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3-08-18 17:1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第1篇

2009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统一考试已经结束,从所公布的试题范围、结构和题型分析,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题型同前期颁布的试题大纲相符。由于今年是首次开考本科目,因此总体来看,试题并不是很难,其重点大多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方面,以下就相关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第2篇

关键词:会计能力 会计教育 胜任能力

一、国外职业团体的研究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此类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范围。1968年,AICPA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并两次进行更新。20世纪9()年代中期AICPA启动了远景项目(AICPA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规范等因素人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演绎能力、技术能力等在内的5种核心能力。并在此项目基础上,于1998~AICPA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3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牲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技术。AICPA的委员会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Highopportunity)的能力和低机会(Lowopportunity)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启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须重在掌握核心能力,会计教育应由知识型教育转向技能型教育,对会计能力的研究越来越详细。

(二)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研究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研究在内部审计方面,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了《内部审计能力框架》,该书从全球内审职业、内审知识、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价等角度,分析了能力发展的要求,认为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任务、执业标准,技能又分为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启示:内部审计师的能力框架中对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胜任能力及其评价提到重要位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99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成果反映在《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启示:对会计能力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研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6年了国际教育指南修订版第9号(IEG9)《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将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标定位于使会计师能为职业界和社会做出贡献,提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还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此后,IFAC的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了名为《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师职业入门方法》的讨论稿,讨论了“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介绍了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2001年,IFAC又了修订后的讨论稿,旨在为IFAC的会员提供指南,以运用这些方法来评估会计人员的能力。针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MAC)于2002年了第12号研究报告:《管理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对能力及胜任能力进行界定,并对什么是有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进行阐述。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capabilities)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Eaig,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11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启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引入胜任能力的概念,并提出胜任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范畴。

(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的研究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于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4年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同年又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CAS职业能力的理解》,从胜任能力和胜任领域两个层面设计会计师的能力图。CICA为特许会计师通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l生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提出特许会计师的6个特殊胜任领域:组织有效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税收、鉴证、业绩评价、信息及信息技术等。

(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汁师协会(ICAA)、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提出了职业会计师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此后。ICAA-~ASCPA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99年了《注册公司审计师能力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启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也是注重会计技能的研究。

(六)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的研究

ACCA在其制定的职业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以帮助会员针对特定的能力分析培训需要。依据会员所承担的角色不同,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增加或删减特定的能力。该能力框架将能力分为以下四大类: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以上每一种能力都可以按照从1到的水平来进行评估。其中l代表基础,2代表中级,3代表高级。

(七)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分别是:(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其_体包括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国外会计公司、学术团体的研究

(一)国外会计公司的研究

普华、德勤、安永等国际会计公司也都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1989年,当时的“”联合了《教育的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白皮书,提出了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白皮书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表示了担忧,呼吁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6这份白皮书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各大会计公司都十分关注CFO的发展趋势,如普华永道1997年发表的《CFO:公司未来的设计师》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CFO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营和跨国竞争的要求,未来的CFO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主要与专业知识、技术和控制有关,这是CFO的最低要求,操作能力包括战略思考、创新、企业风险管理和变革、团队精神、训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德勤咨询与商业周刊委托机构“研究国际”(ResearchInternational)形成的调研报告《授权CFO》(2003年)认为,CFO不仅扮演管家角色,而且是战略伙伴。各会汁公司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成功的CFO的能力做出分析。启示: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CF0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国外学术团体的研究美国会计学会(AAA)回顾了美国1925年到1985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于1986年形成了贝德福德报告(TheBedfordReport)――《未来会计教育:为日益拓展的职业做准备》报告指出,会计教育的实质没有改变,即教师仅仅是教学生簿记和进行技术训练,而没有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会汁专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进行逻辑性思维以及怎样解决问题。还指出,会汁功能已超越传统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新环境,强调大学会计教育应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仅应该确保学生可以学到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这种分析须是创新性的,而且应与较高的标准相适应。并提出建议:把学生引向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把会计教育看成是信息发展和进行经济决策的工具。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鼓励教师要摒弃课程式的、被动式的教学,而转向更加积极活跃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合作式的教学互动是这个新方法的关键。1990年,AECC发表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该公告认为,会汁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汁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使其在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身学习。公告指出,会计教育应定位在“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做准备”,并对会计教育的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阐述。公告指出,会计毕业生必须具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除了关注教学模式和强调厚基础的教育之外,AECC还发行了一系列的会计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s),如《第1门会计课程:立场公告第2号》。公告强调会汁导论课程(Introductoryaccountingcourse)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当了解会汁信息在经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而这一改革是由一系列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批评意见引起的。这些批评意见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进^、会计职业所需的一系列能力。B|oom和IDebessay(1984)认为:会计教育应该主要围绕基本原则进行,而不是试图传授所有技术领域的知识。Bloom和Debessay鼓励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应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批判式的思维,人际关系及书面和口头的交流技巧。P0rter和Mckibbin(1988)及Carnevale,Gainer和Mehze(1990)的研究表明,学生缺乏雇主所要求的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Whitney(1992)认为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随着贝德神神福德(theBedford)委员会

和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的,会计教育者很清楚地了解到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教育者逐渐认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会计教育者和实务者在如何改革上存在分歧。Min(1987)指出会汁教育的概念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巨大分歧,他认为两种方法都适用,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两者的融合。Baldwin和lngram(1991)认为,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会计基础课程都需要改革,应让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相关的和有用的会计信息。针对美国会计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他们建议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更新,以吸引有着很好的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选择会汁专业。May,Windal~llSylvestre(1995)的调查研究表明会计教育者在改革的必要性这一点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调查结果再次强调会计教育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Jordan和lClark(1995)和Wilson~IBaldwin(1995)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会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改革。Albrecht和Sack(2000)的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设计课程以渡过危机重重的未来》对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存在较大问题:会计课程内容过于狭窄,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创造性的学习。他们总结出传统的会计教育过于强调学术知识方面;而对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oAlbrecht和Sack指出:会计教育要强调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而非深入的专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他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降低对讲稿和教科书的依赖;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加强合作,以培养其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计教育;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如实习、专业研究、在职学习等。Franciscoc和KeUy(2002)研究了会计教育中技能要素发展的重要性。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系根据会计职业界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需求而进行的有关改革是教育

三、结论

一名合格的会计师不是指他拥有多少会计知识,而是指他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否解决相关的问题,是否具备解决相关会计、财务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而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的会计知识。应当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而不是将学生训练成为―个会计师,因为光凭训练是无法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会讲师。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会计教育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应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会汁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批判式的思维,人际关系及书面和口头的交流技巧。会计教育要强调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教育,而不是深入的专业教育;主要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要大力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应对解决社会上的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要求用快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折旧法)计算会计年度的折旧额,且会计年度与折旧年度不一致的试题时,运用“图示法”做此题能提高你的答题效果。

    例:某企业1998年3月31日外购一台设备,其原始价值为86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该设备于2000年3月31日对外出售,要求分别计算该设备1998年、1999年、2000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1)第一折旧年度:

    年折旧额=(860-0)×2/5=344

    月折旧额=344/12=28.67

    (2)第二折旧年度:

    年折旧额=(860-344)×2/5=206.4

    月折旧额=206.4÷12=17.2

    ①1998年度的折旧额=28.67×9=258(1998年跨第一折旧年度9个月)

    ②1999年度的折旧额=28.67×3+17.2×9=240.8(1999年跨第一折旧年度3个月,跨第二折旧年度9个月)

    ③2000年度的折旧额=17.2×3=51.6(2000年跨第二折旧年度3个月)

    提示考生:当折旧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运用快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折旧法)计提折旧时,应先计算折旧年度的年折旧额,然后再计算折旧年度的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最后再根据会计年度所跨折旧年度的月数来计算其会计年度的折旧额,采用此方法计算会计年度的折旧额不易出现错误。

    二、点线结合法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时,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法解答此题。点线结合法最大的特点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不易出错”。

    例如:某企业于2006年1月1日取得一笔1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三年,按年分期付息的一般借款,被该企业建造固定资产的工程所占用,该项资产的建造从2006年1月1日开始至2006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具体支出金额如下:2006年1月1日支出10万元购买工程物资,2006年2月1日支出20万元,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费用,2006年3月1日支出30万元,支付该项工程的管理费用。问该笔一般借款2006年应当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是多少?

    详细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

    

    

    或=(10×1 212+20×1 112+30×10 12)×6%=3.2

    

    提示考生:被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在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时,应将该部分利息予以资本化。(1)范围内:在允许资本化期间内所产生的利息。(2)相挂钩:与发生在所购建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相联系的借款所产生的利息。

    三、丁字账户法

    如果在考题中遇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权投资”、“应付债券”、 “长期借款”等有关内容时,应用丁字账户法确定上述资产与负债的期初摊余成本,并计算确定与资产有关的实际利息收入或与负债有关的实际利息费用。

    例(单选题):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年实际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持有至到期投资2008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  )万元。

    A. 2 062.14

B. 2 068.98

    C. 2 072.54

D. 2 055.44

    参考答案(D)

    分析过程:

    ①2007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2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8.98

     贷:银行存款 2 088.98(2 078.98+10)

    ②2007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2 000×5%=100

    投资收益=2 088.98×4%=83.56

    利息调整=100-83.56=16.44

    借:应收利息

100

     贷:投资收益

83.5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44

    ③2008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2 000×5%=100

    投资收益=2 072.54×4%=82.90

    利息调整=100-82.90=17.1

    借:应收利息

100

     贷:投资收益 82.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7.1

    

    提示考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价值,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价值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账面余额扣除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期初余额后的差额。

    四、通用公式法

    在考题中遇到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在税率变动年运用通用公式计算并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借贷方发生额。

    例(单选题):

    甲企业2010年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为33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2010年度发生超标业务招待费8万元,取得国债利息收入7万元,发生各种赞助费用支出5万元,会计上计提折旧10万元,税法规定应计提折旧6万元,2010年度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2009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为60万元,2009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假定2009年并不知道2010年的所得税税率会发生变化)。在上述条件下,该企业2010年度的净利润为(

)万元。

    A.61.68

B.71.02

C.62.33

D.67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

    (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所得税税率=33/33%=100

    (2)计算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则:利润总额=100-8+7-5-4+10=100

    (3)计算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33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4-10)×33%+(33%-30%)×60÷30%=+4.02>0(在借方)

    税率变动或已知税率变动当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科目的数额(N)

    =当年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 异×新税率+(新税率-原税率)×

    

    当N>0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借方;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贷方。

    当N<0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借方。

    所得税费用=33-4.02=28.98

    (4)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100-28.98=71.02(B)

    提示考生: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生能否答对此题,关键是考生能否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短时间内找出解题的突破点,理清解题思路,计算出关键数据,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正 确的计算税率变动当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

    五、列表计算法

    在考题中遇到所得税、多项非货币性资产的试题,运用列表计算的方法解答此类题,可节约你的答题时间

    例:甲公司于2005年年初购入一项专利权,总价款为1 000万元,分三次付款,2005年年末支付400万元,2006年年末支付300万元,2007年年末支付300万元。假定资本市场利率为10%,无其他相关税费。该专利权购入后在会计上采用直线法按五年摊销,假定无残值。税务认同会计的摊销期限和原价标准。2006年年末该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360万元。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假定甲公司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500万元。

    

    要求:

    (1)编制与无形资产购入、摊销、支付价款以及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有关的会计分录。

    (2)编制2005年至2009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分析过程:

    要求(1):编制与无形资产购入、摊销、支付价款以及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有关的会计分录:

    计算专利权的入账价值=400×0.9091+300×0.8264+300×0.7513=836.95(万元)

    2005年初购入该专利权时:

    借:无形资产

836.95

    

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163.05

     贷:长期应付款1 000

    2005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167.39(836.95÷5)

     贷:累计摊销167.39

    借:财务费用 83.7(836.95×10%)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83.7

    其中83.7=(1 000-163.05)×10%,即长期应付款期初摊余成本836.95乘以其实际利率10%。

    借:长期应付款

400

     贷:银行存款

400

    2006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67.39(836.95÷5)

     贷:累计摊销

167.39

    借:财务费用 52.07(520.65×10%)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52.07

    其中52.05=(600-79.35)×10%,即长期应付款期初摊余成本520.65乘以其实际利率10%。

    借:长期应付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006年年末计提减值准备前无形资产账面价值=836.95-167.39×2=502.17

    2006年年末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360

    2006年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02.17-360=142.17

    借:资产减值损失

142.17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42.17

    2006年年末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836.95-167.39×2-142.17=360

    2007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20(360÷3)

     贷:累计摊销

120

    借:财务费用

    27.28(163.05-83.7-52.07)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27.28

    借: 长期应付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008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20(240÷2)

     贷:累计摊销

120

    2009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120(120÷1)

     贷:累计摊销

120

    要求(2):编制2005年至2009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①2005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税额=500(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33%=165(万元)

    所得税费用=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65

    ②2006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142.17=642.17(万元)

    应交所得税=642.17×33%=211.92(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142.17×33%=46.92(万元)

    所得税费用=211.92-46.92=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65

    

递延所得税资产

46.9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1.92

    ③2007年至2009年:

    利润总额=5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47.39=452.61(万元)

    应交所得税=452.61×33%=149.3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发生额=47.39×33%=15.64(万元)

    所得税费用=149.36+15.64=16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9.36

    

递延所得税资产  15.64

    提示考生:列表计算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

    六、三维一体法

    在考题中遇到重要性前期差错与日后调整事项的试题,要按照下列平衡等式的基本思路答题。(1)前期状况+本期更正=应有结果;(2)前期状况+日后调整=应有结果

    例:甲公司为上市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2008年度财务报告于2009年4月1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甲公司在2009年1月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

    2008年7月1日,甲公司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乙公司代销B产品200件,售价为每件10万元,按售价的5%向乙公司支付手续费(由乙公司从售价中直接扣除)。当日,甲公司发出B产品200件,单位成本为8万元。甲公司据此确认应收账款1 900万元、销售费用100万元、销售收入2 000万元,同时结转销售成本1 600万元。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B产品已销售100件,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尚未收到乙公司代销B产品的款项。当日,甲公司确认应收账款170万元、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万元。

    其他资料:

    ①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08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假定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暂时性差异。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②甲公司按照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要求:判断上述业务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进行账务调整。

    (分析见表2)

    

    提示考生:考卷上只写本期调整的会计分录,不写前期状况与应有结果的会计分录。

    七、归纳类型法

    在考题中遇到合并报表中存货项目抵销的试题,采用归纳类型法答题更显轻松。

    例(单选题):母公司2009年向子公司销售乙产品一批,收入为3万元,毛利率为20%,子公司全部未出售,作为存货入账;2010年母公司又向子公司销售乙产品一批 ,收入为4万元,毛利率仍为20%,子公司2010年销售乙产品的收入为6万元,毛利率也为20%,母公司2010年编制合并报表时,应抵销的存货中包含的内部销售未实现的利润为(C)

    

A. 2 000元

B. 6 000元

    

C. 4 400元

D. 8 000元

    提示考生:遇到此类试题应想所属类型、写出抵销分录、计算相关数字。

    八、分环节答题法

    在考题中遇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与可转换公司债券方面的试题,一定要运用分环节答题法解答试题。其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分四个环节:(1)租赁前期;(2)租赁当期;(3)租赁期间;(4)租赁完毕。可转换公司债券分三个环节:(1)发行之日;(2)等待期间;(3)转换之时。现金股份支付分三个时点两个环节:三时点为(1)授予日;(2)行权日;(3)行权完成日;两个环节为(1)等待期间;(2)行权期间。

    例:甲公司有关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业务如下:

    ①2007年1月1日按每份面值100元发行了5 000万份可转换债券,取得总收入510 000万元,该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3%,利息按年支付;每份债券均可在债券发行一年后转换为30股该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该公司发行该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相类似但没有转股权的债券的市场利率为5%。

    ②发行可转换债券所筹资金用于某大型机器设备的制造产品项目,2007年1月1日支出510 000万元,用于该制造项目,工程于当日开工,2007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

    ③2008年10月1日某债券持有人将面值为100 000万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未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的可转换债券持有至到期,其本金及最后一次利息一次结清。

    要求:

    ①计算负债部分的初始入账金额。

    ②计算权益部分的初始入账金额。

    ③编制有关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分录。

    ④2007年12月3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⑤2008年10月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⑥2008年10月1日编制转换股份的会计分录。

    分析过程:

    (1)发行之日:

    ①负债成份初始入账金额(负债成份公允价值)

    

    ②权益成份初始入账金额(即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510 000-472 767.52=37 232.48(万元)

    ③发行债券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51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7 232.48(差额)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5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7 232.48

    (2)等待期间:

    ④2007年12月31日计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23 638.38

     贷:应付利息 15 000 (500 000×3%)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8 638.38

    (3)转换之时:

    ⑤2008年10月1日计息

    借:财务费用

    3 610.54(481 405.9×5%×9/12×1/5)

     贷:应付利息

    2 250(500 000×3%×9/12×1/5)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 360.54(双方差额)

    ⑥2008年10月1日转股时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100 000

    

应付利息

2 2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 446.50(37 232.48/5)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 358.28[(27 232.48-8 638.38)×1/5-1 360.54 ]

    

股本 30 000(100 000/100×30×1)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77 338.22

    九、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方法常常与摊余成本相联系。与实际利率法有关的内容有:(1)分期收款销售产品;(2)融资购入固定资产;(3)融资购入无形资产;(4)持有至到期投资;(5)债券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应付债券;(7)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有关的长期应付款;(8)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不一致的长期借款等。

    例: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从乙公司购入A生产设备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购货合同约定,A设备的总价款为3 800万元,当日支付800万元,余款分3年于每年末平均支付。设备交付安装,用银行存款支付安装等相关费用27万元,设备于3月31日安装完毕交付使用。设备预计净残值为8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同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期数为3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2.6730。

    要求:

    ⑴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⑵计算甲公司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

    ⑶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⑷编制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分析过程:

    (1)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①长期应付款入账金额=3 800-800=3 000(万元)。

    ②计算总价款的现值=800+1 000×2.6730=3 473(万元)。

    ③设备的入账价值=3 473+27=3 500(万元)。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3 800-3 473=327(万元)。

    (2)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

    ①2007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327)×6%=160.38(万元)。

    ②2008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1000)-(327-160.38)]×6%=110(万元)。

    ③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27-160.38-110=56.62(万元)。

    (3)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①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9/12=855(万元)。

    ②2008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3/12+(3 500-80)×4/15×9/12=969(万元)

    ③2009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4/15×3/12+(3 500-80)×3/15×9/12=741(万元)

    (4)编制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①2007年度:

    借:在建工程

3 473

    

未确认融资费用

327

     贷:长期应付款

3 000

    

银行存款

800

    借:在建工程

27

     贷:银行存款

27

    借:固定资产

3 500

     贷:在建工程

3 500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

160.3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0.38

    借:制造费用

855

     贷:累计折旧

855

    ②2008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

11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10

    借:制造费用

969

     贷:累计折旧

969

    ③2009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

56.6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56.62

    借:制造费用

741

     贷:累计折旧

741

    提示考生: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关键是在考题中尽快找出长期应付款的期初摊余成本,长期应付款与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期初余额的差额就是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即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

    十、按部就班法

    在考题中遇有计算期末汇兑损益的试题,采用此方法答题速度快,效果好。

    计算程序

    第一步:计算调整后人民币余额(A)

    A=期末外币账户余额×期末即期汇率

    第二步:计算差额(X)

    X=A-调整前人民币账户余额

    第三步:确定损益

    (1)对于资产账户:当X>0时,为汇兑收益

    

当X<0时,为汇兑损失

    (2)对于负债账户:当X>0时,为汇兑损失

    

当X<0时,为汇兑收益

    第四步:会计分录

    (1)对于汇兑收益:

    借:资产科目或负债科目

     贷:财务费用(费用化部分)

    

在建工程(资本化部分)

    (2)对于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费用化部分)

    

在建工程(资本化部分)

     贷:资产科目或负债科目

    实例分析:

    单选题:某公司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日即期汇率进行折算,按季计算汇兑损益。3月1日出口业务的应收账款300万美元,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1元人民币。6月20日款项到期收回,企业以1美元=7.07元人民币的银行买入价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已知3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5元人民币,6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03元人民币。该外币业务在第二季度产生的汇兑损益为(A)万元。

    A.6

B.-6

C.18

D.15

    十一、分步骤答题法

    (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计提总部资产减值准备;(3)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4)会计政策变更;(5)前期差错更正;(6)日后调整事项。考试时遇有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试题,一定要先想步骤再答题。

    例:某企业2008年发现2007年有以下三笔重要性的前期差错:(1)少提管理部门的折旧费用10万元,税法允许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为8万元;(2)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6万元;(3)少记一笔2万元与税收有关的滞纳金和罚款,该罚款尚未支付。该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企业按10%的比例计提法定的公积金。要求:根据上述所给资料采用追溯重述法对上述前期差错进行更正,并写出详细的账务处理程序。

    

    1.确定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的所属性质。

    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为18万元(即10+6+2),其中第一笔的10万元中有8万元属于差额,2万元属于暂时性差异;第二笔的6万元全部属于暂时性差异;第三笔的2万元全部属于永久性差异。

    2.编制更正差错的会计分录。

    (1)补记 ①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10

    

贷:累计折旧10

    ② 借:存货跌价准备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6

    ③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2

    

贷:其他应付款 2

    (2)调税 ①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8×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0.5(2×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2.5(10×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1.5(6×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5 (6×25%)

    ③ 不调整所得税

    或上述三笔合并为一笔: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1

    (3)转入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

    (4)调减 借:盈余公积0.5 (5×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5

    3.调整会计报表(年初数和上年数),如表3所示。

    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累计折旧调增1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调减6万元。

    4.写出附注说明(略)。

    十二、对比分析法

    如确定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金额时,运用此方法。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自2008年1月1日起,将一套办公用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年限由8年改为5年。该设备系2006年1月1日购入并投入使用,原价为2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采用直线法折旧。按税法规定,该设备使用年限为8年,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要求:计算由于会计估计变更对2008年度净利润的影响金额。

    比较分析过程如表4:

    提示考生:此方法解题思路很清楚,但做题速度较慢,在答题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十三、寻找规律法

    合并报表中的内部应收账款与内部应付账款项目的相互抵销、内部销售收入与存货项目的相互抵销以及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相互抵销,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考题中遇有上述项目相互抵销的内容,要按规律答题。

    例: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6年1月27日将其生产的一台设备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 ,该设备的成本为60万元,乙公司购入后投入管理部门使用,并按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该设备的净残值为2万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与会计相同,但规定折旧方法应采用直线法。甲、乙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得税税率均为25%,甲公司于每年年末编制合并报表。

    

    要求:分别编制2006年、2007年、2008年甲公司合并报表中与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有关的抵销分录。

    分析过程:

    (1)2006年

    ①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60

    

固定资产——原价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4.67

    

贷:管理费用14.67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5)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4.6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68

     贷:所得税费用 4.68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表6)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01(借方)。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1.01

     贷:所得税费用11.01

    个别报表中已确认4.68,合并报表中应确认11.01,双方的差额为6.33,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6.33,即合并报表中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抵销分录为:

    ③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33

    

贷:所得税费用6.33

    (2)2007年

    ①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 固定资产——原价

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4.67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4.67

    ③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13

    

贷:管理费用10.13

    ④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33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6.33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7)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4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43

     贷:所得税费用1.43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表8)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

1.1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1

    个别报表中已确认1.43(借方),合并报表中应确认1.1(贷方),双方差额为2.53(在贷方),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做如下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有关的会计分录:

    ⑤借:所得税费用

2.53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53

    (3)2008年

    ①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固定资产——原价40

    ②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4.8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4.8

    ③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6.08

    

贷:管理费用6.08

    ④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8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8

    详细分析:

    乙公司个别报表(表9)

    乙公司在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

1.1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1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表10)

    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62(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

2.6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62

    个别报表已确认1.1(贷方),合并报表应确认2.62(贷方),双方差额为1.52(2.62-1.1),所以甲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做如下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有关的会计分录:

    ⑤借:所得税费用

1.5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