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戏剧表演;任务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8-01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与演员的艺术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体验戏剧中的人物增强舞台表现力。本文主要讨论了现阶段戏剧表演中,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一)运用舞台艺术手段。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艺术最核心的部分,它能推进戏剧艺术的发展。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要有效利用资源,把握整个舞台,然后借助舞台制造环境,将人物形象不断丰满起来。通过构造舞台环境,是有效诠释人物形象的最有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戏剧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促使人物形象塑造达到最佳效果,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传承既往表现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融合自身的表演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演员的独特表现风格,由此塑造的人物形象才具有舞台感染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在追求艺术表演的道路上,要想凸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或是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就必须要更深入地分析、揣摩艺术形象,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通过对比分析,从生活的角度去塑造人物形象,继而构造全新的艺术表演。
最后,戏剧演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在人物形象创作上要推陈出新,丰富艺术形象,并且在不断磨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更娴熟的舞台表现力。
(二)把握人物塑造尺度。现阶段很多艺术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要想获得艺术形象创作上的成功,就需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彰显艺术特征,掌握好表演的分寸,将含蓄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在上述过程中,演员需要对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且掌握其性格特点,并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出来。例如,《五台会兄》,以刘茂森先生的戏剧表演为例,由于这部戏剧受到了旧时代的影响,导致情节主题等都难以受到欢迎。然而刘茂森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打破传统戏剧的束缚,大胆进行创新,并且能够熟练把握戏剧人物的性格,掌握主题及唱腔。这部戏通过创新性的表演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二、戏剧表演艺术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高于生活,戏剧人物形象塑造既需要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灵感,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让戏剧更受到大众的欢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属于生活的提炼,然而艺术创作与生活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艺术表演层面分析,演员不能过于将生活中的元素带入戏剧创作中,否则就不能彰显艺术表演的特色,而且艺术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表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戏剧表演不能脱离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因而这对戏剧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表演要求,需要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准确的拿捏与把握。作为有优秀表演能力的演员,他们的在进行艺术形象创作过程中,虽然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但又不完全一样,在表演上独具一格。戏剧表演是对演员演技的一种考验,掌握好演戏的度,需要演员不断磨练,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掌握技巧,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塑造使演技日渐纯熟。
例如,在《单雄信》这部剧中,有一段斩单童的戏,在塑造此类人物时,演员需要对其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样他们在塑造单雄信这个人物时才会有真实感,并且将人物性格拿捏到位。总之,通过表演,演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累积,从而丰富自身的表演经历。另外,戏剧舞台表演对台词也有着极高的要求,经过艺术加工,语言更为生动形象,让观众能够通过台词受到感染,这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成功的基本要素,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要适当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让艺术形象受到大众的喜爱。本文简要分析了戏剧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并具体分析了戏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戏剧表演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涵.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中),2014(3).
[2]项阳.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5(3).
[3]李美英.浅谈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5(5).
戲剧表演是指表演者在戲曲编排者的指导下,依据剧本内容,塑造出真实、典型、富于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戲剧以表演者自身作为创作工具,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人物形象,全部归结于表演者自身。在进行戲剧人物塑造时,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外部形体、声音等进行剧情的诠释,更需按照表演程式的要求全身心参与创作,以实现舞台表演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戲剧表演程式是一种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即表演者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整理,使其更具美化、节奏化。戲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相对统一、规范的舞蹈化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性、客观性都奠定了其在戲剧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
程式是人物塑造的依托
戲剧表演程式自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来,因而其在舞台表演中能带来强烈的表现力。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戲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戲剧艺术性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戲剧表演程式普遍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戲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并且日渐深入人心,戲剧表演程式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强化表演者对所表现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感悟,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戲剧表演程式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注意到这一客观艺术规律。这就要求戲剧表演者要坚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悟彻如何运用程式表现生活。为此,戲剧表演者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原则,即“内容决定形式”与“从生活出发”。戲剧表演程式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念,即戲剧表演不仅要满足舞台需要,更要效法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全面求索美学法则与艺术规律,进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
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戲剧表演与影视剧相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戲剧表演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相对简单、传统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对于舞台表演者而言,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程式——把握人物特性的前提
在戲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戲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戲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戲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另外,在戲剧表演中,程式动作对于完善人物形象和提升人物亮点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程式——人物情感的关键
戲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戲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此外,戲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仅仅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琢磨、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也就是说通过表演程式塑造的人物形象要做到“有血有肉”。但是,在戲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戲剧表演程式与塑造人物的关键主要表现为:表演者通过内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角色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融合、统一起来,进而实现听者动情、视者动容的表演效果。
程式——完成表演的先决条件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以写人叙事绘景为主,大多在文中塑造和展现了不朽的人物形象,虽历经千年岁月的磨洗仍然熠熠生辉,让后人景仰、感叹、效仿,成为不变星空中永远的光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性格等,体会古人的魅力。让古人思想情感的精华部分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完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营养。
一、朗读出人物形象的立体美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但朗读不仅要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内容,还要读出作者或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等,让人物形象呈现出来,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血肉丰满的。不论怎样朗读,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互换角色,融入角色,融入文中,通过语音的低缓高亢、婉转停顿把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给学生如同亲历文中人物经历、如同身在现场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想象文中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文中的人物变得“活”起来,富有立体美。这样的朗读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多层次朗读。开始的朗读只是解决文言的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而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朗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人、读意、读理了,这才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种深层次的朗读。
例如朗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本文虽然文字不多,大多是对话,但人物形象却很突出。朗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在朗读第一段时要通过秦王的要求把秦王跋扈无礼的样子展现出来。朗读第二段要通过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把秦王的不高兴和唐雎的不卑不亢的神态浮现出来。第三段是部分,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把秦王大怒恐吓时的神态、动作,唐雎针锋相对挺剑而起样子还原场景式的呈现,最后秦王道歉衬托唐雎形象的高大。在朗读的声调变化中、在还原的想象中,展现秦王的飞扬跋扈、态度变化以及唐雎不畏强权的立体形象,既生动、丰满而又有血有肉,让人赞叹不已。
二、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
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一旦了解就会烙进人们的脑海中,难以忘记。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要突出对其性格特点的分析,挖掘其性格美,感叹古人文笔之妙。对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可以把人物形象放到矛盾冲突中、放到文章的背景中、放到类似文章的比较中,想象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动作、心理等,还原人物形象的特点,让立体的、富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性格美。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学生全面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既有外表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也有通过外表所折射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找出人物性格所特有的地方,才能获得独有的人物形象,否则就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像。
例如《杨修之死》一文中的杨修这一形象塑造。编者就是把杨修放在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现他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首先杨修点破曹操“门”内添“活”是“阔”字,是嫌门小之意,令曹操忌之。接着杨修与众分食曹操的一盒酥,令曹操恶之。再写杨修感叹曹操梦中杀人之意,令曹操愈恶之。及簪害曹丕、帮助曹植展现才干被曹操知道,曹操已有杀人之意,只是没有机会。等到杨修点破“鸡肋”之意被杀,则是矛盾激化到极点的结果。在这一系列的冲突过程中杨修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把他的恃才放旷、不知死活、不顾曹操的内心感受和曹操的奸诈忌才的形象在对比中突现出来,鲜明而丰满。
三、感受人物形象丰富的思想情感美
中华几千年文明传承重要的途径就是靠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初中生来说,了解古代的思想情感最好的材料就是教材所筛选的十几篇文章。这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它融入了古人对人、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感受,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复杂的思想情感,感受这种思想情感的唯美性,挖掘它的现实性,才能受到陶冶、接受洗礼,为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情商添砖加瓦。如学习《公输》能够了解墨家的非攻思想,学习《孟子二章》能够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学习《五柳先生传》就可感受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放逐田园的思想。
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根据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文章直抒感情、阐述哲理、则情感思想在字面,直接分析字面即可。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字字带情,句句融泪,看文章表面就能够体会作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如果文章的思想情感不直接显现,则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事件等来分析。如韩愈的《马说》,文中通过千里马所遭受的待遇及食马者执策而感叹天下无千马的神态,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淹没人才的叹息。
四、感叹人物形象命运的凄伤美
文言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崇高而伟大的,但大多数的命运是凄伤令人感叹的。有的以悲剧结局,有的以凄凉伤感作结,有的虽文中景美如画、人心愉悦,但仍流露对自己怀才不遇、有抱负却只能郁郁而终的凄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命运,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探究的方法就是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文中所折射的思想情感来分析人物命运的轨迹、结局,以资丰富对人生的认识,警醒自己。例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形象,原来聪明闻于八乡,因其父为钱而令其后天不学,导致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具有现实意义,警醒学生,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其实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悲叹。
关键词:戏剧表演程式;人物塑造;关系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51-01
戏剧表演指表演者依据剧本内容,塑造真实、典型、富于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戏剧以表演者自身做为创作工具。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人物形象,全部统一于表演者自身。因此,在进行戏曲人物塑造时,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的形体、声音等进行剧情的诠释,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表演程式的要求全身心的参与创作,实现舞台表演效果最佳的目标。
一、“青山”遮不住
“戏剧程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根据我们民族美学原理,有规律地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其目的和归宿是形成表现生活的戏剧素材,化生活为“程式”,用“程式”来表现生活。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戏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戏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磨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规范的舞台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是由许多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高度抽象提炼起来的,是丰富的人生、人性、人情的浓缩,也是古人(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充满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历代天才和集体智慧的浓缩。因此充满了可以展开的丰富可能性,有特殊的传达某一类人情感、心理、性格、气质的能力。
二、水随天去“秋”无际
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于戏剧艺术性审美要求不断提升,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戏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戏剧表演程式也要与时俱进。
戏曲程式的产生和运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既要继承、尊重和运用程式,又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和发展程式。在饰演人物时,要特别重视对于人物的研究,调动一切表演手段,全方位、多层面地刻画人物和甥造人物。甚至借鉴和吸取其他行当和姊妹艺术的一些艺术手段来丰富和表现人物。
三、“铁马”“冰河”入梦来
与影视剧相比,戏剧表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一)“铁马”开路
戏剧的舞台表演中,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戏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戏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戏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
(二)大浪淘沙,谁主沉浮
戏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在戏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三)“冰河”不可缺
表演者只有合理巧妙地运用表演程式,才能塑造出既符合人物特定性格又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作品。另外,戏剧表演者对于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的运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角色的艺术效果。
新时期,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戏剧表演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任何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内容都是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戏剧表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必须坚持从舞台表演效果方面入手。戏剧表演程式作为人物塑造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戏剧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深化表演程式与塑造人物的关系研究。
(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毋庸置疑,小小说仍属于小说。既然是小说,它就必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初习作小小说的中学生,往往把小小说与记叙文等同起来,这是不恰当的。小小说从另一角度(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讲是记叙文,但记叙文不全是小小说,只有那些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在小小说中,有时环境描写也可省略),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记叙文,才能上升到“小小说” 这种文学作品的高度。由于小小说的“虚构性”决定了小小说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鲜明形象,因而,中学生在初习作小小说时,一定要有选择地科学使用那些来自于生活中的“有嚼头”素材,切不可为了保留“有嚼头”素材,让人物形象支离破碎,模糊不清。
(二)反映出积极健康的小说主题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终要反映作品的核心主题,即作品的中心思想。初习作小小说的中学生也许能构思出较为精彩的情节,可在主题表现上往往显得不足,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小说主题不深刻。情节很精彩,人物塑造也很鲜明,只是在人物塑造的背后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给人留下的只是“天下奇闻”般的故事。2、小说主题不积极健康。在塑造人物时,作者的立场有悖于道德常理,如羡慕奢侈,仰慕暴力,礼赞邪恶等。因而,中学生在习作小小说时,应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出纯朴善良、见义勇为、真情挚爱等传统美德以及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章主题。
(三)精当的选材
小小说在小说这个大家族里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小”(一般篇幅在1500字左右,中学生一般在1000字左右),这一“小”就决定了它必须精当选材。小小说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当前社会生活,作者一般截取主人公生活的一个片断或一个横断面,当然,这个片断必须能集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很像一般记叙文里面的“记某某事”的模式,不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必须能为“塑造人物形象” 这一中心服务。小小说的另一个选材模式类似于史书中的“纪传体”,即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穿插人物的几件典型事例。在选取事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把最能体现人物主要性格的事例详写,次要的略写。此外,小小说的“小”特征,也决定了塑造的人物不要过多,情节也不要过于复杂。
(四)简洁的语言
有人戏称小小说,是小说中的“麻雀”,创作小小说是“在螺壳里做道场”,这话说得特贴切。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田螺壳再小,也要做出来完整的道场(要表现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这就使得小小说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精致的。中学生习作小小说,必须摒弃“无物之言”,必须涤除花招似的赘语,所有语言必须简洁精要。
初习作小小说的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喜欢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表达方式,但是,在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精心裁剪,绝不可多多益善。语言描写要鲜明,动作描写要准确,外貌描写要有个性,环境描写要精当,那些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的语言一定要剔除,总之,简洁的语言是构成小小说最基本的材料。
(五)精巧的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物形象;解读;赏析能力;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76-01
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每个人物的个性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就此展开讨论,解读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和特点。
一、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解析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以文章中的句子与表达形式为基础进行赏析理解,并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解读。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语言的分析,学生要通过解析句子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赏析,并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写作体系中。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刻画,包括人物的穿着、仪态等,以此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对刻画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语言描写是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其独特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动态。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作者通常会用语言描写代替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的刻画。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渲染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动作描写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处境、状态等。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句描述:“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这句人物外貌描写中,读者可直观感受到小说中父母强烈的虚荣心,体会到一种市井小民对生活的浮华态度,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刻画叔叔于勒的形象时,作者的描述不仅显示了叔叔的窘困处境,也从菲利普夫妇对叔叔的态度变化中体现出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期待及向往。
二、次要人物作用的解析
作者刻画主人公时,通常会为文章增添一些鲜活的次要人物形象,并通过其与主人公的互动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或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次要人物是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对次要人物的设计和分析是作者和读者应关注的重要内容。次要人物通常能将文章的组织脉络连接起来,推进剧情发展,引出主人公下一步的行动,或对主人公进行侧面评价。作者常借用次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对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次要人物可以不与主人公直接互动,但对主人公形象的烘托能起到侧面映衬的作用。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言行会影响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又进一步展现出主人公性格、塑造主人公形象。此外,次要人物还能为文章埋下伏笔,控制文章的节奏流程,次要人物的出现通常标志着文章内容将拓展到新的脉络和交际体系中,为文章层次的丰富打下基础。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个未出现但对文章走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叔叔于勒的来信促使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做出向菲利普夫妇女儿求婚的决定,并促成了哲尔塞岛之行。后来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时,产生的恐慌羞愧的情感和一系列荒唐举动,也都源于他向女婿展示财力、施加压力的虚荣心。作者通过对次要人物女婿的描写,进一步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三、文章所表达情感的解析
作者通过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和描法刻画人物,其最终目标是进行情感上的表达。通常作者在选择表达技巧和描写重点时,会受到对所描写人物怀有的情感的影响。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性格上的塑造来构建人物形象,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表达对人物或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并最终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对一类人或一种群体、一种现象的好恶情感,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文章价值的升华。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的话,“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后来,菲利浦夫人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一对比,表现出菲利浦夫妇对叔叔于勒态度的转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正展现出菲利普夫妇向往浮华生活、贪图利益、爱慕虚荣的市井小民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贪图虚名和利益的不满。
四、结束语
总之,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的解析,以小见大,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验,并对写作表达技巧进行赏析,提高学生赏析解读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说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一片段中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樊哙?试归纳樊哙的形象特点。
解析:在这一片段中,司马迁对樊哙这一形象运用了多种刻画手法,分析这一形象就要抓住这一人物突出的特点。
1.动作描写。(1)“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显其勇;(2)“立而饮之”“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显其豪爽。2.语言描写。(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显其忠诚护主;(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显其文武兼备、能言善辩。3.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显其勇武。
以上都是对人物的直接描写。还有间接描写,比如以项羽来映衬樊哙。樊哙闯入军帐“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连素以刚猛著称的项羽都“按剑而跽曰”,樊哙的勇猛怒视形象通过项羽的这一过激反应而跃然纸上。面对樊哙的责备,项羽是“未有以应,曰:‘坐。’”在樊哙的凌厉气势威逼下,项羽失去了还击的能力,反衬出樊哙的英雄气概与巧言善辩。
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就不难对樊哙这一形象进行准确的概括。
参考答案:樊哙是个勇武过人、能言善辩、文武兼备、豪爽洒脱、忠诚的武士形象。
【阅读指导】
阅读古典叙事散文时,如何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呢?下面我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谈谈。
1.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直接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环境烘托、人物烘托、事物烘托、他人的评价)、概括描写(概述人物经历、身份、学养等)与详细刻画、对比映衬。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
(1)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入手。
如上面对《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分析,就是从形象塑造技巧入手的。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先秦叙事散文虽较少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描写,但分析时也不能忽视。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2)探究人物所处的环境。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两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常常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如《项脊轩志》中对南阁子环境的描写,就渲染了清静幽雅的氛围,烘托了主人的高雅志趣。相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性格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人生经历、学养交友、所处境地都会在其身上留下烙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把他放到文本所提供的社会环境中去。
(3)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中去分析。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中得到展现。叙事散文往往通过矛盾冲突,使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由“扁平”逐渐走向“圆形”,这样才更具魅力。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性格逐渐立体成型的过程。“宝玉挨打”堪称贾府上下众多人物的隐秘性格的集中呈现,“煮酒论英雄”展现了曹操求贤若渴和具有雄心壮志的一代枭雄形象。在矛盾的冲突发展中,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互相碰撞,鲜明的个性才会塑造完成,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以把握事件发展脉络为前提。
上例中作者对樊哙的性格塑造就是放在典型事件中完成的:张良召樊哙――樊哙闯帐――生吃彘肩――斥责项王。没有事件,人物形象就立体不起来。
(4)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发展变化。
人物形象不应该是单调的、平面的,而应是多面的、立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还是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鸿门宴上项羽是优柔寡断的;而四面楚歌时,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是多愁善感的;垓下突围时的所向披靡,又显现了项羽的勇武刚强。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妊,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试分析苏秦的形象特点。说说这一形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沙湖[注]
苏 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此文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所写。
1.文章记述了作者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而极简略。文中是怎样描写聋人医生庞安常的?
答: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古典舞作品 人物形象 塑造
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在作品中对于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的捕捉,把握进行有步骤的找寻过程,这种方法成为塑造古典舞作品的人物形象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舞蹈教程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从历史理论的学习到艺术形象的建立,再到作品编创的方法进行认识与运用。
一 所选题材的时代特点、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形象特性
(一)时代特点,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舞蹈教程课中,我编创的剧目《问苍天》所选的题材是楚国时期的屈原。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楚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历史背景;
1、(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在楚国最为突出的就要是楚辞文化了。
2、(“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二)人物性格,形象特性:
在楚国的时代背景之下,我选择了当时屈原作为这舞蹈的人物,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被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攻破了郢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该舞蹈借助屈原诗词《天问》表现楚国灭亡后,屈原在孤独无人语之的情况下,将被压制已久的狂躁之情爆发出来。
二、舞蹈编创过程中的体会和方法的运用
(一)编创过程的体会
舞蹈进入舞段编创之前,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部分研究,首先,从开始选着题材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时代历史、人物特征都是要真实的。其次,应当从从壁画中了解当时的舞蹈具体形象,将壁画上静态的造型提取创造为一套舞蹈动作,编创者需要注意动作之间的连接与转换,解决仅依据文字描述尚难以明了的造型,动势,风格,气韵问题。每个朝代决定了必然不同风格的原始岩画和壁画,若将它们舞蹈造型相比较,既可以看到历史传承的脉络,又可感受这些朝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对历史资料的考察探究之后,再去塑造剧目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编创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体现编创者作为历史复苏与再创造的使命精神。
(二)方法的运用
剧目《问苍天》中人物形象是屈原,时代背景是楚国时期,借鉴屈原的文学作品《天问》来表现屈原当时的一种情绪,感受屈原的狂躁的情绪,借助这一情绪为该剧目的主要核心来发展,表现了屈原在孤独无人语之的情况下,自言自语、质问苍天。编舞的切入点首先抓住“狂躁”这样一种情绪,编出能够表现“狂躁”情绪的动作,然而还要符合屈原人物形象和性格。在核心舞段中建立了人物的思想情绪,就开始到动作的编创了,在编创动作的过程中,捕捉好屈原的人物形象,以情绪带动作,体现出屈原在诗词中《天问》的内心活动,更能表达体现当时屈原的一种狂躁情绪,情绪上更偏向于生活化,从内而发。在动作的编创上,主要以大幅度的舞蹈形态为核心,更注重于动作上的力量和速度,来体现狂躁。主要舞段是最为体现该作品情绪核心,音乐上选用了急速旋律的古琴音乐,从音乐配合上快节奏的舞蹈动作,加以突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狂躁的情绪。
三、古典舞剧目的特性与局限性以及审美特点
(一)特征与局限性
在汉唐古典舞剧目的特征中,例如在剧目《谢公屐》里,是意境构建的,突出文化语境,更加注重古典精神,塑造我国民族气韵。作品起初用了古乐器衬托谢灵运的沉着雅致,塑造一种坚定旷达、志存高远的气质;其次,演员的动作随着器乐的变化而渐渐疏放洒脱,几个甩袖和跳跃,使得作品走向轻灵跳荡,演员们的动作逐渐变得细碎而癫狂;结尾处,演员不断地脚踏舞台,对“屐”的表现伴随着音乐形成了强烈地视觉冲击感。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必须要有强大的历史文化作为根基,要用一种文化的形态来对待它,要有中国民族,社会,历史,人文的艺术文化属性,要贯穿中国古代文化概念,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古典舞剧目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要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也要符合历史,也就是说古典舞剧目都要有继承性,传承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二)审美特点
从魏晋的审美的角度来看,魏晋风度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它所表现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魏晋风度“自我超越”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文化理念已经成为那个时期的自觉和共识,魏晋士人阶层向往的个体生存境界与人格范式的核心内涵,在当时有了这样的一种审美文化理念,同样也会有相应的新的审美文化实践,便有“自我超越”的新社会美形态,也有新的人格美的现实展开,这样一来,张扬人物美的“魏晋风度”就呈现我们的面前了。
四、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表现对象,确立作品主题,通过艺术构思,设定作品结构,编创和组织舞蹈语言,扮演了编创排练等重要角色。在创作舞蹈作品中的动作语言,要能表现剧目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的舞蹈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连接组合,通过了解人物形象、性格,将外在文字信息转换为舞蹈动作,使舞蹈动作如何更能够的去贴切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情感悲伤时,舞蹈动作既可以以缓慢轻速代替,也可为爆发有力来宣泄。表现愤怒时,舞蹈动作就要注重速度与力量,所以在表演不同的情绪时,都要配合相符合的动作与节奏来处理人物形象。如《庭院深深》中悲情之女的形象塑造,在表现悲情之女时,舞蹈演员通常会挤压身体形态,使之弯曲呈“S”或倒“L”型,以此表现极度悲痛对身体的影响。与此同时,演员还会做出抖肩、抖手等抽搐动作来表现内心的压抑、惆怅、愤懑等情感。这一连串的体态动作将沉郁、幽怨的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
(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由内容和形式两者构成。假若艺术作品中没有确立好成熟完整的形式,自然那就无法给予合适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能够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风格的好与坏。艺术作品中的内容是指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的综合体现,内容是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思想表达;对于形式而言,是结构,语言,手法等,它存在于作品的方式。在内容与形式是有相互作用的,在两者之间能看出,内容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内涵,它所表现出具体故事情节的独立构思与思想表述,而形式却有着相对于内容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可以作为独立作品有的艺术价值进行体会和研究的。它们又是相互依附的,所以形式是内容的前提也是基础,而内容是加深形式不可缺少的过程,它们两者是共同形成艺术作品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对我们创作古典舞作品中,也应该遵循内容与形式。
结语
回到古典舞创作里,在古典舞创作必然要有一定的依据,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多于联系到跟历史有关的,所以在创作古典舞作品要找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事物和历史文化的背景,虽然我们不能够确确实实的体现历史的风貌,但是也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创作者需要累积知识,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有就是题材与体裁的选择和认定,在创作古典舞从构思上我们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古典舞跟其它舞种例如芭蕾,现代舞都是有区别的,中国古典舞有自己的一个审美体系,古典舞作品我觉得应该要有历史根据的,还有对于现代出现很多各种不同的舞种,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古典舞我觉得唯一不能随意去借鉴的舞种,它是一个独立体,要坚持走古典舞该走的风格路子。
参考文献:
〔1〕虞凤B.探究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D]. 南京艺术学院,2015;
〔2〕路烨.浅谈中国古典舞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6(16);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中国现当代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相比,二者有很大不同。古代戏剧以“戏”“曲”为要素,故称为“戏曲”;现当代戏剧是指由欧洲传入我国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剧为主。
【阅读技巧】
1.把握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社会生活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在戏剧文学中的集中反映,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显著特征。戏剧有没有“看头”,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有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鉴赏戏剧的重要内容,也是鉴赏戏剧的重要方法。
如何把握矛盾冲突呢?第一,要深入了解戏剧冲突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要分析戏剧冲突的性质,明确构成冲突的基本内容;第三,要善于从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探索分析人物的思想倾向;第四,要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从中揭示出戏剧冲突的社会意义。
2.品味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又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辅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与人物语言相比,舞台说明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而鉴赏戏剧语言,重点是品味戏剧的人物语言。
品味人物语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因为动作性的语言(如心理活动)是从人物内心发出的,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3)品味人物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领会“言外之意”。
3.鉴赏人物形象
戏剧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人物自身的直观行动来完成的。因此,分析戏剧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鉴赏。古语所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正道出了分析戏剧人物的两个重要思路。
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还应把落脚点放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人物不同,性格自然各异;同一人物,特别是戏剧的主角,其性格往往表现为多面性、复杂性。在这些复杂的人物性格中,首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本质特征。
摘要:动画专业学生在进入三维建模学习阶段时,面临人物头像的制作,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软件应用看上去比较熟练,但建模做出的人物头像总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错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归结于素描头像基本功的缺乏。所以讨论下素描头像的绘制方法和注意点,个人认为对今后的动画人物头像的制作有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通过基础课程训练增加对人物头像结构、表情等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符合视觉常理的动画人物头像造型。
关键词:以形写神;造型;骨骼构造
一般常见画种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肖像画都是人物画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画家基本功,而肖像画中对人物头像的描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幅作品中,人物的比例、动作姿态、服装搭配等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头部的刻画,如面部的神情、表情的变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能表现出人物的神态,中国艺术讲究“以形写神”,历代画品都以得其“神韵”为佳品,从早期中国动画影片也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如《大闹天空》中和《哪吒闹海》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日本宫崎骏系列动画影片中的人物表情刻画等。所以,可以说头部的刻画是人物造型表现的第一目标,作者要想通过人物塑造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就必须通过对五官表情的详细描绘,由此就需要对头像的表现方法和骨骼、肌肉的分布变化有一个清楚认识,对动画专业来说也是一样,对头像绘制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所制作人物形象的成败,那么应该在基础课程阶段,对于头像因该解决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一是骨骼变化的变现,还有就是对于不同表情,面部肌肉是如何变化的,这两点尤其重要。
首先先看头骨塑造。头骨与颈椎相连,变化最为丰富的五官面部肌肉都依附与它,而且相对于肌肉和皮肤的变化多样而言,骨骼的变化基本是不可见的,可以称其为“钢架”,所以在表先不同年龄段的人要注意骨骼的不同,如老人头部就要表现的较对于年轻者来说要更显得坚实。同时,在五官变化的塑造方面也同样需要注意的内在骨骼的运动,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肤浅变化,如要注意到眉弓、颧骨、上下颌骨等。往往设计出来的人物头部造型不准确就是因为对这些细微之处观察不细。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头骨以下部位,诸如锁骨、颈椎,它们是头部转动的轴心,也需要重视,否则会出现头部安放错位的现象。在具体到五官塑造表现时则是需要更加精细,譬如塑造眼睛时要明白其骨骼构造,它由眼窝、眼眶、眉弓等组成,分为七个转折面,表面看是菱形型,其实它是锥体,在表现眼瞳时要塑造成晶体状,在按骨骼构造的基础上结合表情肌、笑肌、皱眉肌的变化,就能表现出眼睛各种神情。在表现鼻子、嘴巴等其他部位时也是如此。再看对面部表情的刻画。喜怒哀乐等皆是不同的,如“笑”的特征有眉宇间的舒展、眼睛由于眼轮匝肌的收缩而呈弓型变得细小、笑肌和鼻子附近肌肉上提等;再如“疑惑”,皱眉肌的收缩、双眉的拉近、眼轮匝肌的扩张、笑肌和鼻子附近肌肉放松、鼻翼两侧线条和嘴角都呈向下垂的趋势这些都是它的典型特征,也是能和其他表情区分的表现方法。面部的表情变化多样且很微妙,每一个表情都需要细心揣摩其骨骼和肌肉的变动,如同样都是“笑”,“大笑”和“微笑”“苦笑”等就不相同,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这种表现技能呢?可以一方面增加对面部解剖图的了解,理解骨骼和各个肌肉群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小实验,对着镜子自己做出不同表情,观察每个表情和那些肌肉有关系,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对面部表情的刻画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塑造准确,从而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表现人物头部还有一个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发型的塑造,由于对结构不清楚往往设计的发型感觉很生硬,与头骨无法完美衔接到一起,这也是人物制作时一个困难点。制作者常无视发型的塑造,我们要意识到不同发型往往让同一个人会展示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在发型的塑造表现上要与头骨骨骼中的头颅顶骨密切相连,要能透过头发看到头型,现在很多人物发型制作不按骨骼构造去塑造没结果像一顶帽子很死板的盖在头上,我们要引以为戒。另外有时还会接触到下巴胡须的表现,我们也要慎重不可随意,胡须分为许多种,恰当的表现可以完美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表现上要与下颌骨相联系,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中获取灵感,如永乐宫和敦煌壁画。
当然,强调对头像素描学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不是要求在动画人物设计中做到完全忠实地表现一个写实性头像,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创作出既有艺术美感又符合人体结构的艺术形象。
摘 要: 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类的文学作品中,人是灵魂性因素,其间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形形的人物形象在有力地支撑着作品。因此,在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解剖分析,通过感悟文本人物的丰富内涵,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物形象 所处环境 肖像描写 言行举止
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无疑是其不可忽视的灵魂因素。学校教育中,无论对于传统模式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而言,人们始终都能注重抓住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然而,传统模式对人物形象分析却存在标签化、理想化和片面化等问题,如非此即彼地简单归类现象——正面人物形象就是“十全十美”,令人敬仰;反面人物形象则是“一无是处,万恶不赦”。与此相应的是,新课程下的语文人物形象分析同样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如以偏概全和浮光掠影式的人物形象分析往往令学生思想模糊,难以客观正确、卓有成效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如何才能把握好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呢?本文从以下方面作简要阐述。
一、从所处环境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着重指时代背景和生活层面)是分不开的,换言之,一定的人物形象就是相应环境的折射和生产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采取“由入手、逐步向典型集中”的分析方法。就是说,首先找出与人物形象相关的主要内容,如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环境及作品诞生环境等,再把分析的思维指向人物形象;或者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如自然环境、活动背景和时代背景等,为人物形象分析打下良好基础。如此,分析人物形象就有水到渠成之妙。以教学《变色龙》为例,教师可首先介绍奥楚蔑洛夫是生活在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政治环境里,正是这种特定环境使社会人产生摇摆不定的思想。有了这一基础,再结合小猎狗的推动作用,对“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会更加准确。
二、从肖像描写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相由心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人的面相能够对应他的身心状态。所谓肖像,也就是人物的面貌特征,主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及其相应的表情、仪态、习惯特点等方面。通过肖像描写刻画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使之跃然纸上、入木三分,既能促使阅读者调整身心状态,又能留下深刻而永久的印象。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确实随处可见。因此,在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抓住其肖像类特征描写优先入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首先提问:“文中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然后引导学生逐层分析:第一次是在他出场之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再结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这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心灵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第二次是在有人揭发他偷书之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表明了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内心羞愧,偶尔“窃书”;第三次写是在有人问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之时,“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表明他内心的失望和悲凉,显示了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第四次是他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当掌柜作出取笑时,他又露出“恳求”的眼色——至此,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就大体完成了。作者在文中先后四次描写孔乙己的脸的——由“青白”而“涨红”,再到“灰色”而最后“黑瘦”,这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形象描写,一个迂腐麻木而又令人同情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直观生动地显现在读者眼前。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可算娓娓道来,水到渠成。
三、从言行举止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性情不端,言行轻佻;性情贤淑,端庄大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从古人对女性、君子和小人的这一评判中可见一斑。这就启示我们,认真观察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方面的综合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就能从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正是抓住了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之类的语言描写;而通过“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之类的动作描写,把一个细心体贴、朴素坚强、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生动感人地成功勾画出来,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山父爱。
除此之外,加强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如从心理描写方面入手等。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和分析人物形象,而且可以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并把之作为健康人生的有效营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