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日趋透彻,教师的职业行为相应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履职过程中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相应要求”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清晰地被确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寻找有效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笔者对百色市西林县共79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7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9份,具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山区高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其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促进剂。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在教学中欠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教师分别占38%和40%,而对教材和疑难问题处理情况中能“独立钻研”和“以自己思考为主”的教师分别占13%和12%,这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严重不足,见表1。
表1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调查情况[n(%)]
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最缺乏的是 创新观念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10% 38% 40%
自己对教材的处理 以学生的实际为主 以教参为主 以自己的思考为主
48% 40% 12%
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疑难问题时 向同事请教 独立钻研 暂时放下
85% 13% 2%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上表现最为明显。与外地同行相比,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目标把握、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和课堂艺术等方面明显低一个层次。笔者曾参与外校名师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荆轲刺秦王》的听课,相比之下,外校名师的授课效果更明显。外校各师采用影视导入课堂,先让学生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让他们说出许多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感情。而本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对文章进行故事引导、介绍人物背景。学生在课堂上似听非听,课堂气氛较沉闷,课堂三维目标大打折扣。可见,山区高中语文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不佳。这也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其教学质量不高,并导致了山区高中的高考语文成绩总体较低。
(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科研态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新理论,不断探索教育科学,勇于开展创新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教师不断拓展领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水平较低,见表2。
表2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调查情况[n(%)]
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的态度 主动要求参加 36.6%
被动参加 63.4%
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新课标、文件、学科理论 30.3%
听课、评课 42.7%
组织相关活动 22.9%
进行有目的的课题研究 4.1%
由表2可见,占63.4%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是被动参加教学科研活动,这说明了他们对自身的教学领域缺乏深入的知识探索欲望,对教研活动缺乏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教学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的学习。从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教学科研活动大多是让教师参与学习一些例行文件、听课、评课活动,只有4.1%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针对课题研究而进行的。在西林县所抽查的10所中学中,能正常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学校未达到30%。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科研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因而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其科研成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三)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从应试、考核还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写作能力都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首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由表3调查的数据来看,占74.4%的语文教师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可见,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普遍存在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难以在写作上提高语文成绩。
表3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调查情况[n(%)]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上 3人 2.6%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下 18人 23%
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 58人 74.4%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能从容驾驭作文教材,对作文教材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二是作文评价方法单调,指导学生写作的效率低下,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对各类写作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不了解。笔者曾参与某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人教版第三册二单元《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的听课,该教师对名著了解比较有限,且没有预先设计学生该如何写这类作文,因此,他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讲解和引导,就只在黑板上写出作文题目,并向学生提出上交作文的时间和要求就不了了之,让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可想而知。
(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
自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以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山区学校带来了新的师资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教学质量。然而,有些新来的教师因为在学历上高于老教师而自恃清高,与其他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导致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此外,还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凡事以岗位的提升、职称的晋升、教学或科研评优评先等奖励的获取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影响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精神,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教育者。
(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创新能力
山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改中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如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体系。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自我进修、自我完善,使学习成为专业发展的内需,提升其职业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还要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求、感悟和反思,培养自己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这些只有在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下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在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制度下,通过积极参与业务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自我提升,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潜心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参加教学研究时,应将语文课程与教材、语文与其他相关的学科、学校特有环境等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的相关环节或课堂授课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作为研究过程,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来检验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编写教材、举办课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检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到虚心向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要敢于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山区学校的特定环境,抓住课堂与课外的“关键事件”,总结一套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使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与此同时,老教师在处理教学难题时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使之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之中。
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过度追求对口高考,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对口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吸引力,但也严重制约了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课程设置紧扣对口高考,教学模式日趋“普高化”。这种“普高化”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缺乏就业导向的职教特色,背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种是过度追求就业导向,进而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一些农村职业高中为了迎合学生的专业选择,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师资培训方面越来越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逐渐形成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一些学校领导把职业教育误解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强调语文课完全为专业课服务,课时安排明显不足,甚至把语文课列为选修课或不开设语文课,学生只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成果被淡化。要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从思想认识着手,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在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中的定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是具有就业导向的教学,是语文教学“共性”和职业教育“个性”的有机统一。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必须满足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即做到升学、就业两不误。这是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这种定位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这就要求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培养结合起来,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师;教师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各学科正渗透着美育进行着审美化教学。在这样的美育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教师素养至关重要。文章将从美育概述、语文与美育、语文教师素养现状、提升语文教师素养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美育的概述
1795年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0世纪初王国维将“美育”从西语中译出,《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1904)较早地使用“美育”的术语,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育研究在中国的开始。
有关美育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汤英杰在《美育概念考察》从三个角度对美育概念进行归类总结:一是从功能角度,二是从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三是一种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功能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美学知识的教育;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的观点有: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随着美育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着。陈建翔在《现代美育观念的演进》中对美育内涵提出了“ 审美” 和“ 立美” 两个维度。周庆元在《走向美育的完整》一文中继承发展了美育两个维度:“审美”和“立美”,从“立美”的角度,指出其在社会学、行为学范畴的一片天地和教育学方面的责任,丰富了陈建翔仅从品德和心理角度观照“立美”的内容。特别强调学校的“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二、语文与美育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认可实施美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不要或缺的重要部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随着“审美化教学”的提出和不断实施发展,各学科正渗透美育进行审美化教学。其中语文学科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进行美育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学人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性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的独特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部分和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同样充满着思想精神与审美性。
2.语文教学应实施美育任务。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学是极利于审美教育的,可以透过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美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修改,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②
三、语文教师素养现状
语文教师更好地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不懂美,不讨论美,不研究美,没有美育理论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美”的学生。所以作为美育推动者的语文教师其审美素养至关重要。何齐宗在《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构成。还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但是目前语文教师的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面狭窄,审美理论欠缺。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或者是有浏览但是没有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或是没有激情和积极性再去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很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中,美学课程只是在本科阶段才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讲授;一些专科学校虽然也开设了美学课,但讲授大都很简略;中师层次就更接触不到美学课程。这直接造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美学知识欠缺和审美素养不够理想的问题。”③
2.语文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差,读写能力下降,审美感受力缺失。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然而有很多教师,对阅读必读篇目不熟悉,课外阅读篇目更是陌生。语文教师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导致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和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本谈不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写作方面,由于不阅读,没有写作的积累和素材,所以基本不动笔,长期保持疏于动笔的状态,其写作能力必然缺失。更不用说,教学生写好,写得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活力,写得富有美感。教师自身审美感受力缺失,学生也会疲于阅读与写作,从而降低了或者丧失了审美感受力。
3.语文教师缺少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与创造,缺乏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从教师的备课,即下载教案,要么稍作修改,要么整体照搬,教师上课的组织形式,拘泥于传统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以这样的状态进行学习与教学,根本不能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谈不上审美鉴赏与创造,让语文丧失了原本的美,泯灭了学生对语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四、提升语文教师素养
1.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审美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力,及时捕捉现代化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区培民老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其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及中师院校要加强美学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审美,为何审美,如何审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与充实的美学理论基础,才有可能自觉地感受审美对象,有可能创设一个审美教学,学生才会尝试、体验到审美活动,才能得到美的感受与滋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扩充审美理论。
2.不断阅读,时常写作,提高审美感受力。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增添情趣,读得多,视野才够开阔,用心阅读,才会发掘与体验出作品中的美,进一步提升文学修养与审美修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教学或生活中美的趣味性。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阅读外,还要拥有一颗热忱于写作的心,将这颗心沉浸在安静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生活中的美便可以用心中优美而深刻的文字流于笔下。经历这样的积累与磨炼,语文教师才能成为有情趣的艺术人,审美感受力已随之提升。拥有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的语文教师指导的学生,不会不喜欢阅读,不会厌恶写作,反而能够用心体悟作品中的点滴美,想要抒写心中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视教师角色,挖掘教材美,分析教材美,创造教学美,提升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全,连榕在《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师对角色职责的认知:了解学生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感受到爱;不断更新自我。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进展、新要求,了解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的阐述反映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师需要用审美感知去挖掘、分析教材中的美,并通过教学实践创造美的教学,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踏上美的旅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与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汤英杰.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2002(3).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3]何齐宗.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王瑜.语文美育呼唤教师专业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5]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01.
[6]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第2-7页.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验区学校在学分管理、过程性评价、必修课教学、选修课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形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亮点。
第一,关于学分管理。实验区学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普遍设立了包括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小组和认定委员会这样一个完整的赋分管理系统,规定了由学生提出学分认定申请、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小组认定、学分委员会复审确认等这样一套学分认定的程序。就认分的标准和条件而言,实验区学校采取模块测验与学科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测验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学习过程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后者由语文作业质量、平时测验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和修习时间各项累计而成,既顾及到课堂作文、课外练笔、知识归类、单元测试这些硬性方面,也注意到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和所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软性方面。各实验学校在实践中正探索出各自一些具体的方法,从而使学分管理渐趋合理化。
第二,关于基于模块的必修课教学和由系列组成的选修课教学。实验区学校的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由语文1—语文5这五个模块组合而成,每个模块 36学时,2学分,共两个学段完成,其课程价值在于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获得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10学分。选修课程含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究”,每个系列下再设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其课程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作为对国家课程之延伸与拓展的校本课程,则是在盘点学校课程资源基础上而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有的实验学校又分为校本课程必修和校本课程选修两类。深圳南头中学语文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通过其名称即可管窥课程内容:“校园语言艺术”“从池莉小说看女性形象塑造”“网络语文教学”“西方经典文学欣赏”“唐诗鉴赏与吟诵”“另一个世界——走进智性的欧·亨利”等。伴随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个性化,这些校本课程愈来愈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校课程魅力和课程个性之所在。另外,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实验区学校结合语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广东实验中学在诗歌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诗歌的创作和配乐诗朗诵,并以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极大地唤醒了青春期学子们旺盛的诗歌审美意识——殊不知,对诗歌的创造性“自觉”恰是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第三,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型。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型是关系课改成败与否、关系课改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高中课改也如此。其转型包括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一系列方面。就教学理念而言,实验区学校教师开始形成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发展言语能力为核心的生本观,从而使教学的价值重心由教师向学生位移;就教学方式而言,实验区学校课堂上更多的是体现多元开放、动态生成的“绿色生态”,自主、探究和合作已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机械单一的讲授式教或接受式学已逐步得到改观;并且,教师能够针对智商和情商落差的学生群体而施以多元评价和开放式引导。尤其从样本学校的课例来看,教师非常自觉地从课堂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主持人,避免了单向度挥洒教师才情而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广东实验中学的《沁园春·长沙》一课,以学生“展示众生答辩共同探究集体朗读”为基本线索,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课程进展跌宕起伏,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感。
二、辩证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几对关系
当然,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逼课程的深层,尖锐地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与课程主导、课程管理之间的核心问题,凸显出语文课程积淀已久的内在危机。对此,我们要予以认真分析和辩证处理。
第一,辩证认识并处理课堂形式之新颖与课堂内涵之深度。伴随着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自然替代了传统指令型课程中教师陈旧的讲授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这种“刷新”仅仅是停留在作为课程物质载体的课堂组织和活动样式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一种新鲜的感性活动样式更替另一种乏味的旧有活动样式上,那么,这种所谓的改革只是在课程平面上花样翻新而少有实质性意义。不幸,部分事实正是如此。诸如课堂教学只是滞留在文本的浅层甚至与文本原意错位,而教师误导下的学生参与依然甚有广度、形式踊跃,直到课堂终端既看不到教师精彩的点拨或有机的升华,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或言语的出彩,甚至部分教师有意识用声乐光色来掩饰这种苍白的感官教学,从既往的教条主义教学滑落到现在的技术主义教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致命伤,文本自身所包蕴的深沉意蕴与师生浅层解读这两者之间、课堂活动形式的踊跃与语文课内涵单薄这两者之间,落差十分悬殊。因此,语文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质量观,通过课堂的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来达成学生学习质量最优化。凭借优美文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至于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的选择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力主下述意见。其一,主张对文本世界的深度介入。包括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度介入——当然首先是教师自身。在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淡出文本”的错误倾向。作为课程价值的自觉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主持者,语文教师要从独立自主的思想立场出发,凭借长期积淀的审美素养而与文本作者站在同等或接近的层次上深度对话,放弃思维上的盲从、俗化或不作为。当教者获得了与作者同等或相近的思维高度,这就为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实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此后,教师才能有方向感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这方面,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使命感不能不紧迫而强烈。其二,追求多元交融、异质互补中的课程进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为人文学科课程,语文课程的实施进程只有在讨论、质疑、批评的开放性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后的深度,并抵达课程的核心——催生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倡导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过程原则”,对我们如何有深度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主要认为:(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4)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者的标准和质量负责。[1]我们无意照搬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只是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现状吸取并化用其精神而已,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平面化、开掘出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应有的深度。
第二,辩证认识并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自觉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按理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但是,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即使是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也未必能实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实验区学校现状来看,语文教师往往有两种“过忧”。第一是过多担忧“师说”,惟恐被人讥为封闭课文、包办学堂。其实,对课文适时适度的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文精心体认和对学生的真诚倾听。第二是过多担忧“师评”,特别是有意避免对学生引领性的评议,惟恐被讥为用“预设”压制“生成”。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教师的这种自觉引导,当然不等同于指令型课程中的强制性灌输,这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引导应该具体表现在下述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首先,课始导学。这是指语文教师通过个性化的导言,布设乐学好学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获得学习者的角色感,并融入到对特定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中去。这种导言的设计、情绪的调适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具有诚挚感人、针对性强的特点,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中导学。语文新课程主张学生自发地生成问题,努力促进其从“学答”向“学问”的深刻转变,以“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方式推进课程向纵深发展。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课堂上所丛生的问题之有质量、有内涵呢?答曰:教师有眼力的筛选。对好问题的敏感、对问题实质的透视,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一个新的高要求。能够迅速识别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之发展的问题,并以这种问题为抓手调节课堂学习的方向,不是“预设”而优于“预设”,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引领课堂学习的流向,在“预设”和“生成”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创造独特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再次,课尾导学。好课的课尾也应是“豹尾”——体现为教师有高度的引导。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
第三,辩证认识并处理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前,各实验区普遍进行了统一的岗前培训,包括宏观的通识培训,中观的学分评价以及排课和选课指导的培训,微观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语文实验教材培训,总计达40学时以上。这些颇有力度的大规模培训,对激发一线教师的“头脑风景”、更新其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驱散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思想阴霾的“前哨战”,是实现教师专业角色转换前的一场必要的“精神洗礼”。然而,高中语文教师要“脱胎换骨”,较之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同行更有难度、更需旷日持久的渐进式“陶冶”,最后才有可能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角色质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针。[2]而笔者认为,这种细微的渐进式冶化,只有通过以任教学校为基地、以自己课堂为载体的“师本”教研,才能渐次实现。所谓师本教研,是语文教师以课例为对象、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的新教学研究范式(paradigm),倡导并落实好该教研模式旨在促使教师主体切实深刻地融入到语文新课程中去,并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发展。师本教研的价值观在于:凸显语文教师在把握新课程规范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价值,在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中获得个性化成长。师本教研的资源观在于:教师将自身日常的教学经历及其感悟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有意识地予以开发和利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师本教研能够有效弥补新课程一统化师训方式的缺陷,在实施中宜注重下述操作要领。首先,师本教研要以课题为载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指令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开放、生成的个性化课程之创造者,这就必然进而要求教师成为上述创造性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应在强烈的“研究意识”支配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深入探究的课题。这种课题从自己的教学活动着眼,切入口微观、开掘度深入,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升华”的研究流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方式,又凭借语文教研组这个学习型组织的平台得以合作互补。这样,教师的课题研究就走向日常化和生活化了。其次,师本教研要以课例为对象。聚焦课例,是师本教研摆脱教研之浮夸虚饰的根本所在。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以其明确的教学理念注入其中而自然获得研究的价值,至于日常的“推门课”因其教学原生态而同样具有可研究性。对以行动研究为特征、以反思教学为习惯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林林总总,从文本解读到问题生成、从教师引导到师生互动、从口头发言到心理流向,每个教学环节或层面乃至某些细节,都可以纳入研究主体之视野,都可能构成引发教师灵思和感悟的研究素材。复次,师本教研要以教学评论为引领。在专家教授的高深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例之间,存在着应用理论的中介——教学评论。教育理论如何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又如何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这需要教学评论作出贴切稳妥、针对性强的阐释和提炼。而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比较薄弱的恰恰是以自觉引领意识为支撑的教学评论的匮乏,它直接导致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即使是面对品位高超、且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优质课例,也不能作出准确到位并有深度的“解读”。因此,在实验区有计划展示公开课的同时,还要作好恰如其分的引领性解读,如以既有理论修养又熟悉课改实践的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高校语文学科教学论教授做课例评论员,对其所蕴含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流程等功过得失作出恰当评说,使课例精华能够为一线教师所内化、所汲取。
三、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
正如已有学者急切指出的那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有待全方位突破的“森林之旅”。[3]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亦复如是。这里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在各个方面层层配套、协调跟进。目前,制约语文新课程继续深入推进的问题尚多,突出的有下列几个:
第一,高考语文新方案急需出台。实验区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在陆续出版,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却疑虑重重,在新高考方案未出台前,教师的习惯性思维难免是“跟着高考走”,因而依然难以释放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不少教师个体乃至实验区学校表面上敷衍、骨子里观望——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尚有社会原因,毕竟读大学是一种最广泛的受教育需求。高考方案还直接影响着学生选修课自主权的落实。比较2008年9月才将实施的香港高中学制和课程改革,港府已在2005年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开发新的高三考试和教与学资源,[4]这将使得香港高中教师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时心中有底、从容不迫。而大陆原定在 2007年秋季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这当然使作为课改先锋的实验区学校语文教师心中迷茫、行动迟疑。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滞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建设中前所未有的一项重点工作,实验区学校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总体而言,十分薄弱甚至有的学校尚未起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本地本校的特色资源出发,本质上取决于特长型、研究型教师的智力支撑——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此类个性化师资的匮乏。由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既无客观条件、也无主观意愿来积淀自身的语言文学素养,故课程栅栏撤去后,就难以有效利用新的合法的课程空间。这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限制了教与学的领域的自由伸展。
第三,大班额束缚了新的学习方法的切实贯彻。语文教师面对60-70人的大班额,显然难以组织好高效教学,难以落实好自主、合作和探究这样的新语文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目光往往只聚焦那些正在完成教师指令的“任务学生”,对其他普通生的非课堂表现则视而不见,从而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要求容易落空。特别当学生面对开放性文本而问题和质疑丛生时,教师就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更难以透视其心理流向了。
第四,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施。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兼顾终端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观的一大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这对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从实验区学校的实施情况看,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尚存在如何细化、量化和科学化的难点,在没有提升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价中的权重之前,在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考试自主权、相对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难度很大。
上述问题既有高中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共同性,又有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特殊性。从深层次看,它们涉及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各个层面,无疑需要上下协调、多方配合而予以化解。课程改革远不啻是专家或教师的事情,它其实是整个教育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孤军深入难以获得最终成功。尽管问题重叠,但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我们依然充满深切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没有给新课程提供折返之路;前行的沉重,突破的艰辛,将伴随新课程的坚强崛起而成为一种必要的预付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9.
[2] 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5-7-25(2).
[3] 崔允漷.期待突破的“森林之旅”[N].中国教育报,2005-11-13(3).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语文教师 专业自我发展 途径
农村高中教师面临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己农村,学生素日的语文素养就明显逊色于城里的学生,教师教育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针对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措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呼吁“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大众期待“作家型”语文教师,理想的语文教师角色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发展。
一 学习教育理论,在把握规律中沉淀自我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谈到,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如果不学习,我们会被淘汰,我们培养的孩子会被淘汰,我们的国家也逃不掉被淘汰的命运。上饶县中学每个学期都要求教师读两本教育理论,并做好读书笔记,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年级每周都会根据自己年级的实际需要安排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学校的要求更多是促进教师进行学习,至于每个老师的自身能够学习到多少,提高多少就在于个人的努力。语文这门学科需要学习的范围比较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经史子集何其多,乃至日常生活的遣词造句。可以说语文存在于处处时时,时时处处都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契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不断用理论来武装自己,做一个生命力强大的人,才能走进学生的生命,点亮学生的诗意人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二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我
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同样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感召学生,只有用渊博的知识才能培育学生,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才能真诚的爱心引导温暖学生,只有用高尚的师德引导影响学生。我校建立了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特殊帮助。学生评价教师制度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如我校每年都举办了运动会,运动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学写广播稿,学写场面描写。语文教师可以自己给学生示范,自己也参与其中。“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平时的作业与周练,老师在批改的过程,多给些激励性的语言,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搭讪,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感受到语文老师自身的魅力,语文教育也就成功了。
三 寻求共享平台,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我
学校开展了“青蓝同辉”活动,新老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取得良好效果。建立了上饶县中学网站,开辟了“学科教研”、“教师风采”、“优课展示”等专栏、开放了教师博客空间,而且建立了网上备课室,鼓励教师们积极撰写、上传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讨。目前,网站已经凝聚了一大群热爱教育的志同道合者,大家彼此激励,互相学习,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收获着研究的乐趣,共同成长。同时,还与北京四中、鹰潭一中、建瓯一中、九江一中等校进行了长期的合作,成功搭建了校际交流平台;与英国剑桥文理中学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学校,让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渠道。教师需要发扬自己的长处,用激情燃烧自我,用志向激励自我,帮助学生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学校聘请一些教育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讲学,如中国著名诗人的舒婷,台湾著名作家彭怡平,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等。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把握好与优秀学者对话的机会,用学者的智慧点亮自己的教育人生。语文老师可组织学生在学者来之前,利用网络上搜集有关他们的资料,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想知道的事件,先做出整理,伺机向学者请教。
四 投入教育研究,在活动实践中提升自我
本次调查涉及全省高中语文教师4618人,其中男教师1780人,女教师2388人,被调查到的教师地域分布在苏南、苏中和苏北三种经济类型的地区,教师年龄跨度从刚入职到即将退休,教师职称从未定级到教授级高级,学历从高中到博士,职务从普通教师到校级领导,学校涉及二、三、四星级高中,包括市区、县城和乡镇学校,可谓跨区大、覆盖全,具有代表性。调查内容涵盖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看,反映了全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省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基本正常,多数学校都能按语文课程计划进行正常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已经接受课程改革的理念,并能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次调查表明,在“语文学科价值”这一问题上,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教师,超过90%的人选择了“让学生学会做人”,超过80%的人选择了“提高学科素养”,超过70%的人选择了“学会与人交往”,而且此项选择没有学历、职称、地区、学校层次的差异,这表明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已普遍认同。伴随着教师对课程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教学行为的表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对象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事件的处理及教学评价的变化,都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备课时,教师最关注的因素”选择中,没有地域、年龄和职称的区别,超过65%的教师选择“学生的认知基础”;在“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基础甚远,教师采取的处理方法”选择中,超过66%的教师选择“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分阶段努力达成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都表明教师在历经多年的课改实践后,教学行为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2.教学研究与教学评价有长足进步。
全省语文教师一致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料”,而非“唯一资料”“唯一依据”“一般性资料”,这是对教材的正确认识。认为新教材“能力要求提高了”成为最多的选项,这表明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调查发现,教师每天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最多的,无论苏南还是苏北、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比例都达到了70%,这表明语文教师已经把教学研究放在了首位。
调查直接反映了教师今天的评价观念与评价行为已经发生了实在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合理化解读成为共识。
3.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提升。
调查发现,苏南地区的语文教师要比苏中和苏北地区得到的培训机会多,重点城市学校的教师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多,刚入职的教师和高职称级别如教授级教师拥有更多的培训机会。调查还发现,课堂观摩获得超过50%的语文教师认可,是最被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全省语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语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认识达到了相对较好的水平,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研究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朱芒芒)
问题呈现
此次调研反映,高中语文学科教学需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学会把握教学的总体性目标,不断充实、完善过程性目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只注重各模块的单篇课文的教学,而缺少对模块内容及要求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甚至出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学目标相混淆、教学模式雷同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设计动机及设计理念是正确的,但就操作层面而言,缺少具体的教学实施的策略,缺少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引领。目前,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结构如何合理安排、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如何正确选择、选修课的评价如何进行等问题,还困扰着一线学校的课程实施,造成了较大的课程损耗。具体而言,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三个层面的突出矛盾。矛盾之一,选修课程各模块独立编制,各成一体,具体教学内容过于饱满。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难以完成一个选修课模块的教学,致使教学课时偏紧,教师备课负担过重。矛盾之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步实施,多数学校仅从教学时段进行机械的切分,先1.25学年的必修教学,后1.75学年的选修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必修教学“吃不饱”,过于仓促;选修教学“吃不了”,易出现教师“教学怠倦”和学生“审美疲劳”。矛盾之三,选修课程评价的缺位。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教学后对学科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一个倾向是选修模块形成性评价的浅表化,笼统地用等第评分,缺乏区分度,使单学分的公正和权威受到质疑。另一个倾向是选修模块形成性评价的简单化,套用语文高考的评价模式,直接与高考挂钩,学科评价的信度也难以保证。
2.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目前,不少教师在备课时仍基本依赖教学参考书,缺乏对教科书二次开发的能力,调研发现,仍然主要依据教师参考书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师高达55%,刚入职教师和中级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66%和60.6%,教授级高级教师还达到42.1%。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背后是他们仍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就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以来的重要问题。而课堂教学有效性又是与诸多问题紧密相连的。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做到准确、适度?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问题对于不少教师来说是模糊的。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教师制订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部实现的只有22.2%,大部分实现的占到73.6%,尽管比例不算低,但如果结合教学目标制订的调查数据,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只是教师依据教师参考书制订的,这样的目标有多大的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单维度化,或教学目标空泛化,导致教学目标的缺位,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一直成为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往往特别困惑,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如,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堂有了显著的变化,增加了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然而,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又成为教学的突出矛盾。
3.如何把握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新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中有许多新内容,新增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过去没有进入高中课程的内容,如,必修教材中“活动体验”的内容和学习方案等;另一部分是内容定位上有明显变化的内容,如,根据选修课程5个系列编写的16个选修模块,其中“中外戏剧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当代语言生活”“鲁迅作品选读”等内容,许多教师都是第一次教学,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其涉猎面相对而言是较为广阔的,包含古诗词、文言文、散文、小说、现代诗歌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开阔视野,了解语言学、历史、哲学等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但是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应试水平,经常会把这些极具代表性与教育意义的文章肢解为高考试题。这没有把文章的精华传递给学生,而只是把做题的方法奉为教学经典,这样学生们也只是掌握了做题的方法,并没有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着重讲的只是各类考点,学生们也只是把这些知识点记下来,并不会深入学习这些课文的动人之处。久而久之,学生们会因为学习枯燥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下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生欠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总是不受同学们的重视。一些学生高喊着“学好数理化,哪里都不怕”的口号,总是忙着背英语、政治、历史。这些同学总是觉得语文是自己的母语,只要在考试之前看看就可以了,对语文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的人觉得语文不能帮助他们大幅度地提高总成绩,还不如节省时间用来研究几个数学公式。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坚持学习就能领略得到,并且最终反映在学习成绩上,知识是通过每天的学习积累起来的。
2.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素质教育不断普及,但是把应试教育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生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升学率也是学校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这使得学生们只是钻研考试得分点而并不是真正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有的更是把各种参考资料作为自己学习的教材和提高自己语文成绩的“宝典”,放弃了对语文课本的学习。殊不知语文课本里这些精挑细选、极具学习价值的文章并不是哪本参考资料就能代替的,这种抛弃精华的学习方式也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如果说课本是语文的灵魂,那么教师就是这门课的主导。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学习能力、教课方法以及专业素养是对语文教学起决定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的教师照搬一些比较新颖的讲课方式,而不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差异性需求,这种教学模式非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停滞不前。
三、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把握课本
正如前面所讲,课本是很多学者苦心耕耘的精华,我们首先需掌握课本。教师讲课是立足于课本的,通过系统讲解课文、介绍作者及课文所处的背景等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待学生更是应该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关心学生的情感、思想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要理解、认同学生,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提高主观能动性。
2.打破授课瓶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学效率低是高中语文课不可忽视的硬伤。要打破这种授课的瓶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已不再仅仅是听讲者,而是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研究的学习者。教师需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自我反思。
3.注重能力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摸索与学习,更能深刻理解课本而不只是停留在会背诵、会朗读的阶段。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到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可在网上下载一些与文章切合的图片,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当讲到戏剧时也可以请几位同学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剧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感情。当讲到现代诗歌的时候不妨通过不同学生的朗诵使学生体会诗人想传达的感情。总之,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文讲解,而应强化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教学效果整体上并没有多大提高,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甚至有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但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下降是不可推却的主因之一。
笔者多年观察所得的认识是:在语文教学中最起作用的还是教师的语文素养。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学生那里往往能产生“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模仿效应,喜欢读书会读书的老师肯定会影响他的学生去读书,喜欢写作会写作的老师会影响他的学生去写作。同时还看到,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教师由于有着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经验,他们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引领性,往往能适切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不久前,在窦桂梅老师的博客里,我看到她写得这样一段文字:“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感悟、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达到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提高。”(见《凭良心教书——我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想,只有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教师才能成为“语文的化身”,才会知道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才会懂得“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二、一点设想:语文教师教育应该有个教师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
眼下,语文教师整体语文素养的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重,而从语文教师成长的起点做起,制定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标准则应当进入语文教师教育的议事日程。
当然,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标准,是个难以一以律之的问题,但应该有个基本的标准。我想,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下的素养是应该在基本的标准范围之内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写一手规范、工整、比较美观的硬笔字(正楷字或行楷字);能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传情达意地诵读各类文体的文章;能背诵三百首(篇)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百来篇(首)中国现代经典诗文、百来篇(首)篇外国经典诗文;研读过百来篇课文之外的中外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阅读过五十部以上的中外文学名著,熟读过十来部文化经典(比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和语言文学理论著作(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并掌握了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能写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结构完整、表达方式运用恰当、语言准确流畅、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等。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的语文教师能达到这些要求的比例并不高,青年教师中达到这些要求的更是屈指可数。其实,这些要求并不高,与现行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标准差不多(看看其中的课程目标、诵读篇目和课外阅读建议等内容就知道了),若依过去“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显然这些要求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三、一点期盼:语文教师应当致力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学习是一个语文工作者一辈子的事,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当致力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就现状而言,客观地说,造成语文教师语文素养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全在于语文教师自身。长期以来,我们的职前培养、招聘录用和职后培训机制都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基础教育阶段,他们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习语文的,语文素养大多是有缺陷的(比如读写兴趣不高、阅读面窄);高等教育阶段,缺乏严格的语文素养历练课程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学校在录用时,大多采用中高考题型的书面考试和现场听课(一节课)的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应试者的语文素养;职后培训时,也大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强调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下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因此而自卸其责,当行亡羊补牢之策,致力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何来提高?唯有多读多写(或多读常写)。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除此别无它途。
读什么?怎么读?需要规划,要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可根据素养标准进行补课性读书(包括背诵的篇目,语文教师应该有些烂熟于心的东西,真正做到“腹有诗书”),也要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发展性读书(专长性读书)。
写什么?我想各类文体都可以试一试,主要是积养一些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感觉,以便更好地解读课文和指导学生写作,诚如孙郁先生所说:“只是觉得,教语文的人,应当会写文章,至少是写像一点模样的文章,否则就有点隔膜。雾里看花,门外闲谈,把文章八股化,那就没有出息了。”(见《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卷首语)至于怎么写?袁柳照先生的意见可作参考,他说:“语文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只写教学论文、研究教材教法,他们可以去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见《人民教育》2011年第21期的《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不妨制定一个个人的写作计划(一学年的或几学年的),有意识地练练自己,说不定会练成一个作家——那不仅是学生的福音,也是自己的幸事。
【关键词】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学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课程评价改革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重要因素,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文化。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语文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循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进程,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其目的是:
1.客观、公正地评价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教师队伍。
2.为课堂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建设卓越课堂。
3.课堂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改革传统的课堂评价,是学校管理改革的内在需要。
二、建立客观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同于习惯评课,它要求预先设计好一套具有客观、公正的简单易行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语文教学课堂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统领作用,全部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评价要从是否全面、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
全面是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互动,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终身发展的语文基础。
具体是指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准确找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重点切入文本精华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所教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一致,力争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第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和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三)教学效果
第一,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知识建构,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第二,各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教学实效高,学生知识内化,学习策略优化,学力提升。
第三,学生增强自信与责任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
(四)教师素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立场坚定。
第二,专业能力素质,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语言精炼,普通话清晰,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第三,心理素质。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良好的人格。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如第86页表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困生;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29-02
语文学困生一般是指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语文学习上暂时表现一般,学习成绩暂时相对落后的学生。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大多数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目的都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卑心理严重,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此外,由于家庭的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不良的社会因素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一些心理抑郁、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厌倦情绪,从而导致语文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语文学困生,适应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需求,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前提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素养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6个层次,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和创新,才能有效地搞好学困生教育。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前提。
二、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关键
调查显示,高、中考竞争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科。一个中学毕业生,“口头表达支支吾吾,书面表达空话连篇,拿起文本读不明白,人文素养严重缺失”,早已不是少数,更非个别现象。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的中学语文学困生这一群体,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不应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可喜的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这一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努力实践参与到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中来。但遗憾的是,作为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这就导致工作中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点笔者前文已有论述,此处就不再赘言。必须阐明的是,语文教师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工作将无从做起。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关键。
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根本
由于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此我们在寻求学困生转化对策时,也必须“综合诊断、辩证施治”。但限于文题和篇幅,本文只是从教师层面加以阐释。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了解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必须拿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根本。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容忍语文学困生的客观存在;其次要对学困生进行赏识教育,相信他们各有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再次要给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分层教学加强针对性,还可以实行优先照顾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然后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课堂的作用是有限的,课后的补差是必需的,你的付出与学困生的收益是成正比的;最后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方案,赢得赞许、获得他人认可,是学困生获得内驱学习动力的一种必然需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奖励的教育作用、激发作用和强化作用,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学困生成长的跟踪档案,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保障
自新生入学后,语文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掌握语文学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从学生家庭情况,到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优缺点及易犯错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等,针对不同情况,将每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登记在册,建立个人档案表,此后每周(或每月)都对学困生的表现作一个记录,为下一步的转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困生深感老师很关注自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把主要精力放到语文学习中来。学困生成长跟踪档案记录着学困生成长的足迹,一份完整的学困生成长跟踪档案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学困生成长发展的画卷。所以学困生成长跟踪档案的建立,改变了只关注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这既能让学困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可作为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参考,还可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为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提供信息。故此可以说建立学困生成长的跟踪档案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保障。
五、语文教师必须动员一切有利因素帮扶学困生,这是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的支撑
尽管语文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好每一位学生,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帮扶学困生,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找到有力的支撑。比如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学困生家长会,与家长相互交流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及时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引导学困生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学困生的身心在活动中健康发展。凡此种种,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好学困生。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逐步积累而造成持续学习困难的状态。中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贯穿整个中学教育的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笔者坚信,只要找准原因,改进方法,因材施教,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以适应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就一定能变学困生为学优生,大大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金洪源,等.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特征与干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创新;口才;修身;专业技能;淡泊
赢,是一种超越和进步,一个人要想赢,他首先必须具有赢的意愿,要有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理念。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更要有赢的思想,要力争成为有思想、有内涵、有素养、有追求、有魅力的老师。语文学科教学影响深远,延伸到学生精神的各个领域,甚至关系到学生终身的生活质量。那该如何修炼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呢?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五种能力,五项俱全,“赢”也就必然。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在语文老师身上,这五个汉字也蕴含了五种应该具备的能力。亡,不想灭亡,只有创新;口,能说会道,成就口才;月,自我修炼,言传身教;贝,专业技能,资本无限;凡,淡泊宁静,宁静致远。笔者认为,亡、口、月、贝、凡,五种能力,五项俱全,必然成“赢”,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炼成之道。
一、亡:不想灭亡,只有创新,练就教学能力
“赢”字的组成要素一是“亡”。亡:本义是死亡,可引申为危机意识。世上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危机意识让我们不但要预知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更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进取,否则就会故步自封,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因此,与“亡”对应的教学能力是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高中语文新课程,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但在新课改浪潮的猛烈冲击下,语文教育却面临了许多的尴尬和困惑。曾几何时,报纸媒体甚至“口诛笔伐”,认为语文教育只有框框,没有灵性;只有基础,没有文化;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这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面没有真正的创新精神。只有语文老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时期的语文老师必须紧跟时代,扣紧新课改要求,锐意进取,教材灵活处理,教法推陈出新,才能做一个创新型的语文老师。
在《论语》的教学中,笔者就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安排了国学经典《论语》,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尚存在一定难度,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其中内涵了,很多学生是“敬却畏之”。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和效率,笔者把《论语》教学当成一个整体教学,纵观全局,分散教学,形式灵活。高一时引导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读《论语》。
1.利用课前三分钟,人人登台讲《论语》,背诵出要讲的内容,再释词,讲解内涵,最后联系实际谈谈这则《论语》的生活启示。为了演讲好这三分钟,同学们组成了学习小组,精选语段,积极“备教”,交流心得,他们乐此不疲,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真诚的掌声。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还设置了榜单,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热情。
2.鼓励学生积累名句,背诵名句,张贴“《论语》名句背诵记录表”,谁填写得多谁就是胜利者。这种有所创新的背诵方式,远远超过了直接布置任务背诵的效果。到了高二的《论语》选修课,通过高一的积累,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基础,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圈点批注,然后充分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如,写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写出心中的共鸣点;写片段赏析,找出精彩之处细细品味;仿写,仿出韵味,仿出手法;最后,鼓励学生反思、提炼、综合,深入剖析,习作成篇。老师选出佳作,展示成果,推荐刊登,让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得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正是这样灵活多变,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论语》从“敬而畏之”变成了“敬而爱之”。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制订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二、口:能说会道,成就口才,培养语言能力
“赢”字的组成要素二是“口”。口,本义:嘴。引申为口才。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与口对应的能力就是能说会道,需处理好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志无言不形”,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口头讲授。好的教学语言,有时像汩汩流淌的泉水,滋润着学生求知的心田;有时像大海澎湃的波涛,激荡着学生渴求的心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艺术。
1.教学语言的清晰洪亮应排在第一位。课堂上,纤弱的声音缺乏鼓动性,学生听得吃力,易疲劳走神。而你的声音越洪亮、越清晰,就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授课效果。但这种清晰洪亮并不等于大声嚷、高声吼。我们要科学有度地把握好自己的声音,多体会,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追求声音的最佳效果。
2.打造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仅仅是为了嘹亮地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教学来看,教学内容有深有浅,有主有次,思想感情有浓有淡,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你的教学语言应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要读出王熙凤的爽朗、泼辣;如,祥林嫂在讲述儿子阿毛在雪天被深山里的野兽吞噬的故事时,要讲出心里沉重的悲伤之情;“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时我们就要读出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坚定勇敢的语气……如此注重教学语言中语调语气的变化,不仅是学生的要求,更是老师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使知识的传授取得最佳
效果。
3.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教学语言必须要干净利落,体现其精炼性,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太少。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丝丝入扣,丰富课堂信息量,学生爱听、爱学,受益匪浅。
因此,处理好课堂上的语言细节,是语文老师课堂走向成功的阶梯。
三、月:自我修炼,言传身教,塑造为师形象
“赢”字的组成要素三是“月”。月:本义:作为偏旁的“月”字97%都是指身体,引申为健康与修身。远古时期,赢主要靠强健的身体,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一个人要想赢,不但要强身,更需要修身,注重自我修炼。语文老师更需要修炼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但做好言传,更要重视身教。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实际效果,只有约百分之二十由语言决定,而另外约百分之八十则是由人的举止、动作、姿势、体态等决定。仪态是一个人知识、阅历、文化和教养的集合。因此,语文老师能否修炼好自己的言行,表现出自己优雅的仪态,展示出自己良好的教养和美的风度,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站起来。这一切对老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可见,教育家多么重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行为一定要合乎礼仪规范,做一个举止得体的老师。曾记得,上课时,我弯腰向学生问好,学生腰更低,问老师好的声音更响亮;曾记得,我批改完作业,总是分好组别,不弄乱、弄皱,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是整齐有序,组别清晰;曾记得,面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总是耐心的圈点批注,学生面对作业中的错误,也是认真订正,不敢马虎;曾记得,老师范背《离骚》,让学生迎难而上,激发了背诵经典的兴趣和乐趣……这些点点滴滴,更让我深刻意识到了,老师的真才实学虽然重要,但更不可忽视行为举止的修养。一位举止得体的老师,肯定也是一位治学严谨、修养良好的老师。
四、贝:专业技能,资本无限,提高专业能力
“赢”字的组成要素四是“贝”。贝:本义:贝壳――古代指货币,引申为用来交换价值的资本。广义的资本可以理解为金钱、资源、专业技能。对于教育者来说,实现价值交换的资本主要就是专业技能。因此,与“贝”所对应的能力是:专业技术能力。
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要使学校取得长足的发展,要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老师的专业技能必须得到发展。只有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语文老师才拥有了强大的交换价值的资本,才能使教学充满生命力。
1.腹有诗书,丰富学识。曹勇军老师在《从才学识德说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文中指出:“知识渊博,是语文老师专业化水平的绝对尺度和终身的职业追求。”语文老师要想能够教给学生足够的“水”,自己首先必须是“活水”,才能源源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学习,必须读书,一个语文老师缺少经典阅读的积累和底气,就很难有专业力量去建立自己的专业自信,读书学习不但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的精神气质。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自身学识,才能扩大自己教书育人的资本。
2.反思成长,强化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老师成长的共识:成长=经验+反思。因此,从老师成长的角度看,反思教学是老师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教然后知困”,通过反思,我们会不断的发现困惑,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以此来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在教授市级公开课《王何必曰利》时,我是这么反思的:对于自己的不足,我觉得主要有三点:①我在上课的时间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讨论时间,因此在结尾时有点仓促;②当老师给出一个问题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答案,答题尽量准确到位;③“何必曰利”,孟子主要是针对“王”来说的,老师有必要花时间跟学生明确在孟子那个时代“不曰利”的主要对象。通过这次的反思以后,笔者在处理教材和掌控课堂上能够以此为鉴,促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叶澜老师说:“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想,名师暂且不说,但一定会在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会总结、会交流的成熟的老师。
五、凡:淡泊宁静,宁静致远,造就学者风范
“赢”字的组成要素五是“凡”。凡:本义:凡的本义主要有两层,其一,凡尘、凡间。其二,平凡、平常,引申为平常心。因此,要想真正的赢,更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韩愈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得之坦
然,失之泰然。切不可让自己陷入物欲横流的漩涡,滋长各种攀比之风,奢求更多的额外回报。如果这样,那就是出卖了自己作为老师的灵魂,丧失了自己的人格追求,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平心而论,房子再大,一张床足矣;佳肴再多,一碗饭足矣;肚子再大,一瓢饮足矣。作为老师,就应该“知足常乐”,乐于奉献,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教育,保持一颗平常心,定能宁静致远,成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综上所述,从“赢”字入手,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想赢、敢赢、有追求的老师;从“赢”字解剖立意上,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亡、口、月、贝、凡”五种能力,保持一颗平常心,自我修身,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口才,不断创新,五项具备必成“赢”!赢之路,师之道,要赢就要拼,有拼才会赢,这样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2]高飞,李广顺.优秀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101个“细节”[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5.
[3]王福强.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研策略[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6.
关键词:高中;阅读鉴赏;能力;意义;策略
1.阅读与鉴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方面的特点
高中生基本上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具备了自我性,能够对一些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因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已经具备了提升高中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土壤和契机。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从高中阅读教学的特点入手,才能更好的认识阅读鉴赏的意义。
1.1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很简单,阅读鉴赏能力是阅读教学必然的教学目标。因为,借助阅读教学,高中生才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字、词、句的用意,才能更加真挚切实的体会阅读材料的主旨思想,领略阅读材料的意境。这样,阅读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赋予高中生很好的思维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等多种能力。一旦具备了更多的语文能力,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必然实现明显的提升,这一切都归功于阅读教学赋予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2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不难看出,语文的地位无可撼动。在高中学习的文科生不仅需要学习,理科生也需要学习。因此,不分文理生,语文都成为高中生必然要谨慎应对的学科。可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必然具备了强大的学习主体。从而就有可能,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进行更为广阔的拓展,使更多的高中生具备阅读鉴赏能力。同时,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再次提升。
1.3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交际性
阅读教学通过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能够迫切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际学习中,更加从容的面对各种环境,做出适合环境要求的各种反应,实现与其他同学、老师的友善沟通。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与老师建立起真正的师生情,从而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觉悟,懂得团结意识,尊重师长的必要性。可见,阅读鉴赏能力就是要从阅读的文字文章中教会学生体会语感语境,从而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
1.4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平实的生活性
阅读教学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当然,其具备较为深厚的生活基础。因为,阅读材料所显示的情节情景很有可能都是学生已经经历或可能经历的事物。如果阅读资料脱离生活基础,不仅无法更好的开展阅读教学,而且高中生也不会读懂,无法进一步了解材料内容,无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阅读教学还能够通过文字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现实生活更好的构建思想道德观念。
2.提升高中生阅读鉴赏能力的积极作用
高中阅读教学是高中生必然要参与的版块,而且,高中生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版块的学习,以一种积极参与学习的心态去投入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参与意识。究其原因,在于阅读鉴赏能力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1阅读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字、词、句为基础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将字、词、句由静止状态转换成动态,就需要我们进行阅读鉴赏,通过这个途径赋予字、词、句更多的灵性。否则,阅读鉴赏能力无从培养。比如我们经常说“平静的心情”,不过如果说成“肃静的心情”,必然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可见,“平静”与“肃静”虽是一对近义词,但意思仍有不同,用法更是有差别。我们可以感悟出“心情平静”的状态,却无法体会到“心情肃静”的味道。
2.2阅读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热爱阅读,热爱安静阅读的氛围,以此达到修心养性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词语、句子的应用问题进行考虑评价,还要对词语、句子所传达出的意境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实现安心阅读的目标。比如阅读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高中生应当学会通过阅读鉴赏,理解每个关键词语恰当运用的原因,并且通过词语的科学组织,来体悟句子所表现出的意境。这样,雨巷所体现出的江南意蕴就会跃然纸上,同时对诗歌中的主题主旨进行到位的把握。
2.3阅读鉴赏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语言表达能够不仅要通过口头进行表现,还要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高中生的文笔会更加流畅,形成的文章会更加丰满。因此,读、写、说都是互相衔接互相发挥作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提升高中生阅读鉴赏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具备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是一件好事,也是阅读教学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彻底领会阅读鉴赏能力的现实意义,采取可行的手段方法,全面培养并提升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1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夯实能力培养的基础
默读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朗读同样也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在高中学习阶段,高中生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因为,默读往往是对文字文章的快读阅读,而朗读能发出声音,促使学生在声音中体会每个字词句的用法,特定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当然,学生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语气、语调、语感、语境等因素的有效把握,从而,为朗读训练的完整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最终,通过有效朗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促进高中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2加强背诵练习,为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很多时候,如果将所学的经典文章进行流畅的背诵,就会为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便捷的梯台。因为,学生往往在阅读过程中无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以致影响阅读效果。背诵,毕竟是从脑海中将无形的内容通过口述传达出来。因此,学生有更多机会一边领会文章的主旨基调,一边进行陈述,不仅能够为背诵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也给学生思考回忆的时间。从而,在舒缓的语调中完成背诵,最终在背诵过程中深切体会经典片段的经典之美。
3.3通过情景剧来展现文章意境,切实增强阅读鉴赏素质
仍旧拿《枫桥夜泊》说明,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通过表演形式展现诗歌当中的意境。然后再由另外一个学生进行表演,最后由未进行表演的学生进行评价,继而由参加表演的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学生就会找出不足,从而更加细腻的掌握诗歌中的韵味,从而在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4.结语
高中阅读教学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切实提升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刘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运用探析.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