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化学在车辆工程的应用

工程化学在车辆工程的应用

时间:2023-08-17 18:0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化学在车辆工程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化学在车辆工程的应用

第1篇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

从本质上讲,江苏各级各地与高校院所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都属于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现选择同类型的德国弗朗霍夫学会、中国台湾工研院、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中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几个著名的机构做一简要的介绍。

德国弗朗霍夫学会。成立于1949年,为独立的法人团体,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下设80多个研究所,致力于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开发,为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合同式科研服务,以改进技术能力和生产工艺,主要涉及信息、通信、生命科学、微电子、表面技术、光子、制造和材料等八个研究领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旧有制造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改进,各种形式的与技术相关的咨询等。各个研究所是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设立于各地的大学之中,在大学中选聘各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所长和技术骨干,负责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其中有40%的员工为高校在读博士和硕士。

中国台湾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由原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合并而成,是中国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工研院以“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为业务方向,通过创新研发、人才培育、智权加值、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台湾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力推动了台湾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了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以下简称“AIST”)。成立于2001年,是由原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的15个研究机构重组而成的独立行政法人,也是日本最大的公共研究机构。AIST有两处总部和九个研究基地,实行理事长负责制,倡导自主化管理,每年的经费预算超过10亿美元,主要是政府直接拨款和间接补贴。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时限等不同,AIST设置了包括研究中心、研究部门、研究室、研究相关部门及管理部门等在内的不同研究运作单位。设立了AIST 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衍生公司、合作研发及 技术授权等业务。作为一个公共研究机构,AIST在直接促进产业创新方面扮演积极角色,重点进行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应用发展之间的中间过程的研究,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也进行基础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目标是成为日本的技术创新平台。

中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是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的、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双方各占50%股份,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在实践中创立了“四不像”理论,即: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研究院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高科技创业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从上述不同机构的社会功能看,相比较而言,德国弗朗霍夫学会侧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支撑,利用自身技术成果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新兴产业较少;中国台湾工研院则在引进技术团队或利用自身技术成果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更有影响;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则更加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开展产业基础性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创造新兴产业技术;中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我国目前校(院、所)地共建研究机构中最成功的一个,在实践中创立了“四不像”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孵化了18家上市公司。

二、江苏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一般特点

由于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是新生事物,各项工作都处于探索之中。因此,江苏各地政府、园区与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单位性质多样化。列入统计调查的284个机构中,事业法人145个,如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新国大研究院、太仓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企业法人119个,如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民办非企业法人20个,如燕山大学(徐州)电液技术研发中心、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西安石油大学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等。

合作定位层次化。有地方政府、园区与校(院、所)方共建,属于战略布局定位的,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这类机构投资和体量都比较大,全省约有十多个;有地方政府、园区与校(院、所)方共建,属于区域布局定位的,如苏州大学南通纺织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工程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宿迁)设施园艺研究院等;还有地方政府、园区与校(院、所)下属的学院、研究室共建,属于服务支撑定位的,如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扬州制造技术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丹阳分中心等。

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地方政府、园区出资举办的,如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上海大学兴化特种不锈钢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泗阳)杨木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院等;也有地方政府、园区与高校院所联合出资举办的,如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还有高校院所出资举办的,这类机构数量较少,如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发展进程差异化。有的机构运行质态良好,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长为地方乃至国家的骨干科研机构,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有的机构能够面向地方企业、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具有比较稳定的团队和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有的机构由于人动、政策变化等,机构建设进度缓慢,没有建立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等。

三、江苏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功能

由于协议共建时的定位和要求不同以及所处行业或技术领域的差异等,江苏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各异,概括起来一般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功能:

成果转化。依托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根据需求积极导入高校院所本身的科技成果,并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孵化、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如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在高性能树脂材料制备领域与常州华钛化学、江苏三木集团、常州新誉集团、常州强力、江苏瑞阳化工等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大量产品成功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例如与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自引发辐射固化树脂系列产品及超快速光聚合丙烯酸酯单体产品,与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平板显示用光固化树脂系列产品,与新誉集团合作的风电叶片用树脂体系产品等。

产业孵化。解决高校院所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成果在高校内无法实现产业化,通过在研究院小试、中试、放大、工程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孵化成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形成相关的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如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已在苏州高新区注册创新型公司28家,注册资金累计超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中科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已有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软件所等十多个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入驻,组建了国内首个专门的物联网投资基金“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形成了200多家物联网企业集群。

合同研发。立足地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院所自身的技术能力积累,发挥机构与地方产业和企业联系密切、贴近市场需求的特点,接受企业委托或联合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企业技术难题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发新产品。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2014年签订技术服务合同60多项,技术服务合同额5200万元,到账金额1400多万元。大连理工大学(徐州)工程机械研究中心与50多家工程机械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合作研发新产品30余项,与徐工建机合作开发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与江苏驰翔精密齿轮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25吨汽车起重机用减速机,与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26米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产品。

公共技术服务。建立研发、分析、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服务地方企业为基本目标,全面开放相关科研设施资源,提供检测测试、剖析诊断、深度开发等专业技术服务,适当收费,以此带动后续研发服务,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建设了纳米加工平台,拥有大型装备100余台套,实现每天24小时运转,平均开机率达56.2%,用户达到数百家,总服务机时超6万小时,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累计协助企业开发产品50余项。常州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建立了轨道交通检测技术研究所,为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20多家轨道交通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技术转移。承担共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职能,推进高校院所重点优势学科与地方重点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把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到企业,扩散推广到企业,为企业所用。如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积极推动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建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的有关工作,联合举办以“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为主题的“中国装备制造与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促进了以无模铸造、特种油、运动摩擦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在江苏得到转化。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也专门建设了技术转移中心,2014年举办了“2014年江苏省产学研专场对接洽谈会――汽车技术成果专题洽谈”。

人才培养。一方面,依托母体高校院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学历型人才培养工作,招收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等。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团队,面向地方需求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如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结合常熟在车辆工程、机械和化工三大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班,目前共计招生152名。面向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常熟市有关部门合作,培养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80余名,培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200余人,培训农村信息化推进业务骨干等150多人。

四、构建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几点建议

当前,江苏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的培育发展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都是由地方政府引进一流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和专家团队等创新资源建设的,且都是独立法人,大多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有较强的创新资源支撑和重大技术成果源头,经过进一步的引导、支持和培育,有潜力、有能力发展成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应该是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今后发展建设的重要后备机构之一,值得继续大力支持。

目前来看,虽然江苏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机构发展的质态参差不齐,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运行的问题,如:对机构建设认识不到位,单纯作为项目去抓,缺乏长期规划;引进资源具有盲目性,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地方的结合点、切入点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完善,受母体的政策、人动影响较大;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以外来兼职为主,缺乏归属感;没有很好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机制,存在运行的经济压力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合作依托的高校院所的引导,鼓励他们自觉对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标准,加强产学研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议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需求导向。在载体引进筹划阶段,一定要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引进适合当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有特色的高校科研院所。对高校院所的学科优势要有充分的调研,尽可能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来引进资源。特别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为了“政绩”或“面子”而建。

提升合作层次。在载体布局建设阶段,尽可能考虑与校、院、所层面,即法人单位层面,开展合作共建,并且能够作为校、院、所的重要战略布局来谋划,将载体建设提高到校地、院地、所地合作的战略高度来推动,便于统筹全校、全院、全所的科教创新资源来支撑载体的建设发展。

明确功能定位。在载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明确定位,从顶层设计规划好几个功能、几个重点研究发展的学科方向,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研究设计好,按照“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要求,主要解决产业链中游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既要紧密贴合地方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方向,也要与合作科教单位的优势学科衔接互补。

夯实人才基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机构的建设发展对人的要求很高。选好筹建负责人至关重要,筹建负责人要有使命感、开拓精神,懂技术、会经营、善协调。避免校(院、所)长等“大咖”挂名但实际负责人能力不足、影响工作开展的情况。同时,注重培育本土化的团队,避免过分依赖高校院所的人才团队带来的不稳定风险,也有利于逐步形成自身的积累,推动机构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机制。一是管控激励机制,合作双方要组织成立理事会、委员会等领导决策机构,由理事会、委员会决定重大事项、制订规章制度,合作双方要明确鼓励专家教授入驻创业的激励机制。二是要素导入机制,要在高校院所层面以文件、制度等形式固化下来,推动母体科技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合作载体顺向流动,保持机构创新活力。三是开放服务机制,面向地方产业、企业等的需求提供开放服务,包括合同研发、检验检测、仪器共享等。四是对接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举办专题对接交流活动,与地方企业开展对接洽谈,推动科技成果在地方企业转化和产业化。五是持续支持机制,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等,根据机构服务地方的实际情况给予运行补助,支持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苏州、常州等市已在2014年开展了对合作载体比较系统的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