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教学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几年来,在艺术院校的教学链条中,舞蹈“剧目课”是一个备受热议的话题。舞蹈“剧目课”令人关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剧目教学是舞蹈学科建设中的一门新开课程;二是因为其曾是多年来舞蹈传统教学体系“木桶”的一块“短板”。
在传统舞蹈教育中,突出了对教学对象形体的塑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把舞蹈技能的训练作为衡量优劣与否的唯一标准,从而忽略了舞蹈是表现性艺术这一基本属性,造成学生舞蹈的技术技巧提高了,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意识没有了;舞蹈的动作学习和模仿能力提高了,综合艺术修为和个性创造能力低下等状况。“学生们往往不懂得花费巨大劳动换来的动作含义,也不知道怎么运用它……”[1]究其原因,就是在舞蹈人才培养的观念上,过多地强调了舞蹈技艺性的一面,对舞蹈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这一特点缺乏必要的认知。
著名舞蹈家﹑教育家贾作光认为,舞蹈教育多年形成的体制下,最令人遗憾的是舞台表演上的缺失。他曾呼吁要在舞蹈教育中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把肢体技能化为表达感情的艺术语言”。那么,如何尽快完成舞蹈教学“从训练性教学体系向表演性教学体系的转变”?舞蹈剧目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呢?
实现舞蹈教育从训练型人才培养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转身。除了增加舞蹈艺术实践演出外,舞蹈剧目课是目前舞蹈教学体系中最行之有效的平台。但是,舞蹈剧目课如何定位,各地艺术高校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把其称为“教学剧目课”;有的则称之为“实践剧目课”;有的成为了名不副实的“排练课”,呈现出教学指向性不强、对课程的属性模糊等状况。部分剧目课的教学仍然还停留在以“学跳”为主的层面上,与我们所期望的“剧目课”渐行渐远。
被冠以“实践剧目课”之名的剧目课(另设有实践课),实际上混淆了教学和实践二者的区别,剧目课有“被利用”“被演出”之嫌,实际上被“偷换概念”成了排练演出的同义词。所以,流于这样一种形式化和功利性的所谓“剧目课”,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舞蹈剧目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原则
舞蹈剧目这一概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舞蹈剧目的创作和表演;另一类是特指属于“学院派”的舞蹈教学剧目。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剧”是对舞蹈作品而言,而后者的“剧”则应该是有所选择、有着明确教学“目”的范本。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舞蹈剧目课设立之初,围绕学院“彰显特色﹑强化优势﹑多元互动﹑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科建设上确立了蒙古族舞为主干和特色教学的地位,以此推动舞蹈学科的整体发展。依据这一发展思路,把舞蹈剧目课定位在“蒙古族舞教学剧目”上,成为蒙古族舞教学体系中第二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蒙古族舞剧目教学逐步从注重课堂和教材本身的整理﹑挖掘,到开始探索向舞台和艺术市场的转化进程。在蒙古族舞剧目的构成上,强调了教材的系统性、代表性、完整性和训练性四个方面。
二、舞蹈剧目课教材的特色与实践
蒙古族舞教学剧目这一定位,是因为蒙古族舞在全国的汉、藏、蒙、维、朝等民族民间舞中具有代表性,在学科上已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唯一性;而且在蒙古族舞的创作与表演上,一大批蒙古族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舞蹈作品。通过对这些优秀的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学演,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蒙古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为蒙古族舞的继承、创新,以及创作与表演研究搭建一个有形的平台。
内蒙古舞蹈的大学高端教育(本科、硕研)已有10年,设置专业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和国际标准舞几个学科方向。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蒙古族舞剧目教学在整体设计和教材上分成了几个层次,以求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学相长”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当下,培养能编、善导、懂理论、善表演的人才观,已成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共识。舞蹈剧目教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更是舞蹈综合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机械模仿是艺术的天敌。剧目教学要从模仿和再现入手,还要从模仿中跳出来。科林伍德指出:“表现某些情感的身体动作,只要它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并且在我们意识到控制它们时,把它们设想为表现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们就是语言。”[2]剧目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和学会几个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身体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蒙古舞剧目教学依托其丰富的舞蹈资源,已逐步实现了由学跳作品(扒带子),到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再到主动学创、学演的转变。这种转变关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学会正确运用身体语言。蒙古族舞剧目课不同于其他基训课和民间舞课的单一的或元素教学,其从舞蹈语言的动作、舞句、舞段的层级,开始进入了一个完整作品的学习阶段。其是一个舞蹈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舞蹈表现性艺术的宿命和终极目的。而且,对舞蹈作品的学习,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二是从剧目的“学演”着眼,向“学创”的方向提升教学的涵量,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自我创作和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剧目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创作出的《传说》《静静的马笼套》《恩赐》《鄂温克乌纳吉》,以及为不同舞蹈赛事量身定制的《王昭君》《上善若水》《骑兵的记忆》《蕙质兰心》《那仁额吉》《家园》等舞蹈作品。这些舞蹈虽然有的还不成熟,却极具个性色彩和探索精神,反映出教师的创作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教师已经开始把教学、创作和表演更好地融为一体,舞台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为蒙古族舞剧目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舞蹈学院;实践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0-01
一、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对于音乐舞蹈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就是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艺术实践能力。这是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了音乐舞蹈的作品设计、创作、表演与比赛等等。一切的实践都是源于理论,因为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参加一下艺术设计比赛、创作比赛或者表演等等。这种实践强调的是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训环节。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训就是在规定的一些场所进行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如舞台、剧场、演奏厅等,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艺术教育的实训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培训,这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实习环节。这是培养艺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舞蹈教育、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实习,其实就是走进社会,走进岗位,让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和工作环境等。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纪工作中去。
(四)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对自身学习的分析和总结环节,虽然这与实际技能有所脱节,但是它检验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毕业论文也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舞蹈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舞蹈院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呆板、单一、乏味,会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唱歌、跳舞兴趣这一方面下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并激发他们的跳舞、唱歌兴趣,随之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计划、监督和调整。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培养,而实现“二合一”,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或者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其包括着多个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无论是哪个体系,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各方面落实好,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程向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昭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舞蹈教学;舞蹈教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中认为,教育和自然界相同,教师、学生、课程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构成完整生态体系,任何一部分呈现出病态,则其他部分也会受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则需要依赖教学生态体系的优化。目前教育生态学理论被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所认可,并展开相应内容建设。逐渐融入教育生态学内容,强调教育的生态体系建设。但由于高职院校中,相关理论内容接触有限,则呈现出教育生态学改革不全面情况出现,妨碍了高校院校舞蹈教学的改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进一步理解教育生态学内容,其具体研究如下: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职舞蹈教学现状
(一)高职舞蹈教学当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虽然提倡了教育生态学改革内容,但一直以来,在教学目标上,仍然存在不明确的情况。其主要不明确内容为两大部分:其一,教学主体不明确。高职舞蹈教学中目前仍旧以传统高职舞蹈教学理论为核心,虽然开始融入教育生态学理念,但教师仍然主观认为自己是教学中最重要一环。而在教育生态学理念中,构成教育生态体系的每一环都有着相同重要性。所以教师过度注重自身,则导致教育生态体系出现不平衡。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要阐述自己的经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并没有注意到,高职舞蹈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一切的主体。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自己的经验内容,未必对学生有着足够的教育教学作用。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其二,教学目的不明确。高职舞蹈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并不知道自己教导出的学生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即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认为,自己的全部工作就是教导学生进行高职舞蹈教学内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舞蹈能力,则教师的任务全部完成。但实际上,单纯的技术类型教学,并不能培养人才,只能培养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仍旧会存在没有方向和目标的情况。因此,真正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某一类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舞蹈教学当前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育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只用一种模式教学,即让教师口传身授但是这一种教学模式在当前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必须要认知到高职院校舞蹈其本身与其他科目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区别,舞蹈属于艺术类教学,则主观意识内容强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充分的阐述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内容,学生只要按照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教师的指示学习即可,则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出学习到的内容不会应用的情况出现。实质上,这是单一模式教学呈现出的弊端。其主要弊病有两处:其一,导致学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是艺术教学,而不是技术教学,但当前的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课程都是技术教学内容,教师单纯的训练学生的技术,学生得不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学生不能有效的自我思考,也就无法做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内容的创新。其二,导致教育生态体系的破坏。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在建设舞蹈教学生态体系,单一的舞蹈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际教学时生态平衡以及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一言堂模式,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则造成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中学生环节的崩溃,整个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难以运转。
(三)高职舞蹈教学当前存在缺乏交流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以往在实际开展教学时,与学生的沟通较少,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无法理解学生在实际开展授课可以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甚至有一些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不允许学生与自己存在不同的声音,直接否定了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教师独特的教学内容。这和中古传统艺术教学理念非常相似,形成了门派效应。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了其师承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但最大问题在于,如此学习,学生永远达不到教师的高度。让学生不得不学习教师的全部内容,任何的改良,都被认定为错误。则教师优秀的内容被学生学习,而教师存在的问题也被学生所学习,造成学生和教师存在一样问题的情况出现。而由于教师单方面表达中,也会出现内容缺失的情况,则学生永远不可能完全学会教师的内容,所以学生呈现出了教师这一派系的表演特点,却不能达到教师的水平。而中国传统艺术教学手段,实质上就是这种模式的死循环。当一个老艺人的表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则学生不顾一切的学习老师的一切,甚至包括缺陷,久而久之,形成了流派。但任何一个流派的祖师爷都是流派的最高水平,其他的人无论表演的有多么类似,永远达不到祖师爷的高度。最终下降到了一个不被认可的水平,才有创新。这是当代艺术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情况。
(四)高职舞蹈教学当前存在环境较差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普遍属于民办院校,其自身资金非常有效,则造成环境差的问题。其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训练的空间环境较小。使用的训练室都非常小,很难做到全班同学同时训练,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也就只能让学生分批次的进行训练,则学生的个人练习时间大大的降低,很多的学生甚至刚刚练习一次,基于已经下课,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同时,教师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会尽量的节约时间,通过快速讲解,来完成内容的传递,学生稍不留神,可能会错过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造成学习内容的缺失。其二是训练器材的老旧。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大部分的训练器材短时间内容都不会更换,甚至不少的器材都是不坏掉,绝不会进行更换。因此,很多的高职院校舞蹈训练室中,都呈现出舞蹈器材破旧不堪的情况,很多舞蹈服装,甚至都是破烂的,需要缝补才能用于演出。而且普遍舞蹈训练用器材都呈现出严重老化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危险。所以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教师普遍是能不用教学器材就不使用教学器材。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职舞蹈教学路径
(一)高职舞蹈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中发现很多舞蹈教师都没有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作为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中,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必须要重视以人为本,这是改善教师与学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有效方式之一,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得高职院校的舞蹈生态体系更加有序向前发展,教师要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愿意学习舞蹈,认知到舞蹈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于舞蹈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主要表现分为两点:其一是教师的个人意识调整。因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教师不了解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的构成理念。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的作用,则需要教师认可自己的服务身份,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充分的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解答为主,在学生出现困扰的时候,积极的进行帮助。这样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就形成了完美的闭合,教师和学生的冲突也将会消失。其二是教育方式的调整。在传统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主要教导学生技术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开展舞蹈教学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一旦问题出现,教师需要及时的对问题进行纠正,这一种方式可以选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给予学生更好的整体运转能力,让学生证指导高职院校舞蹈始终在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也不在继续完全依赖于技术教育,而是在了解学生发展方向后,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进行倾向化教育。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舞蹈教学中应拓展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改革有两种:其一,分类式教学。不同的学生未来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些不同发展方向,则学生需要的能力有所不同。如部分学生会选择成为表演者,则需要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另一类选择成为舞蹈理论研究者的学生,则一般需要更多的知识内容补充。课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建设,分为几大类,将其分离上课。同时也对应不同的课程内容。这样充分的体现了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中的以人为本原则,而且课堂模式也得到了创新,真正的为学生所考虑。其二,教师的作用倾向于错误的纠正。
(三)高职舞蹈教学中应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沟通始终是一个难题,主观上教师认为艺术生较为顽皮,不采用严格的管理方式,则无法有效进行课程的讲解,则不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质疑。高职院校舞蹈体系中,则强调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生沟通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的反馈。由于全新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入,则高校的师生之间会形成全新的关系,教师在负责解答的过程中,则可以有效的听取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表述自己在学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可以在沟通的时候,阐述一些生活中的疑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充分的解答相应的内容,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追求各部分的完美融合,教师听取学生反馈的过程中,也应该接受学生给教师提出的意见,从而进行改进。其二,教师的沟通。每一个学生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学生的表现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应该主观的控制学生的成长,但是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基于一定的沟通和建议。基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的理念,教师的沟通应该采用建议的方式,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而不应该是颐指气使的方式,不能给学生过大的压力。
(四)高职舞蹈教学中应合理改善教育教学环境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环境,需要完善教学环境。其主要内容则以两方面为核心:第一,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必须要给予高职院校舞蹈学生在学习时一定的空间建设,也就是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师,让学生有实践有空间去练习舞蹈,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对舞蹈内容进行学习,不是一组人练习,而是一个人可以独自的练习舞蹈,这种方式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舞蹈学习质量,如果是在一组练习时,可以有一个人在练习,而另外其他人对其进行观看,找出这一舞蹈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生态体系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学生对于练习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训练的人数也不会过多,只需要在原基础上进行一定扩建即可。但同样情况下,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排得相对紧密,为此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舞蹈教学中无法快速的洗掉好不同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的展现出高职院校在开展舞蹈教学时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才能帮助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质量不断的向上提升。让学生不要对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产生厌恶的感情。第二,需要加大高职院校舞蹈设备的质量与数量。高职院校应当适当更新和购买教学器材,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教学器材可以使用。同时,对于一些可能出现危险的老旧器材,必须采用彻底清除的办法,保障学生的安全。从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器材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合理的应用器材,展开全新的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提升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
一、 舞蹈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舞蹈理论课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当中涉及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育、舞蹈作品欣赏与评论等等。目前,我国高职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艺术高职院校为加强培养舞蹈人才的综合性、全面性,越来越凸显舞蹈理论课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理论课教学已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舞蹈学生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门理论课程的开设正是解决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尤其以普通高中学生居多)专业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概念模糊、舞蹈分类界定不清及实践中舞蹈风格把握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课的学习成为架构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与舞蹈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具体表现。
在全国诸多本科艺术院校专业分类中,舞蹈专业又细划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个类别,针对子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专门化教育。然而对于高职舞蹈教育而言,必须改变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分工过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全新的、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文化的结合、技能与素质的结合,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今后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及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我国艺术高职院校针对舞蹈专业学生开设舞蹈理论必修课程较为普遍,当前,就湖南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分析,高职主要普高学生升学居多,在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概念模糊,加之艺术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为主,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偏少,使得专业上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脱节,专业知识面的匮乏也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中理解能力的问题,以及对学习舞蹈作品造成表现力的不足、有偏差等多重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所正视并予以解决的。
在美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等舞蹈教育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呈现全面铺开状态,从低到高,环环相扣,形成比较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是一个既能掌握不同舞种技能,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更能自主进行舞蹈创作的教育体系,也是体现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舞蹈教育的素质化、专业化发展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模式,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理应互为补充,互为所用,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动作科学分析、人体动作训练的方法以及理清舞蹈知识脉络,今后能够独立承担不同层面的舞蹈教学工作。
基于以上论述,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理论课以实践为素材,不断深化、加强认识;实践课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强化技能、巩固专业知识体系,实现理论教学的应用,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对策
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结合高职艺术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对相关院校教育中舞蹈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建设方向进行比较与探研,分析舞蹈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主导,结合具体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表演作品分析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钻研理论,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与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一方面要分析知识的内在结构,将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根据课程教学现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前沿化
舞蹈理论课先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时期的舞蹈审美特征、艺术风范,对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其次,使学生在把握历史脉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各门类舞蹈的历史积淀和现代特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以史为铺垫,掌握行业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和文化前端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2、内容模块化
在舞蹈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概将其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欣赏3个模块,各占时比例分块讲解,思路清晰。在依托高职舞蹈表演特色专业建设上,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艺术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化、现代化、人文化、本土化,使舞蹈学生在专业体系中能够更为系统的学习,逻辑分明,循序渐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完善艺术高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推进。
3、形式立体化
关键词:中老年舞蹈;教学体系;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 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20-01
一、现阶段中老年舞蹈的教学培训
(一)中老年舞蹈教学培训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中老年舞蹈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针对性的编制出一套具有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这套舞蹈教学体系中,舞蹈必须要节奏轻盈、柔和缓慢以及幅度适中等,不仅要求可以锻炼身体,还要求能够调节中老年人的情感,有效抚慰其心理,充分满足中老年群体在身心健康上的双重需求。具体来说,教学体系的编制期间:(1)要谨慎的选择中老年舞蹈的训练内容,尽量选择愉悦以及舒缓的舞蹈;(2)要考虑到中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科学安排舞蹈教学时间,要确保在中老年群体身体能够负担的条件下实施舞蹈学习形式以及训练方法;(3)要积极有效的防御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运动性伤害。
(二)中老年舞蹈教学培训中要重视基础性舞蹈知识的教学
在中老年人的舞蹈教学期间,要高度重视基础性舞蹈知识的教学。具体来说在身韵教学期间,舞蹈教师需要首先教授古典舞在身韵方面的最基础元素。在思维想象以及动作意识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要求中老年学员静心练神与练心,调动其内在情感,保证其完全融入到舞蹈的氛围中去,从而达到身心互动以及形神合一的境界。身法运用练习中,教师要让中老年学员了解千变万化的基本规律,注重内外的统一。舞蹈表现方位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轻重、急缓、刚柔、松紧以及强弱的对比,造型方面需要使中老年学员认识到舞蹈动作的圆、拧、倾以及曲的特点等。
(三)中老年舞蹈教学培训中要充分发挥讲解与示范的作用
中老年舞蹈教学培训中,讲解以及示范是其比较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舞蹈教师要注重生动形象的启发以及指导学员,借助教师的反复示范,增强中老年舞蹈的形象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老师的示范必须要有足够的感情以及热情,其示范的动作应尽量准确无误,在音乐节奏上选择通俗易懂以及鲜明的节奏。
二、中老年舞蹈的创作
(一) 在中老年舞蹈创作期间要充分考虑到中老年人的特殊性要求
现阶段,中老年群体在群众性舞蹈方面的参与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但是由于自身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要求在中老年舞蹈的编排与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满足他们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中老年舞蹈与其他表现形式的群众文化相比较,有着较强的技术性要求,在表演者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柔韧性方面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也是舞蹈表演的基本条件;(2)中老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健身以及艺术两者的特点,中老年人借助舞蹈练习,能够提高其心肺功能以及促进血液的循环,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使肌肉更加的富有弹性,使关节变得更加协调与灵活,而且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着较大帮助;(3)中老年舞蹈是情感抒发的表现方式,能够焕发老年人的精神以及陶冶情操,保证精神得到一定升华。
(二)在中老年舞蹈创作期间要注重题材的选择
中老年舞蹈的创作要充分考虑到舞蹈题材的科学选择:(1)要确保中老年舞蹈创作基调要符合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特定的时期要有特定的主题; (2)中老年舞蹈题材的立意要深刻以及主题鲜明,从而使舞蹈作品达到一定的创作高度。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进行舞蹈的选材;(3)在舞蹈题材的选择过程中,应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有效反映出一定的日常生活现象。
(三)在中老年舞蹈创作期间要将群众文化融入其中
中老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舞蹈的文化性以及民族性问题,如果中老年舞蹈脱离了一定的群众文化,则将很难扎根到民间。与此同时,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日常现实生活的,必须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来提取舞蹈素材。与青年群体相比较,中老年群体对于文化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其生活体验相对来说也更加的丰富,所以在中老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要适当的采纳中老年人的意见。积极吸收一些传统化的民间艺术精髓,并灵活运用到中老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其次,中老年舞蹈要与时俱进,将一些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增添中老年舞蹈的活力,呈现出多维扩展的趋势。
三、结语
总之,在进行中老年人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老年人的特殊性,科学地进行舞蹈教学,在合理的教学体系下,重视舞蹈基础教学,耐心细心讲解所有的舞蹈细节,以中老年人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进行舞蹈创新,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立新.对中老年人从事体育舞蹈健身的分析[J].体育学刊,2001(02).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舞蹈教学 多元化 精品化 体系化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必须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作为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密不可分,我在此着重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并谈谈运用这些特点实施教学的实践体会。
一、教学多元化是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中需要有多元化的课程设计。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形式不同于其它普通职业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建设的主体设置中,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和理念也一直是舞蹈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
这一特点的成因主要是:舞蹈语汇的丰富程度已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活动。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可以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纵横五千年,记录了世界各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种类繁多,不断发展。
根据舞蹈艺术门类多元化的特点,对舞蹈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设计与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呈现。
首先,在课程科目方面比较突出。其次,突出技术技能个人掌握程度的多元化,这种个人掌握技术技能多元化的形式为,除掌握科目教学内容外,还对角色塑造、人物刻化、音乐理解的综合表演的多元化创造空间。最后,舞蹈艺术课程的主体科目的特定形式,决定了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胜任工作,符合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
如以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专业技能主干课程由基本功、民间舞、排练、筷子功等三方面组成。每个科目中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舞技术元素内容,如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元素极其丰富,它包容了我国主要民族民间舞种和其他各民族民间舞种的内容,在整个舞蹈艺术中的多元化使用价值较为突出。
二、精品课程作为教学具体内容设置的特点,从课程设置与提高教学水平两方面打造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顾名思交,是突出一个“精”字。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以中国古典舞而论,从源起至今,就经历了上古时期、先秦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当代时期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舞蹈。如此众多的舞蹈素材,学生在短短几年的中专学习期间不可能学完,需要通过整理教材,提炼元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素材,以精品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学到重点。
因此,以打造精品化的课程为目标,中国舞表演专业主要抓好基本功、民间舞、排练、毯子功四项主干课程,既把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基础贯穿其中,又使学生学习精髓,教学效果良好。
打造精品化课程需要三方面的工作共同作用。
1.具备良好的教学教研活动基础
一是必须具有系统的教学文件,在系统的教学文件中,尤其要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重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论证,科学地制定出(每学期的授课计划)符合该专业教学的课程流程。例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教学中分别要注意和做到的各阶段授课内容,而各阶段的授课内容必须由处个教研组组长负责定期检查,科主任进行监督的两级责任监管教学教学的监控。二是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每个教研组要制定出每学期的教研计划和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严格规定科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员每学期深入课堂的次数,并要求教师之间培养相互看课的习惯。建立科级和校级两级公开课制度,使教师对教学有一种不可懈怠的责任感,教师教学责任感的提高,也就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强调师资队伍对教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2.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至少要采用三个措施:一是注意培养学科带头人。如果在不具备学科带头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引进措施:二是在源头上严格把关。严格把关是指引进人才必须严肃认真,确保引进的教师是人才;三是注重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培养年轻教师主要体现在进行教学经验的培养,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培养好的年轻教师对一个学校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3.严把招生质量关
舞蹈艺术有其特殊性,生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就不能达到审美要求是学不好该专业的。
以上阐述的是打造精品化课程必须做到的几个方面,从理论上说具备了条件就有了打造精品化课程表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教学质量就能提高,高质量的教学就能产生精湛的技艺,技艺精湛就能出现好的剧目和好的演员,好节目和好演员的大量产生带动行业提高知名度,这实际上就是一条舞蹈艺术职业教育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这种艺术职业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我们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理念上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应该也是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所期待的。
三、教学实践体系化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多元化与精品化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体系化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生产性、时代性的特点,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舞蹈的学习,具备舞蹈表演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准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舞蹈、组织舞蹈教学的能力。
教学实践实现体系化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的教学实践成为一种体系列入教学课程表。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一般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形式是各年级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剧目课的排练,采用的教材有教师创编的,也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舞蹈剧目的排练课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上的意义。首先,剧目排练课的本身和实践演出有着内在的关联。剧目排练是成品舞蹈的一个过程,虽然是过程,但剧目的成型是在排练场,成型后还要反复排练,这种反复排练的过程有着同实践演出相同的一面,它所反映的形式是在排练场。其次,实践就是在舞台上,舞台实践是综合艺术的结合。它需要舞台美术、舞台灯光、舞台音响和相关的化妆、服装和道具。因此,前者浅层次的实践,后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实践。另一种形式是参与社会的实践演出,参与社会的实践演出也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参与校内的实践演出;第二个层面是参与各类大型文艺晚会的实践演出;第三个层面是参与专业比赛的各类实践演出。
教学实践体系化是对教学实践的进一步认识,因而必须从一个全面的观点上来考虑这种体系的划分。体系的划分存在三个方面的因素:一种因素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比如每学期的剧目排练课,就是有计划的;第二种因素是阶段性的,比如两年一次的全国“桃李杯”的比赛和其它定期举办的专业比赛;第三种因素是临时参与的,比如一些晚会演出和大型文艺演出,这些都具有突然临时性,但这种突然临时性的实践演出每学年也需要量计划。课堂、社会、竞赛三者构建起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实践在三者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系统化。
摘 要:在在舞蹈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被人们认为理论基础薄弱的舞蹈界也开始加大了对理论文献的投入,越来越多的舞蹈教育家出版了各式各样的舞蹈书籍,一时间舞蹈书籍变得琳琅满目。可如今看来这些书籍的应用却并不广泛,不是舞者的阅读能力匮乏,也不是舞者们对舞蹈书籍缺少关注,而是这些书籍似乎并不能解决舞蹈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是单纯的理论阐述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的。
关键词:民族舞蹈;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探讨
有一天,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名为《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的书,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副院长马云霞副教授,这么小小的一本书虽不起眼,但身为舞蹈教师的我,深知民族民间舞至今为止仍然没有自身的训练体系,所以,就此书的标题也足以引起我的兴趣,究竟培养民族民间舞人才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是中国舞蹈研究者与舞者们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阅读过《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之后,我由衷的感受到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它是从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对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上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分析,来研究本科教学中在技术能力训练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作者几十年来所经历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对本科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究,为民族舞蹈的技术训练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此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民族舞蹈技能训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蹈技能训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舞蹈的历史与现状,讲述了舞蹈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本科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对此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将单元课的教学模式定位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民族民间舞人才提供不同方位的全面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元化的技术能力训练问题。第二章介绍了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此章中作者在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做了清晰的定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培养创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民族舞蹈人才为办学宗旨,立足于继承民族舞蹈传统、着眼创新发展、力图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将民族舞蹈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也分别对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的三种人才进行定位,使技术能力单元课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发展日益完善,更为科学的展示出它独具特色的生命力。第三章表明了训练体系的选取,分别阐述了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各自的源流历史,风格特点,设置在单元课中的理由,清晰的让舞者们认识到各自舞种的优势与特点,以及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带来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阐述了单元课的设置,表明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以及技术技巧综合课各自在培养民族舞人才中以单元课形式出现的意义,例如,芭蕾的开、绷、立、直带来舞者形体的改变;现代舞对舞者表现欲和创造性的开发,获得了心灵身体的解放;中国古典舞对舞者身体的韵律感、肌肉的爆发力、特有技巧的训练起到的作用,技术技巧综合课对舞者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等,都是此章希望舞者们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五章是对单元课的内涵设计分析,认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之特点和性能就是体现在民族舞蹈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上,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特色和属性上,体现在单元课的内涵设计上。内涵设计是以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合理需求为核心,借助其他训练体系的内容,在训练原理、训练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发挥各个体系中不同的、各具优势的训练特点,集各训练体系之精华,对民族舞蹈人才技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第六章是对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个单元课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并得出了各单元课训练的优势与功能,这让我不仅感受到三种单元课的结合,最终会成为一个教学整体,将整个技术能力课程的初衷和期望目标全部的体现出来,为民族民间舞的培养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七章是阐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与发展,单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经历了11年的教学实践,一直是呈现出稳定并向上发展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扎实的教学基础,同时这种状态也可以证明单元化的教学模式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时代的考量,其稳定发展的毋庸置疑的。本章也对师资力量和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这些也是保证单元化教学模式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第八章是对单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与客观评价。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客观实现的目标来进行检验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舞者对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单元课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专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技术能力优势,使他们在自身的舞蹈领域中发光发热,而这也显示出单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笔者认为本书的最大优势就是为培养民族舞人才的技术能力问题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弥补了民族舞没有自身训练体系的弊端,使民族舞人才掌握的舞蹈领域更加宽广,符合了现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多元化的要求,为推进民族舞发展做出了贡献。此书更在宏观上为舞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专和大专的教育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本科教育则是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本科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中专教学相比较,更有侧重点和方向性。而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则标志着民族民间舞走向了教学型与研究性并存的时代。此书主要是对舞蹈本科教育进行探讨,希望日后能在中专、大专、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再创新作,为舞蹈界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云霞.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 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编.舞蹈艺术论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传统舞蹈;现代舞蹈;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40-01
传统舞蹈教学带来的正能量是不能否认的,但是需要更多的继承与创新。把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相融合,能够解决传统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给现代舞蹈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一、传统舞蹈教学现状
(一)传统舞蹈强迫式教学分析
在传统舞蹈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发展。其中“强迫式”的教学一度占据舞蹈教学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阶级统治的味道,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似乎“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成为了每个教师的信条。“强迫式”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大声呵斥。学生想要获得教师的表扬几乎是奢望,舞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舞蹈注入式教学分析
注入式教学法,也是填鸭式教学,在各个学习段、各个学科都相当流行。因此也成为传统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无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而教师把衡量学生的标准定为会跳多少剧目、掌握多少技巧、身体的软开度如何。学生长期地只是关注动作的学习,对舞蹈的理性认识不足。学生今后若是成为教师,也恐怕是周而复始的动作讲授。很少有人去关注舞蹈中的内涵与情感,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身心不平衡。因此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二、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的融合对教学的启示
(一)传承与变异
传统舞蹈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独特。在过去的舞蹈教学模式中,那些几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学生叫苦连天。不少学生由于经不住严酷的训练,最终放弃了舞蹈学习。如何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苦得有价值,这是舞蹈教学应该探究的地方。现代舞蹈反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再现,强调学生应该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感受与主观情感以及舞蹈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传统舞蹈教学注重动作的固定训练,现代舞蹈教学强调舞者有情感的肢体表达。二者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
(二)互动与创新
1.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二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对舞蹈教学基础性的东西放宽一些,对舞者的内心感受与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一些,实施相融性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现代舞蹈教学应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许霓.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创新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冯白跃.论舞蹈训练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11-13.
民族民间舞对传统舞蹈的编排有提供信息和灵感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同时在世界艺术界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民间舞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醇厚的风情、欢快激昂的艺术风格,并在中国悠久的艺术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传承延续至今。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现状
1.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的挑战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之间加剧了文化交流。当然,各国间不同风土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给人们带来的不单单有机遇更有随之而来的挑战。比如:来自国外的文化逐渐渗入到我国文化当中,与之同来的还有国外那些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的标准,它们的出现给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其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面临由国际化影响而带来的挑战。在经历了对外来新文化、新观念和新形式的吸收和消化以及对自身彻底的分析了解后民族民间舞蹈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时其向国际化转变并走向世界。
2.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得到了规范,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体系风格,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专业的民族民间舞人才。事情都有双面性,民族民间舞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展现出来,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顺利发展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多以藏族、蒙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安排为民族民间舞的授课内容。在逐渐的摸索和完善后这些授课内容渐渐趋向规范化。不过在教材的选择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多数的舞蹈学校没有创新性都是原搬其他学校或者教学组织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没有切实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沿用或者模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教材以及教学模式,会影响自身实际的教学发展。如果将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之前的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可能出现过于对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舞蹈表演教学的侧重从而导致对传统理论和传统文化灌输的忽视。以至于出现学生对所学舞蹈内涵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只重视跳舞的动作。间接的阻碍了学生对舞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创新
1.教学观念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民族民间舞教学创新的关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民族民间舞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认识到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得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以鲜明的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问题。
2.用文化熏陶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还是中华各民族人民辛劳和智慧的凝结。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民间舞不仅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将其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的措施
1.对教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当下,各院校用到的民族民间舞教材多是之前编写并传下来的,虽然它们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表现形式。但是,如果要对民族民间舞教学进行创新,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不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编或重新编写,即对教材改革创新。既然是改革那么必然脱离不了对民间材料的依靠和吸收,通过对民间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吸收达到对艺术层次的创新和提高的目的。对传统的舞蹈教学较呆板的特点进行摒弃,对知识的开放性进行提高,进而对教学体系的封闭性进行消除:新教材不但要重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还可以借鉴国外对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2.对课程体系依据实际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民族民间舞的教学需要由实际的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由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现状来说,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上需要加强对舞蹈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占比。另外,还可以相应的增设具有特色的舞蹈选修课程。
作为现代高等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接受和学习歌剧艺术,从而丰富艺术课堂,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然而,随着综合型大学声乐教学的改革,目前歌剧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高等教学中的现象还十分有限,因此,开设歌剧教学,构建合理的歌剧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以供同仁参考。
一、综合型大学中歌剧教学的课程设置
结合歌剧的组成要素以及发展规律,目前,从我国综合型大学之中歌剧教学的整体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歌剧基本理论课程。其中主要涉及到歌剧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导论、音乐剧名作赏析、基础理论与试唱等。目前一些综合型大学歌剧基本理论课程之中也开设中西音乐史以及音乐概论等相关内容。第二,歌剧表演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涉及独唱、重唱、合唱等课程,有的包括声乐独唱。第三,舞蹈课程。歌剧舞蹈课程主要有舞蹈基本功训练、踢踏舞、拉丁舞、爵士舞、现代舞、中国民间舞等。第四,戏剧表演基本课程。主要包括正音与台词、戏剧表演基础、音乐剧片段排演、戏剧小品话剧排演等。第五,歌剧剧幕排演课程。从目前我国综合型大学之中歌剧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在整体课程设置之中充分的注意到歌剧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注重了歌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内容
1、歌剧基础理论及其专业史论。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歌剧在社会之中的整体地位有所下滑。作为培养歌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型大学,应当结合时代特征重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歌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认识歌剧的风格特征,从而加深对歌剧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音乐结构、音乐形式的整体把握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现如今歌剧教学中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其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来增强学生歌剧表演艺术的实践。
2、演唱课程内容。鉴于目前音乐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形式所需,综合型大学的歌剧演唱课程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补充,即:增加了重唱和合唱的内容,尤其是重唱训练,在教学中分为:对唱和重唱两大类型。其目的在于对凸现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者纠葛,强化舞台的交响化。整个演唱表演课程的设置都重在训练学生对各种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舞蹈表演内容。舞蹈是歌剧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其风格多样。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鉴于此,在舞蹈表演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中国的民间舞蹈之外,还加入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舞。进而使歌剧的表演舞台充满了芭蕾的庄重、典雅;踢踏舞的热情;现代舞的开放等,丰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活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及其运动能力,满足了歌剧的发展形式所需。
4、戏剧表演教学内容。歌剧是由大量的台词来作为铺垫、虚实、衬托和连接的,一位音乐歌剧表演人曾经说过:“固有诗意和文学性的台词也擅长于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戏剧表演的内容除了歌剧排演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掌握表演的艺术和技巧、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需要加入一些作品的分析等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歌唱、舞蹈、台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凸现歌剧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5、歌剧剧幕教学内容:对剧本、音乐、舞蹈的分析,需要学生掌握声乐、舞蹈、戏剧三种表演艺术的融合形式,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认知创作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特征、心理活动等,从而运用肢体语言、歌唱来表达出来。
三、综合大学歌剧教学形式分析
1、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
歌剧从某些方面来说属于理论学科,但与一般的理论学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想要演好歌剧,单纯的掌握歌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去感受、从而将故事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来,需要的是热情、表演技巧、不断的实践等等。因此,我院在开展歌剧教学过程中,倡导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如:首先,选择学生有印象、接触过的歌剧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歌剧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知。其次,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探究歌剧作品,在探究过程中对于表演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进行即兴表演,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最后,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歌剧表演
目前还未形成对于歌剧教学的研究氛围,即在整个教育界理论科研还较为薄弱。学术界的科研氛围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了目前我国综合型大学中歌剧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歌剧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于歌剧的理解往往存于表面,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要么是故事情节、要么就是里边的歌唱片段、舞蹈片段等。这使歌剧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其内涵与实质并没有为人们所熟知。如上所述,歌剧作为一门综合诸多学科的艺术形式,其兼顾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等艺术形式,而非简单的文学形式呈现。同时,从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看,歌剧具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个体创作风格的综合体现。不同的歌剧创作者由于时代特征、自身经验创新能力等影响,使得不同的歌剧具有着不同的风貌。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歌剧无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一部经典的歌剧能够给人们带来无比的震撼,因此,本院校在开展歌剧教学时,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歌剧的经典,体味其社会意义。
3、从审美角度出发,凸现歌剧艺术魅力
歌剧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通过欣赏歌剧得到一种满足和喜悦。演好歌剧的基础是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学习歌剧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歌剧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欣赏歌剧、感悟歌剧、鉴别歌剧等审美功能。只有自己陶冶在歌剧美之中,才能诱发观众在情感上与自我产生共鸣,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来深入的审视、体会歌剧。“歌剧是既能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会性、哲理性等问题,而又易于为广大民众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学也应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介绍歌剧表现形式,深化学生对歌剧的认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强化自我的审美功能。
四、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歌剧这一相对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与之相统一,进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型歌剧人才。笔者认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促成歌剧课程理论与歌剧实践的统一。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促成歌剧课程理论与歌剧实践的统一。与其他学科比较而言,从其实践性特征来看,歌剧课程的设置由于其专业特征的影响,应当更为注重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例如,歌剧教学之中要求的基本功训练中的踢踏舞、拉丁、爵士舞、现代舞、中国民间舞单单依靠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歌剧教学实践与之相配合。从歌剧课程理论的指导性来看,最终需要将歌剧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之中,固化为学习者内在的歌剧技能。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笔者认为歌剧课程理论知识与歌剧实践两者之间需要保持密切联系。因为理论由实践而来,同时需要实践经验进行合理补充。这就要求综合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对于歌剧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带来的新需要。目前,从我国艺术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我们的艺术类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着不同步性,即我国高校之中培养出来的艺术类人才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结构要求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艺术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并日益恶化。作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来看,目前随着诸多媒体形式对于歌剧这种较为古老的艺术带来的多元化冲击,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结构的需要。同时,在具体的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能够进行歌剧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
第三,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紧密相关。目前,对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忽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歌剧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以自己的好恶进行歌剧教学,对于学习歌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很难达到,抑或对于学生所制定的标准往往高于实际学生所能达到的标准。这使得学生对于歌剧的学习兴趣严重受挫。因此,在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要积极的考虑学生的因素,这是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规律的尊重,是“以人为本”重要精神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歌剧教学体系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亟待改革,构建新型的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无论是对于我国歌剧发展水平,抑或对于我国歌剧人才的整体水平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歌剧发展想要振兴,想要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则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这是我国歌剧事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歌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艺术水平。歌剧要打破沉寂,就需要积极地构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壮大歌剧人才队伍,全面系统的让学生学习和接受歌剧艺术。各个院校、教师在开设歌剧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式对此课程的教学实施创新、改革,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实践能力。总之,以歌剧教育普及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歌剧人才和作品的不断涌现为近期目的,实现中国歌剧重新走进大众,逐步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赵巍:《论歌剧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与启示》,《大舞台》, 2012,(01)。
5. 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人民音乐, 2009,(03)。
一、校外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1.校外舞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多数的校外舞蹈教学主要是针对幼儿和青少年,这些学生的舞蹈学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锻炼他们的优雅的气质和体态,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最终走上专业的舞蹈学习之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技术技巧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大都是以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过分强调劈叉、下腰、压腿等专业基础训练,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厌烦情绪。此外,还有很多教师只关注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对各类舞蹈技巧的堆砌,在跳舞的过程中难以充分体现出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最后还导致学生对舞蹈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被不断地扼杀,爱美、爱表现的天性也不可能在舞蹈学习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2.校外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
大多数的校外舞蹈培训机构,都是一些在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师以及具有表演经验的演员,等等,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具有一定的舞蹈专业知识,但是对于舞蹈教学大都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理解都有一知半解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组织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导致校外舞蹈教学的质量不高。
3.校外舞蹈教学的考核评价欠缺,虚假宣传严重
随着当今校外舞蹈培训班的不断增加,舞蹈培训班为了争夺生源,充斥着各种虚假宣传,加之目前开设校园舞蹈班缺乏严格的审核,只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即可,对于舞蹈培训班的基础设施没有硬性的标准。我国也没有针对校外舞蹈教学制定严格的审查标准,对舞蹈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具体地教学实施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缺乏严格监督审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是限于形式,导致很多唯利是图的人趁机钻空子,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私自办校,给社会教育造成了很多隐患,误人子弟。
二、促进校外舞蹈教学未来健康发展的对策
1.端正校外舞蹈教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理念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校外舞蹈教师一定要端正校外的舞蹈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校外舞蹈教学只是一种校内教学的延伸,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艺术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优雅气质。在教学中以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柔韧性,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舞蹈的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2.规范校外舞蹈教学体系,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在校外舞蹈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的师范培训,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此,在校外舞蹈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并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编辑内容较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我国目前的芭蕾舞考级、中国舞考级等教材大都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在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体态所体现出的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民情,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各民族的人文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3.加强校外舞蹈教学的监督检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为了减少校外舞蹈教学中由于虚假宣传而导致校外舞蹈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外舞蹈机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的考核,针对教学设施中存在安全隐患,加强监督检查,促使校外教师采用优质材料进行教学,提高舞蹈教学成效。
三、结语
当前,校外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此,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加强对校外舞蹈教学的监督,促使校外舞蹈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完善教学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利.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举措[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9).
【关键词】古典芭蕾;基础训练;体育舞蹈训练;价值
古典芭蕾作为一项艺术,发展了近几百年,有着自身的完整体系及训练方法,对人在舞蹈上的训练更加科学、系统。借鉴芭蕾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教学方式来开展舞蹈体育训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教学。
一、芭蕾同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原则分析
古典芭蕾作为一个发展了几百年的艺术,对于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及表现能力有着很大的助益,可以帮助体育运动员迅速地实现利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塑造。芭蕾的身体技能训练可以以四字囊括分别为:开、绷、直、立。这同当前的体育舞蹈训练身体技能动作要求很相同。开即指的是完成芭蕾动作都要从肩、胸、骻、膝、踝等关节来左右均匀地由内向外的打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身体的线条并扩展身体动作范围,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芭蕾的主要特点是突出贵族气质,这种标准的审美要求及训练方式使得芭蕾舞者达到了非职业舞者所不能到达的身体理想职业化。相比芭蕾舞蹈,体育舞蹈的“开”注重以身体中心为基础令身体前部肌肉群放松向外放射性的展开,涉及到的部位包括面部、颈部、胸部等。在进行舞蹈时,要求女舞者能够充分打开胸腔、打开四肢的动作,呈现出优雅的舞姿和线条。绷指的是每一个芭蕾舞蹈动作都能够将肢体的每一部门都保持绷直,尤其在膝、踝、趾、脊椎、颈椎等部位。而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虽然不强调保持所有的动作都绷紧,但是绷紧的动作还是相对比较多的。比如在伦巴、恰恰中,所有的站立动作,都会要求脚背绝对的绷直。在所有的动作中,为了保持肌肉的紧绷,对肌肉和关节都会有一定的训练,而起到延展身体曲线的效果。一些肢体末端的绷直,还能够促进手臂的延长从而帮助舞者在视觉上起到拉伸的作用,形成一种比较高挑的错觉。直指的是背部能够保持挺直,这同体育舞蹈中的要求还是很相同的。这种身体背部的挺直,能够有力地表现舞姿的优美,达到视觉上的美感。绷直不仅有利于保持体态的美感,还能够帮助在进行动态表演时保持重心,使根基更加稳定,帮助身体旋转和推动。立指的是头、颈、躯干和四肢能够保持整体,使得身体能够保持能量的聚集,达到重心的提升,从而实现气宇轩昂的美感,这种对于立的要求,在体育舞蹈中同样适用。所以运动员在完成每项动作时,都需要保持立的意识,保持完美的固定伸直姿态。除了这四个字之外,还有诸如轻、准、稳、美等字的要求。轻指的是舞者控制好动作的起跳和落地,给人以轻盈自如的感受。准则指的是保证每次动作能够达到要求,保证舞姿的路线和位置准确到位。稳就要求舞者每个动作都不拖泥带水,能够保证每一个动作动时不拖沓,静时够稳。而美就不言而喻了,任何舞蹈的初衷都是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视觉的美感。因此就需要运动员不但要有基本功,还要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融入美的艺术表现,将美学原则贯穿到每一个舞姿当中。
二、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基本功教学训练。基本动作是舞蹈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可先借鉴芭蕾舞蹈的基本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练好基本功,掌握体育舞蹈的精髓。古典芭蕾的一些动作主要由跳、转、跳转结合和连接动作构成。这和体育舞蹈动作中的动作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体育舞蹈运动中,对于转和旋转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转的形式也比较多,诸如“行进转”、“轴转”、“平转”等。而体育舞蹈通常为两个人同时进行,对于两人的“内圈转”和“外圈转”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可以将芭蕾的转体训练方式应用到体育舞蹈训练中来,也可以在掌握了芭蕾转体动作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就体育舞蹈的技术标准来达到训练目标。
(二)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技巧训练。任何的艺术都有一定的技巧性,对于芭蕾学员的要求更加高,因此在掌握了芭蕾的技巧训练之后,再来学习体育舞蹈就更加容易了。学习芭蕾舞蹈时,重要掌握的技能为旋转技能、跳跃技能、双人舞托举技能等,还要额外的表现出比较高的艺术素质及艺术气质,以及比较好的乐感、舞蹈感、自信能力等。一个好的芭蕾演员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学员只有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经过很多刻苦的训练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曲线及体态动作。而在体育舞蹈中,必须要求身姿挺拔,抬头挺胸而达到体育美及艺术美。除此之外,学员还要能够完成对于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要求,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三)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乐感训练。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为了达到比较高的艺术美,学员必须能够有良好的乐感。音乐可以为舞蹈增加灵动性,达到有声有形的境界,而一个好的芭蕾舞者必须能够达到将两者相互融合。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舞蹈是,就要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感知力,完美的完成每一个舞蹈动作。当前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并不注重舞蹈同音乐的结合。教师的艺术素质也比较低,自身的艺术涵养并不够,对学生音乐的培养并不完全,所以培养学生练习舞蹈时并不能够起到舞蹈同音乐结合的引导。为此教师可以引荐芭蕾舞乐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乐感的引导,补充我国舞蹈教学的疏漏。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达到舞蹈同音乐的有效统一,还能够帮助完善我国舞蹈教学体系。
(四)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应用古典芭蕾的形体训练。舞者的形体训练时舞蹈训练的基础,一个完美的体态能够帮助学员在舞蹈过程中达到比较好的形态美。为此,在进行舞蹈训练时,一定要保持身形挺拔、气宇轩昂,达到舞姿的流畅和优雅,体现出舞蹈的美感。芭蕾训练中对于高雅和绅士风度的体现比较注重,借鉴芭蕾舞蹈的形体训练来进行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学院气质的培养以及行为动作灵活优雅的提升大有益处。
(五)对于今后教学的意见。当前的体育舞蹈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并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艺术教学所占的比重,将艺术教学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考中来。提升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将动作艺术表现力提升到基本的教学课程中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舞蹈训练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又是一门艺术课程,为了达到其艺术的范畴,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拥有必备的艺术素养,借鉴古典芭蕾的训练方法,为学生设计一个可以兼备形体、乐感、技巧的课程,帮助实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相信随着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形成,未来的体育舞蹈训练会变得更加专业,不但能够培养人的形体和内心,还能够将二者升华。
参考文献:
[1]黄冬赟.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意义与实际运用[J].魅力中国,2014(22).
[2]胥春华.浅析古典芭蕾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表现力的作用[J].体育时空,2012(3).
[3]王芃,曹卫东.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专项课教学中的运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6).
[4]王涓屹,田原,施伽玥.浅析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价值[J].体育时空,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