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布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港口企业;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一、现代港口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趋势如何?这也是各界人士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运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与此同时,港口全面实现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信息化的建设,而且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港口布局逐步网络化
当前船舶正朝向大型化发展,在未来几十年里,港口布局将实现全球性网络化。当前,全球港口布局依然以欧美、欧亚以及亚美三大干线为主,未来港口将实现以赤道环球航线中心港为核心的全球性港口网络。而这一港口网络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支持三大干线,具体来说,一方面用于集散本地区的贸易货物;另一方面是向本区域的国际枢纽港运输国际贸易货物。
(二)港口管理逐步信息化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港口来说,其管理信息化水平越高就代表了其发展水平越高。大型船舶接卸港口全天候进出、快速装卸、通关与配送都需要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来,必然会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已经是港口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21世纪必须要拥有EDI。”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适应新一代港口的运作。技术与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化港口生产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港口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示,在我国已经有92.6%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机构,但是却只有3.7%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成熟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内部集成信息化阶段;业务重组阶段以及成熟阶段。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成熟阶段主要是指真正的将计算机同整个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组织外部、内部充分的整合利用,如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门户等来扩大企业资源的外延,以达到辅助公司高层处理公司信息决策的目的。与此同时,就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来看,其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国际大型企业的水平。据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总资产的比例仅仅为0.46%,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的标准。因此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具体来说,我国港口企业等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两大问题:
(一)数据来源渠道繁多,准确性较差
没有一套完整的数据集成系统,造成数据来源渠道太多、信息重复,信息资源浪费,不能实现管理信息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使得决策层得到信息的一致性、真实性、准确性都较差,容易造成决策层判断失误和指挥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公司存在多个各自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难以实现共享,从而使得数据的实时性较差,这样就会使得员工的数据核对及统计的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有时信息获得滞后或有误,容易引起误会和工作矛盾,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企业需要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实现本企业的整体优化升级,提高本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成为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队伍,与此同时,更应该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了企业上层领导对项目的重视程度、软件公司的产品成熟与否、用户的所有制体制、实施人员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企业上下对ERP流程认可程度、企业效益、企业业务人员对操作的熟悉程度、企业信息化组建人员的协调力度等诸多因素。因此,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领导层的精心部署,并协调各方的工作关系、合理地配置人力和各种资源;需要企业内部系统组建人员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进度,在保证系统实施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该项目的实施周期,减少实施成本,从而实现企业预期利益。
1.建立高效的实施保证体系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真正的建立信息化系统(即,ERP系统),则需要在财务、营销、管理、物流等方面都实现信息化,这对于一个企业的转形来说是由为重要。如何打通各环节的阻碍,从而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道德衔接关系,优化企业资源,实现企业资源共享从而创建一个高效率的作业环境,对于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策略
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新需求不断被发现、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并且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户对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项目的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进度管理、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进度管理方面。企业信息化系统维护小组要安排好自己内部的工作。尤其是系统在同时实施几个项目的情况下,更应该熟悉本项目实施小组每个成员的特点,包括哪个成员比较熟悉哪个子系统业务、谁较善于与客户沟通、谁的业务能力比较强、谁比较细心等情况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安排工作,以保证企业几个项目能够同时顺利的进行和完成。与此同时,企业要认识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制定方面。企业要对系统做详细的调研,确定实施目标,界定实施范围和实施顺序,写出系统调研报告,双方签字认可后,作为实施的依据。根据项目情况,项目进度和工作计划可按天或周制定。对客户的需求,关键是要区分哪些是操作性的、哪些是流程性的。对流程性的要求,要进行认真的梳理,以区分哪些是受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整个经济大环境影响,现阶段必须修改的,哪些是需要客户重组自己业务或修改自己流程的,哪些是不能迁就客户的,但前提必须是抱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
3.信息化建设应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融合
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其实为引进并利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一个过程,给参考并学习先进管理思想提供一定基础。当引入并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时,要基于企业的具体情形,对先进管理理念及思想进行消化及汲取。进行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两者能进行融合。不可使高级管理系统不符合于落伍的管理方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融合,确保流程再造的实现,进行控制及管理的深化,会与有些习惯势力发生碰撞。因此企业领导应具有高度的信心。更应身体力行,如此下去,一定可以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结论
现在,国内外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信息化”也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企业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了许多IT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谁抓住了信息,谁就抓住了企业生存的命脉,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则成为了企业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港口企业来说,也应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应该首当其冲,只有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才有坚实的基础,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就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开展而来,并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港口企业信息化将会在烟台港未来的生产建设中发挥极大的作用,而相应的港口信息化进程也将会进一步的加快。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3-24
[2]欧阳峰,傅湘玲.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9-82
[3]王鲁滨.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89-90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1.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
从人才储备上来说,当前中小企业仍然不存在一批能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人员期望获得较高的薪水,同时一般都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应用,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不能很好的将这些人才留住。目前,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匮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缺乏一批不仅懂生产管理而且又能熟练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信息人才,而且由于中小企业对于人才不能够合理利用也导致“招进来,留不住”的问题,不能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导致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困难。
1.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
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高科技需要高投入,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撑一直是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进行信息化建设动辄需要上千万资金,中小企业自筹资金少,融资困难,多数无法承担。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购买一些昂贵的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造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局面。
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和策略
2.1变革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只是购买计算机、使用现代化设施和建设企业网站这么简单的事情,尤其引起重视的是应该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不是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适应,使信息系统潜力的有效发挥受到阻碍。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企业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分析,保留那些与信息化要求基本相符的流程,要舍弃那些与企业信息化要求相悖的流程。要随着信息化进程,对企业没有的流程进行完善。
2.2强调企业的主导地位,加大集成投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中小企业应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资产重组、国内外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为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资金保障。
2.3以集成技术为支撑,联合进行关键共性应用技术攻关
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信息化技术、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关系管理(SCM)等技术集成,提升企业设计、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同时,突出基于知识、面向过程的产品设计软件、CASE、信息安全、快速原型、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等单元、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对关键性应用技术要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信息化进程奠定技术基础。
2.4积极培育民族工业,扩大开放交流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民族工业”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战略性工业领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工业的新内涵应指建立在中国领土上、国内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国家具有控制力,关键技术掌握在国人手中,具有中国品牌的工业。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情、先进、成熟、实用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加快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民族企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群,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效应;大力促进企业内的产业联盟与合作,创出具有国内著名品牌的企业信息化企业及相关咨询机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引进国外企业信息化先进技术、人力智力、设备与资金的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企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5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结合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快速原型中心、信息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软件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公司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等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构筑企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的市场化,形成布局合理、发展平衡、协调一致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相关技术服务产业。
2.6大力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在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中,人才在价值创造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体系。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多层次的培训、培养工作,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积极引进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共同参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也要注重从本企业中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从本单位员工中培养一批真正创新成果的人才。建立起人才使用的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7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对于新技术不能盲目追求,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必须合理制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式”的投资方法,对于当前中小企业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采取合适的实施方案,对实施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中小企业必须脱离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同时重视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关系到多种业务流程,在进行信息化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3结束语
中国信息化浪潮正在来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崛起的基础之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而企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既是自身的发展问题,由可以作为推广的依据,因此,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引起了诸多兴趣,引来了诸多关注的眼光。从考察收集资料到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信息化浪潮,认识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对应的挑战。面对企业的发展的诸多问题,应该在分析中得到合理解决,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培亮.有效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0年07期.
[2]姚驹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5).
[3]王庆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04).
[4]邓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08.(08).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在新的电子化模式下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特别是如何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安全已经从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到建立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就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摘 要]企业信息化是铜陵及周边地区发展的推进器,文章在对铜陵及周边地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在企业信息化广度、深度、创新和执行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管理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健词]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一、企业信息化是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发展推进器
1.信息化助推企业生产和销售步入快车道
铜陵及周边地区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省属于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这里交通便利,企业众多,资源丰富。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强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加快发展的步伐,在企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处理和利用上会大大加快工作效率,实现高透明度的管理,能助推企业生产和销售步入快车道。
企业信息化初期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将运营中的物料转移、现金流动、客户沟通、事务处理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企业各级管理层及时做出决策。企业信息化的深度运用是把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运转,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经营手段的提升和科学管理的基础。而且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运营中,促进管理的创新。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信息化开始于1997年,三年以来,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MIS系统已初具规模,部分功能得以实现,计算机作为辅助生产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该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该企业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也是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铜陵三佳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塑封模具和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位列国内同类精密模具生产企业第一并已成功在上交所上市。随着国内外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手段急需变革和突破。近几年,该企业信息经建设步伐一直走在该地区的前列,瑞典IFS公司的ERP系统成为三佳公司的首选,并先后覆盖了企业所有核心业务流程和辅助业务流程,企业运营效率大大提速。
2.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大显身手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通过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全面掌握,能快速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铜陵及周边地区整个制造行业中,企业已经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在铜陵及周边地区已有部分企业已经实施或将要实施ERP管理系统。实施ERP系统的目标,就是辅助企业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以提高企业的有效产出、降低存货和减少营运费用。例如,通过实施ERP系统的库存管理使库存数量更加透明和准确,减少了盲目采购,从而降低了原材料存货。再比如,成品在装配时,经常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而实施ERP系统的物料可用性检查功能后,可以提前预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缩短了加工周期,提高了准时交货率和有效产出,减少了在制品存货,改善了现金流量。
皖能铜陵发电公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方向约7.5km的横港工业区,2010年该公司开始建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ERP)项目并在国内公开招标。该公司拟建设一套管理信息系统,按照ERP系统管理思想构成理念制作软件集成系统,将新建的百万机组与老厂各系统溶为一体,充分整合可用的资源,实现管控一体化,形成全公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铜陵电信在2005年~2010年期间,投资5亿余元,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等十大工程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完成党政协同办公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安城市、应急联动、数字物价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铜陵市城乡信息化水平,为该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搭建了优良的信息平台。
二、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企业信息化的广度不够
我们对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水平调查,从调查数据分析看,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在调查的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正从基础系统应用向综合系统应用过渡;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推广了无纸化办公等;但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信息化才刚刚起步。
笔者认为整个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还有待拓展。企业信息化推广程度与京沪等发达地区相比还稍逊一筹。在整个制造业中,信息化建设水平因具体的领域不同而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但是随着该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利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逐步形成共识。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企业还在用传统的、原始的方法在运营。有些小微企业电脑总共才只有几台,信息化建设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距离。信息技术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重大、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在现阶段,该地区不少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应当刻不容缓。
2.企业信息化的深度不够
铜陵及周边地区在安徽省属于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区,但不少中小企业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营,缺乏现代ERP管理意识,失去市场竞争能力,由于信息意识不强,加上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不少中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许多危机和困境。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还很肤浅,虽然有了信息化的意识,不少企业在用局域网方面,都只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应用都很少。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都主要集中在信息的网上、资料的网上查询、文字处理、表格打印等方面。像真正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还是仅占三分之一不到的比例。一些县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可见,该地区的企业信息化的综合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企业信息化的创新不够
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设备和手段,结合企业的实际,灵活地创新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在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中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技术的功能理解还不透彻;另一方面企业还缺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无论在产品设计阶段、还是在生产销售领域,如何融会贯通地创新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待加强。有些上马了ERP系统的企业,和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结合得不紧密,机械地使用,效果不显著。铜陵市立成工控技术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自主开发的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买卖交易平台及ERP为一体的电子一站式服务,将物流管理系统、中小企业ERP系统及电子商务买卖交易平台进行了整合,有一定的效果。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已在企业运营中采用,但是普及面不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时有效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每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4.企业信息化的执行力度不够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大都有信息化发展规划,有的企业硬件设施也已到位,但执行力度欠缺,不少企业都是摆设,有些企业在实用,但由于执行力度不足,很多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强大的作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不统一,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欠火候等原因都使得企业执行力度打折扣。不少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急缺也是一个事实,所谓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否则执行力度不好,将会造成上马信息化而造成企业成本大幅提高,企业效益受影响。不少企业缺乏生产销售信息监控体系,有些企业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到位,使得企业战略规划无法落地。
三、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一个企业想独立于信息社会之外,就难以在国内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企业经营面临着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错纵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顶层设计极其重要,信息化建设如果脱离企业发展战略,其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我们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信息化社会已呈现在你面前,所以企业必须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就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强软硬件融合,给信息化社会中企业一个准确的定位。铜陵三佳公司管理层从一开始就充分意识到实施ERP系统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制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是三佳公司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该公司早布局早谋划,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该地区的前列,十年前就已实现无纸化办公了。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实施ERP项目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按照美国专家诺兰提出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要经历六个阶段,分别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集成阶段,根据企业所处阶段,着眼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与信息系统功能的完整规划。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业务部门会从自已部门的角度提出与实施ERP系统的目标毫不相干的一些要求,将使ERP软件公司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客户化,开发统计报表。最后导致项目超支、延期甚至失败。所以,企业高层不重视、目标不明确会严重危害ERP项目的实施,也影响信息化的建设。
2.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化融入企业日常运营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信息化又不要盲目崇拜信息化,对信息化寄于过高希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建设。如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信息沟通体系的完善,信息化发展中经常要对各种信息项目进行分析,确定这些项目的优先顺序,分配有限的信息资源。作为这种分配的基础,企业必须能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信息管理体制。把信息化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建立方便快捷的查询系统;向外搜索市场信息,向内掌握经营动态;实施实时有效的监控方式;上报生产经营状况,下控资产营运质量;加强企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挥企业内部信息联动、信息联控的效果。加强企业外部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及时共享,确保信息化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使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定会引领企业管理的变革。
3.加强管理创新,让信息化助企业迈上新台阶
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企业置身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氛围中,企业必须在实施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标准要求,借势信息技术,努力加强管理创新。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合著的《改造企业―经营革命的宣言》一书中多次提到,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进行改造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流程重组也是企业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前提,人们往往重视资金流、物流等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忽视了信息流、价值流、业务流。僵化地实行信息化,还是采用原来的企业运行格局,只能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只有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企业的流程重组,企业有望迈上新台阶。信息化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发现机会、规避威胁。要结合本企业特点选择最适合于本企业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将给企业带来腾飞的空间。信息化建设中关健是企业流程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盲目追求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不靠谱的,灵活创新地利用信息信息技术将给企业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相明琼,殷令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关键字:企业、商业企业、信息化
1我国商业企业信息化现状
商业是指流通产业,它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物资流通业、运输业、通讯业等。狭义的商业仅指批发业和零售业。本文所指的商业是狭义的商业。我国商业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已经普遍使用,目前主要的办公软件为office,为78.95%,其次是Lotus和WSP,分别为31.58%和21.05%,其他软件如金山软件等的使用率则不具备普遍性,比例也很低。商业企业内部网操作系统以Windows NT和 Unix为主,分别占68.42%和52.63%;其次为Linux和IBM的操作系统等。个人终端操作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其比例几乎为100%,全面普及;尚有极少用户使用Window NT和Linux。企业实现MIS,需要购建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网络。目前已有94%的商业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一些商业企业建了自己的网站。但只由不到三分之一的商业企业建设了Intranet。我国商业企业内部文档的传送主要方式是电子邮件,占52.63%;书面形式占31.58%,仅次于电子邮件;文件共享,BBS等新的方式,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从以上我国商业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商业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商业企业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口式的商务模式,第二阶段为集成商务模式,第三阶段是Internet的时代。企业信息化对商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硬件PC的数量多在200台以下,服务器数量多在10台以下。操作系统无论是服务器还是个人终端均以Windows为最多。办公软件主要是Office。许多商业企业构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有了自己的网站,但建有Intranet的比较少。所调查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仍有待提高。
(3)大多数商业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68.42%公司的IT部门负责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的集成开发业务,而85.9%的公司IT部门负责本公司的运营维护业务。IT业务外包比例在70%以上的达31.6%。IT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多数企业IT部门和其他部门协调工作,少数企业IT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无法很好配合。
(4)目前各商业企业网站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企业信息的窗口和将传统业务延伸到互联网上。各企业均表示计划利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业务。在财务、仓储、供应、销售等方面只有财务电算化较为普及,其他自动化则比例较低。
(5)有74%的商业企业有专门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客户服务;建立call-center、mail-center、web-center的企业并不是很多。
2商业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2.1客户关系管理无法彻底实施
CRM实施的一个基础是信息支持,但是由于商业企业的销售、市场、客户服务、技术等部门的信息比较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存在有很多问题。一是信息孤岛,商业企业的很多部门都使用了计算机,但确实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仅局限于本部门使用,缺少为上下游提供业务数据的手段。二是信息的挖掘度不高,企业在信息的收集方面缺乏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存取信息,而在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中,又缺乏科学的指标参数,无法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类,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三是信息的利用度不高,信息技术也没有发挥它的潜在商业价值。
2.2互联网利用不够充分
一些商业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尚处于“时尚”、“跟风”阶段,既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也没有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或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或把网络办成了企业的“黑板报”。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企业上网只占全部商业企业的20%―30%,做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经实现的商业企业进展2.9%。
2.3缺乏可靠的信息安全技术
商业企业的内部都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展开,特别是连锁业的发展,企业的很多信息都通过因特网来交流。尤其是有些商业企业或连锁业租用大型的写字楼,企业通常和写字楼中的其他企业通过一个共同的出口访问Internet,这种状况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交换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RM中的信息交流和安全。
2.4信息化意识的滞后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各级政府和部门没有适时地推出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商业企业的管理落后认识不足,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企业只能自行探索和实践。
3如何实施商业企业信息化
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要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入手进行构建。具体的讲,商业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3.1技术层面
商业企业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发达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信息化的基础和标志在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1)物流管理。目前商业企业普遍存在着库存大、分销费用高、信息滞后等问题,特别是大商场,己经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对商业企业而言,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其商业配送物流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商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业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商品丢失、开展海外贸易等都有明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应用,管理者能更迅速准确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变对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一个公司在设计它的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时集中注意力于客户发展,及向顾客递交最优越价值的管理,即通过完善的客户支持平台、客户交互平台、企业生产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交付价值,以使公司潜在客户变为现实客户,使现实客户变成忠诚客户,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和利润空间。
CRM包容了企业识别、选择、获得、开发、保持顾客的全部商业运作过程。具体而言,CRM将企业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宽到企业的外部:客户、供应商、合作等,对外部因素进行关系管理和发掘,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分类、建立不同的联系以及确立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它将帮助企业获得对客户的全面了解,从而使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从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润得到最优化。
(3)供应链管理。第一 , 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供应链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而且它体现的思想与传统的管理也是有重要区别的。
第二 , 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商业企业间关联的有效形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到企业间的关联方式,供应链管理与以往的商业企业集团不同,不要以为众多企业只要纳入个管理系统就是供应链管理了。
第三 , 供应链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4)网络营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商业企业的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3.2组织层面
商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企业最高领导的全力支持与参与。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需要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系统目标的设定、方案的实施、经费的预算都需要企业领导的批准;数据分类、统一编码、统一报表格式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涉及企业每个人员。这些全局性问题都需要企业最高领导组织各职能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面解决和处理。
(2)信息化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牵涉企业整体布局和运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不仅要考虑企业经营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要结合企业的市场定位、管理机制、企业规模和员工素质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员工培训和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使用,而且涉及到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还涉及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相关岗位职责的再调整,数据的处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者、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信息化培训工作按照对员工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对各级管理者的培训;(2)对系统技术人员的培训;(3)对系统相关业务人员、使用人员的培训。对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是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企业应根据系统的目标与本单位现有人员的配备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使人员的培训和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
3.3 商业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必须依赖分工明确、责权明晰的组织体系。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和执行层。
(1)决策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保证。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牵扯到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流程的改造、管理手段的革新和管理团队的重组,这必须依靠决策者的全力支持。
(2)管理层。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企业革命,才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和管理方法创新的目的.
(3)技术层。技术人员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与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此,技术层要坚持系统性能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顺应信息技术应用的潮流,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技术方案的个性化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技术外包,企业负责核心业务管理,保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4) 执行层。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共享。唯有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才可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达成高度的共识,充分理解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变革意义,深刻认识信息化工作赋予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相关技能,积极响应和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华.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策略[J],流通经济,2006(5)
关键词:IT规划;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IT Planning is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Development Group Corp Office,Beijing100086,China)
Abstract:In an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 powerful tool.Enterprise IT and enterprise IT planning will be clos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to ensure corporate strategic goals.
Keywords:IT planning;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IT规划从企业战略出发,通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运作模式的分析,找到IT的支撑点,明晰企业IT战略,改变企业无序的IT建设模式,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紧密融合,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IT规划的内涵
(一)IT规划的概念
IT规划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简称,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信息化基础、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及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IT规划的内容
IT规划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化战略规划,主要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IT愿景和战略;二是信息化发展步骤,主要是IT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信息系统的架构、组成、各部分关系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原则等。
广义的“IT规划”包括“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部分,其中“IS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简称ISSP)主要是在企业发展愿景和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愿景、组成架构及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而狭义的“IT规划”(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是在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硬件、软件、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下文中的“IT规划”都是指广义范围)由此可见,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应该是在战略确定之后进行,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如何选择硬件、软件开始。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IT规划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其核心内容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分析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企业总体的信息系统架构,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国内大多数企业从90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当时企业的信息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并不理解信息化的实际意义。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信息化也没有达成共识,信息系统一哄而上,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近些年,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逐渐深入,很多企业开始理性地看待信息化,认识到应该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需要规划的。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IT规划,把它看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三)IT规划可以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提高IT投资收益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避风险,提高IT投资回报率。IT规划在实施策略制定过程中,对信息化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有具体的应对策略。IT规划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应用系统的框架,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指导,制定IT规划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通过制定IT规划,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IT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认识的转变
在前些年ERP的浪潮中,ERP曾经被国内企业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但在很多企业ERP项目失败后,大家开始重新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思考并达成共识,就是ERP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信息化远比ERP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IT规划。
(二)IT规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投资方向
IT规划通过评估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IT架构、应用系统、流程和人员素质等,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使企业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的IT应用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企业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确定IT能力差距和发展蓝图,为企业确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投资方向,给出了清晰的思路。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整个企业有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立足于整个企业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IT规划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认识,避免变革中的混乱;能够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实施效率。
(四)IT规划优化了业务流程,促进了IT系统的实施
IT规划从流程分析入手,把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对流程的梳理,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流程成本。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有利于IT能力差异的确定、未来业务蓝图的设计以及IT实施策略的选择,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促进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
(五)从“总体规划”到“分步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IT专业来看,总体规划就是企业要在战略层面,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IT规划,再根据IT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完成的长期投资任务。
四、IT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IT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IT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国内企业已逐渐认识到IT规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保证企业战略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IT规划使IT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与企业战略结合的信息系统才是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系统。IT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目标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IT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驾驭IT的能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IT规划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保证信息化建设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经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很多企业领导已意识到IT规划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偏差、系统不兼容,甚至造成信息孤岛。企业IT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配套支持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的,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五、IT规划能够对企业信息架构进行总体布局,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无序建设
(一)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在实施信息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出于立场与利益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尽量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适应所提供软件的固有流程,造成让系统尽快上线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结果是各系统间信息很难共享,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系统的生命周期短,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而且给后续的系统建设遗留了很多集成和接口问题,同时还有系统升级、平台更换、数据迁移、网络改造、后续支持保障等问题。企业在没有IT规划的前提下实施IT系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由于没有IT规划会使IT系统具有不可预见性,从而使企业的投资变得无法控制。而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通盘考虑的问题。
(二)IT规划可以使企业客观地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套IT系统简单的引进,而应该是从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开始,明确企业IT规划的一个过程。如果企业不能从决策层的角度来审视IT系统,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方向来指导IT系统,企业信息化到最后极有可能会走向失败。IT规划是确定企业实施IT战略和实现IT战略目标的方法、步骤和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
(三)IT规划可以使企业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许多企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所有的软件厂商都在宣称ERP能给客户带来这样那样的价值,但为什么很少有企业真正从IT投资中受益呢?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由于缺乏IT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是因为管理层的一时想法,甚至有时是听了供应商的介绍后而做出的冲动决定。因为缺乏IT规划,导致信息系统繁多、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实施风险大等。大量信息分别存在于各个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却得不到需要的、有用的信息,IT人员整天忙于修补系统缺陷、增加系统功能等。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长期的工作指引,有了规划就有了预见性,能够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六、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根本途径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消化独立的信息点和无法集成的独立系统。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化过程中“孤岛”的形成都和IT规划的缺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孤岛”问题一般都是在典型的没有经过规划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形成的。
(一)信息孤岛的来源
本文中经常提到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认识上看,国内企业普遍缺乏IT系统应用的整体观念,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咨询论证不够充分,实践中偏重于某一个业务环节或者某一个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更注重短期效益。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由于各厂商的经验和服务范围限制及平台、工具的不统一,加之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缺失,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出现兼容性和集成性问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孤岛。
(二)信息孤岛的解决方式
1.共享。该方式认为现有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数据不能共享,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因此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具体方法是使用内容管理。内容管理是在使用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系统,让各种应用系统都能通用,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使用。内容管理平台就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传播、查询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2.集成。该方式认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单纯的共享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该借助于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方案。企业应用集成就是将集成基于各种不同平台建立的异构应用,通过不同技术层面上的整合,用户可以做到对整个系统的单点进入、个性化访问和可控式访问等。
(三)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环境
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核心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系统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发展。
一、会计信息系统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它的全称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用系统思想分析、设计和建立的用于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提供财务信息,辅助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计划制定,加强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的现代会计系统。它包括了计算机为主的各种硬件、软件、数据文件和使用系统的所有人员,其核心是一套功能强大的会计软件。它不仅仅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它会使会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能集中精力深入分析会计工作的各种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规划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要想建设好信息化,第一步就应该制定战略。战略就是解决企业最根本、最基础、最长远性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远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计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问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其目标就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重组或再造,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这一信息系统工程之中,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其发展予以规划。因此,规划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目标和准则。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与企业信息化是一致的,而且是以后者为指导;其次确立会计信息系统要以不断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为其服务准则。
2.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对它配置的优化程度关系到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会计信息是企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应该从企业级的高度予以规划和管理。如会计信息的提供与处理权限、所有权和共享范围、安全与方便、可靠性与相关性程度的控制等。
3.配置技术设备。这主要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配置要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全局考虑,如网络系统的布局、主机或工作站的选择、网络接点的专用和通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选择、数据接口的标准规范与统一性等。
三、以整合企业全部资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成就。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制造、分销、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各子系统之间实现高度数据共享和无缝集成。在技术水平上,ERP系统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最新成就。它除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已经被普遍使用的技术外,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以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说。ERP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又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它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层次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和企业内外部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融合”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统一规划和实施。应根据新系统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以适应新管理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而ERP系统,则是会计信息系统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以网络化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推动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动力之一,计算机已经由应用初期的计算工具转变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手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信息在网络内部的传输和共享,而且提供了全新的网络管理环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只能实现某个数据处理环节的加速。而借助于网络平台,在内部,企业通过构建内联网(Intranet),连接内部的所有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系统;在外部,企业通过建立外联网(Extranet)与因特网(Internet)相连接,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以至整个社会连接成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从而完成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适时、有效管理和控制。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及信息链的形成。这一切都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加快“网络财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其功能、拓展其应用领域,使业务处理、会计核算、财务监控、信息传输一体化。同时,还要着重加强理论研究,探讨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会计思想、会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电算化;电子商务;信息资源
一、发展电算化会计要解决好与电算化审计之间的关系
电算化会计的推广和应用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变革,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首先,在电算化会计中,证、账、表等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账务处理虽然还需要会计人员的控制,但处理过程却在计算机系统内完成。特别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会计信息的输出基本上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可见,有形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传统审计已无法考察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其次,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人机系统工作的特点,传统以账簿体系和会计人员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已失去作用,代之而起的将是以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为中心。现行的制度基础审计中的符合性测试必将受到影响,必须重新来研究新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总之,电算化会计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传统审计带来巨大冲击,电算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使然。
我国电算化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滞后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运作和会计信息化的兴起,虽然有些学者已提出网站审计、电子商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等观点,作为对电算化审计的创新,仍旧处在理论探讨之中,开展实际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发展电算化会计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而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二、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进行电子广告、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咨询等,以拓展商贸渠道,增加贸易机会。可以说,电子商务代表着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
电子商务活动要能够正常地进行,除了有功能完善的网络技术作基础之外,对企业还必须有下述要求:
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换。电子商务活动中,业务数据如电子合同、电子订单、产品信息等能够双向自主、自由地进行交换,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BtoB)、企业与客户(BtoC)之间能够互相获取对方的业务数据来达到实现交易电子化的目的。
资金能够通过控制系统自主调度、划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直接支付结算必须能够安全、可靠、顺利地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子银行账户,建立和完善网络控制系统,以实现资金的调度、划拨和收付,完成网上交易。
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的采购业务或者对外发送货物必须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以确认交易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自己的业务数据认证系统,来实现对会计数据及其他经济信息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网络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总趋势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如: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库,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完善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建立与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的账户管理形成影射,推进网上收支结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标准,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
三、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来推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计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当前,推动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它的应用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集成一体化系统。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考虑。因此,为了使企业信息化进行得更有成效,获得效益,我们需要有一套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有一个战略考虑。
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则使得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起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必须将自身这样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融入信息化浪潮之中。电算化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电算化会计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其发展予以规划。当前,这种战略考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和准则的确立。首先要明确发展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宗旨和服务准则是与企业信息化是一致的,尽管它是在务虚,但必须提高它的威信,以保证它对务实的工作有方向上的指导意义。
技术装备的配置。这主要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配置要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全局考虑,如网络系统的布局、主机或工作站的选择、网络接点的专用和通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选择、标准规范的统一性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蓝图,创新与改革的时代主题将更加鲜明。2014年,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方面,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期待:
一是电子商务将成为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菜鸟网络专注打造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将通过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种模式,在全中国范围内形成一套开放的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同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等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中国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和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将对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形成明显的“倒逼机制”,这将促使物流企业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步伐。这种倒逼机制将会成为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将掀起新一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工信部和交通部门的大力推进下,不同类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进一步加速,加快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将成为政府和企业共识。围绕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主题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包括政府主导建设的信息平台、企业主导建设的信息平台以及政企合作联合推进的信息平台建设。平台的运营管理和商贸模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三是供应链业务协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发展。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快速推进和全国流通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供应链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产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流程优化、过程透明、业务协同、整体协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根本要求,而物流信息化则成为高度协同、模式创新、管理变革的关键。
四是不同行业信息化的横向整合加快。随着大部制改革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促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不同行业信息资源的及时交换和共享,构建综合运输信息服务网络,真正实现货运无缝衔接和“一单制”,将成为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会依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行业交换节点布局和功能完善,以平台国家级管理服务系统为基础,加强行业内外沟通和交流合作,实现行业信息化的横向整合。
五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一步融合。一批传统运输物流企业和平台运营企业将加快自身业务调整、资源整合、服务产品创新,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在原有系统功能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商贸、金融等部门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包括采购、运输配送、结算、保险等全流程综合物流服务,从最初业务职能的信息化逐渐向全流程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转变,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实现全流程多实体间的信息集成与业务协同。
六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成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焦点和难点。中小物流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但这一群体往往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建设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如何提高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减少重复和盲目投资,着力寻找适合该类群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突出地摆在业界面前。开发和推广通用软件、利用智能移动终端、PAAS、SAAS等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未来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
1选题依据
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一汽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以生产轻型载货汽车为主,业务面覆盖全国。近几年,与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面临着资金短缺、生产滑坡、亏损等问题。如何在三年内扭转这一局面、将企业搞活,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在向外盯住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向内转向了向管理要效益、以高科技求发展上。尤其是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已成为各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各企业集团公司在国内外竞争实力的形象标志。因此,实现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2要因分析
企业实现信息化网络系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既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各方面的合作,还需要较大的投资,更需要周密细致的筹划。虽然过去在计划经济和人工管理模式下,已初步建立了产品管理模型,初步形成了企业自己的管理模式,但却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MRP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网络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合理设计企业网络规模,满足企业需要,技术先进,有一定的扩展能力。企业必须具备科学管理的基础。建立好适合信息化管理的产品管理模型。培养和锻炼一支信息化的队伍。
3实施方法
3.1网络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立一个水平先进、切合企业实际的网络环境,必须以经济、实用、为原则,根据企业经济情况,确定企业网络工程的目标。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将企业先进的汽车生产、销售体系和企业管理经验与目前先进的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一流的综合性的现代化企业网络信息平台。
3.2网络结构
目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产品层出不穷。我们经过广泛细致的调研,企业网采用先进的快速交换以太网技术构造平台,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形,骨干网采用光纤。
3.3网络布局与设备选型
在网络设备的选择上,我们在确保其功能满足需要的同时,力求其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足够的带宽、较快的网络速度、极好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并综合考虑网络设备公司的整体实力,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
3.4网络运行情况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测试,整个网络连通状态较好、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已实现企业软、硬件资源的共享。由于本网络系统采用水平先进的双工热备份技术,性能稳定可靠、容错能力强,各项功能满足了实际需要。本网络系统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并充分考虑了汽车行业信息量大、传输率高等因素,网络结构可以拓宽带宽,改善了系统的性能,系统响应速度较快。
4效果评价
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应用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局面,使原来单纯、离散、冲突的信息管理方式发展成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实现了企业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共享,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运行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树立了良好的现代化企业形象,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所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对企业、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4.1社会效益
系统的应用使原来单纯、离散、冲突的信息管理方式发展成为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实现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1)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培养锻炼了企业自己的人才。
(2)使企业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得到进一步理顺,实现资产增值。
(3)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为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
(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ISO9000和QS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
4.2经济效益(以冲压车间为例)
(1)冲压车间生产的品种由1997年的824个品种1547道工序,增加到现在的1205个品种2361道工序,品种数量增加了46%,工序数量增加了52.6%;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IT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表),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