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时间:2023-08-18 17: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生物;高考现状;教学对策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省略/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2]2010各省市考试说明解读.http://省略/gkdg_6255/.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到知识,并对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对影响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应对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1.价值取向偏离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多年,但是高中阶段面临的是高考,多数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目标,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明确应试能力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教育阶段的一项考核指标,提高应试能力无可厚非,但是高中教学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以单纯应付考试为目标的教学,并且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价值取向的作用下,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为机械、重复的识记,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任务,失去应有的价值。

2.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社会中受到重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存在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或者认识不够具体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对生物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认识不清,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活动,很多教学环节都脱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划分。而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难度增大,逐渐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变差。

3.教学方法失当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在课堂设计中,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按照教学的实际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心理特征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教学,这就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课堂中教师成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情景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把握,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情景的设计中流于形式,情景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教学难以达到目的。

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正确认识教学价值取向

尽管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二者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关联。对于高考命题要求而言,明确要求以测试学生的能力为主导,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对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协调的关注程度等,因此,新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在理念上是抑制的。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展开教学活动,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当然,如果抛开考试,只谈素质,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是不现实的,而抛开素质,只考虑升学率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二者不可能完全融合,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教学过程中也大量应用到多媒体、互联网等设施,这些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调动多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产生及发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3.教学方法的优化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很多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自主研究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这些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只有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多样化的方法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并选择学生能接受的、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和探索,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要明确设计。在新课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应该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情境的创设。由于生物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地依靠理论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不会产生兴趣。而借助生活实例对生物知识、生物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用情境导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分析教材,从生活中寻找与教材相符的案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近年来,教学评价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及时地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钱雪松.如何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进行[J].新课程(中学版),2012(12).

第3篇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学习的脉络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等,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但是今天,这两门学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与分子生物学一起发展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课改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构成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开始之初就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脉络。而生物学科学习的方向可结合生命系统板块的教学展开,即紧贴课本有拓展知识范围。

二、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使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课本的设置也体现这样的亮点,模型构建、归纳演绎法、假说推理法、数理统计、原来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纷纷引入中学课本。

前沿知识纷纷引入中学课本,课堂上接触的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发展,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还能了解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无限接近,不断修正,自然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三、让生物课程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科学素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为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生物科学前沿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的更新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发展的关系,更好的把握教学

第4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随着课改的实施,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正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们很有必要研究采用哪些策略来保证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展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

二、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试想一想,有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比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及亲身体验、感受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感知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三、研究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随着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成为对每个初中生物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操作形式及实施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分析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第二、调查分析目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现状和教师对此的认识;第三、分析教材的编制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第四、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出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种应用策略,并整理出一些案例;第五、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有显著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改善同学关系,进而更有力地促进班集体发展;同时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成绩也有显著作用。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人际交往中习得的合作精神、科学素养和社交技能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构建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四、注重学生课外调查,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等实践能力

调查研究是研究生物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学好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的一条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展有关生物方面的调查研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生物学技能,是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通过开展调查有关校园内及自己身边的动植物,调查身边生活环境的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调查人口的增长情况,调查塑料大棚的作物栽培等等调查研究活动。并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撰写调查报告,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实现关爱健康、关爱生命、反对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合协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调查与研究不容忽视。

总之,初中生物课堂的实效性教学要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采取贴近学生生物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一门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科学,有待广大生物教师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洪森.浅谈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4).

第5篇

    一、开展生物的兴趣教学的具体措施

    学生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浓重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积极主动的探索其奥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1、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兴趣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上人有“先入为主”的效应。因此,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开始,便显得愈发重要。好的开始可以引起学生对生物学课程及每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生物科学的新信息、新成果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将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趣味的学习乐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生物课程,生物教师第一堂的备课、上课就显得至关重要。平日里也精心准备每堂课的开头,用精彩的问题或引导,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增加生物教学的效率。

    2、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例如在讲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把细胞膜的结构比喻成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再如讲到“动物多样性”一节时,把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编成顺口溜:卵生单孔鸭嘴兽,百兽之王猛虎头;喜怒哀乐数猩猩,体重生鳍水中鲸;齿永长独老鼠,回声定位靠蝙蝠;囊中育儿跳袋鼠,空中蝙蝠水鲸兽。”这样既可让学生牢固记住生物知识,可陶冶学生情操。又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主动运输)。

    二、重视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生物教学课程标准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材实验内容多,形式多,要求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大胆探究,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仔细观察、自我思考,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等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在现代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初中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不仅对演示实验有极大的兴趣,更想亲自尝试。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观察、动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能积极思考问题,持续智力亢奋状态,才能获得好的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需求,还要针对学习实际,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达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连。广大农村距离自然最近,也是最有利的生物教学点,农村学校既有天然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也很丰富,许多实验材料可以就此取材。然而,事实上,农村的生物教学并不尽人意。《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农村的生物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贯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本文研究了当下农村生物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首先,初中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处于国家政策的偏僻范围,各种监管不力,加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初中生物学科普遍不受重视。农村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领导受限于各种条件,仅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压缩生物课时,致使教师放快教学进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生物教学,还往往删减内容。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在“普九”验收的时候,政府为各级学校都按照标准配备了各种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各个学校也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要求和规范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但问题是要求和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偶尔的实验也往往是简单不会产生消耗的实验,因为农村的学校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实验所带来的药品消耗和器材损耗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更别说购买新的实验器材了。这些器材往往被锁进一个专门的教室,一放多年,成了真正的“不动产”。这不仅是对生物课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财力的极大浪费,是很令人痛心的事。

再次,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没有开设生物课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那些开设了生物课的学校的生物教师也往往是由其他学科“转业”的。农村学校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所以应聘到农村专业的生物教师很少,即使有专业的生物教师,也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不能把生物学科的魅力展现出来。

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农村的孩子从小生长于乡村,对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对生物课很感兴趣,然而,由于学校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物学科,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生动的讲解,不仅书本上的生动事例不能很好地展现给学生,就连动手动脑的实验学生也接触很少,以至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厌烦起来。

二、提高农村生物教学质量的建议

上文所说的是很普遍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广泛的教学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地区把生物学科规定为结业考试科目,但很多地方走过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确定为中考考试内容后,这些现象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学校开始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生物教师也紧张起来,生物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些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要对生物学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源自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是一门直接服务民生的科学,几乎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今,生物学转基因技术正在使我国的农业发生着巨大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饭桌。从国家的层面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先进科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生物科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生物学科可以帮助我们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可以帮助我们兴农致富。

其次,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很多生物教师因为学校和自身的不重视,缺少教学的积极性,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学科的自卑。作为专业的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宣传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通过生动切实的实例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农村广大的生物资源,采取灵活多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再次,加强生物学科的宣传。目前,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是离不开生物科技的。但很多人对于生物技术并不熟知,关注度也不高,生物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但在比较偏远和落后的乡村,人们仍然对于生物科技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以为生物就是学习植物和动物,没有什么好学的,也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这就需要广大的生物教师多开展对于生物学科的讲座,使学生及广大的农村群众懂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

作为农村生物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断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生物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受到学生的喜爱,使生物学科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寒梅.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第7篇

每本教材在最开始部分都有一个前言,对教材进行整体介绍,让学生对该学科有个大致的了解,生物教材也不例外。生物课本的前言部分阐述了生物科学是对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探索,介绍了课本上的一些例子,向学生提出了简单的问题,如“树叶的颜色为什么是绿的”“人为什么要呼吸、喝水”等,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等方面知识的渴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第一节生物课时却忽略了前言部分的作用,认为这部分没有多大意义,只是简单地读一读前言,甚至是不学前言部分,直接学习第一章节的内容。殊不知,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生物学科,与前言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通过对前言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生物课有个大致的了解,告诉学生生物课可以解决他们不知道的许多问题和秘密,这样学生对生物学科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

二、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都必须言听计从,教师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甘当配角,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角色转变,即由“主导作用”向“指导作用”转变。如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在确保实验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并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报告,自己只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指导即可,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进行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间自由、直接、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肘关节”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模型或图片,并结合学生的胳膊认识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部位的名称和具置,然后再用自己的胳膊与图片或模型进行对比,对各个结构的作用进行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感受屈肘和伸肘的完成过程。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形式也比较开放灵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实际需求和内心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的课程产生好感和较大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发挥生物实验课的作用

生物中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但有的教师因为图省事并不进行实际操作,而是单纯地对实验进行讲解,致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兴趣,认为其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要对实验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过程、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写实验报告,同时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理解、掌握并深化生物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学到生物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五、加强课后练习

进行课后练习是每个学科不可缺少的环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后习题进行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感受到生物科学的规律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六、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生物学科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8-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不同于传统教育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等。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对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对生物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一、现代教学观

(一)基于生物学科上的现代教学观

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与现实生活极大的联系性,教师自身应该形成独特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生物、对生活、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以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美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生物,在生活中探索生物资源及生物问题,在课堂上传达生命的顽强不息及奇特,在话语中渗透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物课才会因其内涵丰富而深受学生喜爱。

2.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要求我们秉持着精专、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生命科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也许仅仅因为某个实验器材的清洁处理做不到位,便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鉴于生命科学的学科属性,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细心踏实,不固执,不极端,更不能以自己过往的经验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真正做到虚心求教,教学相长。

3.终身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所指的终身学习不单单指教师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迫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专业素养,而是强调教师应该形成关注前沿生物科学信息,主动探索,主动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形成“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4.关注生活,关注养生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到食物品质、养生、慢性病的预防等健康问题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注重养生、注重提高生活品质的思想(如真菌黏多糖的降血脂、抗肿瘤作用便是很好的养生例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体魄。

(二)基于教学策略上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白’。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1]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新的教学策略。

1.将课堂类型转变成生本课堂,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更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但是,传统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然而,与此不同的生本课堂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生本课堂中,鼓励教师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如制定导学案、翻转课堂等。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到达现有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详细的讲解。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轻松自然。

2.有效选取和使用教学案例,把握其本质。

教学案例主要指的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所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2]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案例大多表述格式化;多数教师为迎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生编硬造案例,缺乏真实性;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案例教学的实质,仅“蜻蜓点水”般得使用,无法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筛选真实的案例。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把握其本质,努力做到案例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这里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自主设计案例时要注重与地方特色、社会热点相联系,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要层层推进,即教学案例的问题难度是呈递升趋势,每个问题对学生的培养层面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案例的效果。[3]

二、现代学生观

基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生观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毫无疑问,在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了主体,素养远高于知识。但是,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针对学生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追求幸福。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师素养,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薄弱部分。广大生物教师应该针对自身教学特点,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师素养,不断成长,与时俱进,从而成为适合时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2006(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杰胶.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师;转变

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个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现今,已在全国全面展开。新课标中注重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确立,关注的是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点,并且是在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都做要求。具体到课程性质上,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指出,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这样的原因和特点,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必须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课标的变化和要求。

1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山东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最早的四省份之一,然而很多的高中学校里,新课标还只是静态的文字,存放于案头,还没有转变成动态的行为。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教师还是以往苏联的课程模式;在教授内容上,仍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评价上,仍以学生的分数为重,把高考挂在嘴边。即使有些教师存在课改的行为,也是蜻蜓点水。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常设置一些“假问题”(肤浅的问题),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内在参与不能体现出来;为了体现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往往讨论的问题设置较简单,使讨论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我的周围,存在着课改的影子,而缺乏实实在在课改的内容。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有的老教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如数家珍,知识点的梳理驾轻就熟,传统的授课方式得心应手;一些年轻教师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下,不愿意改,因为一堂好课不如多讲几个题目来得实在。大多数教师愿意改,却不知如何改,怎么改,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2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转变呢?

2.1 教师应有意识的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教师最难做到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应以强烈的责任感,认真的态度对待新课程的改革。认真的研读新课标,明确“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并在网上进行研讨交流课改心得。作为一线骨干教师,若漠视新课程改革,不参与课程改革,那么你就是改革的绊脚石,更深一层讲,你就是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罪人。

2.2 教师应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些教师抱怨说,一改,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了!学生为什么不知道学了呢?有专家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方式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87%的学生不知道或不了解探究性学习,77%的学生认为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过探究性学习,60%的学生认为需要改进学习方式以适应生物新课程,近20%的学生认为学习方式与教师有关。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知道要改进学习方式,但是对如何改进生物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知之甚少。

作为教师要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为教师本身课堂改革奠定了基础,输入了原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考虑到设计引导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2.3 教师应注重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创新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下,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只剩下一本教案和一支粉笔了。其实,相对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因学科自身的特点而显得更为丰富。这些资源包括传统的教材、教辅、挂图、模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课堂生成的知识;甚至还有网络,窗外的大自然等。其实,教师本身就是最大的教学资源,如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的幽默和智慧,教师的修养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增强课程资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会使得课堂活色生香。如: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一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科学家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示意图,从而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又如:在《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染色体模型,同学之间合作演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将为之不解的探索,并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稳步,持续,有效的进行。

2.4 教师应认清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评价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语言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知识的讲解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容量是否恰当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则关注极少。正是由于存在上述的评价缺陷,致使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课甚至是公开课,优质课都成了表演课,作秀课,偏离了课标的要求和方向,制约了师生的发展。可见,作为教师,认清新课标下生物课堂评价标准是必需的。

新的生物课堂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促进师生的发展为本。即:第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的形成,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第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注重教师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绩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所以,新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应该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由此,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有专家制定如下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见下表),与我心有戚戚,特摘录如下,供同仁参考。

综上所述,一旦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教育目标,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及我们智慧的双眼,在新课程改革中必能脱胎换骨。当然,转变的过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得到真正的实施,必须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工作中自觉地实践,反思,去伪存真,才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陈文琴 在现实和理想间挺进 中学生物教学 2005年第9期

[3] 孙同辉 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物学 2005年第8期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课堂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作为生物教师应改变观念,关爱、尊重学生,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有效教学,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三、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第11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激发兴趣 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生物学科不仅要学生掌握众多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指引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力改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维的主动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我校初一生而言,特别都是从农村来的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几乎处于零起点、启蒙状态,虽处于新课改阶段,但由于初中生物只列为会考,加之走过场式的学习,造成学生轻视之,认为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即可获高分,即可学好之,甚至认为不学也可……种种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严重影响学生初中生物的学习,加之基础相当薄弱,谈进步,谈竞技,有很大难度。若要会考生物取得好成绩,须夯实基础,须从开始接触时,即初一,就重视并认真学习。

一、细心建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教育科研的参与者、合作者、活动的承载者、成果的展示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余时间一定要深挖教材,精选教法,多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储备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收集相关的信息,努力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课堂上语言力求精炼,用词准确,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课上,教师要放弃不合理的权威与不平等的压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现学生的个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完实验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对没能做出正确结论的学生要特别关助,帮助他们认识到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如没加试剂,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准确等。通过反向提问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来。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更要有较高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使课堂活而不乱,把学生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二、精心设计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那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三、耐心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自己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的教学要逐步深入,教学过程和学生产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学生一旦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就会瞪大眼睛惊呼:“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当问及是否看到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时,学生会一脸茫然,甚至把气泡当成了细胞。因此,在教学的最初阶段,采用由我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观察,收据数据的方法,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自觉地乐于实验,勇于探究了,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做为老师把握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开辟自己的教学生涯,推进课改,用广博的生物学知识引领学生在生物学这片天空中展翅翱翔。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我仅在一些方面做了浅显得思考和尝试,日后我会不断探求,不停努力,将思考与实践工作继续下去,更好地为我可爱的精灵们服务!

参考文献:

第12篇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在实验条件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众多农村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