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时间:2023-08-18 17:1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 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12-02

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生物知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作为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于课堂气氛进行良好的宝物,通过有效的引导与调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重点研究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对策,也是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具有实际意义的一项工作。下文从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以及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三个方式来实现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

1.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

学生是教学互动开展的核心与主体,并且直接决定了教学成败的关键角色。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中,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行把握,让学生自主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这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相关知识与概念看起来较为死板,但是很多知识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与我们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练习。明确,部分学生缺乏对于生物学科的正确认识,不具备良好的学习积极性,看起来存在对于生物学科的一定的厌恶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就会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进而有效的提高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生物学习质量。生物教师要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主题学习地位,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层次、特点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对于生物学科的相关内容、知识点进行教学,而这种一言堂的讲述教学方式则难以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习当中。教师要对于传统的讲课方式进行改变,让生物课堂充满更多的乐趣,并且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爱好,提高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上,要随着教学开展的过程,对于课堂气氛进行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会随着课堂气氛的变化而变得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在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时,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心里特点,与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知识的获取。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生物课堂由于其理科学科特点的限制,生物课堂的知识较为死板,课堂气氛与其他文学课程相比较为沉闷。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轻松的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生物教师要对于课堂气氛进行良好的银达有调整,避免乏善可陈的课堂气氛的持续,将生物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乐园。生物课堂教学气氛的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过程,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同步的配合,并且对于现有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与调整。教学效果与课堂气氛的情况直接相关,教师如果可以通过有效的创新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就会可以真正的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情况,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情境教学是现代生物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教师通过对于特定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学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练习,通过情境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达到活跃教学气氛的目的。情境教学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对于情景设计的研究,设计出既符合生物教学要求,同时符合学生兴趣方向的情境,进而打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另外,在刻板的生物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入多样化、风趣的情境模式,可以有效的对于学生对生物枯燥的看法进行转变。

第3篇

1.初中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和个性的个体。因此,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生物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参与生物的各种实验活动和野外采集,通过网络或者图书了解生物技术诞生的各种科学发明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新课标的教育中,教师要抛弃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服从”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与教师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将学生看成是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提出问题,解释某种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生物试验或者野外采集,观察生物现象,根据自己的思考对生物现象进行解释,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改变以了以往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求知意愿,在课堂上建立和谐、轻松和融洽的教学气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3.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生物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科目,初中生物教学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真正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记忆,还包括亲身参与实践的经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扩宽教学渠道,让学生学到更多生物范围和与其相关的知识。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

1.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自然学科,实验室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一些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来完成,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对知识点深入的理解,如教师在讲授“细胞分解”的课程内容时,不管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都比不上多媒体技术图像和声音结合的演示有效。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方式,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

2.生物教学能够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初中生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实验观察,再经过多媒体的分解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和板书,而是集合了音乐、视频、动画等动态的演示效果,使得生物现象呈现直观化,让学生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学习质量。

3.教师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既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要对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详细了解,这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生物教学需要多媒体辅助,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多媒体可以产生依赖性,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尽早地接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现代化观念,帮助学生培养生物学的科学素质,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与其他科目教师之间的联系

1.新课改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与其他科目教师之间的联系,每个科目都不是独立的,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要求生物教师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仅具有生物科学的知识,还要具有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所贯穿,加强挖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生物实验后要写生物报告,这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写作技能;讲解“食物消化”时,要了解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关于很多生物术语也离不开外语科目的支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者学生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离不开信息技术科目等,通过与其他科目教师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

2.通过与其他科目教师建立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相关情况,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服务,教师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第4篇

【摘 要】高中生物教育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用一种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探讨的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增加,社会对人才标准要求也与日俱增,已经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是对创新性的要求。不管在哪门学科都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要去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的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生物学科问题,强化学生对生物问题拥有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生物教材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识结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每个课题教学中设计出目标测试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思考途径多、解决方法多、结论非唯一的生物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生物教师还必须懂得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多样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勒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就从根本上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再次,加强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并不能说明就有了生物创造意识能力。要把知识转化为创造意识,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加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综合练习,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突破常规,加强生物知识的纵横联系,把头脑中所贮存的生物知识与生物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思维的训练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求异思维,实现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训练集中思维,强化思维的综合性。这些都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纬度,进而升华出创新思维。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火把点燃,而不是当作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生物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生物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不仅能使生物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生物知识转化为生物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全面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任务和目标,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这个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平时实际工作经验、育人经验,希望能对一线的生物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并在以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去进一步探索。

第5篇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生物科高考逐渐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突出表现为由原来考查具体的学科知识点转变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三年级生物复习课。

要优化高三生物复习课,首先教师要对不同的课型有所了解,并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复习。恰当的课型选择,是高效复习效率的基础。

高三的复习课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是专题复习课、实验复习课,以及习题讲评课。不同类型的复习课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专题复习课是高三生物复习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复习课类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纳串联,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在归纳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是生物学科的根本所在。而实验复习课就是对于相关实验的复习。对于实验的复习,不能仅限于“讲”实验,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感知和操作相关的试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而习题讲评课就是对于生物学科相关的习题、试题、作业的评讲。但是,习题评讲课却有其关键之处,那就是精评典型例题,举一反三,其功用比反复练习更为有效,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高三生物复习课,除了选好恰当的复习课课型,还要选好课程资源。因为高三生物复习课不能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应该是知识的重组、再现。这就要求高三的生物教师要能够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教材和各种类型的试题,还包括对相关科技发展的关注。

第一,教材是各种资源的根本,但不能迷信于教材。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同一个知识,或者图表,不都是可以直接搬来用,而是应该根据复习的内容,除了挖掘其内在深层的内容之外,还应当恰当地进行变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内化,以达到深层理解。这样才能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教科书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归纳,用图表法、分支法等形成知识网络图。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连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例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

第二,高考题不仅仅能检验高三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

第三,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因此,不管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有多么完美,总会出现与备课准备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在复习课上教学策略的恰当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课堂反馈信息的获得,有几种途径:课前的了解、课堂提问,以及课后的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中,最直接的互动就是问答。课堂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知识漏洞,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提问中保持活跃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惑,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这种形式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在课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跟踪。可以采用作业测评及与学生交谈等形式进行。如作业中反馈出来的学生的易错点和薄弱知识点等,就将成为备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了。课后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谈,不仅能获取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总之,高三复习讲求的是实效,优化复习课关乎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高三生物复习备考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要做到处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只有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总结教学经验,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第6篇

关键词:学科重要性;趣味性教学;过程性教学;技能性训练

福建省高中学业会考实施反向会考,其中选择文科的学生应该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四科会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高考的功利性、初中生物学教育的薄弱等种种因素,导致文科学生对生物学科极为不重视,表现出学科基础薄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态度功利等特点,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文科班的学生也能学好生物学这门课,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一、加强学科重要性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上好生物课的保证。生物教师要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向文科生宣传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有目的地收集一些有关生命信息的新闻报道,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从会考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认识到生物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却是会考科目,它关系到毕业与否的问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搞考前突击,要想顺利通过会考,还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过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相结合的教学和探讨,多数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能以比较饱满的热情来对待生物课的学习。

二、加强学科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文科班的生物课,就得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他们有兴趣了,我们才有可能将教学深入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与生命、自然、生活紧密结合的特殊性,采用生活常识推介、诗词佳文诵读、谜语趣闻介绍、生命现象解释、视频材料展示、精彩图片欣赏、教具挂图观察、动手实践体验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辅以幽默诙谐、激情洋溢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学科过程性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使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仅仅靠几个活动、几个故事、几个笑话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充实过程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讲明概念、讲透原理、讲好过程、讲清结果,紧扣课程标准、省颁教学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会考精神和学生实际情况,强化过程性教学。

四、加强学科技能性训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文科生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就应加强学科技能性训练。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研究的是发生在身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所以,首先要开全、上好所有可以开设的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掌握基本技能,在动手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在动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实验,由于整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不少教师都选择放弃或直接演示实验结果。但笔者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组设计实验,按照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探究结果。根据小组实验获得的数据,以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横坐标,以根的数目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联系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小组内讨论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和曲线图确定最适应浓度范围。根据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与其他小组交流他们的结果和结论,共享各小组的成果,并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尝试引用其他小组的结果和结论,将本小组的研究报告补充得更全面。这样做虽然耗时间、耗精力,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上积极采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互动合作、探究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命的美、自然的美,从而体味到学习的美、生活的美。在探究思辨、合作互动、观察讨论中展现主体,展现个性,完善自我,主动掌握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逻辑推理、思维演绎、语言表达等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刘秀江,李莉.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02):78-82.

第7篇

苏州教育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本文介绍了苏科版生物教材的内容构造和教学现状,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逻辑思维,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终身学习技能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苏科版;初中生物;兴趣教学

苏州地区自古经济和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自然学科中一门古老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苏州地区生物学教材为苏科版,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教材瞄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构建了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主线的教材知识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科学、有效学习,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初中7~8年级的生物学。在这些学段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探究发现技能。在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中获得探究技能和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生物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方面,还是在内容和实验的安排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一些生物创新型人才也许就在其中,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节课感兴趣,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探索生物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以理性和富有感性的思维挖掘教材,将生命科学渗透到生活中,寓教于乐。

一、在体验观察中提高美的感悟

纵观生物学的由来与发展,无不是由众多的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获得的。大自然中美好的食物到处都有,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达尔文说:“我没有什么过人的高超技能,如果有,那也是我在观察方面比别人更有耐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环游旅行中,达尔文发现了岛上的鸟类、昆虫、鱼类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通过认真观察,写就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抓住他们好动这一特征,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主要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教材知识体系。在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中即向学生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尝试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植物永久切片和人涂血切片。依托我校先进的硬件设施,我带领同学们到生物实验室专门做了显微镜下切片观察的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精密仪器显微镜,因此表现出非常高的观察欲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就非常能被学生理解,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

在生物生存的环境一节中,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在初秋的季节里,金桂飘香伴着微风徐徐,同学们认识了香樟、红花檵木、紫薇、、银杏等植物。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生是有自我体验的个体,生活体验以现实活动中的情景为基础,依托学生活动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接触中积极参与、身心投入。这种教学还渗透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如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这种亲自体验的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将被动的死记硬背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教育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美育。美育恰恰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美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形成健康的美学兴趣,培养高尚道德。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人民教育家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积极弘扬美育精神。用美感的教育感化人,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在自然科学中融入美学因素,对于生物学科,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大自然中的江南水乡、塞北的大漠孤烟、秀丽山水都能够感染学生。在进行调查野外植物、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动植物绘画、摄影,将一些植物叶片制成精美的书签等获得美的享受。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营造清新亮丽的风景。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眼睛、心灵发现、感悟、享受美的世界,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构成了生物学科中的内在美,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如袁隆平、童第周、摩尔根等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美的精神。将这些美学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学科交叉中辨证地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顶尖的生物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成就来自于学科交叉。多学科的交叉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这些学科的发展为生物学的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显微镜与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结构与X射线衍射、生物医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等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中建立了物理生物学专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有“物理和工程生物学”的设置,物理学和生物学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学习显微镜使用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列文虎克的事迹。生物学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生物学比作一个人那么化学就是他的能量。运用化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结构、生命现象和化学变化。无论是学习植物光合作用、还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能量的释放与转移都用到了许多化学知识,自古生化不分家。在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实验环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分析纯化学试剂的应用。动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的相互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即为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积累了翔实的知识和经验。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数理统计的应用密不可分,用数学中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伴性遗传中亲子代的遗传发病率计算都离不开数学计算。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与数学规律恰到好处融为一体,数学中的“对数螺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向日葵花盘籽粒排列。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属于对数螺线。还有一些植物从上向下观察时叶子的排列也属于这一规律。还有大家熟悉的蜜蜂的巢穴为正六边形,这比正方形能有更大面积,从而贮存更多蜂蜜,可见蜜蜂们是多么精打细算。在鱼类的捕捉中,人们经常用到逻辑斯蒂方程,依照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控制捕鱼数量,可有效控制鱼类的数量,有利于鱼类等养殖业的开发。

新世纪,电脑计算机的使用为生命科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了新兴的生物信息学。在这门学科中,依托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法运用到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生物科学中显示出超凡实力,目前集大成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已成为最稀缺的人才。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每年评出的十大科学成就中,接近一半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数理化杰出青年科学家涌入生命科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先导。除了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与人文古诗词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时可以适当引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发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在讲述光合作用色素时又可引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学生讲解植物叶片由于季节不同,叶片中色素含量发生变化。当讲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引用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向学生讲述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在讲述生物发光的能量与ATP有关时,可引用杜牧秋夕中的句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就是萤火虫,它的体内含有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被激活后而发光。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在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和生物学科之间的奇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选择的精确性,适量选择,不能颠倒主次。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教学平台。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达到教学的同步化。让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它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视觉、听觉、思维的结合。在苏科版的生物教材中,几乎每页都有很多图片和探究实验,通过演示课件和动画的方式,可以将知识讲解得更生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通过课件呈现较真实的画面可以减少语言上的赘述。在学习血管和心脏时,和宏观的环境世界相比,它们比较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通过动画视频观看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就比较好理解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结构,动画剖析心脏的四个腔和心房心室的联系。通过视频的方式可以有效将难点问题血管、心房、心室、血液流动统一起来高效讲解,从而顺利突破重难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设置“情境教学”。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的设置仅有初一和初二,初二年级的“小中考”要将四本书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复习完成,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将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成就感,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出生物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剑广,温立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8).

[2]卢瑜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32).

[3]李福荣.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3).

第8篇

一、生物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具体表现在:

1.激发学生兴趣。由于生物学科涉及的多是揭示自然界生物秘密的知识(如,种子的形成、动物的各种行为等)和人们身边常见的,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知识(如农业生产、人口、遗传等)。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乐学的志趣。

2.端正学习动机。生物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揭示自然界生物的秘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识涉及面广,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紧密。对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指导性强。教师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些道理: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就文化素质方面来说,不仅仅包含高考、中考中要考的科目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中学开设的所有课程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致产生偏科现象。

3.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可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寓德于教,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如通过对生态环境、人类与生物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通过了解祖国特有的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在生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4.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畏艰难困苦、追求真理、勇于探求科学奥秘的伟大科学家,如达尔文、弗莱明、巴斯德、孟德尔等。教师可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使学生受到启迪和鼓舞,从而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虽然生物学科的知识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具有上述独特的优势,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这些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那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呢?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新奇的东西产生好奇感,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虽是最初级的兴趣水平,且又极不稳定,但却是启动最初学习欲望或动机的点火器。生物学科所涉及的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结构等内容,如不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教学,学生便很难听懂,更谈不上引起兴趣。只有采用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教学,才能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走人生物世界,通过情趣引导观察,通过观察发展情趣。

2.通过课外兴趣活动,创设“参与”氛围。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观看等直接感受,会进一步要求亲自参与实践,渴求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对所感兴趣的事物加深理解,这是真正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努力为它们创设一个“参与”的氛围。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种植、观察植物、观看动物及人体器官标本,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生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还可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第9篇

一、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的概念、规律、定理等都是由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实验既是人类研究生物世界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实验是整个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离开了实验就不能称之为生物研究与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忽视实验,认为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同时又不是必考的内容,而以讲实验、背实验来代替学生的亲自观察与动手,使得学生失去了一次次发现规律的机会。实验在学生的生物学习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动手与动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在现行生物教材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做好验证性实验,还要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制订各种实验方案,在具体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的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影响柑橘保存的各种因素,并制订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这样的探索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与生活常识进行探究。学生在主动的思考、大胆的假设与积极的实验探究中总结出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是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最常运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其具有强大优势。初中生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与个性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自身无法解决问题或与其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产生合作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达成一致见解。合作学习不仅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策略,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合作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只有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成为新型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构建者,完成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预习。学生通过预习确立知识的重难点以及自己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索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而我则做好扶植、引导、调控与评价工作,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条件与保证。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悟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科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大力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教学理念,明确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桥梁,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同时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感悟生物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增强应用意识,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知行统一、活学活用的目的。

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我们可以用学生所熟悉的“初生牛犊不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导入,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又如在学习了食物链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有的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都是食物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形成了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发展与创新,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多媒体集图片、图像、文字、视频与音频等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这对于内心世界丰富、喜新求异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眼前所呈现的生物知识更为感兴趣。同时,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为我们提供更多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生物知识架起了桥梁,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并促进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加一本教材加一张嘴的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还生物学科以生命的活力。我在课前精心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制作精美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生物知识,模拟现实生活中难以完成的实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0篇

在全国物理中考命题中,不难看出各个地区都关注学科间的渗透,也注意科技与物理生活的紧密联系,跨学科的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关注科技的高速发展,体味物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在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究适合学生全方面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促进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科技知识的联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学科角度而言,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成语、民谚俗语中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

2.命题特点:以民谚俗语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蕴含的丰富的力、热、光知识的领悟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3.典型例题:

例题1 (2011·浙江湖州)下列民谚俗语与对应的科学知识不吻合的是( )

A.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

B.镜中花,水中月——光的折射

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运动

D.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大压强

二、与数学学科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将科学研究的数学知识、图像应用于物理知识的分析,使问题简单化和清晰化。

2.命题特点:以数学图像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3.典型例题:

例题2 (2011·山东济宁)利用如图所示实验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

(1)需要________个定值电阻。

(2)利用实验数据作出的IU关系图线,与图乙中的[CD#3]最接近。

三、与地理学科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地区、空间的变化中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

2.命题特点:以地理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天体运动为背景考查物理常识的应用。

3.典型例题:

例题3 (2011·浙江温州)2011年5月,天空出现百年一遇的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六星连珠”天文奇观。仰望星空,这六大行星大致处在一条线上。分析下表数据,1千克物体在“六星”表面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大的行星有哪些?________。

四、与生物学科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生活中的生物的发展、变化渗透物理知识。

2.命题特点: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将生物、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3.典型例题:

例题4 (2011·山东聊城)聊城市为了杀灭美国白蛾调动了直升机,在灾区上空喷洒生物农药,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的过程中,飞机的( )

A.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五、与体育学科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在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体育运动中渗透物理知识。

2.命题特点:以时事、祖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背景考查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典型例题:

例题5 (2011·山东聊城)如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10年2月21日温哥华冬奥会比赛的瞬间。比赛时两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冰熔化成薄薄的一层水,这样就能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________。

六、与科技发展的相互渗透

1.渗透形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生活、物理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推进生产力的信息化。

2.命题特点: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变化渗透物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3.典型例题:

例题6 (2011·黑龙江鸡西)我国新研制的歼20飞机具有一定的隐身功能,主要是由机的机身( )

A.对电磁波有吸收作用

B.对电磁波有反射作用

C.对超声波有吸收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检测;生活化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切实紧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大胆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探讨活动。所谓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通常来说,主要是指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突显学生所生活的实际生活背景,择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素材,为高中生物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加

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生活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消化,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于一体,设法将教学内容通过巧妙的技术处理,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升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度,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活气息。

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相关现象和典型实例,让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清晰地感受到教学内容与自己所处的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

比如,在有关“生态系统的流量流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假设故事,假设某一群在海洋上漂零的人们有一日流落到某一荒岛上,此时,他们手中只有一些玉米和一只鸡,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抉择先吃哪一个?由此创设课堂教学导入,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感受到生物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促使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运用生活即教育,教学方式生活化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明白运用生活来教育的道理,给他们思想深处烙下“运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就此,教师必须积极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在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通过引入让学生愿意、乐意参加的小品、抢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展现教学中的生物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细心分析,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为了生活而教育,教学检测生活化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到生物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们获取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增进人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表明,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检测出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情况,还有利于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当中。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以生活的眼光观察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知光合作用将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收益,让学生引导农民提高农作物增产,提升农作物生产品质。又如,在“遗传变异”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某些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宣传,自觉根据遗传病发生规律指导人们解决某些遗传病发生的问题,比如,近亲结婚容易产生各种奇怪的遗传病,由此帮助人们解释“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依据。

综上,高中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教学生活化更具重要意义,源于生物学科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以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和标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