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管理变革 原则 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6-02
在现代企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企业中的产品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势头,并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信息互通性差,想从漫无边际的数据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正确数据,变得越来越难。如果对它们处理不当,会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
一、信息化技术引导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关于创新的定义和解释,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企业领导者都会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创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可以有意识去达成的。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二、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沟通。具体如下:
1.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确定企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和要求,做到企业信息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实施进程有保障。
2.组织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部署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有较高管理权限和协调职能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和指挥机构,并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如成立“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企业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预测和分析企业业务发展的走向,以对信息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与规划。企业信息化必须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所以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的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
4.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信息化项目实施时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确定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一点应在制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业信息化预算时,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无谓浪费,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而削减必要的资金预算,导致企业信息化“半途而废”。
5.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制定必要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与制度。企业信息化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制定必要的规章与制度,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标准可执行,对加快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明确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优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保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化实施的原则
1.效益原则。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很难得到确切衡量,但是中小企业必须避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种信息化软件或起步就同时启动二个以上项目,为赶时髦而搞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劳民伤财,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2.实用原则。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业务的牵涉面也没有大型企业复杂,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时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选择实用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使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比如可先上ERP项目,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行完善其他项目。
3.适用原则。中小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时应坚持“适用”的原则,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以“适用、够用、好用”为衡量标准,使企业信息化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所接受,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4.系统性原则。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包括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互通性,尽量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5.可扩展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到扩展性问题,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序推进。
企业需要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业所需要的是蕴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帮助企业贯彻企业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销售能力,加强团队执行力,(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6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且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够便宜。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通过PLM项目管理的实施,对新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管理及监控。使公司高端产品的机密性技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得到有效规范,为企业的新兴产业保驾护航。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家渴望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是其成长的“车轮”,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没有发展的尽头。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多项,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小企业从一些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后,就有必要进入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拓宽应用范围,加深应用层次,使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既是广大中小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中小企业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已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企业不要错过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基础,一步一步地探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实实在在地获得企业信息化产生的综合效益。“走一步,用一步,见效一步,持续发展”是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值得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
2.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出版社,2004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中小企业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计算方式。从本质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增加、使用与交付模式,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可动态伸缩与配置的虚拟化资源。
根据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可将其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平台即服务(PaaS)是为用户提供应用托管平台,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人员少、业务繁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一定的劣势。首先,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其次,中小企业信息水平差距较大,从整体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然后,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性差异比较明显。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如何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成为了众多中小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得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降低成本。云计算有成本低、易扩展,升级便利、见效快等优点,而中小企业一般资金有限,中小企业通过部署云计算后则不需要购置额外硬件和软件,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云端服务模块,按照使用率和并发用户量来进行付费,按需使用,按需付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云计算能够最大限度节省服务器、电力、制冷及机房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大笔的软件开发和运维成本。中小企业所用到的应用软件都运行在提供商的服务端,系统运行和维护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负责,无需企业新员工和技术顾问,从而不需要企业再聘用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维护系统,当企业在使用软件服务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只需联系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即可,节省了时间、精力和财力,降低信息化建设使用成本。
(二)提高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的效率比较低,但是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用户终端不需安装操作系统、客户端管理软件,不需开发应用软件,只需接入网络通过应用云服务,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或服务,而且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快速成长相匹配,因而可以节省传统项目的实施时间,大大缩短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周期。
(三)提供便捷。云计算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在云计算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大量数据都保存在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服务器上,中小企业只需按实际需求支付一定费用即可用任何可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来获取各种服务和资源,就可以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开展工作。而不需要部署硬件设备和安装软件。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个性化比较明显,采用SaaS 模式,中小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灵活动态地定制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和升级云计算服务,将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中小企业真正做到随需应变、方便快捷。
(四)增强安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均由云计算服务商来提供。云计算采用多层服务器集群架构,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先进的防火墙、入侵检测、SSL安全套接加密、端对端的加密存储、CA数字认证等,可以提供完备的安全运营技术手段,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计算服务和数据存储,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同时,云计算各级服务商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产品线,完全可以适应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可有效避免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走弯路、失败等风险。
结束语:目前,云计算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它以高效、灵活、廉价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它不需要购买服务器,也不需要建立数据中心,把大量的、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来统一提供服务,它的使用给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在个性化、灵活性、多样性及经济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好云计算,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合理定制应用软件,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今年是中企通信的丰收年,1月24日,获得了工业和信息部颁发的IP-VPN业务运营许可; 6月16日正式与印度TATA通信签订战略入资协议; 目前中企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多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执照,并承建了众多国家信息化重点项目。回顾8年的发展历程,中企通信总裁兼CEO祝建华认为,是信息化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搭乘信息化快车
“过去的8年,正是我国企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企业对CRM、ERP等电子商务系统一无所知到离不开的时期。中企通信正是伴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而成长。” 祝建华对记者说。
据介绍,中企通信系中信集团控股子公司,于2000年8月成立。成立伊始中企通信便担负起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准的“全国经贸系统信息专网”、“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工程网络系统”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企业互联IP宽带网络平台―中企网络(CENet)。
通过这些项目,中企通信锻造了能力,并坚定地走上了企业信息化之路。
随后,中企通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10月,在信息产业部举办的关于国内IP-VPN、多方通信、线数据处理与交易三项业务的商用试验评审中,中企通信荣获综合评分第一名,并顺利获得该三项业务的商用试验牌照; 2004年2月,中国中信集团正式入股中企通信; 2005年5月,中企通信和用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中企通信先后与香港和记环球、亚洲网通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搭上信息化发展的快车,中企通信本身也迅速发展。据了解,中企通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4个骨干节点,为数字大区的数字客户提供服务,并在2006年、2007年相继通过了思科CPN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更在今年年初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首张IP-VPN牌照。
调整战略目标
得益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大发展,中企通信才迅速驶入快车道。而据中企通信的高层介绍,该公司已确立了“中国新兴的、最专业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来自中企通信8年来积累下的资源和优势。中企通信的高层表示,未来中企通信将本着“以中国为基础,以国内最优的技术、服务为导向”的宗旨继续开拓中国市场,包括利用多运营商的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熟悉技术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远程网络监控系统; 走高品质服务路线,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对客户承诺的SLA品质、在全国各个网点部署快速响应服务团队。
中企通信的股东之一、中信集团董事罗宁曾表示,中企通信在香港成立的分公司是中信集团在香港为本地用户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IP-VPN专线服务的窗口。中信集团非常支持中企通信的发展,中企通信可以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资源,专注于企业专线服务,未来中企通信将在ICT领域不断提升增值服务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的品牌。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 现状战略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监着许多问题。
(1)广度不深。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不平衡。目前较为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仅限于特级、一级等一些大的建筑队企业,这些建筑企业建立了互联网,在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重视生产经营,忙于发展,对实施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
(2)深度不够。很多已经购置微机的企业,都以单机操作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的沟通或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也没有借肋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度低,在企业管理上收效甚微。
(3)建筑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差。突出表现在人员文化素质低及装备差上,尤其是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无法开发满足本企业个性化要求的软件。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有些企业经济实力弱,资金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同时管理不规范,也使信息化方案难以见到成效。
(4)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5)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二、政府及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一)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立法保障。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关键要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二)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并成为企业本身的自觉行为。且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都希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招标、采购、建设、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动作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利润,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基础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主导,不能搞花架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改革、改造结合起来。与本企业管理荼融合得越紧密,就越能发挥“加速”作用,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接受并采用更加先进、与国际惯例更加吻合的管理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实现 对传统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和改善各项基础管理荼,推动管理创新。
(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技术、资金密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难以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逐步实施。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发挥,要制定整体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既要满足企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以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分布实施就是要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影响建设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实施重点突破,以重要程度为序,建立一些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做到企业内部数据库的高度共享和集成,最终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3)建立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由单机操作向网络化发展,把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基于网络和大型后台数据库,系统要做好整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要根据本企业 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信息的子系统应由合同、预算、物质、人力档案、查询等死气沉沉 成,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信息共享,保持内部信息畅通。同时要有选择的与外部信息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4)要保障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信息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必须保障信息的安全,防止本企业商业机密外泄,损害企业利益。信息安全可以从管理管理、技术上予以保障。要通过建立企业信息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安全的密码体系,采用多种的与外部信息系统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5)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建设企业管理系统,人的因素是关键。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其作用无从发挥。信息化建设要求具体实施的企业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员工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要把加强培训作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对职工进行观念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加强全员性计算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经营管理 信息化建设 措施
目前,国外大型跨国建筑公司从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过程管理,直至竣工资料备案,无一例外都是采用信息化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企业面监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技术和资金都占有极大优势的国外同行。因此,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建筑企业向智能型、管理型转化,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1.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及意义
当前,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加速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1)辅助决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借肋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信息存储、管理、交流的平台,即知识管理的平台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交流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随时提供处在不同地区的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和材料购销情况,及时收集、追踪业主信息,减少了人工统计数据的片面性和误差,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地获得需要的数据,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2)再造管理流程。企业是通过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把工程产品和服务变现成资金,在同等的人、财、物投入的情况下,不同的业务变现成资金,在同等的人、财、物投入的情况下,不同的业务流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传统的组织结构为公司-分公司-施工队-项目部,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等弊端。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利用成熟系统所蕴涵的先进管理理念,对企业 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乃至变革,将有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的优化。如目前很多先进的建筑企业推行由一个企业总部+若干直属项目部的结构,这其间,信息化系统将取代原来分公司及中层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减少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流程。快捷的信息传递,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I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化不光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在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行业当中,IT技术的应用目前还主要停留在表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是今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把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好,对我国建筑企业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传统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监着许多问题。
(1)广度不深。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不平衡。目前较为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仅限于特级、一级等一些大的建筑队企业,这些建筑企业建立了互联网,在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重视生产经营,忙于发展,对实施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
(2)深度不够。很多已经购置微机的企业,都以单机操作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的沟通或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也没有借肋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度低,在企业管理上收效甚微。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
3.政府及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一)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
(2)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
(二)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市场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对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已不再是口号,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并成为企业本身的自觉行为。且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都希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
(1)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基础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主导,不能搞花架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改革、改造结合起来。与本企业管理荼融合得越紧密,就越能发挥“加速”作用,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技术、资金密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难以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逐步实施。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发挥,要制定整体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既要满足企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以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分布实施就是要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影响建设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实施重点突破,以重要程度为序,建立一些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做到企业内部数据库的高度共享和集成,最终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4.结束语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建设,战略就意味着对企业中的本身的某些问题作出战略性的选择,我们的管理者应该去专注哪些,应该去重视什么样的活动,如何运用好这都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去考虑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企业资质等级、领导认知水平、经营模式、信息化人才、资金投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对信息化管理力度等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才能实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总体提高。才能使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治国. 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
我刚参加工作就开始独立负责一个大型机关的电算化建设项目,从此便与信息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体验信息化对公司财务、经营管理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让信息化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现在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同行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企业信息化的几个浪潮
回顾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浪潮。每一个浪潮来临的时候,都有许多企业紧随着采取行动。长江前浪推后浪,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同一时点都在同一个浪潮上。现阶段,这几个浪潮在不同的企业同时存在着。
第一个浪潮:单人操作的解放运动――业务操作的电子化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将日常手工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机器工作。这个浪潮以会计电算化、办公软件的应用为代表。当时的会计电算化基本上是将原先手工做账的每一个步骤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即使多余也在所不惜,可能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使用软件时,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财务软件会并存对账和试算功能,而且均来源于同一数据,为什么还需要再运算一次以核对总账与明细是否相符。
第二个浪潮:多人操作的解放运动――业务流程信息化
这个浪潮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企业收获颇丰,也有的企业损失惨重。这个阶段以ERP概念的风行为代表,同时还有CRM、SCM等。也就是利用IT技术将企业管理流程电子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当时许多企业错误地认为上了ERP不但显示企业实力,同时只要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ERP都能够解决。
第三个浪潮:管理者的解放运动――知识管理信息化
该浪潮强调实现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结合,以KM、协同、门户等为代表。其特点是让合适的角色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获取合适的知识和资源,系统推动企业管理生态的建立,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
第四个浪潮:老板的解放运动――业务决策智能化
该浪潮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智能地创造、挖掘新知识用于业务决策、日常管理等,形成自组织、自学习、自进货的企业管理体制。
诸侯并存、条块分割的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现状
虽然没有系统地去做市场调查统计,但是根据的了解,多次浪潮之后,留给企业的是诸侯并存、条块分割的企业信息化现状。
除了少数大公司部署统一的ERP软件外,多数公司的情况是企业财务部门用的财务软件、销售部门用的是另一家公司的CRM系统、产品部门可能用的某家公司的MRP系统、人力资源部门用的则是某人力资源专业开发系统或者用EXCEL等、行政部门用的可能又是行政方面的系统、办公系统可能用的又是某家公司的OA软件……
按这种情况来估计,每家公司至少使用三到五家不同软件供应商的产品,而不同软件供应商的系统架构不完全相同,凭借某方面的专业优势成为占领信息化市场一方诸侯。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单是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还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演示一下目前企业信息化现状形成的必然性。
1.实例
一个最简单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由四个部门组成:销售部、采购部、行政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假设这几个部门均处于原始的手工作业状态,部门间以及部门内的信息沟通非常落后,导致企业面临着生存的问题。
假设现在公司决定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变公司的现状。简单来讲,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应用IT技术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增收减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正常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寻找软件公司去定制开发或者购买现成的软件,然后在各个部门实施。
2.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由于定制开发成本很高而且风险很大,一般情况下会首先选择购买成型软件使用。那么企业将会面临着什么样的软件市场呢?
在信息化之初,财务软件是主流,企业肯定首先购买财务软件来减轻财务部的繁重工作量。随着财务软件的流行,许多软件公司开始意识到专注于某一领域,将其做精做专,成功的机会更大。于是CRM、HR、SCM等专注于不同领域的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企业的销售部门肯定会选择一个最专业做CRM系统公司的产品,人力资源部肯定会选择一个最专业做HR系统公司的产品……
这种整体大环境使诸侯并存、条块分割的信息化局面成为必然。
3.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除了外部因素外,企业内部因素也非常关键,因为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信息化非常成功的公司也不少。即使各个系统的软件在公司的各个部门中诸侯并存,同样可以避免条块分割的局面出现。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内部缺乏合适的项目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可以决定项目的成败。但是如果想较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首先,这个人在公司的位置必须较高,这样他说的话才会有份量并且能够起到作用;其次,这个人必须对公司现有的财务流程、业务流程以及内部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和了解,同时有权利和能力对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修改和优化;再次,这个人必须对IT技术非常熟悉,至少需要达到普通IT工程师的水平,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理解技术上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同时他才有可能将公司的要求转变成IT技术的语言,以让IT技术人员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执行。以上三个条件缺少其一,必然会在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把控上有所欠缺。但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员,不用说在公司内部,即使公司外部也很少。
另一方面,改变每个人工作习惯的艰巨性。企业信息化与其说是改变企业的工作流程,还不如说是改变人的工作习惯。这方面的阻力许多企业考虑得都不充分。试想一下,自己想改变自己某个工作习惯都是极其困难的,何况是改变那么多人的工作习惯呢?
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诸侯并存、条块分割的企业信息化现状有其必然性,那么该现状对于企业竞争力是增强还是减弱了呢?这种局面是不是无法改变?
1.企业信息化现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纵向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历史地看一个企业,企业内部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化,都会较大地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大家最熟悉的财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从外部竞争的角度来看,谁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工具,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反之,即使内部提高了效率,也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2.走出条块分割,实现信息共享和无障碍思考
面对目前的现状对企业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信息化如何走出现状,使企业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呢?
可能会有两种途径:请霸主和设盟主。企业通过以前信息化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再加上目前软件市场的成熟,请来一位霸主,将其他诸侯赶出各自部门,统一使用一个系统。但是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不仅投入大,风险高,而且还需要再次改变人的习惯。这个成本也是很难估计的,是否会成功也存在着很多未知数。
如果通过请霸主的方式很难实现,那么可能就需要通过找盟主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也就是在不改变目前各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系统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各部门间的沟通能力。那么企业内部谁将会承担带头人的职责呢?
3. 财务人员的历史任务
正如几年前财务人员担当起企业信息化的排头兵一样,现在这样的任务又将会毫无疑问地落到财务人员的身上, 而且也只有财务人员能够较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以及社会需求的提高。
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无论是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招聘要求还是相关文章对财务人员必备素质的讨论,较之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财务人员仅仅精通财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财务人员还需要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懂IT技术等。同时作为职场中的财务人员,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扩展这些知识和技能。
第二,财务部在企业中的特殊位置。
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唯有财务部能够接触到企业的所有部门,财务部是企业各个部门的联接纽带,也是各个部门中比较中立的部门。财务部门的建议通常会站在整个企业利益的角度,而没有部门内部利益考虑的限制,所提出的变革方案较容易得到各部门的支持。
第三,财务系统在企业整个信息化中的地位。
在企业的所有系统中,财务系统基本上是专业性最强也是最复杂的系统,也是企业信息量最大的一个系统。那么,在整合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让财务系统这个大诸侯作为盟主去协调其他各路诸侯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关键词:诺兰模型 米歇模型 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一、诺兰和米歇思想
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薪,开创了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新纪元。197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里查德・诺兰(R.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诺兰认为,无论对于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并非截然分开,也不能超越。这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后来,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认为,在诺兰模型中,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与数据管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因此,米歇模型认为,信息化的一般路径是由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构成(图1)。决定这些阶段的特征有: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集成程度;数据库和存取能力;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文化;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高复先,2002)。
根据米歇模型对诺兰模型的修正,集成与数据管理实为同一阶段的两个方面,米歇模型中的成熟阶段和诺兰模型中的集成与数据管理阶段便统一起来,即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
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目前,人们已经公认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是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用米歇模型考察西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过程与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是吻合的。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起步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会计数据处理的阶段。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水平较低,人们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认知度和参与程度较低。计算机从代替人工处理某一方面的核算业务(如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开始发展到控制某一会计子系统,进行较为综合的数据处理,适时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此时的程序已形成为一个系统,采用数据文件(Data-Files)环境,以文件方式管理数据,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相互独立性。
(二)成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 成长阶段是指企业用信息技术将单一的基本信息处理连接起来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此阶段,虽然人们尤其是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但是随着应用项目不断积累,企业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和生产上的优势,并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整个企业的信息处理联成一个了整体,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会计电算化逐步实现了经济信息的综合化、系统化,形成了计算机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这时,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子系统,已经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共享系统的资源,采用应用数据库(Application Data Bases)环境,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应用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运行效率高,数据冗余度小。
(三)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成熟阶段是指企业将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物流、财务、CAD、工业控制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处理全面集成,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并且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ERP阶段。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完备,应用水平也较高;管理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大多采用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s)环境,应用程序和数据均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的冗余度减到最小,数据可以无限扩张,出现了分布式网络系统,并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库。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会计子系统又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会计子系统的功能目标是生成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田扬等,2005)。伴随ERP的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信息得到及时处理与反馈,这样就为决策者提供了高层次的决策方案和决策信息。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由原先单一的会计处理向网络处理完善,并将企业各会计处理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会计数据的共享。我国会计信息化由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到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赵复元,2005)。但整体上我国仍处于增长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系统繁杂,耗资巨大,而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和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深度利用问题,也就是要向成熟阶段过渡。
三、影响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因素
纵观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演变历史,影响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一是会计环境;二是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三是信息技术。会计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深刻地影响、推动和决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会计环境是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杨,1992)。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构成了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会计管理环境(汤云为等,1997),前者不断要求会计将新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企业会计环境的变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管理思想及会计理论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构筑模式,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创立的“价值法”会计理论基础上的,早在1969年乔治・索特(George.Sorter)的事项会计理论就为重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会计信息系统都是其具体管理思想的缩影,管理思想及会计理论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的催化剂。
管理思想、会计理论的实现需要有网络和计算机作为其运行的支撑体系,需要公共数据库为基础的集成环境,即需要支持其运作的信息体系。信息技术一方面直接嵌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间接地
带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影响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属性、报告内容乃至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和传播方式,而且还可能造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久必合”乃至整个会计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消亡,并直接影响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谢诗芬,1999)。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每一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所处经营环境息息相关,而每一阶段中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会计理论、信息技术,将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推动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纵深两个方向拓展。
四、会计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对大量的职业投资者、信贷者和顾问人员调查研究后认为,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企业的背景信息。使用者尤其希望财务报告更多地披露以下信息:企业分部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资产负债表外筹资协议信息;核心与非核心信息;一些特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不确定性信息;季度报告信息(赵辛等,2005)。起步、增长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MRPⅡ中的会计和财务模块,主要的特点是用于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为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提供多样化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应向成熟阶段过渡。成熟阶段的会计信息化将朝着“大集成”方向发展,其构筑思路是,以事项法会计为理论基础,用REA模型描述业务流程,采用事件驱动的应用结构,收集经济业务的原始事项信息,建立业务主题数据库环境,引入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会计知识库以及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基于ERP的网络化、知识化、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图2)。该基本框架主要由业务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操作处理模块组成。其中,业务数据库用于集中企业所有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业务事件及其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地点的数据,是企业共享的数据库;知识库负责存储决策涉及到的包括会计知识在内的各类知识,描述模型特征及模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知识,控制加工信息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决策主题的存储和综合,挖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知识,完成实际决策问题中的各种查询、多维数据分析等,提供面向用户的决策支持。
“大集成”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和管理。其主要特点有:第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来反映经济事项各方面的特征,多维地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 (张永雄,2005)。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各种决策有用的相关事项信息。系统既可以通过web方式直接向使用者传递信息,使用者也可经过授权在线访问系统数据库,主动获取信息。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能提供多种管理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了易于最终用户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第二,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采用主题数据库的一整套技术方法面向业务流程收集、分析和控制业务信息,同一源数据一次一处输入系统(不是多次多处输入系统),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享”数据库。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第三,系统及系统内部的功能能进行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具备可扩展的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为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创新,系统能迅速调整以满足企业为了某一目标通过动态联盟组成的虚拟公司,支持新的业务流程。第四,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网络操作环境下各种意外情况能及时处理。同时,具有健全的安全防线、严格的权限控制及健全的操作日志等。第五,系统不仅能够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而且能够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融知识管理入会计信息化每个环节当中,将会计业务人员和会计经理拥有的业务知识、管理技能进行收集、整理和积累,形成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业务和决策的水平和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彭桂山等,2005)。
五、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米歇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了解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在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位置;也是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结构和制定变革途径的认识基础,由此确立企业建设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晚,开发使用时间短,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电算化水平普遍不高,各地区、企业单位的开发程度与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鉴于此,对那些处于起步中后期阶段和增长阶段的企业,企业领导应带头转变观念,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网络化建设。加强人们对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认识和使用,建设好高档次的数据环境,综合地利用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在内的企业各部分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集成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新一代ERP系统,从而进入成熟阶段。而新建的企业则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高起点地建设会计信息系统,抓住成熟阶段的特征,重视各类业务人员的IT文化考核与培训,加强信息需求分析,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企业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资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主题数据库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架构一个资源共享的互连网络平台,将会计信息系统与系统内部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无缝集成,构建开放型的电子商务系统,支持业务与财务协同运作,实现在线智能化管理,并最终进入更新阶段。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理论认知方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部分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足,只是简单地认为普及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没有认识到实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长远化发展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一些企业领导认为只要推崇会计电算化即可,忽略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缺少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自然会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滞后包括会计信息化要随着会计主体企业的延伸发展拓宽空间界限,会计信息化的完善发展使会计合算有了机会和时间,原始的会计合算的方式和用时就无法满足现在的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2.技术操作方面
企业要想有好的经营活动,就要完善生产、销售、监管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单要实现资金、物流、信息的和谐统一只依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特别适将部门信息录入管理软件中,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对应的情况,只有各部门相辅相成才会使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并未实现企业信息一体化,会计信息的遗漏缺失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会计技术保障信息的完整有效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信任,在技术方面如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被黑客等不法分子篡改拦截,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良好发展。
3.专业人才方面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推动发展,然而专业化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对会计职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严苛,大部分会计人员只会会计的基本只是和操作,负责简单地会计处理,但会计信息跨级传递是建立在网络会计之上,因此,不仅要求会计相关人员有专业的基础认知和业务操作,还要懂得将会计信息与网络科技相结合,精通计算机的操作维护,能够完成会计信息化的任务,并能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操作落后于理论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操作落后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化最现实进入理论研究阶段,并且理论领域的发展明显比会计信息化实际操作更长远。这些因素就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化相关研究人员只理解剖析会计相关的理念。对于这些理解分析,我们会对会计核算等基础会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认识分析及实际操控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所以从相关研究调查来看,我国会计人员普遍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完整且超前花,但并没有很好地对信息化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彻底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点。
2.忽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十分重要的,是组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现在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都会简单地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甚至认为将会计进行简单地计算机操作就是会计信息化,而其作用就是加快工作效率,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企业领导认为只要懂得计算机操作,将财务数据简单的录入电脑中即可,并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将不会计电算化带入一个新的时代,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提高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会计知识理论会严重制约会计信息与计算机网络。
3.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而言,我国己经公布部分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标准规则,先后出台的重要文件促进了部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更多的使用网络计算机,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及时对企业会计工作起到进行监督规范,并且推进了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的完善。尽管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对接国家标准,但与相比会计信息化的标准要求,仍然有很大的的差距,造成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统一。
4.缺乏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业型人才
企业具备丰富的人才才会竞争力,这于会计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企业在走向了会计信息化后,高素质精英是业务经营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很多会计技术人员并不了解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他们未接受相关的训练,对于跨界的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处于消极态度,很多潜在的精英未被发掘利用。另外,即使一些会计人员精通现代信息科技,但对会计知识处于匮乏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将会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实践调查中发现,企业中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老员工,因为年龄较长,已经习惯运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的技术知识,这就导致对会计信息化要求人才的进一步欠缺。
三、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将理论研究落实于实践操作中
加快会计信息的建设,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推广来制定合适的的研究理论,使得理论知识更加的深刻,同时有效落实于实践当中。详细来说,我国应加快建设相关理论,长时间就会形成较完整的,可供信息参考的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管理体系。主要还是靠相关部门大力投资重视经营的子昂管配备,逐步制定出一部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管理体系。至于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广,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的相关结构的治理和控制上。我们可以在对其他国家队会计计算机知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取其精华,总结出适合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实际实践的理论,立足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理论,有效合理的运用分析,来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2.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作用的意识
想要企业管理者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来转变其观念,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当今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企业要想符合现代知识的要求,跟上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要迎合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适应经济市场的要求,能使企业经济做出更加科学化的决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体系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3.逐步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首先要根据我国复杂的国情作出判断,逐步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要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普及会计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换的基本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建立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我国标准的一致,同时也要体现相关会计行业标准的特点,不仅要制定新的标准,更要做好其与现有标准的融合对接。标准要具有准确性和公开性,特别是注意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会计信息不会外泄。
4.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因为人才精英是竞争力的核心,会计信息化管理是如此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会计和信息人才的有机结合才会使会计信息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教育机构应逐步的培养出更具备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熟知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加强高等学校的相关教学改革,设置更有针对性的会计课程,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企业要做的是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根据本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制定针对性的信息化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理论和计算机技术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完成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发展,从实际会计工作出发,将信息化的理念和会计工作更好地融合。。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不足,会计信息化的理论认知和安全保护尚未完善,会计信息没能全面共享,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不完整,仍存在着对会计信息化的误解,这些都会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要针问题进行思考,做到信息彻底共享,会计信息得到安全保障,并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会计信息化全面普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91-92.
[2]朱一闻.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206+21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a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1 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及问题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很多领域开始引进科学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在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铁路运输企业也紧追时代的潮流,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其存在着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很大的投资力度,因此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铁路的客货运输需求与运输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数据形式不统一。铁路运输有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在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无限的资金与精力,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重点项目去建设,这导致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也存在着多样性,这也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度,数据形式不统一使得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增大,导致数
据传输效率降低,阻碍了铁路运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度。
第三,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不足。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科学技术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其本身发展的时间还有限,我国还没有成熟、有效、系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既懂得铁路运输管理,又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使得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研究不成熟,阻碍了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减缓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进度。
2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必要举措之一。信息化的全局化和可控化,使铁路运输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可以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不同项目,导致资金散乱,财力匮乏。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采用
机器化操作,合理审批资金流向,并进行及时有效的
监督,真正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信息及时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 关于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完整规划的建议
3.1 确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原则
①结合性原则。必须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用高效的信息开发方式,将企业的流程再造过程,包括流程重组、流程分析等,与网络平台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铁路运输实际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逐步推广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开发。
②经济实用性原则。这是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握的原则,必须在制订规划时,遵循企业的生产实际运营情况,根据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管理层次和队伍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与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不能盲目追求创新,盲目追求高科技,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③参与性原则。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仅要成为其使用者,还要参与其中,成为其建设者,要分析企业的生产化流程,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全局性的预测分析,领导决策层也要参与其中,以促进信息化规划的开发进程和速度,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④动态化原则。铁路运输企业要在信息化规划的同时,保持动态变化的心态,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循环往复的运营而产生增强化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调整和动态的,要在逐步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逐步的增大效益。
3.2 形成信息化规划的整体架构
①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由于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较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毕竟资金有限,因此应该把最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急需建设的管理项目中去,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要通观全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全路的现实情况综合利弊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并监督各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实施。在各运输企业建设完信息化管理项目后,由专门专家小组进行评估,指出其中的问题,以安排资源整合共享。
②引进综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上文提到,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较短,还不是很成熟完善,并且缺乏既有管理经验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入市场机制下的商业模式,缓解人才紧缺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使运输信息专业机构参与到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减少铁路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引进大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投入到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演练中,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有效运用,为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保证。
3.3 确立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和阶段目标
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铁路客运站的综合现代化系统,全面推广编组站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启动并实施这几项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阶段性目标是在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要将长远的整体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工程项目,各个部门团结合作,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尽快建成全路客运售票系统,改造现有的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成为全路数字数据网;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在主要站段建立信息库,在计算中心建立中央信息库,实现信息统计、加工处理等功能,在网上进行汇总和分发,实现数据交换;着手建立铁路运营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关键词:信息消费 诺兰模型 消费供给 信息需求 生命周期
引言
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后,我国随后提出了“三金”工程等一系列“金”字号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它的提出也正式拉开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幕。回顾中国信息化20年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网络的更新与换代、信息产业的孕育与成长、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相关法规标准的出台与完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说,近年来,投资相对饱和,出口已显疲态,唯有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于这种认识,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信息消费研究述评
关于信息消费的研究,国内研究多集中在信息消费的学科理论,关于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市场、信息消费生态位等与信息消费相关的理论问题,关于信息消费现状及方式的信息消费行为,关于信息消费延伸到某一特定领域的实证,关于信息消费监督及质量评价(邓胜利,2004),以及信息消费机制、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及环境等方面(马哲民,2007)。而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消费的演变、消费者行为、信息对消费者影响、信息消费对文化及技术影响、消费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等关于信息消费微观层面的研究(邓胜利,2004)。
通过对中国知网“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信息消费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狭义理解视角之上,表现在一方面是消费对象的狭义化理解,即信息消费指的是对信息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费(工具性消费),而忽略对信息产品或服务的间接消费(内容性消费);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体的狭义化理解,即研究“个体化”人的消费行为,而鲜有涉及“组织化”的企业对信息的消费。综上,所谓信息消费,就是指一切以满足信息需求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产品或服务并将其作为再生产投入要素或直接利用吸收的经济行为。本文的研究以广义的信息消费为出发点,从企业、个人、产业三个层面揭示信息消费的推进规律。
基于诺兰模型的企业信息消费阶段演进规律
企业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往往会被忽视,原因是企业的信息消费具有内化性和隐匿性,并不会在终端消费市场上有所作为和表现,尤其是对于信息产品生产企业,其信息消费过程终究会被抽象固化为新的产品并输出进入信息消费市场;而对于一般制造业企业而言,其信息消费过程也会被抽象固化为物化产品并输出进入一般消费市场。站到社会信息消费的高度来看,这种为生产、管理而服务的信息消费活动,是推动最终信息消费和带动信息消费供给的主要力量。
(一)理论回顾
企业信息消费不仅受到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制约。要研究企业信息消费的规律,就要从其信息化的推进过程着手。现在公认的研究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理论是诺兰模型,诺兰总结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发展过程的这一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并于1980年修正完善后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他认为企业信息化可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黄梯云,2009)。在这六个不同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预算费用、工作的重点、目标各有不同,这决定了在其相应阶段的信息消费需求也有很大差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企业信息消费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支撑着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企业信息消费的演进阶段
在诺兰模型的基础上,假设信息消费的需求程度与信息技术投入预算成正比,那么可将企业的信息消费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技术消费阶段和信息产品服务消费阶段,其分阶段需求程度如图1曲线所示。对应诺兰模型,信息技术消费阶段大致对应初装、蔓延、控制等前三个阶段,而信息产品服务消费阶段对应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等后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消费阶段,主要以计算机硬件消费为主,辅助以软件的消费,往往这些消费均是工具性直接消费,目的是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在信息产品服务消费阶段,以内容性数据服务消费为主,往往作为企业再生产的投入要素,这种间接信息消费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朱红,2005)。在图1中,企业在每个阶段,其信息消费的需求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第一阶段的信息消费活动有利于助推自身信息化,第二阶段的信息消费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
关于企业信息消费的类型,邓胜利和况能富(2005)将其具体化,提出了五种类型,分别是学习信息消费、科研信息消费、生产信息消费、销售信息消费和管理信息消费等。按照这种分类,企业信息消费的第一阶段应该包括生产信息消费、销售信息消费和管理信息消费,第二阶段应该包括学习信息消费和科研信息消费。
(三)建议及启示
基于这一演进规律,企业信息消费活动在重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将重心转移到将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再生产投入要素上来,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自服务机制,以竞争情报的搜集、加工、挖掘、存储、利用、保护为消费主线,为组织原始创新做好服务工作。而这一演进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作为一般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信息消费会较长时间停滞在第一阶段,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其信息消费则以第二阶段为主。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供给还需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企业信息消费的高级阶段才能早日到来,信息消费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个人信息消费层次递进规律
作为信息消费的狭义化主体,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消费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其实就有了信息消费,信息作为交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是其价值没有被固化和凸显,更没有上升到市场行为范畴,仅仅是一种交换行为。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正是需要的差别推动了交换行为”(冯文光,1985)。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史,从烽火台到驿站,从电磁波到网络,无不代表着信息作为一种输出在生产者(供给者)和消费者(需求者)之间的流动。真正意义上信息消费的产生和发展,源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因为IT技术带来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制造、标准化生产,进而带动了交易市场的成熟、商业模式的形成,为个人开展信息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活动,其取决于个人的消费需求。借助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分析个人的信息消费层次,有助于探讨个人信息消费层次的递进规律。
(一)理论回顾
需要是消费的起点,人的消费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程大为,2001),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周三多,2010)。要逐一递进的满足这些需要,就只有通过相应的交换和消费来实现。当较低层次的需要通过消费行为得以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进而通过相应的高层次消费行为予以满足。韦尔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曾提出了信息寻求行为等级图,他指出,一个人在等级中的位置决定了他的信息寻求行为,而且只有在一个层次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致力于获取更高层次的信息(刘海霞,2004)。然而,消费者信息消费的层次递进是否符合这条规律呢?
(二)个人信息消费层次的反向递进过程
按照马斯洛对人需要的层次划分,可将其归为两类需要,即较低层次物质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精神的需要。而信息作为消费的对象,在这两种需要的满足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如图2所示,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信息作为消费行为的中介,起到消费行为决策依据的作用,属于直接消费。对于精神需要的满足,信息往往作为纯粹的原始输入,需要通过传递、反馈和创新,从而达到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目的,这种信息消费属于间接消费。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消费目前是个人信息消费的主要方式。据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在一项“用户在过去一年中在网上实际购买过哪些种类的产品”的调查(多选)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书刊类(58.7%)、电脑相关产品(35.5%)、音像器材及制品(29.5%)、通讯类(18%)、礼品服务(13.8%)、教育学习服务(12.9%)、服装类(5.9%)。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来界定,这些排名靠前的消费领域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据2013年3月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用户网上购买商品类型按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服装鞋帽(81.8%),日用百货(31.6%),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29.6%),家用电器(22.9%),书籍音像制品(18.4%)。可以看出,目前个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个人信息消费的层次递进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发展趋势,即从满足高层次精神需要向满足低层次物质需要过渡。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消费主体年轻化、高学历化、低收入化等特征决定了其消费需要的高层次化,年轻化意味着好奇、敢于尝试,高学历化意味着高修养和高层次的消费需要,低收入化则决定了其较低层次的需要通过家庭已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消费产品供给者信息化推进呈现出从IT领域等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逐步推进的特点,决定了首先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信息消费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随着信息消费主体的多元化、供给者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消费的层次呈现出向下发展的趋势。
(三)建议及启示
基于这一递进规律,一方面,为了满足较低层次消费信息的获取,必须加速信息化普及推广的步伐,触角应广泛伸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消费的时空限制,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消费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消费改善民生的作用,政府必须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从而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让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基于摩尔定律的信息消费供给周期突变规律
促进信息消费,一方面要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信息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取决于信息消费供给的规模和水平。研究信息消费供给的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打破行业壁垒,加快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鼓励业务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
(一)理论回顾
美国科学家戈登・摩尔在1965年大胆提出了集成电路集成度与和成本的假说,处理器的性能每12个月(后来修正为18个月)提高1倍,而其成本成比例的递减。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被缩短,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四个阶段,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信息经济时代,面临着还没到成熟阶段,就被新产品所替代的局面,而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加速。
(二)生命周期视角的信息消费供给突变规律
如图3所示,在信息消费垄断市场中,即使针对同一信息消费供给厂商来说,按照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进入市场、扩大份额、不断成熟的过程,当产品1到达T1时刻即成熟阶段,新的技术已经出现,需要企业适时推出更新换代的产品2以取代技术已经落后的产品1,产品2重复产品1的生命周期过程,同样在T2时刻退出市场。
如图4所示,在寡头垄断或者竞争市场中,对于不同信息消费供给厂商而言,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呈现出厂商1的产品进入市场后不久,在T3时刻就有新的厂商2进入,并且采用的技术足以对其造成威胁,从而导致厂商1的产品在T4(此时T4
(三)建议及启示
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加速和多样化,如果企业不能够持续创新,将会受到摩尔定律和市场竞争的惩罚。随着信息消费周期的不断缩短,将催生信息消费新业态的创新,这给广大信息消费供给厂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消费市场只有适者生存,墨守成规不思创新的企业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公共信息服务需求才能有效拓展,企业信息消费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信息消费市场将逐步活跃,个人信息消费意愿和习惯逐渐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和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领域需加速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终端产品服务应持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2.邓胜利.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4(7)
3.马哲民,靖继鹏.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7(3)
4.邓胜利.国外信息消费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04(1)
5.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朱红.信息消费理论方法及水平测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邓胜利,况能富.企业信息消费满意度分析与评价[J].情报科学,2005(10)
8.冯文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9.程大为.电子商务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0.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刘海霞,李后卿.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情报杂志,2004(2)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7
【关键词】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企业 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其办公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OA自动化办公系统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这一系统,不仅仅可以提高企业工作的有效率,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运行提供科学合理的工作依据,为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企业应该重视OA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应用。
1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概述
1.1 概念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专门应用于企业办公管理的自动化系统。这一办公系统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办公效率。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将企业各个部分的公文流转、审批以及等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综合,不断提高企业办公的系统化、规范化。由于其办理、高效的特点,无论在哪个行业中,都受到企业的追捧。
1.2 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办公模式,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 实现实时通讯
这一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事物的处理,能够实现实时通讯,为各个部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并进一步紧密了公司人员的联系。同时,这一办公系统为企业工作人员提高详细的资料。
1.2.2 高效便捷
这一系统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高校运用,快速将相应资源转达到所需人员手中,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资源检索,为各个部门提供便利;三是系统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送、文件的高效利用,可以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发展历程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根据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纸张信息数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实现从手工到电脑的有效转换;第二阶段为工作流为中心。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公文流转、流程审批内容;第三阶段是 B/S 应用模式为代表的 OA 系统时代;第四阶段出现协同办公。主要将企业工作中的公文流转、流程审批、制度管理等进行高效整合,促进其系统化、高效化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对这一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第四阶段。
2 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
2.1 企业对于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巨大需求
由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企业对于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巨大的需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以往的办公过程中,由于忽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导致办公效率不高,管理以及相应的决策,很难实行,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2 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效果
这一系统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这一系统的广泛应用,不断加强了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联系。这一系统办公界面朴实,使用较为方便,能够有效地为员工提供信息查询。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参与到办公流程中去,了解企业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同时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管理层有利于进行员工日常行为的指导,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提高自动化水平。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地对合同管理、公文管理以及人力方面的管理进行高效整合,不仅仅方便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加快信息流转速度以及规范化程度,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这一系统的运用,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进一步降低办公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在此,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通过信息共享,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建设过程中,同时,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在这一系统界面,企业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的,当工作人员登陆界面的时候,能够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处理相应的指令。最后,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由于使用的是自动化办公系统,因此,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公司内网的介入,全面了解企业内部的工作状态,进行业务处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移动办公。实行信息化管理,各种管理工作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避免工作堆积现象的出现。
2.3 发展展望
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环境变化的需求。随着现阶段企业竞争不断增大,自动化办公系统应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企业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系统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策略的提出。其主要的不足体现在:工作人员对于这一操作不甚熟练;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相应的网络安全问题等。企业应该立足于现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自动化管理,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并重视技术创新,推动 OA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各个企业应该重视这一系统的运用。通过这一系统,不仅仅可以提高企业工作的有效率,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运行提供科学合理的工作依据,为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清楚地意识到,进行这一系统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一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显聘,孙长华,代家佳,余茂鹏,宋绍云.企业通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0(11):2341-2344.
[2]裴益,周文庆,刘春霞,何艺.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病案缺项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03(21):49-51.
[3]宋永恒.探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6(12):33.
作者简介
杨柳(1987-),女,满族,辽宁省抚顺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研究方向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