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作用
一、引言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宣讲式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涉及的国家和时代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微课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历史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利用微课进行重点补充,微课的学习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下随时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主要围绕某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其次,一些学生在课堂中常常会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分神甚至打瞌睡现象,而历史的学习环环相扣,学生在一节课中没有仔细听讲很难跟上后面的课程.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缺失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让学生跟上课程学习进度.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经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在课上挑选重点习题进行讲解.跳过了一些较为简单或常见的习题,而部分学生对这类“简单”的习题没有充分掌握,略过了重点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可以将习题的讲解过程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观看.
2.提升教师教学质量首
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录制教学视频,而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长限制,教师不得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最高效的呈现出来,在这种锻炼下逐渐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受到知识的启发往往会提出各种教材之外的历史问题,需要教师翻阅文献资料或查阅网络资料给学生答疑解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了解到了更多历史知识,提高了自身文化水平.另外,采用微课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掌握信息设备的使用方法,自己录制教学视频,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渐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式教育方法.
三、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难点
微课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教师进行重点和难点教学,化解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针对历史教材中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部分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在课上和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学生需要记住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录制微课视频,在视频中结合新航路的路线图对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图片和解析的帮助下将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
2.利用微课进行习题讲解
针对教师布置的历史习题作业,可以首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和重点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重点习题、重要习题和普通习题.重要习题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讲解,重点习题往往是考试中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重点习题既要在课堂中讲解,也要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普通习题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的习题,在课堂中讲解会浪费课时,又需要顾及到少部分对习题没有掌握的学生,因此必须针对普通习题制作微课视频,让部分学生在课下自己观看学习,补充知识点掌握的不足.
3.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
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需要在学习时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在课上进行高效的学习,一些学生会在课前进行课程预习,但预习的内容也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创建历史教学论坛或学习平台,在课余时间上传微课视频,视频内容中包含下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下载观看,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4.利用微课进行课程的导入
高效的课程导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采用传统的课程导入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的课程导入形式.例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给学生播放文学作品的朗读音频,让学生体会文学的魅力,从而顺利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积极学习信息设备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富顺忠.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8):12-13.
摘 要:讨论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注意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所谓多媒体教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综合处理符号、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且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就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来讲,多媒体教学有着表现形式多样化、丰富等特点,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1.多媒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或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乐于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无疑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对优势。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仅仅使用课本是不足以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收集了冶铜、冶铁、丝织、制瓷等领域的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史料,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多媒体可以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理清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文字处理、图表展示、动画设计,或进行系统的知识结构演示,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失误”时,对于“”和“化运动”这两个易混知识点,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个PPT,结合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先给学生介绍了及化运动的含义及内容,然后就两者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好复习时所需要的单元知识结构,这样纲举目张地复习,学生对知识就可以系统地掌握,理清历史线索和知识脉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中的注意点
1.多媒体的应用要和历史教材相结合,共同应用于历史课堂。纯粹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历史教材或课本的作用,易使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犹如走马观灯,学生学习后,在短时间内还能记得课堂内容,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遗忘,且课本上没有记笔记,没有多少听课痕迹,又无从复习,这样的应用方式无论对学生也好,对教师也好,效率都是极低的。
2.多媒体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确立自己的主导性地位,不要让多媒体“喧宾夺主”。我曾见过不少老师所制作的教学课件相当详细,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有文字、有动画、有影音,甚至还很流畅、精美,弥补了黑板的不足,但是这些老师因为有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课件,就依赖于课件,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从听课、参与课堂变成了欣赏课件,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有着生动活泼、人机互动、图文并茂、直观且信息量大等优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中学生 备考策略 优异成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17
学习历史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很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点,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在备考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掌握有效的备考策略无疑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历史备考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调整好心态
本人认为为了使学生很好的备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在备考过程中学生的心态不同,势必会收到迥然不同的备考效果。有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心态不好、心浮气躁,翻开教材看到大量的知识点就头晕,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越复习越灰心,结果势必会影响考试成绩。而有些学生有较为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即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遗留了一些问题,也能够通过复习有效克服,最终必然收到良好的备考效果。
鉴于学生在备考阶段心态存在的差异性,教师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心浮气躁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升复习的计划性,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复习,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进而使学生的复习环节顺利完成。对于在复习过程中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精益求精,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复习。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良好心态,不仅对学生复习环节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也有很大帮助。
二、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
所谓全面复习就是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复习,很多人在谈及复习的时候,往往认为复习就是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已经掌握的、理解的知识点没有必要再复习,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会对学生的考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高中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析进行全面复习的重要性: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首先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在进行单个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感觉困难,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点的不断增加,学生可能对知识点会出现遗忘、混淆等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在备考环节进行全面复习,在考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对简单的问题也难以作答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二)历史考试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考试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在备考环节能够进行全面复习。目前高中历史考试的特点是对知识点的范围考察较为广泛,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解决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十分重要,学生进行的第一轮复习就应该是全面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
思考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学生在复习环节也要进行有效思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只有融入有效思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1.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思考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有重要意义,有些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注重思考,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结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思考有助于学生找到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复习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学生只有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四、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应该“闭门造车”,对于历史这门知识点多、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性与技巧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1.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与历史老师交流,历史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备考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出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教师也能够给出学生有效的指导,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复习。2.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请教老师,还要注重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存在较强的相似性,针对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加快学生的复习进程。
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学生除了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之外,还要善于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到网络上寻找一些与有效进行历史备考相关的视频,通过看视频寻找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发现更多新颖的复习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备考。
五、对重点、难点问题引起重视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摘要:异步教学法,是一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兴趣爱好做好预习工作、以学生的学习层次做好教学重点工作、以学生的学习愿望做好课后拓展工作,这种教学方法全面地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也会因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愿意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自主学习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应用同步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即教师教授的知识与学生吸收的知识同步,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异步教学法是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本文将论述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课堂预习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预习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排斥感。而利用异步教学法就能优化课堂预习环节,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时,可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当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产生兴趣以后,便会自主地预习课本中的知识。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的时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东周列国志》一书。有一名学生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发现《东周列国志》中把当时的统治者均称为“王”,而不是后来的“皇帝”;在阅读第二章的时候发现当时的周幽王没有完全节制诸侯的权力,如在烽火戏诸侯以前,只要周幽王有传召,那些诸侯便会为周幽王出兵,可是在烽火戏诸侯事件以后,由于那些诸侯觉得自己被戏耍了,因此周幽王传再令他们出兵时,他们也不出兵。这与中国后期的武将虽然执掌兵权,可是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不能调动兵权有所不同。这名学生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主地预习历史课本中的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预习环节应用异步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与历史课本中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而使学生愿意自主地预习历史课本中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会把历史课本中的知识从头到尾地讲一遍,显然这种历史教学的方法并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但如果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在预习的环节中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学习的重点既可,这种教学方法能让教师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引导学生以辩论的方法说明宗法制与集权制这两种制度谁优谁劣。主张宗法制较为优秀的学生说:“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很像欧洲的分封制,宗法制度并非是一个完全集权式的政治形式。当年欧洲能够迅速从分封制过度到资本主义制度,便是由于分封制集权并不彻底的缘故,因此人们很容易接资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反之,中国的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应用得太久了,因为人们的思维长期受到禁锢,所以人们反而不习惯平等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以证明,宗法制度有其政治优势。”而主张集权制比较优秀的学生说:“中国的宗法制度从生产力的角度讲属于奴隶制或半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不高,集权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这给予农民生产自主性;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集权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从社会运营的角度来说,它有其优势。”从两方学生辩论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探讨这一课的学习重点。高中历史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地利用、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重点知识。
三、课后作业的环节,引导学生逐渐拓展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即教师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划定一定的范围。而在异步教学法中,教师只需为学生指引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便可依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层次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用异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看著名的纪录片《故宫的制宝》,然后引导学生从一件文物的角度来说明宗法制的特点。在谈到鼎这一件物品时,有一名学生说:“在宗法制度中,鼎代表着无上的权威,然而并非只有天子可以用鼎,而是依次而减。在周朝,天子可用九鼎,这象征着九州土地尽归天子,士大夫可用五鼎,士可用一鼎至三鼎。而在集权制的国家中,皇帝能用的事物,他人不可再用;皇帝专用的颜色,他人不可再用;皇帝专用的名词,他人不可再用。这种变化说明了宗法制和集权制的不同。”这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此可以看出,异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异步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异步教学法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层次做好教学重点工作、以学生的学习愿望做好课后拓展工作,这种教学方法全面地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也会因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愿意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王书标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以至于我国传统文化被忽视。历史作为一门研究范围广泛的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其中高中历史涉及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深度挖掘教材,分清课堂教学主次
教材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除了依靠教师讲解,还需要教材发挥作用。此外,教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教师不能成为被动的教材知识传授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科学安排教学。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是实施教育改革的目的。v史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更要全身心参与到改革中,处理教材知识时要充分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等各方面的统一,这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开发智力,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价值。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好备课,因为民俗文化教育并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高考范围,由此一来,在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教材、教学手段等内容,对教材处理时在兼顾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兼顾民俗文化教育。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10页中就阐述了周人对环境保护意识,教材中提到相传周文王曾明确告知儿子武王不要过度开发大自然,应根据四季变化合理取材,还说过:“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不麝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如果教师单纯按照传统教学步骤讲解,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深度,更不能启发学生反思今时今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行为。因而首先,教师应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拓展,先向学生明确说明在当时情况下保护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避免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则保证后代人生存与发展,完全符合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向学生说明环保意识早已融入各个民族当中。例如,布依族要在山寨的出口和入口种一株松柏树并由年长者管理,他们认为松柏可以保平安。可以说适当地拓展能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既依附于教材,又从中得到启发。
二、选用信息资源,开设民俗选修课程
民俗文化是国家的重要标识,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对传承、保存、记录、研究、展示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也在许多地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宣传民俗文化。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浏览国家博物馆、各省市档案馆、文物馆、博物馆在线网站,通过获取民俗文化信息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可以说历史教师越了解民俗文化,才能向学生讲授。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微信、QQ等聊天群,可以将在网络上搜集的民俗文化知识发到群里让学生浏览,特别是处于重大民俗节日期间就可提前向学生普及准备好的知识信息,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民俗文化认同感。但民俗文化教育多出现于乡土教材或校本课程,还只存局限于初中阶段,高中教学很少涉及。对此,历史教师和高中学校应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多接触少数民族语言、音乐等,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历史。
三、加强家校联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育有多种形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应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民俗教育功能。因为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第二教育阵地就是家庭和社会,尤其家庭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它具有针对性、先导性特点,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将其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那么民俗教育相对于以往会更直接、生动。再加上中国传统对家教十分重视,例如包拯警示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葬于大茔之中”;诸葛亮教育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述家训都是民俗文化教育素材,对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潜心研究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书籍和文章,由此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总之,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传承性、地方性、多样性、社会性、稳定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掌握。再加上民俗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历史;认知规律;互动生成
高中历史已经走过初中学习历史故事的阶段,它需要我们经过学习掌握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和技能。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扔停留在让学生背诵条文的原始阶段,这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近些年文科考试也越来越侧重对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和诱导方案,让学生通过思考、互动和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历史教学经验对生本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生成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整合教材,强化针对性
要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成互动中来,我们首先就要给他们明确三维目标,这样才能让师生双方有的放矢,明确每一步应该怎样分析和讨论,怎样为下一步做铺垫。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播知识的媒介,我们要有针对性挖掘教材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明确列出三维目标(当然达成具体目标的方法不必列出):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背景及标志性事件(为了强化学生形象认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直观展示);②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媒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及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了让学生达到分析和理解问题的目的可以设置话题引到学生互动讨论);③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树立敢于发问、互相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设置三维目标,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接下来的互动课堂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启发探究
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时可能有许多知识细节注意不到,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适时在关键知识环节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深层次探究和理解。
这里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细节的深入认知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下关键问题让学生探究:1.为何英国会先开始工业革命?通过该问题启发学生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生成的背景和条件;2.都有哪些重大的经典发明开创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和认知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的细节问题;3.工业革命各个历史环节有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都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探寻历史规律。
这样设置问题,对学生层层引导,可以防止学生自主学习中浅尝辄止,引导他们仔细阅读和挖掘教材包涵的知识和信息,继而通过探究和思考将知识链接生成脉络。
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教师、学生和知识是课堂三要素。为了让这三要素互动起来,我们就可以借助上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为原则搭配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承担相应的探究内容。这样的设置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也容易激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共同的探索体验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入。
面对探索的共同问题,组长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学习任务,然后针对开放性的重点问题实行共同分析和探讨。具体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讨论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3.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敢于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1+1>2”的互动交流效果,在知识面的同事也扩散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具体思考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历史探究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阅读分析,理解归纳
材料阅读分析是近些年历史高考的重点,其实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要能通过材料描述发现并提取有效的历史因素,寻找其中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这里还以“工业革命”学习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可以分别给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材料,让同学们判断和分析。有怎样相同的历史条件,和怎样不同的历史背景,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材料整合、分析,可以有效锻炼同学们总结知识,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上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生本课堂以互动完成学生体验认知的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历史的记时间,说故事的守旧方法,要先给学生明确三维目标,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习体验,最终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摘 要: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把历史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新授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六年来教授高中历史的实践,谈一下如何进行新授课。
关键词:新授课;弱化;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2-01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把历史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新授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六年来教授高中历史的实践,谈一下如何进行新授课。
要探讨新授课的模式,首先要明确新授课的任务。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历史的学科认知相对淡薄,知识储备不足,对知识的记忆大于对知识的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历史发展逻辑关系,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授课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对重要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关系的讲解。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初中,应该在基本史实和发展线索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把重点概念、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的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老师再精彩的讲授也比不上学生的主动探求,当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快乐的时候,教育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成绩的提高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新授课的时候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史实的记忆,对历史学习的方法掌握不是很到位。因此,作为新授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质疑,学会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习惯。
基于上述任务,我认为教授新授课时,老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弱化课堂的形式,强化对重点知识和历史发展逻辑的讲解,上课新颖的形式是恰当的,但是要把握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绝对不能冲淡内容。当下很多优质课、公开课过分的强调了授课的形式和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历史内涵的讲解把历史课上成了小品、老师成了小丑。这样的课就成了花拳绣腿,喧宾夺主。因此要更多的讲求历史课的知识性和可操作性。对历史重点的讲解方式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可以借用理科的试验方法,历史也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案例。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一位老教师的展示课,讲解的是汉朝的内外朝制度,那位老师用的是班主任、课代表、班长的关系来比喻皇帝、内朝、外朝的关系,学生们一目了然。
第二、适当弱化历史学习的理论性,加强其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高中教学,史学理论、历史规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迫害下,现在的历史课堂都成了生硬的理论结论的灌输,而失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历史课本来可以上的很精彩,看看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易中天甚至包括袁腾飞,都使我们学习的楷模,那种授课内容尽管有时不大适应高中教学实践,但是形式确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即是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试想,如果学生把历史学习当做乐趣来对待的话,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岂不是顺水推舟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要挖掘历史学科的魅力,历史之所以打动人,一方面在于知识性,好奇是人的本性,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激发他们对未知历史的探求,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场景、丰富的历史情怀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看我们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了利益方面是历史学科的智慧性,从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得到生活的很多启示。这方面就看我们老师对历史的感悟与心得有多少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了。
第三、引导学生明白记忆应侧重与史实而不是影响和评价。初中生学历史,甚至包括很多高中生头疼的就是记忆,而记忆中最头疼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或评价的记忆,这样的历史学习法完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背道而驰。应该说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这些记忆应该重点在于历史事实的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线索做到了然于胸。对于历史事件背景、评价或影响以及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应该是学生用头脑去思考分析得到的。如果历史逻辑的分析被机械的记忆所取代,历史岂不成了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素材了么。“读史使人明智”的良好的历史传统何从谈起。
另外强调,在新授课中导学案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导学案在培养学生历史的学习习惯方面作用明显,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的不合适的历史学习习惯进入高中需要强力纠正。导学案不同于一般的作业,在其中老师可以设计学习的流程,让学生从中熟练掌握如何学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包括这么几个方面:1、预习部分,包括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将新课标问题化的方式)、基础知识的预习(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锻炼学生历史语言组织能力)、问题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授课做准备)。2、授课部分:包括知识体系和思维提升。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师把授课的详细过程完全放在授课学案上,实践证明这样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授课效果。因为,学生上课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老师授课也失去了神圣感。3、复习部分,让学生通过习题或自主设计课堂体系的形式复习授课过程。这样,预习、上课、复习;思考、探究、巩固,就形成了高中应该具有的学习流程和学科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信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二)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三)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途径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可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历史教学的难点知识,教师无论如何讲,甚至反复讲几遍,同学们还是不易理解,想象不出,事倍功半。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就可以化难为易,把难点分解成图象,图形,由抽象变为直观。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然而,如果仅仅让学生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所有这些多媒体展示的场面,会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记住大量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利用电教手段,巧妙设置问题,有很快击中学生的兴奋中心,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片段,然后大屏幕打出以下问题:1.顾维钧演说有理有据,充分说明了山东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也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为什么列强仍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果当时你是北京的一位大学生,听到这一消息后会有什么反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四)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难点问题,设计要实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和表现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实践我们感觉到由于课件展示时间过快,信息量太大,学生目不暇接,有些内容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被切换。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本着科学适用的原则,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能够切实表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学会严格筛选资料,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教学对策,精心设计、合理编排资料,灵活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科素养 反思教学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高考历史全国卷顺应了这一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一节历史课达到有效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节课45分钟,既要做到讲授知识的脉络,又要理解知识的实质、认识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难度之高显而易见,故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课堂中通过“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方能更好地应对全国卷的考查方式。
首先,教师应解读课标,整合教材,明确一堂课的核心知识。
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市面上的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课标是王道,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教师课前的备课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他们泛读,需要在教师整合教材之后布置给学生精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加强印象。故而老师是学生指路人,说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快速抓住知识的主干。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首先布置给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要求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近代生物学的成果。这个阅读任务只是泛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授课环节,本小节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书本重要的知识点――生物进化论,授课者采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设问精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做铺垫。阅读方式有课前和课上、课后之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课前预习阅读的方向。
其次,重视课堂提问与解析,引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般是用考试成绩体现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关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达到最大的共鸣。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专注力、理解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史料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所有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问。提问得当与否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教学智慧的,而提问后对历史问题的讲解分析是最考究历史老师的专业积淀的。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老师必须课前研究好教材预设问题,精心铺垫,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讲解为辅助,师生共同合作生成有效课堂。
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中,授课者把设问的环节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采用史料辅助,通过层层递进认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小设问推动大主干知识讲解的目的。
如分析第三小节达尔文进化论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师:展示幻灯片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 ――列宁
材料三: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师:启发学生阅读幻灯片的材料,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得出结论。)为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否定神创论,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宣扬种族优劣、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达尔文进化论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请看严复《天演论》中的一小段话:
课件展示材料:《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严复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请同学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师:中国的维新派思想家们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亡下,思变图存成为了主题,正是由于借助了达尔文进化论,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存,达到了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的作用。
如在第四小节分析进化论提出的时代特征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0名国会议员提议,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睡在牛顿身旁。而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被烧死。
师:两个人的不同遭遇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不同,请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归纳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生:(根据幻灯片提示回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以阅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影响――认识时代特征为主线索,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认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6世纪布鲁诺的遭遇与达尔文遭遇的不同归结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该环节既强调设问引导,又考究教师的分析讲解。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或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舞台。
再次,强化试题训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课堂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而一堂课应尽量安排训练时间,不一定追求试题的多,而应该注重训练环节,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是手段的运用,有效才是教的真谛与归宿。虽然作业是课后必做的项目,但随堂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堂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新课教学的史料设问分析、知识授课结束后的试题演练都是训练的方式。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主要采用史料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授课,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体现了读、问、讲、练四个环节。可见这四环节的运用既可单一操作,又能同步交叉运用。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要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完善自身的发展。教学中常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材难易有别、学生水平有差,教学方法侧重点的运用应有不同。故而课后追思课堂教学操作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中,授课者整合了教材,略讲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突出进化论的影响,难点突破19世纪的西方社会特征。主线虽然清楚,但设计的知识范围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知识跨度过大,在记忆力和理解力尚未强化的基础上,要理解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下西方社会思想解放、教会特权已被摧毁、西方理性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非常大。所以本堂课教师应对重点知识概念、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详细阐述,而这些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落实得以实现。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渗透“读、问、讲、练、思”五环节,方向明确操作可随机整合,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诚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历史学科的同仁们长远规划、小步伐踏实前行,才可能帮助学生走过荆棘密布的艰难征途,在全国高考卷的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教育》(月刊)2011年、2012年合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一)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三维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艺术类高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板书写得好,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时候,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农村艺术高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高考以分数取胜,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