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校园景观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也为学习和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大学校园创造了一个传授知识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供人们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师生们可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较少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1.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要素
从广义上来说,大学校园也属于“园林”的范畴,也是由建筑、园路、植物、山水这四大要素构成。
麦克哈格曾经说过,校园环境景观是由建筑、广场、树木、小品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环境景观是通过这些物质构成要素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校园形象就是这些部分形象外化的有机构成,并且综合了校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完整的校园环境景观环境系统。它们是校园内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1]。
锣伯特·鲍威尔说过,校园景观的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体因素、植物因素等;人工因素包括校园内的道路、广场、小品等构筑物:动态因素包括人的活动、人与景观间相互作用等[2]。
1.2 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当今的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半开放的公共空间,社会上的人群也可以进入校园,当然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校园里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场所。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使广大师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体现历史文脉的传承,虽然其在构成形式上采用的是现代式的,但其中应当有历史文脉元素的体现。
大学校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其功能分区也比较明显,所以结合其功能分区,在总体风格统一的情况下,其环境景观的建设也应当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从而体现校园环境景观的多样性。
从景观声学的角度考虑,通过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设计师应当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美国芝加哥建筑派的领军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总结设计原则时所过“形式服从功能”。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要满足这个主要功能,其校园环境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无能其环境景观的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个前提是必须满足的。
2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马家沟河相毗邻,占地面积约100hm2。全校以主楼为中心,大致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场区、宿舍区、产业园区。校园作为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载体,良好的环境规划将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有助于文化的体验。
2.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
2.1.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概述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1952年建校而建成的,主楼及其南侧绿地是当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主楼南侧绿地东西长约118m,南北宽约54m,占地0.64hm2,因为当时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其空间的规模是能够满足当时的功能需求的。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主楼南侧这块绿地已经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好的建筑外环境之一。这块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北、东、西三侧有建筑环绕,阻挡了冬季的寒风,其南侧没有建筑物遮挡,能够接受充足的日照(如图1和图2)。
此块绿地是由主楼围合而成的庭院式的景观,其主要作用是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土木学院、林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是建筑空间的延伸。此空间主要以软质景观为主,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坪。结合着道路系统,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形式采用了规则式,乔木种类以杜松为主,灌木种类以榆叶梅和修剪的水腊为主,林下地被以玉簪为主,植物景观的层次较复杂(如图3)。道路系统的规划采用了几何规则式,因为整个绿地空间规模不大,几何规则式的路网能够更加合理便捷地联系主楼的各个出入口以及与南侧春华路的联系。虽然主楼南侧绿地从总体上来说其建筑外环境景观的营建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通过笔者对这块绿地5年来的观察以及实地的测绘,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1)。
2.1.2 围合绿地的建筑外立面过于单调
此绿地空间是由东北林业大学的主楼围合而成。主楼由南斯拉夫建筑师设计,其北侧为机电学院,东侧为土木学院,西侧为林学院。主楼立面的开窗形式均采用长条形,有重复但是缺乏变化,有节奏但是缺乏韵律,不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如图2)。处在这个空间当中的人们,除去植物景观,其北、东、西三面的主要景观是主楼的建筑外立面,这样看来,建筑外立面的景观显得就有些单调了。此绿地空间只有南面的景观层次比较丰富,以大型的乔木樟子松和杜松形成近景,并且构成了一个景框,在乔木后面是春华路上的主题雕塑及其附属的喷泉,此为中景,再有就是掩映在树丛中的文管楼,构成远景(如图3)。
2.1.3 缺乏可供长时间停留的交流空间
由于主楼南侧绿地空间尺度较小,大空间的边界效应得到了减弱,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活动从而从空间的边缘发展到了空间的中心地带。作为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心理学的这一效应。主楼南侧绿地却恰恰相反,在空间的边缘地带设置了较多的座椅以及相应的小空间,而在中心草坪却没有这样的交流空间的创造,人们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创造这样的空间(如图4)。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笔者发现,在较大规模的交流活动中,人们比较喜欢通过搭建简易的帐篷来创造所需的空间,如果是三两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会直接选择有树荫的地方席地而坐,来开展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如图4)。
整个主楼南侧绿地除了座椅,没有其它的园林构筑物或者园林小品。在相对较宽敞的围合空间中,设置花坛、主体雕塑或者是小型的水景,有助于交流活动的开展,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1.4 主楼南侧绿地植物配置杂乱、色彩单一并且缺少立体绿化
简约,追求整体的统一性与局部的个性体现,是围合的庭院空间植物配置的原则。由于建筑与地形的原因,冬季主楼南侧空间的风速较大,其主要乔木杜松受风害影响较严重,绝大多数杜松的树冠均偏向一侧,这就从视觉上给人造成了一种凌乱的感觉,但是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较为良好。灌木种类较繁杂,以圆锥八仙花、水腊、东北连翘和连翘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感,在植物种植设计上也缺乏美感和层次性(如图4)。林下地被植物种类单一,主要为玉簪,没有变化,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且草坪的面积较大,在绿地总面积中占的比例过大。
主楼南侧绿地以深色叶树种为主,几乎没有彩色叶树种,四季植物景观色彩十分单一,没有能充分体现北国冰城——哈尔滨的特色,地域植物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主楼南侧绿地几乎没有立体绿化。园冶中说“园墙隐约于萝间”,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加坡的各个大学,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它们校园的立体绿化就做得比较成功,这当然也与新加坡的当地气候因素有关。良好的立体绿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增加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还可以软化建筑外立面给人们带来的生硬的感觉。立体绿化有着良好的生态效应,增加空气的湿度等,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缺少这一点。
2.2 丹青楼前广场
2.2.1 丹青楼前广场概述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村庄或小城镇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每一座校园都需要有一个朋友聚会、乐队表演、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人们来这里观看他人表演或只是在课余放松一下。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3]。
东北林业大学丹青楼前广场建于2002年,其北侧为科学会堂和锅炉房,西侧为丹青楼,东侧为东北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南侧为研究生院。广场空间及其周围的建筑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大学的进程而应运而生的(如图5)。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教学空间,并且伴随着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这两座主要教学楼的建成,东北林业大学的教学中心也由主楼转移到了此处,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扩充教学空间及其相应的功能需求。丹青楼前广场平面构图形式优美,并且在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能够很好地疏散人群,满足了广场的基本功能要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2.2 丹青楼、研究生楼主要出入口与广场之间缺少一个缓冲空间
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自从建成之后,就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场地,在上下课期间其人流量是相当大的,而丹青楼和研究生楼的主要出入口直接与外侧的环行的车行道相接,其间缺少一个供缓冲的功能空间,这样上下课的学生的人行流线与部分教师的车行流线直接相交织。从丹青楼或者研究生楼走出来的人们,没有空间可以提供给他们,可以让他们有机会互相交流或者是在此等候其他人,他们只能随着人流走向广场空间(如图6)。
2.2.3 丹青楼前广场缺少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毫无疑问,丹青楼前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空间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的空间,应当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丹青楼前广场采用几何式的平面构图形式,列植黑皮油松和白桦,运用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而没有将能够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运用于其间,这样的广场空间是不具有可识别性的,置身其间的人们会觉得这与其他大学的广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图5)。
在2012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两块景观石,并且建了一个大型的电子屏幕在广场中央。两块景观石的材质、颜色、形态、大小完全不协调,并且没能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图7)。电子屏幕显得十分突兀,与原有的广场环境格格不入。
2.2.4 缺少舒适宜人的休息空间
丹青楼前广场东西长约123m,南北宽约96m,占地1.2hm2,是主楼南侧绿地面积的2倍。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只设置了少量的座椅,并且绝大多数座椅的周围缺少高大乔木的遮阴(如图8),只是在南侧综合办公楼和研究生楼之间,有一片白桦林,并且有玉簪作为地被植物,白桦林下的座椅较舒适,因而其利用率也较高,并且到了秋季,白桦树叶变成了橘黄色,在建筑白色立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动人,这也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著名的景点之一。
2.3 文博楼前广场
2.3.1 文博楼前广场概述
文博楼及其所在的新校区是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60周年校庆时建成的,文博楼现在主要作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楼,未来规划为全校所有设计类专业提供专业教室(如图9)。
2.3.2 文博楼前广场空间缺少停车空间
文博楼作为新的教学楼,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又一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一个广场空间中,没有设计固定的停车位,设计师们是欠考虑的。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现在的车辆都是随意地停靠在广场前(如图10)。随意停靠的车辆,无疑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增加了混乱感,也给过往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3.3 广场周边植物配置过于简单、缺乏层次
在紧靠广场的条状绿地上只铺设了一层草坪地被,距广场有一定距离的绿地上稀稀疏疏地种植了几棵水曲柳(如图11和图12)。这样的广场景观,在夏季将会是十分炎热的,没有阴凉的可供片刻休息的地方,在冬季,广场上的寒风将会十分刺骨,人们没有可以躲避的场所空间。
3 关于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意见与建议
3.1 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做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上海意格(Ager)国际总裁马晓暐先生曾经说过,景观设计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出发。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里需要有一个同他人交流的交往空间、他们在校园里走累了,需要在林荫下有一个供他们片刻休息的空间。这些使用者们的需求,都是设计师在做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2 校园环境景观应当注重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的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园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作为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有利条件,设计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地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以乡土植物为主,构建整个校园的基调植物景观,并且适当地应用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设置在关键的景观节点。大学校园里,植物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这为多层次植物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3.3 注重历史文脉在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景观中的塑造
任何一个大学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与历史渊源,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应当在各个造园要素中体现自己大学的独特之处,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具有可识别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们有归属感。
作者简介:
张磊,1989年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邮箱:,电话:15146616802,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许大为,1962年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著,苗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中,必须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尊重、保护和利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要使校园的人工环境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契合,做到和谐共存。这也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根本理念。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平衡,对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机的利用,与当地的生态建立良性的关系。通过与当地的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周边环境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大学校园中的建筑空间和建筑设计风格都会受到当地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的设计中,要将大学校园环境视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在选址、开放和分析中都保持适度原则。对于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要尽可能将其进行保留和改造,并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来改善和修复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对原有的山体、河流、湖泊、树木等都要尽可能的进行保留和规划,在设计中将校园建筑与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地域性的大学校园环境,这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理念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一个体现。
2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包括物质成果,更重要的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当地人民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产生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地域文化的根基。精神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地域文化中最宝贵、最核心的内容。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进行陶冶的场所,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中,汲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使大学校园环境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也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滋养。
在精神文化资源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可以说每一个地域范围内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景德镇作为我国古老的瓷都,具有悠久而灿烂的陶瓷文化内涵。这种地域文化内涵给予了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以丰富的灵感,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汲取陶瓷文化,将其与校园环境融合起来。例如陶瓷学院的下沉广场,就充分利用了陶瓷元素,建立了几组高大的陶艺柱状建筑。不仅如此,设计组还在该校园中设置了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和陶艺墙,使校园中处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以此来对校园内的师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不仅要使大学校园从生态环境方面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更要使之从精神文化内涵上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雕塑、景观等方面都要与当地的文化脉络、文化风格和审美情趣保持一致,对视觉审美和空间艺术的一致性进行不断的探索。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应该体现出当地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品位。
3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校园环境发展的基本指针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发展、生态资源和社会化。在进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对当前的使用需要进行满足,还要适当留出发展空间,便于大学未来的继续发展。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和融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规划时,不论是对生态环境还是对文化传统的利用都要掌握一定的余地,为大学未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4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但并非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刻板的复制,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公园。我们看到,在大学校园融入地域文化的同时,大学校园正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地域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因此,结合地域文化绝不是机械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和创造属于大学校园的设计特色,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地域文化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5结语
关键词 大学校园城市化 生态影响 生态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而科技发展依赖人才的求是创新、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是关键。武汉大学具有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的典型特点,其生态化代表特征使其在探索高校建设上具有较强借鉴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校园城市化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大学校园城市化将高等教育从原有城市相对分散的地域中剥离并重新集聚,迅速改变了原有城市郊区的生态面貌,并引发城市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1.1 武汉大学城市化的生态表象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拥珞珈山。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这与现代生态建筑不谋而合。武汉大学不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而且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是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综合性的武汉大学在功能和空间上表现出当代大学的城市化,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原有的如后勤、居住及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等功能向社会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校园向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由为国家培养干部转向为社会培养人才,形成城市的教育中心。
1.2 迅速改变原有城市结构,引发新一轮扩张
当前大学校园城市化进程的内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从19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迅速增加,大学无法在城市中满足扩招对增加土地的要求,因而转向近郊区、远郊区。大学校园城市化是城镇生态空间发展过程中离散性的表现,城市的教育功能从城市中离散出去,形成新的城市生态区域核心。
城镇生态空间理论认为,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受到干扰的程度成反比,同时生态空间是时间和空间耦合的结果。大学校园城市化使得原有市郊迅速成为城市的一个区域(教育)中心。由于这种城市化过程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大规模项目迅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面貌,大学园区的生态空间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大学城带动园区房地产、科研、中小学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集聚,从而可能形成城市新的教育中心。如各大高校在新建的分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等,引发城市新一轮扩张。这些迅速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同时也给原有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
2 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子系统应考虑以下功能:
2.1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市郊边缘地带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当前应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和城市居民进行生态教育;为大学这个文化社区提供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2 教育——建设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生态发展就是要让现在的资源足够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设立大学校园生态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因此,探索建设生态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生态公园的小型化使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成为可能。武汉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是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珞珈校园就是国家级重点名胜东湖风景区范围。以往大学校园公园强调的是可游、可赏以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大学校园生态公园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但更强调的是看者的生态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教化作用。2.3 景观生态——嵌合体、块区、廊道、基质
生物学者认为:“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形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等的巧妙布置来保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规划不但应考虑环境优美和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境稳定性为目的。
各种嵌合体都由块区、廊道和基质三种要素 结合而成。在大学校园中,海星状的形态是比较合适的,其中心是一个具有自然植被的大块区,其作用是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相应的地下水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大多数需要广阔空间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逃逸掩护,同时它还能够保留各种自然的景观,让校园更加近似自然。海星的触角端部是小块区,这些小块区形成群体,具有“脚踏石”的功能,有利于物种之间的活动。同时小块区还能够容纳某些不适合在大型块区生存的物种,并产生许多生态效益。大块区和小块区之间用廊道连接,以利于物种的传播。
武汉大学校园内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校园内形成各有特色和情趣的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尤其是樱园,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2.4 管理——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生态校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交通、资源利用(水利能源等)、垃圾、校园小气候环境质量、大学社区参与、生态课程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师生健康与安全。具体如下:
2.4.1 步行 +自行车——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武汉大学鼓励在校园里使用自行车和步行,限制机动交通。欧美自行车运动已经在大学校园取得成功:如剑桥大学园区、牛津大学园区(人口为15万)和诺丁汉大学园区(人口为25万)等大学园区。牛津大学校园区专门设有自行车道,在次要交叉口自行车道是连续的。在我国,大学校园内自行车使用已经很普及,在大学校园规划中针对自行车的停放、交通、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将有助于改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
2.4.2 纸——回收和无纸化办公
在武汉大学校园中,最普通的资源可能就是纸了,相应的在大学校园中纸的浪费也很普遍。学校普及网络技术以降低纸的使用量,此外设立专门的纸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纸的重复使用、双面使用等有效办法以减少纸消耗。
2.4.3 可重复利用资源及垃圾减量、分类和回收
武汉大学鼓励选用可回收或可重新利用的物品,鼓励办公中尽量使用大头针以替代一次性的订书钉,鼓励大学生使用二手教材和生活用品。设立二手交易市场,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生活学习用品摆成地摊,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大家都神清气爽地进行交易。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老建筑进行内部功能改造,外部修旧如新,而非简单的拆建,既保护了艺术文化价值,又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
对垃圾进行分类,有害垃圾独立处理。
2.4.4 水资源
大学校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系统的生态保护。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其生态校园建设中提出,应保持水文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在向城市补充地下水的工作中,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中采用了渗水性混凝土和沥青道路,以及利用中水灌溉花木等。向城市补充地下水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北京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无地下水区域已形成漏斗状,地表局部下陷。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是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整个城市持续下陷,不得已又往地下注水阻止下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训。
(2)德国的科洛利纳大学校园的雨水系统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该校投资1 000万美元建设雨水设施,她没有象以往那样加大排水管来排走雨水,而是设法将雨水留在校园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同时还恢复了校园的—个河谷生态。具体做法是:沿着校园道路两旁设渗水壕沟并植树涵水、以植物覆盖代替草地、在宜林地造林、建造雨水花园和溪流、屋顶绿化等。
(3)污水生物处理是迄今为止去除污废水中有机物质最有效、最经济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从我国目前来看,高校建设一定的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既能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担,又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新能源(太阳能、电能)和膜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装置化、小型化、分散化,就地回收、分散处理、经济节约。武汉大学化学系有两个污水处理厂,能将化学污水净化成清水,同时得到可作木地板、木门窗防腐的焦油。
(4)提高管理技术节约用水。武汉大学测绘校区学生公共浴室原来十分拥挤,改为按使用时间收费,在大量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充分满足了学生对浴室的要求,原来拥挤的浴室变为宽松,一举两得。
【关键词】校园 参与性景观 文化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景观设计,其有着特殊功能和意义。大学校园景观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具有很高知识水平、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和教师。因此,对其设计建设应该更多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对于时间、金钱等因素的考虑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其公众参与性的表达。对于校园景观的研究,要重视校园文化,同时更应重视人与人、人与景之间的互动,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校园参与性景观。
参与性景观是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便于双向沟通以及互动的功能性景观空间。因此,在研究大学校园参与性景观设计时,“人”这个空间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被狭义地解释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而此类景观所服务的空间也被框定为是特定的环境,即高校校园。鉴于此,参与性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可被分为教育环境以及人的需求特征这两大类因素。
一、影响校园参与性景观设计的因素
(一)教育环境因素
高等学府教育体制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完善。在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传统大学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教育理念上,由最初的只针对在校学生完全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现在对社会开放式的教育;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由老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成学生、教育者、社会的网络式交互传输。
这些教育理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让校园空间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成为了高校教育在课堂之外的延续。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设计以及规划也因为这一改变有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现代的大学校园,所强调的是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更加重视为在校师生提供可以随意交流的空间,着重体现校园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政府对于教育制度的调整、高校对于其教育理念的改变,无一不关系着校园的变化。最初,大学校园对于学生来讲,仅仅是学习知识、提供生活必要空间的环境。而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型人才,因此,大学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延伸到对生活技能、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培养,这也造就了校方必须重新审视校园景观的可参与性。有了参与,才能交流;重视沟通,才能教学相长。
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部分,时刻影响着校园参与性景观设计。一个学校的特色可以说是其校园景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办学精神、专业特色等学校的内涵特点都可以通过校园景观来进行表达。这样的校园景观环境不仅可以使在校师生对文化和科学产生共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对其校园的历史和治学理念产生自豪感。
(二)人的需求特征因素
在研究人的需求特征对参与性校园景观的影响时,综合各方面考虑,将人的影响因素分为基于人的行为需求因素以及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因素两方面。
1.基于人的行为需求因素
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空间主要是教室、食堂、宿舍等地点。在这当中适当增加一些景观节点,其利用率和被关注度自然就会上升。试想在相对单调的校园道路旁,出现些花廊或亭园,或多或少都会让往来于此的学生驻足停留,同时也为需要交谈空间的人提供了场所,社会活动发生的概率自然上升,从而也加大了景观的参与性。
而同一空间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时,所要求具备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以休息和交流空间为例,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选择短暂休息场所时,更倾向于较为安静的地方,便于思考;教师则需要在课与课之间的空隙进行短暂且不扰的休息。交流空间也如是,有些学生需要进行大型、集体性的交流,例如“英语角”活动,这就要求空间上必须足够开阔;但是有些需要跟朋友进行密切交流的学生,则希望得到相对私密性强的交流空间。
约翰·O·西蒙兹曾在其所撰写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中提到“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根据这一原则,最好的社区是给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体验”。良好的校园景观空间不同于其他城市景观,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师生,主要空间功能也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便于学习以及相互交流的场所。因此,在针对校园景观的设计手法和理念上,应当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尊重个体需求,设计创造良好的参与性景观空间,将逐渐成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2.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面临着从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过渡。随着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空间的逐步扩大,大学生的四维空间延展范围加大,使得其在情感和内心体验上更加深刻、丰富、敏感、细腻。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成长在父母、老师的羽翼下,导致其并没有经受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正是因为这样,造就了其好强但又脆弱的性格。这些学生由于从小没有集体生活环境的历练,使得其个体意识强、缺乏合作观念。与此同时,来自各方面的挫败感会使学生心理上出现自闭和偏执的状况,但是,又由于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因此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大学这样一个获取知识的殿堂,对学生的自制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一贯依赖父母的学生而言,如何尽快融入独立的校园生活以及培养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成为他们步入大学后需要学习的第一课。初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对未来充满美好期望,但在学习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也让其感到迷茫。大学生期望着周围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其行为兼具了独立性和集体性。因此,参与性校园景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和集体行为,力求兼顾。 (转第页)(接第页)
二、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来源于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培养专业方向以及大学校园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发掘和考虑。从学校特色出发,进行全局性的设计,并不是人为臆造或空想出来的,而是要求对校园的各个工作职能、生活功能等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综合分析,深入、细致地研究其人文、历史和自然条件,结合实际的大学校园活动,做出能与之紧密交融的景观设计。
(二)舒适性原则
从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校园的参与性景观设计的舒适性。舒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人对于景观环境的切身体验和视觉感受上。事实上,校园景观的舒适性不仅体现在安静的环境、干净的校园、充满生机的植物、安全的生活空间等这些表面的视觉形式上,而且应当注重使学生在各个功能的景观空间和建筑的协调关系中,体验其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校内空间中的各个建筑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景观舒适性的一大因素。建筑的体量大小、尺度、细节设计、质感以及色彩等都对景观舒适性有影响。同时,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体现的外在形式也有所不同,单体与群体之分、个体建筑的单层或多层之分,无一不产生着影响。拥有各种不同属性的建筑,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等,这些对于以建筑为主体的校园景观空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协调、统一各个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三)人文原则
校园的参与性景观本身反映了校园环境所处地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离开了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降低了设计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环境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应该有机统一,并且和谐共生。每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这使校园环境更加丰富,在设计时加入文化要素,以此来构成校园参与性景观,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使得校园参与性景观更加具有光彩,让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向于清晰,而不是逐渐萎缩从而导致消失。人们应当重视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去把握景观所具有的内涵。
结语
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景观在校园建设中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大学校园的花草树木到校内各类公共设施、从校内师生的言谈举止到其行为活动,这些都构成了高校校园所特有的景观。学生步入大学校园,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的学习外,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社会技能也是这些青年学子的必修课。创造更多、更大、更有利于交流的参与性景观空间,也成为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单纯的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进行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和不可或缺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园林景观营造;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44.3;TU984.182;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174-04
Research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Center Square of South Campus 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 Xue,GE Pei-lin,DUAN Yuan-gu
(College of Fores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e aimed at university's characteristic, the mean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waday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ressing ways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ak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campus squar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had their own way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found, and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 was being find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高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设施,它是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其主题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1]。而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还应当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所学校展示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窗口[2,3]。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景观设计正处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相碰撞的矛盾之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不断地受到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强势”文化的冲击[4]。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具有自己独特民族个性的文化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传统文化[5]。然而这些冲击,一方面给景观设计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启示;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域特征在景观设计和营造中丧失了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同一化的趋势,最终导致城市景观、校园景观个性的丧失。约瑟普・路易斯・塞特曾经说过“大学校园就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6],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与城市两者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机遇。因此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阐明地域特色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案例。
1 地域特色的相关涵义
所谓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的综合,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7]。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造就了多样化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为景观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构件与灵感。地域特色以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可具体的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两部分。
1.1 地域自然特征
1.1.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决定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间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对于景观文化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影响。
1.1.2 地形地貌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的一条造园理论为“相地合宜,构图得体”[8],并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地形造园手法,强调在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时,应详细考察原场地的地形地貌,景观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其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
1.1.3 植物要素 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构成了典型的植物景观特色。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9]。
1.2.1 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传承以及与自身相异的力量抗争的历史过程的积淀,也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信赖的基础[10],它们又是地域文化面对外域文化与其进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冲突或竞争的依托[11]。
1.2.2 民俗生活 一个地区的历史演变因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相对于一些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文物等来说,根植于群众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0]。应重点对地域民俗生活的一些要素进行挖掘,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景观符号,在园林景观营造时进行有效的表达。
2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1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2.1.1 景观重复 在快速发展的校园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景观建设单纯追求“现代化”风格,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在营造景观时都在模式化地铺广场、建花坛、立雕塑,这种严重重复的景观素材、单调堆砌而成的景观营造方式,使得校园景观严重同质化,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
2.1.2 忽略地域特色 任何地区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这些特色可能来源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或者来源于当地人独特的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然而在现有的景观建设中,许多大学校园景观往往抛弃了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地域特色这一设计要素。譬如,有些北方地区的学校盲目营造“南国风情”景观,干旱地区的学校营造“江南风光”的景观,等等。
2.1.3 忽略学校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校历史、办学特色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大学校园园林建设同质化的潮流下,许多大学在景观建设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化和一味模仿式的景观建设发展导致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也陷入了同质化的景观建设大潮中。譬如许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学校,其景观建设也走“欧洲风格”、“现代风范”的路子。即使是农业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其景观营造也无明显的区分。
2.2 大学校园地域性特色的营造方法
不同的校园,其户外空间的景观营造也应有所差异,在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每座校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设计要素,通过对不同地区校园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园的景观具有个性,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师生获得归属感。例如将当地的乡土植物结合到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外部环境。具有独特的景观风貌和蕴含文化意义的校园代表着学校的风格以及形象,在考虑校园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去,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提升学校景观质量和师生精神生活品位。将园林景观、绿地、雕塑、小品等各设计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在整个校园空间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
3 案例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杨凌,其代表人物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尧舜时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后稷,他“树艺五谷、教民稼穑”,教人们耕种粮食作物,研究农事和农耕技术;在他的带领下,黄河流域的人们较早地学会了耕种土地[12]。1934年爱国人士于佑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在杨凌成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此成立了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的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2所农林类大学和5所农林水利类研究所等七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杨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农业科教城,被称为“农业硅谷”。学校在发展壮大中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以农为特色、农林水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类重点大学发展道路。因此,探寻具有杨凌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营造手法,是研究的中心所在。
3.1 提取设计要素,寻找设计特点
杨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是以农、林、水为办学特色的综合类大学。结合杨凌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地域特点与学校特色的最佳契合点就是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因此,营造农耕背景下的自然田园风光是校园景观营造的出发点。
3.2 各景观要素设计特点的体现
3.2.1 整体布局 南校区中心广场属于校前区部分,校前区是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使“人们通过大门时完成从内到外的空间和心理、行为上的过渡”[13]。校门与校前区是联系校园内部教育区和城市的空间纽带,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也是给校园外的来往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校门与校前区环境设计应在完成基本功能、维护校园安全、疏导人流车流的基础上,创造标志性的校门和校前区环境,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农林类大学的内涵。因此,校前广场总体布局为规则对称式,以校门、田字格小广场中心主题雕塑以及建筑物中间连成中轴线,总体包括4个区域,分别是入口正对的植物模纹块区域、两侧的水池和喷泉、乔灌草植物群落、轴线顶端的中心广场(图1)。第一部分表现的主题为“农”,由45个(5×9)个植物模纹规则式排列组成“田”字形方阵。寓意大地上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图2)。“水”的主题由“田”字形方阵两侧的水池及喷泉表现,潺潺流水汇集于此,如同自然溪涧归于大海。“林”的主题由水池外侧的乔木、灌木、草坪草等植物群落体现,乔灌草混合搭配,营造出自然式的群落。位于景观轴线末端的下沉式小广场的主题雕塑为绿色的镰刀造型,体现主题为希望的田野。
3.2.2 园林空间 中心区景观设计整体是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U”字形空间,使得整个区域紧凑而有立体感;两侧的最高点是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带,中间为低矮模纹块。来往者进入空间后视线聚拢,得到一个整体的视觉效果;位于两边的水池仿自然溪涧汇集一处,两侧植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农业发展态势,契合了农科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的学科特色。
3.2.3 园林建筑 整个区域色调为红色与绿色,“红楼”是位于轴线主轴线末端与校门口学校名称石刻遥相呼应的主建筑,杨凌的城市整体色调偏灰色,主建筑“红楼”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先进入人们视野的建筑,采用与城市色调对比明显的红色,既是一片醒目的建筑群,又能凸显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风范,并与位于其正前方的绿色雕塑形成强烈的反差。
3.2.4 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的色彩主要来源于植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着绚丽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一种视觉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园林设计强化色彩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4]。在广场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当确定了植物景观的主色调之后,就要注重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上把整个景观区域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等暗绿色常绿乔木为背景,配以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等花灌木为辅,使一年四季的景致各有不同,营造出一种“自然情趣”;中间部分以低矮的地被灌木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组成模纹块。植物配置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方法,高大乔木、小乔木和低矮灌木巧妙配置,构建稳定而富有层次的人工群落,于规整中不失自然雅趣。学校大门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正门突出学校的庄严肃穆与农业类院校的自然风格,把学术活动的严谨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结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层次分明,景观立体;在时间上,充分利用植物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和季节变化来营造自然、清新、和谐的校园风光。
3.2.5 景观小品 杨凌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农业类大学,为了凸显这一特色,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契合杨凌农耕文明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农科类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积极延续杨凌的农耕文化历史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园林小品的设计与周围建筑、广场、绿色植物等营造出来的大环境和整体氛围风格相互协调、自然渗入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学校风格突出、环境美化、生态与人文一体、富有艺术性、彰显地域性、凸显人文性的高质量大学校园景观雕塑小品。中心广场小品的设计紧扣校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希望的田野”主题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图3)、题有学校名称与简介的石刻、两边林地里的石质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以土红色的蘑菇石为背景,刻以古铜绿色的人物、劳动用具以及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形象,讲述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南面的浮雕讲述了古老的农耕时代人们劳作的情形;北面的浮雕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古今结合,体现了杨凌作为农耕文明起源地的地域特色,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农林类院校特征。校门口石刻是一块造型古朴的土红色蘑菇毛石块,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主题突出。南北两块立意为“林”的绿地里各有一组雕塑,北面的毛石堆雕塑的造型与与质感代表了原始时期石器时代古老的农耕文化,南面的打磨石材(图4)与毛石雕塑相比有明显的人工痕迹,象征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农业也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迅猛发展。南北两组雕塑与校门口两组浮雕相互呼应,一组体现古老的农耕文化,一组是现代农业文明。浮雕与雕塑通过自身的材质、造型诉说着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索也在一步步向前发展。主题雕塑名为“希望的田野”,为绿色的镰刀造型,它位于正对入口的主建筑正前方,景观轴线的末端,是整个广场的焦点。红色的主建筑楼作为它的背景,绿色的镰刀造型雕塑坐落在下沉式喷泉广场上,底座为土红色毛石。雕塑象征着无数劳动者在广袤的大地上挥动着镰刀收获着汗水浇灌下的希望,也寓意着学生经过在学校里的刻苦学习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们在付出辛勤劳动为社会培养人才后得到桃李满天下的收获。
4 小结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表述了大学校园在进行景观营造时应充分将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巧妙结合的设计理念,将这个理念作为设计要点贯穿于景观要素中,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景观作品,并为今后大学校园景观营造体现个性和特色提供了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卓得熊. 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
1(4):73-76.
[2] 苏晓毅,张 云,宋钰红,等.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6-31.
[3] 高 峻,吴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 华中建筑,2003,21(6):50-53.
[4] 窦建奇,王 杨. 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探索研究――东北大学副城新校区规划设计国际投标优胜方案[J]. 华中建筑, 2005,23(3):48-50.
[5] 曾华浩.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J]. 防护林科技,2007(6):75-76.
[6] (西)亚美・夫里瑟. 约瑟普・路易斯・塞特:西班牙建筑大师[M].付 超,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苏文松. 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O08.
[8] (明)计 成. 园冶[M]. 胡天寿,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9] 赵 钢. 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J]. 华中建筑,2001,19(2):12-13.
[10] 卢 峰,张晓峰.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J]. 城市建筑,2007(6):13-14.
[11] 张 彤. 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 段渊古,赵 菲.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43, 546.
关键词:生态校园、景观化、以人为本、绿色自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第一章 生态校园的概念
校园本身是最基本的环境单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造生态系统共同组成。广义定义是“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系统”。
第二章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新观念
2.1科学与人文并重
大学校园的环境精神的融入都至关重要。其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文精神可以折射出学校特色,科学精神可以显示出学校实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融合,共同构建现代大学精神这正是校园环境的精妙所在。
2.2物质与情感并重
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创造一种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又能激发精神增长的校园学习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人任何场所的感染力都在于特征的刻画,,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因素(功能、距离、尺度、性质、环境等等)组成的关系,各种环境(自然、人工)所强调的气氛,以及各种形体所塑造的个性,引起人们对其文化使命的联想;打造具有浓厚人情味,多元而不单一的好的校园环境。
2.3生态与环境并重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在校园景观环境中体现生态与环境的新观念,体现大学校园应注重考虑以下方面: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催人奋进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气息。
2)全面规划,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营造校园景观环境。
3)效益优先,资源共享,新老校区协调发展。
4)空间可持续发展,为将来留有余地。
5)结合自然条件,创造良好生态景观环境。
2.4顺应时代呼唤,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今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全面开放、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因而,校园环境应体现这种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也不应到处都充满让人有相同体验的秩序,应在开放。
第三章 生态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与环境并重是当前形势下我们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在校园景观环境中体现生态与环境的新观念,体现大学校园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心理需求的设计
要建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环境。现代大学生对文化景观环境要求具有知识性、和谐性、对比性等一般审美范畴外,还要求有新奇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他们追求开阔视野、思想深化的东西,不能随便做个塑像就算环境建设,要使塑像与大学校园的氛围相适合,大小比例体现美感,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3.2节省高效的校园建设
要因财而建,量力而行,要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来建设,不能因为追求美观而挤占教学、科研上的资金。有些大学为了追求新、大、特等要求,在校园内建设大广场,虽然环境景色壮丽,给人以冲击力,但壮丽的背后往往是造成了投资较大、维护成本过高的后果。校园是学习的地方,应注重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
3.3特色的校园景观
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
3.4生态环境的感染力
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示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5绿色自然的主题
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第四章 生态化校园的规划原则
4.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校园绿化是建设生态校园最传统的方式。它能使人从繁重的学业中暂时释放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4.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4.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每一个绿化区域,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
水域孕育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第五章 结束语
大学校园生态设计是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更加舒适、愉快,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虽然生态校园的建设还没在各个学校实行,但已经有比较好的例子,我们还要更努力,总结经验,摈弃不足,抓好生态校园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
[2]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1. 导语
生活水品及教育水平要和世界接轨,旧式的学校生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矛盾推动下,大学校园的设计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大学校园的户外设计除了要体现校方的教学理念之外,还要满足以师生为本,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形成学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与之相呼应的环境小品等。下面就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设计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2. 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及文化属性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具备着文化空间的特点,它应该体现着该地域的特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新文化的诞生和对原生态文化的吸收保留两个方面。
文华学院是早年以华科分校的名誉成立的新校区,后来于2012年独立出来。文华学院地势比较复杂,地势高低起伏差异大,形成了独特的山坡和洼地。文华学院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在现在的校门(非正在建设的大门)入口处,自然地形成了明、镜两个湖,文华的建筑物顺着山势分布,地势高的地方(除了图书馆那块基地土质较差以外)也没有很大的变动,使得原生态得到了保留和利用。
但是就植被而言,文华学院有几处地方的植被已经完全是脱离了原来的模样了,比如进校门就能看见的大转盘和情人坡,原生态植物已经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移植上去的草坪。如果跟华科比起来,就使文华学院显得更嫩了。所以,大学校园前期的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场地规划,场地要素的去留,如山坡,洼地,水系,植物,构筑物等,都需要进行缜密的分析,该去该留,都是需要深刻的探讨。
建筑和环境小品的设计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文华学院的建筑小品还很少,目前只有新图书馆门前的两个雕像。景观小品虽多,用景观小品来传达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也还没有。建筑小品和环境小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是它们也更加容易地体现出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氛围。
3大学校园该以师生为本进行设计
(1) 景观实用性
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以师生为本,以人本身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景观设计。文华学院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学院,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明、镜湖的设计,明、镜湖依照地形被保留下来固然是好,但是由于湖边的设计不够合理而导致很少有师生到湖边观赏、小憩。我分析了其中的几点原因,第一是明镜湖的水质来源不合理。明、镜湖的水体来源是一些生活用水,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特别是在夏天,由于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疯狂繁殖。此时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阻止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深层水里面,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水体生物在分解时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就会急剧减少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死亡生物分解时会放出各种恶臭的气体,就使得师生们不但不停留歇息,反而都是捂住鼻子匆匆走过。所以建议生活用水最好能通过水体处理好了之后再汇入湖里进行利用。第二是明、镜湖的湖岸线设计不够合理,目前明、镜湖的湖岸线是比较规矩的形状,岸边虽然增加了些栏杆和少数座椅,但是由于湖面规矩,湖面的景色也是一目了然,基本没有遮挡物,加上把明、镜湖隔开的是现在的入校主干道,人流量巨大,在“众目睽睽”之下自然就很少人停留休息了。第三是岸边的高差没有处理好,明湖岸边道路比较平,这与六栋寝室楼旁边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高差。这样的直接后果首次是上、下湖边都比较艰难,有很多的台阶。其次是靠六栋寝室楼的岸边形成了一堵很大的高墙,高墙离湖边只有很短的岸边距离,这就使游人有一种压迫感,而不愿停留于此。以上三个观点表明了明、镜湖的景观实用性不是很强的缘由。
文华学院除了明、镜湖,还有很多地方的景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比如大转盘的草坪,总是会被来往于行政楼的各类人走出一条很难看的小道;镜湖边上的树林依然缺少人气;1、5、6栋寝室楼的后面空地还没设计或者说是设计得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不能体现文华学院的独特的气息。总体来说文华学院的景观小品还不多,也不够体现它自己独特性的文化气息
(2) 道路适用性
道路,特别是校园里面的道路,不但是交通设施,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对于道路的选择和建设,应当先从它的功能上来考虑,它需要承当什么任务。比如校园的主干道、通向寝室的道路和到达上课地点的道路,这些道路需要便捷和方便,使其能最快地达到目的地;而对于一些景观性强的道路,则是要就趣味曲折,能增加师生的停留地点和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流空间。在文华学院内,目前有几条路我是感受颇深的。一条是从五栋寝室楼到一栋寝室楼那条路,当你由五栋寝室楼(网球场旁边)往老食堂走时就会发现,有一片小草坪被走出了一条很难看的路,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而言“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条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往来一栋的学生们由于想操近道而走出来的路,其实旁边就有一条大道,但是他们就是不想绕那么一点远路,就形成了这条很难看的小路。还有大转盘的草坪上也形成了同样的一条小路,以至于学校保起了警戒线。道路是方便人们行走的,我们姑且不说这是不是学生的素质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下这些道路我们是不是都设计合理了,是不是设计到位了?道路设计的适用性,关乎到校园的美化和形象,道路的设计,也理当处理好人、车流的关系,做到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交通便捷。除此之外,大学校园的路网规划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行为要求和心里要求。
(3) 户外活动空间
大学校园里面,户外空间也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教室里面是老师给学生直面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户外场所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感受的空间,同时户外空间的设计更容易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个学习氛围,更能对学生起到塑造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应该充分得考虑师生所需要的户外空间。师生的户外活动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小憩、驻足、行走、体育运动。根据这四种行为,分别设计成不同的空间。体育运动就不说了,显然是体育场承当了此功能。根据环境心理学,人们喜欢选择在凹处和转角或者靠近柱子等地方停留,所有在设计景观道的时候能加入小憩设施的话,会让步行变得更加有趣。设计的时候还该注意到一点是一般来说,七十米到一百米的距离被称为“社会性视域”,在这段距离里面,刚好能分辨清人的身体形态,校园的户外空间比较开阔的地区宜以这个距离来分割和组织师生的室外活动。
3. 结语
“人改造了空间,空间塑造了人”,大学校园更是要塑造人才的摇篮,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建筑从业者除了有足够的热情之外,还有更多的关注空间,关注不同人类对不同建筑的需要,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对社会负责任。在此以金老师的一句话结尾:我们要做的是建筑,而不是单纯的房子!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表现形态;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
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多元与开放,人们对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所谓连接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元素之间联系规律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组织城市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的线路。这一理论认为联系是城市空间的最重要特征。便捷的空间联系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优先考虑的应是交通系统,而不是空间的形式。所谓场所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的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城市设计者的共同任务就是综合运用上述三种理论,创造一种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当然,这三种理论的结合不仅仅是运用在城市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在其他的设计中,例如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就可以用它来分析大学校园的空间。
2大学里的失落空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前面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我们却发现虽然很多校园外观上看上去很美,但是学生们在校园里的生活比较单调,交往圈也较窄。因为除了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等,校园里基本上就没地方可去。我们常看到的大片绿地和广场成为了摆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其中驻留、活动。这些无人愿意驻留、活动的空间我们就称之为———失落空间。多看看大学,多去大学走一走,不难发现大学里的失落空间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那为了体现大学的大气磅礴和威仪的中轴线上。这些中轴线的尽端常常是大角色(图书馆、主教学楼、大礼堂),轴线的两侧则是教学楼、办公楼等。
2.1大学的中轴分析
在大学的建设概况中提到大学的中轴是大学的失落空间,接着可以运用图-底理论来分析这些空间是真的“失落”吗?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大学空间中建筑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见图1)由此人手我们便可对大学校园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小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没有获得“完形”(Configuration),这样就创造出一种“消极的空间”,即“失落空间”,这些空间往往只是给人威武、宏伟的印象,鲜少有人愿意在里面长久的驻留,仅仅起到了交通联系的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的建筑景观环境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不间断变化着,没有人可以用一个单独的视点来完成对空间的描述,而是人在时间维内,通过先后的视觉刺激,对空间实体与实体之外的空间关系进行转换而综合成一个整体印象。宏伟、壮观的等形容空间的词就是在这样的转化下产生的,是我们对空间的一个整体印象。但是,宏伟、壮观这样的词语在大学里面出现有些不妥,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更需要的是亲切宜人,是为师生创造交流学习的空间。“图形”和“背景”通过视觉感知是可以随时替换的,黑色与白色的交界线或成为建筑的轮廓线,或成为空间的轮廓线。因此在大学校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来分析大学校园的空间,也可以用来分析失落空间。
2.2大学失落空间存在原因
通过对一些已经建成的大学校园的空间分析,可以发现常见的组织方式(见图2)。这是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组织方式:图中空白的部分多为广场,中间黑色部分多为图书馆,两侧为教学楼或者办公楼。或者为草地,就如前面的分析,这样的空间是很少有人去驻留的,是失落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这样的空间存在呢?分析原因如下:①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区域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当;②攀比成风,规模求大,以体现大学的“大”和“好”;③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校园规划设计中新的技术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
2.3消除失落空间的办法
失落空间是规划设计欠缺对人与建筑关系、人与人互动需要等要素的考虑下产生的,要消除失落空间,那就需要对失落空间进行再设计。再设计首先就认识到空间失落的原因,尺度过大的就要通过增加一些建构物或者做一些景观设计来改进。例如“TEAM10”的成员朗方在规划设计华盛顿时,就运用规则的林荫道———一种在线性空间中能传递视线的密集行道树的设计方法来体现纪念物之间和特色地形之间的彼此通视。林荫道中规则栽植和修剪整齐的树木能创造空间的封闭性、次序和景观视廊。其次,可以运用环境行为学分析师生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当然,能让师生参与设计,或者说参与讨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那是最好不过的。就如英格兰纽卡斯尔的拜克社区,在将拜克社区的空间变成有意义的场所的过程中,设计师厄斯金就让租户参与到设计中,了解住户的需要,为租户设计积极的、有意义的空间环境。若在大学很难实现,那么当今兴起的环境行为学就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通过对校园里师生行为活动的观察分析来思考师生需要什么样的空间环境。最后,消除失落空间其实就是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再设计,最简单实用且有效的设计方法是,设计一些有私密性的、围合的空间,看现在著名的、成功的空间,大多数都是围合空间。
3结语
关键词: 六盘水;教学区;绿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成为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校园的“场所精神”。教学区人群汇集、位于整个校园的核心部位,其景观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富有时代气息、人文关怀、文化教育为特色,形成环境幽雅、舒适恬静的教学场所。
1.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周边绿化景观设计概况
设计范围包括了教学楼及图书馆周边的区域,面积27624.52㎡,绿地18000㎡。教学区南面为生活区,西面为运动区,东面为景观休闲区及行政区,被校园的核心主干道环绕,将它和校园的其他区域连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北方为学校的主入口,东面为学校的次要入口,为保证每一个区域的师生都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教学区,因此要考虑其他分区与教学区的关系,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区的道路系统及各区的功能要求。
2 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2.1体现自然生态原则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谐调发展,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复合型群落式绿化种植设计,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提高场地范围内的绿地率,从而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2.2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认真分析校园学生行为模式,结合当代国际流行大学校园规划的经验,充分营造师生公共交往空间,通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座椅、雕塑等构筑物与建筑之间的空间相结合,提供一个有学术氛围、亲切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学院开放现代民主学术的体现,体现了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2.3景观结合功能原则
空间设计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突出二号教学楼及图书馆,以立体空间营造的手法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校园形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核心区整体感强,空间张弧有度,使环境衬托建筑,建筑又融合于环境,二者呈有机生长姿态。
3 设计的构思
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以“传承文脉,景观育人,求本远致,生态和谐”为灵魂,依据总体规划设计构思和现有的校园环境景观现状,以 “深、悠、情”映“华庭”为本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主题。“深、悠、情”分别指的是以景见深、以古见悠、以文见情,“华庭”指的就是教学区,将地域性、生态性、教育性三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环境景观设计的始终,力图在校园环境景观中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空间。使整个教学区景观设计清新自然、开阔疏朗、生态和谐、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追求以景见深、以古见悠、以文见情的意境。
图1 教学区鸟瞰图
4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绿化景观设概述
4.1空间构成
教学区绿化空间由“两核两片”构成,两核指的是二号教学楼和图书馆,两片指的是围绕“深、悠、情设计理念的图书馆及二号教学楼周边的区域。”
4.2景观分区
依据设计的原则、指导思想将该教学区周边的绿化分为:游憩区域;前庭核心景观区;庭院景观区;交流空间;私密空间;景观休闲区。
4.3道路及园林景观小品
道路设计充分考虑教学区与其他区域的关系来合理的安排道路系统。同时通过教学区的道路系统来整合个分区,营造统一的空间形象。一级道路,规则式分布,分布于二号教学楼及图书馆的中轴线上,均用火烧板铺置,宽度为8米;二级道路,自然式分布,环抱于二号教学楼及图书馆周围,采用烧结砖铺置,宽度为两米。
园林小品设计,其中在图书馆的左侧放置春花秋实景观雕塑,在二号教学楼周边靠水边设计了张拉膜休闲区,在附近东边还设计了交流空间小广场,在二号教学楼的后边设计了环形花架休闲区,及在合适的区域设计了景观石。小品建筑皆要求精工细做,成为外观达到高档家具的水平。木质部分为清水面,需特别注意避免机械损伤及污染,外露焊接要注意美观的要求。
4.4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白玉兰、杜鹃、天竺葵、月季、美人蕉等);夏有荫(滇朴、香樟、金竹、乐昌含笑、杜英等);秋有色(红枫、垂丝海棠、紫薇等);冬有绿(八月桂、冬樱花、龙柏、叶子花、红叶石楠等)。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植物种植采用片植丛植为主要形式,使教学区显得简洁自然。为丰富景观,也采用多种种植形式,有列植、对植、点植、孤植等。
图2 教学区景观示意图一 图3 教学区景观示意图二
5 结语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道路、植物、水体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外,形成了理想的景观教学区的还应具备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和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景观小品选材环保、节能无公害,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常绿,常年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学忠. 景观设计[M] . 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2] 张国强. 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涂惠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李敏,周琳洁,园林绿化建设法规与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园林;园林艺术美;园林艺术教育;园林式大学;大学校园绿化
现代生态学家提出,现阶段的绿化建设要从“城市中有花园”向“花园中有城市”发展。其强调的是“大园林”的观念。园林,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是由建筑、园艺、山水、文学、书画等各门艺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艺术。其充分地体现出地域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特色。把大学建设成为“园林式大学”,使之成为城市绿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办学风格,展示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园林艺术美的实践构建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1]。
王三山在园林艺术教育的原则中提到:园林艺术教育是从审美享受的层面来激发人们对人的生存环境、园林景观以及园林建筑、造园技巧、造园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解读,为受教者开启通往审美意境的途径与方法。从园林艺术教育的目标来看,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外景观艺术发展沿革的了解和对艺术风格的认识。其二,充分了解掌握园林艺术设计的基本技巧,建筑庭园、花木、山水等的设计方法和艺术表现能力。其三,培养人们对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的审美感悟、理解能力,并提高对古典园林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其四,培养人们对园林艺术的品赏和鉴赏能力,使人们真正进入一种“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高雅心境。园林艺术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2]。
王昌龄在《诗格》中对诗歌意境的产生作了分析。王昌龄说的“三格”,是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不同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是所谓“生思”。诗人经过长期的构思,始终未能产生意象。于是暂时让自己的精神松弛下来,等待一个偶然的机会,灵感和想像为“境”所触发,这时意境自然地涌现出来了。这就叫“生思”。在这种情况下,“境”和“思”的关系是偶然的触发。“境”引起“思”,产生了意象。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3]。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诗的意境美。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依,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原封不动地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园林艺术美有其明显的客观性,造园艺术家裁取自然界现存的美,依照审美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法则,来改善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美。
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个园区内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个花坛、每一棵树木都可能让他们驻足,都可能让他们获得灵感,让他们热爱自然、憧憬美好、珍爱生命,形成鉴赏美、追求美、呵护美的美好心灵。“园林式大学”是园林艺术美在大学校园绿化中的最高境界。国内的大学有许多很好的范例。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两所最顶级的大学,其校园绿化得益于皇家传统园林的底蕴。1952年,北京大学以崭新的姿态在燕大校园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在保留原有园林风格的基础上,新建了大量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反映教学科研特点的新景区、新景点。北京大学是一所以古典园林为特征,兼有现代园林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建设新建筑时考虑与古典园林环境相协调,造就和建设一所完整体系、和谐统一、空间幽静的校园环境。整修后的未名湖景区更加清净优美,湖光塔影、垂柳石鱼,令人流连忘返[4]。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的几所高校中,绿地面积占校园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50%以上。这些高校之间不是用围墙分隔开来的,靠的是绿化带。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样的城区绿地系统,形成“蓝天碧水、绿地青山、古韵新意、绿廊穿插、林园交织、城乡一体”的显著特色。
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既得益于地质学家李四光慧眼识珠,选定东湖之滨、路咖山麓的自然风光,又有建筑大师开尔斯鬼斧神工,奠定了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古建筑。武汉大学卓越的教学科研学术成就蜚声中外,且以其美丽自然风景为世人所赞美。校园依山环湖、蜿蜒起伏的地理环境,构思精巧的仿古建筑群典雅凝重。银墙碧瓦掩映在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浩瀚的东湖之滨。校园植被丰富多彩,季相色彩斑斓,绿化率达到68%,绿化覆盖率达到87%,其中山体绿化覆盖率为100%。校内拥有全国高校最大的绿化广场, 13株百年大树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木古树,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曾有植物学家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5]。茂密的树林和优美的环境使武汉大学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各种鸟类就有276种之多。校园现已形成了以樱园、梅园、桂园、枫园、中心湖等景点为特色的绿化体系。
汕头大学新图书馆于2009年6月落成,被称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图书馆”。其建筑外观为线装书书盒状的现代设计,馆外有一池清澈的活水,周围大片的绿地令人舒心惬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区校园的绿化植被全部选用无挥发刺激性气味的中草药植物,将校园变为中草药公园,充分体现中医药大学特色。
有许多地方院校在校园绿化方面也精心设计,科学布局。有点睛之笔,如吉林药学院的锦鲤湖,吉林师范大学的道园都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园林景观的美境,强调欣赏与参与意识,正是以人的五官,通过悟道法境,体会法境之圆满。园林作为景观的组合部分,其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主观与客观之间产生互动关系,从品赏心理到文化底蕴,以及主体参与意识,都应该随着诗情和感悟去体会意境中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环境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应该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和创造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为基础,确立高校的园林艺术美特色。其实,有许多高校就是“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美不胜收的青葱校园吸引着广大师生,在园林意境美中陶冶情操、修为品德。
建设“园林式大学”是大家的一个共同理想。现今我国大学校园园林绿化整体水平还亟待提高。切记:“园林式大学”不是概念或标签,而是追求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铁城;孙天壮,浅论大学校园环境规划,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第8期
[2] 王三山,周耀林著.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3]杨文会著,书名《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4]何绿萍,谢凝高,陈青慧,北京大学校园园林化环境的分析, 《中国园林》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