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找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找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1.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鉴于目前多数地区生物学科中考分值低甚至不参加中考的现状,生物作业应力求在课堂上完成,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难题师生共同完成,容易的留给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减少作业畏惧感,提高作业兴趣,养成按时作业的习惯。
1. 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要被研读
不单单是初中生物教师、生物教研员、生物教学研究学者及相关主管领导要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而且更需要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参与研读。为什么笔者提倡家长和学生一起来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呢?首先,学生研读过生物课程标准,有利于知道学什么、发展什么,从而促进“我要学”心理需求的形成。学生研读实验教材有利于对实验教材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与“教”的互动。其次,家长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育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此外,有些学校还可以利用家长学校进行集中学习和交流。然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动教师、家长、学生为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完善而出谋献策。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需更新
作为全国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唯一指南的《标准》,从颁布至今差不多有10年时间,时代的发展,应赋予它新的内涵。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了生物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教育和评价建议,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要求。《标准》指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国家统一规定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对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没有进行界定和细化,导致很难进行有效测量和评估。同时,《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物的三大课程理念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的课程理念放到其它学科照样适合,所以没有突出生物课程本身的特色,从而没有全面诠释初中生物课程的教育本质与功能。面向全体学生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都应肩负的义务功能,而且其他学科也提倡提高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有的课程还倡导自主和合作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和探究”构成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因此,生物课程标准的定位就应该要科学和体现生物课程的特色。
3. 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应修整
在“一标多本”的教材选用机制下,“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学”的观念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在全国新课程实验区及非实验区的实践过程中,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就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来说,第6页图名“珊瑚”应改为“珊瑚虫”,因为图片是珊瑚虫而非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外壳,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是没有生命的,而珊瑚虫是有生命的;第17页 倒数第3行“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表达欠佳,生物因素不仅有种内关系,而且也有种间关系;第24页倒数第1-2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food chain)” 阐述不够全面,食物链不仅仅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而且也反映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第53页倒数第1-2行“线粒体则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不够合理,综观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与氧气结合的是[H],而不是反应底物的有机物……虽然如此,但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至2010年6月已经是第26次印刷,而没有再版。本着为教师、为学生、为课程服务的思想,同时为教材的再版提供参考,笔者提三点建议:一是要把现行的七、八年级的生物学教材改为七、八、九年级三年来学习,适当增加疾病预防、生命与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二是再版或修正教材时,图文的编排应体现“节约”思想。三是应推行义务教育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一、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丰富生物课堂的人文内容
人文素养在中学各门功课中都有一定内容的涉及,我们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生物知识,应该在有利于生物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优化人文教育和渗透的手段.将学生在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学习中获得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直接迁移到初中生物知识学习中来,即将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的习得的人文内容与初中生物课学习有机地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带动初中各门学科间的整体学习,学生会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元认知的发展,同时这一做法也带动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因为各学科间跨度较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严谨地分析才能察觉到各科人文内容间的关联性,借此实现教学相长.
二、渗透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比于枯燥的知识文本,生物科学史具有有趣性,更能调节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聚集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太重,很多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舍得在该环节花时间,实践经验表明,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展示生物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而且是一种兴趣的激发和意志的渗透,学生能够从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研究过程中感受到不畏艰难、坚持真理的意志,并受其影响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冲突和头脑风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并科学地、严谨地求证,正确的、可持续的学习观继而形成.
三、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一切生物存活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生命价值观则反映了一个人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环顾当前的社会现实,有一部分年轻人消极生存,甚至做出危害社会其他生命的事情,究其原因是错误的生命价值观导致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其珍惜自己的生命,还会珍惜他人和一切生物的生命.其实纵观当前的生物教材,教材中就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不仅在于珍惜生命本身,还尊重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权利及尊严,保证生命期内的生命活动更充实,更有意义.
例如,和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感悟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再到果实、产生种子再循环,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播,还要和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艰难,从植物向外联想发散,反观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幸运,由内心出发生成“珍惜”的心理感受.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国家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正影响着生物的生命和生存质量,继而在生物课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渗透.
四、借助于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不过我们有很多教师很少和学生做实验,初中生物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纯粹理性认识的静态化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没有从初中生的特点和初中学段对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出发,是低效的.笔者认为初中生物应重在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应该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心身边的生物、生命现象、生命活动.
虽然初中生物教材中给学生提供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不过就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去观察、去亲身体验,实现对生物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是动态的、实时的,而非流于课本插图.实践经验表明,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进行组织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先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着进行实验,当然这一过程并非机械化地简单重复,应当要求学生们从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总结出方法,并由此出发自己建立实验的操作步骤,最后独立完成.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对于学生的疑惑应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完成实验后各个实验小组在进行实验结果的互换,分享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有些实验现象在课堂上无法观察到,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在家里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不容易,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科学品质,同时更加珍惜科学探究成果,对知识的记忆更牢固.
五、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渠道是多元化的,应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习题教学中,通过习题的编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给学生创设例题、习题或作业的情境时,可以刻意地安排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习题,透过这一窗口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然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价值,由内心生成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愿意,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赤潮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链的中断对链上的各生物的影响、森林的过度砍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等可以设置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习题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科学设置题型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对于稍微复杂又属于知会层面的生物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给学生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容易理解且具有价值的核心知识、概念,我们应该设计为简答和论述题的形式.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托物言志润情感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doi:i0.16083/ki.1671-1580.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6-03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之外,以生物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导或学生自主进行的与生物有关的探究、调查、种植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非常重视将科学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每年都开展地理、美术和生物教学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本研究采取了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在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初一四个平行班学生分别进行“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生物课外活动实践为期一学年,包括野外采集、制作标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调查类课题的研究、参观、生物摄影、举办展览和生物科技夏令营以及有关生物的讲座和报告。比较分析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引起初中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采用课堂发放、课堂收回的形式发放编制的“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31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调查共有4个判断题:1.吃过多的盐会得高血压。2.光速比声速快。3.吸烟会导致肺癌。4.地球围绕太阳驶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前3题说法正确,第4题说法错误。
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第1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由前测的56%提高到78%;第2题答题正确率由72%提高到82%;第3题答题正确率由61%提高到89%;第4题正确率由52%提高到76%。可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生物学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其他学科、生活中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探究不是“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第5题选择“动手实验”;第6题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观察结果”的人数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1%和13%。生物课外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外,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第7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道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同学赞同“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的结论,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2%,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学生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有49%的同学愿意反复尝试直至证实,人数比原来上升了28%。
(三)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通过分析第9题和第10题前测和后测的统计数据,即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百分比的变化,可见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后明显表现出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对生物课外活动的热情度增高。第11题“家里养的金鱼死了几条,你会:”选择“A.查相关资料,找原因”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2%,选择“C.不管它”的学生下降了18%,这表明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第12题“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否能引起你的兴趣,并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如:晴空为何是蓝色、鱼儿在水中为何淹不死?”选择“常常”的学生人数比原来上升了18%,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学生的科学探索态度,如探索的毅力、好奇心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13-16题是调查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已有的意识和责任感状况,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质疑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合作精神。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4-02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前沿学科,生物技术对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力的援助,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做好生物学科的教学,提高新时代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一、当前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
通过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学在人类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简言之就是知其然;而高中生物学教学则要求将生物学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能有所创新。但是实际情况是,升至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都习惯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不仅在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初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断层也让学生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初中生物课程开设时间虽然较长,但是各地初中的师资水平不一,实验教学器材差距也较大,在中考中生物学科跟历史、政治学科合成综合科目,分值比例也不高,这就导致了有些初中为了升学率而不够重视生物学教学,而高中的生物教学从文理分科之后才恢复进行,间断的学习过程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初中的生物学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很多时候高中生物教学只能从重复初中生物,从头开始。而高中生物对逻辑性和抽象性知识的学习也对学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初中的生物学知识是无法正常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而原有的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心理和方法都不再适用于高中,这就普遍导致了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脱节。
二、强化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对策与思考
1.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基础知识就如同树木之根基,河流之源头,学生如果没有完备的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保障,就容易失去提高和发展的源泉。高中学生经过一年综合学科的学习之后,对初中生物知识近乎遗忘殆尽,等到文理分科之后对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知识容易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受。针对这种现象,首先高中生物老师应该通读初高中的生物课本,全面把握其知识要点和知识体系之后对其做一个全局分析,全盘梳理初高中的知识点,并对其中存在的间断进行补充。在教学之前可以印发一些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前复习,让学生有个记忆恢复的过程。其次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适当的阅读,以填补对初中生物知识的遗忘和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空白。同样,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利用一些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同学们有个竞争的平台,从而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回顾与探索,这往往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效果。
2.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生物被升学的分数压力压在了一个“副课”的地位上,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初中生物老师大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便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之后,学生必须向探索式理解型的主动学习方法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能力。高中的生物教学的重点必须从注重教师教授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并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以及通过质疑、调查、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学生设置更多的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情境来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生物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3.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如上文所说,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受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被动地接受和汲取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培养起善于思考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断层现象的根本动力。初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都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找出众多知识点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完知识要点之后建构一个知识框架。其次,要“授之以渔”,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当地的生活环境,通过图表、实验和教学模型让学生知道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时刻关注生物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未知的习惯,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4.注重实验教学的衔接。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是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而学生学习生物学和做生物实验的兴趣也是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开始的,所以做好实验教学,对学生把握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与研究方法是大有裨益的。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大多是跟着老师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按部就班,并不能养成一个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而到了高中,在生物教学方面就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在实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应该在把握好实验进度和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多一点儿鼓励,少一点人限制,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从实验设计、实验实践到实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好知识点,开拓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万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J].硅谷,2010,(5).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提高兴趣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
二、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教学实践
例一: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首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叶是绿色植物营养的加工厂,它帮助制造有机物和蒸腾水分,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那么叶就是主要供货商。叶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能呢?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其次再提出叶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叶切片的结构,在学生已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叶片的挂图、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叶的三部分结构,接着提出叶片的结构,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最后归纳得出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是有利于透光,表皮细胞里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是有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蒸发水分。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利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这样安排叶的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二: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
首先让学生观察人类进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何会进化,讨论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外貌等方面经历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各种回答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答案。
三、注重实验激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生命现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好动手、爱问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和精心安排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笔者的做法是从第一节课开始,除了认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外,同时还精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如“萝卜块中的水升高了”“番薯变色”等。通过演示,学生第一次目睹了这些“魔术”,好奇心促使学生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往番薯的切口内滴黄色的碘液,番薯会变蓝色呢?等等。此时,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大家都觉得上生物课很好“玩”,纷纷问老师下节课是否有“魔术”,期盼着下节生物课的到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标准 概念教学 观察 调查 实验 探究 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教学之本,要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的基础上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悉心的指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逐渐达成,是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时学生所学得的、能力提高的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学生内心的感受,它是学生通过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在全县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调研中了解的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记忆,从而达成知识目标
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多,知识含盖面广。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义务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分成了10个一级主题,归纳了50个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就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来组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这些重要概念,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外形上有所不同,再纵切开后做进一步比较,他们就会发现这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上还有较大区别,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逐一比较,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不同,加强了对两种类型种子结构的记忆,同时老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区别点:单子叶植物种子是一片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是两片子叶,无胚乳。这样就使学生对“种子植物”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调查、探究”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达成能力目标
(一)提供实材,引导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生物学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训练观察的方法,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具有优越的条件,可以让学生亲临自然,接触生物。比如在教学“水中生活的动物”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察鲫鱼,让他们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运动特点以及在运动中胸鳍、腹鳍和尾鳍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归纳出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并概括鱼类的主要特征。这样经过仔细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是生物教学中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生产和生活的课程资源,认真做好调查,例如,在组织学生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时,我们有些农村学校,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制订调查计划,然后把教学班分成小组分别到当地养猪场、养鸡场等去参观,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实践,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人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因地制宜选择材料,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十个主题之一,我们要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参与和体验科学,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符合探究原则,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探究材料和制定探究方案。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鼠妇不容易抓,我们可以改用蚯蚓(因为蚯蚓的生活环境也是阴暗潮湿的地方)。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时,要设计将鼠妇(或蚯蚓)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另一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放在明亮的环境中(对照实验必须控制唯一变量)。我们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设计是否符合探究要求,要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教学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三维目标所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基础知识与情感目标的要求,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科学素养为目的,将完成情感目标和基础知识目标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和生物圈》的教学中,首先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开始,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提出的问题,再利用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了解了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认识到爱护生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生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068-0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运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下的一个新概念,它包括录音机、投影仪、多功能交互媒体计算机等。这些多媒体工具在生物课堂上的运用,不仅响应了新课改的呼吁,同时可以弥补情景课堂教学的条件局限,更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对初中生物教学以及整个中学教育大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 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的积极作用
1.1 使生物教材“形象化”,丰富课堂形式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一般是只运用教材或者结合一些简单的教具,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生物的知识,但大多都是抽象的概念,很难以具体的形式让学生铭记。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文字教材,更有图片、音频、视频一系列图文结合的“形象化”教材,这样对于一些需要细致观察的课程尤其重要。
譬如,细胞的生活一节,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细致了解到细胞的形态以及分裂的过程。但是,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制作,让学生可以形象地看到细胞的具体形态,那么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细胞存在的形态以及生长的方式。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
1.2 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生物教学,教师往往会根据有限的教材内容,准备一些补充内容,但是由于板书问题或者是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比较慢的问题,往往45分钟的时间讲不了很多内容,学生也会觉得一个学期的生物课几乎没学什么东西,大多都是了解一点点皮毛。但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省去板书环节,因为可以在课前做PPT时把所需要板书的内容都做到课件上,这样在课堂上既节省了时间,学生还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少走了很多思想弯路,可以更容易地接受深入的问题,不自觉的,学生的思路就被拓宽了。并且,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以及其趣味性都会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能力。由此,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并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开始提倡教学中要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即教学过程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传统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对于不能理解的概念,教师加以讲解,最后学生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讨论,并自己得出结论,整个课堂就是学生占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师只需正确引导,最后做出总结。
譬如讲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一节时,可以给学生演示细菌和真菌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状态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真菌和细菌的异同点。这样的课堂,完全是一个轻松自由的学生自学的课堂。如此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1.4 引导学生浏览生物知识,丰富课外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标理念比较重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一般每周两三个课时而已,想要在短短的几节课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堂教学里插入有趣的视频或者有意义的文字故事,并给学生介绍一些有价值的书籍或网站,并特意给学生留置一点点悬念,激发学生自主了解的兴趣,潜意识里去引导学生在课下多多浏览生物科学典籍。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 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2.1 多媒体课件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优势和亮点,但是仍要注意一点:多媒体教学所运用的课件一定要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所包含的内容必须要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坚决避免有些教师一时偷懒,拿到别人的课件,或者直接原封不动地从网上下载课件在课堂上用,这样不仅破坏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因为课堂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知识运用情况,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一定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精心挑选与学生情况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并结合自身独具匠心的创作,实实在在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各种优势,让初中学生可以在生物学习的基础阶段打好坚实的地基。
2.2 忌滥用网络资源
恰当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精彩。但是教师如果奉行“拿来主义”,对网络上的信息不加筛选,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娱乐教学”,就是不可取的。初中生物教学还是基础的生物教学,对学生以后进行生物科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的多媒体教学必须还要结合课程标准,最基础知识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在此基础上,再丰富教学内容。否则,多媒体教学就只能是个“美丽的花瓶”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谨慎地利用网络资源,而不能拿一堆网络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堆砌,让学生一点点去啃,不仅会让学生对生物科学有混乱的概念,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更会把多媒体教学推到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3 生物多媒体教学与素质教育
3.1 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教学,由于使用材,教师如果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因材施教,付出的精力与成本相应比较大。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劣势,运用网络知识,把课堂内容分成不同层次,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觉得能有收获,又不会太吃力。而对于学生的这一差异,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大家都能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感到快乐,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激发创新的基础。而每个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步伐与意愿去进步,这本身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必定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2 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山东省的生物新课标教学已经实施了7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时初、高中知识却很难顺利衔接。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巩固的问题,还是思维意识和方式方法的转变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目前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初三年级不开设生物课,初二年级结束时进行初中生物的学业水平考试,既作为初中学生合格毕业依据,又是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高中阶段高一、高二、高三都开设生物课。各种客观原因使中学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断一年,且初、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造成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脱节现象,学生适应高中课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否顺利实施,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在实施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主要从初、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阐述。
一、知识体系方面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高中课程和初中的课程标准是衔接的。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都是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从课程设计来看,初中课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十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高中生物课程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则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3个模块。
从课程内容来看,初中生物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生物课程多着眼于浅显的生命现象的描述和学习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其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指导。高中生物课程则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初中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为: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③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高中生物课程的具体标准是:①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②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③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④概述DNA分子的复制。⑤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能力要求层次都为Ⅱ。可见,初中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而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是将初中知识进一步综合、概括和提高。
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在主要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主,没有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和脱节。
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从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进行分析,高中生物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较初中深奥许多,而且对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也有较大差异。初中生物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所学的是生物学宏观方面的知识和比较直观的现象,形象思维居多。如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初中要求①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②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③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④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比较直观、形象、具体。高中生物所学的内容则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纵深方向发展,所学的生物现象较复杂、抽象,知识密度加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也大为增加。同样的生命活动调节,高中则注重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的①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③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想象、概括、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比初中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转贴于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不能尽快适应两种学习要求的差异,导致在初中时生物学习优良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吃力甚至“落伍”。还有些学生凭借初中的学习经验,搞临时突击,对平时的学习不重视,过分自信,导致学习不扎实。
教师方面,高中教师往往很少主动地去钻研初中教材,对初中生物学知识了解掌握的不够具体、全面,仅依照高中教材内容及要求来实施生物教学,加之学生又有一年的生物学习空挡,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渡”不自然。
三、评价标准方面
初中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往往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凭借,立足点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初中要求的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评价在升学中发挥的作用,而很少顾及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铺垫和信心。高中生物教学则不仅要面临高中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更注重的是应对高考。高考是一种以基础知识考查加以难度和区分度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选择。带有初中升高中考试性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的过关达标性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在考试性质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差异。
四、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途径
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高中生物有所帮助。
在知识体系方面,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高中教师应适当把握较为全面的初中课程的基本内容,合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生物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初、高中教材对知识点以及要求的差异,对初中知识点中与高中基础知识点有衔接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甚至从头来过,为学生能够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回顾,初中主要是“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高中阶段则是“在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基础上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既是基本内容的再现巩固,又是利用原有知识进行的拓展延伸。再如在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