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CRM;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ode
Gao Lei
(Lanzhou Petrochemical,Communication Network Center,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ode discussed.First,the statu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n outlined the cont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then summed up the go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finally,on the main mod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e outlined.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RM;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局域网,甚至在某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80%。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残次不齐,先进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阶段上还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因特网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网上查询和网上信息等简单的网络操作,在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
一、企业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销售能力、经营水平的目的过程。依据企业信息化适用的规模和联网程度,可以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单机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信息搜索以及报表处理等基本的工作,这些应用发生在企业的操作层面;第二个层次是部门层面的局域网应用。企业局域网链接,实现协同办公、部门间交流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企业服务;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级的个性化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实施ERP、CRM等管理软件,建立起基于网络的企业日常管理、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而信息化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路线、方式,其内涵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范围以及企业信息化实施次序等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实施的成本与难度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目标分为:办公自动化、CRM、SCM、ERP等具体信息化目标。
(一)办公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是企业信息化中最容易实现一种信息化方式,也是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部分。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采用各种机器设备来协助人们的办公业务,并在人员与设备之间搭建起一套服务于企业的高效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将人们从凡在的公司业务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CRM,是指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型管理机制。系统通过向企业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的方式,使企业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实现统一对外的企业客户关系,达到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SCM)。SCM是对采购原材料、销售、生产、库存、定单以及分销发货等的管理,涵盖了从原材料入库到发货、从供应商到顾客每一个过程环节。企业在运用SCM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库存和生产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库存积压和降低工作流程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四)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并融入先进企业管理思想的一种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ERP是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在管理思想方面,ERP系统包含了多种理论――JIT(准时生产)、SCM(供应链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理论。
三、基于信息化产品提供来源的模式选择
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主体有以下几类:企业、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如用友、金蝶等)、信息化产品租赁商。信息化的提供主体不仅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产,而且也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运营成本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
(一)企业自我定制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相关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将企业的软件定制承包给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独立开发和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量身定做,能充分满足企业自身的特色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花费的开发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
(二)外购模式。外购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向外部信息化产品提供商购买软件及服务。通常企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选用公认程度较高的成熟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用做大的修改。其优点是可以节省了量的信息化建设时间。但也同样具有它本身的缺陷,在于企业信息化产品的选型较为困难,很难找到一种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匹配的产品或服务。
(三)租赁模式。租赁模式是指从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商租赁信息化设备,设备产权属于信息化租赁商,企业只拥有付费使用权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轻了企业过重的投资压力,使部分资金保持在良好的流动状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更新优势,保证信息系统较强的处理能力,保持对企业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产品的租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实体设备租赁到当前的网络和数据处理租赁到未来的云计算方式,实现了租赁内容由实物到虚拟的转变,降低了租赁成本,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化租赁模式主要有:
1.ASP(A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是指基于网络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租赁式”应用服务,客户的信息需求可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获得。
2.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对于用户,可以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对于供应商,也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同样能够减少成本。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 决策管理
引 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让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概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和相关内容,然后从企业管理的各个部分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利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等对企业在经营运行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和高效的优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运用充足的信息流来控制企业内部其他方面的管理,并通过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和处理来企业生产水平及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等进行系统的改造,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等。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对企业的优化改造推动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管理的出现,从而对企业的后继发展产生巨大的正面促进效应[1]。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企业可以通过CAD以及CAM等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从而使企业产品在短时间内得到更新;二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整体优化;三是企业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采集国际国内相关宏观方面的信息,并通过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对市场状况实现快速的反应,使得企业的决策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2.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2.1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引入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首先是企业通过局域网的引入可以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界限打破,使得企业内部每个职员都能在一个独立的节点上形成一个有机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灵活、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状况灵活地做出最佳的反应。局域网的引入可以将企业的内部结构向扁平化和有机化的方向转变,并逐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需求。
2.2信息化对企业生产作业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对企业生产作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产品设计走向网络化,企业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可以通过通讯技术等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状况,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定位性、高创造性的产品服务;其次,信息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更具有弹性,信息技术使得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分析好需求市场和竞争企业的具体状况,通过根据需求市场生产产品并做好动态的产品更新计划,以满足好消费者临时性的产品服务需求;三是,信息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组织的虚拟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好虚拟思想将产品服务的核心技能进行保留和深化研究,并逐步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2.3信息化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在营销管理方面首先可以通过电子化的营销流程来提高企业营销管理运作效率,通过电子化的配送、采购等来减少人力和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二是信息化可以对企业的采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分析好各种材料的当前价格并对各家的采购进行科学的选择,使得企业的采购成本最小化;三是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将企业的营销管理整个流程纳入到电子管理的范畴内,对营销战略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分析,并提高做好预备的调整方案;四是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对客户信用、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分析,科学选择投资性客户,加快贷款回收的效率等;五是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活动通过网络广告媒体以及网上直销的形式来拓展企业产品服务的营销渠道。
2.4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使得企业的管理理念日益革新,企业开始注重人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不断地通过对内部人才进行全新的培训,并吸纳国际信息化人才为企业内部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在公司内部制定人才鼓励创新的机制,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要始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逐步开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活动,让信息化技术成为推动企业产品革新的核心力量之一。
2.5信息化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对企业决策管理方面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企业决策目标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使得其决策目标向以人为本、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以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市场的需求;其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决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拉短甚至被取消,这样使得企业的决策层次更加精炼,并最大化企业的决策效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可以让企业决策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可以使其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分析足够完全的信息,以做出更加客观、准确、合理的决策;四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决策方法和相应的决策系统如DSS、1DSS、GDSS等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 联系 发展
一、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将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是用电子计算机对传统的人工记账以及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代替,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是要在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首先是能使企业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及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用能减少企业会计工作中记错、算错会计数据情况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企业会计结算的周期。其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给企业会计带来了数据处理流程上的变化以及全新的会计档案、会计资料的形式。另外电子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软件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在可靠性、时效性、可比性、相关性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进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
简单的说,企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在企业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是促使企业信息流通的及时及高效以促使企业电子商务及全过程信息管理的实现,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需要重视的是对企业管理的促进。
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最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来提高企业经营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通常是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通常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企业技术管理的规范来促使企业信息化,另外还需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使用信息手段对企业业务模式进行改进重组,进一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输入形式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而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这一输入形式通常被电子数据所取代,比如通过超市收款机所采集到的销售方面的凭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交易凭证等等都是电子数据。另外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原始会计数据输入的地点也从财务部门扩展到产生数据的部门,比如采购、销售等部门。其次一些凭证将不需要输入而由软件自动产生。以上改变将对企业设置会计岗位及会计处理流程等带来变化。
2、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内容及处理流程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统一而事先确定的,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没有不同,都是综合性而单一计量的。而在企业信息化的环境之下,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共享整个数据库信息,在这一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整个企业治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远程处理、实时监控等等也扩大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间及空间范畴。另外,会计数据处理的流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也有很大的改变,其流程起点即凭证输入点被扩大至企业业务的源头,其部分日常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在输入正确的情况下,其处理、输出正确就几乎有保证,省去了部分的核对及试算平衡处理工作。
3、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生成与治理及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产生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记账凭证的数量可能因为信息系统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位而有所增加,记账凭证跟原始凭证也可能难以保证完全的书面匹配,另外在传统的书面资料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应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会慢慢过渡到在电子信息会计数据基础上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也会产生变化,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很多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必然使得人员配备、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系统慢慢融合进企业整个信息系统过程中,数据处理职能界限愈加模糊,进而使企业会计甚至整个企业的部分岗位不得不产生相应变化。
4、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日常业务及其治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在这一环境下,会计数据表现的多为电子数据,且以部门控制为主的传统的控制模式不再那么有效,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过渡到以保证电子信息安全为重要目标。为此必须建立新的凭证传递制度、凭证审核制度、软件治理制度、硬件治理制度以及新的岗位职责分工制度,且内部控制措施也必须慢慢过渡到更多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实施。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现在在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都走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前面,而且会计电算化本身也是企业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成功无疑会给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以及启示。会计电算化过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如下启示:
1、必须重新构建企业整体数据库
类比会计电算化成功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建立全面共享的数据模型,必须在对整个企业采购及运输、库存及生产、财务及人事等各方面需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各部分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及重组。这种整体数据库的构建不是原有模块的简单堆砌,也不仅仅是数据简单的传递或者简单的系统转换,重新构建企业数据库必须是以数据为中心建立起全局共享的整体数据库,以此来提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良好的信息交流。
2、应促使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繁荣
会计软件市场的繁荣对会计电算化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及使用习惯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必须注重建设一个完善而成熟的信息管理软件市场,使其能够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技术、管理、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3、应注重培养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从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部从1994年就开始全面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培训,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无疑更加复杂,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及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因此要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电子信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及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未来要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新的环境,要使会计电算化能融入企业整体信息化中,就必须使其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应渐渐扩展为财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更要求必须达到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扩大其功能,渐渐扩展至财务信息化,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中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使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得到充分开发及利用,服务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企业发展目标。
(二)应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应用会计软件改变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模式,主要的需求是对技术的需求,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落后。而会计电算化要扩展为财务信息化,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结合非常关键,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甚至整个企业信息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必须加快加强。
(三)应加大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
这一点很多的财务软件公司已经开始注重,使其会计软件工作模块渐渐覆盖到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库存、销售、往来账款等更多的工作领域,并且添加了很多管理上的功能。会计软件在为企业财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对其信息及管理方面的开发研究。
(四)会计电算化如何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是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电算化覆盖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使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促进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其次通过加强会计电算化对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主动性的“四性”要求,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外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整个企业的信息,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能使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信息保持一致,实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整个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服务于整个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丽.浅析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J].中国会计电算化,2010
[2]张凌云.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1-0247-02
新时期下,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中运用日渐深入,给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快速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与企业升级进步的重要保证和标志[1]。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安全问题,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
1企业信息化概述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行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2]。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部门,其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企业内外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内外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可见,建设企业信息化体系,不但可以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种数据信息给企业决策层,也为企业未来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动力。
2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防御系统,导致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易遭受外部网络系统的攻击,引发企业信息资料被他人截获、篡改与伪造等问题,甚至企业信息系统中出现通信线路、硬盘设施以及其他文件系统遭恶意破坏现象,上述问题的发生不但致使企业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且其内部机密信息易发生泄漏,造成企业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2)针对邮件系统攻击防不甚防。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电子邮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邮件接收与传送,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内部间与外部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然而,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典型的如电子邮件病毒、垃圾邮件、机密信息泄露以及电子邮件炸弹等,给企业信息传输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因此,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不可忽视。(3)漏洞攻击日益严重。按照漏洞问题发生原因可分为软件漏洞和协议漏洞两种,其中软件漏洞主要是受外部不法分子攻击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造成企业信息泄露等问题;而协议漏洞则主要是由于TCP/IP协议自身在安全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问题导致,外部不法人员通过攻击TCP/IP协议漏洞,致使企业信息系统遭受破坏。目前情况,很多企业对自身信息系统缺乏成熟的漏洞检测手段和能力,往往事发后才采取补救措施。(4)是Web服务安全问题突出,根据Web服务流程,其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包括Web服务端安全问题、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两种。其中,Web服务端安全问题主要是企业Web主机遭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导致企业保密信息遭窃或者企业部分信息遭受非法篡改等;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则是企业浏览器客户端遭外部非法分子侵入,致使部分机密信息与数据遭窃等。
3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因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问题重视度严重不足。一方面,受传统经营观念影响,企业管理层偏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有形资产给予关注与重视,而忽略了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料等无形资源,导致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各项投入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在面对信息安全问题时,存在着盲目乐观现象,认为信息安全问题不至于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无法上升至企业发展规划战略之中,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2)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健全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受此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一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生信息安全问题,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与解决对策。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与业务素质能力,致使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软硬件工作质量与效率明显不足。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企业无论是从人员配置,还是资金与技术投入方面都严重不足,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不足、信息安全技术方法落后以及配套的资金缺乏等影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手段偏低,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4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为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有[5]:(1)转变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观念,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从上至下加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并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等,增强全体企业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企业保密信息不外漏;另一方面,逐步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2)不断的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实现,同时引进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任何网络信息系统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安全漏洞问题,而保证其不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安全防护技术的运用。通过选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信息系统抵抗外来攻击,避免企业信息遭受窃取、篡改甚至破坏等,对于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3)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一方面,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应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系统找出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和漏洞,并制定出最佳的对策,降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此外,加强相应的网络管理,防止外来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侵入企业信息系统。(4)根据新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才业务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招聘人才,引进具有先进信息技术型人才;此外,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用人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5小结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安全事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增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志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1):43~45.
[2]纂振法,徐福缘.浅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4~28.
[3]谢志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4(06):132~133.
[4]秦海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05):61~62.
关键词:煤炭企业 信息化 管理
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大力倡导精细化管理。在迈向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如何充分整合和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流程的部分或者所有环节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从而起到提高企业生产力、优化企业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等作用。具体来看,企业的信息化从企业的运营环节上可以一般分为生产环节信息化、内部管理信息化、产品营销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等多个组成部分。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也会因为其特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与一般的企业相比,煤炭企业生产方式特殊、组织机构复杂、职能部门类别多样、员工数量偏多,从而使得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更加复杂且重要。对于煤炭企业来讲,信息化具有其特殊重要的含义。首先,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强调过程管理。煤炭企业的生产性质要求对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因此其信息化强调了对于各个过程中的信息流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和使用。其次,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表现为煤矿开采系统、产品输送系统、市场销售系统和配套辅助系统等多个特征迥异的子系统的高度协调和统一。对于传统粗放式发展的煤炭企业来说,信息化是煤炭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和节约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进展
为了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取得了不小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煤矿开采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组织管理等多个环节。具体来看,多数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在生产环节运用较多的是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流通环节使用了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在销售环节使用了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环节使用了OA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财会系统以及企业网站等多种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尽管国有煤炭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产生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于信息技术的配置和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许多国有煤炭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总体不够,使得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许多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配置不足,难以有效的利用和发挥现有信息技术的功能。第二,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煤炭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实际需求来配置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人员。这种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企业在少数经营环节上对信息流的处理和使用需求。但是,这种区块化明显的信息技术系统模式,并没有考虑到集团企业层面上对于技术的整体使用需求。许多国有煤炭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都相互封闭,并没有形成一个开放和共享的体系。第三,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对于多数国有煤炭企业来说,目前普遍只有财务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集团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而生产经营中的其他职能部门对于信息的管理仍然是割裂的。此外,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系统缺乏足够的衔接,企业核心决策层难以集中高效地综合利用各个部门信息,从而不能带来集团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我国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过程需要一定的原则约束。具体来看,第一,可行性原则。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首先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在企业资源层面的可行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资金和人力方面的大量资源配置。因此,在规划信息系统构建方案时,应该做出科学的阶段性目标和可行性评估。第二,一致性原则。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首先应该确保同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保持一致。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复杂,应该保证其在企业的既定发展目标下完成,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其次应该确保不同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一致,避免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不兼容和冲突造成的资源损耗。
四、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首先,应该合理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和细分目标,同时规划各类目标下的具体工作范围。一方面,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规划,要以煤炭企业的集团发展目标为指引,以此为基础,充分考虑煤炭生产、销售和企业管理等多个维度上的具体信息化目标,保证各个目标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另一方面,在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目标下,应该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工作范围规划。应该梳理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煤炭运输、供应链管理等不同环节的业务现状及其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具体需求,从而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定制对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其次,国有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着重整合四类关键的信息技术系统。第一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对安全生产作业的调度指挥以及对安全生产绩效的综合考评。第二是生产供销信息技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充分掌握供应商信息、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进而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物资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物流和库存的优化管理,降低存货成本,控制物资供应风险。第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集中整合,优化企业薪酬结构。
[关键词] 协同理论;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策略
1 引 言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左右;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亦超过了50%,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纳就业人员、扩大出口、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信息化是否能给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真正的促进作用,刘凤琴等(2004)通过对宁波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增值关系的典型调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而信息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政府、IT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都开始积极关注,信息化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不同,由政府、IT企业、联盟企业、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环境,企业决策和影响因素有了较大变化。因此,理解和分析当前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环境对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找到更好的信息化策略与路径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协同理论及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2. 1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创始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协同理论研究各种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在这种转变中,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在宏观尺度上以自组织的形式产生出来。由于系统的有序与无序都是由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决定的,因此,处于某一种状态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状态,即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
2. 2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是无序的。中小企业在宏观上表现为无序的结构和状态,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管理基础、起源、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基础、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信息化难以标准化和格式化,表现出明显的无规律性和无序特征。
(2) 协同导致有序是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理论。虽然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表现是无序的,但在微观上又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其有序是由于协同而导致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协作组织内各企业、中小企业与IT技术与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共同的利益或者契约等形成协同一致的状态,从而表现出有序特征。
3 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分析
3. 1信息化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事物必然受到环境的约束和影响。信息化环境是由多主体组成的,由于各个主体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环境是复杂的。根据企业生存环境的特点,将企业信息化环境分为:政府、IT企业、行业、竞争对手、供应链(主体企业)、金融、企业自身等环境要素。信息化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的不同选择。
3. 2一般环境要素分析
(1) 政府环境。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对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导向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的政令性指导、地区的信息化政策和样板工程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政府环境。一般情况下,政府态度积极、措施得力、政策到位,则该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就高一些。
(2) IT企业环境。IT企业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投资等方面的期望值不同,加上信息人才少、管理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且IT企业对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利润薄弱,因此开始并不是很关注中小企业。但是随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市场的逐步饱和,IT企业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以规模效益取代边际效益。当前诸如SAP、IBM等大型IT企业都推出了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很多IT企业还通过结成联盟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这就构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IT企业环境,该环境发展越好、越规范,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就越佳。
(3) 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就是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整体形成的信息化现状、格局、信息化市场、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等综合环境。
(4) 企业自身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就是由企业的起源、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等共同组成的环境。
(5) 竞争对手环境。竞争对手所构成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反向的,即竞争对手越强,则对企业的压力越大。竞争对手信息化情况对企业信息化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6) 供应链(主体企业)环境。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非核心位置,供应链核心企业(或者主体企业)对其信息化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主体企业要求链中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进行EDI信息交换、网上结算等,供应链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操作方式等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选型和技术取向。
4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及关键问题
4. 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
(1) 共与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中小企业极具个性化特征,而一般软件只针对基本的共性需求而设计,且系统的个性化需要成本较大,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就必然导致企业的个性需求和共间的矛盾。
(2) 实用性与超前性、先进性的矛盾。现在企业都相当重视实用性,希望通过信息化来解决管理和效率的问题,这很容易导致企业比较关注目前的效用,强调对手工操作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从而缺乏战略意识,给进一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3)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与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能与管理有机结合。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不健全,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素质不高,企业基础数据没有积累或不能很好地共享,难以实施科学管理,导致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另外,信息化往往带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如果没有强化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就容易出现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尤其是人为阻力。
(4) 系统规范化与管理不规范间的矛盾。中小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企业作两套账等,从而出现系统的刚性和管理的柔性间的矛盾。
(5) 信息化高技术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IT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信息化作为高技术项目,要求在资金、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作用。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74%的中小企业,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的通常在2%~3%;81%的中小企业只配有5名以下的IT技术人员。这说明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导致信息化投入不足,并且企业中IT人才短缺,这和信息化的要求差别甚大。
4. 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及趋势分析
(1) 信息化主体间的界面处理是关键问题之一。信息化涉及的主体很多,包括政府、ASP(电信等)、IT咨询方、硬件提供方、软件提供方、企业自身等,多主体间的沟通和协作难度很大,主体间组织和人的“兼容”以及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兼容性好坏决定了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果。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即良好的界面)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2) 信息化产品要经济实用并具有创新性。中小企业IT建设越来越具有灵活、创新、实用和理性等趋势,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由于在规模、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一般比较谨慎,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必须经济适用,去掉一些不实用的功能,减少在信息化投资方面的浪费,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中小企业的认可。
(3) 降低系统使用的难度。信息化需要一定的IT技术基础和人才,而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基础和储备一般较差,所以,信息化应尽量简单并体现一定的“傻瓜”化,包括软硬件安装、维护和使用等。
(4) 需要系统性、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企业性质、规模、运营模式、内部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在抽象企业共性需求的同时要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但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对不是大企业信息化的简化版。中小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尤其需要整合各种信息和应用系统的一体化产品。
(5) 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与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等进行整合,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
5 主要协同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
5.1主要协同因素分析
(1) 不同目标间的协同。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信息化不能离开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进行。信息化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企业运行环境和效率,提高企业整体工作质量。而信息化项目在保证信息安全、完整、快速、保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信息化成本和收益间的平衡。
(2) 各种环境因素的协同。各信息化要素间分工合作,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产业链。如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优良的网络和渠道资源等;而IT服务企业在把握中小企业需求和内部流程特点以及系统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运营商与IT服务企业合作,对运营商而言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对IT服务企业而言,有助于解决方案的推广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
(3) 推式信息服务与拉式信息服务的协同。推式服务就是由IT技术与服务企业或者政府、供应链主体企业等发起的,而拉式信息服务是由中小企业提出和推动的。信息化过程中经常存在拉式和推式共同作用的情况,如政府推动的信息化工程等。而由企业自身提出的拉式信息服务应该是主流和具有决定性的动力来源。
5. 2信息化模式选择
(1) 集成化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进行的,主要针对企业应用中的公共需求而设计开发的综合应用系统,一般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B/S)设计。该系统一般包括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管理、财物管理、人事管理等一些共性管理系统。如“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企业信息化研发推广中心”就是一个例子。企业只须登录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即可免费下载系统使用。或者在平台上进行注册,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使用。
(2) 联合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模式就是由若干家企业联合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共同承担开发和设计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投资的一种信息化模式。当前联合体现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联合和需求方联合等形式。
(3) 一对一服务模式。就是针对单独的中小企业而进行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会购买或者定制一些软件,该模式费用最高,但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情况最好。
6 结 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创新、扩展市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必须注重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务实和创新,研制和开发符合不同背景和基础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尤其是建立一站式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联盟),改变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独立地购买设备、软件、服务等信息化方式给他们带来的信息化恐惧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基础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建议[J]. 中国中小企业,2000,(6):19-2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影响
1计算机应用技术特征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便捷。有效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切实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简化人工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信息化及数字化,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量;第二,信息整合性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资源来源极为广泛,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进行一系列管理体系的整改[1]。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将企业员工划分为不同项目小组,提升各小组之间的专业性,增强企业各部门协同水平;第三,信息广泛性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将网络覆盖的信息进行更好的沟通及交换,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交换实时性,促进企业间合作,提升企业信息获取时的效率,确保项目工作高质开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积极作用
2.1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就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虽然此种发展趋势可进一步推动企业开放式发展,但也使得企业竞争压力增强,需积极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态势,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实际生产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多共享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2.2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
企业生产经营需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要求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致使交流成本在总发展成本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而高效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降低异地沟通成本。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有助于企业交流方式上的创新,简化交流环境,提升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期间的经济效益。
2.3转变企业应用模式
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可帮助企业有效开展人力资源及信息管理分配工作。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期间,存在员工调配不当,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大大增长了的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企业实际应用收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效应用可进一步控制企业员工人力资源消耗情况,提升生产经营综合效益,确保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的开展,促进企业应用模式的转型。
3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有效性
3.1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视度
为更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需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视度,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一方面,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宣传工作让员工更好认知及了解技术操作要点,配合企业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深入贯彻落实到各生产流程中;另一方面,让员工感知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员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观认感,促进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也应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度,鼓励员工积极应用此项技术,加大计算机应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起更加稳定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营造出良好的的使用环境。
3.2提升企业人员专业技术
注重企业基层员工专业技术及职责素养的提升。首先,紧抓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员工能够高效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切实提升原有工作效率,深刻体现出企业信息化成果[3];其次,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特征及操作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合理安排员工考核内容,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开展去,切实提升员工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积极性。
3.3促进企业信息化改革
为更好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化及升级工作,更好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流程。创新企业资源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质,提升企业信息化效率。
3.4推动企业供应衔接管理
社会经济新发展趋势使得企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强,需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改进传统管理模式及生产技术,切实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注重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供应链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效的信息整合功能,扩展企业销售平台,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推动企业供应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产生;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2.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因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其二,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
3.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在规定各项经济政策时缺少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资金总量和财务成果表现出来的清偿能力和变现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会计信息化。
4.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要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一)集成性
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问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即集成财务信息和业务息,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共享。企业组织内外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台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二)动态性
关键词:云计算;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借助网络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若干分离的计算机硬件实体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整合,以虚拟平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存储。数据处理服务,大幅度降低用户在硬件购置方面的成本,使其能够轻松的享受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1.2云计算的核心技术(1)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复杂数据处理的精确分配,从而实现众多物理终端的集中数据处理,这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以其高性价比、易扩展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2)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云计算的实现需要借助特定的平台实现,这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主要平台,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将难以实现。(3)虚拟化技术。从本质而言,虚拟化技术术语资料管理技术,它通过将各类硬件资源进行抽象转换和重组,实现硬件实体间的数据处理、存储等界限的打破,实现最大限度的硬件资源的利用。
二、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2.1降低化工企业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传统的信息化系统需要购置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支撑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升级,造成巨额的成本支出。而通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化工企业信息化需要的同时,无需支付高昂的软硬件费用。2.2提高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设施存在时间、位置上的利用差异,即高峰需求,这导致相关设施的配备必须满足其最高峰的需求。但是,高峰状态并非正常状况,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这导致基础设施在一般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资源冗余,导致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云计算的应用打破基础设施间的物理界限,实现数据处理的自由组合,从而降低对单个基础设备的要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化工企业进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3.1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的管理需求。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极为复杂,且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将导致化学品泄漏或爆炸等生产事故的产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管理极为注重。而庞大的数据量给管理增添较大的难度,促使企业借助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处理。3.2 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需求。化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历经若干阶段,由粗放型管理逐渐成熟,这与企业内部的信息量扩大和对经济效益的注重是分不开的。海量的数据导致信息化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大幅增加,给企业沉重的负担,促使企业寻求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期实现高效率、低投入的信息化构建,这成为云计算应用的内在动力。
四、云计算在化工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4.1系统资源的整合。这是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化工企业的业务进行梳理,确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统计、汇总。对需求和现有资源进行对比,确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如果满足则采用私有云模式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否则可以考虑添置设备或利用公共云服务。4.2应用模式建设。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化工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流程的理顺,从而减少一定的冗余信息量,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对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4.3信息服务的实现阶段。在满足企业自身信息需要的同时,可以将信息服务平台向外拓展,实现企业与下属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享,实现平台的运营服务提供,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结束语
总体而言,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构建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云计算应用拓展的必然,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获得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
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經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
一、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阶段论和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来提高组织智商;提升组织记忆;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而企业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其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简单的系统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企业通过最开始的认识知识管理到规划,再到试点与推广,最后制度化来进行知识管理的实施。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EIM):是指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任务:①有效组织企业现有信息资源,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开展信息处理工作,为企业各层次提供所需的信息。②不断收集最新的经济信息,提高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质量,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中的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信息化。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管理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知识管理进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信息化,同时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经营效果,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内外客户响应效能,实现个性化服务的高效率运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基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知识管理理论通过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相结合,知识通过获取、收集后经过数据库的归类,汇总实现知识信息编码化;再由信息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创新;最后,由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交换。知识就由简单凌乱的数据变成了有实现价值的信息。
四、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组织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其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方法。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其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知识管理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增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步骤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
(一)认知,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企业所需领域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数据库,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汇总。
(二)知识分析处理,根据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有应用价值的信息。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再结合人机互动对信息进行加深、创新,进一步服务于企业决策,实现知识的信息编码化。
(三)知识推广规划,建立个人知识结构,实现全员征询,结合企业用户需求,形成特定用户系统化的知识,将知识变为有价值的系统信息服务于应用。具体方法就是运用情报研究领域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转换为针对用户需求且让用户易于理解的知识。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对策
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谋求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但企业间除了产品技术、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部的管理形式及各自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拔得头筹、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间关系。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概述
(一)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引领推进工业化发展,同时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者互相推动。企业想在未来的科技信息时代不被淘汰,需要拥有成本低、经济利益高的产品线,还需要一套系统化、科技化的管理流程,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产业链。总而言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对产品实现设计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服务、营销等体系的信息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企业整体价值观的走向,融合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组织经营脉络及规范理念等,这些都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文化建设对比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产效益更具人性化,更看重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与企业信息化管理匹配的文化大环境
(一)注重员工的精神面貌
企业只有更注重管理环节的细化才能保证整体流程的严谨、精益求精,进而寻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如果企业不关注员工的精神面貌,很容易让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章程浮于形式,员工变得散漫,没有上进心,这样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产效的降低,不利于系统的管理。只有将员工的精神状态提高上去,才能让员工在生产链的整个过程中有责任意识,将工作做到最好。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有可能让企业信息化管理成为浮影,所以首要的就是将员工的精神风貌维持在最佳状态。
(二)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
一个企业肯定会有领导层、管理层及基础的员工服务。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也会让各级层的权责更加明确,但不管处于哪一级层,都是为企业的整体效益服务的,所以一定要强调员工间的协作意识,并将这种集体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将整个员工层级划分得很严谨,企业管理多数是直接下达和执行任务,没有形成真正性质的员工协作一体化,这样非常容易形成疏远的、有等级划分的企业文化。所以,要想落实企业信息化管理就一定要让员工树立团结一致、共存亡的企业价值观。
(三)鼓励员工大胆创新
企业未来的信息化管理一定是全方位多角度,并且会越来越科技化,所以需要员工不断地突破原有框架,大胆创新。只有拥有积极的企业文化大环境,才会更有利于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革新。信息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内部人事调动和组织关系的简单变更,而是整个旧的工作体系、方式和固有思维方式的大变动,需要员工行动上的支持和落实,更需要员工思想的主动接受。因而在进行企业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时,企业要塑造员工勇于创新、积极变革的精神,这样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员工会积极配合也会不遗余力的献计献策,企业发展的速度才能大大提高。
三、建立同企业信息化管理匹配的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录用把关要严谨
企业要选择能够充分认同该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员工,在聘用的环节上要格外注意。一旦将不信任企业的员工录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用人素质,而且他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其他员工,引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不信任,很难进一步推进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充分的人才保证,因此企业务必在用人这一方面严格以待。
(二)重培训,完善企业文化整体性
企业文化需要针对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随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培养员工的整体质素是实现企业文化越来越全面的有力保证。信息管理的实现需要行动落实,整个流程不仅需要员工的技术执行力还涉及许多部门的衔接性和诚信责任品质,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关注的部分。成功的企业除了技术水平、管理模式过硬,更值得肯定的是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一支属于企业本身的忠诚、团结、高智商高情商的员工队伍。
(三)健全考核机制
良好的考评机制和晋升渠道是帮助企业维护优秀人才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环节中增强人员凝聚力、积极性的好办法。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就是有头脑且有志于在企业中获得更好发展的员工,这样才能实现科技的力量,以人才的软实力应对信息化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健全、公平的考核机制,让员工对企业有绝对的信任感,充分信赖企业,并愿意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积极创新,奉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可以从员工的考勤出发、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及时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意见也是纠正一些员工内心不正确的企业文化漏洞,从而再次提高团队向心力。企业要培养有能力的员工,为其创造晋升的条件,每一环节的优质的人才储备。良好的考评体系在完善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使企业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化。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对策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企业落实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发展,企业一旦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就能快速地积累企业活动的经验、完善资源开发的优置,更好地完成员工的期待,从而强化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同步企业价值导向。员工拥有了和企业一致的价值意识自然会更好地投身于企业所有的活动中,间接带动企业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化价值理念。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决定也不是一个命令,是经过深思熟虑,伴随着多个环节的落实及创新、执行。只有高效优质的管理才能有好的企业文化诞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方式
员工只有尽快适应企业文化,才能够在企业中寻得更适合自己、更好的发展轨迹。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条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进入企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体系进程的路径。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实现企业生产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企业人的现代化也要包括培养企业员工具备现代信息意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等内容。在这种趋势下,为促进企业人的现代化,作为微观文化的企业文化,必须将信息价值观、信息文化纳入自身的体系范畴之中。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革新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优质的文化价值理念也会为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营造更好的氛围。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二者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进程、创设优质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杨祖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D].广西大学,2005.
[2]曾珊璐.论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3]尹为,张成虎,杨彬.基于流数据频繁项挖掘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邹永贵,龚海平,夏英,宋强.一种面向流数据频繁项挖掘的降载策略[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04).
[5]柯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关系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刘武.信息化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关系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7]王宇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原因、地位以及其管理[D].江西财经大学,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