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的基本方法

审计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3-08-17 18:0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的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的基本方法

第1篇

(一)审计内容具有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理论的基础在不断的扩展范围,主要涵盖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信息技术学、以及纳米科技、基因技术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都要渗透到审计理论的基础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企业中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还包括很多的非财务上的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资料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关联企业的信息等等。

(二)必须要保障审计质量

审计基本理论是审计理论的根本,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对审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审计基本理论的质量性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品质性方面。就稳定性来说,审计基本理论在整个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动态的,但是对某个时间段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安全性主要是说审计基本理论必须是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其理论必须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品质性主要表现为审计结果的水平,高水准的审计结果其品质性就高。

(三)审计环境与审计基本理论的互动性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审计基本理论要与审计环境之间进行互动,审计环境的变化是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本理论发生变革的外在原因。审计环境一旦变化,审计理论和审计基本理论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发生变化。审计环境刺激审计基本理论的变革,审计基本理论的变化又影响审计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

(四)审计数据的虚拟性

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是一种通过多个相互联系的学科彼此结合而形成的客观存在,它超出了空间的范围,依靠网络技术把这些数据联系起来,它自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因此审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论都是虚拟的,它来源于现实,却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审计学科和企业的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这种渗透是虚拟存在的,没有实际的物质让我们看得到。

(五)审计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在新的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为审计理论和其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这个平台上面,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的交叉融合,彼此影响,相互的发展。审计基本理论是审计理论整个科学体系中主要研究的内容,但它自身并不是一种审计理论,它只是一种把审计理论和其他学科体系有效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是审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平台。

二、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创新

(一)互联网审计

这个时代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互联网在审计系统中的应用,也被称之为网络审计。网络审计主要是说审计人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的审核,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审计软件的方式进行审核。首先,这种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利用互联网审计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审计的实时性,把静态监督转变为一种动态监督,从而有效提高审计的及时性。其次,利用互联网审计还能够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互联网是一个百科全书,审计中很多的资料都能够从中获得,包括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进行审计经验方面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再次,利用互联网审计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让注册会计师能够进行远距离实时审计,利用互联网的传输功能,对于审计中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传输,让注册会计师免于奔波去各个地方寻找证据,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约了成本。互联网审计是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对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创新。

(二)详细审计

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方法需要运用详细审计,详细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业务事件中的所有的数据仓库,它不仅包括财务上的数据和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以及非货币性的数据和信息。详细审计不能只是锁定于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中,这样会让详细审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未来详细审计不但要面对会计系统,同时还要面对企业的管理系统,作为审计机构不仅要审计企业的财务事项进行审计,还要审计企业的非财务事项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各项事项实现全面的审计,审计的结果才能够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该熟练的运用数据分析理论对审计的财务信息进行详细审计,详细审计分为两部分,首先,注册会计师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资料的采集,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其次,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不断的调整数据的采集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保证详细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从另一方面分析,利用详细审计的方法,还能有效地缓解高端审计人员缺乏,低端审计人员过多的现象,让低端审计人员进行数据采集,高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高端审计人员还可以在分析的同时指导低端审计人员,让他们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持续审计

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工作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是非常短暂的。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收集与评价证据,并及时的出具审计报告。和传统的审计相比较来说,持续审计能够更好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还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它需要审计所有与该事项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另外,持续审计同时具有认证、鉴证与审计的职能。它是审计行业不断发展的产物,通过持续审计,注册会计师能够利用经营风险审计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审计,对客户的业务流程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审计部门在进行持续审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新型的审计技术,引进嵌入式审计模块技术,更好的保证审计的持续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在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机构在进行持续审计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利用电子审计证据,利用电子审计证据进行审计,可以有效保证审计的持续性,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监控,这是对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又一创新。

三、结束语

第2篇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我国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从审计法看,对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授权,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在规范上,审计署颁布的规范和命令基本上不涉及经济效益审计;在指南层面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具体方式、技术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尚未形成。受此影响,目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只能依附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进行。

(三)缺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人才

我国所需的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法律等有关专门学识,才可能恪尽职责。但当前审计专业人员的录用条件随意性较强,与美国GAO雇用或聘请具备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规划及技术方法、资料处理、公共行政、经济社会科学或精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作法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的翻译国外审计机关的绩效报告作为教学教材,借鉴他国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经验,并及时了解各国执行各项方案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等,针对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对象,建立应具备的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中期方面,聘请外部专家来共同参与或协助办理审计案件,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在长期方面仍应依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研究审计人员聘用法规的修正完善,以提供多元的用人渠道,解决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另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绩效。

(二)加快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可以在现有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的法规依据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我国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坚持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在尚未构建科学、规范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及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善于总结,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探索投入产出效益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起草修订和逐步完善我们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准则体系,初期可以称之为“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以后逐渐修改完善,逐步向效益审计准则过渡。

(三)建立完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准则

我国在大力开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结合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加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方面。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第3篇

关键词: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案例;审计教学

一、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小惠.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0(4).

第4篇

关键词: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审计学属于交叉性、专业性突出的一门应用科学,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选择的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尽可能为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单位、部位以及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机构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于审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就怎样满足审计实务发展、环境变化的需求,在传统的审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不断优化审计学课程,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系统地对审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相关内容进行传授,属于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编写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阶段高校审计学教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难以对系统的工作程序加以阐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教学,学生在完成教材学习之后依然不明确审计实务,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突出审计实践教学要点,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审计流程,并深刻认识到审计准备、实施、完成等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若学生对审计单位缺乏认知,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审计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审计实践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缩短他们在未来就业中的适应时间。

(三)学生学习方法较为欠缺

高校学生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得相关知识,自我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因为审计学课程和会计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满足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水平。而且,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按照先预习、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规律,无法将老师的教学重点认真记录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审计教学工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提升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目前很多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依然坚持陈旧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因此,可以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因为审计学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法规条文相对较多、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工作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得以提升。[3]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相关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能够把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本、影像、图形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简的过度,从而唤醒学生的各种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其与板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案例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的案例情景教学法就是要求审计教学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审计案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将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保证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注意以下问题。[4]首先,案例的选编要能够结合审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进度来进行,并且达到示范性、基础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进行培养;其次,教师要能够提前将编写完成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之前做好预习以及相应的分析工作;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要能够自觉发挥出自我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控制、维持讨论秩序。完成讨论之后,要能够组织各个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加以阐述,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高职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实验活动中。审计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审计操作程序,掌握审计理论知识。[5]审计实验室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两种,其中软件建设表示审计实验教学需要通过审计实验软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抽查报表、凭证以及账簿等资料,并做好工作底稿编写工作;硬件建设则要能够达到高标准、高起点、开放式以及现代化的要求,让学校各个部门能够互相合作。通过这种实验室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审计改革工作的相关程序,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要求越来越多的审计工作人员,因此,现代高校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改革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等不同角度顺利完成审计学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娟. 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0-122. 

[2] 叶江虹.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 会计之友,2011,07:113-114. 

[3] 吕新民,张金城. 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87-88. 

[4] 李其银. 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8:13-14.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审计学; 课程建设; 层级化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 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 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 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2).

第6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 现代与传统 审计方式 相互比较

引言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徐宝华,於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审视[J].消费导刊,2009;10

第7篇

关键词:方法;构成;矛盾;步骤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如今的项目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投资的效果,因此工程造价已成为他们关心的重点。但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懂得基建管理,特别是工程造价,故大大小小的造价机构应运而生,其中有些是专以盈利为目的,给工程造价的审核质量、水平和信誉带来了一定影响。为确保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需正确掌握并运用必要的程序和方法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提高业务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即在业务技术素质方面应懂工程技术、懂经济、懂管理,而且力争追求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经验丰富; 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应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平、合理,依法办事,不,维护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工程造价的审核,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1、控制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方法

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基础

①明确对工程造价审计文书的认定。当前特别是明确审计部门的工程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财政部门的评审报告、社会中介的造价咨询报告、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报告在合同法中的法律地位,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一认定实际上也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性质认定。

②明确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直接力量,能够保证审计主体的各项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更加有利于不断修正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状况。一方面要建立审计工作的责任制度、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能够约束审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能够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积极地防范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谨慎利用社会审计资源,慎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委托前,应对拟聘请对象的执业资质、技术力量、以往执业情况之诚信度进行充分的了解。委托之后要对被委托的工作内容进行监督,可实行专人全程跟班审计,确保被委托工作有效开展,若中途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尽力避免降低风险。

2)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关键

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是导致风险的直接原因,减少审计过程的问题发生不仅要靠制度,还要靠活动的实施者。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

3)改进和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革新工程造价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用更科学合理、更利于防范风险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鉴于工程造价确定的特点和近年来审计工作新趋势,工程造价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做到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职能。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行业间工作交流,研究工作中的难题,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

2、工程造价的基本构成

在探讨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工程造价的组成,因为工程造价的构成是我们开展工程审计工作的实际客观对象,明确他的内涵及其外延边界,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见图 1。

图 1 建筑工程造价构成图

3、正确处理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在审核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编制的准确性,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只有在审核后才能确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时有发生,有时矛盾还十分尖锐。目前,很多建设单位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不使自己蒙受损失,便找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或项目管理公司代为审核。根据统计显示,凡是送审的项目,程度不同地都存在着高估冒算的现象,有的竟高达 40% 左右,差异之大,令人吃惊。此时,审核便是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根本方法,又是公平裁决的权威依据。

4、工程造价审计目前较为通行的基本方法

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经验审核法、重点审核法、指标审核法、全面审核法。经验审核法是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审核容易出现差错的那部分工程项目;重点审核法是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审核; 指标审核法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 全面审核法是面面俱到,逐项核查,一丝不苟,较为费时的一种审核方法。

这几种审核法应视工程的实际情况,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审核时间的长短,投资规模的大小,工程造价编制质量的高低,采用不同的审核方法。对于时间紧、规模大、编制质量较高的工程结算,一般可采用经验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和指标审核法相结合的审核方法。若是编制质量较差的工程造价,则宜采用全面审核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结算审核一般都是采用全面审核法,而在造价的过程控制或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则主要采用经验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和指标审核法。

5、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步骤

1)工程量审核是审核工程结算所计算的工程量,是否按计算规则进行计算,是否按图纸进行计算,数据是否准确可靠。

2)清单项目审核是审核结算中的清单项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特征是否一致,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

3)材料价格审核,一是审核材料调价种类是否符合合同及相关文件的规定; 二是审核材料价格是否符合当时市场行情与合同约定。

4)审核送审单位报送的各种索赔费用计算是否合理。这里要特别注意,有些费用并不属于狭义上的工程造价,如设计费、人员培训费和家具购置费用等,应属于建设单位财务决算内容,不能将其混入工程造价中。

第8篇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矗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方法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研究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问题。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发展、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金融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andcommunicationintheauditor\\''''s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内容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台湾的马秀如博士**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目前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方法的应用,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问题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参考,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第9篇

关键词:审计计划,调查,内容,重点,方法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想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工作。

一、计划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按照相关审计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必须提前3日下达审计通知书。因此,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应确定在下达审计通知后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进行。

2、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索取会计报表、合同、会议记录等经济资料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考虑审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二、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其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1、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别及经营特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类型、主要产业政策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了解其关联方和内部控制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2、了解基本情况的基本方法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材料。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情况可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和行业报刊资料来获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的成本、平均利润率等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可通过查阅公司章程、会议记录、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程序、查阅正在履行的合同、分析近几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请表来进行了解。

(2)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要重点了解上期期末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贯性。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贴现等对本期会计报表的影响。

(3)阅读会计报表的同时,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依据报表中存货与主营业业务成本及预收账款项目的对应关系。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产成品、在制品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列示存货余额的适当性,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可以初步了解人员结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及单位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取企业部门机构设置,得知某些特点部门或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了解有关企业管理层和机构的重大变化及决策程序,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认的关联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让每位审计人员都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二)利用分析性复合程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好准备。

1、计划审计前期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主要目地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多的了解及其确认会计报表数据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波动,以便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领域。

2、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方法

(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①绝对数比较。比如将本期金额(如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余额)和预期(上年数或本年计划数)金额进行简单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以重点考虑。②会计报表的纵向垂直分析,比如计算本期毛利率与预期数比较,以发现异常变化。毕业论文,内容。③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人员常用的分析方法。比如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活周转率、产值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

(2)估计期望值。①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负债平均数额的增加会导致利息费用的增加,应收帐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坏账费用的增加。②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非会计信息指标的工人数、产品数量、生产经营场所的规模与可以预计会计信息指标工资费用、制造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账户余额。

(3)执行计算比较。对于发现的重大差异或波动,判断其重要性,同时确定差异或波动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三)编制审计计划前要重视对重要性水平评估。

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毕业论文,内容。

2、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时要关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和交易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评估,一般采用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例如,国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习惯上用的固定比率法是以净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1‰,营业收入的0.5‰―1‰作为重要性判断基础。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②对账户余额和交易额进行重要性评估时,把审计时间重点分配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

(四)审计计划前期对审计固有风险的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关注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

1、调查的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承受外界的压力及其业务性质、容易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额。

2、调查的方法。①通过询问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诉讼案的调查了解,确定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如果管理人员的经营诚信度高,那么固有风险就低。②通过对报表的阅读和查阅借款合同来了解管理人员是否遭受着异常压力,如果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被银行逼迫还贷、企业已连续几年亚种亏损,那么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大,固有风险较高。③关注被审计单位容易错报的的会计项目,例如,被审计单位常常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错报或者漏报。④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账户余额的可靠程度。例如,或有损失,坏账准备,存活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账户金额,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其固有风险的水平。毕业论文,内容。⑤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确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关联方交易以及下一会计年度初的销售退货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会计报表之嫌,相应的固有风险较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期要特别关注。毕业论文,内容。

审计计划前期外勤调查工作结束后,审计组负责人应召集会议,紧紧围绕审计总体目标对计划前期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实务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程序,形成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材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无论是拓展审计领域,发展教育审计事业,还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目前高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学格局已逐步形成,资金流量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护学校的财产安全,有效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定位、基本程序、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定位

内部审计的准确定位是监督和服务。监督是审计手段和过程,提供审计服务则是内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监督和服务成为其目标定位则亦理所当然,只不过其侧重点在于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监督和服务,通过高校内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价,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实质上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明确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根本的目标定位,即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通过监督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内部控制建设服务,为强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进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

二、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程序

参照一般审计程序,结合审计工作基本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程序也不妨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要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立项工作。内部控制审计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进行常规立项,也可根据领导决策或审计工作需要进行临时立项。其次,制订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组长根据审计单位业务大小、性质重要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制订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并报审计负责人审批。项目审计计划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审计项目和审计范围;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组构成和审计时间的安排。审计方案应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具体审计目的和审计主要内容;审计方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组成员工作任务及时间的分配。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需经内审部门负责人批准。项目审计实施审计组长负责制。最后,下达审计通知书。内审部门编制和下达审计通知书,在审计实施前三天送达被审计单位。

(二)实施阶段

首先,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召开进点会。审计组通过会议或座谈等形式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让被审方明确此次审计有关事项,审计人员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情况。必要时对审计方案进行修正。其次,审计人员了解内部控制。现场审计人员收集资料,运用询问、查阅、观察等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在相应的《内部控制调查表》中作好审计记录,并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初步评价,再据此确定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再次,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组根据所确定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重点,运用抽样技术抽查部分有代表性的业务活动,采用审查、核对、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对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合理性测试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否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错弊的发生;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测试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发挥作用。审计组根据测试结果填制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表》,并对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作出初步评价。最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将实施阶段的审计证据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好审计工作底稿,组长对其复核后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必要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综合性的初步评价,并分析是否达到了此次审计的目的,是否还要实施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终结阶段

首先,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组根据对内部控制了解、测试结果以及作出的初步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其次,拟定《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有关审计文书。审计组拟定《审计报告》初稿,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概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组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连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结合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意见修正《审计报告》和拟订《审计意见书》初稿后一并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再次,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若有违纪违规事项需作出处理的还应下达《审计决定书》)。审计部门负责人审定《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对有违纪违规事项需作出处理的还应拟订《审计决定书》,并一起报主管校(院)长批示后,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及《审计决定书》报送校(院)领导,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发送被审计单位及校(院)属有关单位如财务部门等相关单位)。最后,回访审计执行与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和审计意见及审计处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未落实者监督其严格执行。

三、防范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几大风险。

从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程序和关键环节来看,要做好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必须对以下几大风险进行防范。

(一)防范了解不全风险

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是内部控制实施阶段的首要环节,也是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的重要前提。因此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要做到全面彻底。个别审计人员往往会因某些客观因素(程序多、工程量大)和主观因素(图简单省事)而草草了事。这不但违背谨慎性原则,而且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风险。为了防范这一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各类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了解。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审计人员应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高层管理人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属行业;经营业务;组织结构;各机构职能及负责人;职员人数;高层管理人员分管业务及各自职责等。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控制环境,审计人员应重点了解: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高层管理人员从事相关业务年限、相关学历;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订有职工行为守则;高层管理者是否重视制度的实际执行;被审计单位以前或目前是否有重大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极其高层管理者对此态度如何等。对各类业务循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特点及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点。

(二)防范测试失效风险

在内部控制测试环节审计人员主要防范测试失效风险。导致测试失效风险,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选定的测试范围不全、重点不准、测试方法不当、抽查的业务缺乏代表性。测试范围不全会遗漏对某些重点内部控制的审计,会使审计失之偏颇;测试重点不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测试效率和效果;测试审计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制宜,根据不同业务而方法各异,否则会导致测试失效;抽查的业务缺乏代表性,会因评价不全面而带来测试失效风险。因此,要防范测试失效风险审计人员必须做到测试范围要全,测试重点要准,测试方法得当,抽查业务的代表性要强。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研究 问题 改进

在政府、审计职业界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吸收了相关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它紧密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适应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要求,主要进行了国家环境审计研究,为现行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它对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为将来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而且,其研究已具一定广度,涉及到环境审计的动因、理论基础、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方法、主体、对象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如此,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环境审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缺乏系统性

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自身的组成要素,并且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只研究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恰恰只注重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把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得环境审计研究缺乏系统性。

(二)研究偏重于实用性

目前多数学者只对诸如环境审计的程序、技术与方法等实用性较强的理论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目标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今后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难以深入

许多环境审计的研究还只是囿于常规审计理论,只是在审计理论之前加上“环境”二字,并没有体现出环境审计的独有特色。因此,当前研究环境审计理论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挖掘环境审计理论与常规审计理论的不同之处,突出环境审计理论的特色。

(四)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

大多数学者在论述某一理论之前,并不对这一理论要素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直接说明这一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即使对其含义进行了界定,也存在分歧。实际上,许多情况下,大家虽然都借用一个名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其内容也就很难一致,致使在某些理论的研究上处于混乱状态。比如,在对环境审计目标进行研究时,有人把开展环境审计要达到的目标理解为环境审计理论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难免会出现理论论述的不恰当。

(五)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

在目前的环境审计研究中,借鉴了诸如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并吸收了它们的一些成果。但是,大多数学者只是简单地把上述学科的内容直接堆砌到环境审计中去,并没有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这样,在整个环境审计体系中,环境审计和其他学科依旧是割裂分离的,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然而,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又恰恰是环境审计有别于常规审计的独特之处。

(六)实证研究成果偏少

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规范研究领域,而实证研究成果偏少,甚至在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上根本没有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这样,造成环境审计研究抽象有余,使人们对研究成果缺乏感性认识,难以令人信服。

(七)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的研究不够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各级政府环保资金的运用情况和环保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而企业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在财务报表中对环境收益和环境费用也很少反映。因此,环境审计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而内部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基本没有参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致使理论研究也偏重于国家审计,而对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研究明显不足。

(八)研究力量不足

一方面,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的任务十分繁重,还面临诸多困难。既要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进行应用理论研究;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要突出审计的特征,又要兼顾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另一方面,研究环境审计的人员不足、水平有限。一般来说,研究环境审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和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工作者。在他们当中,能真正投入到理论研究中的人只占少数,而在这些少数人中,由于知识水平、时间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也难以完全解决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二、加强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环境审计,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在环境审计产生之前,审计只是对有关资产的数量和运营质量进行审计,以使资产保值、增值,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审计称为常规审计。随着审计不断向前发展,审计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开始关注与环境有关的问题,这样环境审计就产生了。它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常规审计中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审计同样也包含这三部分。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挖掘常规审计与环境审计的相同之处,以资借鉴;二是要找出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环境审计的特色。

(三)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环境审计按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分工协作,各有特点,各自独立,在不同领域共同构成环境审计监督体系,因此不应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但是,从我国环境审计开展的现状来看,应以国家审计为重点,逐步带动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发展。

环境审计按内容和目标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依据、目标、范围、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环境审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当前,我国环境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应尽快发展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四)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环境审计基本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目标、假设、原则和本质等,其理论性较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二是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准则、程序与方法等,其实务性较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能做界限分明的截然划分。基本理论的研究可以指导应用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的研究又可以促进基本理论的发展。

当前我国学者主要进行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基本理论却较少涉及。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理论的同时,必须抓紧基本理论的探讨,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环境审计研究时,首先要确定环境审计理论系统中应包含的要素,对于究竟应包含哪些要素必须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衡量标准,以保证理论要素确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其次要对各个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这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前提,它影响各个要素中应包含的具体内容;最后要确定各个理论要素的关系,这是环境审计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它是解决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其中,确定研究起点是重中之重,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实质上,上述过程也就是建立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合理、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六)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应该采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各有优劣。一方面,实证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其理论性不强,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指导和预测实践。另一方面,规范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进而修正其成果,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环境审计研究应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七)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一切工作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急需一定的理论进行指导。环境审计研究要适应这一情况,着眼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解决环境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审计所面临的任务将日渐繁重,要使我们的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环境审计研究时,考虑各种新思维、新观点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冲击,考虑各种新举措、新变革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影响。既立足现实又适应未来,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环境审计实践。

(八)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各国社会经济制度、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环境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继续存在,这决定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以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理论研究和本国的实践结合起来,不要人云亦云,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要有我们的思考。另一方面,国际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从客观上要求环境审计研究的协调,缩小各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差异,使其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环境审计研究既要考虑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国际惯例,这是我们从事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正确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思维.1998.环境审计. 经济管理出版社.

[2]陈正兴.2001.环境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

[3]张军.2000.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湖北审计,第12期.4―5.

第12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审计教学;优化

审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融会计、税法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综合性课程。审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目前,审计教学大多采用以讲解教材和习题为主的传统式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从学习这门课程中获益,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进行多方面调整优化。

一、审计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往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形成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单一教学模式。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教学没能把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致某些学生尽管已通过审计相关考试或已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但缺乏基本的实务知识。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难度大、不易学。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工作。

(三)师资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审计教学好与坏与授课教师素质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息相关。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放在实践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再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整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互动不佳。这是审计教学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优化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就好比“鸟之两翼”。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全面掌握审计理论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审计教学与专业师资的关系

要避免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审计教师除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审计教学有了好的“引导者”,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三)审计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审计是会计专业自考课程,是CPA考试科目之一,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后每年要经受的“年终考核即审计人员对对企事业单位账目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教学对学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是以后从事会计、审计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的方法或途径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多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板书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多方面的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一是审计视频的引用应与讲授的知识相关,突出审计实务的应用,应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二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与教师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实施时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用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二是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参与性;三是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四是教师要具备将理论、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的能力。

(二)注重实训或实践教学

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审计的具体操作,能使其在掌握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训室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能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审计实训主要是审计基本理论结合5个业务循环,为加深对审计业务循环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或假日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商场做购物观察,描述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下社会,又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审计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只管听课,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而是要对审计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动态优化。审计教学的优化对专业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精力去钻研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才能使审计教学落到实处,达成实效;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审计储备人才。

财参考文献:

[1]海占芳.浅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邹德琪.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

[3]朱晓芸.高职高专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3).

[4]汪寿成等著.审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