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关键词】岳麓版 高中历史新教材 内容处理得失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15-01
在岳麓版高中历史的教材当中,紧紧的跟随新课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力求创新,能够更好的追上当前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度,岳麓版的编写不断进行改革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着明显的好处也有一定的缺陷。在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当中需要我们仔细的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材当中《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1、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课文内容处理的优点
在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当中,有一本教材名为《历史(I)政治文明历程》,我们一般将这本教科书简称为《历史(I)》,这一本教科书当中采用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结合,再加上把人类社会的进程发展作为主轴来进行编写。在这本书当中,正文里面还有楷体的内容来作为对正文知识的了解还有补充;本身的知识体系相当严密而且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旁边还有十分形象的图文介绍;而且在课文的后面还设置有跟正文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这一段历史知识作出评价以及思考。
在《历史(I)》当中,第六个专题就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是属于该教科书当中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处理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编排不但更加方便教材本身时间线索的理清而且和第一单元中中国的政治制度又形成了一种并列的关系,很好的将在同一个历史发展时间段当中,人们因为本身所处的环境还有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差异。东西方国家因为本身不同的环境还有人文特点,而发展出来的各自不同但是却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政治文明,学生通过这样的教材编程,对将来东西文化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岳麓版的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始终都是跟着课标的要求所前进的,例如在《课程标准》当中,对于历史教材的第七课有着相关的要求:要让学生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且明白它在罗马帝国统治稳定当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于人类后世的影响。岳麓版历史教材对于第七课的编写首先是讲述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以此作为促进罗马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进行了这些讲述之后又将罗马法当中两个最为典型的法典即《十二铜表法》《查湿丁尼民法大全》两部相关内容编入课程当中。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对于里面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楚直观的认识,对于他们的学习还有理解有很大的好处。
总的来说,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当中的课文内容处理能够将课标的要求和基本理念体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加充足,做到不为考试而学习,为了兴趣好奇而学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课文内容处理的缺点
2.1 知识内容范围广且知识点过多
在岳麓版《历史(I)》第七课当中主要讲述的就是古罗马本身从建立到最后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这个进程有两千多年,在这期间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不断产生变化,共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以及君主专制等,法律的重点也发生变化。相对于该教材当中第六课的“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而言,虽然课文的内容并不算多,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却不少,因为如果不解释清楚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发生很大的困难。例如在法律当中“刑法”“民法”的概念等,老师如果不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困扰。而这个单元中其它的重点知识点就更是如此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在对罗马法律进行介绍的时候只是说了其中相关的理论,但是没有实际情况作为参考的标准,学生的印象必然难以深刻。老师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再补充额外的知识,这就拖长了课时的使用,也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2.2 存在知识点模糊的状况
在教科书古罗马相关的内容当中存在有一些知识点不清楚的情况,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产生了困难。例如其中对于罗马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君主制度还有戴克里所实现的公开君主统治,两者在文字叙述上面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于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把两者混淆到一起;在古罗马当中,公民大会是以贵族为主要部分的,但是在课文当中也有如下表述:“平民可参加的会议”,这样子学生就会很自然的以为这个是有平民作为组成部分的。当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教材当中混淆学生认识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需要在讲解的时候特别注意。
2.3 课文本身内容逻辑不严密
1.回归课本,厚书薄读
历史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师和学生用书,它系统地叙述了历史学习的具体内容,因此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复习的主要依据和工具,也是基本材料,它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知识来源。
夯实基础是复习教材的目的,基础就是来自于对教材所呈现知识点的再熟悉乃至熟记,把具体的、浅显的、最基本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中,达到心中有数。
1.1阅读每一节的标题,思考每一节内容与单元标题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结合每单元的单元引言加以理解和掌握。单元引言多是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句语句间的逻辑性强,语言简洁凝练,是复习时必读的部分。
1.2阅读课本正文,充实已经形成的框架,进而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达到对历史的有效复习。
1.3阅读课本中的补充材料,形成读史的能力。补充材料类型有很多种,其中以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居多,这些补充材料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感性的认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思考,增强历史的趣味性,而且是再次阐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当然,在阅读课本时还要抓住历史概念的复习,试题中都很重视历史概念的考查。复习中如果阅读到某个历史名词时,就一定要查找一些工具书,及时总结出历史概念,最好能通过历史概念的比较加以厘清。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会考复习中,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每个内容的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高中会考是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在正常情况下就可达到合格水平。“考纲”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内容和目标、要求,并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识记”、“理解”、“应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识记”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文物、文献等,对于纲要列出的知识要点,记得越多,会考中小题的失分就会减少。“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正确简述或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它主要用于应试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应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对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初步分析、归纳、综合,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如: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点?又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分别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此类问答题就包含着对“理解”和“应用”的要求。“考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因此,必须指导学生熟悉“考纲”,明确复习要求。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他们花较多的精力,达到较高的程度;而对于要求较低的内容,则只需花较少的精力,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解选择题时,可以采用“正确选择法”“错误排除法”“双项比较法”,在犹豫不决时,要相信第一印象。在解材料题时,先要认真解读材料(包括材料出处),找准关键词,弄清材料的含义;而后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回答;要注意书写端正、答案要点前标上数字序号①②③……条理要清楚;要根据题目中的分值提示,把握好答案要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写几点;对自认为错误的答案,不要划掉,而应接着回答,因为划掉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指导学生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5.让学生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6.高中历史复习课的几个环节
6.1检查回顾(3―5分钟)。
用3―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及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作用。
6.2展示课标要求,明确复习目标(3―5分钟)。
此环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朗读,做到心中有数,加深印象,复习起来就可以有的放矢。
6.3利用多媒体梳理知识体系,师生合作探究(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约用20―25分钟)。
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点出每一小节的重难点,让学生背书,填写学案,熟悉课本知识,并依照多媒体上的要点在课本上标识、归纳,对于相关内容和题目,各小组展开讨论。
二是师生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讨论、标识完毕后,分小组让学生(各小组可以推荐口才好的学生或者由小组长指定某位学生)到讲台上将要点给全班明确,将讨论的有关题目的答案给全班讲解,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后学生整理答案。
6.4回顾基础知识,归纳总结(6―1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本课详细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最后展示出来让学生记忆。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要进行拓展,可以设计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同时教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较多,要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关键词: 高三复习 更新理念 策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进入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中蕴涵的思想,大胆而又谨慎地审视和深入地探讨,关键还在于转变理念,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下面笔者从高考备考的主导思想、新课程理念渗透、复习手段方面,谈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并依据上述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的理念更新正是关键。
广大历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师还应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二、更新方法,合作互动,迎接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明史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历史教育本意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点重新进行认识与建构,这样才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把握哪些”、“如何把握”等技术性问题。我认为,高三新课程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分析有所欠缺,复习中面面俱到,有的老师甚至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使得复习的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细化,针对课程标准设计出问题,然后明确落实,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程标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三)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功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四)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模块单元体专题形式编排,其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要注意通史与专题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其二要依据新教材的有关问题,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其三要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但新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一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以更有历史的特色。
(五)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
视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学校能够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人教版的新教材来进行复习,有的复习中紧扣人教版的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只是帮助理解和求证课程标准的材料而已,因此,我们在复习和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和分析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同时,要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哪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到位,我们就采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决不能按照一个版本的教材一路讲下去,以免贻害我们的学生!
三、研讨实施方案,提高教学实效
(一)夯实基础,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托课本,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并力图结合新课程理念,突破重点难点,讲深挖透。如果我们不能努力贯彻落实这些考查点,不能在每一个适当的环节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适度的渗透,那么理念的更新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应对高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高考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最常态的评价,以考查主干知识与书本知识为主,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为基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认识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尽管历年的题目千变万化,五彩缤纷,但不管怎么变,不论什么题型,如材料选择、材料问答、热点焦点问题等,它的知识来源、结合的考查点,始终离不开“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故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是高考备考的“万金油”和取胜的“法宝”,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枝,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
(二)关注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砌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
(四)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
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推行,配套新课程的教辅资料很少,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我们新课程教学的教辅材料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选择,优中选优。有的学校老师手中有大约10多本教辅材料,学生手中也有两种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抄袭了旧版本教材的材料,许多习题根本没有办法去做,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因而建议教师最明智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剪刀加浆糊,先选出来,然后剪贴,印制成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尤其是练习题的选择更要慎重,建议教师绝对不要采用现成的成套的试题。另外,学生手中的材料不宜太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建议老师要注意批改学生的练习,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等等。做到讲评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我们还建议教师要注意明确落实问题的详细答案,尽量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再去吃回头草!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精心备课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加强集体备课
目前,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比较陌生,再加上新高考的压力,单靠一个老师的孤军奋战很难去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加强集体备课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建议备课组长要注意分工合理、到位,谁负责选择练习,谁负责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讲解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等等都应该明确到人,认真落实,形成书面的知识内容。然后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并强化校本教研和网上交流,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赐成,杜江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2]谢芳青,梁仁华.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升高考复习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反复循环 目标意识 反思
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轻松愉悦地学习、快速学习历史,让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此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中的几点做法。
一 用学生先练、老师后讲的课程形式,指导学生超前学习
首先举一个例子,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指导,不如自己亲自试一试。其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学生就会从自主学习历史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对于“怎样练”、“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因为学生自己要有目标。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会拿着书本翻来翻去,不知学什么,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之前,必须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或范围,然后尽可能的把目标具体化为几个典型的问题,从而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原则上要趋易避难、面向全体。
二 看书想题、做题想书
指导学生在自主看书的时候思考: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查了什么?是以什么题型来考查的?同样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考:考查了课本中的某一项目、某一章节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问题是书本上扩展的?
三 做好检查,使学生有所获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的有所收获,我们必须进行学后的检查。检查时间应把握在学生基本完成学习目标后,操作办法可让学生合作进行,或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就可以发现他们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不少缺漏,并适时加以弥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巡回检查学生的交流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交流后还存在的缺漏,为下一步对学生的指导奠定基础。
同时引导好成果展示,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进行点评、补充或者质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缺漏不断暴露,也使这些缺漏逐一得到解决,同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质疑、点拨,指出学生不能发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予以解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转贴于
四 入情境、过电影、头脑风暴法
众所周知,新教材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无论从编排体系还是内容、环节的设计,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大量贴近学生身边事例的情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换位思考、进入情境、转换角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让知识点及问题像“过电影”一样闭目静思,形成头脑风暴。加深印象,建构网络、突出重点、深化细节。同时要求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反复循环,打牢基础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反复循环打牢基础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以“看”为主的循环,以“练”为主的循环,以课本为主的循环,以资料为主的循环。反复循环,强化训练。总之,做到熟练、准确、快速。(2)以课本、资料为主线,两线同时出击打牢基础。强化归纳概括,构建点、线、面、网。结合材料掌握答题技巧,例如:多层次、多角度来组织答案同时做好专项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复习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六 帮助学生搞好规划,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目标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意识,要有规划。“学什么?”“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的自己实际情况灵活驾驭,不断调整。让学生“吃得饱”“吃得舒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应严格要求学生,要有一段时期的规划,还要有近期的规划,例如:一周的计划、两三天的计划,超前学习与巩固学习怎样规划等。
七 善于反思、抽取规律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备考效率
1.熟记目录,让目录成为复习的向导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回忆相关知识,加深对课名的“印象”,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可以从课名入手,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细读课文,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需重点掌握,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表);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力求把知识弄清楚,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①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②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记牢了“本课要旨”,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探究学结。“探究学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对课文内容,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要用心、用脑,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那么,当你做高考题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注意“古今贯通”,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相互影响。因此,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巩固教材知识,注重做题的过程
(1)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还能发散思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既不能盲目地看书,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用心看书,有选择地做题,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在探索、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并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了五条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经验。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1.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的重要场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营造和谐、民主、信任、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
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先引述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问:“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诗词的导入,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学生异口同声、大声地回答:“祖国统一。”“完成正确。”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继续发问:“于老的这首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问题的提出,拨动了他们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的热情。
2.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占据了学习和教学的中心,所有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必须正视学生及其自我发展。而学生的个性与知识水平层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重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变成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
俗话说:“十根手指不一样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作业中,教师都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随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课外知识。人们经常说“文史一家”、“史地一家”、“政史一家”、“史艺一家”,这都是因为历史学涉及的方面很广。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知道书本和考纲的内容。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美的言语”。教师美的言语对教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能推动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推动学生健康地成长。
最后,教师要有“美的体态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悉心关怀,成为学生向前的动力。
二、设疑激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巧妙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提问,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例如在讲述《开辟新航路》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15、16世纪,让你坐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几个月,探索新世界,你愿意吗?”不少学生摇头。“为什么不愿意去?”学生纷纷说:“那时科技不发达,帆船小,海里浪头大。”“时间长,吃不到新鲜蔬菜,要生病。”等等。“那为什么迪亚士、哥伦布他们愿意去呢?”有学生回答:“不去国王要杀了他们的。”“是这样吗?”我用征询的眼神扫视了全班同学。有学生轻轻嘀咕:“迪亚士、哥伦布他们是自愿去的。船员是死囚犯。”我追问:“是怎样的无形之手推动着迪亚斯一行人去冒险?”这次大部分学生回答:“黄金。”“为什么他们要冒险寻找黄金?”有学生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也有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我说:“你们说得都对,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拥有黄金意味着什么?”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说:“买东西。”“交租。”“扩大经营。”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力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补充了学生没回答全面的部分,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我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两河流域的《汉穆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的《法经》,古印度的《摩奴法典》的一些主要规定后,提问:“早期法律特点是什么?”借此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归纳和分类,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二期课改历史学科新课标要求学生培养的一项主要能力。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
三、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历史中要记忆的知识点、要点多。如何更好地记住重点、难点和考点知识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知识结构图,以及浓缩学习内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等方法,方便学生学习、记忆。如在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间轴,就能帮助学生高效复习,记住知识重点,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图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图示结构把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简化为知识网络结构图,有助于学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骨架。这样就把繁多、抽象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提纲挈领的知识。在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有一个难点“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美国主导性的表现”,画出结构图,一目了然。
图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美国主导性的表现
四、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历史这门学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大大拓展原有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并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把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
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讲文化,评价人物、事件时适时引用一句诗、一副对联,不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在讲失败后鉴定《》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从历史老师的论文中看到的故事: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出了一幅上联给李鸿章:“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要求他对出下联时,这位中堂大人踌躇了很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诙谐幽默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清政府因为国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态,使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当时的历史境况中去,培养他们为中国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理念。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与政治学科的联系。如在讲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这一问题时,联系政治教学中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两种改革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地理知识更是在历史教科书中无处不在。没有正确的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是模糊的,对教材的感知是肤浅的。引入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开辟新航线”一课,掌握航线经过的地理位置能更好地把握这一课。
历史与美术、音乐学科也是密切相连,不容分割的。教师应将它们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在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可求教于美术教师,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方面引领学生欣赏这幅画,学会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把音乐引入历史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如在讲“”一课时,可先用《松花江上》这首歌烘托气氛导入本课;在讲述“华北危急”时,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日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把其他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有效地融合,可使教学一举两得。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多媒体能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深受师生喜欢,对于历史课堂尤其有效。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开辟新航路”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因为抽象,地理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于是我在课堂上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视频“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供学生观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跨度长、影响久,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该视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为主线,带学生一起回到当时,更好地解读二战。
六、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的精力与物力的付出,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效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社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
在充实、忙碌和愉悦中,一学年的工作即将划上圆满的句号,上学期我担任高一·一班和十二班(文科班)及高一·二、三班(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兼历史科备课组长,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学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及本人的辛勤努力下,胜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五校期末联考中,取得了三个第一:总体平均分五校第一,一班以81.82分居位班级平均分第一,一班的尹晓娜以98分位居单科百人榜之首。同时所教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下学期,我担任高一·一至七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兼历史科备课组长,本学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也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赋予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现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相上,严于律已,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觉悟
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在工作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约束自已的言行,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政治学习并认真做好记录,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将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使自已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在业务上,求真、求实、求善、求美,努力进取,踏实做事;在风格上,谦虚、谨慎、平和、宽容,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工作中,敬业、乐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皆尽所能,任劳任怨;一直以“公正、无私、真诚、博爱”作为自已的为师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上,认真钻研,更新观念,勤下苦功,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参加了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教材培训,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认真钻研新课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教材跨度大,在备课过程中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形成系统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适时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识。
同时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改变初中开卷考试形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性学会、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掌握知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我曾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准备内容详细并配有知识结构的新课学习提纲,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样对于容量很大的教学就容易了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吃力了。
2、认真解读教材,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考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因此,我仍把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任务。教学中,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的原则,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多给他们拓展思想的空间,在备课时选择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多种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思考题,有些学生在课后主动和我探讨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我没有放弃每一名差生,而是因势利导,在批改中和课堂上,我经常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利用中午或是间休时间和他们谈话,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他们讲学习历史的方法,并耐心地领他们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帮助他们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尽快提高成绩,现在这些学生学习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表示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那些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中间生,我也是经常向他们征求意见,帮助他们分析考试中的得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上,我所教的班级几乎看不到睡觉的学生,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也很足。
3、认真挖掘教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12月初,我利用了近五个月的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几乎是能查到的资料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针对每节课上的每一个重点知识,逐一的从不同角度精选和设计了各类习题,并写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附近,主要以备期末复习时使用;同时在每几节课中选编几道典型综合问答题并配有答案,汇编成册,形成了我个人的习题集,我把它命名为“历史必修1题库”,共收集选择题1007道、材料题55道、问答题103道,共计1165道,这也是我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的积累和延伸,虽用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但看到这些被我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资源在课堂上得到合理利用时,我也感到了一点欣慰。在期末复习时我主要是针对学生薄弱的材料题进行了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从材料中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55道典型题的训练,现在大多数学生已学会了基本的答题思路,形成了良好的答题方法,同时也规范了答题格式。
4、集体备课,发扬备课组协作精神
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刘建芳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等一一进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学过程中走弯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利用。学期末,我本学期即历史必修一共27课的教学设计又上传到我校网站上,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5、精选各类习题,认真批改,及时评价
本学期分单元对学生手里现有的习题册《三维随堂精练》和《新教材新学案》进行了全面批阅。在期末复习时为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提高成绩,共精选材料题55道,问答题实验班103道、普通班37道。对55道精选材料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认为较难的问答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带领学生集体背诵。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性情有点急躁,有时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对个别尖子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对尖子生能力的培养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虽然平时新闻记者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但今年显得笔耕不勤,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感悟之类的成文东西。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力争改正不足,继续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以我的热心、精心、恒心、爱心、耐心、细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第二则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
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三则
本期主要所做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5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组织同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围绕县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3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组织本年级历史教师精心设计单元,期中练习题。针对学生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会诊,查漏补诎。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做好材料分析题之初探》,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组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计算机及网络为辅助工具,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历史的环境和氛围;落实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集体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第四则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