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3-08-17 18:0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所谓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课堂教学中则是指45分钟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当然,这里的效率并不是指在45分钟内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指通过师生的互动,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还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称得上高质量的课堂。下面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的诞生》,包括六节内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19世纪前期的欧洲1848年革命、资本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这六节内在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讲本章引言时就要强调这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源即工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三股进步潮流:自由义(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本章内容。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其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能把握每一节课课题与本节的子标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这一节就有“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再次,微观挖掘内部联系。历史知识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但中学历史教材中由于篇幅所限,表述基本过于浅显,因此知识点间的联系只能靠教师去深入挖掘和分析,才能使传授的知识体系化,使历史知识的理性和活性相统一。如我讲到第三章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时》提醒学生,只要有列强的侵略,广大亚非拉地区人民就会开展各种反抗斗争,提示学生前面第二章的第七节就讲到了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中心是在拉丁美洲;第三章第六节是讲的亚洲革命风暴,中心转移到亚洲;而第四章的第四节则是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它们之间有一种分总的关系。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的。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我们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老师充其量是幕后的组织者和操纵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何当好幕后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是:

一是问题式教学方法,即通过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我讲到“工业革命的扩展”讲到法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时,教材上有那么一句话“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我就提了这么一个设问“为什么法国是仅次于英国?”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法国“次”哪里。

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主动来参与讲述。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第二课时----《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教材,重点是德意志的统一,难点是对两国统一的比较。因为都是有关统一的,所以我在设计时老师重点讲解德意志统一的条件(必要性、可能性)、经过(方式、过程)、意义。意大利的统一由学生依据德意志统一的思路讲解,并从中找出两国统一过程中的异同。

三、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难记难学。因此,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上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发现和总结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各种记忆方法,如:歌谣记忆法,数字记忆法,中心词记忆法,巧记历史年代法等;鼓励学生尝试列图表的方法,即把重要的专题归类列表,教师把关,这种作法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图示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示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殖民主义罪恶”中的“三角奴隶贸易”可用图示辅助进行记忆。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这点用在记忆历史年代较为有用。在历史学科中时间年代显得非常复杂,虽说在现在的考试中很少涉及直接考时间的题目,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时间记忆仍是非常重要而又复杂。这就要我们去总结归纳把原本复杂的数据找出规律。

(三)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

【中图分类号】I11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13-02

由于时代的局限,现行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知识内容、编写体例,还是材料选择等方面,既不能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 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编写之前作一些探讨。历史材料是构成历史教材的最基本要素, 但是,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选择材料无疑将关系到教材的整个面貌。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人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1 叙述要更加精炼

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如何与初中教材相衔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一个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点不断累加的过程。就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而言,既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必须尽量避免重复。具体来讲就是:(1)必要的基本历史知识仍然要重复,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比较完整的历史概貌。在高中阶段,既然也要讲通史,不讲专史,那么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基本内容就难免有重复。(2)就具体内容来说,又必须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增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加大知识深度,完成新的教学目的。显然,高中的教学对象和任务与初中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当然也不一样。因此,笔者以为新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尽量提高可读性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叙述准确、精炼,千万不能铺开畅叙,增加分量。这样做的理由有四:其一,高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发达,适于学习比较抽象一些的知识。其二,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高考负担。虽然说高中教育是素质教 育,但勿庸否认,目前高中教育应试性仍然很强;而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对象,所以教材中 每增加一个句子,都可能给学生增添一份负担。其三,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将来,高二分科,《世界近代现代 史》是高二文科学生的指定选修课,因此有必要提高教材难度。其四,降低教材价格,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

2 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通过教材体现这些思想教育?21世纪的高中学生将是思想活跃、乐于独立思考的一代,空洞的说教肯定无助于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融思想教育于具体的历史知识教育之中。因此,历史教材的思想教育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材料选择的是否得当。笔者认为,历史材料的选择要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2.1 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上,如果教材上 的知识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没有人会相信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历史教材选 择的材料首先必须是客观的和科学的,才谈得上思想教育作用。

2.2 掌握分寸,寓教于理。 历史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感到教材的叙述是合情合理的。今天,任意歪曲历史的现象已不会出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知识来传授,这些知识人们无法否认它的客观性,但是它却或多或少地带有片面性,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材中屡见不鲜。教材编者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希望通过选择教材,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殊不知,欲速则不达,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21 世纪的高中生是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的一代,他们不会盲从于教条,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因此,应该尽量客观地叙述历史材料,编者自己感彩淡一些,让历史事实说话。当学生觉得历史教材不再是 硬性说教,而是可信的事实时,他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教育。

3 根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能力培养

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旅行单。”能够利用知识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能力。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历史的基本知识教育的话,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则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所谓能力,应该包括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和应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的能力,等等。如何对历史材料进行合适的选择,才能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内容叙述不要太多,打破所有内容都要“讲透讲全”的传统观念,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实际上,我们高中教材的容量远远不及欧美日和港台地区的同类教材,一方面我们的课时少;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内容全是高考命题范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述,教材的分量受到严格限制。思考需要时间,如果教材内容太满,学生只顾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知识就不能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同时,不思考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本身。材料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创造某种良好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记忆,去积极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或是从整体结构上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选材要合理,切忌片面,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历史现象都有其合理的一 面,也存在不合理的一面,都无一例外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关键是看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简单地说,这就是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这就要求教材编者组织材料必须合理。

第三,组织材料层次清楚,选材范围广泛,注意多向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比较、综合和概括,是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能力培养要求的主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材必须首先做到材料叙述层次清楚,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因果关系。同时,选材范围尽量广泛,叙述某一历史现象时,要注意知识的完整性,不要随便插入一些关系不大的材料,否则不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

第四,材料类型多样。增加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材料,活跃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地描写有助于 创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再认和复术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另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高中生的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较为发达,他们已经能够对抽象理论进行分析、理解。因此叙述时应该尽量多用一些已经学过的专业概念,以及历史数据、图表等比较抽象的材料,还要适当多用一些历史文献资料 ,训练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3篇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校“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展示和表达等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学生普遍缺乏“通史”知识,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把课堂环节又分为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当堂训练几个小环节,课堂探究环节往往又是几个具体的问题,加上课堂点评时间和讲授时间不够,导致学生往往只理解掌握了一些具体知识,而忽视了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体系,缺乏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

在“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有必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从整体学科的高度去谋划一节课、一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下面,我从历史课程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1.历史课程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把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二十五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可见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从整体上把握。

(2)高考考纲的要求。高考比较题、分析题以及时空跨度大的题目所占分数比重较大:比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37题(32分)涉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和三次工业革命的联系,时间跨度也有三四百年。这种大跨度大综合题目屡见不鲜。这种大跨度大综合题目要求同学们有良好的整体观和全局观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思考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下如何解决整体把握课程的问题

(1)通过辅导讲座和培训,强化同学们历史学习的整体观和全局观,我从人教版教材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和其他网站搜集整理一些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的文章,引领同学们更新学习观念。介绍了一些最先进的史学理论和观点,比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使学生明白有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考察历史的途径。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注重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由于新教材不重视完整的知识体系,加上同学们普遍基础差。同学们历史时空观念不强。而时空观念又是整体把握历史的基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同学们历史时空观念。比如:引导同学们看每一本教材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牢记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表和各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等。

(2)在学案设计上体现整体把握的思路,如学习思想文化史时,提醒学生注意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史内容。自主学习时要求联系相关教材知识。在自学设计时要求注意知识的归纳和内在联系,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在设计合作探究题中,通常设计三个大题目,三个大题目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大题目中每个小题之间层次递进、逻辑关系递进等,三个探究题总的来看要能够反映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中,我依次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①请查阅资料,谈谈东欧各国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发展状况。②请查阅资料了解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历史。③谈谈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④结合材料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⑤结合原因谈谈有何教训或启示。⑥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通过以上课前学案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既强调了学生信息利用和检索的能力,又使各个问题串联起来,解决了具体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在学生讨论时,注意引导同学深入思考,把每一个小问题先解决再把问题综合起来看是否能有新的启示。在课堂展示时主要展示方法、观点和认知过程和规律。

(3)教师要善于着“眼”。教师的点评和讲解应着重于“眼”。眼是谋篇布局的关键棋子,此棋子一活,全盘皆活,所以我的点评重在“画龙点睛”,重在理清头绪,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探究一般性的规律,等等。比如学习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点评时注意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强调思想解放是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的,从而既把握了知识的整体性又渗透了情感教育。

(4)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从具体到一般,从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要在上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并进行具体解读,课堂上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落实。最后还要回扣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是否落实。因为学习目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整体知识体系和脉络,从整体上构建了学习任务。

(5)上好单元复习课和画好每节课、每个单元的知识树。历史教材是以模式+单元的结构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只有等到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以后才能更好理解,更能整体把握。因此,单元复习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我认为单元复习时应调好“视角”,从“单元”视角出发而不是从“课时”视角出发。比如,要求同学把课时知识树转化为单元知识树,单元知识树重在于弄清课时之间的关系。抓住单元的主题做文章,比如“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抓住“演变”二字。在练习题设计时,最好设计跨课时的题目,最后可以要求同学们围绕单元主题发言等。再把本单元各节的知识点清理一下,看看还有哪个知识点或环节不懂等问题,引导同学们探究。

(6)精心制作试卷和组织考试,认真做好试卷点评。试卷制作要体现全局观和整体观。比如:在制作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期中考试卷时。针对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我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题,涉及智者学派、中世纪的思想控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五段材料。先分别考查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然后设计一道综合题“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程。”这样,既弄清了各个具体知识点,又从总体上把握了单元知识,还补充了新课程没有涉及的“中世纪”的概念。解决了历史知识的断层问题。使同学们完整的把握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主题。在试卷讲评中,要有分类的思想,分基础知识类、能力综合类、整体把握类等解析。

第4篇

【摘要】 在高中政治课标中,要求教师由学生原有经验出发,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寓于实际生活主题中,将生活和知识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发展;注意教学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指导同学通过多样实践活动,体会政治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意义,采取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互动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体验、探究、实践为目标,优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一、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感悟

曾在《实践论》中写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亲身实践体验,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感受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内化为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一样,要求教师由学习者的已有经验与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知。而体验式教学方式则是不错的选择,可让同学们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然后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索、体验感悟、获得结论,构建知识,升华情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都是常见的体验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组织。

如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本课重点是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及与具体做法”,倘若单纯阐述,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了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设置有关情境和题材,提出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行为模仿,亲身体验具体实践,体会所扮各角色的行为与心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探究分享: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网上找寻“201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题材,引导同学们认识当地政府的做法,获得亲切感,了解政府为人民做了哪些实事,自由发表意见,再欣赏“××市人民政府施政行为”的有关视频,如积极扩大城乡就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呈现情境后,提出系列探究问题,①××市市长最关注哪些问题?②市长承诺和我们有何关系?③政府工作有哪些基本原则?④倘若你是××市市长,你应如何为民办实事?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而后教师评价、点拨,完善认知。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学习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可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有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可发挥教师的多重主导作用,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统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呈现有关材料群,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掘新知,自主发展。

如教学《综合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时,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①采取“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即呈现情境材料群、出示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达到自学目的。②知识联系法。借助同学们原有知识,诱导他们结合所呈现的材料分析研究,发掘新知;指导同学们回顾有关历史知识,强化理解,达到政史结合、科际联系的目标。③“综合探究题”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索,增强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具体实施如下:一)温故知新。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比如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我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等。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1)问题探路,自现答案。首先,教师呈现有关综合探究材料群:某校高二(9)班同学以“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青少年该如何选择”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活动小组收集了不少材料与观点。比如①近几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越来越被人遗忘。②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自2008年元旦起实行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呈现有关问题:①为何不少中国青少年喜欢过西方节日?②当前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怎样的意义呢?③分析上述材料,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启示呢?2)老师引导,同学探究。当同学们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点评与补充,适时提示,总结归纳。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前两个问题,而对于后面的问题,若要完善回答,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第一、联系所学知识点。如①政治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②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③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等,明白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第二、思考中国有关文化遗产与民族节日的调整策略表明了什么?意识到应继承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第三、思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否与青少年学生有关?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做?明白自觉肩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3)再现问题,完善答案。先呈现有关材料群,提出有关问题,如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说我们该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而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途径。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常见的体验方式,灵活组织,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科素养 反思教学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考历史全国卷顺应了这一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一节历史课达到有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节课45分钟,既要做到讲授知识的脉络,又要理解知识的实质、认识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难度之高显而易见,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方能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

首先,教师应解读课标,整合教材,明确一堂课的核心知识。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市面上的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课标是王道,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教师课前的备课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泛读,需要在教师整合教材之后布置给学生精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加强印象。故而老师是学生指路人,说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快速抓住知识的主干。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首先布置给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近代生物学的成果。这个阅读任务只是泛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授课环节,本小节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书本重要的知识点――生物进化论,授课者采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设问精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做铺垫。阅读方式有课前和课上、课后之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课前预习阅读的方向。

其次,重视课堂提问与解析,引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般是用考试成绩体现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达到最大的共鸣。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专注力、理解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史料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所有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问。提问得当与否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教学智慧的,而提问后对历史问题的讲解分析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专业积淀的。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老师必须课前研究好教材预设问题,精心铺垫,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讲解为辅助,师生共同合作生成有效课堂。

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中,授课者把设问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采用史料辅助,通过层层递进认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小设问推动大主干知识讲解的目的。

如分析第三小节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师:展示幻灯片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列宁

材料三: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师:启发学生阅读幻灯片的材料,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得出结论。)为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否定神创论,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宣扬种族优劣、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达尔文进化论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请看严复《天演论》中的一小段话:

课件展示材料:《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严复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请同学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师:中国的维新派思想家们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亡下,思变图存成为了主题,正是由于借助了达尔文进化论,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存,达到了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的作用。

如在第四小节分析进化论提出的时代特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0名国会议员提议,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睡在牛顿身旁。而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被烧死。

师:两个人的不同遭遇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不同,请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归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生:(根据幻灯片提示回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以阅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影响――认识时代特征为主线索,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认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6世纪布鲁诺的遭遇与达尔文遭遇的不同归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该环节既强调设问引导,又考究教师的分析讲解。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或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舞台。

再次,强化试题训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课堂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而一堂课应尽量安排训练时间,不一定追求试题的多,而应该注重训练环节,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是手段的运用,有效才是教的真谛与归宿。虽然作业是课后必做的项目,但随堂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堂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新课教学的史料设问分析、知识授课结束后的试题演练都是训练的方式。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主要采用史料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授课,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体现了读、问、讲、练四个环节。可见这四环节的运用既可单一操作,又能同步交叉运用。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完善自身的发展。教学中常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材难易有别、学生水平有差,教学方法侧重点的运用应有不同。故而课后追思课堂教学操作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整合了教材,略讲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突出进化论的影响,难点突破19世纪的西方社会特征。主线虽然清楚,但设计的知识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知识跨度过大,在记忆力和理解力尚未强化的基础上,要理解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下西方社会思想解放、教会特权已被摧毁、西方理性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非常大。所以本堂课教师应对重点知识概念、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详细阐述,而这些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落实得以实现。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渗透“读、问、讲、练、思”五环节,方向明确操作可随机整合,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诚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学科的同仁们长远规划、小步伐踏实前行,才可能帮助学生走过荆棘密布的艰难征途,在全国高考卷的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教育》(月刊)2011年、2012年合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