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

时间:2023-08-18 17: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工艺学 教学改革 石油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01-0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坐落于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工程素质的人才。毕业生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化学工艺学作为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在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结合石油化工特色,创建课程群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石油化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工程素质,以适应石油炼制或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操作和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基层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可将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技术、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油储运基础等课程创建一个课程群,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各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调整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可从这些主干课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石化产品,作为化学工艺学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石化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条件影响等。这种处理方式对课程群里面其他的课程教学可起到辅助和巩固的作用。

二 优化和更新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各章节内容按照了解、掌握、应用、设计等不同要求作详细的定位。例如,对于工业生产中已经不采用的生产方法,只要求学生了解某种工业过程可能有多种生产方法即可;对需掌握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对各种生产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范围、效果、操作条件、能耗等,从技术经济的角度选择生产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介绍的几种基本化工产品的生产,而且其生产--方法要会应用,能够举一反三,要能设计出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例如,在讲授合成氨时,可以先引入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的历史及哈伯本人的一些简介,既可以提起学生对合成氨工艺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了解一些名人的事迹。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可以从不同的原料角度,引入不同的生产工艺,如以煤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其各自的工段均有所不同,可以在讲授完后让学生总结各不同原料合成氨工艺的异同,这样学生学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吃透这部分内容。

另外,在组织化学工艺学教学内容时,应着重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第一次化学工艺学讲授过程中,让大家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针对性、重要性及实用性。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组织讲授材料的时候,可以结合茂名炼油产业链,围绕几个关键词如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乙烯工业、茂名乙烯、石化工业区等展开内容学习。例如,乙烯工业是指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为主,同时生产丙烯、丁烯、芳烃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有机原料,目前约有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乙烯主要用来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乙烯产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再如,对乙烯产品结构的介绍(塑料类、合成橡胶类、液体化工类);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群及沿长江产业带分布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和就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充分认识到化学工艺学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重要性,在后面的时间里自然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学工艺学这门课应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重点内容的凝练。其重点内容应围绕乙烯工业展开。

如以茂名石化乙烯为例,学习乙烯生产原理、工艺技术、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以茂名石化工业区为例,学习乙烯下游产业链、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

乙烯生产原理主要包括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乙烯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如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时间、裂解深度等)及乙烯生产的工艺过程等。

三 适当引入双语教学

第2篇

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生实施双语和全英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的热点课题[1-2]。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改革计划,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层次的需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深专业知识和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卓越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桂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学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广西一本招生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培养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迅速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从事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或谋求“高薪”职业等等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双语教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并进行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许多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实施化工原理的双语教学,并逐步向全英教学过渡。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尚无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深入思考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课程和师资、教学目标、教材以及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对象、课程和师资

双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必须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确定,这样教与学的效果才会比较好。若将双语教学全面铺开,英语差的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甚至逃课。考虑到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不均衡,双语课开设初期不可能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有班级的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拟定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因为桂林理工大学采取自愿报名、课程考试、面试三者结合的办法来遴选“卓越班”学生。新生入学后,学校组织对自愿报名参加“卓越班”的学生进行英语和数学考试,入选“卓越班”的学生其英语成绩必须达到A班标准。达到A班标准的学生可以在大一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二年级,“卓越班”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可达到70%以上。“卓越班”的学生经过了选拔,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理想对象。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可以适应双语教学,课堂上亦可以配合教师教学,预期教学效果较好。以“卓越班”为双语教学的试点,总结教学经验,由点及面逐步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适宜性。因此,双语课开设初期不可能涉及多门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化学工程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工原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6]。化工原理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其专业术语、基本词汇、句型结构、表述方法等相当比较固定。在实施上,应考虑采用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的原则。双语教学需要精通英语的学科教师,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部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能够熟练应用英语和汉语进行教学工作,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此外,建议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例如:聘请在国外讲授化工原理的资深教师或国内化工原理双语教学的资深教师来校进行教学示范或教学培训,提高双语教学主讲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到国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让其有机会深入国外课堂进行听课和教学观摹,以提高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英语水平,建立一支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

2化工原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教材和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让学生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化工原理双语教学初期就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化工原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目的是教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掌握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其重点还是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5]。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汉语和英语科学合理地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按照英语与汉语(即外语/母语)的使用比例,双语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渗透型,即汉语为主,英语为次;第二,混合型,即汉语与英语互为主体;第三,全英型,即英语为主,汉语为次,或全部采用英语授课。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与汉语比例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应逐步提高英语的比例。授课时注意采用简单的英语句式,语速稍慢、吐词清楚、讲解到位,对较难理解的重要概念和定义,辅以中文解释,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保证学习效果。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成败。华南理工大学钟理等人,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发现虽然原版英文版教材有其突出的优点和特色,但其在内容编排、知识点衔接、教学要求、讲述方式及总体架构上与我国化工原理教学大纲有明显的区别。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进行化工原理双语教学具有许多局限性。有幸的是2008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了由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改编的美国WarrenL.McCabe等编著的著名化工原理教材《UnitOperationsofChemicalEngineering》第7版。该改编教材以我国教学大纲为基本框架,按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并从原版教材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章节中选择出120学时的内容题材进行重新编译和补充,具有较强的适合高校教学及学生使用书的特点。目前该教材被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西大学、福州大学、青岛化工大学等30多所高校采用。因此可以考虑采用该教材作为化工原理双语教学的主要教材。化工原理双语教学应坚持先易后难原则。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初期阶段,可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文授课”模式,即渗透型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和深度不低于中文授课,然后再向混合型和全英型教学模式过渡。或者选择部分内容相对简单的章节进行双语授课,其他章节仍采用汉语授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在学到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从而实现化工原理实施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

3结语

化工原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必将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地方高校也应该积极推动和投身到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中,探索符合地方高校本科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模式,确实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作者:黎燕 张淑华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工程;裂解?

一、关于裂解原理?

在化学工程中,裂解是指将样品放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加热,使之迅速裂解成易挥发的分子碎片,并用其他联用装置分离和鉴定这些裂解碎片,从而推断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联用装置最普遍的是色谱仪和质谱仪,故分析裂解是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的总称。

第一种是裂解质谱。裂解质谱即将热裂解产生的碎片送入质谱分析仪中,由谱图分析裂解产物。裂解质谱具有所需样品量小、可从碎裂方式分析分子结构、可鉴定混合物等优点。故裂解质谱是最早也是最广泛应用于合成和天然高分子结构分析的质谱技术,典型应用包括:均聚物结构的确认;异构体高分子的区别;共聚物的组成和序列分布分析;高分子混合物的分析;高分子中挥发性添加剂的鉴定及添加剂对高分子性能影响的研究和高分子的热分解机理研究等。裂解质谱技术包括直接裂解质谱、闪蒸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质谱。

第二种是裂解色谱。裂解色谱是将试样放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过热裂解形成小分子碎片,而后用直接或间接方法送进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测定。不同的高分子材料有不同的特征谱图,因此未知样品谱图与标准特征谱图对照分析,即可对未知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方法可以发挥气相色谱法的快速、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的优点,且样品用量少,对含有复杂填充剂的硫化胶,通常可不必经过复杂的分离手续,即可直接进样裂解分析。主要用于聚合物的鉴定、组成分析、结构表征以及降解研究等方面。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和裂解同时衍生化技术是近年分析裂解技术的重要进展,其大大推动了裂解色谱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裂解质谱与裂解色谱相比在定性分析制品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定量分析较为困难,而裂解色谱则可定量分析。综合裂解质谱和裂解色谱各自的优点,两种技术的联用可对橡胶制品进行广泛的推广。

二、关于裂解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橡胶制品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难溶、难熔且难以挥发,用通常的分析技术难以分析他们的组成。分析裂解技术可以结合化学方法并与其他仪器分析法如红外、核磁等联用,对橡胶制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是提供制品分子结构、组成信息唯一而有效的方法。

一是关于废旧橡胶分析

橡胶工业发展的同时废旧橡胶的产量也与日俱增,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回收利用废旧橡胶制品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回收利用废旧橡胶制品首先要对其组成结构给以分析。景治中等人曾用热裂解色谱2质谱技术对硅橡胶边角废料及次品进行分析,确定了两种酸碱化合物的组成,高温橡胶的酸催化裂解产物主要是环状化合物,室温橡胶的酸催化裂解产物中有环状和链状两类化合物,从而为硅橡胶废料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邱清华等运用裂解质谱及其他辅助技术对胶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粉含胶率为49161%,填料质量分数为50139%,其中炭黑质量分数为29128%,为胶粉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孙玉珍采用色质连用仪对氟橡胶二段硫化挥发物进行了研究,确定挥发物及组分来源,对环境保护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废旧橡胶制品的组成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其废旧原因,探讨其废旧机理,以便在制品的配方设计或工艺设计中加以改善,从而提高制品的使用寿命。Cardina利用分析裂解色谱技术研究了轮胎胎面胶废旧后成粒子状的原因是空气粉尘对其破坏作用,但空气粉尘对不同胶种的破坏作用不同,由此,我们可以优化耐用胎面胶配方。

二是关于热解机理的研究?

典型的热分解反应有:①解聚反应,最终得到单体;②支链取代即简单分子的消除,还伴有分子链的改造;③环化至较低分子量化合物;④氢转换,伴随含不饱和基团的开链碎片的生成。烃类橡胶的热解多数是自由基降解反应,裂解产物的形成遵循自由基降解反应的规律,因此可利用此规律帮助分析裂解产物的谱图,也可以用分析获得的产物结构进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研究。其他仪器剖析技术由于设备装置原因或制样较为困难,不便于对裂解机理进行研究。而分析裂解技术采用特殊的装置,不需对样品进行处理,在分析橡胶及其制品时,通过热裂解形成的小分子碎片通常是单体、二聚体及链断裂的分解产物,可用于橡胶的初级热解机理的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该技术均能给出明确无误的橡胶初级热解产物信息,从而得到聚合物初热反应机理。Radhakr2ishnan,R.alilarao利用裂解色谱分别讨论了聚环戊二烯和聚丁二烯橡胶的裂解产物及机理。国内有关学者已研究过多种橡胶,包括CR、NR及BR等,获得了各种橡胶的特征信息,并从理论方面讨论了各种橡胶的裂解机理。黄玮等使用裂解色谱2质谱连用仪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泡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导致的裂解机制与热裂解机制有相同之处,并对其裂解机理进行了讨论。

三是关于橡胶结构的表征?

第4篇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教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65-03

随着国际间合作的加深与科技的发展,更好地掌握、运用专业英语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触及化学化工学科前沿,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学科领域的科技交流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化学工程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工科高校的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中,大部分人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目标,由于重视应试技巧,采用题海战术,忽视语言的听、说、写能力,使英语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专业英语的读写困难,科技文献翻译错误百出,更不可能流利地同国外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英语现存的教学模式有关。因此,对现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是摆在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专业英语又称为科技英语,是一种用来描述科技资料中种种现象和行为的英语体系,它是把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专业性的语言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中有关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规定: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的专刊和文选,培养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相关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是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用英语查找专业信息,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化工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利用英语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化工专业英语涉及大量的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出来的,尤其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合成词,许多词汇采用简约化的缩略词或符号等,例如化学化工反应式、方程式、公式、图表等。这些词汇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难以记忆。

2)句子方面。由于长难句和复杂句子多,句子结构紧凑、严密、逻辑性强,表达简练、清晰,为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不少困难。

3)语法方面。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较为突出的是较多地使用名词性结构、抽象名词和术语、被动语态句、逻辑性定语以及各类复合句、非谓语动词短语等。侧重于一般性英语语法在专业内容表达上的具体应用。

4)内容方面。专业英语是把英语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一般以非人称的方式阐述化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化学工艺流程、化学实验现象等。表达的内容客观、准确、简洁,而且其意义必须是限定的。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文章的理解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2 化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认识不足

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专业英语是以考查为主要考核方式的专业课,因此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很多学生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后,自我感觉已经具备了英语的读写能力,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无非是专业词汇加英语语法的简单组合,忽视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进一步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2.2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低落

从目前教学形式来看,专业英语教学都是以专业教师授课为主。他们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没有受过教学法的培训。教学方式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建立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每节课的讲授内容采用“讲解单词、翻译课文、做些练习”这种三段式教学,忽视了对文章风格、专业英语的常用格式、常见句型等内容的教学与实践。学生只是个“背着口袋来装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课堂气氛沉闷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英语学习后收效甚微。

2.3 教材标准不同,教学内容缺乏统一

教材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专业领域五花八门。大多数专业英语教材依然沿用传统的“课文-单词-注释-练习-语法-阅读材料”这一简单组合模式,缺乏情景交际等内容,内容涉及大化工领域各专业共性的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材内容虽然经典但却陈旧,不能与所学专业的新发明、新技术相适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往往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部分讲授,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

3 专业英语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提高科技英语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把学习专业英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根据以上对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以下将对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3.1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在于,东方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认为兴趣、爱好是后天培养产生的;而西方教育非常重视个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培养模式,从教材、教学、教师多方面培养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反感心理,继而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专业文献、期刊的能力,接收国际前沿知识,了解化工专业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的能力,具备把专业文章摘要基本准确翻译成英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其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知道学习的内容和所应达到的目标,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课程设置的作用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2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以交际为目的,实施部分交际法教学[3]。结合专业知识体系,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是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中进行的物料粉碎、输送、加热、冷却、混合和分离等一系列使物料发生预期的物理变化的基本操作的总称,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必定会遇到的概念,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化工原理知识设立几个topics: 用英语提问并回答,如什么是单元操作(What is unit operations)和单元操作具体内容(contents)及流程(process),学生可以相互交流(conversation )相互讨论(discuss in details),根据英语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回答,英语薄弱的学生可以只说单个单词,如:pulverize(粉碎)、roast(焙烧)、absorb(吸收)、condense(冷凝)、lixiviate(浸提)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用长句表达,如:Any chemical process, on whatever scale conducted, may be resolved into a coordinated series of what may be termed "unit actions", as pulverizing, mixing, heating, roasting,absorbing,condensing,lixiviating,precipitating,crystallizing,filtering,dissolving,electrolyzing and so on[4].并由此及彼,层层推进,深入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建立QQ 群,讨论上课教学内容,实现课下的拾零补遗,教与学实时互动;还可以举行一些英语party、字谜游戏、英语竞赛等活动,巩固和加强英语学习和教学效果;并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模拟学术会议的一名专家发表演讲,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景化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3 深研教材内容,洞悉科技动态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扩充专业词汇,训练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口头英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材时应包括中文翻译、英文写作(对本科教学来讲, 尤其是摘要的撰写)、听说方面的内容和训练。由于各专业内容千差万别, 没有完全合适的教材可供选择,而且专业英语老师自身也很难在这几方面都精通。鉴于上述情况:一方面在基础教学阶段就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精心挑选教材,包括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教材,科技文献影印版、英文原版等,让学生体会经典教材平稳、严谨的语言风格,提高其阅读英文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自选教学内容,可涉及英译汉,适当增加科技文章的写作训练、口语交流内容。口头技术交流训练可以以大学中的各种课程设计为题, 其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其侧重点应该尽力使句法、词汇、语篇结构及语义结构诸方面都适用于那些特定的专业活动场合,撰写出20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分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产品会做成果展示(presentation),聆听专业英语口语同声翻译,提高对专业英语单词的熟悉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技论文,这些文章内容新颖时尚、语言文字活泼,还可以在YouTube上某些教学视频材料,或补充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公开教师的Blog,放置与教学相关的课外资源链接、教学体会;公布Google groups,便于学生接收教师关于教材方面的更新信息,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知识等。也可以采用英文科技报道和电影等视频,使视频成为不疲倦的教师,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发挥作用,弥补单一教材带来的局限性。

3.4 创造可行条件,提高业务素质

专业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英语技能和英语交际能力,这是专业英语教师首要具备的特质,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要经过一定的语言培训,专业英语教学不是任何具有专业知识、并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就可以教好的,经过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培训不但要强调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程序性和操作性,更重要的是理论或概念方面的指导和阐释,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对专业英语教授活动的成败起很大作用。从上述教学目标来看,专业外语既不是纯粹的专业课,也不是纯粹的基础英语课。目前常州大学非常缺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同时还熟悉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专业英语教师。为此,专业英语教师培训是其水平提高的关键,专业英语教师培训的视野应从传统的教师专业准备阶段扩展到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全过程,不再试图一次性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教师要多听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的课,访问资深的教师,尤其是听说能力等薄弱环节,向他们学习,本着求师访友的心情去听课会有很大益处,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话用之于教学中相互观摩也是合适的。这里的“贤”就是指教得好。这样既利于各系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提高,也利于专业英语教师与基础英语教师的交流,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此外还利于调动各专业系(部)和外语系(部)双方面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专业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继承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切实可行的方法,构建多样化的语用空间,逐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专业英语成为伴随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不可或缺的伙伴,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岳希明,梁晓军.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65-66.

[2]王高,刘汉云.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1,(2):50-52.

第5篇

关键词:化工 自动化 控制

化工自动化控制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在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利用自动控制仪器表学科。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也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信息化的化工生产将成为人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含义以及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且指出了当前化工自动化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希望为今后的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一、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含义

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自动化,其中早期的自动化主要包含检测与控制两个内容。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自动化检测和控制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事实上,化工生产控制指的是如何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控制理论,主要包含分析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实施等。

二、化工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仪表正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智能化仪表实现了数字化、小型化、轻量化,但是,发展转变最大的就是实现了信号传递,也就是说化工自动化使用了现场总线技术,这样一来,将传统的模拟量信号转变为具有编码功能的数字量。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涉及到很多的现代技术,例如:控制理论技术、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从而对化工生产实现检测、控制、管理等目的,最终增加化工产量、减少消耗、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的技术。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有三大系统组成,即化工自动化软件、硬件、应用系统。现如今,化工自动化控制成为制造行业中的最重要的技术,通过此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化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现如今,当前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再次开发与利用。

三、区别化工自动化控制和一般控制的方法

1.动态法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将多种工艺所需要的平衡状态看作是稳态。在化工企业生产达到稳态时,如果出现干扰,那么控制变量就会发生偏离,原理稳态,但是,通过设备中的控制装置使控制变量又会逐渐回到稳态。我们将受干扰后偏离稳态又很快回到稳态的过程叫做动态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个回复过程是震荡式的,可以使控制变量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同时也可以将控制变量回复到另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现如今,大多数化工生产设备都是根据预测可能会出现偏离的动态条件来设计的,并不是所有的都根据稳态来计算设计的。

2.反馈法

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效果与发展是和信息反馈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在控制器采集到控制信号时,如果可以将预期的控制效果信息又传送到控制器,从而进行信息数据比较,进而控制器决定下一步该怎样进行校正,我们把控制预期效果信息又重新传送到控制器的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是提高控制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改变反馈信息的大小、规律等,将会产生不同的控制效果,有时也可以将不稳定的系统经过调节、转变为控制质量最佳的稳定系统。因此,将反馈看成是整体控制系统最主要的一部分。

四、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1.质量控制参数要合理选择

在试验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控制属性与指标。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参数大多数都不是统一、规划的,大多数都呈个分布的。通常情况下,参数都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我们就可以选用正态分布的理论好姿势来描述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各项指标。

2.采用预防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在主显示器上接收数据信息,并且可以绘制出相应的质量控制图,当发现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应该立即产生警报,通知有关人员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此模式就是与方式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而且这也是最常见的质量控制模式。化工自动化控制管理目标是要获得稳定的可靠产品。一旦质量控制效果不好,那么生产的产品也就不符合要求,所以,必须重新就行加工,结果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然而,如果质量控制效果良好,那么就会使化工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生产成本也就相应的会减少。

五、化工自动化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模型通用性能较差

现如今,开发的各种模型都是根据某些大型企业的生产装置来开发的,但是,由于我国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多样性,使得现有的模型通用性能非常差,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2.产品化能力非常差

产品化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现有生产模型与技术进行优化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通常情况下,要求研究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科研实力,然而,却缺少足够的产品优化资金;另一方面,将学历很高的研究人员都安排到开发产品化程序工作中,没有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浪费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3.加强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

在未来的化工企业发展中,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应用技术与新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从而实现化工企业的经济增长。而且,在化工生产中还要大量运用信息技术。现如今,流程模拟、生产优化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使用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现如今,大多数化工企业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控制系统,PID控制技术的使用占90%,可以说,装置的潜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流程模拟和生产优化技术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攻关和不断的技术开发研究,我国近年来在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控制规律、方案以及实施技术和规模集中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经济效益也得以显著提升,为今后我国护工自动化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化工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工作,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日研究。化工过程控制对于提高化工工艺水平,提升化工产能、产量和质量,以及改善化工企业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主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8).

第6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纺织院校是为培养实践型人才服务的,在校大学生常常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输入社会,物尽其用。当下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能够给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学校实验场地紧缺,实验仪器不齐等方面的困难,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校企双方的实质性合作、深度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是一次探索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上的重大实践,双方的合作完善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实现了企业与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培养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们依托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企业卓越的创新平台,将成长为理论扎实,实践充分、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高层次纺织服装专业人才。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创新

2010年10月9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成立揭牌。该学院由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作为山东理工大学正式建制的二级学院之一,由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的组建是山东理工大学与世界纺织服装领军企业的一次强强联手。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工程教育校企共建学院的成功案例,不仅是企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而且符合国家提倡的校企合作政策导向,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创新探索。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染整方向)3个本科专业(方向),实行学分制,基本学制为4年,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的培养理念,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前3年学生在校进行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弥补实践经验的欠缺,更新专业知识结构,获得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该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融学校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为一体,旨在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纺织服装专门人才。

“双师型”的师资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以建设一支起点高、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脱产实习,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学院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传授企业的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弥补专业教学中书本知识相对滞后的不足。同时,学院在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染整方向)3个领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特聘教授,引领专业建设方向,构建创新人才体系,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提高。

无忧的就业优势

学院通过“3+1”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培养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变化的无缝对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后备人才,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或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将被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优先录用。学习过程中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就业渠道更趋通畅。

触及先进科研技术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引进高端技术企业参与教学,科研与教学一体化,以科研促教学,企业与学校“产、学、研”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企业卓越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学生直面世界纺织服装领域内最尖端的生产技术与设备,零距离接触国际最前沿的流行时尚与创新,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三段递进式培养零距离上岗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染整技术专业特点,以与南通通远鑫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外“产学工厂”为载体,根据岗位分析,设计学校情景,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模拟到真实逐步递进,形成“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目标。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打破了以书本学科理论知识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了项目带内容,“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项目化六步法教学,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成工作项目,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印花产品的生产过程选择、序化学习内容,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能力融合在项目训练中,通过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了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国内本专业领域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是一次创新。

为了更好的检验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通过课程的校内考核与社会化考核的结合,实现“课证融通”。通过这样的培养,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历届就业率达到100%,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得到企业的欢迎,100%带薪学习,同时学生参加的市级劳动局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考核,通过率达到了100%。

校内校外多位合一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实践了校内“教学院系+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三位一体育人平台与校外“学院董事会”、“山东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产学合作组织为纽带的校内外相结合的产学合作模式:创新实践了纺织服装类专业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与工作

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等,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近五年平均达到96.97%,此外,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整体化教学生产性合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使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企业评价与学校考核、企业团队与学校团队、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达利女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确立了为杭州女装产业培养女装制版、工艺、生产管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达利企业为主导,以服装制版师为专业培养的首岗,以女装生产技术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体化教学、生产性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校企共育校园文化,共同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实现校企共生共赢。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把达利女装学院作为公司事业发展的组成部门,纳入公司全球化人才发展战略。服装设计专业根据达利公司的生产要求以及人才规格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专业设置与丝绸和女装产业发展的对应度和适应度。

共同构建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准确定位就业岗位、开展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能力标准、选取典型产品作为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从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层面实施文化育人。

共同开发“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证书,丰富专业现代化建设内涵。由达利公司发起,联合杭州8家女装企业共同推出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证书,并成为杭州女装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证书的毕业生其待遇报酬将高于同岗位人员的一级工资。

共享教学与生产资源,为专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保障。达利公司总裁担任女装学院的院长,企业、学校共同组成女装学院管理层,共建共管。专业教师通过企业经历工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达利公司在派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指导的同时,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绩效激励。

跟班顶岗工学结合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采取“跟班、顶岗渐进提升”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华茂集团、安徽华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这些基地能满足工学结合学生的集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需要。

第7篇

1.1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轻工生物工程涉及的技术范畴属于生物工程技术与化学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轻工、食品、化工等领域,生物工程专业是理工管结合的工科专业[3].生物工程主要是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生物工程师不仅需要懂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及其相关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还要精通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例如工程数学、电工学、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原理,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工厂工艺设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发挥以前办学的优势条件,课程设置偏向理科,生物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多,工程课程相对较少.

1.2实践环节过程控制薄弱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大多充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岗位,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本科教学阶段要注意适度拓宽专业面,强调工程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其中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设备维护保养等基本技能,化工原理实验、发酵工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见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社会、企业的认知,掌握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检测等知识.但目前偏远省份生物工程领域的相关企业较少,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成了走马观花,见习中见到的重要环节、核心生产车间很少,实习中真正参与生产的时间短、动手机会少,收效甚微.

1.3基础理论教学求全求深且重复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但长期以来各门课程都追求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大而全的课程格局,课本越写越厚、内容越写越多,这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4].而且许多课程之间有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微生物与遗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就有很多知识点重复,很多知识点在几门课程里都要讲授.而为了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授课教师把其它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内容省略不讲了,结果可能几门课程都没有讲解同一内容,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了重复或者欠缺.

2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1夯实专业基础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课程体系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适当增加工程类课程的比例[6],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具有牢固的工程学基础知识,以适应大规模现代化生产中的工程设计、参数检测、过程控制、产品的下游处理等工作,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妥善解决交叉重复内容的授课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用、合理够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将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及开发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短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7].

2.3凸显自身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其专业设置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校在所地区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也各不相同,因此,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既要发挥学校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制订课程体系时,专业方向课开设应凸现个性化教育,这是提升专业内涵的主要手段.比如开设生化生产工艺学、代谢工程、环境生物技术、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剂学、食品发酵工程、酶工程、企业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分别涉及环境、制药、轻工、食品、管理、生物等多个方向,对专业知识范围进行拓宽,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3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复合型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总揽,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应用,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

3.1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需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按照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模块对生物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构建,每个模块又由几部分组成,具体的课程体系可设置为:

3.1.1公共能力培养课程公共能力包括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等;交流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身心调适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基础体育、健康运动项目训练、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业就业指导、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等;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操作训练等.各个模块还要开设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和选修课程.

3.1.2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专业能力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生物学知识、生物工程工艺研发、专业综合实践等能力.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知识培养课程包含高等数学、无机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电工学、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原理及实验、工程数学等;生物学知识培养课程包含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基因工程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等;生物工程工艺研发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及其他方向课程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测试、企业家讲座、社会实践调查、产品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3.1.3发展能力培养课程发展能力培养课程须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例如,发酵方向设置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工艺设计概论、发酵工艺学及实验、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生物制品质量监控等.生物制药方向设置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药物分离与检测技术等;食品方向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等.以上课程又分为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综合实践三种不同的课程类别.这些课程紧紧围绕工程素质的培养分层次、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开设.

3.2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管理和过程控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作用,构建由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组成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第一层次:基本技能实验,包括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技能、维护保养,学会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定量测定、性质鉴定等.重点是基本操作技能和规范化训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第二层次:专业综合实验,包括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发酵工艺学实验、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生物制品质量监控、药学综合实验、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等.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专门化,具有特性,以区别于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工程等邻近专业[8],但又要兼顾到不同专业方向的需要.通过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某种产品,掌握发酵原料的成分分析、原料制备、发酵过程控制与检测、成品处理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应用研究实践,包括创新性实验、见习、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通过产品设计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技术设计某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并生产出产品,如“啤酒生产”、“抗生素生产”、“特色酸奶的生产”等;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参与各类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和质控过程,掌握一般的生物工程产品的工艺设计、过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有这些环节都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各个环节的考核,才能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第8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原有的教育模式已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高校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新命题,出现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的时间并不长,关于其建设的研究也不多[1-3]。洛阳师范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有机、有机波谱分析、有机合成等课程。该团队共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3人。团队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经过多年的磨练组合,是一支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梯队合理均衡、成绩优异的教学团队。我团队于2015年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本论文基于洛阳师范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教学团队的概念、发展目标、建设意义、人员组成、绩效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1教学团队的意义和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指出要确保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这一举措对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团队是指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个体之间相互协作形成的教学群体。在长期的高校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教师个体的作用而没有形成教学团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学科门类的综合化,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复杂,仅依靠某个人的力量往往不能够完成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任务,而是要充分依靠群体的力量,形成教学团队,团结协作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从2007年起,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相继建立,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科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经验,我国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尚不成熟,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教学团队的功能认识模糊,有的高校认为教学团队就是把个体的教师集中起来,缺乏明确统一的目标管理措施;其它的如缺乏团队精神和带头人、重申报轻建设、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这些缺陷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2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

优秀的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并最终达到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首先需要明确“教学团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最先在西方运用于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等提升教学质量[4,5]。其次是队伍建设,教学团队的主题是教师,教师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实现1+1大于2,最终更好的完成团队共同的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团队的教师队伍要结构合理,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团队成员间各司其职,更加强调协作性,这是团队区别于一般性群体的核心内容。团队要有一个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带头人,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管理及统筹安排等工作。第三,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有计划性,这是一个团队比个体更加要注意的地方。团队成员人数多,工作更需要有计划。包括教学任务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课程的开设计划、教师的安排等等。第四是教学团队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这是考察团队及团队成员工作业绩的制度办法,是一种标准,在团队中形成的规矩,也是一种激励。最后,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需要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建设的完善可以为教学团队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获得有效运行所需要的各种人力和物质资源。

3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需要的工作很多。首先是人员的选择,确定团队的带头人,成员要择优录用,同时照顾团队的分工及构成的合理性。我们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吉保明教授,博士,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洛阳市优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化学会理事,洛阳师范学院教学名师,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省级课题5项。吉保明老师在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团队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二是确定教学团队的目标和制度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形成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为教学改革作出贡献。制度建设包括成员绩效考核制度和团队工作的保障制度。这些我们通过向其它国家级或省级的优秀教学团队取经,并结合自己团队的特色来制定。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奖惩保障机制。制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做出改变。第三是团队教学工作建设,这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内容,也是贯彻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其它的有教材建设、教改项目等等。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老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则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请教,多思考。团队中经常组织集中听课,针对某个成员的课程找问题、想办法。争取相同的课程能够集中备课,这样成员间能互相了解对方的上课情况,交流也更方便。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注意引入最新科技成果。针对化学、应用化学与化工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途径,实施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师生互动交流措施,解决了学习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能力。同时,我们的教学团队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种层次的讨论和专题报告,并结合半微量实验、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倡导同学们提前介入科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另外,2007年起,有机化学在全院首次开设了双语教学,到目前已经有9届学生从中受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现已基本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的肯定。

4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发展。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需要团队成员、学生及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总之,创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完善我们的教学团队,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张卫华,张鹏.化工原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8):75-77.

[2]王艳辉,缪建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14(1):42-48.

[3]孙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29(3):12-14.

[4]李淑芳.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2(6):104-106.

第9篇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程的性质,阐述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讨论如何实现科技专业英语与科技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程的有效结合。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课程是我系化学工程技术系化学工艺专业大专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是大三学生。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化工基础知识,了解化工工业概况,熟悉化工典型单元操作、化工设备和化学工艺常用英语表达方式,掌握化学化工的技术资料的获取方法,能进行中、外文资料查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发该门课程,期望达到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的整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目标大多延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体系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程内容未追随现代企业的要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课程内容的重组

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一般直接分为两部分,即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均采用两本教科书,并未实现两门课的真正整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延续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为一门新的交叉课程,可以将其整合为四部分:

绪论部分,着重使学生认识专业文献检索与普通网络检索的差别,了解常用的检索语言和检索方式,如只搜索某一类站点的网页、只搜索指定格式的文件或搜索结果中不含特定关键词时如何操作。关于科技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用英语介绍本校本专业本人的基本资料,能掌握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熟悉专业英语长句翻译技巧,为课程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中文检索部分,这一部分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进入文献检索的学习与掌握中。这其中包括中图法、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的检索,实现手工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检索的重要性。当然可以利用这部分进行中英文词汇翻译,了解大学英语翻译和专业英语翻译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实现从了解到认知的转变。

外文检索部分,这是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结合的最佳场地,其中主要包括CA、外文专利、外文标准等的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完成专业英语的学习。如检索专利时,登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后,首先需要学生搞懂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中各检索方式和检索词的含义,然后完成主题词或关键词的翻译工作,最后检索到全文文献后,理解英文摘要,才能选择合适的文献。

信息综合利用部分,这是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学习的综合内容。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面临着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涉及查阅资料、科技英语翻译、外文摘要的撰写、中文文章的书写,这实际上也是对前面三部分内容的综合利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新课程内容的重点,也是区别于传统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利用,是该门课能否成功开发的关键。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科技英语一般选择专业方向上有代表性的论文,教师采用汉语讲解,背单词的授课形式,这种方式与大学英语的授课方式差不多,除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略感兴趣之外,其他的学生了解下来如读“天书”。而传统的文献检索也是采用模式化的教科书,学生枯燥地听老师讲解各种文献的来源,检索方式等,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到做毕业论文时仍然不知如何入手,因此如何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2.1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学生文献感性知识很少,许多中、外文期刊尚未见识,空讲检索方法,一般难以接受。因此应适当安排实践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情报意识和提高获取情报的动力。比如接触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检索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目录室查看图书资料目录卡,了解分类方法,到书库实地查看化学化工类图书的分类排列方法。在此基础上布置检索题目,指导学生检索资料。在期刊、学术论文、专利、标准等方面的检索上,均采用上机操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降低学生的消极怠慢情绪,避免死记硬背。

2.2 任务驱动法

高职学生由于本身的局限性,面对科技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英语水平较差,稍复杂点的英语文献大体看不懂,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没有英语考级的压力,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浑水摸鱼,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第一次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每组负责某一部分的翻译,实现角色转换。由该组担任该段的翻译顾问,当其他小组的成员翻译有困难时,实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压力,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实践效果较好。

2.3 采用多媒体方式

无论是科技英语还是科技文献检索,在传统教学中都不是很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该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化工行业有自身的特色,外资企业较多,在面试过程中经常采用口语面试,这里面涉及到化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注重口语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播放一些类似discovery的科教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英语演讲。另一方面文献检索的基础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可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检索,或制造形象具体的课件,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授。

3.考核方式的创新

与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针对本门课的性质可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与人交流合作、团队协作、技术应用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学生的成绩。课程考核评估可分为三类,即平时考核、单元(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是基础,教师着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单元(阶段)考核是重点,通过上机操作完成阶段性检索报告,教师着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独立思维能力,;综合考核(测验)是关键,通过开题报告和科技论文报告来检验,教师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结语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过窄或分工太细的专业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能综合运用能够各科专业技能,解决各项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钻研这门新型课程,以学生今后的实际指导工作来组织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邓旭.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的教学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73-76.

【2】 朱宁,何萍.科技文献检索与科技英语交叉体系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03-105

【3】 蔡其勇.开设《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实践[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社会版),1999,9(3):89-90

第10篇

关键词:乳化沥青 乳化剂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公路建设高速发展和路面等级迅速提高的同时,应该十分重视已铺路面的经常性的维修与养护。传统的路面修补材料主要使用的是热拌沥青混凝土,但是该材料受天气等条件制约,使用困难,修补效果不理想,而且污染环境。而乳化沥青混凝土在潮湿低温的条件下即可以施工,能够有效解决沥青路面的修补问题。同时乳化沥青还具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作用。如今乳化沥青普遍应用于道路施工中,作为粘层油、透层油和稀浆封层用油非常广泛, 已为许多道路设计施工所采用。

二、国内外发的展概况及本项目技术所处的地位

20世纪初开始采用喷洒防尘,到了20世纪20年代乳化沥青开始应用与道路,30年代-50年代,乳化沥青的用量开始缓慢增长,1953年起,乳化沥青用量开始稳定上升,近30年来,乳化沥青发展迅速迅速。在我国,建国前乳化沥青只有少量应用,建国初期停止了使用。直至1978年交通部成立了“阳离子乳化沥青录用性能研究”课题协作组,才开始推广使用。1985年左右,推广至许多省市应用。90年代中期至今,在我国迅速普及应用。近几年,改性乳化沥青技术开始发展和应用。

三、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制备乳化沥青时会用到一种沥青乳化的表面活性剂,即沥青乳化剂。沥青乳化剂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表面活性剂分子内含有亲水基和亲油剂,能够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不相容两液面间的界面张力。乳化剂大体上分为阳离子乳化剂和阴离子乳化剂,制备乳化沥青时要根据乳化沥青和路面石料的破乳时间及两者结合情况对乳化剂进行复配,单一的乳化剂有时乳化效果不好,如果加入其他一些乳化剂或者助剂(如稳定剂)进行复配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以起到改善乳化沥青的加工性能、经济性、路用性能的作用。

四、实验的内容与方案

1.实验的机理

一种物质以多个分子形成的集合体(微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混合物,这一过程就叫做乳化,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液。乳化剂连接了沥青与水两种互不相溶的体系,降低了沥青与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使沥青能够以微小的颗粒状态分散于水溶液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混合物 。

2.实验的实施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将沥青、水、和乳化剂的混合物送入胶体磨,在胶体磨的强力搅拌、剪切、摩擦的作用下,使沥青形成微小的颗粒,均匀分散于乳化剂水溶液中。

乳化沥青由一些三种主要物质组成:沥青、水、乳化剂,除此之外可以含有其他添加剂,如稳定剂、特殊助剂、改性剂等。

2.1沥青

沥青是乳化沥青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乳化沥青总质量的50%~65%。当乳化沥青喷洒或拌和使用后,其中的水分蒸发最终留在路面的是沥青,乳化沥青的各项检验指标的高低沥青是一项决定性因素。石油沥青是由碳、氢等复杂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其化学组成及胶体结构随油源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沥青的路用性质、乳化的难易程度、改性的方法都会有所区别。因此生产乳化沥青首先考虑的是选择适宜的沥青品牌和标号,除了满足最终的应用要求外,还应满足乳化生产的要求。芳香份和胶质含量多的容易乳化,饱和份和沥青质含量越多越不易乳化。从胶体结构来讲,溶胶型沥青比凝胶型沥青容易乳化。

2.2水

将水加热,保证乳化剂水溶液的温度稳定在60±5℃之间。水是沥青分散的介质,水的洁净度和硬度会对乳化沥青产生影响。钙、镁离子的存在对阳离子型乳化剂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需要消耗一定酸来中和,一方面中和产物CaCl2作为乳化沥青稳定剂存在。对阴离子型乳化剂来说有弊,可溶性的钙、镁离子与阴离子型乳化剂的阴离子反应生产不溶性物质,消耗了乳化剂。水中杂质微粒也会影响沥青的乳化,所以生产乳化沥青的水最好是洁净的硬度低的水。

2.3乳化剂

严格按要求的比例控制乳化剂的用量, 过少乳化不完全,乳液不稳定,破乳速度快,过多则浪费,成本高 ,影响原质沥青的性能,破乳速度慢。需要调酸的乳化剂,要小心地加酸,保证乳化剂水溶液的pH值达到要求。乳化剂在乳化沥青中的比例很小,一般在0.2%~1.8%之间(占沥青乳液的质量),乳化剂的作用使得乳化沥青可以以稳定的乳状液的形式存在,实现了从沥青到沥青乳液的转变。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决定了沥青乳液的电荷性质、油水界面的结构、以及在油水两相中的可溶性,由此决定了乳液的化学性质,所以乳化剂的性能在乳化沥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结果与讨论

1.对于非液态的乳化剂,要先稀释

2.对于复配乳化剂 应该注意各组分的用量、加料顺序、温度、pH值等

3.更换不同离子类型的乳化剂时,生产线的各个部分都应清洗

4.如果生产改性沥青,应该按比例加入改性剂

5.按要求控制沥青和乳化剂水溶液的配比 ,油水比一般50~60%

6.生产前,必须对乳化机和沥青泵预热至70℃左右

7.乳化机间隙的调整一般0.1—0.8mm

8.乳化剂可以使沥青的性能提高、不变、降低、或大幅降低,一般情况下会使沥青的性能降低

9.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对沥青的性能影响不同

10.同一种乳化剂,用量不同,对沥青的性能影响不同,一般用量越大,影响越大;

11.质优纯净的乳化剂对沥青的影响不大,质劣不纯的乳化剂会使沥青的性能明显下降,尤其破乳快;

12.添加剂、乳化工艺都会对沥青的性能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范维玉,南国枝,李水平. 沥青乳化剂及沥青乳液性能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101~109.

第11篇

关键词 石化 管线试压 安全技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我国的石油供需矛盾,促使相应的石油生产也在扩大规模。石油的易燃易爆属性要求在进行石油生产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石油化工加工装置内所采用的介质大多是易燃、易爆并且有毒性物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严禁泄露,特别要把握管线试压环节,保证石化装置的安全以及石油生产的安全进行。如何保证石油装置安装,石油生产安全,则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规范、标准,做好试压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规定试压的工艺介质;压力试验要规范严格;严格遵守试压的安全技术规定。

一、石化装置管线试压事前准备工作

1、技术要求

进行试压前首先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一般大型的石化装置管线众多,走向也十分复杂。为了保证试压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进行管线试压前,要根据试压方案,搞清流程安排,确定试压介质、试压方法以及各项安全技术要求。

2、检查石化装置管线的完整性

试压前还必须检查管线的完整性,完整性经检查合格才能进行试压工作。完整性检查要根据管线系统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检查。检查管线的完整性除了对照图纸进行对照检查;还要求施工员对每条管线进行重新检查;最后检查合格后,申报质检。按照检查内容来说检查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检查管道安装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软件检查则主要是检查各项记录是否完整而且准确。

3、物资准备

石化装置是以石油加工为主体进而生产各类化工原料和燃油的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内所采用的介质大多是易燃、易爆并且有毒性物质,那么在进行管线试压时也会存在较大危险性。因此在事前需要准备充分的物资,检查试压设备保养是否好,进场布置是否完善,各种试压设备是否完整,提供安全技术措施的物资准备是否齐全等相关准备都应该实现准备完善。

4、人员组织安排

试压工作危险而且复杂,为了保证试压工作完整有序进行,必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有条件还需要组织专门的试压工作小组,全面监督工作进行,全面掌控,整体协调,促使管线试压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二、试压介质的选择

管线试压需要选择合适的介质。一般管线试压的介质有两类,气体和液体。气体主要是空气、氮气等;液体则会选用纯净水。管线试压介质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二选一,而是要根据管线的具体要求进行合宜选择。一般来说液体试压相比气体来说安全一些,假使没有其他要求,一般选择液体试压,介质一般就是水。水的选择选择也有规定,不锈钢管道试压用水要求氯离子含量小于等于25ppm,不锈钢管道内还应该有防锈剂,保持管道不受腐蚀变质。

三、压力试验

压力试验应该选择管线正常压力的1.5倍,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压力试验的效果。当设计的温度高于实验温度时,则应该提高实验压力到原定压力的6.5倍;如果说实验的温度屈服于强度应力时,必须降低压力至强度的最高压力。气压管道的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15倍,若压力超过0.6Mpa时,则必须征求业主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才能继续试压。如果说对于试压压力选择气压作为试验对象,那么当强度合格满足要求过后,可以直接把试验压力降低到气密性试验的压力,并且还要稳压30分钟,如果没有泄露,压力没有下降则试验合格。还要检验在焊口、发兰、密封等各处刷检漏液的方法措施。

四、试压的安全技术规范

管线试压时十分危险的,因此必须采取各项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试压工作安全有序进行。首先液体试压的管道长度应该在1000m以下,试验之前要加固并且保证试压管道的安全,并且做上记号区别其他管道,以免在试压时误拿影响结果。试验压力表也应该检查其合格期限,精读要大于等于1.5级,量程要介于被测压力的1.5~2倍,试压工作中至少要有两块试压表。在试压注水之前需要将其中的空气排放干净,而且应该在5℃以上进行压力试验,如果温度低于5℃,则需要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在进行压力试验过程中,如果碰到泄露的情况,不能慌乱,也不能带压修理,需要在消除缺陷之后,重新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合格后还需要基础排除压力,采取液体介质试压后需要将管道内的液体尽量排除干净。管线试压完毕后,需要及时的拆除临时记录办,填写试压记录表。在试压过程中,控制试压区域人员的流动,防止与试压工作无关的人员入内,试压操作人员还需要听从试压工作小组的指挥,更不能随意的开关压力阀门。

五、总结

石化装置内所采用的介质大多是易燃、易爆并且有毒性物质。在进行石化装置管线施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安全。那么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装置技术的质量,为了保证石油装置安装,石油生产安全,则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规范、标准,做好试压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规定试压的工艺介质;压力试验要规范严格;严格遵守试压的安全技术规定。

参考文献:

[1]孙秀敏.张敏.石油化工装置设计与安全[M].甘肃科技,2009.25(3).

第12篇

关键词:工程特色;教学体系;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张恒(1958-),女,江苏南京人,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许兆棠(1957-),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SJG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0-01

地方工科院校通常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所关注的重点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1]经过系统训练,成为“有创意、会创新、能创业”的应用型工程师,因此,工程素质养成及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工程素质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2]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是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能规范、有效、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直接为生产实际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方面由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带来了全国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和招生规模成倍增加,部分专业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局面;[3]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加上产品研发周期长,需经过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生产等多个步骤,对资源和设备的依赖性强等特点,使得对相关专业学生除要求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对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毕业生总体工程经验不足之间有明显距离,这就导致毕业生供需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其学校的区域性、应用性等特征,这种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时常出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与此同时,企业却抱怨实践能力强能胜任工作的人少。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培养和训练,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支撑。

一、明确办学定位,构建教学体系

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比例,科学整合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构建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个层次、四种方式”,即: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线,以校内实验与企业生产两大平台为支撑,建立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工程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工程实践四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二年级侧重于基础训练,以形成专业的基本技能,三、四年级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课外实验、专业技能考级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采取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使其尽早进入导师科研、技改等课题,接受系统的科研或工程训练。通过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产、学、研、用结合以及学力提高与个性发展结合的模式,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面向工程一线,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注重现代高新技术的融合渗透,实现了传统技术的改造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

二、密切校企联合,协同产、学、研、用

注意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工科实践教学实施平台通常是实验室、教室或绘图室,以及具有工程元素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生产车间等。随着科技进步及计算机普及,CAD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加上文献资料的数据库使用,其实施场地离不开电脑机房。

按照工程化程度高低可以将实施平台划分为工程模拟、工程技术中心及企业内工程生产或工程应用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侧重点有差异,要求亦有区别。校园内的工程训练以工程模拟为主,如工厂及车间设计、设备改进,亦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研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的相关训练则包括工艺改进与实施、新产品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评价及监控等。这些多层次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工程化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进入这些企事业单位顶岗学习,深入第一线学习实践本领,积累社会经验,学会并掌握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质量评价、规模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

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工程训练

工程训练的内容离不开工程知识、工程技能、工程思维、工程创新等。工程制图、加工技术和工艺等知识属于工程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范畴,工程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工程实践与训练,工程思维是长期工程经历和经验的积累,而工程创新则是工程能力的精髓和更高境界。受理论及实践学习的限制,在校学习期间工程训练的目标通常是经过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工程技能的系统训练,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校内各类实践与企业规模生产有机结合。按照现场工程师的训练计划,制定并完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在生产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善管理的应用型工程师。通过企业实习,巩固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专业领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了解并掌握生物制品的生产、运行、管理与营销,学会工程项目的设计、安装、施工与维护,达到了应用型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性最强并且最能体现能力训练。教师在选题上注意和工厂、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技改,完成毕业设计选题与实施的全过程。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技能训练考核、创新创业大赛、产品设计生产等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多名学生先后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国家及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各类技能考核证书等,部分成果获得专利授权,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四、覆盖实践环节,匹配教材建设

工科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按照人才培养要求,除了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等方面凸显工程特色以外,与之匹配的工程类系列教材是不可缺少的。现有的课程实验教材基本沿用传统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工程特色不明显,尚缺乏能覆盖专业所有实践环节、规范性、知识点全面、凸显应用型的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尽管各课程的实验教学书目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凸显应用型、工程特色及旨在提升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不多。而关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周、毕业实习等这些实践环节的教材则很难寻觅。建设与工程实践环节匹配的系列教材,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覆盖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系列教材包含三方面: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匹配的实验指导,如计算机上机练习等;与专业理论课程匹配的实验指导,如工艺试验等;与各类实习或工程实践匹配的实习指导,包括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工程认知、工程应用、毕业实习等。除了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外,系列教材可以设计探究实验、工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以生物传感器教学为例,通过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分析、讨论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设计能力,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其被检测物的收集、分析和检测过程,拓宽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张跃进,罗晖.构建适应大工程教育观的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