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时间:2023-08-17 18:0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75-02

供电行业是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命脉。目前,信息化已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引发了供电行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都在通过开展信息化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建设方式,从而提高供电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同,导致投资和规划不尽相同,伴随着集团分离、厂网分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到现在,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因此,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及建设思路,对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业务发的展要求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坐落于素有“诸葛亮”历史文化名城的湖北省省域城市,是湖北省电力公司所属全国大型一类供电企业,担负着全市4区6县(市)的供电任务,电网覆盖面积1.97万 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自1914年襄阳同济医院安装发电机照明以来,襄阳电力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目前公司共拥有在职职工3 971人,职能部室11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7个。襄阳电网在湖北电网内处于丰水期西电东送、枯水期南电被调的220 kV枢纽地位,拥有35 kV、110 kV、220 kV不同电压等级各类变电站137座,变电总容量663万 kVA,供电线路总长度5 051 km。襄阳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管理流程,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将帮助企业降低建设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国内电力行业还是襄阳公司,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实际状况,并用以指导规划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及目标。

2 研究评述

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信息软硬件设施的测评上,在测评指标的设计方面也缺乏对供电企业的针对性设计。

而国内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供需脱节的局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①缺乏可操作性。

②无理论基础。

③没有信息化组织及管理水平测度。

④缺乏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支持程度的测度。

⑤缺乏持续发展的测度。

⑥缺乏企业横向比较的测度。

3 行业评价模型

2004年国家电力公司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导则(试行)》,评分指标由综合和业务两部分组成,综合部分涵盖组织机构、维护资金、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安全,业务部分包括计划、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生产等系统评分。

湖北电力公司根据现阶段工作重点,将指标体系分为信息系统深化应用、ERP系统综合使用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生产系统综合使用率、信息系统运行和信息系统安全六个方面。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包括ERP、营销管理、安全生产、协同办公、集成应用率和门户更新时长等6个指标;ERP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人资、财务、物资、项目和设备5个指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完整率、准确率和应用可用率3个指标;信息系统运行包括系统运行可靠性、系统纵向贯通性、调度管理、运行管理和检修管理等5个部分;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督查和信息安全管理3个部分。

4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企业信息化是效益驱动透支项目,实施信息化能不能给企业效益的增长是管理者最在意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信息化水平是否有提高,信息化投入是否带来相应的收益,信息化水平还存在什么不足,这些都需要对企业信息化状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为企业领导做出信息化决策提供明确的依据,乃至通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收益做出更公允的评价。

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也可以两者相互结合。怎样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议按照以下三个原则:

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②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③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5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该体系需要全面反映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显示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和弱项。因此,该体系要涵盖对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还应包括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以指导企业定位。

第一项是立足于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第二项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绩效。

第三项指标是业务支持指标。

第四项指标是信息化管理能力。

第五项指标是信息技术水平。

6 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评价

6.1 背 景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是隶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承担着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任务,供电区域面积1.97万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2012年完成售电量90.85亿 kW时。

襄阳公司深入践行“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发展质量和结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九届十八年保持“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6.2 襄阳公司公司信息化现状评价

对于襄阳公司的信息化现状分析评估,采用业务调研的方式,对襄阳公司11个部门、7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对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作了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性评估,从襄阳公司的业务与管理构成来看,全局业务由四位一体的业务体系构成:即规划建设体系、生产运维体系、营销服务体系和管理支撑体系。

6.3 总体评估

“十一五”期间,襄阳公司在“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企业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经过十年来不懈的持续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两个信息化项目获湖北公司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多个项目获湖北省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①信息系统应用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②信息网络各基层站所全覆盖,信息安全保障度高。

③管理与运营职责清晰,流程与制度规范实效,运营工具作用显著。

④业务运行对信息化依赖性强,业务扭转效率高。

⑤信息化建设资金稳定,根据逐年通信建设现状对信息化规划滚动修编,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与制度。

6.4 问题总结

分析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发现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信息系统按业务流程纵向设计,缺乏统一协调和数据共享,各专业系统水平不一致,缺乏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

①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各业务系统间协同性能力不足。

②重复建设、资源共享难。

③各业务信息化调研的深度不同,导致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④没有完整的业务管理支撑,缺乏管理创新。

不同业务间的标准不一致,缺乏全局性的标准规范,导致数据中心不能有效共享跨业务数据,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需加强业务数据的综合利用及决策分析。

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认识水平有待加强,安全督查体系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

①病毒防治与入侵管控有待加强。

②PC终端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不足。

③运维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识存在误区。

信息化管理与运维工作需界限不够清晰,运维队伍的建设和运维水平的提高需有持续稳定的保障,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要统一,分工要明确,运维界面要明确。

②构建稳定的运维队伍与提高能力。

公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缺乏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与系统应用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支撑不够全面,数据中心利用不够充分,这些都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需要管理决策层对信息化有总体的建设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加快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这需要根据国网及省公司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根据公司每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来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戴芸.国有企业信息化及其评价[M].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3篇

本文以矿产资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IMM模型,同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并运用具有匿名性及统计性的德尔菲法提出修正后的五阶段成熟度模型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由此构成了本文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原则。所以,在推出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之后,从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考虑,需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这就必然涉及到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衡定问题。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5]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引入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

1评价体系构建及数量分析方法

1.1评价体系的构建(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左美云等[3]提出的五阶段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对后继学者及管理者在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IMM模型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模型,在具体运用时,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细分类指标。因而,本文引入IMM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针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细分类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体系。需指出的是,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借鉴专家反馈的信息,本文由此提出的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与IMM模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们将IMM模型中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技术支撑级改进为信息技术引入级,这一改进体现了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突出作用。其余4个信息化成熟度层级分别为:信息系统普及级、信息系统集成级、信息资源管理级和信息化成熟级,而且模型中的各层级从信息技术引入级到信息化成熟级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层级越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该评价模型中的各阶层所反映出来的关键特征或关键状态见表。以上是我们建立的反映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然而该评价模型仅仅是反映企业当前信息化所处的状态,而该状态的具体特征却需要由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呈现,因此,还必须构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当然,要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必须要遵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的构建原则。具体而言,科学性,是指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操作性,则注重指标设计既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同时能将其量化,以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系统性,则强调指标设计在尽可能少的基础上,保证评价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且能够对企业未来的信息化进程也能有一定的反映和指示。根据这3个原则,并结合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实际、刘志妍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同时采纳信息专家对初始信息指标的反馈信息,最终确定了以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和企业信息化收益情况为一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5个一级指标的设定,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不同的是,考虑到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不仅运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更多的是为各个具体的执行目标所服务,同时,安全更应该是矿产资源企业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用信息化应用环境替代了基本指标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将基本指标中的安全指标并入到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指标中;对于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设定,其中,企业信息化规划及预算制度情况、CIO的地位及权利、企业网络性能情况、办公自动化状况、决策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情况、企业信息化培训水平以及企业资金运转率情况来自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基本指标,而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引自于刘志妍,其余指标为本文参考专家建议而设立。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具体内容见表2。至此,我们建立起了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要准确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还必须将具体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将量化结果转化为相应的评价模型,以实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

1.2数量分析方法(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衡定方法。目前,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法)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运用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可参见Saaty以及刘志妍。然而,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否合理有效,还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才能确定。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才可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进而说明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合理有效的,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订,直到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至此,我们得到评价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的权重,则可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分得到企业最终的信息化成熟度分值,最后再将该得分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评价得分的数量关系表进行比较,由此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评价。于是,我们需要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测评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得分与信息化成熟度等级的数量关系。需指出的是,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企业要达到信息化成熟级是非常困难的,而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引入级却是很容易的;当企业达到信息技术普及级后,通过制定信息化管理规范以及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也较容易达到信息化系统的集成级;但是当企业达到信息系统集成级后想要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级或是由信息资源管理级提升至成熟级时,企业却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期。基于此,同时参考信息专家给的指导意见,我们最终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评价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见表4。

2数值算例

2.1算例说明将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某矿业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采集到关于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相关信息,随后将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发至5位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并要求专家对该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分,最后将信息化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实现对该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通过比较评价结果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真实情况,以验证本文推出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运用AHP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将各信息化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检验结果均小于0.1,即各专家的评分是客观有效的,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中,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化的应用的权重达到了0.69,由此可见,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同时,在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评价指标中,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化安全保障占到了该评价指标的73.47%,因而说明,企业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将自身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能够让企业了解当前及过去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企业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当然,在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也必须同步跟进,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及商业机密等不被泄露,从而保全企业的利益。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评价指标中,企业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系统间资源共享程度以及信息系统集成情况占该评价指标中的比例超过了70%,由此可看出,目前矿产资源企业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流程上,而且注重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2.3数值算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结果将专家反馈的关于算例公司(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评分和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相乘,进而得到关于该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得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6。从表6中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平均得分来看,该矿业公司在各项测评指标上的得分均不高,尤其是在决策信息化水平以及电子商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上得分较低,说明该矿业公司运用现代信息系统进行决策,以及开展网络销售与预定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水平还比较低。尽管如此,该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网络性能、企业网站建设,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情况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得分较高,这反映出,该矿业公司在安全生产、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及信息安全方面做得较好;企业重视信息化,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从过去冗杂的业务流程和制度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营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特征是,企业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化在管理层及员工中得到重视,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企业的信息决策水平以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总体来看,该矿产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具体是哪个阶段,则需要通过比较企业的最终得分和评价得分与评价模型的分类标准之间的量化关系表(表4)来确定。将表6中算例公司所得的各项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最终得分相加,进而得到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得分为43.82分,再将该得分与表4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分类与得分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该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属于信息系统集成级。处于信息系统集成级的企业表现出来的信息化特征为: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信息化意识在员工中得到进一步增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初步实现共享,并开始筹建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网络与企业的门户网站基本建成。通过将该矿业公司目前信息化水平所反映出的实际特征与信息系统集成级应有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者的匹配度很高。因而说明,本文针对矿产资源企业提出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为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通过评价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之后,就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而言,该企业若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则重点除了继续完善其生产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之外,还应该着重加强企业如何提高决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电子商务水平,以及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3结论及建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过去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建设”,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关注效果评价。这种转变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理性转变,企业逐渐把信息化评价视为企业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判定具体建设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促使企业决断趋向客观与科学,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其本质就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挖掘信息资源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而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即计划、实施、评价、改进。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信息化评价作为典型的效果分析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府、信息技术供应商、企业。

对于政府而言,负责信息化的相关部门能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信息化,信息化成熟度进行测评,精准把握企业信息化运转状态。

对于参与信息化的企业而言,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能促使企业明确自己的具体建设目标,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可利用企业信息成熟度评价的评分计算出自身信息化水平和其本身的战略之间的契合度,并以此作为参考,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一评价体系能使企业真正明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现企业制度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整体经营水平。

对于互联网技术供应商而言,这一评价体系有助于他们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研发的针对性。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1 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企业在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现状,企业已经能体会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既可降低其在人力和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又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优势,帮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建立新的壁垒。

目前,国内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较少,水平较低。以整个企业为使用范围的信息系统是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的。而目前国内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就导致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出现了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差。此外,行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也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针对企业信息化,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这种现象导致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对发生的纠纷难以寻找相关的依据进行取证和认证。

2.2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相关人才缺乏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在我国国内企业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这种机构建设上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信息技术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2.3 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滞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拥有不少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属于本企业的人才资源。但是物料资源管理(MRP)、资源制造管理软件(MRP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的使用和推广还有待发展。

3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原则和方法

目标明确,量体裁衣。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利用这套评价体系评判各个企业当前信息化成熟度状态。

简洁明了,客观科学。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应避免繁杂。只有通过简洁的指标来展现企业实际的信息建设状态,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评价体系的精髓。

立足企业,使用方便。该评价体系选择相关指标时,应考虑到指标取值与相关企业间数据的可得性。

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像所有的科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十分迅速。国内企业信息化一定是以当前的信息技术状况为依托的,因此信息技术出现任何进步都会导致企业信息化的转变。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人才培养。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引导扶持与人才储备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不断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行业发展。此外,企业也应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库,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3.2.1 明确企业实际,选取适合企业运行特点的评价坐标

当前国内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企业在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本身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目的地推进自己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在选取具体的评价体系指标时,指标应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各项指标间应彼此关联而又互不重复。比如,重庆市在构建自己的有关制造类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时,虽然需要将国家以及地方政策法规列入考虑指标中去,但是由于针对整个重庆市而言,市内企业的政策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他们就删掉了政府政策这一指标。这样的做法使其指标体系更加简单明了,针对性也更加明显。

3.2.2 梳理企业内部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做根本目的还是帮助企业评估其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发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投资效率以及投资效益。所以在选择其评价指标时,其可操作性就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只有整个指标体系是可轻松搜集和使用的,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3.2.3 构建二级评价体系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的动态与变革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大多使用CIM技术,但是随着信息及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使用ERP技术来替代当年广泛使用的CIMS。而评估体系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依旧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对其指标选择的动态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基础是麦克利兰设计的胜任特征模型。这一模型创建之初是用来评价人对工作胜任程度的评价方法。在对信息化基础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后,通过下面两个二级指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完善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

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次性投资之后,我们可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依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需要,企业就可把这个指标分为3个三级指标,它包括硬件平台、网络平台、软件平台。

其次,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信息系统的应用应着重显示在信息活动后,在静态之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情况。可从以下3个三级指标来进行评估:系统应用的广度,系统应用的深度和系统应用的安全程度。这三个指标依次作用于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广度着重考量的是系统整体的使用状况;应用深度强调的则是系统自身的使用协调程度;应用的安全程度则重在体现企业内部应用的实际保障情况。

3.2.4 最后完成整个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依次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完成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流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往往更注意信息系统应用之后,系统是否安全。尽管在广义上来讲,信息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企业信息化中,主要把企业信息化整体的安全状况看作信息环境制度优化。而和信息化基础关联密切的局部安全情况则单独探讨。应用深度以单个系统而言,它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使用中得到保障的状态。

4 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内部因素

4.1.1 企业员工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企业各层员工。这里所说的员工并不仅仅指企业的部门,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从高级领导到普通职员的每一个人。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将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1.2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是需要非常严谨、客观,科学的论证与规划的。因此,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企业信息化是否成熟与其负责机构是否专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一机构在企业信息化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协调其遇到的种种问题。

4.1.3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转是一个长期工作,它对企业的人才水平,资金力量,物质状况有着一定要求。没有这三个因素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走向成熟。

4.1.4 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

所谓“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是需要依托企业进行的。所以,一旦企业本身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信息化是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依托的,所以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而这种使用效果最终将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4.1.5 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

信息技术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企业缺少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必将导致其最后的成功概率降低;此外,其信息的标准化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面对这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如何判断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十分重要。所以在选择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影响因素时,其具体操作状况绝对不可以缺少。

4.2 外部因素

4.2.1 政府相关政策因素

政府的各项政策对于当前国内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企业信息化自然也是离不开政府的导向和政策帮助的。特别是对于规模比较小,资金力量不够强大的民营企业而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对于增加其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很有必要。

4.2.2 市场环境影响

企业信息化与整个企业所处的市场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当整个市场发展态势比较好,不同企业之间以良性竞争为主时,企业就会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市场挑战。反之,企业则会忽略技术层面的建设,而将更多精力放在节省成本上。

4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一家企业离开信息化都是没有办法完成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改造运营模式,重构企业内部结构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以及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程度评价体系的架构过程中以下几大因素必须进行慎重考量,包括:企业员工因素,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信息技术建设的着力方向,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政府相关政策因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地理,2015(4).

[2]周海.如何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3]吴亮,李霞.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研究及应用:建筑业管理信息化选型之“道”[J].中国新通信,2013(23).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6] Jianjun Cheng,Sencheng Cheng,and Meiju Yang.Evaluating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BSC[J].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2007:4-4.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需求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99- 04

0 引 言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截至2013年9月,小微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97%,其主要贡献见表1①。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平衡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以小微型经济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约有50%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处在零起点。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不断优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效率及效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稳步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提高阶段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表1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1 政府助力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及作用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也是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服务的主体。2005年启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②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工信部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启动会”上,中小企业司郑昕司长指出:“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③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下,政府、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简称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携手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速度。如图1数据所示,2005-2012年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10 007亿元④。如图2数据所示,2008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⑤。再看2013年对内蒙古10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有75%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有61.6%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49.1%),中小企业近3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⑥实践证明,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模式,能有效发挥三方资源优势,形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合力,全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

2013年下半年对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有75%,搭建局域网的企业有50%;大约有20%的企业除了在电子商务、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外,对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大约40%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 大约有40%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电子商务线上平台的应用方面处于零起点。如图3所示,拥有局域网的企业中有30%在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方面没有应用行动,有15%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没有电子商务应用行动。这30%和15%的中小企业具备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有20%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继续提升和发展的潜能和需求,以及将其培育成行业信息化示范点的可能性;加上5%的可作为向下辐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组成部分,就构成了2:3:2具有不同需求的三方联合重点挖掘的信息化服务空间。⑦

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资金和IT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分别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价格高的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调查数据分别为:认为有资金问题的企业占62.8%; 缺少IT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占42.3%;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企业占39.7%;认为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的企业占30.8%。同时,在对中小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资金支持(占57.4%)、政策和培训支持(占42.6%)、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占33.3%);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42.6%, 希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产品的企业占38.9%、需要提供更优惠价格的企业占35.2%。⑧

由此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呈现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①资金、政策和培训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需求。从图3可以看出,大约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信息化建设呈主动需求态势,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便捷的学习平台和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已经实现了由要我信息化的被动角色到我要信息化的主动角色的转变,有主动和积极的信息消费意识和行动。同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与支持。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高品质、有适用性,价格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经济成分复杂、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松散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模块化等特征,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选型上,更看重有针对性、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灵活便捷的实用产品。

3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三角关系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自然特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为了共同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和社会责任,形成基于“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的,三方联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三角形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分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实体,AB(或BA)、AC(或CA)、BC(或CB)是三方实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面积是三方联合的服务对象的分布区域。三方联合推动模式三角形关系模型具有三角形固有的稳定特性,只要三角形的结构存在,其稳定特性也会持续,就会稳定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效。“功能由结构决定,结构由要素构成”,下面还要从要素入手讨论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2)三角形第一个顶点代表政府:指国家各级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⑨。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供需错位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并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标准和行动计划,通过协商、合作、沟通、扶持等方式,广泛挖掘和聚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鼓励、牵线、沟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机构营造适度宽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搭建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和社会机构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3)三角形的第二个顶点代表企业:是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由众多中小企业协同,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群。目前,在政府的驱动下,已形成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金和软件公司、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铭万集团等众多企业组成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和信息化后发展空间之大,是巨大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如此之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场,将成为企业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内在动因。

(4)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代表社会机构:是指由新闻媒体界、教育界、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协会、联盟等组成的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并区别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转让、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组织培训、信息化技术咨询、审核评价、宣传报道等方式支持和协助政府政策和计划的落实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在政府、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和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机构利益和中小企业巨大的服务空间形成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内在动因。

(5)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方实体的互相作用关系:①政府和企业及社会机构存在相互信任、支持、协作或合作的互动互利关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相关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和行动为企业提供安全和谐、鼓励创新、信息畅通的发展环境,号召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IT服务企业承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政府动力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积极支持政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商合作、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并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②政府对社会机构有监督管理职责,通过购买服务、购买项目、政策激励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相关行动,社会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需求服务,弥补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提高政府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效益最大化;③社会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利益,在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相互合作或协作,形成互动互利的伙伴关系。总之,三方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效益,不断优化三方的互动互利关系,形成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能量,建立按需动态优化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4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动态优化过程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如图5所示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旨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对需求市场的新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模型的基本构成:一是由①调查和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②根据需求的变化修正策略和行动③优化政策环境、培训环境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供给市场环境①构成基本的动态循环过程;二是由④三方联合大数据管理及监控平台构成各环节信息输入与输出监控体系。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动态优化过程模型的特点:一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三方实体共同行动,发挥三方联合的资源优势。例如环节①,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同步进行,通过不同渠道、基于不同动因广泛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并且三方共享信息。二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输出的信息都通过监控系统的“价值”判断。例如环节①,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进入环节④,有价值的进入环节②和环节③;无价值的反馈到环节①,继续补充调查。三是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周而复始,起点和重点都在OO线上,形成开始于“调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结束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不断优化的循环过程。

5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具有高效的互动性、固有的稳定性和可动态的优化性,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实现“共赢”效果。政府能更高效地激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低风险、见效快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供需市场关系,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赢得中小企业消费群体,实现增加营业收入和获得社会效益的双赢;社会机构也会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技术转让和服务对接等机会,配合政府和企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产品选型、技术创新与推广、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6 挖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潜在价值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策略和行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关行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研究文档管理机制,极致发挥三方联合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广泛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数据,搭建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有质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需求市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使三方联合服务行动更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速、稳定、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从功能上划分,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通信子网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通信网络环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础环节,就像有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刺激公路交通消费一样,高品质、低成本的通信网络环境是刺激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保障。需要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通信子网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面积广泛、无盲区、区域均衡、高服务品质的通信网路环境。

(3)继续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性和提高性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出台鼓励线上交易政策、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发契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分层次及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C2C、B2C、B2B、O2O等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指导中小企业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有效地进行选择,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和普及度,增加企业线上交易额,建立与上下游企业线上交易关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同时,对中小企业在商务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时顾虑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进行电子交易时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信息安全法律、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公民诚信度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电子交易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4)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市场环境,搭建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培训需求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之一。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需求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从模糊需求走向明确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迎来了良机,也是企业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最佳时机。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市场存在着一些矛盾,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预期目标高和实际效果不佳的矛盾;中小企业看重培训对绩效的明显作用与开发培训项目者很少考虑培训对绩效指标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需要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培训与开放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较少的矛盾;中小企业更期望在投资前就了解收益机会与描述培训投资效益难的矛盾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构建分层次完全透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如图6所示,其层次之间完全透明,信息共享,下层的培训对象是上层的潜在客户,下层为上层提供潜在客户的挖掘服务。其中:普适层培训服务,是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借助三方联合资源,运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模块化、自助式、开放的培训内容与线上或线下、自主或课程等灵活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按需选择的公益性普适培训平台;产品推广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前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以产品为单元、能让服务对象感知产品(或服务)应用价值的灵活开放的推广性培训平台;产品应用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后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伴随产品(或服务)整个技术生命周期的配套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的、定制的、虚拟的、直播的以及点播等多种可自主选择的培训形式。普适层培训作用在于,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理清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意向;产品推广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熟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预期投入,感知及体验产品(或服务)的适用度和预期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结果;产品应用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认知和接受产品(服务)带来的新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感知产品(或服务)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价值,并在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得到适用性培训服务,挖掘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价值。通过回访、动态跟踪调查,不断补充和完善实践效果好的培训,淘汰实践效果差的培训,形成三方联合共建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升级。急需国家政府出台系列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的和可操作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有质量、有效果、标准化的需求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以培训为手段,在中小企业广泛推广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产品(服务),通过租用模式和体验效果评价过程机制,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将传统的产品选型过程转变为真实体验效果评价之后再做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困难、一次性投资的资金压力大和风险高,以及信息化系统运维IT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完全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服务,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7 结 语

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以动态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动力,以优化政策、培训和信息化产品(服务)供给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和透明化的监控系统为手段,基于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三方稳定的三角关系,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服务能力、效率和效益,实现三方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营造信息化产品供需信息畅通、信息化供给产品(服务)丰富、和谐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姜梅.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11(6):67-68.

[4] 郑小军.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老问题与新机遇[J]. 通信世界周刊,

2011(15):17.

[5] 张洪宾.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在京举办[J].中国中小

企业,2013(5):22 .

[6] 郑昕.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J]. 化工管理,2011(5):

13-14.

[7]王维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软件导

刊,2011(3):3-4.

[8]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2(5):6-1.

[9]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

信息化培训启动会[R]. 2013.

[10]何永琴. “套餐+自助”组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09-113.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成熟度 阶段 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03-02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管理技术,企业不仅要在生产运营中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有效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两类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分别进行成熟度阶段性分类模型分析。

1、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

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是对企业信息化程度进行系统、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外提出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这些模型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建设特点而构建,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可以供企业对比其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找出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在发展方向上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指导。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大致分为信息化初始期、信息化普及期、信息化控制期、信息化整合提升期、信息化成熟期五个阶段。

2、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构建原则

(1)目的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明确今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2)可行性: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既要易于采集相关信息,又要便于操作和识别,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的过程;

(3)可比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前提是要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地横向、纵向比较,以使企业有明确的改进方向;

(4)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也应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既要反映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又要灵活调整;

(5)全面性:分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防止片面性。既要考虑企业短期发展和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

2.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类指标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和重视度、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信息安全程度、信息化效益指数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2.2.1 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情况及信息化重视度

信息化战略地位直接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成熟度,企业信息化战略地位评价主要依照有:

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的最高领导者地位。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最高层领导的,得10分;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是企业中高层领导者的,得4—7分;最高领导者是企业中层及以下领导的,得1—3分。

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级别。企业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处于最高层级别的,得10分;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处于中层级别的,得5分;在企业处于中层以下级别的,得2.5分。

2.2.2 企业信息化投入比重

(1)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计算公式如下(总分最高为10分):

(近3年企业信息化平均投入总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100

(2)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小于128K得3分;在128K和512K之间得5分;在512K和2M之间得7分;在2M和10M之间得8分;在10M和100M之间得9分;在100M以上得10分。

通过调制解调器(ISDN)和普通电话上网,带宽在128K以下,即使可以同时开辟多个联接通道,得分依然按3分计。

2.2.3 企业信息化实际应用状况

(1)办公自动化程度。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得0分。

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得5分;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得5分;每实现一个其它功能(见下列举)得1分,总分乘以3.85,满分为10分。

其它功能包括: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签报管理、周报(月报)管理、信息集成、信息、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日程安排、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

(2)网络营销应用率。在线沟通并实现交易或采用在线支付方式均认为是网络营销,指标主要有两个考核方面:

网上销售率=(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总销售额)×100%

网上采购率=(电子商务产生的采购额/总采购额)×100%

网络营销应用率=网上采购率×5+网上销售率×5

2.2.4 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

指标分值=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100

第8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市中小企业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百万中小企业上网计划》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经市中小企业局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企业系统内开展组织企业入网工作。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企业网基本情况

*企业网(中国中小企业网*•*网)于2004年正式开通,经过三年时间运营,已发展成为框架完善、信息丰富、功能强大的商务平台,是我市最大的民营经济网站。它无偿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产品推介等服务,为我市的行业经济活动提供参考。特别是2007年以来,为适应企业跨越发展的要求,市局对它进行了全新改版,网站除原信息栏目外又增设了创业辅导、行业动态、融资担保、信用评价、维权服务、产品展示、发展论坛、信息交流等新的栏目。目前网站设有政务中心、资讯中心、商务中心、创业指导、信用及融资担保服务、展示平台等六大板块,其中:一级栏目23个,二级栏目110个,特色栏目6个,网站的结构、栏目、页面、功能、信息和系统配置更加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已经成为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据统计,网站改版后点击率每月以30%以上幅度递增,至2007年底,累计点击率已突破100万次。

二、利用*企业网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信息化工程将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产业为支撑,形成企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新形势下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有效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成为企业强化人、财、物等现代管理,提高研发、生产、营销等综合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新环境,确保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2007年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把推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重要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有机体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细胞,是国家财税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在繁荣经济、拉动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立市”主体战略实施,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必须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不但应该在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上网工程,而且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工业园区、行业协会都应具有明确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但是实际操作中,家家办网络的做法显然是不经济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网的丰富资源,在全市广大中小企业、重点乡镇、辅导基地、工业园区及企业协会等单位大力实施上网工程,对于提高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各单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任务

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作,组织中小企业入网是中小企业系统的重要职责。为进一步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实现中小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益”方式快速进入信息化建设轨道,有效降低全社会信息化总成本,市局决定,利用三年时间,组织所有条件适合的中小企业入网,一是组织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入网,逐步延伸到全市所有中小企业;二是在企业入网的同时,组织重点乡镇、工业园区、辅导基地、企业协会等单位入网,到2010年底,力争全市入网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2008年是全市组织中小企业入网的重点突破阶段,具体目标是:入网企业达到1600家,其中6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入网。20强乡镇、13个市级工业园区、13个创业辅导基地、50家企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全部入网。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市局成立组织企业入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企业入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局主管副局长担任,相关工作由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对中小企业入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组织协调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门会议,专题听取县市区局组织企业入网进展情况汇报,交流先进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推动组织企业入网工作的顺利实施。

2、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市局根据县域中小企业个数,按照时间进度任务,将组织中小企业入网工作进行分解(见附表),此项工作自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部完成。各县市区局要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企业入网工作顺利进行。

第9篇

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源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电子商务化。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对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示范企业的培育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及任务

(三)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每年培育3-5家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每年扶持2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成效。建成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争取到2005年,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围绕上述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

重点抓好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等主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

积极实施对传统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迅速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改善与之相关的电子认证、金融和税收、物流配送、资金信息库等系统和环境。

三、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措施

(五)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巩固和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新世纪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相应的机构,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嵌入式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引进先进工艺装备、精密加工设备和测试手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继续实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1525”)重大专项。

(七)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市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财政按项目年度实际发生额的12%给予贴息;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按实际发生额的10%给予贴息,所需资金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安排。其中,对县(市)、区所属企业的贴息,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率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八)完善*市企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特色,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实时交流和直接对话,落实普及工业企业上网工作。

(九)积极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组成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咨询专家组,参与制订我市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高级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实施再教育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第10篇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信息化 管理创新模式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的决策要依赖于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房地产业是一个时刻与资金流、物流、人流发生错综复杂关系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信息在企业、行业之间的流通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因此,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面大,实践广泛,从项目立项到物业管理,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收集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2)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营业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房屋产企业经营数据链,不仅使房地产企业各种信息传递更加通畅,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其各种营业成本,从物料调度、仓储管理、房产设计、物业管理,甚至是可视会议、网上交流、电子信息传递等,都能使营业成本获得较大削减。

(3)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科学化。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办公处在手工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手段,提高办公质量,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4)有利于形成新的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摆脱过去那种小范围、服务不到位的缺陷,可以扩大企业的营销范围,提高服力质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品牌,将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5)能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不仅能够使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和运营更加顺畅,而且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迅速反馈和解决客户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改造,其信息化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必需按下列途径来着手:

(1)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按着系统观和过程论的要求,对这些方面按照职能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管理,使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分工互相合作、协调发展,为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进行运作。

(2)面向过程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由于房地产企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的企业,其项目运作过程包括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系统管理、维护与物业管理等,项目的运作过程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因此,要求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计算机硬、软件选型、物理系统的实施、编码、测试、数据准备与录入等要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任务是保证系统安全、正常、可靠地运行,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性能,以充分发挥构建的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协同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联系紧密: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电子商务是由企业信息化孕育产生的,并由此推动着向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对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才更显著。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时代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改进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和传递方式,就需要实施企业商务协同模式,帮助优化和改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流程,提高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4)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在集成管理模式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增加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的比重,通过采用智能化生产制造设备,有效地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使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并且同时在企业经营、决策层面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后,企业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得到很大的改观,以前很多地方出现了数据不一致的地方不再存在。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4 结语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那些中小房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这种状况给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它涉及到房地产企业运 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只有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全面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赵峰.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测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 67-69.

[2]赵峰,张娅萍. 企业人力资源长效培训研究[J].知识经济.2013,(6):17.

[3]张杰,孙曰瑶.基于AdaBoost组合算法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 7(7):41-44.

[4]赵峰,张娅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7):13-14.

[5]张杰,赵峰.流数据概念漂移的检测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3,28(1):30-35.

[6]张杰,孙曰瑶.数据流分类中的概念漂移转移估计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2):19-25.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A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本文认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构和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进而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组织结构的重新搭建,使原有普遍应用的塔形结构改进为扁平化、动态化、信息化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计算机系统将能够完成大量中层监督和控制下属部门的职能,通畅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了组织的管理层次,实现了组织瘦身。同时,能够极大地调动组织执行层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各层次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二)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的应用,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信息、决策、行为二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

(三)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渗透,将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条的全程影响。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价值链条上的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卓有成效的改善企业成本结构。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既能帮助企业准确、迅速捕获市场信息,准确产品定位,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其次,煤炭企业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自动化生产系统,实现了矿井设计的快捷和生产的高效化,提高了企业市场反映能力,更能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三,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形成柔性制造系统。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则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物资管理科学化并降低了煤矿生产所需物资库存量,必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三、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二大系统

(一)安全信息化系统。

完善煤炭生产安全检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电视等电子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煤矿企业指挥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系统。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保持高效益的根本保证。由于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大部分煤矿信息技术应用十分落后,煤矿长期粗放经营,外加煤炭行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冲击,加之煤炭生产加工过程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煤炭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二)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行业信息体系,一方面要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信息体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系统既要及时提供准确的行业基础信息和各类市场信息,做好信息源的系统建设,又要通过对信息归类加工、分析,提供对企业有指导意义的增值信息服务。四、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工作流程不规范。

企业的工作流程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本身没有考虑到计算机和数字化的需要,存在许多不适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地方,给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造成了困难;另一方而,同类企业之间的工作流程不一致,开发的系统难以推广,因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开发。

(二)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煤炭企业正在奋起直追,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煤炭基本建设速度减缓,煤炭企业任务量正在由巅峰转向下滑。竞争更趋于激烈化。所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了煤炭企业的共识。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