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时间:2023-08-17 18:0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研究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探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决的教育使命。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分析教材特点,落实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生物新课程将陈述性知识、科学探究活动和小栏目作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教材“实验”栏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并将其融合为“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发现,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目明显增加。以中学阶段新课程教材中生态学内容为例,人教版有34个科学探究活动,苏教版有51个,中图版有32个,河北少儿版有82个,浙江科技版有37个。二是活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有“实验”、“探究”、“调查”、“模型制作”、“课外实践”、“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等;河北少儿版有“探究竟”、“大家谈”、“亲自做”、“想一想”、“试试看”、“阅读与分析”;苏教版有“讨论”、“课外探究”、“积极思维”、“边做边学”、“继续探究”、“课题探究”;中图版有“探究活动”、“课外实践”等。三是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能力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实验”侧重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探究”强调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大,“资料搜集和分析”侧重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模型建构”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培养训练建构模型的方法和能力。

认识教材特点,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发展;有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及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科学史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生物科学史记载了生物科学的产生、发展及规律,能够切实的反映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情感与精神,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新课程增加了科学史内容,将科学史教育列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当中。如“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长素发现过程”、“探求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验”,对“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学生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认同和理解科学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艰辛历程,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领悟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拼搏和前赴后继的努力,进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重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的传授同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的,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高科技生物技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素质教育历来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对生物学而言,更应该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①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新时期的生物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当代大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实施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生物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供方家借鉴。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对生物技术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了解较少,生物科学实验实践技能较差,对生物科学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生物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本文由收集整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②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生物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很少举办专门的科研活动,且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缺乏,这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2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着。随着生命科学自身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建立与其专业层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构架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始终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融合

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教师可以试将抽象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此联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事物,这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动态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分选”时,引导学生由细胞社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膜区和组分,只有当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和功能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中,各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才能发挥所长。总之,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将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配合以

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3.2 侧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家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其内容处在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讲述较先进的科学结论,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此外,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宜以科研并举,以科研引导和促进教学;教学与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最新科研进展同步,使学生在正确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如将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既生动又贴切,学生又很熟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亦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钻研精神。

3.3 增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所需试剂,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我们精选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纯化、鉴定、扩增、酶切、重组、转化、筛选的大实验,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大实验,这些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同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每一次的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术,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正确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织各种“科学小组”,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3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科学素养;新课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素材,如何将这些灿烂的生物科学史应用于日常教学并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努力思考并认真实践的课题。

一、关于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

1.生物科学史概念的界定

生物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无需对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们关注的仅仅是教材中涉及的对我们理解知识有帮助的一些经典史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科学探索精神,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科学史教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生物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科学前辈们的科学探究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反之,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又为实践科学方法提供了切实的锻炼机会。两者互相促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科学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实践价值

1.灵活运用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引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科学史料能够作为新课的引入,例如,在导入伴性遗传时,若教师引用教材中关于色盲症的发现过程,可以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有的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完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以及科学前沿――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这两个科学史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蛋白质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巧妙运用科学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史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推论总结等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如,学生学习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对于萨顿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这种科学方法存在局限性,即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证明,至此学生会有疑问如何设计实验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此时教师巧妙引入摩尔根的科学故事,摩尔根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学生阅读故事的同时感悟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同样,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酶本质等生物学知识时,都可以巧妙引用科学史,让学生领悟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等科学实验原则,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科学探究。

3.适时运用科学史,渗透科学研究精神

在教材中写入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不仅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更是对青年学生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科学家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工作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启发与感召。

教育学生应该拥有怀疑的科学精神。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确证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摩尔根在自己所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他便对遗传定律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勤奋地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确证了孟德尔的定律之后,他不仅承认,而且还发现了新的定律。

教育学生拥有探幽入微的研究精神。当克劳德决心把细胞内部的组分分离开,探索细胞内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认为把好好的细胞弄碎毫无意义。但是克劳德坚信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以上这些生物科学发展史中鲜活的事例,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与点化,进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让他们掌握生物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67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不过,总体看来,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同样需要开展素质教育,这关系到我们培养的生物科学人才的质量高低。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现在,笔者就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希望给大家提供借鉴。

一、运用生命科学史渗透素质教育

当前,生物科学发展迅猛,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生物科学的研发投入,人类对生物生命科学的奥秘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和认识。生命科学史内容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生物生命科学有个整体的认识。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试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个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而不仅仅看重结果。在课堂上适当引入生命科学史,使得学生在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厚重人文气息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间也学会了新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进而使得科学素质得以提升。因此,我们要把生命科学史引入课堂教学。

例如,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这样的教学契机,将生命科学史自然融入其中。生物科学中很多的新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有艰苦卓绝的深入探索,也有灵感闪现似的顿悟,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生的。这些历史故事可以给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让他们逐渐具备生物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必备素质,那就是基本的研究头脑和用于探索,认真执著的品质。

二、高中生物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做科学研究,就要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无不始于细心科学的观察,科学脱离不开实践,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尤其是生物学的学习跟观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发现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细微性。作为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的兴趣,兴趣本身有着强烈的动力,让学生愿意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启迪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习惯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会发现,各门课程之间好像互不相关,然而,实际上彼此之间却有密切的联系。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面对观察对象,要启发学生去思考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综合观察习惯的培养,学生就能够将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和学习。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过综合观察,学生才能真正认识食物链是什么,它的结构呈现出什么特点,才能真正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全面记录的习惯

及时准确的记录是观察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就可以避免观察本身的随意性。在观察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观察中要注意重点关注的是什么,可以列出观察的提纲,留出空白,方便学生作详实的记录。因此,在观察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比较全面、详细地去观察,同时也更能做好观察记录。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求实,好的记录习惯也必不可少。如观察海洋鱼类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海洋鱼类标本进行全面观察,全面记录海洋鱼类的形态、大小、鱼鳍的形状大小等等。在观察和记录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度。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理论水平

学生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一位高素质的教师,生物科学发展迅猛,生物学教师要紧跟科学发展的前沿,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将学习变成习惯,扎实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更灵活、更科学地去安排好教学,对课堂进行优化,学生才能受到教师更多有益的影响,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改革中,PBL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应加以推广应用。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高中生物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等,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教育;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社会新时代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表述方式很多,对学生学习生物学而言可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且不断发展的一种最基本而又持续影响终身的内在科学素质和心理特质。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外在的表现:学科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品质如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学科兴趣等方面。《生物课程标准》将生物科学素养表述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定义了生物科学素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日趋完善和生物世纪的到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成为了每个生物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要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堂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课堂教学要按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下把传授知识及学科思维方式作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要将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渗透其中。如观察、采集、调查、动植物培养、生物仪器和使用等,为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课堂模式应以引导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好课堂教学就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三维动画、网络资源等,让学生一方面在鲜活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身心感官的体验功能,达到在愉悦的情景下由感性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学习和探索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之逐步养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

一堂好的生物课就是要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基础上,激发兴趣、煅炼学习意志力,从而达到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相统一。

二、做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煅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更是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兴趣和能力的大好时机。可以把实验教学按内在的功能分作两大块:一是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基本模式的传授;二是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做为基础性的“工具”,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反复训练,切实掌握。科学研究模式则要立足课本中许多自成体系的系列实验进行循序渐进的灌输。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酶的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明等实验。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探究模式,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模式。除此以外,在高中生物课本中还有大量的对照实验,在讲好原理和应用过程的同时也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其思维的科学性。在做好、讲好这些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生活实践资源激励引导学生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贴近生物环境的情景、提供初始性问题、开发社会性生物现象调查主题,激励学生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实习和课题调查,使学生在这些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科学品质。

三、做好课本知识拓展,全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立足于课本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实现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笔者认为,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生物科学史的感染作用,充分体现典型激励效应。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科学本质和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注重科学史的介绍和学习,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融入到单元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发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目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科学精神能为学生一生中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运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及长久动力。

课本中涉及到的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孟德尔和他的遗传规律、达尔文与进化论、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等事例都可拓展为详实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典型材料,渗透到课堂和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体会和认识科学的进步与成功凝结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研究不但要有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更需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密切的协作。这些课本内容拓展利用得好就会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最佳教材。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价值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生物考试大纲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大量的生物学现象为师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和广阔的拓展空间。如:农产品保鲜措施的原理、中耕松土为什么能促进作物的生长、酵母发酵的现象与原理,甚至像如何养好盆花等都是这方面的素材。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努力探索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适时适量地把学生的学习拓展到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上去。如生物工程范围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疗法,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生态和污染治理,艾滋病,生化诺贝尔获奖成果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自身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还能起到激发兴趣、增长见识、提高修养的良好作用。

4.利用适量、难易适中的练习题将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扩展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获得、转化信息的能力。如:图表、曲线、文字类型信息的迁移和转化,题干信息的捕捉,解决问题方法的设定,结论的正确表述等;通过练习,检查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等等。所谓难易适中,就是要让学生经过一定量的探索和思维活动后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就是要让学生的活动得到认同和肯定,从而起到养成和增强学生探究问题,自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固化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探究、思维、实践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要把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研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也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主动力。每个生物教师都应站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角度去认真研究和不断践行这一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第6篇

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山西省中药材种植规模有优势,但中药材产业无优势。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将生物科学新技术运用于山西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这无疑成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改革能顺利实施,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全院发动,人人参与,举行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集百家所长,纳众人智慧,为生物科学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献计献策;多次召开系主任、骨干教师、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全面分析和讨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关情况;不定期地通过网络、电话、信件以及到我们历届生物科学专业在中药企业就职的各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对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制定出具有山西中药资源特色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既要兼顾本院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合理配置了教学资源,促进农学(中药)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又能着重解决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不但凸现生物科学的前沿和工具作用,也能进一步彰显出中药材产业的实用作用。

2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并举,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重视培养过程,科学处理课程之间、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教书育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教书又育人[1]。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业务上能较好地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主要知识点和关键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将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增加现代课程学时,删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与删减课程内容的原则是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时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根据不同课程性质,注重基本理论、原理与基本技术、方法,比例适当;兼顾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安排,避免相关课程间的内容重复;注重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准确性。生物科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就目前来讲,生物科学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主要包括数理化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等。在构建生物科学理论教学体系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建立扎实的数理化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包括:高等数学Ⅲ、普通化学、大学物理学、有机化学Ⅰ和分析化学Ⅱ等;二是学生应具备牢固的生物学知识功底,内容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特性、营养、生长,代谢途径与代谢调节,微生物生长与代谢产物形成动力学等,由浅入深来理解掌握,开设的课程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三是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基础,以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课程有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同时加强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概论、组织培养、中药资源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材GAP管理认证、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分离技术、中药加工与炮制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等选修课,并把这些选修课置于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相关制药企业中进行“实情实境”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构建综合知识框架,进行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帮助他们去理解、思考、应用、再学习有关新知识、新技术。

3科研成果进课堂,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在大学,不教书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则不是好老师。科研与教学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将相关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融入课堂教学,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涌现出“教学名师”。“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则是创造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只有源头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产生教学上的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筑。我院的教师,大多是活跃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对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把握的比较好,针对这一实际,我院要求老师要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上下功夫,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助于构筑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我院鼓励真题真做,使本科学生能在大学阶段参加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开阔视野,培养动手和协助能力。“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助搭桥梁”已经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多层次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生产实际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是现今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办学的真实写照。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学生实验实习条件

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实现培养多技能、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我们通过改善实验室基本条件、加强实验室管理、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和强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对实践环节进行了优化。

4.1合理整合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是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障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需要,对生物科学特色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进行了调整与扩充,进一步增加实验室面积,补充采购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并计划分阶段实行进一步购置。同时加强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出台相关实验室管理文件与规定,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通过调研并修订了实验室管理方案,改变原来的实验室由系管系用,统一为院管院用,使实验室运行更为顺畅。现在又在进行实验室的重新分配,在确保全院本科生实验所用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以科研团队为模块的科研实验室,这也将能为本科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供场所保障。另外,通过多方争取,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逐年增加,也将会为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夯实基础。

4.2试行“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改善实验条件的同时,着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尽量使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实习课单独开设,甚至还可打破课程壁垒,整合相关实验与实习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如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两门课的实验组装成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以达到强化实验教学,用实验手段探究知识的目的;建立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放到开放实验室中进行,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以项目为载体,围绕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来进行科学研究,树立“研究过程”远比“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思想,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开放实验室,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实行全程导师制,一般二年级实行大学生助研计划,三年级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拓展学术思想,增强科研能力,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设计[4]。考虑到社会特别需要动手能力强、有思想的专业人才,我们还正在着手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平台。校内基地,如山西农业大学建设的产学研一体的“巨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新高地,把培养人才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在园区生产实践不但能学会种地,学会生产,掌握生产技能,学习农业新技术,切实加深对“三农”的了解和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巨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有的资源,与巨鑫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生产水平,真正做到校企双方“双向依托,融合发展,共赢互促”。校外基地,如江苏恒丰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我们山西农大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举办“恒丰强”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班,将“恒丰强”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及早引入我们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使学生入心入脑,并通过“恒丰强”班学生文化知识与创业就业的零距离进一步宣传“恒丰强”;同时,“恒丰强”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班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企业实习,不但可培养出恒丰强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可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除专业实验课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外,将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法”,到工厂或企业开设,努力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教师能实时指导,让学生不断从实验结果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有助于学生由课堂走向实验室,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黑板上种田走向大田种植,由实验走向科学研究,乃至工厂化生产。

5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7篇

生物学史 方法 生物学教学 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史教育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新课标强调“要注重生物学史的学习”。科学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习生物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可作为体现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载体。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进行生物学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生物学史作为材料创设导入新课的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故事性和逻辑性极强的生物学史作为导入新课的资料,是非常理想的,可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分离定律》一节内容,本人在课件上打出19世纪前人类对遗传现象的一些不同看法。学生看到这些内容就很好奇的在讨论交流,我接着介绍融合遗传和颗粒遗传之争,进而通过讨论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代牡丹花的颜色是什么?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融合遗传”观点。在关注这么一个矛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便转移到想弄清楚到底怎么样遗传这一问题上了,为新课的开展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利用生物学史,进行重难点突破,易错点强化

生物概念是经过长期研究、争论、总结、修正而形成的,每个概念背后都有一部“历史”。改变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物学概念的意义建构,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难点和易错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像科学家一样去实践。在讲解DNA平面双链结构内容时,为了突破DNA两条链的连接方式这一内容,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正在研究DNA两条链到底是如何连接的。并进行学生活动:用手上的材料连接制作模型,自己实践去探寻结论,直至建构出和资料相符的模型。

这种方式把生物学史和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科学家模型建构的方法。学生要得到答案,就必须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重演历史,去修正自己的模型,直至用手上的材料拼接出和史料中相符的模型。在课堂中,多数同学表现的比较积极,成功拼出模型后更是获得了很好的情绪体验。我适时鼓励学生,原来科学家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深,我们努力也可以做成功。这对于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缺乏、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更具有鼓舞效果。

三、作为知识建构脉络线索

科学家所走过的研究历程体现了科学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决定了教学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牢固掌握知识点。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科学家所走过的历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步步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进而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的体验如同亲身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索经历,感受到科学巨大的魅力所在,并且学会了推理,学会了分析,在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并牢记知识点。学生还能真切体会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加深对其理解。锻炼了学生推理的能力,学会了对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此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通过过程体验看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需要一代代科学家为之努力和付出。同时也看到科学是一步步修正的过程,科学家也会犯错,也有局限性,他们的科学理论同样需要实践验证;科学发展处于动态当中,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修正、发展以及完善。这些对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是有利的。同时,学生获得这样的信息:技术往往和科学密切相关,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而技术的落后往往制约科学发展。

在《细胞膜》这一节,我采用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研究历程作为线索,逐步呈现科学家的研究现象,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去推导结论,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去建构细胞膜模型。学生建构出生物膜的双螺旋模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四、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过程的探究性,组织探究教学

生物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究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本来就充满了探究色彩,生物学史资源是不可多得组织探究教学的材料。通过生物学史能够突出“科学探究”、“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史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探究教学极好的载体。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了解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的同时,突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可以改编设计成探究型的课题,适合进行探究教学。

例如,酶的概念建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光合作用的探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对英国皇室血友病的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探索等都可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即: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质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进行探究教学。

五、介绍科学家的经历和科学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每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特别是像孟德尔等一些中学阶段表现平平,经过自身努力后却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对学生更能起到好的激励作用。浙科版教材中生物学史内容包含了很多课后阅读资料,这些史实进入教科书不但体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认可,也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极好教材。

再比如介绍细胞学说,可以适当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再比如必修二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就有两部分关于孟德尔的课外读物。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学习,并且交流感想。学生从中收获诸多启发,如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精神,需要有创新意识,同时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

第8篇

一、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也应从三个层次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教材中体现的能力培养仍然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反映在课文的概念表述上。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特点,新教材的概念表述应做到:

(1)文字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

(2)记忆性东西要减少,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如《新陈代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近20个。

(3)表述过程应符合学习心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如《昆虫的激素调节》内容,内、外激素概念的描述应先从内、外激素在昆虫身上引起的现象入手。

(4)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进行表述时,少用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如疑问、设问、反问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的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应从两方面进行:

(1)采用多种编写模式。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如《生态平衡》内容可采用现象——问题——说明——概念的编写模式;《生态系统》内容可采用观察——问题——分析——结论的编写模式;《绪论》内容可采用事实或问题——自学——概念;或现象——问题——讨论——结论等编写模式。

(2)增设教材辅助材料,课文章、节中可插入“小常识”,“课外读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发现史”等小栏目。增设这些教材辅助材料,可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应从两方面来体现。

(1)系统的组成要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

教材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所以课文各章、节的衔接应考虑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如培养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教材应在各章、节里对人与植物、动物、环境、遗传等科学关系有所反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形成对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总体评价。

(2)课文内容应体现STS教育思想

按照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结合原则。具体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①实验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现,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如《矿质代谢》中“植物需要的元素”内容,可对验证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实验做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②]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方法性

新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反映出生物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如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产生过程介绍,对“DNA是遗传物质”证明实验介绍。学生通过多个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可自己总结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实验——分析——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课文系统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课文系统与外界交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新陈代谢的内容中可渗透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内容。二是与活动课程的联系,包括社会、生活、电视、杂志等。教材应充分反映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在“能量代谢”中可插入利用动物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内容;在“矿质代谢”与“光合作用”中可反映无土栽培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在《环境保护》中可介绍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解决办法等。这种开放性在课文中表现的越丰富,越有利于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二、图象系统

图象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象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象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增加图象量。图象与课文之比应是1∶1.5,形式应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第9篇

来源:同城装修网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物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而不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凶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2.生物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的必要限制。同时更要认识到科技自身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3.树立综合的科技观评价体系。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空间设计是借助于生态科学技术的理念来实现其理想。通过运用生物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更好的设计出和谐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现实的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是为了人们室内生活的需要而去创造、组织理想生活的室内生态科技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建筑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包含着生活、艺术和科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在受着先进科技的冲刷,生态科技的概念在人居环境中,日益受到广大人群的认同,全球一体化的思想对乡土建筑观的不断修正,人们对于室内空间设计中“生物科学技术”一词的理解,也逐渐成熟。

总之,目前对室内空间设计三大元素:科学、生活、艺术的认识都脱离不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更为丰富、更新。在这里我们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工程师更应以三个代表的精神去理解、去实践。因此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室内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10篇

一、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

1、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多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2、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器材。

3、教师要对生物知识表现出浓厚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保持着求知的欲望,表现出对生物知识有浓厚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和感染学生去探索、研究。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1、在教学中要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来联系到课本中的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归纳出一些有关类群的植物,然后,再逐步深入,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有关植物各类群的更多知识呢?总之,学习知识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就应该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开始。

2、教师在安排学生分组活动的时候,而是应该精心思考,使学生组合在一起更能够彼此促进,更能够很好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三、组织学生外出去感受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把学生带到自然界,亲身接触感受大自然。引导学生去畅想,假如现在我们的身边没有植物、动物等,我们会感觉怎样?假如我们的天空中没有小鸟、假如植物、动物不能够给我们提供食物……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畅想之后,让学生畅谈,或许学生的表现会超出我们想象,因为他们能联想到很多。例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各个器官前1月,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几种植物种子,让学生在花盆中播种,让种子萌发成长(生长情况竞赛),以便以后学习时观察。这样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愿意参与的。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成就感。例如,安排学生活动小组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根据各个小组的调查对校园环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或者小组对校园绿化进行一番设计。要完成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小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需要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才能完成,在无形中,学生学到了生物知识,也培养了个人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又如,学习认识血液成分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或亲属血液化验单分析,如何才能知道其中奥妙等等,通过此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在医疗上的实际应用,提高对生物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四、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初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初中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涉及到应该让初中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时,当初中学生看塑料袋内壁有水珠时,就会兴奋不已,当在大树下乘凉感受到比较凉快时,这些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更是非常兴奋和吃惊的。

2、增设一些实验,给初中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一些演示实验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五、适时给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前沿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

第11篇

主干课程;生物学

生物,无处不在

“当白衣天使给你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使你很快恢复了健康时,你得感谢微生物给你带来的福音,因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奉献’。”最初是在微生物课本中看到这段文字的,它告诉我生物就在身边,生物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其实细细想来,何止是微生物。在我们丰富多姿的大千世界中,生物的种类成千上万,甚至自诩聪明智慧如你我的人类不也是一种生物。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理学大类下的生物科学类,毕业授予理学学位。其专业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生物科学之下也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如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研究生物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及其产生机制,以人体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生化及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主要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遗传学(Genetics)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研究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诸多方面;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

生物科学既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又是当今蓬勃发展的热门学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生物科学正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等不同层次上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系统地研究生命的奥秘。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生物科学正成为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厂的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了深远影响。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宽、创新能力强,具有相关农业知识的生命科学研究型人才。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注重科研训练和实践教育,大力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技术。

生物科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而笔者所在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即为师范类。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工作者。鉴于其与非师范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大学本科的实际教学中,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还会开设基础心理学、学校教育学和生物教学论等与教学有关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从而为学生入职做好铺垫。除此之外,老师从重点讲解与举例方向性、差异性的拓展等方面,对于讲课内容也会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方向学生的发展需求。

“生科人”,就业需努力

与偏重实践的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科学的学习内容更重理论,因此,本专业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除此以外,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多选择了从事教育行业。不过,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有“高不成、低不就”之感。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对于求职者来说,文凭其实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专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强、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拥有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失学、中山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

水产养殖学:“水产”不水 邹林虎

主干课程: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

水产养殖,不只是养殖水产

2008年,伴随着5·12地震带来的恐慌,我秉烛夜读,取得最终的胜利。像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勇夺金牌一样,那年,我收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编者注:作者本科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残奥会开幕了,我的大学生涯也拉开了序幕。

也许很多同学会问,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教养鱼呢还是养虾呢?那你就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理解太狭隘了。水产养殖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水产动植物养殖及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水生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疾病防治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服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与“水产品”打交道的专业

在此之后,鱼类增养殖学、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课程也粉墨登场。大三、开始,本专业的课程涉及到更多方面,如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环境化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等。不过,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也越来越觉得这些课似乎和水产养殖学专业没多大关系。

将近一年的实验室生活,我们才开始真正明白国家设立水产养殖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渔民,更是为了解决水产养殖上的难题。比如养殖品种的培育、营养优化、病害防治、产业链整合等。同时,水产养殖学是生命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所学习的内容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生命科学中也是通用的。

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实有很多趣味,比如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学的理论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水生观赏动物的主要种类。实践中,我们在水族市场调研各种水生观赏动物的市价,在海洋世界里参观名贵品种和水族器材,并且在学院的资金支持下,进行水族箱的设计比赛。

守卫水域世界

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成员也将奔向祖国各地开始新的生活了。他们的归宿如何呢?有的同学进入各大高校继续读研深造,有的同学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水生生物生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大家分布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当然。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比如培育像七彩神仙鱼、金龙鱼、银龙鱼等名贵品种。大家都明白,物以稀为贵,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这些品种的外观光彩照人,更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人工繁殖技术,这就需要更多的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子发挥专业所长。

拥有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农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集美大学。

生物工程:生命通往应用的桥梁 李佳丽

主干课程: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与工程的契合

生物工程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组织、细胞及其组分)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性和社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制药、农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生物工程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是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生产的桥梁。在这一科技下,生物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培养出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生物与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等领域的生产企业及事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实验室与社会接轨

学习生物工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包括不同领域的实验操作。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酶工程实验等。让学生尽可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认识化学反应。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如下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化分离、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育生物学、酶工程、遗传学、化学基础实验、生物工程基础及专业实验等。

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重其发展,相比国内该专业的现状,出国深造对于以后发展更有利。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从事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及教学部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理性对待专业前景

如今,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各个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生物工程专业也将日益壮大。

不过,本专业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笔者经历,本专业大部分同学选择继续读研,直接就业的同学较少。原因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家希望能继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掌握更多先进的专业技术。并且,生物工程专业各高校的教学水平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有意愿就读该专业的,大家一定要谨慎选择院校。

拥有生物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大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贵阳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大连民族学院、淮阴工学院、宜春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石家庄学院。

动物科学:畜牧人的摇篮 杜拜伦

主干课程: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向未来新兴产业转变

动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消化繁殖等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动物科学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档肉类饮食需求,主要进行动物营养与饲料、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鱼饲养企业管理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畜禽生产实践,将了解兔子、禽类、牛、猪、羊的动物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学习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帮助他们繁殖后代等的科学方法。

随着动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启动和阶段成果的取得,动物科学已深入到基因层面认识动物的遗传、发育、繁殖和代谢的调控规律。分子与细胞工程技术已逐步成为畜禽新品种培育、良种快速扩繁、动物营养饲料的重要手段。动物科学专业除面向传统的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外,从事动物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将是其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向。

掌握核心技术

顾名思义,动物科学专业学习的课程也与动物密不可分,大学四年需要学习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生物统计学、饲料分析技术、动物繁殖学、动物环境卫生与畜舍建筑学、畜牧生产系统、动物育种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配合饲料工艺原理与技术、企业管理学、反刍动物营养、猪营养、家禽营养、鱼虾动物营养等。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丰厚的生命科学、动物生理生化、饲料工程、环境工程科学等基础,掌握动物产品高效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动物生长发育规律、营养调控等理论与技术,成为能够从事动物科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胜任动物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动物产品开发、生态农业建设的科研与管理,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高级专业人才。作为新一代“畜牧人”,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背景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数量的提升,更是质量的提升。我们的研究对象也从最初的陆生动物扩展到目前的水生动物。

发展中的“潜力股”

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范围上已从传统的畜牧业扩展到了水产动物、珍禽异兽、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的饲养、育种繁殖、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研究深度上已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使得人们可以在基因水平上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代谢的规律。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的成功育成表明,动物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农业部、国家检疫局等各级部委及相关机构、国内外著名上市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从事管理、技术总监、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等工作。近3年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农业部、国家检疫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粮集团、首都农业集团等。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兴趣 教学模式

目前生物学在许多地区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没有真正的重视生物课堂教学,呈现一种可有可元的局面。不仅教学成绩不理想,而且学生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也是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初中生物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学索质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出发点,抛开一切思想负担,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能够从课堂上感受到参与的乐趣。那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利用各种资源和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利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和直观画面,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科学研究表明,直观的学习,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一节时,学生看到了流动起来的血液循环,兴趣顿增,很快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2.动手制作教具

直观、形象的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能增加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易于认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以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关节结构时,我和学生一起制作关节模型,通过亲手制作、观察教具,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关节的结构及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多动手做实验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曛液对淀粉的消化、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等,对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生物课外活动形式很多,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参观考察,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调查,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建立生物园地,种植植物,写生物科技小论文,小制作和小发明,办生物及生态图片展览,搞讲座,设计和进行生物实验田。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研究科学的方法,感受创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特长。

二、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

三、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