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18 17:1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第1篇

一、广泛动员,组织党员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

(一)成立组织机构。我们按照建设局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本拆迁办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主任为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确保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取得成效。

(二)召开动员大会。2009年3月16日,全体党员干部聚精会神的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会议由*主任主持,会上*主任做了出色的动员报告。使大家充分熟悉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具体了解了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步骤和方法。

(三)灵活学习方式。从3月16日开始至4月7日安排了系统的学习目程,采取了自学、分片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主动有序的学习氛围,在本单位的各分队科室欣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

(四)突出学习重点。根据《实施方案》安排,党员重点学习《*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通过学习,大家较为全面地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实质、核心、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清楚地熟悉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为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打下初步基础。

二、结合实际,广泛深进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

(一)、*主任的动员报告精辟论述又结合拆迁工作实际。

首先概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又具体阐述了我党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指导。

*主任指出要进步综合分析题目的水平、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水平、人际关系友善沟通的水平、亲情化人情化服务的水同等。不仅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还要用拆迁法规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做好房屋拆迁治理工作的思路。

(二)、*副主任组织学习*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给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最全面、最深刻、最鲜明的阐述。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它是中国*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心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的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人人写学习心得体会,进步熟悉,增强了工作能力。

为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每个党员对自己第一阶段的学习写了出色深刻的心得体会。他们纷纷表示,学习科学发展观尽非一朝一夕,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们深深体会到,面对学习、工作等现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尤其在学习和理论实践方面有新的突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实践,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带到工作中往,创建*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进拆迁办的学风建设,加强完善自身思想道德品质。

三、坚持不懈,继续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下步活动和实践活动

第2篇

关键字: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网络经济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74-02

一、《网络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网络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学科,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其理论体系不完善、不少知识点还存在争议。首先,网络经济学源于传统经济学,其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工具等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另外,网络经济学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扩张与发展,在对经济学原理、规则在范畴上的拓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带来冲击。而且,网络经济学学科本身也在不断批判中发展,自身体系与理论都在激烈的变化,其理论发展明显跟不上实践发展的步伐[1]。因此,在理论体系仍处于发展状态的《网络经济学》课程本身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实践为主,课堂理论讲授为辅。

一般而言,《网络经济学》的教学会遵循传统经济学基础的方式,导致其面临与经济类理论课程相似困境。一是教学内容难以取舍,课程体系不平衡。在高职院校大幅增加实践课程同时,理论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压缩所以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精简;而且在“理论够用就好”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课程的重点也趋于易于讲授宏观经济学知识而渐渐忽视相对深奥的微观经济学范畴;直接结果就是授课内容大而空、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二是授课方式陈旧,师生互动不足。《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课性质,决定了很多教师都是以灌输式课堂讲授为主;而很多教师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讲课,并没有结合网络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被动的教学使得不少学生认为网络经济学高深莫名、学习目标模糊不清;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三是课堂实践机会少,知识传递困难。网络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探讨在网络参与条件下个人、企业、政府决策及行为的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等分析工具并不是一次讲课就能完全理解的,学生必须要在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点;否则单靠课堂很难达成《网络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此外,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所学知识不够系统、思维活跃水平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对社会及企业的了解、文科生比重较高等状况[2]决定了他们偏重于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并且对逻辑推导和数量分析等方法望而却步[3],提高了开展教学的难度。加上《网络经济学》教学内容不平衡、课堂沉闷、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等传统问题,使得课程教学进展困难。

因此,对《网络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发展。修习此门课程的学生已经完成“经济学基础”或“西方经济学”等前置课程,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有一定应用能力分析相关经济现象和解决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现实问题。在教师充分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运用相关知识并以此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迭代式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网络经济学》课程需要的同时为传统经济学教学带来值得思考的改革方向。

二、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实现是建立在教师组织策划指导的项目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把知识点融入到子项目中,结合讲授与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通过完成项目让学生反复迭解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和理解知识的数个过程[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子项目的过程中认知与积累知识,完成课程项目的时候通过迭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加以融合,进而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达到一个优化的学习结果。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如图1。

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使用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是一种符合构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教学法[5]。其主要特点有:

*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迭代式项目教学不再以授课为中心,而是围绕项目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点,通过子项目定立阶段性目标,在学习与应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大大减少学生对课程意义的困惑。

*项目设计由浅入深,通过迭代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围绕项目逐步展开,每次迭代都是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贯穿整个课程的项目的带动下,学生通过重复渐进完成各阶段子项目的循环充分熟悉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提高知识的运用水平。

*迭代式项目教学提供了一个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指引的角色,相比传统的经济学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这一状况,在项目迭代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即时交流、记录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切实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习得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改进工作。

三、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经济学》课程的实施

1.迭代项目设计

在《网络经济学》课程中,以“关于阿里巴巴B2B模式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调查报告”作为项目进行教学。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领头羊,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之并不陌生。对其发展进行调研能够尽可能地涉及到课程中众多的知识点,经过分解细化建立调研项目,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项目中各模块关系如图2。而且,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熟悉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方法的结合运用,为以后商务报告写作打下基础。

2.教学过程

根据所设计的项目,《网络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五次迭代。每次迭代均涉及到新的知识点,在项目进行的同时推进教学并进一步完成最终报告。

①项目开始:教师讲授网络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基本范畴,并以分析阿里巴巴的案例来介绍网络产品相关知识点,同时引入项目。

②第一次迭代:阿里巴巴运作;涉及到网络企业的运营模式及运作成本等,并对网络产品概念与形式进行回顾。

③第二次迭代:阿里巴巴的市场绩效;在重温阿里巴巴运作及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对网络企业市场绩效进行探讨。

④第三次迭代:阿里巴巴的市场行为;企业的网络市场绩效反应了其在网络市场上的行为的有效性。

⑤第四次迭代:网络市场结构;阿里巴巴的市场行为受网络市场结构、利益相关者行为、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第五次迭代:网络经济增长;除了网络市场带来影响外,还包括网络外部性导致的正面或负面结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学生经历了整个调研计划的各个模块,在完成报告的同时对《网络经济学》课程有了完整的认识。

3.心得体会

把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引入《网络经济学》课程中,改进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授课方式,以渐进的方式不断巩固以学知识并适时介入新的知识点,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分阶段、分模块的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必须注意几点:一是注意课程项目必须行之有效并且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过难或过易的项目都会影响最终的授课效果;二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在保证足够空间下指导学生不偏离目标地完成项目;三是做好记录和总结,除了可以监督学生课程项目的完成进度外,还可以为以后改进课程教学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远震.《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2]徐琴.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

[3]广小利.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31-02

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周申(1970-),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研究;易苗(1984-),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学研究。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容易学习。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决策艺术,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选取案例

1.案例要有关联性。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案例要有真实性。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表述要严谨准确,事实清楚,数据确切,真实可信。

3.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讨论案例

1.准备讨论案例。(1)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2)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及其背景,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理由,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3)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在小组活动后,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组织讨论案例。(1)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2)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总结案例

1.口头总结。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书面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此后荷兰出口剧增,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例如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出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2004,(4).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5).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

[4]李向东,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2008,(6).

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 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 发展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文明高度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与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教育的西化倾向等现象。音乐文化的恶化引起了国内音乐学界地高度关注。音乐文化,尤其是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引起广泛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包含五个方面,而音乐就是其中之一。可持续性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的可持续性,主要用来表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爱德华·B·巴尔比(Edw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从经济学的角度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采纳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提倡推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新型发展观。

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很早就由理论学家提出来了,中国的音乐理论学家对我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的层面主要建立在传承和保护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音乐文化,在理论上为其提供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属性的确立。笔者主要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式、商业开发以及高等音乐教育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浅谈以下观点。

一、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成就了优秀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彩的音乐文化艺术,便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世界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分别是2001年:昆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福建南音,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藏戏,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 2010年:京剧。从以上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出,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主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条件下,只有传统音乐文化合理、科学的的传承与保护,能够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产物,属于历史与自然的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与物质相对立。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种类繁多,复杂多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孕育着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总体来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固态形式,另一个是动态形式。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诸多乐器的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以及记谱方式等独特的存在方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资料,这些内容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2003年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种类,古琴本身的样式属于固态的形式,而古琴的演奏、记谱、流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就是动态的存在形式。再如我国传统音乐考古过程中,出土好多古代的乐器、带有音乐表演的壁画、刻有乐舞内容的雕刻等都属于固体的存在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出土的文物,作为活字典加以宣传,可以成立专门博物馆,把这种固态的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

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实是个极具诱惑的“聚宝盆”,是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文化基因的文化资源宝库。但面对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宝藏,现代人决不能将其视为“摇钱树”竭泽而渔,为追求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进行毫无节制的开发。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持非遗资源的本体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开发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文化属性,过分追逐经济利益的非遗商业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离与破坏。非遗音乐资源商业开发过程中,文化本体的研究与发展是带动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根基,非遗音乐资源的商业开发应该有助于文化本体地位的提升,使得非遗音乐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传承和永续利用。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必须以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指导思想,开发的前提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分析文化遗产古往今来生态环境的变更,探寻人类精神文明中非遗资源的文化内涵,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精髓,以此作为弘扬传统艺术形式的根本。商业开发的目标不仅仅是产生经济效益,而是运用商业开发获得的经济效益增强“非遗”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能力,要取之于“非遗”并用之于“非遗”,在商业开发中使非遗音乐的文化价值得以有效保护。祖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文明遗产,我们更应在科学的保护模式下将遗产增值、守护并将它世代相传。

四、高校音乐教育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愈来频繁,多媒体等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使得我们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的西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体制。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主要阵地,应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应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突出高等院校教育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在我国,居住着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具有高校资源,比如广西省的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都把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教音乐教育课程紧密结合,将本地区的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既丰富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目前我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而言,固态的保护与动态的发展需要同步进行需要大量工作的支持。资金得不到政府的足够支持,保护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健全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全得到确立与完善,普通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等。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发展要从人文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性的传承教育紧密结合,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不破坏环境,在传承的过程中既保留音乐文化的核心内容,又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纲.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 2010,1

第5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松弛 文献综述 启示与改进

一、引言

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二十余年,随着国家有关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至2006这五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是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主题(Horngren,1982),在国内也同样成为预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对1997年至2007年国内预算松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并期待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展望。

二、预算松弛的成因

(一)基于活动的成因分析绝大多数的国内研究文献都从这一角度和侧面进行了分析。万良勇(2002)提出,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环境条件,参与型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制造预算松弛可以虚增业绩从而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基于规避风险和争夺有限资源的考虑。祝红月(2003)指出,维护部门或个人利益是产生预算松弛的最大主观动因,预算标准评价业绩客观上刺激了预算松弛的产生。黄海梅(2004)、许弟伟(2006)、韩立军、韩立龙等(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也提出了相同的结论。潘广伟(2007)从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三个环节,分别分析了预算松弛的动因。曾维林、周密等(2005)提出,影响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组织不健全和编制方法的落后。如果企业有专门的预算机构,其预算准确程度高于无专门预算机构的企业。此外,原先的生产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编制全面预算,与面向市场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的预算体系相比,其准确性显然较差,产生于前苏联的“棘轮效应”可能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另一重要原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提出,企业战略的文化渗透力不够,可能是引起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宋岩(2001、2006)认为,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基层或下级管理人员和上级管理人员(代表企业)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于企业目标达成个人目标,但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对上级下达的预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而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棘轮效应”则是预算管理目标中的矛盾。预算管理的目标可以总结为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预算仅是为了向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将其所掌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与各部门进行分享;但如果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预算编制的数值要在年末用来对部门业绩进行评价,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裁剪”,就会有意低估未来的收入,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同时还认为,影响预算编制中预算松弛的另一个原因是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张玲(2006)认为,预算执行者认为如果能够制造出“压缩预算”现象,会给预算监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林峰国(2004)将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归位于组织层面进行研究。组织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二是该群体是有层级、有结构的。组织层面涉及到权利和责任的分布,是预算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虽然预算参与为中下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预算参与过程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Antic&Eppen,1985)。一旦激励与预算目标挂钩,普通管理人员就会利用参与机会压低预算标准,同时也会尽力影响绩效评价标准。预算松弛就是管理人员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Lowe&Shaw,1968)。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人拥有与预算有关的信息而委托人不拥有。人可以修饰提供给委托人的信息,或限制信息的供应量,委托人得到的可能是不完整的或非原始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性预算编制的机会,选择较为松弛的预算。用预算约束标准评价管理者,势必造成行为功能紊乱(Dysfunctional behavior)(Hopwood,1972)。虽然组织业绩标准与管理者的内部竞争可以限制经理人员的预算松弛偏好(Fama,1980),但当预算控制系统依赖于业绩评价标准时,人在参与性预算编制时可能隐藏一部分私人信息。特别是当业绩评价标准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可能会加剧预算松弛现象(Baiman&Evans,198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突发性事件,妨碍预算的顺利完成。所以松弛的预算可为预算的执行留出余地,规避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管理者经常对预算目标讨价还价,以消除不确定性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Onsi,1973)。预算松弛能够为短期内消除不确定性留下一定的自由度(Merchant,1985)。

(二)基于人性的分析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的试验研究揭示,实际管理部门的财会工作者比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预算松弛倾向,这表明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产生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林峰国(2004)指出,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会计功能,首要的是行为功能。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必须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余绪缨,1998)。由于受利益驱使,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松弛现象。由于自利行为,经理人总是尽力影响预算编制过程以获得松弛的预算(Williamson,1964)。此外,个人风险偏好也是造成预算松弛的因素之一。风险规避者更易造成预算松弛(Young,1985)。风险偏好不仅导致预算松弛,而如果与真实――引诱计划(Truth-inducing)结合时,情况将更为严重(Waller,1988)。于增彪(2001)认为,预算松弛就是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王桂萍(2005)首次提出“人本”范畴在预算管理中的影响,强调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演变,越来越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演变。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要求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余绪缨,2004)。从预算的制定、执

行、监控到考核,是企业各部门共同起作用、全员参与的过程。成功的预算管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组织如何能把直接受预算影响的人包含并考虑进来,也即成功的预算管理就要充分运用“人本”的思想,即企业要实施“人本”预算管理。并提出了由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是预算松弛产生的直接诱因。周密、曾维林等(2005)以“人性”假设的视角,分析了影响预算松弛的成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直接指出,预算松弛的动因是人性的本位主义及理性表现。

(三)基于制度的分析潘飞、程明等(2007)以理论和权变理论对预算松弛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证明,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Young,1985;Merchant,1985;Dunk,1993等)。当企业采用预算作为经理人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时,预算目标就成为业绩评价和经理人薪酬的重要决定标准,因而经理人有动力干扰预算制定。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允许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经理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制定(Chow等,1991;Young,1985)。而根据权变理论,作者总结了企业战略选择对预算松弛的影响(Stede,2000),认为采用差异化或进攻型战略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松弛的预算。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难以区分“无意的预测偏差”与“有意的预算松弛”,导致预算松弛成为一种必然(Kren&Liao,1988)。此外,任务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重要原因,预算松弛程度与任务不确定性呈显著的正相关(Hirst&Yetton,1999)。其实证研究结论是,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战略和成长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并未发现显著的结果。

三、预算松弛属性的判断

(一)预算松驰属性的负面影响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许弟伟(2006)、丁丽、樊宁等(2006)、潘广伟(2007)认为,过于宽松的预算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难以激发企业的潜力,并且为预算执行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马勇(2004)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预算松弛,都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表现在:其一预算松弛的存在使公司的稀缺资源过多的流向制造预算松弛的部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二预算松弛使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有很大的水分,导致公司内部各部门缺乏互相信任,同时失真的内部信息在公司内部传递时,误导决策部门决策失误;其三松弛的全面预算使控制标准过宽,妨碍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掩盖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四预算松弛使表现出来的业绩虚增缺乏客观、公正性,在采用基于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激励方案时,公司为预算松弛这种“数字魔术”付酬,激励的效果适得其反。王桂萍(2005)认为,预算松弛造成员工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带来了大量的无效成本,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二)预算松驰属性的合理性程明(2005)则认为,企业的竞争性战略会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而且组织理论也支持,当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一定程度的弹性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时,预算松弛甚至放弃预算的使用是有必要的(Langfield-Smith,1997)。有时预算松弛可能也对企业有益,因为它可以作为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缓冲(CyertandMarch,1963;Merchant,1989等)。如果只是简单的以刚性的预算评价经理人的业绩情况,并以此决定其薪酬水平,很可能导致经理人更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效益(Van der Stede,2000)。宋岩(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认为,应该从多种角度看待预算松弛的属性。任何企业的营运均会有松弛,非常完整是不可能的。预算松弛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但预算松弛也有积极性的一面,一方面适度的预算松弛可以减轻预算执行者完成预算的压力,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诱导其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松弛的预算执行时具有弹性,易于成功,会提高员工的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很多预算执行者在营运良好的年份建立起松弛的预算,调低利润,在营运困难的年份又转回利润,使企业好的年份不至于太好,坏的年份不至于太差,客观上有助于企业的稳定。预算松弛的这种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高层管理者的默认。国外的一些学者将松弛视为预算的“油”,并认为在景气年份,由于满意的利润容易达到,为松弛保留的余地会增加;在不景气年份,整个企业一般均会自动减少松弛的余地。这便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松弛对企业稳定的作用。潘飞、程明等(2007)认为,预算松弛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与理论预期(Mento等,1980;Locke等,1981)基本保持一致。

四、预算松弛的控制对策

(一)制度层面的对策很多作者认为,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祝红月,2003;王桂萍,2005;刘焕冰,2005;何红渠、程惠等,2006)。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也认为,当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采用合理的手段加强上下级间的信息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其实质正是上级管理者掌握更多的信息,缩小与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水平。林峰国(2004)则认为,消除预算松弛的办法并不是告诉管理人员停止虚报,甚而废弃预算,而是废除把预算当成个人的奖励或升迁与是否完成预算无关时,就没有动机去隐藏信息或说谎,这时预算就成为组织计划或协同的工具。程明(2005)认为,预算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的选择需要考虑组织特征。当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或企业处于成长期的时候,由于面临着相对更加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预算可能无法有效发挥其计划与协调的作用,这时企业可能并不适合于采用预算管理,或者仅将预算作为一种辅的业绩评价标准。此外有不少作者提出,要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执行力度(韩鹏、陈刚等,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7)。

(二)预算层面的对策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等认为,要慎重确定下级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并且要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多数作者认为,采用“真实诱导预算法”改进激励报酬模型(王桂萍,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程明(2005)认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难度的预算目标激励效果更好,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限制经理人建立预算松弛的倾向。周密、曾维林(2005)提出,采用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案,使用“格罗夫斯机制”,即通过将部门实际利润和公司其他部门期望利润之和作为业绩评价的基础指标。还有作者提出了“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解决办法(周密、曾维林等,2005;刘焕冰,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

2007)。此外,韩鹏、陈刚(2005)提出,预算指标设置要体现柔性思想。何红渠、程惠等(2006)认为,要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

(三)道德与文化层面的对策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认为,要加强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意义的认识。应该坚持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保持前后一致的严格预算控制。王桂萍(2005)也认为,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周密、曾维林等(2005)提出,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从经营者的价值观念上减少预算松弛的做法。韩鹏、陈刚(2005)提出,强化道德软约束机制。韩立军、韩立龙(2006)认为,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协调不平衡的情感,并且建设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团队精神。潘广伟(2005)提出,在预算管理中,积极引入声誉激励。

五、预算松弛研究评价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