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信息安全 对策分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通过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的探索,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与系统稳定,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让企业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下,快速发展,与时俱进。
1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1.1 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或者人员经验不足:计算机信息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才,调查显示,我国七成IT企业信息安全系统保障不足,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更新系统补丁程序、没有及时维护系统。企业信息安全是上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对现有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跟踪最新安全技术,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增强企业信息安全性。其次,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体系,会使得信息的管理错乱,无秩序,重复管理、漏管等现象发生,使得信息系统出现漏洞,安全性降低。最后,安全以人为本,如果管理不善,人为原因,造成的操作失误,误用或滥用关键、敏感数据或资源等导致信息丢失泄露,外部人员和硬件的商家等对于企业的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有权限合法访问,这也会造成信息的安全问题。
1.2 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问题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发展较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回报慢,一些企业虽然有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投入上比较小,这就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不发,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止步不前,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老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存在这一定的隐患,而且,计算机的硬件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稳定性。另外在链路传输、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通讯线路故障)等以及物量的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使系统毁灰。
1.3 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问题
(1)国内的软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这样就会造成使用这些软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2)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初装后会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和口令以及开放的端口,而这些都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
(3)Web服务中的安全问题,www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开放、共享、交互,这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增加,安全漏洞多样,如果服务器的保密信息被窃取,信息系统就会受到攻击,获取Web主机信息,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信息被监听等。
(4)路由器信息的不安全行为,路由器简单的密码或共享密码、安全功能没有设置会导致信息的泄露。
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的对策
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只有保证信息的安全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走得更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安全的建设,主要可以从强化信息安全观念、加强硬件建设安全防护、提升软件建设安全措施三个方面进行。
2.1 强化信息安全观念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一旦企业信息被盗取或丢失,对企业肯定会造成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要从企业的基层员工到管理者都要正确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强化信息安全的观念,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从思想上认识提高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2.2 加强硬件建设安全防护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硬件建设安全,首先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就要对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避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突发性故障而导致企业信息的丢失。
另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网络硬件的建设。目前,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企业网络协议就是TCP/IP协议,硬件组成有服务器、通信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主要应用技术是网络交换、网络管理、WEB数据库技术、防火墙等技术,同时还有支持网络运行的支撑系统,整个硬件建设安全、稳定、可靠。
2.3 提升软件建设安全措施
要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还需要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防御措施,要采用高性能的安全软件对系统进行防护,使用防护软件要使其发挥其价值所在,不要因小失大。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软件防护措施不到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软件防护措施不到位,例如企业在公共区域设置无密码的无线路由器,等于是向所有人公开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保证。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高性能的安全防护软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3 小结
企业在信息化建O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有着很广泛的内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的监控、维护等涉及的面比较广。在信息安全问题上主要应该以防护为主,从良好的管理开始,将信息安全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形成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我国的企业信息系统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没有足够认识到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和论述,能够引起企业的关注,加强信息安全的防护。
参考文献
[1]艾戬.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3).
[2]辛玉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现代情报,2004(11).
[3]马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才智,2014(01).
[4]张耀辉.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4).
[5]刘生堂.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J].中国新通信,2015(2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独立的系统内部之间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都是通过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就这一方面而言,企业在利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在有形无形地受到其他发展部分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企业整体的文化建设、企业的人才队伍等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的因素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及程度。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也是突出的,如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方式及模式。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两者的发展,可以为企业总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1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标,其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决策水平的高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主要指的是企业能够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导支持下有效的整合起来,有效的促进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2.1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水平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企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逐渐深入到企业人员管理、作业操作、内部沟通交流、外部合作等方面。当前我国部分总体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建设明显地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其中突出的影响是促使企业的管理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强化了企业管理的人文基础。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在变化多样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好的适应性,能够及时地获取有效的经营信息,并通过数据的模拟分析促进企业管理的积极转变,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科学依据欠缺、管理危机等现象。
2.2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管理水平作为一个能够体现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尤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度、积极性及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深刻地反映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来讲,优秀的管理水平势必是在优秀人才管理队伍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样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对于市场发展的风向能够很好地观察并预测,也能够认识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这样,按照常规的操作顺序进行展开,优秀的管理队伍能够共同商讨出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模式,并且能够合理地引导企业员工积极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企业高管理水平的存在能够合理地分配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共同存在于企业这个发展的系统之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3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1时展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当前,时展促使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服务于生产生活领域的要求。正确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的建设措施,能够为现代化企业的全新发展奠定基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聚合企业的发展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例如: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局域网的覆盖、企业办公自动化条件的形成)、企业专业应用软件的建设(这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例如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反映在生产应用技术的先进性、生产设备的信息化利用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建设(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的建设)、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管理制度更加趋向于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结合,提高管理的应对性与预测性)。
3.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尤其表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领域,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流通信息化等。虽然我国现今与国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能否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企业办公自动化基本上已经实现。党的十以后,我国强化了信息技术在全国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部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下达,有效地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对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信息化应用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已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生产、供应等方面。最为普遍的就是生产供应链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地整合供应链上部环节和下部环节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隔绝、闭塞的现象,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供应链的有序进行,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对于生产力的革新也是有着突出的作用。3.2.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趋于成熟展,当前的转型发展更是力图能够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尤其是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及深度。所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业因素是非常必要的。(1)企业信息化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信息化的应用工具主要依靠具体的供应商。这是我国当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软件供应商在设计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而未能根据具体使用软件的企业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方向相脱离,这对于企业来讲并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是一种隐形的限制。(2)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比较浅,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高级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还是比较缺乏的。此外,企业的技术应用部门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但是就企业的决策管理而言,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支撑就是资金,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造成部分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的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困难性比较大,尤其是资金、技术等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
3.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会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依靠购买供应商的信息软件、设备,造成企业管理外拨资金费用额度的上升,而且信息软件的加密度及保护度也比较低,对于企业管理会形成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也是企业管理存在缺陷的一个表现。(2)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浅对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高低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浅,特别是在决策管理方面将会降低管理信息的集合利用程度,信息滞后性、缺乏科学性对于决策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4从企业管理水平建设角度分析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1时展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时展下,企业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够在人性化管理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和质量,尤其体现在效率管理等方面。凭借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及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促使企业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
4.2企业的管理现状
4.2.1企业管理的成就以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的管理正在积极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改革进行,在改革方向的把握上比较准确。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决策管理的信息利用率也比较高,同时部分国有企业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4.2.2企业管理的困境(1)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转型的情况,陆续进行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这种大型的企业来讲,现代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存在碰撞,如何能够既促进管理的改革发展,又不会对市场化的持续经营造成极大的波动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两者效益无法很好地同时把握,就搁置管理的改革创新。(2)企业管理的习惯与新型管理理念、模式推广使用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由于其存在特殊性,所以其长期的管理环境形成的惯性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是比较大的,而且利益相互牵连,使其在推行新型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新型管理理念及模式的推广使用势必要减少一群人的既得利益,而且固化的管理环境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4.3企业管理的困境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管理改革的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的矛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这种困境造成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获得与利用率比较低,尤其是资金支撑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那么专业的团队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是比较困难的。(2)管理环境与新型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前瞻性的、时代性的管理人才队伍。如果,新型管理理念无法正常地推行使用,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决策的出台就会有所搁置。
5从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角度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5.1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管理需求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如当前管理需求主要是向信息化管理的方向靠拢,那么在管理水平提高方面,打破管理困境,加强调研,深入学习,互助合作,在企业彻底落实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落实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共同协商,明确决策及未来管理发展方向,有序的、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5.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依靠专业的精英团队,积极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氛围,加强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主动地寻求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内部沟通与交流,积极借鉴信息化建设成就突出企业的经验,多方联动、多面合作,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协调发展,双方联动,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协调平衡发展的点,把握建设、改革创新的度,从生产经营、产品流通、市场影响等方面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在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建立良性发展的合作关系。
6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高水平的管理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让双方联动发展,协调合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樱樱.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效能 探索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本文主要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为突破口,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信息化主要就是为了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也开始走向世界,而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国外看,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宣传和销售,而我国70%的企业才处于摸索与学习阶段。从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看,我国企业管理方式良莠不齐。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常常会导致企业的重复建设或者企业生产过剩、库存积压过多、经营数据掌握不及时等现象的出现,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完善企业管理方式的良好途径。
1.2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竞争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比的就是谁能够将信息资源更好、更快地进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是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企业要不断的保持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性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决策需要以企业的各类信息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候,需要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分析,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可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实现企业信息化后,通过“云平台”将各种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查阅企业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分类也比较清晰,便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往年的信息分析其决策的科学性。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企业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管理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企业在现有的资源内实现整合,通过优化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等实现对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的了解情况,进而及时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在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也就是说企业的产业结构常常是以高消耗、低收益为主的;而企业实现信息化后,企业的决策方式有了很大的科学性、企业根据信息资源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向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放大量的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可以简化企业管理中间环节,降低因为中间环节的繁琐造成的信息资源的浪费与各种商机的延误。
2.2 企业信息化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资源的支出,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运转率,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借助高科技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性;最后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为企业的产品营销环节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支撑及建设内容
3.1 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都是依托企业大数据库建设或者云平台的构建为形式,云平台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孤立弊端,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享用,同时企业通过此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因为如果企业单独发展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借助云平台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回报率。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
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当前4G或3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办公自动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员工登入、修改密码、个人办公以及管理等功能。日常办公:就是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通过自动办公系统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比如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的查阅、工作事宜的审批与分析等;企业管理:对不同的管理人层授予不同的管理权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动化办公系统给付的权限执行其权利,比如利用计算机系统优化人员配置等。
3.3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分析、掌握产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情况、产品生产管理、企业投资的规划,也可以及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情况、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各部门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简单实现其职能,如仓库管理员可以记录出入库零件、产品的情况作为以后查询浏览、统计、盘库的基础信息,帮助企业人员分析出企业管理或运营的薄弱环节等等。
3.4 外勤工作人员管理
企业的日常销售以及对企业分支的管理都需要外勤人员的管理,因此对外勤人员的管理是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措施。外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位置管理、考勤管理以及报表管理。通过信息化可以随时了解外勤或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位置(状态),以及通过信息化对外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避免外勤人员不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外勤人员工作的时候其在面对一些复杂事情时要做出快速反应,而一些决策可能会超出外勤人员的权限,这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时调取需要的数据,让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外勤人员的报表等做出科学的决策。
3.5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4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措施探索
4.1 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度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企业现代制度的改革步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因为信息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限制,因此要转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通过上市操作规范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进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 构建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对企业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处理,而是要从整体上实现企业信息化改革,因此企业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进行科学设计,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具体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以实现其信息化为目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而变化,惬意的组织结构也要逐步向扁平化结构发展。
4.3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技能培训
企业信息化实施需要企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要提高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他们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增强对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能;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让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形成浓厚的氛围;最后要积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支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4.4 提高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2013年方圆集团荣获“2013工程机械信息化应用优秀企业金奖”荣誉,其获得此项荣誉是因为其在管理中应用云平台进行企业管理,云平台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方圆集团云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和一种模式,即“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商业服务模式”。
4.4.1 “应用平台”包括计算、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应用平台的工作重点是对CAX/PDM/CAPP/ERP增加功能和系统优化,建立统一的应用共享平台,建立集团管理驾驶舱,建立决策反馈系统;改进和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规模。
4.4.2 “支撑平台”建设是在企业中心机房、网络、服务器等基础上,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符合“云”应用要求的资源优化共享的硬件平台。在支撑平台上,进行网络改造升级,加强硬件建设,对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进行采购,建立虚拟服务器,建设集团数据中心,建立大型存储及异地备份系统。
4.4.3 “商业服务模式”是根据集团云应用方式的转变,建立方圆信息化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其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在线租用服务和运维及托管服务。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系统,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东杰.浅谈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7).
[2]何祖联,董艳.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 2014(3).
[3]王杰敏,叶羽萍,刘艳.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是摆在众多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该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一、企业信息化
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通常是指企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新世纪企业改革的新宠,许多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呈“点-线-面”逐渐扩张的过程。在基础管理阶段,企业只是解决局部的关键问题,为企业信息化立下基础;在企业资源计划阶段,企业已形成集成的业务链,使企业效益增多;在电子商务协作阶段,企业将全面参加到整个行业竞争当中去,进行资源“争夺战”,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各个行业所处环境、条件不一,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信息化有着不同的需求。电力企业由于自身对信息需求大,其信息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使电力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水准得到不断提高,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关键。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许多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理解错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将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作为重心,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种行为虽不为过,但是却本末倒置,忽视了本该重视的重心。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才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和重点。陈旧的管理体制往往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无形的阻力,因为信息化工作开展时也就极为不顺。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良好的剂。
(二)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是分不开的,而做好决策,就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促进科学决策。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管理作为方向标。很多企业信息化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盲目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其他企业。电力企业要让信息化卓有成效,就必须在明确管理症结的基础之上,提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建设方案。
(三)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就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相铺相成,决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过程视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有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应用,而信息化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若想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摒弃传统死板的竞争方式,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过去20年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著有成效,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需引起改革者的注意。
(一)官僚作风的处理
近年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机构膨胀和管理流程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冗员现象,官僚作风也非常盛行。要彻底改变这种官僚风气,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重组”和“组织重构”进行两面抓,使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精简和高效运作。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管理流程,也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电力企业往往有着庞大的运作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部门与子系统之间的权职不分明的问题,使得企业内耗严重,损失惨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企业的管理思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利用,部门管理井然有序。
(三)更新管理者观念
电力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有一些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还秉承陈旧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无动于衷。管理者的这种老观念,不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毒害。要除掉这个毒害,就需要管理者更新自身观念,意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构建整体规划
有些电力企业缺乏整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较为随意。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的情况,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正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状况。因此,要把整体规划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首要工作,指导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工作。
(五)防止人才流失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得企业运营各个环节问题百出。而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让企业内部的人才感到有心无力,失去信心,最终选择了离开。要避免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队伍的稳定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定期慰问和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许多电力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重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却未能引起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即使是投入了一定资金,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认识出现偏颇,这些资金往往用于加强软硬件方面,在管理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基于这一点,如果能够加大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送来一场及时雨。
四、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新思维和新点子的不断输入,使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保持活力。
(一)加速业务整合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进入整合集成阶段。建议信息化建设已进行成熟期的电力企业加快数据集成、部门集成、企业集成的速度,应用并行策略,借业务整合赶超世界水平。
(二)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
全面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建立数字化电力企业将使整个电力行业迈进历史性的一步。要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中心,统筹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各项数据管理能力。
(三)引进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卓越的团队,团队内部结构合理,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在开展工作时,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极短的时候内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高效化和专业性。
(四)利用先进思想再造企业流程
ERP和CIMS等先进思想有利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和卓有成效。
五、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响应时代号召之举。由于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需求大,使其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先锋。近二十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需在诸多不足,仍需发展完善。电力企业只有成功构建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更有魄力、更为坦然。
参考文献:
[1]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8:379
[2]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论坛,2009,2:18-19
[3]何家欢,高瑜.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1,3:61-63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培训
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息化;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集团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1.1 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较弱
在现代,随着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发展成为跨越省际、国际的经营集团。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的下属企业则有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由于下属企业在地域范围内较为分散,集团企业的决策也很难通过传统手段向各下属企业传播,进而造成了信息传播的滞缓,影响决策执行效率。即是说,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机构分布日趋分散,从而影响了集团企业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影响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
1.2 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兼顾
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也使得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得以兼顾。具体而言,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之后,其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员工构成和企业文化各不相同。而在传统的企业关系中,基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为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管理者往往强调下属企业的整齐划一,从而使得下属企业缺乏活力,进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1.3 集团企业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集团企业还存在着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集团企业整体优势之发挥正如质变的过程,而质变的发生不仅需要事物本身在量上的增加,即企业的集团化,还需要事物内部资源和内部结构实现优化配置。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是影响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制约因素,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技术将造成集团内部信息交流的不充分,进而影响到集团企业之整体优势的发挥。
2 集团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之必要性
2.1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
集团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将可以有效地实现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而信息交流正是科学决策和快速执行的基础。具体而言,而信息化条件下,下属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员工构成及其变动、员工绩效考核等资料都得以迅速为集团企业所掌握。充分详实的资料将为集团企业总部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集团企业总部做出决策之后,其决策也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而快速向下属企业传达,从而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和下属企业的执行效率。
2.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集团的整体效能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实现信息内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提高集团整体效能。一方面,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下属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好的做法或工作模式得以迅速为其他企业所知晓而在企业内部推广。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在包容各下属企业之差异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下属企业的行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集团目标的达成。
3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管理路径
3.1 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集团企业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集团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本企业的战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方略等,分析这些内容与信息化战略之关联性,并形成本集团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战略。这个战略要涵盖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基本做法等内容,使之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蓝图。
3.2 建立集团企业信息化架构
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之后,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即是将该规划予以落实,建立起本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具体而言,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架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信息体系、技术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应用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者应当将全部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予以集中管理,将之记录在集团总部的服务器上,由集团总部统一调配。技术体系则需要根据已制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本企业之网络环境、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进而整合,使之形成运行畅通的技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则是维护本企业之信息安全的系统。应用体系则建立在业务流程的基础这上,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办理相结合,使业务办理情况能够即时记录到信息系统中。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管理体系建立之目的在于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序运行。
4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技术路径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随着多年发展,已逐步建设了各类应用系统,但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形成了许多分散的业务信息数据,为企业统一管理和协调带来了困难。依据集团信息化战略,需针对集团企业进行总体信息化规划,梳理已建系统以及将在今后仍然需要建设的重要业务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而在这条技术路径中有以下几项关键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4.1 统一的基础设施标准
进行几乎设施规划,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尽量共享IT基础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合理和规划和安排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之形成良好的IT环境,让各种业务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和数据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有效的配合。基础设施标准规划一般包括网络规划、硬件设备规划、基础软件规划。在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IT概念之一,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开始考虑如何运用云计算平台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云计算平台具有高可扩展性、超大规模、高可用性、成本低廉等特点。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针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虚拟化为基础,构建企业自身的私有云可作为统一基础设施规划中重点考虑的方向,而且构建企业私有云已经有较多的成熟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4.2 统一的主数据标准
主数据是指企业内能够跨业务重复使用并且需要共享的高价值数据,通过建立统一包括财务、人力、生产、销售、项目、资源、合作伙伴等领域的数据标准,是集团企业充分利用、挖掘集团信息化的业务价值,提升集团企业业务协同和战略分析能力,指导后续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回报的重要工作。统一企业主数据标准并不容易,其难点体现在定义、流程、质量、共享等几个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除必须引起重视之外,必须启动企业主数据规划等相应工作,完成主数据模型确认、主数据整合手段确认、主数据管理模式和服务确认。并伴随整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得全过程,不间断的进行主数据的演进和管理等相应工作。
4.3 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集中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如何整合分散的系统和信息资源、打破系统隔离和信息孤岛将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重要方法就是建设统一的员工协作平台(内部信息门户)。员工协作平台使用门户技术提供统一集中的访问入口,集中展示和快速检索集团内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集团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协同工作、集团企业核心知识共享并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展现;同时,在信息繁杂以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强的现实下,员工协作平台整合各类沟通工具、统一流程处理形成真正的企业协同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之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再次,各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以统一界面和操作方式并利于将来系统的顺利集成,员工协作平台不仅仅是业务工作平台,更是应用系统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和整合平台,平台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是应用系统对接和集成的重要保障。
4.4 扩展和延伸
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主数据标准、统一员工协作平台的基础上,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设计理念,建设标准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工作流、统一沟通、统一搜索、统一系统开发框架、统一移动应用开发框架、统一企业服务总线为设计目标,同时制定统一的软件开发接口标准、软件开发UI标准等为辅助,逐步建设企业统一的PAAS平台,为日后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组件和标准的支持,实现整个集团信息化业务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企业信息化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21世纪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正影响着社会的运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在我国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时代,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功,中小企业也开始信息化建设,为何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却屡遭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总体认识不够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赶时髦的事情了,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说,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管理者对系统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有一个很方便的系统能帮助他们管理公司的各项资源,把信息化当成一个纯技术问题,自己不重视不参与;员工信息化认识更少,在实施系统时他们不能很好的配合系统分析人员与技术人员,从而影响系统实施效果。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过程中对管理咨询重视不够
ERP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它在实施过程会给组织带来大的冲突和变化,企业的资源、人员的组织方式都将发生改变。国外企业实施ERP的过程大部分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确定其信息化需求从而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并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培训,成为企业用户与IT公司的桥梁,是有效实施信息化的有力保障,但我国企业对此却不够重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愿意花钱请管理咨询公司,只由软件开发商或销售商来实施,进行简单的操作培训,最终既使成功实施,其效果也不太好。
(三)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企业员工信息化素质不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应用面偏窄、企业间差距较大,信息化进程较慢,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产业和技术服务业还不够强大。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中,只有38.1%的员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50%的员工只能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操作。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而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奇缺。
(四)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管理界普遍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是将先进管理思想融合于先进信息技术中,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我国企业目前管理上还相对落后,采用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管理上组织效率低下,反应缓慢。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是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还包括人的思维模式的变革,要建立起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则要求其执行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综合分析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在问题,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泛信息化人才、员工信息化素质低,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养企业自身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二)员工行为对ERP实施成功具有反作用,必须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路线的转换,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这样往往会引起员工的抵制。ERP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抵制行为。同时系统在组织内实施与应用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为了尽可能发挥ERP的功能,需要了解ERP软件的企业自己的人员主动积极去钻研ERP的先进思想、灵活运用软件的其它功能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需要靠企业自身的不断的培养
目前社会信息化人才供应不足,学校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主要偏重于信息技术,而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业务流程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和各个阶段对不同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员工在一定的认知情况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搞高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有力保障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大量的精力用于信息化实施调查上,其目的就是寻找信息化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普遍认为企业实施ERP的核心问题是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ERP系统本身,而是ERP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一)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化人才概念的提出已经不存在异议。但是,对概念的界定仍有争议,或立足于“高度专门化”,或立足于现实中所发生的“泛化”。前者特指信息本体学科人才,强调学科性特质;后者广泛为只要一般性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即可归属,强调与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某些相关性。本文就企业应用角度提出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等;另一个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试图实现管理自动化,就是各类信息系统。因此应用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种为掌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如熟练掌握CAD、CAM,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另一种为具备高信息化素养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懂得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的人才,本文所讲的主要为后一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信息化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信息,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明确本企业的服务与经营目标,制定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方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开发机制,增进信息化人才开发的实效,包括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测评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合理设计信息人才结构,并注意信息人才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将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放入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分阶段分层次的对员工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逐渐培养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可分如下阶段进行:
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派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参加MBA学习,对低层管理及全体员工也鼓励加强学历的提升,如参加一些大专学校举办的成教学习。
2.开发前期,加强全体员工信息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所有员工提高计算机水平及信息系统理念的学习,让全体员工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具备计算机机操作能力,中高层管理者能很好了解信息化的意义及信息化将会给管理与业务流程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备员工能很好配合业务流程改革,系统分析与设计。
3.系统开发设计阶段,加强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请相关的专家和其他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座,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借鉴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信息化建设建议,密切配合信息化建设。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4.信息系统实施阶段,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培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业务流程的进一步解释,让他们识别业务流程,了解系统的总体结构,用以确定自己工作内容,以及了解其工作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及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5.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阶段,信息人才的形成阶段。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后,企业的各方面的运作都通过信息系统来管理,它要求员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这时候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改变,比如说仓库管理者的侧重点由以前的保证安全库存的反复盘点转化为对库存信息管理,仓库管理员要学会应用现代的决策模型来辅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阶段即为信息化人才在实际的操作中进一步的培养与形成阶段。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有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并且能够培养出一批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和成长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两者是相互融合的。企业应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和能适应信息社会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同时注意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聪敏.企业信息化急需的三类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
[2]张虹、张贺利.企业信息化呼唤实用型人才培养.现代技术.2005(7)
[3]刘晓欢.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王军.关于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探析.三峡大学学报.2006(7)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首先,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因而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前首先要搜集适量的有用信息,而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有效利用的过程。
2.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强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和对有用信息筛选的效率,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不同程度地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进企业改革的进行,提高企业信息流畅度,从而使管理者掌握信息、采纳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效率更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2.2提升企业员工业务水平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员工必然要提升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加工、利用的能力,这不但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使企业管理工作、日常生产和经营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
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低、人才缺乏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1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管理者既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具备相关技能。而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尚不能兼具这两种能力。
3.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而一些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战略效益及直接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滞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并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应采取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和强化内部信息管理以及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
4.1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尤其是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战略效益以及优化企业精简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只有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才能科学领导和指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为了使企业员工迅速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合理的应用,并发挥应有的效果,应提升企业员工信息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配合企业信息管理工作。
4.2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以及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企业应增加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适时地购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并增加对系统维护和开发的投入。应合理分析而不是盲目夸大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资风险,着眼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带来的长期效益,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组织的运营、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整体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目标、方法、过程和工具四个方面。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三大领域。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分析
(一)管理风险的概念
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它由管理者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管理过程四方面构成。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分析
(1)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个人素质因素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方面。品德是推动管理者行为的主导力量,决定其工作愿望和努力程度及外界对他的价值评价,影响着人际关系,对管理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品德也是管理者个人魅力的主要来源。知识水平对管理者的影响体现在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理解和支持上,影响着他与其他人员交流和沟通。能力反映管理者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包括应具备的管理知识、心理特征和适当的工作方式。
(2)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构成了组织内部各级职务职位的权责范围、联系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整体框架,是组织得以持续运转、完成经营管理任务的体制基础。组织结构制度制约着组织内部人员、资金、物资、信息的流,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最高管理者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信息主管、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和规划人员以及技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人员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构建组织结构的时候,处于某种利益的考虑,部分管理者会因人设岗,并没有综合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3)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员工较长时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持有的传统和风尚,制约着全部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并按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其实是过程中会对现有企业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必然会影响部分人的个人利益。其顺利实施需要组织成员之间合作、信任和团结,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认同和融合,使组织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共同行动和齐心协力。
(4)管理过程因素。管理过程一般有相互关联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五个因素。计划是对未来的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准确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制定后,企业对如何实现目标已经明晰。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必须严密组织组织结构要为创新活动的运行提供基本框架,必须有相应的合适的人员配备,才能有效地运作。领导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规避的策略
(1)运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或短期行为主要是由于管理者不愿打破原有工作机制,为此,应积极运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并自愿提高个人素质以迎接新工作的挑战。例如主管部门可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挂钩,并据此进行奖惩;将信息化带来的企业效益与管理者的利益分配相联系,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并促使其采取积极的行动。
(2)进行需求分析,优化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团队的组织结构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战略规划层。要选择配备高层次的掌握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企业信息主管,负责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工作,如果企业内部员工无法满足,可以采取从外招聘有丰富信息化实施经验的人承担。其次是管理控制层。这些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职责是负责企业信息化具体项目的规划和管理。该部分人员需要是对企业业务需求比较了解,能够对信息化开发和维护提供参考意见的员工。最后是技术支持层。这个层次的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力量,所涉及的人员多,专业面广,其职责是负责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对技术系统应用与维护等。企业要注重对企业广大员工进行信息化基础技术应用的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油田企业;计算机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40-01
0 引言
随着油田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健全完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对提高油田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油田生产经营实际,对油田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进行探究,更好地发挥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作用,推动油田企业的快速发展。
1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企业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应用技术。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涉及环节众多、信息量较大,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精确、直观的进行油田企业信息管理,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是提高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借助各类管理软件和油耗界面设计,可以直观的展现各类石油操作事项,并可以便捷、快速的进行信息分析处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绩效考核人员提供直观的数据图形和模型,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油田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完善,借助企业原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硬件设备,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就可以搭建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平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 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 分析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需求,提升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升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首先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分析,主要是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信息管理内容和发展规划等对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论证分析,提升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针对性,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明确方向,为后期的信息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要结合油田企业发展战略,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为重点,以构建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可拓展性和安全性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为目标,综合提升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管理水平。
2.2 调研论证企业信息建设现状,为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来实现,这就需要对油田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调研论证,增强油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实用性。具体工作中,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网络平台及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和操作人员信息应用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情况,以企业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求为导向,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尽量采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减少信息化建设投入。同时,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判分析,确保计算机硬件设施满足后期功能扩充的需要,科学高效的使用油田企业现有的信息设施和网络基础,为提升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奠定基础。
2.3 优化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设计,促进信息自动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规划设计专业性强,要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规划设计,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和现有软件及硬件设施调研情况,在分析油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科学进行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并对设计方案多次论证和征求意见,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信息系统设计单位选择中,要综合多方面信息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考察,并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性能、投资等多方面的考核,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
2.4 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质量监控,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经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设备选型、线缆铺设、材料控制等方面强化质量管理,确保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并严格规范信息系统的组建、安装和施工,为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5 注重信息化系统调试运行,完善信息自动化系统
在经过设计、调研、组建后,油田企业可建立信息化应用系统,系统建成后企业要根据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对信息化系统进行调试和试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人员都要参与,以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为重点,指导企业生产运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调试,信息管理部门要在调试结束后征求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意见建议,并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改进提升信息系统,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不断优化企业信息通道,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2.6 强化管理维护人员培训,提升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对技术方面要求较高,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信息岗位职工计算机和信息操作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要结合油田实际和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技术水平,并对自动化技术应用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解读和培训,有效避免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误操作,避免各类生产运行事故的发生,并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确保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同时,油田企业要建立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管理维护部门和岗位,做好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的日常维护,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3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提高油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分析论证、严格设计建设及规范有序的调试,必将会全面提高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保障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军.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探讨[J].计算机科技,2011(6).
[2] 马秋英.计算机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恢复[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我国经过近20年的信息化推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明显提升,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率、增加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迈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呈现出一批从财务软件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公司,例如:用友、金蝶、浪潮等等。但是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与全球领先水平有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在信息化认知方面
由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各行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的充分利用引起了新的经济互动模式,进而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剧,大部分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信息的重要,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企业的决策者们在信息化上容易存在信息技术神秘化、形象化、简单化以及万能化等误区。
1.2在信息化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其市场观念和现代化管理意识比较强,其决策者对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应用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很多新兴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行业的老企业,仍然停留在固有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没有感觉到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根本上变革和竞争优势,认为有没有信息化企业照样能生存。总的来说,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的企业,对信息化的程度要求就越高。
1.3在信息化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有些企业存在着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建设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对信息化的实施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缺乏足够了解,盲目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将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心目中的信息化上。不顾企业的实际情况,认为只要建设起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比较广,例如财务方面,但是基于企业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企业信息的“孤岛”,从而误导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的认知,使其认为信息化不过如此,进而影响了此类企业对信息化后续工作的进行。
1.4在信息记录方面的投入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尚能下大决心,给予资金上的绝对支持。而随着项目的进行,种种困难随之出现,再加上期待中的信息化成果不能立刻量化体现,决策者们往往在资金方面出现能拖就拖,或者出了成果再支持的心态。从而影响整个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进行。而有些企业则认为,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步堆砌起来的。决策者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投资,而在所占地位更重要的软件方面投资很少。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注重软件、硬件和网络并重,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以及信息记录方面的投入。
1.5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有些企业由于对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开展信息化步骤不清楚,缺乏专人负责等原因,而采用更为先进的或尚未成熟的或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技术,从而导致企业信息化推行受阻。有些企业由于培训不够,或者员工配合不足,导致了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导致效率低下。现在大部分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上面深度挖掘其价值,借助信息化应用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整理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提高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相当一部分企业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人情管理模式中,其决策者没有想在全球企业信息化大潮中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相关的技术是关键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是否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根本上还是管理的问题,信息化只是管理的手段,而整合企业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却不是信息化软件供应商所能解决的。这些情况每个企业都各不相同,只能取决于决策者们更新观念,不能仅仅把信息化系统当成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工具,而是需要从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规划,合理建设。
2.2企业需求不明确
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有信息化软件供应商推动实施。信息化软件供应商们对行业的管理运作缺乏相应知识,只擅长提供通用平台。企业本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确,对信息化的实施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缺乏足够了解,难以清晰描述企业需求。因此,供需双方之间的相互欠缺,必然导致需求界定不确定,从而盲目开发。
2.3企业对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软件供应商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企业在选择信息化软件时,需要对软件的功能结构进行认真考察,选择在软件功能上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
2.4企业对信息建设分层问题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往往是企业各部门根据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由部门本身进行独自的信息化模块建设,在选择软件供应商、实施、前期基础数据准备等方面互无联系。因而在部门内部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同时,造成了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为企业将来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埋下隐患。还有的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上分布不均衡,如在不同部门中已经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递,但企业的决策部门却无法有效利用下游数据,来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2.5企业在信息化上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如何开展信息化步骤不了解,同时没有安排专人进行专项负责,没有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均可能会使企业信息化受到阻挡。一些企业甚至会因此将信息化项目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的策略
3.1企业准确定位,进行充分自我诊断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业务特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有的管理特性。因此,在企业信息化中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的模式。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是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首先应当从企业管理全方面的进行自我诊断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范围、阶段和深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让信息化软件完全按照固有的流程设置、实施,导致信息化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另一方面避免套用新的、先进的业务流程,完全摒弃企业适合自身业务的流程,导致信息化与企业实际脱节。
3.2企业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作为管理软件来实施,涉及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组织流程、机构调整等等,以及信息化建设完成后,新的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审批。诸如此类,都需要企业决策者来确认,但决策者往往是远离IT的。为避免决策者因为对信息化的不了解而在做决策时的不及时、不明确,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例如信息化项目部。这个机构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又与这些部门有充分的联系,使这个机构成为企业决策者、业务部门、信息化软件供应商及软件实施商之间的沟通枢纽,及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监管者及后期维护者。
3.3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准备
信息化的实施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其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所以往往在基础数据导入方面遭遇到瓶颈。有些企业的数据非常复杂,并且可能在应用信息化软件之前会很不规范和准确。这些数据既有动态的如原材料单价,又有静态的如项目结构等。运用一些工具来整理企业的这些基础数据,然后将它们导入到系统内部的话,项目的风险会大大减少。同时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企业正确的选择软件系统。
3.4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想要以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信息化工作是不现实、不经济的。因此,应该选择一个有资质、有经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国内外软件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软件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5企业要重视信息化的全员培训
企业员工的培训是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化项目启用前,对企业所有参与到项目中人员就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预期效果等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尽快的形成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步骤等的认知共识,明确其所担当的角色和作用,增强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培训让业务人员转换固有的工作思维、工作方式,让决策者思考企业现有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是否需要改进。而在信息化项目实施阶段完成后,组织由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应用操作培训,可以使每个参与到信息化中的员工尽快上手,熟悉系统操作流程。
3.6企业需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能有力鞭策参与人员摒除原有的工作惰性,提高实施效率,使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参与单位、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7企业要针对信息化完善人才机制
企业要重视员工素质培训和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是人机统一的系统,需要有高水平的懂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改变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观念,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方面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上多做文章。让相应的信息化人才处于相应的职务、岗位,获得相应的待遇,充分发挥其潜能。
3.8企业要做好信息化的维护扩展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经评估验收后,企业要做好对信息化系统持久维护、管理与扩展的准备,包括人力、物力及财力。一方面与软件供应商及实施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便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升级、运行维护、数据保护等专业性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专业人员,以便能够在后续的信息化实施维护中节省成本。
4结束语
1.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要建设信息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扩大了市场范围,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科技、人才、营销和市场竞争为主的竞争,增加了企业的压力。我国企业不仅要在国外市场中取得竞争,而且还要在国内市场中获得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信息化资源,实现对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立足于企业的内部发展角度,为了很好的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业务流程、内部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要实现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企业实现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企业在加强信息化管理时,首先要将信息化预期费用、信息化成本以及信息化的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避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要把握好投资时机、重点、方向和结构。企业投资结构发展阶段不同需要不同的投资结构。信息化投资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此,企业要将信息化建设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最终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1.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为了充分的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企业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统一管理的系统,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脉络,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尤其是要建立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以便能够对企业的投资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
2.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首先,对中小型企业中的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进行强化,对其普及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经济管理财务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对企业不同种类的经济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整理、预测、反馈和分析,确保管理人员获得及时、正确、真实的经济财务数据信息,对企业的未来经济走向、资产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认知,加强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科学、及时的判断和决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快速应变能力和高效率运转的需求。
3.建立高素质水平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素质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队伍,对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行研究,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例如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以及计量管理等,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完备性。另外,健全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规范化,对工作内容、流程、职责、要求以及考核办法进行明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