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用的审计方法

常用的审计方法

时间:2023-08-17 18:0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用的审计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用的审计方法

第1篇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标准

根据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其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多种多样,包括行政措施、条例、管理办法、命令、决定等等。同时,也包括由各省市人大制定的地方环境法规及由各个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环保规章。

二是专业技术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与传统审计工作是不同的,不使用计算、盘点等方法,而是需要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审核。其绩效审计依据多是预测性的数据,是一种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够得出的数据。

三是计划与行业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对比审计对象与行业标准,并以此来判断绩效情况,这样就能够帮助上级部门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其中,很多项目的评价需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是部门预算与计划。审计人员在评价政府环境绩效时,需要将部门制定的定额、预算、经营目标、合同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当然,这些预算与计划并非强制性的,而是部门努力的目标。此外,还要参考合同。用合同标准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二、不断改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急剧恶化,多个省市出现的严重雾霾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加强环保工作刻不容缓。政府在环保工作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因此,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也是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而审计方法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审计的成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对政府环境绩效审核作用的正常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成效,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也属于绩效考核工作的范畴,因此,也能够适当借鉴常规的审计方法。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需要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与信息进行核算。这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审计目标将其分为控制组与试验组两组,对试验组采取相应的干扰方式,再对两组的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审计结果。

2.面谈法。面谈法就是通过面谈的方式获取到数据与信息的一种方法。面谈法的形式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过程中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宜的方法。

3.抽样调查与案例分析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包含着很多数据与信息,因此,必须要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审计人员需要将抽样数据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4.文件检查法。文件检查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这些文件包括执行人记录、受益人记录与决策文件等。

5.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从系统中收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式,常用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与面谈法两种。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互联网、邮件、电话等。

(二)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又有一些特殊性。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与审计工作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分析法。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目标导向法。目标导向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即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多层、多个目标,再根据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提出建议的一种审计模式。采取目标导向法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计划性与实践性,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用该种方法能够通过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实践审计与理论审计有机结合。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审计人员的欢迎。目标导向法的实施需要遵循几个步骤:第一,明确审计目标,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在分解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其次,在分解完成之后,确定审计方法,看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第三,开展目标检查,即遵照相关的规定对分解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其中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

2.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即分析性程度,是获取审计依据的一种常用审计方式,需要对不同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将分析性复核法应用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能够获取准确的证据支持,但是该种证据多为间接证据,在应用时需要与审计阶段的变化情况有机结合。具体应用方式如下: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分析性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再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印证,确定好被审计范围的结构情况,划定重点区域,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降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照审计工作的要求收集相关的证据,做好调查与测试工作,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完善审计方案;在审计方案确定之后,扩大测试,根据审计证据的风险程度以及质量水平实施测试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与真实性进行合理评估。在以上程序完成之后,需要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分析,若发现报表存在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就要及时反映,并适当扩大取证范围,获取更加科学的证据支持。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财务报告以及工作底稿的情况,对审计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实施阶段的证据是否正确无误,分析工作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其他的异常情况。

第2篇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辅助审计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083-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职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审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持续性和实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持续审计的发展。

1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中,按照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中获取相关的电子数据已达到完成审计任务的过程。目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CL、IDEA等这些常见的审计软件都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另外,一些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数据采集方式在目前也被广泛使用。第一,通过备份/恢复功能来实现审计数据采集。如果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完全一样,那么审计人员就可以通过备份/恢复功能来采集审计数据。第二,利用数据库工具来采集审计数据。数据库工具的作用为导入、导出和转换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这些软件来采集数据。第三,通过ODBC接口来完成审计数据采集。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通过ODBC接口来访问被审计人员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格式的转换。总之,数据采集实际上就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迁移,将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到另一个数据库中。

2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预处理是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被审计单位数据的来源种类非常的多,这导致了数据的质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分析。同时,这些质量问题对于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已达到数据分析的需求。另外,如果将采集到的数据表和字段改成直观的名称,这样就能够使数据分析更加的方便。同理,其他的数据预处理也能够使数据分析更加的简便。目前一些审计软件就具有审计数据预处理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分析也是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审计数据分析能够完全检测出审计数据中具有可疑性的数据。最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法主要包含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审计人员最常用的分析法为数据查询法。数据查询是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在通用软件上按照审计分析模型和SQL命令来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也有一些审计人员使用审计软件来通过一些不同的查询命令和格式来进行采集数据的检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审计的结果更加的正确和准确,还能够应用计算机来代替工作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目前,虽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软件在审计数据过程中使用一些分析方法,但是审计软件的灵活性较低,这使得大多数的审计人员仍然是通过使用数据库产品来分析审计数据。

数值分析是只审计人员通过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等来找出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实现对于数据微观方面的分析,通过审计判断来从数据中找到审计线索。对于其他分析方法而言,数值分析法容易发现审计数据中较为隐蔽的信息。常用的方法主要包含了重号分析和断号分析。重号分析是记录字段中相同数值重复的次数。而断号分析是分析在数据记录中,字段值的连续性。这两种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各种审计软件中。

4 数据库技术在持续审计中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持续审计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具有着重要的发展。目前,我国以及国外都出现了大量的持续审计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持续审计的实现方法包含了子系统和单机系统模式两类。其中,子系统必须嵌入到被审计系统当中,而单机系统必须持续监视被审计系统并能够将抽取到的数据和标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异常。单机系统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审计软件、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能够实现与审计系统之间的连接。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所开展的联网审计也是持续审计的一种,利用单机系统模式来进行被审计单位系统数据的采集。

目前,虽然国内外有着许多的持续审计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具有着大量的缺点。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关系数据库触发器也能够进行持续审计。同时,在关系数据系统上,大量的被审计系统被建立。这更有利于关系数据库触发器的应用。因此,笔者分析并总结出了一种应用数据库触发器的持续审计方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其中审计抽样就是应用聚类算法来实现审计数据的聚类并在这些审计数据中进行抽样。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数据的风险。同时,关联规则分析法能够通过发现被审计数据中具有一定联系的数据来获得一些审计线索。这些方法都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涵.浅谈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市场论坛,2016(06).

[2]秦宁.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及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01).

[3]刘红明.探讨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4]刘崇明,杜乾.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5]翁红霞.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1).

第3篇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第一,资料查阅法。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资料查阅法。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资料文件,获得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工作业绩等第一手资料。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资料,不但可以对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向事业单位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现场观察法。所谓现场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实地进驻事业单位内部,在进驻这段时间内对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人员组织、财务支出等进行实地观察,从而搜集更多、更真实的资料。

第三,经济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的方法。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并不仅仅包括绩效审计一种,仅对于事业单位的审计就包括绩效审计、财务支出审计以及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采用经济审计与财政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可以实现两种方法之间的互补,从而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与可靠性。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目标,这样才能抓住审计工作重点,确保评价体系的完善科学。通常情况下,不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文章根据事业单位接收政府拨款的情况,对其绩效审计目标进行了分析。总之,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单位资金或者资源的利用效率,监督考核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益。

三、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的要求有:首先,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指标都能够具有可量化性以及可获得性,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审计工作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指标体系需要具有系统性,体系中需要体现出各个因素对单位绩效的影响;最后,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全面性,整个体系能够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的实际绩效成绩,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建议。下面两个表格是文章对事业单位经济效益评价应该采取的具体指标的分析。

四、结语

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绩效审计体系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文章在分析绩效审计以及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常用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从而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樊军生 苏仕林 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第4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 工程造价 审计

一、常用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取得审计证据,据以证实被审计事实的性质,作出审计评价而采取的各种专门技术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与整个审计工作进程和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工作实际巧妙地运用审计方法。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有很多,如全面审计法、重点审计法、对比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等。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有四种方法。

1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图纸的要求,结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现行定额、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现场签证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双方的认可度也很高,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2市场调查询价法

市场调查询价法是指审计人员到市场进行调查,以核准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装饰装修和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和安装工程由于其材料品种类型、规格型号繁多,在价格的认定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难点,而通过经常性的市场调查询价,掌握拟审计材料不同供应商的价格信息,经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并将其作为审核标准,便于审计工作的快速有效实施。

3分析比较核对法

分析比较核对法是指将有关工程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互相对照,以核实是否相符和正确的一种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将建设和监理单位提供的记录或资料同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记录相比较来分析工程量、造价是否真实、合理。

4现场观察测量法

现场观察测量法是指审计人员到工程项目现场,对照图纸实地查看和测量工程量,特别是对于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并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留影像资料。这种方法对于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单价合同的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背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签订合同

在招投标中,有的招标文件明文规定变更费用要按合同价与标底价同比例下浮,但在签订合同条款时却不再下浮;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关于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约定不一致。这些都可能扰乱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工程造价剧增,工程质量下降,甚至滋生出一些腐败问题。

2现场签证不合理与不规范

在项目施工中存在现场签证的有关工作内容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现场签证不是多方签字盖章,对工程内容的确认和工程量的计量缺少有效监督;签证内容不全,只对工程量进行签证,而未对价格进行确认,即有量无价;签证不及时,没有现场签证,而是事后补签等现象。这些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极大,特别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后,其造价的增减变化,完全取决于工程现场签证的情况。但按现在的情况分析,现场签证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从而使其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薄弱环节。

3工程造价高估冒算

部分施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抱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故意抬高工程造价,存有“审漏就赚”、“审出就减”的想法,从而使工程造价不切实际。高估冒算主要表现在工程量重复计算、变更调减部分不扣除、高套定额或建设单位高价签证等方面。

4混淆施工图与竣工图

施工图是工程项目招标的依据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竣工图是能够反映工程最终状况,并加盖竣工图章,签字手续完善的图纸。同时,竣工图有其严格的规定:即对于变更少的可在施工原图上作出更改标识,而对于变更大的则应重新按实际建造绘图。现在大部分工程项目多少都有变更,但送审的竣工图多是没有按规定作出变更标识或重新出图,这就给实际工程量的审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保证工程造价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成效的工作重点

1工程定额套价的审核

(1)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核实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工作内容是否与设计图纸说明一致,如构件名称、截面形式与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标号等;其次检查工程项目有否重复套用,如块料面层下找平层,预制管桩的接桩等,其费用已在定额子目中考虑,不得另行计算。

(2)对换算定额单价的审核,除完成直接套用的审查工作外,还要审查换算的内容是否为定额允许,换算方法是否正确以及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等,尽量做到切合实际。

(3)对补充定额单价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

2工程材料价格的审核

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在60%以上,并且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材料价格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波动频繁,因此对于材料价格的审核,特别是主材价格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在审核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审核材料的品种、规格、产地和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其次结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清单计价规范有关规定,可参照当地造价管理站的《工程造价信息》价格,无参照的则通过市场询价来核对该工程的材料价格,以保证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3工程取费及其他费用的审核

工程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招投标书、施工合同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重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取费基础与费率计算是否正确;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要注重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同时,还应注重审查各项独立费的计取是否正确。在某项工程的审计中,我们曾发现有独立费重复计算的现象,导致增加工程造价达300多万元。

4工程造价送审资料的审核

为保证送审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对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竣工)图纸、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书、现场签证等与工程造价有关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应对其进行具体研究分析,相互对照核实,检查是否有弄虚作假、前后矛盾的情况,对有异议的工程资料应及时要求被审方作出解释与确认。

5工程量的审核

第5篇

一、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传统审计方法

一般将传统审计方法归纳为七大类: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得到使用,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方法进行了新的归纳,列举了类方法: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较之以前的方法内涵更加丰富,描述更加准确。其中几类审计方法对资源审计来说仍是必须和有效的。

检查记录和文件。这是最传统的审计方法,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流向审计,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性审计,还是有关资源环境开发、保护的决策情况审计,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对有关账册、法规、文件、纪录进行查阅。

检查有形资产。它与原来的“监盘”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不仅要检查实物资产的数量,更要检查其存在状态。资源环境审计中,检查有形资产主要是检查用于开发、保护资源环境的各种设施、设备数量上是否满足要求、运转是否良好。

观察。就是现场观察资源环境状况是否良好,采取的有关措施、手段是否产生了效果,以及被审计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人员的业务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询问。资源环境审计中应特别重视这一方法,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座谈询问的方式。比如对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向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的有关人员进行问卷或座谈了解,结果可能更真实、真切。

重新执行。资源环境审计中,这一方法有重要作用,就是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由审计人员(专业人员)再执行,对结果进行再检验。比如在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审计中,不能只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应由审计人员现场取样后,在第三方重新执行检测程序,以查证水体质量。

分析程序。信息技术已在资源环境领域普遍使用,有关部门的业务数据库都能提供资金结算、能源消费、环保统计、在线监测等数据,审计人员可以研究各种数据之间,特别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对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情况作出评价。这一方法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二)新的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分析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必须探索一些新的审计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应推广以下方法:

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当于对多种互斥的方案的选择,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选择一种形式就要放弃其他形式,放弃方案中的最大经济效益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资产价值法。环境条件的差别可以通过地价或宅价反映,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常用回归分析法计算、测定环境条件对地价的贡献度,该贡献度可视为环境资源价值。该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

人力资本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等间接经济损失。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

恢复费用法。环境资源被破坏,改善的效益较难评价。可以估计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最低费用。就是恢复费用法。适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

防护费用法。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适用于出现了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

调查评价法。咨询专家或环境利用者,当环境物品的供给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时。人们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按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可运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决策和风险分析法。一般来说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的措施或方案是多选择性的。并且部分资源环境项目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如何正确评价、预测项目的成本和效果是个难题。使用决策和风险分析法可以较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新晨

在线监测法。资源环境领域的监测网络目前正在完善之中,如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排污监测系统、GJS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环境审计应大胆利用这些在线监测设备和系统,审计期间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监测。目前在部分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已使用这一方法,如耕地保护情况、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尝试利用GPS系统进行了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资源环境审计的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任何学科的技术方法都有可能使用。以上只是探讨了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只有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使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趋于完善。

第6篇

一、电子数据审计的内涵

电子数据审计一般可以理解为“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采集、预处理以及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的过程”。在具体进行审计工作时,一般会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和审计数据分析处理。

二、电子数据审计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在审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审计流程的核心内容。审计数据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账表分析

账表分析是指通过审计软件把采集来的财务备份数据还原成电子账表,然后直观地审查被审计单位的总账、明细账、凭证、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数据,从而达到审计分析的目的。目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Office,AO)审计软件中就采用了这种审计数据处理方法。

(二)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是目前计算机审计中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查询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按照一定的审计分析模型,在通用软件中采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命令来分析采集来的电子数据,或采用一些审计软件通过运行各种各样的查询命令以某些预定义的格式来检测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优点是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并且使得审计人员告别了手工翻账的作业模式。

(三)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目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2.0、IDEA等都开发了审计抽样模块。

(四)统计分析

在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中,统计分析的目的是探索被审计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发现异常现象,快速寻找审计突破口。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一般统计、分层分析和分类分析。很多审计软件都具有这一功能,如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2.0、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Office,AO)、IDEA等审计软件。统计分析一般和其它审计数据处理方法配合使用。

(五)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是根据字段具体的数据值的分布情况、出现频率等对字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先不考虑具体的业务,对分析出的可疑数据结合具体的业务进行审计,易于发现被审计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包括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和Benford定律的审计应用。对于重号分析和断号分析,目前已被应用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CL以及IDEA等审计软件中,而Benford定律已被应用于IDEA审计软件中。

三、电子数据审计的现状

审计数据和审计软件等都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国内外都在不断加深对电子数据的重视,加强电子数据对公众的开放程度,研究与开发电子数据审计软件,为审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作保障。

(一)电子数据的开放共享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数据资料的容量不断扩大,数据存储的介质发生了巨大改变,电子化的数据信息越来越普遍,通过加强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普通大众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并对电子数据进行监督。政府公开的数据如交通状况、天气和各地传染病资料等。这些数据只要经过分析,将会对社会、甚至人类都有好处。例如天气与传染病或人口流动是否有关?犯罪率是否与地理环境有关?通过收集分析这些数据,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对未来进行预测。

我国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数据信息化的重要性,一些政府门户网站开始将数据等资源信息对社会进行开放。比如: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率先实行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涵盖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会发展、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卫生健康、民生服务、机构团体和城市建设等11大领域,推动了电子数据的透明化,建立生态化、移动化、平台化的电子数据管理模式。

国外许多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数据对外开放。美国联邦政府认为“数据是一项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应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其禁锢在政府体制内。”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Data.gov是美国最重要的数据开放平台,Data.gov主要包含农业、商业、气候、消费、生态系统、教育、电能、金融、健康、地方政府、制造业、海洋、公共安全和科学与研究等13个可供浏览的版块,公众可以在此网站上找到数据、工具和各种资源,从而实现数据使用的移动化,方便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二)电子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渗入到各个单位和部门。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都在积极兴建电子数据审计软件,加强对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的审计。如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审计信息的交互共享,强化了审计项目的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平台可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实行现场审计。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建立了审计系统软件,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审计,从而更好地管理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数据。但是对于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的方法、广度和深度等,目前的审计软件还没有充分挖掘,仅局限于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没有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对新兴审计技术的认识,充分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如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海量数据分析的问题。

相比之下,国外对电子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利用都较为成熟。如审计软件IDEA,这是由加拿大的CaseWare公司(快思维国际有限公司)开发并推出的数据审计软件产品。IDEA的意思是交互式数据抽取与分析。无论是审计人员,会计人员或金融人员,数据分析是一个巨大挑战。根据大量的数据和广泛的数据格式编译信息是耗时的,并增加了错误被引入的风险。而IDEA作为全面、强大并易于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快速并100%的分析你的数据,与此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快速、有效的审核。另外,由加拿大ACL公司开发的审计软件ACL,该软件面向大中型企业,特别适合金融、电信、保险等行业海量数据的分析。同样是加拿大,Paisley公司开发的AutoAudit,侧重于查明潜在的欺诈、浪费和滥用。注重于模糊匹配、复杂数据分析、实体解析、欺诈检测、及预测分析。由此可见,加拿大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和应用都处于领先水平,开发的电子数据审计软件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三)我国电子数据审计实施的现状

2014年,审计署建立电子数据审计司,主要职能是对政府和国有企业电子政务工程和信息化项目以及信息系统开展审计,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电子数据审计司的成立显示了我国对电子数据审计的重视,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审计司,领导并监督各单位部门的电子数据审计,提高电子数据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国电子数据审计的实施影响着政府的财政经济,地方审计机关对电子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地方财政经济的建设,彰显了电子数据审计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价值。

首先,从面向政府审计职能定位的角度来看,电子数据审计重点主要有三个:财政审计方面,通过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的跟踪审计,利用审计软件实时关注中央及地方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以联网数据形式加强对财政体制的监督,推动国家经济更好地发展;金融审计方面,交易信息越来越多地存储于电子介质中,网络化的交易环境对审计的要求变高,电子数据审计技术可以对电子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保障金融交易业务的健康稳定运行;民生及社保资金、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方面,联网审计可以调动各部门的电子数据信息,将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全面分析关联数据,深度解析相关问题,使得民生及社保资金、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更加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其次,电子数据审计在各地方审计部门也在积极施行。如杭州市地方审计部门建立了《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通过对财政数据或者业务数据的采集,并纳入审计管理,在需要时挖掘相关数据,开展多维化的分析处理。该系统包含一系列审计模型和图形化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效益,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审点,拓宽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展望

2002年,以远程联网审计为主流的计算机审计――“金审工程”已实施。“金审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审计开始逐步从传统的账簿审计向计算机电子化审计发展。

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强调了电子数据的重要地位,推动了电子数据审计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医院 信息化 审计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审计履行法定职能的必备手段,积极推动审计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一、医院计算机审计实施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技术方法等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院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收费业务,相关经济活动信息全部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和反映。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以往熟悉的纸质资料,取而代之的是少则数十万条,多则数百万条、上千万条电子数据,传统审计方法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往往手段有限,甚至显得无从下手。而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的收费价格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对比、取证,把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转换为电子数据特征,通过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审计重点,查找可疑线索,不但可以大大的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很好的延伸审计方向,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成果。

二、医院计算机审计开展情况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年加快,医院由原来单一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发展为以HIS为核心,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EMR)、麻醉系统、合理用药系统等组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目前,医院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收费业务,相关经济活动信息全部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和反映。综合性医院一年的数据量可达几十个G,手工审计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往往手段有限。而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的收费价格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对比、取证,把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转换为电子数据特征,通过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审计重点,查找可疑线索,不但可以大大的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很好的延伸审计方向,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成果。以下介绍我们开展医院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在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全面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完成采集数据和整理工作。

调查了解信息系统情况。在采集数据之前,必须做好详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入调查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了解该医院信息化组织情况及实现程度,HIS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信息孤岛。收集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二是从内控制度、数据流程和财务报表入手,了解财务系统软件和业务系统软件主要功能和特点、数据流向关系,确定提取数据范围。三是掌握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加价标准,了解与信息系统相互配套的医院管理流程与各项制度。

认真研究审计方案,熟读法律法规,确定每个问题的审计思路,逐一落实,并形成工作底稿。向医院、系统软件供应商了解系统数据结构,索取数据字典,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医院运营业务结合起来。

(二)完成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工作

目前,可以采用常用的国内审计软件完成数据采集之外,一些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数据采集方式也较为流行。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如利用备份/恢复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系统和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一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数据库工具的备份/恢复功能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采用数据库工具完成数据采集。常用的数据库工具都有较强的数据导入/导出、转换功能,审计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来完成数据采集。通过ODBC接口。对于异构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通过ODBC数据库访问接口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的格式。

(三)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审计数据整理分析是信息化审计的重要一环。在完成数据采集后,审计人员须对原始电子数据进行整理,从而使其满足后面数据分析的需求。定期由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参加的数据分析会,讨论审计思路的合理性、数据选择的正确性、查询条件设置、SQL语句编写的正确性和法律法规运用是否恰当等事项。一般来说,审计数据整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转换、数据类型转换、代码转换、空值处理,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字段分割等。

数据分析的主要方式:一是审计人员与数据分析人员共同对医院运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选择重点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二是由数据分析人员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线索。各相关审计人员对问题线索进行初步确认,形成数据分析思路。三是数据分析人员将进一步分析的结果交给相关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线索进行核实。

(四)对审计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得出初步审计结果后要及时与医院的财务账册、业务台账或是系统前台业务数据进行核对,剔除因医院人员失误录入的错误结果。也可就审计结果中违规问题询问医院相关科室人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证明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通过对典型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特征以及在数据上的体现,从而构建起相应的信息化审计模型,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及以往审计项目取得的数据拟合来查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最终通过延伸核实形成审计成果。

三、医院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复杂,虽然医院计算机审计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相对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信息化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内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医院的各类信息系统代替了手工账册、和人工管理,各种决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来进行执行,各类风险控制也依赖信息系统自身的约束条件。在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代替人工操作后,虽然信息系统本身能够避免人工操作的低级错误,但是信息系统开发商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发过程中程序设计漏洞或风控程序不完善的情况无法避免。对于一些隐藏的错误, 由于信息系统只能按照错误的程序或数据进行处理, 最终将导致错误的结果。这种错误结果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程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

因此, 医院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内容应当涵盖对医疗业务处理过程的合法性、正确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查, 对系统专用网络的安全性、管理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2)信息化使医院审计线索发生改变。传统审计线索来源于书面账册、会议纪要、原始凭证等等。在现在的医院审计项目中,问题的线索往往隐藏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多个控制程序中,线索往往来源于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处理更能发现隐藏很深的问题,同时对医院信息系统本身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审计,能发现更加隐蔽的利用收费或管理等医院信息系统漏洞犯罪的案件线索。

(3)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人的经验和劳动, 虽然经验的复用可以通过培训实现,但的劳动效率的提高毕竟是有限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可以实现人的业务经验横向(地点)和纵向(时间)的复用, 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尽管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需要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智力投入和计算机系统建设所必须的财力投入, 但加强信息系统审计是医院审计必然的出路。

(4)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方面的审计将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半开放性的系统(除内部系统外,还需和医保、财政、卫生等相关外部系统对接),不管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除了面临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控制等风险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操作、环境和管理风险也日益增长,如果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安全性、可靠性出现问题,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了解和评价医院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开展审计,首要是查找系统本身设计缺陷而存在的风险。医院信息系统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存在的风险,常见的医院软件系统设计缺陷如药房系统账目核对不符、药品处方统计金额与财务药品收费金额核对不符、药房药品月报表设计不健全等均可导审计数据的不确定,从而给审计管理带来风险。硬件设备风险如HIS系统没有双机备份,一旦数据出错无法还原,会对医院的业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上都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医院信息系统审计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在医院计算机审计中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与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相比,仍然任重而道远。审计工作必须运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的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本文作者:万桂林工作单位:保康县审计局

分析法广泛运用于财务分析、统计分析工作中。政策绩效审计中,由于要开展效果性、公平性评价,所以与常规的检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项目相比,进行定量分析的分析方法运用的更加广泛,其中比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政策绩效审计中最为常用的审计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比相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中发现情况,或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政策执行是否经济、合理。对比分析法是指将相关联指标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以检查政策执行效果的方法。

运用分析法反映政策执行基本情况政策绩效审计中需要对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归纳,这个环节就需要运用分析法,以直观地反映政策执行的真实情况。比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绩效审计调查中,我们就运用比率分析方法,计算出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其他农村中学的学生人数占全县学生总数的比率,以直观地反映中小学生的区域分布基本情况。

运用分析法评价政策执行效果开展效果性评价是政策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运用比率分析及对比分析可以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使得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在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将2006年至2011年县城、乡镇所在地、其他农村地区三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三类区域学生人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发现趋势呈现一致性,说明该政策宏观上顺应了地区人口变化的发展趋势。

运用分析法揭示政策执行的问题在常规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中,揭示违规、违法问题时,需要依规、依法进行定性分析。而在政策绩效审计中,更多地需要运用比率、对比进行定量分析,以客观地反映政策执行中的不公平或未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等问题。在检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情况时,将农村学校实际寄宿学生与有寄宿需求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尚有41.5%的寄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将寄宿生均宿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对比,发现全县80%的学校寄宿条件简陋,生活设施不足的问题。揭示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一是要确定好对比分析的相关联指标。只有相关,才具可比性,才能通过比率的过大、过小发现异常、通过分析变化趋势的一致或相背,检查政策执行是达到预期目标还是违背政策制定初衷。二是分析的指标时间跨度不可过长,以避免采集的数据失真、数据的不可比等问题。三是运用相关指标的充分性,只有足够多的且相互印证的指标才能充分证明审计结论的正确,防止出现“一叶障目”的分析偏差。蒉

第9篇

关键词:生产;存货;审计

存货的计价和相关销售成本都会对财务状况和利润表产生重大的影响。审计工作者应当确认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存货金额,存货在财务报表日是否实际存在和归公司所有,金额是否符合计价认定。期末库存价值的高估虚增税前净利润,如低估则相反。期末存货单位成本该算不准确,很有可能导致销售价格低于实际成本。长此以往,企业将很难持续经营。

一、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以制造业为例,存货与仓储循环由将原材料转化为产成品的有关活动组成。该循环包括制订生产计划,控制、保持存货水平以及与制造过程有关的交易和事项,涉及领料、生产加工、销售产成品等主要环节。存货与仓储循环所涉及的凭证和记录主要包括:生产指令、领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工薪汇总表及工薪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

二、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生产与存货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计划和安排生产;发出原材料;生产产品;核算产品成本;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等。上述业务活动通常涉及以下部门:生产计划部门、仓库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等。

三、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

总体上看,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存货的内部控制和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两项内容。

对于存货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审阅、观察等方法进行了解,并采用调查问卷、文字说明和流程图等方法,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审计人员在了解了存货内部控制之后,应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并初步估计其控制风险水平,以确定存货印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依赖,决定是否进控制测试以及控制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对成本会计制度内部控制的测试。首先从对成本会计制度内部控制的了解开始,审计人员一般是通过编制成本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调查表来完成这—任务的。

审计人员在了解了成本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对其进行控制测试,并据此判断报表及账户中的错弊数量和程度,决定实质性审查的程度和范围。常用的侧试程序有:检查相关凭证中的授权记录,以确定生产活动是否经过恰当审批;检查有关成本的记账凭证是否附有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材料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等原始凭证,并要核实这些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检查上述原始凭证是否具有事先印制或制作的顺序编号,这些编号是否连续完整,是否有相应的过账符号;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判断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恰当,同时选取样本测试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成本的计算,以检验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否前后各期一致;询问和观察存货盘点程序。通过以上测试,审计人员最终可对当期采用的成本会计制度作出合理评价。我们知道,存货通常是企业数额最大的流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存货价值的确定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存货审计目标

评审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存货在报表日是否存在;确定存货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特定期间存货收发业务均己全部记录;确定存货计价是否合理,存货成本计算是否合理;确定存货的截止日期是否正确;确定存货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五、存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存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获取编制存货明细表

审计人员首先应获取或编制存货及跌价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余额与明细账余额合计数核对相符。如不相符,应查明原因、并作出记录和相应调整。

2.实施分析性复核

审计人员在存货审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来获取审计证据,并协助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在存货审计中,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主要是简单比较法或比率分析法。

3.实地监督存货盘点

对期末存货数量的确定,是存货审计中的重要内容。存货监盘指审计人员参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工作,并对盘点工作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抽查,以获取存货真实存在的证据。

4.实施存货的计价测试

监盘程序主要是对存货的结存数量加以确认,为验证资产负债表上存货余额的真实性,还必须进行存货的计价测试,确定存货实物数量和永续盘存记录中的数量记录是否经过正确的计价和汇总。5.实施存货的截止测试

就是检查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止,所购入的存货或已销售的存货是否与其对应的会计科目一并记人同一会计期间。

6.审查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期未对存货进行盘点后,若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和转销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进行核算。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审查主要包括: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于期末对存货作检查分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依据、方法是否合理,前后各期是否一致;存货跌价准备提取或补提的金额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抽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项目,查明其期后售价是否低于原始成本。

7.确定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表达与披露是否恰当

为了确定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表达与披露的恰当性,审计人员应对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生产成本等各具体存货相关账户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各具体存货相关账户测试后,应确定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的数字是否依据上述各账户的审定期未余额填列。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这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 风险评价是根据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总体的评价。是依据风险衡量结果对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作用,主要在于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与监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金融 投资风险 风险评估

广义的金融投资是指以金融市场为依托,进行一切金融资产买卖的投资;狭义的金融投资是指对有价证券进行的投资,即通过买卖股票和债券进行的投资。金融投资可以使投资者在未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误便难以减少其损失。金融投资风险就是指金融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伴随着金融交易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

一、金融投资风险的分类

按照风险的影响范围,可以将金融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共同面临的风险,它是一项难以避免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一,但所有的企业都要面对的风险,这是一种不可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影响某一投资品种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导致投资者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只造成企业自己的不确定性,对其他企业不发生影响,是可分散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作用

(一)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企业风险管理,即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按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管理风险,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

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八要素之一,通过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企业以此决定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随着金融投资数量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对业绩评估的作用

企业在金融投资中也经历了从巨额盈利到巨额亏损的考验。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具体从事金融投资业务的交易员可能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对金融投资资产的风险评估,考核其金融投资的业绩,抑制其过度投机的内在冲动,使其在最小风险条件下为企业谋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对审计与监管的作用

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投资使得审计与监管的难度加大。金融投资工具的种类繁多,其操作模式和风险也不尽相同,从而大大加重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和审计风险。为了降低金融投资工具的审计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合理估计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实现审计和监管的目标。

三、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β系数衡量法

β 系数是度量系统性风险的一项常用指标,其定义可以简单描述为某个资产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它反映了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是多少。

(二)均值―方差衡量法

风险大小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不确定性的大小可以通过对发生损失距离期望的偏差来确定,即风险度。在测量风险度时,可以采用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数学指标。

(三)VaR 方法

VaR,“在险价值”,即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值。

根据以上对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常用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风险评估方法仍有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均值方差法和β系数法都是事后的,而事后计量的风险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示事前。它们都是运用历史数据进行的,所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资产在过去发生损失的程度。VaR 方法虽然可以作为一种事前预测风险的方法,但在其计算过程中也要依靠历史数据进行,所以必然会存在测算失效情况。

2.各指标之间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在比较不同资产风险水平高低顺序时,运用均值方差法和β 系数法的结果可能会出现背离。

3.对风险的描述程度仍然不够精细,反映风险的侧面较少。不同投资者掌握风险相关信息的目的可能不同,而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无法从多个侧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四、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的几点建议

各种风险评估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在此,我们对实务中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提出两点建议:

1.VaR方法是一种可以进行事前衡量风险的方法,具有在表达方式上简洁明了,统一了风险计量标准等优点。为使VaR 法在实际应用时更加有效,可以对VaR 计算模型进行后验测试和压力测试。后验测试主要是正态性检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峰度和偏度检验以及KS检验。

2.充分结合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法。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有风险图评价法、风险度评价法和管理评分法等。其中,风险图法是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绘制的,是目前为止最实用的风险识别工具。

参考文献:

[1]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第11篇

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更高层次。效益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评价,获得真实可行的数据、资料,对被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可以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效益审计所提供的真实可行的数据、资料以及判断,完全可以作为管理诊断的一部分。管理专家根据效益审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及其评价结果,进一步找出企业问题的根源,提出诊断方案,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从分析寻找问题的要求考虑,以效益审计作为管理诊断切入形式,对管理诊断是非常有利的。

从效益审计常用的报表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两种基本财务审计分析形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效益审计在寻找和分析影响效益问题中的作用。

1.报表分析法运用企业的会计报表,可以通过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增减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一系列的分析评价方法,分析被审对象的资产构成、资金构成、资金的流动性,分析获利能力、成本效益、现金流量、存货、偿债能力等。从而有效地达到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效益,并指出妨碍和吞噬被审计对象效益的因素和环节。

图表1兴华有限公司2004-2006年的盈利能力分析

以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例。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恰当的评价。例如利用比率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某企业2005年年末和年初的流动比率如下:

年初流动比率=(37432/19751)×100%=190%年末流动比率=(59752/51086)×100%=117%

企业2005年年初流动比率仅为190%,说明偿债能力是比较好的;但在2005年末,流动比率为117%,可以看出偿债能力明显下降。如果按照经验标准值200%来看,该企业年初偿债能力基本上达到标准,但年末流动比率远远低于200%的水平,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较差。通过分析,管理者就能很好的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可以正确评价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业绩。比如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的销售利润率,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影响程度,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这样管理者通过对利润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为管理者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做出相应的策略,以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2.指标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关键财务指标的分析,找出影响效益的问题。比如,通过盈利比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效率比率分析企业的运营能力;通过杠杆比率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通过流动比率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过增长比率分析企业的成长能力等等。根据以上这些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找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症结所在,开出诊断药方,根除病症,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目的。例如,兴华有限公司04-06年的盈利能力分析如图表1(表内参照值为银行对工业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

从盈利比率看:销售毛利率06年比04年、05年分别下降了3.6%和2.2%,营业利润率06年比04年、05年分别下降了3.1%和1.0%,净资产收益率06年比04年、05年分别下降了4.5%和1.3%,总资产报酬率06年比04年、05年分别下降了2.3%和2.0%,成本费用利润率06年比04年、05年分别下降了3.7%和1.0%,各项指标均逐年下降,反映公司的综合获利能力越来越差,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效益恶化,股东的收益水平越来越低。通过财务指标了解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的现状,那么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这个现状,查找原因,采取对应策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二、效益审计为管理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一)通过效益审计的定性分析形式,可作为管理诊断查找问题的基本形式之一

效益审计的定性分析是指在审计调查中的描述性调查、规范性调查和起因调查三种。效益审计依据所选用的审计标准,通过规范性调查,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判断其实际情况是否与其主要的审计目标一致,再加以必要的分析。描述性调查则有利于进行部门之间的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起因调查便于保证措施的顺利执行。管理诊断完全可以沿用这些调查的审计结果,开展类似于与效益审计的诊断调查。若某一经济活动被评为是浪费资源、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下,那么管理专家就可以根据被审计的这一结果继续下一阶段的诊断。

(二)效益审计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管理诊断分析问题的天然工具

如前面提到的量本利分析方法,不但可以提销量与成本和利润的完整关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讨论经营管理的安全性。

图表2杜邦分析图

再例如杜邦分析法,可作为一种反映财务状况全貌的效益审计评价工具。它提供了从基本资产到财务费用到各种比率效率分析的体系,并最终在净资产收益率上反映了受诊对象的效益性。即在杜邦图(图表2)所表述的每一层次上都可能提供分析评价功能,同时又能评价财务的总体情况。杜邦分析法作为财务诊断评价的工具,对管理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管理诊断扩展了效益审计的领域

(一)在基础层面上。基础层是管理诊断中对受诊对象基本资产、土地建设、设备、人员甚至基本管理制度诊断的分析和评价。基础层实际上可以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通行的审计领域。效益审计在基础层面上可以审查总的资产效益、资产结构与效益的关联性。通过分析企业资产的构成情况,通过企业产出与资产占用额的对比,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益。通过在管理诊断基础层面上的拓展,效益审计还可以审查土地建筑、设备、人员的资产和资金的存在和发挥形式,审查对效益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更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企业在资产、人力、制度保障方面存在地问题和尚有的潜力,从更多方面实现效益审计的效益目标。

(二)在发挥层面上。效益审计在发挥层面上的拓展,可以通过对各职能部门运作的特点指标来进行。

1.生产技术能力方面的效益审计。例如生产流程效率方面的审计,在一般层面上可审查流程的劳动生产力、投入产出比、废品和不良品的损失、质量对效益的影响、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在营运折旧方面的变化等等;在较高的层次上,效益审计可以从财务和会计角度进行生产和技术流程的价值审核,提出流程的价值审计报告或建议,从而提高受审对象内部流程和外部流程的价值。使其无论在与内部有更多关联销环节,还是在更广泛的产业行业链上,都获得更高的效益。

2.营销方面的效益审计。同样,简单的营销效益审计,可提供被审计对象在定价、销售费用、回款情况、信贷或商誉的运用、办事处营销效果审计、广告费用和效果、销售渠道成本、品牌和无形资产估计等方面的营销效益审计报告;较高级的营销效益审计,则可从营销方案的审计甚至营销方案策划的角度进行审计。如分析评价和策划市场的产品结构方案、产品的价格结构方案,进行营销或公关方案的审核或策划,进行营销规划中预算的审计或策划等等。

第12篇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借鉴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如表1。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构建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适用性和层次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要求构建的审计方法体系应能适合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能有效的指导实务工作。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短,相关的规范均未建立起来,给实际审计工作的操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性原则是指审计方法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和鲜明性。绩效审计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比如在总体审计工作的安排上,是按照“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而上”;是采用“顺查法”还是“逆查法”;是“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抑或两者的结合。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层次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二)方法体系构建

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审阅法、实地观察法、询问和调查法等。相比较于特殊方法,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在于了解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标准。绩效标准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准绳。按其性质,可以把高等学校绩效标准分为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规定,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效性必然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前提,合法并且有效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量标准,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的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绩效的基本标准;二是历史标准,是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但应考虑不同时期的变化因素;三是外部标准,以高等教育行业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与自己学校规模相当的横向比较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中,专项审计调查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它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的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专项审计调查法具体包括:审阅调查法、重点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

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是相对于一般方法而言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相对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而且,在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时,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涉及与学校有关的各个方面,目的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套固定的审计方法来完成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和目的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特殊方法可分为项目绩效审计方法和部门绩效审计方法。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有确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测量尺度,它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有座谈会、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分析法等;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部门和学院)为审计对象,审计一般是通过对部门和学院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其所关注的是部门和学院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其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因此,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括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方法,比如走访调查、调查问卷、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