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时间:2023-08-17 18:0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 建筑企业 管理

一、建筑企业的管理特点

建筑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机构比较分散,它一般由总部和若干个分布在各地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组成。传统模式下,日常文件传递主要靠邮寄和传真,不但传递效率低,而且需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由于机构分散,总部人员需要经常出差到各分支机构指导工作,或者将分支机构人员召回总部开会处理工作问题,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路途上,且会产生大量的差旅费。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原则

1、目标明确

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实现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企业管理层决策的需要,保证管理层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实现管理层对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它要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而是要为实现企业战略服务,因此要从企业战略规划角度出发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

2、统筹安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当今信息技术的现状;突出近期的建设效果并有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制定合理的总体规划。确定总体规划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信息化工作。

其次,要分步实施,一是可以减少开始部署阶段的工作压力。在部署过程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利于指导后面能够更加高效率地部署实施;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或消除信息化建设的中的风险。

3、重点突出

信息化建设一般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实现一定的阶段目标。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将“远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控的“近期目标”,在众多“近期目标”中要优先、重点考虑实现那些对管理影响较大的“近期目标”。信息系统既要适合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又要考虑有适当的超前以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不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应该一切以有利于企业战略实施、规范管理、提升企业能力的作用作为评判的依据。

4、操作简单

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易于掌握的,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是各业务系统的人员,使用本业务信息系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此,在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应该广泛征求各业务系统人员的意见,共同设计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系统。

三、建筑企业信息化方案探讨

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水平实际,目前可以选择操作性且实际意义较大的系统有即时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门户系统等。

1、即时通信系统建设

即时通信是人们日常使用到的最多的系统之一,例如qq、msn都是常用的,在企业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这些免费的资源,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系统不一定适合企业需要,这时可以考虑建设一套更完善的系统,要求具有实名制,安全性更高,衍生功能更多的系统。利用该套系统,日常的文字材料和信心沟通都可以在该系统上完成。

2、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鉴于企业机构分散的制约,要经常召开一些大型的会议,传统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利用目前普及程度很高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一定的软硬件产品,可以架设一套功能完善的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随时可以召开大型会议。视频会议系统除具备一般会议发言功能外,还具备会议录象功能,可以让因故不能参会人员可以在会后观看会议录象,领会会议精神。

3、无纸化办公系统

无纸化办公系统的与国家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十分吻合,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企业管理层的大部分时间是不在公司本部,这样会造成日常公文积压,影响工作效率。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网上公文流转软件,日常公文处理完全可以放到网上电子化处理,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处理公文,电子公文可以实现网上并行处理,处理效率是传统模式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日常办公耗材,一举多得。

4、门户网站

第2篇

1.1能够获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办公的重视和赞赏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在企业办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生产办公系统的优化,我们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也需要应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下,手机作为人社交交流的一项必备通讯工具,企业可以巧妙地借助手机普及化、广泛化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宣传中尽情发挥其价值,比如:在具体的宣传活动中,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箱”的形式将信息发给用户,达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和传送。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深化协调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3结束语

第3篇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发展为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和潮流。电子商务虽然看上去容易,但它不仅是建设一个网站那么简单,而是属于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做得越好,其电子商务也就会越成功。而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传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面临着诸多困惑:

周期长。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包含很多内容:从企业经营模式的制定,到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接着是企业工作流程的梳理,然后是企业信息化程序的编写,最后是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和实施。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程序代码编写过程。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代码编制的过程是由手工逐行写代码来完成,这一工作方式的效率非常低下;同时由于企业的需求灵活多变,传统手工编写代码方式无法快速响应。这都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周期长,从而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投入大。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开发人员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开发集成,而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开发工作人员都会逐行写代码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这会导致企业信息化项目的人员成本的巨大投入。

维护成本高。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会随市场变化情况和企业内部情况不断调整,从而对企业信息化系统产生大量新的需求,同时必须把问题交付给IT维护人员进行开发,在传统信息化建设中一般的操作人员又无法参与到维护过程中,这会对IT维护人员造成巨大压力,使得IT维护部门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失败概率大,疑难问题多。开发人员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传统信息化开发过程中,对开发结果很难做出准确预期。项目能否达到设计目标很难保证,经常会出现交付的成果设计大打折扣,使企业呈现骑虎难下的现象。系统建成后,随着系统的逐步改进和壮大,故障率和稳定性也会日益增加,会暴露出更多的疑难杂症来。这使得项目更易导致建设失败概率大、成功率低。

可视化开发技术

概念。VJSP(Visual Java Server Pages)是一种创新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商平台开发技术。VJSP是以JAVA语言为基础的B/S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是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平台建设的先进工具。它是Web开发平台和应用平台的二合一,功能与PB(PowerBuilder)有相似之处,但比PB强大很多。VJSP的可视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系统使用最频繁的四个方面:新建修改流程、数据库字段添加更改、报表设计、表单设计。

优势。能够快速部署信息化应用和快速实现业务配置。通过VJSP的可视化特征,用户采用鼠标直接拖曳方式进行开发,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先进底层设计实现灵活性,满足个性化。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的电子渠道项目采用了VJSP技术实现快速部署,运用VJSP的功能模块,快速搭建出了各个业务平台,在4个月内就完成了系统架构、配置、调研开发的工作,并且满足了电信个性化的需求。

将工作交给业务人员,减少IT压力。通过VJSP的可视化开发技术开发模块,运用内置的二百个功能模块,简单方便的操作使得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到开发工作中,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IT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稳定性大幅提升。VJSP模块化的设计,让开发人员不用针对每一个企业进行重新开发。二百个功能模块,很多用户企业共同使用,一旦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也是共性问题的修正,一个等于修正所有用户系统,这样模块的Bug越来越少,模块越来越完美,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提升。

高性价比的部署和低成本的维护。VJSP的模块积木化结构减少了IT人员的工作量,能够实现快速部署;而VJSP的可视化编辑便于用户操作,经过培训业务人员参与到部署和维护工作中去,大大降低了对开发人员数量和素质上的要求。这样无论前期部署成本还是后期维护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并且有效降低系统建设风险。使用VJSP进行功能化平台搭建,功能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替换、修改,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如有变化,IT无需对整个架构进行重新开发设计,能有效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

可实现云计算部署。云计算已成为当今主流的技术,服务器数据整合,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而VJSP也从底层支持云计算的部署,顺应现代技术潮流,从底层支持移动终端,方便用户使用。

应用场合。VJSP产品完全基于Web技术,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发历程,从2004年至2013年,实现了开发成果和用户应用相结合的并行机制。VJSP的研发宗旨是用科技提高生产力,用IT创造价值,帮助用户发展。VJSP系列解决方案应用场合包括很多方面。构建企业协同办公环境:帮助用户建立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电子化管理和存储文档,创新应用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通讯、存储和远程管理。构建知识仓库:帮助用户建立日常运作数据中心,积淀管理流程和行业秘决,实现知识库,指导生产和运营,简化知识传承方法和提高技能实现人才的快速复制。开发企业管理平台:VJSP的系统平台已经嵌有二百多功能模块,纵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流程,平台内有CRM、ERP、SCM、HRM、OA等各种管理逻辑和应用并且支持数据互联互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选系统。构建电商平台:具有革新销售,快速提升营销能力,使企业获得并保持长期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和推广成本,是市场经济的竞技工具,是企业面向未来服务社会大量用户的基础。实现商务智能:VJSP提供各种管理模型的建模、数据抽取、清洗、图形展现等数据挖掘功能,帮助监控成本、效率等KPI关键指标,降低经营风险自动报警和自动控制,为决策者提供导航。建立社交门户:及时了解用户反应,回馈市场信息,监控竞争对手活动状况,把握商业机会,挖掘新的市场应用,从而实现微博、微信、论坛的商业价值。

VJSP经过了多年的企业信息化实践和发展过程,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物流备货和进销存一体化管理、市场推广及营销活动管理、财务电算化管理、协同办公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的资源管理、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等。在项目实施交付过程中,VJSP从企业管理功能模块中提取需要的内容,通过可视化进行组合配置,搭建出需要的产品或平台并交付用户,从而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和项目成功率。

具体案例

经过十年的积累,VJSP已拥有齐全的解决方案。代表一为ECS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在线销售、在线支付、会员服务、促销策略以及物流备货和进销存一体化等管理。

代表二为CRM解决方案:建设以客户为核心的销售价值管理体系,以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的渠道策略,以销售目标监控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多渠道服务团队。

代表三为EAM解决方案:实现财务记账,成本核算的电算化,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帮助监控和自动提醒财务关键数据,促进经营者有效控制风险。

代表四为OA协同办公解决方案:建立互联网协同办公信息化工作流,实现内部专业化分工电子审核,流程审批和知识共享,快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反应速度。

第4篇

对企业而言,信息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业务的推动作用,是紧紧围绕着业务而存在的,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确保有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来支撑自身的业务发展。然而,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擅长构建支撑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平台,也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这些企业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来帮助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

上海天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家专注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本土IT服务企业。天玑科技成立已十多年,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IT服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天玑科技构筑起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从咨询设计到集成实施,再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为用户解决问题。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经验,天玑科技对于企业如何打造合理实用的信息化系统有自己的见解。

成效

信息化系统的精髓

信息化系统最重要的是成效,一方面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是可控的。所有的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都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要本着冷静的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做。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建设者对于行业、业务模式、用户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并拥有大量的行业耕耘和积累。从天玑科技的角度来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中所产生的各类需求,正是天玑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地方,通过在这些阶段的精心呵护,必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成效。

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

与天玑科技的业务组成

1.以“咨询设计”来确定信息化项目的目标和方案

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产生不同的目标。天玑科技认为,“咨询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帮助用户从纷繁发散的需求中梳理出明确目标,并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用户需求。有的客户需求仅是一句“我要容灾”,而映射在这简单之下的需求它将被分解成众多子项,包括系统范围、重要性程度、是应用重要的系统还是数据重要的系统、能够接受的数据损失和停机时间、是要应对故障引起的灾难还是自然灾害级别的灾难等等。通过“咨询”,天玑科技将汇总出庞杂的信息梳理出客户最关心的和最实际的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目标。 而有了目标,进一步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设计”,即选择最适合的实践方案。在通过“咨询”明确了客户的真实目标后,结合最终预算,就能找到最优设计。

2.以 “开发测试”“系统集成”来达成目标落地

天玑科技认为,为促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稳和实效,在开发测试和系统集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精细的组织和有效的沟通。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精细的组织模式,能够及时响应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确保每次制定的目标都能及时执行到位。根据天玑科技的经验,90%的项目冲突、导致项目产生重大偏差的根源都是沟通的失效,因此在所有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地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形成有效的组织就成为重要课题。

3.科学的“运营维护”确保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

信息系统建成后,会产生配合业务成长而优化和变更的需要,需要面对故障维护和优化调整。系统运维的常见方式有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适合不同预算以及不同管理要求的客户。近年来,业内兴起了对于基础设施部分远程运维的概念,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运维方式,也是离岸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

4.贯穿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培训”提高企业自身能力

天玑科技认为,用户自身的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将极大地影响信息系统使用的有效性。虽然供应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用户自身对于系统的使用和理解水平将直接关乎信息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支撑业务的发展。 因此天玑科技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拥有对应不同部分所设定的培训体系,从技术培训至管理和理念培训,从成熟系统培训到业界前沿动态讲解,制定适应于客户的知识传授。

5.选对供应商,保证企业合理的投资回报

第5篇

信息管理是一种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对于石油运输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掌握市场供求信息,以及成品油运输状况,还减少中间环节和迂回流通干扰,最大限度的将石油商品和物流进行分配,这不仅可以提升石油运输行业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本身创造更大的收益,因此强化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十分必要。

1、石油运输企业的信息管理现状

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是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程度分布并不均匀,东部信息化建设明显优于西部,而外资企业、新型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也要优于国企。而很显然我国石油运输企业从地域上集中于西部地区,从企业性质上分析属于老牌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外部信息不灵、内部信息不畅的情况,加之沿袭着旧的生产经验模式,因此离信息化管理还相差一段距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企业获取信息方式落后,现下很多石油运输企业在产品信息获取中,仍然采用是业内三级网络,并沿用守旧的洽商方式,这无疑与当下时展步伐是不相适应的。其次对收集到信息缺乏组织能力,主要指石油运输企业获取的原始信息过于零散,不能直接为我所用。再次是信息利用率较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信息吸收能力较低,不能对信息充分利用。最后是信息保密工作不到位,很多属于石油运输企业内部保密信息流漏在外,这为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加强石油运输企业的信息管理策略

2.1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往石油运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是一种在职能化组织部门基础上,围绕配送企业资源计划展开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而若是想要实现石油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必须要转变以往的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实现从Push到Pull的过渡,以往成品油运输方式以企业Push为主,这种管理方式是以企业为出发点,结合企业生产情况,从而将油品推向消费者,而在信息化市场环境中,这样方式显然是不能满足企业竞争发展需求的,只有采用Pull策略,充分的了解市场信息变化,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做出决策,这才是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体现。其次是要加快企业工作流程重组,在石油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从本质改变以往的经营运作方式,并要建立Internet、Extranet平台,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2]。最后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运作机制,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形成的,必须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协调好与各方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而这些必须要依赖于信息运作机制。由此可以看出,转变企业经营理念,是信息管理的前提条件。

2.2提升竞争能力,建立成品油配送系统

对于石油运输企业而言,若是想要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市?鼍赫?能力,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身的成品油配送系统,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成品油配送系统建立应该分阶段进行,同时要围绕各大炼油厂、地方油库及加油站展开,为此首先是由于石油化集团规模庞大,因此若是想要一次性建立覆盖整个石油集团的物流信息网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先建立一级成品油物流信息系统,也就是指从各大炼油厂展开,然后再根据各地区销售情况制定运输方案,才能逐步实现成品油配送网的建立。其次当一级配送系统不断发展成熟后,可以建立更为复杂的二级成品油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地方加油站构成,由于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注意不同分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连接,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最后是形成整个成品油的综合性系统建设,而在系统建成后,石油运输企业要定期进行系统检测,避免出现信息错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3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中,牵扯面广、工作量大,这就对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懂得信息技术,同时还应该对石油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有一定的了解。而我国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这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良莠不齐是有一定关系的[3]。为此石油运输企业要不断的强化企业内部培训,可以采用分期分批组织形式,或者专家讲座方式,从专业知识、道德素养、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出发,从而确保石油运输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善于捕捉信息,这样才能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从而推动石油运输企业朝着更好的信息化方向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与实质

通俗地讲,企业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设计,物资等)进行各种业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存储、更新和维护。

企业信息化的宗旨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发展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智能化的技术工具来实现企业管理目的;而且,随着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企业在提高管理档次、提升生产率、加速资金周转方面,越来越能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各种资源、组织机构、工艺流程等等进行重新梳理、构造的过程。它的目标是要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分析

1.软件风险

1.1 软件功能风险。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约束、总体结构不清,信息战略错误,弄不清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立项时切入点不准确,定位不正确,信息化建设策略不对,盲目追求功能完整、一步到位并在其他企业已经应用成功的建设方案,以致软件本身可能存在各种功能不足或潜在的软件缺陷。

1.2软件选择风险。管理软件常见的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模式,包括较早期的对企业进行单纯的手工模仿的MIS系统和在中后期的强迫用户套用现有模式的通用产品。手工模仿的MIS系统完全放弃了对企业现状的改善和优化,而通用产品则忽略了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社会里,这不可避免的在信息化项目上烙上了失败的印迹。企业在软件选择的决策中很容易掉入“说客陷阱”,偏重选择知名度高、技术先进的管理软件,不能把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业务处理过程与管理软件进行匹配,导致选择的软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难以实施成功。即使实施成功,但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困难,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受到限制。

2.实施风险

2.1项目人员组织风险。在组织队伍时,企业易犯的两种错误:其一,以企业缺乏IT技术人员为由,将项目外包给软件供应商或商,企业只是组织力量进行验收评估。殊不知一方面,有些商技术力量单簿,甚至对软件功能根本不熟悉。另一方面,即使商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对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系统配置与二次开发。其二,完全由企业内部的IT技术人员单独进行系统实施,没有看到内部技术人员缺乏对软件的了解及项目实施经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项目的实施。

2.2项目建设工期风险。接触过信息化建设的人士都知道,一个信息系统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上一个比较完整的ERP系统,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甚至三四年。实践表明: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工期一拖再拖,无法按照预定工作计划的期限完工,导致项目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迟,造成企业各层领导及职员对信息化丧失信心,项目成本失控。这种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项目开始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延迟要查找和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或调控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使整个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

2.3项目质量控制风险。系统上线后,企业聘请有关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估验收,但这种验收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实施质量,因为,即使发现问题,如果问题出在实施初期的基础阶段,要解决问题,工作量大,可能涉及到整个系统,在后期补救时将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直接导致项目全部或部分失败。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缺乏“过程质量”的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随时控制实施质量。

2.4项目成本控制风险。企业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风险是:费用预算不准确,项目实施中途或结束时大大超过预算,使得企业出现资金困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影响正常运营,迫使项目中断。成本预算中常见的误区是:只看到软件和硬件费用,忽视了培训费用、实施咨询费用、维护费用。事实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后三项费用合计往往超过前二项费用之和。因此,成本预算时必须考虑全面,合理概算各项费用,制定详细的费用开支细目,并在项目进程中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3.转变风险

3.1管理理念导入风险。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管理系统,在软件中融入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会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可以说如果要考虑信息化,首先应该考虑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企业应用系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系统上线后,日常管理仍保持原系统的惯性,沿用原管理模式,许多管理制度没有更新。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信息化,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原来手工操作的计算机“翻版”,不可能给企业带来丝毫的本质上的变革。其结果是软件中先进管理思想无法得到体现,系统功能不能发挥作用,投资效益难以实现。其根源在于全体员工缺乏对系统内涵的理解,没有用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武装头脑,观念没有更新。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从我们的管理变革开始,而管理变革势必触及企业的核心,触动个别机构的责权,其风险性是必然的。

3.2组织架构调整的风险。为适应新系统带来的改变,企业必须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上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实施信息系统往往需要同时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和改善的工作。在流程改组中,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复杂因素,如果企业不能妥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企业信息化的风险防范

1.软件风险防范。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调查,对企业管理业务中内容分散、含糊不清的问题进行识别,在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及管理、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可行性论证,找出(下转第12页)

(上接第47页)实施信息化的不利因素,研究改进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进行决策。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防止“一切外包”的现象,把论证工作全部交给供应商或开发商去完成,企业必须自行组织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后,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

企业机体对信息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即有机融合能力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企业信息化技术方案策划应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基础条件――资金、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条件对技术适用性的约束问题。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问题都出在盲目上。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先进性分析、技术适用性分析、技术可靠性分析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等。目的是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的论证分析,以甄选一个正效益最大,而负效益最小的可行方案。这里的正效益最大,而负效益最小的实质是――适用前提下的先进。基于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管理粗放的现状,在技术方案选择时,要特别防范只求所谓先进,不注重技术适用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依企业的具体情况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先进水平。

2.实施风险防范

(1)为规避这种风险,项目队伍组织应该考虑到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通常最佳组合是:由具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外部顾问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组成,由企业信息主管直接领导,通过项目实施经历,企业内部人员从“了解―― 熟悉―― 精通”而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专门人才,使得咨询顾问的经验与知识沉淀在企业,系统上线后不再依赖于顾问。

(2)项目开始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延迟要查找和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或调控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使整个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

(3)在系统实施之前必须定义项目实施各阶段目标和期望,并且尽可能量化,吸收有关专家在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每个阶段完成后对实施质量作出评价,不达标必须返工;系统上线了不要急于作出结论,必须通过3个月的实践运行,使得系统的各种流程和逻辑通道都基本遍历过,效果良好,达到企业预定目标,才算合格工程。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设计企业管理,逐渐优化管理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这样可以减少实施风险。它改变过去由技术(软件)主导企业信息化的思想,而是通过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己的管理模式。从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角度来看,可以真正提升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效率,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灵活调整,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实施和应用的成功率及投入产出比。

3转变风险防范

第7篇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hina is now commonly used mode of EPC contracting, analysis stat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everal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general contrac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1 需求现状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求遵循某种特定的金字塔层级。m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层级中处于低级的需求全部或大体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得到关注。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有的研究人员将企业信息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通讯需求、运营需求、分析需求、知识需求和简化需求的金字塔层级。从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础设施、人员IT技能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和水平等企业现状因素差异,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如:数据处理电子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业务监督信息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需求。

1.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2.1 软硬件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的硬件基础环境。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管理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2.2 应用系统建设情况。调查表明,89.3%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企业都重视财务系统的建设,数值的离差不大;建筑业中53.1%企业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是建筑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远低于平均水平,已经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仅为 12.5%,为各行业最低。

1.3 现状总结。在建设主管部门、学术界、软件开发商等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下,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在信息化软硬件、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培训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己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于其他行业,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比例很小,构成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

2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2.1 工程建设行业本身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周期长的一次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各种计划的准确性差,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突发临时性事件较多,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独特特点较多。所以许多其他行业适用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殊需求,突破其他行业不存在的应用难题。与国际工程行业相比,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许多中国特色,如,监理制、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共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独特的分部分项概念、形形的地方标准等。所以,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产品也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还必须适应这些中国特色。

2.2 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性,目前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需求现状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2.2.1 需要实现企业业务部门和下属项目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网络化、自动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到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期填报成本、资金、物资、进度、质量安全等业务报表,取代人工纸质报表,满足企业对项目/分公司业务结果进行网络化监管的需要。

2.2.2 需要把企业项目管理业务如招投标、合同、物资、机械设备、成本、分包、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督处理,建立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2.2.3 需要实现原始基础数据自动汇总处理,完成对公司数据的上报;公司领导决策层随时能查看系统自动对项目部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报表、图表,进行决策支持,纠偏纠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业务处理过程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如物资采购进行量价控制、物资出库限额领料、成本核算对比分析控制等,能实现事前、事中控制;实现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闭环管理等。

2.3 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项目从投资主体、承发包模式、规模、工期、施工技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项目自身的管理模式差异也决定着信息化的模式差异,从事不同类型项目施工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进行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开发建设要重视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具备多项施工资质,从事多种类型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内就存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需求,这进一步要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要能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模式,满足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

2.4 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承揽施工项目,必须面对中国各行业各地方都有各自施工标准的现状。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不同行业的各省市的众多版本的企业定额数据库、材料编码库、市场价格库、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等,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3 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3.1 建立业务模型、信息化模型。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是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现成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目前实践中一般采用实地需求调研,为每家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业务模型的方法。由于工程总承包企业存在多种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和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等特点,同时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同的独特行业特点,工程总承包企业业务复杂多样。而且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熟悉施工企业业务,而总包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建模的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质量。这就急需建立可供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3.2 开发实践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和开发能满足工程总承包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有大量的总包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相对较少。为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同时为其他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需要进行示范性实践应用。所以,应根据实践构建出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求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中国大中型工程总承包企业最终走上管理信息化正规道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早生访谈录[J].建筑经济,2009,(3).

[2]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11,(3).

[3] 周长标.大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技术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油田企业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53-01

计算机信息技术需要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信息技术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智能决策、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数据处理与共享进行辅助管理与应用。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高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使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大大提高,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复杂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本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集成的本质,其核心要素是深度的数据和数据挖掘。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整合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运营平台的建设,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寻找潜在客户,支持公司的决策体系,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自动感应装置,以获得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用货架重量感应装置的库存量自动测量,自动监测设备,它的自动感应设备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精度高,24 小时的实时数据采集,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保障。

企业信息维护和管理开发平台的构建需要有效、准确、快速的处理多发信息,开发程序信息技术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于可以帮助早期企业决策信息的综合检测点和监控点,全程监督动态管理和实时决策。信息维护,管理维护,管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库,主要存储数据,信息技术模型案例和计划任务,使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地了解信息技术运行环境的设施以及一些数据监控信息技术,为信息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概念,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到最终用户使用形成一个无缝的流程。供应链管理软件是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业务需求中的各种实体的供应链,运营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个环节无缝对接,实现整体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的信息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了整体水平。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施,管理,操作以及维护管理。战略管理是领先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兼容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整合的 IT 如何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规划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包括商业软件实施,软件开发,硬件配置,系统集成,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各种系统正常,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

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维护和管理,依靠最先进的虚拟检测和智能决策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业务计划,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信息资源是无形的,相对于有形资产,信息窃取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不仅要保护有形资产,也是为了保护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产。有效的保护措施,需要计算机数据库进行维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掌握和管理人力资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图形显示和数据存储技术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更直观的展现了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维护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作为依托进行的建设。平台建设需要建立普遍适用性,统计,管理的特性,通过智能查询,完成企业决策的任务,以此方便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更容易理解的标准统一的信息进行反馈输出。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高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使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大大提高,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复杂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一,通过管理信息化建设监理基础的信息化平台,要求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完整的企业整体规划。第二,在统一的领导下确定不同的阶段性重点任务。要有目的性的选择试点公司,有领导性规模性的推动整个建设进程发展,一步一步构建系统性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体系,从而确保整个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下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设,逐步的与实际管理工作对接,发展和出台一个开放企业信息化基础规范。第三,通过高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全面的数据分析整理好企业机构,岗位分类以及和人员信息等,了解企业数据定位企业方向,从而可以定制个性化信息平台,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数据源都需要提前准备,提前落实,原始数据的准备和清理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前准备可以更好的把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基础打牢,从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定制好更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业务计划,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高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使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大大提高,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复杂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企业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化平台模式的建设以此更加方便企业决策,更好的服务数字化和标准化的企业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建.浅论信息维护和网络数据存储的几种解决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第9篇

本文通过研究典型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轨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得出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脉络,给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四个趋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1引言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催生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成为时展最明显的标志。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了企业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企业,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实现了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涉及到企业由上到下的整体业务链、多个管理层级、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施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作保障。由此需要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2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各自分散建设信息系统,在意识到信息孤岛问题以后,逐渐进行系统集成工作,建成某个子业务领域内的集成体系,达到第二阶段,之后持续提升,并形成上下一体化的集成应用信息系统,上升为第三阶段,最后在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下,形成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升华到第四阶段。其管理体系也会随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各业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及流程管理、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和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第二阶段,开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化组织策略,各业务领域按分工进行需求,流程管理并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在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并形成具有提供业务咨询、技术研发、建设运维及集成服务能力的技术力量。第四阶段,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规划、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形成并提供信息化共享服务。壳牌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三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信息化方面实行集中管控,由集团CIO统一领导,总部的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进行设置,并设有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数据、网络和终端设备,操作业务实行外包,内部仅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企业的IT规划有信息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制定,IT规划包含了集团和地区分公司统一建设和所有的配套项目,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IT规划的项目由业务、IT部门共同协商,IT治理委员会根据投资及效益分析的结果按优先顺序审批立项。信息化项目分为三类,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按年度计划立项实施,新建项目按投资周期立项实施。IBM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四阶段。该企业的业务变革和IT变革深度融合,业务流程管控归口IT部门管理。该企业同样设立共享中心,对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个人设备的日常运营实行外包服务。IT规划由IT部门牵头制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由业务变革部门最终确定,并且项目按照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和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由业务变革、风险管控、项目实施团队共同完成,并且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集中管控:强调信息化业务集中管控,促进标准化及共享;强调信息化总体架构和规划,建立信息化架构管控机制;形成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管理机制。

2)价值导向:信息化以服务主营业务发展为导向;信息项目立项以集团的整体效益和价值为导向。

3)专业化管理:IT队伍按主营业务、职能线以及基础设施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按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引入外部信息技术专业产品与服务。

4)共享服务:按专业强化内部支持队伍管理,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内提供共享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3大型国企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多年发展,信息化运行体制和机制愈加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各企业内部也且培育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各类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由此推动了管理信息化的变革,进行了由分散到集中到共享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及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造成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现有的信息化组织架构不能很好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但不能较好适应信息化集成应用、跨业务的流程后的协调、架构管控缺失,信息化组织没有被赋予相应职责及权力。

3.2尚未建立完善的敏捷或快速提升项目的立项及管理机制。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仍按照原始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方式进行,整体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功能实现周期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敏捷及迭代的项目管理及实施机制。

3.3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与业务的结合不够充分。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对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存在欠缺,前期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工作。并且从方案设计到系统上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少评审及把控,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4解决方案

信息建设的速度飞快,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分析的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信息化管理方面实行IT集中管控,由CIO统一领导

总部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分别进行设置,加强信息化组织的推动力;设置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操作业务可以实行外包,降低运营成本,企业IT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4.2IT规划计划企业建立统一的架构管控体系,建设统一的总体架构资产,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发展协同

IT规划计划由。IT规划包含企业统建和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配套项目,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每年新项目按照其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及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顺序,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

4.3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首先,增强项目可研中队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全面分析业务需求,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更。其次,优化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流程,在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等多个环节增加相应的审查,减少系统功能和实际业务存在差异的情况出现。企业可以逐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在技术研发、业务领域和基础设置方面对内部技术力量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可以选取市场成熟、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信誉较高的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5总结

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业务要求,需要转变信息化的角色定位,要求信息化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推进业务与信息的融合,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效益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工作定位向业务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载体方向转变,强化架构管控和业务流程优化,建立明确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享服务体制,并明确相关方职责。信息化运行方面,对于紧迫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快速立项机制,规划项目强调整体效益优先。

作者:王洁玲 苏伊拉 王洪莹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彼得•维尔,珍妮•罗斯.IT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金融业IT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对策[J/OL],CIO时代网.2011.

[3]王仰富,刘继承.中国企业的IT治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6]任俊旭.基于SVM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1.

[7]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

第10篇

论文症结词:企业信息化,外包,风险分析,动态管理

跟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晋升以及市场竞争的加重,企业要不断降低本钱,专注于本身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企业IT业务外包出去,因而,IT外包服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日趋加强。IT外包就是指企业将全体或者部份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1种服务,从而到达降低本钱,提高效力,充沛施展本身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强本身对于外环境的应变能力的1种管理模式。IT外包主要包含下列内容:信息化计划与咨询,装备以及软件选型,网络系统以及利用软件系统建设,整个系统网络的日常保护管理以及进级等。这已经经成为1个快速成长的行业,但IT外包服务触及面广、投资大、周期长,不可预感因素良多,对于IT外包服务风险的分析以及节制,拥有首要的现实意义。

1、IT外包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企业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管理立异的有效途径,更是1个现代企业患上以生存以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降低本钱,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

但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现,企业需要的是IT系统对于企业业务的支撑以及运用IT系统的结果,而不是IT系统进程自身。同时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在IT系统运营保护方面的日常开支,缩减管理本钱,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投入到自己善于的核心业务中,而将辅的业务、非核心的业务则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士来承当,以取得更高的总体运营效力。所以企业常把IT系统的建设进程交给IT专业公司,自己节制结果,IT外包服务正成为现代企业对于IT系统的必然选择。

2、IT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分析

IT外包服务的实质就是企业以及IT服务商之间的1种“拜托-”瓜葛,因为拜托方以及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于称,信息扭曲等问题,加上市场及宏观环境的不肯定性,致使企业在施行IT外包进程中存在种种风险。完整避开或者解除风险是不可能的,然而可以充沛分析以及掌握风险的来源、发生前提、性质及其产生规律,从而可以降低风险产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1个企业要胜利地施行IT外包,通常必需阅历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以及评估,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和对于合同进行施行、管理与监控等阶段。在整个IT外包服务进程中都充溢着风险。

一.需求不明、计划不周带来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目的不明、定位不许,将会致使系统施行后不能施展应有作用。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了患上到吹糠见米的效果,没有透辟地分析自己的IT需求,仅仅做1个粗略的计划就引入IT外包服务商来上系统,在系统建设上1味寻求于大而全、功能完全、1步到位的方案,结果事与愿违,需求不必定患上到知足,同时还会增添企业的投入以及运行本钱,这些都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潜伏的风险。

因为企业IT系统开发是1个投入大、周期长、有必定风险的繁杂系统工程,同时企业IT系统的树立要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对于企业管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在系统开发以前,必需根据IT技术的发展、企业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于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搞清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公道计划以及可行性论证。1个好的系统计划,可以增进IT利用的深刻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晋升;保证用户的需求患上以充沛的知足,信息资源患上以公道的分配以及使用,同时还能降低IT系统的投入本钱,减少IT系统建设的风险。

二.服务商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

选择适合的IT外包服务商,是IT外包进程中无比首要的1环。企业除了斟酌价格因素外,更应答外包商的总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包含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用、对于IT行业的熟识程度、本身发展的不乱性等),和对于外包商之前的客户做深刻的调查与核实。合作火伴选择不当,会增添额外的调和费用,不能保质、按时完成系统所带来风险费用。因而,企业必需稳重结合IT外包业务的需求,科学、公道地评价以及选用外包商。

三.外包协定签订不缜密带来的风险

外包服务商选定之后,就应当制订尽量详细周到的外包协定,以此来规范以及束缚对于方的行动。通过外包协定的签订,可以明确企业以及IT外包服务商之间的权力与义务瓜葛,协定签订之后,双方就要严格实行协定中商定的义务并享受协定中商定的权力。IT外包协定不同于其它合同,签约双方都应本着“共赢”的思想,并且维持时常性的沟通与联络,才能防止在签约进程中因为信息不完整对于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四.项目施行中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

IT系统施行需要甲乙双方优良的合作,然而在施行进程中,因为施行方以及用户知识违景的差异,在最大化本身利益思想的驱动下,可能致使项目施行节制不力,特别是项目质量难以保证,而致使终究系统不能施展预期作用,常会引起施行风险。为有效地节制IT外包风险,除了企业本身需要预防之外,监管机制也是1个首要因素,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有效节制风险。为此,必需构建相应的监管轨制,引导IT外包在节制风险的条件下正常展开。

3、IT外包风险的动态管理

第11篇

笔者认为,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有四条道路可走,这些道路中有的已有实施成功的经验,有的还较少有企业尝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所处条件及经营内容的具体情况,从中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道路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57-04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但如措施得当,中小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条件还是具备的。当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应根据其自身目标,一般要求和自身的特点来选定,并且在选定具体的道路时,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来支持。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众多,规模大小差异很大,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使他们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会不相同,但由于中小企业在总体管理上的弱势,及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不足等共性所决定,它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大体相同,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这些基本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信息化建设以会计信息化为先行

在中小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最强,数据处理的数量较大和准确性要求最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大部分源于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以会计信息化为先行,比较切合企业实际,它最受关注,易于实施,针对性较强,既抓住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核心,又能不断积累经验,为后续实施更多的其他系统提供基础。从目前已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来看,绝大部分正是启用ERP中的财务系列或是先启用财务系列的。

1.2 通过信息化建设要能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实质性改进

企业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有先进管理牵引功能,在传统管理环境下,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优化配置,数据标准化建设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缺乏一个有力的牵引手段,使这些先进管理往往难以到位。因为企业基本管理作业的进行,并不受到制度本身是否优化的约束。启用信息化手段后,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在作业规程设计上和数据处理规定上既是优化配置的又是有刚性的。使企业的管理必须按这个套路来做,稍有不到位,系统便无法运作。这样会逼着企业去优化管理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在实质上改进管理工作。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型系统,至少是ERP中的财务系列(低端用户),或是财务系列+供应链系列(中端客户)。

1.3 通过信息化建设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促使他们积极使用并用好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管理系统真正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以消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问题上的“上马是找死,不上马是等死”的尴尬境地。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要求

2.1 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和安全性能要有保证,且后续服务能方便及时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人才,对系统的技术认识和安全掌控要更多依赖供应商的帮助。因此,企业启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会要求在技术和安全性能上有高的稳定性,以尽量减少对供应商的过多服务请求;其次是从系统的实施,升级维护及故障排除上需要供应商有高质量服务。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个要求被中小企业看得最重,它们在具体选择信息化发展道路时会充分考虑这一点。

2.2 能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本

信息管理系统的成本因素较多,包括软硬件设施建设费用,系统实施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等。其中有些费用容易事先预计,有些费用有较大弹性。这样,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迈过的一道坎,一般来说,成本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使用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是否得当两方面。而目前大多中小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问题缺乏了解,在调查中有近30%的中小企业不知道信息系统的成本因素构成情况,不能充分把握成本控制问题(有一些企业就因出现过成本黑洞而对信息系统的启用产生恐惧感)。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有利于成本控制这一问题。

2.3 不求拥有信息管理系统,但求拥有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服务

这是近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动向。鉴于信息管理系统投资相对较高,更新又快,还需专人管理和维护,不少中小企业觉得难以负担。另外,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需处理的业务量不多,启用低档次信息系统没有意义,启用较高档次的系统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所难免。

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对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做如下定位:系统的档次要中等以上,系统的使用成本要相对较低且可控,系统有良好的安全保证和技术性能,系统服务商有充分到位的服务支持。这样,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中选择以下几条发展道路。

3.1 依托系统供应商的帮助,走经过改良的ASP道路

近年来,一些网络公司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务,为相关用户建立专业网站,提供网络财务软件的在线支持和服务,这种业务被称为ASP方案。在这种方案下,某一服务商将自己的应用软件放在服务器上供租赁,并对租用者负有维护管理软件,提供技术支持等责任,用户无需购买软件,通过在线租用服务商的软件,并按服务项目和数量付费。目前,已有金蝶、用友等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

由于ASP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业务(主要是会计服务)处理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小企业采用这种方案有独到的优势:第一、信息化建设方便易行。只要用户和供应商签订ASP协议,就可以登陆到ASP网站内进行企业注册,获得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并建立企业自己的专用账套,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平台搭建就基本完成。时间只在一个月左右。第二、节省成本。如企业自行建立一套系统,就需购置整套软硬件设施,要有信息管理专门人员及完成系统实施工作,费用比较高。而ASP方案,企业不必使用整套系统,而是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就行,用多少、租多少,用多久、租多久,只需付一定的租金就行。其他的费用,如系统升级,维护和数据备份等费用都由ASP来负担。平均月租数百元,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本。由于是租用,用较高档次的系统也相对便宜。第三、系统使用方便易行,ASP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Browser/server的结构,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上网,企业相关人员就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业务操作。第四、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性能较稳定。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始终在服务商掌控下,不易出问题,而且出了问题也易及时排除。

这种方案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这是一种低收费的一对多服务,服务商的服务一般不够细化,也缺乏主动性。这不太有利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进行深化。第二,由于企业的数据存放在网站上,使得财务数据的专属性受到影响,不少用户担心数据容易泄密和受到意外侵害。

如果对这种方案做一些改良,它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个改良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服务商要让用户充分了解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使用户相信数据存放在网上是安全可靠的。第二是服务商应帮助客户营造信息化管理氛围,帮助用户多上些供应链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模块,使企业有更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来。第三是服务商进一步改进服务模式,企业的情况是有差别的,不应以一个统一模式来帮助企业使用系统。供应商应帮助企业深化软件不同使用设置与方法,使用户不断增强系统使用的主动权。经过改良后,ASP方案还会有更好的前景。

3.2 区域内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处理作业中心的发展道路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区域内(尤其是有供应链关系)的多家企业可以签订协议,联合建立一个信息处理作业中心,共同购置一整套软硬件设施和局域网系统,搭建一个统一平台,使用一个共用场所,在中心统一聘用系统管理人员,各企业开设各自的账户,进行独立会计及业务事项的信息化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管理系统资源集成化的发展道路。其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第一,信息系统的分摊购建费用相对较低,可以启用较高档次的系统。第二,在软件模块方面是谁使用谁负担费用,有关人员、场地方面可统一使用,使企业的成本负担较轻,这就使中小企业用得起信息管理系统,也会使系统各个功能的使用率得到充分提高,减少功能出现闲置的现象。第三,更便于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安全监控。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信息系统中心,相对来说,就是一个较大的用户,有利于形成一支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也会更有利于系统供应商集中力量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使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监控更能得到保证。第四,便于交流经验,快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水平。中小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一般来说,刚使用时,不少企业都是以掌握操作程序和规范性问题为主,因而只使用系统的基本功能,按基本配置来操作。而一些较高级的功能,较复杂的设置先不会用,只有在经过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之后,才会自如灵活地使用整个系统。在多家企业共同使用一个平台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大家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快速进入使用成熟期(可在半年左右进入成熟期,单家企业使用要在一年半左右进入成熟期)。

这条道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比较长。因为系统平台相对较大,合作方又较多,从协议生成到场所及人员选定,再到设施的建成都要耗用较多的时间,在这种合作缺乏相应经验借鉴时更是如此。第二,必须要有符合条件的合作伙伴。多家企业共同搭台的前提是合作的企业有相同的信息化建设意愿,相距也要不远,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也要基本相同。否则是合作不成的。

3.3 由政府部门或上级部门布局推广式的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国家及大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事业的基础环节,在有条件和有必要的情况下,政府或上级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下可以为中小企业免费或补贴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其现实方式是:由所属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和意向要求,政府或企业上级部门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从系统供应商处购买或委托开发软件和服务,将其免费或提供补贴推广到所属的多家中小企业,硬件设施由企业自行配置。这条发展道路的优点是:第一,见效快且信息化建设大局的规划性更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会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各阶段、各企业使用什么档次的系统按大的布局来定,克服了单家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不太了解而不能选用合适系统的现象。第二,费用省。由于软件配置和人员培训、系统维护等服务都是免费或有补贴,企业使用信息系统就负担得起了。第三,能得到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这种方式下,除了软件和服务以外,政府部门还会在信息化技术上,组织上和硬件设施的资金上给予企业支持。

这条道路也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属企业事务,由政府部门或上级部门来免费推广应该是有限度,不可能大规模推广。第二,可能使一些企业盲目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是上级推广,一些企业可能在自身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盲目上马,结果不能有效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这种集中购买服务的做法,由于用户点多面广,服务商的服务,包括故障技术排查,安全维护和技术指导等不容易及时到位。

3.4 走计算机会计业务的发展道路

计算机会计业务是指会计中介组织,以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代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一种中介服务。其运作方式主要是:有意愿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签订协议,就可将自己的会计处理业务外包给中介组织,各企业的会计员审核和整理当期的原始凭证和会计资料,定期报送中介机构进行复核结算,由中介机构的电脑操作员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核算工作并生成会计报表报送企业。这实际上是一条间接信息化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优点是:①使小型企业省却了自行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事项,规避了信息化建设的许多难题。②能够享受较高水平的专业化会计服务。中介机构的会计执业人员比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更高,经验更丰富,专业水平更高。因而这条道路既能使小企业走上信息化管理道路,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核算工作的质量。这种做法在一些较发达省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江苏南通市从2004年开始就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外包会计服务,并出资支持。北京、上海的记账公司业务非常红火,上规模的记账公司有100多家。

这条道路的缺点是:①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可能较差,企业财务信息放在机构的系统上,不能完全保证其安全。另外,小企业对电算化事务的知识有限,也难以监督机构的业务处理。②在缺乏电子商务平台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只能取得信息化带来的数据高质量好处,而难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率。因为企业的委托时间和机构的账务处理时间有一定的长度,记账周期较长,降低了信息的及时性③这条道路没有深入到业务和财务数据的一体化信息处理,只对企业管理提升度空间不大的企业才能运用。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类发展模式

上述几条道路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从中进行选择,一般来说,采用下面的分类发展模式可能比较符合企业实际:

4.1 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采用ASP方案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在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多为商贸,服务性及服装加工类企业。它们对信息化处理的要求主要集中为财务系列和供应链系列。ASP方案对它们既灵活又经济。对一些没有太多特殊业务的企业,可以只租用财务系列,配有往来核销,账龄分析和超期报警等功能就行。对一些货物进出量较大且品种杂的企业就要应用财务和供应链两个系列,为企业确定合理库存、进货数量、业务员业绩考核提供工具。由于ERP系统中财务系列的发展最为成熟,有较好的使用基础,企业较容易掌握。另外,这些企业上网条件好,容易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在一个月左右就能使用。租赁费也较低,操作中不需太多人员介入。因此,ASP方案是这类企业应优先选择的道路。目前,金蝶、用友等公司推出的ASP方案在性能上也较为成熟,如供应商能进一步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该方案中来。

4.2 园区内中小企业可走联合搭台的道路

在城市地区或县域地区的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多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非常重要。它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除了财务系列和供应链系列外,还有管理会计及其他系列,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也较高。另外,由于这类企业管理质量提升度的空间很大,企业应该有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信息化管理中来,这样对企业来说拥有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综合比较,这类企业走联合搭台的道路容易行得通,也切合自身的实际。不仅能解决单家企业无力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难题,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较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更多的管理人员吸纳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来。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有30%集中在园内,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头部分,其意义十分重大。但就目前来看,联合搭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实例还不多。因此,还需要政府部门、系统供应商和企业界几方面共同努力,摸索出较为可行的合作模式,尽早将这种方式推广开来。

4.3 对于非园区内的中小工业企业,由政府或上级部门免费(或补贴)推广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这类企业点多面散,多家企业联合搭台较困难,自己独建又能力有限,由于是工业企业,利用ASP方案又不完全满足要求。这样由政府或上级部门集中向供应商购买或委托专门开发软件,再推广到多家企业去使用就容易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减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介入,在系统的技术、安全和实施服务的保证上也优于单家企业和供应商(或开发商)打交道。对政府或上级部门来说,由于是集中式的供应或补贴,费用开支也不会太高。这类企业在我国占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它们的信息化建设道路走好了,对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影响。

4.4 对于物流量较小的小型企业,走信息处理业务外包的道路比较合适,这类企业一般为修理、服务等企业

待处理的数据不多且不复杂。在管理事务中主要是会计处理,企业管理提升度对业务数据的依赖度不很高,并且对数据的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有较多要求。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不是提高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及时性及分析性。如有高效性要求的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对这类企业不需财务以外的信息系统,将其管理业务(主要是会计事务)外包出中介机构进行信息化处理是比较合适的,它既有利于对这些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又减少了小企业管理工作成本,又有利于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渠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类企业数量多,地域分布广,目前属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盲区。抓好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这条道路走起来毕竟相对简单,可借鉴一些做得较好地方的先进经验。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选择和实施策略》的阶段性成果(赣教社政字[2007]10号)。

参考文献:

[1]杨宝刚.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子侠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宁.中原油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

[4]吴克华.电子商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网络财务软件V8,北京用友公司,2000.

[6]杨凡.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8).

[7]王桂琴等.国内企业引入ERP的概率分析[J].管理世界 ,2005,(1).

第12篇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其数量已超过1000 万家,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 60% 和 40% ,提供了约75% 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多数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等难题。信息化建设――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或难以开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及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何为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大都缺乏透彻的认识。往往将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有电脑,利用计算机办公,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或建立网站,对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本质的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认识不足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难以实现信息化系统性、持续性、开放性、反馈性、效益性的目标。

2.对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有74%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发达国家通常在2%~3%之间。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受企业实力的制约,通常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明显不够。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前期有能力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占整个系统建设费用的10%~20%。资金不足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3.信息化管理人才少。目前,在中小企业里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些领导精通企业管理流程,但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有些员工精通信息技术,但不懂企业管理流程。而专业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只精通IT技术,对企业信息化难以全面把握,造成业务需求和技术之间的沟通壁垒,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4.没有适合的信息化方案。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规模宏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造价昂贵,一般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跟不上,信息系统实施过程过于繁杂。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企业性质、规模、运营模式、内部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不能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大企业信息化的简化版。

因此,现实状况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规模、深度、广度都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二、SaaS模式在中小企业应用分析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它是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把传统上软件由客户内部运营的模式转变为在线租用的模式。在传统的产品模式中,软件产品交付给客户后在客户内部的IT系统中进行安装、实施、运营及维护;而在SaaS模式下,软件以托管的方式由SaaS服务提供商运营维护,客户通过Internet租赁并远程使用软件,通常按订购的功能模块、Licence数量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租赁费用。

1.SaaS的服务模式概述

S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SaaS模式正好切合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灵活、投入低、快速变化等特点,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新途径。

2.SaaS模式的优势

①技术方面。SaaS模式操作简易,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②投资方面。企业只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不占用过多的营运资金,从而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

③维护和管理方面。由于企业采取租用的方式来进行业务管理,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此外,由于软件网络升级方便灵活,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SaaS模式的应用障碍

①与传统使用习惯及文化的矛盾。SaaS模式,作为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源于西方成熟的信息化基础和文化。其带来客户行为习惯的变革,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比如信任问题,在目前我国信用制度非常不健全,普遍存在“诚信危机”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很不放心把自己的财务数据、客户数据等核心机密信息存储在他人的服务器上。

②与客户认知与行为习惯的矛盾。我国信息化历史比较短,国人对软件的认知更多是处在“产品实物”阶段,习惯了自己开发或买个软件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SaaS模式下,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登陆,用户会认为只是通过一个登陆口不算是拥有产品,感觉不放心,对这种操作方式不习惯。

③自身内在硬伤。a.安全性。SaaS模式不仅存在客观的技术问题,比如黑客攻击、系统瘫痪、数据丢失,同时也存在信任问题,比如数据被供应商外露、商业模式被供应商模仿。目前我国的SaaS供应商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信用基础和技术实力都比较低,客户没有理由不担忧。b.拓展性。客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SaaS模式后期的拓展存在很大的技术和成本问题。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对如何设计SaaS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要求很高。c.集成性。信息化的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的集成和共享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流程等,企业内外部的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内在的要求。这就要求SaaS软件或者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需要能与用户原有的IT系统实现集成,否则,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和费用的增加。

三、相关建议

首先,SaaS服务商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SaaS服务商需要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控制力水平,保持有效服务。客户在关键业务操作时,若SaaS服务出现短暂故障,很容易给客户带来较大损失,所以SaaS厂商只有通过签订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协议条款,保证提供服务的有效性和承担的违约责任等,才能打消客户的顾虑,放心采用SaaS模式。这也需要服务提供商们在技术支持上下更大的功夫,真正做到全天候支持。

其次,SaaS服务商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SaaS模式下,企业将自己的数据置于SaaS服务商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企业有可能会对服务商产生依赖,并承担网络传输中的风险。很多企业担心失去自己控制数据的主动权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众多客户的数据安全,增强客户对服务商的信赖,是SaaS服务商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尤其是SaaS应用从一些不涉及企业敏感数据的领域,如CRM、HR的应用等拓展到财务等企业关键数据领域,安全性更加重要。

第三,SaaS模式的定价要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在SaaS模式下,服务商开始运作时的盈利水平要比传统授权许可方式的低,但经过较长的时期,SaaS的盈利水平可能会大大超过授权许可的模式,提供更多的现金流。结合中小企业IT预算普遍规模不大的特点,服务商可能要推出更多的优惠和多形式的付款模式,在付款期限和服务水平上给出多样化的组合,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多且易变的特点。这也要求服务商对自己的预算和支出计划做出改变,并结合更多的在线营销、试用体验等活动吸引中小企业客户。

第四,SaaS应用的便利性、集成性方面要不断提升。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集成平台,使企业原有IT系统同SaaS应用得到很好的整合,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这是服务商提升其服务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在SaaS模式中,规模化、标准化的架构比较多,基于不同厂商单独定制的软件较少。但只有在规模化同定制化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时,SaaS运营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