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导学案

初中历史导学案

时间:2023-08-17 18:0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导学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导学案

第1篇

学案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学案导学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呢?

一、历史课堂实施学案导学的原因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我们主要基于以

下三点考虑:

1.“学案导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案导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

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3.“学案导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怎样才能使学案导学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二、历史课堂学案导学的实施

实施学案导学,使历史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学案导学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六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创设历史情景并将它引入课堂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的。历史学习的知识是较为久远的,学生仅靠抽象思维,有时是很难理解的,要尽可能引入历史情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以多种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创造条件。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如可通过与本课有关的歌曲、音乐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景氛围。

2.学案引导,自主学习。用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就要组织学生结合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学梳理一下课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基础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自学解决。

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需要教师指导的学习,不是不需要合作交流的学习;对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小组成员可以讨论、相互理解、交流、检查,这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所谓“兵教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内巡视,给予相应的指导。小组不能解决留待下一环节,由其他小组帮助或教师引导解决。看似简单的“学案引导,自主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对本课知识梳理的过程,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点拔,释疑解难。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们可以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或老师回答。在本环节中,教师除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外,还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加以点拔,引导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理解。

4.拓展延伸,合作探究。学生在情景导入或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进入合作交流探究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可针对本课教学中重点、难点进一步突破。也可结合现实进行探究,如“热点聚焦”、“以史为鉴”。此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精心选题,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或布置学生课后延伸,写作历史小论文、人物传记等。

5.当堂练习,巩固提高。当堂练习指的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小测、竞赛活动等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运用达到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题目设计最好是学生易错或中考重要知识点。

6.及时总结,收获反思。总结反思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在要求教师自己反思的时候,也要求学生反思。看到自己的收获,为自己喝彩和自豪;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以便查缺补漏,自我提升;记下自己的不足,寻求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未来的学习更加顺利。总之,总结反思是师生课后都必需做、坚持做的一件事情。

三、历史课堂学案导学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堂实施学案导学要坚持“三为主”:即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有效合作,达到快乐、高效的课堂效果。

1.以学为主: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

2.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等。

3.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要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第2篇

目前,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地展开起来,无论是适应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引领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改革重大的的宏观课题。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各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以往的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各初中学校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式教学法是当下采用最广泛的教改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导学案的完成为核心,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充当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形成师生互学、生生互教的模式。该文基于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

导学案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相当强调课前预习,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或者到底有几个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而导学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学案就相当于一个课前作业,而且导学案一般都会在上课开始发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内容,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课后对小组的评价,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认真预习。因为不认真预习,导学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离开了预习,就等于在课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课上了解,影响了上课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影响等等。在教改之前,这些内容也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之中,对于短短的上课时间来讲就是有点浪费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难点和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中对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学生做完,互相订正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上。

2 把学情分析和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过程,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换言之,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适应性个体特征,是学生以历史知识和材料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阅读、阐述、评价、释疑等能力的总和。学情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既要对单个学生进行个体能力分析,也要对整体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个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和学伴讨论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在导学案问题设置上的“易与难”。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要“易”,对于需要讨论探究来解决的拓展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既能把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也能够使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新课标是历史教学的“魂”,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应该认真研读的必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明确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具有基本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实施留有拓展的空间,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因此,教师只有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确分配一节课的时间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程设计,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

3 教学的难度和题量要适当

首先是导学案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使学生通过预习做不出来,对预习失去兴趣;太简单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难易程度以中等偏下学生水平为标准,最好是把握整体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导学案在设计时有一个难度的“梯度”,“梯度”最好是易难易的过程。导学案开始阶段相对很容易,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能做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难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学生去努力完成。同时导学案末尾部分的问题相对容易,又可以使学生不但对本课的学习很满意,也对下一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生回答时,别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回答,由回答答案的小组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就把讨论探究演变成了全班性的,把所有学生拉进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效果很好。

题量在设计时应该定在2/3的学生水平在20分钟做完的总量上。如果题量太大,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来,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做不完也会影响授课效果。题量太少,学生又会做的太快,对探究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会太好。所有问题的讨论加同学的回答和教师必要的讲解也不能超过15分钟。在题量的设计上,基础性题目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课文,探究问题所采用的材料不能超过3个,问题设置不能超过4个,选择题题量不能超过10道。在整体的课堂时间设计上要有5分钟的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的解疑,也防止课堂之上设计以外的问题出现。

4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叉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凭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少,理论性的历史名词多,规律的逻辑性强,很多问题是必须有教师去讲解的,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解。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又不能省掉学生自主探究完全讲解,这样又回到了旧式课堂的“满堂灌”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同时,历史教师应该灵活地提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交叉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师生共同学习。灵活的随机提问,又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思维拓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首先学生预习课文,做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也就是填空题),做完后由学生按照标题顺序读。笔者会随机地提问两个问题: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开始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步穿棉布衣服?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也不少。比如还是这一课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密封舱”,教师就必须讲解一下它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之间探究解决问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也要讲解答案,同时也要讲解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要想做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探究应交叉进行,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好在学习中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随机的、灵活的,不能体现在导学案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预案中,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临时加入的,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进行预设问题提问时,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的有限性,随机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必须有探究性。

5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措施

教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为课下教师的课堂反思提供有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解释和组织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相应的充分准备工作以外,还要注重做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和准备,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还应学到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思辨、评价学习活动中某些具体教学现象的正误与得失。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课堂效果做到最好。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实践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的教W压力变得更大,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的创造性为主,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比价陈旧,教学方式也太过单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多弊端都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阻碍,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完成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虽然在初中历史中利用“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但是教师怎样有效的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任务。

一、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堂导学案”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并且以实践教学经验为主要基础,让学生的知识体系稳定而透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导学案”虽然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目标、知识构成、技能训练等,而初中历史教学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它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师没有把心思花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上面;在这样的状况下,怎样才能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初中历史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也把“导学案”教学模式引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学案”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学案”还能补充教材的内容,让历史教学内容更丰富,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和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课堂的充分准备很重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在课后在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训练,掌握这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时候,只要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进行的,这就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让“导学案”的设计和编排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作为课前的导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历史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靠理解和记忆,因为历史的教学量比较大,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得到改善的,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还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新认识[1];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导学案”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突出“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诱导学生敢于挑战和大胆发问

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问题为主导的,可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导学案”的利用非常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促进自身知识的丰富和发展[2];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时间巧合的收集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抓住规律理解和掌握历史的知识,遇到疑问的地方,大胆主动的提出来,教师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让“导学案”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3]周秀美.关于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07):24.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导学案 使用现状 反思

一、导学案的概述

笔者探讨的是历史导学案的教学话题,在此有必要先理清“导学案”这个概念。关于导学案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也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有人认为导学案就是学生用的“学案”,也有人认为它是教师使用的“教案”。笔者通过研究,尝试给导学案下一个定义。

1.导学案概念

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说”。布鲁纳曾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①。按此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或开展讨论,或进行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发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认识。

3.中学历史导学案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主体教育思想”,其核心是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首次提出了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并提出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学案法”。江苏建湖中学在1999年提出“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其步骤包括:准备―自学―讨论―点播―延伸。随后又出现洋思、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教改名校。它们采取的教学模式虽然名字不同,其实质都是“先学后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过去她是一个濒临关门的农村薄弱校,1998年在实行“导学案”教学前,教师没有干劲,学生不爱学习,辍学现象严重。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后,高中录取率为98.43%。报考重点高中96人全部录取,占毕业生总数的75%②。从全国各地前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和取经的老师络绎不绝。导学案教学迅速成为全国教育界竞相追捧的教育模式。

二、中学历史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检索看,导学案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有关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文章就比较少了,2000―2015年的文章共有36篇。绝大多数文章都对导学案持肯定的态度。梳理一下观点,比如认为导学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王亮在《借力导学案,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中指出,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张方也在其文章中关注到学生主动性的提升,“首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梳理知识,还可以通过习题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次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再次可以通过一些往届高考真题或高质量的模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③也有文章提到历史导学案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李志在文章中提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精选习题、适时检测是高效课堂的显微镜”④。此外一些文章还注意到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生知识缺漏在哪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等等。

三、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思考

虽然文章里对导学案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但针对导学案的质疑之声始终没有停止。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来讲,课堂貌似很活跃,但学生知识和水平有限,学生习得知识的效果并不好。也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是另一种形式的习题集,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与导学案“减负增效”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观点认为导学案不适合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导学案使历史课失去历史的味道。

笔者注意到,这几年导学案受到追捧,有一种教育功利主义在作祟。东庐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好像发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那么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校吗?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科吗?经过对上述三个教改成功的学校的了解,我们就会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农村校,当年改革之初师资和生源都很差。这三所学校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备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案呢,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人能力的短板。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那些师资和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导学案对于理科效果似乎很好,但对于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似乎不太好用。我注意到,在检索文章时,输入关键词“导学案”,文章上千篇,但输入“历史导学案”,仅仅三十余篇,这从侧面说明历史导学案教学不是很普遍。以厦门为例,只有少数几个学校的历史课堂使用导学案。

因此,我认为,历史导学案可以用,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多用,因为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少,很多课文只有一个知识点。文章浅显易懂,少有艰涩的概念,学生比较好理解。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可以激活课堂,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高中历史课堂则不适用,高中学习是为了学业选拔,为了参加高考,面对那么多知识点,单凭学生的能力是难以在短短一节课弄清楚的。加之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很多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不牢固,很难解决问题。面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量大、课时紧张的状况,教师的“讲”至关重要。这样讲并不是说高中不能用,我个人认为,复习课上使用导学案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注释:

①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2010年数据,摘自搜狐网2010年7月9日《杜郎口中学另类教改:学生“反”了升学率提高了》

③张方.《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节探讨》,学周刊,2013年第1期.

④李志.《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幕后推手――导学案教学模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3]贺云芝.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反思[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2).

[4]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徐敏.高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D].地点: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26

中医治病讲究药引子的作用,药引子用得好,疗效更佳,用得不好,疗效一般,甚至反而把身子弄坏。历史课堂导学与中医有类似的地方。导学方案设计得好,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用尽全心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为课堂教学的下一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能长期坚持,保持学生学习高度兴奋状态,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导学设计粗糙,课堂教学效果平平淡淡,教学过程教师费劲、学生累人,教学过程两头不讨好,给教师和学生都有郁闷感觉,久而久之,厌学生矣,教育教学效果差由此而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理想、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比较、概括、归结、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导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紧密配合,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的必然选择。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看到和实践了许多历史课堂教学导学方案,现与同行们来共同探讨这些方案的优劣。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传统的历史教学在上新课之前,首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基本内容、知识点。以达到巩固学过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从所学过的知识中引出新课的内容,从而顺利导入新课,此种导学模式,学生容易把新旧内容的知识相互连接起来,既能做到查缺补漏,又能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巩固基础知识,进入新课堂内容。利用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学生易理解,有利于学生架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导学模式。但此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在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学生面前,久而久之,学生易失去学史的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利用教材导读知识引入新课

教材编写者为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通常利用一些诗词、音乐、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等内容供学生、教师学习和教学上的参考、阅读。教师利用导读资料引入新课,比较直接、简捷。在上课时间紧、过程匆忙的情况下引用,在给学生可快速思考本课关键问题上起到了直接果断的作用,具有针对强的特点。但课文导读在应用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人手一本课本,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读过多遍,已经非常熟悉,直接引用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另外课文导读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不一样,教学过程中可用可不用。

三、利用歌曲、视频导入新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技术逐渐被声、光、电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取代,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学手段能把遥远的历史事件通过影视的形式与学生套近乎,利用影视的感官效果感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灵感,引出所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此导学模式最大限度情境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操作简捷、明朗在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广泛应用,是课堂教学所采用技术手段的主流。但多媒体手段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多媒体引入的影视必须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内容不能过多过滥,占用的课堂时间必须控制,否则影响学生们合作探究课文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内容,出现了避重就轻、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毛病了。另外,视频播放时间短,速度过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如过眼烟云,雁过拔毛,有劲而使不上,这也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课前导学案的设计

此方案通过课前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究相关的、未知的历史问题,形成初步认知,再通过课堂教学交流与展示,合作探究,解决未知问题,构建新知识体的导学设计。基本的环节和程序包括: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与学习反思等。此导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极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学的作用,是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及认知规律所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配角,引导的作用。此导学模式很好的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不再是师授生听,一幅“井然有序”却活气僵化的局面,程现出一种学生相互带动,相互学习,“兵教兵,兵学兵”、团队学习,相互竟争、展现风采与能力的牛气十足的学习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一种较为优越的课堂导学设计模式,是目前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不过,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目前初中课程较多,此方案各科均采用。在导学案学习的教程中,学生学习的时间异常紧张,而历史的合作探究学习又需要很多材料支撑,历史学习资料搜集渠道和来源不足,学生合作学习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完成或无法完成,致使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探讨的历史问题深度不够,教学效率折扣,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何种课堂导学模式、或者导学方案,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向学生学习减负化、教师教学操作轻松化、教学效果高效化发展。各种导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学生的基础状况、课程内容结构、学科时间分配灵活运用不同的学科设计不同的导学方案。历史课堂导学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历史教师长期的研究、总结、实践。

第7篇

从2008年秋季到现在,我已把从人教版的历史三本必修及选修一和选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问题,也存在较多困惑。

一是发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许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中招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对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但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最初接触课改第一年,历史老师们普遍反映: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非常荣幸的是,在校领导的倡议和重视下,课改第二学期即2009年秋季我们许昌高中开展了“高效课堂”活动。我聆听了一些走在课改前沿的老师们的课,领会了一些教育专家们的课改精神,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二十一条》,在教学中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先后在学校公开讲了三次“高效课堂”模式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不足。现总结一下,恳请领导和同行指正。

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实话,对于我这个有十五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把讲台让位于学生,做起来很不适应,关键是很不放心,担心学生一知半解,知识掌握不到位。但是现在的新课程形势和教材编写特点都促使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鸭式”必将下课!特别是我阅读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之后,终于下决心尝试这种模式。最初,在讲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戊戌”“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内容时,我让几名学生提前编历史短剧,学到这些内容时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不管学生是以历史短剧、新闻会还是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以及语言组织、表演才能都让我佩服,在赞赏、鼓励中,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内容丰富,感染力增强。本人克服重重困难,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通过网上查询、搜索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除了提高提取历史信息能力外,还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编好导学案。在接触高效课堂之前,我曾讲过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当时我就尝试让学生预习,至于怎样预习、达到什么效果就没去细想。直到看了杜郎口中学的预习提纲,我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每学期,几位历史老师能始终如一地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更有效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其流程是: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识梳理——相关链接——难点突破——检测结果——反馈信息。这些导学案一课课地及时编写、及时发放,在高效课堂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课下在征集学生评价时,反映良好。

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诚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当我们教师的理念和方法转变时,学生也应该转变。然而,在我所了解的高一大部分学生中,认可“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大有人在,老师的讲解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被动学习、自主性差、知识面狭窄,在组织一些讨论时一部分学生一言不发,在大屏幕打出相关知识时,先慌着抄写,甚至不想漏掉一个字。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配合“默契”,效果也是有的。但经过八次课改,若课堂还是“涛声依旧”,我们培养的学生何时才能创新?解放学生,关键还要看教师的引导。这一方面,我感到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课堂“放权”是可行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成长为劈风斩浪的舵手,我们只做航标!

第8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组织课堂教学

到底何为高效课堂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最少的精力与实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是通过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学态度认真与否来衡量,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学到多少或者学得好不好来体现。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即为无效学习。为此,教师应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

首先,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应当位居首位。历史教师一般在代课过程中班级比较多,根据13―15周岁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经历来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所难免,同时每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思路预设与实际效果同步,我们学校会专门安排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同一年级最少两名教师,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共同备一节,因此在最初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先被备知识: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接着要懂得备学生,针对不同的班级,所呈现出的课堂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经过交流和碰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在课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到问题后就要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出现的问题是否存在规律,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学生身上等。当课后反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将问题进行集中总结,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其次,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具备清晰的教学讲解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度清晰的头脑,将课文的内容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必须作为一个统领者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实在第一阶段的集体备课中教学思路应该是明确了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大脑思维通过语言转译出来又会有一些误差,比如有的教师一节课会迷失重点难点,如果没有调整好思路,教师自己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没有系统的认识,而是模糊和混乱的,那么在课堂上其传达给学生的也必定是零散的,跳跃的,照此下去,学生必将在混乱中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展现教师清晰的思路,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巧妙设计板书、表格和图示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架构的理解,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讲述《汉通西域及与匈奴的和战》一文中,很多教师觉得内容不好把握,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在教材思路上给予梳理,将课文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西汉又分为汉初,汉武帝时,汉元帝时 ,接着是东汉(课文小字部分有讲解)我们知道西汉是重点,通过设置表格形式将西汉分为三部分,归纳为和――战――和的形式完成讲解,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又如在设计《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思路的过程中,涉及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历史事件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把握头绪,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以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先将五个政权的建立过程,按时间顺序适当的串讲,并列出各政权情况简表;在将这五个政权分为两个阶段,讲解政权间的三个议和,再列出一个议和简表,两个表格就将两课的主要内容全部涵盖在内。

接着,如果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就需要相信学生,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而自己扮演好教学活动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历史课程标准》里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感觉到累,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笔者一般会将学案提前一天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案应当考虑学科间的作业均衡,尽量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包括基础知识填一填,写一写,读一读等形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在课后作业中适当结合中考典型题型进行综合训练。从八年级开始,基本上是每课都有导学案,课前让学生先汇报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将难点记录下课来以便在上课讲述中有目的的去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最后,适当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属于可塑性最大的时候,如在讲课中能适当采用激励手段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记得在讲述《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中讲到诗人李白,有位学生当即吟诵李白的经典诗篇,我及时在全班进行了点评和表扬,之后这个本来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开始迷上了历史课,我还采用由同学们通过查找史料编排历史剧本的方法让同学们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自主地了解学习历史知识,评选出的优胜组还会颁发个小奖品。通过类似这样的课堂设置旨在增强孩子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总之,打造初中高效的历史课堂不仅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的严谨安排,很好的掌控课堂,还需要历史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氛围中,展开高效学习,让我们为此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曾祥斌.初中历史教学之困境突破[J].考试周刊,2016,(67).

[2]徐新.培养历史素养乃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2).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式

1前言

对现阶段大多数的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关初中历史科目的学习印象,大体上都是枯燥和无趣的。由于没有较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之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如何应用更加年轻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段,转换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最为主要和关键的教学目标。有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重点探析课题。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导入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十年时间的历史进程。虽然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之中,历史科目在升学试卷之中占据的分数比重有限。但与英语、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理论性探究科目相比,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受到广东省教育局素质教育政策内容的影响,广东省多数初中校园之中的历史在职教师,开始不断改革创新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力求能够在短时间内逐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将历史故事更好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

3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3.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开端教学内容的导入效果,有时能够对整个历史课堂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果能够在导入历史教学内容时,最大化地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注意力,将帮助教师全面优化整个历史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因此,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之前,就可以通过利用历史故事,为历史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比如,当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历史上有关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例举讲解《芈月传》之中部分的故事片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实践教学的课堂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芈月传》之中,与商鞅变法实际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地方。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也更好的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印象。

3.2利用历史故事讲解教学难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初中历史课程之中需要同学记忆和学习的教学难点多种多样。通过在历史教学课堂上,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中适当引导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更好的突破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案例如下,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到有关殖民地和封建设备的部分历史知识内容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殖民地与封建社会的实际内涵。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讲解我国清代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简短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生动形象化,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起主要概念的基础之上,背诵和记忆相应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历史故事导入与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布置高效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当学生对于历史史实内容的学习出现误区和质疑时,也能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的方式,更好的理解重点的历史学习内容。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过清展史的教学内容过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时间总结出清代的整体历史发展脉络。学生通过总结清朝从入关到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理顺清朝各个专治统治朝代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同时总结朝代更替的历史发展故事,能够加深初中生对于每个朝代中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认知印象。学生在积极投入完成历史课后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成了故事发展脉络的阅读。往往在阅读总结完历史故事发展脉络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对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穿插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结合应用,除了具备显著的教学优势以外,也有着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导入原则。只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基本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注意力,将历史故事的教学作用贯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

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学案导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学案教学可谓一大亮点,已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学校的历史课也开始尝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且使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推进了教育科研。但同时也发现,“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学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谈谈“学案教学”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谈谈“学案”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一种材料依据,是黑夜中指引路人前行的“灯”,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历史“学案”的结构不外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问题设计、学习方法、反馈练习、能力检测等。但一份高质量的“学案”应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因此学案绝不仅仅是教材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补充,对知识的系统和拓展,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我认为,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的弱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即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在学案的编写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特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把要求掌握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展示于学案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做到将初中历史的基础和高中历史的教学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制的学案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指导性原则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编写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通过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学案要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不论是新授课学案还是单元复习学案,都应该在学案上为学生设置一个“方法平台”。如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学案中设计“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包括时间、国家、航海家、开辟的路线等)”、“在历史地图册上标出各个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等活动,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标尺,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二是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知识、提高创新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递进过程,在设计学生活动、问题探究和巩固训练时要注意能力层次的合理分布,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的学案,设计如下环节:自主学习归纳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由此引领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综合分析再到实践运用,学习能力层层递进。

3.层次性原则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二是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往往会目标分散,顾此失彼,总体效率不高;三是可能造成部分长期被“遗忘的学生”由此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案编写时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适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4.灵活性原则

学案编制的过程中,要根据每节课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灵活设计。对同一知识点,可有多种设计形式,要尽量选择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历史材料的选择、题目的编制也要做到理念更新颖、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反映最新的考试方向。一个好的学案应具有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为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固定化,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有开放的思路,宏观的视野,不断更新、完善,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二、在“学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成果的体现,不仅来自一份精心编制的“学案”,还来自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更多的是“讲学案”,即让学生先做学案,然后老师对答案就完了,学案教学仅仅是一个形式,“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根本不能充分挖掘学案的功能。而“用学案”则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性、主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学案呢?就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学案能否落实到位,关键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学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认真预习,将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上提出的课前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开展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规定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首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通过交流、评价,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主要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组织学生认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指向学习重点的问题,是最具典型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必须着重应用这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要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学习内容认真阅读、思考、讨论、书面解答和发言交流,教师予以归纳、指导和评价。课堂上尚未详细解答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同伴的交流、教师的指点,在课后补充完整。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何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2.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案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学,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教师真正吃透教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轻松应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灵活地使用学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不是被学案牵着鼻子走。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已有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引导国民在急剧的变化中熟知本国的发展历程,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拥抱变化、积极创新。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对于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奠基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变革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化认识。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历史学习,只是在考前背背知识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是将学生带入历史知识殿堂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讲授到的历史知识及理解运用以往所学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为容易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下面,本文将对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课堂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一课时,由于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为何以及各国的概况、明白这个时期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开始前首先以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学习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等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晏子、孙子等作为导入,指导学生回忆起这些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事件间的关系,然后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开启本次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觉陌生,学习知识时印象更深。

二、巧用学生已有经验理解知识

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只是以往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也包括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各个关键的历史阶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师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以什么为主”,指导学生回答是以农业为主,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思考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即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经济南移阶段的共同特点,即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开发地广人稀的南方等等。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推导中深刻理解知识点,学会总结历史现象的

原因。

三、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即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平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_展教学。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学习并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课堂就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在历史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以其意义,而且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对此有过接触,教师在课前做好导学案,布置学生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四大发明,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并重点讨论四大发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也应注意到,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十分了解,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穿越时空法

穿越是指当下网络媒体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教学中对于远离现在、学生又难以理解的内容,则可以利用穿越时空的方法让学生当皇帝来处理当时遇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课的背景,“清朝内外交困”的理解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随时空隧道穿越到19世纪60年代,身为皇帝的你被内忧外患搅得焦头烂额,洋人凭借洋枪洋炮侵略我大清,我们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又通商,丢进了大清帝国的脸面,愧对列祖列宗。国内百姓造反,而且越压越反,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呢?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利用洋人的武器即师夷长技,进而明确的目的,理解到了这一点,问题也就就解决了。

二、化整为零法

化整为零的含义是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教材中有的教学难点属于概括性、隐性知识,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来。而对于自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化难为易,即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变概括性知识为具体性内容凸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的时间较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革命是否一帆风顺,用史实加以说明;3、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其教学难点。

三、设立知识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超越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这些内容以“知识苑”、“知识链接”、“知识窗”、“资料室”等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一课中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需要开拓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工业革命”一词很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将工业革命的知识出示在导学案中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复动式蒸汽机,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应用到交通运输领域(汽船和火车)机器制造业出现(19世纪30、40年代),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发动两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四、直观对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