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虽然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建立了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运用电脑处理各项事务的个人和企业数量都在迅猛增长,很多大型企事业单位都已建立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有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是,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网络意识的不健全,造成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层次较低,不能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缺乏专人管理,网站内容长时间得不到更新,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于其他很多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技术落后,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缺乏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系统,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信息管理化的推广和应用。
信息技术条件落后。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很多教育机构也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当前的信息技术产品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新速度达到前所未有,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信息化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国产信息化技术软件和产品的能力还较弱,我国国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不多,在终端、服务器和交换机各个方面都缺乏既懂得信息技术了解管理技术的高层人才,这种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并不能够掩盖我国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持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安装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由于缺乏后期维护和协调的人才,而被迫进入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境地,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匮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近年来逐年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仍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这也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推进的一大问题。
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宏观上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想尽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相对应的战略,在具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中,充分了解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努力营造政府推动下各企业信息化管理稳步进行的策略。
1.企业应制定长远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远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企业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相互协作又随时能分离重组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企业要参考成功案例,明确自己的发展形势,了解信息化管理的有利之处,分析未来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有哪些方面的支持,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一味的追新求大,以目前企业的目标为依据,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大的目标后在一步一步确立详细的发展计划,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行,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明确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促进力度,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重新明确各高校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目标,将信息化技术与管理艺术相结合,为企业继续输送大量高级信息化管理人才,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后续人才支持,使信息化系统处于长期有人维护的状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脚踏实地辅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
3.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持。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帮助企业在核心业务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正是这些关键的核心业务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要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竞争力考虑进去,在稀缺的资金中获取最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集中精力将核心业务处理完善,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中,也要鼓励员工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将自己部门的业务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4.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企业要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在每个合适的环节要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顾无忧的进行下去。决策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管理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因素和资金情况,综合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问题,规避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困境或破产风险。在企业进行决策时,要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了解自己和对方真正的竞争优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获得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方针,选择有质量保证、安全风险小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管理理念,通过这种崭新的管理模式,企业能将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更好的发挥出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传统管理模式下业务流程多、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虽然目前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管理的信息化模式还是一种很有力的选择。
作者:林庚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电子商务;创新模式
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障碍,并从长远而看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能够从管理、经营、决策、生产等诸多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局势的发展,无论是从企业内部而言,还是就整体环境而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都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大型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就需要掌握高端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为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内部基础。
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言是创新之举,创新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与动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升级换代,更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当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时,信息能够成为领导层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使得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市场动态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对于企业的职工而言,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引进能够为其学习与时俱进的知识以及创新思想提供可能性,因此信息化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用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日益变化发展的时代中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前进的需要,而企业信息化应运而生。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了很多本可避免的问题大的出现,甚至为企业带来了损失。所以,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的沟通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为沟通提供便捷快速高效的平台,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也能够因此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为企业树立了与时俱进的新形象,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化以及互联网的渠道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从多个途径为企业新形象的塑造提供场所。企业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品牌效应从而拓宽其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办公效率,变革以往繁杂的办公室工作,使得工作尽可能简洁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用。
二、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部分企业的管理层而言,他们认为在企业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只是在做表面功夫,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效性的东西,这就表明在当前的局势下仍然有部分企业没用充分认识到进行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和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推行相关政策时并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即使推行相关措施也只是成为表面功夫或者是对企业资源的损耗,从而加深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走进一个悖论,甚至会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落后,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我们知道,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实践行为,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不能够即使掌握市场供求的动态,使企业在外部大环境下处于被动的局面,丧失市场主动权,从而拉低企业的利润。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办公效率的低下不能够通过信息化渠道得以解决,最终将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的秩序混乱。
2.进行信息化管理规划的步骤与思路存在问题
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模式,需要进行思路与步骤的规范化。而当前,多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却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当前企业缺乏信息化的经验和基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时多半采用逐步进行的原则,在完成万信息化的各个步骤之后最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笔者认为这种思路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于企业的现实情况而言也是无法实现的。
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别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会导致内部的断链,从而使得整个信息化工程难以发挥最大效用。而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硬件的选择方面企业多半重视品牌而忽略了实际的匹配度,反而会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开展。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划与对策
1.首先需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前期与基础性工作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基础性工作。为避免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与信息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化标准。统一化的标准不只是指硬件的统一,还是指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标准,使得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内部管理都遵循这一标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后期信息化工程完善的成本。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支撑下,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制定出完善的对策。这都有赖于基础性工作的良好实施。前期的工作还包括财务、资金的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这些落实到位,信息化的规划才能正常开展。
2.发挥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的带头作用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导致了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滞后甚至是阻碍。所以,为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进行人员方面的规划。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带来创新与变革,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成企业管理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
企业领导在企业内部不仅掌控着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还控制着企业的资源,而且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对员工有着极大的激励与引导作用,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信息改革。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做积极的倡导者,推动信息化的进程。除此之外,领导者需要加强企业对信息化员工的培养,通过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为整个信息化工程提供人才与技术保障。
3.对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科学规划
数据架构规划和应用架构规划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信息应用系统规划。应用架构规划指的是在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主要从以下需求方面入手:共享、数据分离、通用。综合分析这些需求模型并以信息化为基础对其进行应用规划,是整个企业建立起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关于数据架构规划,主要是指通过分析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系统模型,高质量、高品质的数据架构规划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本质,从而通过建模与分析解决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4.通过外部环境的打造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可能
信息化的开展需要内外结合,所以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其便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是对于信息化的基本载体网络而言,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管理,国家需要在软件即建立一个强大、高速的网络平台,解决当前因为网络速度慢、收取费用高等问题带来的信息化进程滞后。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企业而言,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需要依赖于安全性高的认证体系,来确保企业在网上进行的操作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的建立还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这能够从宏观上促进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革。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需要进行以此为基础的保障工作与惩罚力度来实现。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基础非常必要,在企业运行与管理模式中融入信息化理念与因素,提高了企业管理机制运行的顺畅性,从而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时,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最终保证企业信息化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建涛,钟瑛,王飞.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2]翟雪荣.浅谈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J].华章,2012(13).
[3]王正.企业信息化的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2).
[4]梅琳.探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及应用,2012(1).
本文通过研究典型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轨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得出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脉络,给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四个趋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1引言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催生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成为时展最明显的标志。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了企业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企业,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实现了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涉及到企业由上到下的整体业务链、多个管理层级、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施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作保障。由此需要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2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各自分散建设信息系统,在意识到信息孤岛问题以后,逐渐进行系统集成工作,建成某个子业务领域内的集成体系,达到第二阶段,之后持续提升,并形成上下一体化的集成应用信息系统,上升为第三阶段,最后在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下,形成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升华到第四阶段。其管理体系也会随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各业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及流程管理、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和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第二阶段,开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化组织策略,各业务领域按分工进行需求,流程管理并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在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并形成具有提供业务咨询、技术研发、建设运维及集成服务能力的技术力量。第四阶段,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规划、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形成并提供信息化共享服务。壳牌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三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信息化方面实行集中管控,由集团CIO统一领导,总部的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进行设置,并设有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数据、网络和终端设备,操作业务实行外包,内部仅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企业的IT规划有信息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制定,IT规划包含了集团和地区分公司统一建设和所有的配套项目,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IT规划的项目由业务、IT部门共同协商,IT治理委员会根据投资及效益分析的结果按优先顺序审批立项。信息化项目分为三类,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按年度计划立项实施,新建项目按投资周期立项实施。IBM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四阶段。该企业的业务变革和IT变革深度融合,业务流程管控归口IT部门管理。该企业同样设立共享中心,对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个人设备的日常运营实行外包服务。IT规划由IT部门牵头制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由业务变革部门最终确定,并且项目按照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和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由业务变革、风险管控、项目实施团队共同完成,并且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集中管控:强调信息化业务集中管控,促进标准化及共享;强调信息化总体架构和规划,建立信息化架构管控机制;形成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管理机制。
2)价值导向:信息化以服务主营业务发展为导向;信息项目立项以集团的整体效益和价值为导向。
3)专业化管理:IT队伍按主营业务、职能线以及基础设施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按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引入外部信息技术专业产品与服务。
4)共享服务:按专业强化内部支持队伍管理,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内提供共享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3大型国企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多年发展,信息化运行体制和机制愈加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各企业内部也且培育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各类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由此推动了管理信息化的变革,进行了由分散到集中到共享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及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造成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现有的信息化组织架构不能很好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但不能较好适应信息化集成应用、跨业务的流程后的协调、架构管控缺失,信息化组织没有被赋予相应职责及权力。
3.2尚未建立完善的敏捷或快速提升项目的立项及管理机制。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仍按照原始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方式进行,整体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功能实现周期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敏捷及迭代的项目管理及实施机制。
3.3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与业务的结合不够充分。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对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存在欠缺,前期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工作。并且从方案设计到系统上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少评审及把控,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4解决方案
信息建设的速度飞快,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分析的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信息化管理方面实行IT集中管控,由CIO统一领导
总部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分别进行设置,加强信息化组织的推动力;设置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操作业务可以实行外包,降低运营成本,企业IT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4.2IT规划计划企业建立统一的架构管控体系,建设统一的总体架构资产,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发展协同
IT规划计划由。IT规划包含企业统建和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配套项目,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每年新项目按照其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及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顺序,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
4.3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首先,增强项目可研中队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全面分析业务需求,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更。其次,优化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流程,在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等多个环节增加相应的审查,减少系统功能和实际业务存在差异的情况出现。企业可以逐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在技术研发、业务领域和基础设置方面对内部技术力量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可以选取市场成熟、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信誉较高的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5总结
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业务要求,需要转变信息化的角色定位,要求信息化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推进业务与信息的融合,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效益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工作定位向业务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载体方向转变,强化架构管控和业务流程优化,建立明确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享服务体制,并明确相关方职责。信息化运行方面,对于紧迫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快速立项机制,规划项目强调整体效益优先。
作者:王洁玲 苏伊拉 王洪莹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彼得•维尔,珍妮•罗斯.IT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金融业IT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对策[J/OL],CIO时代网.2011.
[3]王仰富,刘继承.中国企业的IT治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6]任俊旭.基于SVM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1.
[7]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Abstract: "two change fus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tas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talent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实施“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两化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三、“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
一、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014年中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这已远远高于众多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水平,也于高于亚太和南美国家。在很多发达国家中,物流成本平均占生产总值的10%~15%,美国的物流成本自1991以来一直保持在GDP10%左右。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推高了中国企业产品成本,不利于中国产品进入世界竞争的舞台。
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半数以上的规模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以往的中小物流企业凭借自身多样性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即使不应用信息化管理,也可以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占领市场,这就是中小企业不使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轻视了信息化管理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当前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
下面用几个案例说明:
1、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日常的消费模式。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攀升,蕴含了电商物流的巨大商机。
2013年5月28日“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主要创立成员为阿里巴巴、富春集团、三通一达、银泰集团、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
2016年3月28日,菜鸟网络宣布组成菜鸟联盟,菜鸟网络副总裁万霖表示,“菜鸟联盟的系统和合作伙伴的仓库管理系统是深度整合,能监控到所有订单下发、履行以及所有物流节点”。这类企业,依靠网络的强大覆盖功能,将进一步挤压落后的,传统的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我们的中小物流企业,如果至今还采取的是传统的营销模式,没有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那么将会丧失电商物流这一庞大市场带来的机会.
2、第四方物流平台
近年来,物流行业内诸多模式异同的物流平台(也称为第四方物流)已成为“互联网+”新业态的先驱者,并在资本追捧下不断寻求突破发展。第四方物流,致力于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共平台为依托,整合国内物流行业资源,打造厂家和商家面向物流供应商的网络物流集中采购渠道、物流供应商面向厂家和商家的网络营销渠道、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同行网络共赢合作渠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物流资源、设施以及技术进行优化整合与管理,同时依据具体情况,设计物流全过程的方案,提出详细的实施办法以及解决渠道,从多角度为用户提出供应链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弊端,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
目前我国正涌现出一批像广东林安物流集团、菜鸟网络、物流团购第四方物流公共交易服务平台等致力成为中国成熟的“物流第四方平台”的企业。
这些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平台,终将会优胜劣汰,从中诞生出物流行业的“淘宝”!而同时传统模式的中小物流企业必将成为这些企业的附属。
(二)推进信息化管理优化企业结构
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必须重塑生产经营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可借此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企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进而使其发展成为可以适应现代经济结构的“扁平”型,企业的高层领导就可以直接掌控企业信息。
(三)推进信息化管理合理资源配置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各行业对成本控制都尽其所能。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纯的生产制造模式,逐步将其转变为供应链上必不可少的信息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定时采购、合理调配资源的目的,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消耗。
(四)推进信息化管理节约经营成本
信息平台的协同作业,基础资料、客户资料统一管理,信息、数据一次性录入全公司员工按照权限分享, 快速出具统计报表的功能,每年节约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五)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信息平台的报表分析功能,能够让企业决策者,自主进行各种数据资料的提取,为企业管理层迅速获取经营情况,做出经营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融入物流第四方平台以及跟大型的电商物流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构建与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交流平台,这样可以保证三者之间高效且快速的联系,也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对企业经营战略及时作出调整,明确企业产品的侧重方向,进而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助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缩短物流的流程,更是促使物流企业向着高附加值转变,同时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的服务,使其更专业,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尤其是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发现信息化的好处,但是在企业实际实行中,这些物流企业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对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认识不足,这就对企业信息化构建造成了影响,无法保障其顺利发展,这也是造成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不规范
现阶段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表现为不确定性,其管理水平较低,很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自主探索信息化工作,但是受限于自身实际情况,致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而促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推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层面
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构建过程中,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加大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扶持,可以为中小型物流企业设置专项培训基金,对物流软件的开发商给予物质上的补贴,这都可以助力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但是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审核工作,同时对于扶持资金的流向应及时进行跟踪,以规避不良事情的发生。
(二)行业协会层面
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企业整合优化物流资源以及信息化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物流行业拥有一个权威性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这可有效的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还没有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就需要物流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作用,强化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进而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 完善平台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统一接口标准、服务对象多元化、规模社会化、以及认可度较高的公共资源,进而服务整个行业发展
(三)企业层面
纵观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未来的物流行业一定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专业化服务,那时的物流企业将完全改变传统单一的仓储以及运输等流程,以客户“管家”的身份存在,可以依据客户的需求具体分析,进而制定完善的物流运作计划,给与顾客综合物流服务,并对上下游物流企业的优化整合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物流企业应依据自身需求,选取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设备。
参考文献:
[1]马士基.中国物流成本占比高昂[N].第一财经日报,2014-5-30(10)
[2]王利芬,李翔.《穿布鞋的马云》
[3]上海如何确保疫苗储运安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上传温度湿度 澎湃新闻 2016-4-1
[4]电商物流进入“三化时代”[N].国际商报,2016-4-1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网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ERP;基于SaaS模式的ERP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如下:一方面,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客户的集成化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对企业管理进行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发展,打破原来的管理金字塔体系,实现扁平化的流水线管理方式,通过这个主线条衔接并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每个部门的信息化基础,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所有数据,既实现资源共享,又实现实时监控,同时能防微杜渐。如此,在新的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成为企业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的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寻找潜在的客户,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潜在的客户,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ERP、CRM、BI、PLM等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Gartner Group Inc.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的概念。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已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内外部资源合理调配、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所有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
在中国,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MRPII软件(制造资源计划,ERP前身)到现在,ERP管理软件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超过30年。从最初单一的会计核算软件到现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ERP系统,ERP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管理软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发展到2010年,中国ERP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9.56亿,占到管理软件整体规模比重超50%。虽然企业越来越离不开ERP,但ERP本身却越来越少被媒体提及和关注,而随着像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概念的兴起,ERP已被当为“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传统行业”逐渐冷落。2012年管理软件全年财报的,更是让人为ERP的发展前景堪忧,众多ERP管理软件企业纷纷出现了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现象。30年后的今天,中国ERP管理软件企业不得不以创业者的心态重新思考传统ERP的未来。
“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柳传志的这句名言几乎成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魔咒”。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当今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用工荒及不断缩紧的银根,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面临转型。或者脱离制造业转做其它行业,或者从企业自身找到更多突破口、寻求创新。信息化在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几乎所有想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价格过低,则担心服务问题,担心ERP厂商无法按承诺为企业提供ERP实施服务;价格高,又担心实施的风险,毕竟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成了中国ERP管理软件企业的心头之痛。一方面,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但高额的投入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阻力因素;另一方面,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一直没有找到突破之路。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企业还未进行任何的企业信息化,而实施了ERP的企业甚至还不到10%。在ERP界,管理软件企业同样面临两难选择:价格过低,自己的利润就成了问题,毕竟开发一套好的ERP软件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还必须投入大量的实施人力帮助客户实施;但价格高了,客户又不接受,何况还有来自竞争者的压力。这样,供需双方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确实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想上ERP,但又不敢上;另一方面,ERP厂商由于价格过低服务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导致了企业更不敢上。于是众多的厂商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新兴的概念: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软件即服务(SaaS)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的模式是厂商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软件,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SaaS 应用软件的价格通常为“全包”费用,囊括了通常的应用软件许可证费、软件维护费以及技术支持费,将其统一为每个用户的月度租用费。
将ERP与SaaS相结合,构建基于SaaS模式的ERP,就是解开ERP厂商与中小企业之间供需死循环的一把钥匙。SaaS管理软件,将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相结合,专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一站式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目的在于向中小企业提供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内容包括客户关系管理、购销存业务管理、连锁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企业商铺、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情报服务等。ERP这样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其部署和实施比软件本身的功能、性能更为重要,万一部署失败,那所有的投入几乎全部白费,这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用户都希望避免的。而在SaaS模式下,ERP供应商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及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的前期实施、后期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传统的ERP、CRM项目的部署周期至少需要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部署最多也不会超过90天,而且用户无需在软件许可证和硬件方面进行投资。同时,传统软件在使用方式上受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必须在固定的设备上使用,而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可以在任何可接入Internet的地方与时间使用。相对于传统软件而言SaaS模式在软件的升级、服务、数据安全传输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大量的新技术,如Web Service,提供了更简单、更灵活、更实用的SaaS平台。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的最好途径。
具体来说,SaaS与ERP相结合可以为中小企业客户及ERP厂商带来如下价值:
1.企业无需承担初期搭建高昂的硬件投资、软件授权费用,降低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软件不好、服务不好就可以更换;
2.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自己所需的软件和服务,真正做到按需配置;
3.由于是租赁,所以也就没有传统ERP客户所抱怨的升级费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又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享受更好的软件和服务;
4.由于租赁服务的倒逼效应,必然会迫使ERP厂商提供最优质的软件和服务,从而增强企业实施ERP的信心,让更多的企业选择ERP;
5.客户需求的满足,软件价值、服务价值的体现,能让客户更容易接受为服务付费的观念,同时为优质ERP厂商带来稳定收益;
6.对于能长期提供优质的、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和服务的厂商来说也就获得了竞争中的蓝海,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随着基于SaaS模式ERP市场的快速发展,基于公司业务自购系统型ERP市场已呈萎缩状态。根据Forrester预测,在2011年至2015年间传统ERP市场每年萎缩2.5%;与之相对的,基于SaaS模式ERP市场每年将增长22%。相信,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推进基于SaaS模式ERP市场,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提升产品范围和质量,提供标准化、人性化、不断协助企业成长的咨询实施服务,必将改变ERP行业的困境,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在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软件厂商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企业加强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提升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搭建、应用与维护等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也能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应用高效的管理技术,同时加快企业的改革创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层次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员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观念不强。一部分人员未把信息化放到提高管控水平和建立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体系的重要位置,未能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去思考企业管理问题,使得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未能及时、有效的发挥其效能。[1]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非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稳定的政策和资金作为支撑,因此这项工作一般投入资金普遍表现极其谨慎。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有一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存在建设程度不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强,建设规划不完善等现状,发展空间还非常巨大。要建立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就必须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进行改革梳理,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3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对策
3.1整体规划,为可持续发展鉴定基础
信息化建设前期,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精细部署,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项流程,做好系统间的数据融合,数据信息实现共享,确保建设一项,共享一项,防止软硬件资源重复投资导致浪费,最终达到所投资源发挥其效能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就首先应该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第一位,既能重视近期建设,细化建设目标,也要为长期的发展做好规划,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避免因计划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3.2加强保障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足够的技术力量
信息化建设的宗旨是以适量资金投入获取最佳效益。它需要借助必要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利用企业自身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因此,适量的资金支持和足够的技术培养是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信息网络管理人才可聘请技术专家,也可采取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最终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一支专业化技术队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特点,与一些科研院校或专业的信息网络公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综合各方优势,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有效发展的目的。[2]
3.3规范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
信息网络有便捷高效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和威胁,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病毒破坏、网络攻击等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要尽量避免上述这些安全风险,必须要求人员具有更强的计算机网络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障。
4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4.1依据自身实际,做好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明确企业信息化战略及目标后,通过认真实际的规划,合理投资,为企业建立起一套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3]
4.2选型原则
4.2.1硬件选型原则
(1)服务器选型:完善的数据据中心,是建立在拥有高效的服务器基础之上的,无论任何信息系统,都必须配置专用服务器。服务器选型应考虑其先进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性价比等因素。(2)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尽可能选取同一厂家的产品,主干设备的选取应考虑适当预留空余资源,方便未来扩展。低端设备够用即可。资金方面考虑质量过硬、性价比高的产品,以使资金投入产出达到最大值。(3)安全保障:机房应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主要考虑温度、湿度、防尘、防雷、接地等条件。
4.2.2软件选型原则
(1)功能:软件购置之前,首先要对软件产品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其次软件的功能要适合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的业务需要,保证软件部署后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软件的成功应用。(2)扩展性:软件的功能一方面要满足当前业务流程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弹性,一旦业务流程、结构或规模发生变化,良好的软件扩展性则会避免出现系统无法适应业务变化的情况发生,因此,购置软件时不能只考虑当前的业务需求。(3)性能:评价软件性能时,不能只看日常运行情况,更应该考虑未来或超负荷运行时软件的性能。如果软件产品在运行较长一段时间后,通过数据量或用户数量的积累,系统负荷增大时,未出现速度缓慢、延时过长等现象时,则表明软件性能会满足企业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为合适的软件产品。(4)技术能力及服务:软件供货商良好的技术力量及服务能够保障系统高效实施速度及效果,这方面包括:厂商的企业战略、服务和支持能力、财务及安全性、产品易用性及适应性、市场反馈效果等方面,因此选择一套实施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匹配的软件公司是保证软件产品顺利上线并正常运行的前提。(5)成功案例:系统实施的成功案例是对软件及供货商技术能力及服务的最具说服力的要素,以选取与本企业规模相差不大的成功案例为最佳借鉴对象,对成功案例的深入了解可对本企业的实施效果做出最好的判断。(6)价格:包含软件总价格、咨询服务价格、实施服务价格、维护与更新服务价格、二次开发价格、计费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以合理的价格实现最佳实施效果为理想的选择。
4.3结合实际,加强网络应用
成熟的企业网站不仅可展示企业形象、企业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业务相关最新技术论文等,而且能使客户能通过企业门户网站更好的了解企业各方面信息,增大企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浏览者,间接提高企业业务能力,甚至能为企业增加业务数量。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OA系统办公便捷方便,具有易用性、健壮性、开放性、严密性及实用性等特点。它通过对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进行规范后,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办公系统,不仅有利于培养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执行的执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5结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对于我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遭受来自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日渐薄弱。因此,在新时期,信息化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而苏州,国内中小企业的“摇篮”,“十五”期间,其全面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正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水平已位居国内城市前列。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总结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经验教训,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企业中,流通型企业占50.5%,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1.2%,生产流通综合型企业占20.3%,其他企业占8.0%。从企业规模上看,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多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
信息化现状有喜有忧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 而且有7.7%的用户虽然现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但已经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了; 只有17.9%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在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此外,进销存软件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比例也分别达到了27%和21.2%。但遗憾的是,企业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性企业在灵活的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
如上所述,目前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表现出一个中小企业应用的困境: 一是企业对管理软件认知不足; 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性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8%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是,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网站,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的产生为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提供了条件。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有21.3%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七大问题具有普遍性
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一部分高科技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
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做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
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 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 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IT成本偏高的问题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反映,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IT人才的培养速度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对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很大挑战。
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也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开发的,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 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信息化建设的支撑配套环境没有形成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受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
内外兼修推动信息化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经营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调查中许多企业还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不少建议,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
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 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依靠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通过IT外包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
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防范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且非常昂贵的产品。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服务商要提供有效服务
IT服务企业必须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经验,IT服务企业要准确把握行业特点,在服务创新上下工夫,要真正为用户着想,善于把传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IT应用结合起来,创新经营模式,让用户从IT应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徐华东、徐伟康、杨学义、孙国平、计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府大有可为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限,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真正提高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通过政府搭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中小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率。
此次活动,大家不仅了解到微软企业的创新发展历程,体验了其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先进功能,还分享了微软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的成功经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融合而带来的“红利”,更深刻意识到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开拓新领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跨界智慧促发展
一走进北京微软总部大楼,墙壁上不同角度设置的多点触屏电脑让人们立刻感觉身处信息化的世界,智能化控制系统产品随处可见,人性化的设计及优质的产品体验给人以一种时尚,“快时尚”便是微软在人们心中的代名词。
在微软EBC (Executive Briefing Center )创新体验中心参观中,“微软发展之旅与科技解决方案展示”环节,不仅介绍了微软的发展史、最新的科技产品(包括Xbox等家庭娱乐体验等),还展示了多种科技解决方案。孙瑞哲饶有兴致地询问起产品功能及特性;企业总裁们边听边记录,同时也思考着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影响。
孙瑞哲表示,科技强国第一是材料第二是生产力,没有材料支撑纺织企业无法转型升级,没有智能化管理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就无法实现高效率、高标准生产。我们知道,纺织行业从过去的标准化生产到现在的个性化定制,从单一追求低成本到现在的快时尚,从以前的以产定销到现在的以需定产,以及网购的几何级迅猛扩张,面对这些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我们企业如何来适应?唯一的选择就是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管理和运营智能化。纺织企业应随着信息时展潮流,主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综合信息技术应用,这与纺织行业科技强国目标是一致的。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中华区总裁刘强在欢迎致词时介绍说:“现如今信息化时代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依然进行着创新革命,今天我们公司的云计算会给企业更多数据信息化积累与选择的空间。我们相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久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力。希望总裁俱乐部走进微软活动能为我们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纺织企业这一传统企业快速走进现代化信息时代。”
乔艳津表示:“今天,我们走进微软,是总裁俱乐部活动的又一次跨界行动,这是一次孕育着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期待这短暂的交流,能让我们彼此加深了解,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这一既传统又时尚的产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通过理念和思想的碰撞,迸发创新灵感;携手微软,共同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改革促转型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运转、信息产生价值的今天,企业要赢得市场、赢得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管理上的制度保障、开拓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还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合,来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的最快方式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时代改变甚至颠覆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也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更多的红利。作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帮助全球许多用户实现了信息交流和数字生活管理,其中不乏在纺织行业的诸多成功案例。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通用企业及渠道事业部正版化经理程楠,详细介绍了目前最新的微软产品应用,其中谈到微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整合设计、科技、产品等外在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把控。
“是什么软件让如此多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革得到了市场利好?” 这引发了企业总裁们对微软产品的极大兴趣。
程楠介绍说:“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快慢决定了抢占市场机遇的快慢。有很多企业使用我们的系统和软件后,极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效率和办公效率。尤其我们的云计划,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宝贵数据信息的储存与分析功能,让很多企业能清晰地看到市场发展前景。我们的预测软件,能帮助企业总裁提供市场决策意见,直观、快速、高效,这是很多企业老总所需要的。”
此外,微软总部工作人员还对微软新产品office365和微软云计算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对信息化整合实施方案的理解和体会。
协同合作促开发
微软的“云计算”(Windows Azure)被认为是Windows NT之后,16年来最重要的产品。在微软信息化管理中,企业生产各部门业务职责不同,机制不同,生产环节的数据统一工作具有个性化发展趋势。尤其在纺织行业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产业发展中,企业的数据管理信息平台千差万别,目前市面供应的标准化系统并不能很好适用于纺织企业生产环节,这让很多企业总裁十分困扰。目前微软开发团队发出了协同合作的声音,希望通过与企业决策者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促进产业信息化建设,为行业发展做好软件升级准备。
微软信息技术人员贾玄在交流中谈到:“标准化系统功能范围的确有限,对企业多方面专业系统功能实现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微软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部门业务细分成多个子系统,分别管理控制分部门数据处理,然后实现子系统融合,技术层面是能够做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因为系统开发运行过程中的维护服务能帮助企业顺利运行。”
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是跨界合作的重要一步,对于系统运营中的问题,微软方面以提供长期合作为基础,协助企业顺利运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按照Alvin Toffler的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就已经踏入了以“计算机”为代表象征的信息革命浪潮。如今,互联网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全球企业无论大小,彼此间联系更加紧密,企业要想长远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内外部信息的自由畅通传递。
大型企业具有现有资金、资源充足,已占领市场较大份额等特点,信息化改革自上而下、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比,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为企业本身的规模所决定,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过程略显不同,本文基于SWOT理论,主要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及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智慧企业”为目标得出结论并给予相应建议。
1 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营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SWOT分析如下图。
1.1 优化和重组企业的生产流程
在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首次提出“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概念,使得大规模批量生产成为现实,这种生产模式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生产单位之间沟通不及时或无法进行沟通,都会造成整条流水线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停产。
生产过程信息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车间移动事务处理、资源事务处理,改变传统由前段生产者主导的模式,前后工程人员之间通过看板体系相互传递信息,如零件需求、何时补货等,将生产流程效率化;同时,由丰田公司提出的标准作业彻底化概念借助生产执行管理系统,对每个生产的内容和时间等所有工作细节制订了严格的规范,使得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掌握生产的整体进展情况。
以海尔为例,在实现企业信息化后,由库存生产转变为按单生产和大批定制,定均响应由36天降到10天。实现了JIT采购与配送,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物流中心吞吐量提高40倍,人力资源缩减了到10%,库存资金周转天数由30天降到10天,实现采购订单100%线上完成下达。
1.2 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资源
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活跃在前线各大门店的销售人员可谓是企业的“脸面”,然而其业务能力和对企业认知仅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此时企业若能将培训过程信息化、动态化,以“智慧企业”为发展目标,对产品性能、销售技巧等常见销售问题建立备案库,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产品提供给销售人?T使用;同时结合通信技术,制定并实施对销售人员的移动解决方案,提高交互及时性和单兵作战能力,可大大增强他们的销售能力。
另外,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管理是影响销售结果的关键因素和促使销售增长的重要途径。使用数据挖掘分析,进行销售前景预测,并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全方位搜集整合,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客户的基本属性、销售机会、历史销售、服务信息及账务信息等,使客户管理人员能掌握近完整的数据,为销售活动和业务战略提供依据,并大幅度减少人为决策的风险性和一定程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3 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信息化在预测人力资源需求时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曼哈顿银行对员工现有技能和未来所需技能进行分析,根据差距建立人力资源计划。可口可乐在结构重组时,通过外包业务、提前退休待遇等方式平稳实现几千人裁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企业各类业务的基准人均生产率数据和各类员工职业能力曲线,对业务计划中不确定部分按照底线做计划并制定机动措施,收集数据,记录并分析企业的组织构架,预算管理,进行员工能力管理,更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现有人力资源以达到最佳效果。
2 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挑战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商缺失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最初阶段由于某一方面的购买一整套功能齐全的信息系统,受制于企业自身规模和资源缺乏等因素,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简单、业务单一,信息系统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表明,对于智能手机,人们仅能够使用其30%左右的功能,剩下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失技术成熟、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商,像Oracle、SAP等为人熟知的公司所开发的信息化管理产品大多是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这类软件系统成本高、不适用于自身信息化发展、会出现应用不饱和等问题。
2.2 各行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根据数据不难看出,IT相关行业或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如互联网服务、银行、金融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信息化程度在中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而服务业、公共事业、房地产和能源等传统行业的总体水平则偏低。这种差异的逐渐拉大将进一步表现为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造成信息化水平较低行业的中小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利于提高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2.3 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重组落后
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其核心竞争力。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中小企业只配有五名以下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员工只占总员工数量的38.1%,超过一半员工停留在一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的是设备上和技术上的更新,忽略了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引进,缺乏优秀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建议和结论
3.1 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全方位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工作意见。一些规模较小、发展尚不成熟的服务商又无法为大多数客户所知,政府在这一个问题上可以建立优秀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把本地优秀企业和其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推荐给公众,来促进本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将会有效解决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缺失这一问题。
3.2 中小企业要做好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现状、目前信息化建设情况、企业文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出包括信息化技术、信息网络、服务商的选择和信息化实现步骤等一系列完整的计划,切忌盲目跟风,追求先进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做到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积极响应国家打造“智慧企业”的理念,才能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成功的几率。
3.3 大力发展和重视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未重视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缺乏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绊脚石”。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关于开展2017年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对接服务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企业函〔2017〕100号),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优化中小企业人才结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反映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往往不是设备和技术因素,而是其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数量。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t需要更多信息化人才,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企业内部应当将员工信息化培训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分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员工的业务实践能力。
2007年2月3日,温州康奈工业园东南角的办公楼主会议室内,康奈集团CIO孙钰宣布:“经过慎重地双向选择,康奈将与上海伯骏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康奈分销系统工程!”
一片掌声中,康奈分销系统选型会落下帷幕。几句客套后,用友等知名软件厂商的代表相继黯然离场。
“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温州软件协会会长吴宁林说,“温州企业上信息化项目时,选择大牌软件厂商的寥寥无几。”和康奈一样,奥康集团、吉尔达鞋业、浙江康泉电器等当地名企都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小软件公司。
“不是我舍不得钱用金蝶、用友、SAP这样的‘大牌’,实在是他们不适合我们这些民营中小型企业!”“温州企业IT主管联盟” 中公认的老大――吉尔达CIO郑国超的表白代表了不少当地CIO的心声。
根据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统计,2006年1月至今,各大知名管理软件厂商在温州业绩惨不忍睹: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只做了1个10万元以上的信息化项目,在国内市场位居3甲的用友也只做了3个,神州数码甚至连1张单都没有……一向傲视群雄的巨头们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在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并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策略的温州集体碰了个头破血流!
曾几何时,用友等大软件厂商开始大举进军中国中小企业市场。2003年10月,SAP率先启动了“燎原计划”,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产品SAP Business One,开始正视占中国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市场;2004年底至2005年初,用友掀起“ERP普及风暴”,并牵头成立“ERP普及联盟”;2004年6月,金蝶专门了针对小企业的入门级管理软件金蝶KIS,开始回归中小企业市场。金蝶董事长徐少春甚至扬言,未来几年,金蝶将要夺得亚太地区中小企业ERP市场第1名。
但雄心勃勃的ERP巨头们,却在中国中小企业的重镇温州遭遇滑铁卢:在这块拥有15万家企业、包蕴无数市场机会的土地上,用友等3大中外厂商的软件年销售额不足千万。甚至,在惨淡维系数载后,2006年初,用友悄然将“温州分公司”改回“温州办事处”。为什么在中国各地攻城略地的企业管理软件巨头们偏偏在温州集体陷入困局呢?
先甜后苦的记忆
1997年夏天,温州升华软件公司总经理李甫解心情像窗外的骄阳一样火热。他刚与赫赫有名的某著名品牌软件签下合作协议,成为其在温州的首家商。做了大量市场调查后,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才生信心满满:“我们必将在温州有一番大作为!”当时,怀有同样美好憧憬的还有温州怡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亮等人,他们作为用友等知名品牌的温州,与李甫解一起拉开了大软件公司在温州争战的序幕。
其时,恰逢凭借“温州模式”发展起来的一批企业在规模壮大后,产品和产业结构急需随市场变化和自身经济力量的增强而升级、提高,到了规范管理的拐点。尽管合作最终不欢而散,但李甫解回忆起那段“黄金岁月”时仍不禁嘴角上扬:“那时我们出入研讨会,只要说起ERP、信息化等名词,总能吸引一堆崇敬的目光!”
正泰集团、奥康集团、红蜻蜓集团等一批温州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先行者,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相继与SAP、用友或金蝶等大软件商签约合作。
温州市场为刚刚进军此地的用友等软件厂商带来大量利润。李甫解回忆说:“当时几乎无需投入任何费用和人员指导,我们升华每年为的软件大厂商贡献近百万,最好的时候在全国商中排在第15位。用友的也差不多每年能交这个数。温州先后有奥康、德力西、森马等2000多家企业采用了用友财务、管理或ERP系统。另一大品牌软件的商也为其带来了红蜻蜓、长城换向器、华荣防爆、月兔空调、冠盛汽配等2000家客户。”
巨额利润刺激了用友们,他们不再满足于商们的小打小弄,纷纷决定在温州设立分公司,亲力主导在温的掘金之旅。2003年9月18日,在总裁王文京的亲自主持下,用友以高层齐聚的豪华阵容宣布用友软件温州分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底,另一家软件温州全资分公司也在一片锣鼓喧闹中问世。2家分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内2大管理软件巨头正式介入温州市场。而在2002年,SAP在正泰信息化选型中脱颖而出,也开始了在温州市场试水。
然而,大张旗鼓的进入,并未给大厂商们带来丰硕成果。相反,分公司的高额办公成本成了累赘。
2007年1月4日下午,风和日丽,繁华的温州车站大道车水马龙,但一旁的烟草大厦3楼近200平方米的用友办事处却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小姑娘在大声说笑。用友温州负责人项磊对此却强调,公司冷清是因为所有员工出差未归。
其实,自从成立分公司后,用友在温州的业绩就不断下滑,短短3年换了3任经理;项磊是第4任负责人,但由于业绩仍欠佳,能撑多久他心中也无底。该公司财务报表显示,温州分公司在2004年有近千万元的营业额,2005年也有800万元;而2006年,据项磊估计,有700万元左右。
有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透露,用友温州分公司财报上,数字水分很大。以2006年为例,用友在温州只完成温州人民电器的31万、耀华电器集团的20万以及浙江昌泰电力开关的45万这3个项目,加上零零碎碎的小项目,满打满算营收也不会超过350万。温州信息化管理办公室陈四雄副处长补充道:“用友等2大家的营业额加起来,在温州也从未超过1千万。”
虽然某温州分公司经理夏玉明一再以“过于敏感”为由,拒绝向本刊记者透露其在温州的年营业额。但是知情人士透露,其营业额比用友更低。而SAP从2002年签约正泰集团后,在温州只有2006年与报喜鸟集团签了合作协议,收获甚微。
更甚的是,在业绩下滑的同时,中外软件巨头们的口碑也在下降。用友的奥康集团等项目,其他品牌做的红蜻蜓集团、中国合兴电子有限公司、温州港务集团等项目,SAP的正泰集团、报喜鸟集团等项目――纷纷以“实施效果不理想”而为温州企业家们耳熟能详。李甫解对此也并不讳言:“在温州,已经实施了信息化项目的公司几乎都有过失败经历;而每次失败背后几乎都有软件巨头们的身影。”
过多的失败案例让温州企业对这些大软件公司望而却步。在近日刚刚结束的康奈集团分销系统选型中,CIO孙钰十分干脆地表示:“尽管用友等大软件厂商参加了我们的第1轮选型,但他们是首先被排除的。”
水土不服的软件巨头
以创造经济奇迹著称的温州市场成了软件巨头们的滑铁卢。这像是一个黑色幽默,但也是必然的结果。
《IT时代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大厂商中居然没有一家对温州本地的中小企业客户需求作过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更不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了。在被问及如何开发新客户时,项磊和夏玉明都给出了一个泛泛的教科书式答案:用技术服务市场;而对温州市场有何特点的问询 却不约而同地都避而不谈。
败因一:软件功能不匹配温州企业的个性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大幅提升。用友等本土厂商得以迅速扩张的最大竞争优势,正是他们宣称的“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了解,能为企业提供本土化个性化的服务”。
拖沓的作风是温州企业最不能容忍的――毕竟,中小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就是灵活机动,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偏偏用友们在温州当地企业主心中留下了难以消减的“服务拖沓”的恶名。
这一恶名起源于用友。2003年一天,奥康CIO肖忠得知,公司使用的用友财务系统出了个小问题――登陆WEB网后会死机,必须重启1次才能使用。这并非大故障,他原本乐观地以为只要给用友售后部门打个救助电话,问题就能很快得到解决。但令肖忠始料不及的是,救助电话被售后部门推到技术部,又从技术部转到温州分公司……在用友各部门的相互推诿中,这个小问题竟被拖了近3个月。随后,某大品牌软件也让温州人见识了这种拖沓作风――该公司2005年6月承诺免费提供给温州大学的ERP实验室课件,直到学生秋季开学还迟迟不到位;任课老师只好在其他公司自掏腰包买了一套。
吉尔达CIO郑国超告诉《IT时代周刊》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2005年,由于在吉尔达的IT系统选型会上败北,用友的销售转而通过关系找到吉尔达总经理余进华。这名巧舌如簧的销售员成功地怂恿余进华对郑国超提出质疑:“为什么把用友淘汰了?他们的服务很到位,有全国统一的24小时咨询热线‘400-887-0588’。”郑国超当场拨打这个400电话,但连续拨了20分钟都无人接听。这事传开后,温州IT联盟中有50多位CIO明确表示,不会选用用友软件。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大厂商们服务如此拖沓呢?李甫解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厂商自身的高傲态度,虽然他们宣称自己从事服务行业,但骨子里将自己当作高技术行业的全国大佬,没有与本地用户打成一片、认真做好服务。曾经,有个企业主买了U8软件后要求用友的技术人员根据他的要求做些修改,非但没能如愿,还被用友的技术人员奉劝“回家多看点书,多学点先进管理方法”。
用友当地的负责人项磊对此并不讳言:“用友只会选择那些达到用友要求的企业做项目。”由180多位温州企业CIO组成的“温州企业IT主管联盟”在温州信息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发起人法派集团信息中心副总监胡会华和郑国超曾经多次向某大品牌温州分公司发出邀请,但竟被拒绝。理由是:我们是一家全国知名的大软件公司,不用参加这种民间小聚会。其高傲姿态由此可见。
“用友等大软件商在温州遭遇困局的深层次原因是软件商的主观态度。”李甫解在总结多个案例后得出结论,“无论是软件功能还是服务,软件商都不肯低头看一下来自用户的‘民意’,失败在所难免。”
做好个性化服务是关键
“目前,温州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下,市场空间很大,软件企业大有可为。”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中苏概括了温州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竞争加剧,劳动力和能源成本的提高,传统管理模式渐已力不从心,温州企业利润开始下滑。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主将目标投向信息化。在全国拥有23家企业和6家分公司的神力集团自从1999年实施信息化以来,已先后失败了2次,损失惨重,但仍执着地于2006年再次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之旅。神力的总经理郑胜涛思路很清晰:“没有信息化,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完全无法管理!”吉尔达总经理余进华、东经集团总裁蒋孟等企业主均认定“温州企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先后花重金从上海、南京等地挖来专业信息化人才。郑国超扳着手指数了一下,发现周围认识的同行在1年内都有进行信息化项目的计划,而他所在的吉尔达准备在今年上供应链系统。
根据《温州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温州市政府将在2010年以前,投入33.8亿巨资扶持企业信息化,其中计划用于奖励达到信息化目标的资金高达30亿。
如此庞大的市场让众多软件商垂涎。但是温州本土只有五、六十家小软件企业,因技术和规模的限制,不能完全胜任温州信息化市场的发展需要。李甫解无奈地说:“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我们就没有能力拿下,从而不得不寻求大软件商的支持。”
对于大软件商来说,温州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最近的一次用户需求研讨会上,企业用户代表用“没行业特色”、“不能满足应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话语,声讨了当前通用化软件存在的问题。通用型传统ERP无法满足行业个性化发展的矛盾,这是目前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遇到的最大问题,同样也是全国性的信息化难题。IDC预计,中国中小企业IT投入将从2005年的86.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7亿美元。这些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每家的业务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各异。
“要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是关键。” 李中苏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在大软件商们遭遇温州困局时,“温州本地不少小软件公司就因为把握住这点而过得很滋润。”
成立于2000年的新特软件只有8名员工,但其实施的项目已经遍布全国:在全面占领温州桶装水企业市场后,又相继在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四川、贵州等十几个省市开展业务,连遥远的乌鲁木齐都有他们的客户。“新特选择了桶装水行业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我们不断钻研桶装水企业的业务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并努力做深做透。”新特的经理季武这样总结自家企业的成功,“桶装水企业要直接面对大量终端客户,标准化的ERP系统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比较特殊的业务需求。由于这个行业比较新,企业又都不大,所以没有什么大公司专门针对他们开发软件系统,这正是我们的市场机会!”
与新特一样,专注于一个行业信息化的温州软件公司很多,如专注制鞋业的迅雷软件、专注教育行业的金鹰软件、专注公安机关软件开发的金铖软件……他们的规模不大,但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其中金铖1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比用友等大品牌在温州的总额还要高。据温州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统计,2005年温州本地小软件公司光销售额在50万以上的企业总收入就达到了1.5个亿。
用友们也已经意识到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各自祭出杀手锏。
2006年10月26日,用友推出了新一代产品U870。该产品推行“场景驱动”应用模式,即将企业尽可能遇到的场景提炼成应用模型。如:接单的时候,如何才能考虑周全?生产计划已经下达,又突然来了一个订单,如何进行紧急插单业务处理?企业产品属于复杂产品,当客户要求在2小时内提供报价,如何进行模拟报价?在这些模型的指导下,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做出个性化选择。
而金蝶则在实施阶段下功夫,提倡企业应用“个性化ERP”。2005年9月,金蝶在京面向服务架构的新一代ERP平台,拉开了个性化ERP运动的序幕。所谓开发“个性化ERP”即推出通用BOS平台,不给予固定的ERP产品,在平台的基础上,应对企业特殊要求进行开发。如果企业流程或业务发生更改,也能快速的在系统中予以改变。
关键词:企业信息服务现状;新疆;内地;改革与创新;建议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保障,其中信息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具有其它社会保障机制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如何围绕企业创新开展信息需求共享与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创新研究课题。
一、我国企业的信息服务现状
1.内地企业
(1)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并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段:企业信息化起步阶段(1980年—2000年)和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2000年—2010年)。
表1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通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企业的管理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案例:河南许继集团是国家电力装备行业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在其40多年发展中,创造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电力装备发展史上的第一。
据《中国计算机报》报道,许继集团很早就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于1998年初采用美国Symix公司的产品实施ERP。Symix公司把许继集团作为拓展中国高端市场的关键一役,派出了阵容强大的实施队伍进驻现场。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项目进展得很顺利,到了同年7月,数据整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物料清单的建立都很顺利。在Symix公司的帮助下,许继集团领先完成了产品的知识转移,成为国内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先驱。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科技含量搞,资源配置优,运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有效手段,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积极推进、大力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既是经济全球化、工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和推进国家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走进市场,走出区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积极探索自主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探索,实现技术突破,并且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从而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并获取商业利润。企业自主长信的内涵是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以及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率先性。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推动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支撑。
(3)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
体制创新是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激励人们行为的体制来实现企业的变革和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并求得长远发展,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话题。与时俱进,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受到越来越多重视。
2.新疆企业
发展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终极目标,关乎企业自身的利益,然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很多新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等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信息服务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开发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的基础,新疆地区也存在这样的状况,从地区上看,新疆地区中,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疆地区,而广大的南疆地区发展明显落后,而这些地区的信息服务系统也明显落后。例如,某些落后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管理服务尚处传统阶段,而一些农产品经营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低,涉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信息系统尚未全面建立,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开发,从根本上制约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地区差异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已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新疆,一些企业对实施现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受资金限制、技术人员缺乏、人才流失等原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依然较低,地区之间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差异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面向新疆企业的信息服务的创新的内容和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环境下,企业信息服务的理念、形式、内容、起点、时效、成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时期服务的理念是资源为导向,被动服务,新时代环境下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导向,主动提供服务;服务形式由分散利用纸质馆藏,等用户上门提供服务,变为集成信用,利用纸质馆藏及虚拟馆藏为所有有创新信息需求的用户提供服务;原来以文献的及专题为主的服务内容,也增加了竞争情报、政策信息等更多的服务内容;新时代的信息服务时效性更强,效率更高,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服务,降低了服务成本,节约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使资源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利用。
1.推动新疆企业的信息化,改革信息服务体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信息服务内容创新
企业信息服务内容的创新包括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服务、信息资源收集服务、信息咨询分析与决策服务、竞争情报服务、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网页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服务等。打造完善的信息服务的体系,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随之改进,以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新的服务模式应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灵活可控又省时省力,为用户提供贴切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同时要考虑信息价值增值服务,对多种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并加以利用。
(3)信息服务方式创新
信息服务机构要及时了解相关的科技信息、行业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并且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由传统服务向网络和专业服务转变。
2.面向新疆企业的信息服务创新的建议
(1)政府引领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满足企业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环境,政府要引领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库的的建立,并注重平台和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
(2)加大对企业信息用户的需求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信息的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新疆信息服务机构要加大对企业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同时为企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服务团队
新疆政府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知识丰富的信息服务团队,同时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新技术,准确收集和整合市场信息,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4)建立信息服务反馈和评价体系
信息服务机构工作的开展和改进需要参考企业用户反馈的意见,同时引进对信息服务人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以便及时改进服务模式和内容,有利于企业信息服务机制的改进和完善。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信息政策法规的,新疆中小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企业在保持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和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向新疆企业,加大信息服务创新,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服务模式和体制,促进新疆加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莹莹: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创新[J], 2008,18(35);
[2]郭亚军: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研究[J],2010,(20);
[3]胡昌平 张 敏:欧盟支持行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实践及其启示[J],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