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方经济学在高校财经类专业及管理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掌握好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及成长至关重要,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所认可,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着力改进:
(一)案例教学法所受重视程度依然有限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案例教学法正越来越多地走进高校日常教学中,成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受传统教学惯习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比例仍较低,强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依然是今后一顿时间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重视经典案例、忽视本土案例较为普遍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案例教学法在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普遍存在着重视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而忽视本土案例教学的做法和倾向,不可否认的是,利用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有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交流合作学习中,深化对有关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独立认识、解决相关的经济学问题,但是由于这些“经典案例”归根来说是一种“外来物”,其本身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较远,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综合性的应用型财经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
前言:经济学研究是一门系统学问的研究,其源自于《国富论》中,且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众多派别。纵观经济学发展历史,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衍生与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针对此现象,当代经济学专家开始对其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与了解。以下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比较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新兴古典经济学考察的不断深入。
一、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差异
(一)二者研究核心不同
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而研究核心的不同即为二者间差异的主要体现。经过经济学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其研究核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将资源配置问题化为了自身研究重点。而导致研究核心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马歇尔专家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工具较为匮乏等问题,最终导致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将重点转移到了资源配置层面。然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的选择存在着异议,进而致使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限制,并借助现代化研究工具展开了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重点研究[1]。
(二)二者分析框架不同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的分析框架也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即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由于其自身研究重点定位的不准确导致其分析框架的设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在设定分析框架过程中强调了对于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绝对两分限制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中利用了供求边际分析方法对资源配置等问题展开了详细阐述,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无法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是利用生产函数来对厂商的生产情况进行描绘的,因而其对专业化经济概念来说无丝毫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符合自身研究特征的新型经济分析框架,且通过经济化概念的形式体现厂商生产状况。
(三)二者的基本分析工具不同
分析工具的选择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体现在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将最优决策中的某个变量设定为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边际分析。而新兴古典经济学扬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采用了超边际分析形式,即通过对文定理的分析排除不可能的数据解释,然后对剩下的角点解展开局部最优值求解处理,最终达到分析目的。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继承
(一)二者都是四层次分析法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四层次分析法。四层次分析法中的第一层次即表示经济学家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通常通过数学函数来描述决策前的经济环境,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的决策结果取决于个人,此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存在着随时变动的特性,因而利用环境变化来描述人的自利行为必然会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第三层次是由个人行为和人与人间相互作用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常常处于静态分析状态。此外,若在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时间因素对研究的影响,那么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均会呈现出动态决策结果。第四层析的分析是对前面分析结果的一种诠释。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法继承的同时,亦对其分析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与说明[2]。
(二)分析工具是一脉相承的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一脉相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应用的超边际分析工具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差异,即超边际分析工具分析的结果要更为集中且精确。此外,超边际分析应用了现代化的数理模型及工具,简化了分析过程,同时深化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第二,超边际分析内容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工具中分析的核心与关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重点研究问题,即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展开了有效解决。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兴古典经济学仍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因而在此背景下对其展开细致的评价具有一定深远意义。即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兴起的背景下新古典经济学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挑战,并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拓宽了其分析范围,致使其在此基础上必须通过整合自身核心理论达到最佳的分析状态。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对超边际分析工具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发展,且强化了相关专家学者对分析工具的研究,最终由此提高了分析工具的应用水平。另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也在我国经济改革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且调动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3]。
结论:综上可知,古典经济学在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后实现了不同派别的分化,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作为发展中的经济思想,其在扬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与分析工具的基础上,也继承了其四层次分析法,且对其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补充,最终达到了精准分析的目的。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也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分析工具的分析内容,且通过对分析工具的优化解决了分工与专业化等相关问题。(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海欧.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一个形式化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贡献[J].当代财经,2013,15(05):5-14.
1.1制度经济理论认为制度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规范性安排,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制度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一种安排,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经济利益关系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制度经济。认为,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最终会被保留下来,同时,制度也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生改变,即制度的变迁、改变与创新。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制度的确立意味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由于经济利益是有限的,不同的利益主体维护自身的利益的同时会导致制度的变动。②制度经济是有效率的。制度能指导人们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生产资料有效流动与运用,提高经济效率。③制度经济具有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制度经济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具有较强的约束与限制作用。
1.2西方制度经济理论西方的制度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旧制度经济时期,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和康芒斯;第二阶段是30年代及战后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战后至今的新制度经济时期,代表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另一类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新经济制度时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重点对我国现阶段制度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3旧制度经济时期及过渡时期由于旧制度经济时期和过渡时期理论的哲学基础、思维原理和技术方法相近,有学者将两个时期合并,称为“老制度经济学”。凡勃伦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引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坚决反对同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其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对经济的过分抽象没有太大的意义。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凡勃伦用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解释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康芒斯,他引入“交易”的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交易,法律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这两个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的问题出发。
1.4新制度经济时期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思潮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学分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正,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黑板上的经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完全有效,没有交易成本、不确定性和信息费用,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这种假设不合理。制度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相悖,其存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有效运作。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下:
①人的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理性经济人不存在,人们无法拥有完全的信息,做出完全理性的决定,而且,即便拥有完全的信息,也会因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个人倾向等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因此,新制度经济学派假设个体是有限理性的,人们的行为与判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②交易费用。科斯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以及运输费用、谈判费用、佣金等一起构成了交易费用。科斯以前的学者们普遍忽视交易费用的重要性,科斯“交易费用”的提出是产权理论及制度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产权理论。“交易费用”概念是产权理论的基础,科斯(1960)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清晰的产权关系促使资源有效配置。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情况下,无论最初的产权如何界定,通过经济活动总可以达到最优的配置效果。产权理论的提出打开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④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同时,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创新是指为了适应经济的变化而进行的变化。合适的制度设计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相反,会阻碍经济效率。同时,制度是否发生创新或变迁还要考虑制度发生变化的收益和成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才会发生变化。
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计划经济,又与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市场化,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意味着制度层面的深层次变革,因此,对制度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是关键。
首先,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对制度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时,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明确客体归属也属于制度范畴,实践证明制度是经济效率提高的关键,在我国逐步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制度的作用。
其次,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对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的理解可以指导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激发生产者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同时,通过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然后,明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让位于市场,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活力和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是唯一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的主体,因此,在市场失灵的环节以及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应通过颁布法律、制定制度等措施来予以保证。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促进我国企业理论发展。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的概念,从新的角度对企业的性质进行阐述,认为企业是对市场部分交易活动的有效替代。同时,委托—理论的完善也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委托—问题,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找出解决或减弱委托—问题的方法。
三、结论
关键词产权会计交易费用产权会计理论
1产权理论
1.1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为了界定人们利用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在经济学界,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研究产权的角度不同、时期不同,赋予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利,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显然,科斯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的。产权经济学家德姆赛茨认为,产权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于以下事实,即产权帮助人形成那些当他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法律,习俗和社会道德表达出来。以菲吕博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对产权下了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等。
以上产权的概念都是来自于西方学者,他们基本上是以私有产权为出发点,而我国学者大多是以公有产权或国有产权为出发点。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产权观点有:产权就是所有制权利;产权是反映经济主体对财产的权力关系的概念;产权包括两层含义即所有权与债权;产权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产权是以财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权力集合体,这个权利集合体由一组权利构成,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享有的所有、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
尽管上述有关产权定义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学术界对产权的理解已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产权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人与外界稀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产权不只是所有权,也是一组权利束;第三,产权作为一种人造的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在协调和规范人们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这三点共识是对产权基本性质的界定,其他一切分歧主要是源于研究的视角不同。
1.2产权的种类与功能
产权一般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两大类。产权的功能是指产权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作用。产权一般具有资源配置功能、激励功能、减少不确定、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效率及效益功能的基本功能。
1.3产权与交易费用
谈到产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交易费用概念。尼汉斯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把交易费用看成是起因于产权的转移,即由于产权的分散和交易才导致交易费用的存在。这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虽存在生产费用,但因无产权,无需交易,也就不存在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看,交易费用产生于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摩擦。在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是没有交易费用的,是科斯在1937年首先把交易费用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他把交易费用主要概括为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和签订合约的成本,但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趋向于把交易费用作更宽泛的理解,认为交易费用就是一切制度运行的成本,是除生产费用以外的一切成本。如果这样,交易费用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笔者赞同马修斯对交易费用所下的定义,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约而支付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约而支付的费用。
虽然交易费用起源于产权交易,但是,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直接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作任何安排都是无所谓的;但在交易费用为正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张五常极而言之,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引起交易费用的多少,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产权与会计
2.1任何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有制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相对应的会计也不同。这种不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产权关系所致。在原始社会,财产属于公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一时期出现的会计是建立在朴素的公有产权关系基础上,其主要职能是简单地反映生产活动。从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私有产权,即排他性产权的出现,会计明显地表现出了双重性,即一方面要达到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最大限度地被财产所有者利用。如果说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那么会计也就是为特定的产权服务的,并建立在必要的产权关系上。
2.2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会受产权的影响,并表现为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法律体系是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所以会计模式更直接的是与一个国家的产权结构相关。由此可见,会计与产权的关系是密切的。
3产权会计理论
3.1产权会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权会计理论在学科渊源上起源于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的交叉与融合。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借鉴相邻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概念。产权会计理论则正是会计界在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个研究成果。在产权经济学产生之前,中外会计界普遍奉行的是“技术主义至上”的研究思想,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主要是会计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等纯技术的问题,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会计界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以产权制度的合理配置为基础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其完全适用于会计领域。因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的接受、加工与传递的过程中,充满着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而行为选择是否适当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也应该产生着影响。按照产权经济学观点,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它远远大于某项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的改进所带来的结果。于是从20世纪70~80年代产权经济学形成之后,会计研究人员广泛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会计领域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使得会计理论研究越来越经济学化。
3.2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观点
3.2.1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征
产权会计理论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思考与解决会计领域中的一切问题.与传统会计理论相比,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假设、会计计价和会计计量方法等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与会计制度问题。从研究思想来看,传统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计量问题,而产权会计理论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生成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产权利益以及围绕这种产权利益所进行的制度博弈。从研究范式来看,传统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计量程序—计量质量—信息反映;而产权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制度效果。
3.2.2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
目前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按照它们间的关联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会计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从最根本上讲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使命在于反映产权结构、体现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
(2)会计制度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制度是一份公共合约,是一份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3)会计制度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各方利益同等的制度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为了使得制度对自己最有利,有关各方围绕着会计规则制定权而展开博弈活动。
(4)会计制度可复制或可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会计制度中,正式契约性的制度具有可复制性,并且移植制度的成本比创立新制度的成本低。
(5)会计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制度与制度环境具有一定适应性,制度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会计制度出现僵滞,进而引起它走向变迁与创新,而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活动的开始。
(6)企业剩余计量是靠会计系统来完成的会计对剩余的计量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各主体的产权利益。
语言语言经济学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作为大学英语必修课,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基础内容,具有教育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承担着英语普及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以经济学为视角审视教学问题和教育改革,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关系阐述
语言与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在现行实际状况和理论研究中,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而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成本、收益、价值等要素,最终达到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效果最优化。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大学英语教育,可以得出更高的费效比例,获得最大的收益。
结合现在通说观点,语言经济学就是融合了经济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观点,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语言学习应用中的问题,其中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而存在;第二,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投资的过程;第三,语言的价值在学习和应用上存在高低的区分;第四,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受供需、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也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布,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过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能以满足社会对于英语应用人才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亟待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利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有效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以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从学生个体学习着手,语言经济学可以有效解释英语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从教育宏观角度看,英语的学习对于强化我国人才体系,加强语言人才储备,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创造效益价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言经济学的分析和指导,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育模型单一导致效率较低
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每个学生的必学内容。大学英语不仅作为必修课出现,甚至还有很多学校将英语成绩与毕业证书直接挂钩,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视不够,这既有学生自身的思想问题,同时也有着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复合要求的问题。在大学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英语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而在现行大学英语教育的框架下,一般都是按入学成绩进行简单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在这样的教学体系里,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教学现状,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英语人才能力培养不足
对于大学英语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亟待改革的,不是教育的安排上,而是在教学重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大学英语教学都侧重于课本知识,就是简单的读写,而对于听说等训练则明显不够,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上,对于英语听说和交流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大学英语仍停留在过去的基础阶段,所以人才培养效率很低,对于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
三、语言经济学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分层次教学提升教育水平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中,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当地文化和教学水平的限制,不同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级,过去传统入学成绩“一刀切”的模式并不可取,而是可以采取自愿和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样就降低了英语教学的边际成本。
举例来讲,对于好学生可以改用“1+3”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必修,再配合三个学期的选修,对于中等生,则采取“2+2”教学模式,就是增加一个必修,减少一个选修,剩下的学生则可以全部采取必修模式,帮助其利用大学期间的教学资源,尽力追赶,提升英语水平。
2、教学资源供给采取多元化模式
在课程的提供上,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可能的细化,而不是一般采取的一级、二级等这样的水平分级,而要分口语、应用、文化等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课程,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现在很多学校都采取了选课的模式,英语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最终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和学校总体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英语已经成为每名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英语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提质增效,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审视大学英语教育,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将英语作为一项社会资源,通过最小的投资,换的最多的价值回报,是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价值所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仍有很多实际操作和具体细节需要注意,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创新,增强实践能力,总结经验教学,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代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校园英语(下旬),2016(1):13.
[2]马巍.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6(18):161-161.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利用合理化的供给关系,来完善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增加经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阐述表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是体现在供给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当下形式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给出最据说明的定义。其中部分研究认识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供给关系和社会劳动体系的重要表现,指出是理论体系增加了让社会劳动的意义,完善了劳动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形成。对于另一部分研究人员来看,马克思的给予需求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基础上的。认为马克思需求管体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马克思体系的研究切入点,都建立在与供给方面,进而对于需求的关系的关注度较为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专研体系是针对于供给管体部分,马克思的竞争环节包括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但是这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有效运作。
三、马克思体经济学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
马克思体系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供需两部分的不同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供需部分的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供需的弹性关系和不同的方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对马克思的供需环节中的总体的给予、总体的需求、总体的价值、总体的收入等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这一运作环节,也是对于马克思体系的供和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专研的体现。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弹性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体系的重要做之上没理由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深入数额和数值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于马克思体系中的收入和总体价值的分析。其二,利用国家发展的总供需的资金值,对于社会的可利用的生产环节的供需的运作研究活动,并利用有价值的供给和无价值的供给,来增加现有经济体制中,社会生产的总需求。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又加上供给,包括管家的总商品的有价值提供和、外出商品的有价值提供等方面内容。其三,利用马克思的供需关系,在具体的时间内来展开研究,依据于马克思供需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四、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支出2010年延续到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总值在不断的下滑。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要不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作用,增加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发展理念,完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度,提高国家的总供给力度或者减少国家的需求量。把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完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均衡不发展,还要依据当下具体发展形势来看,从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对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当社会总供给过于频繁,导致给予过多时,要加大的需求的运作环节。而不是利用减低供给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社会的总产值低于总需要时,面对这一形势,则要将供给的力度,减少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事件的发生。供给关系的不完善,包括社会生产过剩、无价值的供给等等现象。面对这种形式沿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将马克思经济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下,建立完善的经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完善了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弊端,利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避免了生产过剩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现象的产生。
五、结论
由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的总生产值和总供给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和支出的合理化运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发挥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供求这一运作理念,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30.
[4]朱正清.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5(3):43-4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宏观经济学;意义;问题;办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经典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没有特定的答案标准,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单向传输知识。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
体系。
二、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分析和利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知识,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内容新颖的课程,需要运用大量的数量经济知识与模型去分析理解,内容枯燥而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教师探索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良好的媒介,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对学好宏观经济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宏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课,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案例资料收集、案例问题思考。案例教学法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长期落后者,必然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别人的内动力,从而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2.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客观生动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明了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同时,真实可信的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理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历来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背景原因,发现规律,把规律应用到现实通货膨胀分析中去。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把知识用活、用好。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同时,编写一个经典的案例需要技能和经验,案例可以通过各种媒体,
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进行选择,尽力选择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热点问题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引导讨论方向,要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摆花架子、走过场。
2.缺乏相应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教材
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案例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与时俱进。宏观经济学要根据时政热点、经济政策法规设计,保证案例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同时,不要完全依靠案例教育法,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讨论基础。教师课前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课后要做好案例总结反馈工作。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以学生为案例教学法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要给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充足的发展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法,全面提高案例教学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磊.论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17).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著。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著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写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著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著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 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著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马丁教授认为征税和支出问题将继续对公共经济学研究提出挑战。
哈威•罗森的《财政学》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作为马斯格雷夫和费尔德斯坦的学生,他在其《财政学》教材①的前言中写到:“财政学领域已经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了。在理论方面,财政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将对政府开支和政府的分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最适税收(optimal taxation)的文献。最适税收就是试图使用标准的经济工具而不是根据一套特别的税制设计原则为政府的财政行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证方面,最为激动人心的发展就是为了理解支出和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政府本身如何制定政策而广泛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他认为“财政学的发展都是充满着歧义的”。但是他坚定地认为,财政学就是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分析政府征税和支出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河野正道教授认为,日本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父母是金融(父亲)和福利经济学 (母亲)。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次优、公共物品定价、最适税收、最适补贴和外部性等问题。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是效率和微观经济特征的问题。而财政学(日本语)则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的是宏观经济问题。按照他的理解,财政学是金融(融资)学的一部分,是日本语中很传统的财政学(日语)。现在,金融(融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学,也是私人企业的财政学。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使用这些词语的原因。他认为,财政学专门研究政府(公共部门)的融资活动。
此外,法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也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领域中政府如何干预的一门学科。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财政学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标志就是1971年创办了《公共经济学杂志》。 总结几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关系的认识也是存在歧义的:(1)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一回事,都是研究政府作用的,只是题目的变化而已,“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相互替换使用的。(2)存在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的区分: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方面,而现代财政学则更多地以政府开支为研究对象。(3)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演变而来的,并且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创建的;(4)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财政学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除了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比财政学宽广。财政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微观问题。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通俗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对财经类、经管类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通俗式教学
多数新生由于是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接触西方经济学,因此不能马上理解术语的经济含义,即“术语陌生症”,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最好是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
如讲弹性概念时,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还总结为弹性是百分比,只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所有弹性概念就都明了了。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收入之间关系时,先设问:“为什么超市的服装玩具常降价促销,而食盐几乎从不促销?”然后解释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服装玩具弹性较大,适当降价可以薄利多销;而食盐缺乏弹性,降价不能使总收益增加,反而可能减少,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了。
二、案例式教学
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且要在课下充实自己,在课上积极参与,不仅仅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面,而是要学以致用,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非常重要。有些原理通过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运用“谷贱伤农”的案例分析弹性的问题;通过“灯塔”的故事阐述公共物品的概念。这些例子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使西方经济学充满趣味性。但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还不够,还需要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尽量分析一些现实案例及现实的经济现象,这也是学习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最好能够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事先设计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效用论时,老师提出“钻石对人意义有限而价格昂贵,水是生命之源却很便宜,为什么?”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了解供求理论与效用理论。
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既要有让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又要有让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以保证这种教学方式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点评,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答案。书面回答的问题,课后要认真阅评,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在下堂课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成为主导者。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在讨论中始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由教师命题引发的,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讨论中必须当好引导者,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放任自流。最后,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学生应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讨论的时间。讨论有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它的意义才能体现,功能才能发挥。既然组织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讨论的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辛宪.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合作原则;商务英语翻译;abcf准则
运用语言学研究成果指导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必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逐步复苏,外语专业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为适应社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全国各地相继建立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也应运而生。专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外贸生产加工或进出口企业从事基层管理与服务工作。调查表明,高达67%的该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商务领域从事贸易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常见商务文本的翻译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翻译课程主要开设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总学时为32~64学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理论教学“蜻蜓点水”,教师侧重对主要翻译技巧的介绍与讲解,缺少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与传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高职翻译教学实践注重短平快,语言学研究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较少,翻译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离开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停留于肤浅层次。在语言学研究成果指导下,开展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语言学研究成果与商务英语翻译
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语用学既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也是“研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使语言研究的视角从抽象回到具体,从理性思辨走向实例分析,从研究单句扩大到篇章,从注重抽象的语言系统变成注重实际的语言运用。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静态意义,而是在特定交际情境中传达和理解的动态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因此,研究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间的关系,也即符号运用过程产生的相关意义的语用学,对翻译研究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其中,语言经济学与语言合作理论的提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的合作原则的提出语言的合作原则是指使你的语言表述符合你参与的谈话目标或方向。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几次演讲中都提到合作原则。他认为,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格赖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说:“我们的谈话交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作的努力,而且每一位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认识到一种或一组共同目的,或至少是相互可接受的方向...使你的会话按照要求接受的目的或方向发生,人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合作原则。”为了进一步说明合作原则的内容,格赖斯又提出了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语言内容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但所提供的信息不要过量,即用最经济、最有效的话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质量准则:语言表述真实,无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语言。关系准则:语言表述与主题要有关联。方式准则:语言表述要清晰,避免含混不清与歧义。
语言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martinet)最早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以最少的言语投入获取最大的交际满足,即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实现言语效用最大化可以使得商标翻译、广告翻译、贸易谈判翻译等商务翻译获得成功。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雅格布·马尔萨克(jacob marschak)于1965年在《行为科学》上以“语言的经济学”为题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他指出,语言除了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用来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外,还具有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他认为,经济学与语言方面的“最佳化”有着密切的费用-效益关系,并在现代经济活动与信息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瓦尔兰科特(francois vaillancourt)系统阐述了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一门跨教育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才得以形成。20世纪末,博弈论大师阿里尔·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的《经济学与语言》提出了经济学的语言问题和语言的经济学分析,把经济学的概念和手段应用到语言研究中。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行为中同样存在资源的稀缺和选择问题,因而,言语使用者会不断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这样言语投入量和需求量才能达到均衡。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要求也是如此。话语过多会增加听者的负担,使其抓不住重点;但若话语过于简洁,又会产生歧义,不太容易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思。只要交际不受影响,经济的表达比信息冗余的话语更易接受。语言的经济性提醒人们注意尽可能将自己的脑力活动(思维)与体力活动(言语)降至最低,尽量少地使用语言手段,尽可能多地表达信息,实现言语效用最大化。
合作原则与语言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启示
全球化使得商务活动走出国门,凸显出商务翻译的重要性。商务翻译恰如参与商务活动的双方,构成了目的明确的交际活动,毫无疑问也应该遵循合作原则。首先,交际双方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即使不能达到双赢,至少也应避免两败俱伤,这就存在着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商务翻译服务于商务活动,也必须遵循合作原则促成或促进商务关系的建立以实现双赢。商务翻译是目的明确的双语交际活动。按照汉斯. j. 维米尔(hans j. vermeer)的目的论,翻译是在特定场合内发生、目的性明确的行为。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实现交际目的。以目标读者或受众为翻译的关注中心的商务翻译更是如此,应该借助合作原则、目的论、关联理论、顺应论等语用学理论指导商务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在商务翻译中如果充分考虑经济原则、效用原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权衡价值、费用、效用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就会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经济目的。商务文本翻译的最终判断标准就是翻译是否遵循合作原则及语言经济学理论而准确地将原语文本翻译成得体的目标文本,实现语言转换的效益最大化。据此,我们可得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abcf准则。
(一)accurate(准确)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商务翻译教学应加强学生文本翻译准确性训练。格赖斯强调信息真实,认为质量准则中的忠实性是一切交际的基础。他说:“确实,至少质量准则的第一条令人感到是如此之重要,……只有在这条准则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其他的准则才能起作用。”特别是商务文件,无论是商务信函,还是商务合同,都是双方建立交易关系、开展商务活动的重要凭证,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法律文本的作用。一字之差,轻则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重则导致双方交易关系破裂,以至于诉诸法律。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文本信息,准确体现原文本的目的,并将这一信息和目的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商务合作的对方,极为重要。
例1:“details which are not described in the specification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uilder’s / subcontractor’s / manufacturer’s practices based on good western standards for this kind of vessel’s being adopted at the time of vessel’s construction.”
原译文:“说明书中未描述的细节应与建造商/转包商/生产商的意见一致。在船舶生产期间,对所造的船舶实行较好的西方标准。”
译文分析:“to be” 和 “practices”翻译不准确。“to be”在合同条款中视为一种规定,译为“须”; “practices”则被随意删减。
改进译文: “建造期间,说明书中未尽事宜须符合西方同类船舶的标准,按照制造商/转包商/生产商的惯例进行制造。”
例2:“the price of the rest vessels is subject to the selling of the first vessel.”
原译文:“其余船舶的价格与第一艘船舶卖的一样。”
译文分析:原译者对 be subject to 和 selling 的理解有偏差。“be subject to”意思是“视……的情况而定”或“取决于……的情况”, “selling”此处意思是“销售情况”。若确认书中文版本按照原译文签署,一旦第一艘船舶销售情况不佳,那么制造公司将会面临不堪设想的后果:按照要求生产的后续船舶将面临买方故意压价的风险,卖方不但不能赢利,甚至会陷入倒闭的窘境。
改进译文:“其余船舶的价格视第一艘船舶的销售情况而定。”
(二)brief(简洁)
根据格赖斯提出的数量准则,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引导学生注意商务文本翻译的简洁性。不必要的信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副作用。过量信息会令人迷惑,因为它会引发某些枝节性问题,还会产生一种间接的作用,即听者会认为提供的过量信息中含有某种特殊用意而受到误导,造成对方的理解困惑、怀疑或失误,甚至引发争端。因此,原则上商务文本的翻译应该突出目的性,力图语言精练、朴实、客观。
例3:“you are kindly requested to let us have your best quotation for the canned fruits.”
原译文:“我方要求贵方让我方了解您的水果罐头最低价。”
译文分析:商务信函由英文译为汉语时,在确保译文信息正确的前提下,应遵守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出现明显的翻译腔。该译文表达的信息正确,但是逐字对译,语言累赘,有明显的翻译腔,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也不符合翻译的简洁准则。
改进译文:“请报水果罐头最低价”。
例4:“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原译文:“我在期待着您的早日回信。”
译文分析:与例4一样,逐字对译,有明显的翻译腔,违背翻译的简洁准则。
改进译文:“盼早回复。”
(三)clear(清晰)
根据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强调学生文本翻译的清晰性。精确强调信息的准确、简洁,突出信息表达的效率,而清晰则关注表达的得体,避免含混不清,要把“最佳的词语放在最佳的位置”,避免产生歧义。语言是一柄“双刃剑”,表达上的含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商务翻译中,必须强调清晰,经得起推敲,避免被对方误解或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例5: “杭州中亚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坐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北侧”。
原译文:“hangzhou zhongya fitness co.ltd,located in the north of beautiful the xizi lake area”.
译文分析:“美丽的西子湖畔”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英译早就定型,即the(hangzhou)west lake。译文中用the xizi lake 让外商不知所云,违背了商务翻译的清晰准则。
改进译文:“hangzhou zhongya fitness co.ltd,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beautiful west lake (hangzhou) area.”
例6:“我公司是专业生产生活用纸类系列产品的制造商”。
原译文:“our company is the professional manufacturer in living paper.”
译文分析:译文中living paper显然是直接套译汉语“生活用纸”,这样一来,living paper到底是什么纸,恐怕无人知晓。根据商务翻译的清晰准则,句中的“生活用纸”指的应该是napkin或toilet tissue之类日用品。若笼统地进行翻译处理,可使用daily-used(toilet)paper,若要确切是哪类产品,则可译出那个产品名称,而不能译成living paper。
改进译文:“our company is the professional manufacturer of daily used paper”
(四)flexible(灵活)
根据合作理论的关联原则,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要强化学生对商务文本翻译灵活性的训练。从语境和相关知识上做到对原语文本准确理解后,表达为目标文本时也应提供与原文近似或类似的相关条件,帮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运用翻译的增减转换艺术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据此做出正确得体的翻译,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例7:“高质量、低价格是本公司对顾客永恒不变的承诺”。
原译文:“we always promise‘high quality and low price’to our customers.”
译文分析:句中的关键词“低价格”不能简单化地用low price表达,而要用good price,best price或competitive price才较为妥帖,防止使外商将中国产品同质次价低的垃圾货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力求译文信息准确无误。
改进译文:“we always promise‘high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price’to our customers.”
例8:漯河旭日笔业有限公司生产各种高、中、低档圆珠笔……”。
原译文:“luohe sun-rising pen co.ltd produces series of high,middle and low quality ballpens……”。
译文分析:原译使用low quality来翻译文中“低档”不够准确。这里的“档”是产品的一个质量档次标准或分级。不能说“低档”就是质量很低。而low quality就是“低质、劣质”之意。未达到翻译效果,应灵活选用grade来表达“档次”。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课程改革
1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在我国高校中开设得极为普遍。随着时展,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弊端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僵化。在传统本科教学中,基本上延续了《资本论》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重点分析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而忽视对当代西方国家的新现象、新矛盾的剖析,忽视对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研究。这既不符合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使得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理解狭隘化,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削弱了该学科的现实解释力。
第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单一。马克思曾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法,侧重于规范分析,缺少实证分析,缺乏现代研究工具的应用,忽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堂往往没有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致使其课堂效果差强人意。
第三,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观点陈旧。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阐述资本与劳动的对抗关系为重点,将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色彩强化放大,而忽视了其“经济学”的角度,忽视对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以经济危机理论为例,传统政治经济学仍然聚焦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制度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少于论述当代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新形成机理,从而对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企业运营都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综上,在当前的本科教学中,政治经济学正日益被边缘化。因此,必须从体系、方法和观点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才能赋予传统政治经济学以丰富的时代感。
2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2.1 体系的现代化
从学科体系上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创新应以搭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主导方向。广义政治经济学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样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2]。可见,广义政治经济学以研究多种社会的生产方式为核心。当前,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强化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剖析。
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方面,既要考察不同的垄断形式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也要挖掘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以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例如,当代西方国家的垄断组织形式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科学管理的内涵;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当前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仍然余威尚存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当重点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及欧美国家的发展困境和对策进行深刻剖析,以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危机、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方面,要致力于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应当采取怎样的实现形式;应当如何处理政府和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利用和完善等问题。既要挖掘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或规律,也要研究与一切社会形态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或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所采取的特殊表现形式。例如,与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相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能取得存在依据;作为商品经济共性规律的价值规律在当前我国经济的竞争性领域仍然发挥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作用,而且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其作用的市场范围。
2.2 方法的现代化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课程不应局限于历史逻辑方法,而应发展出多样化的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在一起,加大数理方法的运用,并吸收制度研究方法、博弈分析法等现代分析工具,建立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相关概念和范畴的联系。
譬如,在讲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制度分析法,阐述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讲述剩余价值规律时可以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理的角度加以阐释;在讲解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时,可以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概念相对比;在讲解资本周转速度和平均利润率理论时,可以引入数学方法;在讲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可以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讲解商业流通费用时,可以梳理其与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在课堂讲授时,为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应重视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价值规律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到资本的循环周转,再到平均利润率规律,都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应注重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系统规范的案例资源库,并借助于动画、影音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以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展示方面的不足。
2.3 观点的现代化
从观点上看,政治经济学教学创新的根本任务是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应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应将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3]。例如,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可阐释为现代企业商品经营的消费者导向;劳动力商品的相关理论,意味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十分重要;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理论和资本的运动性理论都与现代企业的资本增殖息息相关 。
其次,应将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与现代政府的宏观调控联系起来。例如,在经济危机理论中,增加对虚拟资本特点和虚拟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对政府的金融管制和货币调控提供政策基础。再如,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等问题都可以用政治经济学观点来加以分析。
3 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现代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在观点创新时应注意区别对待“根本观点”和“具体论断”
所谓“根本观点”是指今后的实践只能进一步证明而不能的一般原理;所谓“具体论断”是指对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做出的判断。对于的根本观点我们必须坚持不动摇,对于某些具体论断则可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创新。
3.2 在体系创新时应坚持以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曾在历史上引发多次争论。当前,我们主张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出自该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需要。在关注生产关系的同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要关注资源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全盘置换为对生产力或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那样的话,政治经济学将丧失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的根本立足点。
3.3 在方法创新上应注意避免陷入“去内容化”的陷阱
当前,数理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日益普遍,甚至出现了经济学泛数学化的趋势。其实,数理方法的运用只是对历史逻辑方法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数理分析本身不能创造任何思想,它只是思想或观点的呈现工具而已。如果理论或思想本身是苍白的,那么无论运用多么精巧的数理模型去包装,也不可能产生鲜活的生命力。同样,在案例运用方面,也要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力争选取富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素材,让案例真正能为观点或理论服务。
总之,只有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当代经济,反映国际和国内经济的最新变化和热点问题,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观点创新和内容创新,政治经济学课程才能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才能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其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梅建军. 《资本论经营智慧》.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作者简介:
国福丽(1979—),女,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探讨分析
劳动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可以为企业扩展生存空间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合理规划设计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运行。
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在配置上存在问题
通常来讲,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本投入都是相对固定的,但劳动数量却存在相应的可变性。企业为了减少自身的发展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者的数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甚至有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自身支出,就会让一名员工从事多个职务,从而通过减少劳动者数量来提高企业发展效益[2]。但是这种行为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员工的能力是一定的,如果工作量增加的话,很容易使员工工作出现失误,这反而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快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就会大量聘请员工,从而导致企业薪酬支出大量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劳动力缺失或者是劳动冗余,已经开始成为制约当前许多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2.人力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劳动经济学中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通常会将企业劳动力的投入与劳动力的产出效益,作为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参照依据。劳动经济学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产出,要基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扩大劳动力数量,注重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3]。目前来看,有许多企业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发展进行研究。虽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质量,会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但他们却没有重视对劳动者开展后期培训工作。这种行为容易使劳动力产出效益无法持续上升,会呈现出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
3.人力资源存在置换问题
通常来讲,企业的劳动力数量以及资金投入都可以有效控制。企业通过投入设备购买资金、厂房建设资金来扩大企业规模,进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产出更多商品。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替代效应,就是资本与劳动力之间实现了相互替代。当劳动者数量不变时,如果劳动者的薪酬不断上升的话,企业的资本投入也就会上升[4]。当劳动者薪酬不上升,数量增加时,企业也需要加大资本投入,这就是资本跟劳动力之间相互替代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开展人力资源置换,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当前我国有许多企业都没有深入研究劳动力跟资本投入之间的置换关系,这就导致了企业在遇到相应的发展难题时,往往会为了降低资本投入而实施裁员措施。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时,又会通过扩招来增加劳动力数量。这种不合理、不规范的劳动力置换方式,容易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影响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基于劳动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企业需要通过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具体的劳动力费用。当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超出了所对应的边际费用时,企业需要增加劳动力数量;当劳动力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时,企业需要控制好劳动力数量,通过提高劳动者质量来增加企业的发展效益。
2.员工招聘与培训相结合
劳动经济学认为,企业不仅需要重视对员工的招聘工作,更需要重视对员工开展专业培训,努力发掘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实施重点培养,通过较小的劳动力资本投入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策略及措施,有效采取员工招聘与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劳动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3.合理组织规划好人力资源发展方案
劳动经济学认为,开展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因此,企业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组织规划好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方案。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注重持续性与有效性,根据员工具体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实施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企业需要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及策略实施探讨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作者:李沐青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蔺仿如.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62-164.
[2]王媛.试论基于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时代金融,2015(,9):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