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

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

时间:2023-08-18 17:1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改变 低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0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低效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出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我以为主要还是由当前的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老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所造成的。

(一)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既有多年来生物学科地位低谷的沿袭,又有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生物学科处于边缘化:学校方面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用于学习本科目的时间太少。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目前,各校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在安排课时减少生物的课时数,个别学校甚至每周只开一课时,而且多数学校实验课都不上,这样把本该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变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国家教育部对初中生物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教师认真授课、学校按规定安排课时是当务之急,这样就能基本上满足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学好生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师的教授效果

当今的生物课堂,大多学校都不做探究实验,课堂都以讲授为主,班级有多媒体也都形同虚设,有人听课时用,无人听时闲置着,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长的认知能力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生物基础的好坏,学生学习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及家长的配合力等,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家长不支持,有的家长甚至说“生物学科不参与中考,不必太在意”。

二、改变生物课堂低效性的对策

新课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课堂探究、分组实验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实验探究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

为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要想改变生物课堂的低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恰当地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转变角色,甘当配角。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给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必要的评价、激励,让他们主动发展,提升能力。

(二)精讲多练,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指出重点和难点,上课时要把知识点讲准讲清,杜绝“满堂灌”,要精讲多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生物学科适合于当堂消化知识点,我一般采用让学生总结重难点到提问巩固到拓展题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多年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成绩显著。

(三)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探究实验必须按规定完成。

教师除了讲清实验课的目的和步骤及演示操作外,还应多参加学习和研讨。比如,和本校同科教师研究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更换,实验步骤是否可以改进,或哪些是实验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多外出学习校外的先进实验方法和手段,比如国培。近几年来,本人先后参加过东北师大和吉林师范学院组织的“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我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把教师授课课件拷回来,便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使用,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很快。

(四)实行多种教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学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学已成为当今自然学科中的最主要学科之一。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生物学科人才,故高校在培养生物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精神,目前已有多所高校根据相关要求,按照开放、创新、高效的原则,建立起了生物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构建与培养高端生物专业人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并对新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省属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状

1.1省示范中心的概况

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一种全新的为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它全面贯彻落实“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对学生按基础型、实践应用型和高素质复合型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栽培。在前不久召开的“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会议中有数据显示,我国省高校示范中心的数量已经超过800所。省示范中心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上不断探索,以图对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其改革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各高校示范中心均在仪器和设备上作了较大投入,致力于最新实验仪器的引进和信息化建设,拟借助前沿知识的介绍和丰富的网上资源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大多数省属高校示范中心网站建立有自主选课系统,学生可以在示范中心网站上查看实验教程,并进行虚拟实验、撰写实验总结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便利性优势。

1.2省示范中心的作用

首先,高校示范中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高校实验室内部机制转换。高校增加资金投入到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实验师资队伍状况,加大对实验室内部改革的力度。示范中心的教学强调以传授学科知识为本,鼓励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在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新的教学实验管理模式。其次,高校示范中心的建立促进了资源共享。高校示范中心的建设要求突破原来传统的学科分类,按照学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目的进行统一规划。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们存在着密切的知识交叉,在教学实验上也有重复。示范中心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经验,在同一地点开展不同的实验教学,最大程度上节约实验所需的物品,减少资金投入。最后,示范中心的建设也促进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示范中心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好,因为每个人都是实验参与者,都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感更为强烈。而且实验中心所拥有的硬件设施,以及所营造出的专业氛围,使讲授者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例如互动教学的实践运用、在课堂上更为方便的个例讲解分析、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出更具体和富有针对性的讨论意见等,都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得到提升,使教学的时间成本均得到充分利用。

2省示范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省示范中心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不仅作为一个把无限想象变为现实观像的课堂,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难点,而且能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因此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能够准确的传授知识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些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中的工作人员由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兼职来担当,缺乏专业性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使大多数实验人员认为其职责只是给学生授业解惑,而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生物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当今网络信息等技术来改善和提高实验过程,缺少研究和发掘。

2.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和规章制度来规范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安全管理,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出现了实验课堂中的危险物品管理无法可依,仪器设备的使用不规范,随意处理实验“三废”等问题,而且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因为没有法律的硬性约束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性。部分实验室管理员疏忽于自身的义务,觉得事不关己,责任心不强,而且即使出现事故,也无法律责任,在工作中抱以侥幸心理,给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的管理工作增添了安全隐患。

2.3省示范中心缺乏系统化管理

目前的高校生物实验室主要是,校、院、年级3阶梯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点,比如:各学科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买,使用率低、浪费资源;实验技术队伍人数众多但不够专业,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没有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的建设,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虽然有些高校通过加强管理,把任务落实到各个相关角色职位上并整合不同院系师资力量,但是在改革中受到重重阻力,收益甚微,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省示范中心建设的相关措施及建议

3.1加强实验室示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师资力量在生物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队伍的专业技能、思想品质等都直接影响着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因此,高校应在实验团队中开展岗前培训和专业考核,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劳动合同制度,引起实验团队的危机意识,引进、聘用具有生物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员,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实操技术培训,如常规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现代教育培训等。在实验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实验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不仅应该针对学生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还应该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2完善实验室示范中心的规章制度

对于目前高校生物实验室示范中心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国家应当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学校对示范中心的管理工作,让学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实验室示范中心内部也应完善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在示范中心中实行奖惩原则,对于在实验工作过程中和示范中心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在职称评定时,在同等条件下,对示范中心的工作者给予优先的考虑机会;而对于一些不遵循相关守则的工作者,可以进行记过做检讨的处罚,以此警示。规章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示范中心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完成实验教学目标,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自身管理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3.3进一步加强示范中心管理体制

学校与院系间应通过示范中心这条纽带,对现有的生物实验室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验资源共享以达到节约教学投入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高校示范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所提出的“三融一体”的教育思想,面对全校师生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使示范中心不仅仅只针对生物学科,而且能够覆盖到更多的相关学科比如:化学、物理学中。实验示范中心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实验考核等方面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延长其寿命节约投资,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3.4建立特色的示范中心

每个高校示范中心都有着各自的校园文化以及学科优势,所以示范中心的建设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学科优势,确定示范中心的建设特色。如学校在生物学某领域有着独到见解和传统优势,就应该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努力将优势学科的研究底蕴、理论强项向学生展示,并根据现有的软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结合学生的自身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向本校优势专业靠拢,为高校培养专业性人才。这样不仅可以发扬高校的学科优势,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省属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提升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现有实验室教学体制的改革。省属高校应当借助这一举措,促进高校实验室内部建设,凸显优势专业力量,整合多学科资源,引进前沿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优势,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5.

[2] 杨叔子.创新源于时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1-3.

[3] 刘志强,傅承新,吴敏,等.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管理与措施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2(6):129-131.

[4] 吴丽芬.建设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4):115-117.

[5] 王厚伟.《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30-132

[6] 田丰.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21(2):21-22.

[7] 刘胜贵,付明,张俭.生物工程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126-128.

第3篇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第4篇

修订工作组:2001到2011年,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标志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上。

首先来看课程理念的变化。经过文献分析、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课程标准研制组确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三个理念分别对应了生物学课程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实施策略,涵盖了课程的主要方面并有可操作性的指向。

再来看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十大主题勾勒内容框架。《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构成了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考虑到让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标准研制组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确定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从课堂教学的情况和大范围调研的数据看,新的课程内容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同和学生的喜爱。

二是强调探究和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中的一个独立的主题,这不仅是将科学探究作为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科学探究。“内容标准”中有许多活动建议,建议的活动大多是需要动手、动脑且是使用低值耗材的实验。这样的建议,既指导了教科书的编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

三是将生物技术纳入课程内容。在新技术和新技术产品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技术素养对于公民来说愈发重要。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强调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对他们技术素养的形成给予高度关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是经典的、与发酵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表现出了热情,对生物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生物学教与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让学生将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关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中都注意贯彻、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和扩充,为什么?

修订工作组:在这次修订过程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的第二自然段是完全重写的。其中,一开始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国中学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却总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或者说在学者那里是清楚的,但在中小学并没有解决,那就是生物学科归属的领域问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个“既要”,一个“又要”,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是专业的生物学教师执教,在“既要”上做得较好,即知识目标落实得好一些。而在“又要”上就不一定做得好。“既要”,要求的是科学的基本观点、科学研究的方法,还有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些,很多时候并不直接反映在具体的“内容标准”的条目中或教科书的知识描述中。抓住了知识要点,并不就能“自动”地完成这些重要的教学任务。如若没有落实好上述的“又要”,那么就反映不了自然科学的本质了。

《江苏教育研究》: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由10个一级主题构架起来的,这些主题是怎么确定的?

修订工作组:对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者和修订者来说,最揪心的一件事,就是“内容标准”部分选取的10大主题及其设计思路中突出人与生物圈的考虑等,能否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生物科学专家学者和广大生物学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原来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三门课并列,现合并为一门课程——生物学。如此大的变化,内容的取舍、组织就很艰难。十年前,在制订《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时,课标研制组曾为此作过大量调查研究,参阅过许多国家相应的标准或大纲,征询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了广大一线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意见,最终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形成了我国《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学习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及相关说明。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综合课程,不再分科,应属首创。这次在修订意见征集和专家审议的过程中,大家仍一致肯定了10个主题框架,因此未作修改。欣喜之余,希望教科书的编制者能更深入地探讨这10个一级主题的相互关系、各自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如何衔接、轻重如何、如何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等问题。

《江苏教育研究》:我注意到,10个一级主题之下都有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形成相关“重要概念”的要求。“重要概念”是什么样的概念?“重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修订工作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全部的知识,哪怕是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精选最重要的内容,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就成为必须。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重要概念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其次,学生在理解这个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而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最后,如果学生依靠自己头脑中的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可以比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而且有了这个框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当中,这样他的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有逻辑编排的。这对学生稳定地保持和调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多的科学课程设计人员开始依据重要的主题,按照重要概念来构建课程框架、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求老师参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吸纳了国际上的这些研究成果,以及最近五六年时间里我们自己的团队在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在这一次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采用重要概念来构建课程框架、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就成了我们修订的重点工作。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修订也是响应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号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在理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凸显重要概念,这个号召和要求跟国际上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正确的,是对我国科学教育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我们是积极地响应和实践了这个号召的。

《江苏教育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怎样认识和理解探究性学习的?

修订工作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十年生物学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教学的专注点、兴奋点,大都聚焦于此。但也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探究性学习当作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意思:

首先,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在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科学事实的真实描述,还是科学原理、规律的揭示,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及其应用,都是一代代科学家辛勤劳作、深入探究的结晶,它们构成了璀璨辉煌的历史画卷。因此,科学史或科学发现中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最好素材,在课程标准中、在教科书中、在教学实践中都要精心选取。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事事都亲历探究。间接地了解科学探究的历程,领悟科学家工作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渠道。教学中精心选取科学史中的材料和现实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将之有机地、自然地组织到教学之中,就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内容。

第二,科学探究“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这应如何理解?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因此,它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这次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标题下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具体包括:“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经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些都是“重要概念”,要求的水平是“理解”。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第5篇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7-10班的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第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本学期的公开课开展之前,我请教了我们同组老师的不同意见,他们都很热心的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的公开课开展顺利。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第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文科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我还多次批改,重复批改,然后面对面辅导,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第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生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胆量,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第六、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辅差,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发展性学习评价;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96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握三个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而发展性学习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多种形式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使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结果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与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

一、高中生物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1. 目标。理论目标:构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具有普遍意义、价值性较高的高中生物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包括探究实验合作学习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基础知识评价等。实践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督促和鞭策自己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堂思考、语言表达、资料收集与整理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参与探究和合作交流、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升,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的习惯得以养成。(2)教师发展目标:使教师生命潜能得到发挥,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中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创造型教师的转变。

2. 内容。学生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前5分钟生物科技小知识的介绍、竞赛活动等)、课堂交流、作业情况、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等方面的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以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开展高中生物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践意义

当今的课程规划者建议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考虑评价。评价应该是促进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脑子里一_始就有“评价”这一思想,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他们也会在一个更高层次去探讨问题,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评价活动去寻求新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一点,以目前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尤其重要。开展生物科学生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还可以发现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总之,突出评价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1. 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中学生物学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

2. 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

3. 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从教学理论上看,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促进转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学生物教学策略理论,为中学生物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从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有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查,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与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有效地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评价方案的促进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加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慢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发言多了,思考问题主动积极了。遇到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做法,我们便用认同、开放性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中并行变化,互相促进,充分显示了课改的必要性和生命力。多元性评价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教条、死板,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三、开展高中生物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践创新点

1. 通过构建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评价方案及评价标准,立足过程,科学评价,促进发展,力求做到教学与评价相融合,认真思考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确定出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流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沿着有效教学的方向前进,力求使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成为课堂亮丽的风景。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思考、语言表达、资料收集与整理等综合素质得以不断展现和提高,而且能够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通过建立《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信息库》《学生评价手册》与学生档案(成长记录袋)并完善和充实,既体现学生独特智慧、心灵手巧、展示个性和发展潜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并为班主任提供有综合评价借鉴意义的过程记录。

3. 设立《生物科学生学期成绩评价总表》,采用量性评价(百分制)+质性评价(等级制)成绩量化转化等级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修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易于操作,学生乐于接受。在自评与互评方面力求有所突破、创新,采用简单、真实且趣味性强的方式,以减轻师生负担;加强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增加评价弹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被评价的方式;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方面加大力度。

4. 评价结合课堂小组积分赛,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减少违纪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外,评价结合生物科班干部(如科代表、课堂积分管理员等)的工作表现,可作为嘉奖分计入总成绩,提升综合评价等级,有利于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新的评价理念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逐步认识的,所以评价方案不能在起始年段上学期初就与学生见面,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起初并不明确。今后力争在每学期初就制定出经过完善的评价方案,并明确地告诉学生,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2. 过程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们收集了学生的许多资料放入成长记录袋,也制定了《学习过程评价手册》,但我们深感这些方面还不能很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由于大班额教学,教师要全面观察多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程,确实力不从心。一般只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关注较多,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很紧,有些活动只能匆匆而过,不能及时进行评价。如何加强过程评价,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3. 在多主体的评价中,我们已纳入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但还未有效地纳入家长评价。如何让家长有实质性地参与到评价中,是今后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新教材实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去支撑。课程的教学资源尚待开发,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针对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设备简陋、实验经费短缺、教辅材料不足等),首先是给生物学科、生物教师营造平等、宽松、与时俱进的工作环境。“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真正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发现、探讨、改进、提高。只有构建起真正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我国的基础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赵素文,黄家骅.基础教育发展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 (美)阿兰兹;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3] (美)韦伯(Weber,E.).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第7篇

论文内容要求:

①立意新颖、论点鲜明、内容健康积极;②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语言流畅;③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④资料翔实、数据可靠、论据充分、结论准确;⑤突出报到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

论文标题要求:

论文标题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明确切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字数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般不用副标题。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物学教学,2010.7期)。但也有极少数论文标题字数超过20字符的,如:《“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的细节问题》(教育与探索,2010.6期)。

对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书写的要求:

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书写在标题下方,工作单位要写明省、市、县。

论文摘要要求:

摘要是介绍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简明扼要。一般字数要求100~200字。经验介绍、心得体会的论文一般不要求写摘要,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的论文必须写摘要。如《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一文的摘要: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对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粗浅探讨,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参与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参与式教学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关键词要求:

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中心论点的核心词语,一般要求3~6个。如《科学史教育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文的关键词:科学史教育生物课堂教学作用。

论文正文要求:

论文的正文是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根据论文的内容,有的论文有引语、正文、结语。

1引语。引语又叫引言,介绍撰写论文的背景、原因或目的、作用,是论文内容的过渡。如:《新课标下生物学课程的评课》一文的引语:评课就是有关专家、领导或其他教师对上课教师一节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艺术的综合评价。评课是校本教研、校际交流、观摩课、教学比赛、教学检查等教学活动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课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轻情感;重选拔、轻发展;重定理、轻定性;重垂直评价、轻横向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于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评价,如教师的组织教学、教态、语言表达,知识的科学性、重难点的突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编、自导、自演”能力的评价。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用、地位则被忽视。一节课结束,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中表现怎样,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则没有引起评课者的重视。评课者盯着的只是教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衬托。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评价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论文的结构层次。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有的论文中心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属同一级标题,称为一级标题。一级标题下的小标题称为二级标题,以此类推。论文的一级标题不宜超过7个,一般来说以3~5个为宜。论文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级。标题层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种方式:

第1级标题——1第1级标题——一

第2级标题——1.1第2级标题——(二)

第3级标题——1.1.1第3级标题——1

第4级标题——1.1.1.1第4级标题——(1)

现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一种理想替代材料——火葱》(教育与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结构层次说明如下:

1火葱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一级标题

2火葱作为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材料的优点----一级标题

2.1实验效果好---------------------------二级标题

2.1.1物像清晰-----------------------------三级标题

2.1.2染色效果好--------------------------三级标题

2.1.3细胞膜、细胞壁容易辨认--------三级标题

2.1.4细胞核显目。------------------------三级标题

2.1.5细胞质、液泡清晰可见-------------三级标题

2.2操作方便--------------------------------二级标题

2.2.1个体大小恰当--------------------三级标题

2.2.2下表皮易剥离--------------------三级标题

2.2.3易染色------------------------------三级标题

2.2.4制片容易-----------------------------三级标题

2.3材料获取容易--------------------------二级标题

2.4经济实惠-------------------------------二级标题

3火葱与洋葱实验效果的对比-----------一级标题

3.1相同点----------------------------------二级标题

3.2不同点----------------------------------二级标题

3.2.1染色效果---------------------------三级标题

3.2.2细胞膜-----------------------------三级标题

3.2.3细胞质-------------------------------三级标题

3.2.4液泡----------------------------------三级标题

3.2.5细胞核-------------------------------三级标题

3结语。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的结语:总之,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有效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

字体、字号、字数要求

论文的标题一般用宋体,正文用宋体、仿宋、楷体等字体。标题的字号根据字数确定,一般用一号或小一号、二号;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用小四号;摘要、关键词用五号;一级标题用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正文用小四号;参考文献用五号。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论文的字数一般要求在1500~4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最受欢迎,论文字数要求不十分严格。

参考范文:

加强生物学交叉学科对生物学名的重视和规范化

摘要:针对一些生物学交叉学科对物种学名不重视和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文章给予了总结和评价,并从“教”和“用”两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引起各相关领域从专业教学到学术研究中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物种学名。文中给出了一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

关键词:双名法;教学;基础研究;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80-03

在一些生物学交叉学科中,有关物种学名的使用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不用、错用、混用及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最典型的如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其主要原因来自相关学科在基础教学上、论文撰写中以及一些学术期刊在学术论文要求上没有对物种学名引起重视,由此极易造成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相关实验材料或研究对象的混淆或模糊不清。

本着“教”与“用”相结合的原则,文章对物种学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最后给出了一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以期能够引起各相关领域从专业教学到学术研究中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物种学名。

一、为什么要使用科学名称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等差异,对于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或叫法,这就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一标准,用来避免交流和使用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为此,生物学家一直探寻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一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直到1735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一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命名法——双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此问题才得以解决。双名法采用拉丁文双名制最初开始于定植物学名,拉丁文是当时欧洲流行的书面文字,变化少,比用英、法等文字记述物种更容易被各国科学家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的命名[1]。

二、学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研学术中,学名的使用常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1)学名不用或省略;(2)同物异名;(3)拼写错误;(4)不规范名称;(5)鉴定错误。

1.学名不用或省略。除了极少数约定俗成的物种,其学名可以省略外,其他情况下都是不能省略的,以求达成共识。尤其是实验材料、研究对象等,其学名更是不能省略。极少数的例外,如:人HomosapiensL.,1758,因当今人类只有一个物种,也没有其他分类阶元(infraspecificname),不存在名称混乱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

2.同物异名(synonym)。任何一个物种,其正确的学名只可能有一个,其他都是同物异名(synonym)或无效名称(invalidname)[2,3]。由于分类地位的不完善或认识的局限性,研究过程中物种的学名常常被修订(revised),而最后一次被合法修订的学名才是其正确的学名。因此,物种的学名要及时更新最新的分类系统及文献数据。同物异名是物种学名比较常见的问题。

3.拼写错误。这类错误属人为造成的,只要认真细致一般都可以避免,但却很常见。然而字母拼写错误导致的后果常使物种学名无根可寻,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一些作者常复制粘贴以往文献或网络(如百度、搜狗等)上的学名,却不去考证信息来源是否正确可靠,通常会一错再错,另外在复制粘贴过程中由于格式的不一样也很容易出错。

4.不规范名称。学名不规范使用是最普遍的现象,表现出对科学的不严谨态度。一个规范的拉丁学名除了属名(斜体,有且仅有首字母大写)和种加词(斜体,小写)外,命名人(正体,有且仅有首字母大写)或(最初命名人)+最后一次修订人必不可少。一些习惯上的用法,如动物的学名常只保留最初的发表年代,植物的学名常不加发表或修订年代,而真菌却常只保留最后一次发表或修订年代。另外要特别注意括号的正确使用,属名及命名人的缩写以及一些三名法的使用等,具体可参照表1执行,也可参考《国际动物命名法规》[2]和《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3]或者常思敏(2008)[4]。学名的不规范不仅仅是作者的问题,很多期刊都表现出不重要或不严谨的态度,应予以纠正。

5.鉴定错误。物种学名鉴定错误属常见现象,一般不容易发现或无从考证,有时候通过文献中提供的信息(形态描述、图片、生物学信息等)才能发现。这类问题最容易出现在交叉学科中,常常导致“谁都不知道,一直错下去”的局面。实验材料以及研究对象的学名错误往往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

三、怎样正确、规范使用物种学名

结合多年来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现给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正确、规范使用物种的拉丁学名提供参考和借鉴。

1.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生物学及其各交叉学科都要从专业基础教学的层面上重视双名法及其使用的,这不仅仅是学生没学好,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教好。在这方面,生物科学类、农学、林学、植保类、园艺学、生物地理学等比较重视,而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生物工程(技术)甚至生态学都明显欠缺或不重视。

2.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点上、研究方法与手段上以及习惯上都难免会出现分歧,重要的是要协调一致,达成共识,没有合作与交流,就会被孤立。

3.分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没有一个全能的分类学家,甚至跨类群的专家都寥寥无几。对物种鉴定要保持高度的严谨性和责任感,这一点要向我国老一辈分类学家们学习。

4.各类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应严格把关科研论文中生物学名的使用和规范问题。对此,相关医学、食品科学类期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5.目前很多权威信息机构都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名称检索系统。如:http://gbif.org/species,http://catalogueoflife.org/col/search/scientific,http://indexfungorum.org/,等。在此我们推荐使用:CatalogueofLife(http://gbif.org/species/search?dataset_key=

7ddf754f-d193-4cc9-b351-99906754a03b),该网站综合了全球几大重要物种名称检索系统的信息,能提供最新以及最全面的分类学数据。

6.为了使用方便,表1给出了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且学名容易忽视的一些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主要包括六畜、家禽、经济农作物及一些常见食、药用真菌,涉及动物、植物和真菌三个类群,以供参考和查阅。

四、结语

生物学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学早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因此人们常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笔者撰写此文,希望能够引起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相关学术期刊、科研人员等对物种学名在教学上和使用过程中的足够重视,以提高我国基础生物学研究水平并能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何家庆.经典分类学的时代契合——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J].科学,2007,59(5):49-52.

[2]国际生物科学协会.国际动物命名法规[M].第四版.卜文俊,郑乐怡,译,宋大祥,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McNeillJ,BarrieFR,BuckWR,etal.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M].[RegnumVegetabileno.154]K?觟nigstein:KoeltzScientificBooks,2012.

[4]常思敏.生物学名规范表达中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83-386.

[5]张大中,黄爱华.鲫鱼种类及各自的特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2,(7):29-31.

[6]吴兴亮,宋斌,赵友兴,等.中国药用灵芝及名称使用商榷[J].贵州科学,2013,31(1):1-17.

第8篇

关键词 能力 智力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cores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New Situation

HE Donghua

(Wuhan Caidian Hanyang No.1 Middle School, Wuhan, Hubei 430100)

Abstract "90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temporary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ir thinking are active, and multi-personalit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n teaching, is the topic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Key words ability; intelligence; learning ability

1 什么是能力

什么是能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力就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能将知识充分吸收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2 人的智力差异有多大

在概率学中,有一个正态分布图,即中间大,两头小的钟形结构图。也就是随机变量绝大部分靠均值分布,远离平均值分布的频数相当少。人的智力也是服从这一规律的。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表明,智商高于140的天才,只占百分之一点三,低于70的智力缺陷者也仅仅是百分之二,大多数人的智力相差无几占百分之九十六点七。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优秀和极差的人少,一般的人占主体。高考分数统计表明:好的和差的越极端的越少,中间最多。

3 学生应具备的考试能力

下面以湖北省2012年新考试大纲为例,对新旧考试大纲考作一个对比,来诠释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具备那些考试能力。

(1)语文在考试能力上有哪些要求?(见表1)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2)数学在考试能力上有哪些要求?(见表2)新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有5种能力和两种意识,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

(3)英语:新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有4种能力,即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表达意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文写作字数要求由100词左右变为120词左右,词汇表中由3193个单词增加到3519个单词。

(4)理综合在考试能力上有哪些要求?

理科综合在考试能为上,更加注重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加注重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物理学科:新旧考纲能力考查的目标与要求基本稳定,都是五大能力要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只是原第五项“实验能力”的要求变成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并对实验探究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化学学科:新考纲将旧考纲中化学学科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四大能力(共14点要求),归纳为“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大能力(共7点要求)。增加了“探究能力”,结合新课标提出了“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也就是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合理解释化学现象。

生物学科:新旧考纲在能力考查目标与要求上基本稳定,都是四大能力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但有细微的变化。在考查理解能力上提出了运用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提出了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要求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同时要求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5)文科综合在考试能力上有哪些要求?

文科综合在能力要求上仍然注重考查是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而且每一种能力又有3个层次的具体要求,但与原来相比,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

4 教学中扼杀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1)包办代替满堂灌。满堂灌(满堂问)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包办代替”,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满堂灌剥夺了能力发展的权利导致学生听得懂,但不会做。

(2)题海战术车轮战。题海战术有效,但不高效。过量就会无效,超出承受力就负效。

(3)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内损失表现在:抢占自主学习时间、整节包讲、上课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导致拖堂。提高学生的高考的成绩是一项综合工程。高考考核的内容是常数,关键是怎样扩大知识复习的效果。复习备考的时间是常数,关键是怎样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具体的考生对象是常数,关键是怎样增加投入的效益。抢占自主学习时间,就挤占了作业时间,挤占了自我消化时间,学生在自我悟性上就得不到提高。

(4)查漏补缺没到位。不能做到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随意性大,造成知识的盲点。不能做到查找漏洞填补空缺,对出现的疑点弱点问题,缺乏补救措施。不能做到重点题型与错误问题进行重复训练,改错的检查与督促落实不够。

(5)学情了解不充分。教学针对性不强,重难点不突出,只注意教师的教,忽视关注学生的学;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6)自主探究是空话。尽管高考相当注重探究能力的考察,但课堂上缺少自主探究或自主探究流于形式。如数学中存在性问题、归纳猜想问题、条件开放性问题或结论性开放性题等,这些题型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5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人的能力是由智商和情商构成,即就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人的智力是正态分布的,也就是非常聪明或非常愚笨是极少数的,绝大部分智力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为什么学生学习成绩却存在很大差别呢?这主要是情商不高、逆商不足造成的。如学习方法不得当,自学能力没形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积淀不深厚,应试技能不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行为习惯不规范,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激情没调动。学习成绩离不开智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等于智力。

学生如果有一定的智商但情商不够,有一定能力但不愿学,是学不好的;反之,有一定的情商但智商不够,能力不足但愿学,也是难以学好的。本届高三的学生愿意学、肯学,关键在于我们要思考能力怎么提升?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有时讲的越多得分越少,希望增加学生的说与做 。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生物教师 专业发展现状 建议

引言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2]。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3]。本文对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期为农村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福建省莆田市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包括2个一级达标校、3个二级达标校、3个三级达标校和3个未达标校),采用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情意现状、专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笔者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回收率88%,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86%。

二、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师资情况

表1 教师的基本情况

师资的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60%以上,且中、初级职称教师占绝大多数,甚至有部分教师无职称,说明农村中学具备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生物教师不多,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第一学历为本科及研究生的仅占62.5%,说明农村高中生物教师整体学历水平不高,虽然有部分教师后来通过学习达到了本科学历,但整体而言,农村高中生物教师的学历有待提高。通过对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进行对比后发现,部分教师会通过进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说明农村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给予了重视。对于教师所学的专业,所学为生物师范类的教师仅占所调查人数的85.6%,这可以看出在农村生物教师队伍中,教师的专业性仍不高。

2.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理想和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对农村生物教师的专业情意的调查显示,只有18.3%的农村生物教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11.0%的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对于生物学科教学目的的认识,仅有37.1%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30.5%的教师认为是达到学校的要求,甚至还有32.4%的教师认为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应付考试的要求。可见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的行为也会有偏差。对教师专业理想的调查显示(表2):

表2 在生物学教育事业上专业发展的愿望

绝大多数的农村教师缺乏明确目标,甚至有8.5%生物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调查,65%以上的教师不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可见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3.教师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46.5%的教师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仅有25.4%的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关于生物学实验知识,70.5%的教师可以完成新课程中的传统实验教学,但仅有30.4%的教师能完成全部实验教学。结果表明,农村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对于教师开展高效教学具有一定影响。

表3为教师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物科学史知识的调查结果,通过生物科学史教材(最系统)的只有43.8%,大部分是通过生物教材了解。

表3 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物科学史知识的调查结果

关于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或者有意的刁难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6.3%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效处理,而有64.1%的教师采取应对策略是装着没听见。反映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不足,实践性知识有待提高。

4.教师专业能力

从教学能力看,30.5%的高中生物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比较缺乏,25.3%教师的教材分析与驾驭能力要增强,22.6%的教学方法选择和组合能力要增强;仅60.7%的教师会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调查教师反思的方法如表4所示。教师虽有进行反思,但反思的水平不高,对以后的教学的帮助和意义不大,应激励教师多元化评价和反思教学,渐渐提升专业水平。

表4 教学反思的方法调查结果

对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在实施上存在偏差。此外,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反思和教学反馈调节能力不足也是农村生物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体现。

5.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对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显示,只有21.5%教师满意和基本满意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绝大多数(78.5%)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满意。大部分认为非常有必要(58.4%)或有必要(21.9%)进行教师的专业进修或培训。然而对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的目的调查(表5)显示:

表5 培训目的调查结果

大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职称评聘或完成任务,说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薄弱,教师容易满足于现状,因此需要用各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结语

农村高中生物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但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教师对生物学教学的目的的认识及教师职业理想的认识有待提高;专业知识方面,农村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对于教师开展高效教学具有一定影响;专业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再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在专业发展需求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但培训的目的存在偏差。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既有教师自身原因,又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探讨解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上要从多方面考虑,共同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苏建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杨华,崔鸿,王重力.生物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势[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8-01

一、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作用

生物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生物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开放课堂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开放实验方法。在《光合作用》实验中,如何在叶片上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学生经过猜测后,有用实心的M,也有用空心的M字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自行将猜测转化为实验方案,教师另外补充,使实验方案更完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课后再实验的兴趣。实验方法的设计指导应是全程的,就是说实验前预选方案要指导,实验中改进方案也要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二)让学生自行选择器材,开放实验设备。实验方案拟定后,学生就开始进入实验操作阶段了,选择那些材料来实施方案是学生必须首先考虑的。教师课前充分考虑,尽量多准备一些供学生选择的材料,在课内要为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导。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自己选择实验仪器。

(三)让学生自行把握实验环节,开放实验时间。受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制约,长期以来,教师在时间和任务之间艰难抉择,大多数采取了受制于时间而敷衍于任务的做法,实验过程齐步走,这样不能保证全员参与实验全过程。我在执教时间中,尝试着减少环节、突出辅差、异步推进,即全课只有“引发──探究──研讨”三个环节,把课堂的一半以上时间还给学生自行探究研讨,实验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进程由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决定。这期间,教师加强巡视指导,使走入歧途或却有困难的实验小组顺利地完成实验过程,实验的参与率和达到度提高了,也是说学生充分经历实验过程。

(四)让学生自分析实验现象,开放实验结论。在教学实践中,从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自行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有时宁可结论不完整,待学生归纳能力提高后再回头分析,得出完整结论。这样在弥补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全阶段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教师的及时指导特别重要,这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架一座桥。

三、在中学生物教学实验中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在实验教学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态学观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结合实验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例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3个单元。教科书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1单元,主要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了解生物圈。“生物和生物圈”这一单元第1章是“认识生物”,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作为“家”的含义,生物圈是怎样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的,生物圈中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师在本章要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家”的情感。从而以生态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与实际结合,与课外相结合。生物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能仅强调理论知识、课堂实验的教学,而应该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接触活生生的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首先,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把理论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环境教育不限于教师讲课,应该把理论的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向学生进行水污染的教育,先组织学生到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水污染调查,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分析水污染引起的原因,主要是某种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向学生提供一些化合物在水中变化的实验,并与当地水污染中的化合物成分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高中生物;实施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和科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科学教育理念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多数地区都开始将科学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对此,研究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分析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并测试其教学效果。现阶段,科学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运用,将其使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能够打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科学教育的指导下,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并一步步培养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朝着更高一层的方向发展。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再度提升自己,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教育并非只是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划分,而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育旨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将科学教育理念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举出一些土壤生物分解作用的例子。之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自己最想要探究的问题,如“同一区域中,排除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树木在不同季节落叶的厚度有什么差异?”“土壤对落叶进行分解,是由于土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还是微生物因素导致?”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其以相互讨论的方式证明并完善自己的假设。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找出对应的实验变量和场所,自由设计出实验相关方案及流程。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实施计划,并经由比较、分析和具体实验,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在此过程中,科学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的渗透与贯彻,且学生也能正确掌握生物知识的运用方法。由此便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原理、规律及各种概念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可以更为熟练地把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教师要采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强化之后,就能够利用生物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材料,给学生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在书中或是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再带领学生到工厂展开实地考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废气排放的过程,并亲自加入到研究汽车尾气的实验当中。要让学生把这些实践活动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深刻理解碳循环的原理及过程。最后,教师回到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温室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相关建议,并把多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综合起来。这样便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

(三)利用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科学教育理念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这不仅包括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注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以此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升华。比如,教师可以将“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作为主题,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逐步了解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同时还能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培养了情感价值观。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知道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废气排放量加大、能源短缺、物质循环系统遭受破坏等。如此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科学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维利.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2]陈宏.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世界观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51.

第12篇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在提高学生科研思路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为“老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同时实验准备工作全部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并且实验项目中验证性、操作性实验所占比例较高,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很少或几乎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操作技能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以动物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契机,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重视实验准备工作

对于整个动物类本科学生而言,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深刻理解,同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尽管实验准备工作琐碎而又枯燥,却直接关系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1认真配制试剂

由于不同试剂的溶解次序可能直接影响溶质的溶解效果,因此在一种溶液需要用到多种不同试剂配制时,必须要事先考虑好溶解的次序问题,如果次序颠倒,则可能引起某种试剂很难溶解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浑浊或者沉淀。可以把易溶的先加到溶剂中,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种试剂;也可以把每一种试剂分别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再按照要求比例混合。对于不同的试剂配制要不断摸索方法并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对于已配好的试剂也要进行安全存放,防止挥发、光解、氧化等,教学工作完成后未用完的溶液要按规定存放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随意处置造成环境污染。

1.2做好预实验

进行预实验是检验实验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是实验教学的必备环节,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对于新购买的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厂家的材料和试剂,实验结果可能相差很大,此时预实验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预实验的进行,可以及时了解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试剂,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做到有备无患。另外,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以检查实验准备的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提高实验准备工作的质量。

2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照猫画虎”做实验的程序进行。做完实验后,很多学生仅仅对实验的现象感兴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即使在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也不能发现问题所在,不进行原因的分析和实验的改进;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实验报告的批阅中往往发现严重的抄袭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老师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具体实施办法是: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在5~10min内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步骤等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后,教师对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说明,同时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最后将实验的整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实施。实验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巡回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提醒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启发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过程和结论的总结。自始至终,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只在必要时才进行操作示范,因此避免了“照猫画虎”的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加强。较之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课教学能够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3任务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所谓任务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讨论、分析,并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任务[4]。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过低,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进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度与积极性,课程组老师尝试将任务教学法引入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对于实验项目“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进行任务教学法开展的实验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每组3~4人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实验指导以及相关资料了解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经小组讨论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剂的配制、仪器的组装和调试、样品的测试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计算、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总结。

4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课程组老师在近年来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设的比例,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如针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相关实验共有以下几个项目:1)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2)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盐析粗分离;3)IgG粗制品凝胶过滤法脱盐;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鉴定血清蛋白。以上实验项目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互相没有联系,但经过次序调整后项目顺序变为2),3),1),4),并将每次实验所得样品进行保留,用于下次实验。如此一来,单纯的几个基础性实验互相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首先采用盐析法从血浆/血清中粗分离出γ-球蛋白,然后采用SephadexG-25葡聚糖凝胶进行脱盐处理,接下来利用双缩脲法测定脱盐所得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根据蛋白质浓度测定结果,确定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样品的上样体积,同时将原始的血清蛋白样品作为对照,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原始的血清蛋白以及经盐析分离、层析脱盐处理的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鉴定。

5小结

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5],主要通过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6]。以上几点是本课程组老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经改革后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得到了有机结合,并在充分重视实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了任务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使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相信在课程组老师的不断努力下,河南科技大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会更加符合现代生物学科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生金.以学生为实验实施主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253-254.

[2]蔡玉华,杜江,胥振国.任务驱动与PBL教学法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10):1410-1412.

[3]孙洁.实验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7):218-219.

[4]陈伶俐,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崔英俊,李庆章,高学军,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2007(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