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开展“信用年”活动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国家、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以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县市创建为重点,以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县市信息平台建设、共享为基础,以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开展信用文化教育宣传为手段,逐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2.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法律约束、宣传教育等作用,培养和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作用,调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参与信用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用”的建设。
(2)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按照统一部署,各县市区、重点领域相关部门制定本地、本行业“信用年”行动方案,采取“信用培植+信用创建+信用激励”的工作路径,落实“信用年”活动各项要求。
(3)条块结合,重点突破。实施“行业多线推进,市县一体联动,条块紧密结合”的方式开展“信用年”活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商、质检、环保、卫生等重点领域、行业率先推动信用培植、信用创建,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3.工作目标
(1)全面开展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汇集系统的建设,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征集、整理、、使用等各环节运行机制。
(2)全面开展信用教育宣传活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开展以“兴业立身,信用为本”为主题的信用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信用十佳”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全市“信用年”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全社会诚实守信观念明显增强,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基本形成。
(3)全面实施跨地域、部门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财金〔2016〕141号)、省政府《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试行)》(鄂政办发〔2015〕67号)要求,按照职责和权限实施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
(4)全面开展信用培植、创建活动。各县(市、区)积极组织开展“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力争各县市区全部进入“信用县市”行列,“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农户”比例比上年增长5%以上。有重点开展信用辅导、培植,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向信用企业倾斜,促进企业信用提级、增级,实现A级信用企业增长20%以上。
二、开展“信用年”活动的具体任务
4.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业务规则、数据保障、技术要求,建立本地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在6月底前实现信用信息的汇集、共享;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要按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省信用信息目录》标准,建立、完善本部门信用信息系统、收集信息主体信用信息,在7月底前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地信息汇集系统报送信息。(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5.开展信用创建活动。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结合地方、行业实际的信用创建活动。一是继续加大“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等细胞工程的创建力度;二是积极开展信用培植,加强对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市场主体的政策支持、业务指导,扶持、培植一批信用企业,发挥信用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信用示范县市、信用示范园区创建试点工作。全市选择2个信用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各县市区选择1个经济开发园区开展试点工作,增强信用示范辐射效应。(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市直金融机构)
6.强化信用企业培植。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把培植信用企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构建长效机制,落实制度保障。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目标;健全培植机制,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签订企业信用培植协议书,落实培植责任。二是加强信用辅导,夯实信用基础。对照信用等级管理办法的要求和标准,对培植企业逐一进行解剖分析,查找差距,提出整改措施,做到一企一策,辅导企业建章建制、规范经营管理,促进信用提级、增级。三是构建激励机制,推进信用建设。坚持信用培植与业务监管挂钩,全面落实区别对待的监管措施;坚持信息公开,树立优质信用企业形象。对AA级以上信用企业要在《日报》上,提高社会知名度;坚持动态管理,对经营管理、效益提升的企业要适时调高信用等级,对生产经营、效益大幅下滑的要及时下调信用等级。同时,注重企业信用风险排查,对排查发现经营风险的企业,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牵头单位: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市直金融机构)
7.落实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切实按照国家44部委签署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中确定的联合惩戒对象、惩戒措施、实施方式,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形成“弘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工作合力。对诚实守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项目审批、财政扶持资金及贴息、信用担保、授信额度和利率下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建立制假售假、偷工减料、合同欺诈、逃废债务、价格欺诈、逃避缴纳税款、非法用工、无故拖欠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在市场准入、市场服务等方面提高进入门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每季度将全市行政处罚等失信惩戒信息报送至市发改委,由其在《日报》等媒体设立的失信“曝光台”进行曝光,加强舆论监督。二是组织开展诚信典型的推选、考评活动。在年底对全市“信用年”活动进行总结考评,考评项目为“六个十佳”,即“十佳诚信经营企业、十佳纳税信用企业、十佳产品优质企业、十佳信贷履约企业、十佳诚信服务窗口、十佳信用建设工作单位”,由市发改委、市人行、市金融工作局牵头负责组织,分别由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人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制定评选考核的程序、标准,并进行筛选、推荐,于10月底前将推荐优胜单位的先进事迹报送至市发改委、市金融工作局,最后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日报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
8.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以“兴业立身,信用为本”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活动。一是金融系统要全面开展“信用记录关爱日”宣传活动;在所有营业网点张贴征信宣传海报,电子屏滚动播放字幕(“信用记录关爱日提示您:积累信用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同时设立征信宣传台进行宣传咨询,围绕“积累信用财富,创造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广泛向个人客户宣传征信知识、征信业务,向市场经营主体等特定的客户群体宣传介绍信用报告的作用、意义、内容等,借助营业窗口、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通过报刊、微博、微信、短信等载体,利用业务营销、银企对接活动契机多方位进行宣传。二是各县(市、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11月22日市政府设立的首个“诚信日”,结合部门工作集中组织开展信用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到社区、企业、学校、农户、商户宣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信用政策、知识、业务。重点组织开展好“4个100”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即:市经信委组织100家企业发起“守法经营、诚信经商”倡议活动,市工商局组织100家商户进行“创业经商、信用为本”签名活动,市质监局开展对100家企业“强质量监督、惠民生”的产品质量集中巡检活动,市教育局组织100所中小学诵读有关诚信为人的国学经典。三是加强诚信守法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在《日报》设立“诚信风采”专栏,从9月初开始每周宣传一个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宣传对象为相关部门评选推荐的六个“十佳”,事迹材料由组织推荐的部门负责安排落实并报市发改委,发改委协商《日报》统筹安排宣传报道。(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日报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
三、加强“信用年”活动的组织领导
9.深化认识,强化组织。开展“信用年”活动是夯实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信用环境改善的根本大计。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要把社会信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活动的相应机构,结合地方、部门实际制定“信用年”活动推进方案,落实工作任务、措施,确保“信用年”活动目标实现。
10.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要抓住本地、本部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信用环境的整治与建设相结合,二是信用培植与业务监管相结合,三是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相结合,四是典型示范与整体联动相结合,不断夯实信用建设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举措,力求工作实效。
11.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加快推进“信用”建设的统一部署和目标任务分解,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要把社会“信用”建设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推动责任落实。
一、1—5月份工作情况
(一)提出了《2006年全省企业服务体系工作指导意见》。该意见从制定配套政策、落实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落实银河培训工程计划,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管理咨询服务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该意见已经省非公经济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
(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并完成了全省担保机构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对本省取得免征营业税资格的担保机构绩效考核与评价,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就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上报国家发改委。对担保行业符合条件的争取免税政策的扶持上报工作。
(三)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总结上报了前三年(2003—2005)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总结上报了我省三年来银河培训工程实施情况和2006年银河培训工程培训计划。在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司的充分肯定。
(四)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讨论修改我委起草的《云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向省非公经济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呈报了《关于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实施办法》,提请会议讨论。
(五)参与起草了《关于解决我省中小企业与非公济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的汇报提纲》,向省政协调研组进行汇报。
(六)参与编制《云南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本委云经办〔2006〕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云南省加快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筹备工作的通知》,参加了发展规划部分章节的起草和整个规划的修改。按要求完成任务。
(七)修改完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交即将于七月份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暨非公经济大会讨论修改通过。
(八)修改上报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的意见,并建议国家尽快下发执行。
(九)成功举办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昆明举行的《gms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建设研讨会。并得到联合国官员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十)完成了政协人大的提案议答复(5件)。
(十一)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根据国务院减负办工作安排要求,完成了对国有煤矿企业负担情况的调查工作任务;根据国务院减负办2006年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提纲,对我省的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做了初步的安排。非公投诉中心工作;开展日常受理工作,受理投诉23件。对每起投诉案件视情况进行转办或直接处理。
二、下半年工作任务
(一)完成委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全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任务。修改完善报批《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并落实好政府确定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事项。
(二)认真做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作的落实。做好实施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制定培训方案,完成800人以上的企业家培训,原创:并争取国家资金的保障。
(三)完成2000人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并争取国家的相应支持。
(四)按照滇沪合作有关项目,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培训和滇沪企业家的交流工作。
(五)组织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
(六)完成gms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一期工程建成验收及开通工作。
(七)推进州、市中小企业网建设,争取完成四个州市中小网分网建设,并对国家已支持的两个分网建设项目的督查验收并上报。
(八)争取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对云南中小企业网扩容建设项目的支持,并推进宣传应用力度,争取在每天采编各类政策、行业、经济、商品、技术信息200余条,注册企业达到20000家。每天点击、收索3000余条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0%,下大力争取早日实现信息共享的服务目标。
(九)争取国家发改委各类项目的政策支持。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建设和公益服务建设,完成省级服务中心8个平台建设,争取挂牌并有实务性的为中小企业服务,有计划的推进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
2010年工作总结
一、圆满完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在市信息办及其他32家成员单位配合下,历时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升级后的系统于2010年4月30日正式运行。
(一)系统升级改造主要工作
为按时按要求完成系统的升级工作,中心年初通过多次调研,实现了与市工商局“金信工程”数据自动采集,达到企业基本信息每日自动更新的要求,为升级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随后完成了市国税、地税、质监、劳动、法院的数据自动采集部署。
在使用 “金信工程”基础数据的同时,完成了原“4.30”系统成员单位数据和重点人群数据向新系统的移植,成功移植67余万条数据,成功率达96%。对缺少质监码或国、地税码的数据,进行了两次清理比对,成功入库49万余条。
积极拓展数据采集面,通过与成员单位多次协商和交流,根据各成员单位工作实际,首先完成了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数据采集试点工作,使系统数据采集从以前单一地从市级部门采集向市级以下的二级部门纵向延伸,使数据采集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保证区(市)县数据采集的安全性,为上述三家成员单位办理了数字安全证书40个,并分别召开了3次操作人员培训会。在此基础上,中心对其他成员单位的区(市)县级数据采集进行了可行性调研。
(二)升级后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
系统升级改造后,新增了成员单位定制企业信息,便于及时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增加了企业自主申报其认证、资质、业绩等信息功能;强化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提供企业注册资金分布、行业分布、开业注销趋势、纳税额等统计分析;实现了企业基础数据按日更新,数据项由100余项扩展到2300余项。系统升级后较之以前,平台数据覆盖面、数据时效性、数据采集手段和服务功能都有较大提升。通过系统升级改造,改变了原来各个成员单位只能在政务外网内放置前置机上传数据的方式,对非自动采集单位实现统一入口,通过政务外网或互联网均可报送数据,从而为进一步扩展数据采集打下了基础。
(三)升级后系统数据量
2010年1-6月系统升级改造中移植历史数据67万余条,成员单位上传数据量92.8万余条,市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的区(市)县部门提交数据2453条。信用记录达189万余条,较升级改造前上升了约32.75%。截至2010年11月1日,系统采集企业信用数据224万余条,重点人群信用数据32750条,开通自主申报企业21户,网站日均访问量稳定在9000余次。
二、初步完成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子系统开发工作。
2010年初,中心按照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需要制定了《成都市中介机构信用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并与市场处共同召开了中介机构子系统成员单位会议,明确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监管互动、服务民众”的建设指导思想,制定了中介系统成员单位数据采集项目录,确定了建设进度。目前,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11月召开中介系统联络员会议和操作人员上机培训,采集历史数据,12月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三、深化系统应用推广工作。
按照小维副市长加强系统应用和推广宣传的指示,中心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系统应用,挖掘系统使用价值
1、制定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联席会议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 并下发到各成员单位,推动各成员单位的系统应用。
2、开发完成系统简化版本,以系统数据的统计分析为重点,并在简化版网站上,为市领导提供我市企业的开业、注吊销、提警示等统计分析信息。
3、加强了与深圳、重庆、湖南、宁波等兄弟城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交流和互动。为增强省市和区域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通,拓宽信息覆盖面,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影响力,中心率先促成了与其他地区的信用信息区域联动机制。目前,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已与深圳信用信息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与重庆、湖南、宁波等省市签订了互联互通协议。
(二)不断推出和完善信用产品及服务
1、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评选、公示2010年度企业“公共信用aaa级”企业95家,对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市企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推广企业基础信用报告的应用。2010年5月4日向四川科特空调净化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了第一份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该企业使用信用报告顺利参加了招投标活动。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2010年1-10月中心已查询83批次共1067家企业,共出具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报告88份。
3、开通自主申报系统,并积极向企业和公众推行。2010年3月30日,成都锦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正式开通自主申报的企业。目前开通自主申报20余户,待开通35户。 【1】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4、加强与市品牌办的联系,积极参与到推进品牌战略发展的工作中,在系统首页开设了品牌战略专栏,自主申报页面开设品牌展示平台,加大平台的影响力,促进品牌战略子系统的建立。
5、按照《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0-2012)》关于加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要求,设计和开发了为下步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双方服务的认证标识。通过标识,交易双方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企业的主体身份信息和信用状况。
(三)积极开展调研系统应用深化调研工作
1、积极探索建设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对餐饮、食品、家具和家禽等行会的走访调研,编写了《成都市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调研报告》并已报送市政府审阅。
2、积极为我市的品牌战略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完成了《品牌成都子系统建设方案(初稿)》,计划依托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建立品牌成都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集中查询和披露的信息平台,扩大品牌宣传力度。
3、随着3g无线网络的发展,为方便社会公众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对系统wap网站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并初步形成了实施方案。
(四)积极拓展多样性的推广宣传方式
1、按照市领导有关指示和工作实际需要,中心起草并报送了《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目前宣传方案已正式实施。
2、通过参与成都电台“成都面对面”访谈节目、在年检窗口、机场和“3.15”活动现场等地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开通网上论坛及博客等方式对系统进行多种方式宣传。
3.以“信用助发展”企业评选、“传递就业关怀、放飞创业梦想”、“送网进企业”等主题活动为载体,走进工业园、校园和协会组织,宣传系统功能,服务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
四、做好联席会议办公室及相关综合协调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召开了系统升级建设协调会、征求意见会、演示汇报会、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工作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半年工作会等各类会议,推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好办文和办事工作。完成政务信息、汇报材料、情况简报、信箱回复、领导讲话以及市局要求的其他工作材料等;做好系统网站日常信息更新工作。共在门户网站各地诚信建设动态、信用新闻200余篇,在“金信工程”系统报送和采用政务信息15条,保证了网站新闻的及时性、广泛性和可读性。按照市局贯标和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建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及时收集、呈阅和归档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如新兴课题调研、电子商务与诚信平台对接调研等。
2010年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推进平台应用拓展,打造网站诚信品牌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和影响力,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一、研究拟定成都市企业信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成都软环境的提升。
根据《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政府令157号)和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职能职责要求,计划于2010年底开始着手调研和制定我市企业信用体系规划,并于2010年全面开展该项规划及建设,推动和完善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我市软环境的提升。
二、优化完善新系统,增强系统使用价值。
(一)完善系统数据,固化《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目录》及指标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为与其他市级信息平台共享互通打好基础。
(二)完善系统功能,逐一走访成员单位,针对系统存在问题和成员单位的合理需求,协调开发公司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同时做好系统服务功效的评估工作。
(三)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扩大系统影响力,在与重庆、湖南、宁波等地签订互联互通协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系统相关开发工作,实现与数据库层面的交换和查询功能,建立包括深圳在内的五省市区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盟及联网互查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和交换。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城际企业信用信息交换标准及安全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调研建立手机企业信用网站的建设方案,完成wap网站建设。
三、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和中介机构子系统应用。
(一)定期通报数据情况和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督促成员单位按要求每月报送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积极做好企业自主申报业绩的宣传、开通和指导工作,丰富系统数据资源。
(二)总结和推广三家试点单位经验和做法,稳步推进区(市)县数据采集和共享工作开展,争取再完成2—3家成员单位区(市)县采集工作,逐步建成“全域成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三)加强与市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子系统建设并积极推进系统应用。
四、推进平台及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社会。
(一)加大信用数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通过完善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完成《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广现状调查》调研报告、定期出具成都市企业信用状况分析报告等措施,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深化信用信息在行政机关日常监管、政府评优评先和招投标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二)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企业的走访工作,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特别要结合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推进,为完善信用系统和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结合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市企业网站上推广认证标识。 (2)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社区工作总结 |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三)推进行业协会诚信子系统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对我市一期8个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工作。积极争取建设经费支持,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行会和社会公众需求,全面开展行会子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加强与行会主管部门联系,从工作实际出发,确定子系统数据采集、披露模式和标准,逐步完成系统开发工作,为行业协会诚信建设和规范发展服务。
(四)继续做好与品牌战略推进办公室的联系工作,将诚信成都与品牌战略更好地结合,完成品牌成都系统建设,运用系统平台功能,推进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五、通过实施宣传方案,提升平台知晓度。
(一)组织实施《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宣传推广方案》,拓宽宣传渠道,借助专业的推广机构进行网络推广,提高系统访问量和企业自主申报数量,有效提高系统知晓度。
(二)以诚信主题、3.15活动、4.30周年活动等为载体,结合走访企业、协会,做好调研工作,继续加大系统宣传推广力度。
(三)通过多种手段和调查方式,加强宣传推广效果的评估工作。
(3) 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的文章 >>
XX支行:
为进一步响应人民银行征信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行自身征信服务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征信意识,我行积极推行宣传人发银行的征信活动,组织了以“信用拓宽致路,征信服务乡村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目的是使更多的为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行使自己的知情权,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2019年3月22日,在西安市五一村社区广场悬挂宣传活动横幅,摆放并散发宣传单,吸引路人驻足了解,还为市民准备了多种生动形象的宣传折页,工作人员身披银行绶带,热情主动向大家宣讲。路过的市民不断驻足,向工作人员咨询,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当今社会征信记录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结合银行业务,提示大家个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切勿出借给别人使用,身份证复印件,信用卡也需要妥善保管,防止被他人昌用,从而影响个人的征信情况。
通过这次宣传活动,公众对征信体系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多客户开始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加深了他们对征信的认识和了解,此次活动的开展,使重视信用记录,关注信用报告、行使好自己的信用信息知情权成为所有咨询者的共识和心声。同时,通过征信宣传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居民逐步树立诚信理念,争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持续的信用体系建设、纯洁的金融市场我各项金融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XX支行营业室
2019年3月25日
构建三方依托,产生推动合力
以政府为依托,出台政策措施。人行株洲市中支紧抓契机,积极向市党政领导传导上级行确定株洲市中支为推动辖区金融生态改善示范中支的决策意图,分析金融生态改善对株洲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得到了市党政的高度认同与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表示要把金融生态建设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用三年时间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的目标,并下发文件,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与任务,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与工作机构,为金融生态改善的全面、深入、持续推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以部门为依托,发挥联动效应。人行株洲市中支除当好地方党政的参谋外,还十分注重做好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联动效应。按照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株洲市中支敦促市政府将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全市各个职能部门,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协调会议,加强交流、沟通和协调,整合相关数据,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
以媒体为依托,形成舆论氛围。人行株洲市中支充分发挥舆论促进作用,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宣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如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株洲市中支牵头邀请省政府专家作“征信建设与金融生态”专题讲座,市、县两级领导及相关部门200多名负责人参加聆听;结合银企项目对接洽谈会,株洲市中支开展了金融生态专项宣传,印制宣传手册12000份,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同时组织14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向社会联合发出诚信倡议,树立标杆和示范作用。
完善三个平台,形成推动抓手
以信贷征信为平台,强化市场约束。征信体系建设是推动金融生态改善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社会诚信意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人行株洲市中支以征信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金融生态改善。在株洲市中支的努力与协调下,株洲市信贷征信系统已录入1.8万户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登记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242亿元,占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的99%;株洲市内金融机构查询网点243个,月均查询1300多次。株洲市中支与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定期报送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制度,与地税部门建立了企业信息核对机制,与法院、环保部门初步达成判决执行情况信息和企业环保信息的采集意向。株洲市中支还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企业资信提升。株洲市中支牵头建立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行业组织约定等途径,引导全社会提高市场守信意识,有效约束失信行为。
以中小企业为平台,提供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突破口,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扩大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实现银企双赢。人行株洲市中支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非银行信息采集,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有关通知,督促各金融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目前共完成近3000户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系统建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近百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近2亿元的贷款支持。
以个人信用为平台,提升诚信意识。随着征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加快,人行株洲市中支按时做好24万户住房公积金信息采集,与电讯部门协调完成了12万户电信用户数据采集工作。株洲市中支在全省率先与住房公积金中心、担保机构、咨询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自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以来,株洲市各商业银行查询量不断上升,月均查询次数从最初的2600次上升到现在的11000次。在抓好个人信用建设方面,株洲市中支还组织、引导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的方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2.2万多户,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选择适当的支农措施,授信额度达到18.96亿元,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开辟三块阵地,呈现推动效果
以学校为阵地,培植诚信理念。针对部分学生金融知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人行株洲市中支建立了高校宣传联络员制度,与在株洲当地的8所高校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合作关系,主动派员进驻学校,将诚信理念灌输到学生心中。目前,株洲市金融机构已发放助学贷款522万元。株洲市中支结合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将部分学生借款及履约情况及时录入个人信用评级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同时还建立了以贷款学生家长为户名的个人信用档案,由于土生土长的农户具有居住地的稳定性,便于跟踪服务与监控,改善了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一、贯彻落实宏观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的前提下,紧密围绕竹溪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支持点,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源向竹溪倾斜。要努力实现信贷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
各金融机构要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金融对竹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力度突出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扩大信贷投入为关键环节,针对“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信用模式和信贷体制,增强农村信贷供给能力。二是要立足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实际,进一步支持水电、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银企对接思路。四是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民生工程,履行社会责任。
二、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环境质量
(一)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合理布局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涉农贷款的发放力度。要以信用乡镇创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确保全县信用乡镇达到100%。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县、乡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每年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按照“支持、整改、摘牌”的分类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信用标准和条件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对信用下滑的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好或完全失信的实行摘牌处理,取消相应信用资格以及信贷支持。
(二)加强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各社区要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诚信商业街”、“诚信企业”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金融机构要组织在社区开展信贷知识、征信知识等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的领导,督促落实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人社局、财政局、担保公司和各金融机构要让社区居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金融扶持民生工程的信贷业务。城关镇人民政府要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底全镇4个社区全部评为“信用社区”。
(三)加强企业信用工程建设。要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培植2家A级信用企业,要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培植A级信用企业,增大有效投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金融业服务环境,为经济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一)优化金融司法环境,依法维护金融机构权益。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反洗钱、打击非法集资、假保单、假赔案等各类违法金融活动,坚决打击金融欺诈、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改进部分金融案件审理效率不高、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提高执行效率,推动标的资金执行到位;三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收不良贷款或历史遗留债务,加大化解力度,努力盘活金融资产,降低全县不良贷款率;四是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不得以开展检查或其他名义向金融机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对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主体在经营发展中需要审批的事项,要纳入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及时办理。已经制定了企业办理抵押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的项目,应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要组织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登记等涉贷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内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四、充分发挥《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的监测分析和系统晴雨表功能
现行的信用县考评首先是非现场考评,考评系统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联合开发的《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该系统依托省政务网运行并监测结果,运用客观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监测评价方法,对金融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法院、经信局、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房管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等。各涉及到的部门要严格按照系统数据报送工作的管理规则要求,按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数据。
五、夯实基础,努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 键 词]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4―0056―03
根据中央统战部给我省确定的《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研课题,辽宁省委统战部和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成立了调研小组。调研小组在系统听取了省中小企业厅和省金融办等部门的汇报,掌握了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采取的措施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了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具有各自特点的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个市,进行了历时10天的调研,组织召开了五个市的部分中小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座谈会,考察了15家企业。在该课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融资难问题是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瓶颈问题之一。为此,课题组在形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针对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问题形成了《关于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具体内容为:
一、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工作,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我省先后组建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与融资促进会、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建立了省、市(区)县三级信用担保机构。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立担保机构292家,注册资本237.4亿元。在完善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的初审与推介、信用评价与促进和担保责任落实等各项工作。几年来,各级担保机构共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1.2万个,为中小企业融资328.1亿元。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国有、民营和股份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省、市(区)、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形成,实现了政府引导推动,中介提供服务,银行、担保机构、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如:大连市大力推动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截止到去年底,全市建立信用担保机构61户,注册资金40亿元,去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78.8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沈阳市建立了市、区两级担保体系,担保资金规模近1亿元,累计提供担保500多笔,担保金额达人民币4.68亿元。营口市成立了4家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规模达到2.7亿元,累计为199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3.8亿元,使中小企业增加销售收入40多亿元,利税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9600多个。鞍山市组建各类担保机构19家,注册资金4.54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540笔担保,担保额为人民币19.67亿元,其中,为59户小企业提供贷款6 528万元,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活跃民营资本投资。自2008年年底辽宁省政府出台《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截止到2009年6月底,仅半年的时间,辽宁省就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04家,其中61家已批准开业,37家正式营业。而且,刚刚正式营业的37家小额贷款公司,很快就可以储备近26亿元的资金投放来源。小额贷款公司以其贷款手续简便,贷款质量较好,民营资本投资活跃等特点发展迅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辽宁农村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载体。
三是搭建银企合作桥梁,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多元化融资。近年来,我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先后与国家开发行辽宁分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共搭建10个“三台一会” (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和信用与融资促进会)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6亿多元。通过省中小企业厅,向各银行推荐优秀客户378家,已有近30家中小民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5.3亿元。已有近200家企业进入省级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库,今年,民生银行大连分行首次为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20亿元的融资额度,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四是开展上市辅导工作,推动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上市培训和咨询活动。与国内外上市机构、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开展上市辅导和服务工作。几年来邀请新加坡汇丰银行等15家海外金融机构,召开了融资上市的辅导说明会,参会的辽宁省中小企业有150多家,其中,组织18家拟上市企业到新加坡开展上市培训,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04家,累计融资额达到1 783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良性发展。从2005年起,建立了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资金规模达到了人民币4 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社会中介等服务体系建设和为中小企业开展的各项服务。两年来,政府有限的资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流入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在全省70多亿的担保注册资本中,有70%左右是民间资本。目前,许多市、县的担保机构都是民间资本投入运作的。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规定从2006年起,省政府每年拿出2 000万元用于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中介担保机构的风险。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建立信用担保、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辅导推动中小企业上市等一系列融资贷款工作,加快了融资平台建设,加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征信+信贷”模式的试点工作,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水平。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疏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融资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改进全省的融资环境建设,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融资环境仍亟待改善。
(一)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一直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借贷存在着贷“大”不贷“小”、贷“国”不贷“民”的现象。据统计,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完成的2 7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只有214.7亿元,只占投资总额的7.8%,而同期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都超过了30%。况且这些贷款又都主要集中在大型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依靠自源性融资,流动资金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银行借贷存在着贷“大”不贷“小”、贷“国”不贷“民”的现象。目前,辽宁省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贷款不足贷款总额的10%,远低于全国40%的比重,更低于浙江80%的比率。
(二)担保机构发展滞后,担保能力不足。我省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92户,注册资本金237.4亿元,担保总额382.1亿元。而广东的担保机构是523户,注册资本金500多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金额超过了600亿元。山东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达到450多家,担保额达人民币773.66亿元,受保企业达到26 326户。与发达省份相比较,我省还存在着担保机构发展滞后,担保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小额贷款公司起步晚,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08年年底,我省才出台《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屈指算来,到目前为止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虽然,民营资本对此投资活跃,发展迅猛,但由于开设小额贷款公司要求条件起点高,审批难,因此,与发达省份如江浙比较起来,数量还很少。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批准小额贷款公司284家,开业242家,注册资本金116.6亿元,融资为156.6亿元,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差距。由于我省中小企业对多元的资本市场体系缺乏了解,导致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意识不强,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对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实质区别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一个好的资产负债结构,也没有一个左右逢源的融资来源。很多企业对上市有距离感、神秘感、畏惧感,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的紧迫感。同时,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还仅限于建立推进上市准备资金和建立全省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方面,即对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除外)实现挂牌上市的企业,给予200多万的补贴和扶持资金。但对拟上市的企业来说,因改制上市而发生的各类前期费用和因上市需规范企业的财务手续及利润所导致的企业需补交历史上“遗漏”的大量税费比较起来,前期的中介费用仅仅是很小的部分,而对企业需补交的高额税费却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致使很多企业对上市望而却步。
三、对我省融资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并且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用足用好政策支持。
(二)继续大力发展担保机构,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由于我省在开展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方面起步较晚,致使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放宽审批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加快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
(三)制定符合实际的民间借贷政策。由于贷款难,民间的借贷行为已形成趋势,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而又贷款无门的情况下,多数走民间借贷之路,利息高,成本大,根据现行的财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无法进入成本,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增加了风险。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政策,疏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允许高于银行的民间借贷利息摊入成本。
(四)加大企业上市宣传力度,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强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规则基本知识的培训,交流企业上市工作经验,帮助上市后备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要让企业认识到上市对解决融资瓶颈、完善治理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企业上市的决心和信心,切实增强企业上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企业上市的成功范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激励更多企业上市。
1、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中国光大银行、光大银行(以下称本行)。本行成立于1992年,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xx年8月18日成功完成IPO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818。截止20xx年9月,公司资产规模达到16,700亿元;截止20xx年底,已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个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689家,形成了全国性银行的经营网络。光大银行多年来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为社会和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已成为一家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公司。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本行通过多年的内部控制不断实践,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本行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实施,组织领导本行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下设专门委员会对本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执行和完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行建立和完善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制衡有效、报告关系清晰、运行高效的良好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监事会下设提名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总行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19个委员会,计财部、资金部、投行部等26个部室,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家分行,本行控股设立了2家子公司,分别是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等。为管理上述风险,本行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原则为导向,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建立并持续完善涵盖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督、报告和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各项业务活动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明确划分相关机构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并按条线和业务类别建立了包括人力资源程序、会计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运营分析、事后监督等全面的控制措施体系。
本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通过优化OA系统,改造内部局域网系统,建立规范高效的公文流转机制,做到文件分发急缓有序、传递快捷;加强全行档案规范化管理,加强各类涉密文件、资料的保密管理,加强对全行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的统一宣传管理;完善各类会议议事规则和程序;强化各类定期报告制度、重大和紧急情况报告与通报制度,通过多种报告形式,保持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提高信息传导和沟通效率,保障决策的科学高效。
各业务条线和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具体管理和执行,法律合规部负责本行内部控制的监测管理和合规达标的建设推进,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
本行通过制度明确了各层级、各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职责,对于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总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内控及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本行内部控制的达标实施;法律合规部作为本行内部控制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组织督促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及时传导有关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新要求,推进本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测,定期向本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汇报全行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牵头负责全行年度内控控制评价工作;总行各职能部门、各分行、各子公司作为内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建立、健全、监督和检查,负责落实内控活动的具体实施,并配合内控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评价部门及外部咨询机构、审计机构做好内控建设及评价工作。
本行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环境及全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改。20xx年度,本行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系统协调,简单管用的制度体系为目标,按照严密、实际、易记、管用为基本原则,持续开展了内控制度梳理工作。经过一年的工作,26个条线部门均对内控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累计梳理内控制度1229项,涉及修订及整合的制度共156项、废止的制度共152项,各条线部门按照制度梳理方案要求积极将部门制度汇编成册。本行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运用新技术时,经营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内部控制细则,并经过必要的测试认证、风险评估和会签,报经主管行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
2、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组织架构
本行行长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总负责人。为有效推动内控规范实施工作,本行成立了以主管副行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
总行法律合规部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总行审计部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部门,总行各部门均指定了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联系人,董事会办公室按监管要求披露、报备内控实施工作情况。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的指定联系人为法律合规部刘亚平(电话:63639259)、卢枢美(电话:63639249),审计部严仲民(电话:63636661)、刘腾慧(电话:63636639),董事会办公室胡蓉(电话:63636717)。
内控规范实施的日常工作由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联合牵头,并聘请外部咨询公司协助实施,总行各部门及各分行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为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牵头部门与外部咨询公司定期举行工作例会,对项目进度、相关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讨论协商;同时,牵头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定期向管理层进行专题汇报。
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为内控规范实施的牵头部门,相关情况如下:
法律合规部
总行法律合规部是本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下设合规管理处、非诉讼法律事务处和诉讼与仲裁事务处,共有员工14人。法律合规部的内部控制职责主要包括:
及时了解和掌握监管部门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牵头协调和组织全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组织、督促总行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
统一管理各类授权、授信涉及的法律事务,制定和审查法律文本,对新业务的推出进行法律论证,确保各项业务的合法和有效。
对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总行法律合规部牵头组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包括确定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梳理风险,编制风险清单;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等相关工作。
全行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汇报主要遵循如下路径:各条线具体负责本条线内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将建设结果报送法律合规部审核;法律合规部组织、推进总行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并就全行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定期向本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汇报。
审计部
总行审计部是全行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下设公司业务审计处、零售业务审计处、财会及资金业务审计处、IT审计处、审计质量控制处,共有员工22名。除总行审计部外,全行还设有北部、东部、中西部和南部4个审计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内分行的审计工作。审计部的内部控制职责主要包括: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本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和评价。
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
总行审计部牵头组织成立总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小组,其在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部门,具体职责包括: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工作;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全行就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汇报主要遵循如下路径:总行审计部按年度形成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经行领导审议通过,报送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再提交董事会进行审议批准。
3、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有关聘请咨询机构的考虑和计划
本行为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合规要求,有效识别存在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重新梳理控制领域/业务流程,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已于20xx年9月聘请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咨询项目,协助本行推进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基于国内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评价的行业实践以及本行内部控制规范咨询项目实际情况,从项目实施角度出发将项目实施整体框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与方案设计;第二阶段为总行实施;第三阶段为分行自我评价;第四阶段为整改与报告。
第一阶段,建立项目管理架构并启动项目,制定项目总体实施计划,梳理本行管理和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架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并建设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具模板,通过培训与宣导,协助银行各实施部门和机构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管理要求。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流程梳理成果及所设计开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案,在总行具体实施。具体工作包括:确定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的内控评价实施范围;开展企业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同时开展流程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编制风险控制矩阵;针对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识别内控缺陷,在此阶段主要针对内控的设计缺陷;针对所识别的内控缺陷,制定整改方案。
第三阶段,在分行范围内组织开展评价测试工作,评估缺陷并拟定整改方案,具体工作包括: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设计控制测试的方法和程序;分支机构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第四阶段,在各机构自行整改的同时,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工作包括:各机构开展缺陷整改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在汇总整理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和评价手册。
在安永公司的协助下,本项目将形成以下工作成果:内控控制手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截至本报告日,咨询公司已协助本行完成内部控制手册(征求意见稿)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初稿)的编制。
4、内控实施工作进展
自20xx年度内控规范实施项目启动以来,本行已陆续开展如下工作,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成果: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培训。为加强全行上下对五部委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的学习,以利于项目的有效推进,特召开全行视频会议,对项目背景、监管要求进行了系统培训,并就实施工作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二是确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根据监管要求,参照本行实际情况,确定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为16个企业层面的控制领域及113个流程层面的流程,并形成了企业层面控制领域清单和流程层面控制流程清单。
三是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在确定了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和内容之后,针对每一企业层面控制领域和流程层面的流程,分别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并对应至条线部门,并形成了企业层面16个风险控制矩阵和流程层面113个风险控制矩阵。
四是初步识别总行层面设计缺陷。在前期梳理完成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风险矩阵的情况下,通过将现有的政策、制度等与风险控制矩阵进行比对,初步识别内控设计缺陷,并形成了内部控制设计发现问题清单。
五是编制内部控制手册。通过整理内控梳理工作成果,编制形成了内部控制手册(征求意见稿)。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
一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测试程序。针对企业层面每一领域和流程层面每一流程,分别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测试步骤,同时设计针对分行内控评价的测试底稿,形成了企业层面16个领域的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流程层面113个流程的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分行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
二是建设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工具。结合本行内控管理现状和审计部部门资源情况,初步设计建设符合全行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具和流程,初步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初稿。
在上述工作之外,本行的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尚有如下主要工作未开展:
已发现缺陷的整改与再测试工作;
全行全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工作;
依据内控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提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
XXXX年度本行将继续巩固已有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成果,持续深化内部控制建设进程。
由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内控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梳理企业层面、流程层面的风险控制矩阵,识别总行层面内控设计缺陷)均已于20xx年度实施完成,因此本部分内容将主要列示XXXX年度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任务计划,主要是内控建设工作中发现的设计缺陷(通过对现有的政策、制度等与风险清单进行比对后发现的内控缺陷)的沟通确认及整改落实工作:
1、总行相关部门确认内控缺陷。主要工作是组织各部门对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陷进行确认,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缺陷,由各部门协调确认缺陷的负责部门。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3月。责任部门:总行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
2、与总行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内控缺陷整改方案。相关部门在完成设计缺陷的确认工作后,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制定缺陷整改方案,提交内控预警委员会审议。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责任部门:总行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法律合规部。
3、总行相关部门根据整改方案着手开展整改工作。相关部门根据缺陷确认结果和整改方案,着手开展缺陷整改工作,并根据整改情况向法规部报送整改进度。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9月。责任部门: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
4、根据整改结果更新风险控制矩阵。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12月。责任部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
5、按要求报送、披露内控实施工作情况。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将本行内控实施工作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并按要求完成披露工作。计划完成时间:按监管要求实施。责任部门:董事会办公室、法律合规部、审计部。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
XXXX年度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任务计划如下:
1、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评价工作的具体时间表和人员分工。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5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2、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5月。责任部门:审计部、法律合规部。
3、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9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4、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评价,编制缺陷评价汇总表,同时提出整改建议,编制整改任务单。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9月-12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5、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3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6、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责任部门:董事会办公室、审计部。
四、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全县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现就2012年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县十三次党代会、县委全委会议和沿海大开发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全民创业为基石,以民资招商为关键,以板块培育为带动,以转型升级为先导,以品牌创建为引领,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发展目标
净增个体工商户2500户,净增私营企业1800家,净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80亿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金65亿元。争创市知名商标10件和市名牌产品20件以上;争创省著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6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件;净增注册商标400件以上。
三、重点工作
1、开展“创业争先”系列活动,实现全民创业新突破。
一是营造创业氛围。开展“创业新星”评选表彰等活动,组织编印、广泛发放创业案例。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民营经济专题宣传,再掀新一轮全民创业。
二是培训创业技能。以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开展“百千万”培训活动。
三是创优创业载体。积极宣传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以盘活存量土地为抓手,缓解创业用地紧张矛盾,2012年创建省小企业创业基地1—2个,积极争取省扶持资金。
四是催生创业主体。在继续将“六个一批”活动引向深入的同时,要研究新的扶持政策,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催生一批新的创业主体,根据大学生村官每年都有较多增加的新特点,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三强化”活动(即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基础。强化业务知识培训,探索成长成材的有效途径。强化人本关爱力度,解决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自主创业或带领创业的热情,使之成为全民创业又一支新生力量。
2、调优投资结构,实现民资招商能力新突破。
一是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创新招商方式,开辟招商新渠道,进一步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完善招商项目库。围绕拉长产业链、扩大产品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突出引进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等,编制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回报率高的招商新项目。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载体招商、企业招商、以商引商、驻点和小分队招商,加大网络媒体招商、委托招商工作力度,重点组织好国内500强企业对接和第六届“海洽会”系列活动。
四是加强跟踪服务。健全招商项目统计、通报和督查考核制度,完善从项目洽谈、落户、开工到投产全过程的跟踪服务体系,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推进,加快民资投资项目建设速度。
3、建设特色板块,实现集聚发展新突破。
一是开展特色专业村认定命名。全县认定20个左右专业村,重点扩大曹埠手套、河丫育蟹、凌民草绳、大豫螺丝、银河纱布、袁庄工艺、油坊口绘画、沿海紫菜等专业村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放大板块经济的集聚作用。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对特色龙头企业新办项目,优先给予申报。对特色微小企业在融资担保、信息服务、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加快民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银河纺织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医药化工、石油机械、健身器材、电子信息等集技术创新、试验检测、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公共功能新平台,促进小企业管理上台阶。
四是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建设。根据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推动市场发展、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加快岔河银河坯布、丰利绿都财富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的步伐,推进发展多元化的市场,不断延伸市场网络、提升市场档次,增强市场辐射带动功能。
4、推进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项目库,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和交流活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在全县调研征集科技攻关难题,组织企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科技课题和成果项目对接,为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实现网上营销、网上洽谈、人才培训、内部管理等多种需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努力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和服务示范单位。
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突出抓好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全年确保完成规模民间投资比2011年增长20%以上。
四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大力开展“现代企业管理年”活动,组织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等认证工作。征集推广管理创新成果(典型案例),引导企业抓好战略、营销、财务、风险和质量等管理工作。
5、狠抓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扩张新突破。
一是实施“两转”工程。大力规范管理,公开公平税赋,净化市场秩序,降低能源消耗,促进良性发展。一方面狠抓工业经济小规模纳税人转一般纳税人工作,另一方面狠抓应税销500万元以下转500万元以上工作,落实任务,考核推进,为全县工业经济实现追超目标打牢基础。
二是实施“定报企业”培植工程。把全年有望新增应税销售2000万元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和扶持对象,加大跟踪协调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进规模,对新进规模企业予以奖励。2012年,新增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的企业50家。
三是实施高成长型企业“强体”工程。根据我县产业定位和企业发展态势,选择一批对产业集聚有带动作用和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优先向上申报项目、优先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四是实施高新企业“培大”工程。实施高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科技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2012年,新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典型引导,促进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五是实施企业上市“催化”工程。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积极培育拟上市企业,对如通石油机械、泰禾化工、利田科技、强生轻纺等已进入上市轨道的企业重点关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上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企业上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要帮助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促辉煌彩钢、宇迪光学、爱普医疗、森茂生态、亚振家具等企业早日进入上市程序,做好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培育强生光电、大东毛巾、神东实业、海尔斯药业、苏中电池、江东金具、如石机械、康福特纺织、戴园建材等一批企业进入上市后备梯队,不断培育全县企业上市梯次队伍。
6、推进品牌创建,实现发展质量新突破。
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激发企业创牌潜力。进一步树立企业是“三名”创建主体的观念,促进企业提高认识,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释放企业创品牌的能量,形成创品牌的紧迫感。鼓励企业把品牌创建与做大做强有机结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创牌能力。邀请相关专家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企业创牌意识。结合实际,对县内创牌成功后成长较快的企业典型加强宣传,以企教企,放大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加大上报力度,实现企业创牌突破。着重围绕“三名”创建工作,进一步创新服务,优化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三名”创建业务指导,不仅要创建工业产品品牌,也要创建农产品品牌和服务业品牌,形成一、二、三产业品牌齐头并进的局面,力争在创建国家级品牌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加强协调,形成企业创牌合力。充实调整全县“三名”创建指导委员会,加强业务指导、典型引路、督查推进和总结考核等工作,定期召开“三名”创建工作专题汇报会和推进协调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创建目标,借鉴其他先进地区“三名”创建成功做法,结合企业规模、乡镇园区优势、板块特色,科学谋划。县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积极履职,全程服务,确保“三名”创建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品牌保护意识。要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对获得驰名商标、国家名牌和省、市名牌、著、知名商标的企业实施奖励。加强品牌保护,营造培育品牌的良好社会氛围。
7、做优发展环境,实现服务水平新突破。
一是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搭建政策信息、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平台体系,并根据《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星级评定暂行办法》积极开展星级评定,全面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备案管理、业务考核、信用评级等制度,修订完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担保机构的激励补偿机制。力争全县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担保总额均比上年底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是加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超市,使“政银企保”对接活动常态化,促进中小企业与本县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做好微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微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引导企业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接,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大力扶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互助基金建设。强化对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考核,促进贷款向实体经济倾斜。
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引进工作。组织和指导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缓解用工矛盾。
五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行业协会、商会要以优质服务不断吸纳新会员,扩大行业覆盖面,通过参与制定政府产业政策,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经验交流、经济合作、产业发展、行业动态等多方面的信息。各检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要提高专业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全方位为企业服务。
8、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指导水平新突破。
一是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确保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规范经营行为。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为目标,以规范业主经营行为为抓手,要形成政府牵头组织、工商部门履职为主、城管、质监、税务、供电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查处无证经营的长效机制,杜绝无证经营行为,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是加强扶持引导。按照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的要求,营造宽松的管理环境。县、镇(区)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培训指导、民营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等工作。
关于开展“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学习讨论的汇报、体会
我局接到市局《关于深入开展“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学习讨论的通知》后,立即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传达市局的文件精神,并进行了学习讨论。,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讨论中,干部职工畅所欲言,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开展这样一个学习讨论活动,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在分析问题时,实事求是,不避短;在提出建议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几年来,在市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实创新,扎实工作,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日趋完善,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事故,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保持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差距。一是在食品源头治理上,农产品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治理,药物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在食品加工环节上,工艺落后的小企业、小作坊较多,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在食品流通环节上,城乡农贸市场食品经营条件差、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进货渠道混乱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在食品消费环节上,中小餐饮单位和街头食品摊点数量多、卫生条件差、监管难度大。五是在监管体制上,存有重复执法、重复检验、监管空白等问题。六是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还未得到彻底治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充分表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已经提升到必须审慎对待的战略层面,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时刻绷紧食品药品安全这根弦,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努力,措施上再完善,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建议
1、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大力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部位和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在食品领域,要以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为重点品种,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重点环节,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行动。要突出整治儿童食品,整治食品包装、印制业,整治保健食品冒充药品欺骗群众的行为。特别要注意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小工厂、小作坊、小加工点以及小摊小贩制假售劣的违法犯罪行为,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在药品领域,要集中整治农村药品市场、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特殊药品、医疗器械等,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和药品经营企业集中的敏感地段为主,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严惩。各部门要设立公开举报投拆电话,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新闻媒体,对制假售劣的违法行为及时曝光,使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无处藏身,形成整治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的强大舆论氛围,以震慑违法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2、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在食品安全方面,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入手,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严格食品加工企业开办标准,加强生产监管,把好生产关;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严把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关;积极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的监督力度,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监管格局。在药品监管方面,要进一步抓好药品分类管理、特药监管、gsp认证的后续监管,强化对医疗机构药品购进管理和使用行为的监管,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药房实行规范化管理,推动药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
3、大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效能。一是整合监管职能,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这既是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也是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要挖掘现有监管资源的潜力,把分散的监管集中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创出一套资源优化、优势互补、并联互动的新监管模式来。二是要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总调度”和“信息枢纽”作用。要以办公室为中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沟通情况,协调日常工作,以实现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真正做到信息传输、快捷、资源共享。三是要突出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制度建设是一项抓根本、管长远的工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督查督办制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形成一套行为规范、运行高效、监督到位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综合协调和督察指导,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贯通,职责分明、分别把关,协调有力、高效监管的工作体系和监管格局,大幅度提高食品药品执法效能。
4、大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创新。为将食品药品的监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扩大监管的覆盖面,逐步实现食品药品的无缝隙监管,各乡镇要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工商所、卫生院、派出所、农技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以及时了解情况并反馈有关信息,并协助查处本乡镇食品药品相关案件。要继续开展以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为主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真正建立一支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切实加强基层药品监管。要在药品监督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县食品药品监督网络,使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重心下移,建立起县有监督员、乡有协管员、村有信息员,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同时还要加大对监管网络建设的投入,以充分调动基层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好监管网络的作用。要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的水平和质量,在治本上下工夫,要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设置信用保障。把搞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律行为,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标准、信息征集、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披露、奖惩制度。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档案,依法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状况和信用质量,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讲信用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要进行严厉打击。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执法就是服务的观念,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做到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保证必要的办案和监督抽查等经费。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进一步提高我县食品药品行业的信誉。另一方面,要围绕加快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按照“监督有威、帮扶有为、促进有效”的思路,着力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市场经济主体上下功夫,寓监督于帮扶之中。
一、加强窗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实施效果
1.加强政策传导。坚持定期召开行长联席会、金融专题汇报会,不定期召开经济金融形势综合分析会,按季编写《金融运行报告》,不定期编制《金融专报》,及时转发上级行货币信贷政策文件,向地方党委政府、各银行机构通报形势、宣传政策,正确把握和传导金融宏观调控意图,引导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出台的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精神,会同市财政局、劳动保障部门提高出了十点贯彻实施意见,引导相关银行以再就业贷款助推下岗职工再就业。根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分行有关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淮安市金融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引导金融部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找准支持方向和信贷增长点,加强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加强目标引导。对各银行机构20****年信贷投入情况进行了统计核实,报请市政府落实奖励兑现政策。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以及金融业发展状况,测算提出20****年“5351”金融目标,将全年信贷投入目标逐一量化、分解。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初步制定2007年全市金融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85亿元、贷款50亿元的目标。
3.加强正向激励。协助市政府重新修订《淮安市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办法》,建立更为科学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以建议书代替责任状,以指导性目标代替指令性计划,以正面激励代替督查督办,并按照这一修订后的办法,对各银行机构20****年度信贷投入情况进行了统计核实,报请市政府兑现,充分体现以市场手段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的目的。
二、强化沟通协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1.深化银企合作。先后于3月和9月两次举办全市银企签约大会,两次举办了全市银企签约大会,为各金融机构自行举办银企对接起到了示范作用,促成369户企业与银行成功对接,签约金额达67.83亿元,签约户数、金额为历年最高。11月末,对接资金到位率已达到98%。在我中心支行的引导下,辖内各金融机构自行开展各类银企对接活动37次,促成560户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协议46.88亿元,11月末资金到位率达到99%。组织25户企业参加省级工商企业融资洽谈活动,主动加强与各县区政府合作,多范围、多形式加强政银企合作。依托政府网站,构建网上融资信息平台,建立连续动态的银企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贷款业务网上申报和对接。积极协调推动辖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以市县为主体,乡镇为补充的市县乡三级中小型信用担保网络体系,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11月末,全市建立信用担保机构34家,信用担保基金总额达到2.9亿元,担保贷款余额达到8.32亿元。
2.优化信贷服务。积极参加全市全民创业调研服务和企业服务月活动,深入宣传发动,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牵头组织全市金融部门,先后两次共成立20个调研服务工作队,深入11300多家企业走访调研,零距离、面对面地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新建信贷档案4200多户,建档总数达7400多户,部分金融机构的开户企业建档面已达100%,累计向2000多户中小企业和8000多户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52亿多元。根据充实20****年新增信贷产品等内容的要求,重新修订《中小企业融资指南》,印刷10万册发放到全市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高企业金融认知水平和申办贷款的效率。此外,与市经贸委、外经局建立联合推进机制,指导民营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融资,筛选47户优质企业进行专项辅导,并成功设立1家境外公司。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会同市银监、工商部门及淮阴区政府,制定、修改、完善《淮安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方案》,由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报批,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一旦获批后的相关准备。
3.强化结构调整。一是制定实施促进小企业贷款“十个一”活动规划,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通过会议沟通、加大宣传、组织调查、信息交流、搭建平台、加强监测、创新产品等活动,分层推进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此外还积极促成政府财政还出资800万元,为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至11月末,全市仅通过“两通”、速贷通、贷捷通等信贷产品发放的小企业贷款就较年初净增了近10个亿。二是放大提升“信用一证通功能”,缓解农村经济贷款难。会同淮安银监分局制定了信用一证通增量扩面实施方案,印发了《淮安市放大农村信用社“信用一证通”贷款功能指引》,贷款对象由一般农户、种养大户扩大到农村乡及乡以下个体工商户和规模以下私营企业主(年销售售入500万元以下),单户最大授信可达到50万元。11月末,全市新发放功能放大后的“信用一证通”227本,累计向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种养加大户发放贷款15.5亿元,同比增加6.3亿元。三是多方协调发动,缓解弱势信贷群体贷款难。根据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与劳动保障、商业银行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省级专项担保基金以及部分市级解困基金,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业务开展,至11月末余额达到1079万元,比年初增加664万元,同比增加724万元。加强与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经办银行的协调配合,推动银、校合作,推动助学贷款业务健康较快发展。1-11月份为2351名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314万元,同比增加403万元,11月末余额达到4475万元,较年初增加477万元,确保了一批贫困大学生及时顺利入学就读。
20****年,淮安辖区金融形势运行良好,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6亿元,比年初增加90.9亿元,增长21.1%;各项贷款余额346.2亿元,比年初增加64.8亿元,增长23.04%;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三、维护金融稳定,优化辖区金融生态环境
会同市银监部门、银行同业公会对历年评选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淮安市信贷诚信企业评选办法》作了修改、完善,进一步规范评选工作,并据此开展了20****年度诚信企业评选活动,评出全市20****年度信贷诚信企业175户,较好地发挥了当选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在金湖县试点实施金融法律协作制度,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负责人、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金融机构与当地司(执)法机关参加的金融法律协作小组,明确各方面职责分工,加强在金融债权维护、金融案件治理、金融法制信息交流等五方面的法律协作,提高维护金融债权、共同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效率。开展金融生态建设宣传活动,全市金融机构悬挂横幅150条、发放宣传手册10万份,设立了现场咨询点;召开信用社区建设典型推动会,介绍楚州区信用社区建设经验,部署各县区信用社区建设工作,争取各县区尽快成功建成1个信用社区;继续在农村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活动,11月末信用乡镇达34个,占辖内乡镇数28%,信用村613个,占辖内村数43%。制定全市20****年征信管理工作意见,重点对数据质量、系统运用、贷款卡管理、征信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征信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加强对贷款担保公司、资信评级公司以及市场监管、征信宣传的规范管理,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举办“征信进社区”、“征信进校园”、“征信进乡村”宣传周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积极参加企业改制工作,支持企业依法合规改制,参加企业改制方案论证会20次,审查市区改制企业12户,开出“债权保全证明”12份。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及时监测风险苗头。制定《反洗钱工作合作与可疑交易线索协查实施办法》,开发反洗钱监测检查程序,建立反洗钱人才库,提高可疑资金交易的分析水平和发现违法线索的能力。加强对银行业反洗钱的监测分析和合规性检查,规范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指导金融机构健全反洗钱工作制度。
四、推动金融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从改革经营机制上推动。积极倡议、提请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意见》,从资金支持、减免税费、业务推动等多方面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措施,努力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实施专项央行政策为契机,全力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实效,先后3次举办县(区)支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管领导、主办部门负责人培训班,学习把握总分行专项票据政策精神;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中心支行专项票据评审委员会,健全相应工作制度;规范专项票据监测考核机制,形成“按季核查,一次见底,动态监测,整改结合”的核查机制,并按照“一社一策”方案,制定全辖各农信社专项票据兑付核查计划,会同银监部门制定《淮安市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联合验收实施细则》,成立了专项票据联合检查组,以不良贷款及降幅、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法人治理结构、内控管理、信息披露、委托处置不良贷款、经营财务状况及成本检测、支农服务等9个工作项目在全市开展核查工作。12月7日,我市市区、楚州、洪泽、金湖四家农联社1.74亿元专项票据成功兑付,并于当日认购8740万元特种存款。
2.从提高管理水平上推动。围绕提高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水平,增强利率市场化适应能力的目的,制定下发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一般性模板和实例模板,引导信用社确立风险定价意识,加快制订、完善人民币贷款定价管理制度,深入开展贷款风险定价工作。在洪泽县农联社集中开展利率定价试点,及时召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全辖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制定《关于开展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定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调查摸底、完善制度、精心试点、适时推广的基本程序,全面推进贷款风险定价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区别对待,分类定价”为核心原则,以贷款基准利率加点浮动为基本方法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定价意识淡薄、定价方法单一、管理呆板滞后的状况有较明显改变。
3.从增强融资能力上推动。在认真稳妥地做好再贷款指标核减工作的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中的合理资金需求做好计划、统筹安排,确保改革与发展两不误。至11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5000万元,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9亿元。推动邮储资金回流,促成金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省邮政储汇局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1亿元的邮储资金存放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合作协议,协议存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3.6%,目前该笔协议存款已全部到位。这是建立农村外流资金回流机制、多渠道筹措农村信贷资金的重要突破,在我市尚属首次。
五、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我中心支行努力完善各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支撑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进一步改进结算服务。成功完成小额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工作,确保各系统平稳运行和结算资金的安全。认真开展会计联行工作检查,并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严格执行联行工作相关操作规定。制定账户管理操作程序,强化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确保核准类账户入库不错不乱不漏。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大力推动辖区银行卡产业良性健康。全市已发展银联特约商户579家,银联POS机793台,MIS商户1家,MISPOS终端50台,刷卡交易额达14.5亿元。
2.进一步完善国库管理。继续完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认真做好国库会计核算系统(3.0)版本的升级以及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参加小额支付系统运行工作。加大国库资金监督力度,开展国库“三项制度”执行情况和国库业务实地检查,切实规范国库会计核算。成功开发国库资金收支对账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在辖内楚州区积极实施财政国库资金管理向人民银行国库直接集中支付转轨的试点工作,于5月上旬进行试运行并取得初步成功,分批将全区201家预算单位的预算内资金拨付全部纳入国库直接支付,进一步提高国库服务水平。