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时间:2023-08-17 18:0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第1篇

一、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加强对信息化人员的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一是使企业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使企业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应用的基础。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和“三个层面”的培训方式。两步走:对于理念的培训,在信息化实施前进行培训;对于应用部分,在信息化建设时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决策层的培训,重点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全面把握信息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进行调整、对于改造业务流程等做出决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是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全面贯彻执行。实施层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任务。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保持;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4-02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IT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时代,“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信息悖论等说法还存在吗?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特征出发,讨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并提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来源与保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理论已被多数研究所证明(McFarlan,1984;张华平,2008;张敬伟,2013),那么信息化建设领先的企业就将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从信息化投资资金获得优势、专有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技能优势、信息化管理技能优势中获得。而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需要探讨。

(一)信息化投资资金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资本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IT的投资是高风险的,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较高。而IT投资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风险资本。因此,这些少数企业就获得了信息化投资资金优势,进而获得了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这种风险的来源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导致的。

但如果是较小项目的信息技术投资难以产生企业竞争差异;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风险降低,风险资本更加容易进入企业,进而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变弱,甚至消失;另外,市场中存在技术跟随现象,一旦技术先行者解决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跟随者就会面临较小的风险补偿索求,这种情况下也会降低由于资金导致的竞争差异。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获得优势会产生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持续。

(二)专有信息技术

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企业保持为专有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些专有技术是保密的,是被企业垄断的,它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竞争优势。

但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很难申请专利,这样这种技术的应用很难保证不被模仿,如果这项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很多企业就会模仿。员工的流动性、技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第三方与企业合作均可能使得该项信息技术最终应用于很多企业,最初开发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可见,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技术是一种普遍资源,多数企业可以获得,专有的信息技术就变得不再专有,企业通过专有信息技术获得的竞争优势也是暂时的。

(三)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供帮助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再开发。

这些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价值的,但是一般不是,即使是异质的,这些能力具有流动性,也就是再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信息技术能力在多数企业被应用,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的培训进而获得这种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技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不是持续的。

(四)信息化管理技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认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支持和提高其他商业功能的管理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被认为是唯一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且是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理由如下:首先,信息化管理技能具有异质性及不可模仿性。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竞争性企业规模、发展历程、面临的内部环境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信息化管理技能应用于不同企业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即使管理技能具有流动性,也难以缩小本来就具有管理技能优势所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其次,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企业长期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可复制的,很难简单将本质的管理技能移植到另外的企业。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能形成的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方式复制。综上所述,具有优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种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被基础资源理论所揭示,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带来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以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的分析发现,只有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是不容易的,企业可以从实现企业信息化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三大基本途径和三个必要条件着手,更好地将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结合。

三大基本途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

第一,企业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涉及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设计主要为了取得明确经营业绩和其他利益进行的活动,计划则是各种项目的组合,包括信息技术项目、人员培训等,其要点是所有步骤必须有经营结果,也就是目标。而计划管理是围绕经营目标从项目开始到产出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计划管理:首先,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以组合投资的思想定义该计划的范围。即不能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引进,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发展潜力、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是否会受到影响、员工培训等。其次,要多维度地评估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正确、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否合理、产生绩效是否复合预期。最后,计划的管理者需要从系统角度将信息化项目看作整个有机组成项目,并且要以经营产出为导向进行管理,在建立并管理执行计划情况的追踪系统,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计划的最大价值。

第二,企业信息化组合管理。信息化的组合管理就是将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相联系的其他项目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以考虑整个项目群的整体绩效。就像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一样,经营组合进而产生绩效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涉及信息化的项目计划归类。因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项目并非每一个都重要,信息化组合管理者应当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管理企业信息化风险,提高其价值。比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缓解信息化建设会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3)管理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内部矛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内部的稀缺资源竞争、重叠功能改革等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集合的有效性,所以要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三,企业信息化全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全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概念产生到信息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这种全周期管理将信息化计划管理和组合管理结合起来从时间维度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的产生、选择、修改、放弃等决策点,管理者可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跟踪管理。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全周期管理都有这几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需要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管理和实施,这三个必要条件是参与者的责任心、信息化实现效果相关测度、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

一是加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参与者的责任心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执行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者的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责任态度体系非常重要,并且要注意责任的划分要依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

二是进行信息化实现效果的相关测度。对于信息化实现效果的测度,要进行多个维度测度,不仅要测度信息化贡献率,还要测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寻找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有利于责任的区分。

三是强化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如果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涉及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涉及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革,而变革会使得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进行事前变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进行员工变革承诺和愿景塑造。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在明确参与者责任、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变革的超前管理的必备条件下,更多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管理、组合管理以及全周期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才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伊・B.巴尼.资源基础理论――创建并保持竞争优势[M].张书军,苏晓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 约翰・索普.信息悖论[M].陈劲,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管理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受多方影响,能够更好的对行业模式进行划分,在原有的发展趋势上,实现建筑市场的开放性,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技术,强化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以管控为核心,加强企业的流程管理,更好落实企业制度,明确业务实施路径,落实相关人员权责,旨在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保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锦山.ERP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135-137.

[2]祝连波,白玲.《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61-63.

[3]马智亮.《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要点解读[J].工程质量,2012,08:1-6.

[4].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04:16-17.

[5]李金梅,马维珍.基于MFC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软件的开发[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03:96-99.

[6]徐根连.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4,07:14-16.

[7]毛瑞雄.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3+25.

第4篇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经营过程对有价值信息感知、筛选和使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运营等成本。

1.1 信息化水平

运用评价体系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将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软件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研制和行政管理等过程进行辅助,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②实施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水平;③使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通过统一门户网站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在特定类型的企业中,不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1.2 信息标准化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标准体系参与信息产品的研制、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

1.3 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形成过程有指导和手册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并且是技术依据和标准的提供来源,至关重要。

1.4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组成要素较多,企业信息系统规模和需求是较为典型的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了一般信息系统根本的六个要素: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系统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5 信息化体系组成

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组成分析,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涵盖的标准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运维管理过程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和遵循的标准汇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2 军工企业信息化

我国的军工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不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国外的军事装备制造公司,比较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的军品生产研制比重较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民用产品,而国内的军工企业以大的军工集团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较少部分非核心军事装备、保障装备开始在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中研制生产。

2.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施用技术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识别卡标准;存储媒体标准又包括光盘、磁带、磁盘等介质标准;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设备标准;字符编码标准。

2.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其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标准;元数据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描述技术标准;目录服务标准;Web服务标准。

2.3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是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的依据,在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适用,这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标准分类,国际上有主流的美国标准TIA/EIA和国际标准ISO/IEC标准两大体系,国内也有相应标准制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按公用标准和实际使用特性划分如下:

①共用标准:线缆标准、网络结构标准、配套设施标准。②IP网标准:TCP/IP标准,总体标准、协议标准以及MPLS、VPN、IPv6等。协议标准涉及接入层的Ethernet、FR、ATM、PPP/SDH、WDM,包括网络层的ARP、RARP、IP、ICMP、IGMP、IGP、EGP、PIM、IPsec等标准,传输层的TCP、UDP标准,应用层的FTP、SMTP、MIME、HTTP、SNMP、DNS、TELNET、RTP、RSVP、HTML、XML标准等,IPv6标准体系包括IPv6规范、地址寻址、逐跳选项、组播、MTU路径发现、报头压缩、建隧道传送数据包、域名系统、路由、邻居发现、自动配置、程序接口、映射、移动性、基于不同介质的IPv6、管理信息库、演进机制以及设备与测试标准等。③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主流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可能把该技术扩展到广域网应用领域。④移动网标准: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包括GSM/GPRS、CDMA、WCDMA、CAMA2000、TD-SCDMA、EDGE、TD-SCDMA、TD-LTE、LTE FDD、数字集群标准等。⑤其他实际使用还包括ATM网标准、FR网标准、电话网标准、传输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卫星网标准、业务网标准和支撑网标准。

2.4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是军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重点考虑的方面,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时候,都会以国家相关机关的标准为依据进行建设。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组成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物理平台安全方面: 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标准、设备间及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电磁泄露发射防护建设标准,介质存放环境和介质销毁条件建设标准等;②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网络数据交换标准,远程数据传输防护标准,数据完整性要求等;③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方面:数据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存储设备、磁带、光盘标准等,安全数据库标准、病毒及恶意代码入侵防护标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等标准;应用平台安全方面:应用平台既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是指在网络模型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包括网页应用安全、邮件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等,这些问题的防护以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根本,通过在建设中遵循和制定协议使用标准、信息加密技术标准、抗抵赖和电子签名、电子标签标准等,实现应用平台的安全防护;④安全支撑环境方面:与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相类似,同时它是为物理层到应用层全局安全进行支撑的,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安全内容的设计、运维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标准,这些一般以国家标准、国家保密标准的形式出现;⑤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系统安全管理这里指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BMB20-2007为主要依据,同时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囊括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5 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包括“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空间信息应用标准体系”三部分。

①电子政务方面:应用业务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②电子商务方面:术语、EDI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功能服务标准等。③空间信息应用:最为常见的是导航、地图服务、GPS卫星服务、北斗等这些内容,因为服务的主题不仅是企业,更多的是人,主题数量巨大,服务渠道众多,对标准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空间技术,太空技术、海洋资源等未来重要领域的到来,对企业对这类标准的掌握、应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2.6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验收与监理标准、测试与评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等。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I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第6篇

关键词:IT组织;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2

IT Organizations Positioning and Role

in the Enterprise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Beijing10086,China)

Abstract: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enterprise,IT organizations,the role and status is not the same,but different size,industry,IT organizations also hav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situation,this type of non-IT withi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ori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making elaborate.

Keywords:IT organization;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它的建设离不开企业IT组织的推动,企业IT组织的能力成为企业在新经济时代是否能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信息化离不开IT组织的支持,同样,企业信息化也将推动IT组织的成长。

一、企业设立IT组织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使信息继资金、人力、物资这三种企业重要的资源之后,成为企业又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和资金、人力、物资资源一样,信息资源也需要加强管理,发挥作用,防止流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在企业中设立IT组织进行管理,配置相应的人员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明确IT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组织担负着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很多职责,企业IT组织的建设影响着企业IT战略的发展方向,IT组织的合理设置和调整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美国加州大学黄硕豪教授曾经就IT部门的组织结构说:“IT部门的组织结构是整个IT工作的日常运作和战略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环,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IT战略的发展,IT部门的组织结构对IT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所说的硬件、软件等。不仅如此,IT部门的组织结构对于我们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自己企业IT工作的现状,并依次合理的把握IT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IT组织的现状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规模、行业的IT组织的境遇也有着巨大差异。目前国内的部分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链条的延伸,企业信息化作为战略决策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信息化管理职得到了加强,企业给与了IT部门高度的重视,IT部门在流程建设与重建方面有了更多的授权,从而起到了某些战略层面的作用。近几年,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以CIO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

但总体上看,企业管理层对IT不够重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很多企业IT组织的定位不清晰、作用不明显。目前,各企业中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有的是企业战略部、企业规划部或企业发展部;有的则是单独设置信息中心,成为一个技术部门;有的将上述业务并入行政或财务部门管理,有的归口到科研部门等等。还有一些企业对IT部门的认识,还停留在后勤服务阶段,表现是其IT部门往往只有几名熟悉电脑技术、负责企业内计算机装配和网络维护的员工,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部”,徘徊在企业的边缘。

现在各企业的信息管理职能部门往往是建立于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IT组织,相应的职能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管理组织。这些部门的存在其实只是体现了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IT组织架构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而没有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设置一个专门的IT组织。

三、从企业信息化发展看企业IT组织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得企业的IT组织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迁的组织。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是与信息化管理职能的逐步加强相伴随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总体上也是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企业IT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信息技术简单应用时期的单纯信息技术管理阶段

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初期,信息技术定位于基础技术,一般只设置信息中心或计算中心,其部门负责人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往往隶属于研发、技术或财务部门。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是一些技术的直接应用,如财务电算化、办公打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没有对管理产生冲击。在这个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如软硬件维护、技术培训、系统实施等。由于属于单纯的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没有独立的部门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有的企业设立了计算室或规模更大的计算中心和信息中心,但职能只是技术支持,没有管理的职能。

(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期的初步信息化管理阶段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大量应用,如MIS、OA、ERP、CRM、SCM等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内以部门为单元甚至是跨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阶段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系统规划、选型、人员培训、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辅助管理和决策等方面。

在这个阶段,企业出现了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信息中心等专职机构,但也只是从属于其他部门,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的不同,有的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隶属于科研技术部门,其职能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当企业把信息技术作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时,IT管理者可能会向企业的业务领导汇报工作;如果IT只是定位于行政管理的支持工具时,IT管理者则通过财务或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三)企业信息技术深入应用时期的信息化战略管理阶段

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基于部门或某个局部的信息化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信息化管理就上升为信息化战略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化人员等信息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从整体上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服务。

在这个阶段,当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进入到企业经营战略后,企业的信息化提高到战略层面,从战略规划、实施到运营保障,都有了系统的指导思想,并与企业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阶段企业建立起从上到下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出现了以CIO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并且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职能能够得到履行的基本保障。

在企业信息化的不同时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人员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呈现出从单纯的技术人员向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员发展的规律性。从IT管理层面来看,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IT组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管理方面的问题,IT组织中既要有技术人员,也要有管理人员。这样就要求IT人员应该成为集管理与IT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是能够理解企业管理、能够与企业各个层面人员进行沟通的IT人才。

四、企业IT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信息化管理职能是不同的。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看,信息化管理职能在初期主要是对企业中各部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维护,当业务部门建立应用系统后,信息化管理职能发展到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日益深远,信息化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时,信息化管理也从原来的以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管理转变为以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的信息战略管理行为。

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指导,发挥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

指的是决策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职能是制定信息化战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确保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此外还应该包括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与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等。

(二)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技术保障

指的是业务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职能有:(1)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按照企业经营的需求,规划设计企业业务经营所需要的基础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和OA、ERP、CRM、SCM、BI、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2)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按照信息化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3)信息系统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流程和信息系统应用,实施有效的IT管理。(4)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服务:对企业的信息基础网络的应用系统进行运维管理,为使用人员提供技术和服务,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运行。(5)信息资源管理:收集、整理、存储企业的信息资源,保证其完整有效,为企业各部门和各项业务提供信息,确保企业能够进行及时和科学的决策。

(三)具体的基础性的信息化工作

指的是操作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主要职能是完成信息化实施中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处理、系统操作、软硬件维护等。

以上内容是对企业IT组织职能和作用的一个总体概括,由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各不相同,有些企业的IT组织只具备了其中的部分职能。

五、企业IT组织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智能化”、“企业管理行为的最终支撑者是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能促使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流程管控优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决策层中将被广泛认同,企业IT组织也将被赋予更多的职能和更大的权力,成为一个直属于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组织,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的转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长期的、独立的IT组织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一个长期的、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和推进工作。企业IT部门除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外,还要把企业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数据、信息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企业内部统一协调的网络建设标准方案。如果没有专门的IT部门,仅靠具体职能部门是很难协调和解决的。从长期来看,IT部门也不应该是企业中其他部门的附属机构,而应该是与各职能部门具有同等地位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二)IT组织将逐渐由技术保障部门演变为战略资源部门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对于企业业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IT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日益紧密,企业必将赋予IT组织更多的职能和更大的权力,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的组织中,企业的IT组织也将逐渐由一个IT技术部门,或者企业的支持保障部门,演变为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战略资源部门。并且IT组织的管理者也从单纯的信息技术管理向信息战略管理转变,其地位级别也会逐步上升。如果你是全球某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你会敏锐地察觉到,由于IT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客户体验、交付渠道和业务的其它方面,IT部门将不再只为具体的业务部门提供IT服务,它还要处理一系列内部业务。本身更像是一个业务部门,而非单纯的支持职能。不仅角色在发生变化,IT部门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认为,由于公司不断扩大规模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任务,IT部门更像是一个工厂,其中的专业小组就像工厂的专业化机械中心一样运作。因此,IT部门将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使用率,从而创造双赢的局面:低单位成本和高质量服务。

(三)IT部门将会变成企业的流程管理者,实现IT与业务的真正融合

流程管理目前还是一些企业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很多企业缺乏一个统一的流程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对跨部门流程的持续优化进行推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流程和IT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企业中所有流程的管理最终都将通过IT来实现,改变业务流程需要IT。因此在未来的企业中,IT部门将承担流程设计、控制、审计的职能,IT部门变成企业的流程管理者,控制企业的流程架构,最终介入到企业的经营之中,实现IT与业务的真正融合。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十分重视流程管理,认为一切业务运作都是流程,把流程管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常抓不懈,持续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华为公司的流程与IT管理部是公司的部门之一,共有1500余人,包括质量部、流程管理、架构管理、需求管理、应用开发、IT维护运营等二级部门,其中“架构管理”涵盖流程体系架构、信息管理和技术架构等,华为认为,流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就自然确定了。

(四)IT部门将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企业的价值中心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IT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与此同时,由于IT投资不断增加,又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益,IT部门就逐渐变成了企业的成本中心。

第7篇

近日,航天电器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10余名专家对该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他们认为,无论是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还是投资力度与运行质量,航天电器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省均已处于领先地位,其经验对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和试图踏上“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企业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无到有

夯实信息化基础

2001年12月30日,航天电器由国营朝晖电器厂和国营朝阳电器厂改制合并而成,彼时起,航天电器便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改制后的航天电器,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加之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信息化在一些同行企业和其他企业中开始普及等外部环境的刺激,该公司管理层深刻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便成立了以公司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为主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引进人才,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将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列入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公司管理层通过多次探讨和多方论证后,制定了公司信息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01-2005)。在这五年当中,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员工操作培训、基础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

2002年,航天电器公司完成了人才的培训和基础网络的建设,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公司也由此步入了无纸化办公和网络信息化时代,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05年,航天电器公司信息建设累计投入1500万。完成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内部办公网络系统(OA),生产办公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的财务系统(NC)、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从而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逻辑判断和推理等的功能来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CAPP)等系统的应用,其承担的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项目”任务完成验收。

从有到优

打造“智慧型企业”

2006年,航天电器搬迁到贵阳,业务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步入集团化经营;公司制定了信息化第二个五年规划,信息化建设步入了“磨合期”和“规范期”。

在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航天电器的主要建设目标是:聚焦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体现信息化增值效应,要求以信息化促进业务的规范化、生产准时化、管理精细化,实现系统升级、系统集成、在集团内实现资源共享,终结“信息孤岛”,打造“智慧型企业”。

为达成目标,该公司建设了跨地域广域网,实现了全国五个分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相互联通的网络互联;同时,扩展了生产办公系统,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控设备加工数据管理系统、准时化管理系统、内部信息网、外部信息网、技术文件网、数据备份系统、安全审计系统、新一代OA系统等数十项应用系统。

然而,随着公司销售订单、产品种类的增加,自行开发的办公系统因不能有效集成应用而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各类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的矛盾凸显。

2009年,为解决集成应用,航天电器公司携手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公司,启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建设。经过1年多的克难攻坚,2010年7月底完成该项目的验收。

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该系统的实施是打通公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关键。

目前,航天电器公司拥有ERP各类业务应用流程多达180多个,已逐步形成从销售、生产、车间、质量等各项管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销售管理方面实现了销售基本业务、计划、合同更改注销、销售成品库等管理;在生产管理方面实现了生产计划、采用MPS计划自动生产成品计划、成品计划更具规范性和严谨性、产品出入库等管理;在车间管理方面实现了工序转移、工序计划派工、材料检验入库等管理;在质量检验方面确立了检验方案、物质检验属性、工序定义等;在财务方面实现了成本核算、按生产订单在系统上进行成本归结等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实现了固定资产自动核算累计折旧和部门费用归集、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业务模式。

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及应用,在航天电器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系统大幅度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ERP系统的启动和实施,使企业“信息孤岛”的状况得以改善,并推动其向“智慧型企业”转变。

从优到精

增强行业竞争力

有了ERP系统的支撑,如今,在航天电器公司,从接收订单到工作任务分解,从原材料库存管理到产品设计、生产,从流程管理到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到交货,几乎所有企业生产和管理行为都实现了信息化。一天300多个不同批量、不同规格的产品订单,在几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交货。仅库存管理一项,该公司每年节约的资金就达数百万元。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I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

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4.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IT网络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从而增加企业获利能力和持续经营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案例证明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在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的《信息产业论》中介绍了信息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2006年我国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信息化概念: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虽然对于信息化概念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明确了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使用电话、传真、信函进行交流、沟通和传递商业文件;第二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金关、金桥、金卡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启动,企业开始普及计算机;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现实,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大幅提高;第四阶段是2005年以来移动商务的出现,是电子商务产生质的飞跃,使信息化步入无线时代。

二、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化的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依靠较低的成本获得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很多行业中,成本优势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但是这里所指的较低的成本并不是只顾降低成本而置质量和性能于不顾,也不是企业可以偷工减料获得,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企业成本的构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信息化的使用使得企业效率明显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差错率明显降低,由5%左右降低到了1%以下,而投资却节省了5%。

1.管理成本降低。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表现在多个方面,以仓储成本为例,仓储成本是制造业企业管理成本的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当原材料存储在仓库中待用和成品存储在仓库中待销时,仓储成本必然增加。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可大幅降低此类成本。及时记录库存信息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及时补货,记录销售信息反馈给制造管理部门以便及时制定生产计划,提升了仓库的周转效率,实现企业一直倡导的“零库存”,节省仓储成本。

2.交易成本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较高,信息化有助于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网络直销,缩短销售路径,真正实现了产供销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管理下,当分销商想更换供应商时,就需要花费巨资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化在无形中构建一种进入壁垒,带来了垄断力量。

(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差异化战略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在,使自身的产品具备不可替代性,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信息技术在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思路和工艺,加快产品开发的创新研究,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的选择权利,同时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至企业管理决策层,按照消费者偏好来改进产品设计,把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间接决策者。企业的生产方式更加灵活,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本身对企业的直接影响。

信息是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信息量拥有较多的一方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对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掌握的较多的企业往往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能够尽早做出行动趋利避害。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信息知晓的越多,对自身策略的制定越有益,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因此,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信息化建设良好的企业,往往将成为一个充满竞争力的企业。

三、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一些存续已久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习惯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法,对于新思想、新技术的接纳程度不够,往往硬件设备陈旧,却又不愿斥资购置新设备,即使有心建设信息化,也无法应对快速更新的各种软件和现代化技术,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

(二)信息化水平与公司现状不符。

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有些管理者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配备足够的计算机即可,这就导致虽然斥巨资购买设备,但是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远不止这么简单,而是要求企业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将其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方面面,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阻碍信息化建设。

企业日常运营中,各个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构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不愿进行信息的透明公开,这对于信息化的数据录入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另外,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对于彼此的业务范围和流程不了解,但是信息化建设就要求各个部门融汇一体,让各项业务流程和资金流向在透明环境中进行。但是面对企业现存状况,可能会造成部门间的利益冲突,阻碍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的推广和发展。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在引进信息化设备的同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监督管理和流程优化,往往出现运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影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如果计算机信息化的运行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部署,就会使企业决策极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四、使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化作用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文化,做好变革准备。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企业文化是引领公司成长进步的精神指导。在信息化变革中应当完善和重塑企业文化,打破企业员工传统的思维模式,明确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逐渐使员工以新的流程新的观念来工作。信息化进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比企业的变化更快,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紧跟市场的脚步,处理好快速发展时期的企业文化与当前信息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关系,明确其中区别,营造适合快速变化的氛围。

(二)管理者的思想变革。

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全面变革,因此需要公司的领导者能够变革管理思想,只有加强对信息化的了解,解放思想、融合新观念、培养新思维才能正确高效引领公司的信息化发展。

(三)工作流程变革。

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通过对大量企业管理案例的研究,提出了流程的概念,他认为管理的本质是面向流程的管理。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流程管理体现出了企业的核心优势。信息时代更加考验企业的生产柔性,流程效率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应当以信息化为背景,设计一套科学的流程,重新组织界定在整个流程中各部门的权责。不仅要重视一线部门流程设计,还要对后勤支持的财务、人力、信息等部门进行优化,以保障企业主流程的高效运转。

(四)组织结构变革。

计算机信息化建成之后,各部门之间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渠道,信息传递也更加及时方便,原有的矩阵型组织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模式的需求,逐渐转变为扁平化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等,管理层逐渐精简,一线员工应当被赋予更多权限。

【参考文献】

[1]王洁,刘晓光.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10

[2]柯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关系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吕瓅,贾俊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J].企业管理,2014,12

第10篇

Abstract: It is a real fact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be part of the modern tools.Thus it will serve the staff of the information centre of the relative work units.Whereas,what perplexes us all the time is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further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enterprise economically with apparence.In this paper,such an issue will be talk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extesive usage.

关键词: 信息化;深化应用;效益

Key words: informationize;extesive usage;economic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99-02

0 引言

我们知道一般的制造企业,信息建设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能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开阔产品销售渠道;而诸如银行、电信等企业,现阶段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是整个业务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保证,其作用已经超出创造了多少效益的范畴;而发电企业的原材料大部分是煤炭、水资源等,目前只能按国家确定的销售价格销售给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电能,靠信息化建设降低采购价格的空间极其有限,大用户直供购电方式受诸多条件限制,那作为发电企业人员,在公司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之后能做的什么呢?目前对于很多发电企业是难以实现的,大家都在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费用,对设备进行监控减少设备停用次数,降低库存资金,文档资料管理,员工素质得到提高,管理理念得到提升等等。本文就发电企业如何进行信息系统深化应用进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进行论述。

1 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①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②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③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④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⑤设备可靠性要求高;⑥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⑦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 发电企业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2.1 信息与节能 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对节能新计算进行快速收集传播在大部分应用单位实现,减少电能消耗实现节能;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企业技改能力不行,更不是我们不想控制电能消耗,而是我们不知道还可以这样,那就让信息网络告诉我们可以这么做;个人认为国家或行业层面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对发电企业(以及其他行业)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威节能技术平台,在保证原技术发明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节能技术共享让信息加快节能技术的快速推广,为行业、国家在节能方面做出贡献。

2.2 信息与安全 要使“安全”不再成为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就是从根本上实现安全。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安全生产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任务十分艰巨,涉及安全生产工作体系的全部组成要素,需要规划、计划、人资、生产、工程、思政、监审、燃料等各部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为让让每个部门、每个专业知道要达成本质安全型企业要做什么,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信息化让其固化,为推进本质型企业建设,我们将风险划分如下:

①经营风险:政策性风险:以手工录入触发报警,包括税务正常、CDM、环保等;人员风险:制定限额触发报警,包括人员离职、思想动态、专业人员数量等;财务风险:应收、应付、利润、负债等制定限额触发报警。

通过对风险分类及分级,我们的风险防范管理系统应能够管理和控制相关主要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具备与ERP等企业在用主要信息系统集成的能力;基于流程的风险管控,可以识别流程控制点,并加以管控;通过动态仪表盘等形式,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展示,具备综合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收集各个领域的风险,能自动采取措施避免和减低风险,并能和流程风险管控相集成,我们需要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展示。

②生产风险:设备风险:生产原料水、煤等情况的风险,设定限值触发报警;金属壁温、主设备振动、正压、主设备主要风险(问题)与追溯等严重等级的问题触发报警。

③安全风险:对责任部门、责任人进行考核,限定每(月、周)的报警高限,出现问题触发报警;按安全事件等级划分,包括不合格工作票、未遂、轻伤等。

2.3 信息与管理 在完成对企业管理层支持决策的同时,我公司推行的全员绩效管理系统在管理上,为公司执行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了公司组织目标到员工工作目标的纵向贯穿,规避管理漏洞的功效得到了大家认可。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随着信息系统应用越来越深,我们在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反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这种隐性效益正逐步浮出水面为大家所认可;信息化的作用大都是隐性效益,我们再造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流程、并规避管理漏洞。

2.4 信息与生产 在生产方面信息建设的目的是:减少非正常停机,提高机组安全生产运行率和运行时间,减少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量、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可靠性;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对现场过程的全场监控、标准作业指导手册、标准工作票等应用,我们认为专业化的深入才能实现真正的最优化。

3 发电企业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后会带来什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是一个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战略手段和工具,是一个关键性平

台。信息系统深化应用是信息与各专业知识的深入结合。

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后在以下方面的变化:①对日常维护及大中小修进行严密的管理降低维护及检修费用,主要通过信息手段;②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细化企业管理;③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计算分析优化运行方式;国外有一些成型的优化模块效果就很不错;④通过对现场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频发故障及原因;⑤在其他物资采购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比较达到降低采购费用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电力生产正常维护及检修物资采购;⑥对于火电企业的主原料,考虑煤炭等商品的特殊性,比如收集各煤源的完整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购质量,可能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但只有去做就会有效果,我们可以降低采购价格;⑦结合本公司实际生产经验对运行提供事故预警功能,通过对现场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之间减少停机损坏设备的几率。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发电企业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得到的应用,回顾我国发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它已经成为支持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大量的投资进入电力领域,带来了电力信息化需求量上升,相信随着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信息作为其他腾飞的先进生产力的日子很快就会来到。

参考文献:

[1]施永益,戴波.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困难与对策.《软件世界》2005,3.

第11篇

关键词:OA系统;制造企业;选型;改进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035-02

在经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软着陆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成为了现代职业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 OA系统简介

OA(Office Automation)中文译为“办公自动化”,在中国第一次全国自动化规划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办公自动化的定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中,由人与技术设备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业务目的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1.1 OA系统的发展历程

纵观OA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3年):纸质文档数字化。

实现了企业统计数据和文档写作的电子化,完成了办公信息载体从原始纸介质方式向数字信息化的转变;这一阶段的软件以MS Office、WPS、Lotus1-2-3等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为主要代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第二阶段(1993~ 2000年):工作流程自动化。

以网络技术和协同工作技术为主要特征,实现了大多数流程管理如公文流转、流程审批、业务流转等工作流程自动化和收发文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向工作流自动化方式的转变,这一阶段的软件以C/S形式的OA办公系统应用软件为主,如Lotus Domino和Exchange等。

第三阶段(2002~2010年):组织运营信息化。

以B/S应用模式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平台有JAVA、PHP、ASP/.NET、DOMINO;系统功能也由原先的单纯行政办公信息服务, 逐步扩大到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 成为组织运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第四阶段(2010~):协同办公。

OA系统发展的第四阶段伴随着协同办公、知识管理、门户技术的综合应用,功能也由原先的单纯行政办公信息服务, 逐步扩大到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 成为组织运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1.2 国内外OA系统的应用现状

对OA系统的发展, 国内外存在分歧。相对国内而言,国外OA系统更倾向的是门户和平台的概念, 通过先把专门的系统建设好,然后把OA和ERP、PDM 、CRM、SCM 等不同系统和平台的数据互相整合,形成数据的积累汇聚共享, 最后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高度。在国内OA 系统应用已经进入到协同办公阶段, 知识管理也已经在国内一些企业中得到部署,且国内大量的办公自动化厂商纷纷涌现, 不仅有蓝凌、泛微、红帆等专业OA系统厂商,联想、中软、东软等软件开发商及用友、金蝶等软件产品厂商都纷纷开发自己的OA系统产品。

2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应用研究

2.1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应用技术方案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系统的OA系统的建设,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建设与应用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案:

①基于IBM Lotus Domino/Notes平台的OA系统,典型的代表产品有深圳伟峰、金蝶开思、蓝凌、福建榕基等。系统采用B/S的体系架构,集成度较高,能与Quickplace、Sametime等大型软件兼容,但平台不够开放,大数据量下的频繁操作性能低。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②基于微软Exchange平台的OA系统,与微软产品的集成度高,与企业的ERP、CRM等的集成度低,只局限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而不适用于Unix/Linux等其他操作系统,存在大数据量下的频繁操作性能低问题,典型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③基于J2EE、.Net等应用服务器和关系数据库等开发的OA协同办公系统,典型的产品有泛微软件的eCology、华炎软件的HotOA、Exact E-Synergy;系统兼容性强,但工作流引擎和安全机制都需自主开发,开发维护成本高。

2.2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选型分析建议

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部门的重要任务是根据现有资源及技术人员现状、工作及业务流程的需要、未来网络发展构想,以及企业财力状况来选择设计企业OA系统。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至少需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①以满足企业运营的实际需要为OA系统选型的出发点。

②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坚持降低总成本为选型原则。

③需平衡安全性与易用性。

④注重系统可拓展性,考虑与其他系统的融合。

⑤重视OA系统后期维护。

2.3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改进策略

根据以上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方案阐述和选型建议,提出基于IBM Lotus Domino平台的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的两条改进策略。

①安全性与易用性的平衡策略。为使OA系统的安全性与易用性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状态,可以采取用户统一管理、统一认证、数据安全与安全审计服务的策略,通过提供灵活的分级授权管理机制,灵活定制管理层级模式,达到解决因组织结构、人员、业务流程调整等原因造成的安全管理问题,同时采用Web技术,在OA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注重用户体验,注重业务细节,充分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②系统兼容性与可拓展性的改进。通过提供全面、面向企业、综合性的企业应用管理支撑平台作为制造企业ERP、EHR等企业管理软件的支承体,提供管理信息、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自动化、提供共享服务;同时采用群件技术、门户技术和组件技术,采用SOA架构(面向服务架构)和云计算技术提供高效、安全、完备的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支撑与集成体系,支持业务系统的快速开发、组装定制、灵活部署和高效安全运行,可以大大提高OA系统的可扩展性。

3 结 语

随着国内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企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对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OA系统发展历程的介绍及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建议及改进策略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和建设具有较广泛的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45

1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累积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认知,我们可以确定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主要选择方向。即便在某些重工业和轻工业中有不少企业进行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造,但并没有在本行业中得到大面积的覆盖,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仍旧在初级阶段。具体应用上,交通行业等比较重要的行业已具备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大型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是处在我国的前沿的,而中小企业则会因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和具体实施艰难程度止步。

2 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索中,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艰辛的历程。我国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初成功的比率十分的小,几乎是全军覆没,投入的八十亿资金石沉大海。相当多的人仅强调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案例,却对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不曾提起。对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大肆宣扬,却不对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做出相关介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家。欧洲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会在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中做相关的风险分析和测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出相关的战略和警戒线,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规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欧洲国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已形成了系统、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

2.2 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本身就是一项高资金投入的项目,且具体实施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必须做好财政预算。假设对所需支出的预算估计不足,就很容易给企业引来财务风险,加大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难度,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造成项目无法进行,导致中断搁浅,因此,在实施成本以及意外情况的预算上必须把握好。因财务危机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给许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容易给正常的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破坏,对业务连续性造成影响,使业务中断。

2.3 软件选择风险

针对软件选择上出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企业在购买和选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产生的。具体表现上花高价买进最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只追求软件的功能是否全面,软件是否先进,而忽视了该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出现实力与软件功能不匹配的现象,从而无法是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现目前软件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而供应商所供应的软件侧重点也不同,其软件在各方面的运用效果也不同。软件选型不适应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其中一个因素,所以企业需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选型引起重视,把握好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软件。

3 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3.1 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在建设管理信息化当中,需要培养出一批能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知识且具有良好战斗力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而企业在拥有了高端的信息系统的同时,具备了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启动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培训,这不仅利于员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步骤和整体思路达成共识,也利于他们更好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增强其积极性,有效提高成功比率。与此同时,对高层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能让他们对信息软件、技术、解决方案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判断,降低选择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防止决策出现失误。

3.2 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订立目标,逐次推进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放眼于未来。今后的企业会逐步向相互合作、交叉相错、关系密切且能随时进行分离重组的方向进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面对未来的这些发展形势,企业可以参考已存在的电子商务等形势来判断将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向。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制定出一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时间上在3-5年为佳。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必须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相适应,如果信息化规划同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规划这两者关系不协调好,会给两者同时带来巨大的风险。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好后,可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进行实施,逐次进行推进。

3.3 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资金是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少的,因此,在进行资金投入上,大部分的企业会将资金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信息化本身来赚取资金,而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业务竞争了,通过信息化支持下的核心业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相应的取舍,企业自身都有核心业务,且具备着一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不断竞争中仍旧屹立不倒。所以,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划时,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项目必需优先建立,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效果,进行一步题号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依照信息化建设原则,对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往后排。

4 小结

根据大量实践得出,我国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更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