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8:0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关系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的内容是单位相关人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单位组织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以确保单位方针政策和相关审计程序实施的有效性。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以及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民间审计是审计事务所或者是会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相关的经济组织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向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审计内容相同,都是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内外部审计的审计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审查、监督以及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评价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内外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同,都是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内外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也相同,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实现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主要对国家权力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次是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服务对象自然是企业负责人,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的权利机关。最后一个方面是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只能够为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对外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向外界公开,但是外部审计分为多种形式,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商业机密,有一些内容不宜公开,而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实现内外部审计协同性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合作
考虑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着相同的职能,如果两者同时工作时,加强合作和协同性,相互配合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合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外部审计目标的一致与否,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一致时,应该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若两者审计目标不一致时,就选择协作性的合作关系,规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在内外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此外,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内外部审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审计目标的靠拢,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内外部审计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
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关键。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外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外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作为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建立的主体力量,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促进内外部审计工作在职能以及审计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也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配合,借鉴内部审计的结果做好综合审计工作。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还应该确定明确的责任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之间相互扯皮的事件出现。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之间实现交流和协作,在审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力。为此,内外部审计人员在实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应该建立设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审计信息,而这些审计信息是外部审计部门不了解的,所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能够让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从而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虽然这两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审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专业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度受到人员的质疑,这是人们的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监督活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熟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审计与管理当局在管理方面的分歧。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可以建立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规范审计方法的同时实现审计责任的规范和制约,从而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
[2]于炳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问题研究[J].新经济,2014.
摘要:内部审计外部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文章运用SWOT模型,在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利弊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外部审计机构及国家监管部门三个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SWOT 内部审计外部化 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称为内部审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审计职能,由内部执行转变为委托给企业组织以外的相关机构或人员执行,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和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规定中,并没有限定必须组织内部的人员才可以做本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这就意味着,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外部人员代为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只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机构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内部审计的实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既可以采取组织内部自己承担的方式,也可以由组织外部的专业审计机构提供。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
(一)全部外包。是指把企I所有的内部审计职能都外包出去,企业不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外部审计机构来代为执行全部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为了内外部更好地沟通,也便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分析,企业虽然不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负责人,专门负责和外部审计机构联系等相关工作。
(二)部分外包。是指企业只是把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执行。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素质较高,所以外包出去的主要是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的那部分工作,比较简单和常规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由企业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这种方式在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面临谁是主导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外包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三)咨询服务。在此方式下,外部审计机构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仅仅充当企业内部顾问,为企业在人员配备、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具体的审计工作等方面提供各种建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四)协力式委外。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合力执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机构都参与了审计工作,但是起领导作用的主要是企业的内审部门。从协力式委外的出发点而言,其实是企业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利用外部机构的资源和技能,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手段。
三、中小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下面运用SWOT模型,分别从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利弊。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可以减少企业花费在内部审计上的费用。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充,需要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内审工作。这些工作若是全部由企业内部提供,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会提高各项成本,如人员招募及培训费用、维持成本、审计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费用等。相反,如果把部分甚至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由于外部审计机构专业性较强且规模效应较高,企业支付掉外包费用后,还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2.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专业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服务。中小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错防弊等财务审计方面,很少能为企业提供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如果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由专业性较强的外部审计机构来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和审计经验丰富的优势。这样外部审计机构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还能结合自己在其他企业和单位的审计经验,为接受审计外包的企业在战略性规划方面提供更多咨询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企业可以学习掌握先进而科学的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那里接触了解到内部审计领域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丰富的实战经验中,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这样,外包带来的溢出效益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企业的商业秘密可能会被泄露。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透露一些内部的核心信息给外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外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审计。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很难控制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和保密性,由此造成的商业机密的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内部审计职能的缺失可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不良影响。企业一旦决定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很可能会丧失培养内部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平台和动力。长期的审计外包会使得企业对外部审计机构产生依赖性,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停滞不前,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职能缺失。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其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一定的威胁。
3.审计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在接受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通常外部审计机构会同时服务多家企业,不可能是某一企业的专一内部审计机构。外部人员也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需求等,难以提供完全针对性的审计服务。而且外部审计机构只是接受了企业的委托进行审计,企业的实际盈利并不会完全反映到外部审计人员的报酬上,这就可能导致外部审计机构不会完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处理审计事项。审计咨询是内部审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外部审计机构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会使审计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会。
1.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有法规制度上的支持。最新版本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与原版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像之前那样限定内部审计的主体,这也就承认了内部审计服湛梢源油獠炕袢。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来看,有两个具体准则涉及到内部审计外包的制度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另一个是关于“利用外部专家”。因此,国际和国内的内部审计准则相关规定,都为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2.外部相关机构已经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部审计的需求逐年上升。并且我国每年有大量通过CPA考试的专业性人才,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咨询机构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大大提升了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他们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方面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人员优势。
3.可以帮助企业和外部相关机构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把内部审计外包,除了可以获得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优质审计服务外,还可以把省下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外部审计机构来说,接受内部审计外包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本单位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威胁。
1.可能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引起市场混乱。企业外部有资格和能力承接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大多数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机构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业务和额外收入,他们可能会通过降低收费来吸引顾客。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而疏于提高业务质量和人员的培训,将不利于外包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引发市场混乱。
2.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对外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对其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内部审计都有强制性的规定,比如,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等。这种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建议
(一)中小企业方面。一是与提供内部审计等相关服务的外部机构签订外包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合同的内容也须尽量详细,尤其要包括外部机构应承担的保密义务以及未完成内部审计业务或完成的质量不达标时外部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审慎选择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在签订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之前,企业应当从各个渠道了解外部审计机构,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选择客户评价较高且综合素质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且要确保外部审计机构与本企业无利益联系,减少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审计人员因为关联关系而做出的串通舞弊行为。三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企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所提供的内部审计业务的执行情况,评价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以便及时核实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评估其建议是否合理可行等。
(二)外部审计机构方面。首先,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外包业务的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外包服务的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其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其员工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培训和强化,提升其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国家监管部门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监管体制,针对外部审计机构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业务所产生的独立性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做出合理的限制,以规范市场并提高相关服务质量。X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与优化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外包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来执行。业务外包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己增加价值,因此,可以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只保持核心业务部分,比如研究与开发、客户服务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主体,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一致,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正确、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而内部审计外包和内部审计相比的显著特征是主体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由内部审计人员变成外部审计机构成员。
二、我国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
1.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有限,要想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就必须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推向外部,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达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机构以后,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己的行业专长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工作,提高了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外部审计人员的成本,间接的减少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的总成本低于内部审计成本,而外部审计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时,企业必然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的缺陷需要通过外包加以弥补
内部审计的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受所有者的委托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形式上独立于管理者。但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人员配置和工作范围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因此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不了解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给企业提出好的建议。而外部审计人员,业务范围广,经验丰富,能给企业从多个视角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天然的高独立性和客观性,也保证了内部审计质量,弥补了内部审计缺陷。
3.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
企业内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隶属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其独立程度相对较高,但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企业。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而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专业机构时,由于外部专业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职业蓬勃发展,会计人才非常优秀,他们受过正规的训练,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经验丰富,在专业胜任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外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内部审计有重叠的管理咨询服务,充当内部审计主体,为企业节约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内部审计外包在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蕴涵着较高的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包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不经意的外露。即使外部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但当外包机构向不同的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很难避免将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他咨询中。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后,防止企业核心机密外漏和发挥外部审计机构专业特长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两难选择。
2.选择外包机构的风险
选择外包机构是外包决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与效果。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通常是降低审计成本、弥补自身内部审计的缺陷、增加企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在选择外包组织的过程中,信息并非完全公开,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对外包机构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其资质、信誉以及提供服务的专业水平这些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重要数据都不够熟悉,有可能造成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组织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无法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标准。
3.外包范围、外包方式决策失误的风险
内部审计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部分适合外包,部分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适合外包。外包范围选择不当,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难以把握。而外部审计师虽然专业胜任能力强,经验丰富,但对企业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难以把握。
四、控制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外包后虽然能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核心竞争领域,但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不能对外透露的信息。而外部审计师由于展开工作的需要,必定会获得这些重要信息,一旦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面临着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风险评估、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业绩评价等风险控制工作。
1.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前,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已设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全面的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明确风险的承受度,确保风险管理程序到位。通过风险评估避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与企业管理层预期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外包机构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情况。风险评估过程中具体应当考虑下列情形:外部审计机构的资质和信誉;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特长;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范围和外包方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应急计划。通过风险评估,协调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和企业战略计划的一致性,预测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为企业节约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对内部审计运作和管理层收集信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管理层应确保与外部审计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避免短期合作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应确保选择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使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也应该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评估审计风险,帮助外部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和确定审计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给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并对外包机构的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3.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业绩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评价困难。IIA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如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等)、质量化标准(如提出的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反馈式标准(如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评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完善的业绩评价标准不仅要肯定成绩也要暴露缺点,以保证外包业务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包,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具备内部审计职能,相反内部审计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企业要不断关注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审外包;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外包
1.内部审计外包是基于波特的价值链与竞争力而产生的,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全外包。这种形式下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职能整体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企业也可设置或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 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形式最受内部审计外包反对者的指责,其主要缺点是使内部审计丧失了主导地位,容易产生“套牢”效应,而且内部审计也失去了“连续性”特点,而这是内部审计实务操作的重要方面。所以这种方式主要在本来就没有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比较流行。
(2)合作内审。合作内审是指企业内部保留少数几个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在合作内审中,内审人员自始至终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在合作审计项目的规划、决策和起草最终报告中都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CPA和其他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等专业人员开展临时性的审计工作。
2.我国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形式的定位
针对以上两种内审外包形式,我国集团公司应选择合作内审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内部审计的过程和结果更符合企业集团的特定情况,因为在合作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和外界专业人士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审人员可以帮助外界CPA及专业人士熟悉企业自身情况,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询问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尤其是企业集团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如果全部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则很难对审计过程进行过程,势必会增加集团公司的风险。同时,合作性的内审外包能够聘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在合作审计下,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聘请不同领域、行业中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相对于内审全部外包全部交给一家会计事务所的情况,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过程的效率。
二、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缺陷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存在着一些优点,例如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节约成本、缓解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以及可以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但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集团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集团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
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有权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集团的各个组织部门进行观察,因而他们对企业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了解,他们可以深入到集团文化中去,透彻地了解本行业及本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而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毕竟是企业集团外聘的定期执行审计的人员,其所负责任及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所以其对集团公司的一些具体或特殊情况,以及关键领域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的理解深度都不能与该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无法让整个集团公司利益人放心。
2.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比较低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命运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管理层决策的成败往往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有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会更多地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而得出有利于集团长远利益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忠诚,必须考虑到其所做出的发现和建议在整个集团内可能引起的影响和副作用,因为其本身就是集团组织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然具有较强的忠诚度和较高的责任感。而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他们和作为被审单位的集团公司没有风雨同舟的利害关系,其忠诚度比较低的,在审计过程中很难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他们的审计结论是很难以从被审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的,并且很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去考虑被审单位的特殊情况。
3.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
集团公司内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不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但取决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员工的广泛拥护,也取决于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支撑。而外部审计的“外部人”身份很难取得企业集团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所以其权威性比较受限,此外缺乏权威性的审计是很难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中大有作为的,比较容易被排挤或是被收买,从而使其独立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当外部审计力量进入到集团公司时,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将会大大的降低。
4.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可能会受合同限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广泛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为集团公司提供服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会受到限制。而当集团公司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会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服务。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可疑情况,如果超出了合同约定的范围,在未获得委托人的允许之前,他们不会对可疑的事项和风险进行跟踪和深入的调查。尤其是出现突况时,就会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方便程度和灵活性。
三、集团公司内审外包的策略
1.对内审外包进行风险分析控制
集团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着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的有效与否对整个集团十分重要,而且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琐碎繁杂,而且有些内容可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者时,必须考虑其职业信誉、职业经验和专长。
此外集团公司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控制:首先是外包商所能提供外包服务的项目或范围是否与企业现在外部审计业务冲突,是否影响二者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作业的管理及计划的执行过程;最后是预估的审计总成本或小时费用率,企业集团公司根据以上三方面,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外部审计师就内审服务的业务交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范围、保密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企业外包的风险,进而更有保障的将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做好。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外包最终要走出一条“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演化路径。因此外包企业要注意标杆跟进,从中不断获取新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
2.加强外部审计师的内部审计知识培训
集团公司在进行内审外包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两者在审计目的、内容、职责等方面仍有很多不同,仅依靠外部审计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师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强化内部审计执业资格认证,加强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等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应有的素质,进而提高外部审计师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胜任能力。
3.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相结合,可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要削弱或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应该一直关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与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在合作内审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集团公司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审计力量,例如及时选拔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审人员,从集团成员企业中抽调内审人员建立兼职内审队伍, 鼓励内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等。
4.确保良好的沟通
对内审外包中的合作关系应该实施良好的沟通,集团公司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应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公司设想、任务、价值观以及审计原则等,以使他们充分了解集团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师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集团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师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外部审计师是用更富效率、更经济的技术来帮助他们的,这才能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存在着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会造成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等等。因此,在开展内审外包时,不应当盲目的开展,应该结合集团公司自身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内审外包形式存在的风险,并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2005.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11~19.
[2]边秀端.齐东翔.2002.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经济与管理,4:42~43.
[3]周为利.2002.内部审计外部化之研究. 广西会计,4:27~28.
孙志亮.杨焕玲.2006.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策略.集团经济研究,12:35.
[4]廖建英.2006.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反向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8:86~87.
[5]王学龙.2002.浅谈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局限性.财会月刊,12:52~53.
作者:周艳 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引进外部审计的利弊分析
笔者所在教育内审部门曾经作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校(园)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尝试。从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外部审计协助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有弊。(一)外部审计参与内审的益处1.有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众所周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欠缺一直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审组织机构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目前基础教育系统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内审力量,但其组织独立性却各有千秋,有很多内审部门是附属于财务部门的,有的与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组织结构上并未完全独立,加上内审人员本身是单位内部的员工,双重因素作用下,内审人员作出审计评价或判断时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囿于内审的特质只能随着委托者即系统内领导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改观,但却无法完全消弥。因此,适当地引入外部审计,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2.有利于扩大审计覆盖面,加快审计循环进程。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益处。由于内部审计人手的短缺,教育系统中被审计对象一般只有到离任的时候,才有机会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校(园)长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同一所学校担任负责人,整个任职期内没有接受过一次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一些错误的认识或做法沿用至今。而利用外部审计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增加审计力量,可以有效地缩短被审计对象的审计时间间隔,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提高系统整体经济管理水平。3.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不少学校因为没有遇到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外审过程和内容不甚了解,因而外审会对其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学校也会更严肃慎重地对待审计事项,在审计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无形中扩大了内部审计的影响力。4.有利于拓宽审计思路,提升内审管理水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视角不同,同样的经济现象会引进不同的思考。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一个系统中工作,有时内部约定俗成的现象会使其一叶障目,从而忽视一些风险,而外部审计工作更注重风险控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靠规范的工作流程来控制风险。例如,教育系统特别是普教系统,校(园)长的任命往往都是上级的一纸调令,而学校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大部分学校目前资产是非经营性的,较少涉及债权债务纠纷,因而新老校(园)长交接时除了教学业务上的内容,很少有经济方面的书面移交,这种行为也长期未引起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的重视,而外部审计对这种做法存在的风险能够一语道破,及时指出,校(园)长交接一般都在新学年的开始,而从财务角度来说恰恰是一个预算年度的当中,预算的执行情况,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书面交接的话,较难界定当年校(园)长的经济责任。而以往若涉及到前任校(园)长的一些款项支付出现问题,往往归咎于总务主任没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这恰恰与校(园)长是学校最主要的经济责任人相矛盾。外部审计的参与能有效地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准确界定校(园)长的经济责任。此外,被选中参与内审的外审机构都是有一定的规模和从业经验的,其内部管理流程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内部审计所利用,促进内部审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内审管理水平。5.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审计调查和研究工作。内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人手短缺,内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一个个审计项目,外部事务所参与内部审计,可以使内审人员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审计调查研究工作,从而促进内部审计视角更广阔,更深入,为实现审计的建设打下更扎实的基础。6.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具有毫无争议的优势,对财务会计的规范性把握得更为到位,因此,引入外部审计,可以使行业内的一些习惯性的但并不严格符合会计法规的会计处理方法得以纠正,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财务收支审计水平非常有益。(二)内审外包的弊端1.对行业规定不熟悉,对内部控制无法提出更深入的意见建议。外审从业人员在财务会计知识方面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该行业的管理知识,又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其审计视角则更多的仍侧重于财务收支,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就较难被发现,或者一些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其表现出的金额如果相对较小,就容易被外部审计人员忽视。例如,幼儿园的伙食管理是幼儿园园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而幼儿伙食费的金额往往在整个审计项目总资金中所占比例较小,如内部审计人员在发现幼儿园师生伙食同质不同价时,会作为问题向园方提出,要求整改,而外部审计往往会因为只有几角几分的差额而忽略。但幼儿园是否确保在园幼儿的利益显然是幼儿园内部审计的一个重点。2.对委托方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其组织形式所附带的一定的趋利性和对委托方行业规定的不熟悉,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会限于完成几张工作底稿,完成几项工作指标,难以进行有深度的挖掘,对委托方有一定的依赖性,仅满足于委托方提出的基本要求,缺乏进一步深入剖析,帮助解决问题的工作动力。3.工作批量化,缺乏个性。外审工作模式相较于内部审计而言,具有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外部审计工作效率高的一个原因。而真正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要能体现一定的个性,是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量身定做的,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具有特定的指导作用,完全依赖外部审计参与的话,必将降低整个审计质量。4.现场访谈技巧相对缺乏,对制度审计无法深入。外部审计由于相对注重对财务资料的审查,对会计账簿中反映出的财务收支情况较为敏感,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场访谈则较为忽视。加上对行业规定不熟悉,无法对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地询问了解,对会计资料以外的信息资料如会议记录、工作计划总结等不够重视或不善运用,对学校制度的审计评价较少涉及,对制度上的漏洞较少指出。5.难以督促被审单位有效进行审计整改,审计建设不足。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以出具审计报告为终结,而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以后要监督和帮助被审单位实施有效的后期整改,最终达到审计的目的,实现审计的建设,而外部审计的常规工作模式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基础教育内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观念。外部审计参与内审,是受托审计,其工作目标应该是与内审一致的,因此,对外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必须要加以控制。那种委托外审后便撒手不管,认为可以降低自身风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有违内部审计的责任要求。因此,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外审与内审有机结合的途径。2.做好审前培训。内部审计的行业属性明显,因而要对外审机构进行必要的、充分的行业内部规定的培训,使之尽快熟悉。可将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常用的重要的文件、规定等汇编成册,组织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使之了解内部审计的重点、难点,同时列举一些实例,增加其感性认识。例如对于规范收费的审计,内审要求学校做到收费合规、核算清晰、退费明确、签收到人。笔者所在的区更是实行了明白交费卡制度,收费都应严格按照收费许可证及明白交费卡所列项目标准收取,退费也应核算到人,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发生额,但由于直接事关学生的利益,事关民生问题,仍应要求外部审计人员作为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因此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审前培训是值得的。3.控制审计程序。在外审实施项目之前,就应与之讨论并商定好必要的审计程序,要将内部审计中必不可少的审计环节与外部审计的程序很好地结合,才能使内审的重点得到充分的反映。如对访谈环节的把握,可以说是审计成败的关键。外部审计对行业内规定的陌生使其访谈技巧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对外部审计访谈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初几个项目实施时,应要求外部审计人员将进行现场访谈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交由内部审计复核。谈话记录内容在经内部审计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后,对明显有问题或疑点的要求外部审计人员进一步进行追问,弄清原委,有助于帮助外审人员进行深入的询问而不仅仅浮于表面。在商定审计程序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学校经济制度的审计,这也是外部审计容易忽视的内容。4.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要防止外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出现千人一面,众校一词,列举数字,罗列现象,缺少分析的情况,提高审计报告评价的针对性。5.切实加强审计整改回访工作。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外部审计工作往往止步于审计报告。为进一步突显审计效果,由外部审计人员完成的审计项目,其审计整改的回访宜由内部审计人员接手进行。内审人员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拟定整改回访方案,可以检验审计效果,也可以更深入地指导被审计学校,弥补外审的不足,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审计程序。6.做好审计档案的保管工作。在审计全过程结束后,内审部门应要求外审单位提供全套审计档案的复印件,作为内审部门的审计档案保存。内外审如何协同,还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内外审机构项目时间安排上的冲突、项目收费的确定、如何能使参与内部审计的外部审计人员相对固定、成本绩效方面的考虑等等,这都需要加以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正被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权宜之计,这将是未来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交通行业 内部审计工作 创新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交通行业内部审计是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监督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在实践中,交通行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内审工作相对滞后,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创新工作方式是目前交通行业内审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交通行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交通行业各单位大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了审计人员,开展了内审工作,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内审工作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现阶段,我国交通行业内审部门是单位的内部管理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内部管理服务。有些内审部门与纪检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内审部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业务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限制,很难客观、公正地对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无权威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强。
(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专职内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该行而来,专业较单一,且数量少,事业心强、政策水平高、业务过硬的内审人员更少,总之,内审力量薄弱。这与目前繁重、复杂的工作需要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内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审计技术方法滞后
目前,交通行业内审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即账户基础审计,关注的重点是差错风险,重视财务审计,轻视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不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社会审计中广泛运用的内部控制测评、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在交通行业内审中应用很少,导致审计工作重复财务稽查工作内容,未向内部管理方面延伸。
(四)、审计工作质量低
内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加上审计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处理意见,审计工作的质量不高,难以服务于经营管理,难以树立内审的威望,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聘请外部审计的利弊分析
针对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内审工作,能否尝试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执行内审工作,履行内审职能,需要具体分析其中的利和弊。
(一)、内审聘请外部审计的优点
1、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在了解和熟悉交通行业单位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其在审计过程中要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管和法律约束,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能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审计效果。
2、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在注册会计师领导下开展,注册会计师与交通行业各管理单位无隶属关系,也无利益冲突,不受交通行业内部行政干预,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可以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审计,提供的评价结果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3、降低审计成本。交通行业蓬勃发展,其内审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进行事后审计,还要逐步开展事前审计,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变化,客观上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了会计、审计、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交通行业往往缺少此类复合型人才。外部审计机构大多拥有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门人才。聘请外部审计则可减少内审人员招聘、培训等费用,既可保证目前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又降低审计成本。
(二)、聘请外部审计的缺点
1、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外部审计人员不像内审人员那样熟悉本单位的管理政策、业务流程等,不了解单位的工作特点和演变发展过程,这些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也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影响内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聘请外部审计会对内部审计机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其产生依赖性和工作上的懒惰性,使内审工作缺乏主动性,长期来看,会降低内审工作质量。
三、交通行业开展内审工作的新方式
权衡聘请外部审计开展内审工作利弊,解决交通行业内审存在问题,更好地发挥内审的职能和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宜采用内、外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审,也就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联合起来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
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内审人员,外部审计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内、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程序等有很多共性,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人员进行沟通。内审人员熟悉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能获取广泛的风险信息,在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时能更好地结合实际。外部审计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先进的审计方法,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内外部合作审计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提出的审计评价与建议能更切合实际,能满足内部管理需要。
为解决联合开展审计工作时内、外审不“接轨”的难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人员要详细的了解拟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好联合审计的实施方案,表明审计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使用外部审计人员前,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在达成共识后再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书。
第二,在内审过程中,内审人员要帮助所聘注册会计师熟悉单位情况,与他们就审计方式、目标等进行沟通,关注审计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第三,内部审计工作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为下次审计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积累经验。
笔者认为,合作内审是交通行业开展内审工作的新方式,可先在小范围内试点,根据执行结果,逐步总结经验,再进行推广,必定能在实践中培养内审人才,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促进交通行业内审工作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外包形式,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和弊端,探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在当前经济不断变革的形势下,高职教育院校内部经济事项变得越来越多,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提升。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核心目标在“防范纠正”,以事后整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要形式,却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校园财务风险、防范风险等功能。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思考。
一、现阶段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部分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审计手法与模式存在滞后性问题,为校园内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诸多限制。具体表现在:其一,侧重进行校园内部财务管理的审查工作。主要是指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校园内部各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方面,严重忽视了相关审查流程的重要性。其二,主张进行事后审计工作。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实质就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而事后审计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财务预算编制及具体的执行方面。其三,习惯运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手法。由于受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限制,部门先进的内部控制技术及抽样审计技术无法在高职教育院校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引发了高职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问题。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具体策略
(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院校若是想要落实好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就需要及时落实校园内部财务编制及具体审计工作机制[1]。通过有效综合财务项目的资金预算,资金数额设定、资金的流动方向及经济收益等诸多因素为前提,切实规范好校园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以此来有效提升资金预算的利用率。同时,高职院校需要落实好财务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针对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及后期维修保养等工作,应用先进的数字化审计手段,展开审计工作。因为现阶段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基本都是合格的。以计算机网络终端为物质载体,积极落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及相关数据收集等。与此同时,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及时扩大校园内部审计工作范畴,在全面保证新课标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高职人才的培育成本。
(二)科学合理配置高职院校内部外部审计资源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落实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过程中,我们不可以简单的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转变为审计工作的外包,而是需要将内部审计外部化看作是汲取优异经验的空前机遇。不仅要积极引入外部审计,提供更为高品质的审计服务,满足强化高职教育院校管理、财务风险防控、提升资金利用率的目的,同时还要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全面协助并从中学习积累宝贵经验[2]。在进行引入外部资源后,及时进行分工合格,不断优化教育院校内部与外部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率。在进行实际一些问题时,高职院校需要尽自身最大限度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在进行完成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需要及时将校园内一些无法独立完成的财务审计工作,合理的外包给经济市场中的审计机构,并及时对外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管,以此来保证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科学谨慎的选择是否引用外部审计服务
高职教育院校在进行实际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需要及时引进外包服务。但是在实际引进前期,我们需要依据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谨慎科学的进行选择。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事先对引进外部审计工作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次的论述。此举主要是全面顾忌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与资金回收利益,在全局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后,再次进行最为科学理性的选择。其次,教育院校在决定引入外部审计后,还需要将是否可以提升审计质量作为评判标准。充分结合校园内现有资金,不但强化校园管理、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质量。专业审计人员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为院校的后期发展提供一个更具可行性的发展策略。
(四)不断加强自我与外部的交流沟通
通过有效强化校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切实保证外部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质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经验汲取。必要时需要将其合理引入至市场内部审计机构中,在实际合作协议中突出监管流程与具体操作方式,并积极派遣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联系沟通与工作监督[3]。需要在有效利用审计内部外部信息资源的前提下,高效落实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外部审计的协调性,尽可能保证内部审计的完整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高职教育院校还需要在合作协议中实现限定审计结果的错误比例,及审计结果误差的责任分配,以此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外部审计外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形势不断变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院校的扩招范围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有效强化高职教育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管理,可以切实改善与优化校园内部教学经费和研究资金管理,进而全面保证校园内部资金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抑制高职教育院校内财务问题。
作者:曹承敏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瑞聪.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以高职院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6+8
一、引言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①,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 600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7.9%;其中,出口总额为22 09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 504亿美元,顺差2 592亿美元。但是,我国产品出口中的“隐忧”仍然存在,在海外市场遭遇的贸易救济仍然不断。据WTO公布的资料统计②,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球共实施2 719起反倾销措施,针对中国的共有664起,占总数的24.42%。中国已成为反倾销调查机构的首要目标和受害国。
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反倾销调查机构总是试图证明被诉企业的倾销行为,而被诉企业则试图证明其不存在倾销行为。被诉企业在填写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企业会计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针对反倾销调查机构的需要,及时提供会计信息证明或反驳其存在倾销行为[1]。由于会计信息的诉讼功能在反倾销应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针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学者Bollom & Simons和Galina研究了反倾销会计信息在反倾销立法中的导向作用[2, 3]。Le & Tong研究了越南的反倾销案件后,说明了会计和审计改革的方向――向国际准则趋同[4]。Schottne进一步指出,在反倾销这种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为诱使企业披露真实成本,政府可以设计与企业成本挂钩的税率政策,并辅之以审计措施[5]。
国内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倾销会计信息的内涵、质量特征、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四个方面。孙凤英通过研究发现反倾销会计信息的内涵在于其具有诉讼功能[6]。万寿义、崔建华进一步对应诉反倾销成本会计信息内涵进行总结,符合反倾销调查机构所要求的产品成本信息即为应诉反倾销成本会计信息,它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实地核查环节提供给反倾销调查机构。反倾销成本会计信息包括涉案产品生产流程中会计、运输、保险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信息,比如原材料、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分配标准说明、成本核算流程等[7]。王仲兵认为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归纳为一致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可靠性与可采性[8]。针对可采性,张磊从司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反倾销会计信息的可采性是指计算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和正常价值所需的会计信息,必须是按照反倾销调查机构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形成的会计信息[9]。刘爱东和赵金玲通过构建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得出除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会计治理水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外,独立审计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0]。从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角度,孙芳城,梅波和杨兴龙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反倾销应对的问题,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11]。陈林荣、赵金玲和刘锦芳指出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应对反倾销需要多方共同的力量,包括涉案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12]。
以上相关研究很少(甚至没有)将企业内部审计纳入研究视野。本文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内部审计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的问题,有利于针对性地通过改进内部审计的质量来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杨时展先生曾指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重要分支,也与受托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王光远也认为受托责任审计观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之一[13]。2007年,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内部审计也正在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流程设计、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提供咨询建议,以及财务合规性审计、各类专项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又是通过其确认与咨询两大功能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地履行[13, 14]。在反倾销应对背景下,管理层受股东、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委托,积极应对反倾销。同时将这一委托责任转换分解给下级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生成和反倾销风险管理的确认和咨询确保该受托责任有效地履行,同时以其控制机制确保受托责任的委托、执行和解除等全过程顺利完成。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往往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机制都有深入的了解,可以保证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信息源符合规 范[15, 16];以内部审计为基础建立独立客观的评价和鉴定系统,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传递,减少信息不准确不完整造成的会计证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证据的可采性。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督,保障了风险管理系统对反倾销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作用。因此,当企业面临反倾销诉讼时,可以迅速提交各类有关应诉材料,保证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及时性,使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以较小代价获取最有利的判决。企业的反倾销应对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因此,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对企业反倾销应对体系的发展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生成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后,提出对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相关体系的改进意见,以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降低反倾销的经营风险。
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高低影响着最终的反倾销税率的高低。为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和低税率乃至零税率,涉案企业需要以高效力的会计信息证据作为有力武器来进行会计举证和会计抗辩。从内部审计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作用的分析来看,当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时,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才能得到保障,企业才有能力在反倾销应诉中争取更有利的裁决结果。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证据效力越强,被裁定的反倾销税率越低。
内部审计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作用还受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交互作用的影响。Sandra and Marion实证证明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17]。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许多的相同点,都是通过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来使企业达到长远发展的目标。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不可以相互替代。通过两组审计人员之间密切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的成果,了解外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进而减少重复工作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找到外部审计盲区,并将其纳入内部审计的范围,以确保审计足够的范围;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在与外部审计进行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向外部审计师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具有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协作,可以确保足够的审计范围,提高企业整体审计的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为应对反倾销提供更真实准确的财务经营信息,从而增强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以争取在反倾销诉讼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和较低的税率。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当内部审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外部审计有效的企业,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互动能够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降低最终反倾销税率。
孙铮和刘浩、石水平和杨维波等学者已研究了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对中所起到的效果[18, 19]。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交互作用考虑进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检验和保证,并为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意见,内部审计本身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建立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制定未来的审计工作计划,比如调整审计的重点,关注内部控制不合理、不合规、不完善的关键环节,以及督促内部控制对薄弱部位的整改。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查证,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又有助于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内部审计在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时,需要不断地跟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向他们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管理者们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加强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关注程度,提高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得到了企业各部门的支持,有助于确保内部审计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生成和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者们的沟通,确保了其对反倾销应对体系咨询功能的有效发挥。
由以上分析可知,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并达到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目标。因此,提出第三个假设:在内部审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互动能够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降低最终反倾销税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内部审计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作用机理图(见图1)。内部审计自身、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互作用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交互作用,这三方面通过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起到保障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作用。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通过其举证和抗辩两大功能作用于整个反倾销应诉环节,包括倾销幅度的测算、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填答调查问卷、接受实地核查以及参与听证会。通过这些环节,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最终影响到企业获得的反倾销税率。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贸易救济网的案件统计和巨潮资讯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披露的内部审计制度等。从2007年起,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开始在年报中对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信息进行披露,所以本文查询了2007―2012年间对华的反倾销案件③。这6年间我国共遭受281起反倾销措施,涉及上千家企业,在剔除未上市或遭受反倾销与上市时间不一致、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最后共收集到57个样本数据,以及这些样本中的55个的前一期指标④。本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完成。
(二) 变量设计
1. 因变量设计
由于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难以量化,而从上文的理论分析中得知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高低影响着最终的反倾销税率的高低。因此,本文参考已
有文献将反倾销相对税率(RTAX),即具体公司税率与普遍税率的比值,作为因变量[11]。不同的案件,不同的产品,企业被征收的反倾销税不一样,造成不同企业之间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研究了以往案例,发现反倾销发起国一般会给一个普遍的反倾销税率,只有在反倾销应诉中表现较佳并能提供有效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企业,才能获得较低的,甚至零税率。
2. 自变量设计
(1) 内部审计质量(SYN)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的研究。Riham Muqattash研究发现,更高的公司内部的组织地位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帮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21]。同时,拥有足够可利用的资源,内部审计部门才能有实力和精力来监控公司的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国内学者主要用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来代替内部审计资源,比如刘国常,郭慧将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作为内部审计的特征之一,并用来考察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22]。除了组织地位和人员数量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国独立审计准则1411号对注册会计师评估内部审计质量时,还要求考察职责范围和胜任能力两个方面。Yismaw提出如果在评判时强调研究哪个内部审计特征更重要,而忽略了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会导致无法准确估计内部审计的实力[23]。
因此,本文从组织地位、人员数量、职责范围和胜任能力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量化处理(见表1)。对四个特征定义并量化后,将四个指标按比例合成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这样一来,实力更强的公司将会得到更大的赋值。参考已有文献[21?24],本文认为内审的独立性和可利用的资源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因此,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可利用资源赋予30%的权重,对内部审计开展的工作以及胜任能力赋予20%的权重。这样,内部审计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互项(M1)
对于外部审计质量(EX),蔡春等、吴水澎和李奇凤表明国内的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比非十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更有效抑制公司财务报告的可操控性应计项目[25, 26]。因此采用应诉企业是否聘请国内排名前十位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决定,排名前十EX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本文选用的是201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排名。通过内部审计质量综合值(SYN)与外部审计质量(EX)的交叉相乘项来表示二者的相互作用:
(3)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M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量化方法为:如果提供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并获得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的赋值为1,否则为0。由于外部审计师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受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能够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因此本文认为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最有效。通过内部审计质量综合值(SYN)与内部控制质量(IN)的交叉相乘项来表示二者的相互作用:
3. 控制变量
除了内部审计的部分,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效力以及反倾销仲裁的税率。比如企业的规模,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应诉的人力和物力更充裕;还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的资本结构越合理,越有能力应对反倾销诉讼;此外,不同的发起国,其反倾销运行程序会有差异[27];企业属性还会影响到企业是否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等。因此,在验证提出的假设时,需要将这些控制变量考虑进去。但是受到多重共线性以及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从重要性原则考虑,只选择了企业规模和发起国两个控制变量(见表2)。
(三) 建立模型
基于上述假设,构建以下模型。其中,因变量为反倾销相对税率指标(RT),三个自变量为内部审计质量综合指标(SYN)、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交互效应(M1)以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互效应(M2),并引入企业规模(SIZE)和反倾销调查国(US、EU)两个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 知反倾销相对税率均值达到51.21%,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在反倾销税率裁定时,可以获得比普遍税率较低的税率。反倾销相对税率极小值0%、极大值130%,表明反倾销税率灵活性极大。如果在最终反倾销裁决时能够证明不存在倾销行为并且证据充分,反倾销税率最低可降至0。与此相反,如果在认定反倾销税率时证据很不充分,则获得的税率很可能高于普遍税率。企业在面临被起诉时应该意识到反倾销相对税率的巨大差异。
内部审计质量的加权得分均值只有1.56,最小值0.3,最大值2.4,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还有较大欠缺,往往缺乏严格的制度建设或对现有的制度缺乏严格的执行。这使得内部审计的效用被大大地降低了,同时使得反倾销会计信息不具有证据效力。因此,当调查机构依据“最佳可获得资料”来做反倾销裁定时,我国应诉企业往往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本文分别以是否为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和是否获得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作为标准,分组考察了外部审计实力和内部控制质量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影响,如表4所示。是否聘请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结果有显著影响,聘请了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组别可以获得更高的内部审计实力均值;而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同样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得到外部审计认可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均值也要更高。
(二) 相关性分析
从表5中可知,内部审计质量与反倾销相对税率的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较低的反倾销税率裁定来源于较强的企业内部审计实力所提供的高效力的会计信息证据。此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部控制的交互作用与反倾销相对税率相关系数也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与前面提出的假设一致。
其他的变量虽然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并不是很大,因此还要借助VIF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三) 多元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性以及异方差的问题。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的VIF值最大值不超过2,DW值在2附近,残差图中没有明显的扩张趋势,Brown- Forsythe检验结果不拒绝同方差的假设,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问题。
本文考察① 不控制企业规模与发起国;② 只控制企业规模和③ 只控制发起国这三种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互效应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交互效应对企业获得反倾销税率与普遍税率比值的影响。
从表6得知在不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模型整体上显著,其F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① 内部审计质量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审计得分越高即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越有效,企业更有机会获得比普遍税率低的或者为“0”的最终反倾销税率。② 内审与内控的交互效应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三的内容,说明在内部审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也进一步证实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作用。③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乘项系数不显著,但系数的方向和预期一致。说明是否聘请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职能发挥影响不显著,这种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有些企业虽然没有聘请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其外部审计的质量并不比聘请了的差。而且每年前十大的排名也略有不同,本文选用的是201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供的排名。
只控制企业规模和只控制发起国的两种情况下,模型的F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内部审计质量的系数、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交乘项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大小与未控制模型差异不大,说明加入控制变量后对结论没有影响。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乘项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不显著。由此可知,不同的企业规模和发起国对结果没有大的影响。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稳健性检验:① 对合成内部审计质量特征的四个指标重新赋予权重,如35%、35%、15%、15%,25%、25%、25%、25%,回归结果与原模型的结果一致。② 使用样本公司被反倾销调查前一年的内部审计、公司规模、国家控股比例、外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资料,并保持反倾销案件的数据不变(反倾销税率和反倾销发起国),对提出的假设重新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除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在不控制企业规模与发起国、只控制企业规模两种情况下的显著性水平略有下降,其他结果与上文一致。检查内部控制指标原始数据后,发现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并不会每年都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报告,有的上市公司会隔年出具一次报告。因此对显著性产生了影响。总的来说,回归的结果是比较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7―2012年间遭受反倾销诉讼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互动效应、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效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降低企业获得的反倾销税率;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互动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有影响但不显著。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能力。
第一,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来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从内部审计质量的四个特征来考虑:①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效应发挥就越充分。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能只表现在形式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② 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内部审计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专职审计人员。将反倾销应对纳入公司战略后,除了传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吸纳一定数量的法律、金融、工程、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③ 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态度和能力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服务的效果。因此,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内部审计小组”后,对于配备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首先,小组里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内部审计知识,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目标等。其次,小组成员还需要接受与反倾销应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对反倾销相关知识熟悉的情况下,小组内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对生成的会计信息证据是否满足反倾销调查机构的要求进行监控,才能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④ 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监控反倾销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证据生成系统,更应注重参与管理和决策,为改进和完善两大系统出谋划策,从而提高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赢得反倾销诉讼。
第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互作用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不显著,但系数的方向和预期一致。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不可忽视,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委员会的协调下,主动和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合作的内容不仅仅是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情况等。由于一些有实力的外部审计机构曾有过帮助其他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就反倾销应对的问题向外部审计师请教,这样有利于确定内部审计工作,减少重复,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的保障效果。
除了与外部审计师合作,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律师事务所也应该是内部审计保障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重要伙伴。
关键词:审计 医院财务收支 注意环节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加强,医院也开始了对医院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把它作为工作的重点,根据对财务收支的审计可以看出医院在财务收支上面的问题。进行医院财务审计可以帮助医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帮助医院很好的进行运作,也可以帮助医院完成财务收支的准确性。根据最新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中对医药监管的重视性我们可以看出进行医院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对于审计的认识
一般的事物都会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相关的分析评判,所以审计也可以看成内外两方面,分别把这内外审计叫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财务信息进行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经营效率进行的调查评论活动。而外部审计是又可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性的审计,一个是社会性的审计,它们都是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的外部审计组成。
国家审计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相关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它主要是对被审计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审计。而社会审计是由政府允许的有关社会机构组织进行的审计,它主要是对会计师的审计。内部审计可以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它是事业单位进行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起到了帮助的作用,是外部审计可以有据可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部审计进行补充说明;外部审计就是对事业单位的真假虚实进行的检查,它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诚实经营,对内部审计又起到了指导。
目前医院的领导层对医院进行内部审计不是很重视,医院的审计人员也不能完全胜任对医院的审计工作而且能担起审计的人员又很少,又没有很高的专业审计素质,缺乏信息审计技能,不能完成医院的管理要求,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所在的机构不同,他们在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外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牵连关系,他们只需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相关的财务审计,它们的审计有法律监督,而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进行的自我监督,所以外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可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对于审计的结果外部审计是对外界进行公开的,内部审计只是事业单位的经营参考,不对外公开。由于外部审计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所以在审计的时候很严格,对于审计的结果也是要进行公开,这样是保证国家利益可以很明澈的展现的大众面前,也是对事业单位的投资者和债务着的负责。所以对于外部审计不管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它的权威性都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高。
二、医院财务收支
医院财务管理普遍存在问题,进过分析得出了结论,想要医院的财务审计有效的进行,就要从以下入手:
(1)建立好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很多医院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设立一些相关费用报销或者审批的岗位,这些对医院财务管理不具备指导型的作用,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建立财务管理的关键。
(2)对医院相关财务收支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分配,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的重要性,各司其职。据了解,目前任然有一些医院的财务收支、票据报销、记账等是有一个会计担任的,还有药库、药房等也是有一个人来承担的。
(3)对医院的财产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医院财产的完整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大一部分医院只是看中对医院实物的管理而对债务债权等不是实物的管理相当的放松。部分医院只核实货币收入而不核实账单记录。
(4)权责发生制是医院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外单位借用等发生的账目关系不重视,导致部分资产失控。
(5)把审核无误的原始数据账单进行管理,为以后进行的审计或者其他核算账目的活动做好保证。部分医院的会计工作不规范,在核算工作上也上马马虎虎的,对于资料的认识性也只是依赖于原始的凭证和数据表,不能进行信息的分析整理,导致医院会计信息没有了实际性和真实性,这样就会影响到医院领导层的决策,使领导在财务账目上发生不和实际的判断。
(6)医院所投资的各个经济个体和产权要和医院的财务核算分开进行。有一些医院它们投资或者有相关联系的单位和个体再无经济支付的情况下,使用医院的财产,比如药店使用医院的住房和资产进行营业而不对医院进行经济上的回馈。这样机会是医院的资产的隐藏式的流失。
(7)准确的运用会计相关资料进行财务核算是做好会计合算的基础。有一些医院不把它们的款项进行分类,在记账的时候有很混乱不能一目了然的知道各种款项的信息,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会很困难。如果把款项进行分类就会使工作简单有序的进行,比如把预付款项整理到一起,该收款项放在一起,其他款项整理到一起。
(8)账目与账目之间要相符合,这是会计工作顺利的一项保证。定期对账目进行核对整理,认真做好会计工作,保证账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
(9)对于医院的业务整合比如合并、分立等要分开进行管理,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相关账目的核算管理。
三、有关医院财务审计的注意环节
(1)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审计
(2)加强对会计及相关职位分工审计
(3)加强往来账款的审计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审计
(5)对关联性企业和医院独立门诊的审计
(6)加强对医院电脑信息系统的审计
(7)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8)加强对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培训
(9)重视制度建设
(10)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中加强各部门的配合
四、小结
综上,想要对医院的财务进行有效地审计,就要知道医院的资产以及医院的相关资源,在财务收支上要发挥外部审计的作用,使医院的财务流程,财务信息更加的合理、准确,保障医院的各项收费工作正常有序的工作。随着社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的管理也在慢慢的规范化,这就要求在完善内部审计的同时注重外部审计,使得外部审计可以有效地进行,内外部审计做好各自的工作,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利敏.试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调发展. 现代商业,2010,17: 243-244
[2]蔡鸿捷.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和相互协调. 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2010,5: 43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风险;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20-02
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宋微(1968-),女,四川乐至人,讲师,硕士,从事会计与经济研究;于锦萍(1968-),女,山东龙口人,讲师,硕士,从事商务英语与经济研究。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是指某种不利因素产生的可能性,它可能既带来损失也带来机会。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有:(1)组织机构风险;(2)人员素质对竞争环境的适应及对战略目标的认同程度;(3)经营风险;(4)新技术采用风险;(5)信用风险;(6)内部控制制度风险;(7)业绩评价风险;(8)资产的安全性;(9)决策失误;(10)活动执行中偏离政策、计划、程序,影响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如不及时控制,将给公司经营带来损失。实行风险管理,就是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影响因素降低,争取有利结果。对风险来源、可能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预测分析后,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是风险管理过程关键所在,通常可采取消除风险起因来规避某一特定威胁,如强化控制降低风险,通过合作者分担、投保转移风险、调整投资回报率或其他措施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二、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的最大特征,也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如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就无法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形式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而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2.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订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从而不能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和杜绝管理上的错弊和漏洞。
3.审计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中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1.内部审计应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有效识别风险。由于内部审计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因而具备有效识别风险,分析影响的优势。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筹资和投资风险;(2)存货风险;(3)营销风险;(4)企业信用风险;(5)资金管理与运用风险;(6)人力资源风险;(7)内部控制制度风险;(8)实际活动偏离计划、预算的风险;(9)审计风险。
2.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优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检查评价筹资与投资管理活动、企业运行机制与资产安全、资金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等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效益。对于审计计划和项目的选择,应以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只要存在风险暴露,不管其表现为实际业务偏离计划或预算、资产的潜在损失还是管理与会计信息的错报,都应列为审计重点排序。有违法违规现象或财务状况不佳,或业绩与计划预算差距较大,资产或投资额较大,审计间隔时间较长,高层管理人事调整频繁,变更经营预算或改变业务流程等,都可以作为首选审计对象。
3.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进行管理过程的内控制度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应是帮助管理层有效识别各种风险因素,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各项调险的活动,将“威胁”转化为“机会”。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管理层利用内部控制设计公司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与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各种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运营过程授权、操作、监控,岗位责权分离,防止或发现公司职员履行职责时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和虚假信息资料,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核算的真实性;了解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纠正偏离计划的行为,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
内部审计要检查企业管理层对各项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特别需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区域的潜在风险,发现、剖析、纠正经营管理的缺陷,通过经常性的监督与评价,达到控制目的,确保目标与预算按期完成。进行基础审计、经营审计进而开展管理审计,都应从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找准审计切入点,评价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将投资、资金、预算管理控制内容作为审计重点范围。
四、推进构建风险管理框架进程,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公司不断变革的进程中,审计要与时俱进,拓展参与风险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及时合理预测评估的各种风险因素,促进公司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帮助管理层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信用,维护公司形象,实现公司价值。
1.内部审计发展要全方位转变,营造良好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应多方面转变:(1)由事后审计转向以事前预防为主,预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检查现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潜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3)由纯粹依据已有的审计准则(包括政策、计划、程序)开展符合性测试,转向评价现有控制是否能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4)审计领域由局限于评价经营管理与财务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拓展到测试管理信息资料与决策系统的效率、质量与安全。(5)由仅靠内部审计测试评价内控,转向促进并参与管理层的自我评价,将控制的观念植入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2.创建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资源,协助机构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决策失误是风险损失的开始,依据错误的信息决策,后果必然不利。建立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从而有效实施,采取科学手段量化风险,可推动公司各方面的变革,增强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取得竞争、赢利优势。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确立正确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所依据信息应全面真实、来源可靠、表达正确,管理信息网络要高效安全。选择良好的媒介进行传递,对敏感信息的接触进行授权限制,维护信息渠道畅通,网络安全统一。信息必须既能涵盖公司全部重要活动,又能满足管理层了解市场状况,掌握与公司有相关利益各方综合情况的要求。决策之前还应作到预测评估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因素,实施相应对策。
五、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机制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而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受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共同关注,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提供内部控制健全性的保证时,外部审计可以据此决定审计程序和重点范围,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
2.充分揭示和防止舞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防止和发现舞弊。这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有着更宽的角色,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像对待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去考虑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误报的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
3.积极促进改进建议。提供整合治理报告内容方面的保证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同时内部审计还可能对整合治理的程序进行检查和报告;外部审计则需要对整合治理的报告中有关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陈述进行检查。因此内部审计在编制整合治理报告中所起的作用和其关于整合治理方面的控制系统的意见,都会被外部审计在执行检查中加以考虑。
4.内外审计相互利用审计成果。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要向外部审计提供所需要的审计成果,及时沟通情况,做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保军,林军.创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的实践[J].现代审
计,2010,(9).
[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
实行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首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有利。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就会相应的在此方面的产生资金投入,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配置的资金投入相对于从外部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资金投入来说要小得多。从资源资金的角度来说财务预算支出方面能够减少一部分的开支。其次,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对提高审计质量十分有利,这主要由于外聘的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企业内部的局限,而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胜任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走外部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出发,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企业中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设置了专门的内审机构或者部门也就形成了一项固定的成本支出,加上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也是企业后续的支出增加。另外因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在人员配置上受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内审工作的成绩并不理想,内审质量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将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后,采用完全外包或者部分外包的形势,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投入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内部审计外包后,对重大的风险能够哥呢国家有效的进行控制,这有效的降低了企业损失的风险,对企业的收益的获得十分有利。随着企业内部审计投入的成本的降低,外包的成本效益占据很大优势,企业走内审外部化的道路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科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因为内部审计的机构受企业领导的直接监管,在很多时候,内部审计工作要服从企业领导层的要求,这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外部审计的机构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与企业之间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合作的关系,审计更加具有独立性。内审外包的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者的直接领导,与其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审计范围会更加的广泛。从本质上说,外部审计的主题是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对审计费用合理的收取,与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其他经济利益上关系,外部审计人员更没有人情上关联,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现代经济形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首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精通财务方面的业务知识更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单方面的重视经营业务方面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却予以忽视,使得内部审计方式方法陈旧落后,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要,这必然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具有一定的资质才能胜任审计的工作。而且他们所具有的专业至少范围广泛,在会计、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对于外部审计机构来说,他们的经验更为丰富,对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在某些问题上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层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经济信息。另外,外部审计机构的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是,其执业行为受法律部分的约束,同时也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二、企业推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
加强内审与外审工作的协调。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时,都会选择部分外部化,采用共同协作的方式共同开展审计工作。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熟悉企业情况的内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等外部人员共同开展内审工作。企业采用内部审计外部化,要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的相互协调。注册会计师测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两种情形:一是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为确定检查风险而实施的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一是接受专门委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出具《内控审核报告》。我们以注册会计师在履行会计报表审计时的情况,考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审计目的下二者之间的合作协调的方式和内容,更具有指导意义。
2.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单位内部管理方面的知识训练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单位内部管理方面的知识训练。首先是要深刻理解组织目标,找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其次要不断提高要不断提高自身内部审计业务的素质,因此,除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外,还要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3.选择正规的有资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