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8 17:1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格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格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信息化;网格;调度信息化

1、电力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三个方面。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时期,国产DJS系列小型机是计算机的使用主体,这些计算机被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电力信息化建设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里,计算机系统被慢慢的用上。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慢慢的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此时,单项应用系统也慢慢的得到企业亲睐,有些企业开始使用此系统。

第三阶段是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变革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电力行业信息化出现了急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得到空间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1.2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目前的状况

在公司的通信网、数据传输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电力行业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网原则实行建网。当时,电力专用通信网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载波、光纤、微波、卫星、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的通信媒介,而且通信范围也基本上覆盖了全国36个省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电话会议网已基本建成

1.3电力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国内各级调度机构,各网省电网公司等部门建立了很多相应的应用系统和信息系统,为调度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业务的深度不断加深,从电力调度信息化过程来看一些问题慢慢凸显出来,主要有:

1.在电力调度系统内部,各套系统不能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冗余,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从电力调度信息化纵向来看,调度系统内和调度端,与发电厂,变电站等部门不能很好的沟通,信息不能很好的传递。

3.从电力调度信息化横向来看,调度系统与电网内的生产,规划,营销,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很好的互联,信息共享度差。

1.4电力调度的业务

调度业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以电网运行控制为核心,以发供电平衡为原则,进行计划排程和运行方式编排,监视控制电网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通过各种电网运行技术的支持,以信息化技术、自动化、为支撑,以职能管理为保障手段,实现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的目标。

2、目前信息共享的方案

基于EMS系统的存在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信息共享必须达到的需求为:在横向信息传递上,调度中心内部各系统间需要共享各种数据和信息。而在纵向信息传递上,调度中心之间也需要共享各种电网运行数据和模型。鉴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发展现状,目前大多采用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来开展调度数据整合工作,公共信息平台系统采用IEC61970系统标准为参考,依照电管管理模型和电网监控模型,形成了开放式信息集成系统的数据平台。改平台需要在各级EMS系统间建立模型和图形交换。在改平台上面,电网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运行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并最终实现数据分级采集,维护和系统共享。

3、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

3.1网格技术

网格是一种新型网络,它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并且能带来其他IT资源。通过共享网络技术,网格计算可以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协同。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标准,网格技术以及逐渐普遍化,电力网格是网格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领域应用的专有名词。

3.2电力网格

网格技术室有望成为解决分布式大规模数据处理和计算的工具。电力网格因具有很强的分布式处理和信息集成能力,因而电力网格可以在不同区域内实现调度中心之间数据交换,解决了电力网络中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而基于网格技术的EMS平台则是研究电力网格功能结构特点个技术的基础工具。该技术有望解决存在于电网调度系统的中的分布,异构等问题。

3.3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

在建立基于网格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时,我们需要考虑电力调度中心各系统的数据及需求。因此建立以网格为底层的集成支撑环境需要实现数据整合和应用功能整合,达到数据共享,数据传输一致,应用功能增大的目的。以网格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称之为“电力数据网络”。电力数据网格的体系结构如下图1

3.4网格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好处

采用网格技术可以按照原来的数据存放的格式和位置,而不必像公共信息平台一样把数据全部集中到一起,可以完全按照数据的自然特性进行共享是用网格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好处。

参考文献

[1]杨胜春,姚建国,杨志宏等.网格技术在电力调度信息化中的应用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6,30,10-12.

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成本;数字化

在计算机软件与图书馆不断融合的新背景中,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管理,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技术,并突出在现代借还系统、检索系统等方面的设计,通过数字化、网络设计等综合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 信息化建设在图书馆综合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创新载体,提升专业服务的技能

在图书馆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在各类图书资料,文献查阅等方面,涉及知识面广泛、运用性强,检索相对繁琐,因此,在整个信息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模式中,对于不同专业的知识要形成系统化的管理,采取网络化检索模式,在网络知识导航模式中,努力构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渠道,可以让读者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自由选择,形成“菜单式”的图书管理模式。其中,在通过数字图书馆操作的系统管理中,形成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的组织,在建立规范的、一体化、自下而上的统一信息平台,形成分布式搜索、元数据采集以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操作模式,更加具有专业化的综合效能。

1.2 创新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途径

在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渠道设计中,可以对图书馆进行相应的整体归类,尤其是在网络群方面,对于资源共享模式,包括学生阅读需要、个性化需要等方面,并可以从理念设计、制度建设、人文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努力探索免费开放的服务模式,在阅读空间的优化、专业知识的拓宽等方面创新信息化建设,并结合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来解决互操作的方式,对于元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方案等,形成数字化、信息化图书馆的综合模式,对于语义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方式,可以通过元数据映射等方式,形成现代化资源数据的共享模式,将有很大的实践作用。

2 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2.1 共建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

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于文献资源的综合管理缺少相应的意识,对于综合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可能会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建成。因此,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少相应的动力。尤其是在横向联系少、关联性不强的情况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会造成资源共享模式的整体进程。譬如,在文献管理方面,重藏轻用的现象存在,一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机构缺乏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联动效应。

2.2 经费短缺,缺乏共同利益趋动

在当前的图书馆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对于图书馆经费以及增长速度的掌握等方面,尤其是在购买文献产品以及综合要素的形成中,可以形成文献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解决供需矛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经费短缺的问题,也会形成设备资源更新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矛盾,造成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模式。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行政参与管理内容,就要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共享方式,但是,在当前图书馆的系统建设中,各个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藏书情况、资源模式、经费来源等出现相应的差异,在缺少利益均衡模式的管理中,就会导致相应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加强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与资源模式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创建模式。

2.3 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太少,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的队伍建设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其中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少,尤其是掌握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人才少。因此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与之适应。因此目前图书馆正大力引进,图书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的青年学者,以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成本管理模式

3.1 整体谋划,创新方式推动技术革新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服务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建立相应的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细化每一个要素,尤其是在阅读环节方面,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远程建设,在不同的教育场所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异地形成信息化网络阅读的方式,实现远程阅读与远程教育学习。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库,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形成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创新,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管理,形成开放式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渠道。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对于不同的阅读点做好视频、图像、音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资源的分类号管理,为读者的检索构建更加直观、明了的模式。

3.2 网格技术解决异构系统互操作的技术运用

在网络技术的综合运行中,要上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实现网络资源的“即插即用”模式,在实现按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资源分配方式,形成对具置的整个控制。因此,网络技术就是形成一种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高性能、低耦合、跨语言、跨平台的模式,在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中,形成组织机构中资源共享的协同解决模式,最主要的是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二是,网络环境的动态组织模式,在这种软件技术的管理中,主要是通过Web Services服务技术,在结合SOAP通信语言的过程中,借助与WSDL的技术平台,实现在UDDi的注册,在系统耦合目标的过程中,形成WSRF的状态特征,形成相应的网络格局服务模式,在OAL框架中形成网格状态的服务,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操作,畅通无阻,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

3.3 培养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在图书馆综合技术的管理中,要形成对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实体模式中,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系统管理工程,解决投资少、技术复杂等相关问题。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技术服务与培训上,要形成多方面的运用,包括在文献资料、数据通讯、联机检索等技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在设备使用中形成对相关科学技术的综合掌握。因此,在熟练各种技术操作的过程中,要进行现代化的技术培训,在熟悉现代化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强化培训,并组织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将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机制功能全面吻合。

4 结语

因此,在图书馆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要形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综合管理渠道,在创新技术方式、提升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系统、互操作模式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效益,对于图书馆管理与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同步运行,将有很大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强,等.语义网格环境下基于元数据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17-20.

[2]诸云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0-21.

[3]董惠,等.数字图书馆本体应用环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52-58.

第3篇

一、基本思路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推进国际化工城功能定位为目标,为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做出新的业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四个化:城市管理数字化,促使城市管理更精细;业务流程规范化,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管理资源整合化,促进城市管理更便民;评价标准公开化,引导城市管理更主动,从而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达到城市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解决,从而将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发现之前,老百姓求诉之前。最终达到城市管理领域的四大变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城市管理决策分析变定性为定量;城市职能部门工作变分散为系统;政府工作变“重过程”为“重结果”。

二、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5月20日—7月20日)

由区建设交通委会同市建设交通委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并完成工可报告编制、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和招投标等工作。

(二)中期建设阶段(7月20日—10月31日)

完成场地建设、部件调查、部件归属、网格划分、网络建设、硬件采购和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

(三)后期调试阶段(10月31日—12月30日)

完成人员培训、市区联调,并开始试运行。

三、班子搭建

成立“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组长,由区建设交通委主任担任副组长,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信息委、科委、公安分局、街道等29家相关单位的分管领导为“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推进办公室”,办公室由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及方案策划人员组成,负责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筹建工作(包括:机构设置、方案拟定、项目建设和系统调试以及沟通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由相关委办局抽调1名联络员,配合区推进办公室协调网格化项目建设。抽调人员将由各委办局网格化系统的主要管理人员加入,并全过程参与建设,有利于系统建设中明确需求和系统建成后的顺利移交。

四、系统建设

(一)场地建设

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项目机构及人员整合情况,在石化城区由区机管局负责调配约450~550平方米左右办公用房(监督受理大厅约120平方米、指挥处置室约60平方米、其它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值班室、视频会议室、接待室等合计约350平方米,)作为网格化建设用房,满足前期项目筹建,中期系统软硬件建设,后期办公场址。

(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是全区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重要保障。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工作包括:网格化区域的确定;万米网格的划分;区城市管理相关部件地理信息的测绘、收集、入库;GIS地图数据库的建立,GIS信息平台的建立。

1、网格化管理区域

区城市网格化按照“强化重点区域、增加管理内容、提高办事效率”的思路,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进行网格覆盖。按照网格化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的要求对每个网格内的部件进行普查,赋予代码、对各种事件进行编号,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

网格化区域拟定为:

(1)部件调查范围:新城(约34平方公里)、朱泾镇镇区(约7.5平方公里)、枫泾镇镇区(4.33平方公里),共计约46平方公里。

(2)管理实施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实施。当前实施范围为新城中心城区(北至红旗路,南至滨海路,西至西静路,东至亭卫南路)约5.9平方公里区域。

2、网格划分

(1)网格划分的原则

①属地原则:每个网格不跨越城市规划单元边界,不打破区、街镇、居委会、村的行政管理体系。

②地理布局:一个网格单位内的管辖区域只能是一个居委会或村,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方便管理:一万平方米作为一个基本单元,但可视划分边缘接口、地域内人口数量和“城市部件”数量等因素,就管理方便适当调整。

④无缝隙、全覆盖:特别注重区界、街界、居委与村委等交叉区域,界定清晰,责任分明。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元,将区所辖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2)网格划分的相关责任:由区建设交通委牵头,区规划局、民政局协助,各镇、街道配合,进行单元网格的划分和审核。在此基础上,由区网格化推进办小组按管理原则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

(3)责任网格划分:按照市建设交通委规定,每10-16个单元网格划分为一个责任网格。结合区域实际,采取不均匀划分,按疏密相间原则划分责任网格,根据实际管理工作量对于市容环境示范区域、中心商业区、主要景观带,确保10-16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对于其它区域,拟采取20-30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

3、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调查及信息入库

(1)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目录:按市建设交通委明确的全市统一编码,结合区城市管理现状,涵盖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和其它设施等5大类84种部件、32种管理事件。

(2)部件的测绘

主要任务包括:①、按有效、有限的角度,参与确定“城市部件、事件”;②、核实复查现有的“城市部件”;③、补充遗漏的“城市部件”。

(3)核实补充“城市部件”任务的实施方法:采用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相结合进行抽查的核实方法。在网格划定的基础上,就城市“部件”进行分类,明确核实内容,落实核实单位,确保准确率在96%以上。

(4)明确部件、事件责任归属:依据四原则,即法律法规原则、市有关规定原则、职能就近原则和区领导意见原则,对部件和事件落实责任归属;同时明确应急处置部门的工作处置流程。

(5)数据输入:在市建设交通委的指导下,由各职能部门协助录入“城市部件”,为建立数据库提供技术参数。数据库由网格化管理监督受理中心的信息规划管理科负责日常维护更新。

(三)系统软硬件的建设

网格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是网格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网格化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系统软硬件建设的质量高低将决定区城市网格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力度,以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推进系统软硬件建设,通过规划、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手段为区城市公共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1、软件系统建设

软件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1)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处置协调工作子系统及其它终端系统的建设。

(2)大屏幕指挥系统的建设。

(3)综合分析评价子系统。

(4)基础数据及地理编码管理子系统。

(5)移动数据接口子系统。

(6)GIS综合子系统。

(7)业务相关系统接口。

(8)网格化功能拓展的其它子系统。

2、硬件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各种服务器及终端建设

主要包括: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移动交换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存储设备、磁带设备、监督中心工作站、指挥中心工作站、GIS信息维护工作站等的构建。

(2)网络设备的构建

主要包括:核心交换机、备份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构建。

(3)场地弱电部分建设

主要包括:场地装修、办公系统装修;综合布线系统、UPS系统、机房监控系统、会议声扩系统的建设等。

(4)大屏幕显示系统的构建

主要包括:大屏幕及相关附件、大屏幕控制PC、客户端软件、机柜、工程辅料等。

3、网络沟通

市、区两级平台间网络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建设,区内指挥平台与各处置单位间网络由区信息委牵头依托现有政务网络资源实现连接贯通。

4、资源整合

城市网格化项目将整合以下几方面资源:

(1)同区公安信息项目的资源整合。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将实现同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的网络连接,通过软件硬件系统的有效切合实现两中心的信息互通,视频共享,通过派驻网格化监督受理席位至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两中心的职能联动。

(2)同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项目的整合。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将同市郊首个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公共交通监控调度系统——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3)同市区市容环卫配套信息化项目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同区市容环卫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网格化系统在城市管理相关行业的功能延展。

(4)同区信息委硬软件资源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区信息委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源整合。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共享系统运用软件,共享网络构架资源,并适时拓展设备机房、硬件设施的共享共用。

(四)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

1、机构设置: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依据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及“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部分工、流程分隔、职能独立”的原则,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及人员组建“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由于市编委、市建设交通委对该单位机构规格尚未明确,结合我区现状,目前该单位暂不确定机构级别,人员编制暂定为8人,经费来源暂定为区财政全额拨款,待市编委明确意见后根据要求统一设置。

2、人员安排: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由管理人员、信息员、监督员3类人员组成。

(1)管理人员:根据当前现状暂定为8人,由区建设交通委从相应单位内部调剂。

(2)信息员:采取社会公开选聘形式招募非在编劳务人员12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3)监督员:通过整合现有部分市容协管、城管协管人员及社会公开招募部分非在编劳务人员两种形式组成,人数为30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五、工作流程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主要有网格监督员、市级监管平台、区级监督指挥平台(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区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专业处置部门四个层次构成。在划分好基本单元网格、地域责任网格,确定城市管理的部件与事件及其管理标准和处理流程后,操作流程如下:

(一)问题发现与报告

网格监督员根据其管理职责及地域责任网格主动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利用手持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信息上报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二)信息流转告知

区监督中心给予受理接报,经确认立案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核实后责令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置(并报市级平台)。

(三)问题处理

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专业处置部门接到处置指令后,应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和工作要求,予以妥善处置并做好备案登记。一时无法处理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的,应向区指挥中心给予说明,有指挥中心沟通协调。

(四)处置反馈

处置完毕后相关管理责任单位及部门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区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经确认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监督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五)跟踪确认

接到处置完成信息后,区监督中心将处置信息通知监督员,由监督员赶往现场核实验证,将确认信息反馈区监督中心。

(六)结案

区监督中心对已妥善处理的案件予以结案(并报市级平台)

六、经费测算

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费用根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为1000万元。

七、制度保障

(一)建立项目台帐管理制度

1、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

根据网格化项目总体建设要求,按照建设内容、工作流程、阶段任务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细化建设任务,拟定时间节点,明确涉及单位,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

2、制定项目建设月报表

根据工作计划、建设流程及时间安排,按月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总体工作量完成百分比、节点任务完成情况、建设资金运作情况,以表式汇总统计、量化指标、反映上报。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度

按照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根据各自工作岗位,分别制定相应工作责任。

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提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工作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各负其责。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统一标准,统一接口,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各级政府应在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开展信息化建设。

(二)重点突破,逐项启动。按照以应用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所有项目进行梳理,集中力量,选择急需和条件成熟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启动一项,建成一项,应用一项。

(三)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要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联合共建。在保证全市数据准确、来源一致的同时,保障与国家、省局、及市政府各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对接。

(四)注重实效,取长补短。树立“应用第一”的观念,把实际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努力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要注意学习先进地区和行业的成熟经验,善于借鉴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一是建立健全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办公业务电子化、公文处理自动化;二是建设各类基础性数据库,整合各种安全生产监管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四是推进信息技术、安全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在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规范安全检查、隐患治理、应急处置等日常管理行为,有效体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内容。

围绕总体目标,2012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任务:

(一)积极推进全市各部门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

1.大力完善网格化监管平台,按照《2012年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推进方案》(青安[2012]7号)文件要求,按照网格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推进完善行政审批、执法监察、隐患排查、事故上报、群众举报、工作督办等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精细化、业务信息管理规范化。

2.推进国土资源和房屋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矿山信息化建设,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登记等信息的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结合省厅工作部署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控非煤矿山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并在调查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空间数据库;结合开展房屋安全排查、安全执法和安全鉴定等工作,建立房屋安全管理信息档案及监管目标台帐数据库。

3.完善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一是在重点路段、路口和重点部位,全部实现视频实时监控。2012年开始完成矩阵扩容,每年安装监控100套;二是在重点路口、路段全部安装电子警察、超速抓拍等非现场执法设备。2012年开始每年完成安装电子警察70套、超速抓拍系统10套、车辆智能检测记录系统(卡口)子系统15套。

4.推广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利用GPS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的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实施动态监控,逐步利用视频技术对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实施全程监控。组织对已经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客运、危化品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监控设备;2012年全市完成客运企业103户,车辆14265辆,危化品运输企业68户,车辆1706辆。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客运、危化品车辆,将安装使用GPS监控设备作为许可条件内容之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过GPS监控平台对客运、危化品运输企业进行监管抽查。

5.加快危险物品地下管网电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对建成区内燃气、供水、供热管线、供电、通讯缆线等地下公共管线的安全管理,依托GIS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地下公共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市政燃气管网安装燃气泄漏无线报警装置,一是2012年底计划完成1500公里天然气庭院管网勘测与数据入库工作,初步建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完成263套燃气远传泄漏报警装置的安装和调整,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二)大力开展安监系统信息化建设

6.完善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市、区(市)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相关功能,实现市-区两级远程调阅应急视频、企业三维模型等功能。应用3G、海事卫星、GPS定位、集群电话等先进技术,建立无线应急通讯通道,依托应急指挥车建立现场指挥平台。逐步整合应急救援信息数据、专家库等资源,形成完善的应急体制机制。

7.强化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设立安全基础培训专项经费,建设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系统,指导和规范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和落实安全培训计划,持续实施安全培训教育。推进“平安卡”工程建设,监督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情况。全面提升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

8.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网上申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强化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掌握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现状,建立职业危害管理信息系统,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推动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9.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在对危险场所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较高的危险场所,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工程,从系统工艺控制、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建立更加先进的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与监控系统。

10.持续加强门户网站建设。面向社会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及时工作动态,广开社会监督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逐步建立内容丰富、阳光高效的公众信息沟通平台。

(三)督促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应用

11.推广车用CNG气瓶电子标签管理系统,加强气瓶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管理,2012年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车辆改装、加气机改造、气瓶身份识别系统部署和应用,逐步将全部车用CNG气瓶纳入系统进行管理;

12.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防护水平。鼓励化工企业在联合装置安装独立于过程控制系统的紧急停车及安全连锁系统(ESD&SIS)。

13.加快地下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选择8家非煤矿山企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逐步完善通信联络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

三、政策与保障措施

1.强化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依托政府办公网(金宏网)和国际互联网,开展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作。各级各部门应做好必要的网络通讯与软硬件设备保障工作,实现业务信息的网上流转。

2.市政府各安全监管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信息化业务指导手册,开展业务培训,保证信息化业务的正常开展。信息化业务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业务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信息;城市规划 ;科学技术

如果说移动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标志,那么城市移动信息化将是当前世界新文明的历程和主导。城市移动信息化不仅仅是当前电话、PC和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占有率和普及效果,更是当前各个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项目的结合体。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信息化随着人们对各种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地朝着移动方向逐步的发展。当前城市移动信息化可以分为三块,主要有移动商务、移动电子政务和移动电子生活。

一、打造未来移动城市

自从2004年奥地利布雷根茨市建成了世界上首个移动城市,希望通过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当地的居民以及游客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从此,移动城市概念第一次进入人们的是视野。在瑞典,移动技术已经被政府广泛应用,用以实现和公众的各种交流。移动技术为政府办公和公众带来了很多便利。

从其它国家的“移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未来的移动城市建设将以用户为中心来研究和开发技术与应用,在开发移动城市的同时重视对商业模式、价值链的调查与研究。强调融合、强调多种业务能力的配合,使人得到更加丰富的业务体验。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移动城市未来典型特征。

二、移动商务迎来电子商务新突破

随着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企业之间的商务贸易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信息化做出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实现商务的移动化,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应用要求、投资规模而采取不同的技术平台。WLAN、GPRS、3G等都将成为移动商务应用的主流技术。移动增值服务如SMS、WAP,特别是未来基于3G的各种服务将会移动商务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平台。

3G数据高速传输的特性决定了移动商务业务的多样性。信息类和沟通类移动商务业务是用户需求最高的业务类型,其次是娱乐类和交易类。移动互联的发展推动着移动商务各细分市场的高速增长,该市场将逐步进入深度运营时代,市场竞争将逐步展开,而以客户服务为先导的市场战略必将取代以营销为先导的旧的市场认识。

三、移动信息化联盟成为移动信息化建设催化剂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过程中,通信技术早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早已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是当前发展的基础,城市移动信息化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生产中追求的目标和主流。移动数据业务在行业信息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当前,不仅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基础设备提供商,而且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服务商、软件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密切关注移动信息化的发展。

四、移动信息化的构成

在当前移动信息化主要分为其部分,基础设施提供商、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最终用户。由于当前各种设备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商逐步出现多样,多形态的,因此使得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众多的不一致现象。面对众多的终端设备供应商及众多的应用软件供应商,标准的不统一,当然会对应用的推广造成影响。标准的不统一,在很大方面是利益在作祟,有的厂商在提供自己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时,为了对自己用户形成长期的“控制”,有时甚至故意做成不兼容的标准产品。这种事情在行业发展初期,也是经常可见的现象。但是,只有真正的做到信息共享,才能体现移动信息化的优势。移动信息化产业要发展,产业链就必须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分工合作,实现共赢。

(一)网格管理 优化服务

网格管理是当前城市移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通信问题,实现城市信息传递的快速、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协同处理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执行效率。运用网格管理和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标注在万米单元网格图中,使每一个城市部件都有准确定位,实现分类、分项管理;为每个社区设立3-4名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终端采集器“城管通”,通过GPRS网络实现文本、地图、声频和视频的无线数据传输,在指定城市管理空间范围内对城市管理对象和环境进行监督;项目还搭建了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设立呼叫中心,建立信息实时传递系统。

(二)安全城市——感受“空间触发”和“应急通信”

安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保障人们健康良好生活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期待着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将各种隐患都降低到最低,接触各种面临的隐患。 “总体来说,一套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共安全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可靠的基础信息网络,包括语音、数据网络等的支撑,特别是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跨平台的数据共享能力,能与信息源,如视频监控集成互通,视频监控是重要的信息采集子系统: 高可靠性、冗余设置的统一联动指挥系统,以及相应的快速反应决策支撑系统;系统的软件模块要采用分布式设计,每个模块稳定地独立运行,一旦发生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运行。

1、“移动网络,你的安全伞”

移动定位不是一项新业务,但是确是一项在行业应用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和优化空间的业务。

2、城市安全,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价值实现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应急联动系统是一个集通信、计算机、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网络管理、视频、数据库、指挥调度处理统一的信息和管理平台;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应急联动平台,但非应急的时候,也可是一个良好的办公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应急联动系统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三个关键因素是:1、信息的充分共享;2、协同;3、响应速度”,从信息共享的方面来看,系统首先应实现对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快速掌握,这需要一个跨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现在不同政府部门、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平台。如何使跨平台更好地共享相关数据,这是应急联动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高效的城市——打造高效协作平台

移动城市建设涉及到的生产管理和商务领域很多,需要创造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由于微软和IBM等公司都加入到移动城市化建设中,他们提供基础软件和硬件平台。

第6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信息化;医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开始涌现,如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其中,云技术计算开始应用在各领域。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尤其是在军用和民用两大方面,对电子技术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但是,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只应用在一些安全领域,在民用方面,还是云存储技术的应用规模较大。本文重点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将各种类型的计算作为主体,利用网络对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新型的计算方式,对大型的数据以共享的方式进行计算和处置,但其主要还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处理数据。云计算技术还有很多优点,如操作容易、成本低、程序简易、时间短、数据安全性高和计算能力强等。云计算技术的这些优点可以充分节约资源,大幅度提升人们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还可以有效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保障资料不会被他人恶意盗用,从而减少因用户资料被盗用而引起的一些严重后果,进一步保证使用计算机技术时的安全。

2医院的信息化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作为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而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也必须融入信息社会中,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基于此,医院必须将原有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将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作为核心,在医院内部建立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进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医院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信息化系统、健康咨询系统和医疗研究系统。此外,医院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信息技术,使患者享受到远程医疗监控、远程医疗服务等各种特殊服务。到目前为止,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为单机单用,第2阶段为独立系统的多机多部门,第3阶段为全院级的局域网络化应用。

3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患者病例信息的共享功能

医院经常会发生患者病历信息丢失或损坏的事件,严重阻碍了医疗活动的进程。若医院将患者的病历转化为电子模式,并实现患者病例信息的共享,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不仅有效减少了问诊时间,使一些已经检查过的项目不在进行重复检查,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还不耽误治疗的时间。病例共享信息化平台对于医院、卫生管理部门、患者来说都是有益处的。医院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快速获取患者的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从云端下载三维的医学图像,使医生详细了解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情况,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患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查看自己的病历资料,从而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3.2处理医学影像信息

在当前的医疗活动中,医生在为患者检查和治疗时需要借助影像设施,如超声、磁共振、X光和CT等。影像设施的检查结果通常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呈现,与一般病例的电子信息数据完全不同,影像结果数据需要很大的空间才能完成存储工作,且一些高质量的医疗图像资料的要求比较多,如规范多、标准高,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存储空间大、吞吐率高、传输率高。例如,医院的一些高质量的医学图像数据高达上千GB,而且一份数据还有很多个副本,所以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存储,将上百台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这些功能协同工作,不仅可以存储数据,还可以对外提供业务访问。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储存功能可以通过多种功能,将网络平台中的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利用网络技术集合在一起,如集群应用、分布式的文件系统、网格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提供的存储服务,完美解决了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存储问题,推动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3.3为医院提供软件服务

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租用服务的方式为医院提供相关软件的服务,医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租用所需软件。另外,软件供应商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医院的应用软件进行开发和维护,通过降低软件的实际成本,规避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

4云计算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云计算是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是一系列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区域共享,区域内的医院都能查看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检验报告。云存储中心是医院的核心资料库,对整个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高性能、高扩展性、开放式的归档设计与统一的维护和配置管理等优势,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等行为提供了便捷,还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随时随地访问库资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租用软件的方式,不仅节省了资金支出、降低了投资风险,还能使医院享受到相应的软件增值服务、系统维护和优化服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云计算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防止病毒、木马入侵,降低用户账户被盗的概率,以此来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医院在认识到云计算技术的优点后,这种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中。云计算技术解决了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数据的安全性、患者信息的保密性、云计算技术的兼容性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会进一步完善。综上所述,医院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在信息化建设中,完成医院医疗数据信息的共享,使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从而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有效节约成本、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对于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渝霞,李源,刘道践,等.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3(9).

[2]姜维宁.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鲁晓舟.计算机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2(15).

[4]韩春阳.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分析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22).

[5]郭鑫,李丽洁.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

[6]赵文文.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析[J].移动信息,2016(12).

[7]王志宇.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6(6).

[8]李鑫.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6).

[9]侯佳音,史淳樵.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6(5).

[10]张会彦,申彩虹,郭士琪.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6(1).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 可靠服务 军工科研单位

一、引言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计算模式,它具有易管理、易扩展易储存以及分布式计算等优势。从原理上来说,云计算将海量数据集中在分布式服务器端,从而形成了“云”,用户再向“云”发送请求,然后在云端完成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C/S模型,它与传统的网格计算最大的区别在于调度资源模式的不同。

由于网格计算需要以计算为中心,那么对于数据传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阻碍了网格计算的发展,而云计算则摆脱了海量数据传输的束缚。因此,云计算必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军工科研事业发展迅速,如何借助云计算实现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云计算的技术特征

目前,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其技术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编程模型技术。

该技术的研发初衷就是为了满足有特殊要求的云端用户,使其能够自由地组织云端的各种资源,完成云端的所有计算操作。编程模型技术是在Map-Reduce编程模型上发展而来的,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将其运用在云计算中,可以降低客户端的压力,客户端不需要对调度与分配以及数据分块进行处理,全部交给节点通讯进行管理,提高了客户端的执行效率。

(二)数据库管理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是为了满足高效数据定位以及大规模数据管理而产生的技术。它主要是基于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管理而设计的一套数据存储系统。通过使用Big-Table对数据进行操作与访问,提高了数据操作的效率,其基本构成元素有记录板、时间戳、行、列等,其模型如图1所示。

(三)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中的所有分布式存储都是利用数据存储技术实现的,它保证了数据的反馈高效性、传输有效性以及存储安全性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代表有HDP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和GFS(Google File System)。

GFS是Google公司开发的一种管理大型分布式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大量的高效数据服务。其基本存储流程如图2所示。

三、云计算在军工科研单位中的应用优势

(一)监控与集中管理的优势。

在云计算中,要实现对数据的监控与集中管理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数据中心单元中,使用的是安全控制、软件部署、负载均衡以及资源分配,这样就实现了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此外,利用网络节点中的定时检测反馈,可以轻松实现对不同终端的访问监控,满足了军工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

(二)安全性的优势。

云计算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了高安全、高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所有的终端用户不必担心病毒入侵以及数据丢失等问题。在云计算的分支中,云安全通过接入到“云”中的可信终端进行监控与记录,有效地阻止了恶意程序与木马的入侵,满足了军工科研单位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三)效率与成本的优势。

目前,我国军队的装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个子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软件以及硬件等。在传统的数据存储中,使用的都是本地存储的方式,那么对于软件的升级来说,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而云计算技术对于终端的设备要求较低,并且大部分计算都在云端完成,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程度,降低了软件升级的成本。

云计算利用权限授予和网络连接,为个人或者科研单位提供数据处理与计算服务,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军工科研单位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四、云计算技术的不足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还是存在一些技术问题的。首先,目前的云计算技术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无法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地预测,不利于军工科研单位的长久发展;其次,虽然云计算相对于传统的网格计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它也不是绝对的安全,比如云端的内部结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安全等。

综上可知,在引入云计算技术的同时,对于军工科研单位来说,还是要充分分析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五、实例研究

云计算为军工科研单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首先,在部队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装备逐渐老化。那么,以云计算为技术基础,对我国军队现有装备和资源进行整合,把不同的硬件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的源池,不仅可以为各级部队带来技术便利,同时还可以获取云计算带来的超值服务;其次,将传统的GIS与云计算技术进行整合,可以高效地处理海浪战场地理数据,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为军队提供了演习数据支持;最后,建立基于云数据挖掘的平台,提高部队在海量数据中挖掘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军队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六、结束语

虽然云计算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还是为我国军工科研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尤其是云计算在数据管理、可扩展、海量存储以及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优势,提供了比传统网络应用技术更优越的服务,受到了军工科研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大数据以及超级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它将网络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发挥出了计算机超强的处理能力。随着我国军工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云计算必将成为未来装备科研领域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晓乐;计算机云计算及其实现技术分析[J];电子科技;2009年12期

[2]陈岩,戴伟;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09期

[3]杨文潇;谈军队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硅谷;2008年02期

[4]丛友贵;加速构建军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2年11期

第8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第9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46-01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相关概念及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等业务领域的重要连接渠道。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是社区卫生事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发展,且有助于加快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网格”一词由网格技术而来。“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新型概念,“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经济“管理的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或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3-4个居委会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社区卫生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流程再造。

网格化管理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内部流程自我优化的过程,部门职责更加明确,服务质量也更加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通过一种内在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为用户提高便捷快速的服务的过程。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网格化流程再造是相当有必要的。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网格化划分

建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单元。在电子地图上以居住建筑物为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以3-4个居委会为单位,将各类公共设施部件,并设立相应的身份代码,按其地理位置标定在电子网格地图上。

(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的城市社区卫生信息服务网格化结构模型

其组成单元包括管理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受理监督部门;流程设置包括业务受理、数据共享、协调处理、服务监督几个部分。

(三)建立与完善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

网格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例如诊疗信息管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打造综合性应用平台,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建立网格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指挥中心,提供信息支持,满足辖区内居民医疗预防保健要求。社区居民仅需拨打一个电话或者发送E-Mail到指挥中心,经指挥中心核实后再发往相应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限时予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到达现场后通过无线通信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为居民服务,从而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速度及效率。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日常工作是服务平台,是接受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接待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的投诉热线、紧急救援时可成为疾病预防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及时到达指定网格,执行疾病预防及现场处理的指令。

(四)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资源

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各类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成果评价管理、公众举报监督管理等系统进行整合,改变以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三、存在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使社区资源得到共享、优化和整合团队内部资源,有效解决了原有模式中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和服务盲区的矛盾。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发展问题,主要包括: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信息平台的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模式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主体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专业化程度打不打所需要的水平。社区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最终将导致网格化服务在实践过程中贯彻的不科学、不准确、这样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网格化服务更加注重团队的协作,改变以前部门间的封闭状态,但网格化团队合作能力较差,社区各网格间、职能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及时有效,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在工作时会出现职责混杂、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公众参与度较低。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注重与社区居民的互动的互动和参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居民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参与意识较低,积极性不高,互动性较差,因此,即使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设计得再完美,硬件措施再完善,也将形同虚设,无法高效的为居民服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特点是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社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然而,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脑配备只能满足简单的工作需要,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信息处理要求,信息应减少设施过于薄弱。另外,网格化管理建设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只是单纯的收集信息,整合后存入电脑,并未使用专业的管理软件,很多工作只能依靠人工来进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无法快速有效的传递,社区网格化管理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提出建议

(一)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专业人才建设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同时又要熟悉网格化管理流程及制度,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认识,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及业务流程从而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其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也应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思想,例如民主管理、反馈控制和网络化治理等相关知识。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带头人还必须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另外,社区还应积极吸引专业化人才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运行与维护,保证真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作用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广泛的参与,社区网格化系统与居民形成互动格局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永葆活力,应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信息知识,注重网格化管理理念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的认知,同时大力发展志愿者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加强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监控,对只能部门进行重点监控。社区对每名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明确其职责,依据网格化管理中的评价系统,加强监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规范管理方式,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 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 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 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 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 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 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 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 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11篇

关键词:广电网络;信息化;互联网;通信

提高广电网络的信息化水平是当今广电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广电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自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也制定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政策,为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广电事业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媒体,实现广电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但是迄今为止效果一直不佳,也就仅有的一线城市取得了突出成效。面对这种社会背景和时展要求,广电单位如何提高工作技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加快行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1 广电网络信息化现状

时至今日,我国典型的广电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企业计费管理系统以及客户服务系统等。而这些系统在建设中因为各自的工作特征以及内容,导致系统局限性非常强烈,同时相关工作者为了自身工作而没有真正去理解和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导致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并不明显。在具体的工作中,影响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广电分配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广电网络都实现了光纤传输目标,但是大多用户分配使用的媒介仍然以电缆为主,这使得传输中受到传输媒介转变影响而信号得不到有效的分配和传输,最终造成信号中断以及流失。同时,一些个人业务在回传之中也会干扰到传输信号,影响到上网质量。面对这些问题,广电单位普遍采用了提高通讯设备的方式来对干扰信号进行拦截和封堵,但效果并不明显,导致用户退网现象非常的严重。

1.2 广电网络对出口的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广电网络并没有自己专用的出口,各种出口主要依靠租用电信运用上的网络端口。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电单位的利益以及网络的扩张。因为租用行为的存在让广电单位处于被动状态,且对于电信单位来说,出租端口的前提是自身运营条件得到保障且能满足未来发展的前提开展的。其次,租用的端口往往在稳定性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任何网络问题的发生电信部门首先考虑的便是自身利益,然后方才会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 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点

三网融合的政治背景为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给其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的加快信息化步伐,这里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且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化发展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展需求。

2.1 Frameworx

在如今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家服务提供商以及技术供应商并非简单地事情,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三网融合趋势的空前激烈,用户又不断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获取更好、更大的服务。面对这种现象,广电运营单位如何更好的推出服务内容、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相应服务已成为用户追求重点。面对这种现象,广电运营单位必须要以最佳、最灵活、最简单和高效的业务运营方式来进行工作,这也为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提供了市场基础。Frameworx作为电信行业广泛应用的新指标,是国内通信运营网络建设标准所在,在全球超过九成以上的地区被认可和采用。

Frameworx在具体的应用中包含了信息框架、应用框架、过程框架以及集中框架等,这些不同组件的协调与优化是实现广电运营单位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依据,为服务商的更好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这种平台的应用让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建立独特的系统,这样不仅确保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致性、标准化,还有效的将系统融入到企业发展链条中,是的企业内外工作一致性得到保障。

2.2 基于Frameworx的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

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建立起基础性的平台,实现面向第三方的全业务管理、运行以及对等互联的功能,进而对广电的服务质量进行保障与管理,为用户提供可信任的、稳定的上网环境。

2.2.1 业务框架的构建

这是Frameworx的重要组成,对于实现高效、简洁、有效的服务以及降低运营的成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务框架通过全面的、经过认可的以及多层次的视角,为服务的提供商提供了一个开展与运营服务所必须的关键过程方法。

作为通信以及信息服务行业的主要业务流程的框架,增强的电信运营图阐述了运营商所处的经营环境,并且给出了企业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五大实体:客户、伙伴、股东、雇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将流程的区域划分为了战略、基础设施与产品、运营以及企业的管理者几大部分,同时将业务的开通、保证与计费环节作为了核心的流程,进而形成了具有广电网络特色的流程框架。

2.2.2 信息架构

Frameworx的电信管理论坛的信息构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件,目前为止已经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构架使用的是端到端的全程的信息传输技术,提供了一个行业认可的信息的定义,将企业内部的、企业的服务提供商提及其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都包括在内了,并且使用自己的通用信息模型,降低了信息传输与使用的难度,实现了标准化的集成。

2.2.3 应用框架

电信管理论坛的应用框架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模型,可以将流程以及其附带的信息转化为可以识别的应用,进而为电信应用系统的逻辑与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相互连接的途径,这种模型包括了BSS域、OSS域以及MSS域,其中BSS域包含了I:RM客户的关系管理系统、计费的账务系统以及结算与合作伙伴的管理系统;OSS域包括了服务开通、综合运行维护、网格资源管理以及专业与综合的网管系统;MSS域包括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物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审计系统等构成部分。

2.2.4 集成构架

业务过程的自动化能显著的降低运营的成本,进而提高新业务的部署速度,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施行能够实现整个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系统协作,进而以系统的功能需求为导向,对平台进行功能的细化以及模块的建立,使得模块之间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进而提高模块的标准化与开放性。

结束语

广电网络的信息化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广电网络企业能够认清形势,积极的采用新技术与新理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加快广电网络信息化建设白勺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戈.浅谈广电网络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

第12篇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泰安市政府也对泰山旅游做出了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泰山旅游产业作为泰安市支柱产业之一[1].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提升泰山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泰山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实施,将会进一步壮大泰山旅游支柱产业,提升旅游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进而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对泰安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泰山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造信息化的旅游模式,树立信息化的旅游品牌,必将赋予泰山旅游品牌永远旺盛的生命力.

2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要求

2.1泰山旅游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

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标准与规范是指导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重要的纲领,是少走弯路、避免浪费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积极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为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提供参考,提升了泰山旅游的行业地位.建立健全泰山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是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第一步.

1)规范化信息建设.建立健全泰山旅游信息化建设规范体系,为泰山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监管、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信息内容和流程、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提供指导与约束,预先把那些对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加以防范,是推动泰山旅游信息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

2)标准化信息建设.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本质在于互联.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之间,旅游业与银行、海关、公安的信息系统之间应能实现互联互通,以自动处理频繁的信息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时都遵照这套标准,这样在一开始就保证了各行业、各单位的信息系统间做无缝链接的可能性.泰山旅游的数据交换也应尽快实行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

2.2改变服务观念,营造良好的客户中心体系

变产品导向为服务导向,增强与客户的双向交流、改善信息服务、通过个性化服务增加附加值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泰山旅游网上旅游服务项目少,旅游网站多为面向散客提供订票、订房,“以交易为中心”色彩较浓,而旅游者路线自助设计等“个性化旅游”需求尚难以得到满足[2].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目标应该是泰山旅游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系统整合,形成提供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的泰山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使泰安旅游企业之间增进交流与合作,为游客创造一体化的旅游服务感受,充分体现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突出旅游服务这一核心,重视旅游体验.如图1所示,旅游业各方在泰山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地位.

泰安旅游企业是泰山旅游最重要的信息源.旅游企业游离在信息化的边缘,整个“泰山旅游信息系统”将缺乏丰富、动态的旅游产品信息的底层支持,这将大大限制信息质量、旅游者效用及整个泰山旅游信息化体系的成长.推动泰山旅游广大中小旅游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并增进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与旅游业的协作.当然,来自众多旅游企业的动态旅游产品信息将更多地通过大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GDS、CRS等系统汇聚、共享、传播,企业建网形成“信息孤岛”的不成熟模式会得到改观;旅游分销渠道将更加多样,并提供多种购买方式.

3发展智能技术,搭建综合平台

3.1发展智能技术对泰山旅游产业的作用与意义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发展必要阶段.泰山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基础,主要起到沟通的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泰山旅游数字化是一个手段,主要功能是整合,解决的是效能问题;而智能化是泰山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成熟期,通过解决有效配置和运行的问题进而为泰山旅游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传统旅游中,旅游地以景区为核心供应资源,与其周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共同形成旅游产品,通过景区自建的“旅游地营销系统”与消费者沟通.景区处于供应链的最终端,消费与供应无法直接连通.在智能化信息技术支撑下,使景区有条件掌握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再只处于供应链的最终端,不仅可直接面对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整合周边的餐饮、住宿等产品供应商获取利润.这种新的资源整合供应结构不仅仅让景区可以摆脱渠道控制,还可以从供应链的最终端上升一个层次,成为其他非核心产品供应商的渠道控制者.

3.2智能化对泰山在线旅游营销的多元化特征的支持

1)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搜索引擎后台数据库存储了大量泰山旅游各方面的信息,游客通过输入关键字/词进行检索,智能搜索引擎能揣测游客的意图,并能处理复杂的、高难度的任务,对游客的需求加以分析地接收,自动拒绝一些不合理或可能给游客带来危害的要求,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旅游信息.泰山旅游网站通过创建智能搜索引擎,为游客提供各种与旅游有关的解决方案,并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和愿望.同时,智能搜索引擎也可以实现多语言网络广告[3].充分利用声音、动画、三维等多媒体技术,提供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旅游者可以自行点击选择.在观看视频广告之余,还可以通过发送电邮、明信片等形式把广告发给亲朋好友,同时还提供广告下载及屏幕保护程式,供用户下载.

2)电子服务.电子服务是泰山旅游网站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泰山旅游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手段.电子服务主要是提供各类电子版本宣传资料的下载和浏览,包括节庆活动表、签证和出入境资料、天气预报、货币兑换、电子地图、电子图书、电子杂志和各种电子分类手册的下载和浏览.泰山旅游网站根据用户输入的资料可以建立客户档案或用户数据库,并定期向用户邮箱发送泰山旅游宣传资料、各种促销信息或用户需求问卷调查表等,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并了解用户的旅游需求和愿望,以建立、保持和发展与用户的长期关系.

3)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管理系统.泰山旅游网站不仅可以设立网上顾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紧急咨询、大使馆服务、网上投诉和意见反馈、公众留言等服务,还可以建立客户管理系统,让顾客参与到旅游产品和服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现客户自主管理.泰山旅游网站通过设立顾客服务中心和客户管理系统,密切了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双方的关系质量,从而提高了游客的满意感.

4)电子地图.电子地图系统以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为载体,以3S、宽带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综合应用基础,以综合性、指南性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内容,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特点,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信息为基础内容,通过“智能出游导航”、“泰山旅游查询”、“专题旅游地图”、“旅游线路”等切合旅游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功能,为游客和社会公众提供位置定位,出游指南服务等系列解决方案[4].

同时,可以进一步采用最新的卫星图片和3D地图定位技术,不仅充分满足目前电子地图的所有功能,还允许用户在特定位置加上“地标”(placemarks)和解说,此外,借助3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车载GPS系统和手机也有望实现电子地图的实时查询功能.

5)电子布告栏(BBS)、新闻组和简易信息聚合(RSS)订阅服务.泰山旅游通过电子布告栏(BBS)、新闻组等网络营销工具,对游客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游客则有机会对泰山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借助于简易信息聚合(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订阅服务,实现高效率的信息锁定和浏览.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泰山旅游的获得大量有用的游客信息,以便有效地作出对客服务决策,从根本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6)网上娱乐.泰山旅游网站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彩信图片和屏幕保护程序下载等在线娱乐增值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登陆泰山旅游网站.网络游戏、音乐、图片和屏幕保护程序的组织和设计以宣传介绍泰山旅游资源为目标,如可供下载的音乐要以地方民族音乐为主,图片以泰山旅游风光图片为主,力求使游客在娱乐之中加深对泰山旅游的认识和了解.

4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泰山旅游品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是以信息网格、云计算、3G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各具个性特征,但都具备“处理大量个性化业务”这一共同点,与目前的旅游在线预订、城市一卡通等技术服务相比较,优势十分明显,是推动泰山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升级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工作.

信息网格技术的应用能使所有与区域大旅游概念相关的、错综复杂的信息系统融为一体,将众多旅游相关网络节点协同起来,使泰山旅游发展中的各个参与主体直接实现大规模协同和职能放大,衔接资源、衔接环节、衔接要素、衔接体验,实现一条龙式的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标准化流程,有效组织和管理旅游网络信息海洋,互联互通各具职能的旅游相关数据库,实现动态、实时、全面地互操作.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将改变目前泰山旅游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数据运转相对独立、参考价值不足的现状.通过设置功能强大的虚拟服务器集群,大大提高建设效率、缩短时间耗费,高效、集成、快速、廉价地运营旅游信息,一体化、开放式地使普通旅游相关用户灵活廉价地租用、甚至免费使用各种大型、专业化、价格昂贵的硬件、软件和信息管理、处理与组织系统,旅游相关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作为其部分IT基础设施,实现业务的托管和外包.

通过3G技术,原先依赖电脑以及数字机、电子导游机等设施的旅游信息化功能,大部分都能在手机上实现.基于3G服务的在线预订、旅游营销、景区管理、旅游企业(旅行社等)经营、旅游相关公共信息查询、现场动态视频、游客互动交流、优惠积分活动、电子导游系统、旅游数据(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处理等、旅游购物及综合消费等等移动、便捷、现场的服务必将日渐风靡.3G技术与泰山旅游各类业态结合,使旅游信息服务可视化,快捷化,随身化,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信息化长期、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