读不准、读不好和读错。需要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做到人人过关,因为加授蒙语学生学习掌握蒙语文有个过程。实践证明,加授蒙语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多背才能积累词汇,掌握蒙语语法规律,提高蒙语文的学习能力。

第六,要为加授蒙语学生创设一个学习蒙语的良好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播放一些蒙汉对译歌曲、蒙汉对译广播影视节目等。

第七,要注重加强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乃是蒙语文教育教学的综合训练,因此在训练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具体训练时不妨采取下列方法:(一)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抽出两三名蒙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蒙语蒙文来表述活动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意义等,然后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范文写在黑板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讲给学生听,之后把范文擦掉,让学生自己写文章。(二)可采取看图作文训练,因为此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想象力等优点,故人们在作文训练中常用。具体训练时,首先把内容健康、色彩鲜艳、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挂在黑板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投影仪等先进的手段),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最后让学生用蒙语讲出图中表现的内容。(三)可开展命题作文训练,实践证明,这一训练对加授蒙语学生来讲,是难中之难,绝大多数学生写不好。因此,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根据题意写好提纲,依照提纲要求一句一句地进行写作,此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先用汉语思维后用蒙语写作,蒙、汉语思维交叉进行,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蒙、汉语之间的语法关系,要求他们构思时可以用汉语思维,但一定要用蒙语语法规则写作,尽力做到少出现语病。

第12篇

关键词: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看作三个独立的目标,也不应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应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明确认识到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维,是其他两维的依托,没有了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其他两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就又回到了课改之前的状态,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那么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以“知识与能力”为主体,兼顾其他二维。

二、教师需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努力成为“平等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师道尊严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这种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感,而不是感到枯燥乏味。另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且存在一定差异,而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世界,有各自独特的智力倾向性,这些独特性意味着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三、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过程和方法改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不断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搜集写作需要素材,并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和“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只有将课堂内外变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天地,引导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情感的投入,才会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的教学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