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9-02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每个高中生都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了。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正确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飒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总之,围绕诗歌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有效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71.
[2]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J].中学语文,2013(Z2):80-86.
[3]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3):53-54.
[4]文永美.浅谈古代诗歌鉴赏[J].新课程,2013(03):127.
作者:赵静静
【摘要】我国的文学文化遗产里古典诗词是重要的部分,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中,如何提高高中在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及注重的内容。本文就鉴赏古典诗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鉴赏
1.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是每一个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都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语言与中心思想,这个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中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古典诗词视成洪水猛兽。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情感及思想内容、了解古诗词描述的意象、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古诗词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能力。
2.掌握古诗词的意义
古代的诗词通常是运用丰富的内容、充实的意镜通过含蓄且简单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读懂古诗词,就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意境,造成学生在做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时难以下笔,错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因此,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是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透彻的了解古诗词题目、解释的基本内容。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过很多的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以一些著名的作者的具体情况、古诗词中经常见到的意境、古典诗词的特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怀古诗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功名成就或者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送别诗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思乡诗是作者表达人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思想。这些初步了解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同的古典诗词的情感及思想内容。
3.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含义和重点了解整篇古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从作者运用的的语言艺术,了解古诗词的运用,教会学生根据诗词的表达方式判断古诗词是寓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有一些古诗词要通过文章的关键字下手,掌握古诗词中的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从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方面了解诗词用词的妙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避免讲课方法太过深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掌握更多的典故,欣赏诗词时便能很快的了解诗词采用的典故,更快掌握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古诗词的感情隐藏在诗词的语句中,因此就要求学生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诗词的技巧,还要掌握古诗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整篇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教师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比如通感、比喻、反复、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判断古典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然后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烘托、象征、欲扬先抑还是渲染等,最后要教会学生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正确的判断使用怎样的手法后,结合古典诗句进行细致分析,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诗词是将一切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到诗词的句子中。所以,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技巧,寻找规律,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时效性的提高,引导学生找到诗词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诗词阅读中利用自己的感情去体验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言文中的语法教学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育界多年来存在的“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曾一度使得中学语法教学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能确定词性,甚至对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这些最基本的句式都搞不清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也要求必须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本文就如何进行语法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 语法教学
首先,要明确语法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目的。文言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系统的基本知识。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要求都涉及语法知识。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法讲什么,应以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无实际用处为标准。我们知道,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古文语法教学中无需全面讲授古文语法。而只要讲授那些古今不同的句式和语法成分。就是说,在讲授语法时,不应考虑讲授的是否全面、系统,而应强调重点、实用。不要全面开花,而要重点突出。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
其次,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要明确的是,注重体系,并不是将文言文中所有的语法项目不加选择地如数搬进教学课堂,而是精简语法项目,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等。先说通假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对于词,个人认为应落实到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上来。对每课中的的重点实词应重点训练,尤其是高考考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更要常提常讲常归类。还要注意多义或易混淆字的比较区分。对于词类活用,我们应注意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类比,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活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词通常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动词则不能带宾语等。
文言句式尤其是一个难点,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构成特点和一般使用方法,尤其是句式特点。分析常见且易混淆的倒装形式,如“句读之不知”中“之”就是宾语前置标志,而“沛公安在”中就没有宾语提前的标志。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使学生做到真懂,而非懵懂。通过比较总结让学生认识同一种句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作用。同样,讲“状语后置”也要细到这般地步。这些过程看似繁琐细碎唠叨,但绝对是对语法的巩固强化,是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高一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当然,结合一定的练习也是必要的。练习的选择不在于文章意思层面,在于注重语法结构的考查,而这种强化反应也绝非是机械僵化的练习,而是语法直觉的培养。
对于这些知识,还要做到适时梳理。平时所接触的知识是零碎、不成系统的,这就有必要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印发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的文本材料,结合“随文学习”之所得,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教师再采用讲解、启发等方式“点一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再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力求形式丰富多样。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比起现代文,古文的语法知识就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对文言文的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为此,在文言文的讲解中,我经常搜寻一些文坛典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语料,以之为引子或小结,来使文言语法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另外,我还经常创设一定的阅读理解的困境,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多种方式如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均相机灵活选用。现在学校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利用这一契机。文章基本字词和文章大意落实这关由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参照本课的要求对课文充分讨论预习。上课时每组选定发言人到讲台前去大声讲解,老师适当强调和点拨或者纠正。然后以评分形式根据小组的讲解情况给以打分。同学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表现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有时一个问题会有很多同学抢答,这样很能调动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异常火爆。
总之,“语法这类知识要教,但要辩证地教。语法要结合语言来教。”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语文能力,我们就不能放弃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就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就没有良好的文言素养。也就没有高尚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二中)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1-02
作者简介:李江超(1981―),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靖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2005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也逐年攀升。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依然薄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诗歌部分的得分率和答题水平,让教育界堪忧。为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二、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学习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穿、惊”两字的运用,深刻体会山势的险峻,以及汹涌澎湃的巨流对岩石的冲击。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
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四、诗歌补白与改写,在创造与审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几乎是每首诗歌都会有的现象。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这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单一地理解诗歌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破坏诗歌原有意境和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补白内容进行再次改写。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长亭送别》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原诗进行改写。其中就有学生写道:“愿清风满载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几日,比肩而坐,携手言欢划夕阳。十里长亭送别,历历在目,盼君满载思念而归。”这是学生在充分领会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学生对诗歌的补白与改写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分析诗歌技巧,感受诗歌魅力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而苏教版必修教材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千古江山”就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古事” 。而在必修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所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显性和隐性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比如在《雨霖铃》的上阙中,“寒蝉凄切……竟无语凝噎”这个部分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是对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描述。而下阙“念去去千里烟波
……”这部分则是虚写,是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学生只有掌握了虚与实的技巧,才可以在实写部分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情,也才能在虚写部分把握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在《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有相当多的典故,学生只有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忧愤。
参考文献:
[1]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关键词】: 高中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历史淘洗后的结晶。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是古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每一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普遍感觉吃力,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因此造成成绩不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虽不至于“七步成诗”,而“出口成章”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作为高中生,背诵应该逐步减少机械记忆而学会理解记忆。因此背诵应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勤“查”
高中生经常性的“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本,有利于学生调动原有认知,结合阅读策略,读解文言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文言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1、“查”《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并及时记录在下来;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另外要求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把文言实词和现代成语的意思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即能牢固的掌握这个实词,又能复习成语,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单纯教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记忆词的意思,学生恐怕很难记得牢固。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把词和成语中意思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动脑,就一定能深刻的记住这个词的意思。比如1、管仲正衿再拜曰(正襟危坐)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若即若离)等等。我认为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文言阅读的基础,如果能了解实词的含义,那么阅读起来当然不会有什么困难。至于虚词和句式在掌握实词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把握。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积累,学生兴趣大,效果佳,可以达到数半攻倍的效果。
2、勤查参考书
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况来学习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从而走进文本,解读作者,进而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前,学生通过自己查找,了解了:李陵事件,了解了这个两千年前的“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了解司马迁的狱中之痛,了解他怎样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了解了任安对司马迁的期望,了解鲁迅对他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课堂学习课文时,学生对文中司马迁的沉痛,司马迁的人生观,对于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等积极思考,兴致浓厚。
三、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总结。
一般说来,学好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方面来进行。而作为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每个单项内部都有规律可循。这些运用灵活的知识点不可能单靠记忆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必须注意从大量例子中总结规律,方可事半功倍。比如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前面,却不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发出者,那么这个名词很可能作了状语:这就是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把握了文言文各个知识点的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大大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找到规律,就好比在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只看到灯塔一般,及早摆脱漫无边际的黑暗和没有出路的困境
参考文献: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部分一线教师表示,虽然目前仍在使用粤教版教材,但必修一至必修五的许多篇目都将不做讲授,因为高考语文考试除了默写之外,并不直接考教材中的内容。如果没有比较实用的课后习题,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语文知识训练。部分学生则表示,采用全国卷考题后,一方面要学习粤教版教材,一方面粤教版教材的练习与高考考纲联系少,只能通过购买各种练习册来加以弥补。学生作业多,疲于应付。
很明显,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除了教师、考试等因素之外,粤教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主要问题是出在了练习系统上。
以古典诗歌为例,2017年的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加上之前2016年已有的考查“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分值为11分。很明显,这与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值8分有较大的差异。《(2017考试说明)变化分析与解读》中则明确解读,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将有两种题型:5选2的多选题;简答题。再比较粤版教材情况,必修一第四单元和必修三第四单元是古典诗歌阅读,课后所有习题类型皆为简答题。练习系统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在人文性上,语文的工具性则相对淡化了。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尤其是在使用全国卷的大背景下,如果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不能很好地与高考考纲联系在一起,将使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放弃使用粤教版语文教材,盲目地进行各种短视的练习,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所以说,语文练习的工具性不可偏废,粤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应当依据新的考纲规定重新进行设计,否则所谈及的“人文”及其他方面都将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支撑而被架空。
笔者认为,改革课后习题使之与考纲能力要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切实可行的。以必修三第四单元的《山居秋暝》为例,课后习题可以依据考纲要求相应的设置为三个板块:
1.了解并掌握常的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山居秋暝》属于哪种体裁的诗歌,正确的两项是()()
A.近体诗 B.古体诗
C.五言律诗 D.七言绝句
(2)律诗在哪两联要求对仗?请选出两项是()()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3)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二者均属于
(诗歌流派)。
2.分析作品思想感情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地点、时间、环境,渲染了秋雨后凄清孤独的氛围。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居幽静的环境。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视听结合,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和美好,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D.尾联运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典故,并反其意而用之。
E.全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山居所见之景?
(2)试评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词教学诵读鉴赏两把钥匙
诗词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篇幅,尤其在高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在高考中,诗词方面的试题每年也都有6分的分值体现。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不过话得说过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诗词教学的课堂原本应是充满琅琅的书声,却被沉闷、枯燥乏味的讲解所取代。教师为了赢得高分,大搞题海战术,诗词的教学大为变样,这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让诗词教学的课堂充满活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科学使用两把钥匙。
一、诗词教学的第一把钥匙——诵读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们所留下的那些名言警句,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仅上辈人会随口念出几句象样的诗来,就连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的小孩也能背出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句。做为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这方面应做怎样的引导呢,是纯粹地翻译,把诗意弄得支离破碎;还是不加鉴赏,让学生死记硬背?很显然,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的目标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强调了诵读的作用。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古人对诵读作用的最好概括。所以,在诗词教学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强诵读。当然。要提高诵读的实效,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肯下功夫,在方法上进行一番科学的指导,尤其应在朗读的技巧、态度、情感等做精心构思,以确保读有收获。诵读要怎样按步骤地进行?
首先,形式宜多样。
听录音,教师范读。这一环节不可无,特别是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来说,具有榜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全班齐读,还可让他们男、女生对读,个人自由读,以此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次,指导须到位。
要在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做指导,让学生读准语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哪怕是语速方面,也应作具体要求。
在这里,不妨举一两首词做分析。在诵读的《沁园春?.雪》时,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少的,一是让学生读准韵脚,像这首词中的飘、滔、高、娆、娇、腰、骚、雕等,二是让学生读清"引领字",这些"引领字"或由单字来领句,或由二三字来领起,但多以单字来领句。在诵读时,要格外注意,提醒学生要读出领字和所领内容之间的停顿。就如这首词上片的"望"领起的"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望"后的停顿需略长一些,而"长城内外"与 "惟余莽莽"内容联得紧,就应读得紧奏点;下片"惜"字领起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都可做类似引导。同样,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也用了"引领字",就象"问"领起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时也需稍作停顿。现在诗词需要这样地引导,古典诗词更有特点,它们的韵脚、韵律及对仗,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才有可能领会地出来。
第三,读中学品味。
有些诗词必须反复地诵读,才能品味其情感。杜甫《登高》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如果我们老师在朗读上有做点拨,学生就能容易把握准其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之长江滚滚而来,咆哮不止。读来学生脑海中必然浮现出一幅壮阔的画面,透过这画面不难理解诗人那种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由此看来,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务必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以读入手,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切忌在学生还没读懂诗文之前,就迫不及待疏通文意,要知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感悟时,想提高诗词教学实效显然是不可能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所选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他们的八首古诗词,能为系统培养学生诵读提供很好的素材,建议老师们可以一用。
二、诗词教学的第二把钥匙——鉴赏
在用好第一把钥匙后,接着继续使用第二把钥匙——鉴赏,这样,诗词教学才算处理到位。那么,我们语文老师该怎样为学生打造鉴赏的平台呢?具体说来,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把准意象。
古诗词年展久远,不少意象已经都有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因此,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要是能够把准诗词中的意象,同时又能理解意象所表达的含义,那对提高鉴赏能力很有帮助。一般说来,常见的意象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类:
1、日月星辰类: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远离家乡的游子常在月圆时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人,他们就把这种思念寄托于月亮上,通过写月亮抒发对亲人的思念。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等都是借月亮来表达乡思乡愁。
2、花草树木类:最常出现的意象是"柳",它的谐音"留",多表情侣、朋友间的离别与留恋,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来表达诗人离别的伤感之情。"莲",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常被诗人做为不同流合污的象征。
3、虫鸟类:"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会引起游子羁旅伤感。范仲淹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表达守边将士的乡思之情。除外,还有地名类等等,只要把好了意象含义,那对理解诗词的主旨就有很大的帮助。
(二)熟知题材。
诗词题材也是确定主旨的有效手段,如此说来,辨别清楚诗词题材就显得至关重要。诗词题材非常广泛,选入课本的主要有反映民生疾苦,包括阶级对立、战争苦难的,如《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表达人生感慨,包括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咏史怀古,包括借古讽今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弄清了诗词的这些题材,对理解诗词的主旨同样会起到帮助作用。
(三)识别技巧。
诗词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特征和艺术特征。语言特征体现在简洁、明快、含蓄等几方面;艺术特征则包括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这里就略去艺术风格,重点介绍艺术手法。鉴赏一首诗词,不仅要找准意象,还要懂得识别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说到艺术手法,不外乎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善用叠词、巧引典故、乐景写哀、借景抒情、烘托渲染、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不妨从中选择几种技巧进行探讨交流。
1、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就是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情感,让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面上是写初春早景,实际上却隐藏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感。
2、以动写静。诗词中不乏使用这种写法。即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出静态。以动写静,更显其静。"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典型的以动衬静写法,以蝉声来写夏天夜晚的宁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更是以动写静的佳作。通过花落、月出、鸟鸣动态的描写,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善用叠词。提到这一点,李清照的《声声慢》最有说服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十四个叠字的使用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悲苦、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凄凉、悲愁的生活情景。
4、巧引典故。也就是引用历史典故来表明自己观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化用了孙权、刘裕、廉颇等五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借怀古来批评当今统治者仓促行动,以廉颇自比来表达自己虽年老却不忘报国的心志。
5、乐景写哀。言下之意,也就是用欢乐的场景来表达悲哀、凄楚的情绪。场面写得越是欢乐,悲情也就越强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天离家出征时,杨柳轻柔,随风飘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现在却因为征程途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回家时难免满怀哀伤。
总而言之,诗词教学如能让学生用好以上两把钥匙,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阶段 理解 运用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80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是高考中最基本的考察目标,也是个人在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准确无歧义,使用词语能结合特定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还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词语、熟语等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彩。同时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他人的所表达的语言或文字中,正确提取其中主要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辨清侧重,辨析其中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一、字、词语及短语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字、词和短语方面的知识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对理解程度的要求也更高;而高中语文学科的课时相当有限,是不可能对字、词方面的知识展开全面的课堂教学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课后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需要结合教材和资料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归纳总结常见、常用的知识点,强调常出错的,易混淆的音同形异字、音同形似字、音同义近字。高考中对语言文字的考察范围界定为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有必要结合汉字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巧。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一定要联系汉字的意义来记忆字音、字形。词语的形成人类长期使用语言文字的结果,因此词语和单字相比意义更加丰富具体,感彩更加浓重,用法和适用对象更多更广。词语所表达含义往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逻辑关系,基于词语这一特点,对词语知识的教学要从语义逻辑和实施逻辑两方面入手,对词语的结构展开适当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具有一致或相近的特点,在学习过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能帮助记忆和掌握,解题时也能作为一种判断依据。
丰富的课外知识对学习语言文字很重要,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出处,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造成误读、误写、误用等问题。所以教学中要介绍难点词语的出处或典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化经典或寓言故事类的课外书。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掌握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一些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具有很强的单一性,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常用词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和范围,以免使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表达上产生歧义,还应注重品味这样的搭配形式所带来的表达效果,逐步养成用词准确,表达鲜明的习惯。总之,学习语言文字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应多利用字、词语结构和语义的特点,适当结合历史故事、语言神话、传说经典各方面知识,透过字面意义去察其源、辨其流,运用中认真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音、形、义。
二、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包括表达和理解两方面内容。语言表达讲究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围绕中心或要点展开表述;理解要做到能正确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透过修饰性词语把握文中内容的轻重,辨清其侧重点,领会作者对事物的感彩。语言文字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不同的搭配,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结合上下文,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分析词语的“句内意义”。在我看来,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教材为纲。教材中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文体样式丰富,人文内涵深厚,这些安排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语言的鲜明性,辨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思考作者行文的逻辑顺序,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主观感情。
2.重视语言艺术技巧的教学工作。合理运用各种语言的艺术技巧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主旨,表现出更丰富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修辞手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事物的形象的作用为主;运用多种作文形式提升学生合理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鉴赏文章的结构方式,品味其语言的风格。
3.开展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既能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利于表情达意,还能利用句式之间的关键性词语分析句子中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知识的教学不能单纯的讲解各种概念知识,而是要多结合具体的例句进行分析方法上的教学。
4.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有不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作品是一个给予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对学生阅读活动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概括作品的主旨,续写作品,写读后感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某些经典作品或热点新闻展开交流讨论也不失为好方法。
从网络中了解诗人及背景
现代教学已经不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等单一的媒体可以完成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其显著的特征是网络发达。学习古诗词时,运用网络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借助网络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比如,学习辛弃疾《水龙吟》,可以用百度搜索“辛弃疾”,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评价、轶事典故、辛稼轩纪念祠、故居墓葬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教师用书-必修4”中,可以查到《水龙吟》详细的参考资料:辛弃疾一心为国为民,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又如,学白的《蜀道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中,有完整的资料: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关于练习的参考答案;教学建议;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评述,《送友人入蜀》《剑阁赋》《蜀道难》的赏析等。
在互联网上,学习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都玩手机。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用手机,用手机上网学习古诗词;那么,对于促进古诗词的学习将是非常有好处的。
从工具书中理解诗意
高中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能学。在学习中,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市场上的语文工具书很多,比如教材全解、教材分析、状元笔记、文言文全解等。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购买一两本工具书,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参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基本的就是翻译原文。自己能独立翻译的,一般不必阅读工具书。在自己借助注释还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或者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不同的时候,才翻阅工具书。
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古诗词的意境要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学习要倡导自主诵读,在诵读中加强理解,在诵读中逐渐背诵,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读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语感培养出来了,那么诗歌的意境也就出来了。既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放声朗读,也可以借鉴李阳疯狂英语的“三最”法,“最清晰、最快速、最大声”地诵读,“重复一百遍”地读。
笔者认为,学习一首诗至少要读四遍:第一遍,学生先不借助任何资料,自主阅读;第二遍,再结合课下注释;第三遍,借助工具书再读一遍,然后做课后练习;如果做不出来,再带着问题进行第四遍阅读。在这样反复的阅读中,学生们能自读自悟,理解诗意,他们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的吟诵之中,使自己情感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如身临其境,再现意境,增强语感,发展思维,增强口头表达能力,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要领悟诗词的意境,除了反复的诵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例:2007年陕西卷《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第一次默读,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烟雨图。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第二次默读,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第三次默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在探讨中把握主题
对古诗词主题的把握,需要从作者、标题、注解、内容、题材等多方面去把握,并可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作者 诗歌的作者,尤其是著名诗人,往往有一贯的风格及明显的思想情感倾向。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选用的诗歌《鹊桥仙》的作者为陆游,回忆以前学过的陆游的诗歌,就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仕途坎坷。至此就可以明白,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主题。
标题 标题往往能告知读者诗歌的内容,引导读者把握诗歌的主题。2006年福建卷李商隐《端居》(注:端居,即闲居),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诗人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2009年辽宁卷《晚泊岳阳》,诗的题目“晚泊岳阳”――在外漂泊;再从自己“失江路”、渔人“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情绪。
注解 注释是解读诗歌的细节之一,往往是读者把握诗歌主题的关键。2014年北京卷选用杜甫的诗歌《奉陪郑驸马韦曲》的注解是:“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注解明显含有“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一主题。
题材 分清诗歌类别,对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有所帮助。诗歌常考的类别,包括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2013年高考天津卷选用的诗歌标题为《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从标题“送廓之秋试”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抓住关键语句 议论抒情句、表达情感的词、用典的词句往往是把握主题的关键,可以以此为切入点。2008年重庆卷诗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后两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议论之中,那种惜别之情、怜春之意可见。
此外,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主题的把握可以借助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学习小组从以上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答案,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在班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讲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再做补充。
把握表达技巧
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的掌握能力,应重视教材中经典诗词的学习。在课本古诗词的学习中,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想通读所有的古诗词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以本为本,通读教材中的诗词,积累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篇章结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排比、双关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描写技巧有: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抑扬关系等。
课本中出现的基本表达技巧,可以从高一开始积累: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到了高二,可以把学过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纳:如《石头城》和《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山居秋暝》和《李凭箜篌引》等篇目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这样,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达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实现了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积累中领悟语言艺术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需要积累的。因此,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学生只有阅读大量的古诗文,积累各种诗歌语言常风格,了解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达到古诗词欣赏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我国古诗词常用的语言风格有: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历代知名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有许多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比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不过,古诗词基本的语言风格词汇不能单一的积累。枯燥地记忆一些诗词风格词汇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们应该在文本的学习中逐渐积累,在考试中出现的诗词加强记忆。
在语文活动中提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就蕴含了学生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十部文学作品,为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也增加了名著考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了解。
名著名篇阅读,是指能领会名著内容并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导读或故事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试题型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指定的十本中外文学名著为例,谈一谈高考名著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技巧。
二、技法导航
1.设题角度
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 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 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学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 、理解概括类、 赏析评点类等。
2.备考技巧
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⑵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人们讲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答题时,考生就应该介绍“走麦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包括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解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关羽拒绝和东吴联姻,孙权大怒,令吕蒙夺回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关羽被围麦城,孤立无援,他拒绝诸葛瑾的劝降,率关平等二百余骑突围而出,被俘而死。
③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是有人物评述、 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简要赏析这句话的含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 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 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 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 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这样赏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这正体现了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而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受了绞刑。这也体现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三、文题范例
1.客观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妇,常被人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B.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哈姆莱特》)
C.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撒娇哄骗的办法,但菲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教主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E.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大军南下。曹操兵少缺粮,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取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合高览等。(《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C E 。(C项阿娜斯塔齐用勒索的方法,但菲纳用撒娇哄骗的办法。E项是烧了粮草,而不是抢走粮草。)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名著作品故事情节的识记,属于识记辨别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了解这五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特别要注意辨别细节,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如C项阿娜斯塔齐和菲纳两个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就张冠李戴了,而E项属于情节记忆错误。这里考得很细,说明平时看书要非常认真。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大卫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克拉拉正坐在壁炉前面,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两眼含泪看着炉火。她对自己身体里即将坠地的无父孤儿,怀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失望的心情。忽然她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女客,往庭院走来,她是贝西婆姨。贝西婆姨很喜欢小大卫,立刻做了他的教母。(《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家》)
D.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在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堂吉诃德》)
E.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答案:B E 。(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点评:这道题的命制采取点面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和主要情节的识记与辨别,要求考生全面了解这些名著中的主次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读名著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不仅要熟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了解次要人物的典型细节。如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的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2.主观题
(1)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林冲的描写栩栩如生,而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请借鉴这种写法,为《家》中“高公馆的丫头鸣凤在对与高少爷觉慧的爱情感到绝望并自尽时”写一段环境描写。
要求: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②想象合理,吻合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
范例: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很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鸣凤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声音,好像整个花园都在低声哭了。“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自己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巴金著作《家》)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赏析名著的经典情节和表现手法,同时借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作。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考生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心情和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依据。例如这段原著的环境描写,抓住“湖面的哀叫声”这一特定的环境,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鸣凤内心的绝望和凄惨之情。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表现手法的赏析,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2)“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红楼梦》中三春出场的描写,请按顺序写出三人的名字,并简述其中一人的相关故事和结局。
范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
① 贾迎春,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② 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的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